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要重视情感交流(共11篇)
历史课要重视情感交流 篇1
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 尤其是语文学习,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产生了一定情感体验, 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和写法, 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进而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对情感因素的开发和利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以情导情
语文教材中, 情景交融的诗歌, 富有诗意的散文, 引人入胜的小说, 催人泪下的剧本, 占相当比例, 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 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 以情导情, 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引发学生的情感, 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 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当然, 导情要适度, 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进行;还要适时, 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引导, 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 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 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 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 声情并茂, “一石激起千重浪”, 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 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情激情
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 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首先, 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其次, 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 丰富学生的情感。写作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者文之经”, 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 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指导学生投身生活, 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 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 深刻体味, 用心感悟,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在教学及生活中, 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态度、乐观的精神、高尚的情操、饱满的热情、稳定的心境来面对生活和学习。总之, 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 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 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 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 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时时给学生微笑、期待和赞许, 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 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相信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 要多方引导启发, 让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 增强学习自信心, 从而更加佩服教师, 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 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热情高涨的情绪, 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 以免影响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热情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情感因素是千万不能忽视的, 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 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历史课要重视情感交流 篇2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情感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感受到积极的期望时,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领悟学习的道理,并转化为行为,变为掌握知识的动力。师生间只有心理相容,情感相通,才能配合默契,教学相长。我们一定要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情感——细细讲来,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对一部分后进生,不要冷漠他们,要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多个台阶,让他们也能在一个没有精神压力的舒展宽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当一个学生对他的老师产生了信任感时,他才有可能“亲其师,信其道”,才有可能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与学生足膝谈心,倾听他们对足球赛,电影,日常生活琐事的看法,也谈谈自己的意见,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时,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对于部分学生,情感来得快,立得牢,而对于另一部分,却难以周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差生的情感建立。在与差生建立情感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差生的自信心是与差生建立情感的先决条件。
不少不守纪律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习基础差,听不进,学不会,赶不上,因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作为教师,应时常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借题发挥,用激励的方法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偏差,卸下思想包袱,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切忌动辄斥责,辱骂,挖苦嘲讽,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应该用炽热的爱去融化他们的冰冷的心,建立暖和的情感。
2、正面教育,循循善诱是建立情感的必取之法。
对学生一味的批评斥责,只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变态行为。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以诚相见,以礼相待。如果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熟悉教材,进而把握教材重点情感因素。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与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
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的“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语文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并仔细地体味感情。
3、语言和教态要富有情感。
