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2024-05-12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精选12篇)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篇1

摘要:受传统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信息技术课被上成单纯的操作训练课,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毫无生活气息可言,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做题,不能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作者认为,要将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与我们的生活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阐述了他对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主张,强调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信息技术课被上成单纯的操作训练课,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毫无生活气息可言,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做题,不能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当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推崇生态课堂,让教育回归生活是各级教育部门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符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那么,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将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与我们的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究。

一、创设情境,从走进生活开始

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信息技术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有些鲜活的资源可以直接为教学服务,有些却需要我们去寻找、挖掘,才能为我所用。如果能创设鲜活的情境,课堂一开始便将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国庆长假来临之际,我们正好要学习《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一课,了解到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有出游计划,所以我创设了一家子“出游上海”的生活情境,围绕出游计划,搜索景点介绍、门票、交通线路、旅游攻略等若干资料信息。因为课堂引入的内容正是学生目前关注的,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所以大家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可以预见,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工作将顺利轻松许多。

二、主动参与,感受生活问题的求解

良好的开始犹如好的“药引”,但药的功效好不好,还要看药方本身的功力,课堂教学亦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因此,“生活化”不只是课堂引入时用到,而应该贯穿整个课堂,让新知识的获得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始终成为课堂参与的主体,感受生活问题的求解过程,掌握问题求解的思想和方法,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学习的价值,增强他们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这一课的时候,我将家庭生活中碰见的问题搬进了课堂。把课堂上原本枯燥的说教,转换成帮助部分家庭解决“如何将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的烦恼”这一课题,在课堂上,由学生阐述各自家庭的上网需求,挑选其中的典型案例,围绕网络的规划、硬件的选择和购买、硬件设备的安装连接、软件设置和体验成功等环节展开教学。让学生亲自摸一摸路由器,让学生亲自尝试做一个网线,软件设置碰到问题再集体讨论研究解决,等等,这一系列的学生自主体验,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让课堂变得丰满起来,不再枯燥乏味。更主要的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问题求解活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慢慢地提升了。

三、大胆设想,展望未来的美好生活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身体和心理素质正趋向成熟化,思想敏感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不能将他们的思想束缚在教科书里,要带领他们跳出教材,跳出课堂,大胆设想未来,提出有创造性的点子。为此,我在每一节课都会设置一个拓展环节,结合课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某一个方面描绘未来生活的样子,让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比如,在介绍计算机构成的时候,我让学生描绘自己心目中未来的计算机的模样,畅想它的新功能,这远比要求他们背诵“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这样的概念强多了。当然,这也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让学生的设想和展望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四、教学评价,紧扣生活开展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充分利用好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改进方法、增强自觉性,这必将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采用富有弹性的评价指标,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学生,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发展的可能性。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能是为了评价而做题,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应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做法是,在每个章节里面都合理设计贴近生活应用的评价方案,考查学生的参与过程,即形成性评价;年终再由全体师生对个体进行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仍旧体现出生活化的特色,围绕生活化展开。并将这些评价的思路在开学一开始就告知所有学生,让他们有的放矢,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把这门学科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死记硬背。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信息技术学科很多知识源于生活,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诚然,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努力,这条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篇2

三年级的学生心里特点,学生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兴奋是在所难免,教师应以身作则,从图示、动作的规范、学生的亲历活动等方面规范其行为,要关注细节,如你的座位号是几号等,这些都将对学生的以后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抓,不可“以小而不为之”。信息技术课90%以上的课时是在机房中进行学习的,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对号入座,爱护计算机设备,培养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计算机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明确的要求,如:下课后要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关好门窗、用电设备。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 篇3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29-02

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我国的教育逐渐趋向生活化,以达到学生所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最终再应用到生活中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新发展起来的学科,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生活化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为日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概述

教学生活化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随着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不断普及以及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也开始应用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1、教学生活化的主体是小学生的生活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主体是小学生的生活,而不是老师的生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找好切入点。小学生的生活与其年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由于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的生活转向小学系统的学习生活,其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但是却又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对于游戏和生活情境充满了兴趣。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正是抓住小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为主体,进而开展一系列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

2、充分关注的学生生活的整体性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不能将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剥离,有些老师为了实施生活化教学而只注重实质,反而忽略了本质。儿童的生活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仅仅涉及到一些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内容。另外,虽然教学生活化强调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但是又不能将生活中所有内容全部搬进课堂,老师要有所选择,而且要进行一定的改造,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为学生创建积极、健康的生活化教学环境。

