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位论文

2024-06-10

早期复位论文(精选4篇)

早期复位论文 篇1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 特别是中老年患者, 早期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 可使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 国内有多种治疗方法, 我院2000年6月—2010年6月对6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加压空心螺纹钉进行手术内固定,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 男30例, 女38例, 年龄

13岁~86岁, 受伤时间30 min~36 h, 平均24 h.致伤原因:跌伤60例, 撞伤6例, 其他损伤2例。骨折类型:头下型10例, 头颈型25例, 经颈型5例, 基底型28例。按Garden分类:Ⅰ型7例, Ⅱ型13例, Ⅲ型30例, Ⅳ型18例。

1.2 诊疗经过

1.2.1 术前准备

对Garden分类Ⅰ型、Ⅱ型给予皮牵引, Ⅲ型、Ⅳ型给予骨牵引,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进行全面检查, 评估脏器功能,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以局麻为主, 必要时可选用硬膜外麻醉以确保手术安全, 术中须进行监测。

1.2.2 手术经过

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在1 d~2 d内局麻下在C臂机透视下经皮穿入导针, 观察导针方向深度满意后, 经皮小切口分别拧入3枚加压空心螺纹钉。GardenⅢ、Ⅳ型骨折患者均行胫骨结节牵引3 d~6 d, 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 已达到解剖复位的, 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穿刺针固定;未达到复位的于手术床上麻醉下进行牵引复位, 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和接近解剖复位。再在C臂机透视引导下, 于大转子下约3 cm~5 cm处, 平行于股骨颈向股骨头方向钻入3枚导针。于正侧位透视见导针方向深度合适, 经皮小切口分别拧入3枚加压空心螺纹钉, 使螺纹钉头位于股骨头软骨下面0.5 cm, 钉尾紧贴骨皮质, 小切口分别各缝合1针, 无菌敷料包扎。

1.2.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外展位, 穿防旋“丁”字鞋4周~6周, 术后次日开始功能锻炼, 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及稍屈膝屈髋活动, 1周后半卧位行床上被动和主动锻炼, 4周~6周后扶拐下床活动, 患肢不负重练习行走, 视骨折愈合情况3个月~4个月逐渐负重行走, 12个月~18个月骨折愈合后手术去除加压空心螺纹钉。

1.3 疗效判定标准

优:髋关节活动正常, 无疼痛, 恢复或基本恢复伤前情况。良:髋关节活动恢复, 步态正常, 活动时偶有轻度疼痛或不适, 不影响行走及下蹲, 生活能自理。差:疼痛、跛行、需扶拐行走, 髋关节活动受限, 生活不能完全自理。68例患者中优58例占85.29%;良4例, 占5.88%;差6例, 占8.82%;优良率为91.17%.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12个月~36个月, 平均20.4个月。68例患者58例骨折愈合, 无股骨头坏死变形, 愈合率为85.29%;不愈合10例, 占14.71%.4例骨折愈合股骨头变形坏死占5.88%, 其中头颈型2例, 经颈型2例, GardenⅢ型1例、GardenⅣ型3例;骨不连6例, 占8.82%, 其中头下型4例, 头颈型2例, GardenⅢ型2例、GardenⅣ型4例。无断钉, 螺纹钉穿出和退出共7例, 髋内翻畸形6例, 无感染病例发生。

3 讨论

3.1 股骨颈骨折临床较常见, 特别多见于老年人, 原因一是老年人各组织器官逐渐走向衰退, 很多人伤前即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及肺部慢性疾病;二是老年人大部分骨质疏松, 骨质脆弱;三是由于骨折局部的解剖特点及血供特点等因素,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可严重受损, 血供代偿能力差[1];四是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 反应迟钝, 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的有害应力, 加之髋部受到应力较大, 局部应力复杂多变, 因此不需要多大的暴力即可发生骨折。由于以上四方面的原因股骨颈容易发生骨折, 骨折后骨不愈合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缺血坏死和变形塌陷发生率高, 治疗较困难, 效果差。治疗效果与年龄、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内固定方法及术后正确指导功能锻炼有关, 另外还与术前的合理评估、积极合理的准备、内科合并症的治疗、并发伤的正确处理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3.2 股骨颈骨折手术方法很多, 如:三翼钉内固定、3根骨圆针内固定、单一空心镙纹钉内固定, 以上三种方法现在基本淘汰;另外有动力髋加压钢板、Gamma钉、股骨近端骨髓内钉 (PFN)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等多种手术方法。本组主要讨论3枚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方法。

