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化学知识

2024-10-10

获取化学知识(精选6篇)

获取化学知识 篇1

决策树是学习以样本为基础的归纳学习方法。将决策树转化为规则方便且简单,其表现形式类似于流程图的形式,在每一个树节点进行测试,根据测试属性的取值不同引发分支,一直到叶节点被归类。Hunt等人于1966年提出的概念学习系统CLS是最早的决策树算法,以后的许多决策树算法都是由CLS算法的改进或是由CLS衍生而来。Quinlan于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ID3算法,以ID3算法为基础的C4.5还具有处理连续属性值的功能。而增量ID3决策树算法的最早在1986年,由Schilimmer和Fisher提出,定义为ID4算法,Fisher还在1987年利用ID4算法的思想够造出一个增量学习系统。1989年,Massachuasetts大学的Utgoff提出了一种新的增量算法——ID5R算法,这也是在ID3算法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继承了ID3的全部优点并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其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在样本数据流的输入下够造出和在所有样本已知的情况下使用ID3算法一样的决策树。

1 传统ID3算法

ID3算法[1]采用基于信息熵定义的信息增益度量来选择内节点的测试属性。熵(Entropy)刻画了任意样本集的纯度。信息增益(Gain)是指因知道属性A的值后导致的熵的期望压缩。信息增益越大,说明选择测试属性A对分类提供的信息越多。Quinlan的ID3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每个节点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使得在每一个非叶子节点进行测试,能获得关于被测例子最大的类别信息。使用该属性分类样本集之后系统的熵值最小。同时期望非叶节点到达后代叶节点的平均路径最短,生成的决策树平均深度最小,提高分类速度和准确率。

传统的ID3算法选取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分类属性,运行算法后生成的决策树是结构稳定,但对于增量的学习任务,随着新样本的加入,原先选定的分类属性的分类能力可能降低,原先未被选作测试属性的分类能力可能会增高,也就是说从总体样本上来看原先在上层的节点具有的信息增益反而会小于下层的节点。这样就需要重构树,是具有较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上层属性,但是传统的ID3算法只能再次扫面所有样本重新生成决策树。显然,这样的花销是比较大的,而增量学习算法可以将新加入的样本纳入原有的样本集中,使最后生成的规则是建立在原有的样本和新加入的样本之上的,而不需要重新建立决策树。显然增量算法更适用于这样增量的学习任务。

2 ID4算法介绍

本节介绍适用于增量学习任务的增量学习算法,在介绍之前先引入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

2.1 属性值类别计数器

定义1设当前的节点的测试属性为a,(可能的取值为a1,a2,a3…)非测试属性为b,c,d…(可能的取值为了b1,b2,b3…c1,c2,c3…d1,d2,d3…),若x为属性t的一个可能的取值,则在此节点包含的训练样本中,在属性t上取值为x的正类样本数目记为x(t+),反类样本记为x(t-)。并将这样的数组定义为属性值类别计数器。

如对于表1所示的训练集,8个样本,属性值类别计数器为:

身高(矮+)=1;身高(矮-)=2;身高(高+)=2;身高(高-)=3;

头发颜色(金黄+)=2;头发颜色(金黄-)=2;头发颜色(黑色+)=0;

头发颜色(黑色-)=3;头发颜色(红色+)=1;头发颜色(红色-)=0;

眼睛颜色(棕色+)=0;眼睛颜色(棕色-)3;眼睛颜色(蓝色+)=3;

眼睛颜色(蓝色-)=2。

以上的属性值类别计数器包括了全部的样本,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常常是应用到当前节点所包含的所有的样本,当然对于根节点来说就是所有的样本。

2.2 ID4算法

ID4算法是由Schlimmer和Fisher在1986年提出的,当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增量学习重构树的问题,然而ID4算法自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给出ID4算法[2]:

算法1:Update_decision_tree_ID4(decision_tree,samples)[2]

输入:一棵决策树和新增的样本

输处:更新的决策树

方法:

1)更新对于当前节点的属性值类别计数器;