3、赋予教学生活化一定的价值

一些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认为教学生生活化就是简单的将复杂的教学活动转变为普通的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但这样是不够的,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同时还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小培养学生德智全面发展,这才是新课改下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所在。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1、教学环境方面

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应当为学生建立生活化的教学环境,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教师将教学任务更好的导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学生处于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能够更容易理解复杂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另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轻松的课堂氛围,实践表明,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比如,在教学“Excel”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姚明的照片,为了知道他在去年的赛季总体表现,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了解姚明在比赛中的表现,一种是通过word文档用文字材料来展示,另外一种是利用Excel图表来展示。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纷纷投入到讨论和实践中,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方面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方面实施生活化就是要求老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选择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素材,学生对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再进一步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夯实基础知识,而且在情感上也会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并且与生活结合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会自主的探究身边的实例,与所学内容相结合。而且,信息技术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带动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的基础知识时,笔者设计的教学内容如下:

(1)引出问题

①在现实生活中,计算机的产生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转变?

②计算机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什么软件来进行基础支持?

(2)讲授新课

在正式上课后,学生经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已经能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有关office以及一些浏览器或者杀毒软件。

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安排为教学生活化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教学过程方面

传统的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在台上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但是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信息技术这样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而言,无法起到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后在生活中进行实践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授有关“文明上网”内容时,在讲课后,让学生通过游客的身份到专业的聊天室中讨论,对所学的内容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体验互联网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同学完成体验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沟通交流使用心得,并进行总结评价,课后让学生对实践内容写一篇有观“文明上网”的心得,并且再搜集更多有关文明上网的案例。

参考文献:

[1] 甘海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设计[J].学周刊A版.2013(10).

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应用探研 篇4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千万间普通课堂。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生活,信息技术应用都无处不在。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对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认知还很薄弱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甚至有些学习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难以用到,所以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而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将教学形式生活化、内容生活化、过程生活化、练习生活化和评价生活化,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方式,通过情境教学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学习氛围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质量。低年级学生知识结构简单,生活知识储备量大于书本知识,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虽然当前的学生都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从小便接触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但一般只限于“玩”,没有对其工作原理及生活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更快、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学习。例如,在学习“管理好文件”一课时,许多学生认为管理文件就是把文件往硬盘里面放,没有学习的必要,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上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大家想不想让自己的小秘密存在电脑中不被发现呢?比如日记或某些照片。因此,要给自己的文件夹“上一把锁”或者直接将文件夹“藏起来”。学生的隐私意识及独立意识都比较强,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当教会学生一些小技巧,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内容

学生活泼好动,对长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会感到枯燥而提不起精神,无法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教师首先要注重时效性,关注学生生活内容,不能将自身童年生活内容放到当前教学之中。当前学生一般物质生活较为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空白,课余时间多被电子产品所占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放大物质生活特征,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例如,在学习“认识画图”一课时,教师在教会学生运用基本绘图工具或绘图步骤后,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画出自己的卧室并介绍给同学、画出自己最喜爱的一件物品或最想要的一件物品,也可以让学生画一幅全家福,还可以把老师画下来。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三、采用生活化教学过程

教学方式是知识内容的载体。对于信息技术学习来说,教师要尽可能地以生活为依托,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生活化教学过程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注重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创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例如,学习“安装与卸载软件”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安装技巧。由于商业利益的关系,因此,安装软件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捆绑安装多个不要的软件。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生活场景,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生活化。比如下载某一软件,逐步教会学生如何避免被捆绑安装多个不要的软件,学习如何正确安装、卸载。要力求贴近现实生活,做到与生活实际相一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选择生活化的课后练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不应用,理论知识永远只是理论。对学生来说,要提高实际能力,信息技术作业必须上机操作。传统练习方式难监督、易造假,课后练习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生活化,如在学习“画图”时可以画出自己的家,也可以跟同学一起玩“我画你猜”的游戏。生活化、趣味化的作业,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五、注重生活化评价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般评价方式是教师通过测验检查学生整学期的学习成果,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正的,也是素质教育所否定的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随时评价、多方面评价、生活化评价,通过评价促使学生进步。例如,对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知识接受较快的学生可以不定期表扬,表扬学生有计算机天赋;对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多鼓励,评价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过去到现在的变化,给予学生未来发展意见,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实现智力、情感的双重发展。

六、结束语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将学生从单调、无趣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使得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带来的乐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将学生生活、知识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运用教学艺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魅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篇5

