信息心理学(共12篇)
信息心理学 篇1
摘要:中职院校幼教专业的幼儿心理学学科, 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学科。包含了幼儿认知的发展、情绪及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及个性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对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 “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满足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运用多媒体课件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幼儿心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要下气力开展幼儿心理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构思工作, 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课件,设计
1 多媒体教学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突出的标志之一, 信息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 (邓小平语) , 因此在各类学校应用现代化多媒体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 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教学设计,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以及信息的大容量性。
中职院校的幼儿心理学学科也不例外,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可以把经过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处理过的文字、声音、动画、图例等引入课堂, 从而构成一个现代化教学环境。幼儿心理学教学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 课件设计构思有自己的独特性。
2 幼儿心理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
幼儿心理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只要指制作课件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 两者必不可少。
2.1 硬件设备
一般的多媒体教室甚至各个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投影机,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转换仪、音响、显示屏。
2.2 软件设备
(1) 操作系统Windows XP/7中文版
(2) 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03中文版
(3) 制作软件Authware4.0, Photoshop5.0
3 幼儿心理学课件设计构思应注意的问题
幼儿心理学课件设计构思, 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3.1 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所在, 是教学活动的指南, 因此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并根据教学方案构设计和构思课件是极为重要的, 课件设计构思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准绳。例如, 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这一课题时, 教学目标设定为:
(1) 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理论知识
(2) 初步了解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3) 掌握现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在设计构思课件时, 要围绕本课题的这三个教学目标进行, 如果脱离了这个目标, 课件做得再好, 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设计构思要紧扣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与技能, 另外还要注意与当前教育形式相结合。
3.2 针对性原则
3.2.1 针对教材
课件的设计构思要针对教材, 不能脱离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要集中,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 不能过多、过复杂, 要精而短,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3.2.2 针对学生
幼儿心理学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一切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课件设计构思也是如此, 要密切联系学生,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规律、爱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构思。例如在讲授《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课题时, 涉及到幼儿记忆规律, 可以用课件有针对性把相关图表展示出来,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
3.2.3 兴趣性原则
一堂幼儿心理学的课上的是否成功, 在于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相交流, 只有师生交流互动的课才是有效的课, 才是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 因此在课件设计时, 要充分把学生的兴趣性考虑进去。把兴趣性考虑进去, 就需要教师的构思, 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学课件, 构思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构思考虑来源于各个方面, 有媒体、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艺术等。这些需要任课教师平时努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积累多种相关课件资料, 并加以归类、整理、保存, 这样在以后的构思创作中, 会大大缩短构思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课件构思好了, 还需要集体的智慧进行进一步修改, 把课件拿到教研活动上, 让每位教师发表意见, 看课件是否准确体现了教学目标, 有无偏离教学意图, 是否适合所教班级的学生, 操作是否简单方便等, 最后要综合教师的意见, 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3.2.4 易接受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构思课件的时候, 安排的内容要合适, 制作的课件内容不宜太复杂, 太深奥, 一定要符合课堂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水平, 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 只凸显课件本身的精美, 而不顾内容或者将内容复杂化。应根据教学重难点, 制定一系列的适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构思, 这样才符合实际。例如《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这一课题, 重点是讲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是讲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要通过课件简明扼要的展示出这些内容, 并配以具体实例, 以便达到突破重点和难点的目的。
3.2.5 美化原则
幼儿心理学课件的设计在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理解状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情况下, 要尽量追求完美, 这也是美育实现的手段之一。如在文字、图片、动画、色彩等上面, 课件要力求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美的享受, 要达到陶冶学生情操这一美育目标, 特别是课件的开始部分, 与课题相关的内容, 要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对接下来的教学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4 幼儿心理学课件设计构思效果
注意了上述几个设计构思原则, 幼儿心理学课件设计便实现了优化升级, 优化后的设计构思应该体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效果:
(1) 课件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 适宜学生发展教学氛围, 这个氛围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因素, 让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学得轻松, 真正学到知识, 实现幼儿卫生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 课件可以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样最大程度上弥补了“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传统教育教学中无法达到的教学目的。
(3) 课件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要实现这一目的, 离不开教师对课件的设计构思以及后期的优化完善。
(4) 课件可以使教学通俗易懂, 化繁为简, 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表象化,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 课件的构思是一堂现代信息化幼儿心理学课堂的灵魂所在, 这一环节的精彩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 个性发展等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因此教师要下大气力, 加强业务学习, 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学习, 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真正融合。
信息心理学 篇2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飞快运转,信息沟通在公共关系方面大展光芒,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分析2010上海世博会入手,进一步讨论关于公关心理学在信息沟通中的运用。
关键字:信息沟通 对称信息 增进感情 化解矛盾 激发动力 组织 公众
引言:
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对如何提高员工绩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改进绩效考评方案,加强绩效考核。然而大量的实践证明,大部分企业的年终绩效考核是流于形式,对提高员工绩效毫无帮助。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沟通不够。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串联起整个系统的工具就是贯穿始终的持续不断的信息沟通,沟通才是整个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研究统计表明,企业中的管理者在信息沟通方面用掉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0%~90%,而在有些企业还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本文探讨了沟通在管理尤其是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旨在为管理者总结有关信息沟通经验,提高员工绩效提供参考。
正文:
