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成本(共5篇)
获取成本 篇1
学校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生物而言,它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生物学能力的培养,生物学素养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验。实验完成得好与坏,实验教学的方法是否得当,都会影响知识获取的效果。近年来,降低学习成本,尤其是实验教学成本已成为新教育背景下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对降低实验教学成本进行探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一、学习成本、知识的获取成本
学习就是知识的获取,就是创新的起点。学习某种知识之后,新知识有效融合于旧知识,产生出来的知识,就是创新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个人的活动还是组织的活动,都必然有成本的消耗,在这一过程中耗费的成本便是学习成本。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每年都要把不低于4%的GDP投入到教育部门,这是国民学习成本的体现。以前并没有明确的学习成本的概念,而现在,人们对学习成本的重要性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根据刘宏伟等人的观点,学习成本包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从这两部分分析,深入探究知识的获取成本。知识的获取成本即知识成本,是指为了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而需要支付的费用,主要指学习者所承担的知识价格和交易知识的费用。根据知识的开放程度,可以将知识划分为两种类型:共有知识和私有知识。前者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其获取的成本相对较低。私有知识是特有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开放性程度低,但具有较高的获取成本。这就导致个人学习不可避免地要增加知识获取的成本。但是,作为以组织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学校而言,知识共享无疑是可以有效降低知识获取成本的一条可行手段。
二、知识的获取在生物实验中的影响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生物实验不仅是要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更是要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目前,我国有的高中生物教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仍然处于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与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违背。在不少生物实验教学中,仍然沿用以往传统的教学设计,缺乏创造力和改进,这对于重视实验的生物学科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成本的浪费。对于知识的传授者而言,有效获取具有创造性的知识,是改革生物实验的关键。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传授知识, 只要教师掌握的是有效的知识,并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取知识的成本就能显著降低。
三、降低知识获取成本的生物实验实例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教材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为洋葱。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人使用大蒜代替洋葱作为实验材料。2013年,张云等人证实,对于这个实验红葱是优于大蒜的选择,红葱具有取材便利、生长快、生根多、可取材时间长、操作简便、耗时短和染色后观察效果好等优点。而在大蒜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每天更换清水,虽也有学者提出用沙培的方法,可是这增加了实验的成本。以下,是以红葱为实验材料的实验步骤。以红葱为实验材料,进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1)根尖的培养。在实验开始前的3 d~4d,将红葱葱瓣掰下,仔细剔除老根,置于装有适量清水的烧杯中,在20℃~25℃ 的室温下培养,2d换一次水,4d后红葱根尖可达到5cm。(2)取材及解离。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红葱根尖3 mm ~ 4mm,放入盛有解离液的玻璃皿中解离2min。红葱须根纤细、机械组织不发达,容易被解离和染色。(3)漂洗和染色。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漂洗后,用镊子将根尖取出放入盛有质量浓度为0.02g/ml的龙胆紫染液的培养皿中染色2min。(4)压片。用红葱根尖做实验材料,压片也极易进行,只需用笔的钝头轻轻敲打几下,即可使装片内容物呈均匀的云雾状,便于显微镜下的观察。
四、结束语
在降低生物实验的学习成本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搜寻知识的来源、鉴定知识。只有教师获取真正有效的知识,才是从根本上降低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成本,才是身体力行地实行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针政策,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实验的成本。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实验材料,不仅仅是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从学习的直接成本或是间接成本的降低来讲,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以学习的成本为切入点,从知识的获取影响,学习成本的降低着手,探究生物实验中如何降低知识的获取成本,提高知识的获取能力,使教学行为更为合理有效。
关键词:知识,获取成本,学习成本,有效教学行为,红葱,生物实验
获取成本 篇2
关键词:保单获取成本;递延;会计准则;保险公司经营
一、保单获取成本背景介绍
