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位治疗

2025-01-04

复位治疗(共12篇)

复位治疗 篇1

摘要:目的:比较过伸按抖复位和垫枕复位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数据, 探讨胸腰椎骨折保守治疗的优越方法。方法:5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 30例 (A组) 行过伸按抖复位, 27例 (B组) 行垫枕复位, 比较两组复位中VAS疼痛评分、复位前后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伤椎前缘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JOA评分有无差异。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1.5年, TLICS评分均≤4分;与B组比较, A组复位中VAS疼痛评分较低, 复位操作后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较低, 伤椎前缘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JOA评分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伸按抖复位法在复位效果、复位中疼痛评分、可操作性及遗留功能障碍等方面均优于垫枕复位法, 但应注意把握适应证及操作技巧。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保守治疗,按抖疗法,过伸复位

过去, 胸腰椎骨折保守治疗主要有支具、石膏、卧床休息和止痛药物治疗[1], 后期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最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后凸畸形、椎体前后缘高度的丢失, 很多病例遗留了脊柱畸形、顽固性腰背疼痛、迟发性神经损伤等问题。后来人们提出了一些脊柱过伸复位的方法, 如垫枕复位、高低桌过仰复位、双踝悬吊过伸复位法、麻醉下过伸牵引复位法等[2,3,4,5]。但高低桌复位法和双踝悬吊法操作复杂, 而且患者疼痛明显并存在骨折加重的风险, 因此很少被采用。而麻醉下过伸复位患者需在手术室内行椎管内麻醉或全麻才能完成[3]。2007 年7 月起, 我科采用垫枕复位法和过伸按抖复位法治疗胸腰椎骨折, 均无需麻醉, 安全而简便。现回顾性分析采用过伸按抖复位法和垫枕复位法治疗的两组胸腰椎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 目的是探讨一种复位效果好、患者舒适度较高、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治疗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资料

1.1.1对象

为2007 年7 月至2012 年3 月我科收治的行保守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例57 例。纳入标准: ( 1) 入院前10 d内有明确的外伤史; ( 2) 伤后有腰背疼痛的临床症状; ( 3) X线片显示椎体楔形变, CT证实存在新鲜的骨折线; ( 4) CT显示椎体后壁完整, 中柱无损伤; ( 5) 骨折节段在T8~ L3; ( 6) 年龄15 ~ 50岁。排除标准: ( 1) 伴有肋骨、横突等骨折 ( 因疼痛不能很好耐受垫枕和按抖复位) ; ( 2) 影像学表现提示伴有陈旧性骨折可能; ( 3) 极度肥胖, 不能配合垫枕和按抖复位; ( 4) 随访资料不全。

1.1.2分组

过伸按抖复位30 例为A组, 男19 例, 女11 例, 年龄18 ~ 47 岁, TLICS评分[6,7]平均 ( 2. 5 ±0. 9) 分 ( 1 ~4 分) 。垫枕复位27 例为B组, 男18 例, 女9 例, 年龄20 ~ 50 岁, TLICS评分 ( 2. 3 ±0. 6) 分 ( 1 ~ 4 分) 。两组伤椎分布情况详见表1, 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损伤。

1. 2 治疗方法

分别采用两种复位方法, 所有病例的复位治疗及指导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治疗师完成。

1.2.1过伸按抖复位

患者俯卧于病床上, 下肢、骨盆及下腹部自然放于床面, 上身及头颈用双肘、双手逐步撑起, 脊柱尽量后伸、反弓。如患者不能用双手撑起, 则仅用双肘撑起上身。操作者左手托住患者胸骨部 ( 以防患者支撑不住) , 另一手在伤椎后方施以轻轻的有节律的按抖操作 ( 如图1) , 频率为每分钟60 ~100 次, 力度不宜过大, 以患者能耐受为限, 持续30 ~60 s, 然后让患者趴在床上休息5 min。如此重复2 ~ 3次, 每天两组, 共3 d。

注: 两组比较, χ2= 14. 9, P = 0. 051

1.2.2垫枕复位

患者仰卧位, 伤椎后方垫软枕。根据患者体型选择垫枕, 一般以两侧超出躯干、上下宽度20 ~ 30 cm为宜, 软枕的厚度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及伤椎压缩后凸畸形程度逐步增加。鼓励患者坚持在清醒状态下一直垫枕仰卧。

两组病例均绝对卧床休息6 ~8 周, 在伤后3 d起行红外线理疗15 ~20 min, 每天2 次, 并指导患者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及下肢蹬腿练习, 止痛对症治疗。6 ~ 8周后佩戴支撑腰围循序渐进下床活动。3 个月内禁止弯腰及负重, 伤后3 个月摄X线片复查, 伤后1 ~ 1. 5年复诊行JOA评分。

1.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统计两组病例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伤椎分布、绝对卧床天数、伤后距首次复位操作的时间、TLICS评分、复位操作时VAS疼痛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使用DICOM Medical Image Viewer Ver 1.01 软件进行影像学测量, 包括复位前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8,9,10]、复位操作3 d后及伤后3 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 ( 图2) 。

A1为伤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 A2为伤椎前缘高度, A3为伤椎下位椎体前缘高度

采用SPSS 13.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或率表示。P <0. 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性别组成和伤椎分布有无差异, 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比较两组的平均年龄、绝对卧床天数、伤后距首次复位操作的时间、TLICS评分、复位前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复位操作时VAS疼痛评分、复位操作3 d后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伤后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伤椎前缘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JOA评分。

2 结果

两组病例的性别构成比、伤椎分布构成比、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伤后距首次复位操作的时间、TLICS评分、复位前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绝对卧床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与B组比较, A组复位操作时VAS疼痛评分较低, 复位操作3d后及伤后3 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较低, 伤椎前缘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JOA评分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按抖复位典型病例见图3。

注: 伤椎前缘高度矫正率= 复位前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 复位3 d后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椎管内无占位或轻度占位, 并且无神经损伤的稳定性骨折或相对稳定性骨折, 可采用保守治疗。椎体为松质骨, 骨折愈合较快, 超过2 周的椎体骨折复位效果极差, 本研究选择了伤后10 d内住院复位治疗的病例。患者均为无中柱损伤的新鲜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 伤椎节段在T8~ L3。为了排除影响按抖复位操作和垫枕复位操作的客观因素, 如因脊柱旁结构骨折的疼痛影响复位操作的完成, 此类病例予以排除。年龄选择15 ~50 岁, 基本排除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所有病例TLICS评分都≤4 分, 符合目前普遍接受的胸腰椎骨折治疗原则。为尽量减少操作者的偏倚, 本研究选择了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治疗师操作及指导下完成复位治疗的病例。

评价伤椎压缩受损程度的方法较多, 本研究选择了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 其计算方法[8]为: 先设定伤椎理论高度为伤椎上下相临正常椎前缘高度的平均值, 即:, 然后计算实际高度恢复到理论高度所需复位的高度的比率:。此法估计的伤椎理论高度更为可靠, 而且计算简单。评价复位矫正的程度选择了伤椎前缘高度矫正率, 即复位前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减去复位3 d后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

患者为47岁男性, 高处坠落伤后致L2压缩性骨折, 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约34.8%, 棘突骨折, 中柱完整, 无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TILCS评分4分 (A、B、C、D) ;过伸按抖复位后3 d X线片示椎体前缘丢失约16.8% (E) , 3个月后椎体高度丢失约14.8% (F)

