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获取行为(精选10篇)
信息获取行为 篇1
农户决策优化是以农业市场信息有效流动为条件的。[1]中国农村信息市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农户在进入市场过程中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2]而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不完全的出现。[3]例如, 会造成农户行为的“蛛网特性”和农产品市场运行的“蛛网怪圈”问题。[4]所以, 应以首先解决“农业市场信息如何真正进入农户”问题作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突破口”。[5]围绕农户市场信息获取来源及信息获取质量, 国内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 现有文献缺乏对苹果主产区农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行为的分析。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以陕西苹果产业为例, 对农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及其可靠性、农户现有信息获取行为特征可能引起的市场风险, 以及农户特征与销售信息来源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以揭示苹果种植户市场信息获取行为规律, 为政府制定农村信息服务政策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是由笔者分别于2008年9月~10月、2009年7月~8月期间, 在陕西礼泉、洛川、淳化、白水、旬邑5个国家级苹果基地县, 通过对21个样本行政村462户样本农户实地调查获得。其中, 礼泉县位于关中灌区, 洛川县位于渭北高原区, 淳化、白水、旬邑县分布在关中灌区与渭北高原区的过渡带上, 这5个县苹果产销状况可以代表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带苹果生产及运销状况。各县样本村是在考虑主要苹果种植类型及区域分布特征基础上由笔者随机确定, 其中每县选取4~5个样本村 (其中旬邑选取了3个样本村) , 每个样本村随机选取20户农户为样本农户。调查方法采取问卷调查与典型农户访谈相结合。调查方式采用一对一的调查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5份, 收回462份, 其中有效问卷450份。
二、农户销售信息获取行为基本特征
1.信息获取来源多样
目前, 在苹果主产区有15种苹果销售信息来源途径, 农户利用了可能获取销售信息的所有来源了解苹果销售价格和需求变化。农户除了从村内市场获取苹果销售信息 (从同村住户或亲戚朋友, 农民经纪人, 上门收购的苹果中介商、运销商和加工商等处获取信息) 外, 还积极运用各种信息媒介获取苹果销售信息。被调查农户中分别有50.98%、13.97%、12.75%的农户通过电视、报纸、电台获取苹果销售信息。一部分农户还主动从村外市场甚至是外地市场获取苹果销售信息, 被调查农户中分别有7.11%、5.39%、2.45%、2.45%的农户从城乡集贸市场、当地果行、省内果品批发市场、省外果品批发市场获取苹果销售信息。此外, 一部分农户还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获取苹果销售信息, 被调查农户中分别有10.54%和2.70%的农户通过定制手机“短信”和计算机浏览互联网的方式获取苹果销售信息。这说明农户采用现代化信息获取手段参与市场的意识在增强, 同时也说明西部农村地区尤其是高价值农产品主产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性。
2.所获信息质量不高
虽然农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 但是信息获取质量不高。
(1) 农户从本地市场上所获得的苹果销售信息质量不高。被调查农户分别有65.93%、54.66%、51.96%、10.05%、7.11%、6.13%、5.39%、1.78%的农户从同村住户或亲戚朋友、农民经纪人、苹果商贩、果汁企业、城乡集贸市场、苹果贸易公司、当地果行、果农协会等处获取苹果销售信息, 但分别只有15.93%、22.30%、21.08%、1.96%、1.96%、2.45%、1.23%、0.98%的农户认为从同村住户或亲戚朋友、农民经纪人、苹果商贩、果汁企业、城乡集贸市场、苹果贸易公司、当地果行、果农协会等处获取的苹果销售信息可靠。原因是市场的不完全使产地苹果销售信息为苹果收购商、中介组织和个人所控制, 利益驱使他们倾向于隐瞒真实苹果销售信息。
(2) 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苹果销售信息同样面临质量不高问题。被调查农户中分别有50.98%、13.97%、12.75%的农户通过电视、报纸、电台获取苹果销售信息, 但分别只有14.22%、0.98%、1.47%的农户认为从电视、报纸、电台获取的苹果销售信息可靠。原因是电视、报纸、电台这些信息媒介发布的市场信息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 而政府提供信息服务职能并不完善。在苹果收购期, 苹果需求和收购价格波动频繁, 政府发布的市场信息滞后情况严重, 并且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对苹果销售信息的分析和预测。
(3) 信息供应商也同样存在发布的信息滞后、对苹果销售信息分析和预测不足问题。被调查农户中有10.54%的农户通过定制手机“短信”获取苹果销售信息, 但只有1.47%的农户认为通过手机定制的苹果销售信息可靠。
(4) 从外地市场获取的苹果销售信息对农户而言同样质量不高。被调查农户分别有2.70%、2.45%、2.45%的农户从互联网、省内批发市场、省外批发市场上获取外地市场苹果销售信息, 但分别只有1.23%、0.49%、1.23%的农户认为从互联网、省内批发市场、省外批发市场上获取的外地市场苹果销售信息可靠。原因是在同一时点上外地市场苹果供求变化情况与本地市场苹果供求变化情况并不一致, 并且农户所获得外地苹果销售信息更多的是苹果中介商、运销商将苹果销售给下一级苹果中介商、运销商、超市等连锁经营商或者是消费者的销售信息, 随着贮藏时间的推移、销售地点的变化, 苹果销售价格发生增值, 需求情况也产生了相应变化, 因此, 外地市场苹果销售信息不能明确反映产地苹果销售情况。从互联网、省内批发市场、省外批发市场上获取苹果销售信息的农户只能参照所获得外地市场苹果销售信息来分析、预测本地市场苹果收购量和收购价格的变化趋势。由于存在农户与苹果中介商、运销商、连锁经营商等苹果交易主体所掌握的信息是非对称信息, 单个农户分析、预测能力有限, 市场本身存在波动等问题, 农户所分析、预测的产地苹果销售情况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
在农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 (同村住户或亲戚朋友、农民经纪人、苹果商贩、电视) 中, 农民经纪人所提供的苹果销售信息被农户认为是最可靠的。农户与农民经纪人之间密切的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苹果商贩所提供的苹果销售信息被农户认为是第二位可靠的市场信息。原因是苹果得以顺利销售是农户维持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和生存的前提条件, 因而, 在市场不完全情况下, 对单个小规模生产的农户而言, 能销售的价格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在收购期苹果收购价格频繁波动情况下, 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与苹果商贩所提供的苹果销售信息相比, 同村住户或亲戚朋友所提供的苹果销售信息可靠性较差。政府通过电视所提供的苹果销售信息被农户认为是第四位可靠的市场信息, 说明政府信息服务功能在农户销售决策中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政府需进一步完善市场信息服务功能, 进一步弥补市场不完全。
3.信息获取来源趋同且基本限于本地市场
同村住户或亲戚朋友、农民经纪人、上门收购的苹果收购商 (主要是苹果商贩) 处和电视上是农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这些信息来源基本限于村内。原因是单个农户广泛的市场信息搜寻会带来过高成本或者根本不可能实现, 农户苹果销售信息的搜寻范围只能限于本地市场, 外地苹果销售价格和需求情况由于信息渠道原因, 对农户而言, 更充满不确定性。
三、农户特征与销售信息来源分析
如果将种植户仅从上门收购的收购商、农民经纪人、同村住户和亲戚朋友那里获取市场信息的行
注:Chi-Square Tests, χ2=15.492, df=2, Asymp.Sig. (2-sided) =0.000;括号内为占该地区样本户的百分比。
为视为获取销售信息渠道单一, 那么种植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是否单一与种植户个体特征可能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1、2、3、4分别列出不同特征苹果种植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与否的Crosstabs卡方检验结果。
注:Chi-Square Tests, χ2=9.510, df=2, Asymp.Sig. (2-sided) =0.009;括号内为占该地区样本户的百分比。
注:Chi-Square Tests, χ2=3.220, df=1, Asymp.Sig. (2-sided) =0.073;括号内为占该地区样本户的百分比。
注:Chi-Square Tests, χ2=34.749, df=4, Asymp.Sig. (2-sided) =0.000;括号内为占该地区样本户的百分比。
上述四表中, “χ2”表示卡方检验值, “df”表示自由度, “Asymp.Sig. (2-sided) ”表示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概率。
针对苹果种植户受教育程度, 检验结果是χ2=15.492, 显著性概率为0.000, 说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种植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与否存在明显差异。小学及文盲、初中、高中及以上被调查种植户中分别有44.3%、60.7%、71.8%的种植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 表明受教育程度与种植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与否存在正相关关系。原因主要是:①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种植户越重视扩大自己的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渠道, 以期通过对不同渠道苹果销售信息的比较分析来减少信息不完全和信息失真带来的销售收益损失;②受教育程度高的种植户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小学及文盲、初中、高中及以上被调查种植户中分别有5.7%、11.1%、12.7%的种植户通过手机定制市场信息“短信”, 分别有0.0%、3.2%、3.6%的种植户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
针对苹果种植户经营规模, 检验结果是χ2=9.510, 显著性概率为0.009, 说明不同经营规模种植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与否存在明显差异。种植规模在4亩及以下、4~8亩的种植户具有趋同性 (4亩及以下、4~8亩被调查种植户中分别有56.6%、56.0%的种植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 , 而种植规模在8亩以上的种植户与4亩及以下、4~8亩的种植户相比, 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的种植户所占比重更高 (8亩以上被调查种植户中有72.7%的种植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 。原因主要是:①种植规模越大的种植户, 苹果产量越高, 销售量也越大,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销售损失, 规模较大的种植户倾向于扩大自己的销售信息获取来源;②各个苹果收购主体为了减少交易频率, 节约交易费用, 倾向于与挂果果园面积大的种植户进行交易也使得苹果种植规模较大的种植户能够从多个收购主体那里获取苹果销售信息, 从而扩大自己苹果销售信息来源。