上海2003年底在中国成功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周年之际成立了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该局暂设办公室,联络部,公共关系部,市场开发部,建设协调部,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法律事务部8个职能部门。随后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部分工作人员。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世博会所需的人才结构呈现“漩涡型”,其中会展运作人才是漩涡型结构的中心,包括会展,语言,公关,会展营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在漩涡型人才需求结构中,规划设计人才,项目管理人才,高级公共关系人才,精通国际商务的专门人才,法律人才,超大型项目组织人才等6大类人才最为紧缺;在未来7年筹办世博会的过程中,开始阶段更多的需要从事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接下来则是从事招商,招展工作的高级公关人员,通过他们把2010年世博会的概念推销出去,并且把世界各国的客人吸引到中国来,而对于商务人才,法律人才的需求则相对稳定,贯穿于筹办世博会的全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明显的看出,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公关关系和公关心理学实践和研究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现代社会越发展,公关和公关心理学也越显其重要。商品经济的社会形态本身是发展的,商品经济也不可能是最终的社会形态。因此,公关心理学在商品经济社会
中产生,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则是公关心理学实践研究的第一推动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20多年中国和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公关关系和公关心理学也在深入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今天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正是在中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条件下,公关关系和公关心理学才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的动力,其态势正在形成新的高潮。
信息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文明支柱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的信息海洋中,天天与信息打交道,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信息把许多人独立的人,团体,组织联系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在公关关系活动中,组织与公众处于不同的位置,信息的分布也表现出不对称性。公众是公关关系工作的对象,是组织认识和行为的客体。一切具体的公共关系工作都必须落实到公众身上,公关关系工作效果怎样,最终是看公众反应如何,因而公众在公关关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这个角度看,组织对于来自公众方面的信息时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相反,公众对于组织也存在较多的依赖,希望能够获取更多的关于组织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互补性,是组织与公众得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组织与公众信息沟通可以通过很多方法进行。如:市场广告沟通,民意调查沟通,互访联谊沟通等。
组织在进行公关活动中,必须考察作为客体的公众,了解他们丰富的情感和变化多样的情绪。情感对公关活动的影响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关活动是一门关于情感的学问,它是公关人员在做人的情感工作的同时,也在做自己的感情工作。公众情绪的状况对组织整体的运行效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公众保持良好积极的情绪,组织的目标就会比较顺利的实现;否则,组织的正常秩序可能受到影响,严重的时候还可能根本无法展开工作。美国某公司雇佣了数十名打字员在同一间办公室并派有专人监督管理,但最初3个月内就频频出现事故20余起。经有关人员分析,由于打字的噪音高达80分贝,在这样的噪音影响和专人监督下,女打字员易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工作差错率也最高。后来公司相应采取了一系列隔音,吸音和消音的措施,将室内噪音减少到64分贝以下,使人的情感处于平和,稳定,愉快的心理状态,基本改变了不良情绪,从而杜绝了工作差错。
当然,公众也分为好几种类型,有愿意沟通的,有不愿意沟通的,有难以沟通的。不同的公众对组织有不同的要求,作为组织就要努力使他们各自的需求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动力。这里有个典型的例子:宝洁公司为推广“护舒宝”品牌的妇女产品,自1997年起针对中小学女生,同教育部合作开展了“护舒宝青春期教育”活动,用适合该年龄段女生认知能力的授课方式,很好的树立了品牌形象。2003年宝洁公司又在北京大学开展了一项在大三学生中招聘实习生的公关活动,提出如果招聘的学生表现优越,将毕业时考虑招聘进入宝洁。通过提供这种企业中短期见习岗位的方式宝洁公司将企业理念和形象在青年学生中进行了有力的推广。
组织与公众的沟通不仅仅意味着用沟通对称信息,用沟通激发动力,用沟通增进感情,同时还要用沟通化解矛盾。要想化解矛盾,首先,要正视公众意见。公众能对组织提出某些
看法或者主张,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组织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因此,组织对于公众的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意见都应当先认真的分析研究,然后再决定是否予以采纳。组织在处理这些意见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拘泥于意见的表达形式或者只从意见公众的地位来判断。其次,要及时进行意见沟通。在组织内部,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与内部公众进行沟通。例如,组织可以定期举办座谈会,邀请公众代表参加会议,对组织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然后组织对提出的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并将意见处理结果公之于众。最后,要在沟通中化解矛盾。这点分为5个环节:从意见出现到意见不通,从意见不通到意见互通,从意见互通到意见分歧,从意见分歧到意见冲突,从意见冲突到意见调停。通过沟通引起了第一个环节即意见的出现,最后也是通过沟通完成了意见的调停,如此循环往复,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就得以化解。当然在现实的公关关系活动中情况要复杂的多,但最基本的原则却是不变的,那就是坚持与公众保持密切及时的沟通。只有不断的沟通才会发现矛盾的所在,也才能在矛盾暴露后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信息沟通时组织存在的重要条件,是组织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方式。组织为了在公共关系的各种活动中能够始终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必须不间断地与各类公众进行信息沟通。这种信息沟通一方面会增加公众对组织的了解,信任乃至亲近,另一方面公众从组织发送出来的信息中获得了求知的满足。组织就是通过这种反反复复的信息沟通保持组织系统的良性循环。组织与公众信息沟通时组织决策和计划的基础,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手段和工具,是组织保持内外平衡的重要条件,也是组织收集资料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信息沟通,组织可以获得大量的有关外部环境的各种信息和情报,有利于促进组织与外部公众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协调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利益关系,消除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任何一个组织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成为一个与其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开发系统,而只有与公众进行信息沟通才能获得有关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合理利用,从而加快组织的发展,使信息沟通的系统构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云 公关心理学教程.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04
2.[美] R·勒德洛,F·潘顿 有效沟通.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3.唐月娥 管理心理学.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美]斯蒂芬·P·罗宾斯 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
信息心理学 篇3
一、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
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主要是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例如在学习“学前儿童的性格”时,教师问:“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为什么性本善且相近呢?”导入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理、心理知识探究性格形成的过程、特征。这就应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应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无压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认识了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及学前儿童的气质的基础上,自主、合作探究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应用发展性评价理论,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不仅看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看到学生的进步,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探讨学前儿童性格的可塑性方面,结合实际,让学生大胆想象,在学前儿童性格的培养方面集思广益,扩充书本知识内容,提出各自独特的看法。
二、有丰富教学资源的支持
学前心理学教学资源包括:学前心理学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相关能力、学前心理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学前心理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积极利用本地条件开发学前心理学教学资源,不仅有利于学前心理学教学,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如在学习“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时,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让学生亲自分别与小班、中班及大班的孩子们做游戏,依次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刺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概括不同年龄段孩子们观察力的特点,以及结合其个性及共性,开拓思维,总结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将学生的学习落实到真实问题的解决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1.问题情境: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学前心理学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创设问题情境宜围绕教学目的,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且难度适中。在学习“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回答是因为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教师再通过狼孩和猪孩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2.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与学前儿童做游戏,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学前儿童的注意”时,让学生分组到小班、中班、大班去与孩子们做游戏(实验),获取孩子们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的一些数据,总结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一些措施。教师再提出:幼儿的电脑游戏以多长时间为宜?在网络中如何引导幼儿使用网络等有关学前儿童注意的一些问题。3.模拟真实情境:一些不易真实接触的教学内容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学的需求,如:人脑的机能、遗忘规律等。4.合作性教学情境: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改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师要拥有较强的信息素养