2)如果所有的样本在当前点都是正类(或反类),则当前节点就是一个叶节点并且用‘+’(或‘-’)标记。

3)否则

(1)如果当前节点是一个叶节点,则选择当前最高信息增益属性作为测试属性将其变成一个分支节点;

(2)如果当前节点是一个决策分支但是却不是用最高信息增益来作为测试属性:

a)用含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代替当前节点;

b)丢弃当前节点下面所有的子树;

(3)沿着当前决策节点的每一个属性值分支,递归的更新决策树,必要的话增长分支

如上所述,ID4算法每次接受一个新的样例都会更新决策树,在ID4决策树上,各节点都记载属性值类别计数器,此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在更新的过程中重新计算信息增益,这也就是算法步骤1的作用。从节点所记录的这些信息之中,可以重新计算信息增益,如果当前节点的测试属性不是最大的信息增益,则用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代替之。

ID4算法虽然能适应增量数据集的要求,但是在构造决策树的时候,该方法不得不多次根据不同的训练集来重构决策树。严格来说ID4算法仍然需要多次扫描数据集,这将导致ID4算法费用的上升,有时利用ID4算法处理增量数据集的费用还要高于利用ID3算法重新构造决策树所需要的费用。另外ID4算法构建的决策树与用ID3重新构建决策树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从全局来看,ID4得到的决策树并不是全局最优。总之,由Schilimmer和Fisher提出的ID4算法虽然适应增量数据集的需要,可以递增式地构造决策树,但是由于它多次重构决策树的方法以及昂贵的构造费用并没有被广泛地接受。

3 ID5R算法介绍

本节将介绍另一个增量算法,ID5R算法,对于给定的训练样本集,使用ID5R算法可以得到与使用传统的ID3一样的决策树。跟上面介绍的ID4算法一样,ID5R算法中也在每一个节点保存着重新计算信息增益值所必须的信息,也就是属性值类别计数器。但是在改变测试属性的方法上与ID4算法不同,ID4算法舍弃了原有的子树重新构建子树,而ID5R算法只是更改原有树的结构,这种重构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一种叫做上拉(Pull-up)的树操作,可以最大的保护原有决策树的结构,并且把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上升到当前节点,优点在于重构树的时候只需要重新计算正类和反类的样本数,而不需要再次扫描训练样本。

ID5R决策树的结构定义:

1)叶节点包括:

(1)一个分类名称;

(2)被这个叶节点分类的样本集合:

2)非叶子节点包括:

(1)一个测试属性,还有跟据这个测试属性的不同取值所得的分支决策树,以及在每个可能属性值上正反样本的个数;

(2)未被测试的属性集合,以及在每一个可能的属性取值上正反样本的个数。

上述定义来自于文献[3],其中的非叶子节点也可以看做就是包含其分支和本节点的属性值类别计数器,在此结构的基础上,给出ID5R的算法:

算法2:Update_decision_tree_ID5R(decision_tree,samples)

输入:一棵决策树和新增的样本

输处:更新的决策树

1)如果树为空,则定义为未扩展形式,将类名设为这个样本的类名称,当然这个类只包括这个单独的样本;

2)否则,如果这棵树为未扩展形式,并且包含的样本来自于同一类,则将新样本添加到原有的节点中;

3)否则

(1)如果树是未扩展形式的,则另外展开一层,选择一个测试属性作为根节点的属性;

(2)对于当前节点的测试属性和非测试属性,更新其属性值类别计数器;

(3)如果当前节点的测试属性并不是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

a)重构树,使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根节点;

b)除了将要在过程3d更新的子树,其他的都要递归的用最好的属性作为节点的测试属性重建子树;

(4)沿着分支根据样本中出现的测试属性的值递归的更新当前决策节点下的树。

上述即为ID5R决策树增量算法,如果决策树为未扩展形式并且样本都来自于同一个类,则把样本都加入到这个节点的集合中。否则将这棵树展开一层(因为此时没有正类反类的计数,故可随机的选择一个测试属性),并且属性值计数数组同时得到更新。如果测试属性不具有最高信息增益,则需要重构树,使得当前的测试属性具有最高信息增益。如果一棵树被重构,则会在更新数的过程中递归的检查这个节点的每一个子树。在必要的时候也重构子树,这样就使得,每一个节点的测试属性都具有最大的信息增益。

