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复位

2024-11-13

稳定复位(通用7篇)

稳定复位 篇1

桡骨远端骨折为一种松质骨骨折, 老年人群由于多骨折疏松, 是该病的高发群体。从构造上看, 距桡骨关节面2 cm~3 cm的松质骨是骨折的主要部位, 容易因干骺端骨小梁缺陷或力学作用缺失而增加骨折的不稳定性, 因此,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1]。目前已有大量回顾性对照研究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的报道, 不过仍未统一定论。本研究选取8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就切开与手法复位固定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5年6月我院骨科门诊接收的8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经询问病史、症状和体征及X线射片检查确诊。排除标准: (1) 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伴血管损伤; (2) 病理性骨折; (3) 伴神经损伤; (4) 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将80例患者分为手法复位组和切开复位组各40例, 其中手法复位组男22例, 女18例;年龄60岁~74岁, 平均年龄 (68.1±2.5) 岁;AO分型标准:A213例, C118例, C26例, C33例。切开复位组男21例, 女19例;年龄62岁~71岁, 平均年龄 (67.4±2.4) 岁;AO分型标准:A214例, C118例, C26例, C32例。患者及家属知情, 并签订知情同意书。2组年龄、AO分型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切开复位组实施臂丛阻滞麻醉, 选择掌侧入路行Henry切口, 从桡侧腕屈肌桡侧向深层暴露, 目的是将腕屈肌、拇长屈肌和正中神经牵向尺侧连同软组织牵向桡侧。暴露深层的旋前方肌后, 沿着旋前方肌桡侧切断部分肌纤维, 将骨折端与关节面暴露出。采取牵引方法复位, 必要时植入同种异体骨, 使用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对骨折块加以固定, 直至透视满意关闭伤口。

1.2.2手法复位组取坐位或仰卧位, 两助手分别站立于患肢前臂两端, 其中一助手双手交叉牵于上臂远端紧靠肘横纹处, 上臂与前臂成90°角;另一助手牵住手部, 缓慢用力抜伸牵引, 医生在腕关节畸形处施手法。复位结束后继续保持牵引, 在患者骨折断端周围及骨突部加小纸棉垫。复位结束后, 排X线片复查以观察骨折复位情况。

1.3 评价指标

1.3.1一般指标包括平均愈合时间、掌倾角、桡偏角等。

1.3.2参照TAM标准评价手术效果, 优:患肢恢复良好, 无畸形、缩短, 功能达到正常标准;良:骨折部位恢复较好, TAM评分达到健侧的85%及以上;可:骨折部位有所改善, TAM评分为健侧的75%~85%, 但屈伸仍受到影响;差:骨折愈合差, TAM评分<健侧的75%。

1.3.3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常规指标比较

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和桡偏角是评估手术效果最直观的量化指标, 切开复位组掌倾角和桡偏角优于手法复位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骨折愈合时间未存在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参照TAM标准, 切开复位组患者优16例, 良18例, 可4例, 差2例, 优良率85.0%;手法复位组优11例, 良16例, 可7例, 差6例, 优良率67.5%, 切开复位组优良率高于手法复位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1.342, P<0.05) 。

2.3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手法复位组骨折不愈合1例, 畸形愈合1例, 桡神经损伤1例, 并发症发生率7.5%;切开复位组桡神经损伤1例, 并发症发生率2.5%,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56, P<0.05) 。

3 讨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复杂性、高发性特点, 其与桡骨分布部位、骨密度有直接的关系[2]。桡骨部位周围是血运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肌腱等组织, 功能复杂, 因此极易并发神经和肌腱等并发症, 导致永久性残疾。另有观察发现, 桡骨远端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部位, 占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26%, 仅次于髋部和脊柱, 这也是老年患者容易发生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重要原因。

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典型特征是骨折压缩性粉碎、关节面塌陷等, 且骨折端稳定性极差, 因此临床关于该类骨折治疗方法选择一直存在争议。目前, 采用特殊的固定材料进行骨折部位固定是主流思路, 基于克氏针、微型外固定支架或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已被临床证实为有效, 不过无论是保守固定和手术固定均有缺陷, 需要根据患者个体特点、适应证来选择[3]。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 手法复位具有操作简单、耐受性好和经济负担小的优点。部分学者基于老年患者耐受性和功能恢复程度等考虑, 支持对伴有骨质疏松的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选择非手术疗法的观点。也有学者采用非手术与手术方法分别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发现二者治疗后的形体及疗效满意度比较接近, 无显著性差异[4]。本研究显示, 手法复位组与切开复位组术后骨折部位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基于此手法复位似乎更适合老年患者。

