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准备的重要性

2024-08-16

上课准备的重要性(精选7篇)

上课准备的重要性 篇1

“化学学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作用重大,是教师精心编制成的符合教学规律并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性材料,是融学习目标问题解决、方法指导、反馈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方案。对于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改变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学案运用于教学历史由来已久,它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

为什么要编制学案?怎么编?编好后怎么用?这些问题不理清,不解决,就不能编出优质的学案,导学功效就不能发挥到最佳,课堂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一、“化学学案”的教学价值

学案的核心在“学”,即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份优质的化学学案,其教学价值应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体现学习目标的任务书,即将化学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堂学习目标,根据目标来拟定学习任务,体验化学学习过程,努力达到学习目标。二是学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地展开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三是记录学习成长的档案袋,化学学案不仅是导学的文本,同时又学生的课堂笔记本,学生可以随时记录、圈点和标注重点与难点、疑问与困惑、成功与得失等一目了然,整理装订起来,对于后续的复习巩固可以起到诊断、激励、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二、在“化学学案”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化学学案的编制,往往根据教学课时,一课一案,备课组内分工合作。先由一人主备,形成初案;再在备课组内交流研讨,集思广益,形成通案;最后由教师自我调完善,形成个案。这样既体现了备课组的统一要求,又展现了个人的教学风格。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虽然“导学栏目”有所变化,但在编写时都要体现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化学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载体,编制时要心中有“人”,要以学生的视角去阅读化学教材,理解学习内容,理清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盲点、薄弱点甚至兴奋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起承转合、铺垫强化、质疑解难、点拨引导;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探究、交往互动,做到知识呈现问题化、能力提高过程化;要自始至终地把学生的“学”摆在首位,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用最恰当的方式自主学习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

2. 整合性原则。

学案不是化学教材的翻版,也不是对教材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对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教材内容的深度“解读”。首先,学案要依托教材,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其次,导学案要整合资源,体现课程的开发性;根据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适度取舍、调整、挖掘和拓展,学案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最新科技成果。简而言之,化学学案应该是整合了教材、学生和教师等各种教学资源的,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巩固提升的综合性材料。

3. 问题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问题”对于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引作用。“问题”是化学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的质量关乎导学案的质量,更关乎学生化学学习的质量。“问题”的设计既要源于教材,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更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一定的思维层次。这样“问题”才具有思考价值,才会像磁铁一样富有“磁性”,才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主动地探索、理解所学知识。

三、化学“导学案”的使用技巧

化学学案是化学教师课前预设的导学纲要,怎样在化学教学中灵活使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则大有讲究。善用者,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善用者,照本宣科,机械僵化。我认为要关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用于诊断学情,确定教学起点。

化学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自主预习”等几个栏目组成,自主预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自我判断:哪些新知识通过预习已经会了?哪些学起来有困难?新知识和哪些旧知识有关联?自己有没有遗忘?而这些正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需要了解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因此,化学学案不仅要引导学生“知新”,还要引导“温故”。例如,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时,“自主预习”不仅要有尝试解决的预习题,还要包含一些与甲烷、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相关的衔接题,通过预习反馈,确认教学起点。如果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好,教学起点就可高些,进度快些;如果大部分学生对甲烷、乙烯的结构、性质都有遗忘,就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进行适当的复习铺垫,然后再展开新知识的教学,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佳。使用学案,有利于教师对学情做全面、准确的判断。

2. 用于课堂讨论,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讨论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交往互动的重要形式,用导学案呈现课堂讨论题,有利于学生课前对内容有所准备,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课堂讨论时,学生有备而来,就会迅速进入问题的关键,讨论会更加热烈,效率也会更高。例如,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配置”时,设计一些论题:(1)配置溶液,为什么托盘天平只可称固体?(2)容量瓶的上部为什么要设计成细颈形状?(3)怎样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4)玻璃棒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5)为什么要洗烧杯和玻璃棒?(6)实验结束前,为什么要改用胶头滴管加水?(7)怎样准确控制溶液的体积?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原理,增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物质的量浓度配制的准确性,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判断。