下面给出ID5R算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上拉(Pull-up)算法的过程

算法3:ID5R_Pull_up

1)如果被上拉的属性anew已经到了根节点,则停止。

2)否则

(1)把每一个直接子树的anew属性递归的向根节点上拉,在选择anew作为测试属性时,必要的话将未扩展形式的树改为扩展形式。

(2)调换这棵树,将anew作为根节点,之前的根节点aold作为每一个直接子树的根节点。

上述重构决策树的算法可以将期望的测试属性提升到根节点,定义一个节点的直接子树为将其子节点当做根的子树。对根节点进行置换,树的第0层和第1层的顺序改变,造成树的第2层节点的重组。因为第0层的属性值类别计数器在树的更新过程中已经被更新,但是第2层还没有被触及到。只有第一层节点的属性值类别计数器要被计算更新,并且可以直接从第2层节点的属性值计数数组计算得到,之后树的更新过称将会递归的完成。新增一条记录,若上拉w层,则算法复杂度为O(wbp-1),否则复杂度为O(bm)。(b为每个属性最大可能的属性个数,m为原决策表属性个数,p为未上拉前节点所在的层数)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之中往往采取对所有的初始数据集使用ID3算法,对增量加入的样本点采用ID5R算法进行增量学习,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提高效率。

4 总结

ID5R算法是建立在ID4的基础之上的,相对来说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原先的ID4算法也有一些优点是ID5R算法无法继承的。ID4算法选择性的利用了原有的规则集和决策表,使用树结构表示规则,搜索和匹配速度快。但是规则前件集中,样本正确识别率低,对不确定性记录处理能力差。ID5R算法学习能力强,保证生成和ID3相同的判定树,但是上拉过程复杂度高,判定树生成代价高,在工程实现中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最后我们以文献[4]中提出的增量决策树构造方法应该满足十二项标准结束讨论。

1)增量算法构造决策树的费用应该低于重新构造决策树的费用,这里所说的增量算法构造决策树的费用不是指全部的构造决策树的费用,而是特指数据集发生增量变化后,更新决策树需要的费用。

2)更新增量决策树的费用应该与生成原先决策树的训练数据集无关。

3)增量决策树的构造只与新增的样本有关。

4)增量算法能够处理标称属性和数值属性的样本数据集。

5)增量算法可以处理多值类主属性的数据集,而不只限于二值属性。

6)增量算法可以处理前后不一致的训练数据集。

7)增量算法在选择属性时,应该能够避免偏向属性取值较多的属性作为分类属性的缺点。

8)增量算法在时间或空间上要能够高效地执行。

9)增量算法能够处理缺失的数据。

10)增量算法应该具有一定的抗噪性。

11)增量算法应该适应分而治之的交叉数据集的训练。

12)增量算法能够处理包含连续属性数据集的分类。

早期的ID5R算法只能满足前三项标准,至于第四项要求ID5R算法只能处理标称属性,而其余的八项ID5R算法都不能满足。随着近些年决策树算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Utgoff1994年提出的ITI算法,很好地解决了包含数值属性的数据集的分类问题同时还可以对连续的数值属性进行离散处理,然后再进行分类。随着增量算法的不断发展,上述十二项要求不断地被满足,增量算法也会日臻完善。

摘要:决策树算法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传统的ID3算法并不能满足增量学习的要求,增量决策树算法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该文引入了属性值类别计数器的概念,然后重点介绍了ID4算法和ID5R算法,并在最后加以比较。

关键词:人工智能,增量决策树,ID3,ID4,ID5R

参考文献

[1]Tom M.Machine Learning[M].曾华军,张银奎,译.2007:40.

[2]Schlimmer J C,Fisher D.A Case Study of Incremental Concept Induction[C].Proceedings of the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86:2-3.