不过, 正如前所言,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复杂, 处理不当极易遗留残疾, 影响腕关节功能。随着生物力学及其材料的发展, 切开复位加生物相容性的钢板固定逐渐成为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一种创新方法, 相比于手法复位, 切开复位更能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 特别是对于骨质疏松性桡骨骨折而言, 切开复位手术更利于矫形。本研究显示, 切开复位组掌倾角和桡偏角优于手法复位组 (P<0.05) , 而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样也优于后者, 提示切开复位不仅有良好的矫形效果, 还能减少桡骨神经损伤和畸形愈合发生率, 整体效果更为优异。

摘要: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用随机抽签法选取8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分成手法复位组和切开复位组各40例进行对比研究。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切开复位组掌倾角和桡偏角优于对照组 (P<0.05) , 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明显高于手法复位组 (P<0.05) 。结论基于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整体预后效果的评估, 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更具优势, 建议作为临床首选。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老年患者,手法复位,切开复位,疗效比较

参考文献

[1]范晓东.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对桡腕关节解剖参数丧失与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12, 33 (11) :1510-1512.

[2]张红云.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2) :360.

[3]刘亚, 于洋, 杨家赵, 等.三种外固定治疗方法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22) :3442-3443.

[4]赵继军, 吴沼锋, 王陵, 等.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22) :6584-6585.

稳定复位 篇2

关键词:手法复位,切开复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对比

老年人因机能退化易造成骨质疏松, 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更易合并骨质疏松, 据文献报道约85%的老年人合并骨密度减低, 51%的老年人合并骨质疏松[1]。据文献报道桡骨骨折约占四肢骨折的16%[2]。桡骨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 机制复杂, 且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 若恢复不良可导致关节面平整性的破坏。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常可达到满意的解剖复位, 但是创伤较大, 需要二次切开取出内固定物。洛阳市老城区中州人民医院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本科治疗的9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等) 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其中男50例, 女48例, 年龄65~88岁。骨折AO分型:B3型12例, C1型18例, C2型39例, C3型29例。

1.2 研究方法

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n=50) 与对照组 (n=48) 。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 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及时行功能锻炼。随访6~12个月, 定期复查X线或CT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1.3 疗效判断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速度, 3~5个月愈合为完全愈合, 6~8个月为延迟愈合, 超过12个月未愈合为不愈合。记录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度, 分为满意、可以接受和不满意, 满意率为满意及可以接受例数与总例数的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均数比较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若方差齐采用t检验, 方差不齐则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观察组50例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65-86岁。骨折AO分型:B3型6例, C1型10例, C2型20例, C3型14例;对照组48例中男24例, 女24例, 年龄65-86岁。骨折AO分型:B3型6例, C1型8例, C2型19例, C3型15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两组骨折愈合速度比较观察组完全愈合率、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及总愈合率分别为42.0%、52.0%、6.0%及94.0%, 对照组完全愈合率、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及总愈合率分别为37.5%、54.2%、8.3%及91.7%, 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观察组相比, P>0.05

注:*与观察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之内的骨折, 好发于老年人, 尤其是绝境后的女性。桡骨远端的不稳定骨折常常难以使关节有良好的对位, 尤其是易造成后掌倾角及尺偏角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分类为AO分类方法。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后可以直接复位, 术后早期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治疗效果确切, 但是其需要广泛暴露、对周围组织伤害较大、手术操作复杂。而手法复位后给予外固定对患者创伤较小, 且简便实用, 易于被老年患者接受, 但对于粉碎性骨折效果差, 不易达到解剖复位, 容易导致关节炎及后遗症[3]。本研究对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法复位组完全愈合率、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及总愈合率分别为42.0%、52.0%、6.0%及94.0%, 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完全愈合率、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及总愈合率分别为37.5%、54.2%、8.3%及91.7%, 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调查患者对于两种治疗方法的满意度发现手法复位组满意率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患者更易接受手法复位这种创伤较小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 手法复位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均比较确切, 且手法复位创伤更小, 易被患者接受, 在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病情及意愿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程国杰, 吕发明, 艾克巴尔, 等.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2, 18 (7) :636-640.

