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拔复位

2025-01-31

撬拔复位(精选3篇)

撬拔复位 篇1

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类型。尤其近年来,随着工业及交通的发展,胸腰段骨折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骨科领域的研究重点。我科近期开展后路钉棒系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撬拔复位、椎弓根、椎体内及后外侧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板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38例获得成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1例,男性47例,女性23例,年龄19~75岁,平均43岁。L1椎体24例,L2椎体14例,T1110例,T1215例,例L4椎体8例,7例为车祸伤外,余为高空堕落伤。骨折压缩性程度超过1/2(50%)48例,1/3(33%)23例,爆裂性46例,压缩性25例,脊髓完全损伤2例,不完全损伤6例,合并尿潴留15例,后凸成角畸形≥20?45例,CT检查显示骨块进入椎管46例,三柱均出现骨折62例。陈旧性骨折5例,合并多发性损伤27例,同种异体骨植骨48例,自体骨33例。

1.2 手术治疗方法

经后路钉棒系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经椎弓根撬拔复位,椎弓根、椎体内及后外侧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板开窗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方法。

2 结果

术后2例因脊髓完全横断性损伤而截瘫,无完全恢复外,其余术后脊髓部分受压症状基本消失。均下地行走,大小便正常,生活能够自理。影像学检查可见: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椎管侵占部分已还原95%以上,椎体高度恢复90%以上,后凸畸形纠正,疗效满意。

3 讨论

3.1 手术时间入路的选择

由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尚未统一认识,但我们主张对胸腰段不稳定骨折伴神经损伤者尽早在6h内手术是手术减压的黄金时间[1]。特别是在骨折后存在脊髓损伤进行性加重时,予以急诊手术,进行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对于出现了确诊不可逆的完全性损伤造成不稳定性骨折及完全性瘫痪,可适当延迟手术,待脊髓休克期结束及水肿消除后限期手术。本组患者均在受伤10d内完成,2周后由于出血粘连椎体复位难以达到理想的复位。本组手术治疗均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形态,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和解除神经压迫,胸腰椎骨折脱位等高能量损伤,手术大多首选后路,因为后路简单易行,效果可靠,创伤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大家公认的首选内固定[2]。前路手术创伤大,技术和条件要求高。对颈胸椎方面创伤和疾病广泛使用,尤其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严重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失败,脊髓重新受压,后凸畸形等有效补救手术方式。

3.2 有效地选择内固定及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脊柱骨折虽然复位,但复位后椎体内蛋壳样改变者,并不能承受正常纵向压缩负荷;椎弓根固定器位于脊柱后方,前方缺立有效支撑,二者发生前方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矫正丢失力学基础。活动过早,过多是导致矫正丢失的高发原因。早期下地活动既可使金属器械疲劳,发生螺丝钉断裂,弯曲或发生连接处松动,又可发生螺钉-骨界面松动,导致骨折复位的脊柱在未愈合前受压再次出现塌陷[2]。我们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加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办法,术中经伤椎椎弓根撬拔复位,恢复椎体高度,减少了上述的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尤其对压缩或塌陷明显,复位后椎体蛋壳样改变而出现术后矫正丢失起到预防和保证。是被多数临床医师视为胸腰椎骨折的金标准。

3.3 有效的植骨融合,是减少椎体高度丢失、塌陷,恢复脊柱稳定性的重要保证

也有医生仅重视器械固定,崇尚"内固定万能",忽视植骨融合。然而,植骨融合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只有达到坚强的融合才能有效地防止脱钩、断棒以及断钉等并发症[4]。本组病例在打破传统内固定及植骨技术上进行创新,其特点椎体骨折单纯靠内固定器械支撑复位,效果不佳时我们采用椎弓根撬拔复位,椎弓根植骨及经椎弓根椎体内充填植骨,预防术后塌陷问题及后凸畸形的发生。因自体骨植骨,骨量不够,易吸收,所以我们又采用同种异体骨加自体骨一起植入融合,直到充分的骨诱导作用,为形成坚固的脊柱稳定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内固定物的使用,最终目的是对固定节段进行融合,有些医生对植骨在内固定的治疗作用注意不够,植骨床准备不充分或植骨量不够,导致内固定节段内脊柱不融合,假关节形成,导致内固定物断裂[5]。