本研究比较了两组病例的性别构成比、伤椎分布构成比、平均年龄、伤后距首次复位操作的时间、TLICS评分、复位前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绝对卧床天数,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而A组复位操作时VAS疼痛评分较低, 复位操作3 d及伤后3 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较低, 伤椎前缘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JOA评分较高, 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本研究结果表明, 无中柱损伤的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 采用过伸按抖复位法在复位中疼痛评分、复位效果、可操作性及遗留功能障碍等方面均优于垫枕复位法。

按抖复位法和垫枕复位法都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 但本研究中发现: ( 1) 在复位过程中, 垫枕复位法患者疼痛更明显, 很多人无法坚持。主要因为垫枕在骨折椎体下面, 患者不仅要忍受伤椎节段过伸的痛苦, 还要忍受患处受压的疼痛。 ( 2) 垫枕复位法复位效果差。因为疼痛, 不能首次垫枕就垫得很厚, 脊柱后伸不充分, 无法使前柱张开。而过伸按抖复位过伸程度较大, 结合按抖操作可放松椎旁肌肉, 更有利于骨折节段过伸复位。 ( 3) 垫枕复位法要求长时间垫枕仰卧, 患者常不能坚持, 依从性差。而过伸按抖复位操作时间短。 ( 4) 按抖复位法畸形矫正明显, 恢复脊柱序列并结合功能锻炼后, 末次随访JOA评分明显提高, 改善了生活质量。

过伸按抖复位法有其明显的优越性, 但需注意适应证。为安全起见, 适应证应该局限于无中柱损伤的新鲜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过伸复位法是以关节突或椎体后缘为支点 ( 尤其是关节突) , 利用前纵韧带和椎间盘对被压缩的椎体骨质进行纵向牵张而复位[11,12,13]。如果椎体后缘有损伤, 过伸按抖复位法是否会导致骨折加重、神经损伤, 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不少研究中, 患者过伸复位后佩戴过伸支具下床活动, 结果椎体压缩和后凸畸形都有所加重, 遗留了明显的腰背臀疼痛。这可能因为: ( 1) 过伸位固定导致小关节长期受到压应力, 关节囊长期松弛继而挛缩, 导致小关节关节软骨和关节囊退变; ( 2) 外伤后周围软组织肿胀渗出, 使毗邻的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 ( 3) 治疗期间腰背肌缺乏锻炼, 腰背部软组织粘连; ( 4) 腰背长期固定, 脊柱关节退变, 肌肉萎缩; ( 5) 支具不能完全消除脊柱的活动, 过早下床可能导致复位的椎体再次压缩, 从而导致脊柱后凸畸形; ( 6) 椎体骨折过伸复位后, 伤椎内的骨小梁不能完全复位, 形成空壳样椎体, 在愈合过程中, 该空壳被纤维结缔组织充填, 椎体抗压能力差, 患者过早直立后出现椎体塌陷, 矫正度丢失, 导致迟发性腰背痛[14]。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复位后继续绝对卧床, 在床上功能锻炼, 6 ~ 8 周后松质骨的愈合已达到一定强度, 在避免腰椎前屈和负重的情况下循序渐进下床活动, 结合红外线理疗, 消除或减少了上述导致腰背疼痛的原因。本研究显示, 与复位操作3 d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相比, 两组病例中复位后3 个月椎体高度丢失率更少, 即复位操作3 d后, 通过患者的过伸功能锻炼, 伤椎还有部分复位的趋势。按抖复位组疼痛程度较轻, 进一步复位的效果更佳。经1 ~1. 5 年后随访JOA评分明显较高。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胸腰椎骨折的研究也应考虑更高的治疗目标, 提供效果更好、简便易行的治疗手段。本研究显示, 过伸按抖复位法在复位效果、复位中疼痛评分、可操作性及遗留功能障碍等方面均优于垫枕复位法, 但应注意把握适应证及操作技巧。

复位治疗 篇2

复位电路的工作原理

主板上的所有复位信号都是由芯片组产生,主要由南桥(内部有复位系统控制器)或复位发生器(74H系列芯片)产生,也就是说主板上所有的需要复位的设备和模块都由南桥来复位.南桥要想产生复位信号或者说南桥要想去复位其他的设备和模块,其首先要自身先复位或者说自身先有复位源.使南桥复位的或者说南桥的复位源是ATX电源的灰线(灰线常态为5V电平,工作后为恒定的5V,ATX电源的灰线也是PG信号),或者是系统电源管理芯片发出的PG信号,

利用复位发生器复位

在ATX电源座灰色线,是RST的启动脉冲.工作的状态是在开机的时候,向下跌一点再上升为5V.下跌的这一点就为脉冲.在开机一瞬间才出现,每开一次,它向零电平以下跌大约0.1V,就是因为这下跌的0.1V脉冲,才能启动复位信号的产生.启动脉冲的线的对地阻值在450-700之间,由南桥或复位发生器提供.脉冲进入复位发生器,就产生复位信号.这芯片一般用的是74H系列芯片.复位发生器也有在南桥里面的.脉冲信号进入哪个芯片,哪个就是复位发生器,复位发生器的工作电压是5V.当复位发生器在电源到达后,有脉冲过来,它就开一次导向处理输出,输出的幅度在3.5-5V,这才是真正的复位信号(粗略的复位信号).每开机一次才出现一次.它的波形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底(调上去跳下来,跳上去跳不下来是无效的复位信号).复位发生器产生信号后,送给南桥处理后送给ISA槽,PCI槽,北桥和CPU。

在ISA槽的B2脚和PCI槽的A1脚,是复位信号的测试脚.它的阻值在450-700之间,由南桥提供.在这里的复位信号正常,就证明主板上的所有复位是正常的(不包括CPU),通过它就可以判断南桥所产生的复位信号是否正常.只要ISA槽上的复位信号正常,或者CPU上的复位信号正常,就证明主板上的复位信号都正常.在CPU上也有复位信号的测试脚,它的对地阻值在450-700之间,由南桥或者北桥提供.

用南桥及外围电路复位//本文引用自www.45it.com电脑软硬件应用网

首先,电源启动后,由ATX电源发出电源正常信号PWREROK即ATXPWRGD,经反相器HCT14整形后,输出CLROFF信号,进入南桥82371,对其内部寄存器进行清零,同时输入与非门HC132.当电压达到额定值,且稳定以后,电压控制芯片发出VRMPWRGD信号,也输入VHC132,这两信号进入VHC132X逻辑运算,输出信号,经HCT14整形后,由HCT14的PIN10输出给南桥,由于ATX电源的灰线在电源的工作瞬间会有一个延时的过程.此延时的过程是相当于黄线和红线而言,延时的时间是100~500ms.也就是说灰线在ATX电源的工作瞬间会有一个低电平到高电平变化的过程.也就是0~1变化的电平信号.此瞬间变化的0~1电平信号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于南桥内的复位系统控制器,首先让南桥和北桥本身先复位.当南桥复位后,南桥内部的复位系统控制器会发出RSTDRV信号,把灰线5V信号进行分解处理形成ISARST,IDERSTDRV对ISA插槽及IDE接口进行复位,发出PCIRST信号,对PCI插槽进行复位,CPU的复位信号由北桥产生,复位后主板开始工作.如果是电源管理器发出的PG信号,此信号在加电的瞬间也是一个0~1变化的跳变过程.此信号也会重复以上的动作,让南桥复位.南桥再发出其它复位信号(在笔记本电路中较为常用).在某些主板上CPU的PG信号是由电源管理器的PG信号直接供给,还有的是由ATX电源的灰线间接供给,通常主板上的复位电路由RESET开关来控制,此复位开关一端为低电平一端为高电平,低电平通常接地,高电平由红线和灰线间接供给,通常为3.3V,此复位键的某一端也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南桥内的复位系统控制器,当微机需要强行复位时,瞬间短接复位开关.在开关的高电平端会产生一个低电平信号,此信号会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南桥内的复位系统控制器,使南桥强行复位之后,南桥也会强行去复位其它的设备和模块,这样就达到一个强行复位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冷启动.当按CTRL+ALT+DEL键进行热启动时,由371发出BIOSRST信号,在U18的PIN9处输入信号,.触发复位.