[2]任意平, 李路平, 张平花, 等.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216例临床分析.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Z1) :42-44.

稳定复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其中男59例, 女33例;年龄26~83岁, 平均53.7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伤16例、滑倒摔伤63例;就诊时间:最短0.5 h, 最长10 d, 平均3.2 d;AO分型:A3型34例, C1型28例, C2型16例, C3型14例。其中50例行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为闭合复位组, 42例行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为切开复位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行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CT检查; (2) 明确诊断, 全部病例均为单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3) AO分型为A3、C1、C2、C3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本研究所选病例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患者知情同意。 (2) 排除标准: (1) 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及局部皮肤条件差者; (2)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如尺骨远端骨折、腕舟骨骨折者; (3) 既往有腕部陈旧性损伤者。

1.3 方法

1.3.1 闭合复位组

以Colles骨折为例, 患者仰卧治疗床上, 助手握住患者腕部, 另一助手握住患者前臂上段, 拔伸牵引1 min, 术者双手拇指按住骨折远端, 其余四指握住患者尺桡骨近端, 双拇指下压的同时其余四指上提骨折近端并嘱第一助手掌屈尺偏腕关节, 同时维持掌屈尺偏位, 透视监测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后, 用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四夹外固定, 三角巾悬吊患肢, 固定时间4周, 定期换药调整夹板松紧度, 2、4周时复查DR片。

1.3.2 切开复位组

患者取仰卧位, 臂丛麻醉满意后, 常规术区皮肤消毒, 铺无菌手术巾, 上臂上止血带, 取腕部掌侧切口长6~8 cm,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分开桡侧腕屈肌及掌长肌肌腱, 将正中神经牵向尺侧, 拇长屈肌腱牵向桡侧, 显露旋前方肌桡骨起点并切断, 显露骨折, 如用小骨折块先用直径1.5 mm克氏针临时固定, 关节面塌陷予以撬平后用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骨, 直视下复位见骨折端对位良好, 桡骨茎突长度恢复, 掌倾角及尺倾角恢复, 予以桡骨远端掌侧解剖钢板固定, 依次分层缝合, 留置术口引流条, 加压包扎, 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3 d。

1.4 疗效评价

参照Jakim等[3]标准进行评分, 主观指标 (疼痛和功能) 30分, 客观指标 (活动度、握力和畸形) 30分, 影像检查 (掌倾角、尺倾角、桡骨茎突长度及关节改变) 40分, 优 (90~100分) 、良 (80~89分) 、可 (70~79分) 、差 (70分以下) 。

1.5观察指标

通过两组患者8周时腕部伸屈功能情况与6周时影像学测量桡骨茎突长度、桡骨掌倾角及尺倾角进行对比分析。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2例患者均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6~12个月, 平均10个月, 闭合复位组优良率为82.0%, 切开复位组为88.1%,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92, P>0.05) , 见表2。两组患者6周时影像测量及8周时腕部伸屈功能情况比较, 切开复位组优于闭合复位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腕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4], 好发于中老年人,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闭合手法复位支架外固定或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或克氏针内固定支架外固定等[5]。目前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的历史源远流长, 大多数的桡骨远端骨折常选用保守治疗方法, 尤其对于Colles骨折, 非手术治疗疗效明显[6]。周劲松等[7]认为复杂桡骨远端骨折采用中医非手术治疗仍为主要治疗手段。特别对于老年患者, 陈杰等[8]认为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不一定要解剖复位, 可予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 从而避免手术的风险及并发症。张睿强[9]认为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远期手腕功能恢复基本一致。本研究通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 在功能上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无明显差异, 而且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具有方法简单、损伤小、费用低、患者痛苦较小、骨折愈合好、腕关节功能恢复好[10], 但保守治疗在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治疗过程中存在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及尺倾角的部分丢失, 骨折愈合常遗留一定的腕部畸形, 对于部分中青年患者比较难以接受。

