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通用9篇)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篇1
1991年, 盖瑞·彼得森 (Gary peterson) 、詹姆斯·桑普森 (James Sampson) 和罗伯特·里尔登 (Rober Reardon) 在其著作《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 (Career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A Cognitive Approach) 中详细阐述思考生涯发展的新方法——认知信息加工 (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简称CIP) 方法。这一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具有很强的实践和借鉴作用。
一、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概述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基于“在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过程中大脑如何接收、编码、储存和利用信息和知识”这一理念而形成的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关注涉及解决职业生涯问题和做职业生涯决策的思维和记忆过程, 强调职业生涯问题解决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从一种认知科学或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探索生涯问题和决策, 再次提醒从关注生涯选择结果的适当与否到关注生涯选择的历程, 即认知的历程, 成为迅速扩展的重要理论范式。
金字塔模型构成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框架。知识领域、决策技能领域、执行加工领域组成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内容。金字塔模型和CASVE循环是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观点。
金字塔底部的知识领域包含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自我知识包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技能, 职业知识包括理解特定的职业、学校专业及其组织方式。金字塔第二级水平的决策技能领域包含进行良好决策的沟通 (Communication) 、分析 (Analysis) 、综合 (Synthesis) 、评估 (Valuing) 和执行 (Execution) 五步骤指南 (缩写为CASVE) 。金字塔顶端的执行加工领域包括自我对话 (self-talk) 、自我觉察 (self-awareness) 、控制和监督 (control and monitoring) , 具有工作控制职能。
二、职业生涯规划之知识领域完善
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构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对其完善。
1、自我知识及其完善
首先, 要更“积极”地思考自己, 确保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不让消极的想法干扰对价值观、兴趣和技能的思考。
其次, 要增进自我知识的方法, 提高自我认识的质量。关于自我知识的信息是基于人们的经历, 基于能回忆的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 应该去加工和谈论这些经历与经验, 以及反思与经历有关的感受;还应该把这些生活事件和经历相互联系起来, 通过把价值观、兴趣和技能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起来, 用更复杂的方式思考自我知识;还应该意识到改善与生涯决策有关的自我知识是一个终生过程, 永远不会结束, 每一个新的生活事件和经历都会增加价值观、兴趣和技能的信息存储。
2、职业知识及其完善
首先, 要更好地思考各种选择, 确保自己对各种选择持积极的态度, 而不是以消极的假设和刻板印象限制自己。其次, 使用有关各种选择的信息, 提高职业知识的信息质量。要通过阅读、倾听、观察、书写、参观、讨论等六种行动方式来获得各种选择的信息;要养成不断从亲朋好友等一些社会关系或一些场所 (或场合) 获得职业信息的习惯;要将在学校已经掌握的研究技能运用于个人的生涯问题和决策制定中;要记住寻找各种选择的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不是冲刺或走捷径能完成的。
三、职业生涯规划之生涯决策改进
决策技能领域即CASVE循环与决策有关, 但CASVE循环仅仅是生涯决策的一个例子, 可以用其他现存的模式代替它。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改进生涯决策:
首先是要了解决策过程。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不是事件而是过程, 是五阶段的CASVE过程。完成此过程依赖于五阶段中每一阶段的成功, 任一阶段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问题的解决, 沟通、评估、执行这三个关键阶段一般会出现问题, 执行阶段尤为突出。在沟通阶段, 人们可能会被问题所难倒, 感到焦虑、沮丧、害怕、消沉、迷惘, 不能摆脱这些感受而无法进入到分析或综合阶段。在评估阶段也可能会出现困惑, 在缩小选择范围后无法对一个选择进行承诺, 发现又回到了沟通阶段。执行阶段是最困难的阶段, 因为往往不能把执行阶段划分为若干小的行动步骤, 不知道先做什么, 被任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吓倒, 把外在的消极阻力看得太重, 以致于把任何尝试视为无意义。
其次是改进决策制定技能。提高沟通阶段的技能, 如, 提高渐进放松和想像技能以便对差距有更清晰的图像;确定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角色及影响;与那些最近发生重大生涯转变的人交谈, 特别要关注他们在当时的感受。提高分析阶段的技能, 如, 确保对各种选择的信息不存在偏见, 没有受到外界不恰当的影响;写一篇自传, 描述塑造生活历程的重要因素;测评价值观、兴趣和技能以确定对自己很了解。提高综合阶段的技能, 如, 提高把具有共同特征的各种选择进行分组的分类能力;找出满足最低要求的所有可能的选择机会;确定在每个选项中是什么因素使你在评估时产生重要差异;进行头脑风暴练习和右脑活动练习, 找出限制某一选项使用的因素, 并把这些选项剔除清单。提高评估阶段的技能, 如, 明确家庭及最亲密人的重要价值观;检查最重要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是如何匹配或冲突的;写自传回顾曾做过的重要决策以及价值观是如何参与决策的;考察在先前生活决策中最重要的考虑事项;考察各种生活角色是如何受你确定的每一选项的影响的;识别与你每个最偏好选项相关的重要价值观。提高执行阶段的技能, 如, 设计一个计划去实现解决问题第一选择的目标;运用里程碑、时间线、流程图、预算等每一个概念制定一个达成第一选择的计划;把计划写下来, 用叙述性词语把它解释清楚, 用图表和曲线把它表现出来;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一起反思写下的计划。
四、职业生涯规划之元认知技能改善
执行加工领域即元认知关注的是“想一想我做出的决策 (思考我的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改善元认知技能:
1、辨别消极想法。
对自己和工作领域的消极的、自我挫败式的思考会使人们很难解决生涯问题和做出生涯决策, “我怕自己一旦做出选择, 之后又会改变”便可能“冻结”人们的生涯决策。以下四个步骤可用于改变消极观念:找出消极的想法和陈述;挑战这些想法或陈述的合理性、有用性或真实性;转变消极思考或将其重构为积极的想法或陈述;按照新的方式行动, 这种新方式与新的、已变化的想法或陈述相一致和对应。
2、积极自我对话的训练。
“我不是一个优秀的问题解决者”是消极自我对话的典型。要训练自己形成更积极的自我对话, 首先努力消除消极的陈述, 然后开始学习使用更积极的自我对话。阅读那些力图改善自尊和增加自信的自助书籍有助于发展更积极的自我对话, 职业指导师 (或就业指导人员) 和积极的人类潜能群体能够为个体学会更积极的自我对话提供机会。麦钦宝 (Meichenbaum) 提出了自我对话改变历程即自我观察、开始一个新的自我对话、学习新技巧三个阶段。
3、减少“要么/或者”式的思维方式, 即以相对思考代替两极思考。
两极思考 (dualistic thinking) 是一种极端性的思考方略, 容易对思考的对象进行二分批判, 非善即恶, 非0即1, 这种思考方式也将思考者逼入零和游戏的死胡同。相对思考 (relative thinking) 是一种中庸性质的思考方略, 将思考的对象“程度化”, 也就是在0与1之间的空间思考, 蕴含着无限的可能。相对思考是一种极佳的元认知技能, 特别有助于在生涯决策过程中寻找不同的选持方案。
4、发展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技术是后天习得的思维过程, 泛指“个体习得控制行动的认知历程, 用以改变行为” (Thoreson&Ewart 1976) , 比如对于一个常因盛怒误事的人, 可以教他在生气时心中默数到十, 之后再采取行动。自我控制技术能帮助人们改善自己的元认知技能, 并最终提高制定生涯决策的能力。
5、提高一般问题的解决能力。
有许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或决策模型, CASVE循环仅是其中的一种。CASVE循环提供了一种能用于许多生活情境之中问题解决的通用方法。当能成功、快速、有效地使用像CASVE循环这样的策略来处理生涯问题和其他生活问题时, 人们的元认知技能将改善人们的生涯决策。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生涯选择和发展理论体系中迅速扩展的新的重要理论范式,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知识领域完善、生涯决策改进、元认知技能改善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如何把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中三个水平、四个部分、八个领域等有效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 将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篇2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驾驶员信息加工模式研究
