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用心朗读

2024-12-12

激发学生用心朗读(精选8篇)

激发学生用心朗读 篇1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朗读可以让学生发展想象力、增强感悟力、加强记忆力, 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师在朗读指导中, 必须依据新课标精神,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强化有效指导、优化训练过程。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浅谈几点看法: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直观、生动的事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也就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乐于读书, 并且读出感情, 首先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 产生读书的欲望。

(1) 利用简笔画激发朗读兴趣。“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这是让学生思维放电的一种好方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不喜欢枯燥无味的讲解。因此, 如果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荷叶圆圆”一文中, 我采用生动的简笔画启发学生想象四个小伙伴快乐的心情, 运用模拟表演、语言描述、设置问题等方法来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朗读、表演兴趣, 使学生读得惟妙惟肖, 整堂课中呈现出学生主动乐学的景象。

(2) 利用图片激发朗读兴趣。在教学“棉花姑娘”一文中, 我首先利用图片展现棉花地, 在教师的语言渲染中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用心感受, 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棉花姑娘被蚜虫折磨的痛苦心情, 感受棉花姑娘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的急切心理。学生们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 便能在朗读中通过有声语言自然流露出对蚜虫的厌恶之情, 和对棉花姑娘的同情之情。

2. 形式多样, 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 小学生好动, 注意力不能持久。针对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 朗读的形式就不能单一, 而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比如, 范读、齐读、领读、个人读、轻声自由读、表演读和分角色读等。

(1) 范读。范读是朗读指导最有效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而有的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真挚感人, 须要通过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 领读。领读是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都要由老师领着学生读, 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 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有一定的困难。

(3) 表演读。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用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化抽象为形象, 化难为易,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例如, 我在教学“棉花姑娘”一文时, 采用了表演读的形式, 努力营造出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 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对读的热情与渴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地读书中发现燕子、啄木鸟、青蛙虽然没有办法为棉花姑娘治病, 但是它们却能在不同的地方捉害虫, 所以它们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4) 分角色读。在教学“荷叶圆圆”一文时, 我采用分角色读, 用不同的语调读小水球、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说的话, 让学生感受荷叶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让学生体会到读书是一种乐趣, 一种享受。

3. 巧妙评价, 激发兴趣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和鼓励, 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 都足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通过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的平台, 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1) 教师评价。评价时, 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 充分地尊重学生, 使每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教学“四个太阳”一文时, 为了指导学生读出丰收的喜悦, 我提示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果园的小主人, 看到果园大丰收了, 你最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在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下, 学生才会大胆尝试自己、展现自己。通过这样的训练, 即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也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提高了自己。

(2) 生生互评。学生之间的互评, 可促进学生思考, 帮住学生理解课文, 领悟语言规律, 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 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

总之, 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的教学方式有多种多样,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挖掘学生的朗读潜力, 让学生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获得感悟和思考, 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篇2

一、情境激趣

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读文章的情境,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的生活情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受到感染。

1.课件法

多媒体教育环境比以往单纯用语言、概念教学的优越之处是,能使学生跨越横在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理解中的鸿沟。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不仅乐学、而且爱学,使学习真正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2.表演法

用表演的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这种方式极富情趣,学生最喜欢。每次表演之前,告诉学生能够把课文内容读得十分流畅,并能背诵课文的同学,老师就把讲台让给他,请他上台表演。表演的形式多样化,如独演,小组合作演,找朋友演,师生共同演等。学生要表演的欲望十分强烈,比如在学习《燕子妈妈笑了》这篇课文时,为了能参加表演,学生在朗读时就一心一意,不敢有半点马虎。排练时也一丝不苟,在登台表演时,小演员们把小燕子从粗心大意到仔细观察的过程,演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丰富了朗读课文的形式,又使学生对朗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促进了全班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3.实物演示法

比如上《风》这篇课文,在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能感受到风的几个情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气氛异常活跃。由此,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二、个性激趣法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觉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自主地选择以下读书方式:

1.画一画:

比如,在朗读《世界多美呀》这篇课文时,就可以画一画春天大自然中的景物,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2.唱一唱:

在朗读《小英雄王二小》之前,可以唱一唱《王二小》这首歌,边唱边联想王二小当时身处的环境,使他们不知不觉便进入了课文的意境。

3.动一动:

在朗读课文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边朗读边做动作。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当中的不同角色,绘声绘色地进行朗读。

三、评价激趣

积极情感的内需,还需要外界施加的影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持久性差,兴趣容易转移,更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作为“调节器”,不断刺激学生。

1.师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评价尤其重要。使用激励机制激趣:比如采用“闯关夺星”的方法激励孩子去读书,也可以采用奖五星、红旗等。

教师的评价要从注重形式到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的转变。

2.生评:学生评价老师,在老师范读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也可以在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老师适机进行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我读得怎样?”这时,还可以恰到好处地抓住契机介绍自己的朗读方法“你们想知道我怎么会读这么好的吗?告诉你们吧,我是边读边想象,我是把自己当作课文里的……”这样,便在平等、宽松的气氛当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便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可以请其它同学发表意见。但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礼貌,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可以先说他的成功之处,再说他的不足之处。

3.学生的自评: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朗读后,说说自己读得怎样。这既让学生肯定了自己的长处,树立了自信心,又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习惯上的不足,以便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他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朗读的海洋,去寻觅语文的奥妙。

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3

一记叙文教学, 抓重点“词、句、段”朗读悟情感

每篇课文从头到尾都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不现实的, 但是,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语、句子、段落, 这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也是完全必要的, 通过朗读关键的语句、段落, 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中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例如:在《哪吒闹海》一文中, 通过让学生重点朗读“称霸一方”“兴风作浪”“作恶多端”等词语来体会龙王父子的可恶;紧接着再让学生重点朗读“治一治”“出一口气”“决心”等词语来体会哪吒为民着想、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 就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再如课文《在大海中永生》一文, 先让学生通读全文, 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 再通过指导让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 把伟人离去时, 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 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领悟。如第一自然段“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呜咽、痛悼”以及后面“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 都是字字千斤、情境尽现, 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 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怀念之情。有了朗读的蓄势、感悟的加深、情感的铺垫, 至此, 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表达的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诗歌教学, 抓“诗文朗读”悟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 应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是诗歌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中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就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情感上得到升华。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教师应把“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的送别诗, 描写了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表现了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 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为了让学生能领悟这种情感, 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诵读理解感悟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1) 整体朗读中, 了解诗词大意。先读通顺, 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 思考这首诗大概讲的大致内容。 (2) 在朗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 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 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 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 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因此, 了解背景, 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基础。 (3) 读中感悟诗情, 进入诗境。品读诗句, 让学生在读中知道, “孤帆”不是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 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诵读这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 尤其是“流”字拖长音, 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读, 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 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总之, 教学不能枯燥地分析、机械地背诵。应通过品读语言, 做到有感情诵读, 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入境。

三以“多样化朗读”悟情感

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内容, 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 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又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感染。

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朗读方式有个别读、小组读和齐读。个别读比较容易做到有感情地读。而小组读和齐读, 既要读得齐, 又要读得有感情, 就困难多了, 必须让学生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做到。对某些复杂的内容, 可采取“分合读”的方式, 合读总写的部分, 而对分写的部分则可采用分读的形式进行。在分合读时, 还可结合领读和轮读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教《石头书》一文时, 就可采取分合读的形式进行,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得活泼, 又能充分揭示课文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有的课文可采取分角色朗读, 这样朗读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 又能体现课文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教《三袋麦子》一文时, 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充分反映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表现三种小动物各自不相同的品格, 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

激发学生用心朗读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进而迸发学习语文热情的前提下,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把文章中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如何在朗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情操和品质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欣赏