近年来随着骨科内植物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手术治疗恢复患者腕部良好功能已取得共识, 更多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1]。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较坚强的固定, 徐文停等[12]研究提出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优于手法复位外固定, 特别应用锁定钢板, 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是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最流行、应用最广的方法[13], 在固定早期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对早期功能恢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但由于手术的创伤, 内固定物的高昂费用, 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14], 手术治疗特别对于老年患者仍较难于接受, 为了减少手术创伤, 近年亦提出了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内固定术后由于钢板的支撑, 桡骨茎突的长度、掌倾角及尺倾角较少丢失, 张勇等[15]认为采用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对于维持术后桡骨远端长度及腕关节功能具有积极临床意义。总之,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肯定, 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术后是否有更好的长期疗效仍不确定[16]。因此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从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对功能、外观的要求及自身的经济情况等多方面予以考虑。

稳定复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患者32例, 其中男12例, 女20例;平均年龄51岁;骨折以AO分型:均为B3、C2型, 新鲜闭合骨折;Colles骨折27例, Smith骨折2例, barton骨折3例。

1.2治疗方法

入院当天即给予手法复位加石膏腕关节外固定, 平均住院时间3 d。

Colles骨折患者首先给予骨折血肿处2%利多卡因5 m L局部麻醉, 屈肘90°, 助手双手把住前臂, 术者双手紧握手掌, 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的背侧, 示指桡侧紧扣骨折远端桡侧面, 对抗牵引, 纠正重叠及旋转移位。待重叠移位纠正后, 术者猛然抖动, 迅速掌屈尺偏, 掌屈纠正远折端背侧移位, 而尺偏时利用示指桡侧的“扣力”推逼以纠正远折端的桡偏移位。复位后桡骨远端背侧放置棉压垫, 腕关节屈曲, 尺偏位石膏夹外固定, 复查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Smith骨折患者复位时, 术者两手示指扣住骨折远端掌侧上提, 两拇指按于近折端背侧向下按压, 加大向掌侧成角, 畸形消失复位成功, 腕关节背伸位石膏夹外固定并检查腕关节X线片。Barton骨折分为背侧缘骨折和掌侧缘骨折, 对于背侧缘骨折患者, 将前臂及腕置于旋前位, 两助手对抗牵引, 术者先摸清楚移位的骨折块, 将两拇指置于骨块背侧, 用力向掌侧推按, 下助手同时背伸腕关节即可复位, 然后给予腕关节背伸位石膏夹外固定, X线片检查复位情况, 若复位不佳, 给予适当纠正至骨折对位满意。对于掌侧缘骨折患者, 将前臂旋后位牵引, 术者两手拇指推按骨片向远侧背侧, 下助手牵引下逐渐掌屈腕关节, 达到骨折复位, 腕掌屈使腕关节背侧韧带紧张, 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可达到稳定, 然后腕关节屈曲位石膏夹外固定, X线片检查复位情况。

1.3复位后处理

Colles骨折患者外固定3周~4周复查X线片, 去除外固定, 腕关节给予功能锻炼;Smith骨折患者2周后更换中立位石膏管形外固定4周;Barton骨折患者2周后更换中立位石膏管形外固定4周。主张患者去除石膏后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锻炼。

2随访及评估

于复位后后6个月对患者随访复查, X线片评估及康复指导。6个月内骨折临床愈合及X线片显示骨痂明显连接断端, 骨折线模糊, 有骨小梁通过者为正常愈合。患者经过功能锻炼2个月后腕关节功能:掌屈40°~80°, 平均65°;背伸20°~70°, 平均50°;旋后50°~80°, 平均68°。参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1], 6个月后复查腕关节优良率87.5%。本组2例高龄患者出现复位后再移位;1例出现腕管综合征;1例出现腕关节僵硬。本组患者均为本市居民, 便于随访, 无失访情况。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发病率为0.2%~0.4%[2], 其中伸直型骨折, 即Colles占很大比例。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腕关节面2 cm~3 cm内的松质骨骨折, 桡骨干皮质骨向松质骨移行到以远的部分。临床上比较重视骨折是否波及桡腕或下尺桡关节, 移位程度和稳定性, 这些因素对骨折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及预后很重要。近年来,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与重建的要求越来越高, 并发展了不同的治疗方法[3]。本组不稳定C2型骨折患者经保守治疗, 骨折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满意, 骨折外固定可靠, 患者易于接受, 住院时间短, 治疗费用低, 避免了术后感染及二次手术取内固定, 总体疗效满意。

摘要:目的 总结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体会。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2例, 均为AO分型B3、C2型新鲜闭合骨折, 采用局麻下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治疗, 4周后去除外固定, 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锻炼。结果 复位6个月后复查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达87.5%。结论应用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满意、经济性好。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Gartland JJ, Werley CW.Evaluation of healed colles’s fracture[J].J Bone Joint Surge, 1951, 33:895-907.