保单获取成本,又称展业成本,新单费用。是指保险人在获取保单新业务时发生的代理人佣金,签发手续费,被保险人体检费等。由于此类费用在发生时点、金额上明显区别于取得保单后用于维持保单所发生的费用,因此被统称为“保单获取成本”。由于与保单取得产生的费用相对应的收入要在之后保单期间内才逐步确认,保险人取得保单的首年,保单获取成本远高于之后数年的保单维持费用,甚至会出现首年收到毛保费不足以弥补为获得业务所发生的成本,造成保险公司经营亏损。因此保单获取成本对于新成立或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造成巨大压力,对发展成熟,实力雄厚的上市保险公司经营利润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保单获取成本处理要求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其中第25号17条规定:“保险人在取得原保险合同过程中发生的手续费、佣金,应当在发生当期计入当期损益。”即根据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保单取得成本不递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我国保险会计实务中,并没有设立保单获取成本这一单独账户,而是分散于不同会计科目如经营费用,佣金费用,手续费用中分别确认并在期末扣除。同时保监会规定对当期保费收入的法定责任准备金的提取采取“一年期完全修正法”,即第一年没有责任准备金,准备金的提取从第二年开始。因此可以部分缓解由保单获取成本引发的盈余亏损隐患。
三、保单获取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实行保单获取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政策是出于谨慎原则。对于规模较小或新起步的保险公司,如果保单获取成本递延到以后期间进行摊销,很可能造成利润虚高的假象,当未来保费收入受到经济环境或政策变化影响而达不到预期水平时,盈余亏损进一步加重,而此类小型公司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消化亏损危机,因而导致偿付能力不足甚至破产,危害被保险人的利益,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采取防患于未然的谨慎会计制度仍然是有必要的。此外,该政策可以有效抑制保险公司不顾保单质量,通过盲目吸收保费和提高佣金的方式抢占市场份额的行为,防止不成熟保险市场中的价格恶性竞争,建立从业者行为规范。
另一方面,保单获取成本费用化的会计核算方法不符合会计基本原则中的配比原则。保单获取成本依照现收现付制在发生当期全部计入损益,而当期保费收入依照权责发生制,提取责任准备金之后将已赚取保费计入收益。致使会计信息反映的情形与真实经营状况存在差异,保费的大量增长必然带来保单获取成本的激增,而已赚取成本增长速度远低于获取成本增长速度,使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大幅“缩水”,甚至出现连续亏损的情况,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增添困难。同时,费用化处理对被保险人的利益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假设在会计年度末签发保单,保单获取成本全部计入费用处理,而已赚取保费则按时间比例递延致以后期确认,会出现成本与收入严重不配比的情况,亏损程度远大于在会计年度期初签发保单的亏损。因此保险公司在会计年度末会选择减少保单获得量,提高保费来避免期末报表的利润损失,此时寻求保障的被保险人就无法在合理价格内获得有效保障。
四、美国GAAP准则下对保单获取成本的财务处理
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规定,为了应对首年保单费用较高而产生的新业务盈余亏损,采用递延保单获取成本的资产化方法。具体实务操作为建立一个递延保单成本的资产类科目,将首年保单获取成本的一部分确认为当期费用,其余全部计入递延保单成本账户,作为虚拟资产出现在损益表中。递延保单获取成本的方法反映了首期费用发生因而带来后期资金流入的实际经营情况,符合发生费用与收入取得期间相配比的原则,有效缓解了由于成本过高导致的新业务亏损问题,但同时虚增了一部分资产,增大了后期收入小于递延摊销成本,当期利润提高而后期出现亏损的风险,也影响了公众对保险公司经营情况和资金实力的正确评估。因此不少专家学者对于递延保单获取成本存在质疑,近几年有关该不该放弃使用递延而采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核算方法的讨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五、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保单获取成本,费用化和资产化的两种处理方法均存在明显利弊,国内外业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并且在国外对于放弃使用递延成本而采用直接计入损益的呼声从未停止的情况下,对国际采用的保单成本递延法一味趋同是不可取的。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市场规模与成熟度不同于保险市场完善的发达国家,应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前提下,摸索出适合我国当前保险业发展的行业规范体系。同时应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降低经营成本,从盲目追求保费增长的粗放式发展逐步转变为致力于提高保单质量的科学稳定发展,这样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提高保险行业的认可程度。(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琳 白魁耀. 从保单获取成本看新会计准则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年第28期
[2]刘璐 张伟琦. 会计准则变动对寿险公司经营的影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cts年8月第4期
[3]潘竟成.寿险公司“保单取得成本”财务分析[J].上海保险,2002年第02期
[4]IASB.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ing—FAS60[S]
[5]IASB.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4—Insurance Contracts[S]
获取成本 篇3