信息心理战自成体系 篇4
美军认为, 信息心理战将会演变为未来战争的主要手段之一, “是区别于陆战、空战、海战的第四种作战形式”, 信息心理战的崛起, 将极大地动摇传统战争的根基。心理战将集中在无形的信息空间大打出手, 既能慑止对手的战略或侵略行径, 也能从精神上摧毁敌人的思想防线, 真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小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是一场“不流血”、“非暴力”的无形厮杀。在战场上, 没有什么比心理崩溃更为可怕的。
目前, 主要军事大国已相继形成了完备的心理战理论体系, 制订了心理战作战条令, 成立了专业的心理战部队, 并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显示了强大威力。美军深谙心理战的作用, 目前编制有专业心理战部队7万多人, 有独立的《作战纲要》, 有系统的强化训练。在海湾战争中, 美军心理战大队曾大出风头, 使8万多伊军投降;在科索沃战争中, 美军一面在网上和黑客进行网络心理战, 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特种作战飞机和大功率的广播电视设备对南联盟进行全天候的宣传策反;在阿富汗战争中, 美军的心理战更是技胜一筹, 借反恐之名在国际上赢得同情和支持, 成立“自由阿富汗电台”进行宣传策反, 最终使塔利班土崩瓦解。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融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于一体, 运用现代化的手段, 在战略层次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心理战:专门成立了全球宣传办公室, 利用强大的信息传媒优势左右国际舆论;向伊高级官员发送电子邮件或打电话等多种渠道, 挑拨与萨达姆的关系;以宣扬萨达姆独裁和还伊拉克人民自由为
名, 拉拢人民, 孤立政府;散布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 如称伊第51师投降、“联军已占领乌姆盖斯尔港”等消息, 使伊拉克军民产生绝望。战争的结果证实了心理战的巨大作用, 伊几十万共和国卫队集体“蒸发”, 上千万民众也没有参加对联军的“人民战争”, 美英军队未费太多周折就挺进巴格达, 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信息心理学 篇5
信息服务业
信息管理既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社会服务行业。信息管理业是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广义的信息管理业就是信息服务业。
本章主要探讨信息服务业的构成、特点、地位、发展机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
[学习目标]
1、掌握信息服务业的构成、特点和地位
2、了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
[重、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信息服务业的概念、构成、特点与地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与发展趋势;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
本章的难点是信息服务业的构成与地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内容与方法。
9.1 信息服务业的构成、特点与地位
信息服务业是搜集、整理、分析、传递和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业。或者说,信息服务业通常是指直接从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并以信息产品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
9.1.1 信息服务业的构成
现代信息服务活动在内涵、形式和组织形式上都十分丰富,各种信息管理活动的结合构成了事实上的社会化信息管理体系。
从提供的信息服务业务来看,信息服务业由信息存储业、信息传播业、信息咨询业、信息传递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授业等构成。
信息存储业是指不间断地收集、存储、处理各种信息,并向用户提供所需数据和信息的信息服务行业,如数据库服务机构、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档案馆、专利局、标准局等。
信息传播业是指提供大众信息传播服务的信息服务行业,如新闻通讯社、广播电视台、报刊杂志社、出版社、广告机构等。
信息咨询业是指利用信息人员的知识和智力提供信息咨询的信息服务行业,如信息咨询机构、信息中介机构、市场调查与研究机构等。
信息传递业是指为信息交流提供通道、场所的行业,如邮政部门、电信部门、通讯部门等。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设备的维护服务的行业,如交钥匙机构、系统集成机构等。
信息传授业是指传授知识型信息为主的行业,即各级各类教育机构。9.1.2 信息服务业的特点
(1)信息服务业是利用人的大脑及信息处理工具来提供服务的特殊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和利用的行业,这一过程主要依靠人脑,同时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设备来完成。因此,信息服务业的劳动工具主要是大脑器官的延伸物—信息处理工具。
(2)信息服务业是脑力劳动部门
信息服务业不同于一般服务业,首先在于其劳动性质不同。一般服务业主要是体力劳动,而信息服务业主要是脑力劳动。信息服务业以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和开发利用为目标,是人类的智力活动过程。新兴的咨询服务、软件开发服务等都是知识信息含量高的脑力劳动。
(3)信息服务业是针对信息这一劳动对象开展服务的部门
由于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出现了专门进行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的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出现后,人才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才从无意识的状态走向有意识的状态,人们对信息的利用效率才逐步提高。
(4)信息服务业的劳动产品是依附于各种载体上的信息
信息服务业与一般服务业的劳动产品形态不同,信息服务业的劳动产品是依附于各种载体上的信息。信息服务是信息机构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时地将整序后的信息以用户方便的形式传递给用户的活动。
(5)信息服务业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服务行业
9.2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9.2.1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
(1)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发展动力 1)来自于社会信息需求的拓展与深化
信息服务业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只有当社会信息需求不断拓展与深化时,信息服务机构才会增加信息服务人才和设备,扩充信息服务内容,更新信息服务方式;国家才会增设新型信息服务机构,发展新型信息服务行业。
2)来自于社会信息意识的形成与增强
社会信息意识是指社会公民对信息意义的理解、对自己所需信息的认识和表达水平以及满足自己信息需求欲望的强烈程度,具体包括信息用户的信息意识、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意识和有关领导与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等方面。社会信息意识的形成与增强从主观上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支撑体系
信息服务业的支撑体系是指构成信息服务业的基本要素相互关联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信息服务业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借以发展的条件与保证。1)信息服务技术、人才、经费是信息服务业支撑体系硬件部分,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2)信息服务政策、法规、管理是信息服务业支撑体系中的软件,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根本保证(3)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1)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增大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动力 2)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完善信息服务业的支撑体系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这些因素对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范围、方式与程度是不同的,从而构成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
政治 科技 社会 经济 环 境文化 教育 信息服务技术 支撑 信息服务人才 硬件 信息服务经费 信息服务业发展 发展 社会信息需求 动力 社会信息意识 支撑 软件 信息服务政策 信息服务法规 信息服务管理 9.2.2 国内外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现状
(1)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1)传统信息服务业阶段
传统的信息服务业以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业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古代和近代的图书抄刻机构、出版机构、发行机构、图书馆、档案馆是重要的传统信息服务机构。
2)近代信息服务业阶段
随着电讯和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信息服务开始进入以电讯、电子技术和手工相结合为技术手段的近代信息服务业阶段。
3)现代信息服务业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包括现代通信技术、声像技术、缩微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服务手段的现代信息服务阶段。
(2)国外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美国
美国是信息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据《美国信息服务年报》报道,其信息服务业可分为7部分:信息处理服务、网络服务、应用开发工具、应用软件产品、交钥匙系统和系统集成、作业外包、专业服务,已形成了信息服务功能齐全的体系。图9—1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 2)日本
日本是信息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从产业地位来看,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和保持其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策指导、政府扶持和民间联合,发展国家、企业(或私人)两个积极性是日本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的关键因素。
(3)中国信息服务业的现状
1)信息服务行业较多,但发展不平衡; 2)信息服务机构类型多样,但缺乏统一管理; 3)信息服务队伍规模较大,但结构欠佳; 4)信息服务技术更新较快,但现代化程度较低; 5)信息服务部门的信息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 6)信息服务市场正在形成,但发育不全。
9.2.3 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趋势
(1)信息服务业产业化的涵义
信息服务业产业化是指将原来作为公共、公益事业的信息生产、处理、传递、传授、服务等部门组成的信息服务业,全部或部分地转变为按商品经济规律和市场导向原则来组织信息商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产业的过程。
