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历史课

2024-11-13

如何上好历史课(通用8篇)

如何上好历史课 篇1

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论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和途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钻研教材,充分备课

怎样才能使历史课上得有声有色?这是广大教师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上好每一节历史课,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阅读材料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等,把课备在教案上,装在脑海里,还要备在口头上,做到胸有成竹,这样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充满激情和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有情。”无情不感人,在多年的教学中使我体会到,只有对教育事业抱有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在教学中才能进入角色,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充满激情,才能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听课效果。另外,面部表情是教师情绪的晴雨表,也是学生上课时的“众矢之的”。教师的面部表情会时时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形成与之相符的课堂心里氛围,例如教师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地走进课堂,课堂上便会很快形成愉快和合作的融洽气氛。假若教师满面愁容或怒气冲冲,学生便会产生紧张、忧虑和胆怯的情绪反应,进而形成消极的课堂心里气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克制自己,磨练自己,争取在上课之前把生活上的一切烦恼和不如意抛在脑后。同时作为文科教师更要注意把情感融入教学内容以感染学生,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思想又受到了触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媒体,即教师通过教材中介,使学生获取知识,以实现培养目标。而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即学生通过教师引领,学习教材掌握教材,并得以发展。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因而学生就可以迁移基础,运用旧知识去尝试演练,把传统的“先教后学,以学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改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先练后讲,以练为主。”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意识。

四、创设有效情景实施课堂教学

俗话说:“触景生情。”让学生接触有效的教学情景,从而产生探究知识的方法、结论、氛围。情景包括实物、图、实施环境,现代化的多媒体。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棍、桥梁,创设有效情景,就是教师采用密切联系课文内容的教学手段和设置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和氛围中,萌发可提升探究的情感,从而由“静态”学习转化为“动态”学习,由“平面”学习转化为“立体”学习。激发学生探究书本知识的由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景由为重要,例如再讲新文化运动一节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袁世凯独裁复古的有关资料及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资料,从而营造出当时一定的社会环境,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总结深化。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印象、提高了效率。

五、注重课堂评估

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练习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课堂评估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上的练习包括书面练习、口头练习、检查评估和思维训练等,通过练习已达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出示一些经过科学设计的适度适量的书面或口头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教师要及时引导调控。教师在让学生练习时不能只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要让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总结,解决练习中的疑难,概括出学习的重点。再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信息加工编码,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通过练习中的师生活动,所学知识就得到巩固,进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中不断地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只有师者“授之以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力,才能使学者“得之以法”,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越学越会学,明显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学习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如何上好历史课 篇2

一、什么是好的历史课

在一节好的历史课中,知识既可以由教师的经验和兴趣生成,又可以由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生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生活故事,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进步的快乐,体验发展的喜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被给予适当的压力与动力而不是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从而感受到挑战,以努力达到能力、技能与思想上的新水平。学生不会因为其天资不同而形成关系尖锐的不同等级,每一位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探究、及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确保学生学习行为的顺利进展,可以说教师不仅仅是在教知识更是在教学生。因此,“好课堂”的标准是它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平台,而且是构建和生成知识的过程。

二、怎样上好历史课

好课堂指的是教师运作课堂,让课堂成为“教学相长”的平台,它能提高教的能力、激发学的兴趣和促进师生互动。要上好历史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安排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不仅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指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般的叙述,又有涓涓细流般的描绘。

2.恰当把握培养能力、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的关系。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3.灵活掌握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应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多角度设计、重组教材,多方面引证、解释历史,多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要认真设计开场白。别开生面、颇有趣味的开场白,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导课激趣对于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高中学生来说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华丽上,更应该体现在思维的层次上,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邻近区发展”感觉要学的内容。课堂上还要借助幽默的语言、多学科知识的穿插渗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现,但更主要的是借助课堂讨论辩论、探究性学习等,提供丰富的资料,弥补教材的缺憾,使学生在史料研习中了解真实的历史,产生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到真实的历史中去感受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去体会生动活泼的历史进程,去感悟历史的真谛。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真实,师生在历史情景中共同真诚地感悟、体验、探讨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真谛的理解。总之,历史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情意盎然的教学过程,而且要有情味袅袅、似品香茗、如咀甘果的“收尾”,课虽结束,但情犹能存、趣犹能在,而充满人文精神的历史教学又正好具有这一优势。