苹果种植户是否参加果农协会, 检验结果是χ2=3.220, 显著性概率为0.073, 说明果农协会成员户与非成员户在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与否情况上存在明显差异。果农协会成员户和非成员户中分别有57.8%、66.8%的种植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 表明是否是果农协会成员户与种植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与否存在正相关关系。原因主要是:①果农协会主要是在当地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对种植户进行苹果种植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培训, 受果农协会指导和培训的影响, 果农协会成员户相对于非成员户更加重视市场信息获取的重要性;②部分果农协会已开始介入苹果流通环节, 为成员户开展了一些初级市场信息服务业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苹果种植户所在地区, 检验结果是χ2=34.749, 显著性概率为0.000, 说明种植户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与否存在地区差异。与其他样本县种植户相比, 洛川县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的种植户所占比重最高, 为85.2%, 远高于其他样本县这一比重 (白水、礼泉、淳化、旬邑这一比重分别为45.0%、59.2%、57.5%、54.1%) 。原因是洛川属苹果优生区, 苹果质量好, 知名度高, 传统交易方式发达, 种植户市场意识强, 苹果收购主体较其他样本县更加多样。与其他样本县种植户相比, 白水县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的种植户所占比重最低, 为45.0%。原因是白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引导和支持下, 白水县种植户参与苹果生产的热情很高, 苹果质量不断提高, 市场地位逐步上升, 但是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市场情况、种植户相对较差的市场意识以及现代化信息设备的缺乏造成了白水县较高比例的种植户市场信息获取来源单一。
四、信息获取行为特征可能引起的市场风险
1.现有信息获取情况下的农户经营行为特征
信息获取来源多样、信息质量不高、主要来源趋同且基本限于本地市场易使种植户表现出从众趋同、提前销售与观望等待、蛛网特性等经营行为特征。
(1) 从众趋同。
缺乏充分可靠苹果销售信息使分散苹果种植户很难对当期和下一期苹果销售变化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和合理预测。为了规避市场风险, 避免判断失误给自己带来的可能损失, 在缺乏与市场有效对接的情况下, 相当一部分苹果种植户倾向于根据本地或本村多数苹果种植户的销售行为决定自己的行动。
(2) 提前销售与观望等待。
单个苹果种植户抗风险能力弱, 在苹果销售期, 当苹果收购价格变化出现不利于苹果种植户情况时, 由于不能准确预期苹果收购价格进一步变化的趋势, 相当一部分苹果种植户会倾向于接受低于自己预期的价格, 迅速将自家苹果销售出去。而当苹果收购价格变化出现利于苹果种植户情况时, 一部分种植户会盲目提高自家苹果销售价格预期, 倾向于暂不销售自家苹果, 观望等待苹果收购价格的进一步变化。
(3) 蛛网特性。
信息不完全和信息失真、制度运行惯性和长期对同一路径的依赖 (1) 使苹果种植户往往根据过去年份苹果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和市场价格等过期信息进行生产决策和要素投入。根据“蛛网理论”, 这种现象就是苹果种植户行为的“蛛网特性”。
2.农户经营行为特征可能引起的市场风险
(1) 短期价格波动。
根据本地或本村多数苹果种植户行动决定自己的行动, 苹果种植户这种从众化选择易造成一定区域内苹果种植户生产和销售行为的复制与同构, 引起苹果种植品种结构的单一和短期销售价格的不正常波动。①种植户苹果品种结构单一, 销售期集中。由于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苹果消费市场的变化, 加上单个分散苹果种植户生产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进入市场交易成本高等原因, 苹果种植户在苹果种植品种选择行为上趋同。笔者调查发现, 被调查地区苹果种植品种主要以红富士为主;由于苹果生产资产专用性高, 一些“老果园”里还种植着一部分老化品种, 新品种即便在新建苹果园里也很少被种植户选择种植。这就造成被调查地区苹果种植品种结构单一, 早中晚熟苹果品种不能合理搭配, 种植户苹果销售期过于集中。②种植户苹果销售价格短期波动频繁。种植户苹果销售行为的复制与同构会使种植户苹果销售时间趋同, 致使产地苹果收购市场苹果供给量会出现频繁剧烈波动, 从而造成短期内种植户苹果销售价格波动频繁。此外, 种植户从众趋同心理也会使种植户在销售中倾向于追求销售风险最小化, 而不是销售利益最大化。
(2) 销售恐慌与滞后反应。
当苹果收购价格变化出现不利于种植户情况时, 提前销售在苹果种植户从众趋同倾向驱使下会引起苹果种植户的销售恐慌, 引发苹果收购价格的下跌;而当苹果收购价格变化出现利于种植户情况时, 种植户的观望等待则会使自己错过苹果最佳销售期, 使自己面临苹果滞销问题。2007年, 被调查450个苹果种植户中有21.27%的种植户面临苹果滞销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07年国际市场对中国果汁需求增加, 果汁企业苹果收购价格升高, (2) 在一些地区2007年果汁企业收购价达到甚至是超过2006年商品果收购价格, 加上人工成本等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 2007年苹果收购价上升幅度较大, 部分种植户随之提高了自家苹果销售价格预期, 做出暂不销售自家苹果的决策, 结果是错过了最佳苹果销售期。
(3) 生产周期性波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苹果种植户行为的“蛛网特性”会使种植户苹果园可变资本投入在各苹果生产周期出现频繁波动。如果当期苹果销售情况不佳, 种植户就减少下期苹果园农药、化肥等可变资本投入;如果当期苹果销售情况良好, 种植户就增加下期苹果园可变资本投入。苹果种植户行为的“蛛网特性”也会使种植户苹果园固定资本投入出现波动。但是, 由于苹果生产资产专用性强, 种植户苹果园固定资本投入波动呈现出长周期特点。如果苹果销售状况连续数期不佳, 种植户就可能选择砍伐苹果树, 减少苹果园面积;如果苹果销售状况连续数期良好, 种植户就可能选择种植新苹果树, 增加苹果园面积。苹果园可变资本和固定资本投入的周期性波动会带来苹果质量的短期波动和苹果产量的长周期波动。
(4) 机会主义。
由于苹果种植户很难获取充分可靠市场信息,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其他经营组织 (例如生产资料供应商、苹果收购商) 便具有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控制或欺骗处于信息劣势一方苹果种植户的倾向。这会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完全, 使种植户苹果销售利益受到侵害。
五、结论与建议
农户对苹果销售信息有强烈获取需求行为倾向, 利用了所有自己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来源了解苹果销售价格和需求变化。但是, 市场信息可获得性差和获取信息所需支付的分析、辨别成本高等因素造成农户销售信息获取存在来源趋同且基本限于本地市场、所获信息可靠性差等问题。种植户受教育程度、苹果园经营规模、是否是果农协会成员与其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与否存在正相关关系。缺乏可靠销售信息易使农户表现出从众趋同、提前销售与观望等待、蛛网特性等经营行为特征。这些经营行为特征会引起苹果种植品种结构单一、短期价格波动频繁、生产周期性波动和农户销售恐慌与滞后反应、易受大户控制和机会主义侵害等市场风险。
苹果市场信息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 政府应在推进苹果主产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并且可以探索苹果主产区市场信息供给的多种实现形式, 推进苹果主产区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强对农户信息获取手段和方式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与辨别能力。二是引导农户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并加强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信息化方面的培训。三是在明确种植户市场信息需求倾向基础上, 政府可领衔建立一个开放的交互性的苹果市场信息平台。信息平台要实现与公司、科研单位、批发市场、各级政府、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信息系统的对接。信息平台实时从互联网或通讯网上发布和搜索苹果市场信息。信息平台实现与其他区域 (包括国际和国内) 信息平台交流与对接。单个苹果种植户可在该信息平台上搜索和发布市场信息。四是引导苹果贸易公司、信息终端生产商和广电运营商等市场主体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 并联合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融资, 积极探索各种市场信息供给的实现形式。同时, 要对市场主体参与苹果信息供给行为实施监督。五是通过电话咨询、手机短信、电视、互联网、广播、报刊、专家下乡等多种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六是构建健全的信息网络体系。创立或改造门户网站, 鼓励和支持其他市场主体建设特色专业子网站。重视信息网络系统开发, 与科研单位、公司等其他主体合作开发和升级农产品市场供求系统、专家农户互动邮箱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系统、农产品网上推介展示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农经信息服务和分析系统、农业节水服务系统、农村职业技能人才系统等信息网络系统。七是提高信息质量, 开发新的信息资源。搞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完善信息采集系统, 推进涉农信息标准化, 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管理。八是加强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 重视对农民经纪人信息化方面的指导和培训,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信息化工作素质。
摘要:本文利用陕西实地调查数据描述性分析了苹果种植户销售信息获取行为特征。分析表明:种植户对苹果销售信息有强烈获取需求行为倾向, 利用了所有可接触到的信息来源了解苹果销售价格和需求变化。但是, 市场信息可获得性差和获取信息所需支付的分析、辨别成本高等因素造成种植户销售信息获取存在来源趋同且基本限于本地市场、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缺乏可靠销售信息易使农户表现出从众趋同、提前销售与观望等待、蛛网特性等经营行为特征。这些经营行为特征会引起苹果种植品种结构单一、短期价格波动频繁、生产周期性波动和农户销售恐慌与滞后反应、易受大户控制和机会主义侵害等市场风险。种植户受教育程度、苹果园经营规模、是否是果农协会成员与其苹果销售信息获取来源多样与否存在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农户,销售信息,获取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大成.培育农业信息市场支持农户决策优化[J].农业技术经济, 2000, (01) .