3.4 充分减压、复位、固定、椎体植骨融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最终确保术后疗效满意

减压是否彻底是脊髓受压解除的关健所在。椎弓根螺钉准确无误打入确切位置后,合理切除椎板、开窗减压要彻底,尽一切可能保证上、下关节突的损伤,防止术后椎间不稳。对于后纵韧带完全断裂者骨块恢复不满意时,可用"L"形打击器,将后突的骨块轻轻击打平坦,残留或游离椎管内的骨块及韧带等组织取出,恢复椎管的解剖形态,减少残留物造成压迫及神经粘连症的发生。从而达到彻底减压、植骨融合的目的,对减少脊髓压迫的解除,重建脊柱稳定性起到促进作用。

3.5 术后康复训练,减少各种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在彻底减压使脊髓受压解除、丰富的有效植骨、牢固的内固定等恢复了脊柱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同时,要加强术后患者恢复指导极其重要,可以预防肌萎缩、减少废用性骨质疏松。改善膀胱的功能训练,预防褥疮和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术后疗效。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17-618.

[2]殷渠东,郑祖根.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椎弓高度恢复和矫正丢失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875-877.

[3]邱贵兴.失败乃成功之母---浅谈脊柱外科手术并发症(述评)[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641-642.

[4]候树勋.合理应用脊柱内固定,减少术后并发症(述评)[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643.

撬拔复位 篇2

关键词:微创撬拔复位,空心针固定,跟骨非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跟骨骨折是临床多发的骨折类型, 虽然其不会危及生命, 但因骨折多累及关节面, 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患肢功能, 进而影响生活质量[1]。 而现阶段临床对跟骨骨折的多倾向于粉碎性骨折, 导致非粉碎性骨折的治疗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 尤其是有关微创撬拔复位联合空心针固定用于跟骨非粉碎性骨折治疗的研究, 尚处于空白状态。 因此本研究对该疗法的推广及跟骨非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均具有重要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骨科2012 年6 月~2013 年6 月采用手术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进行筛选, 选取符合标准的136 例为患者。 将其按照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各68 例。 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 (1) 观察组:①性别比例:男女比例为1.13:1 (36/32) ;②年龄:年龄 (36.8±11.6) 岁;③骨折类型:跟骨结节骨折23例, 跟骨前端骨折26 例, 近跟距关节骨折12 例, 其它部位骨折7 例;④骨折至手术时间 (4.5±2.0) d; (2) 对照组:①性别比例:男女比例为1.06:1 (35/33) ;②年龄:年龄16~62 (36.6±11.4) 岁;③骨折类型:跟骨结节骨折25 例, 跟骨前端骨折22例, 近跟距关节骨折13 例, 其它部位骨折8 例;④骨折至手术时间 (4.8±2.1) d。 两组性别比例, 年龄, 骨折类型及骨折至手术时间等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 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联合内固定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 (1) 取患肢在上侧卧位, 近心端上止血带后于外侧做“L”行切口, 依从分离皮肤, 皮下组织直至骨膜, 锐性剥离骨膜; (2) 牵拉并反折皮瓣, 反折角度不超过80°, 合并关节面损伤者内翻跟骨, 充分暴露距下关节, 若关节面有骨折移位, 则需在跟骨外侧壁做一骨窗, 对移位进行复位, 并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若伴有骨缺损者则联合植骨术; (3) 达到复位标准后, 采用钢板内固定, 冲洗手术野, 止血, 放置引流管缝合创口, 加盖辅料并包扎。

1.2.2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撬拔复位联合空心针固定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 (1) 患者取俯卧屈膝25°的体位; (2) 沿跟腱止点外缘选取进针点, 取4mm骨圆针用电钻于进针点向前方内倾15°, 与足底成60°钻孔, 直至针尖到达骨折部位; (3) 与此针内缘跟腱止点内侧外倾15°, 与足底成60°打入第二根圆骨针, 用力使两根骨针向跖侧推挤; (4) 跖屈前足, 借助杠杆力的作用将骨折复位, 同时起到从两侧挤压跟骨的作用, 为保证复位效果可重复跖屈前足运动一次; (5) 使用C臂X线机对复位情况进行观察, 达到复位标准后, 于2 枚导针连线近端打入第3 枚导针, 3 针呈三角形分布; (6) 逐个退出骨针, 放置空心针导针, 量取空心针长度, 取3 枚长度适宜长度的4 mm空心针拧入, 进行固定, 经X线复查, 复位良好, 缝合创口, 常规包扎。

