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获取知识

2024-10-26

自主获取知识(共11篇)

自主获取知识 篇1

为培养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强调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亲身体验。在与同学交流合作中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激发对问题的探究意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目前已被师生证实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他要求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几点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以导学案为载体,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导学案为载体,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一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数学学习应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独立尝试、小组讨论、操作实践、分析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保证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5分钟。二要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空间域和思考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三要把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以往教学大大压抑了学生自主意识,学生习惯性的机械操作,使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大胆放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

我教学生“多边形内角和”时,让学生自己观察,反复猜想,细致分析,独立思考,然后按导学案提示动手操作,合作研讨,最后归纳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忙碌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探究、动手操作、体验数学活动,从而获取了新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首先,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和现实情况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中学习,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可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诱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张扬个性。再者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和探索应用是数学本身的特点,可鼓励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借助多媒体网络安排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请大家把你的年龄乘以4,再减去7,然后你说出结果,我就能猜出你的年龄。”在我猜对几个学生年龄后,他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正当他们对我的神奇之功赞不绝口时,我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你们也能猜出别人的年龄,学生们兴趣盎然。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劲头十足,很快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结合各节的教学内容,适当运用生动多彩的网络技术,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创设想象的问题情境,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多向思维;创设质疑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勇气。

三、以学习小组为平台,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

合作探究教学策略主要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往互动的能力。在学生学习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在现今正被广大教育者推广。一个问题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对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留给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充分参与中,将数学知识给全班同学展示,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重要的多。

在学习“正数和负数”时,我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地图册中山的海拔高度,学生体会数据形式的特征并思考问题:“如何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分小组讨论,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数学。在此过程中,我关注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及时地给予引导、鼓励。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活动,形成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从而让学生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形式可以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也可以采取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提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空间。通过合作学习,将传统师生间单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总之,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不断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感,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同步发展。

摘要:课标要求教学要“改进教学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从而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获取数学知识,方法

自主获取知识 篇2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好地掌握知识,动手操作是最好的途径。

我在教三角形面积这一知识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进行对角线折叠后,经过认真地思考,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理解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关系时,设计实验,用投影的办法,让学生拿着长方形课本在阳光或灯光下照射,变换各种姿势移动课本。学生不但看到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还看到了菱形和正方形。动手操作后得出,阳光照射后在地面上形成各种形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四边形,旦对边平行,因此都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还有各自的特征,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了他所不知道的数学知识,个个都感到满足和欣慰。

我校教师还自己动手自制实验教具,投影用的玻璃片,透明胶片等,设计制作精美、新颖。学生看到了动手的乐趣,一个学期自制观星箱、土电话、潜望镜等上千件。少先队活动时,一群少先队员带上自制的土电话,潜望镜到当年红四 方面军战斗过的战壕里,用潜望镜看到了战壕外躲藏的“敌人”,最后消灭了敌人,取得了胜利。真可谓别开生面,其乐无穷。

自主获取知识 篇3

策略一:优化平时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波利亚说:“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越牢固,越容易调动和运用,越容易帮助解题者寻找到解题思路。将获得解题思路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不能就方法讲方法。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多少与质量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面对新问题时能否获取解题思路的基础性要素。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底色,任何方法都是无益的。同一年级的学生所接触的知识范围是差不多的,但质量上却存在显著差异。良好的知识结构是稳固而又开放,有序而又通融的。因此,我们要从源头抓起,优化平时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不在多练,而在多得;不再多得,而在融通。

策略二: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展现——和学生站在同样的起点解决问题

精心备课是为了教学的高效。事物总具有双面性。我们总是精心预设,站在已知的高度以“回首来时路”的状态与“摸索着前行”的学生交流,实际上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流。教师从来没有在“不备课”的状态下与学生进行过交流,从来没有给学生完整展现过自己是如何获得解题思路的,学生自然难以学会自主获得解题思路的方法,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缺失。我们只想让学生看到我们高明的一面,恰恰是不高明的。我们在备课时不必太满,不妨“留白”,故意将拓展题、思考题放在最后,不提前去看,上课时和学生一起思考。这样,我们和学生站在同样的起跑线,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才能见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探究思路的过程。当然,这需要教学勇气,因为不提前“备题”,我们真不敢确定自己就能找到思路,更不敢确定比所有学生都先找到,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要给学生呈现一个并不高明的自己。但正是因为我们真实完整的展现,学生才见到了我们在思考时的努力、失败、尝试、调整、猜测、疏忽,这样他们学会的才不仅仅是思路,还有努力、坚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展现出来的各种为获取解题思路而使用的方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做教师的另一样基本功还在于,即便我们提前“备了题”,知道了思路,我们依然能够站在一个未知者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去探究思路。总之,要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解题思路,离不开教师的完整展现。

策略三:从学生的思考出发——带着半路抛锚的学生走向终点

仅仅依靠教师的完整展现是不够的。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旁观者,没有成为获取思路的主人,难以获得真切的体验。要使学生掌握获取思路的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使他们在自主寻找思路的过程中学会获取思路的方法。教学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很多时候,学生有一点思路,却不能沿着自己的思路走到底。以至于他们会丧失自主获取思路的信心,渐渐的养成将难题推给教师和家长的习惯,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学生自己掌握获得思路的经验和方法的。更好的做法是,教师沿着学生的思考出发,带着半路抛锚的学生走向终点。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自己思考的价值,体验到思考的力量,从而提升解题的信心,积累到获取解题思路的经验。

策略四:回顾来时路——帮助学生积累获取解题思路的经验和方法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即使相当好的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写出漂亮的答句之后,就合上书本找点别的事情来做,这样他们就失去了一次自我提升绝佳机会”。是的,在大多情况下,探究思路的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它带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感性的、模糊、零散的认识,获取思路的经验和能力并没有在“获取”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解决完问题之后,对获取思路地过程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获取思路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获取思路的水平。回顾来时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删繁就简,帮助学生形成整合优化的思路。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具体的、琐碎的,注意力分配还不够成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难兼顾“解题的整体思路” 和“具体的解题步骤”,不能很好的把握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或者由于繁琐的计算冲淡了每一步计算的目的,或者由于过度专心于其中的某一个难点,而忽略了整体思路。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对繁琐的思路进行整体审视,帮助学生形成整合优化的思路。2、由表及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很多时候,即便学生理解了思路,往往也不够深入,只是记住了解题的步骤。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步骤,进一步进行深入的追问:我们是如何想到要先这样算的?这样做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我们在寻找思路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麻烦?是怎样解决的?在这样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就会从具体的算式深入到探究思路时所作的思维活动中去,从而能够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3、举一反三,形成获取思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仅仅教会学生怎样做“這一题”是远远不够的,要由此及彼,借助“这一题”的解决引出更多问题,教师多进行举一反三,引出同一思路解决的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够“举三反一”,在运用同样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获取思路的策略,形成获取思路的方法,逐步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自主获取知识 篇4

高校肩负着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责任, 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才培养目标逐渐从知识掌握转变为学习能力的提升。如何从现有教学资源中快速获取知识, 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潜质的重要评价指标。自主式教学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贯彻, 它转变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 提倡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获取新知识, 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式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 其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已经比较深入,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人们的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自主式实验教学领域, 开展了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从自主式实验项目的设置形式角度, 丁琰鋆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研究单个项目教学问题, 证实了项目模式适合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技能知识学习;相反, 陈丽文侧重综合性实验课自主式教学, 指出必须从课程设置上保证时间、从硬件上保障场地和经费。从自主式实验的开放特征角度, 彭鹏菲分析自主式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比较了自主研究实验教学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区别, 提出了自主研究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通过提高自主研究实验教学能力, 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给出了自主式实验教学的具体实践, 也阐述了其来源问题、教学组织、教学环境、推广问题, 可惜并未清晰阐释学生进行知识获取原理和过程。本文将结合知识获取理论, 探讨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 系统性分析自主式实验教学的关键要素, 并提出自主式实验教学环境下的知识获取的一般模式。

二、实验教学问题与知识获取的关系

当前, 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主要存在的以下三类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培养, 需要融合基本知识;二是教师对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指导不足;三是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 不能灵活处理新问题, 存在应付心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成为经管类学科专业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事实上,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实验教学的知识获取过程密不可分。所谓知识获取, 是将未经组织的文档、数据等 (显性知识) 和存在于人脑的专家技能 (隐性知识) 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形式的知识, 其是知识转移过程的组成部分。Gilbert认为知识获取是一个动态过程, 是不断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 包括知识的采用和接受。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发现, 知识获取影响因素的传统研究都是通过知识转移研究间接进行的。Szulanski研究表明, 以下有四种因素:知识特征 (粘滞性、因果模糊性、内隐性、专属性与复杂性、嵌入性、路径依赖性) 、知识源、知识获取方、知识转移的情境, 深刻影响着知识获取的效果。