[2]郑红维, 商翠敏.我国农村信息市场发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07) .
[3]Sadoulet, E.and de Janvry, A.QuantitativeDevelopment Policy Analysis[M].The John HopkinsUniversity Press, 1995.
[4]田永峰.农业市场化道路上的“蛛网陷阱”与经济信息系统的构建[J].中国农村观察, 2000, (01) .
[5]谭明方.解决“三农”问题应以什么作为“突破口”[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12) .
时空全息与信息获取 篇2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哈梅罗夫说,“一些希腊哲学家认为,外部世界只是我们头脑中表现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笛卡尔也理所当然这么认为,他说能让他确认自己存在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他的意识,“我思故我在”。因此,我们也不能确切认定,外部世界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样子。有人认为,世界是人们构想出来的,是一种幻觉;另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种精确的表现;还有一种混合观点,认知的世界确实有其外部存在,但加入了量子性质时,它就变得不确定了。”
比如人们在看一朵玫瑰,并不是真的看到了玫瑰,其实只是视网膜对光子的反应。哈梅罗夫解释说,很可能光子在它到达眼睛最后面的视紫质之前,就被转换成量子信息了。所以当光子进入眼睛经过视网膜时,量子信息被从中提取出来,以某种更直接的方式传达了玫瑰的基本特征或属性。这也正是意识体验的难题: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各种特征,如红色、疼痛、悲伤、遗憾、喜悦、幸福,所有这些感觉都是意识觉知。大部分人认为,视网膜就像一架照相机,把图像传到大脑计算机里的某个部位,但看图的是谁?
哈梅罗夫提出,玫瑰的基本属性,如红色、气味及其他特征,哲学家称之为“感受特征”(qualia)的,其实是在非常基本的时空层面上的特定波动。由于时空几何结构由虚空构成,是全息的,所以我们的视网膜和大脑能通过量子过程和玫瑰的本质属性连接,从而在头脑里获取这些信息。通过量子过程,我们得以体验到红色、香味及其他性质,也在意识中以各种形状、各种形式体验着爱、善良、真实等感受特征,在意识中把这些特质理解为是外部世界的。
“从传统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感受特征是大脑中创造的,是经过神经元计算后呈现出来的性质。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神经元计算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处理的行为,而感受特征和意识虽然依附于神经元计算,但却并不一样。不同之处就在于与时空几何结构的量子连接。”哈梅罗夫说。
这也正是彭罗斯的观点。宇宙是由原子之间的虚空所构成,如果进入微观,在比原子小得多的多的尺度,随着事物变得越来越小,一切都变得光滑而丧失特征,到了比原子还小25个数量级的尺度,也就是所谓的普朗克尺度,存在着某种图案,或者说粗糙不平、几何结构、信息等。
在这种最基本的量子引力水平,普朗克尺度的结构造成了物理上不可再分的特征,就像质量、自旋和电荷那样。感受特征也是如此。哈梅罗夫和彭罗斯都认为,前意识或意识本身,或许正是嵌在这种普朗克尺度的几何结构中,正像质量、自旋和电荷构成了物质世界一样。换句话说,意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它是深及宇宙的最基本尺度,并在各个尺度都保留着全部信息,所以大脑中的量子生物过程才能获得各种感受特征。
信息获取行为 篇3
1.1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群图表达法
社群图法和矩阵代数法是社会网络分析常用的两种形式化表达方法。社群图法(Sociogram)适用于描述小型群体的关系形式,直观地表现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现在已经在社会网络中广泛使用。而矩阵代数法则适用于表征大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本研究中,虚拟学习社区中涉及到的成员较少,因此,在这里使用社群图法表征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结构特征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虚拟学习社区中除了存在几个“孤立点”之外,还存在几个占据特殊位置的学习者。很显然,编号为25、15的学习者其点入0度很高,是该社区中的“意见领袖”。除此之外,该虚拟学习社区中还有多个学习者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另外,编号为7、19、15、9、26、11、22的学习者所占据的“结构洞”位置也很特殊。当然有的学习者不仅是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意见领袖”,还占据着“结构洞”的位置,例如25号学习者。而9号所占据的“齐美尔连带”位置对虚拟学习社区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如果将占据“结构洞”位置的学习者从虚拟学习社区中删除,那么虚拟学习社区就会分裂为多个小集团,同时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结构特征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将编号为7的学习者清除,编号为18、14、24的学习者不仅会失去与社区中其他学习者之间的联系,而且三者之间的沟通也会变得相当困难,基本上无法实现。由此可以认为,18、14、24号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流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7号学习者。换言之,编号为7的学习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甚至完全控制18、14、24号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流与信息获取能力。因此,“处于中间位置的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具有更大的“人际影响”。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占据“结构洞”位置的这类学习者往往能够起到“经纪人”、“守门人”或者“中间人”的作用。另外,此类学习者还具有沟通桥梁的作用。
1.2“结构洞”类型
博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指出,“你”的关系网络中存在三个层次的结构洞如图2所示:(1)关系人A所在的群体中的人与“你”自己的群体中的每个人之间存在的结构洞;(2)关系人B所在的群体中的人与“你”自己的群体中的每个人之间存在的结构洞;(3)关系人A和关系人B之间存在的结构洞。这三种“结构洞”位置的控制能力有所不同,当然这也取决于与周围邻点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与网络中所有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观察社群图发现:虚拟学习社区中同时存在着这三种类型的结构洞。例如,24号与5号学习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洞,3号与9号学习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洞,6号与1号学习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洞。这三个结构洞就分别对应了博特所提出的三种结构洞类型。
1.3“结构洞”测量
虽然通过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的社群图可以获知该社区中存在着“结构洞”,同时也发现了网络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结构洞”,但是却无从得知占据“结构洞”位置的学习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其他学习者从虚拟学习社区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哪种类型的结构洞控制能力较强。结构洞的计算相对比较复杂,总体而言存在两类测算指标:博特本人给出的结构洞指数以及中间中心度指数。其中前者涉及到4个方面:有效规模(Effective Size)、效率(Efficiency)、约束性(Constraint)、等级度(Hierarchy),其中第三个指标是最重要的。后者指的主要是弗里曼针对整体网络的中间中心度指标及其推广形式,以及艾弗雷特等学者给出的针对个体网络数据的个体中间度指标。在此,利用“结构洞指数”以及“中间中心性”算法测算结构洞位置的控制力。
1.3.1 结构洞指数算法
在结构洞指数指标中,“有效规模”就等于该行动者网络中的非冗余因素,也即是某个行动者的有效规模等于该行动者的个体网络规模减去网络的冗余度。行动者的个体网络规模实际上就是其邻域中所包含的行动者的数量,冗余度就等于该行动者所在的个体网络成员中其他行动者的平均度数(与该行动者相连的线不计算在内)。“效率”就等于该行动者的有效规模与实际规模之比。换句话说,也即是行动者与邻点非冗余关系的比例。个体网络的有效规模可以测算个体的整体影响力,而效率则可以测算该行动者对关系网络中的每个行动者的影响程度。没有效率的行动者可以有有效规模,同样,没有有效规模的行动者也可以是有效率的。“约束性”指的是该行动者在自己的网络中拥有的利用结构洞的能力,以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依赖值为评价标准,数值越大,约束性越强。数值越小,行动者越能跨越结构洞接触非冗余信息源。跨越较多结构洞的行动者较之跨越较少结构洞的行动者能更多地接触到非冗余信息源,易于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如果个体的所有可能的交易对象在邻域内都存在备份,那么个体就很容易受约束。反之,如果个体的交易对象在邻域范围内不存在备份,行动者则不容易受约束。实际上,与其他行动者有很多关系的行动者很容易失去行动自由,受关系限制。博特认为“等级度”指的是约束性在多大程度上集中于某一个行动者身上。如果邻域中对行动者的所有约束性都集中于网络中的某一个行动者,则等级度指数就很大。如果邻域中每个行动者的约束性相当,则等级度指数就很小。
如图3所示,上半部分表示的是任意两点之间的约束性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行动者之间的约束性或者说是依赖性各不相同,其中,行动者15对6的约束性达到了百分之百,这就意味着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行动者6完全受制于行动者15,行动者6的信息获取、传播等行为必须通过行动者15来完成。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行动者22和3以及26和13等行动者之间。图的下半部分给出了每个行动者的有效规模、效率、在整体网络中的总约束性以及等级度。可以看出,不同行动者的四个指数各不相同。行动者15、25的有效规模较大,接近9,这也就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社群图中所呈现出来的两行动者在虚拟社区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现象。这两个行动者受到约束性较小,均不足0.3,这是因为其有效规模较大。从等级度来看,行动者3、6和13的等级度最高,均为1,这就说明这三者处于在线学习社区中的最高等级。若根据行动者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将所有行动者分为4类:领袖、居间者、边缘者、孤立者,那么以上三者就是虚拟社区中的领袖级人物,但不是“意见领袖”,他们是信息的发出者。那些等级指数很小的行动者就是虚拟学习社区中的边缘者甚至是孤立者。实际上,等级指数是判别行动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由位置而形成的角色的指标之一。