(三)组织“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并非意味着一方对另一方的简单迁就和无原则的附和,而是在充分解读对方的基础上,通过思想的碰撞、冲突,最终达到理解、融合和共享。合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其确定性,相对独立、皆为主体而又紧密联系。其中,师生之间合作是基础、互动是条件、自主是关键,思维能力是核心。实践中在落实上述原则和策略的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对抗争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在老师的参与启发下)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活动,采用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充分交流,彼此启发产生认知冲突,导致认知不平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引导并参与问题的争辩,以唤醒并留住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灵活的思维。在辩论式学习中,学习在学生自主的背景下开展,课堂变成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过程,教学变成了学生质疑、交流、解惑的探索。学生在疑问处争论,在思维中求知,在探究中提高;争论时没有了权威,求知变成了主动,探究中培养了个性。

总之,历史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把学生看成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尊重学生的判断,重视学生的知识经验,从而实现课堂中的生命发展。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更注重高效课堂,更注重以学生为本。作者就教师怎样做才能真正上好历史课的这一问题,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何上好历史课 篇3

关键词:兴趣;动机;参与;引领;教学智慧;感悟和体验

我们都知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但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普遍缺乏兴趣,特别是中职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枯燥呆板没意思,学习历史没用处,上课不爱听,更别提课后自己学了。

我曾经听过一堂观摩课,课上出了点小意外,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按照教师精心设计引导的方向去回答,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几次想打断将其引入正题,但没能实现。等这个学生回答完毕,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于是授课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一时课堂气氛有些尴尬。学生是不会吗?他只是与教师设计的答案不同而已,学生没兴趣吗?那他怎会滔滔不绝地陈述呢?学生的掌声又说明了什么?这引发了我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历史课本内容虽然繁多,中国外国、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政治经济、文化贸易,可谓包罗万象,但这并不妨碍历史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成为学生爱学的课。怎样上好历史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性行为奠定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景,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风趣的漫画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我以电视剧《太平天国》主题曲为切入点,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有一次,我出示一片美丽的罂粟花图片,然后指出: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就是从它身上开始的。学生不禁惊讶,产生想探究的欲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注重在新课开始时的情景导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这只是第一步,在课堂上更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现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做课堂的主人。

二、放飞课堂,积极参与

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是靠一两次活动或简单重复说教就能奏效的,而是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知识的增多、理解能力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增强等因素,贯穿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从而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以往的历史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客体。现代的教学理念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环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然后积极地去参与,让他们感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教师根据课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同学讲述,其他学生点评,教师评论,目的是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切磋交流中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由原来的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原本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增添色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在每次上课前,我都精心设置一些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去讨论。这样学生就在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积极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去学习,他们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全方位地参与,并自觉地搜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各组出一个代表到讲台前阐明小组的观点和认识,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有了学习的兴趣,还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他们所找资料的知识范围已大大超出了课本,并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中,运动的经过和结果是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采用指导学生营造历史场景,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来突破。设置时间:1961年6月28日;地点:民国电视台;事件:《新闻关注》节目录制现场;人物:《申报》记者、北大学生、北大校长蔡元培、本台评论员。学生以以上角色参与到运动中,感觉身临其境,枯燥的过程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既记住了学习内容,又锻炼了各种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结合,学是目的,教是引导。教育者施行的各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明确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愿意学、主动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放飞学生,难免出现“跑偏”的现象,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育机制,既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施。

三、善于运用教学设施,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

历史学习的最佳氛围就是要有真实或较为真实的历史学习的环境,因此,历史教学中仅靠粉笔板书、教师讲解,是无法突出历史学习的形象生动、丰富有趣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的。形象生动的历史教学挂图、历史事件的录音录像、电视投影以及多媒体等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环境。因此,教师要熟练恰当地掌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学生营造类似于当时的历史场景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开国大典》时,一段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令学生群情激扬;一幅《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示意图》又令多少学生咬牙切齿,坚定了为中华富强崛起而努力学习的决心。这些都是单凭教师的说教做不到的。当然,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素质之上,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才能使历史课成为学生爱学乐学的课程。否则,再好的教具都是摆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这样,离上好历史课也就不远了。

如何上好历史课 篇4

提及历史课,说其好上也不好上。说其好呢?历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源源不断的时政供老师评析,结合教材讲解,使课堂不会沉闷无聊。说其不好呢?毕竟历史伴随历史在漫漫的人类进程中行进了千年,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独立于生活之外。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果历史教学依然拘泥于陈旧的一书、一嘴、一粉笔就太不近人情了。历史包罗万象,不管什么方面都涉及一点,经济生活,历史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满足我们的需求。历史课堂往往因为老师一个人讲述,学生只能做为听众而让学生失去兴趣,这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