[3]UTGOFF P E.Incremental induction of decision trees[M].Machine Learning,1989:161-186.

[4]Utgoff P E.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Incremental Induction of Decision Trees[A].In: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C].New Jersey,USA:[s.n.],1994:318-325.

获取化学知识 篇2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好地掌握知识,动手操作是最好的途径。

我在教三角形面积这一知识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进行对角线折叠后,经过认真地思考,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理解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关系时,设计实验,用投影的办法,让学生拿着长方形课本在阳光或灯光下照射,变换各种姿势移动课本。学生不但看到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还看到了菱形和正方形。动手操作后得出,阳光照射后在地面上形成各种形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四边形,旦对边平行,因此都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还有各自的特征,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了他所不知道的数学知识,个个都感到满足和欣慰。

我校教师还自己动手自制实验教具,投影用的玻璃片,透明胶片等,设计制作精美、新颖。学生看到了动手的乐趣,一个学期自制观星箱、土电话、潜望镜等上千件。少先队活动时,一群少先队员带上自制的土电话,潜望镜到当年红四 方面军战斗过的战壕里,用潜望镜看到了战壕外躲藏的“敌人”,最后消灭了敌人,取得了胜利。真可谓别开生面,其乐无穷。

知识与技能在操作中获取 篇3

一、在操作中获取知识

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操作的平台,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认知的活动中探求未知,体验情感。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一课,通过不同圆片数量所摆出的数的操作,了解数位及计数单位,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具体过程如下:

先让学生用2个圆片摆出两位数。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并适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再在这个基础上,引導其用3个圆片摆出两位数。在完成操作后,进行适当的交流与反馈,教师可发问:“你是怎么摆的?上台来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接着摆4~6个圆片,以此掌握摆数的基本方法。如: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圆片的个数;横行看:十位上的数一个个大起来,个位上的数一个个小下去;圆片个数越多,摆出的数也越多;圆片的个数+1=摆出的数的个数。

通过摆2个圆片、3个圆片……8、9个圆片等一系列有层次的分级操作,学生在摆数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了简单的摆数规律:先把所有的圆片摆在个位,得到一个一位数,再依次从个位向十位移动一个圆片,得到两位数,直到全部圆片摆在十位上,得到一个整十数;或者先把所有的圆片摆在十位上,先得到一个整十数,再依次从十位向个位移动一个圆片,直至全部圆片都在个位上。这样的操作,让学生明白了有序的思维方法,知道有序的操作能保证“不遗漏、不重复”。

以上过程,学生从独立操作到小组交流、从无序到有序、从单纯操作到边操作边说理。这样的操作活动是以学生知识需要为动力而展开的,在操作中想象,又在思考中操作,二者关联着。学生亲历“动手摆数→记录结果→发现规律”的过程,逐渐学会了“问题”向“模型”的有效转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操作活动激发了兴趣。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交流结果的过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体验,而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具体操作又是密不可分的。

二、在操作中训练技能

常见的数学操作技能分为认知型技能和形成型技能。认知型技能是指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对被研究的数学问题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过程。形成型技能是指在初步感知了数学知识或结论后,借助一些方法或途径,将实践操作形成的表象转化为数学知识或能力的过程。数学概念教学尤其能体现认知型技能的形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上课伊始,要求学生在小组的材料袋中,拿出相应的材料(纸板、塑料小棒、橡皮泥等)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在制作时,学生会遇到不少问题,需要不断调整制作的过程,并对材料作出适当的遴选和比较。这样借助操作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表象。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就形成了用学具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技能。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学生准备了两组软管(软管中间套有细铁丝),其中一组两根长度相同,另一组长度不同。学生用这两组软管中的两根分别折拼出一个三角形。在折拼三角形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一组软管(两根长度不同)可以折拼出三角形,有一组软管(两根长度相等)无法折拼出三角形。在可以折出三角形的那一组软管中,每次都是拿比较长的那根软管折成三角形的两条边,较短的那根软管作为三角形的另一条边。