1.高校专业成本信息是各方对教育经费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变化, 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相关法规, 提出:“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会同其他部门根据在校生年人均教育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的实际承受能力因地、因校 (或专业) 来确定高等学校的学生缴费标准”的原则和要求。“高校成本不该是本糊涂账”、“呼唤明白的高校收费”这样的呼声也越来越多。因此, 高校专业成本信息是财政部门核定地方教育拨款, 是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制定学费标准, 也是学生和家长投资教育、潜在资金是否投资高校的重要依据。因此, 加强高校专业成本核算有助于保障学校的健康发展。
2.高校成本信息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工具。目前多数高校仍停留在按上级核定的经费额度完成必要的支出, 成本效益意识缺乏, 做事不考虑成本, 教育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加强高校专业成本核算, 将培养每个学生的成本信息公开后, 就能够使广大教师、学生都有了成本意识, 充分了解本专业教育资源的占用情况, 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考虑如何合理降低成本, 真正从基层做到勤俭办学, 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二、高校教育专业成本核算的现状
1.从管理制度层面看, 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制约着高校成本核算的开展。1998年出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对教育成本核算部分只字未提;2012年12月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章成本费用管理, 第五十六条“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 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也只是停留在内部管理, 没有规定高校对外报送教育成本信息的要求。制度上的不完善, 加上目前高校仍然执行的是“大收大支”的现状, 成本目标管理并没有真正在学校内部推行, 效益观念在学校领导、基层教学单位及行政部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也就阻碍了教育成本核算的开展。
2.在会计操作层面看, 账务系统设置的缺失限制专业成本信息的取得。由于现行高校账务系统对相关专业成本核算科目、专业代码设置的缺失, 所以在财务人员对原始单据整理、填制记账凭证时, 对各专业成本费用区分归类就不到位。结果就造成从高校账务系统直接获得相应的专业成本信息无法实现。在偶有必须提供专业成本数据时, 通常采用对全部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目进行临时归类、筛选、分析、计算等进行一系列计算处理后才能得到需要的结果。这种做法效率非常低, 而且由于每个操作人员对专业成本费用包括范围理解不一致, 致使专业成本信息不够准确。
所以, 本文着力在现行高校账务系统 (天大天财4.0) , 能够快速获取高校专业成本信息会计核算的研究,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实现快速获取高校专业成本信息会计核算的具体措施
1.进一步理清高校专业成本费用核算所涉及概念的含义。高等教育成本的概念: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一直在理论界有多种观点。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在校生, 尽管有专家指出教育全部要素的成本分为两部分, 一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 二是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本文就按狭义的高等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活动中为培养高校教育产品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
高等教育成本组成:《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发改价格 (2005) 1008号】第五条规定:高校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
高等教育成本费用分类:按发生时是否已经明确具体学科专业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成本费用核算的范围:《关于报送有关调查数据的通知》 (财教便函[2008]28号文) 要求41所部属高校会计核算现状下可操作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方法, 是以学校上报的财务决算报表数据为财务数据来源扣除科研、创收等无关费用后得出学生培养成本支出总额, 以学校上报的学生人数为学生人数来源, 按本、硕、博折算比例 (1∶1.5∶2) 折算在校学生人数, 最后分学科计算得出生均培养成本测算数据。
高校学科专业代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参考目录》统一规定的专业代码。
2.改进高校专业成本信息会计核算的具体措施。 (1) 在现有高校使用的天大天财4.0财务处理系统设置中, 会计记账凭证中增加一列“专业代码”, 用于不同专业成本费用的区分与归集; (2) 利用Excel“间接费用分摊明细表”自动计算功能, 完成对已发生的间接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在各专业间分摊计算; (3) 增加一组“事业经费支出———人员经费分摊、公用经费分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分摊、固定资产折旧分摊”分摊科目, 在财务处理系统中, 进行间接费用在各专业间分摊的会计核算。
四、高校专业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处理的实务案例
(一) 本案为了减少篇幅、简化核算, 拟定
某高校下设有四个学院、开设四个本科专业, 在校学生总数为10000人, 分别为化工学院3000人、机电学院2500人、电信学院2800人、建筑学院.1700人, 间接费用分摊以学生数为标准。
2013年3月份发生经济业务如下:
1.学校物质采购部门为应用化学、工业设计、网络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购买报销各种实验耗材分别为200, 000元、100, 000元、80, 000元、50, 000元。
2.应用化学、工业设计、网络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报销学生活动费分别为10000元、8, 000元、5, 000元、3, 000元。