1.3.2 中间中心性算法
在算法的有效性方面,结构约束算法能够判别网络中具有结构洞的程度,但是在结构约束值相同的情况下,无法判断出哪个网络结构位置更为有利。中间中心性则能够较为明确地计算个体的中间中心性指数,发现有优势地位的个体。另外,大量研究指出,结构约束算法与中间中心性算法计算出的数值高度负相关,即中间中心性越大,结构约束系数越小,占据的结构洞越多。综合考虑以上原因以及网络中结构洞位置的多样性,有必要在本研究中补充用“中间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这个概念来测量“结构洞”位置的控制能力。
“中间中心性”算法不同于“结构约束性算法”。在博特的“结构约束性算法”中使用网络约束系数(Network Constrain index)对网络的闭合性和结构洞进行测算,这个系数描述的是网络中的某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系数值越大,结构洞就越少。而中间中心性刻画的是一个点控制网络中其他行动者之间的交往的能力,它依赖于行动者与网络中的所有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邻点之间的直接关系。由直觉可知,如果一个行动者处于很多关系路径上,则可以认为此行动者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他具有控制其他两个人之间联系的能力。弗里曼认为“处于这种位置的个人可以控制或者曲解信息的传递而影响群体”。实际上,中间中心性表示一个点在多大程度上是图中其他点的“中介”。该值越大,说明该行动者占据的位置越重要,控制信息传播的能力越大。
如表1所示,使用弗里曼中间中心性计算程序测算中的结果,在此列出了中间中心性从高至低的10位学习者。可见,25号、9号学习者的中间中心性很高,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社区中的交流。这也就意味着,该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活动需要依赖于这两者所占据的“结构洞”位置所带来的控制能力。如果将占据“结构洞”位置的学习者从虚拟学习社区中删除,那么社区中的交流活动就会变得很难实现,而且由于社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大量减少,互动程度降低,网络密度也会因此大大降低。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信息流通速率、效率就会非常低,虚拟学习社区也就无法发挥其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功能。
1.3.3 结构等位测量
仅从关系缺失的角度并不能完全说明结构洞,还需要从等位性方面判断结构洞。等位性的含义将“自我”与其网络成员之间的间接关系考虑在内。如果两个行动者拥有一样的关系人,他们在结构上就处于相同位置。他们之间可能没有之间的联系,但是每个人的关系网络可能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在结构上等位的行动者在任何结构属性上都相同,它们拥有相同的度数、相同的中心度等。实际上,所谓“结构等位”是极少完全等位的,行动者只是或多或少地在结构上等位而已,因此通常只是考察结构等位的程度,也即是两个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似,而不是研究完全等位是否存在。本研究中,利用结构等位性指数测算虚拟社区中的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也就是虚拟社区中行动者之间的相似性是多大。行动者之间的相似性越高,说明行动者扮演的角色越相似,他们在信息获取、传播等行为方面越雷同。
我们使用“截面相似性”算法测试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并将测算结果以树形图的形式形象的表示出来。如图4所示,在树形图中,行动者之间的相似性从左至右呈逐渐降低状态,结构等位的行动者以连线连接。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各学习者之间的结构等位程度并不相同。有的行动者之间的结构等位性较高,有的几乎不存在结构等位性。最为明显的是,社群图中所显示出来的孤立点23、16、12、28号四位学习者之间的等位程度为1,这也就意味着四者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类似的情况还在于以下几位学习者之间:1、8号两位学习者以及18、14、24号三位学习者之间。对于本社区中的大部分学习者而言,他们之间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例如,对在本社区中占据“结构洞”位置、发挥重要作用的15、25号两位学习者而言,其结构等位程度虽然较高,达到了0.743,但是这两者之间仍然不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可以认为本社区中除了那些结构等位程度为1的行动者之间可以互相替代之外,其他行动者都不可以互相替代。所以,虽然本社区中有很多学习者占据了“结构洞”位置,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结构洞”可以互相替代。
2 结束语
通过对虚拟学习社区中信息获取行为的信息以及控制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学习者除了通过直接联系获取信息之外,还大量通过间接关系获取社区中的信息。其中,通过“结构洞”获取信息是利用间接关系获取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信息获取活动中形成的关系网络使占据“结构洞”位置的学习者获利,他们不仅能够相对容易地获取信息,更能够控制其他学习者的信息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能力。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占据“结构洞”位置的控制能力都相同,那些中间中心性指数较高、有效规模较大的网络位置更具备优势。另外,“结构洞”优势的发挥还需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对社区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频率、密度要求较高。在一个几乎不存在互动活动、网络密度较低的学习者社区中,“结构洞”位置几乎不占据优势。
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者而言,要使虚拟学习社区更好地发挥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功能,促进社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注意结构洞在网络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在占据“结构洞”位置的学习者发挥消极作用的时候,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尽量减少负面影响。结构洞的数量会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这些洞是控制信息的要塞,因此优化网络,减少结构洞或者削弱结构洞的控制力应该是最实用、有效的方法。
摘要:结构洞是社会结构的概念所内含的元素,用以研究人际关系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给网络行动者带来更多的利益或回报,它包含了各种社会科学理论的思想。以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信息获取行为为例,从虚拟学习社区中存在的结构洞类型以及结构洞控制力、结构等位方面探究了结构洞对信息获取的影响,总结出了结构洞位置在控制信息分享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结构洞,结构洞指数,弱连带,结构等位,信息获取
参考文献
[1]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林聚仁.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罗纳德.博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任敏,李璐,林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8.
搭设获取信息的脚手架 篇4
信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教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的任务就在于如何积极正确的引导、激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
【背景】
语篇教学以比较完整的语言组织形态,多元的语言要素向学生传递相关的英语语言信息。语篇的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是起始阶段,学生年龄比较小,基础比较薄弱,对已学的语言不能快速的认同,对新学的语言也不能有效的构建,缺少对文本信息的收集能力。其次,在学习新的语篇时,获得的信息是老师“讲”来的,而不是“学”来的,遇到困难时,不能主动的对语篇进行深入思考,缺乏亲身的体验和感悟。
【案例一】
“预测”,即学生在没有阅读语篇文本内容,只通过教师提供的一个话题,结合自己的想象,大致猜测这个语篇是围绕哪些内容展开的。
在教学《At Christmas》课文,Christmas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国外传统节日,受外国文化熏染,在国内氛围也很浓厚,是一个学生很喜欢的话题。Present是关键词,在教学时老师围绕present一词,引导学生进行预测:什么礼物?给谁的礼物?谁送的礼物?
T: What are the presents?
S: A watch, a computer, a mobile phone….(鼓励学生展开猜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T: Who are they for?
S: son, daughter, father, mother….(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T: Who are they from?
S: sister, brother, friend, teacher ….
接下来在学习语篇时,让学生带着猜想去阅读语篇,验证所猜信息,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获取文本的细节性信息,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同样在教学《Planning for the weekend》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预测环节:学生在课前进行采访,询问对方周末会做些什么事,有什么兴趣爱好。课堂上用学生平时在周末爱做的事情,引出这个周末将要做的事情,这样既巩固了旧有知识,如种花,打扫卫生等词组,又为本节课的计划做铺垫。所以,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标题,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信息的获取更具有针对性。
【案例二】
图是会“说话”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如在教学《On the farm》一课时,由图入手,PPT1(出示Helen 和Nancy)
T: Who are they ?
S: They are Helen and Nancy.
PPT2(出示Helen 和Nancy从事的活动图)
T: Last week, What did Helen do?(引导学生看Helen活动图)
S: She watered trees, pulled up carrots, milked cows, picked oranges and collected eggs.
T: What did Nancy do in the cinema? (引导学生看Nancy活动图)
S: She watched a film with her parents.