实验分析

1,各关键点复位信号说明

ISA总线的复位信号到南桥之间会有一个非们,跟随器或电子开关,常态时为低电平,复位时为高电平(这里我们所说的高电平主要是指电压在2.5V以上,低电平为2.5V以下).对于没有ISA总线的主板,IDE的复位直接来自于南桥,在两者之间通常也会有一个非门或是反向电子开关,也就是说IDE常态时为高电平,复位时为低电平,PCI总线的复位直接来自于南桥,有些主板会在两者之间加有跟随器,此跟随器起缓冲延时作用.且PCI的常态为3.3V或5V,复位时为0V,AGP总线的复位信号和PCI总线的复位信号是同路产生.也有的主板AGP总线的复位也是由南桥直接供给,常态时为高电平,复位时为低电平,对于北桥的复位信号也是和PCI总线的复位信号同路产生,也就是说PCI总线的复位信号,AGP总线的复位信号和北桥的复位信号通常是串在一根线上的,复位信号都相同,对于CPU的复位信号,不同的主板都是由北桥供给,I/O的复位信号是由南桥直接供给,通常是3.3V或5V.在8XX系列芯片组的主板中,固件中心(B205)和时钟发生器芯片也有复位信号,且复位信号由南桥直接供给,常态为3.3V,复位时为0V.如果我们用数码诊断卡观察RST复位信号,信号正常的指示状态应该为RST指示灯一闪即灭.

2,复位电路检修流程

3,复位电路检修方法

①复位信号为低电平,即数码卡上的RST小灯不亮的维修方法:

先测电源座RST脉冲阻值是否正常,如不正常,RST脉冲脚至南桥的线路及南桥本身坏.如阻值正常,再查复位发生器是否有输出正常的RST信号,如没有,在复位发生器电源正常的情况下,为复位发生器坏,如有正常的RST信号输出,在南桥电源正常和ISA上的RST线路正常的情况下,为南桥坏.

②RST为高电平,即数码卡上的灯常亮:先查复位发生器的输出是否正常,如不正常,为复位发生器坏,如正常,为南桥坏

③RST灯不够亮,及复位电平不够:如果复位发生器输出的电平正常为南桥坏,反之为复位发生器坏.

④RST灯正常,而CPU上无RST信号或为高电平:在CPU上RST线路正常的情况下,这条通向那个桥就位那个桥坏.如果复位发生器在南桥内部,一切照以上方法以南桥为中心维修.

结论

复位治疗 篇3

方法:将符合本实验要求的45例病人运用卧位旋转复位法进行治疗。

结果:45例患者中40例痊愈,2例症状减轻,3例患者无效。

结论:旋转复位法治疗由于寰枢关节半脱位引起的头痛效果良好。

关键词:手法治疗 头痛 环枢椎半脱位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62-01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引起头痛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寰枢关节半脱位也是引起此症状的因素之一。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体质下降(包括身体消瘦,慢性消耗性疾病,呼吸带感染等)固定寰枢关节的韧带松弛,继而在颈部活动过程中肌肉收缩不协调,引起的寰椎与枢椎齿突位置相应改变,造成周围神经,血管,韧带,肌肉等组织的变化,引起临床症状。临床中,我院采用卧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本病,效果较佳。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45例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12年5月间门诊病人。全部符合本实验标准。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从最小5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2年。

1.2 诊断标准。①头痛以枕部疼痛为主,伴有视物昏花,眩晕,记忆力下降,心烦,颈项部疼痛,有颈部扭伤史或前1-2周上呼吸道感染史。②X光片检查:张口正位片可见枢椎齿突偏移,两侧寰椎侧块与齿突距离相差1mm或以上。颈椎侧位片可见齿突纵轴与寰椎纵轴不重合而发生偏移。③触诊可见风池穴,风府穴饱满,肌肉痉挛,伴有压痛。

1.3 排除标准。①经X光片检查为,骨病,结核,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或先天发育畸形的;②有寰枢椎半脱位X片指征,但不是以头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③颈椎有手术史的。

2 治疗方法

2.1 第1步肌肉准备。患者坐位,医者以手法依次点揉风池,风府,翳风穴,胸锁乳突肌肌腹。拿揉肩井穴,手法以轻柔,患者以略感酸胀为度。

2.2 第2步治疗。患者卧位,医者面向患者坐于床头,患者头伸出治疗床躺在医者双腿上。医者一手持于患者枕部,一手托住其下颌部,双手合力向上做稳妥牵引,保持牵引力并使患者颈椎前屈,后伸各两次,之后在牵引力下做缓慢颈椎环转摇动2圈。最后,在保持牵引下,做颈部超关节,稳妥扳法,左右各一次。常可在运动过程中听到‘咔’的复位音,治疗结束。一般一次即可痊愈,未痊愈者,5天以后做第二次治疗,两次无效者改用其他方法。

2.3 注意事项。嘱患者48小时内避免颈部剧烈转动,造成复位关节移位。一周内去枕平卧。

2.4 医疗锻炼。一周后按医生指导做头夹肌,肩胛提肌锻炼,每日2次,每次5分钟。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临床症状。头痛及伴随症状是否消失。

3.1.2 X光片检查。正位片寰椎侧块与枢椎齿突位置关系是否恢复正常,侧位齿突纵轴与寰椎纵轴是否重合或有所改善。

3.2 疗效判定。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内容制定如下:

(1)痊愈:临床症状及伴随症状,体征消失。X光片:相关骨与关节位置关系恢复正常。

(2)有效:临床症状及伴随症状,体征有所好转。X光片:相关骨与关节位置关系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

(3)无效:临床症状及伴随症状,体征无改善。X光片:相关骨与关节位置关系基本恢复正常或无改善。

3.3 随访。所有病人在治療结束后,进行跟踪随访6个月,了解肌肉锻炼及疾病复发情况。

4 治疗结果

45例患者经1-2次治疗后,痊愈40例,占88.89%。有效2例,占4.44%。无效3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其中,一次治愈的为27例。

5 讨论

头痛是内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中医学常见的疾病,其形成原因复杂,包括了神经血管,肿瘤,精神,社会因素等等。寰枢椎半脱位也是造成头痛的原因之一。本病诊断较为简单,明确。由于发病原因特殊,临床较为少见,因此,往往被临床医师忽略,造成漏诊,误诊。X光片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其中的张口正位片尤为重要。