3.发放教职工工资支出:管理部门200, 000元、化工学院200, 000元、机电学院150, 000元、电信学院100, 000元、建筑学院80, 000元。
4.管理部门发生各项公用费用:办公费用10, 000元、差旅费20, 000元、电费50, 000元。
5.教职工共报销医疗费10, 000元。
(二) 高校专业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处理
第一步, 账务处理系统设置准备。
1.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文件查到相关学科专业的6位代码, 在账务处理系统设置中, 增加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应用化学070302、工业设计080205、网络工程080903、土木工程081001、待定专业000000。
2.在账务处理系统设置中, 增加一组会计分摊科目:人员经费分摊 (52101010030) 、公用经费分摊 (52101020030) 、对个人和家庭补助分摊 (52101030030) 等。
第二步, 根据已设定的科目、部门、项目、专业名称与代码, 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将上述经济业务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分类;第1、2项业务发生的费用为“直接费用”;第3、4、5项的业务发生的费用为“间接费用”。
1.直接费用的会计核算。
(1) 根据“经济业务1”在记账凭证01号中编制会计分录:
记账凭证01号, 将发生的购买实验材料430, 000元的直接费用, 通过日常会计记账凭证的填制, 已经在账务系统分别归集到4个学院的各个具体专业。
(2) 根据“经济业务2”在会计记账凭证02号中编制会计分录:
记账凭证02号, 将发生的学生活动费26, 000元的直接费用, 通过日常会计记账凭证的填制, 已经在账务系统分别归集到4个学院的各个具体专业。
2.间接费用的会计核算。
(1) 根据“经济业务3”在会计记账凭证03号中编制会计分录。
记账凭证03号, 对于发生的教职工工资730, 000元, 通过日常会计记账凭证的填制, 将能够分清指定对象费用已经在账务系统分别归集到4个学院的各个具体专业, 不能够分清指定专业的人员经费归集到“000000暂未定专业”。
(2) 根据“经济业务4”在会计记账凭证04号中编制会计分录。
记账凭证04号, 对于管理部门发生的差旅费等各种费用80, 000元, 因为发生时不能够直接分清指定专业, 所以全部管理经费归集到“000000暂未定专业”。
(3) 根据“经济业务5”在会计记账凭证05号中编制会计分录。
记账凭证05号, 对于发生的对个人和家庭补助中医疗费10, 000元, 因为费用发生时不能够直接分清指定对象, 所以先归集到“000000暂未定专业”。
(4) 间接费用在具体专业间分摊。月末、季末、年终或不定期, 对“待定专业000000”归集的间接费用, 按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对个人和家庭补助、固定资产折旧等分摊科目的余额, 在““待定专业000000”间接费用归集及分配明细表”进行归集, 然后以各专业拥有的学生人数作为分摊标准, 在各专业间进行分摊费用。
在Excel表格中进行“待定专业000000”间接费用的分摊, 设有固定的公式自动计算, 能够简化计算过程。
(5) 根据“间接费用分摊明细表”在会计记账凭证06号中编制会计分录。
记账凭证06号, 对于不能够直接分清指定对象发生的在“000000暂未定专业”费用, 已经在账务系统分别归集到4个具体专业。
五、快速获取高校专业成本信息的具体操作
1. 在“待定专业000000”没有余额情况下, 获取专业成本信息的操作。
在高校财务软件系统的账务处理界面, 点击综合查询, 设定条件“专业代码”选“08020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成数据, 瞬间就得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年度列支的费用明细及总额”———即专业成本信息。以此类推, 可以快速得到各专业的成本费用信息。并且通过连接历Á年数据库、便可得到以前年度 (改进过) 的本专业成本信息。
2.在“待定专业000000”有余额情况下, 获取专业成本信息的操作。 (1) 通过高校财务软件账务处理界面, 点击综合查询, 设定条件“专业代码”选“待定专业000000”取得相关数据, 然后将相关数据归集到“间接费用分摊明细表”进行分摊, 在表格中得到具体专业尚未分配的间接费用数据。 (2) 在高校财务软件系统的账务处理界面, 查询已分配的的各专业的成本费用数据。 (3) 将Excel表格中分摊到各专业的数据与系统中直接查询到各专业的数据进行简单相加, 就可以快速获得各专业的成本信息。
3.填报专业成本的相关报表。根据查询到的数据, 就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填制学校相关专业成本的财务报表。清晰地了解到学校的教育成本、专业成本及生均成本等信息。
根据本案资料, 快速获取到某学校的教育成本、专业成本及生均成本等信息报表:
总之, 通过“间接费用分摊明细表”Excel表格自动计算功能的应用, 以及对现行高校账务处理系统时增设“专业代码”、“间接费用分摊科目”会计核算的改进, 实现了能够快速高校账务处理系统获取“高校专业成本”信息的目标, 基本能够及时满足各方对教育专业成本信息的需求。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的形成, 政府、学校、学生及家长、潜在的投资人等相关各方对高校教育专业成本关注度快速提升, 客观上要求高校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专业成本信息, 以满足决策的需要。然而, 目前多数高校仍停留在按上级核定的经费额度完成必要的支出, 成本意识薄弱, 专业成本核算尚处于探讨阶段, 形成专业成本信息供求矛盾日益凸显的状态。鉴于此, 文章采用两种手段相结合, 来解决高校“专业成本难提供”的问题:一方面利用“间接费用分摊明细表”Excel表格自动计算功能, 完成间接费用在各专业间的分摊;另一方面通过在账务处理系统会计记账凭证中增设一列“专业代码”, 以及会计核算增设一组“事业经费支出——间接费用分摊”分摊科目, 进行各专业费用的区分与归集。实现在高校账务处理系统中, 能够快速获取专业成本信息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专业成本,专业代码,间接费用分摊明细表,间接费用分摊科目
参考文献
[1] .周大平.呼唤明白的高校收费[J].瞭望, 2001 (20) :46-47
[2] .财政部、教育部以财教[2012]488号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3] .尤宜.高校教育成本:理论基础、计量及其构成[J].会计之友, 2009 (2) 上:40-43
[4] .陆宏利.高校成本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32) :127-128