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一、课程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实施纲要(草案)》指出:“小学阶段尤其要注意以学生熟悉的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以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其步入信息科技的殿堂,避免抽象的概念陈述和脱离实践的命令罗列。”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信息技术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信息技术教学也做到生活化。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感性知识以及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以“点”及“面”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和信息技术学习建立联系,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信息技术的活动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二、发掘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主题和任务

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要求我们必须去发掘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大事和时事。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主题,只要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时,我们可以选择爱心传递为主题开展教学,整节课以给四川的小朋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为主线,将电子邮件的原理、特点、地址格式要求一起融入进来,使整节课水到渠成,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同情心与爱心,我们何乐而不为。

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的选择应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可促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那么怎样的“任务”才是真实的呢?具体地说,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包括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在Word的“文本框”教学中,对教材经过一些处理和再加工,设置了一些生活化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名片、请柬,目睹了简单的名片和复杂的名片,比较中学生的欲望高涨,“我们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名片或请柬来吗?”,进而“制作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堂课要解决的任务。通过为将来的自己制作一张精致而富有个性的名片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理想在名片上得以体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积极性,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也渗透了德育。让任务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中去,或许他们的语文、数学并不一定学的很好,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他们是平等的,也许因此而使他跨出了自信的第一步。

三、导入、学习过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1.导入生活化

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信息技术的学习。“生活化”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共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生活化”的新课导入有三种模式,即学生周围环境导入,社会热点导入和生活需求导入。

学生周围环境导入就是以学生生活、学习的真实生活,如:他们所在的学校,学校周围的景物,运动场上玩耍的情景等进行导入。如在教学演示文稿----《学校介绍》的制作时,以介绍学校来进行导入,先让学生口头介绍学校,“你对学校知多少?”,学生相互补充,气氛热烈。然后老师通过“现在就让我们的介绍更加精彩!”引入到运用Powerpiont来制作介绍学校的多媒体。

社会热点导入就是以近期社会所流行的最热门的话题进行导入。2008奥运会是当前民众最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奥运福娃更是深入人心。在画图单元的教学时,我上了一堂《奥运邮票设计》的综合练习课,把奥运吉祥物“福娃”、奥运会标等图片作为邮面图案,在课上学生兴趣十足,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利用了画图软件中复制、粘贴方法及一些工具的设计了邮票齿孔,既达到了对技能的有效复习与巩固,加深了对奥运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合理运用的能力。

生活需求导入就是以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导入。一次学校要举行手抄报比赛,学生正为此而犯愁,在教学WORD小报制作时,我就以此为导入:

师:学校要举行手抄报比赛,同学们都准备得怎么样了?

生1:嗯,我还在想呢。

生2:还没呢,我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了。

生3:制作手抄报好难。

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制作小报的技巧呢? 生(齐):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先在电脑中制作一份小报,希望对大家制作手抄报有所帮助。

利用学生面对问题而迫切需要帮助的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导入,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在听授时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2.学习过程生活化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基本都是在电脑中显示、制作、完成,因此带有一定虚拟性,学生有时感觉整个过程遥不可及。在教学过程中,既有专业的名词,又有专业的操作步骤名称,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信息技术的各部分内容都是以生活应用为根本,投射到电脑应用中而形成的。各个软件的使用也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基本是相对应的。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信息技术课的例举要生活化,其实,信息技术的很多名词术语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很多术语也随着电脑的普及逐步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我们通过这些原型的举例,然后进行迁移,就能让学生明白术语的真实意义和操作效果。

我在上《文件的复制与剪切》一课时,学生通常不能清楚这两个命令的区别和共同处,后来根据城市学生普遍见到过复印机工作情况这一事实,在学生自学课程的基础上,举了一个例子:老师先拿文件一,直接给同学甲,这时老师手中没有了,这叫剪切,放到同学手里的过程叫粘贴,再拿文件二,放到复印机里复印一下,把复印件给同学乙,这时老师和同学手里都有文件二,这叫复制,放到同学手里的过程叫粘贴。然后请同学根据这两个过程找出共同处与区别,既让学生明白了复制与剪切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对这两个命令的区别与共同处有了真观的感受。

第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说没有实践就学不好信息技术,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会体会到每个步骤的细节。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也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积累经验。从而避免脱离思考的机械操作与缺乏探究的简单模仿,或者脱离技术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教学。

第三,教学活动主题设定也要做到生活化。信息技术既是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不能为了学技术而学习,现在我们常常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整合成活动主题进行教学,但在进行主题设定时,我们也要做到生活化,不能只照顾到学习实际,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活动的选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开发富有童趣的活动主题,激发学生探究未知技术领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讨论确定合适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要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这样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过程,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学们会感到新颖、亲切,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效率。