本病一般来讲属于本虚标实证,多数因先天禀赋不足,身体孱弱,肌力较弱。或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肌肉,韧带松弛,难以保持关节稳定。或因局部骨与关节虽无畸形,但先天较为薄弱。以上因素加上活动过程中的肌肉收缩不协调,使关节组成部分位置改变,从而压迫临近的神经血管,形成相应症状。部分患者没有禀赋不足,先天薄弱等,仅是活动是肌肉收缩不协调或睡眠姿势等外力因素也可致本病。此外,一部分身体消瘦的女性及大部分儿童形成原因还有近期的呼吸道感染,发热。咽部感染造成局部充血,温度上升。造成解剖位置关系很近的寰枢椎关节温度上升,造成韧带松弛,若此时遇到外力因素,也容易形成本病。

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通过临床症状和X光片,均可明确诊断,但还有一部分人仅有临床症状,X光片没有达到诊断标准,但是按照本病治疗也可获效,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是:患者寰枢椎位置改变达不到半脱位,而仅仅是中医学所说的‘骨错缝’,其只有程度的不同,没有性质的两样。也完全可以参照本病治疗。患者寰枢椎齿突发育不正,错位后正好弥补了先天的偏歪,导致X光片显示齿突与侧块间隙大体相当,其实质也是错位。

此外,我们还发现:患病时间长的患者,关节脱位造成的间隙被结缔组织填充,使其不能完全复位,而病程短的患者没有此类现象。病程长的患者往往在复位后不能立即缓解症状,反而部分出现略有加重的现象,一般3-5天或在第二次治疗后才明显好转。先天禀赋不足或身体状况较弱的患者,复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其韧带力量不够,常可见再次脱位,对此,我们要求此类患者在医疗锻炼的基础上,给予养血荣筋丸或补中益气丸等。以增强体质,巩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患者在复位过程中均可闻及复位音,此类患者疗效均较佳,对于没有复位音的患者,可适度增加手法力度,进行再次复位。若还不能复位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增加治疗次数。②治疗前牵引30分钟,或先牵引1个疗程以松弛韧带。③使病人充分了解治疗过程,解除戒备,使其主动放松肌肉。

参考文献

[1] 刘成功.3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分析.医学创新研究,2008年11月第5卷第32期,P61

[2] 王常鸿,郭成悦.手法复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67例.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陕西中医.2006年,第27卷,第12期,P1498-1499

[3] 韦贵康主编.脊柱相关疾病.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复位治疗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病例选择了2013年2月-2014年8月诊断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平均年龄为(20±19)岁。所有的患者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踝关节疼痛感,术前经相关检查,发现多数患者的内外踝骨折移位距骨半脱位,部分患者的踝关节出现压缩。

1.2 治疗方式

1.2.1 闭合组:

采用正骨手法闭合整复,再进行小夹板和石膏进行固定。术前采取平卧位,膝关节屈曲90°之后,两名助手分别进行膝部牵引和握足前部、足跟。待纠正旋转完成之后向畸形的反向翻转,手术实施者用两手掌叩击两踝,保证骨折处复位。最后用辅以棉垫的竹板和石膏绷带固定患处即可。固定1至2个月之后采用X片检查,查看是否有骨痂形成[1]。

1.2.2 切开组:

在经过X片和CT检查的基础上,对患者骨折情况进行评估,手术遵照AO内固定原则,考虑稳定程度选择适当的内固定物体。手术前取患者的仰卧姿态,待进行酒精消毒后,将患者的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处理。开放骨折Ⅰ期清创手术内固定、严重皮肤软组织挫伤施行外固定架手术。将外踝进行切口之后,保证外踝解剖复位,确保足够的长度,然后用Ao腓骨远端解剖钢板螺钉予以固定。在内踝切口施行内后前踝解剖复位之后用3.5mm半螺纹松质螺钉固定或用空心螺纹钉固定[2]。如后踝骨折块较大,超过踝关节面1/3,则用空心螺纹钉固定,如后踝骨折块不及踝关节面1/3,则不予固定。

1.3 术后处理。

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前加

单纯简单骨折,术后三周即可去石膏慢性功能练习。重者复杂骨折术后五到六周开始去石膏不负重功能练习。非手术疗法一般患者均在手法复位后五到六周开始不负责功能练习。随访3个月至18个月不等。

1.4 效果判定:

优:患者的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良: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够进行基本的生活劳作;差:关节功能没有明显改善,活动范围受阻。优良率=(优+良)/总例数。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闭合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疗法均有效,其中闭合手法复位治疗优良率达到了85%(34/40),切开复位治疗优良率为87.5%(35/4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的治疗中,踝关节骨折还是比较常见的,骨折部位能够充分并准确的复位是保障治疗效果的根本目的。如果复位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正常生活,甚至是造成无法治疗的残疾、畸形等。本文研究了闭合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通过观察表1,我们可以知道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踝关节骨折,优良率达到了80%以上,说明闭合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都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有效方式。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方式较多,但后期有许多因素影响足部功能的恢复,常见疾病为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医学上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还是比较棘手的。因为踝关节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并且多处韧带会损伤,所以良好的复位和韧带修复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有效措施。治疗上我们应该对患者损伤处的原因、机制、移位方向和踝关节稳定程度进行分析,治疗方式也应结合患者和踝关节两个方面。本文研究的闭合手法复位属于非手术疗法,切开复位则属于手术疗法,但是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优良率均达到了80%以上,具体的治疗方式应该考虑到患者本身和骨折情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踝关节骨折的修复要求比较高,如果在受伤之后的6个小时进行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还是比较低的。因此选择好修复的时机是治疗的关键,也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必要保证。

综上所述,闭合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均能有效治疗患者的踝关节骨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忠世,肖德明,林博文,等.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8(5):415-417.

[2]毛宾尧.人工躁关节的研究进展和应用(附5例报告和文献复习)[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11:343-346.

复位推拿发展简史(范文) 篇5

正规推拿从简单到复杂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一 手法按摩:需要掌握按摩八法,八个字就可以了,闭着眼就能学会,(因为盲人就学会了),只要是闭着眼能学会的东西就比较简单,在学习东西小看人的时候就会有人说说我闭着眼就学会了,你还学不会来形容这个人的愚蠢。所以,手法按摩时最好学最简单的,只能起到保健作用,但是是医疗推拿的基础。

二 循经推拿:比手法按摩先进一点的是循经推拿,循经推拿需要掌握二十条经络,了解经络的体内外循行交接,比八个字就难了一部分。

三 点穴推拿:比循经推拿先进点的是点穴推拿,点穴推拿需要掌握的就是全部的穴位,正经穴位361,经外奇穴67,一共428个,比八个字更难一些。

四 中医推拿:比点穴推拿再高一点的是中医推拿,中医推拿需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包括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和按时开穴,所以要求掌握天干地支、阴阳八卦、五运六气。得掌握上千知识点,比八个字更难了。

五 复位推拿:比中医推拿更先进点的就是复位推拿,复位推拿得掌握解剖结构,人体639块肌肉,206块骨头,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脏系统得背得滚瓜烂熟!需要掌握几千个知识点,比八个字难的更多了!

至此推拿发展到较高层次,已经从经络结构到解剖结构上恢复正常人体结构,为人类的预防保健治疗行为保驾护航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为推动这一绿色环保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贡献更大的力量!