(2)信息服务业产业化的理论依据 1)信息劳动是生产性劳动
第一,信息劳动是生产信息产品的直接生产性劳动; 第二,信息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的间接生产性劳动。2)信息产品可成为商品
第一,信息产品中凝结着信息工作者的劳动; 第二,信息产品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第三,信息产品可以且应该进行交换。3)信息机构可成为信息企业或准信息企业 第一,部分信息机构已是或可成为信息企业; 第二,部分信息机构可成为准信息企业。(3)信息服务业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1)增强信息服务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促进信息观念的转变,树立信息资源观、信息商品观、信息市场观、信息服务产业观等现代信息观念;
二是促进信息效益的提高,如改善信息服务态度,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其能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增加信息服务业的收入,增加对信息服务业的投入,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四是通过采用经济手段管理信息服务业,使信息服务业管理科学化,并充分调动信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一是强化信息的经济功能,从而使信息能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是通过信息服务产业的创收,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增加社会财富。3)拓展信息管理学的内容
信息服务业产业化为信息管理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有利于扩展信息管理学的研究领域。
9.3 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与调控
9.3.1 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
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是指信息服务机构的管理,即信息服务机构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经营方向、产品类型、服务对象、市场状况及国家政策等所实施的决策、组织、领导、调控、经营等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1)信息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
信息服务业的组织管理就是各信息服务机构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劳动分工与协作上,从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联系上,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通过授权和分工,定人定岗,并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及其岗位的职责以及与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按既定目标顺利进行。
信息服务业的组织管理,由于各服务机构在任务、目标、服务对象、运作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其组织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行业部门可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采取适当的组织结构。
(2)信息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有关的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以谋求人与人、人与事的配合与适应,从而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1)根据实际需要,科学配置信息管理人才 2)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信息管理人才 3)规范用人制度,合理使用信息管理人才 4)完善竞争机制,充分激励信息管理人才(3)信息服务机构的质量管理
在当今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信息服务业管理者必须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提高信誉和竞争力。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五个方面:1)树立“用户至上”信念;2)预防为主,防检结合;3)全员管理;4)全过程管理;5)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4)信息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
信息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指信息服务企业以市场为对象,以信息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和交换为手段,为实现企业的目标,使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与企业的外部环境达成动态均衡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
1)战略规划:在进行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确定信息服务企业的任务性质——该企业应该是怎样一个企业,它应该提供什么服务和为谁服务。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务企业从一开始就要找准自己的市场,选择自己最具相对优势的领域进行投资。
构想一个成功的战略规划,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 任务的确定; ② 评价竞争对手的行为; ③ 外部环境的评价; ④ 支出和收入的预测; ⑤ 制定具体目标;
⑥ 建立工作规范和反馈机制。
2)营销计划
首先,确定该组织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在同一竞争领域中相对于其他组织的产品或服务项目的位置,即确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然后,设计一种战略去巩固或促进这种定位,进而把战略发展为具体销售目标。最后,要设计一些实施战略的具体战术,以实现销售目标。
信息服务企业在制定营销计划时可从市场定位策略、产品和服务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这几个方面入手。
3)预算:是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组织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其中最重要的是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的编制需要以财务预算的结果为根据,并受到财务预测质量的制约。财务预算必须服从决策目标的要求,使决策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定量化。常用的预算方法有零基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
9.3.2 信息服务业的宏观调控
信息服务业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有关部门结合市场要素对整个信息服务业进行调控、引导及政策实施等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1)优化信息服务业的结构
一般来说,信息服务业结构优化有两个标准:
一是信息服务业结构的合理化,即信息服务业所生产经营的信息产品及服务能满足当时条件下的社会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业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各信息服务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
二是信息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即现代信息服务业部门和生产经营高层次信息产品及服务的信息服务业部门占整个信息服务业的比例较大。在优化信息服务业结构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首先,应处理好新兴信息服务行业与传统信息服务行业的关系。其次,应处理好信息企业与信息机构改革之间的关系。
信息服务业部门结构优化的关键是确定主导信息服务业部门。根据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目前可重点发展两大行业——数据库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使之成为我国的主导信息服务业部门。
(2)优化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体制
信息服务业是实现信息化的支柱产业之一,不能只有分散经营,而无统一管理。但是,在我国仍缺少一个专门的行业管理部门对信息服务业进行管理。
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是通过信息产品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其信息产品的加工以及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等必须同其他产品一样受到社会监督体系的有效监督和约束。这一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行业管理监督、用户监督等。
(3)加强信息服务的法制建设
具体来说,信息政策的内容包括:① 信息机构管理政策;② 信息资金投入政策;③ 信息资源政策;④ 信息服务业政策;⑤ 信息市场政策;⑥ 信息技术政策;⑦ 信息教育政策;⑧ 信息人才政策;⑨ 信息奖励政策;⑩ 信息合作政策。
一般而言,信息法律体系包括:① 信息产权法律;② 信息安全法律;③ 信息市场法律;④ 信息产业法律。
(4)完善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
信息道德是指信息活动中人们普遍认同的伦理道德规范。
信息服务活动包含了诸多的社会道德关系,主要是信息生产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的社会伦理关系:1)信息生产者的道德规范;2)信息服务者的道德规范;3)信息使用者的道德规范。
(5)培育和规范信息服务市场
信息服务市场是实现信息价值的条件之一,它应通过政府的管理和市场需求建成规范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交易和咨询的主体和中介市场;
采取官办、民办或联办的多种方式,构建并健全五维结构信息服务市场体系;
积极拓展信息服务市场的范围,在服务于本地区、本行业、本国的同时,要构建沟通其他地区乃至国际的信息市场,加大国际信息合作领域,为我国的信息服务业争得国际上的一席之地;
引进供求、价格、竞争机制,提倡主动服务精神,拓展市场服务内容,建立以用户为核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竞争促发展的市场格局。
(6)建立有利于信息管理人才合理流动的人才市场
信息管理人才流动是有效解决信息管理人才供求矛盾,优化信息管理人才结构,整合信息管理人才质量,促进信息管理人才使用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信息心理学 篇6
【关键词】信息加工心理学;英语教学;规律
心理学是英语教学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英语教学的对象是人,并且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然而心理活动又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所以要形成英语教学的最佳形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认真研究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心理活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了心理学原理,不仅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英语求知欲,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也会有明显的提高,达到英语教学效果的完美体现。
一、加涅的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
加涅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个阶段,即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每个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称为学习事件。学习事件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它形成了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结构。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此,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