3. 用于实验探究,渗透科学方法。

实验是化学的基石,实验探究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的有效手段。实验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但这种方法中又往往包含诸如观察、比较、归纳、演绎、综合等其他科学方法。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实验可以使探究过程更加有序,探究方法更加科学,在实践中更好地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与熏陶。例如,学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学案可以从氧化钠与过氧化钠都属于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余桂莲

(固原市原州区第五中学,宁夏固原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化学变化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化学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会学生当主人非一时一事所能办到的,而是要靠长期、多方面的努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确定培养方向。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双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升到“主人”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消除“满堂灌”的思想,彻底改“坐骑”为“拐杖”,善于“牵牛鼻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课前导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化学课着迷,从内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开端。

如实验导入。在学习碱的性质时,不妨先做一个“水写红颜色的字”的“魔术”,学生一定想知道教师是怎样用水写出红颜色的字的,教师说:“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探究吧。”通过这些精彩的实验表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投入“探究知识”中。

如文学导入。有的古典文学中充满着化学,因为化学本身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古代也不例外。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教师先念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于谦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绝句,再反问学生,这些诗句中包含了哪些变化和性质呢?学生当然急于知道答案,乐于探究了。

如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具有其他教学设备所不能比拟的许多优点,如动感强,视觉效果好,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微观世界宏观化,复杂过程具体化。如用多媒体演示电解水的化学反应实质,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学生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好。

2.让生活走入课堂。

大千世界五彩纷呈,化学现象比比皆是,教师要做生活的

钠的氧化物,以及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事实,提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问题,继而引导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猜想生成物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进一步判断过氧化钠是否属于碱性氧化物。

有心人,多观察生活,注意收集和整理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将化学现象带入课堂,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为什么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夜晚在坟场为什么会看到鬼火,为什么不用石油直接做燃料,五颜六色性能不同的布料与化学有关吗,洗碗为什么喜欢用热水。初中学生总是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细致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认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3.让知识走向课外,走向生活。

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践活动和化学科普讲座,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知识走向课外,走向生活,一旦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完成了一些课外活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将会愈发强烈。

三、利用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化学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化学的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包括: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出现的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正确使用仪器,对实验步骤和现象要准确地表达出来。这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

首先,要在观察和实验前让学生做好观察和实验的准备,了解观察和实验的目的,了解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了解观察和实验的重点、关键,并能列出观察和实验的提纲,只有在思想上做好了观察和实验的准备,才能较好地完成预期的观察和实验目标。

其次,要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采取适宜的方法,如:“对比观察法”还有“设计实验方法”,在学生观察和实验中,严格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不能为了得到预期的结果,补现象,弃现象。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互相协作,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观察和实验环境,在实验室中,不但要应用好已有的设备,更要鼓励学生因陋就简地自制教具,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教师今天的“教”正是为了今后的“不教”。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主要是向学生传播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

化学学案的编制过程,也是促进化学教师校本研修、实现个人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作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性材料,化学学案应该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篇2

一、准备活动的概念

准备活动又称为热身运动, 也就是比赛训练和体育课最基础的部分之一, 这是正式开始体育活动之前所进行的身体练习, 也是为即将到来的强烈的活动强度做准备, 从而使身体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 如果没有提前做准备运动就很有可能成绩达不到正常水平, 更重要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身体在训练的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创伤, 所以作为体育训练者和运动指导者都应该对准备活动有强烈的认识, 没有通过准备活动就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极有可能造成腿部拉筋或者摔倒, 更严重者可能导致一个体育运动者没有机会在进行体育训练, 所以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是尤为重要的。

二、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1. 众所周知,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训练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目前大部分学校还仍然采取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础部分和结束部分的教学模式, 他们之间互相联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以一节体育课为例, 准备运动几乎占了一节体育课的四分之一的时间, 由此看来准备活动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的高级领导应该格外重视体育课程的准备活动, 为学生安排好体育课上的准备活动的内容。