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有人参与的复杂系统,人,特别是驾驶员的行为决定了相当一部分系统的.性能.而驾驶行为是一个不断往复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对驾驶员的信息加工模式进行研究是道路交通安全与汽车安全设计的核心基础.随着认知工效研究的深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基于刺激(S)-机体(O)-反应(R)的驾驶员信息加工模式,难以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笔者在对交通系统建模与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对驾驶员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驾驶员对某一确定认知对象的信息处理结构模型,并对模型的作用和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分析结果为驾驶员认知过程研究和相关系统开发设计提供了依据.
作 者:贾洪飞 司银霞 唐明 JIA Hong-fei SI Yin-xia TANG Ming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交通学院,长春,130025刊 名: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年,卷(期):16(1)分类号:X911关键词:驾驶员 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 结构模型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篇3
认知心理学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主流就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从而指导人高效地、正确地从事活动。认知过程的一般模型为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以及新信息的生成,和其对外界产生影响。
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视角出发研究翻译心理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这有利于扩大翻译研究者的研究范围,把翻译研究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延伸,使翻译研究多元化、系统化。
二、认知心理学下翻译信息加工
在翻译认知上面,通常会提到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信息加工模式,翻译中的记忆问题,判断,源语言到目的语的输出,以及双向互动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做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浏览,然后根据从源语言获得的信息与大脑中储存的翻译知识作对比,用已经储存在脑海中的知识去分析现有的信息,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判断,选择使用什么字、词、句,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结构,最后再对以上信息进行融合、重组,完成源语言向目的语的转换。最后一步就是用目的语去审视源语言,做出校对,达到二者双向互动的局面,提高翻译的正确率。这是翻译过程中大脑对翻译信息进行加工必经的五个阶段。
(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处理方式
翻译是以原文理解和译文加工为主的交际活动。翻译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信息处理模式。自下而上的加工又叫做数据驱动加工,它主要强调的是刺激的输入与特征。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强调了译者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经验、信息的处理能力等,因此也被叫做概念加工模式。在翻译过程中,这两种模式可以说是交替进行。
(二)翻译中的记忆问题
记忆分为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瞬间记忆 (instant memory)。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经验等长期形成的记忆在翻译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长久储存下来的信息是进行翻译的必要前提。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来看,翻译中长时记忆和源语言的相互摩擦和碰撞,用原有的信息去分析现有信息,通过加工、对比,理解源语言的大体轮廓。在翻译认知心理过程上,这三种记忆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三)判断
判断,众所周知,是下定结论前做的最后一种行为。任何判断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都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影响判断最主要的是判断者个人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在判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判断者本身,判断者个人的能力是作出好与劣的判断的关键。
(四)源语言向目的语的转换
英国学者Roger T.Bell在其专著Translation and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中把目的语的输出过程称之为合成阶段。通过认知加工过程的分析,从译者受到源语刺激时,到用大脑对语言解码、重排,译者心理处于高速运转之中。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Roman提出了一个以调节系统为核心的人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强调行为与认知的整合。信息论和系统论以及控制论在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上得到充分体现。
三、结语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篇4
马静吴良根
【摘要】: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obert Mills Gagne)结合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知学习心理学的思想,形成了有理论支撑也极具技术操作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该理论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吸收了信息论、系
【作者单位】: 江苏吴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吴江市松陵第三中学;
【关键词】: 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观点 化学教学 氧化还原反应 加涅 化学信息 学生 认知结构 短时记忆 信息论
【分类号】:G633.8
【正文快照】:
!“#$%’()+,-.1./02.1234563.78 4.9/!5.9/!6.:-7.;’8.=6()-”@,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obertMills Gagne)结合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知学习心理学的思想,形成了有理论支撑也极具技术操作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该理论以信息加工观
9;《化学教学》征稿启事[J];化学教学;2011年06期 林旺金;;化学教学中初高中内容衔接的探究[J];新课程(教研);2011年07期 孙丽梅;;让学生“不流汗”[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7期 周素洁;;对“原电池”教学的探析[J];甘肃教育;2011年14期 邱福明;胡凯艳;李玲;;氧化还原反应中异价规律的教学与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蔡南芳;;加涅学习论指导下的高等数学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王光芳;;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孙文姬;;预知学习理论在舞蹈中的应用[J];才智;2011年19期 孔怀祥;;浅议开放的化学教学策略[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田秀萍;;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篇5
一 信息加工理论概述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比较完整地描述了有机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注意刺激。外界刺激通过感受器转变为神经信息到达感觉登记器, 信息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的时间约0.25~3秒。第二阶段是信息编码。编码不仅是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和积极转换, 也是对大脑中原有的信息结构进行重组或改建。第三阶段是储存信息。对信息进行编码是为了储存到长时记忆中, 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对信息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信息的储存以及在需要应用时成功地提取或检索。第四阶段是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过程是回忆和再现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过程。信息能否被快速、准确地提取, 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记忆痕迹的强弱;二是提取线索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距离。另外, 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学习的过程, 分别是“预期”和“执行监控”。它们共同发挥着激活和调节信息流程的功能。
综上所述, 加涅指出的学习内部过程是:通过接收器接受刺激;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为在短时记忆中贮存进行选择性知觉;为在短时记忆中保留信息进行复诵;为进入长时记忆贮存实行语义编码;从长时记忆提取至工作记忆;通向效应器的反应生成;在学习环境中表现业绩;通过执行策略监控整个加工过程。