2.3 观察指标术后并发症、疼痛、安全性、患肢功能、生活质量。

2.4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5.0 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1.8%优于对照组22.1%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 且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度比较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67.6%, 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36.5%均低于对照组85.3%和44.1%的疼痛发生率和中重度疼痛发生率, 且均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见表2。

2.3 安全性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 (12 例) 低于对照组30.9% (22 例) 的并发症发生率, 且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即观察组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2.4 患肢功能随访1 年经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 观察组患肢功能平均评分为 (89.8±0.6) 分, 优良率为73.5%低于对照组的 (90.5±0.8) 分平均分及76.5%的优良率, 但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即两组患者患肢功能无显著差异性。见表3。

2.5 生活质量随访获取有效的 《研究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133 份, 有效率为97.8%。 其中观察组67 份, 对照组66 份。 经数据分析和评价, 观察组生活质量问卷平均总分 (68.6±8.3) 份, 生活质量优良率为77.6% (52 例) 均优于对照组60.6% (40例)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 其在骨科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得到临床医患的认可, 尤其是微创撬拔复位用于肢体骨折治疗中能够在确保患肢功能的基础上, 显著缩小创口长度,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痛苦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2]。 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微创手术治疗跟骨非粉碎性骨折研究的数据空白, 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研究数据显示, 微创撬拔复位联合空心针固定组患肢功能平均总评分为 (89.8±0.6) 分, 功能优良率为73.5%低于切开复位联合内固定的 (90.5±0.8) 分平均分及76.5%的优良率, 但无显著差异性 (P>0.05) ;其生活质量问卷平均总分 (68.6±8.3) 份, 生活质量优良率为76.1%均显著优于切开复位联合内固定组 (P<0.05) ;在创口长度, 出血量, 手术时间, 术中并发症发生率, 疼痛度, 安全性及手术依从性的比较中均显著优于切开复位联合内固定组 (P<0.05) 。 以上数据全面系统的证实了在跟骨非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微创撬拔复位联合空心针固定虽然患肢功能还有待一步改善, 但其在手术操作, 疼痛度, 安全性, 手术依从性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等方面的优势, 足以推动其在临床广泛应用。 且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循证, 分析, 改进手术操作, 修改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措施, 不仅却确保了研究数据及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而且具有创新性, 为临床操作及研究拓展了方向。

综上所述, 微创撬拔复位联合空心针固定用于跟骨非粉碎性骨折治疗中具有创伤小, 安全性高, 疼痛度低, 依从性好, 患肢功能恢复好等优势, 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用于临床具有推广价值。 同时研究对研究流程, 患者选择, 手术操作及疗效评价等重要缓解均进行了循证, 并以循证结果为依据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因此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 其对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朱宋, 高曦, 蓝锦福.经皮撬拨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26 (24) :59-60, 91.

撬拔复位 篇3

跟骨骨折是骨科较为常见的骨折之一, 占跗骨骨折的60%, 常因挤压、跌打或砸伤等造成[1]。如果没有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 会出现疼痛、行走困难和足部肿胀等情况, 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本科采用克氏针撬拔、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跟骨骨折,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跟骨骨折患者, 其中男56例, 女28例;年龄20~58岁, 平均 (40.23±11.56) 岁;部位:左侧跟骨骨折38例, 右侧跟骨骨折46例;受伤原因:坠落伤70例, 交通伤14例。将上述84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2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及原因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仰卧位, 硬膜外麻醉, 常规消毒后在跟骨外侧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 用外力牵开腓骨长、短肌腱, 使跟距关节和跟骨充分暴露, 直视下进行复位, 最大限度地使距角和距下关节复原, 复位满意后使用钢板固定。

1.2.2 观察组:

(1) 克氏针撬拔复位:患者仰卧位, 硬膜外麻醉, 常规消毒后从跟骨结节或稍下纵向打入克氏针1~2枚, 在X线透视下撬拔复位塌陷关节, 尽量恢复Bohler角, 同时一手压住足底、一手握住足跟用力向下拔伸牵引;然后两手掌根部用力扣挤跟骨两侧, 此时视患者情况将克氏针继续打入距骨固定。 (2) 石膏固定:术后注意抬高患肢以消肿, 常规应用抗生素1~3 d, 以防感染;在跖屈位石膏固定踝关节2周后改功能位石膏固定4~6周。 (3) 中药辨证施治:早期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 (如桃红四物汤) , 中期应以益气养血、和营生新为治疗原则 (如八珍汤) , 后期去除石膏, 中药熏洗, 口服六味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加味汤剂。

1.2.3 功能锻炼:

两组患者肿胀疼痛减轻后, 在不负重下行踝关节功能锻炼, 10~12周后复查X线片, 骨折骨性愈合后方可完全负重行走。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0.5~2年。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情况: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创口大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共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项, 满意度= (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

1.3.2 术后功能评价:

按Kerr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后功能, (1) 疼痛 (36分) :休息时无痛18分, 轻痛12分, 中度痛6分, 严重痛0分;活动时无痛18分, 轻痛12分, 中度痛6分, 严重痛0分; (2) 工作能力 (25分) :未改变原来工作25分, 适当改变 (或减轻) 原来工作16分, 被迫改变原工作8分, 不能工作0分; (3) 行走能力 (25分) :未改变行走能力25分, 行走轻微受限16分, 行走中度受限8分, 行走严重受限0分; (4) 辅助行走情况 (14分) :无须任何辅助14分, 偶然使用手杖6分, 使用双手杖3分, 使用支撑到肩的手杖0分。其中总分86分以上为优, 71~85分为良, 51~70分为可, 50分以下为差, 计算两组患者的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创口大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评价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工作能力、行走能力和辅助行走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得分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对照组优良率为73.81%, 观察组优良率为90.48%,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骨折, 由于跟骨是不规则骨, 整复和固定有一定的困难, 且易遗留后遗症[2]。尽管多数学者为改善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做了大量工作, 但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研究认为[3], 跟骨上方的3个关节面与距骨构成广义的距下关节, 其上缘线与跟距下关节面完整和跟骨外形较为重要。因此, 该病的治疗重点在于尽量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 依靠强有力的内固定支持, 才能更好地恢复活动功能。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克氏针撬拔手法可确保跟距角和足弓的恢复, 并且使塌陷的关节面恢复, 然后通过挤扣跟骨两侧, 将两侧膨突移位的跟骨整复, 确保跟骨的宽度恢复正常, 同时在X线透视下观察, 提高克氏针撬拔复位准确度。采用克氏针撬拔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避免了切开复位的内固定治疗如出血多、易感染及手术复杂等缺点[4], 使得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创口大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与文献报道一致[5]。复位完成后, 采用石膏外固定法对跟骨骨折患者肢体形状塑形, 固定后坚硬, 不易松散, 固定作用确实可靠。

另外, 作者在克氏针撬拔、石膏外固定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时期给予不同中药方剂。针对患者面临的伤肢肿胀、皮肤坏死等问题, 作者充分发挥中药在治疗创伤方面的特色优势, 通过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益气养血、和营生新等治法, 以促进瘀血的吸收, 加快骨折的愈合[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其优良率 (90.48%) 显著高于对照组 (73.81%, P<0.05) 。因此, 克氏针撬拔、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跟骨骨折可显著改善患者足部功能, 愈后良好, 并发症少, 是治疗跟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钱承美, 王文伯.中药熏洗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距下关节内跟骨骨折82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 (6) :152-153.

[2]贺彦良, 邹春雷.克氏针加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41例报告[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5) :63-64.

[3]皮楚波.C臂下经皮克氏针撬拔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3例[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5) :73-74.

[4]李学金, 李群, 张知博, 等.跟骨关节内骨折钢板内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的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 22 (4) :459-462.

[5]邱华耀, 李逸群.中西医结合治疗波及距骨下关节的跟骨骨折[J].新医学, 2007, 38 (9) :619-620.

【撬拔复位】推荐阅读:

子宫复位05-22

牵引复位07-26

复位时间08-06

复位原因08-11

切开复位09-10

旋转复位09-17

稳定复位11-13

体位复位11-13

复位电路12-14

复位治疗01-04

上一篇:综合干预研究下一篇:营养饮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