心理学家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水平相当的儿童分成两个小组,把事前准备好的同样一番话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对他们进行解说,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吸收的效果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解说时语言的轻重缓急和表情态度等差异的不同而产生的。的确,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课堂上,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和姿态来加强自己的感情,犹如演员进入“角色”,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进行情趣盎然的讲述。那情真意切的语调,那恰如其分的手势,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由于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性,便使作品的此情此境化为了学生的我情我境,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明晰的印象,也使学生从流露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了感染和陶冶。
二、与家庭教育形成网络,齐抓共管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先于学校教育。一般地说,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因此,家庭对学生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情感的陶冶,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不能孤军奋战,要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密切合作。
三、情感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1、“情感”应该布满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课前到课上到课后都应该充满情感。
首先,情感必须建立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课前,教师受到课文的启迪与熏陶,教师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教师自然感情投入,进入角色。
其次,情感应寓于讲解中。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导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表现或表达出自己的爱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久远的影响。有经验的教师深深懂得,在讲解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应该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要呆板地进行,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至于讲解时的声调,表情体态,都应渗透在讲解之中。
再次,情感教育还应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并延伸到课外。在课外,要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的情感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人生的路程。
2、从形式上看,情感教育首先应该寓于讲解之中。
初中历史课要重视直观性教学 篇3
关键词:直观教学;历史学习;语言表达;形象展示
一、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视直观性教学要求教师语言要直观
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历史教材主要是文字材料叙述的。尽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效果,但也不能重演历史。这就是口头讲述解释成为历史课的主要教学方法。直观的语言就成为历史课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叙述史实时,要求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说明历史现象时,要求语言朴实简洁;论断史论时,要求语言准确严密,富有历史感。也就是说不是要用古人的语言讲课,而只要求讲述某些历史现象时带上相应的时代色彩。
二、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用好教材中的地图、作业中的填充图册以及大事年表进行直观教学
我们知道历史是至今人们在一定时间、空间里的活动过程。
时间、空间、人物是再现历史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要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观念,教师要利用好各种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的直观性,把史实至于时空坐标之声,才能给学生提供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以保证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从而正确认识本质的东西。还有各种年代表,可以直观系统地把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展现出来。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一边读课本内容,一边看图的好习惯,填充图册,是专供学生作业练习用的。通过看插图,作填充图练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当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文物模型、图片和自制的各种教具以及现代化的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诸如幻灯片、录像、电视、录音、电影以及多媒体来辅助直观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课堂创新 篇4
一、创设和谐、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
和谐、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乐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只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信、自立和自主品质,进而使学生的内在创造力得到释放。中国最有名的IT行业首席科学家顾钧教授在谈到教育和创造力的关系时,曾意味深长地说:“从本质上讲,每一个孩子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养。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永远不要挫伤他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在他遭遇挫折的时候。”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的和谐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二、重视导入新课的设计,出奇制胜,吸引学生,激发情感
要上好一堂精彩的课,导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将教材上枯燥的历史知识变换成生动的情景再现,引起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要在选材上要多下功夫。例如,在讲《孔子》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提前布置学生搜集了大量与儒学有关的资料,如2008年奥运会的图片、影像。其中奥运会上有关儒学体现的图片,被挑选运用到本课的导入中。为了使导入更精彩,我挑选了一段古典音乐为背景。在优雅的音乐声中,屏幕上展示出“2008奥运会的场景”,教师引导:“同学们熟悉这个场景吗?”学生回答:“2008年奥运会。”接着教师在音乐的伴随下,边展示图片边讲解:奥运会上三千名身着儒服的孔子的弟子,手持竹简,吟唱着“有朋自远方来等”,活字印刷的方队组成了不同时期的“和”字。为什么要在奥运会上展示“儒学”思想呢?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谈到:“我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因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向来是一个追求和平、和谐的国度,奥运会正是一个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机遇。”可见,儒学超出了时代、超出了国度,成为东方乃至世界的重要瑰宝。今天让我们再次回到两千多年前,去探索一下孔子的思想。音乐、图片、讲解合在一起,将学生带入到情景当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了解历史的感觉,兴致高涨,很快地进入到了角色当中。
三、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课上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也是我们每个历史教师应完成的任务之一。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计划中,周课时数为两节,大部分学生对该学科往往因为教师的讲解枯燥无味而丧失兴趣,从而也认识不到学史的重要性以及学史的乐趣。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兴趣去吸引学生探索、考虑、创新。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创设快乐、生动、风趣幽默、优美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勤于积累的基础上,巧设问题情境,将优美的诗歌、动听的音乐、有趣的漫画和谜语、形象直观的插图和地图,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美术、绘画、图片、雕塑等引入课堂,创造和谐、优美和民主的教学环境。另外,还要注意相关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引入学生熟知的古文知识、地理、政治、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也可以使用英语使学生有一种新鲜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教学。