二 信息加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加涅认为, 学习和信息加工过程是密切联系的, 信息加工模式展现了学习内部加工阶段, 并把这些阶段与教学事件对应联系起来。加涅在此基础上, 将学习的过程最后概括成8个阶段, 即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和反馈。各阶段设有对应的教学事件, 即激发学习动机、把目标告诉学生、指引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促进学习的迁移、让学生作业并提供反馈。因此, 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的不同阶段, 教师可以实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运用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具有实践意义。
1 动机阶段
学生的学习动机或期望对整个学习过程都有影响, 形成动机或期望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预热准备阶段。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对学习动机和教学目的两方面进行分析, 设计合理的教案和学习方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前分析学习者的特点;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主动参学习的时间,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2 领会阶段
有了学习动机, 然后接受刺激, 即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 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 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性知觉。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 教师应努力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改变讲话的声调、手势、动作等;同时, 外部刺激的各种特征本身必须是可以被分化和辨别的。学生只有对外部刺激的特征作出选择性知觉后, 才能进入其他学习阶段。
3 习得阶段
习得阶段涉及的是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储存在短时记忆中, 然后再把它们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 这种转化过程被称为编码过程。当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时, 信息又要经历一次转换, 这一编码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信息。在此过程中, 如用某种方式把刺激组织起来, 或根据已经习得的概念对刺激进行分类, 或把刺激简化成一些基本原理, 这些都会有助于信息的保持。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 或者重点教会学生某些组织信息的策略, 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
4保持阶段
学生把获得的信息“储存”在记忆系统中。虽然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 其强度并不因时间递增而减弱, 但是有些信息因长期失用会逐渐消退, 还有一些记忆贮存可能会因新信息、已有信息的混淆而受干扰, 使信息难以提取。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习的条件作适当的安排, 在出现十分相似的刺激时, 要通过对比区分二者的不同, 减小相互之间的干扰, 这样可以间接地影响信息的保持。
5 回忆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 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 这些线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回忆量。但作为教师, 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 使他们为自己提供提索, 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所以, 对于教学实践来说, 通过外部线索激活提取过程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为自己提供线索的策略。教师要适当提供情境或线索, 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迁移, 甚至举一反三。
6 概括阶段
学生提取信息的过程并不始终是在与最初学习信息时相同的情境中进行的。同时, 教师也总是希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各种类似的情境中去, 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 学习过程必然有一个概括的阶段, 也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学习, 并给学生提供在不同情境中提取信息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原则。
7 作业阶段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有作业阶段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的内容。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获得反馈;同时, 学生通过作业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 可以获得一种满足。一般来说, 教师很难仅凭一次作业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判断, 有些学生可能碰巧做得很好, 有些学生则可能碰巧做得不理想, 因此教师需要几次作业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判断, 不能一概而论。
8 反馈阶段
当学生完成作业后, 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时, 教师应给予反馈, 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 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教师在提供反馈时, 不仅可以通过“对”或“错”等词来表达, 而且可以使用点头、微笑等许多微妙的表情动作反馈信息。同时, 反馈过程中, 教师也可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强化。
三信息加工模式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教学过程程序化
加涅理论的具体主张便是教与学的程序化, 实质上是用行为主义的方法,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去研究学习的。根据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 教师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首先,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其次, 关注内容, 提炼信息。第三, 信息编码, 有效储存。一方面可以采用分析说明、叙述结构、识别范式、归类和分块、框架结构图示、概念匹配图示、精细加工等方法, 组织信息。另一方面, 通过形成网络、概念图、类比、复诵、记忆术和其他各种图示, 提供引导性问题和提示, 运用记住每一个步骤的方法, 监督问题解决过程是否成功, 用不同方式表现问题等, 有效储存信息。
2教学媒介的选择和使用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指出, 为了达到有效学习, 在选择教学媒介时要着重考虑学习情境的性质、学习者的特点和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教学媒介呈现信息的物理特性、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 从对学习支持的有效性来看, 学生所处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所对应的不同教学事件, 必然会影响到对教学媒介的选择和利用。教师应注重利用高新教学媒介, 如微课、慕课等方式, 变化学生教学感官, 提升学习效果。
3学与教的关系
加涅首创性地描述了学习过程和教学事件之间的关系, 从而揭示出教学事件的本质。加涅认为, 教师的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水平。加涅信息加工理论给教学者带来启示:要遵循学习不同阶段的特点来创造最佳的外部条件, 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我国, 教学应依据学习过程的规律的思想还未被普遍接受。这种思想要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 必须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能动的主体。然而在现实中, 我们的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形而仅仅依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依旧在现今的教学领域占主导地位。所以,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能够有助于我们打破这一观念的束缚。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0-31.
[2]加涅.学习的条件[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52-61.
[3]盛群力.为学习设计教学--加涅教学设计述评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 1993 (1) :15-17.
[4]郭斯萍.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 2004 (1) :23-27.
[5]徐碧波.信息加工理论与加涅的学习观[J].比较教育研究, 1988 (1) :19-22.