2. 体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和技能,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重点在培育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它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 且有利于学校完成教育任务, 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 者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民族兴旺, 国家富强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组织学生锻炼身体是体育的主要任务, 促进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是学校的主要目标, 只有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才能逐渐掌握体育教学中的要领;只有学生逐步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 熟练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才能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进而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3. 通过体育教师多年的教学实验表明, 准备活动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热情。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年龄特点, 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中长跑项目上存在着畏惧感, 不喜欢参与甚至出现偷懒、请假等现象。教师在讲解中长跑的教学意义、内容、项目, 锻炼的价值, 运动中的要求, 注意事项, 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对中长跑有一个初步认识, 然后采用专门性的准备活动进行训练活动。达到减少学生的中长跑的抵触心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作用。

4. 准备活动可以成功激发学生的中枢神经的兴奋, 是整个身体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 提高大脑的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进而提高整个人的适应能力, 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准备前的运动能够克服生理的惰性加速血液的循环速度, 为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气防止过早出现疲惫, 达不到老师的不到老师的标准。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减少肌肉韧带的拉伤, 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安全, 防止因为过于强烈的运动出现身体各种的不适。还能提高身体的肌肉弹性和伸展感, 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 进而提高整个体育活动的效率。

5. 总而言之, 言而总之, 准备活动是我们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重要环节, 我们一定要严格重视起来, 必须以严谨和科学的教学态度对待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 我们还要高度重视体育准备活动, 作为学生更应该把体育活动前的准备活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有效的避免活动中出现严重的创伤, 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应的不良状况。积极地对待体育事业的发展, 充满正能量的对待体育教育, 进而能够是自己的各项运动项目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出色的成绩。

三、怎样安排好体育课的准备活动

1. 时间和运动量要适应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 准备活动是为了上好一节课做准备, 准备活动时间一般在八分钟到十分钟左右, 时间不能太长, 避免造成准备运动比体育活动的时间还长, 这样不正确的教学方式极其容易造成学生疲劳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项目, 影响教学效果, 还极其容易引起创伤, 但是相反运动量过小, 那么就失去了准备活动的意义, 所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气候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造出一套能够适应学生锻炼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另外, 如果遇到准备运动量小, 幅度较大, 技术性较强, 要求素质较高的情况, 那么就要适当的增加准备活动的时间。

2. 安排要科学、全面、合理,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

频率的快慢应该循序渐进, 给学生充分的缓冲时间, 首先要保证全身活动, 全身都打开脉络, 由慢到快, 由大到小循序渐进, 准备活动既要有一般性的准备, 又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模仿练习的时间, 使身体各主要器官得到充分的活动, 协调各器官与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机能, 把这两样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还要注意上课学生的情绪, 心理状态和生理特点, 根据各个学生的素质体能来安排学生的训练强度, 找到每个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方式。

3. 教学形式要新颖, 有趣, 多样准备活动应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积极借助个种合理的练习手段以达到刺激学生的脑皮层相应中枢的兴奋的目的, 尽可能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要从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 不断出新, 力求做到内容不变形式变的创造, 如课前的短时间的慢跑, 最好经常改变一下跑的形式, 不要每节课全绕跑道跑, 可改为螺旋形跑, 回形跑分并队跑, 交叉穿梭跑等等各种方式增加教学的新颖程度, 让学生增加兴趣提高热情, 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使学生觉得不枯燥、有意义, 能更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起到集中精神的作用。

4. 内容要别出心裁, 要紧扣主题, 与教材紧密结合。

创新是当下最流行的词汇, 积极创新教学内容也是重要的一项任务。作为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技术项目额特点正确选择, 既要做到灵活多变又要与基本部分的教学紧密结合, 另外还要围绕教材的教学任务, 练习必须要有针对性, 做到积极与教练配合, 出色地完成体育任务, 增强自我素质的培养, 提高自己的学习意识的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同时提高他们对体育教学最科学最合理的认识。

5. 准备性活动的内容不能只注重一般性的活动, 更不能忽视专门性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只是起到了辅助主教材的作用, 因此不能成为主要活动, 我们训练的内容是要充分打开肌肉群、身体的各个器官还有各系统的机能, 使身体有一个缓冲的作用。还有教练要充分起到帮助学生的作用, 合理安排训练活动的比重, 才能保证训练活动能够顺利的完成。