版权所有

作者复位推拿创始人王廷用

复位治疗 篇6

关键词颈、胸椎小关节紊乱手法治疗旋转按压复位法

颈胸椎小关节紊乱是推拿门诊的常见病,但众多的治疗手法对C6~7及T1~3椎小关节紊乱疗效欠佳,笔者运用师传之俯卧位旋转按压复位法治疗了此类病人85例,疗效进行满意,现报道于下,供同道参考指正。

1临床资料

本组共85例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34例;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12岁;病程在1周以内为急性期,69例,病程在1周以上者为慢性期,16例;颈胸椎正侧位X片均无明显阳性改变。

2治疗手法

2.1放松手法:患者俯臥于床,两臂置于身体两侧,全身放松,术者以拇指或大鱼际在病变之颈、胸椎两侧自上而下做点、按、揉放松手法;局部有条索状结节的,用双手拇指作垂直方向弹拨,整个放松过程施术10~15分钟。

2.2旋转按压复位法:以棘突向左偏移为例。患者俯卧于床,下颌部着床,作为支点。术者立于床头,左手按于患者右侧头部,向左下方斜用力;右手掌根按压在左侧偏歪的棘突,向右下方斜用力,两手同时反向用力,使头颈部产生旋转,当脊柱旋转力传至右掌根部时,双手同时施以寸劲,右手掌根可感到偏歪的椎体轻微错动,且常伴有“喀”的一声,复位即告成功,但不必强求闻声,然后从上向下分理脊柱两侧肌肉,结束治疗。

3治疗结果

本组85例患者全部痊愈。其中急性期69例,52例经1次手法治疗后症状消失;17例经2次手法治疗后症状消失。慢性患者16例,经3~7次手法治疗后,症状亦均消失。

4体会

颈胸椎小关节紊乱乃因隐性或显性损伤及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和长期姿势不良等原因,破坏了脊柱的内外平衡,导致小关节轻微错位,压迫刺激相应节段的脊髓神经根、血管,而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复位后纠正了患椎的失衡、错位,解除了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刺激,从而症状消失。

复位治疗 篇7

关键词:手法复位,切开复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对比

老年人因机能退化易造成骨质疏松, 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更易合并骨质疏松, 据文献报道约85%的老年人合并骨密度减低, 51%的老年人合并骨质疏松[1]。据文献报道桡骨骨折约占四肢骨折的16%[2]。桡骨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 机制复杂, 且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 若恢复不良可导致关节面平整性的破坏。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常可达到满意的解剖复位, 但是创伤较大, 需要二次切开取出内固定物。洛阳市老城区中州人民医院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本科治疗的9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等) 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其中男50例, 女48例, 年龄65~88岁。骨折AO分型:B3型12例, C1型18例, C2型39例, C3型29例。

1.2 研究方法

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n=50) 与对照组 (n=48) 。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 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及时行功能锻炼。随访6~12个月, 定期复查X线或CT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1.3 疗效判断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速度, 3~5个月愈合为完全愈合, 6~8个月为延迟愈合, 超过12个月未愈合为不愈合。记录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度, 分为满意、可以接受和不满意, 满意率为满意及可以接受例数与总例数的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均数比较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若方差齐采用t检验, 方差不齐则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观察组50例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65-86岁。骨折AO分型:B3型6例, C1型10例, C2型20例, C3型14例;对照组48例中男24例, 女24例, 年龄65-86岁。骨折AO分型:B3型6例, C1型8例, C2型19例, C3型15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两组骨折愈合速度比较观察组完全愈合率、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及总愈合率分别为42.0%、52.0%、6.0%及94.0%, 对照组完全愈合率、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及总愈合率分别为37.5%、54.2%、8.3%及91.7%, 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观察组相比, P>0.05

注:*与观察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之内的骨折, 好发于老年人, 尤其是绝境后的女性。桡骨远端的不稳定骨折常常难以使关节有良好的对位, 尤其是易造成后掌倾角及尺偏角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分类为AO分类方法。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后可以直接复位, 术后早期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治疗效果确切, 但是其需要广泛暴露、对周围组织伤害较大、手术操作复杂。而手法复位后给予外固定对患者创伤较小, 且简便实用, 易于被老年患者接受, 但对于粉碎性骨折效果差, 不易达到解剖复位, 容易导致关节炎及后遗症[3]。本研究对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法复位组完全愈合率、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及总愈合率分别为42.0%、52.0%、6.0%及94.0%, 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完全愈合率、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及总愈合率分别为37.5%、54.2%、8.3%及91.7%, 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调查患者对于两种治疗方法的满意度发现手法复位组满意率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患者更易接受手法复位这种创伤较小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 手法复位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均比较确切, 且手法复位创伤更小, 易被患者接受, 在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病情及意愿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程国杰, 吕发明, 艾克巴尔, 等.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2, 18 (7) :636-640.

[2]任意平, 李路平, 张平花, 等.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216例临床分析.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Z1) :42-44.

复位治疗 篇8

关键词:切开复位,闭合复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

桡骨远端关节面2~3 cm的部分发生的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被称为桡骨远端骨折, 占所有骨折总数的25%左右。如果病情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腕关节病变发生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起初会表现为腕关节僵硬, 然后逐步变为腕关节功能失灵[1]。本文对患有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的老年患者应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两种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患有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9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0例;年龄62~87岁, 平均年龄 (70.9±1.4) 岁;桡骨骨折发病时间1~19h, 平均发病时间 (4.1±1.5) h。治疗组中男29例, 女19例;年龄61~85岁, 平均年龄 (70.8±4.3) 岁;桡骨骨折发病时间1~18 h, 平均发病时间 (4.3±4.4)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方式实施治疗, 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 使臂丛神经能够始终保持通畅状态, 在进行麻醉处理前, 一定要对患者的10个手指分别进行屈伸处理。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在闭合复位处理的50 d左右, 采用X线光对闭合及复位情况进行检测, 如愈合情况已经达到预期效果, 即可以将固定的石膏拆除并拆线。嘱咐患者在恢复期阶段要对患肢勤加锻炼。

1.2.2治疗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方式实施治疗, 通过麻醉神经方式实施创口手术, 麻醉的神经通常情况下选择臂丛神经, 这样不仅可以使麻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还可以保证患者的身体其他部位的生理机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切开骨折的位置, 将骨折骨充分暴露, 实施整体复位手术, 使用牵引钳对骨折的部位进行复位处理。对于手术情况相对复杂的患者, 可以在X线光的辅助条件下进行治疗操作, 以使复位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在骨折的位置至少固定3枚螺钉。骨折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 可以实施人造关节植入操作, 在手术结束操作结束后, 要对关节活动情况进行检查, 直到满意为止。在手术拆线前要用石膏进行封闭处理, 拆线后应该接受系统的锻炼, 这样才能使关节的生理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恢复[2]。

1.3 疗效判定标准[3]

优:骨折复位达到很满意的程度, 关节和患肢的弯曲和正常的运动都不会产生任何的疼痛感, 握力的水平也已经达到正常状态, 掌屈能力表现正常;良:骨折复位基本满意, 腕关节在正常运动或弯曲的过程偶尔会出现一定的疼痛感, 握力基本达到正常水平, 掌屈程度的减少幅度>15%;可:骨折复位程度一般, 在腕关节在进行弯曲的时候经常会有明显的疼痛出现, 掌屈程度的减少幅度>30%;差:骨折复位不满意, 腕关节仍有剧烈的疼痛感, 握力水平明显减少, 掌屈程度的减少幅度>50%, 患者基本或完全没有工作能力。及格率= (优+良+可) /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选择住院治疗总时间和骨折愈合总时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住院治疗总时间和骨折愈合总时间

对照组共住院治疗 (15.38±2.79) d, 术后 (124.92±13.06) d骨折愈合;治疗组共住院治疗 (11.46±2.17) d, 术后 (92.06±13.59) d骨折愈合。两项指标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由于人类生活及劳动习惯的实际特点, 在实际生活中桡骨远端发生骨折发生可能性会远远大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或所选择的治疗方法不够合理, 或完全忽略病情不进行任何有效治疗, 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导致局部畸形等病理学现象, 病情更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永久性的残废。所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一些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治疗[4]。由于人体的腕关节位置主要由桡骨负责力的传导, 桡骨发生骨折的时候, 导致桡骨缩短或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变小等不良现象的可能性较大, 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对该类骨折疾病患者实施治疗, 可以使腕关节生理结构的完整性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恢复, 与闭合复位比较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赵洪, 瞿玉兴, 郑祖根.桡骨弓尺骨弓与前臂旋转功能的实验研究.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2 (1) :28-30.