因此, 高校实验教学主要存在的三类问题, 可以从影响知识获取因素角度进行系统性理解。在第一类问题中, 实验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显性的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要传授隐性的操作知识, 造成实验教学中知识具有复杂性特征。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 但隐性知识难以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 属于操作方法、技能经验。因此, 实验教学知识是一种复杂结构知识。在第二类问题中, 实验教学中的隐性知识表现出很强的粘滞性、因果模糊性、内隐性、路径依赖性, 很难从知识拥有者处进行剥离, 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传授和演示较好的获取。但是, 目前高校实验课程很难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对每个学生指导到位。在第三类问题中, 现有实验教学并没有考虑教师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教师作为知识源输出知识, 学生作为获取方输入知识, 存在一定的知识势差。由于实验教学的学时有限, 教师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尽快完成预定的实践内容, 可能会忽视两者之间的知识势差而单纯追求进度, 造成学生机械性的模仿操作, 并不知其所以然, 最终导致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 产生应付心理。更为严重的是, 整个实验教学过程降低了与现实环境高度一致的情境性, 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问题探究、思考和总结, 而是为了实验教学目标和结果正确性, 弱化了实验教学的本质。

三、自主式实验教学环境下知识获取模式的构建

为了解决经管类实验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式实验方式。自主式实验是将学生放在教学中心地位,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显性和隐性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自主式实验教学流程包括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自学教材内容、学生求解和讨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讲解、练习巩固七个过程。根据经管类实验教学的知识获取过程的特点, 我们对传统自主式实验研究进行了改进。从前面知识获取效果的影响要素分析中可以看出, 经管类自主式实验教学过程必须适应知识特性、知识源和获取方、知识情境的需要, 但现实的教学环境又制约了这种需要的达成。因此, 必须从知识获取的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进和突破。

国际著名远距离教学专家Desmond Keegan博士认为, 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网络媒体, 主动地运用和调控自己的元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的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 就是“自我选择、环境支持和自我评估”的学习。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 信息技术为极大地提升了知识获取能力, 丰富了知识获取的手段。进入2009年后, 社会网络开始伴随着Web2.0技术的成熟, 为知识获取方法、技术和工具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如博客、播客、Wiki、SNS、对等互联网P2P、内容聚合RSS等,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知识随时访问与获取的需要。潘巧明 (2008) 在分析网络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工具软件对隐性知识传播影响的基础上, 指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我们充分借鉴了其他研究者对自主式实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和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在学校的“ERP沙盘模拟”综合型实验、“信息管理与分析工具”项目型实验中进行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信息管理与分析工具”课程开展自主式实验流程的改进, 如图所示。其基本的教学思想是: (1) 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 替代为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每次课程的材料, 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开始教学。 (2) 学生拿到题目后, 参考教师在实验室教学网站上提供的知识点和视频讲解录像, 通过模仿学习, 发动学生积极思考。 (3) 学生遇到问题时, 自觉地寻找问题解决工具或途径, 比如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进行小组讨论、认真研读软件系统的联机帮助、通过QQ等社会网络软件寻求同学的帮助。 (4) 对于先提交答案的3名学生, 在平时成绩予以加分。

四、总结

这种将互联网络和人际网络的优势相结合进行知识获取, 对自主式实验课堂教学产生了良好效果。课堂不再沉闷, 学习过程很紧张, 生怕自己落后, 都拼命地学习提供的实例和知识点, 同学间小范围讨论, 既有基于信任的合作又有适度的竞争,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根本能力的提高, 对于转变教师职能, 改善教学效果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是对实验教学中知识传递的新突破和新尝试。

摘要:本文结合知识获取理论, 探讨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 系统地分析自主式实验教学的关键要素, 并提出自主式实验教学环境下知识获取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知识获取,自主式实验,经管类实验

参考文献

[1]丁琰鋆.项目导向型会计电算化自主实验教学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4) :220-221

[2]陈丽文.学生自主式的教学模式在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3) :74-75

[3]彭鹏菲, 任雄伟.实行自主研究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5) :107-109

[4]Myrna Gilbert, M.C.,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vation, 1996.16 (6) :301-312

[5]Gabriel Szulanski.,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 :27-43

教师专业知识获取途径研究 篇5

小学美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单一的美术课转化为美术与多门学科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小学美术课程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决定了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灵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还要具备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学生观、发展观和课程观,同时要培养小学生充分了解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学会创新艺术形式,充分发挥发散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美术教师要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很多种方法,如:借助图书馆资料、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等,通过获取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让自己的美术课堂丰富活跃起来,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本以外的知识。

二、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获取途径

图书馆是目前知识储量非常丰富的地方,也是小学美术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必要选择。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小学美术教师获取专业知识不再局限于现有的图书馆,同时还可以查阅网络图书馆。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既可以通过传统图书馆实现,也可以通过网络数字图书馆来实现。

(一)从传统图书馆获取专业知识

传统图书馆从成立到今天,在社会和校园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地位。传统图书馆具有加工性、积累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从保留人类文化遗产的角度讲,传统图书馆可以起到了收集和保留的作用;从对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传统图书馆实现了开展社会、让百姓与图书馆之间零距离接触;从信息资源的角度讲,传统图书馆具备了传递信息资源和科学情报的重要功能;从娱乐智力开发的角度看,传统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是经过大量的收集和储存的,它的存在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开阔了人们的思维。[1]根据我国传统图书馆发展的现状,按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按照教育级别分类,图书馆可分为中小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等;按照范围大小,图书馆可分为国家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等。因此,传统图书馆对小学美术教育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美术教师从传统图书馆获取专业知识,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借阅的方式。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到传统图书馆办理借阅卡等,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到图书馆借阅。在借阅时,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学会利用图书馆的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号的利用,在借阅时,可按照著者、书名和主题来进行查阅,这些查阅的方式都可以帮助小学美术教师快速找到自己想要获取的资料和图书,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展开阅读。其次,在休息期间小学美术教师可到传统图书馆的读书室开始阅读自己需要的书籍和资料。在图书馆内阅读,可以借助图书馆以下几种功能,一是充分利用传统图书馆内的特殊阅览设备,例如:缩微和视听等,这样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直接阅读图书馆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二是通过图书馆的阅览室,图书馆的阅览室是以空间存在的形式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学术研究和教法探讨的一个场所,同时阅览室会也分为开架阅览、半开架阅览、闭架阅览以及普通阅览等,当然有的图书馆还设有分科的阅览室,便于小学美术教师们按照自己的专业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除此之外,传统图书馆也会为小学美术教师们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这些都可以帮助小学美术教师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二)从数字图书馆获取专业知识

数字图书馆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储存的方法,在计算机这个大平台建立起来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相比较具有很多的优点,首先数字图书馆没有地域的限制,这就为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查找到数字图书馆,并浏览到各个年代、各个地方、各种类别的图书[2]。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图书馆查阅自己想要获得的专业知识。由于新课标对小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这就需要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体系。首先专业知识方面,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在图书检索引擎、中国数图浏览器等搜索引擎中输入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查阅专业知识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在本校传统书馆内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将本校所有的教学资源都放在互联网上,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资源共享和下载的平台,这样小学美术教师就会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个是通过与其他数字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免费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学习的大门,让小学美术教师在获得本校范围内的专业知识外,还能够获取其他学校美术教学资源。其次,综合知识方面,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数字图书馆中查阅心理学等多门课程,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在数字图书馆中的视频教学,也可为小学美术教师们在教学道路上提供丰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数字图书馆为读者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公开课教学资源视频,在帮助小学美术教师拓展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启发式教学的作用,通过观看和参考名校名师的教学过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拓展教学方法,让自己的学生们学到更加丰富、更加宽泛的美术知识。

结语

小学美术教师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今后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素养、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综合上述方法,小学美术教师获取专业知识不仅需要从校园内图书馆有限的知识内去收集和获取,更需要借助互联网和地方图书馆的手段,才能真正获取小学美术教师想要了解和掌握的专业知识。

增量决策树知识获取 篇6

1 传统ID3算法

ID3算法[1]采用基于信息熵定义的信息增益度量来选择内节点的测试属性。熵(Entropy)刻画了任意样本集的纯度。信息增益(Gain)是指因知道属性A的值后导致的熵的期望压缩。信息增益越大,说明选择测试属性A对分类提供的信息越多。Quinlan的ID3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每个节点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使得在每一个非叶子节点进行测试,能获得关于被测例子最大的类别信息。使用该属性分类样本集之后系统的熵值最小。同时期望非叶节点到达后代叶节点的平均路径最短,生成的决策树平均深度最小,提高分类速度和准确率。