6. 很少一部分老师由于对准备活动认识的不充分, 所以导致一些教师存在轻视和盲目的压缩学生的准备时间的现象, 甚至更过分的是几乎不给学生准备活动的时间, 让学生在训练期间出现严重的失误, 导致各项机能因为没有完全打开, 学生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的症状。这种对准备活动的不重视, 懒懒散散, 动作不到位, 甚至只是把准备活动看成是一种负担, 一种形式, 想要在这方面做到完美, 那么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还是采取一把抓的方式, 准备活动和专业项目同时重视起来, 全做到面发展。

结语

作为体育老师必须在教学大纲上狠下功夫, 在滚瓜烂熟的前提下, 认真准备教材、场地和机器, 掌握好每节课的重点知识, 避免因为不做准备活动出现学生身体损伤的现象, 影响教学质量, 所以我们也要为国家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所以结合上面所述的问题, 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出路, 完善各项技能, 使之朝着科学化、现时代化的方向发展, 为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不断努力。

摘要: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一项重要的内容和教学步骤。准备活动是一节课的开始, 他在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起轻快地准备活动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项目, 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精神, 使其能更好的掌握体育知识、动作技巧和技术, 帮助学生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对待体育课程, 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师, 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准备活动的重视还要有目的性的重要性的宣传, 而且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准备活动, 达到实效性、针对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的目的,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 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中的各项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学,准备活动,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汪凤海.浅谈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重要性[J].新课程 (教研) , 2011 (03) .

浅谈课堂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 篇3

一、实验材料准备充分, 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 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 初中科学更注重课堂学生的探究性活动, 于是初中科学课堂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想让初中科学课堂增加亮点, 课堂中实验的设计是关键之一, 而实验材料的恰当与否则是重中之重。

1. 充分准备实验材料, 激发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的实验材料准备是在教材提供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的, 材料的准备往往也很单一。整堂课只能围绕教材上几个固定的、单一的实验进行研究, 这就不能激发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减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扼杀了学生勇于探索, 敢于实践的勇气,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索, 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的环节, 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需要大量地选择和收集与实验相关的“有结构”实验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指各实验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的实验材料。

2. 充分准备实验材料,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如果教师在科学课前能精心设计实验材料, 不断对教材上的实验材料进行改进, 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活”起来, 而且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索科学。“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不仅来自与实验室, 而且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验材料之间相互作用, 给学生带来探索的兴趣, 得到发现的快乐。

初中学生对外界的一切具有浓厚的好奇心, 总想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或是一定的工具来探索周围的具体环境。

科学名师刘默耕老师曾形象地用“过河”来比喻科学课的教学。河的此岸是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河的彼岸是这一课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水平。刘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 将跨过人类数十年, 甚至是数百年的历史长河, 从神农尝百草到现代植物学, 从螺祖养蚕到现代昆虫学, 这道历史长河是十分宽阔的啊!”过河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老师准备好舒适的大船让学生乘过河, 有的老师造座桥领着学生排队过河, 刘老师提倡的办法是在老师的带领下, 学生自己找石头跳过去, 利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进行科学课的教学, 正是刘默耕老师提倡的办法。这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正是“河里的石头”, 而“过河”的便是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经历。

3. 充分准备实验材料,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的选择, 是教师给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兴趣和多方面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真可谓“一箭数雕”。

二、准备实验材料的注意事项

科学课堂上, 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实验材料准备, 课堂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实验操作也无法顺利进行, 科学探究就更无从谈起。要想把科学课上得精彩, 上出特点, 必须有适当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可以操作研究。要想有适当的实验材料, 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 从平时中积累实验材料。

除了学校实验室里的这些实验器材, 还要注意收集好平时实验课制作的一些仪器室没有的自制教具。俗话说“吃瓜要留种”, 可以把每次教学时制作的实验教具保管好, 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或是其他的科学老师提供方便。