请学生观察插图,先对插图进行自我描绘,在学生描绘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入本课新授句型及语法,并利用插图来对这些句型、语法进行讲解,这样就能避免单独讲语法的乏味。插图的运用,也能使这些知识点变得生动而形象。
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化难为易,获取有效信息。同样《a camping trip》文中3幅图,就是对课文学习的一个过程描述,由于本单元重点是区别have/has 的用法,而课文中人物众多,物品众多,易混淆,引导看图就能理清课文内容,并且根据图片来复述课文就显得更加简单些。
【反思】
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
对学生阅读语篇时“预测”能力的培养,既是一种阅读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阅读策略的培养。对文本的进行猜测,能让学生主动去确定信息,并通过观察、聆听或合作、探讨,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这样的信息资源是高效的,有价值的。英语语篇的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主旨,在案例一中,通过巧设开放性问题What are the presents ? 使学生进入所学情境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顺着这一话题Who are they for ?及Who are they from?。在“预测”的过程中,学生,已将文本中的难点各个击破,而且带着自己猜测的可能答案去理解阅读内容,更有针对性的去处理文本中的所需信息。
课文中的插图一般能对课文内容提供直观的线索。打开我们的英语课本,会发现我们的每一篇课文都配上了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的运用,使课文变得生动。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案例(二)中,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根据图文并茂的教材特点,采用了看图说话的方式,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想一想就能说出,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深、更透,对信息就会进行再创造,形成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有话可话,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体验的空间,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有效应用获取的文本信息,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
《英语课标》指出“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坚持养成训练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工作的重点,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养成了自主获取信息的习惯,意味着获得了终身学习英语的能力。预测能力的养成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信息的快速获取能力,但预测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不懈坚持,在平时的养成训练中要求学生能围绕关键词语:事物(what)、 地点(where)、 人(who)、时间(when)、原因(why)、怎样(how)等,进行日常训练。一篇课文中所插的图画,是和课文有着紧密联系的,是对课文的描绘,画中所呈现的事物、活动就是文章中的内容。在教一篇课文前,要培养学生看图的习惯:观察插图,找出插图中的各种事物,人物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活动,明确学习的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信息获取行为 篇5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 人口罹患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慢性病是一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严重耗费社会资源, 危害劳动力人口健康的疾病[1]。由于慢性疾病病程长、疾病负担重, 除了疾病的急性发作期需要住院治疗, 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中带病生存, 且病人在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自理能力下降等, 对病人及照顾者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影响。慢性病病人家庭照顾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既要照顾病人生活起居, 陪伴病人诊治, 还要承担一系列护理任务, 承受长期照护的压力。在照顾过程中出现较多与照顾和健康相关的问题时, 照顾者就会产生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需求, 出现焦虑、忧郁等情绪反应, 影响照顾工作, 进而降低对病人的照护品质。尤其目前我国社区延续护理人才配备不足, 病人及照顾者护理知识尚未普及的情况下, 大量家庭护理工作需由家属照顾者完成, 慢性病病人照顾者在各种慢性疾病的不同阶段以及住院适应时, 照顾者支持性需求帮助的信息需求及有效获取疾病照护相关信息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1 定义
1.1 家庭照顾者
慢性病住院病人主要家庭照顾者, 病人照顾的主要承担人 (平均每日照顾时间最长者) , 且照顾总时间超过2周;病人的直系、旁系亲属或同事朋友。
1.2 健康信息需求
是指可经过教育、经验、学习, 或由说明而有助于得到知识、信息、了解的一种需求。
1.3 健康信息获取行为
指针对具体事件或情境, 用户在获取、澄清及确认与健康相关知识或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口头或非口头的行为[2]。
2 信息需求现状
罹患慢性病需要长期照护, 家属作为非专业性的照护者背负责任与功能, 病人照顾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照顾者知识不足及应对不适应可能在照顾上引起不必要的紧张。相当多的慢性病病人都是依靠家庭照顾者, 即配偶及成年子女[3]。研究表明, 互联网是美国成人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 70%~80%的互联网用户为自己或亲人在网上寻找症状、治疗、药物和医疗费用。所查找到的这类信息能改善他们对健康问题的了解, 影响他们的治疗决策, 并起到与他们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分享新的信息的作用[4]。Veinot等[5]认为, 用户搜寻健康信息并非只为自己, 也可能是为朋友或家人, 慢性病病人的家庭成员则希望为其提供支持、缓解压力。
在我国, 关于照顾者信息需求的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 调查了患不同慢性病老年人照顾者的需求和对生活的满意度。苏平平等[6]研究表明, 大多数家属照顾者都表达对疾病相关和照护方面的信息需求, 也有一半多的调查者提出心理社会问题的信息需求。家属需求以疾病知识需求最高, 对自身健康需求最低。王苑蓉等[7]的研究显示, 老年人照顾者在照顾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 “信息需求”排序第一。注重对照顾者心理精神类支持, 尽可能在最大范围尽量满足照顾者的实际需要, 减轻照顾者的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郝薇等[8]通过质性研究认为, 替代性照护和专业性支持是居家痴呆老人亲属照顾者照护需求的重要方面。
3 影响信息获取的因素
3.1 存在“数字鸿沟”问题
信息需求类别虽然因人而异, 但是产生需求的原因与其生活习惯及教育背景等人口学特征都有密切的关系。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差异是导致许多居民信息搜集整理能力、综合利用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健康网站的可靠度, 网络健康信息查找、筛选以及评价等技能导致获取健康信息的机会差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渠道的多少及信息接收率的高低。
3.2 忽略照顾者需求
鉴于临床医护人员对信息支持意识的薄弱, 加之临床工作繁忙、人员缺乏等因素导致医护人员所提供的信息还很不够。而医护人员往往以老年人为中心, 指导老年人该如何做或者嘱家庭照顾者该怎么去照顾老年人。很少关注到照顾者的需求和负担。
3.3 指导方式单一
医务人员在对照顾者进行指导帮助, 多以填鸭式的说教, 很少考虑照顾者是否真正明白或掌握了所谓的注意事项, 加之信息提供的形式较为单一, 多数以医院诊治流程为框架制定, 如入院宣教、围术期宣教、出院宣教等[9]。而且缺乏后期的反馈评价, 医务人员的指导效果如何, 照顾者做得如何、老年人照护效果如何很少受到关注。
3.4 信息甄别困难
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健康信息获取渠道不再局限于医生、家人和传统媒介, 人们更多地利用互联网获取。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百度联合发布的《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显示, 2015年第1季度在8个科普主题中, 医疗健康内容的网络搜索占比为57%。虽然互联网具便捷性、匿名性、交流动态性为人们进行健康信息的搜寻提供了便利, 但是所提供的信息并非都是可靠的, 由于信息量太大, 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老年人由于对网络较为陌生, 因而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健康信息的可能性不大, 他们一般倾向于使用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获取健康信息[10]。2012年, 我国居民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仅为18.16%。由于居民健康信息素养不高, 导致公众很难从海量的健康信息中甄别出科学、适用的信息[11]。
4 信息获得行为策略构建
4.1 信息集成展示
在当前“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新型医疗模式下, 建立医院社区间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开发区域性信息平台, 建立多种服务功能模块, 畅通医院和社区间信息共享[12]。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网站向普通民众提供疾病健康的科普学习, 有条件医院开展医院专家网上咨询, 为老年病人及照顾者提供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增加社区群众的医学健康知识, 有利于提高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运用照护的能力, 让老年慢性病病人有机会重返社会。
4.2 主动、直观信息服务方式
微博、微信是一种主动、直观信息服务方式。其理念是基于用户兴趣的个性化健康信息推送服务模式, 是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新动向, 即信息服务提供方在不需要健康信息服务需求方 (用户) 的实时请求的前提下, 主动地将感兴趣的健康信息推送给目标用户, 从而实现健康信息主动找人的这一服务模式。有效地捕捉用户需求, 实现了主动推送的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13]。
4.3 医患共同参与决策
由于获取网络健康信息的途径越来越方便, 不仅仅是治疗和护理的被动接受者, 对临床决策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医务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 在医疗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向病人推荐权威的专题健康网站, 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 帮助病人及照顾者鉴别所查询的网络健康信息质量, 为其提供社会资源, 加强社会支持。
4.4 构建可靠、高质量健康服务平台
信息需求者常常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而无法判断健康信息的可信度。因此, 建立高可信度、值得用户信赖的公共网络健康信息平台, 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正确而且可利用的健康信息。在信息时代, 查询者及时、准确地获取公共健康信息, 政府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公众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健康教育人员等有平台针对性地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信息服务工作。
5 展望
信息获取行为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微博,信息获取行为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具体而言,首先采取问卷调查法对西南大学学生进行调查,探求信息获取的整体现状,针对问卷中的不足对三位同学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对他们通过学院微博的信息获取行为有深层次了解。
1 调查过程及数据分析
对西南大学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共收回问卷145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未开通微博以及未关注学院微博),剩余有效问卷134份,有效率89.3%。样本数据分布如下:1)从性别来看,男生64人,女生70人,比例0.91:1;2)从年级来看,低年级段(大一、大二)69份,高年级段(大三、大四)65份,年级段比例0.94:1;3)从使用微博时间来看,不足1小时77人,1~2小时57人,总体使用时间较少。采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通过问卷的基本情况调查得出大学生在选择信息获取渠道时,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微信、微博和QQ(所占比例分别为84.1%,76.1%,53%),可见微博的用户粘度较高,本文将微博作为媒介,进行大学生信息获取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SPSS内进行可靠性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0.880,问卷的可信度很理想。