本组病例大部分于牵引架上局麻下进行, 屈髋30°, 外展30°, 内旋20°, 水平进针, 在C臂机引导下用电钻钻入。3根针须平行于压力骨小梁, 尽量减少来回进退镙钉, 确保一次成功, 要遵循“强斜、贴边、通过股骨距”的原则[2]。螺钉距股骨头软骨下0.5 cm~0.8 cm.螺纹不在骨折线中, 否则会导致骨折面分离, 不能加压。

3.3 术后患肢外展位穿“丁”字鞋, 继续进行内科疾病的治疗, 定期做深呼吸运动, 按摩四肢, 防止血栓形成, 并给予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早期功能锻炼。

3.4 股骨颈骨折早期治疗有利于尽快恢复骨折后血管扭曲、受压或痉挛, 对无移位的骨折, 尽快做术前准备, 尽早手术, 一般2 d~3 d.对于有移位的骨折, 尽快做胫骨结节牵引, 使之很快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之后再进行手术。

3.5 股骨颈骨折受张力、压力、剪切力的作用, 常为复合作用, 骨折端极易产生移位, 所以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要求能承载这三种应力[3]。3枚空心加压螺纹钉的抗压力、抗张力强度和抗扭转能力, 均能满足上述要求, 其特点是:螺钉系钻孔拧入, 非冲击进入, 避免了骨折端的间接分离和损伤;其螺纹深, 螺距宽, 抓持力强, 能使骨折端紧密靠拢, 而且螺纹直径较小, 对骨质及髓内血管损伤小;3枚空心螺纹钉呈三角形立体固定, 稳定性好, 能有效防止股骨头的旋转和下沉;手术适应证较广, 几乎适合所有年龄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而且操作简单, 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固定方法。缺点是对于年龄较大的股骨颈头下型、头颈型和经颈型骨折, 而且Pauwels角大于70°的骨折固定后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率高, 笔者建议对上述骨折尽量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宜。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3:637.

[2]朱泽.经皮Knowles钉治疗老年高危股骨颈骨折30例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2, 8 (6) :438.

[3]姜晓宇, 崔海文, 等.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与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 2002, 8 (3) :213.

早期复位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住院待产的头位初产妇后位宫颈者160例, 随机分为用利多卡因封闭后早期徒手复位扩宫为A组;80例未做特殊处理为B组。孕37~42周, 孕妇年龄 (20±2.5) 岁, 组间孕周、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排除明显头盆不称、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产前出血及内外科合并症等情况。临产后有规律宫缩 (宫缩持续时间>30s, 间歇时间4~5min) , 宫颈管展开, 宫口开大1.5 cm后, 胎头位置平坐骨棘或以下, 衔接良好。

1.2 方法

孕妇排空膀胱后取截石位, 在严密消毒下行阴道检查后A组用2%利多卡因纱布湿敷2~5min, 当有宫缩时用食、中指将宫颈前唇轻轻向上托起后缓缓扩张宫颈, 用力均匀, 不可用暴力, 可重复, 直到将宫颈复位成前位或宫口扩大2~3cm。如果3~4次宫颈不能复成前、中位或宫口不扩张, 即为失败。B组未做特殊处理。

注:各项指标两组间比较, (1) χ2=9.00, P<0.01; (2) χ2=7.53, P<0.01; (3) χ2=6.78, P<0.01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A、B两组宫颈水肿、活跃期异常 (指活跃期延长和活跃期停滞) 、剖宫产情况A组宫颈水肿、活跃期异常、剖宫产数明显少于B组 (P<0.01) , 见表1。