传统的ID3算法选取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分类属性,运行算法后生成的决策树是结构稳定,但对于增量的学习任务,随着新样本的加入,原先选定的分类属性的分类能力可能降低,原先未被选作测试属性的分类能力可能会增高,也就是说从总体样本上来看原先在上层的节点具有的信息增益反而会小于下层的节点。这样就需要重构树,是具有较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上层属性,但是传统的ID3算法只能再次扫面所有样本重新生成决策树。显然,这样的花销是比较大的,而增量学习算法可以将新加入的样本纳入原有的样本集中,使最后生成的规则是建立在原有的样本和新加入的样本之上的,而不需要重新建立决策树。显然增量算法更适用于这样增量的学习任务。

2 ID4算法介绍

本节介绍适用于增量学习任务的增量学习算法,在介绍之前先引入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

2.1 属性值类别计数器

定义1设当前的节点的测试属性为a,(可能的取值为a1,a2,a3…)非测试属性为b,c,d…(可能的取值为了b1,b2,b3…c1,c2,c3…d1,d2,d3…),若x为属性t的一个可能的取值,则在此节点包含的训练样本中,在属性t上取值为x的正类样本数目记为x(t+),反类样本记为x(t-)。并将这样的数组定义为属性值类别计数器。

如对于表1所示的训练集,8个样本,属性值类别计数器为:

身高(矮+)=1;身高(矮-)=2;身高(高+)=2;身高(高-)=3;

头发颜色(金黄+)=2;头发颜色(金黄-)=2;头发颜色(黑色+)=0;

头发颜色(黑色-)=3;头发颜色(红色+)=1;头发颜色(红色-)=0;

眼睛颜色(棕色+)=0;眼睛颜色(棕色-)3;眼睛颜色(蓝色+)=3;

眼睛颜色(蓝色-)=2。

以上的属性值类别计数器包括了全部的样本,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常常是应用到当前节点所包含的所有的样本,当然对于根节点来说就是所有的样本。

2.2 ID4算法

ID4算法是由Schlimmer和Fisher在1986年提出的,当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增量学习重构树的问题,然而ID4算法自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给出ID4算法[2]:

算法1:Update_decision_tree_ID4(decision_tree,samples)[2]

输入:一棵决策树和新增的样本

输处:更新的决策树

方法:

1)更新对于当前节点的属性值类别计数器;

2)如果所有的样本在当前点都是正类(或反类),则当前节点就是一个叶节点并且用‘+’(或‘-’)标记。

3)否则

(1)如果当前节点是一个叶节点,则选择当前最高信息增益属性作为测试属性将其变成一个分支节点;

(2)如果当前节点是一个决策分支但是却不是用最高信息增益来作为测试属性:

a)用含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代替当前节点;

b)丢弃当前节点下面所有的子树;

(3)沿着当前决策节点的每一个属性值分支,递归的更新决策树,必要的话增长分支

如上所述,ID4算法每次接受一个新的样例都会更新决策树,在ID4决策树上,各节点都记载属性值类别计数器,此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在更新的过程中重新计算信息增益,这也就是算法步骤1的作用。从节点所记录的这些信息之中,可以重新计算信息增益,如果当前节点的测试属性不是最大的信息增益,则用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代替之。

ID4算法虽然能适应增量数据集的要求,但是在构造决策树的时候,该方法不得不多次根据不同的训练集来重构决策树。严格来说ID4算法仍然需要多次扫描数据集,这将导致ID4算法费用的上升,有时利用ID4算法处理增量数据集的费用还要高于利用ID3算法重新构造决策树所需要的费用。另外ID4算法构建的决策树与用ID3重新构建决策树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从全局来看,ID4得到的决策树并不是全局最优。总之,由Schilimmer和Fisher提出的ID4算法虽然适应增量数据集的需要,可以递增式地构造决策树,但是由于它多次重构决策树的方法以及昂贵的构造费用并没有被广泛地接受。

3 ID5R算法介绍

本节将介绍另一个增量算法,ID5R算法,对于给定的训练样本集,使用ID5R算法可以得到与使用传统的ID3一样的决策树。跟上面介绍的ID4算法一样,ID5R算法中也在每一个节点保存着重新计算信息增益值所必须的信息,也就是属性值类别计数器。但是在改变测试属性的方法上与ID4算法不同,ID4算法舍弃了原有的子树重新构建子树,而ID5R算法只是更改原有树的结构,这种重构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一种叫做上拉(Pull-up)的树操作,可以最大的保护原有决策树的结构,并且把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上升到当前节点,优点在于重构树的时候只需要重新计算正类和反类的样本数,而不需要再次扫描训练样本。

ID5R决策树的结构定义:

1)叶节点包括:

(1)一个分类名称;

(2)被这个叶节点分类的样本集合:

2)非叶子节点包括:

(1)一个测试属性,还有跟据这个测试属性的不同取值所得的分支决策树,以及在每个可能属性值上正反样本的个数;

(2)未被测试的属性集合,以及在每一个可能的属性取值上正反样本的个数。

上述定义来自于文献[3],其中的非叶子节点也可以看做就是包含其分支和本节点的属性值类别计数器,在此结构的基础上,给出ID5R的算法:

算法2:Update_decision_tree_ID5R(decision_tree,samples)

输入:一棵决策树和新增的样本

输处:更新的决策树

1)如果树为空,则定义为未扩展形式,将类名设为这个样本的类名称,当然这个类只包括这个单独的样本;

2)否则,如果这棵树为未扩展形式,并且包含的样本来自于同一类,则将新样本添加到原有的节点中;

3)否则

(1)如果树是未扩展形式的,则另外展开一层,选择一个测试属性作为根节点的属性;

(2)对于当前节点的测试属性和非测试属性,更新其属性值类别计数器;

(3)如果当前节点的测试属性并不是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

a)重构树,使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根节点;

b)除了将要在过程3d更新的子树,其他的都要递归的用最好的属性作为节点的测试属性重建子树;

(4)沿着分支根据样本中出现的测试属性的值递归的更新当前决策节点下的树。

上述即为ID5R决策树增量算法,如果决策树为未扩展形式并且样本都来自于同一个类,则把样本都加入到这个节点的集合中。否则将这棵树展开一层(因为此时没有正类反类的计数,故可随机的选择一个测试属性),并且属性值计数数组同时得到更新。如果测试属性不具有最高信息增益,则需要重构树,使得当前的测试属性具有最高信息增益。如果一棵树被重构,则会在更新数的过程中递归的检查这个节点的每一个子树。在必要的时候也重构子树,这样就使得,每一个节点的测试属性都具有最大的信息增益。

下面给出ID5R算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上拉(Pull-up)算法的过程

算法3:ID5R_Pull_up

1)如果被上拉的属性anew已经到了根节点,则停止。

2)否则

(1)把每一个直接子树的anew属性递归的向根节点上拉,在选择anew作为测试属性时,必要的话将未扩展形式的树改为扩展形式。

(2)调换这棵树,将anew作为根节点,之前的根节点aold作为每一个直接子树的根节点。

上述重构决策树的算法可以将期望的测试属性提升到根节点,定义一个节点的直接子树为将其子节点当做根的子树。对根节点进行置换,树的第0层和第1层的顺序改变,造成树的第2层节点的重组。因为第0层的属性值类别计数器在树的更新过程中已经被更新,但是第2层还没有被触及到。只有第一层节点的属性值类别计数器要被计算更新,并且可以直接从第2层节点的属性值计数数组计算得到,之后树的更新过称将会递归的完成。新增一条记录,若上拉w层,则算法复杂度为O(wbp-1),否则复杂度为O(bm)。(b为每个属性最大可能的属性个数,m为原决策表属性个数,p为未上拉前节点所在的层数)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之中往往采取对所有的初始数据集使用ID3算法,对增量加入的样本点采用ID5R算法进行增量学习,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提高效率。

4 总结

ID5R算法是建立在ID4的基础之上的,相对来说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原先的ID4算法也有一些优点是ID5R算法无法继承的。ID4算法选择性的利用了原有的规则集和决策表,使用树结构表示规则,搜索和匹配速度快。但是规则前件集中,样本正确识别率低,对不确定性记录处理能力差。ID5R算法学习能力强,保证生成和ID3相同的判定树,但是上拉过程复杂度高,判定树生成代价高,在工程实现中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最后我们以文献[4]中提出的增量决策树构造方法应该满足十二项标准结束讨论。