文本中的情感境界是虚拟的,需要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然而小学生因为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发展水平的限制,很难主动做到这一步。因此,教师的引导就至关重要。教师的优秀范读是引导学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教师要将文本充分理解和消化,并能通过标准的、富有情感的朗读表达出来。情感充沛、声情并茂的朗读,能通过声音进入学生脑中,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象,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情景、作者的情感产生好奇和欣赏。比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其中有很多对话,教师可以在范读的过程中,将文中“姐姐”“哥哥”“父亲”等角色充分饰演,通过语气、语调和感情充分展现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讨论落花生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感受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和思想。

二、解剖文章,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这除了要求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引导学生,还要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感情因素,将其放大、展开,以帮助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课文《桂林山水》是一片描述山水景色的美文,文章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表达。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段描写,教师可以将其中寥寥数字的描述,充分细致的刻画,为学生描述静若盘面、清澈见底、翡翠欲滴的漓江水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只有学生进入到作者描写的奇山秀水中,才能领略作者对于桂林山水的钟情和热爱。

三、鼓励学生表达,入境入情

领悟和体会文中情感,只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先导。学生只有能够自觉、自愿且准确生动地表达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情感共鸣。所以当引领学生进入情景后,教师应当适当鼓励学生自我表达,首先可以畅谈对作者感情、文中意境的自我理解、自由表达,不做约束,这是一个发散思维、提高情感能力的阶段。其次,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富有情感、流畅而生动地朗读才是朗读教学的灵魂。可以说,学生只有在大声的朗读中,在同学和老师专注地聆听中才能真正释放情感,做到情感共鸣。

例如,《和时间赛跑》这一文章,全文以第一人称写,情感丰沛,尤其适合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前两个自然段,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设定成文中主人公,诉说外祖母去世带给“我”的巨大忧伤,将学生情感充分释放。第三、四自然段,学生通过“我”和父母的对话,试着探寻时间到底是什么,寻找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的真相,尽管残酷,却能让“我”彻底长大。后面的文字逐渐转向晴朗,作者在回忆中成长,而学生也通过朗读,表达出前后迥然不同、富有层次的情感,这种体验真正提高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感触。

四、学生范读,释放情感

小学生因为受到家庭环境、个人智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在朗读理解上,就是情感能力参差有别。有部分同学总能尽快融入情景,领会教师和作者企图传达的情感,而有一些反应稍显缓慢,理解作者和教师的感情有些障碍。所以,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应当谨慎选择发挥较好的学生进行文章的泛读,让学生的情感外露,这样一来,更容易使所有学生进入到文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加深对文本感情和意境的理解。学生可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尤其在激发情感这一方面,学生之间没有天然屏障,沟通和理解更显容易。

把握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技巧,需要教师由手入脑、由脑入心,也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技巧外,更要注意心灵之间的交流,毕竟,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激发学生萌芽中的丰富情感,从而达到情操和思想上的熏陶和洗礼。

参考文献:

[1]韦蝶青.情感的教育人格的升华[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王晔.小学高年级语文审美教育实践方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如何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5

一、记叙文教学,抓重点“词、句、段”朗读悟情感

每篇课文从头到尾都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这应该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完全必要的,通过朗读关键的语句、段落,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例如,在教学《哪吒闹海》一文中,通过让学生重点朗读“称霸一方”“兴风作浪”“作恶多端”等词语来体会龙王父子的可恶。紧接着再让学生重点朗读“治一治”“出一口气”“决心”等词语来体会哪吒为民着想、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就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再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领悟。如第一自然段“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呜咽、痛悼”以及后面“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斤,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永远怀念之情。有了朗读的蓄势、感悟的加深、情感的铺垫,至此,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表达的语言流畅,感情真挚,达到了很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诗歌教学,抓“诗文朗读”悟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应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诗歌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中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情感得到升华。例如,在朗读《瀑布》一诗时,要体现出瀑布的声态美、形态美、色彩美和它的气势磅礴,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再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应该先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表现了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为了让学生能够领悟这种情感,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诵读理解感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还可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我觉得小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因此,教学不能枯燥地分析、机械地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诗文朗读情感。