1.1 微博使用现状分析
由表1可得出,西南大学学生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不长,他们通常只是利用一些零碎的闲暇时间登陆微博,充分利用微博的碎片化特性,将其作为空闲时的一种消遣的方式[1]。另外,他们对学院微博的关注频率也较低,超过90%的学生每周的关注频率不超过4次。
男、女生的差异表现在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和对学院微博关注频率两方面,男生都要低于女生,这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女性比男性上网次数更频繁、上网时间更持久[2]是吻合的。通过在SPSS里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性别、使用时间、关注频率三者呈显著相关,总体上女生使用微博的时间要长于男生,他们对学院微博的关注频率也要高于男生。
1.2 选择学院微博作为信息获取渠道原因分析
真实性和权威性是网络信息资源价值判断最主要的因素[3],由表2可得出,西南大学学生选取学院微博作为其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原因在于学院微博所发布信息是官方发布的,来源较为可靠。
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生注重信息是否能够方便获取,女生更关注信息的实效性。男生登陆微博的时间少于女生,且男生较女生而言更理性,倾向于方便地获取信息,以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女生多表现为感性,她们相比男生更需要及时地获取信息,进而快速对信息进行分享。
1.3 信息需求分析
问卷题9对西南大学学生的信息需求进行了调查,其KMO值为0.814,此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396.676,自由度为45,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3)
结果显示4个因子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71.805%,大于60%,表示保留的4个因素所构建效度相当理想。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791,信度指标相当好。由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重要通知类、生活常识类、校园时讯类和专业领域类信息的均值在所有选项中最大,标准差均小于1,就西南大学学生总体而言,这四类信息是大学生经常获取的信息类型。
1.4 信息获取行为模式分析
问卷题10对西南大学学生获取信息经常采用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其KMO值为0.783,此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260.230,自由度为15,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5)
结果显示两个因子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70.312%,大于60%,表示保留的两个因素所构建效度相当理想。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790,信度指标想当好。可提取两个主成分因子,由表6的数据可以看出,浏览和偶遇在所有选项中是最常运用的信息获取方式,且标准差均小于1,即就西南大学学生总体而言,这两项信息获取行为模式重要性程度差异较小,可以认为浏览和偶遇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经常采用的方式。
1.5 信息获取结果满意度分析
问卷题11对西南大学学生获取信息结果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其KMO值为0.825,此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301.106,自由度为36,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7)
3个因子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4.054%,大于60%,表示保留的三个因素所构建效度相当理想。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801,信度指标相当好。可提取三个主成分因子,由表8的数据可以看出,学院各项通知、活动开展情况以及生活常识类信息的满意程度最高,且标准差均小于1,即就西南大学学生总体而言,这三项满意度评价在获取信息中的重要性程度差异较小,因此,可以认为西南大学学生对获取这三种信息类型最满意。
1.6 信息获取障碍分析
从表9得出,在信息获取障碍方面,总体结果显示各项选择的差异不明显,且频次均较高,从侧面反映出这些障碍是大多数同学共同面临的,障碍较为集中,男、女生在信息获取障碍方面的差异表现也不明显。
2 访谈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3名访谈对象年级分布在大一、大二和大三,院系分别为美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和食品科学学院。
信息需求方面,结果与调查问卷基本吻合,需求多与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相关,以与学校有关的信息为主,以学科专业知识和励志话语为辅。
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西南大学学生对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利用很少的问题,访谈发现,限制原因为:微博虽很多以话题的形式发布,但是涉及的内容都是普及式的,不适合展开讨论;博主未能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讨论后期内容与主题无关,对于信息的获取没有实际的用处。所以他们通常也只是采取传统的浏览方式来获取信息。针对问卷中对专业领域类信息的满意程度不高,通过访谈发现学院微博缺少对这类信息的发布以及所发布的信息深度不够,不能满足需求。
3位受访者通过学院微博获取信息的共同障碍在于:1)学院在发布微博杂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与归类,为查找增加了难度;2)学院微博发布的内容对需求的满足度较低,没有突出自身的特色;3)转发无实质性微博和重复微博太多,造成了信息冗余。
3 结束语
大学生通过学院微博信息获取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渠道选择的原因、信息需求、信息获取行为模式、信息获取障碍以及获取结果的满意度等方面。
前面的数据分析已经得出,超过半数的同学获取的信息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关的,西南大学学生通过学院微博关注最多的是学院的通知类信息、专业领域的信息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类信息,表明通过这个渠道获取的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信息获取结果的满意度较低,学院微博需改善的地方还很多。同时,他们也表示时事新闻等信息他们更愿意通过专门的新闻类微博获取,那样更快捷,学院微博不能满足他们对专业类和学术类信息深度要求,通常也不会通过学院微博来获取上述信息。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面临的障碍相对集中,主要表现在有用信息难以获取方面。
微博的出现、普及引起了很多学者对它的研究,作为微博用户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群体的行为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意义。学院微博作为沟通学院和学生的桥梁,应发挥出它的服务性功能,改进其发布策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满意度,以服务学生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钱颖,汪守金,金晓玲.基于用户年龄的微博信息分享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2(11):14-18.
[2]李长江.谁更喜欢上网?男性VS女性[EB/OL].(2012-02-16)[2014-05-16].http://www.cnnic.cn/hlwfzyj/fxszl/fxswz/201202/t20120216_33436.htm.
[3]谭峰,李娜,胡进军.网络环境下信息价值判断与选择[C]//第二十六届全国计算机信息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239-242.
[4]靖鸣,王瑞.微博“意见领袖”在微博舆论监督中的作用与问题[J].新闻与写作,2011(9):36-38.
[5]靖鸣,李姗姗.微博舆论监督表达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呈现[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2(9):11-13.
[6]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2010(3):60-63.
[7]金玲娟,刘泉凤,朱松挺.大学生微博信息利用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杭州下沙6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情报探索,2014(1):46-49.
信息获取行为 篇7
目前,大量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通过浏览行为获取或判断用户兴趣网页的领域里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文献[3]将用户浏览行为分成生理行为、间接行为和显著行为3种,然后对这三种行为进行量化并计算每张网页的兴趣度。文献[4]则将分析的对象扩展到用户浏览行为、兴趣行为和用户访问活动系列等方面。而文献[5]仅将浏览时间和翻页与滚动条滑动次数作为分析对象。虽然现阶段对浏览行为进行分析的成果较多,但由于分析的方法和对象各有不同,因此最终获取兴趣网页的效果也有所区别,有的看重效率与实用性,有的则强调准确性。
1 基于改进浏览行为量化分析的兴趣网页获取方法
为了获取用户的兴趣网页,文献[1]利用BHO(Browser Helper Objects)与钩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捕获用户浏览的网页,并记录浏览行为,通过对浏览行为的量化分析BAQA(Browsing Ac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来识别浏览的网页是否是兴趣网页。在文献[1]中,主要分析的浏览行为有浏览时间、鼠标点击、页面滚动、以及菜单操作,最后再辅以用户主动判定兴趣网页的操作。而前四种行为的量化方法则是依据如公式1:
在公式1中,Vaction是某一行为的贡献值,而Anavigate则是在某一网页上的某一行为的统计值,如鼠标点击则是统计鼠标在该网页上的点击次数,Amean是用户在某一行为上的平均统计值,Baction是该行为的贡献基数,而Maction则是该行为的奖励因子。其中Anavigate和Amean可以通过统计得到而Baction和Maction则只能通过人为设定或自动优化得到。最后的用户主动判定行为由于是用户的主观意志,因此量化十分简单,其贡献值Vuser缺省值为0,如果用户点击了主动判定按钮,即认为该网页确为感兴趣的网页,那么Vuser将被赋予一个表示兴趣最大的常数MAX。因此用户对某一网页的兴趣度就被量化为:
其中Vaction代表浏览时间、鼠标点击、页面滚动及菜单操作四种浏览行为。由此可见,计算用户对某一网页的兴趣值,关键是计算四种行为的贡献值,而计算四种行为的贡献值则需要确定八个未知参数,虽然文献[1]中提出了两种自适应的优化方式来确定这八个参数,然而八个参数的确定依然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并且会对兴趣网页识别的准确度造成影响。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浏览行为量化分析方法IBAQA(Improved Browsing Ac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事实上,文献[1]的浏览行为量化分析方法主要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各浏览行为的量纲不同,浏览时间以秒为单位,而鼠标点击、页面滚动和菜单操作都是以次为单位,那么几种量纲不同的数据要加到一起,自然需要通过因子来进行调整。如果能够在计算各行为的贡献值时,将原本有量纲的数据转换成无量纲的数据,那么几种行为的贡献值就可以顺利的加到一起作为最后的兴趣值。通常将有量纲的数据转换成无量纲的数据采用的方式是归一化。本文利用归一化的方式将四种行为的贡献值转换到0至1的区间上,去除其量纲,减少参数的设定。改进后的浏览行为贡献值计算方法如公式3:
由公式4可见,Taction是当前动作在所有网页里面的量化值之和,m是获取的用户浏览历史网页总数,因此公式3中的Aaction/Taction即反映在某一网页中,用户的浏览行为与该浏览行为的所有记录比,偏大还是偏小。将该行为的量化值归一化后,可以取消公式1中的参数Baction,这样在应用时,只需确定四个参数就行了。最终兴趣度的计算公式不变,沿用公式2。
关于Maction的确定以及异常网页和特殊网页的判定则沿用文献[1]的方法,在此不在赘述。最终兴趣网页的获取主要是依赖BHO与钩子技术共同抓取用户的浏览行为,并进行计算,然后将兴趣网页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详细过程在文献[1]中有具体的阐述。
2 实验与分析
为了验证IBAQA的效果,本文在四位志愿者在一个月内根据自身兴趣浏览网页的所获取的浏览历史上同时使用IBAQA与BAQA进行实验分析,判定在所有的历史网页中,哪些是属于兴趣网页,参数的确定方式采用文献[1]提出的自适应调整方式,最大兴趣网页比例Nmax=70%,最小比例Nmin=15%。得到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在表1中,用户兴趣网页列是用户后来自己确认的兴趣网页的数量,提取兴趣网页列则是分别由IBAQA与BAQA识别的兴趣网页数量,提取正确的兴趣网页列是在所识别出来的兴趣网页中,符合用户自己确认的兴趣网页的数量。从表1可以看出,IBAQA与BAQA相比,在获取兴趣网页的精确率和召回率上,差别并不大,并且有时还略优于BAQA,但是运行时间上,由于IBAQA的可变参数更少,因此在自适应调整参数时,拟合优化所花费的时间更少,因此通过用户浏览行为模型判断兴趣网页所需的时间就更少。
综上所述,使用IBAQA算法建立判断兴趣网页的用户浏览行为模型,可以保证较高的精确率和召回率,并且较大幅度的缩减所需时间。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浏览行为量化分析方法,主要是将四种浏览行为的数据进行归一化,使其所表示的含义在一个层面上,最终减少需要确定的参数数量,减少运行所需时间,提高运行效率。在今后,针对用户兴趣网页的获取还应该进一步的提高兴趣网页的判定精确率和召回率,并且建立用户浏览行为的拟合机制,通过用户的长期浏览,不断更新用户的浏览行为模型,使兴趣网页获取系统具有自我更新功能。
参考文献
[1]朱征宇,周智,罗颖,等.基于浏览行为量化分析的兴趣网页提取.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23(7):79-84.