四、教师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
在历史课堂上,如果教师单纯地照本宣科,只讲课本,课堂会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历史产生反感,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地充电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面,开拓我们的视野。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运用自如,学生也会被教师丰富的知识所吸引,会打心里由衷地佩服教师,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五、课堂上要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不论多好的设问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课堂上,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他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情况时有发生,使教师难以按预先设计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逃避或强制都只是下策,积极面对,巧妙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怎样才算是积极面对呢?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要给予肯定,给以鼓励。然后分析原因,通过和他们对话,洞察学生的思维,及时找到“症结”,快速调整教学方案。最后,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展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过程,就是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是学生的信任与满足,和一种在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课堂文化。
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 篇5
一捕捉感情的切入点
人的感情世界是最为丰富的,只有人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只有人能完整地领悟对方的感情。作为中学生,他们在阅读中不可能一下子就切中要害,也不可能自始至终随着作者的感情脉搏一起跳动,这就需要老师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在讲解一些写景文章时,可以抓住景物特征,从景物的描摹进行讲解,努力给学生描绘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以激发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情感。
如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我先投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这些诗句说明这就是边疆风光。然后指出正是这样的地方,今天已是“塞外江南”——百花争艳,溪水淙淙,一派繁华景象。“现在,让我们跟着碧野先生去观光一下塞外江南吧!”如此一导引,既给学生增加了一首古诗的课外知识,又使他们对天山景物生出好奇与向往,学习的情绪自然高涨。
这是通过言语感染把学生引入情景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手段:动作表演(如《雷雨》中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画面勾勒(如勾画杜甫《登高》前两联描写的画面);音乐熏陶(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配以李洪基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可以配上《化蝶》这只曲子)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他们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
二选好情感的生发点
人的情感是多样化的,对待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由于观察者着眼点和自身经历的不同,会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联想,那将是情感世界的一场盛会。
面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想到了南宋词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想到了《祝福》中婆婆对祥林嫂的无限的支配权力,想到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痴情而又坚强的杜十娘的命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封建家长的专制和柔弱女子任人宰割的社会地位……总之,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拓宽思维活动领域,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对人和事作出趋于正确的评判,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和审美标准。
三找到情感的结合点
我们在学习一篇篇文质皆优的文章时,要引导学生由人及我的比较联想,从而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比如《触龙说赵太后》一课,赵太后非常爱他的小儿子,但这种爱是缺乏远虑的爱。同学们以文为镜,反躬自照,感触颇深。当然这样做,更主要的是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设置一个有益的空间。再比如面对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当我们学完了《雷雨》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鲁侍萍和杜十娘在情感上都是失败者,并且因失败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们失败的原因何在?学生讨论十分热烈。突然,我把矛头一转:恋爱是刻骨铭心的,能不能随随便便地释放自己的感情,尤其是中学生?……学生一个个显得很矜持,未作回答。我是让他们在心灵深处告诉自己:青春是美好的,切记不要把青春的萌动当做爱。爱是一种纯真的感情,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我想这样的方式胜于生硬的说教,会引发他们心灵深处的震颤。
四把握感情的升华点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原则之一是: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道德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中,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是德育渗透的最有效和最得力的一门学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渗透,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比如《记忆》一课,课题较为抽象,与学生的常规理解有一定距离,能不能把抽象的阐述具体化?同学们列举了很多鲜活生动的例子,像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心为公,不谋私利者,他们将永远活在时间的纬度里。相反,现在社会上的某些人身居要职,以权谋私,他们的生命一钱不值。当然这样的一节课不敢说对学生的人生境界有多大的提高,但确使同学们的感情世界又接受了一番洗礼。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说得好:“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走马灯似的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未有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总之,教师要把握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课文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在注重情感教学的同时,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
(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瑶厦中学)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愉悦” 篇6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并影响着人类认识和活动的进行。积极的情感激发往往是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因此,情感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引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教学一定是呆板沉闷、枯燥乏味的。