[2]田伟.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21-422.

稳定复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 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 各54例,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基本的伤口处理、合并症的确定、病史询问、常规检查等。非手术组:主要进行保守治疗, 包括抗休克、止血、输血、抗感染、骨盆兜牵引、合并症的治疗等。手术组:对于休克的患者现进行抗休克治疗以及相关合并症的治疗,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安排手术。术前禁水、进食, 并做好术前访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效果、注意事项、配合方法等。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气管内麻醉, 通过C臂X光机透视下确认骶髂关节脱位纠正后以患肢牵引维持, 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通过床边摄片观察骨折复位情况。耻骨联合分离或骨盆前环骨折采用前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 再通过耻骨联合上方入路显露耻骨联合, 将趾骨联合复位后选择恰当的钛重建钢板固定。对于C型骨折在前路固定好后, 将患者改俯卧位, 在通过患侧骶髂关节后方入路, 若合并骶髂骨骨折需先进行骨折复位, 再检查并复位骶髂关节, 以健侧骶髂关节后方入路, 于髂后上棘稍外下方钻孔抵患侧髂骨后嵴内, 完成后拧入两枚螺钉固定。

1.3 疗效标准

根据majeed功能评分标准[2], 以术后骨折分离移位距离评价治疗效果, 优:<4mm, 良:4~10mm, 可:10~20mm, 差:>20mm。

1.4 统计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非手术组优良率为70.37%, 手术组优良率为92.59%, 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于手术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骨盆主要由骶骨、尾骨和两块髋骨 (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 所组成, 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及骨盆面的软组织。骨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它是人体躯干与下肢之间的骨性成分, 有传递重量以及支持、保护盆腔内脏器的重要功能[3], 此外, 骨盆支持和保护着一些重要的盆腔脏器, 如膀胱、子宫、卵巢等, 使这些脏器免受一些外界暴力的直接损伤。特别对于女性来说, 骨盆是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胎儿经阴道娩出的必经之路, 其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到分娩。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骨盆骨折成为临床常见的高能量创伤型骨折, 致残率比较高, 给患者带去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创伤。

3.1 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和关键

虽然现在医疗技术相比以往有很大的发展, 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无论硬件设备有多高超, 都需建立在明确的诊断基础上。对于骨盆骨折, 有多种类型, 最常见的是Tile分类, 即A型 (稳定型) 、B型 (旋转不稳定型) 、C型旋转与垂直不稳定, 对于不同类型的骨折, 因其骨折存在差异, 所以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需在制定治疗方案前进行明确的分类。我们的做法是先通过影像学检查, 了解骨盆骨折损伤情况, 多数的骨折可通过X线片进行分类和确诊。有研究指出, 单凭X线片诊断存在34%左右的漏诊率[4], 从而导致延误病情, 主要原因在于当摄片体位不正, X线片存在伪影或质量不高, 从而导致分型不准确。因此, 笔者认为在进行X线片检查后, 对于无法确诊的可再进行CT扫描, 将两者结合, 提供诊断率。

3.2 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

对于骨盆骨折其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畸形、稳定骨折, 从而恢复良好的复位, 达到活动正常并无关节疼痛的效果。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昔日, 对于骨折的各类骨折常采用非手术式的保守治疗, 包括牵引、悬吊等, 但此种方法恢复慢, 卧床时间长, 且致残率高[5], 而且存在较多的远期并发症, 比如骶髂部疼痛、骨盆扭转、神经损伤等。有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可避免手术治疗的创伤, 可降低治疗风险, 但非手术治疗由于失去了探查骨盆的机会, 从而导致相关的合并伤未能及时的修复而导致相关功能障碍。

近年来, 随着影像学及内固定术的发展和进步, 手术治疗骨盆骨折获得较大的突破, 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于不同类型的骨折, 根据其骨盆形状、部位和类型的不同, 其内固定方式也不同, 而且同样部位的骨折, 其内固定又有多种选择。本组主要针对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单侧骶髂关节脱位, 我们采用前后路联合固定使骨盆获得较强的稳定, 有利于护理及下肢功能恢复;若合并骶髂骨骨折需先进行骨折复位, 再检查并复位骶髂关节, 以健侧骶髂关节后方入路;耻骨联合分离或骨盆前环骨折采用前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结合骨折的性质、类型、骨折程度采用相应的内固定方法, 效果良好,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手术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组 (P<0.05) , 但从本组结果中, 笔者认为手术的治疗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最佳选择。