[6]吴良根.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对化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2) :21-23.
[7]林小琴.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1) :100-102.
[8]苗玉辉.论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 (5) :169.
[9]田宗友.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与教学设计[J].九江师专学报, 1998 (3) .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篇6
信息加工理论对人类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本文将该理论应用到对词汇的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分析中, 并以该理论为指导, 探索能够帮助学生改善词汇记忆效果, 提高词汇运用能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一、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关注人们如何注意环境中的事件, 对学习的信息如何编码, 怎样把信息和记忆中的知识联系起来, 将新知识储存在记忆中, 在需要的时候提出来等等[2]。信息加工关注认知过程, 其方法已被应用于学习、记忆、问题解决、视知觉和听知觉、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上。
信息加工理论用双存储记忆模式来解释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当刺激输入 (视觉的、听觉的) 作用于一个或多个器官 (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 时, 信息加工就开始了。适宜的器官登记器接受输入并以感觉的形式保留片刻, 这时知觉就发生了, 这是对刺激输入指定意义的过程。感觉登记器把信息转入工作记忆中。工作记忆持续的时间非常短, 若要把信息保留在工作记忆中, 必须经过复述;否则, 信息在几秒钟后就会丢失。当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 长时记忆里有关的知识就被激活并进入工作记忆中, 与新的信息进行整合。整合后的信息将被保留在长时记忆中。
信息加工理论把长时记忆描述为把知识表征为网络中的某些位置或节点, 知识之间彼此连接 (或联结) 的网络结构。长时记忆中的大多数知识都是以言语编码的方式储存。知识的提取要依靠长时记忆中信息的输出。干扰和消退是导致提取失败和遗忘的重要原因。干扰指的是记忆网络中的激活扩散受阻[3], 与原始编码的强度、能使激活扩散开的可用网络线路的数量、信息变形或被融合的数量有关。引起消退的原因是时间间隔过长、记忆网络激活受阻。
二、信息加工理论给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在输入、知觉、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编码、知识提取等各个信息加工过程中, 控制过程对信息加工的流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控制过程包括注意、复述、预期、检查、监控和元认知等活动。该理论为教师在词汇教学的每个步骤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原则。
1. 在词汇的输入阶段,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注意的作用。
注意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学生在控制注意的能力上存在差异, 控制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年龄、智力、是否多动以及是否有学习障碍等有关[4]。课堂设计应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来。
2. 无意义的信息不能激活长时记忆中的记忆, 而
有意义的信息更可能被记住, 因为它比较容易与记忆中的网络命题建立联系。给学生指出各种联系, 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
3. 精细加工有助于编码和提取, 因为它把要记住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了。
精细加工是指通过添加知识或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而扩展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精细加工的办法。
4. 组织好的材料比较容易学习和回忆。
组织可以把有关的信息联系在一起, 能改善记忆的效果。教师要对材料进行组织或指导学生自行组织材料。
5. 图式有助于编码和回忆。
图式就是指明某个概念、技能和事件应该具有的标准样式或应该采取的步骤[5]。人们在提取信息时先回忆起图式, 然后把元素放进去。
三、教学例析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对知识储存和提取的解释及该理论所倡导的教学原则, 笔者在词汇教学的实践中, 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结合《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21课William S.Hart and the Early“Western”Film进行说明。
步骤一:课前预习。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 布置以下预习作业。
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从网上或参考书中查阅有
关“威廉·S·哈特”和“美国西部片”的背景介绍, 结合字典熟悉以下生词的含义:Westerns, cowboy, goodbad man, accidental-noble outlaw, honest-but-framed cowboy, Hollywood, sheriff, frontier等。
2. 熟读课后生词表和课文。
说明:此教学过程是词汇的输入步骤, 让学生对本课词汇引起注意。查阅资料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有关美国西部片和演员威廉·S·哈特的图式。此任务由学生课下完成, 在课程开始时可利用10~15分钟检查完成情况。如果学生课下完成有困难, 也可将此步骤安排成“头脑风暴”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与美国西部片 (或好莱坞) 及相关电影明星有关的词汇, 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汇网络;教师也可搜集一些与美国西部片及相关电影明星有关的电影片段、图片、照片等, 配合词汇学习。
步骤二:通过课文学习生词。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就每个段落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进行提问、造句、翻译练习。根据论述的逻辑关系, 本课的第2至第3段可被划分为一个大的段落。依据本段中出现的重点词汇, 如contemporary, mythology, romanticize, individual, civilization等可以设计以下阅读理解问题:Who were Hart's contemporaries in Hollywood?Could you tell a mythology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What period in American history was the most romanticized according to the text?…等。同时还可以配合一些翻译、造句练习来使学生“复述”以上词汇。
说明:此教学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 通过语境掌握词汇的用法。设计问答题、翻译、造句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 提高记忆效果和应用能力。实践证明, 在词汇间接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直接学习对学习者词汇习得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步骤三:词汇的扩展和组织。在课文讲解完毕后, 留出专门时间对本课生词进行归纳、整理。内容可包括:
(1) 构词法的学习。
就本课中的重点词的各种词性进行整理, 让学生熟悉构词法的基本知识。如romance-romantic-romanticized, accident-accidentalaccidentally, aggression-aggressive-aggressively等。
(2) 词义联想。
就本课中的重点词进行联想整理, 包括: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同型异义词、上下义关系词等, 一词多义、搭配等知识, 扩展词汇网络。
说明:此步骤属于精细加工和组织工作。目的是通过添加、联想词汇的各种形式及意义、用法使学生在记忆中构建“四通八达”的词汇网络。精细加工不仅有利于词汇编码, 改善记忆效果;还可以通过词汇网络的建立, 使学生在今后提取词汇时 (说和写时) 能游刃有余地使用替换策略, 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步骤四:布置课下作业。要求学生使用本课所学的重点词汇写一篇短文, 复述本课内容, 或发表个人对于本课内容的看法。如时间有限, 也可采用小组口头演讲的形式。
说明:此教学过程不仅是词汇的复述练习,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提取能力, 即应用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 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多写、多说, 运用词汇联想的技能把自己想表达的话语都充分表达出来。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
步骤五:指导学生制定定期的复习计划, 复习并重新整理所学过的词汇, 增添、补充词汇网络。也可以通过阶段测验、“百词竞赛”、朗诵比赛等方式, 督促学生定期复习所学过的词汇。
说明: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遗忘来自连结之间的竞争, 即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竞争。随着新课程的进展, 旧知识会被“排挤”掉。因此定期复习、巩固记忆, 是克服遗忘的有效手段。
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 重点解释了人类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应设计有效手段引起学生注意, 使新词汇在学生头脑中编码, 帮助学生构建高效运行的词汇网络, 监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以克服遗忘。
参考文献
[1]张学宾, 邱天河.词汇知识和阅读关系的实证性研究.外语教学, 2006 (1) .