“情感愉悦”的方法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情感教育的规律,运用特殊的媒介和方法,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这里的“愉悦”作动词,乃“激发情感使之充分活跃”之意。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感愉悦”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熟知的特级教师于漪、钱梦龙老师,就是情感教学的高手。他们很善于运用课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感愉悦”的方法,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人类创造性的活动往往是由情感激发和推动而来。哥白尼曾说,他对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的高涨和鼓舞”。但正是这种情感才使他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鲁迅也说:“创作需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愈丰富愈激越,中枢神经愈兴奋愈强烈,脑细胞活动愈活跃,就会从记忆的仓库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表象,同时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激发人类潜藏着的力量,使思维更活跃,从而生发出多种多样新异的联想和想象。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因此,使学生“情感愉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任何情感都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都有其客观原因。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愉悦学生的情感,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和采用多种方法,笔者在这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储情于胸,充盈情感
在教学中要“愉悦”学生的情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作为教师一方来说,首先自己要有真情实感。要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情感,自己首先得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言语表情形象逼真,创设情感境界,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以情传情。因此,教师备课就应做到“披文以入情”,储备充足的情感,课堂上才能做到“情动而辞发”。
记得第一次准备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教案时,因备课时资料掌握有限,教材钻研也不够深,特别是没有把作品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结果本来是一片充满强烈激情的演讲稿,却没有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可见教师只有“情郁于中”,才能“发之于外”,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有了这次教训,我以后就特别注意积累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当我第二次准备此课教案时,对作者已有了整体了解,并已被作者那种“拍案而起”、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备课时加进了使我感动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如闻一多抗战时蓄须明志的一些小故事等,并反复练习朗读课文,酝酿情感,以在范读时能声情并茂。当我走进课堂讲解时,备课时的那种激情就自然而然地从自己的表情、声音中流淌出来。当学生被吸引,全神贯注或纵情激奋时,我又及时抓住课文中感叹句、反问句、反义词等最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行剖析、渲染、生发,让作者的爱憎感情去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的心潮随作者的感情急流澎湃。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表情来看他们对这节课是满意的。
二、激情导入,预蓄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阅读活动开始之前的特定的情绪状态,往往会跟随学生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要让学生预先蓄积与作品相协调的情感氛围,会增强对作品中人物形象与意境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这时,教师的导入就至关重要。如果教师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渲染气氛、描摹景物、创设情境,就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进入“角色”。
三、直观带动,激发情感
教学中,直观道具的运用,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图片、录音、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愉悦学生视听感官的同时,也带动学生进入了语文的情感世界。那优美的音乐、丰富多彩的画面,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生动、具体的教学环境,渲染了课堂气氛,能最快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印象最深的是在教《记一辆纺车》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其中一段录像中有一位小姑娘“白鹤亮翅”的纺线动作是那样舒展,优美,再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深切感受到了作者那种“劳动也是乐趣”的思想境界。
四、入境体验,加深情感
我们在讲读课文、分析讨论中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创造的特定情景,让学生入境体验,“触景生情”,则可以丰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如《陈毅市长》一文中有一场戏是化学家齐仰之接电话,台词都是齐仰之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当堂先口头准备一下打电话人的台词,然后指定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打电话者和接电话者(齐仰之),学生饶有兴趣地在课堂上打起电话来,其他同学也听得兴趣盎然。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齐仰之固执、清高性格的感受和理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愉悦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高涨之时,往往也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新课标下要重视历史地图教学 篇7
一、当前重视历史地图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高考试卷中往往有以历史地图信息为载体的问题。2004年江苏省高考试卷中的第29题,要求学生从春秋、战国和秦朝疆域等三幅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可算是依托地图信息设计试题的典范,在最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都作为例题加以引用,从中可见历史地图教学的重要性。
再从当前的学生现状来看,加强历史地图教学,更有其迫切的必要性。有关统计和平时学生应试状况显示,学生普遍存在空间概念差的问题,可谓“胸中无丘壑”,这实际是一贯以来应试教育的消极后果。前两年地理学科不列入高考科目,许多学校地理课的教学不正常,导致学生的基础很差。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历史地图教学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种好自留地”的份内事。
笔者以为,基本的对策就是教师要正视这个事实,重视历史地图的研究,把历史地图教学作为基本的目标要求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通过平时的常态化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读图兴趣和能力。在平时的练习和考查中,要有意编选历史地图类试题,更要鼓励学生养成平时多用地图的习惯。总的说来,在当前条件下,提高学生解读地图信息能力的主导力量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为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并能解读历史地图。当然不管怎样,教师提高和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是前提。