1)增量算法构造决策树的费用应该低于重新构造决策树的费用,这里所说的增量算法构造决策树的费用不是指全部的构造决策树的费用,而是特指数据集发生增量变化后,更新决策树需要的费用。

2)更新增量决策树的费用应该与生成原先决策树的训练数据集无关。

3)增量决策树的构造只与新增的样本有关。

4)增量算法能够处理标称属性和数值属性的样本数据集。

5)增量算法可以处理多值类主属性的数据集,而不只限于二值属性。

6)增量算法可以处理前后不一致的训练数据集。

7)增量算法在选择属性时,应该能够避免偏向属性取值较多的属性作为分类属性的缺点。

8)增量算法在时间或空间上要能够高效地执行。

9)增量算法能够处理缺失的数据。

10)增量算法应该具有一定的抗噪性。

11)增量算法应该适应分而治之的交叉数据集的训练。

12)增量算法能够处理包含连续属性数据集的分类。

早期的ID5R算法只能满足前三项标准,至于第四项要求ID5R算法只能处理标称属性,而其余的八项ID5R算法都不能满足。随着近些年决策树算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Utgoff1994年提出的ITI算法,很好地解决了包含数值属性的数据集的分类问题同时还可以对连续的数值属性进行离散处理,然后再进行分类。随着增量算法的不断发展,上述十二项要求不断地被满足,增量算法也会日臻完善。

摘要:决策树算法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传统的ID3算法并不能满足增量学习的要求,增量决策树算法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该文引入了属性值类别计数器的概念,然后重点介绍了ID4算法和ID5R算法,并在最后加以比较。

关键词:人工智能,增量决策树,ID3,ID4,ID5R

参考文献

[1]Tom M.Machine Learning[M].曾华军,张银奎,译.2007:40.

[2]Schlimmer J C,Fisher D.A Case Study of Incremental Concept Induction[C].Proceedings of the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86:2-3.

[3]UTGOFF P E.Incremental induction of decision trees[M].Machine Learning,1989:161-186.

自主获取知识 篇7

1 教师知识的特点

教师不仅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 同时也是十分特别的职业, 它与其他的职业有着很大的联系, 却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知识在教师的专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 教师知识就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师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第一, 目的性。这也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性的活动, 并且要与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一致性, 教师知识的质量与数量都有着一定的目的性, 人们常说学海无边, 可以看出知识的宝库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教师如果想要将所有的知识都学透掌握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目标性的作用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只要有了目标然后根据某种目标,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教师知识的人才之网, 就能保证教学的价值, 使目标全面地实现。

第二, 复合性。在当今社会发展中, 知识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各类科学都逐渐走向了统一, 教育改革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 教师知识的复合性指的是知识结构的不断深化, 教师知识不仅包括学科专业知识, 也包括教与学方面的知识, 丰富的知识能扩展学生的信息圈, 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谓教师知识的横向性, 就是要让学生能从多个领域进行发展,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而纵向知识的深入就是让教师知识不断地丰富, 并且要高于日常的教学所需。

第三, 超前性。教育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事业, 它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与素质, 教师的知识要与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充分把握学生在未来发展中遇到的挑战, 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一些教学知识已经严重落后, 教师需要收集更多的教学知识以弥补自身知识的欠缺, 也能及时地补充教学内容上的不足。

第四, 差异性。教师知识的差异有很多, 比如:不同制度、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等, 这些差异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而改变, 这就需要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 让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变为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2 体育教师知识获取与知识储存的路径

2.1 发展体育学科的教学知识

知识获取与知识存储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 他们能够为之后的知识共享以及创新提供相应的素材, 同时知识获取的任务主要是将拥有的知识从书本中抽取出来, 再通过一些方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而知识的存储则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存储在载体中的过程。体育学科教学知识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对这些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进行教学,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科本身的特点, 还要考虑如何将学科教育化与心理化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该专业教学知识的学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体育学科教学知识。

2.2 对体育教育设计能力的研究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有一定的学习目标, 不能只是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 应该要将教学目标充分实施到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去。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关注一堂课的目标设计, 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单元的构建与设计, 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好之后就要根据情况、时间、地点的不同来改变教学方式,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真正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从而对预定的计划进行改进与完善。其次, 如果想要上好一堂体育课, 就要先进行备课, 编写教案是关键环节,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过教材、了解学生之后再进行编写教案。同时高质量的教案也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每一堂课结束之后都会有小结的部分, 让学生在课下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

2.3 体育教师要建立个人知识库

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体系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得到完善, 体育教师个人从体育教师组织的知识体系的完善中进行发展, 体育教师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库就能够对个人的知识进行管理, 也能有目的地对个人知识进行整合, 这样也帮助了体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 同时, 储存一些有用的知识与信息,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应用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 通过体育教师建立个人知识库可以对个人的知识进行共享, 在教学团队中做到不断融合, 也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发展。体育教师要把学科知识中最有效的部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教师知识获取与知识储存的路径, 作为教育体制发展、体育发展和体育教学发展的教育途径之一, 关系着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的有效提高。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 由于体育教师的特点各不相同, 因此在其获取知识与储存知识方面的表现也不一样, 不同性格、学历、年龄的体育教师在知识的存储与获取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体育教师一般都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对教学信息知识进行获取与学习, 也有一部分体育教师会利用音像资料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获取, 无论是利用何种方式, 最后都要达到完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任务, 教师的职业特点有时候也会对教师的知识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加强对教师知识的管理也是为了以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竞争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能有极大的兴趣, 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率, 作为当代体育教师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步、创新与完善, 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相信经过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不断努力, 未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人们对教育问题也提起了高度的重视, 在教育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个人的能力与素质更加受到了人们的热议与关注, 因此, 建设起强大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关键。该文就对体育教师知识获取与知识储存的路径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希望能为以后该方面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体育院校,知识获取,存储路径,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沈磊.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5 (11) :149-151.

[2]吕强国, 苏庆永.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获取与知识存储现状的调查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2) :115-119.

[3]张敏.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性专业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4 (5) :95-96.

[4]顾久贤, 孙飚.体育院校办学理念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6 (8) :37-38.

[5]虞力宏, 汤国杰, 高可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6) :136-141.

某型雷达故障知识获取新方法 篇8

雷达设备是典型的复杂大型电子设备, 为解决新装备配备少、装备训练损耗大、技术资料少、维修困难等问题, 提出了通过仿真获取故障知识的新方法。故障仿真技术能够对系统中的任意环节提供虚拟故障分析。本文在总结通过仿真获取故障知识过程的一般过程的基础上, 提出了计算机自动获取雷达电路故障知识的方法, 利用PSPICE作为故障仿真平台, 分析雷达系统故障, PSPICE的仿真功能强大使得该方法几乎适用于雷达所有电路当中。

1通过故障仿真获得电路故障知识的一般步骤

故障仿真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火箭、卫星、电网等造价高, 规模大, 系统结构复杂的难以实地测量或拆卸的系统。故障仿真可以对系统中的任意环节进行模拟故障分析, 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分析那些无法在实验台上再现的故障, 其获取的故障知识的一般的步骤如下:

(1) 根据用户需要, 对需要获取的故障知识进行分析, 收集原始资料。

(2) 对系统进行分解, 确定故障的行为条件, 明

(3) 根据行为条件人为设置故障进行仿真。

(4) 对仿真的输出进行处理, 提取典型的特征

(5) 将提取的典型特征和对应的故障行为条件送入故障知识库, 形成故障知识。

目前, 通过仿真获取知识这个途径在雷达故障诊断的实际应用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这是因为即使是仿真也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 而且对于雷达这样的大型电子设备来说可能的故障太多, 仿真任务过重。但是, 如果前述的整个过程可以交给计算机自动处理, 尽量减少人工干涉, 那么该途径就能达到真正实用的程度[1]。

2雷达故障知识获取自动化方法策略研究

2.1分治策略

分治法是最著名的通用算法设计技术, 很多非常有效的算法实际上就是这个通用算法的特殊实现。分治法的设计思想是:将一个难以直接解决的大问题, 分割成一些规模较小的相同问题, 以便各个击破, 分而治之。在雷达故障知识获取的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任何问题所需的计算时间都与其规模有着直接的关系。电路的规模越小, 解题所需的时间往往也越少, 从而比较容易处理。要想直接解决一个大规模复杂电路的问题, 有时候是相当困难的。此时, 分治法将发挥重大作用[2]。

在分治法最典型的运用中, 问题规模为n的实例被划分为两个规模为n/2的实例。更一般的情况下, 一个规模为n的实例被划分为k个规模为n/k的实例, 其中a个实例需要求解 (a和k是常量, a≥1, k>1) 。为了简化分析, 我们假设n是k的幂, 则运算时间T (n) =aT (n/k) +f (n) 。