[2]Shuell, E.J.Cognitive conceptions of learning.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8.56.
[3]Anderson, 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tis Implications (3rd.ed.) .New York:Freeman.
[4]Grabe, M.Attentional processes in education, in G.D.Phye&T.Andre (eds.) .Cognitive classroom learning:Understanding,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1986.Orlando:Academic Press.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篇7
一、虚拟社区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各种类型的虚拟社区,社区成员间信息共享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虚拟社区监管制度很难规范
为了增强虚拟社区成员信息共享的效果,大多数虚拟社区的管理者希望在讨论分组中规范成员的行为,以避免社区成员发送一些与讨论内容不相关的广告或煽动其他参与者。然而,在虚拟社区中监管成员遵守社区内规范是极其困难的,由于信息不像大多数商品,除了信息贡献者外,对社区其他成员都有潜在的好处;当社区成员明确自己共享的信息不能有助于自己时,贡献信息的动力会减弱;自私的成员可能只会接收他人的信息,而不愿与他人共享自己所知道的。
(二)虚拟社区成员参与不足及交流方式不规范
一方面,相对于新浪微博等一些知名社区网站,大多数虚拟社区面临社区成员参与不足的问题,尽管目前很多虚拟社区都会为用户创建个性化的讨论组,但信息过剩使社区成员要阅读海量的留言查找自己需求的信息,极其费时,甚至很多成员放弃对信息的阅读、查找,过量信息使参与者对虚拟社区望而却步。如果社区成员知道哪些人能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并能直接与其取得联系,交流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然而在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间建立这样的关系是极困难的。另一方面,一些消息的回复率过低,据一项调查显示,有些虚拟社区中,消息的回复率不足5%,那些潜在的信息贡献者并不知道其他人可能在寻找他们所知的;同样,那些希望获取信息的社区成员也很难察觉信息拥有者在何方。由于对社区其他成员的有效需求认识不足,交流方式不规范,社区成员们很难在虚拟社区中建立相互协作的关系。
(三)虚拟社区成员间缺乏信任
与现实社区相比,网络社区过于虚拟化,大多数虚拟社区成员仅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所以不像现实社区那样,他们认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也是导致社区成员间相互难以建立信任关系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
虚拟社区成员间信息共享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但社区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效果并不理想。很显然,影响虚拟社区成员信息共享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成员彼此是否愿意与别人共享信息,分享知识。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剖析影响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的主要因素,包括自我能力感、结果预期和信任三个方面。
(一)自我能力感对虚拟社区信息流动与信息共享的影响
自我能力感与自我效能同义,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实施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自我能力感是潜在地影响社区成员做出信息共享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认知理论指出,若一个人对自己成功实施某种行动的能力持有怀疑态度,将会对行动的积极结果预期带来负面影响。通常,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能力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能力感。一个人不仅要有与人分享信息的愿望,还要有创造知识的能力,要能够创造知识的内容、并能在虚拟社区成员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分享这些知识。因此,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自我能力感是影响社区成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自我能力感的增强,可以为虚拟社区成员间交换信息提供途径。可见,用户的信息共享自我能力感对虚拟社区的信息共享有积极的影响。
(二)结果预期对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结果预期是影响个体进行某种行为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个人的行事方式遵循理性的自利原则。若社区成员间信息共享的结果达到或超出期望值,人们便会乐于信息共享。即,如果虚拟社区成员认为他们会从信息共享中得到某种利益时,他们将自愿促成信息共享行为的发生;如果虚拟社区成员认为他们从信息共享中获得的利益低于其所贡献的信息的价值,则他们将对信息共享持排斥态度。可见,在虚拟社区中只有个人的期望值能够得以实现时,才会实施信息共享。
(三)信任对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的影响
信任无论对于现实社区还是虚拟社区都是极其重要的。从虚拟社区的角度看,信任是促成社区信息共享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虚拟社区以现实社区为原型,社区成员间的关系主要建立在相同的兴趣爱好或某种特殊利益基础之上,不像现实社区那样拥有常规组织间的联系纽带,虚拟社区信息共享更多依赖于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同时,社区成员间难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缺乏法律保障,又给虚拟社区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增添了障碍。在该视角下,信任是维持虚拟社区存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创造一个社区成员间更加坦率交流的氛围。
三、促进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的对策
(一)提高社区成员信息共享的自我能力感
在虚拟社区中,提高技术层面的易用性可以提高社区成员进行信息共享的能力,进而提高其信息共享的自我能力感。可以在社区主页设置相关的问题帮助,使社区成员能快速的掌握在社区中与其他成员进行信息共享的方法,如如何向其他成员推荐文章,如何创建讨论组。社区管理者也可以为社区成员提供在线咨询和在线培训,社区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咨询电话或学习视频熟悉和掌握相关的信息分享方法。
(二)增强社区成员信息共享者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社区成员通过与人分享信息获得社区的尊敬和认同,会大大增强其与人信息共享的愿望和行为。可以公开表扬信息的贡献者,例如可以在社区网站主页设置特殊贡献排名榜、每日之星,可以根据讨论小组分类设置精品推荐等,以增强社区信息共享者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三)加强对虚拟社区信息的共享者的激励
对虚拟社区信息的共享者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建立长期稳定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促进虚拟社区信息共享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在虚拟社区中,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情感激励、虚拟物资激励或形象激励。实现情感激励,可以通过对社区成员积极分享信息或主动解答问题的行为表示感谢,这也同样会激发社区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使社区成员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社区信息交流活动中。虚拟物质激励和形象激励尽管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激励形式过于单一,其深度不及情感激励,因此,在虚拟社区运行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情感激励,可以有效的增强信息共享效果。
四、结论