二、如何进行历史地图的探究性教学
1. 单张地图的教学案例
对于相对静态的方位图和分布图,教学重点是一个“明”字,就是要指点准确,明明白白。如城市布局图,以“唐长安城”图为例,让学生在读图中感受城市规划布局、功能区划的严整;进一步启发学生查找相关的数据,体会其范围的广大;教师可进一步提示学生对“坊”“市”分置进行思考,认识当时商业活动的进步与局限;还可以加深认识古代封建城市以政治性为主的功能特点。
对于相对动态的形势图,关键是一个“清”字,即引导学生首先弄清形势变化、行进线路等,进而探明其中的各种关系。如“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图。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外交通新纪元从此开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目光沿着交通线走一走:长安是当时的国都,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今甘肃敦煌,分两路进入今新疆地区,分别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和北缘,到今新疆西部;然后跨过葱岭,即今之帕米尔高原,又分两个方向,一路向南赴南亚,到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另一方向继续西行,或经今伊朗到两河流域、北非,或经里海北到黑海沿岸。而海路,由南部沿海的广州等港口出发,向南到东南亚、南亚,继续前进可到达波斯湾。还可以展示可以反映丝路沿线一些重要地方地形地貌特征的图片,增强对丝路征程的感性认识。由此诱导学生想象体会: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在当时的交通物质条件下,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还可以强烈感受到:古代中国是开放的国度,中华民族曾经是探索的民族,我们今天的中国人理应在开放求索中重振古国雄风,才不愧对先祖。
对于动态性强的地图,还可以做成多媒体动画效果,在各个节点,做出动态,这样的直观效果更好,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也会更巩固。
2. 多图结合的教学
多图结合(两幅以上),可以把历史变迁的信息呈现出来,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变化,并进一步去探究变化的历史原因,更好地、形象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这种方法适用于探究历史专题或复习巩固历史问题。
在新课程必修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中,以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为主线,可以把“西周分封形势”图、“秦朝形势”图、“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以及“元朝形势”图按先后顺序呈递,通过地图来直观了解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实行的郡县制、西汉前期的郡国并行制、元朝的行省制,并进一步联系思考这些制度实行的原因、作用和影响,发现理解变化的规律。还可以注意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当时是属于哪个行政区划,增加亲切感。
元朝对外交通盛况空前,如果把汉朝与元朝的中外交通示意图一起呈现,让学生去发现这样一些特点:两朝都是海陆并举,但汉代以陆路为主,元代海路大大发展,线路更多,到达范围更广大,汉朝以内陆的长安为中心,元朝以近海的大都为中外交通的中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总结出这些特点,然后追问:造成汉、元两代不同特点的原因有哪些?启发学生拓展思维,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原因,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逐步找到正确的答案。地图在这里就是问题研究拓展的平台,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从中知道了,元朝相对于汉朝,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更强大,疆域更广大,造船航海技术更高,江南已成全国经济重心,政治中心移到了华北,大都有成为海陆交通中心的客观政治和自然条件。
学生工作中要重视情感管理 篇8
情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心理反应, 如喜、怒、悲、惧、爱、恶等。而情感管理是在组织中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因素, 尊重理解人, 通过适当的方式使人产生对组织、工作、人际关系的正面情感反应, 从而使人更易于接受制度的管理, 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 彼此互为命运共同体, 从而使被管理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可以说, 情感管理的根本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 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感情, 不断加强管理者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方面的双向沟通,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热情, 服从规范, 接受管理。它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化解消极性和对抗情绪, 使学生努力学习, 健康成长, 达到实现人本管理的目的。
二、情感管理的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情感管理提倡的是关心人、爱护人、安慰人、激励人, 营造和谐温馨的组织气氛, 改善人际关系, 满足个人前途发展需要等。因此,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不管采用什么手段, 管理的核心是人, 即学生, 管理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发展。管理中要真心地把被管理者视为上帝, 使被管理者的人权、人格和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
2. 效益原则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益, 情感管理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工作的顺利发展, 提高管理效率。情感管理的终级目标应是:学生情绪良好, 积极向上;学生的需求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热情十分高涨, 从而促进学校组织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
3. 控制原则
运用情感管理时, 需对情感管理的范围、程度有所控制, 滥用情感管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讲情的管理, 容易使老师丧失原则性, 最后会导致混乱和矛盾, 导致感情的涣散与破裂。尊重、信任、沟通、鼓励都应建立在学生对组织的尊重和贡献的基础上, 教师应对学生的情绪、需求、积极性做准确分析, 该肯定的肯定, 该否定的否定, 该调整的就调整, 不可失去控制, 无原则地应付。
4. 整体性原则
学生人数众多, 反映出来的情感千姿百态, 理顺学生的情绪, 培养健康的情感则需顾全大局, 着眼普遍性问题, 不能为某些少数学生情感的满足而打击、压制多数学生的积极情感。老师进行情感管理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准则, 平等适用全体学生, 不可偏颇, 否则会导致评价标准不一, 情感投入或泛或缺, 不利于学生的内心认同感。
5. 适度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心理机制就是管理者善于自我暴露, 显示积极、肯定的情感, 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的情感共鸣或移情。但是, 管理者情感暴露的程度和速度要恰当, 即自我暴露要讲内容、讲时间、讲场合、讲对象, 否则就会使管理对象感到无聊, 甚至厌恶。
三、情感管理的作用
1. 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
情感管理能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使大家能坦诚相待, 给学校创造一个团结互助、以诚相见的工作环境。情感管理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信任是一种重要的情感流, 它的流动往往始于以自我价值感与目的感为基础的自信, 并以此为圆心向外扩展形成一个个信任环。信任是将师生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是构成组织强大凝聚力的基础。