二、基于信息加工模式的教学实践
由以上分析,教师要安排适合的外部环境,以便激活,支持和维持构成学习事件的内部过程。笔者将以《go for it》九年级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Section A第一课时听说课为例,具体阐述信息加工心理学六个阶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动机阶段——唤起兴趣
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从动机心理学观点来看,兴趣会逐渐发展成为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心剂,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比如,在教授Section A第一课时前,首先给学生播放几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学生在有一定音乐背景的烘托下, 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跃跃欲试,敢于表达,为下阶段的学习打开了很好的局面。
2. 领会阶段——引起注意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关于记忆的相关知识,学生从感觉器官获得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注意力等吸引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刺激学生感官、变化教学情境等方式不断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前面播放音乐及提问引导后,教师不着痕迹地将各种music一一 教授给学生,同时在附以音乐及各种匹配的图片,能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视觉和感官的双重刺激,学生注意力已完全被吸引到本课的话题上来。
3.习得和保持阶段——搭建情境
当学生注意或知觉外部情境之后,学生就可获得知识。而习得阶段涉及的是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储存在短时记忆中,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储存阶段。例如,教师在让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音乐种类后,教师可以呈现一幅流行歌手邓紫棋的图片,因为学生对流行歌手比较感兴趣,因此很快就有了热情。教师可顺势用定语从句解释“Oh, you like musicians that sing very well. ”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点。
4. 回忆阶段——激发欲望
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练习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即回忆阶段是其中必需的一环。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这些线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回忆量。例如,在听说课第一课时基础知识教授完成以后, 教师问:“What about your favorite musician ? Do you have the same taste?”随即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及个人喜好自行编写对话,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同时也将课堂以外学过的原有知识也运用起来,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有效地激发了出来。
5. 概括阶段——促成行为达成
学生提取信息的过程并不始终是在与最初学习信息时相同的情境中进行的。同时,教师也总是希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各种类似的情境中去。因此,学习过程必然有一个概括的阶段,也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Unit 9 Section A第一课时听说课的最后环节,即知识的迁移及运用阶段。最后教师可设置一个survey,调查四人一组中的每位同学喜欢的音乐和电影,要求学生调查后做一个report,让学生迁移所学知识并有一个语言的综合运用。
三、小结
随着课改的实施与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要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及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一定要做一些心理学的研究,并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恰当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是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之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略谈信息时代学生心理行为的调适 篇7
一、上网学生的大致分类
为准确地掌握信息时代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全面了解他们上网情况。笔者分别对有关大、中、小学校近500名学生进行个别了解、座谈和问卷调查, 经过梳理归纳, 上网学生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 求知型
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8.6%, 他们对上网目的很明确, 根据自己的需求, 在网上浏览, 了解社会新信息、科技新动态等, 开阔视野, 以此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
2. 寻乐型
占调查总数的23.8%, 这部分学生上网不是为了学习, 解答疑难, 增长知识, 而是上网玩游戏, 自寻乐趣。
3.“探秘”型
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5%, 他们对网络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 希望把自己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通过网络来实现。
4. 解闷型
占调查总数的5.3%, 这部分学生忽视了现实生活, 遇到压力、困难、挫折和不顺心的事, 他们羞于找老师、同学帮助, 而是到网吧消闲解闷。
5. 交友型
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数的0.8%, 他们认为在网上可以无拘无束地聊天, 互相交谈、互相帮助、互相倾诉, 传达各自的“真情”, 进行“交友”或“网恋”, 以此消除孤独感, 重新燃起自己的“信心”。
二、不良上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正确上网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增长知识、提高学习成绩、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反之, 会沉迷网络, 萎靡不振, 贻误学业, 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1. 学习成绩下降
一些“游戏迷”学生, 由于长期玩游戏, 就像上了瘾的吸毒者, 神情恍惚, 精力不集中, 身子在课堂脑袋却在游戏厅, 导致他们无心听课, 忘记了自己的主要任务。他们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马虎了事, 有的自己不想动脑筋, 抄同学作业, 还有的干脆逃课泡网吧……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并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2. 不良行为增多
少数学生不把学习放在心上, 而对网上的“暴力”“打斗”“弑杀”“侠客”“赌王”“大盗”等兴趣甚浓, 由于长期沉迷网络, 使他们变得性格怪癖, 与众不同。有的为了“小弟兄”两肋插刀, 挺身而出, 不怕牺牲;有的同社会上的“赌棍”混在一起, 赢了上馆子进网吧, 输了就用“三只手” (即偷盗) 拿家里和同学的钱……他们“学用结合”, 一点就通, 模仿那些“英雄豪杰”, 说干就干, 不顾后果。
3. 道德规范丧失
一些学生在接触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后, 开始对课堂上的正面教育充耳不闻, 对校园里发生的新人新事视而不见, 对爱党爱国、感恩父母、尊重师长、诚实做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等认为与已无关, 而对那些丑恶的、腐朽的、消极的、低级趣味的东西却如痴如迷。
4. 荣辱廉耻不分
有的学生同陌生人网上“交友”“网恋”, 有的从“网聊”中触及感情问题, 举办网上“婚礼”, 互称“老公”“老婆”等等, 以此寻找刺激。个别学生与网上“恋人”幽会同居, 甚至有的骗财骗色, 得手以后溜之大吉, 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他们对于个人的学业、荣誉、前途、责任等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三、强化对上网学生心理行为的调适
面对悄然而至的网络社会, 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 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对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 针对新情况, 创造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 有效地调适学生的心理行为, 引导他们正确上网。
1. 育人者应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经验
教师除在课堂上讲好课、把自己的知识向学生传授外, 还需要学习一些网络知识、上网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 同时结合上网学生的思想动态, 摸准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赞什么、盼什么, 这样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才不至于说出“外行”话, 才能与他们有共同话题。
2.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循循善诱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克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我们应采取说理和文字等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 使他们内心的梗阻通畅起来,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保护上网学生的个人隐私
上网学生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 往往会涉及到个人和其他人的隐私, 而学生又不愿公开, 我们教育工作者决不能随意泄露, 即使是对其他教师或学生家长, 也不能公开。如果泄露学生的“秘密”, 不仅会失去了学生对我们的信任, 而且还会有可能造成想象不到的严重后果。
4.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上网理念
由于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有关教育网站, 而且不会利用教育网进行学习。为此我专门安排时间, 向学生介绍了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 指导他们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料、学习方法等。除此之外, 我还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实用的软件, 如Photoshop、Flash、Powe rp oint等, 并让他们通过学习制作校园主页和班组网页来加强学校之间、班组之间的各个方面的学习, 在网页制作中展现自己的创作才华和竞争意识, 从而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上网理念。
5. 配合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由于大部分家长对网络知识缺乏了解, 有的在思想上还存有“网络恐惧症”, 他们只知道上网的负面影响, 看不到网络的积极作用, 而且对子女上网干预过多, 从某种意义上讲, 束缚了学生上网的手脚, 甚至导致学生的反叛心理。为此, 我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 介绍网络基本常识, 让他们能够辩证地看待上网问题, 并适时向家长们推荐反黄软件, 以防在家上网的学生浏览黄色网站。通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较好地端正了学生的上网态度, 使学生步入了一个健康的信息世界, 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内容和科学知识, 充分发挥了网络的教育功能作用。