这个时候,教师把握时机,因势利导,追问:在无法折出三角形的那组软管中,需要做什么修改?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又一次思考忙碌起来了。最后学生通过对操作图形与数据的比较,发现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以上过程,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心态积极。通过操作,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充分利用操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途径,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获取化学知识 篇4

1 教师知识的特点

教师不仅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 同时也是十分特别的职业, 它与其他的职业有着很大的联系, 却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知识在教师的专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 教师知识就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师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第一, 目的性。这也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性的活动, 并且要与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一致性, 教师知识的质量与数量都有着一定的目的性, 人们常说学海无边, 可以看出知识的宝库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教师如果想要将所有的知识都学透掌握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目标性的作用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只要有了目标然后根据某种目标,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教师知识的人才之网, 就能保证教学的价值, 使目标全面地实现。

第二, 复合性。在当今社会发展中, 知识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各类科学都逐渐走向了统一, 教育改革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 教师知识的复合性指的是知识结构的不断深化, 教师知识不仅包括学科专业知识, 也包括教与学方面的知识, 丰富的知识能扩展学生的信息圈, 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谓教师知识的横向性, 就是要让学生能从多个领域进行发展,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而纵向知识的深入就是让教师知识不断地丰富, 并且要高于日常的教学所需。

第三, 超前性。教育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事业, 它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与素质, 教师的知识要与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充分把握学生在未来发展中遇到的挑战, 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一些教学知识已经严重落后, 教师需要收集更多的教学知识以弥补自身知识的欠缺, 也能及时地补充教学内容上的不足。

第四, 差异性。教师知识的差异有很多, 比如:不同制度、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等, 这些差异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而改变, 这就需要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 让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变为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2 体育教师知识获取与知识储存的路径

2.1 发展体育学科的教学知识

知识获取与知识存储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 他们能够为之后的知识共享以及创新提供相应的素材, 同时知识获取的任务主要是将拥有的知识从书本中抽取出来, 再通过一些方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而知识的存储则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存储在载体中的过程。体育学科教学知识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对这些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进行教学,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科本身的特点, 还要考虑如何将学科教育化与心理化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该专业教学知识的学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体育学科教学知识。

2.2 对体育教育设计能力的研究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有一定的学习目标, 不能只是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 应该要将教学目标充分实施到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去。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关注一堂课的目标设计, 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单元的构建与设计, 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好之后就要根据情况、时间、地点的不同来改变教学方式,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真正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从而对预定的计划进行改进与完善。其次, 如果想要上好一堂体育课, 就要先进行备课, 编写教案是关键环节,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过教材、了解学生之后再进行编写教案。同时高质量的教案也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每一堂课结束之后都会有小结的部分, 让学生在课下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

2.3 体育教师要建立个人知识库

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体系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得到完善, 体育教师个人从体育教师组织的知识体系的完善中进行发展, 体育教师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库就能够对个人的知识进行管理, 也能有目的地对个人知识进行整合, 这样也帮助了体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 同时, 储存一些有用的知识与信息,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应用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 通过体育教师建立个人知识库可以对个人的知识进行共享, 在教学团队中做到不断融合, 也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发展。体育教师要把学科知识中最有效的部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教师知识获取与知识储存的路径, 作为教育体制发展、体育发展和体育教学发展的教育途径之一, 关系着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的有效提高。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 由于体育教师的特点各不相同, 因此在其获取知识与储存知识方面的表现也不一样, 不同性格、学历、年龄的体育教师在知识的存储与获取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体育教师一般都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对教学信息知识进行获取与学习, 也有一部分体育教师会利用音像资料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获取, 无论是利用何种方式, 最后都要达到完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任务, 教师的职业特点有时候也会对教师的知识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加强对教师知识的管理也是为了以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竞争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能有极大的兴趣, 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率, 作为当代体育教师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步、创新与完善, 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相信经过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不断努力, 未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人们对教育问题也提起了高度的重视, 在教育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个人的能力与素质更加受到了人们的热议与关注, 因此, 建设起强大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关键。该文就对体育教师知识获取与知识储存的路径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希望能为以后该方面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体育院校,知识获取,存储路径,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沈磊.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5 (11) :149-151.