2. 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 是做好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今天,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师生加朋友的关系,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有着完全一样的人格价值和人格尊严, 这决定了教师管理学生的工作要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才能收到效果。缺乏一定的感情基础, 教师讲的道理再对, 学生也会不愿听, 产生逆反心理, 工作难以收到成效。因此, 工作必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进行。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教师在情感管理中, 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们证明真情的存在, 使他们感受关爱, 并对社会充满信心。情感和道德上的无知是不道德行为的根源, 学生情感上的冷漠, 将必然导致其思想道德上的失足。因此, 情感管理能促使学生更快地成熟起来, 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提供条件,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利用情感管理, 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增强学生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学生“情商”增强后, 情感体验将更为强烈, 其创新能力也会大为增强, 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会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个性, 确立学习目标。
5. 化解矛盾和冲突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面对学生的牢骚、不平、甚至辱骂, 教师切忌不加理睬, 而要用情感来迅速化解, 要做到倾听不发火、处理不偏倚, 以情动人、以情服人, 用真诚去化解抱怨和矛盾, 换取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情感沟通不但能增进彼此的了解, 同时个人也因抱怨情绪得以宣泄, 而感到心情舒畅, 因此能减少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冲突。
四、情感管理的途径
1. 了解、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是以适宜的方法管理学生的重要前提。而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相互影响又是对学生实施管理的最有效、最得当的方法。了解包括学生来校之前的成长环境, 学生的思维、智力活动特点, 学生的才干、能力、兴趣, 他的困难及他们的家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教师要不断地肯定学生, 应允许思想与思想的交流, 情感与情感的碰撞, 达到心合志同。同时, 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 充分信任学生, 使他们有自尊感和信心, 这种情感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2. 管理者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不断学习, 更新思想, 追随时代的发展步伐, 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经常分析学生的心态, 摸准思想脉博, 掌握情绪变化,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教师的品行会留给学生较深的第一印象, 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 教师优良的品行榜样, 也会为将来顺利开展学生工作打下基础。
3. 增强情感激励
教师一定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 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 化解学习上的疑难。对家庭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和师生的帮助, 减缓其经济压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要鼓起他们努力学习的勇气, 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搞好学业。教师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 必然会使学生受到鼓舞, 自觉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在关心爱护的基础上, 教师要及时准确地运用激励手段, 增强学生的活力。对热心服务、工作积极负责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肯定, 并通过口头、书面的形式给予表扬, 在评优、推优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从而起到正面激励和榜样示范作用。
4. 强化诚信意识, 提高信任度
诚信是一种高尚的情感, 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感到师生间的相互信任, 学生将受到鼓舞。没有诚信, 学生可能会得过且过, 自暴自弃。诚信可以赢得学生的心, 激励他们按照教师的期望成长。因此, 教师要像信任自己一样信任学生, 与学生坦诚相待, 相信他们的自觉意识, 学习的态度、能力和毅力, 加强沟通与交流, 在信任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其自身素质。
5. 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才能调动其奋进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 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与他们平等交流。要充分地信任学生, 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而教师主要起到主导作用, 使学生工作处于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对涉及学生利益的工作, 要坚持公开、公正。通过民主管理, 让学生提升自我意识, 感觉自我价值的存在, 从中获得满足感。
情感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日常工作中悄悄地发挥着作用。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给人以更多的心灵召唤。管理者应激发学生的心灵潜能, 使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与组织奋斗目标互动, 进一步增强积极性, 激发组织的活力, 促进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曹鸣岐.企业员工的情感管理途径探析.企业活力, 2005 (11) :68-69.
[2]熊伟.情感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7 (3) :125-128.
[3]谭慧英.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管理艺术分析及其启示.烟台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61-65.
[4]刘敬东.谈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情感管理的重要性.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83-84.
作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篇9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感,写作
一、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 学生写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但从整体而言, 学生中突出的佳作并不多见。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会有这样的体验:一篇习作主题明确, 选材、组材也都能紧扣中心, 语言也较通顺, 可就是觉得文章干巴巴的, 怎么也激不起我们心中半点涟漪, 所以总也免不了“平淡如水”、“没有真情实感”之类的批语。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学生的写作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 失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而且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也多从理性入手, 讲授如何谋篇布局, 如何运用表达方式, 而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情感的激发和表达, 忽视学生的内心要求, 未去触动、引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要改变写作教学的现状, 必须克服和纠正当今写作教学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做法, 树立在写作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观念, 以适应目前写作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写作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途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里所说的“炊”对于写作来讲, 不仅指写作素材的积累, 它还应该包括情感的积累。现在的学生, 严重缺乏情感体验。即使是成绩相对较好一点的学生, 由于整天沉浸在学习中, 来往于学校和家庭之间, 为了升入重点学校而“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情感的沉淀, 为应付各种考试, 也就只能是编造。其结果只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诗强作愁”的味道。那么怎样帮助学生进行情感实践体验呢?