2.2 A、B两组的潜伏期、活跃期、总产程A组较B组的潜伏期、活跃期、总产程明显缩短, 见表2。

2.3 A、B两组新生儿出生1minApgar评分、产后出血宫颈裂伤和产科感染情况比较A组Apgar评分<7分2例, 产后出血2例, 宫颈裂伤1例;B组Apgar评分<7分者2例, 产后出血1例, 宫颈裂伤1例,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由于对有会阴伤口者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近期均无明显感染倾向。

3 讨论

宫颈水肿常发生在第一产程, 与滞产、头盆不称、骨盆狭窄、胎方位异常有关。因胎头位置不正, 产妇过早运用腹压, 致使宫颈前唇长时间被压于胎头与趾骨联合之间, 引起宫颈水肿, 影响宫颈扩张。本文是根据后位宫颈影响Bishop评分和力学原理, 对宫颈水肿的预防进行探讨。产力在第一产程是子宫肌纤维收缩的合力, 胎儿在产力作用下沿着产轴下降, 迫使宫颈扩张, 宫口开大, 最后娩出。当早期徒手轻轻上拖前唇, 受产力的持续冲击压迫而产生水肿, 让宫颈各部分受压均衡;利多卡因属局部麻醉药物, 其麻醉作用较普鲁卡因强两倍, 穿透和扩散力亦较强, 持续时间较普鲁卡因强两倍, 且可用于普鲁卡因过敏者, 鉴于此药特点用于宫颈湿敷, 能松弛宫颈环状肌, 有利于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 减少宫颈水肿, 降低剖宫产率。从表A、B结果显示, 后位宫颈对产时形成宫颈水肿具有明显的作用, 对后位宫颈早期复位扩宫可预防宫颈水肿, 缩短产程, 降低剖宫产率。表中显示, 剖宫产主要原因是活跃期异常, 复位后扩宫使宫颈与胎头衔接更好, 促使复位成功。

子宫颈的组织学结构中中间层为肌层, 主要由富含胶原纤维的结缔组织和仅占10%~15%的平滑肌组织, 为适应分娩时宫口开大, 胎儿娩出的需要, 宫颈的中间层发生一系列组织学变化, 胶原纤维减少, 仅为非孕时的30%, 平滑肌组织相对增多, 以适应分娩时宫口的扩张。当用手指对后位宫颈前唇上托和扩宫时, 通过机械作用牵拉宫颈前唇, 一方面有利于宫口扩张, 先露下降;另一方面先露下降反作用于宫颈, 引起内源性催产素分泌, 加强宫缩, 促使宫口开大, 并随着胎头下降和宫颈的衔接, 可促使宫颈复位到前位, 保证复位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济媛, 刘文翰.宫颈成熟度与分娩[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87, 3 (2) :196.

[2]赵旭, 尹菊.碳酸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7 (16) :447.

早期复位论文 篇3

关键词:柯雷氏骨折,小夹板,早期活动

柯雷氏骨折系指发生在桡骨下端3cm内的骨折, 是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 该处应力薄弱, 容易发生骨折[1], 骨折后由于三角软骨及下尺桡关节韧带的损伤, 桡骨断端的压缩, 骨折粉碎相对缩短, 如果不及时纠正, 容易造成下尺桡关节脱位, 愈合后遗留关节僵化、疼痛, 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甚至发生肩手综合征[2]。笔者总结了我院自2003年至2007年以来成人柯雷氏骨折68例, 采用手法复位, 小夹板外固定于掌屈尺偏位,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中男16例, 女42例, 年龄35~76例岁, 平均53岁。全部为新鲜骨折, 诊断标准参考岑泽波COLLES骨折诊断标准[3]。治疗时间4~12周。