3.3 注意事项

对于垂直不稳定型骨折, 其治疗效果还与其手术时机、复位质量及术后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因此必须加强对以上因素的预防。由于骨盆血供丰富, 且骨盆骨折后易发多种合并伤, 手术时机不当会加重病情, 增加风险。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 手术过晚容易导致骨折畸形, 术中大出血可能性大, 而过早患者容易因生命体征不稳定而发生并发症, 一般在骨折后1周左右进行手术比较适宜[6]。同时要确保良好的复位, 以提高手术治疗, 此外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也是确保手术治疗的关键, 原因在于术后若发生并发症将延长患者卧床时间, 无法及时进行功能锻炼, 从而影响术后功能的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8例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 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 各54例。手术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非手术组采用保守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非手术组优良率为70.37%, 手术组优良率为92.59%, 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能够减少相关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盆骨折,垂直不稳定型,切开复位内固定,非手术

参考文献

[1]卢世壁, 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852.

[2]赵品益, 陈红卫.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2) :162-163.

[3]张正廉, 段广超.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方法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0, 3 (5) :2-5.

[4]张志强, 龙啸宇.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的治疗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1, 39 (3) :329-330.

[5]冯卫.81里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 39 (5) :564-567.

稳定复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有病例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24岁~65岁。损伤原因:车祸29例,跌伤、砸伤16例。骨折类型:按AO分类,A型18例,B型21例,C型6例。其中闭合性骨折36例,Ⅰ类开放性骨折9例,无Ⅱ类和Ⅲ类开放性骨折病例。全部病例采用实心交锁髓内钉,主钉直径9 mm12例,10 mm 30例,11 mm 3例。

1.2 术前准备

闭合性骨折一般情况下在伤后8 h内应尽快手术,此时损伤肢体虽然肿胀明显,但是大多不存在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OCS)倾向。因此早期骨折固定可减轻骨折端对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有助于肢体的早期活动和消除肿胀。开放性骨折先行彻底清创术后再行内固定,对于肿胀明显的闭合性骨折,首先进行跟骨牵引,同时应用药物消除肿胀,待肢体肿胀减轻后再行手术治疗,以预防小腿OCS的发生。术前健侧小腿摄X线片,在健侧根据术前患者胫骨正侧位片,选择合适的髓内钉。开放性骨折及时进行彻底清创,尽可能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

1.3 手术步骤

患者取仰卧位,行连续性硬膜外麻醉,膝关节屈曲90°,常规消毒,取髌骨下极至胫骨结节纵向切口约4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纵向切开髌韧带,暴露胫骨结节上方的斜坡。在胫骨结节前缘、后0.5 cm处用骨锥穿入并旋转扩大,方向与髓腔平行,不经扩髓或者有限扩髓后将术前选好的髓内钉与连接器固定后缓缓进入髓腔,靠近骨折端时,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再将髓内钉送入远端髓腔距离踝关节面2 cm~4 cm,连接远近端瞄准器置入锁钉,先锁定远端锁钉,再锁定近端锁钉,缝合并包扎。为预防下肢旋转,术中可测量髂前上棘-髌骨-第1、2趾间,应呈一条直线。

1.4 术后处理

常规防治感染3 d~7 d,水肿较严重者脱水药物应用3 d。术后1 d~2 d开始,遵循保护下的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晚期负重的原则。先做跖趾关节、踝关节的屈伸,后做膝关节功能锻炼,2周~12周床旁或扶拐活动,由不负重向负重过渡。术后12周根据骨折端位置拔除近端或远端的2枚锁钉,使骨折端动力化,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