微博用户信息传播的心理需求研究 篇8
(一) 微博简介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 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的基础上, 形成各个社区, 以140字的文字更新, 即时共享。最早、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根据相关公开数据, 截至2010年1月, Twitter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第一家提供门户网站的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博正式进入中国互联网主流人群视野。有报告显示, 至2011年12月, 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 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二) 微博广泛流行的现实情况
近年来, 借助新兴技术的支持及其自身的传播优势, 微博在我国已经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2011年上半年, 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 增长约2倍。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2年9月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 经过5年的培育, 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达到了88.81%, 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 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
微博凭借其简洁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和良好的互动性, 已经成为人们发布信息、共享资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和网站、BBS、博客等其他传统网络发布平台相比, 微博即时、方便的优势更加突出。通过微博“关注”功能, 可以得到他们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新闻话题;也可以使用“评论”功能, 实时表达自己的意见;“转发”功能与其他用户共享信息。在信息发布、获取、分享的过程中,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将现实的关系拓展, 结交更多的朋友。由于这种新朋友圈往往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支撑, 逐渐成为情感交流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微博信息传播用户的心理特征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 人们的心理需求越来越高级, 不可能满足于简单的吃穿住行, 人们需要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事物的看法等, 马斯洛根据这种现状, 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等级, 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说”。他认为, 人的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 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按马斯洛的理论, 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 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平台, 它的传播特点恰好能满足用户的这些心理需求。
(一) 微博平台满足人们表达自我的需求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 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表达、交流的欲望, 微傅这个平台恰好可以满足人们自由表达、倾诉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然而一些情绪和心结不想或害怕被熟悉的人知道, 就需要一个可以免费倾诉的平台, 发泄自己情绪的空间——微博平台, 这一新的空间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微博最明显的特点是篇幅短小, 与成百上千字的博客相差很大, 140字的“语录体”式表达让用户不会感到有压力。微博网络集成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 实现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的有效连接, 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手机、即时通讯和其他方式登录微博, 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终端的限制。另外, 被广泛使用的手机, 因其自身的便携性已经迅速成为使用最多的新浪微博用户终端。2013年,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指出, 截至目前, 我国已经有8.08亿户移动互联网网民, 其中手机上网用户有7.78亿户, 占绝对主流。在电子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倾诉起来更顺畅。在发布微博时, 会让用户产生在跟别人诉说的感觉, 每当自己生活里遇到挫折或者不如意的时候, 可以瞬间通过微博发泄一下, 疏散不满的情绪, 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1)
(二) 微博满足用户归属感的需求
弗洛伊德说:“如果我们至少能在我们自己或与我们相同的人们身上发现一种多少有些类似创作的活动, 那该有多好。”相关调查还发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趋势是追求共同生活目标或兴趣爱好, 他们更愿意结交志同道合、性格相似的人, 彼此交流思想, 也更倾向与诚实可靠、随和易相处等人格魅力的朋友更深层次的交往。毕竟, 在现实生活中, 人际关系是用户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发布平台, 微博功能进一步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关注等功能, 了解感兴趣的人或事的最新消息, 表达自己的个人意见, 而且用户自己发布的信息也可以从其他用户得到及时的反馈。在微博上发言的人都是平等的, 尤其与同龄人的互动, 因为没有身份差距, 消除心理上的约束, 双方沟通更自由。因此, 用户更倾向于在他们的同龄人当中交流, 在这种平等的话语背景下, 没有真正的身份地位差异, 只有思想的表达、碰撞与融合。在这种氛围中平等互动, 用户更容易找到归属感。
(三) 微博满足用户自我调整的需求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 一个人在与其他人打交道过程中, 别人的看法会逐渐影响个人对自身的看法, 并随之不断调整自我。自我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其实是在其他人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他人, 也就是我, 别人会成为自我个性形成的一部分。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 而这种认知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 设想别人如何“认识”自己; (2) 设想别人如何“评价”自己; (3)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判定别人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时候, 往往是基于微博用户的想象力,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象力, 他们需要不断寻找证据来支持。例如, 经常看别人没有回应他的消息, 粉丝有没有增加, 等等。然后, 用户又会产生新的想法, 或在旧观念的基础上, 继续寻找基础。为什么许多用户变成了“微博控”, 就是因为他们陷入使用微博想象自我和验证想象的循环中, 并将微博作为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平台。 (1)
微博的功能可以很好地实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交流和共享信息, 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独自思考的能力, 微博用户更愿意表达自己独立的意见或评论别人的状态,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用户在微博上秀自己的真实个性和最接近真实的自我。在这种真实不加掩饰的状态下, 与粉丝或其他用户互动、交流思想、评价信息的过程中, 可以来了解真实的自我, 同时承认他们的认知偏差, 从而进行自我调节。
(四) 微博满足用户被尊重的需求
新浪科技联合《新京报》健康公社推出的一项微博投票调查中, 据统计, 40%的人表示“很在意自己的粉丝数, 迫切想增加自己的粉丝”, 50%的人表示“热切期待别人发表评论或者回复, 没有评论会感到失落”, 其实, 这涉及“被关注”、“被尊重”的需求, 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深层心理需求。因为人生活在世界上, 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存在感”, 为获得更多的“存在感”。人们在生活中不断通过各种方式, 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让他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被关注”、“被尊重”是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心理需求, 不同的个人需要寻求他人的关注, 在被关注中认可自己, 同时被他人认可, 这其实是在满足需要层次理论自尊的需要, 这是一种非常普通却很重要的需要。 (2)
现实是残酷的, 竞争是激烈的, 人们很容易在现实社会中遭遇挫折, 很难得到其他人的赞誉。通过发布微博, 用户可以写自己身边最新发生的有趣消息, 或上传图片, 通过它来得到别人的注意, 获得认可和好评, 这种方式直接、简单, 没有任何压力, 同时具有娱乐效果。当然,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的用户, 也迫切需要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 更大的满足他们自尊和成就的需要。因此, 微博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满足用户自尊和成就的需要, 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
(五) 微博满足用户自我实现的需求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自我实现的需求”反映了体现自我设计、自我改进的个性化需求, 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是高层次社会成就需要中的一种。在当下, 人们重视自我意识的观念已日益突出。他们尊重自我感受和关注自我体验, 不断完善自我, 并强烈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从事社会活动, 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 希望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微博用户出于共同的兴趣和喜好, 往往通过“关注”、“粉丝”等功能自发组成了一个群体。某个用户群中的一位用户发布的信息可以传播到该群体的其他用户, 同时这些用户通常属于多个微博群体, 因此, 一个群体内的微博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其他用户群, 进而被多个用户群的广大微博用户所接收, 这样就实现了信息几何式传播。这种广泛迅猛的信息传播也被形象地称为“裂变式传播”。 (3)
微博特殊形式的沟通, 为用户自我实现创造了条件。首先, 微博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微博用户可以用文字、图片等, 自由地发布自己的信息, 展示自我形象。其次, 微博用户提供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在微博上, 用户可以发布信息, 评论和转发实时资讯, 自由表达意见, 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和粉丝。再次, 微博也可以成为社会活动宣传的媒体工具。当他们在自己的微博上能吸引更多的关注, 以吸引更多的“粉丝”时, 公众能够给用户舆论或社会活动领袖的成就感。
总之, 正是由于微博传播的技术特点符合用户的心理特征, 人们逐渐习惯了微博平等和自由的沟通, 凝练简洁的语言交流, 实时新鲜的信息共享, 因此迅速走红。
参考文献
[1]邢全超, 袁萌:《心理分析视角谈微博带来的社会问题》,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第11期。
[2]李春伟, 张熹:《大学生微博心理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长春教育学报》, 2012年第2期。