2. 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

如果实验材料准备比较麻烦, 课前让一部分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是个可行的方法。先把实验材料拿出来, 然后请学生跟老师一起准备。当然, 每次学生都可以更换, 尽量在一个学期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准备。这样不但发挥了学生小助手的作用, 还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 自己也可以方便很多。

3. 发扬合作精神, 共享实验材料。

同学校、地区的科学老师要发扬合作精神, 互相帮助。东西可以互相调节, 互相借。这样做到资源共享, 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上课准备的重要性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准备工作,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要想使建筑施工技术得到合理的应用, 就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决定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的具体状况, 因此, 要重视对建筑施工技术准备工作的合理布置, 相关的施工人员一定要明确建筑施工技术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这样就可以使得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1 技术资料的搜集

要想做好建筑施工技术准备工作, 就要对施工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 做好相关施工图纸、资料以及施工方案的准备工作, 计算得出相应的施工预算费用, 针对施工进行合理的测量, 组织好相关的施工人员, 针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勘察, 从而依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选取最适宜的建筑施工技术, 这样就可以使得建筑工程顺利施工。而要想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对现场的各种情况进行收集和整理, 对现场进行全面的勘探, 搜集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地质信息、地形信息以及气象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 同时也要对周边环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 明确了解周边建筑物的建设量, 对道路交通以及地下管道的铺设都要进行全面的调查, 做好勘探工作后, 就要对可能影响到现场施工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以及条件进行排除, 根据现场的施工状况, 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 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2 熟悉和审查图纸

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施工的要点, 同时, 也要对施工图纸中的各项要求进行贯彻实施, 要清楚了解施工图纸中的各项要求, 依据设计图纸的要求, 对各项功能技术进行设计, 对设计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技术熟练掌控, 了解各项施工工艺和材料, 对施工图纸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合理检查, 以保障各项内容设计的精确性, 避免施工图纸中出现遗漏的设计项目, 这样就能够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能够顺利的开展。

3 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编制

在完成技术资料的搜集、相关图纸的熟悉和审查工作后, 就需要展开施工组织设计, 对施工方案进行编制, 这样能够有效的对施工形成指导, 同时还需要对工程的规模以及结构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 制定出具体的工程建设方案以及政策, 严格依照工程施工工艺的要求和技术规律, 在保障施工工艺应用合理性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节奏的进行施工的准备工作, 保障施工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合理的利用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 将机械化水平进行有效的提升, 在劳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保障施工可以安全而顺利的进行,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所需要的成本费用。

针对施工现场要进行合理的布置, 对材料要实现有效的二次运转, 尽可能的丰富安装材料类别, 保障安装材料性能和规格的一致性, 对材料的进场时间进行合理控制, 保障周边各种设施设置的合理性, 减少临时搭建的费用, 节省施工的成本, 确定安全以及事故发生的应急方案, 进一步的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4 施工预算的编制

预算的编制必须依据施工合同、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施工方法而进行。施工预算将作为进度计划, 材料供应计划和资金拨付计划编制的依据, 因此要尽可能详尽, 只有编制了详尽准确的施工预算, 才能保证整个施工过程有序的指导资金筹措。

5 其他准备工作

根据工程规模、结构特点、复杂程度, 建立现场领导机构, 确定领导人选;协调配备工程所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技术工人, 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制定各种岗位责任制和质量检验制度, 对要采用的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要进行研制、试验和请专家论证, 成熟了才能采用。

做好交底工作, 对施工各个环节的安全进行有效的保障, 保障各项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 严格的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体系, 从而可以依据该体系来保障工程施工的总体质量, 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从而实现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6 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做好施工技术准备工作, 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还能够有效的保障建筑施工可以顺利的进行, 做好施工进度控制工作, 提升建筑的施工效果, 实现建筑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余强.浅谈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 2011, (15) .

[2]胡文强.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12) .