[2]吕强国, 苏庆永.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获取与知识存储现状的调查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2) :115-119.

[3]张敏.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性专业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4 (5) :95-96.

[4]顾久贤, 孙飚.体育院校办学理念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6 (8) :37-38.

[5]虞力宏, 汤国杰, 高可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6) :136-141.

企业创新的三大知识获取模式综述 篇5

关键词:知识获取内部研发战略联盟企业并购

在企业创新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获取、吸收并运用知识是大家普遍关心和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在整个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获取处于基础地位,只有充分探索知识获取的各种功能模式,企业才能对其拥有的知识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1 知识获取模式1——内部研发

Helfat[1]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表明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其是否能够长期保持在某一技术领域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在众多的内部知识获取方式中,大多将内部研发作为区分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最关键的特征。企业研发主要是指企业为获取新知识,实质性地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并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而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一般包括技术开发和科技研发两部分。其中,技术开发是指将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质型、可靠型、创新型的产品、材料、公益和服务的系统性活动;科技研发是指为了探索科学技术的重大改进从事的有计划的调查、实验、分析活动,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必须重新组合企业内部已有的知识来产生新知识,改进产品设计,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企业在内部研发的过程中,不同知识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技术能力,并产生不同的绩效。一般来说,企业的内部研发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知识存量水平,加快企业搜寻和选择相关领域知识的效率。一个重大的研发承诺意味企业将把新产生的知识流动转移给现有的知识库,这些知识可创造专利技术和发展核心能力,并从诞生开始就为企业自主拥有,并以较低的成本应用于技术创新活动中。另外,内部研发还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目前市场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专有新知识并吸引合作伙伴。也有研究证明,在新技术背景下获取竞争者的创新技术大多停留在编码化的部分,相当一部分隐性知识是无法获取的,高强度的研发能力可以改善企业吸收外技术知识源的能力,随着研发强度的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经营产出也会随之增加(Crépon等,1998)。

2 知识获取模式2——战略联盟

Nonaka(1994)年在知识基础论指出,战略联盟可以作为获取外部知识流的一种手段或平台,可以让组织拥有创造持续竞争力的异质资源。通过与资源互补组织组建战略联盟,可以知晓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和提供更加广阔的视角,抵消内部开发的成本(Baum,1998),从而快速地获取和运用知识,并能有效防止核心技术外溢的组织,加快组织知识累积的速度(Argote,1999)。知识经济时代,战略联盟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无论是中小规模还是大规模,都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并把联盟作为组织学习和外部知识获取的一个有效途径。

战略联盟虽起源于日本企业界的合资浪潮中,后来却在美国企业界盛行。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认为,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为了共同使用资源、共同占有市场,通过各种契约结成风险共担、优势互补、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型网络组织[2]。包括:①R&D合作协议;②排他性的购买协议、合作生产;③技术成果的互换;④共同营销等。Hitt等(1977)指出联盟成员通过结合不同组织的资源、技能和核心能力,可以达到开发、制造或分销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共同利益。为了提高双方的合作能力,顺利完成战略目标,企业间应积极开展战略联盟(John Child)。Chen[48]等将战略联盟定义地相当广泛,认为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进行的企业间合作都属于战略联盟,内涵与合作基本一致。Susan等(1988)将联盟理解为两个或更多法人企业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司目标,组织的各种商业联盟,组织结构上并非一定是新成立的法定实体。Inkpen(1998)把战略联盟定义为为达到组织的个体目标而签订的持续的组织间合作协议,这一协议包含了使用各组织提供的治理结构或者资源而形成的不同链接和流程。Pyka和Windrum(2003)把联盟定义为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为共同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合作,或两个或两个以上伙伴为了追求共同的目标而达成的合作协议。通过战略联盟,组织可以将知识统一到复杂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并在将来的对知识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的领域以及产品可以提供先行优势的领域内获得静态效率优势。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从概念上对战略联盟进行了界定。姚群峰(1997)将战略联盟定义为: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通过设立双方都拥有股权的合资企业或在特定的经营环节下进行协作并签订短期协议等形式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赵昌平(2005)在研究跨国战略联盟时,定义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指在全球市场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设立的组织机构在深入分析自身战略情况下,为了降低进入其他市场的风险、获取竞争优势,同其他企业结成的一种以契约或非契约协议为纽带的长期合作关系,包括多边贸易协议、顾客联盟、研究开发联盟、许可证、合资等。