3.作业设计与实施生活化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在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利用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与反馈。在练习的设计上应努力发掘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应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题目,把课本中提供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的、毫无现实意义的练习题转变为生动的、学生较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尽量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例如,在介绍《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这节时,正好马上要“十一”长假了,许多学生家庭都有出去旅游的计划,因此,在学生练习这一环节,我放弃了书本上要求学生利用“百度”网站查找“网络安全”相关信息的实践练习题,而是结合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查找自己“十一”长假将要出行或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包括一些景点介绍、门票价格、当地的土特产、网友分享的旅游攻略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事先做好相关准备。由于搜索的信息正是学生所急需的,所以大家表现都很专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生活化”的课堂练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四、评价措施生活化

信息技术看似离学生生活很远,其实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已越来起紧密。而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学习、探究活动基础服务。因此教学评价生活化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尽可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考察学生学习的情况,避免只考察机械记忆的机考和考察死记硬背的纸笔测验。

如:在教学《用画图软件画图》时,让学生给父母、老师绘制一幅生日卡,节日卡,写上

一、两句祝福的话,再送给自己的老师、父母。在教学电子邮件的发送时,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信纸,写上自己的祝福,给父母、同学或老师发一封电子邮件,既检测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水平,考察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有关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从而避免学生对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命令进行机械记忆,杜绝通过“偏、难、怪”的选择题、填空题来误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甚至使信息技术教育误入“只重应试,不重实践”的误区。

信息技术“活化”英语教学 篇6

一、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提升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自觉性也会增强。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英语课程都形同虚设,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不感兴趣,二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对。作为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在讲解英语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放一段用flash制作的英语动画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再引出動画中涉及的英语知识,这样学生学起英语就感觉有趣多了。

2.创设语言环境。就英语教学而言,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语言环境。学生缺乏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这很难培养起学生自觉用英语交流的习惯。信息技术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经典的美国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激发学好这门语言的愿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改变传统的写单词、做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现实意义的训练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用英语完成任务。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找、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或者翻译一段英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味着超越,意味着变革。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将其“加工”成同一模式的“标准件”,结果导致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性以及本应得到发展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点都受到影响。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二、信息时代下的英语教学方式

1.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笔者教学的原则就是少讲多练,与信息技术结合。讲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所以一般在一堂课当中,讲解15分钟左右,然后就是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遇到什么问题再请教。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对所有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回顾,这样学生听起来就有了重点,实现各取所需。

2.注重辅助教学。有了兴趣,有了方法,但是也不能缺少一些辅助教学的课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还使教材和媒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境,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从而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放一些课件,引入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观摩后再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信息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发展极为迅速。但是不管其怎么发展,最基本的知识是不会变的,变的也只是一些教学方法。所以说,好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促进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实现学习目标。比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给flash动画配音,或者根据现有的图片,用英语表达自己由图片联想到的东西。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这种相对自由的探索实践,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促进自主学习。

2.知识同类教学。所谓的知识同类教学,就是根据知识的相同点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比如: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单词,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游戏来进行说明,因为有些游戏中所涉及的单词都是学生经常见到的,采用这种知识迁移的方法,学生学得又快又好。

3.综合教学。在英语教学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引入一些课本外的东西,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延续学生的兴趣,比如图画、电影、音乐等,都可以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计算机,同时产生对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源泉,所以如果要让学生接受英语,进而爱上这门学科,首先需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因人、因时、因地,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持续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巍,刘罡玮.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01).

[2]何小莉.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篇7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 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 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 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 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 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 头痛, 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 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 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 这个时候, 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 同学们想想, 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 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 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 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 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 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 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 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 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 在实际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 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 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 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 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 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 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 尽管不能代替论证, 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 教育学当中提到, 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 笔者认为, 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 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 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有一次, 有个男孩子反映, 存在电脑里的作品找不到了。我就跟他解释说, 可能是被在这台电脑上操作的另一个班的同学误删了。男孩子当时很气愤。我建议他跟对方谈谈。他哭丧着脸说“不知道是谁干的。”由此笔者在进行《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依据上例, 举例家中的衣柜, 提问学生是否会发现其中的规律, 很多学生却无法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 我们的衣服种类很多, 衣柜作为衣服存放的地方, 其中有很多的抽屉格挡, 是为了方便人们将衣服分类存放的。不同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地方, 不同人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格挡, 再引上例中小男孩的遭遇, 提出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随意放置, 要有一定的调理和规范, 在讲解文件夹建立的时候, 将文件夹内建立分类的文件夹概念很容易就灌输给学生, 学生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同时,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也明白了身边的生活细节中总是融入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篇8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些概念和知识非常抽象也非常复杂,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这时, 老师就要注意利用学生本身所具备的生活常识和他们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日常操作经历来辅助教学, 让学生们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其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从这个层面来说, “生活化”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的。