上课准备的重要性 篇5

一、施工技术准备工作

施工技术准备是施工准备工作的核心。由于任何技术工作的差错或隐患都可能引起重大的安全和质量事故, 造成生命、财产和经济的巨大损失, 因此必须认真地做好施工技术准备工作。

㈠熟悉、审查施工图纸和相关设计资料熟悉图纸, 要求参加建筑施工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充分了解和掌握设计意图、结构与构造特点及技术要求, 能按照设计图纸要求, 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实现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建筑产品。

㈡严格技术核定和设计变更的签证制度如设变图纸修改, 技术核定和设计变更资料都要有正式的文字记录, 归入工程施工档案, 作为指导施工竣工验收和工程结算的依据。

㈢对拟建工程进行实地勘测和调查为了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获得第一手资料, 做出先进合理, 切合实际的施工组织设计, 要对拟建工程自然条件调查分析, 掌握地区水准点和绝对标高等情况, 了解掌握地质构造, 地下建筑或构筑物、地下管线等情况资料。

㈣编制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

第一, 编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是技术准备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是按照施工图确定的工程量、施工组织设计所拟定的施工方法、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其取费标准, 由施工单位编制的确定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经济文件, 它是施工企业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工程结算、建设银行拨付工程价款、进行成本核算、加强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一, 编制施工预算。施工预算是根据施工图预算、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施工定额等文件进行编制的, 它直接受施工图预算的控制。它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各项成本支出、考核用工、“两算”对比、签发施工任务单、限额领料、基层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

㈤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指导施工现场全部生产活动的技术经济文件。建筑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物质财富再创造的过程, 为了正确处理人与物、主体与辅助、工艺与设备、专业与协作、供应与消耗、生产与储存、使用与维修以及它们在空间布置、时间排列之间的关系, 必须根据拟建工程的规模、结构特点和建设单位的要求, 在原始资料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出一份能切实指导该工程全部施工活动的科学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 。

二、施工物资准备工作

材料、构 (配) 件、制品、机具和设备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物资保证, 这些施工物资准备工作必须在工程开工之前, 或施工阶段按施工进度要求完成。根据各种物资的需求量计划, 做好采购、运输和仓储等工作, 使其满足顺利施工的要求。

建筑材料的准备主要是根据施工预算进行分析, 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要求, 按材料名称、规格、使用时矿、材料储备定额和消耗定额进行汇总, 编制出材料需要量计划, 为组织备料、确定仓库、场地堆放所需的面积和组织运输等提供依据。构 (配) 件、制品的加工准备, 根据施工预算提供的构 (配) 件、制品的名称、规格、质量和消耗量, 确定加工方案和供应渠道以及进场后的储存地点和方式, 编制出其需要量计划, 为组织运输、确定堆场面积等提供依据。建筑安装机具的准备, 根据采用的施工方案, 安排施工进度, 确定施工机械的类型、数量和进场时确定施工机具的供应办法和进场后的存放地点和方式, 编制建筑安装机具的需要量计划, 为组织运输, 确定堆场面积等提供依据。生产工艺设备的准备。按照拟建工程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设备的布置图一提出工艺设备的名称、型号、生产能力和需要量, 确定分期分批进场时间和保管方式, 编制工艺设备需要量计划, 为组织运输, 确定堆场面积提供依据。

三、施工劳动组织准备工作

劳动组织准备的范围既有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劳动组织准备, 又有大型综合的拟建建设项目的劳动组织准备, 也有小型简单的拟建单位工程的劳动组织准备。

㈠建立工程项目的领导机构要根据拟建项目规模, 结构特点和复杂程度, 组建项目经理部。选派适应工程复杂程度和类型相匹配资质等级的项目经理, 并配备项目副经理, 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材料管理、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人员。

㈡建立精干的施工队组施工队组的建立要认真考虑多专业、多工种的有机结合, 技工、普工的比例要满足合理的劳动组织, 要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 建立施工队组要坚持合理、精干的原则, 同时制定出该工程的劳动力需要量计划。

㈢集结施工力量、组织劳动力进场工地的领导机构确定之后, 按照开工日期和劳动力需求计划, 组织劳动力进场。同时要进行安全、防火和文明施工等方面的教育, 并安排好职工的生活。