[2]施俊武, 任加津, 陈国华, 等.Sanatmetal前臂髓内钉微创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5) :368-370.

[3]顾昕, 楼列名, 李少华.钢板内固定与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中华创伤杂志, 2009, 25 (2) :141-142.

复位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本院8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经X线检查确诊,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及神经血管合并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龄(70.71±6.54)岁;平均病程(2.55±0.26)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者17例,砸伤者10例,高处坠落摔伤者16例;左侧21例,右侧2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70.34±6.26)岁;平均病程(2.42±0.30)d;交通事故伤者18例,砸伤者11例,高处坠落摔伤者14例;左侧20例,右侧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入手术室监测生命体征,行1%利多卡因臂丛阻滞麻醉,采用桡掌侧或背侧切口,充分显露骨折端,借助复位钳达解剖复位,使用T形钛钢板固定骨折近端,有明显骨缺损的患者,同时行植骨填充缺损,行X线透视,检查骨折稳定情况、腕关节屈伸及旋前旋后活动范围满意后,逐层关闭切口,术后第1 d行腕手功能锻炼。

对照组:入手术室监测生命体征,行1%利多卡因臂丛阻滞麻醉,取仰卧位,患肢外展,术者采用牵拉提压曲腕的方法复位,X线透视下达解剖复位,保证关节面平整,按照骨折类型给予石膏固定,中立位三角巾悬吊固定患肢,1周后更换石膏并复查X线片,4~6周可拆除石膏,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测量术后3、6及术后12个月患者掌倾角及尺偏角,并进行组间比较。

1.3 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优:骨折对位满意,无疼痛,握力同对侧,掌屈或背伸减少不超过15°;良:腕关节偶尔疼痛,活动受限,掌屈或背伸减少达15°~30°;可:腕关节经常疼痛,活动轻度受限,掌屈或背伸减少达30°~50°;差:腕关节持续疼痛,工作能力差,掌屈或背伸减少超过50°。

骨折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局部无异常活动。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1.20±1.33)周,与对照组的(10.96±1.0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175)。

2.2 两组患肢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

两组术后3个月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研究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较对照组优(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3%,较对照组的79.1%高(χ2=5.11,P=0.041),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上肢骨折类型,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临床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较多,对于是否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尚无定论[3]。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进行直接复位,视野清晰,固定可靠,可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但组织创伤较大[4,5]。蒋世杰[6]研究指出,闭合复位治疗操作简便,患者容易接受,但其不易达到解剖复位,不适用于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术后易发生骨折再移位,功能恢复受影响。早期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恢复腕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对于避免桡骨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改变,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7]。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单纯的闭合复位治疗难以达到关节面良好的对位,易引起桡、尺关节骨性关节炎,造成腕关节疼痛,恢复不佳。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维持骨质完整,固定更为可靠,可早期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达到比较满意的功能恢复[8,9]。本研究选取本院8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旨在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表明: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研究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均较对照组优(P<0.05),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与王剑等[10]研究结果一致,证明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有明确疗效,安全可行,与闭合复位治疗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突出,可达到满意的结构复位和功能恢复,优于闭合复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忠伟,金格勒,杨德盛,等.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后腕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7):2770-2776.

[2]陈凯,樊健,袁锋,等.锁定钢板在老年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53-54.

[3]千建荣,胡向军,安志军,等.闭合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与切开复位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1):115-116.

[4]司卫兵,陆国海,秦卫.外固定支架结合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AOC3型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1):59-62.

[5]金粉勤,薛锋,徐雪荣.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1):87-89.

[6]蒋世杰.不同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1):77-77.

[7]张小兆,杨杰山,尚大才,等.两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2):121-122.

[8]陈凌云,胡勇斌,卢伟民,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52):9083-9088.

[9]孙连录.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现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3):311-312.

延期切开复位治疗跟骨骨折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41足跟骨骨折,41例中,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16~58岁,平均36.7岁。41例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11例,Ⅲ型20例,Ⅳ型10例。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4例,车祸伤7例;均是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前行跟骨正、侧位及轴位X线摄片;12例行跟骨CT扫描及图像三维重建。均先采用石膏、绷带等行骨折临时固定,待伤后1~2周,平均10.5d,局部软组织损伤恢复后再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中植骨30足。

1.2 治疗方法

先采用石膏、绷带等行骨折临时固定,常规使用抗生素5~7d预防感染,并使用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等药物促进肿胀消退。根据软组织损伤恢复情况、局部水肿及张力性水疱是否消退、软组织能否耐受再次手术创伤,确定手术时机。

采用外侧“L”形切口,切口起自外踝上5cm,位于跟腱和腓骨长短肌之间,纵行向下,切口在外踝与足跟中点(约外踝下2.5cm)弯作圆弧形延伸走行于足底皮肤和外侧皮肤交界处水平向前直至第5跖骨基底。切开皮肤,从骨膜下剥离皮瓣,掀起跟腓韧带,腓骨肌腱连同腱鞘被一同掀起,腓肠神经位于皮瓣内,以几枚克氏针打入距骨及外踝用以牵引皮瓣显露距下关节,用骨膜剥离子掀起跟骨外侧壁,直至远侧跟骰关节处。以斯氏针打入手跟骨结节,牵引并外翻内移以利复位。手术治疗应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在复位时首先应该考虑对Bhler′s角、Gissane′s角和跟骨体高度及宽度的恢复;其次恢复距下关节面和跟骨轴的正常位置。用2枚克氏针将跟骨丘部和距骨固定在一起,这时Bhler′s角和Gissane′s角基本恢复正常。向远侧牵引并旋转,使跟骨结节复位,然后用拇指向内侧挤压使外侧壁复位,恢复跟骨宽度。术中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后,用C形臂X线机透视检查复位满意后,在跟骨外侧用Y形跟骨钢板固定。复位后有骨质缺损者,取自体髂骨植骨。放置乳胶引流片,无张力缝合切口,适当加压包扎,不使用石膏托外固定,术后14~16d拆线。术后1月开始练习不负重行走,术后3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患肢可完全负重。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0.5~3年,平均随访时间1.5年,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的标准评分:优14例,良20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2.9%。术后切口愈合不良6例,其中皮缘小范围坏死3例、皮缘部分坏死伴浅表感染1例,切口窦道形成1例、皮缘部分坏死伴钢板部分外露1例,经过清创换药,局部应用湿润烧伤膏等处理,采用足背皮瓣修复,6例切口瘢痕愈合。