2 方法

患者端坐或平仰卧位, 患肢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后掌心向下。术者握住患者掌根部, 助手握住患者肘臂部, 持续对抗拔伸牵引, 在牵引的同时术者用一拇指扣压住患者远折端桡侧向尺侧挤压纠正桡偏畸形, 纠正后同时在拔伸牵引下以近折端掌侧为支撑点, 双手2~5指重叠协同用力向背侧、拇指用力向掌侧, 迅速拔伸极度掌屈尺偏, 保持该位置, 术者腾出一手触摸骨折端, 桡背侧都平整后提示复位成功, 选择合适的桡骨远端夹板, 背侧板超桡骨下端关节面, 并垫0.5cm薄垫, 掌侧板平桡骨下端关节面, 桡侧板超桡骨茎突, 尺侧板平尺骨小头, 三道绵绳缚扎捆绑, 松紧度以缚带能向上、下移动1cm为宜。固定好后术者用一手夹持前后板, 一手用力牵拉患手腕及各指, 理顺关节、肌腱, 防止软组织嵌于折端内。并立即嘱患者行握拳伸指活动, 前臂悬吊于胸前中立位, 摄X线片了解复位效果, 确定复位良好后小夹板维持4周, 适时调整松紧度, 前臂悬吊胸前中立位, 避免前臂旋转运动。早期行握拳伸指运动, 大云手、小云手功能训练。

3 结果

治疗4周后解除夹板, 行腕关节功能训练, 约12周功能完全康复, 前臂旋转功能正常53例;桡骨远端轻度餐叉畸形, 腕关节曲伸功能正常, 尺偏部分受限, 关节无疼痛12例;腕关节、指间关节僵化, 前臂不能旋转3例。

4 讨论

4.1 病因

柯雷氏骨折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骨质疏松, 跌倒时腕背伸手掌着地引起的骨折, 骨折发生于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 此处为力学上的弱点。其它年龄段的人主要是直接暴力发生桡骨下端骨折, 如在儿童则发生骨骺骨折。

4.2 柯雷氏骨折的合并症

柯雷氏骨折早期可有正中神经受压, 组织肿胀, 手指远端血运障碍;晚期失治误治可有骨折畸形愈合、关节僵化;sudeck骨萎缩伴有肩手综合征;正中神经受压, 约1.1%患者在骨折数周发生伸拇长肌腱断[4]。

4.3 拔伸牵引整复小夹板掌屈尺偏位固定柯雷氏骨折及早期功能活动的优点

正常人的腕关节, 桡骨下端尺偏角20~25°, 掌倾角10~15°, 符合人的正常生理功能需要, 骨折后由于远端背侧移位, 桡偏畸形, 造成掌倾角、尺偏角的改变, 在骨折端明显压缩者, 尺偏角消失, 甚至负角, 下尺桡关节脱位, 桡骨相对缩短, 行经的肌腱、神经、血管扭曲, 布局异常, 这也是晚期合并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笔者采用拔伸牵引小夹板掌屈尺偏位外固定该类骨折, 并早期功能活动治疗的68例, 除3例有并发症外, 均达到良好效果。掌屈尺偏位能够维持桡骨下端尺偏角、掌倾角, 通过夹板的外固定防止再次移位, 并控制前臂旋转造成再次移位。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 能很好的维持一定的压力下的固定, 不同于石膏固定消肿后有移位的风险, 也不需要反复的摄X线片了解骨折有无移位及更换石膏的麻烦。一般来说, 复位后经过早期的抓握拳、伸指运动, 有利于理顺伸、屈指伸肌腱, 防止粘连, 并能促进手的血液回流, 促进消肿;通过肌肉的舒缩可使骨折端加压, 促进骨折愈合。大约7d后部分病例可完全消肿, 4周后可去除夹板。桡骨远端骨折为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骨折, 4周后多数已有内骨痂形成, 外固定既使不牢靠也不会造成骨折的再移位, 而且有轻度的移位不会造成关节屈伸功能障碍, 固定4周解除夹板不会造成不良后果, 可以用护腕及避免撑掌运动是安全的。本组病例中3例腕关节、指间关节僵化, 前臂不能旋转活动, 系年老患者, 不能按期要求配合功能康复训练, 医患配合协作存在一定的的因素而并非固定本身的问题。12例部分畸形存在, 但功能未受限, 系骨质疏松, 骨折端压缩, 虽经拔伸牵引复位, 但治疗后因骨折压缩不能人为纠正所致。在68例中, 除3例有比较严重的晚期并发症外, 关节都恢复了正常的功能。因而笔者认为小夹板掌屈尺偏外固定, 配合早期功能训练治疗柯雷氏骨折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胥少汀, 葛宝丰, 等.实用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51~56.