㈣做好人员的入场教育加强对项目经理部人员的安全、质量和文明施工等教育。向参加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 以保证工程项目严格按照设计图纸, 施工组织设计, 安全操作规程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要求进行施工。建立职工考勤和考核制度, 调动职工的施工生产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

㈤建立工地各项管理制度要建立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建筑材料检查验收制度、施工图纸会审制度、施工材料出入库制度、施工机械设备安全操作制度和设备机具使用保养制度等。使之成为约束、规范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的行为。

四、施工现场内部和外部准备工作

项目经理部要按照设计单位提供的建筑平面图, 搞好“三通一平”, 进行施工场地平整, 要做到施工现场路通、水、电通和平整场地。要拆除妨碍施工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根据建筑总平面图规定标准和土方竖向设计图, 进行挖土方或填土方。对施工现场做补充勘探, 进一步寻找枯井、防空洞、地下管道、暗沟和隐蔽物, 并及时处理, 为基础工程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建造临时设施, 为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做准备。施工现场外部准备。主要表现在由于施工单位大都本身的施工力量有限, 有些专业的施工, 安装、运输都需要与专业化施工单位联合, 与其签订分包合同, 以保证工程按合同要求和质量要求竣工。

论科学探究活动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篇6

前不久, 听过一节科学课《灯泡亮了》。授课老师把实验步骤讲述清楚后, 学生立即动手进行操作。一会儿, 小灯泡就有亮的了, 十几分钟后, 全班就剩下两个小组的灯泡没有亮。授课老师就忙着检查这两个小组的实验材料, 帮助这两个小组把实验重新做了一遍。旁观其他的小组, 有的小组成员则显得无事可作, 东瞧瞧西看看;有的小组把刚才的实验重新拆开再连接;有的小组干脆拿着导线、小灯泡玩了起来。等所有的小灯泡都亮了, 一节课的时间已过去了一半, 剩下的教学任务则无法顺利完成。

我们在课堂上通常会遇到这种突发情况, 如何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 顺利地开展探究活动, 我认为教师应重视探究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 要提高科学实验效果, 指导学生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做一遍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体验实验效果, 得出科学的结论。课本中出现的实验, 无论是简单的, 还是复杂的, 即使是以前曾经做过多次的, 也要重新做, 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防止课上打“哑炮”。因为实验的结论是唯一的, 但由于所选择的实验材料不同, 出现的实验现象也不尽相同, 有时更与课本上出现的实验现象截然相反。如三年级上册第三课中的用吸管吸水实验:两根粗细相同的塑料吸管 (不要太细) , 一根插在盛水的杯中, 一根放在杯外, 用嘴同时吸两根吸管。无论学生如何用力吸, 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都不应该吸到杯中的水。有的学生把两根粗吸管换成了细吸管 , 却从杯中吸到了水, 出现了与课本上相反的实验现象。课前准备做的充足的老师, 处理起来显得非常从容, “哪一根吸管容易吸到水,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提问, 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让学生思考大气压力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像这种突发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 但只要我们准备工作做的充足, 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设想一遍, 处理突发事件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二、实验材料的准备是开展探究活动的硬件

科学课的学习以探究活动为核心, 开展探究活动的基础就是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的载体, 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

1.实验器材的课前检查

教师不仅在课前试做实验, 对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更要逐一检查。如酒精灯, 需检查剂量是否足够, 灯芯是否完好, 是否可以点燃, 点燃后是否能顺利燃烧。又如铁架台, 要看螺丝是否松紧适度, 要保证学生能顺利调节铁夹高度。如小灯座、导线, 要保证接触良好, 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如高锰酸钾等实验药品, 则要检查是否受潮。食盐、冰糖颗粒大小是否相同。只有实验材料完好, 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另外, 实验器材在数量上还要留有余地, 如试管、烧杯等易碎的玻璃器皿更要多准备, 以防实验过程中器材破损影响进度。