2 结果

手术时间35 min~15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30~120 m L,平均50 m L,术后16例发生了小腿皮肤张力性水疱,予药物脱水、外敷后痊愈。5例骨折局部皮下血肿,经过穿刺抽吸加压包扎后血肿消退。4例开放性骨折创孔皮缘小片状坏死,自然退痂后愈合。所有病例均随访12个月~18个月,45例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愈合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9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感染、脂肪栓塞等并发症。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治疗失败主要是伤口不愈合、感染、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伤肢功能恢复差等[1]。特别是中下1/3交界处是三棱形向四方形移行部位,小腿肌肉都位于小腿后外侧,骨折后在胫骨的前内侧形成张力,张力的不平衡和重力的影响,使其稳定性很差。另外,胫骨的营养血管由其上1/3后外侧滋养孔进入髓腔,所以中下段骨折时,营养血管极易受损,引起下段骨折供血不足,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因此手术复位内固定为首选的方法。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管状骨骨折固定钢板的偏心固定正在转向髓内钉的轴心固定,特别是在胫骨骨折这种长骨骨折的治疗中,髓内钉固定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小腿前内侧的软组织较薄,骨性标志非常明显,容易触及胫骨前嵴及内后缘,从而判断骨折端对位及对线的情况。对于是否扩髓,牟善营[2]等研究认为不扩髓可减少对髓内血供的干扰,有利于骨折愈合。我们应用人工扩髓,速度及力量均可有效控制,既不会因扩髓而降低骨强度而使骨皮质变薄,损伤髓内血运,又能使髓内物质有效逸出,插钉时选择直径较大的髓内钉,可以增加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此外,初始选用小髓钻,在髓腔内无阻力,利用手感探路,可以纠正闭合复位的不足,使主钉顺利进入骨折远端。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胫骨骨折手术创伤小,无需切开复位,进针口远离骨折部位,可以减少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损伤,尽可能地保护骨折部位的血供[3]。临床实践证明,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手术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骨折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骨折愈合率高,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是治疗胫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强.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51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20) :622-623.

[2]牟善营, 叶松.不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54例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20) :656-657.

稳定复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纳入的11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均为我院骨科于2011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患者, 纳入标准: (1) 单侧骨折者; (2) 确诊为不稳定骨折者; (3) 患者神志清楚, 无精神疾病时; (4) 能耐受手术, 无手术禁忌症, 且无重大内科疾病; (5) 不存在多处骨折、关节脱位、皮肤严重受损或感染者; (6) 治疗前均拍摄腕关节X线正侧位片者。按照选择的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58例, 男17例, 女41例, 年龄55~78 (65.9±4.5) 岁, 其中左侧33例, 右侧26例。对照组患者60例, 男19例, 女41例, 年龄53~80 (66.4±5.2) 岁, 其中左侧35例, 右侧2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为早期手术组, 均于受伤后的21d内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对照组为延期手术组, 受伤后先进行石膏外固定, 恢复不佳后根据软组织的损伤程度确定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时间, 于受伤后的21~42d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方法为:给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 护士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后, 将患者的患肢置于手术台上, 使其掌侧面向上, 给患者用止血带, 然后在腕部的桡侧腕部屈肌腱与桡动脉之间掌做一个纵弧形的切口, 长约7cm, 将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切开, 并牵开腕部屈肌腱和桡动脉, 并在其中间将旋前方肌分离开来, 并进行旋前方肌的剥离, 充分暴露出骨折端, 然后将其中嵌入的软组织进行清除, 确定清除干净后对骨折端进行手法复位, 并检查显示关节面平整, 且桡骨的相对长度、掌倾角和尺偏角恢复到满意状态后, 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 并选取T形钢板置于桡骨远端掌侧, 使用C臂机透视对钢板位置进行调整后采用螺钉进行固定, 拧紧螺钉后在锁定套筒的引道下进行骨折远近端锁定螺钉的固定, 调整螺钉长度, 冲洗伤口, 并逐层关闭伤口。术后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给予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在经过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愈合后指导患者逐步负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掌倾角、尺偏角以及骨折复位优良率。骨折复位的优良率采用Lidstrom进行评估。优:没有畸形, 且向背侧成角<0, 桡骨缩短程度在3mm范围内。良:轻微畸形, 且向背侧成角在0~10, 桡骨缩短长度在3~6mm。差:严重畸形且向背侧成角在11~14, 桡骨缩短长度在7~11mm。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中的各个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好录入到计算机中, 在两组数据的对比处理上使用SPSS18.0软件辅助处理, 其中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 P<0.05作为衡量对比两组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和骨折复位优良率对比