[2]胡永文, 吴云刚, 沈权, 等.综合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后肩手综合征60例[J].实用中医杂志, 2005:21 (5) :267~267.

[3]岑泽波, 朱云龙.中医正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15.

早期复位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20例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72例, 女48例, 年龄在 (74.12±4.53) 岁, 并按照1∶4原则分为A、B、C、D 4组, 每组30例。A组患者中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平均年龄 (72.12±2.64) 岁, B组患者中男性21例, 女性9例, 平均年龄 (76.01±3.85) 岁, C组患者中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平均年龄 (73.93±4.13) 岁, D组患者中男性女性各15例, 平均年龄 (70.35±2.19) 岁。

1.2 研究方法

以A组为研究组, B、C、D 3组为对照组:其中A组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联合早期使用降钙素治疗30例、B组采用开放复合PFNA内固定联合早期使用降钙素治疗30例、C组采用闭合复位其他内固定联合早期使用降钙素治疗30例、D组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联合早期不使用降钙素治疗30例。其中A组的30例患者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 实施全身麻醉后取平卧位, 患肢取中立位, 并内收约10~15°, 肢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行闭合复位, 随后于股骨大粗隆处纵向行切口约5~7 cm, 充分暴露大粗隆顶部骨质, 进针点则以大转子顶点外侧前方, 将导针插入股骨髓腔中, 在往髓腔中插入PFNA主钉, 然后拔针出后, 将瞄准器的前倾角调至15°, 敲入合适的螺旋刀片, 锁定螺旋刀片, 将远端同定螺钉拧进瞄准器内, 取出瞄准器[5]。

1.3 观察疗效及指标

治疗效果评定: (1) 测定术前及术后6个月后健侧股骨粗隆间骨密度情况[4]; (2) 观察骨折愈合时间情况、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4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见表2, 其中A组效果显著, 手术时间 (75.85±6.54) min, 住院时间 (14.29±2.66) d, 术中出血量 (112.26±12.45) m L, 经过方差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的加快,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骨折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 且老年患者还多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5]。治疗该病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6], 但是因为老年人全身情况较差、抵抗力抵消, 对于手术的耐受性较低, 故而手术必须遵循微创化、短时间、小切口操作的原则[7]。

经过该文对比研究发现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联合早期使用降钙素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骨折疗效显著, 主要体现在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少, 预后较好, 通过方差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时间越短, 可以减少因患者伤口暴露而带来的细菌感染等, 同时也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住院时间越短, 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还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为对同一种病而言, 住院时间越长, 所花费的费用越多。在实际临床工作也发现该手术方法还具有操作简单, 创伤性小等优势[8], 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相似[1,5,6,7,8,9,10]。虽然该研究未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做进一步研究, 但是其他文献结果显示,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如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9,10]。“创伤性小“体现在手术过程中的闭合复位环节, 该手术只在髓内钉螺旋刀片, 交锁钉插入点作小切口, 对软组织的损伤小, 这也正是目前外科医生所追求的微创精髓[11]。但是在选择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术时, 首先需要判断患者骨折的部位, 一般应用在股骨近端骨折患者, 病理性骨折, 股骨干合并粗隆部骨折, 低位转子下骨折, 高位转子下骨折, 基底部股骨颈骨折, 以及31-A3、31-A2和31-A1等粗隆间骨折, 但不应应用于颈部和股骨头的骨折[12,13]。该研究联合使用降钙素, 其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骨量的丢失[14], 以达到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提高患者的骨折愈合率[15,16], 降低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发生率[17,18], 同时也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包括自发性疼痛及运动性疼痛[19], 改善病人的日常活动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20]。相比较未使用降钙素组别而言, 其以上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联合早期使用降钙素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骨折具有创伤少、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联合早期使用降钙素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09年12月—2013年收治的120例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1∶4原则分为A、B、C、D 4组, 每组30例, 以A组为研究组, B、C、D 3组为对照组。对比分析4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 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好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该临床实验结果表明,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联合早期使用降钙素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好、住院时间段、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操作方便等显著的优势, 值得向临床推广。

上一篇:过渡金属配合物下一篇:机械化采煤工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