2.选取学生日常工作中最熟悉的材料

熟悉的实验材料常常隐藏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学生在对熟悉材料操作中出现的新奇现象, 他们的思维会随着材料的组合产生高速运转。如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中, 我选取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铁、铜、铝、纸片、木片、牙签、塑料、螺丝刀等十几种常见的材料。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最丰富的资源。

三、学生参与课前准备是开展探究活动的软件

探究活动的核心是让儿童充分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像科学家那样质疑, 像科学家那样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就发现的问题、现象猜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其实就是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准备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质疑、发现问题的过程。

1.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培养了动手能力

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 他们会主动预习教材, 了解实验材料的特点;他们还会主动把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对不熟悉的材料, 他们也会主动向周围的人请教。如《认识岩石》一课中, 教师只负责准备岩石实验盒, 放大镜必须用到的器材。其他的像各种各样的岩石、小锤 (每组两个) 都由学生自己准备。在准备过程中, 学生向家长和周围的人了解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我们这里的岩石有几种;岩石是从哪里来的;岩石有什么用途等等。他们不仅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岩石, 还在课前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了探究。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不仅减少了教师准备实验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培养了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能力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更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学生的合作学习技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如《改变浮和沉》一课中, 需要的实验材料有食盐、鸡蛋、沙子、泡沫塑料、橡皮泥、牙膏皮、塑料瓶、木块、石块等十几种材料, 这些实验材料由教师准备的话, 费时费力, 不如放手交给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会主动分工, 每人搜集几种。材料搜集齐后, 小组内会进行合理分工, 如有的同学负责筛选材料, 有的同学负责保管材料, 有的同学负责记录。在课前准备过程中, 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真正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浅谈准备活动在体育课中的重要性 篇7

一、准备活动的作用

准备活动从生理角度来说,通过身体练习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体温,防止运动损伤、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

由于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小于课堂基本部分的运动量,所以能使心脏器官有一个适应过程,这样就能完全克服上课一开始就进入大运动量的活动而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现象。

准备活动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体育知识、熟练掌握体育技能的愿望。准备活动的鲜明节奏、优美动作,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自身肌肉活动的体验,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迅速进入运动状态。

当然,目前在农村学校还存在着一些不重视体育课中准备活动的不良现象,一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了课的主要部分,使学生突然投入大运动量状态,二是仍然有“放羊式”的教学法,整个课始终没有周密的安排和充分的准备,导致一些学生运动量较大,一些学生运动量过小,失去了体育课的意义,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因此,作为一名专职体育教师,绝不可忽视准备活动在体育课中的作用。

二、准备活动的具体做法

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准备活动必须求新求变。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都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且效率更与之有关,同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主要取决于体育课是否吸引人。有些学校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常限于呆板的口令,做一些走路练习、徒手操、广播操等等,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只顾用力喊,学生越做越懒散的局面。那么准备活动究竟怎样做才好呢?依笔者多年从事体育教学的实践体会,并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提出如下几点方法:

1. 队形的变化

队列练习比较枯燥,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变化队形,如分队走、合队走、蛇形跑、交叉跑、登山跑(高抬腿跑)、下坡跑(小步跑)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感觉中完成走跑任务。做操的队形也不要固定,可采用圆形队,双圆形队,面对面站列,或事先设计成图案的队形,使学生觉得新颖、有趣。

2. 动作的变化

每次课都做同样的操,或是单纯做几节专项准备活动,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准备部分的任务。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训练水平等不同特点,在身体姿势动作的方向、幅度、路线、速度、节奏等方面不断进行变化,同时渗透美感教育,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妙趣横生,不枯燥无味了。

3. 口令的变化

在一套操中采用多种形式喊口令效果比较好。如集体喊口令、小组喊口令、师生接口令、音乐代口令等,这样既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喊口令的能力,用音乐取代口令指挥动作,效果会更好。

4. 形式的变化

每节课挑几个同学轮流出来组织准备活动,并且尽量用普通话,动作可以自编,通过展示自我的平台,大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另外在准备活动中加入一些集中注意力的比赛,如相反动作练习,比比谁反应快,比比谁注意力集中,这比较符合这个年龄段争强好胜的特点。

上一篇: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下一篇:水文地质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