上述学者给出的联盟定义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学术界对战略联盟的定义持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广义角度出发,企业间任何形式的合作都属于战略联盟,例如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联合营销、合资、参股式战略联盟、供应合作协议、许可经营、分销协议等。另一种狭义的观点则认为,战略联盟指两个或更多组织为转移、分享和合作为目标而进行的以承诺、信任为特征的活动,只包含那些具有秘密合作关系、不涉及任何股权的联盟形式的组织形式[3]。本文主要从广义的战略联盟定义出发,深入而有效地分析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如何获取及吸收知识的问题。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战略联盟,可以为企业及联盟成员创造良好的合作利益和竞争优势以对抗联盟外的竞争者,为组织开启一扇“洞悉合作伙伴广阔能力”的窗户。

3 知识获取模式3——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之间的兼并,二是指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的收购。两家规模相当的企业合并或一家企业完全融合另一家企业称为兼并;一家企业为了获取另一企业的控制权,购买其大部分债券或资产叫作收购。近年来,企业的并购在企业中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将企业并购和战略联盟作为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外部获取方式,并探讨了战略联盟和成功并购与创新的关系研究。Vermeulen(2001)指出并购可以扩充企业的知识存量,增加技术的多样性,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Belderbos(2003)的研究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获取海外技术,提高并购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发展多样性[4],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创新绩效。伴随着我国企业向海外市场的扩张,吴添祖(2006)认为中国应借鉴日本企业的发展经验,通过并购快速获取核心技术,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当然,中国企业对于并购的得与失,应从组织层面、技术兼容、整合过程等多方面论述并购对企业绩效带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胡祖光,2007)。

传统上按照并购双方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关联程度,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当参与并购的双方在同一市场存在相互竞争,企业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横向并购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横向并购是指提供相同服务、生产同种产品的两家企业间的并购;纵向并购往往发生在生产或经营环节中同一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这些衔接紧密的企业通过并购加快了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可以节省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使部门间更易沟通、协调;当两家企业的规模较大且从事不同领域时,但具有类似技术、市场或在这两方面没有任何联系,仅追求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时,企业间会发生混合并购。由于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企业内部并购方式层出不穷。如果企业进行内部研发,往往会耗费大量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并且绩效的产生不能得到保证,企业并购与之相比,可以快速的获得某项技术,并且能将该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开发人员纳入企业内部以保证新团队的完整性。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考虑,都有助于企业持续创新的提高和后续产品的开发,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参考文献:

[1]HelfatC E.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 in petroleum fir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1994,40(12):1720-1747.

[2]付春.国际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J].国际经贸探索,2001,2:65-68.

[3]Stafford E R.Using cooperative strategies to make alliance workp].Long Range Plannimng,1994,27(3):64-74.

[4]Belderbos R.Entry model,organizational,learning and R&D in foreign affiliates: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J].Strategi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235-259.

作者简介:

景玲(1988-),女,江苏镇江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 篇6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

融洽的师生情感,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给学生“减负”。

二、利用风趣精彩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的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可利用他们对语文的好奇心,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说,刚接触到一篇新课文,开始往往不会马上就能读好,读懂,要理解字词,读懂每一句话,抓住文章的大致内容,相对来说较难。要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习一篇课文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能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

2.细读课文。①先弄懂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思。②再逐段分析,概括段落大意。③精读课文,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和重点段进行分析。

四、努力创造阅读条件,让学生乐于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的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之外,还可每周划出一、二个课时进行阅读,保证学生能够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师还要及时指导。

3.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几幅书画作品,增添教室的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段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其乐融融。

上一篇:检察机关信息网络建设论文下一篇:聚苯乙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