[5] .张丹.高校人才培养成本会计核算[J].教育财会研究, 2003 (1) :1 -32
获取成本 篇4
1.1 波特基本竞争战略单独运用已不能获取足够的竞争优势
采取差异化战略的企业通常为顾客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因此产品价格较高;而成本领先战略虽然具有价格优势, 但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差异化战略有可能比低成本战略获得更高利润, 因为差异化设置了一个更高的进入壁垒即顾客忠诚, 低成本战略更有可能提高市场占有率。但不管是成本领先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 都有其不足之处, 单独运用不能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1) 成本领先战略的不足:
投资较大, 企业必须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 才能高效率地进行生产, 以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技术变化导致产品生产工艺有了新的突破, 使企业过去大量投资和由此产生的高效率一下子丧失了优势, 使竞争对手比较容易以更低成本进入该行业, 造成对原有企业的威胁;企业高层领导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于低成本战略, 可能导致企业忽视顾客需求特性和需求趋势的变化, 忽视顾客对产品差异的兴趣, 忽视顾客对价格敏感性的降低, 企业就很有可能被采用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竞争对手所击败。
(2) 差异化战略的不足:
要保持产品的差异化, 往往要以成本的提高为代价, 因为实行这种战略要增加设计及研究开发费用, 要用高档的原材料, 企业是把保持产品经营特色放在第一位, 成本降低放在第二位。因此, 企业产品差异化所取得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要被产品成本的提高所抵消。顾客对差异化所支付的额外费用是有一定支付极限的, 若超过顾客的支付极限, 差异化产品对顾客的吸引力就显示不出竞争力, 由于产品价格较高, 很难拥有很大的销售量, 因此该战略不可能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一般来讲, 该战略对生活消费资料企业较为重要, 对生产资料企业因其产品不存在多少差异, 有些材料产品均已标准化, 没有多少创造差异的余地, 因此该战略对生产资料企业不太重要。
1.2 企业间越发激烈, 已由静态竞争进入动态竞争阶段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全球信息化进程加快, 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由过去的静态竞争转变为现在的动态竞争。然而, 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都是以企业静态竞争为基本前提的, 其实质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 因而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时很少考虑和预测竞争对手的反应和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明显加快, 动态竞争代替了静态竞争。如果在这种形势之下, 企业原来利用基本竞争战略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被逐渐侵蚀, 仍然采取一种基本竞争战略势必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因此, 采用组合战略即采取低成本与差异化相结合的战略显得十分必要。
2 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相融合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可行性
2.1 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革命和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融合成为可能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工业经济时代, 在当时背景下, 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局限使得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往往不能兼顾。上个世纪80年代, 西方国家进入信息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 信息网络技术得到长足发展, 在制造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 大规模定制模式应运而生。在大规模定制模式下, 企业同时获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利益, 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成为可能。信息网络技术和大量新技术在企业生产层面和管理层面的运用, 也使大规模定制、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 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的高度集成化, 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 更好地适应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降低了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 减少了库存成本。
2.2 消费者中心化使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融合成为必然
这不再是一个企业为中心的年代,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 企业做了什么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消费者需要什么, 市场从供方向需求方转变, 将消费者置于中心, 实现顾客价值, 需要依靠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 使这两种战略融合成为必然。由于信息的趋向完全, 仅有单一优势的产品很快处于被淘汰的行列。所以, 消费者的需求必然促进组合战略。其次, 企业为了生存必然选择组合战略。收入增长推动的产品差异和需求个性的深化, 消费者随时可以选择其竞争对手的定位相同或相近的低价产品, 这就决定了围绕消费者需求创造价值的企业必然差异化和低成本兼具。