信息心理学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时期, 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行动, 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中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因此,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科的深度融合和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运用信息技术, 搭建合作平台,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 是一门动手操作能力极强的学科, 它能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深度融合, 对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发挥学科的“濡染性”功能[2]。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对现阶段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中发现, 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胆小、孤独、焦虑、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搭建的小组合作探究平台, 可以让学生互教互学, 优势互补, 彼此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 获得科学研究体验和技能, 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如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做一个简单的网页》学习内容, 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学生, 通过分工合作给学校网站制作心理健康知识、爱护公物和尊师守纪等题材的PPT, 以此发挥学生的绘画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又如遇到母亲节、教师节或同学生日这些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 利用电脑制作精美的卡片送给父母、老师或同学, 以表达特别的感情。这样, 通过搭建分工合作的平台, 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换信息、资料, 互相提供有效帮助和处理, 以信任同学和取得同学的信任方式行动,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提升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的心理内化能力
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 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 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能适应社会, 与社会保持同步[3]。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因此,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按照教育目标要求, 融合信息技术优势,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心理内化能力。
1. 教师利用传播媒介的榜样引导法, 挑选具有可学习的先进人物或典型事迹, 激发学生积极进取, 形成自尊自爱的品质[4]。这种形象生动且兼有艺术性的辅导方式可以熏陶教育学生 , 使学生逐渐从学习模仿过渡到自觉需要的精神层次,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 学生动手上网浏览搜集德育素材,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并通过网上新闻、案例、法律知识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鼓励学生到网上参与讨论, 或是在网上发表文章或观点, 通过与人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受到教育。例如开展“孝心少年”评选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新时期小学生如何孝敬老人”的大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受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
3. 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 让学生利用班级QQ群里的“视频聊天”工具, 让学生和家长约定在每周固定时间 , 进行面对面交流, “近距离”接触,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受到正面的、积极的教育, 消除不良心理。
4. 利用信息技术具有的工具性、隐蔽性的特点, 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学校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 年级越高的学生, 其选择在网络上匿名心理咨询的比例越高。五、六年级的学生中占65% 的人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心理咨询室”倾听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疏导心理小结, 帮助解决困难。同时, 针对有些学生怕苦怕累, 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 从而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BBS、博客等工具在同学之间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 鼓励学生勤学、善学, 扫除学习障碍, 体味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信息技术, 戒除学生网瘾,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可以说, 现阶段最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 莫过于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学生网瘾的形成不是一时半刻的, 家长平时疏于管教, 学生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从虚拟世界寻求心理安慰等都会让孩子陷进网络游戏里难以自拔。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沉溺网络游戏, 便进行简单粗暴的干涉, 这是不可取的。因此, 要戒除学生的网瘾, 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1. 应用网络平台建立预防机制, 可以用多媒体展现文本、图片或视频, 展现网络成瘾的原因、方式、危害和预防, 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长期沉溺于网络对自身的危害, 它不但会使人迷失于虚拟世界, 自我封闭, 容易造成心理危害, 甚至严重影响学习, 影响正常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导致人格的偏离, 甚至发生不可设想的后果。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观念和责任感。教育学生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或是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 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 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用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来代替上网习惯, 走出网络社交圈, 走出自我封闭。
3. 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 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把电脑作为学习工具,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又有意义 , 而不是因为自控能力差而成为电脑的奴隶。老师和家长可以在课堂教学或是家庭教育中多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无法解决或解决后不明其所以然的, 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并一起分析探讨。
4. 要多给“网瘾学生”支持和帮助。对待有网瘾的学生, 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学生, “堵”远不如“疏”, 多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交流机会, 多提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喜欢上学习, 并结成学习兴趣小组的圈子, 让他们的话题从原先的网络游戏回归到现实的学习生活。可以这样说, 如果是网瘾让孩子关闭了一扇心灵之窗的话, 我们不妨用信息技术奇妙无比的功能去推开孩子的另一扇心灵之窗。
四、运用信息技术, 消除心理问题, 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从2012年我县对山区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中了解到, 网络时代山区儿童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网络成瘾、精神空虚、情感孤独、学会撒谎、交往困惑、暴力崇拜等多个方面。如何消除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 笔者认为, 一是要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要大力普及网络知识, 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要重视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 使他们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要把握上网的“度”, 不能沉湎其中, 甚至出现上瘾的现象。二是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 积极开发校园网络信息资源,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同时, 要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 立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 逐步形成适应儿童网络心理文化模式。三是要开展网络心理素质教育。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 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异, 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 并采取理智的应对策略;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学会自我心理调试, 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四是要构建家校联络机制。家庭和学校要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责任, 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引导,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信息, 学习知识, 从而使他们从互联网中吸收健康、有益的知识,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总之,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较大的研究课题,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实践中去探索和研究, 我们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起来,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吴增强, 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31) .
[3]百度百科.心理健康[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t5pYvmc4jupY_9Y8AzekBnVYjuKNs74nDeUVJCYhruGh BicGoxritg-1C9J5pyOb3YqgLU3z-Z2_WcSaXwOFq.