1. 可以借助课文培养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 文学作品占的比例很大, 且都是脍炙人口、意境优美的佳作。这些作品反映了生活, 也融进了作者满腔的情感。教师在阅读分析时, 有目的地给学生打下情感的底蕴, 然后在命题写作时,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手法反映相同的情感内容, 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中最感人的一幕:“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词的比较替换, 结合全文, 让学生沉醉于这种情景来体会这里蕴含着一种真挚、深厚而朴实的亲子之情。然后要求学生习作《妈妈的》, 填身体的某个部位, 学生由于在课上有了这种情感领悟, 所以就能写出很感人的文章。
2. 在认识社会中积淀情感。
情感依赖于认识, 客观事物只有被人们认识的时候才会引起人的情感。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人生, 培养他们强烈的感受能力。对现实生活感悟得越深, 产生的感情积淀就越厚, 在写作时才越有真情实感。对学生来说, 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 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片面的, 甚至是偏激的。教师要善于引导, 给他们一双认识世界的“慧眼”。如有一老师, 听到学生议论一位在中国的韩国老板强迫中国雇员下跪, 有一个叫孙天帅的因为不肯下跪被解雇的事。有的学生说:“不就是跪一下嘛, 总比饿肚子强。”这位老师抓住了这个苗头, 组织学生学习吴晗的《谈骨气》, 讨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论断, 并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强意识和爱国情操。
3. 在培养兴趣中激发情感。
写作兴趣往往是通过情感而体现的, 想象力也是通过情感激发出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定情境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的人, 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因此,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比赛、游览及其他有益的活动, 努力开辟第二课堂,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陶冶学生的情感。
4. 在张扬个性中丰富情感。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写作空间。让他们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 写自己体验最深的生活, 或者写曾经憧憬、遐想过的理想世界,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想象是创新的源泉, 给学生创造一个发挥想象的天地, 也是写作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就要善于创造一种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 在想象中培养、激发情感, 激励人的创造力。
5. 下水引路, 沟通情感。
培养学生音乐能力要重视情感体验 篇10
音乐能力是音乐教学中要培养的综合能力。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感受能力,主要指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它是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爱音乐的关键,它是直接构成音乐能力的核心要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关键在于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情绪情感体验。
我是1995年参加工作,所学专业是音乐教育。毕业之后一直在农村中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觉得音乐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忽视学生情绪情感的体验。这一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尝试,让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中体验情感、感受快乐。
一、以情感体验为教学的起点,引发学生用音乐表现情感的愿望。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要去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因此,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以及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也就是说,要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现,首先要从情感入手,让学生在接触音乐之前,必须有一个让他们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这个阶段,我常常采用富有诗意的朗诵,带情感讲故事等方式诱发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
当学生有了表现情感的强烈愿望时,再让他们接触音乐,让他们知道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的。如高亢明快、节奏活泼跳跃的音乐可以表现愉快的情绪;而低沉阴暗、节奏缓慢的音乐可以表达伤感的情绪。音乐还可以模仿雷声、马鸣、鸟叫、流水等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当学生有了这种认识后,再告诉他们,人们内心的快乐或忧伤可以借助极其丰富的音乐来表达。当学生把音乐和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时,可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初步感受能力。
二、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感悟内容中加深情感体验。
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情感。音乐大师李斯特说过:“音乐能直接表达情感的内容和深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呢?