随着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虚拟社区已逐渐发展和壮大,社区成员数量不断增加,为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社区成员进行大量频繁的信息交换。因此,对虚拟社区中影响信息流动与信息共享因素的分析意义深远。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篇8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PPT课件已经成为课堂中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其主要功能是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抓住重点积极思考, 理解教师的讲授, 有效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加工过程[1]。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 由于教师过于注重Power Point软件的技术性能, 忽视了学生的信息加工特点与规律, 造成了PPT课件中出现界面混乱、背景花哨、文字繁多等问题, 对学生信息接受与加工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本研究以学生利用PPT课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为基本假设, 论证了利用信息加工理论优化PPT设计的可行性, 并探讨了利用注意原理、感知原理、记忆原理、控制原理优化PPT设计的相关策略。
利用信息加工理论优化PPT课件设计的可行性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PPT课件已经成为教师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PPT课件可以方便地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集中于一体, 帮助教师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信息。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 教师设计PPT课件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 PPT课件中文字内容与背景图片的颜色区分度小。学生很难看清楚课件上的文字内容, 影响了对教学信息的进一步加工。 (2) 独立界面信息量太大。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从书本转移到了幻灯片上, 课件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文字, 这样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认知负荷, 不利于对教学信息的进一步加工。 (3) 知识点的呈现相对零散。教师在设计PPT课件时没有考虑界面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 很多知识点都是以线性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中, 学生只是学习了碎片化的知识点, 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4) 课件组织线索不明显。有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由于课程容量较大, PPT课件的播放速度非常快。在课堂上, 学生稍微走神再想跟上教师的进度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这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挫败感, 不利于维持其学习动机。
本研究认为, 出现以上各种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制作PPT课件时坚持了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与开发理念, 过分强调了PPT软件本身的功能, 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吸收和加工。学生在课堂上借助PPT进行学习的过程就是完成教学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先后经历了获取知识、加工知识、记忆知识三个阶段, 在此过程中, 学生还要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认知资源, 进而保证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知识 (“PPT课件中的教学信息”) 的记忆过程
知识的记忆过程包括学生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和记忆知识三个阶段。来自于PPT课件上的教学信息通过学生的眼睛或耳朵进入到感觉登记器中。经过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知觉后, 教学信息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教学信息再次被编码, 并以语义的形式被储存下来。经过复述、组织等过程, 教学信息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至此, 来自于PPT课件上的教学信息就进入了学生的长时记忆中。
2.控制和调整认知资源
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PPT课件上的教学信息, 而是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下,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注意、知觉、复述、编码等认知资源, 控制教学信息的流动并最终促使教学信息进入长时记忆。这一过程贯穿于学生课堂学习的始终。
学生在课堂上借助PPT课件获取、加工、记忆知识的过程符合信息加工理论中关于信息的记忆过程的描述。控制和调整认知资源的过程符合信息加工理论关于执行控制和预期的描述。因此, 利用信息加工理论可以指导并优化PPT课件的设计, 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利用信息加工理论优化PPT课件设计的策略
(一) 注意原理在优化PPT课件设计中的应用
注意是有意识地集中于特定刺激的加工, 它是信息加工的开始。学生的注意力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有效的注意是学习者完成进一步信息加工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帮助学习者把注意放在教学内容上, 并且不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在实践中, PPT课件容易出现界面混乱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课件文字内容与背景图片颜色区分度小、界面信息冗余等。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上, 影响了对教学信息的进一步加工。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在进行PPT课件设计时, 应遵循以下原理。
1. 优化PPT颜色搭配
PPT课件中的文字部分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为了保证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教师在设计PPT课件时要注意文字颜色与背景颜色的搭配, 背景和文字之间的颜色对比越明显, 越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字内容上。因此, 在PPT课件设计中, 可以采用明暗色调的差异来表现主体与背景。使用对比色色彩组合会比同色系色彩组合更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但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让他们产生厌烦感,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而不利于对表现材料的记忆。因此, 我们建议在PPT设计中采用明暗色调的差异来表现主体与背景, 例如白底黑字、白底红字、白底蓝字等组合都比较容易阅读。同时, 对于那些需要学生注意的内容, 应设置与其他内容有区别的字体颜色及大小, 这是因为色彩的运用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内容的感受与接收,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PPT设计中具体的色彩搭配建议见表1。
2. 排除课件中的无关信息
迈耶关于多媒体学习的一致性原则指出, 当无关的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 学生学得更好[2], 这是因为, 无关的材料会分散学生对重要材料的注意力, 干扰学生的组织加工, 误导学生围绕不恰当的主题来组织材料。从这一原则可以看到, 教师在设计PPT课件时应有意识地去除那些有趣但与主题内容无关的元素, 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上。
3. 合理布局界面元素
学生的注意具有选择性特点。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指选择并集中注意相关的学习信息, 并能够对重要信息保持警觉。考虑到学生注意的选择性特征, 在PPT课件设计中可以遵循以下三条界面设计的原则:第一, 一个界面表现一个主体, 避免让多个主体出现在同一界面;第二, 在同一个界面中应将主体放在显眼的位置, 比如按照1/3原则, 可以将主体内容放在屏幕左上方1/3处而把次要内容放在其他位置;第三, 可以通过形状变化、尺寸大小、色彩差异、动静等对比布局方式来突出主体[3]。