术后6个月进行腕关节屈伸活动度的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为 (96.2±4.3) , 对照组为 (94.8±5.1) , 组间采用t检验显示, t=1.609, P=0.110>0.05。在骨折复位优良率上。观察组的87.93%与对照组的85.0%相比,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对比

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之间差异不明显 (P>0.05) 。见表2。

3 讨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约占人体全身骨折中的20%, 在治疗上多采用复位外固定和手术治疗。由于腕关节是人体较为重要的关节, 其活动频率非常高, 若其受到损伤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若治疗方法的不当也可能导致腕关节愈合畸形、腕关节疼痛、桡骨远端短缩等并发症, 导致患肢手握力下降[4]。有学者指出:当腕关节面的移位情况超过2mm时, 局部应力就会增加27%~51%, 而且应力中心将会转移到尺骨, 从而导致腕部出现位置和运动变化, 进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5]。在临床治疗中, 采用闭合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法能在早期取得较好的骨折复位效果, 但是大多数会出现再次移位现象, 在此情况下, 需及时行手术治疗保证复位的满意, 促进骨折的愈合。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法治疗时, 很难实现关节面的良好对位以及稳定, 容易并发顽固性腕关节疼痛、桡尺关节骨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6], 甚至因为长期的石膏外固定导致局部皮肤出现压疮, 这也给后期的手术治疗带来一定麻烦。

对于桡骨远端的不稳定骨折, 在受伤后的21d内均为新鲜骨折, 新鲜骨折的骨折线非常清晰, 且周围软组织的挛缩程度较轻微,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无需广泛进行软组织的松解, 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轻微[7]。所以本次研究中将在受伤21d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归属到观察组, 为早期组, 受伤后21~42d行手术治疗的为延期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掌倾角、尺偏角指标发现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均不明显 (P>0.05) , 说明采用延期手术也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8]。另外,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 受伤后的21~42d属于亚急性期,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此时期骨折移位处理的统一标准和公认标准, 而在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中, 在亚急性期非常容易出现骨折移位现象, 此时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从而重建桡骨远端正常的高度以及掌倾角、尺偏角等解剖学结构[9]。有研究指出, 若在亚急性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那么可能增加术后切口局部发炎、肌腱刺激征等并发症, 这主要是因为亚急性期患者的骨折端往往已出现部分骨痂包绕, 但是却又没有完全愈合, 只有部分骨折处处于愈合状态, 所以手术中需要进行更多软组织的松解, 并进行肌腱的牵拉, 从而对软组织造成较大创伤[10]。本研究中未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进行对比分析, 这是本文的一大缺陷。

笔者认为:早期和延期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均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桡骨远端正常解剖结构的恢复, 促进腕部关节功能的恢复, 避免出现腕关节的畸形,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但是采用延期手术可能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创伤, 术后并发症较多, 进而影响到术后恢复, 不利于骨折部位的尽快愈合。临床上应结合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在选择石膏外固定法时, 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骨折严重程度等进行预后的预测判断, 从而确保石膏外固定法治疗的成功, 尽量避免出现石膏外固定后骨折部位严重移位现象。

参考文献

[1]赵红昌, 管中宁.Henry入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3, 18 (6) :860-861.

[2]王庆武, 强晓军, 李永, 等.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尺桡骨远端双骨折[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 (3) :223-224.

[3]占朝澎, 金卫军, 王帮略, 等.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与早期康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 8 (3) :169-171.

[4]孙文东, 车斌, 胡旭军, 等.锁定钢板对矫正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3, 29 (3) :187-188.

[5]钱军, 李桂平, 徐文星, 等.锁定加压钢板在中青年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 9 (3) :164-168.

[6]任东, 邢丹谋, 冯伟, 等.跨腕关节外固定器在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0, 26 (2) :80-83.

[7]彭勇勇.分析比较早期与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34) :5228-5229.

[8]黄伟.Pilon骨折延期手术治疗和传统早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的比较[D].泰山医学院, 2013.

[9]吴海辉, 吴晓, 吴晓天, 等.分步延期手术与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Pilon骨折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1) :55-57.

【稳定复位】推荐阅读:

子宫复位05-22

牵引复位07-26

复位时间08-06

复位原因08-11

切开复位09-10

旋转复位09-17

体位复位11-13

复位电路12-14

复位治疗01-04

复位功能01-22

上一篇:旅游信息下一篇:大学生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