1. 日常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事物, 在现实的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中, 都能随时随地看到信息技术的运用。如在校园有监控系统保证学校的安全;在教室有电脑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在食堂有“一卡通”系统方便学生就餐;就连聊天交朋友、查资料、玩游戏、购物这些学生最常做的事, 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轻松完成。由此可见, 现在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了。

2. 新课程标准要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在重庆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的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要注意贴近生活, 渗透人文精神, 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来展开,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 帮助他们打牢学习基础, 成长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3. 信息技术教学呼唤生活化

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常识和生活经验, 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一些难题。相关实验证明, 一旦老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从学生的日常应用中找到信息技术学科所对应的知识点, 就可以很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 用生活化的手段制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为保障学生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的相互促进, 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就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 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 重新组织学习材料, 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如旅游是现在最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 那么, 我们能否制作一个旅游计划, 来规划好我们的旅程呢?在重庆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二章《信息的获取》课程结束后, 就有这样一个综合作业:设计一个旅游计划。那么要做好一个旅游计划最关键的又是搜集和筛选各种各样的相关信息, 如路线、费用、景点、交通工具、注意事项等。这时, 学生就会围绕这个关键点, 主动地带着兴趣去学习信息搜集的相关策略和技巧, 这样就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都能有所了解和掌握,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 如网络搜索引擎百度、谷歌中的“与”“或”“非”和常见的“and”“or”“not”等逻辑符号的使用, 这些就需要老师灵活地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来讲解和演示, 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泛泛的讲解知识好得多。所以,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 要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教学切入点, 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气息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课堂引入的生活化,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建构信息技术能力。如举行演讲比赛, 要对各个参赛学生评分, 这时, 就需要学生用电子表格Excel制作一个评分程序来完成相应的评分工作。而这个程序中, 最关键的功能是去除这些分数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然后再计算平均分, 来保证分数的公平性。这时, Excel中枯燥难懂的函数就派上用处了, 如用MAX () 函数找到最高分, 用MIN () 函数找到最低分, 用AVERAGE () 函数求去掉最高、最低分后分数的平均值。甚至可以把这些函数组合成一个复合公式: (SUM (A1:I1) -MAX (A1:m1) -MIN (A1:I1) ) / (COUNT (A1:m1) -2) , 来迅速解决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老师不再需要去枯燥地讲解Excel中函数的用法, 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习、掌握, 使他们既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也获得直观的操作体验, 这时老师再顺水推舟地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就可以让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靠生活化的方法营造信息技术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老师应充分掌握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 围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设立具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学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老师要想办法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 做到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在PPT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学校校园的美景做成PPT幻灯片, 作为学校的广告片。由于学校对于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而且充满了感情, 找到相关素材也很容易。因此, 在制作PPT幻灯片的过程中, 不但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把PPT做出来, 还会做得精致美观。如插入校歌作为背景音乐、将幻灯片的舞台设置为电影模式的16∶4的比例、设置大量炫目的动画过渡、切换效果, 甚至加上旁白解说。如此一来, 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便加深了对多媒体技术的印象, 既增长了知识, 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 要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生活化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 关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是一名成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做到这一点, 灵活地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 就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自然, 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 进而提升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孔维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之初探[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3 (12)

[2]张燕.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开学第一堂课[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3 (10)

[3]白玉莲.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学周刊, 2014 (2)

[4]赵婕瑜.浅析高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2 (4)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篇9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1.将日常生活引入课堂

生活本身会给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包括学生日常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也包括教师熟悉的教学生活,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生活等等,这些生活实际都可以被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在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信息技术的领悟能力。如讲到“Excel”中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分析的功能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先了解自己家庭一个月内的收支情况,形成表格,然后在课上创建一个“我来当家”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将数据填写到Excel表格中,用函数与公式将自己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出自己日常的开支以及家庭目前的经济状况。生活实践赋予了枯燥的计算教学以活力和乐趣,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