其中f (n) 是一个函数, 表示将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和将结果合并起来所消耗的时间。反复应用分治手段, 可以使子问题规模不断的缩小, 最终使子问题缩小到很容易求出其解。再加上PSPICE高版本的功能强大, 集成度大大提高, 电路图绘制完成后可以直接进行电路仿真, 并且可以随时分析, 观察仿真结果。

我们可以将PSPICE仿真中的基本元器件可以分为三大类:无源元件, 电源和半导体器件。国家标准和其它一些通用标准对这些类别的元器件定义了具体的失效方式 (故障模式) 及失效率。因此, 仿真中的任一元器件, 都可以按其类别在各类标准中查到它所有可能的行为条件, 然后利用PSPICE程序对每一个行为条件进行计算, 并将计算结果利用特制的转换软件取出, 产生各可及节点的电压参数[3]。收集了所有类别的可能行为条件的信息, 计算机就能自动定义仿真中任一元器件的所有可能行为条件并按照这些行为条件进行仿真, 从而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2.2判定树方法来判断同级内元器件对系统的危害程度

判定树是一棵二叉树, 它的每个内节点表示一个形如x∶y的比较。指向该节点左儿子的边相应于x<y, 标号为<;指向该节点右儿子的边相应于x>y, 标号为>。每进行一次比较将耗费一个单位时间。对于一个特定的规模为n的输入, 算法的操作可以沿着判定树中一条从根到叶子的路径来完成, 这样, 一遍操作中的键值比较次数就等于路径中边的数量。因此, 在最坏的情况下, 比较的次数就等于该算法的判定树高度。

如果将判定树算法与雷达电路划分层次的策略结合起来, 无疑将给故障知识的获取注入新的活力。电路按照其抽象功能被划分为系统级、 (分系统级) 、模块级、电路级、分立元器件级, 每个电路抽象层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元素。在同一级的各个元素之间, 利用判定树算法对每个元素进行有效的判断。判定树的根结点表示第一次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 将控制转向它的两个儿子中的一个。这样一直比较下去, 直到到达一个叶结点, 也就是本级的最底层元素。算法所要求的结果在叶结点处得到。

图1是对雷达电路中任意同级内的三个元素a, b, c进行排序的一棵判定树 (见图1) 。

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例子来分析这个算法的平均性能。我们可以用这个算法的平均比较次数来表示树叶子的平均深度, 也就是从根到叶子的平均路径长度。上面例子的平均深度是 (2+3+3+2+3+3) /6=8/3[4]。

2.3 雷达系统电路各级之间的FMECA分析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是对装备故障的一项最为全面和基础的故障分析方法。在进行FMECA分析时应按照逐级计算的方法, 遵循分立元器件级、电路级、模块级、系统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分析, 这样不仅可以分析出各元器件对系统的影响, 还可以深刻地反映出各单元、子系统对系统的影响。

为了更加准确的分析雷达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工作情况、相互影响及相互依赖关系, 需要建立可靠性 (RBD) 方框图, RBD方框图表明各子系统之间可靠性的关系, 明确其故障对系统更高一层性能的影响[5]。

由于电子设备的FMECA分析方法相同, 下面以某型雷达电视监视器中的同步分离电路为例具体分析 (见图2) , 其原理是利用同步脉冲与图像信号具有不同电平的特点, 控制该级晶体管的基极直流电位, 进行幅度分离。同步分离电路的核心是晶体管BG5, 当同步脉冲到来时, 三极管BG5导通, 输出同步脉冲。C10, R18, R19为输入网路, 调节基极电平, 高于黑色电平的图像信号到来时, 三极管截止无输出。这样就起到了将同步脉冲从视频全电视信号中分离出来的作用, 即幅度分离[6]。

从可靠性意义出发, 作出电视监视器中的同步分离电路的方框图 (见图3) , 各元件均为串联结构, 任何一个元件发生故障都将导致该单元误输出或无输出。

元件危害度cmj:

cmj=λpαmjβmj

各种电子元器件的故障率λp可通过可靠性预计得到, 同时可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故障模式频数比αj表示元件将以故障模式j发生故障的百分比, 该元件所有故障模式对应的αj值的总和等于1。故障影响概率βj是分析人员根据经验判断得到的, 它是系统以故障模式j发生故障而导致系统任务丧失的条件概率。βj的值通常按如下规则进行定量估计:系统任务实际丧失, βj=1;系统任务很可能丧失, 0.1<βj<1;系统任务有可能丧失, 0<βj≤0.1;系统任务无影响, βj=0。在此基础上, 采用逐级的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出第i个元件的各种故障模式对系统的危害度, 然后计算出各种元件对系统的危害度。例如:电阻R18, 有两种故障模式:第一, 开路:导致电路误输出, 系统任务可能丧失, βj=0.1, 故障模式频数比αj=91.9%, 故障率λp=0.275×10-6, 则元件危害度cmj=λpαmjβmj=0.257 2;第二, 漂移:导致电路误输出, 系统任务可能丧失, βj=0.001, 故障模式频数比αj=8.1%, 故障率λp=0.275×10-6, 则元件危害度cmj=λpαmjβmj=0.000 02。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将R19, R20, BG5的危害度值求解出来, 从而也就知道了各种元器件的危害度次序。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别计算出雷达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单元的危害度, 当系统发生故障时, 应根据各子系统FMECA分析的危害度大小次序进行分析, 直至最底层的元器件。

3 结论

本文通过引进新的算法——分治法、判定树与PSPICE仿真软件进行结合, 对雷达系统电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 尽管上述实例是针对可及节点电路进行的故障分析,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随着电路故障仿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 PSPICE的巨大开发潜质已越来越被广大的故障诊断专家所重视, 在很多故障诊断领域中获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段敏, 张锡恩.基于仿真的通用模拟电路故障知识获取平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27 (1) :129—131

[2]王晓东.算法设计与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祁士勇, 高洪涛.PSPICE在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科技资讯, 2008; (13) :

[4]Levitin A.Introduce to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second editio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孟亚峰, 蔡金燕, 王格方.基于FMECA的某型雷达系统故障分析.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2000;12 (4) :

自主获取知识 篇9

一、隐性知识三维结构

瓦格纳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隐性知识结构模型。他认为隐性知识具有三维立体结构。

第一个维度是内容 (Content) , 包括:自我管理隐性知识、人员管理隐性知识和任务管理隐性知识。其中自我管理隐性知识是指知晓如何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 如在工作相关的情景中, 关于绩效方面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组织的知识;人员管理隐性知识是指知晓如何管理他人工作以及构成有效人际关系, 如如何奖励下属, 以便提高产量和工作满意感;任务管理隐性知识是指知晓如何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日常事务, 如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处理文件。

第二个维度是情景 (Context) , 包括:局部情景和全局情景。其中局部情景指集中注意完成目前手头的具体任务, 具有短期性, 没有考虑声誉、职业目标或长远规划;全局情景指注重长远目标, 以及如何将目前的情况和长远规划相匹配。

第三个维度是定位 (Orientation) , 包括:理想主义定位和实用主义定位。其中理想主义定位指理想地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用主义定位指对一个方案的可实施性的评价采用实用的方法, 先在情景中使用, 然后再进行价值评价。

斯腾伯格在瓦格纳隐性知识的三维结构的基础上, 于1985年提出了隐性知识的三个特征:第一, 隐性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 与行动密切相关。第二, 在日常生活中, 隐性知识具有有用性, 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 目标的价值越高, 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越直接, 这种知识越有用。第三, 隐性知识的获得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 它通常靠自己去获得, 是不能言传的知识, 是在最低环境支持条件下获得的。

二、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

隐性知识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但作为企业自身来说, 这部分知识是散落在企业内部, 特别是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需要企业通过一定的措施, 从组织内部和外部获取、转化成为外显知识, 概括起来隐性知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获取:

1. 与专家一起工作。

这是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古老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亲身经历, 观察专家的工作过程, 分享专家的经验, 可以慢慢获得专家的技术诀窍、心智模式和逼近问题的方法。在专家的指导下, 下属的心智模式会变得清晰起来。另外, 专家有机会纠正错误的心智模式, 并通过增加场景的复杂度来提高下属心智模式的灵活性。

2. 试错法。

隐性知识是一种与个体无法分离的知识, 亲身参与实践是获取隐性知识的必然途径。获取它的过程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领会和不断自我纠错的过程具有非批评性。波兰尼指出“不可言喻的理智”, 只能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的方式摸索而行。因此, 以这种方式获得并持有的知识可称为非批评性的。