(二) 感知原理在优化PPT课件设计中的应用
感知是对感觉登记器中出现的信息做出意义确认的认知过程, 学生对看到或听到的信息的感知是工作记忆加工材料的来源。学生的感知过程受其自身因素、感知对象 (客观刺激物) 的特点和感知情境三方面的影响[4]。教师在设计PPT课件时, 要充分考虑感知对象 (即教学内容) 对学生感知过程的影响, 教学材料的组织呈现要遵循一定的感知规律。
1. 组合呈现教学信息
组合律是一条重要的感知规律, 对象的组合可以分为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上的组合是指在视觉刺激物中, 距离上接近或形状上相似的各部分, 容易组成感知的对象。时间上的组合是指听觉刺激物各部分“时距”的接近[5]。教学材料的组织结构是影响学生感知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设计PPT课件时,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使相关的教学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上相继呈现, 进而促进学生对教学材料的感知。
2. 提高教学材料的逼真程度
相对于文字而言, 图像和声音能够直观、形象地表征教学信息, 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 提升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图像较之词语容易记忆, 也就是说, 学习者对于图像的记忆能力高于抽象的文字。在编制学习材料的时候, 可以在讲述词语时配以相关的图像, 通过学习者对图像的联想来帮助对词语的记忆。如图2所示, 可以结合橄榄球的图片来理解“橄榄球定律”。
(三) 记忆原理在优化PPT课件设计中的应用
短时记忆是个体进行认知加工操作时的信息存储器。短时记忆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容量有限性。它一次只能保持7条左右的信息, 并且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短时记忆的信息在20秒左右就会消失。长时记忆是永久存储信息的容器, 它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 其中陈述性知识是以图示的形式进行表征的。教师设计PPT课件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记忆特征, 设计合理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把教学信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
1. 利用概念图或思维导图, 实现PPT课件设计中的内容组块
1956年, 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Miller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即一般为7并可在5-9之间波动, 这也就是个体短时记忆中的组块容量。根据这一生理特征, 在PPT课件设计中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材料的整合, 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进而使学生记住更多的教学内容。
概念图 (Concept Map) 是呈现概念间关系的图解。思维导图 (Mind Map) 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概念图将概念和概念联系起来, 思维导图将概念分层, 从而加大了知识的组块, 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了可供加工的信息[6]。
2. 利用有意义编码策略, 增强学生记忆效果
编码是指在长时记忆中表征信息的过程, 意义描述了长时记忆中的一个信息同其他信息之间的连接数目[7]。当我们在长时记忆中表征信息时, 最好要为信息赋予意义。教师在设计PPT课件的时候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策略帮助学生在长时记忆中编码信息。
(1) 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处理策略
在本文中, 知识可视化被限定为PPT课件中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对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可以实现新信息之间的联结, 使教学信息更有意义。在PPT课件设计中常用的教学内容可视化策略主要有两种, 借助Smart ART图形实现教学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可视化和借助图表实现统计数据的可视化。
(2) 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处理策略
精细化策略是通过使现存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结来促进信息的有意义加工方式[8]。精细化主要是通过扩展已经存在的图示来使信息更有意义。教师在设计PPT课件时, 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促进精细化:提供例子、形成类比、利用助记符号。
(四) 控制原理在优化PPT课件设计中的应用
执行控制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 预期是指学生的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执行控制”和“预期”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执行控制和预期会影响学生注意、知觉、复述、加工、编码和提取等认知加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设计PPT课件的时候, 应时刻考虑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 及时帮助学生调整认知资源的分配。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实现。
1. 利用导航条, 实现学习过程的控制
一个好的导航可以随时告诉学生课程的进展, 学生可以据此调整自己注意力的分配和其他认知加工活动。另外, 导航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预期, 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导航条的位置一般放在页面的右上角, 也可以放在页面的左侧, 创建类似于Web页面风格的导航条。总的来说, 导航条可以有以下表示方法:先预告、再显示、直接显示、遮盖、更换颜色、数字标识等[9]。例如, 笔者在制作《教育技术领军人物研究》PPT课件时, 为了避免听众“迷航”, 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导航条, 其中数字部分一一对应了六位领军人物。
2. 利用目录页和过渡页, 实现学习过程的控制
目录的作用是告诉学生PPT课件包括哪些内容。过渡页往往能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提醒学生做好学习下一知识点的准备。好的目录页和过渡页一方面可以段落化地呈现教学内容, 帮助学习者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资源分配, 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习者带来美的享受, 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眼球。PPT设计专家大乘起信认为, PPT的目录设计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常规设计、图标法、图片法、Timeline、Web导航等[10]。过渡页的设计要与目录页保持风格一致, 以保证整个PPT课件的协调性。例如, 笔者为《教育技术领军人物研究》PPT课件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目录页。
结束语
多媒体课件设计应该从“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课件的设计和研究应该重视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本研究仅仅是一个尝试, 把信息加工理论的相关原理引入到PPT课件设计之中, 为教师设计PPT课件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波, 王建书.PowerPoint设计制作中问题分析及改进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5) :76-79.
[2]理查德·E·迈耶, 傅小兰, 严正.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6.
[3]李卢一, 郑燕林.选择性注意理论对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16) :29-31.
[4]朱京曦.多媒体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赵国庆, 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8) :42-45.