2.将生活经验引入课堂

其实,很多中学生自身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如果能够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调动”起自己宝贵的生活经验,将那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抽象的、理解困难的知识变得简单起来。如在学习如何建立“文件和文件夹”时,文件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一级文件夹中还会包含很多其他文件夹或者是文件?学生针对这样抽象的内容感到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时教师让学生想象:如果此时同学们都在上早操,你的家长有急事来找你,怎样才能够从众多的人群中很快地找到你呢?学生纷纷说“:可以按班级找,也可以按年级找,还可以让班主任找!”“不错,在计算机里有很多不同功能的文件,为了方便很快找到他们,我们需要将信息分开了进行保存,而保存信息的形式有文件和文件夹。”最后,再通过一张“信息概念与生活事物”的对照表,让学生直观地来理解知识:

二、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1.借助信息技术,实践生活

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是通过什么来架设的?是不断的实践与再实践。所以教师不但要将生活之源引入课堂,同样还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将知识实践于生活之中,从而感知知识的真正魅力。如用“Word”为每个学生制作一个独具个性的名片,为自己所在的班级制作一张宣传海报,给父母准备一张漂亮的贺卡,为学校的宣传橱窗设计一个好看的背景;用“Frontpage”做一个个人专属网站;还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学校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巩固知识,熟练技术。如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为学校设计一个出游计划,计划中要有具体的路线编排和行程安排,同时还要用图片、视频等对景点进行简要介绍。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大多数人的每日饮食,对数据经过统计与分析后,为同学们提出合理饮食的意见和建议,给每个人发一张健康食谱。这些实践活动,都会很好地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很好地调动起他们运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积极性,显然这种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2.依托信息技术,体验生活

要让学生依托信息技术体验到科技改变生活的作用与意义,强化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决心。如在学习“Power Point”制作幻灯片时,就鼓励学生争当“小记者”,可以提前搜集一些资料与素材,制作成幻灯片在课上进行演示,还可以配以现场的新闻播报。这种角色扮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变得富有生气和新鲜感,学生体验到了如何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感觉到了一个新闻编辑者想要创造出优秀作品,就要有强大的知识与技术作为后盾,这无疑增强了他们崇尚知识,探索科学的信念。而通过“画图软件”让学生进行古代人物脸谱设计的体验,在画轮廓、填色彩、打印、制作脸谱面具,一直到戴着面具到现场进行表演的这一系列过程,都让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自信与快乐,让他们深深地认识到,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化”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失去了生活的教育,学校、书本都会成为“死教育”“死学校”和“死书本”,任何一门学科脱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都将失去教育最本质的意义。所以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寓生活于教学之中,通过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为中学生架设起一座从信息技术通往现实生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沈伟林.贴近生活打造活力课堂:初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例谈[J].关爱明天,2015.

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篇10

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新兴学科, 同样也需要面向生活。2012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指出:“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世界,植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课程标准,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等方式将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建立联系,使学生深刻体悟到学科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生活是有意义的,人人都追寻生活的意义,“人不能够忍受无所执着的无意义的生活”[4]。教育从属于生活,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而存在,亦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焕发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1.面向生活利于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和操作的学科,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地将其视为一门操作技能训练课来讲授,漠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课堂教学中厌倦、疲劳等情绪的衍生, 吞噬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堂逐步失去了应有的生活气息与生命特征。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信息技术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融合,让学生真正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掌握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面向生活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成为 ‘说明书’的介绍、演示,学生的上机操作成为机械的练习”[5],导致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磨灭与损坏。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开了一扇窗,它能让学生置身于更开阔的学习背景中,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合理组织信息技术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新型的问题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面向生活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已步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仅仅关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单纯地停留在科学世界中,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以及信息处理与应对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 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世界,以信息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培养其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以及评价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二、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

1.扎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

学生头脑中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的出发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使信息技术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与实践中亲身体验信息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深化知识的应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网上的信息检索》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以“家乡的美食”为题材设计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寻找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美食,最后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的教学设计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不仅锻炼学生的网上信息搜索技能,同时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创新处理和合理挖掘其他生活资源,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单纯的信息技能训练转到信息素养的培养,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和发展高级思维能力”[6]的转变。

(1)创新处理信息技术教材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结合现实生活,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创新处理,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某一主题,将相应的教学内容组织起来,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在讲授利用Power Point制作幻灯片时,教师从“制作新年贺卡” 这一现实问题入手,将“文字的编辑与处理”、“图片插入”、“动画插入”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凸显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挖掘其他生活资源

陶行知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7]教师应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充分挖掘他们的生活内涵,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图像信息的加工处理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2张个人的照片,并汇总给教师,这样教师就可以把收集到的照片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教师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加工处理,转化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得教学内容从纯技术性的知识回归生活世界的轨道。

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活动起源于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人的现实生活是教学活动的根基,教学活动是一个与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8]。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形成并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现实生活,以信息活动为主线,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施教,从而构建基于生活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网页制作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以“冬之讯息”为主题的网页。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负责收集素材。其次,教师利用一课时的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或者附近的公园里参观,亲身体验、感悟冬季的讯息。要求学生用相机搜集有关冬天的照片,并把收集到的照片进行加工、处理,汇总、整合到自己小组的网页。最后,引领各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成果。 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激发了创作热情。

三、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策略

1.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巧设疑问导入新知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建立无缝链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并巧妙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学习 《优化计算机》这一课时,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使用电脑的经历,如果你的电脑突然出现了某些问题或者停止运行了,你该怎么办?