3 讨论

由高能量暴力造成的跟骨骨折治疗是一个难题,切口愈合不良是常见且很麻烦的并发症[2]。伤口延迟愈合、皮瓣坏死或感染,跟骨外侧L形皮肤切口,为血管分支末端,周围皮肤血液供应差,皮肤生长修复能力较差,往往造成切口延迟愈合、皮瓣坏死,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4%~27%[3,4]。本组不愈合率为14.6%,共6例。在跟骨骨折治疗中发现软组织损伤不仅是造成治疗困难的原因,而且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根据软组织损伤严重程度制定不同治疗方案已被大家认同。由于跟部软组织很薄,皮下组织致密,即使就诊及时患者,入院时已十分肿胀,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水肿的软组织上进行手术及软组织剥离,将进一步加重软组织损伤和水肿,加上内固定物置入,使切口闭合困难,如果在张力下勉强缝合,极易造成切口皮肤坏死。另外,创伤导致微循环破坏及水肿造成组织压力增高,引起缺氧和局部代谢产物聚集,这也是骨折周围软组织在急性创伤期抗感染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出现皮肤坏死和切口感染等软组织并发症的跟骨骨折,发生深部感染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如发生深部感染是骨折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就是针对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其特点就是注重骨折周围软组织保护,避免软组织急性损伤期手术,使软组织免受创伤和手术的双重打击,适当推迟手术时间,使软组织在切开复位内固定前有一个恢复的机会。该方法既保留了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优势,又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本组41例,其中32例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应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优良率82.9%,无1例发生深部感染,局部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14.6%,优于其他疗法。

我们认为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关键在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入院以后重点检查记录足踝部、尤其是外侧部的软组织状况,观察踝部的肿胀程度,是否有皮肤擦伤、挫伤,皮肤是否已经起了张力性水泡。对于软组织损伤较重不适应急诊手术的,采取延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俞光荣等[5]认为跟骨骨折后肿胀的高峰期在伤后3d左右,手术时机应在肿胀高峰期前或后,对伤后时间较长、皮肤软组织条件不好、肿胀已很明显的病例,给予抬高患肢,静脉应用20%甘露醇、局部外用50%硫酸镁溶液冷湿敷、结合使用冰水冷敷(注意不能冻伤皮肤);皮肤擦伤给予消毒暴露疗法让其尽快结痂脱落;将足踝部用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预防张力性水泡形成;对已出现的张力性水泡抽液后保留表皮暴露疗法让其尽快干燥;我们认为原始暴力导致局部组织内静脉和微淋巴循环系统的损伤是引起骨折周围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它的恢复时间需要1~2周。虽然因为骨折存在肿胀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此时可以做手术。在手术之前对于患者局部情况要有一个综合评价,静脉曲张导致的踝穴部皮肤的神经血管营养性改变、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变,是相对手术禁忌证,要看具体情况。另外手术切口选择及手术过程中操作要减少对软组织进一步损伤很重要,不能为了追求完美X线片,手术越做越大,时间越长,而预后却不很好[1]。

总之,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特别适用于高能量暴力引起、软组织严重肿胀的患者。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王承武,王满宜,等.骨折[J].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传忠,郑奋,周海林,等.跟骨骨折开放复位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8):567.

[3]Herscovici D Jr,Widmaier J,Scaduto JM,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Am),2005,87:1260-1264.

[4]Stromsoe K,Mork E,Hem ES.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46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J].Injury,1998,29:313-316.

跟骨夹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 篇11

【摘要】目的:总结跟骨夹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一2013年7月收治跟骨骨折31例35足。男27例,女4例;年龄18一71岁,平均37.5岁,按Sanders分型:II型17足,III型9足,IV型9足。受伤至手术时间0一10d,平均6.5d。采用跟骨夹加撬拨复位。结果:术后伤口28例I期愈合,3例II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和螺钉外露。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24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Bohler角及Gissane。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28足,良5足,可2足,优良率94.3%。结论:跟骨夹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是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跟骨骨折:跟骨夹:撬拨复位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73-02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创伤。根据跟骨的生物力学特点,治疗时需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跟骨外形,保持正常足弓。对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较严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十保守治疗,对于诊断明确且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2010年6月一2014年7月,我院采用骨夹加撬拨复位治疗31例35足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27例,女4例;年龄18-71岁,平均37.5岁,均为高处坠落致伤。单足跟骨骨折27例,双足4例。均为关节内骨折,按Sanders分型[1] II型17足,III型9足,IV型9足。术前行双侧(健侧及患侧)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测量Boher角,并行跟骨CT扫描。受伤至手术时间0-14d,平均6.5d。

1.2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应用止血带。通过跟结节在C-臂机引导下置入斯氏针(直径3.5mm)两枚,至骨折线处,采用跟骨夹做跟骨内外侧的挤压以纠正跟骨的侧方移位,恢复跟骨宽度,将预置斯氏针在C-臂机检测下撬拨恢复Bolher角,同时恢复足弓及跟骨高度,并使斯氏针穿过骨折线,必要时可穿过跟骨关节面。若Bolher恢复困难,可于外侧做小切口,配合直视下复位使Bohler回复满意。斯氏针剪断留于皮外,行石膏外固定术。结束手术。

1.3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回流,麻醉药物消除后进行下肢的肌肉舒缩锻炼,24一48 h拔除引流条(针对辅助小切口),对肿胀明显皮肤有循环障碍者行高压氧治疗。术后6-8周根据X线片情况拔除斯氏针,开始逐渐负重行走锻炼。参照美国足踩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估术后疗效。 临床功能评价采用AOFAS评分系统,优:90一100分,良:75一89分,可:50 -74分,差:< 50分。影像学评价包括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结节部跟骨高度等影像学指标、随访12月、18月的AOFAS评分。

1.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定量测定指标以x士s表示,P < 0. 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伤口28例I期愈合,3例II期愈合,无皮肤坏死。术后12月31例均获随访,术后18个月27例获得随访,平均16.7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28足,良5足,可2足,优良率94.3%

表1:手术前后相关指标比较:(p>0.05)

组别例数术前术后Bohler3521.7士2.331.4士2.2Gissane35134.9士5.2122.1士4.3跟骨宽度3541.39士1.9830.33士1.78跟骨轴长3561.56士1.7567.90士2.03结节部跟骨高度3535.98士2.3441.23士1.99表2:术后12月健侧及患者相关影像学指标比较:(p>0.05)

3 讨论

3.1跟骨骨折大多是由高处坠落,着地时跟骨吸纳应力所致,由于跟骨的特殊外形和内部骨小梁的分布,跟骨骨折多易引起跟骨高度丢失,跟骨横径增宽,跟骨结节上翘,Bohler角减少、消失甚至反向,导致足内外侧弓消失,易引起足生物力学发生变化,后期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治疗目的在于恢复跟骨外形(足弓高度和宽度)、Bohler角和距下关节而的完整,重建距下关节及跟距关节活动功能[2]。

3.2我们采用跟骨夹结合撬拨及必要时结合小切口治疗基本能解决上述两大问题。通过跟骨夹挤压足跟部纠正侧方移位,可最大限度恢复跟骨宽度,通过斯氏针撬拨使嵌插的骨折端松动,以恢复跟骨高度及正常的Bohler角。对于部分难以满意复位的患者结合足跟部外侧小切口撬拨塌陷的载距突达到恢复关节面的目的。跟骨夹结合撬拨及必要时结合小切口治疗可在极小的损伤情况下纠正骨折的畸形、错位,手术风险低,患者痛苦少、费用低,同时降低因手术切口過大导致的皮肤坏死。术后6-8周可拔除斯氏针,减少了常规切开内固定需要二次取内固定物的花费与风险。

3.3本办法基本上适用于所有跟骨骨折,但对严重的距跟下关节中央段压缩性骨折,同时骨折后关节面翻转嵌插效果欠佳,建议开放手术。总之,跟骨夹结合撬拨及必要时结合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骨折愈可快,术后康复周期短,功能恢复满意。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的风险,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3]。

参考文献

[1] McGarvey WC, Burris MW, et al. Calcaneal fractures: indirect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Foot Ankle Surg, 2006, 27(7):494-499.