三、以“多样化朗读”悟情感

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朗读方式有个别读、小组读和齐读。个别读比较容易做到有感情地读。而小组读和齐读,既要读得齐,又要读得有感情,就困难多了,必须让学生经过长期地、艰苦地训练才能做到。对某些复杂的内容,可采取“分合读”的方式,合读总写的部分,而对于分写的部分,则可采用分读的形式进行。在分合读时还可结合领读和轮读的方式进行。

有的课文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这样朗读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又能体现课文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充分反映出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表现三种小动物各不相同的品格,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

总之,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要尽力去创设良好的情境,并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发挥情境朗读的特殊效果,教师要不断地更换朗读的调味品,使学生不断地有摘新果子的感觉,这样就能做到在多种形式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任何情感,而是让学生真正做到边读边悟,入情入景,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庆玲.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6(2).

浅谈怎样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篇6

在教学“引上绝路”片断时, 我采取单刀直入的方法, 直截了当地对孩子提问:“面对生与死的抉择, 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战士们的情绪怎样, 他们和班长的想法一致吗?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然后让孩子带着疑问自由阅读第三自然段, 并作上记号。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关键词句:班长的“斩钉截铁, 走”和战士们的“热血沸腾, 紧跟”等词语, 我进一步追问孩子这些词的意思, 再问孩子要表达这样的意思, 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才表达得出来。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 班长的“斩钉截铁, 走”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才能显出班长的坚决果敢、临危不惧。战士们的“热血沸腾, 紧跟”等词语要语速稍快、高昂, 才能显出战士们的激动、自豪、义无反顾。孩子们谈出了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后, 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下有关的句子,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接着, 我指名让一位孩子读, 表扬孩子的勇敢认真, 并追问这些词到底应当怎样读, 引导孩子继续感悟。然后再让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孩子读, 读后让一名学生评价, 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 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像他这样读。孩子们读得声情并茂, 铿锵有力, 把班长和战士们的坚决果敢的态度、高昂的斗志、义无反顾的自我牺牲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接着学习“顶峰歼敌”片断时, 我采取资料补充法, 对重点句子相关内容作补充, 让孩子了解得更多, 体会得更深刻的方法, 以悟促读。例如“顿时, 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 我先让孩子说雹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比喻说明什么, 孩子们回答说明壮士们十分仇恨日寇。我乘机问孩子们日本人到底在中国犯下哪些滔天罪行, 让壮士们如此仇恨他们。孩子们搜集的资料派上了用场, 一个个声泪俱下, 说得义愤填膺, 说得越多越愤恨, 听的人也恨从心起, 恨不得举起石头砸敌人, 都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壮士为什么对敌人刻骨的仇恨, 为什么有英勇杀敌的决心了, 更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愤恨的情感了, 我从孩子们的朗读中听到了来自他们内心的仇恨和决心, 我觉得好真实好感人。

最后学习“英勇跳崖”片断时, 我采取观看视频法, 让孩子直观感受壮士们的英勇豪迈的壮举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孩子们边看边哭, 所有的情感都发自肺腑, 完全不需要我来大肆渲染和添油加醋了。然后, 我让全体孩子起立, 敬礼, 表达对烈士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连那些往日十分调皮的孩子也一改嘻哈作风, 此刻神色凝重, 眼含热泪。我再次引领孩子们朗读壮志跳崖部分, 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课堂氛围因此掀起高潮。

回顾这堂课, 我觉得我教得轻松, 孩子却领悟得最深刻;我讲解得最少, 孩子却表达得最真实。这都是朗读的妙用啊, 所以在课堂教学时, 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朗读欲望, 做到以读促悟、以读生情!

参考文献

[1]李良娟.浅议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3 (21) .

[2]马宏.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之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1) :.

[3]毛明月, 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

[4]李毅.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2.