1.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在备课时要尽量把培养情感的目标指定明确、具体,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与完成。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音乐形象及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感情色彩,做到灵活掌控教材,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
2.指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情感倾向。
音乐作品中的各种要素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旋律、节奏、音色、音调、速度等。分析音乐作品要从音乐要素入手,把握音乐情感可以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层到深层。音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把握音乐元素的表现作用,特别是在关键乐句和音乐高潮处特殊情感的表现。如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唱教学中,要抓住力度这个关键性元素在歌曲感情中所强调的作用,抓住休止符号所表现坚定有力,果断的情感特征,以及附点音符、三连音的特殊运用等,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有深刻完整的理解。
3.从歌词入手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
一首好的歌曲,其歌词总是贴近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声,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一段段优美的歌词,就像一首完美的诗,含有丰富的情感与鲜明的形象,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极富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对音乐作品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音乐的内涵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引导学生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在表现过程中加深情感体验。
音乐是人们表现情感的手段和工具。通过演唱、演奏等活动表现音乐情感,在表现过程中加深情感体验,这一互为因果的交替过程,是音乐教学能够以情感人的基本依据。
1.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富有音乐魅力的教学环境。
音乐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但这种能力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当学习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才会被诱发出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语言美.、仪表美.、形體美。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美观的教具,并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分析、点拨,通过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
2.指导学生用情歌唱,用情演奏。
音乐属情感性艺术,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比其他学科更加重要。不能想象没有情感如何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积极的情绪会产生兴奋感,给音乐教学活动注入活力,使每个音符都伴随着情感。在唱奏过程中,技能技巧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有情感的表现。因此,我们要重视情绪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歌曲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有乐感的声音唱好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处理好乐句之间情绪的对比,乐曲速度力度的变化,自始至终地注重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支配下,尽量完美地表现音乐,做到以情带声,以情感人。
美术教学要重视价值与情感的体现 篇11
一、以美术多元化为载体, 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
美术教育对开启形象思维、陶冶审美情操、培养创造才能和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高中美术教学要真正实现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美术教师应该以美育为切入点, 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认识能力,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目前客观条件上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利因素, 但我们的美术教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 确信美育是培养和教育学生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是人类共同的理想。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 完全有理由相信学校美术课一定会日益受到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可与欣赏美术作品结合进行。因为美术作品是作者对于生活深刻感受的产物, 是情感、道德、理想和审美的结晶。优秀的美术作品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 从而使人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美术欣赏教学是融造型、色彩、审美为一体的多元化载体,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 加强美术欣赏教学的力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美术欣赏与音乐欣赏、文学欣赏一样, 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 因此, 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 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去感受、分析、鉴别美术作品中真善美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从而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在美妙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中, 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升华。总之,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注意选择思想性、艺术性强的作品, 鼓励学生向“画中人”学习, 向美术家学习, 培养他们正直、诚实、无私、勤奋、守纪、友爱的行为品质,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二、按照新课标要求实施教学, 结合实践体现人文精神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高中期间文化课成绩一直不理想, 自认为很难考进心仪的大学。这时恰逢一些高校设立美术专业, 并且对“艺考生”提供优惠政策, 降低入学“门槛”, 这样诱人的低门槛吸引了很多文化课并不出色的学生纷纷报考美术专业。其实这些学生对绘画也并没有多么热爱, 只是为了利用这个艺考低分的优惠政策迈入理想大学的校门。如此一来, 美术专业的高考生较少有单纯因为热爱美术而学习绘画的学生, 美术教育也因为高校这样的录取政策受到了强烈冲击, 这也导致了原本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审美能力的美术教育变成了各中学急功近利、追求高升学率的美妙“法宝”, 以致美术教育的目标被严重扭曲, 教育也更加机械化。高中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人文教育, 其本质是传递丰富的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的高中美术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 教学方法不够新颖有效, “艺考热”对美术教育的冲击较大。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 其本质是传递丰富的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是对时代精神的体现, 是对我国美术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目前高中美术教育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美术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美术教学要求掌握整体的观察事物, 但是, 学生往往最易犯的毛病是从局部入手, 以致造成包括比例、结构、明暗、空间、透视等方面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习方法, 善于总结经验, 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美术教学中以系统、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素描认知力、观察方法, 明确素描表现的具体法度。应用正确的观察方法, 体现了一个画者的艺术修养, 也是画好一张素描的首要前提, 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从事造型艺术家的未来;正确的观察方法, 首先要解决透视问题, 用透视的眼光观察物体, 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 以及物体固有联结的结构问题。让学生在单纯中发现丰富的内在变化:如何构图, 处理画面上的空间关系, 把握画面的细节特征等;而后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组合体、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加强画面的组织能力, 对画面中体现美感的东西进行重点描绘, 集中感受对象鲜明的特征, 从而让学生较顺利地走入美术的殿堂。
四、美术教学中巧妙引导, 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 而且还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鉴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 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高中阶段“美术鉴赏”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重要的课程价值, 不仅本身是一个具有独立学科价值的学习系列和模块, 而且也能渗透到其他各系列和模块中, 起到其他各模块学习的引导和辅助作用。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获得审美享受, 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在美术鉴赏的教学中, 为保证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持久性, 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历史课要重视情感交流】推荐阅读:
历史课的情感教育08-19
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教育05-27
历史教学三要三不要06-12
历史情感教育10-27
初中历史情感教育05-27
高中历史思想情感教育08-28
情感教育中历史教学09-06
为政者要有历史担当07-17
为什么要学习党的历史09-23
历史交流式教学法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