3. 报告、参观和培训。

书面、口头和可视化的报告, 实地参观, 人员轮岗和教育、培训。各种研究报告是最普遍的知识转移的工具, 可以总结论述事件、重要过程和方法, 主题鲜明, 重点突出。专门参观可以简单了解政策、实践方法和制度。但由于隐性知识的个体差异性、过程性、难以模仿性等不确定的特性, 复杂技术或管理方法的细节内容很难通过这两种方式交流, 因此, 人才培养和流动是隐性知识转移的更有效途径。

4. 通过非正式组织交流隐性知识。

在企业中, 人们常常根据兴趣爱好自发地形成一些非正式的组织, 他们经常会自发地聚在一起来讨论一些事件, 沟通观点、分享经验、共享知识。企业应该支持这些非正式组织, 积极推动隐性知识的传播和扩散。

5. 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隐性知识。

把个人创造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形式为其他专业人员所了解和掌握, 避免重复工作和重复错误, 节约时间和资金, 充分利用每个人的潜力, 形成集体作战的能力。隐性知识的有效分享, 能促进企业内知识的良性流动和增值, 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并从中得到启示。分享知识还能增强企业员工的合作能力, 使成员之间在真正意义上共同拥有知识。

三、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路径

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只是告诉了我们获得隐性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但如果要形成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 并不是个人能力所能为的, 需要企业采取系统的措施, 形成隐性知识共享的顺畅路径:

1. 设立知识主管, 促进知识资源的集中、整合和创新。

知识管理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管理组织中的知识, 重点是隐性知识的开发。成功的知识管理团队由下列部分组成:知识主管, 主要负责结合知识管理与组织策略做出计划安排;知识分析师, 负责知识包装;知识创造者, 负责日常更新与维护。知识管理团队的建设, 可以把知识管理, 特别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以正规化的形式确定下来, 为保证个人隐性知识的充分交流与共享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2. 加快信息技术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知识的积累变得迅速而方便。企业应不失时机地积累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 如有利于本企业知识创新的信息、情报、基础知识等。同时,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知识的共享和转移变得迅捷方便。隐性知识的开发需要人们之间频繁的交流和沟通, 借助于企业内部网、技术网以及知识库的建设, 可以加速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3. 建立企业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平台。

企业可以建构自己的知识库、专家库作为储存隐性知识的场所, 将组织的经验与成果, 转换为文字、声音、影像、模型等, 加以分类与管理, 使组织的知识得以积聚。在建立知识库时要充分考虑如何便于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如可采用电子讨论系统, 让员工写下他们的经验和最佳实践, 存储到讨论数据库中, 以利于交流和共享;可借助群件等开发工具, 总结员工技能、经验和诀窍等, 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进程。企业知识库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将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通, 提高知识的利用率。

4. 转变组织结构模式, 形成有利于隐性知识转化的组织环境。

工业时代, 员工限制在所谓“科学管理原则”的狭小、重

复的任务中, 为企业带来了最大的利润。但是这种结构最大的弊病在于僵化。尽管它分工细致、管理严密、有章可循, 但它缺乏灵活性, 阻碍了人们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抑制了人们的个性与创造力, 而且知识按范畴分类并被固定化, 妨碍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因而使知识得不到广泛的传播和共享。 (1) 层次结构的简单化。传统的多层次管理结构阶梯森严, 越级的知识传递几乎没有可能实现。多层次结构的组织方式是内部隐性知识传播的最大障碍, 必将影响到知识共享的水平。相反, 简单化的组织层次可以让员工同处于平等的位置, 心平气和地在职位的考虑之外交流知识, 这样的隐性知识共享组织结构是开放性的, 学习型、成长型的内部隐性知识共享机制会从中产生。 (2) 弹性的组织方式。内部隐性知识共享强调的是知识传播和知识反馈的同步进行, 知识互动是其精髓所在。刚性的、服从式的管理方式不适合内部隐性知识共享, 应该实施弹性的组织方式, 鼓励员工的建议和批评, 组织模式可以是非固定的, 员工互动对象的流动性可以使内部隐性知识共享保持活力。

5. 以企业文化、合作竞争驱动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隐性知识管理对企业增长的作用体现在:通过隐性知识自身的发展, 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企业可以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先进的生产技术, 获得成本优势;通过经营方式的革命, 获得经营的优势;通过产品的创新, 获得新产品优势。无论如何, 隐性知识都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企业的隐性知识管理主要注重于知识的共享, 共享的目的在于, 可以增进知识所有者的知识沟通, 激励他们去思考, 去研究, 发现新的问题, 找出新的方法, 促进知识创新。

6. 超越产品联盟, 广泛建立以知识为链接的战略联盟。

在知识经济时代, 同竞争对手进行战略或战术的联盟合作已是常事。传统的独立经营或合并策略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时, 企业就会借助联盟获得创新能力。知识联盟与产品联盟相比, 前者处于企业联盟的最高阶段。

一般来说, 各大公司都把重点放在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上, 而仅在一些专业知识方面与竞争对手进行合作。但这种动态知识联盟, 对新知识的产生和创新的出现, 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总之, 企业的增量知识严格依赖于存量知识, 隐性知识始终贯穿于知识积累的整个过程。因此, 增加组织整体的知识、企业间知识的分享, 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可创造共同利益, 达成双赢的目的, 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当然, 这也需要企业以及员工的长期共同努力, 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摘要:隐性知识是企业获得差异化优势的主要源泉, 因此对于隐性知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介绍了隐性知识的三维结构模型, 同时对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方法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建立促进隐性知识分享的高效机制, 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隐性知识,获取,共享,企业

参考文献

[1]郑素丽, 章威, 吴晓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理论与实证[J].科学学研究, 2010, (3) .

[2]孙挺.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式的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3]陈晔武, 朱文峰.企业隐性知识的分类、转化及管理研究[J].情报方法, 2005, (3) .

[4]毛荐其.技术创新中的隐性知识及其流转[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6, (6) .

[5]刘志英, 王晓东.论隐性知识及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 .

自主获取知识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获取知识过程;“四基”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5-0057-03

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目标,除了让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双基”在日常教学中都得到了很好重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充分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过程,承载着让学生进行更多数学思考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实现不同人在数学学习上都得到发展。

一、设计问题要有合适的空间

“梯形面积”一课是学生在学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后进行教学的。下面是两位教师的“梯形面积”的教学片断:

师1:在复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后导入新课,并向学生提供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提问:请同学们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探究,学生很快达成了共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师2: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温故“转化”这一方法后引入新课。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学具盒,里面有2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2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提问:请同学们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自己探索、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时,十分出人意料的是,学生想出了几种很不同于一般的方法: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的方法如下图:

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到的方法如下图:

在上面的教学中,师2为学生所创设问题的探究空间要比师1的大,更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探究,不但想到了基本的方法,而且灵活运用“转化”思想,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想到了很奇妙的方法,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加深了对“转化”思想的感悟。

设计问题要有合适的空间,就是说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含量,适合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能使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联想,训练学生求异、求变、求新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合适的问题空间下,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担心自己的问题学生想不到或者怕教学出现波澜,而把问题问得太小、太密或进行过多的铺垫、引导,这样做会把学生探究的空间收得太紧,这些“善意”的做法会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问题的空间小,思考就会缺少力度和深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懒惰”。如果发现为学生创设的问题空间大了,问题难了,学生实在想不出,可以采用“漏斗”式的提问方法,可以随时收一收口,或者叫为学生搭一搭梯子。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受点儿阻碍、受点“挫折”未必是坏事,“挫折”对学生来说也是“财富”,“挫折”会让学生的经历更充分,烙印更深刻、更透彻。学生经常在合适的问题空间里探究问题,思考会变得越来越主动,思维就会越来越灵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四基”的目标就能落到实处,从而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使教学质量得到长足的提高。

二、探究要有足够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每当看到自己提的问题学生稍有卡壳儿时就有些着急,便想进行引导;或者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探究活动开始时间不长就叫停,也就是说给学生探究时间不够,学生探究得不充分。时间是保证探究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推理、交流等方式经历探索数学问题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这个思维的跑道上得到最大的训练和发展,从而把“四基”的目标落到实处。

例如,评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一课。第一次上课时,老师通过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引入到探究它们的特征,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剪拼、比较等方法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探究活动进行时间不长,老师就要求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把相应特征填入表格,然后要求学生记住。老师急于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学生探究的时间不足,经历不充分,认识得不深刻,没有很好地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间接经验也没有真正内化为直接经验,只是直观地感受和机械地记忆。