用心朗读,养好语文学习的根 篇7

一、丰富的感悟让朗读入情入境

诚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教授一定的朗读技巧。然而,过分依赖技巧而对文字背后的意义囫囵吞枣的朗读是没有生命力的。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以读感悟,以悟带读,引起共鸣。如教学《一株紫丁香》 一课,怎样读好“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就采用边读边悟的方法,先指导这一段要读得轻,不然会打扰老师工作。通过范读和点读之后,“你这片绿叶想对老师唱些什么?”多么懂事的学生啊!你这位老师听了想对学生们说些什么呢?教师指导 “老师一天要忙些什么?”学生说:“要做的事很多,上课,作业,卫生,思想教育工作,老师一天下来太累了。”生反复读, 读出对老师的理解。师继续点拨“世界上无私的爱很多,除了母爱还有师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老师爱你们,你们爱老师吗?对于爱你的老师你想对她唱些什么呢?”感悟之后,他们的读有“情”了。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老师让学生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

二、多样的形式让朗读有滋有味

枯糙的朗读形式会让人产生读书疲劳。我们呼唤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但切不可为了体现形式而形式。因为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体验,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悟, 按“悟”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浓厚的兴趣让朗读有声有色

有了兴趣的学习能让学习事半功倍。可是,科学证明,低年段的孩子学习注意力持久时间平均只有17分钟。这时,教师需要变些“法儿”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和学生赛读。如《青蛙看海》一课,我先抢着读“于是,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我读时字字准确,声音响亮,情绪激昂。孩子有时真的挺较真的,“老师你读的力不大!”顿时其他同学也炸开了“,就是,要拼命才行。“”否则就跟不上松鼠了。”“腿上的力不够,跟不上就看不到大海了。”小手林立,个个想要 “跳一跳”……朗读也可创设情景让学生来当主人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意,我经常和学生设置丰富的读书情境。如“红领巾广播站要向幼儿园的小朋友讲朱德爷爷和他的扁担的故事,谁愿意来当播音员”,“松鼠妈妈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受骗于狡猾的狐狸,会怎样讲这个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呢?”“杭州西湖美名中外,你怎样向外国友人介绍呢?”孩子是单纯而又执着的,他们为了做个出色的导游,读得眉飞色舞。

四、理性的技巧让朗读有法有趣

教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运用方法,自己学习知识。 在平常的阅读课里,我注意渗透一些朗读的小方法,如音变、 气声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明白了最具普遍性的“啊”和 “儿”的音变,还有ABB型叠词中BB由二声变一声的音变。 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台湾的蝴蝶谷》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人们就把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第一句的动词读得稍轻且快,读出蝴蝶的身姿轻盈,读出蝴蝶盼望聚会的急切心情。第二句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蝴蝶谷美丽名字的这般由来。 这样读,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自由发挥,极大地提高朗读的教学质量。

总之,当学生美美地沉浸在朗读中时,便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以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从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爱美的情趣。

摘要:学好语文的基础是读书。朗读、指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方式被老师们巧妙地运用于课堂。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已越来越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因为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

激发学生用心朗读 篇8

【关键词】朗读 语言训练 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7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我在此方面曾走过不少歪路:

一开始讲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为了抓紧上课的 40分钟,拼命提问、讲解,学生很少有读课文的时间,最多开始读一遍,中间读一遍,结束再读一遍,这样读了三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训练与提高。

当我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读书流于形式,看起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分析了以上两种错误的方法,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还必须結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椑斫鈼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的中“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名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名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课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各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朗读,初步学习了长名子的朗读方法。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钻石》一课,作者对献宝的魏姑娘是怀着十分敬佩、赞美的心情来写的。结尾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的洁“……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个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儿,柔和安详的眼睛,从容平静的神情,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泛有煊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表面上看来只是一名描写姑娘外貌的话,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拔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名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为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白里透红……”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姑娘献宝时那动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写十七孔桥”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如《采蒲台的苇》一课,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第二节描写“苇的世界”、“苇的海”,景色美丽,读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用缓慢、带有赞美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心中使会和作者一样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第三段第二层讲一个普通男人为掩护干部而壮烈牺牲。“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上一篇:国企企业文化下一篇:环境背景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