[2] 蔡锦成,陈永向,周童飞.膝顶牵拉法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9].中医正骨,2008,20(1):59

手法复位治疗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3例, 男15例, 女18例;年龄9个月~5岁4个月, 平均2岁10个月;左侧21例, 右侧12例。致伤原因分别为牵拉伤27例, 跌伤5例, 挤伤1例。伤后至手法复位时间为10 min~2 d。其中1例患儿为右侧桡骨小头两次半脱位, 第一次致伤原因为挤伤, 间隔4个月后再次发生, 第二次致伤原因为牵拉伤;另1例患儿为右侧桡骨小头4次半脱位, 最后一次为在沙发上玩耍, 较轻微的牵拉外力所致。

1.2诊断要点:患儿有明确受伤史, 以牵拉损伤为多, 伤后患儿因疼痛而啼哭, 并拒绝使用患肢, 也怕别人触动。患侧上肢通常放在躯干的侧方, 并保持内旋的位置, 肘关节呈略屈曲或伸展位, 前臂处于旋前位或中立位。桡骨小头处有压痛, 一般局部无明显肿胀。患肢肘关节不能屈曲而较长时间处于下垂位, 可有手部肿胀。X线检查无异常表现。同时排除同侧肢体腕部、肩部等损伤。

1.3复位方法:通常把患儿放在家长的怀里, 家长适当固定患儿躯干。术者采用轻柔手法 (以患肢为右侧为例) , 左手托于患肢肘部, 拇指置于桡骨小头处, 右手握患肢腕部, 并向下适当用力牵引后, 缓慢屈曲肘关节约90°, 右手用力使前臂迅速旋后。通常置于桡骨小头处的拇指可感觉到弹跳感, 即表明复位成功。复位要点及步骤可简化为:牵引——屈曲——旋后。

1.4术后处理:复位成功后, 患肢疼痛即消失, 患儿可使用患肢而没有任何残留症状。伤后很快得到复位的, 一般不需要制动。本组中2例病程2 d, 复位后给予颈腕吊带悬吊前臂2~3 d。家长避免用力牵拉患肢, 以防反复发生而形成习惯性脱位。

2结果

33例患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均一次成功复位。

3讨论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在小儿骨科是很常见的疾病, 急诊、门诊多见, 治疗恰当可以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减轻患儿痛苦, 患儿无需住院治疗。但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尚有争议。

3.1损伤机制:①Magill等认为:在小儿时期, 桡骨小头与桡骨颈有其解剖上的特点, 二者的直径几乎相等, 有时桡骨小头甚至小于桡骨颈, 环状韧带容易滑脱, 而嵌于肱桡关节间隙[1]。②在3岁左右的儿童, 韧带和肌肉装置发育较弱, 肱骨外髁发育较迟, 肌力不强, 松弛的关节囊很容易嵌顿于肱桡关节内而导致“绞锁”。Hernique发现, 正常肱桡关节的外面及后面有一层薄薄的滑膜皱襞附着, 覆盖于桡骨小头上, 呈一半环状甚至肥大呈盘状, 形成的“肱桡关节盘”可因牵拉而嵌顿[1]。③关节负压学说:小儿肘关节的韧带、肌肉和关节囊较松弛, 而桡骨小头发育不全, 桡骨小头的周径比桡骨颈小, 当肘关节伸直位突然受到牵拉时, 肘关节腔内的负压将关节囊和环状韧带一并吸入肱桡关节间隙, 环状韧带向上滑越桡骨小头, 嵌于桡骨小头和肱骨小头之间, 阻碍了桡骨小头回复原位[2]。④Salter等通过四个5岁以下小儿尸体解剖发现桡骨小头的直径比桡骨颈大30%~60%, 头颈的周径之比为1.3∶1~1.6∶1。Salter还发现桡骨小头并非圆形而是椭圆形, 矢状面直径比冠状面直径大。尸解实验发现伸肘、前臂旋后位突然牵拉肘关节时不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 而在伸肘、前臂旋前位牵拉肘关节时, 环状韧带远侧缘附丽在桡骨颈骨膜处发生横断撕裂, 因前臂旋前时桡骨小头直径短的部分转至前后位, 桡骨小头便自环状韧带的撕裂处脱出, 环状韧带嵌在肱桡关节间, 环状韧带一半滑脱不超过桡骨小头的一半, 屈肘前臂旋后即可复位[2]。

3.2诊断:临床诊断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并不困难, 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诊断。同时排除上肢的其他损伤并行神经血管检查, 行X线主要目的是除外桡骨颈骨折和肘部其他损伤的存在。作者认为患儿病史最为重要, 本组27例为牵拉伤。伤后患儿症状及体征比较典型 (见1.2诊断要点) , 本组多数患儿指示伤肢前臂上外侧疼痛, 一般局部无明显肿胀, 其中2例患儿病程2 d, 前臂及手部略有肿胀。

3.3复位方法:Magill (1954) 的复位法, 术者轻柔地握住患肘, 拇指顶在桡骨小头的后方。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 慢慢的旋后伸直肘关节, 即可出现弹响而复位 (复位要点及步骤可简化为:旋后——伸直) 。John等[3]认为复位手法是前臂充分旋后和肘关节尽量屈曲。前臂旋后位肘关节完全屈曲时手掌可碰到肩的前方。最常见的复位失败原因是在复位之初肘关节屈曲不足 (复位要点及步骤可简化为:尽量屈曲-旋后) 。Salter通过尸解实验发现伸肘、前臂旋后位突然牵拉肘关节时不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 而在伸肘、前臂旋前位牵拉肘关节时, 环状韧带远侧缘附着在桡骨颈骨膜处发生横断撕裂, 因前臂旋前时桡骨小头直径短的部分转至前后位, 桡骨小头便自环状韧带的撕裂处脱出, 环状韧带嵌在肱桡关节间, 环状韧带一半滑脱不超过桡骨小头的一半, 屈肘前臂旋后即可复位。

我们认为Salter的复位方法更为合理, 这也印证了我们手法复位的传统经典理论——逆暴力损伤机制行手法复位。作者采用牵引——屈曲——旋后的复位方法,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我们认为适当的牵引可解除环状韧带在肱桡关节间的过渡嵌顿而利于桡骨小头半脱位的纠正。同时我们在复位的过程中发现在使前臂旋后时, 旋转力直接作用于尺桡骨远端, 施加较小的外力即可使半脱位得到复位。

摘要: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治疗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方法 与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手法复位治疗33例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 男15例, 女18例;年龄9个月5岁4个月, 平均2岁10个月。左侧21例, 右侧12例。致伤原因分别为牵拉伤27例, 跌伤5例, 挤伤1例。结果 33例患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均一次成功复位, 疗效满意。结论 采用“牵引——屈曲——旋后”的复位方法 , 手法轻柔, 复位成功率高, 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手法复位

参考文献

[1]闻善乐, 闻亚非.肘关节损伤[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毛宾尧.肘关节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362-364.

上一篇:地质开采技术下一篇:环保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