生:重新安装电脑操作系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安装电脑操作系统,如何运用一些常见的软件来优化系统。

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结合,并合理运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中。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亲身体悟新知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情境,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生活情境, 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9]。体悟即体验和感悟,是以认知为基础, 是学生生活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之一。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信息技术活动,充分体验信息技术功能与作用,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学生从“被动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主动建构者”的转变。例如,教师在教授《计算机病毒防治》这一节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10]:

师:今天,本城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盗窃案件,主人公小刚发现自己银行卡上少了1000元,但是这张卡一直在小刚身上,而且小刚最近也没有到过任何一家银行取过钱,只是前几天在网上购物时,小刚在线支付了100元钱。请大家做一回福尔摩斯, 想一想小刚的钱是如何被窃取的?

生:小刚的电脑被病毒感染了。

师:非常正确。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认识计算机病毒,并学习如何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更好地维护计算机的安全。

教师通过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盗窃案件来预设教学情境,并凸显了一定的神秘感,完全捕捉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立刻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深刻地体悟到了信息技术知识的意义与作用。

3.立足现实生活,拓展应用新知

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拓展应用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将所获取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展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例如,有的教师就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制作“家乡信息港”网站[1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负责收集制作网页所需的信息素材。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基本情况,而且锻炼了相关的网页制作技术。通过实践在拓展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了信息技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深化了知识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就感。

总之,信息技术扎根于生活,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信息技术课程的生命活力就难以得到滋养[12]。信息技术教学面向生活,是教育教学的本质所在,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突破信息技术教学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樊篱,改善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面向生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对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向生活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并通过巧设疑问、体悟、拓展应用等环节实施教学。

关键词:面向生活,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和学新,陈晖.教学的生活逻辑[J].中国教育科学,2013(3).

[3]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321/09/8312320_272844782.shtml,2014-12-06.

[4]和学新,陈晖.论生活的教育意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2).

[5]谢景政.论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J].中国电化教育,2008(5).

[6]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5(4).

[7]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8]王攀峰.教学活动的本质: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9]杨兆华.例谈创设教学情境,使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2).

[10]高燕芬.生活: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高中信息技术课如何与生活紧密联系[J].信息技术教育,2006(9).

[11]张新立.回归生活世界:信息技术教学的诉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活化;物理教学

初中物理“生活化”主要的含义是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和教学活动密切相关,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物理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下面我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谈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生活化教学。

一、充分运用数字相机收集生活中的材料

每节课前几分钟,学生有十足的精神、有相当集中的注意力、情绪都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散去。如果教师能抓住有利时机,针对要讲的内容,展示出一些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相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二、充分运用数字摄像机制作视频材料

把学生课余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段录制下来,作为新课引入的素材。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创设物理教学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分子热运动”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让一位学生衣服上涂抹香水(或祛风油之类气味比较浓烈的液体)在教室内走一圈,将这一活动用摄像机制作成视频材料,然后请一学生实际表演一下,看看班里的大部分学生会有什么反应,以此引入教学。如,在“声音的特性”教学时,我课前安排几位学生,录制好自制简易笛子、简易二胡的视频,课前我用自制的葫芦丝吹了一首《月光下的凤尾竹》以此引入教学。讲授“液体的压强”一课时,用矿泉水瓶子自制好与液体压强相关的教具(如表明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表明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等),在课前用摄像机记录好视频,展示生活中的瓶子、罐头等生活中的实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教“浮力”这一课的时候,播放学生游泳的一些视频,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还可以用摄像机记录一些教师在课前的小实验,如在讲“压强”这一课的时候,先播放视频,内容是用手按住铅笔的两头。然后让学生看视频做小实验,当学生按住铅笔的两头时,问他们有什么样的感觉。