[7]保罗·埃根, 唐·考查克, 郑日昌.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9]孙小小.PPT演示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篇9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 人类的记忆有这样一个模型:
人的记忆模型中首先是输入部分, 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分别传入眼睛和耳朵, 然后进入记忆框架。记忆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识别再认, 认识记忆中已有的东西。当一个模式被识别后, 它就储存在短时记忆中, 除了本身的信息被存入短时记忆外, 还有一些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以帮助识别这个物体。用计算机术语来说, 这就是数据。数据提供各种情况和资料, 程序则组织和利用这些资料。那么是不是学生看到了听到了就是对这个信息的输入?不是, 真正的输入是学生将信息转入暂时记忆中。要使得学生对教师所呈现的信息由高效率的输入, 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对所呈现信息的注意。
一、教学实践片段及分析
对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这27个元素符号 (氢、氦……) 的教学, 我分了三步走。
(一) 符号意义化, 丰富化。
1. 将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识记材料变成意义丰富的材料。
适当介绍化学元素符号的起源。为了给各国化学家提供一个每种语言用起来都无需改变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系统, 1813年, 瑞典化学大师贝采里乌斯 (J.Berzelius, 1779—1848) 在《哲学年鉴》上第一次发表了他的化学符号, 它是用来表示一种元素和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及其相对原子质量的一个或一组字母。这套符号通用以后, 就成为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没有这些符号, 现代化学的发展简直难以想象。它的发展反映了化学的逐步发展过程, 反映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 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
2. 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称的第一个字母 (大写) 来表示, 如氧 (拉丁名称为Oxygen) , 它的元素符号表示为O。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 就在第一个字母 (必须大写) 后面加上元素名称中另一个字母 (必须小写) 以示区别, 如氯 (拉丁名称为Chlorine) , 它的元素符号为Cl。
3. 描述性的介绍元素符号。
在正式向学生呈现所要掌握的27个元素符号时,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背景。这也是信息加工理论所强调的, 承认人脑中智能和知识的存在, 将无意刺激转化为与学习者已经具有的有意义的信息联系起来, 同时也充分利用“记忆多余性”原理, 这样新的信息就可以有效地在长时记忆中编码, 并在需要的时候容易提取。如, 氧元素, 是大写的O, 我们呼吸需要的氧气就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氯元素, 由大写的C和小写的l组成, 自来水的杀菌剂氯气是由这种元素组成……
(二) 记忆整合化、多彩化。
1. 帮助学生对元素符号进行有效的编码。
编码是将学习者短时记忆中以知觉方式存在的信息转换成概念形式或有意义形式进入长时记忆。所以学习者必须具备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 以使得学习得到的信息容易记住, 并且将其迁移到学习者以后所遇到的各种情境中去, 这就是编码策略。我就元素符号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编码策略, 将要掌握的27个元素符号编成顺口溜:
在元素符号有来由, 拉丁名称取字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附加字母要小写。
碳是C, 磷是P, 铅的符号是Pb。Cu铜, Ca钙, 钨的符号W。
H氢, S硫, 硅的符号Si。金Au, 银Ag, 镁的符号Mg。
钠Na, 氖Ne, 汞的符号Hg。硼是B, 钡Ba, 铁的符号Fe。
锌Zn, 锰Mn, 锡的符号Sn。钾是K, 碘是I, 氟的符号是F。
氧是O, 氮是N, 溴的符号是Br。Al铝, Cl氯, 氦的符号He.
并编成五言律诗: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 硫氯氩钾钙。这样能使学习者头脑中原本零散的信息形成有一定联系的结构, 有利于学习者在以后相关的情境中提取。研究者惊喜的发现, 实验班的学生在课间时间都在津津有味地背着这些顺口溜, 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校园小调。
2. 增加信息的区别性。
信息会因后继学习的其他信息得到保持, 也会由于后来的信息形似而混淆。也就是说, 要促进学生记住并会用元素符号, 不仅要找到合适的编码, 而且要提供编码的区别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符号的过程中, 应尽量采用多种形式。
(三) 刺激强劲化, 及时化。
我开展了一次“元素符号背诵接龙”, 以小组为单位, 以最短的时间背诵完27个元素符号为获胜者 (在背元素符号时, 要说出大小写) 。
第二次比赛与第一次时隔一天, 第二次小组循环背完27个元素符号所需要的时间明显比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短。因为刺激得到了强化, 并且有及时的反馈。第一次比赛后, 不同组的学生斗志昂扬地积极要求我再组织第二次比赛。这次活动既有组内合作, 又有组间竞争, 学生个个背得兴趣盎然, 热火朝天。有些学生在第一次背诵的时候花了较长的时间回忆, 觉得给小组了拖后退, 为了在第二次的比赛中能够给小组争光, 利用间隔的时间用心去记忆, 去强化。同时, 组内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同学, 采用抽背的形式考查对方。大家在第二次“元素符号背诵接龙”中都有了很出色的表现。
二、教学后学生掌握元素符号情况及特点分析
从课后的测试题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27个要掌握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 元素符号的辨别, 表示方法等都掌握的比较好。但还是出现了下列情况:有4个学生认为C25H50COOH中有4种元素, 有学生干脆写有5种元素组成。当我让这些答错的学生订正时, 他们立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并且觉得很懊恼。
元素符号的默写中, 铁、氢、氧、碳等元素符号是100%的正确率, 其一是因为铁、铜等物质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质, 在他们的脑海中有非常具体的事物形象;其二是因为在化学教材的第一、二章中已经频繁出现过这些元素符号, 在学生的记忆中已经对这些符号有所储备, 所以再次提取这些符号的时候就显得比较容易, 可见新信息的获得加工与利用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新的信息必须和学生原有的有意义的信息联系起来, 才能在有效的长时记忆中编码、储存, 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容易的提取。错误率比较高的是铝、氯、氦、钠, 铝和氯因读音和相近, 且元素符号非常相似, 容易混淆。而金属钠和氦气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物质, 不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所以当有新的信息输入的时候, 一些学生无法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衔接, 出现信息难以提取, 输出错误的情况。
简答题“一氧化碳能不能写成‘Co’, 查一下元素周期表, ‘Co’表示什么元素?”对照班没有一个学生主动写出“一氧化碳能不能写成‘Co’”的原因, 在实验班中却有24位学生主动写出了原因:“Co只能表示一种元素, 而一氧化碳是有两种元素组成的。”
这说明, 实验班学生在脑海中主动构建对元素符号的认知, 对化学的学习充满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没有因为“枯燥”的元素符号而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反而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
摘要:元素符号是一切化学用语的基础, 但是对一个初中生来说, 元素符号这部分内容属于无意义识记材料, 学习中既枯燥又无实验, 学生仅靠死记硬背, 记不住, 易遗忘, 学习效率不高, 负担很重, 学得很被动。本文作者将信息加工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 在信息加工理论的指导下将元素符号的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 符号丰富化意义化;第二步, 信息整合化多彩化;第三步, 刺激及时化强劲化。
关键词:信息加工理论,化学,元素符号
参考文献
[1]司马贺.人类的认知[C].1986.
[2]黄卫平, 石磊.略谈学习化学用语的方法[J].中学生理科月刊, 1997, (20) .
[3]彭辉.中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胡珊.初中化学“符号语言”有效教学策略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理科专辑) [C].2006.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推荐阅读:
信息认知能力09-02
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认知07-19
信息碎片化有利于认知05-21
信息查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模式述评08-01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08-27
浅谈新高考下信息技术学科新认知与教学策略07-29
暂时句法歧义句认知加工初探10-14
理论认知05-24
阅读认知理论07-31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