2.3 价值链整合和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使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融合可行
网络经济时代, 企业不再像传统经济时代一样, 仅在价值链的个别环节上追求低成本或差异化。根据环境、资源的不同, 企业可能必须在整条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分别追求低成本和差异化, 当然各个环节之间存在整合和联系。一方面, 从价值链分析中, 找到各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或者在原有价值链上进行控制或者重构价值链, 只要比竞争对手价值总和多而成本低就能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从价值链中可以寻找到独特性的来源, 创造出竞争优势。价值链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本身也可能为差异化与低成本同时实施打下基础。所以, 精心经营价值链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可以很好的催生组合战略。
基本竞争战略的三种主要类型对不同企业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性。很多的同行业竞争企业采取的竞争战略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但通常会在在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中选择其一, 如果这些采取不同竞争战略的同类竞争企业之间通过合并、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构建战略联盟, 透过企业之间的协同来促成竞争战略整合模式的运用, 则可有效利用战略联盟来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从而达到成本优势与差异优势的相互融合。
3 企业通过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相融合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3.1 采用“剪刀差式”管理模式
将管理体系一分为二, 即一个制造体系, 另一个为研发和销售体系。在第一个体系中采取成本领先战略严格控制成本, 在第二个体系中采用差异化战略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当然两个体系之间的战略存在整合和联系。另外, 对两个体系的激励机制也不同。例如, 在制造体系中, 谁的改革创新可以降低成本就予以奖励, 而在研发体系中以研制出更具个性化的产品作为奖励标准。因此, “剪刀差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避免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促使低成本与差异化相融合。
3.2 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是企业同时采用差异化和低成本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逻辑。价值创新通过创造没有直接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顾客, 在为顾客提供独特效用的同时, 又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只要企业所获得的补偿超过了为实现差异化而花费的成本, 企业就能够提高盈利能力。但是创造差异不能以牺牲成本优势为前提, 价格上的补偿不能超过价值上的给予。以低成本实现差异化是价值创新的关键。
参考文献
获取成本 篇5
近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随着国家适当取缔对于国内一些企业的民族保护, 开始向世界开放中国的发展平台, 国内企业的竞争对手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显著的增长和提高。不仅如此, 顾客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 国内居民致力于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温饱问题, 对于产品的需求较为单一, 而现代社会的顾客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 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已经成为产品、服务的主动接受者, 更乐衷于探索、挑战新事物, 企业的价值已经上升到了满足顾客不同需求的层次。因此, 在企业、企业竞争对手、企业顾客三方之间构成了一种稳定的三角关系, 如图1所示:
图1中, 无论是企业还是其竞争对手都是在满足了顾客需求、创造了顾客感知价值的基础上与对方进行对抗的, 这种对抗源于顾客, 止于成本和利润的较量。因此, 下文将从企业竞争优势的两大影响因素:顾客价值与成本管理进行文章主题的分析。
二、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获取分析
(一) 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机遇分析
企业虽然面临着不确定的环境, 但是从企业内外部来说, 主流的环境是可以预估的:从企业内部而言, 企业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生产体系、销售体系, 与上游的供应方、下游的销售方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换言之, 企业从内部已经巩固了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础;从企业外部而言, 企业面临着一个全球经济大发展的时机。在一段时间内, 世界的主题都是和平与发展, 我国的重点也是大力发展经济, 因此, 国家政策、法规都是有利于企业扩张其生产规模、提升产量、提高利润的。企业要牢牢把握住国家鼓励企业发展的大方向, 积极开拓产品线的创新, 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入手, 以成本压缩的手段增加企业利润。
(二) 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挑战分析