[2]何颖.基于用户浏览行为挖掘的网站个性化推荐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2):528-529.
[3]王微微,夏秀峰,李晓明.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兴趣度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8):148-151.
[4]李建廷,郭晔,汤志军.基于用户浏览行为分析的用户兴趣度计算[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3):968-972.
[5]郑晓宇.基于用户兴趣挖掘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J].情报探索,2011,168:33-36.
[6]米雪,张宁.基于网页浏览的用户兴趣行为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4):9834-9836.
[7]陈永平.基于兴趣度的协作过滤技术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1):106-110.
[8]戎晓霞.基于BHO和协同技术的多级文语IE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4(2):42-44.
[9]赵银春.基于Web浏览内容和行为相结合的用户兴趣挖掘[J].计算机工程,2005(12):93-94.
信息获取行为 篇8
甲和乙为某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该学校为事业单位, 下称“某成校”) 的教师, 2012年, 学校教师会议决定甲、乙二人分别负责大专班和中专班的招生和收费, 考虑到成校教育的特殊性, 该校教师会议决定两人可将收到的学费先各自保管, 待所负责班级的学费收齐之后, 再各自将收齐的学费交至学校出纳处。
甲在其所负责的大专班招生过程中, 分两次将收取的学费15万元存入自己的个人银行账户, 且每次都将存入的学费办理了7日通知存款, 共获取利息450余元, 学费收齐后, 甲将后来收取的7.2万元学费 (现金) 连同之前存入银行的15万元学费, 共计22.2万元交至学校出纳处, 所获取的利息未上交。
乙在其所负责的中专班招生过程中, 分三次将收取的学费10万元存入自己的个人银行账户, 作为活期存款储蓄, 获取利息70余元, 学费收齐后, 甲将后来又收取的5.4万元学费 (现金) 连同之前存入银行的10万元学费, 共计15.4万元交至学校出纳处, 所获取的利息未上交。
二、分歧意见
对甲、乙二人的行为如何定性, 有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 甲、乙二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挪用单位的公款从事营利活动, 数额较大, 构成挪用公款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 甲、乙二人将收取的公款各自保管是经过单位同意的, 虽不符合财经纪律公款私存, 但并不构成挪用行为, 但二人利用保管公款的职务便利, 侵吞公款生成的利息, 属于贪污行为, 因数额未达到贪污罪的标准, 因此并不构成犯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 甲利用保管公款的职务便利, 两次将公款另存为7日通知存款以此获取高额利息, 挪用公款的主观故意明显, 属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 应构成挪用公款罪;乙在保管公款的过程中, 虽公款私存获取利息, 但挪用公款的主观故意不明显, 其侵吞公款所生成的利息, 虽属于贪污行为, 因数额未达到贪污罪的标准, 因此并不构成犯罪。
三、争议焦点
公款私存获取利息的行为是否一定属于挪用公款从事营利活动?甲乙二人的行为性质是否相同?
四、分析意见
在甲乙二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上, 笔者同意上述第二种意见。笔者认为, 甲乙二人的行为性质是相同的, 其公款私存获取利息, 并不属于挪用公款从事营利活动的情形, 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其二人未上交公款利息的行为, 属于贪污行为, 但数额较小, 尚未构成贪污犯罪, 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具体分析如下:
(一) 甲乙二人公款私存, 一定程度上是得到单位同意的, 不存在公款挪用的问题
笔者认为, 甲乙二人将未收齐的学费先各自以自己认为安全的方式进行保管的行为, 是其所在单位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决定的, 不管该决定是否符合财经纪律的有关要求, 但可以肯定的是, 甲和乙对各自所保管的公款在占有方面是得到单位许可的, 属于合法占有, 不存在瞒着单位实施“私自挪用”的行为。换言之, 该公款在由甲乙二人保管期间, 并未完全脱离其所在单位的控制, 如果单位需要动用这笔公款, 可以随时从甲乙二人处调取使用。在保管的方式上, 甲乙二人将各自收到的大部分学费选择以存入银行的方式保管, 是大多数人在面临同种情况下的正常选择, 是其所在单位也应该能够预料到的, 因为在现实情况中, 将大额款项存入银行比以现金的方式保管更加安全, 损失风险却相对更低, 而将款项存入银行超过一定期限必定会产生利息, 如果因此就认定甲乙二人公款私存获取利息的行为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项的解释“挪用公款存入银行、用于集资、购买股票、国债等, 属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规定的情形, 不免会产生客观归罪的嫌疑, 不符合立法本意。
因此, 与未经单位同意, 私自挪用公款存入银行赚取利息的行为相比, 甲乙二人公款私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其所在单位的同意的, 不存在挪用公款的行为, 其获取的利息是超过一定期限的银行储蓄必然产生的结果, 不应适用“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有关规定。
(二) 甲在存款过程中较乙而言, 虽然行动更为积极, 但只是在存款利率高低的选择上有所不同, 不能因此判定甲乙二人的行为性质有所差别
有意见认为, 与乙单纯储蓄公款的行为不同, 甲在公款私存的过程中, 两次将公款另存为7日通知存款以获取高额利息, 属于利用保管公款的职务便利挪用公款从事营利活动使己获利, 其行为应构成挪用公款罪。对于上述观点, 笔者不以为然, 从本质上来看, 甲乙二人的行为性质并无差别。本案从行为本质上来讲, 甲选择的7日通知存款储蓄方式与乙选择的活期储蓄方式在资金的安全性、存取的灵活性等方面是一致的, 唯一不同的是如果甲在存取资金时能够满足通知存款的条件, 所能获得的利息更高而已, 换言之, 本案中甲乙二人的行为性质是一致的, 均属于公款私存获取利息的行为, 二人除了在存款利率高低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之外, 其他的行为并无差异。如果认为乙的行为是基于安全保管公款的需要, 那么甲的行为在使到期公款可以获得更高利息的同时, 同样达到了安全保管公款的目的, 且在资金安全风险方面没有比乙选择的风险更高。在认为乙的行为不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前提下, 仅仅以甲在公款私存的过程中选取了更高额的利息, 就认为其行为性质与乙不同, 有挪用公款使己获利的主观故意, 并以此推断其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三) 甲乙二人公款私存与获取利息未上交的行为属于两个独立的行为, 应当单独予以评定
在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 在本案中, 甲乙二人公款私存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得到单位同意的, 将公款存入各自银行账户不存在非法挪用过程, 其对存入私人银行账户公款的占有是基于所在单位的委托, 是合法占有, 在公款所有权的四项权能当中, 公款的占有权并未受到非法侵犯。而在挪用公款犯罪中, 对公款的非法占有是构成犯罪的首要条件, 因此单从公款私存的行为来看, 甲乙二人的行为即使其违反了财经纪律的有关要求, 但并未上升到犯罪的程度, 尚不属于刑法挪用公款罪评定的范围。
那么甲乙二人公款私存获取的利息的性质应该如何判定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所获取的利息、收益等违法所得, 应当追缴, 但不计入挪用公款的数额”, 笔者认为, 既然甲乙二人公款私存的过程并不属于挪用公款的过程, 那其所存公款所获取的利息就不适用于上述解释中的“违法所得”。根据《物权法》第二百四十三条也规定:“不动产或动产被占有人占有的, 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及其孳息”。可见, 公款所生利息应属于公款的所有权人即单位所有, 从性质上讲也应属于“公款”。甲乙二人在向学校上交学费时, 只上交了学费的本金, 而把学费产生的利息据为己有, 侵犯了属于公款性质的利息的四项所有权能, 应视为贪污行为单独予以评定。因甲乙二人各自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 且情节较轻, 可不作为犯罪处理, 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即可。
参考文献
[1]石岩.公款私存获取利息的行为如何认定[EB/OL].江西省资溪县人民法院网.