评改后,再上这一课。教师从长方形的特征引入到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汇报时,有的学生是通过直观的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发现了棱和面的特征,还有的学生是根据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的特征推理出长方体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进而推导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老师又通过长方体展开图和立体图的对照,在展开图里观察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不但体会到了二维和三维的区别和联系,利用长方形边的特征推理出长方体棱、面的特征,发展了演绎推理能力,而且利用展开图和立体图的转化,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和提高,把“四基”的培养目标落到了实处。

三、分层训练记心间

习题训练是数学课必要的环节。由于不同的学生知识、经验、能力等存在差异,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就不同,所以,练习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行设计,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设计的习题表现基础有余,拓展不够。习题设计除了有基本知识外,还要有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灵活性较大的提高题。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还可设计求图形(如图所示)周长的习题,来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积累经验、体会数学转化的思想,训练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们常说,小孩人小心不小”,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落实好“四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时间。为了说明这个意思,引用一个比方:跳蚤实验。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轻轻拍桌子,跳蚤会迅速跳起来,跳起的高度约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然后把跳蚤的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其跳,并且玻璃罩的高度逐渐缩小,由于跳蚤每次跳起都会碰到玻璃罩,最后把玻璃罩打开,跳蚤也不跳了。课堂教学也是一样,如果学生的思维老是局限在老师为其设定的高度,久而久之,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扼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不仅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高度,而且还要拓展他们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这样的空间、时间环境才能有效地影响和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盈学生的生命活动,才能开启智慧的大门,“四基”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落实,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自主获取知识 篇11

随着经济全球化, 现代企业价值创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企业层面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企业网络层面的竞争, 企业网络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网络”指的是由节点与连线构成的一种特定结构。企业处于一个由供应商、顾客和竞争对手、中介组织等相互作用的网络中 (Allee, 2006) , 企业网络是由一组自主独立、互相有联系的企业或者机构, 根据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 建立、形成的契约关系或是制度安排, 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研究企业的新形式。企业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二元的关系, 还是一种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 (Gulati, 1998) 。企业在网络中的行为和绩效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经济学家把网络分析方法运用于经济领域研究, 逐渐形成了企业网络理论。鉴于此, 本文在整理、收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从知识获取视角对企业网络理论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企业网络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方向和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

1 知识获取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迈克尔波拉尼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发展出关于知识的理论。他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类。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信息与隐含知识作为企业资源的重要性, 并指出:由于信息、技术发展, 企业进入了新的形态——专家小组构成的知识型企业。彼得圣吉提出整体互动的系统的思考方式与修炼方法, 并告诉人们怎样把“五项修炼”运用到组织与个人生活中。随着企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 传统的方式对知识获取、存储等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上世纪80年代末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知识作为一种特殊资源逐渐受到重视, 知识管理、知识获取理论得到迅速发展。知识与信息不同, 知识是信息经过提炼、加工后的能为人所理解的反映客观规律的总结。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知识转化模型, 知识转化模型描述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间的转化以及企业知识经过社会化、组合化、内隐化等过程, 使得知识不断转化与增长。卡尔马丁等人通过分析世界著名的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实践, 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与此同时, 许多学者结合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探讨当今企业或者组织构建知识管理网络的科学性、可行性, 例如克里福费加罗阐述了当今企业构建知识管理网络的作用、背景知识、方法等, 并提供了大量目前与将来构建知识管理网络的实例。

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 知识的隐含性与缄默性增加了企业获取知识的难度, 因此, 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一个瓶颈, 针对知识获取, 许多学者对知识获取过程进行划分。李文元把知识获取划分为包括消费者、竞争对手及关系网络等外部途径和包含个人学习、组织学习与跨组织多层次学习等外部知识获取途径。Souitaris把企业从外界获取知识分成扫描与合作两种方式。通过网络搜索与识别来获取企业自身所需的知识、信息成为一种必要的能力。合作获取是购买、并购等市场模式外通过合作组织、战略伙伴之间的知识共享来获取外部知识。刘锦英将知识获取模式分成外部组织援助、市场模式、信息扫描、准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获取5个方面。企业是知识集合体, 知识获取的目的就是要维持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Nonaka认为创造知识的企业存在一个“开放的系统”, 通常要与外部环境交换知识。在同等条件下, 企业拥有联系的成员数目与企业获取知识资源的能力成正比。Sharma等通过研究证明了与知识源接触的广度可能会影响企业利用相关知识的倾向。Marsden指出网络内双方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有效的机制促进跨组织界面技术诀窍的学习。龙勇等 (2005) 认为学习能力是知识获取的决定因素。丹麦学者Dahletal指出, 非正式网络对企业知识获取具有重要作用, 网络成员可从非正式网络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网络不断的开辟途径, 接纳各种知识、信息资源, 并提供比等级性组织更广阔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并使得区域外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复制的隐含经验类知识能在区域内逐渐转化为可编码的知识。王缉慈提出新产业区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而结成的创新网络。企业在知识获取中面临网络结构特征的变化性、知识属性、知识供求双方利益权衡的不确定性等多种障碍。多数学者研究认为, 企业网络特征、组织特征、学习能力等因素对企业知识获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通过对国外知识管理、知识获取的理论研究可发现, 国外学者主要从管理学角度出发, 结合企业的实例, 对企业知识管理、知识获取理论进行研究, 并强调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对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管理的工具;同时也侧重于对组织学习的研究。可见, 知识管理、知识获取已成为组织增强竞争力的指导理论。国内学者也对知识管理、知识获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宏观、系统的研究, 认为知识管理、知识获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2 知识获取视角下的企业网络理论

2.1 企业网络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观点是认为降低市场交易的费用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动因。科斯认为交易费用与组织、管理费用相等的水平确定企业的边界。Williamso (1985) 认为当资产的专用性处在中等水平的时候, 选择市场与企业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 这时, 应该选择具有混合治理的中间体组织。中间体组织形式既可以减低市场协调、组织之间分工的风险与其他交易成本, 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组织之间专业分工的潜在收益。交易次数、资产的专用性、不确定性决定了交易的特点。在没有专用性投资、交易次数很少时, 市场治理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果资产有高度的专用性, 则交易失败将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 维持关系持久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基于交易关系的网络被认为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的治理结构, Gulati认为如果交换的交易成本处于中等水平, 不至于高到需要采取垂直一体化的时候, 就会采取网络这种组织的形式。李新春认为企业网络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效率 (李新春, 2000) 。网络这种组织安排可以使企业交易成本最小化, 网络成员间存在相互信任, 而且有意愿继续留在网络中时, 可以降低机会主义, 降低监督成本 (Jarillo, 1988) 。Powell认为企业网络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网络中的信任的存在能促进资源流动, 降低交易费用。同时, 企业网络是网络成员之间交流的平台, 网络促进了网络成员间的良性互动, 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邢敏等, 2008) [1]。Todeva & Knoke (2005) 认为, 企业网络通过协调成员之间资源的流动, 使网络成员之间目标趋于一致, 促进重复交易, 降低交易成本。吴思华 (1996) 认为企业网络中学习效果的发挥、范畴经济利益的扩大等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网络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网络关系可为降低交易成本。

企业网络中很多知识都是以未编码化和隐性的形态存在的, 必须通过紧密的、持续的交互作用才能实现网络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传递;网络成员之间高度的情感包含着相互的理解和共识, 能够有效降低沟通中的误解与冲突, 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传递;高度的互惠使得一方不会为追求自身价值而以牺牲对方的利益为代价, 大大降低了机会主义的风险, 降低了交易成本, 而且有助于网络成员发展知识资源共享的行为规范, 培育相互间知识分享的机制, 从而促进企业知识获取。

2.2 企业网络的资源观理论

林南 (LinNan, 1981) 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 把人们的社会行为分为工具性和情感性两类, 他阐释了如何通过社会网络来获取资源、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 他的基本观点是成员的社会地位、异质性以及与其他成员间的关系, 决定着其拥有的社会资源。Gulati[2]认为企业间的网络资源流动促进了企业网络的形成。Dyer认为企业资源可以跨越企业的边界, 表现在企业间的惯例之中[3]。Madhavan, Ravin & dranath等学者指出:企业网络中有信息流、资产流、状态流3种资源在流动[4]。网络资源观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 企业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来获取与保持竞争优势: (1) 以某种很难模仿的方式来配置它的无形与有形的资产; (2) 拥有持久的资源或能力。独特的资源与关系决定企业的竞争地位, 网络可以为企业获取资源提供合法途径, 为了获取企业外部有价值的资源, 是企业构建网络的目的所在。资源基础论认为战略联盟可以获取其它企业有价值的资源。作为资源载体, 企业外部网络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外部支持, 有效推动了企业绩效的提高。企业网络为组织提供了一种可以相互利用互补性资产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企业会努力与环境中的要素相连结, 利用连结到的资源, 以更高效的产出, 回避环境中的风险。因此, 网络发展的另一个理由是资源的共享 (Lavie, 2007) [5]。组织为获得外界环境的资源, 必须与其外界环境建立连结关系。当其他组织控制组织所需的重要资源时, 组织必须通过建立更多的网络联结, 以降低资源稀少带来的风险。