诚然, 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拥有诸多有利因素, 但是也不乏挑战。从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首先是内部环境, 企业创新能力、大规模生产能力不是短期内可以得到提升的, 需要企业对人才的引入、对设备的更新换代, 这势必要求企业的资金要满足企业对于人力、物力的需求, 换言之, 拥有丰厚的财力才能保证充足的人力、物力, 而多数企业目前对于这样的财力标准尚且无法达到, 我国对于金融机构贷款方面的规定也相对严格, 企业无法及时获得自己需要的资金, 而企业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渠道尚不完善, 如果从证券市场筹资会有很多遗留问题;从企业外部来看, 国家政策的鼓励是对整个行业的鼓励, 而非对某一个企业的扶持, 因此, 一家企业获得的优势其他竞争对手同样具有, 在相对的环境下看, 这种优势在行业内已经不能算优势了。
三、企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析:顾客价值与成本管理
(一) 顾客价值方面
由于价值链的存在, 顾客价值可以通过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来体现出来, 这样就可以通过价值链中的顾客价值判断企业的竞争优势, 这些环节包括顾客进行产品寻找、决策、产品购买、产品使用以及产品评价等过程, 在这些环节中, 顾客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以及顾客价值衡量标准来对产品进行评价, 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 企业通过对价值链进行优化, 改变产品规格式样、提供差异性服务或者提高生产技术降低产品成本以及产品价格等, 这样就会为顾客带来更多的相对价值、心理价值、消费价值、经济价值等。而这四个价值的衡量标准可以体现在价值链的价值标准中。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 顾客对于这四个价值的感受等同于顾客所感知到的利得减去其所支付的非货币成本, 再减去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及利润。
价值链理论是基于企业的角度进行价值识别的, 因此, 在价值链理论中, 价值创造的主体是企业, 而顾客只是价值的接受者, 也就是说顾客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应该把为顾客提供顾客价值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 而不是应该认为企业的利润可以用来为顾客提供顾客价值。因此, 价值链理论运用于顾客价值衡量标准是提升企业利润, 满足企业内部关键要素的重要前提, 只有将顾客价值理论中的所有要素引入企业管理体系, 才能保证企业的管理制度具有科学依据。总之, 对顾客价值衡量标准进行有效识别进而对价值链管理进行优化, 主要是对价值链中的各个部门、组织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进行控制、协调与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对于价值链中各环节价值增值的重视程度,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 成本方面
随着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 其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能力已经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尤其是目前世界经济环境日益复杂,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因此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细节化、复杂化。在这种背景下, 供应链管理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供应链管理不是对企业的某个部门或某个活动进行管理, 而是对供应链进行整体管理, 包括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只有采取系统化的供应链管理, 将供应链管理思想运营于企业管理中, 才能使企业实现供应链竞争优势, 进而使供应链中各个主体实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系统属于很多企业的一个整合体, 供应链之所以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是因为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而不是因为组织或者市场的长期成本使得利润提高了。由于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不再是单独的个体, 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因此他们通过这种协同作用可以使得市场平均成本降低, 而产品质量也会得到提高。这样就可以保证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相对于独立的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以及产品质量优势。
四、价值链—供应链中的顾客价值驱动结构分析
一般情况下, 处于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一般会具有自身的价值链, 因此, 对每个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优化,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消除不能增加企业价值的活动,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措施可以使得企业所在供应链整体得到优化, 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同样, 在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时, 也要将企业所处的供应链考虑进来, 比如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 对供应链系统存在风险的预防等。这样就可以使企业保持自身竞争优势, 基于此, 本文提出价值链/供应链顾客价值驱动结构。