三、充分运用互联网收集物理教学中的生活化的资料

让学生将初中物理知识生活化,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播放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动画。比如,在教“大气压强”这一课的时候,在课堂上演示托里折利是不可能的,只能运用网络收集到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解釋。讲解神舟六号上空时,我们是无法在课堂上演示的,只能从网上找到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并找到有讲解的Flash仿真动画给学生观看,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用信息技术改良物理实验

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把信息技术与物理生活化教学整合在一起。有些实验用常规的实验仪器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只能用转换法,把看不到的现象用计算机显示出来。例如,用电子白板播放一段音乐,调出EQ功能,让学生用计算机显示出声波的波形,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声音的波形。再如,用传感器测量速度,用传感器研究气体与压强的关系,由于实验设备的多样性,课本中只介绍了基本原理,不涉及具体的操作。但我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把信息技术与物理生活化教学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拥有学习物理的乐趣,有了学习的动力,直接推动着学生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知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心中有了活跃的学习动机,才能推动着学生去探求新知识。如何激发学生在心中的这位“老师”呢?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把信息技术和物理生活化教学整合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加上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物理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洪亮.现代教育理论导读[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宇峰.物理实验教学研究[J].物理教学研究,2006(5).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篇12

关键词:小学信息,课堂教学,生活化,实现途径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信息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新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学要与学生生活接轨。教师要实现身份转型,要从传统教学中的课堂主宰者转为现代教学中的服务者。在教法选择时,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特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学生思维个性的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一、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生活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内容,相对小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会感觉比较抽象难懂。小学生思维较单一,接受陌生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还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小学生直观感知比较有优势,对视觉、听觉、触觉比较灵敏,而抽象思维还在不断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学习中,不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放到学生生活中来感知,利用生活中具体、生动、形象的实例,为学生学习感知创造良好条件。

小学信息技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抓住一切可能,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对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有重要作用。在学习《插入图片》时,教师给出一幅图片:“这是一个幸福家庭,由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组成,家庭内布置也很时尚。可这些人物都是虚像,你能不能将你爸爸、妈妈和你的照片,插入到里面呢?”学生听说要换上自己家人的照片,都非常兴奋,可很多学生都没有爸爸、妈妈的照片。教师提供手机进行照片传递,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好像要操作一个大工程一样,非常认真上心。学生学习兴趣被点燃,根本原因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微调,让学生思维与生活现实发生了接轨。由此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难,关键要看教师的调动角度和技巧。

二、教学过程,提升学生体验指数

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时,往往也会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提升。小学信息技术需要应对考试等量化检验,但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和宗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主要由感受、联想、情感、理解、领悟等要素构成,而且要在真实体验过程中形成对事物的实质性认知,具有鲜明的情感性、主体性和意义性。特别是实践性更强的课程教学,更需要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与生活发生具体联系,在实践体验感知基础上建立学习新知和操作技能。

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在学习《设置版面》时,要让学生掌握页面设置的技术方法,还要注意用技术手段来表达美、展示美。教师先展示一篇删去格式的文档,然后展示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后的文档版面,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页面设置的重要性。教师分别对几种文档页面设置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对文档的页面进行设置操作。教师给出了一篇文章,告诉学生这是教师亲自写的准备投到报社的文章,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采用适当方法进行页面设置。学生听说是教师自己写的文章,而且要投稿的,都特别地重视。小组成员先对文章进行阅读研究,然后确定风格,最后设定页面设置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生活方面联系,但教师自己写的文章需要投稿,这些内容足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三、师生关系,强化新型生活互动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尽快进行身份转型,要由过去的“一言堂”课堂教学主宰者向现代教学课堂组织者、服务者转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这与素质教育倡导的“良师益友”师生关系是一致的。科学认知需要教与学二元体系实现高度和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学友关系,这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对学生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能够将师生关系向学友方向发展,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无比渴望的事情。建立学友师生关系,对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学生主动性、强化认知意识,都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促进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在学习《添加附件》时,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给教师写一封信,教师将根据学生写信内容、邮件附件规范程度、发送等因素,对教师满意的邮件进行回复。学生听说教师要给自己回复邮件,都感觉特别新鲜,不仅认真书写邮件,还在附件、发送等环节进行小心操作,唯恐出现错误。课堂内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自觉进行探讨。因为是当堂发送,教师可以瞬间进行回复,有收到教师回复的都禁不住惊叫起来,仿佛是获得了大奖一样激动。教师的回复充满温馨,有鼓励、有表扬、有祝愿,学生如获至宝。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首先要放低身段,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意,学生愿意将心里话说给教师听,这才表明师生关系已经成功升级。

上一篇:急性髓性下一篇:重视朗读激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