Gulati (1999) 认为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6], Gulati还指出企业可通过组织学习来交流知识, 获取企业网络系统内的信息和资源, 获得范围经济优势,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网络成员各自拥有自己的资源, 同时也相互依赖于其他成员的资源。时间与资源是企业响应环境变化的重要限制, 而联盟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使其成为优于购并策略和直接投资选择。网络资源对企业的战略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网络关系成为企业竟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逐步成为各种网络组织的一部分 (Bell, 2005) , 如企业集群、战略联盟等。企业参加网络型组织, 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知识、信息等 (Hansen, 2002) , 降低风险。网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可获得的资源 (Barringer, 2000) , 信息 (Burt, 1992) 与各种资产 (Dyer, 1996) 。借助组织网络化、虚拟化等新型组织管理方式成为组织的发展趋势, 企业逐渐嵌入于供应商、客户、科研院所等构成的关系网络中, 基于企业网络、以合作竞争为基础的新的竞争模式替代了传统的对抗性竞争模式。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必须从传统的封闭的模式向开放的网络模式进行转变, 寻求与其他组织或企业的合作, 构建起网络关系, 从网络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等资源, 分散风险, 获取竞争优势。

2.3 企业网络的社会学理论

Granovetter认为社会关系指人与人、企业与企业间存在的一种纽带关系, 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 强关系是指经常发生的、互信、互惠和充满情感的关系, 强关系维系着企业和群体内部的关系。反之, 则是弱关系, 弱关系则是企业和群体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网络成员之间的弱关系比强关系更可能带来多样化的信息。波兰尼 (Polanyi, 1957) 最早提出“嵌入”的概念, 他认为所有的经济生活都嵌入于社会关系和制度中[7]。1985年, 格兰诺维特 (Granovetter) 提出“嵌入性”理论, 认为嵌入性是指经济活动的多边行动关系, 经济活动同时是一种社会现象, 嵌入在社会关系中, 具有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特征。在Granovetter研究的基础上, Uzzi (1997) , McEvily & Zaheer (1999) 等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嵌入性。例如, Uzzi (1997) 认为组织的嵌入关系是两个个体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嵌入性关系可从信任、信息共享等维度去度量。McEvily (2005) 则进一步研究了信任、信息共享和企业竞争能力间的关系。刘雪峰 (2007) 认为嵌入性有3种研究方向: (1) 以Gulati (1995) 的研究作为代表, 研究网络成员间的重复交易的作用; (2) 以Uzzi (1997) 的研究为代表研究成员间互相联结的内容; (3) 以McEvily (1999) 的研究为代表, 研究网络位置与网络成员的绩效之间的关系。嵌入性理论把学者们对经济行为的分析视角拓展到关系层面, 在一些学者如Gulati等人的推动下, 网络学派被用来解释商业中的合作行为, “结构洞”、“声誉”、“关系资本”、“社会资本”等概念被运用在有关企业联盟的分析中。社会资本是生产性资源[8], 能够促进商业运作;有助于企业建立动态能力[9]。社会资本的存在依赖于企业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带来许多隐性资源的优势[10]。

王钦 (2005) [11]认为企业只有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才能生存, 而一个行业就是企业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关系网络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重要的途径与渠道。通过企业间的网络联结, 企业可以获取各种知识、信息、资源[12]。Nahapiet (1998) 认为社会交互作用是组织知识获取的关键驱动因素, 通过与外部其它组织进行交互作用, 企业有机会获取外部知识, 并将其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因此, 企业内部知识存量与企业外部的网络关系对企业知识获取产生影响。Deeds (1996) 的研究表明组织间的关系数量有助于提高外部知识获取的可能性。Tsai (2001) 研究了处于网络中心的企业有更多机会、渠道接近网络中其它行为主体, 便于获取更多的知识。Dyer (2000) 认为企业通过建立强关系的网络能更快地与供应商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 强关系有利于企业知识获取。强关系能保证知识转移双方相互的沟通理解、增加双方的信任, 提高知识提供方知识转移的意愿, 从而有利于企业知识获取。

3 企业网络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

企业的核心问题是获取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波特提出了产业结构理论, 指出产业结构选择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 五种竞争力量构成的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基础理论试图从企业内部的资源状况角度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 认为有价值资源的难以模仿、替代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但企业怎样发展这些优势资源?环境变化导致的企业对各种资源的需求, 仅靠内部成长路径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战略学派引入企业网络理论, 认为企业网络中蕴含大量资源, 获取这些网络资源, 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由于网络理论的引入, 使得研究企业优势源泉焦点再次转移到企业外部, 不同的是合作性的外部环境已经取代了竞争性的外部环境。总之, 企业网络理论补充与完善了资源基础理论, 在战略维度与资源维度均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兰德里 (Landry et al., 2002) 通过对加拿大蒙特利尔44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网络规模越大, 网络中蕴藏的资源就越丰富, 有利于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提升企业绩效。蔡文彬 (Tsai, 2001) 通过对美国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网络中心度与企业创新绩效正向相关。阿兰道提尔 (Allansdottir:et al., 2002) 等认为:频繁的接触能使企业更容易接触到技术人员, 有利于知识溢出。赫尔姆斯 (Helmsing, 2001) 提出网络关系的稳定能促进企业之间进行长期的合作与知识资源共享, 提高企业竞争力。Dyer (1998) 认为企业的关键资源可能嵌入于企业间的惯例中, 决定着企业获利能力, 因为这些网络成员提供给企业各种资源、机会, 促进企业成长、发展 (Penrose, 1959) 。此外, 企业网络还有助于集体创新, 能大大提高创新效率, 降低创新风险;David等认为,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组织学习已经成为组织产生、积累与发展知识, 并最终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Kogut和Zander (1992) 指出, 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借以实现竞争优势的少数的几项核心的战略资源要素之一。在针对企业网络的相关研究中, 以往研究通常直接研究集群企业网络特征与企业成长绩效、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 (邬爱其, 2004;吴结兵, 2006) , 而对于企业网络对知识获取影响机制并未做进一步的探讨。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知识获取视角对企业网络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网络的资源观理论、企业网络的社会学理论进行理论研究, 并总结了企业网络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对其研究涉及到多个主体 (包括产业、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 、多空间 (地理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等) 、多学科的属性 (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 , 因此, 对企业网络的研究难度较大。交易成本理论与企业资源理论关于企业网络形成原因存在一定分歧, 主要来源于两种理论假设的不同。交易成本理论基础是机会主义, 强调通过事前选择规制结构, 降低事后机会主义风险, 而企业资源理论则把企业之间的信任作为隐含前提, 认为关注企业能力, 可以弥补机会主义产生的损失。实际上, 在企业现实环境中, 信任与机会主义同时存在, 交互作用, 例如彼此的重复的交易可以带来信任, 但对方的信任也可能激发另外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回顾前面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 对企业网络影响企业绩效、知识获取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4.1 缺乏对企业网络影响知识获取的分析

已有研究中, 大部分都是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对组织创新绩效、成长绩效的影响, 强调网络结构变量对企业绩效、企业知识获取的重要作用, 忽视对企业知识获取影响机制的分析, 所以很难解释同一网络中的企业知识获取效果的差异。事实上, 外部网络是企业成长、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企业的协调机制、吸收能力、网络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企业网络的利用程度, 因此, 对企业外部网络影响企业知识获取的机制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具有重要意义。

4.2 结合中国企业实际对集群企业网络影响知识获取的定量研究仍然需要加强

一方面, 对企业网络的实证研究通常是从宏观层面对区域经济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主要在企业集体层面展开研究, 在微观层面上对企业网络对单个企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很少, 缺乏网络特征变量、知识获取关系的定量分析。

4.3 企业网络对知识获取影响的分析中缺乏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进行细分

在现有的研究中, 从企业外部网络视角对企业的研究, 大多是分析网络特征对企业经营绩效和创新绩效的研究, 很少有对企业知识获取的研究, 而且缺少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获取的划分, 不能为企业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成长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13]。因此, 结合企业网络特征, 深入研究企业网络影响企业知识获取的机理与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教务实验选课系统下一篇:并联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