顾客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满足顾客需求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 供需双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 供给方。供给方主要包括产品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以及产品制造商。顾客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供给方的各个成员主体利用不同的价值活动来提供并传递价值, 同时, 三者之间形成了合作关系, 并且通过实现各个活动的集成优化与无缝对接来提高价值传递效率。第二, 需求方。需求方主要为顾客。对于顾客来说, 这一过程不但包括产品的使用环节, 还包括顾客在产品购买前对产品信息的搜集、不同产品的比较、产品购买的过程以及产品使用之后的废弃等环节。因此, 只有将顾客的产品消费过程与供给方价值的提供与传递进行统一才能够在形式、内容、空间、时间等不同方面满足顾客的多方面需求, 也就是实现顾客价值。前文提出了顾客的三个驱动因素, 分别为价格因素、服务价值、产品价值, 结合供应链成本管理思想, 现在将成本因素加进来。这样通过实现这四种价值就可以利用价值链、供应链进行价值创造, 最终实现顾客价值。而这一过程就是本文要构建的价值链/供应链价值驱动结构。
在每一个价值驱动因素中又包含多个亚因素, 而这些亚因素分别处于不同的消费阶段, 因此每个价值驱动因素对于顾客价值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因素是通过价值链中不同的价值活动体现出来的, 具有不同的承担环节, 而顾客价值需要不同的环节来进行驱动, 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加工、产品的销售等。而在供应链中, 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沟通共同实现了产品的成本、价格、安装、配送、外观以及功能上的优势。由此可知, 顾客价值活动不仅发生于企业内部价值链中, 还产生于企业与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中。价值链与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以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种战略伙伴的关系, 为供应链整体以及单独的企业价值增值提供保障。处于供应链中的单独企业由于只是供应链的一部分, 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需要使得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实现最大化, 这就需要单独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相互合作, 共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这样, 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价值链/供应链价值驱动结构。在这一结构的价值驱动作用下, 满足了顾客需求, 实现了顾客价值, 提高了企业竞争优势。
五、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培育策略
(一) 价值链的成本控制
价值链管理的基本导向为顾客需求, 目标位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价值增值, 管理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价值链管理思想下, 企业需要基于价值链分析法来确定企业进行价值链优化后的总成本以及构成价值链的各类作业。之后根据价值链成本分析法将企业的成本分摊至价值链中的不同活动环节中, 这种分摊办法是以产生一个反应成本分布的价值链为主要目的的, 通过对于各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分布进行比较, 可以得出改善企业经营成本的环节, 进而可以通过对该环节进行改善实现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此外, 分析企业价值活动的影响因素, 还可以帮助企业从价值来源的角度判断其成本行为, 然后根据价值来源进行成本行为的改善。基本步骤为:第一, 对企业价值链的构成进行详细了解;第二, 对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成本以及资金额进行分析;第三, 对每个环节的成本因素、供应商以及销售渠道进行分析;第四, 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 得出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异;第五, 优化企业价值链。
(二) 供应链成本管理中价值链的再创造
通过前文对与价值链/供应链价值驱动结构的分析了解到, 处于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完成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价值创造。通过利用供应链系统可以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重新构建, 从而提高企业价值。比如可以与供应商进行沟通与整合, 实现库存减少、仓储费用降低, 还可以通过开展长期合作, 签订长期合作合同避免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 从而避免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等资源帮助供应商改善产品的生产设计以及生产工艺, 提高原材料质量, 降低原材料成本等, 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另外, 企业如果与购买商或者消费者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甚至合作, 可以低成本的获取一手信息, 同时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实现分销成本的降低以及售后成本的降低, 这样就可以使企业迅速的适应市场的变化, 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
可见, 企业在进行价值链分析时融入供应链分析可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或者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对已有竞争优势进行不断的完善并且根据企业价值链的薄弱环境进行改善, 构建竞争优势, 才能够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环境中保持优势地位, 避免被市场淘汰。
参考文献
[1]陈新跃、杨德礼:《基于顾客价值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 《管理科学》2003年第4期。
[2]陈菊红、赵娜:《供应链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及过程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2期。
[3]王锡秋:《顾客价值及其评估方法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