[2]乌云巴特尔.挪用公款存入银行不宜一律认定为进行营利活动[J].人民检察, 2006, 1:61.
地理答题如何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篇9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地图信息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试题的方方面面。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必然存在差异。获取地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3.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4.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5.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6.从试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二、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
1.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具备扎实全面的地理知识。平时学习时要参照考纲,结合教材和作业,对考纲要求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以及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作深刻、全面的理解。欲达到这一目标,要熟看教材、笔记,看做过的作业和做必要的基础训练。
2.训练对地理信息的敏感性。一方面是平时作业训练时要有举一反三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明白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在分析任何地理问题时都要放在一定的地理背景上去思考。另外做同一问题下的不同小题时要注意前后的关联性。
3.养成良好的审题、审图习惯。审题时重点词、关键词要做着重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抽象的图表尽量转化为直观示意图,以帮助自己思考。审图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做,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每类图的判读技巧要熟练。
4.细节决定成败,该重审的要重审。如果你知识较扎实,但仍找不到某个题的突破口,那么你可能在审题中忽略了某些细节,需要重审;如果碰到“熟题”,此时也是你最易轻视而走神、最易犯低级错误的时候,也应当重审。
三、如何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及其应用
1.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高考常考查的知识系统有:地理基本数据、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自然地理)、地理观念(人文地理)、地理区域特征(区域地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地理信息(与所学知识有关联性的知识)。
自然地理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的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自转、公转)、大气运动规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地壳运动规律(能量来源、运动形式、结果等)、水体运动规律(水循环、洋流等)、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等)。
区域地理部分重点掌握的区位理论一优越区位的选择:农业区位理论(如何使土地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工业区位理论(如何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城市区位理论(如何体现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地域结构)、交通区位理论(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
2.调动和运用基本技能
高考解题所需的基本技能有:选择和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答地理问题、语言的组织能力(对问答题尤为重要)、绘图能力(如绘制剖面图)、计算能力(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间的计算等)、实验能力等。
运用地理学科的专项技能包括: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图表的判读和转换等。
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举例:①社会热点方面的知识。如德班气候大会、俄罗斯冬运会、朝鲜、伊朗核问题(结合时区和日界线、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知识)、日全食、月全食、钱塘江大潮、航天基地建设(结合宇宙知识、我国四大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等内容)、经济区(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部崛起、东北重工业基地等)及新特区建设、重大建设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跨海大桥等)、十二五规划等。②自主学习中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的知识与技能。③等值线图的判读。④图上距离的判断方法。
[典题例析]
[例1]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处(虚线内)的常见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丘陵
(2)有关图示区域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混合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盛行
C.乳肉畜牧業规模较大
D.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迁移农业盛行
[解析]解答本组题时需要先进行区域定位。然后结合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区域环境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答题。第(1)题,根据经纬线及等高线、水系特征可以判断甲为刚果盆地。第(2)题,图示区域热带迁移农业比较盛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参考答案](1)B(2)D
[例2]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河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2011年正式被写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材料一 我国部分地区图(图2)
材料二 中部六省经济结构比较表(表1)
(1)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更是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区域,试分析其粮食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
(2)试分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优势。
(3)分析材料二,说明中部地区在三次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4)中部崛起首先要实现中部城市经济群的崛起。中部地区在“十一五”期间加快了中原城市群等城镇化建设,分析材料就工业化率、城市化率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解析]本题图表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巨大,答题时需甄别和有效利用。
[参考答案]
(1)主要位于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位于季风气候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水热充足);河流流经。灌溉便利。
(2)①地处中部经济地带(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南方与北方的交汇处),为我国东、西、南、北交流的结合部,位置优越;②区内有丰富的煤、石油、铝土等矿产资源;③区内农业和工业(能源、机械、纺织等)发达,产业基础雄厚;④有我国重要的京广、陇海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⑤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⑥国家政策支持。
(3)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第一产业生产效率太低。
学术信息开放获取概述 篇10
一、常用的免费学术资源分类介绍
(一) 开放获取期刊
1.Dire ctoryofOpe n Acce s s J ournal
DOAJ是顶级的OA期刊文献检索系统, 它是由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 (Lund UniversityLibraries) 开发维护的开放获取期刊目录。截至2009年9月17日共提供各学科4358种OA期刊的简介和网站链接, 有313826篇论文, 1654种期刊提供全文。
2.High Wire Pre s s (http://highw ire.s tanford.e du/)
High Wire Pre s s是全球最大的提供免费全文的网站之一, 于199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创立, 截至2009年9月17日收录140多家学术出版机构的电子期刊1276种, 文章总数达6, 092, 416篇。
3.PubMe d Ce ntral
PMC是2002年2月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NLM) 和美国卫生研究院 (NIH) 联合建立的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期刊文献免费存档系统。
4.BioMe d Ce ntral
BMC是英国一家非营利性学术出版机构, 致力于提供生物医学文献的开放获取, 也是最重要的开放获取杂志出版商之一。
(二) 预印本系统
预印本系统是集预印本文章发布、检索、查询、利用和评论等功能于一体的学术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是实现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一种重要途径。
1) arXiv。最早的电子预印本库, 主要涉及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定量生物学、计量金融学、统计学科共53万篇预印本文献。可全文下载这些资源。2)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3)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4) 奇迹文库。奇迹论文预印本项目是专门为中国研究者开发定制的电子文库, 主要收录原创科研论文、综述、学位论文、讲义及专著 (或其章节) 的预印本及电子书。
(三) 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
网络信息联盟的执行总监Clifford A.Lynch2003年对大学的机构知识库下了定义:一个大学的机构知识库是学校为师生员工提供的一套服务系统, 用于管理和发布由其所产生的数字化资料。
1) MIT机构收藏库。MIT机构收藏库收录该校教学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交的论文 (包括已发表和待发表) 、会议论文、预印本、学位论文、研究与技术报告、工作论文和演示稿全文等。
2) 剑桥大学机构收藏库。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与该校的计算机服务中心合作, 加入MIT的Dspace联盟项目, 建立Dspace@Cambridge存储库。该项目于2002年底启动, 2005年建成。此系统用于存储剑桥大学图书馆自己数字化的资料和本校其他机构产生的数字资源, 以不同的格式如多媒体、交互式课件、数据集、数据库等形式存储。
3)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机构收藏库。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D-Scholars hip是为该校院系及其研究人员提供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料实施自我存档和自我管理的平台。D-Scholarship不仅存储论文的预印本, 而且也涉及其他几乎任何基于电子格式的学术内容。
(四) 开放获取科技报告
科技报告是在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 由科技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格式撰写的, 以积累、传播和交流为目的, 能完整而真实地反映其所从事科研活动的技术内容和经验的特种文献。科技报告的开放获取渠道主要有:
1) DOE Inform ation Bridge。可以检索并获得美国能源部 (DOE) 提供的研究与发展报告全文, 内容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环境、能源等领域。
2) NTRS。由美国国家宇航局 (NASA) 维护, 提供有关航空航天方面的科技报告, 可以检索并浏览, 部分有全文。
3) NTIS。由美国国家技术情报社出版, 可免费看文摘。主要收录美国政府立项研究及开发的项目报告, 少量收录西欧、日本及世界各国 (包括中国) 的科学研究报告。
4) STINET。美国国防部科技信息库, 提供科技报告免费检索, 部分可看全文
5) GrayLITNe tWork。提供DTIC、NASA、DOE、EPA等机构研究报告检索和全文下载。
6) Fe dWorld。可免费检索美国政府科技报告 (NTIS) 的文摘题录
(五) 开放获取的其它学术资源
除了上述介绍的资源外, 开放资源的获取还包括专利、政府网站、资源导航系统、信息门户等其他渠道, 常用的资源有:
1) 欧洲专利局数据库 (e s p@ce ne t数据库) 。可以免费查到欧洲专利局收藏的300万份世界各国的专利。该网站提供三个专利查寻入口:欧洲专利入口、世界专利入口和日本专利入口, 其中的世界专利入口具有涵盖国家非常全的特点, 包括世界共300万条数据。
2) USTPO美国专利局。USPTO (美国专利商标局) 建设的美国专利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790年以来的美国专利, 数据库每周更新一次, 提供专利说明书全文。
3) WorldCat。WorldCat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网络。用户可搜索全世界的一万多所OCLC成员图书馆所拥有的数量超过十亿种的目录信息。利用该网站, 可方便地对各地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搜索和定位。
4) 维基百科。维基百科 (Wikipe dia) 是一个多语言版本的自由百科全书协作计划, 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参考资料查询网站。
5) Google学术搜索。Google学术搜索提供可广泛搜索学术文献的简便方法。您可以从一个位置搜索众多学科和资料来源:来自学术著作出版商、专业性社团、预印本、各大学及其他学术组织的经同行评论的文章、论文、图书、摘要和文章。Google学术搜索可帮助您在整个学术领域中确定相关性最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