信息心理学 篇10
一、信息技术课中,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学的关键。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讲解与示范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二、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信息技术学科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同时在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
三、在网络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迅速扩张和强力渗透,在网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网上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不断挖掘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及安全上网教育。我在微机室内每台电脑上都安装上了“绿坝”过滤软件,首先从硬件条件上拦截不良信息,然后在教学中处处引导,时时渗透。为了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绿色健康、丰富多彩,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网络环境,我结合每班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课老师,让每个班的同学都自己组织建立班级博客,这样,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在班级博客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四、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的不懈追求。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课与学科的系统教学有较大不同,心理课更多倾向于活动形式,所以,我们除了运用传统的电脑课件进行教学外,还可以利用多功能电教室的先进设备,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情绪疏导、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当然,心理课不是信息技术课,我们只能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能本末倒置,背离初衷,所以,不管怎样使用网络,最终我们都还是要引导学生回到现实中来,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五、大胆尝试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
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先进的网络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虽然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冲击和威胁。所以,寻找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在教给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区分美丑、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使二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成了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它在推行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必须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其有利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各学科教育相整合,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内的教育教学各环节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作用。它是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思考和摸索的结果。整合不仅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结构更优化,教学手段更多样,同时,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有实效,更具吸引力和科学性。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教学,有目的意识的把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信息心理学 篇11
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提高自理信息和自我教育能力 网络信息丰富且生动形象,它们在开阔青少年的视野,了解更多新事物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鼓励学生上网寻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结合本人经验和理解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合。但由于网络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许多信息没有经过严格过滤和筛选,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甄别、筛选、取舍和获取信息,学会学习。
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网页,鼓励学生访问、学习,丰富知识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要美观大方,内容丰富、科学,它是提高访问率的保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上网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水平和能力。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网页,需要丰富的心理知识、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网页,并进行评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使用计算机的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成就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锻炼意志 由于互联网中的虚拟社会在某些方面符合人们的理想,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归属感,容易使人对网络产生心理障碍,有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有可变和可塑性,认识能力有待发展,价值观、世界观在形成中,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易受外界的诱惑。所以,教师要加强正确的上网心态教育和心理辅导,对学生上网进行适当控制,使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锻炼意志,自觉地抵制信息垃圾,负责任地合理使用网络。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的心理课多倾向于活动,教师除了用传统的电脑课件进行教学外,还可以利用多功能电教室的先进设备,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情绪疏导、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信息心理学 篇12
1 科学信息传播简述
科学信息传播是大众传媒对科学信息的传播, 因此, 它由大众传媒和科学信息两部分构成。其中, 大众传媒的职业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a.追求异常的、轰动的新闻, 以及与人们生活和利益切身相关的信息;b.新闻报道要求在第一时问迅速完成;c.新闻语言力求标新立异, 扣人心弦;d.新闻事实是指记者所见、所闻、采访所得的事实 (从另一个角度说, 即可能所报道的不是真实的事实) , 一般难以进入事物的内部和使用不同领域的专业语言。而科学的话语也有其特征:a.它是一种严谨的必须消除歧义的体系, 通过定义、概念、符号、公式等来精确化对象;b.科学理论本身具有层次性, 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之分, 不同学科间也存在显著的话语表达差异;c.科学的体系永远处于成长的过程中, 它不断地通过“假设一排除”来推动自身的发展;d.对每一项研究方法和对成果的评价, 由于各种原因, 会很不相同。即使记者一方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采访作风扎实, 报道科学也会发生误读, 但可能出现的差错不是最紧要的。这是因为:a.传媒界对科学事实的选择自然偏重于轰动性和影响力, 那么很可能发明一种营养液要比发现一种基本粒子更有新闻价值;b.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许多附加条件的, 但是新闻则要求被报道的内容是肯定 (精确) 和及时的, 是就是, 非就非;c.用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来转化科学术语, 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记者与科学家之间充分的协商, 作为主动方的记者有必要形成一套报道科学新闻的程序, 报道中使用的大众化概念, 需要经过当事科学家的认可 (尽管这种认可有时对他们来说很无奈) 。另外, 还需要传媒建立新闻报道的“更正与答辩”机制, 能够保证科学报道以这种经常的更正与答辩的方式延伸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还需要说明一点, 有些科学问题是很难用普通的话语表达的, 报道者在使用一些科普小故事时, 要尽可能与当事的科学家或在行专家核实, 这方面闹出的笑话已经不少, 而且更正起来很难, 有时错误的理解多少年也纠正不过来。
现已进入电子传媒时代, 目前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最大窗口。这样一来, 专家们在面对无法按文化程度划分、男女老幼混杂的观众的时候, 会更加感到用他们的生活语言叙说本学科的困难。人们在电视上期望没有什么知识复杂到无法解释给普通入听, 各方面的权威只有当他显示出拥有“普通”知识时才能得到完全的尊重。而科学专家, 往往只是某一领域知识的主体, 在一般社会生活领域的知识也可能还不如普通老百姓。在这种情况下, 传媒的记者应起到连接双方的桥梁、导线作用。如何将科学家的语言转换成大众语言, 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转换过程中的信息扭曲和衰变, 需要记者和科学家共同努力。
2 科学信息传播中的受众心理效应正面研究
通过实际调查及相关文献整理, 了解到, 在科学信息在传播过程中, 正面的受众心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a.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因为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操作性强、传播人员广泛、传播成本低廉的特点, 使得网络舆论监督成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纸包子假新闻事件”、“华南虎事件”及“黑砖窑事件”等, 均受到广大网民的监督, 正是由于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 才使事实的真相得到还原, 当事人得到应有处分, 社会公平正义得到维护。b.传递诚信和友爱。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多少次在国家危难之际挽救了国家, 在信息时代同样值得继续发扬光大。以前, 由于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 团结友爱往往只局限于工作、生活圈内的人。现在, 有了网络, 能够使这种行为跨越时间和空间, 做好事的社会价值急剧放大。c.促使社会充满活力。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内容的海量性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信息的不同需求, 可以激发各个群体的积极能动性, 为创造活动提供信息支持。网络信息传播成本低廉, 可传递大量教育信息, 使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成为可能。这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减少重复研究, 提高创造效率, 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 欣欣向荣。另外,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形态的多样性, 它给广大网民带来更多的娱乐选择。d.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是复合性的,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可以解除信息传播时空限制, 使存在时空距离的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通讯。这样, 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聊天, 从而扫除必须面对面进行人际沟通的障碍;组织与组织之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经验交流, 促进组织学习和成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 减少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3 科学信息传播中的受众心理效应负面研究
科学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误差, 由于这些误差的存在, 导致其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受众心理效应, 总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两点:a.误导大众, 导致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低下。网络中充斥的虚假信息使人对网络产生不信任感, 只是把网络作为一种娱乐的手段, 而不是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使用率最高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 其次是即时通信和网络影视, 网络新闻只占到第4位。在网络媒体方面, 有73.6%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 相信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比例为51.3%, 仅仅略高于不相信的比例;对于日趋火爆的博客, 相信其内容真实性的网民比例仅有32.6%。b.影响社会风气, 破坏社会稳定。网络上大量的淫秽色情信息, 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 影响尤为恶劣。
总结
综上所述, 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科学信息传播既会产生正面的受众心理效应, 又会产生负面的受众心理效应, 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 传播主体要充分认识这两方面的效应, 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许桂菊.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2008.
【信息心理学】推荐阅读:
“信息管理学”课程06-30
信息系统管理心理健康07-31
信息化心理战论文08-23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08-19
优秀心理信息委员申请书06-26
机关信息化管理学习心得05-10
信息查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模式述评08-01
2017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考研院校概况、招生信息和必备参考书介绍范文08-19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管理学 第7章 控制10-02
心理学心理感悟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