不像语文和英语学科等语言类学科,历史内容由于涉及的往往是的是以往的的.理论知识显得死板,但这并不妨碍师生互动,在一些开放的话题上,讲台也会是学生的天下:譬如在价值观一课中,同学们联系《经济生活》中的《生活与消费》单元中关于金钱的使用。纵使我们知道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但每位学生的价值观不同,对待金钱的态度也不同。于是我们老师和我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同学们都兴致高涨。虽然仅仅是小小的知识点,但很大程度上将正确的价值关印在我们的脑海。

如何上好识字课上好识字课 篇5

上好识字课,不仅要拥有一套好教材,而且要掌握好灵活运用教材的方法,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达成目标。

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系统、全面的了解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内容特点(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6页)。

从结构上看,《识字儿歌三百首》每首儿歌包含四个部分:标题、儿歌正文、插图、“请你认”。

从内容上看,这四个部分又分别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来说说标题。

《识字儿歌三百首》总共收录了328首儿歌,每首儿歌以一个重点字作为标题。作为标题的300多个汉字都是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汉字。这些汉字又按类别进行划分,具体包括数字、身体器官、方位、颜色、自然天象、学习生活、植物、动物、家庭人物等16个主题,如此划分便于孩子集中了解某一类的事物,也便于幼儿园及学校开展主题教学。这些汉字作为标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儿歌当中出现的、要掌握的生字与其有字形、字音、字义上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标题就是母亲,诸多生字就是她的孩子。

其次来看看儿歌正文。

教材收录的300多首儿歌都具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即将一组汉字按造字规律编成一首儿歌、将近2000个必备常用字按主题汇集成300多收儿歌,这些儿歌包含了儿童必备的多元文化知识。例如,“贝”和“见”这两个字在字形上有相似和不同之处,“见(见)”其本义与眼睛(目)相关,“观、现、视、觉”这一组含有“见”字的字其意义也与眼睛相关。我们来看看《识字儿歌三百首》上册第29页的儿歌《见》。

贝和见,差一点,仔细观察能发现。

看电视,不睡觉,容易变成近视眼。

这首儿歌不仅提醒小朋友要仔细辨别事物的异同,而且要告诉小朋友要注意用眼卫生。最重要的是,儿歌巧妙的将“贝、见、观、现、视、觉”这一组字编在一首儿歌里面了。

同样,一首描绘儿童月下嬉戏的儿歌《亮》(上册第61页):小月亮,高高挂/月光照在凉亭下/凉亭下,三个娃/分享快乐忘回家。儿歌将“亮、高、凉(京)、亭(停)、享”这样一组含有共同部件的汉字编在了一起,让孩子通过观察、对比来学习和记忆。

儿歌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就儿歌类型来说,主要包含摇篮曲、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游戏歌、谜语歌等七种。

1.摇篮曲,又称催眠曲。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个静谧、恬美的世界,为孩子能安然入睡创造出恬静的环境。如上册的《睡》、中册的《蓝》等。

2.数数歌。如四川儿歌《数蛤蟆》,儿歌巧妙地通过数数的方式来念唱,并启发儿童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如下册的《袜》、《个》等。3.问答歌。这类儿歌通过自问自答,引发儿童的兴趣与思考,告诉了儿童事物的特征。如中册的《叶》、《会》、《不》等。

4.连锁调。指采用顶真的修辞方法,将诗句组接起来,形成环环相扣、句句相连的结构形式。所谓顶真,就是上一句(或上一节)的末尾,做下一句(或下一节)的开头。如中册的《学》、下册的《蛙》等。

5.绕口令,又叫拗口令、急口令,其特点是把许多近似的双声、叠韵词组织在一起,使之读起来十分绕口,稍不留意,就会读错,是训练儿童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好帮手。如四川儿歌《布补鼓》:“墙上一面鼓,鼓上画老虎;老虎抓破鼓,买块布来补;不知是鼓补布,还是布补鼓。”中册的《楼》、《瓜》、《梨》、下册的《狮》等。

6.游戏歌,即是配合游戏动作的儿歌。如《找朋友》,许多幼儿园的孩子都喜欢做这种“找朋友”的游戏,一边做游戏,一边唱着这首儿歌。这类儿歌还包括颠倒歌,如下册的《哥》、《拍》等。

7.叙事歌。以歌谣形式叙述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这类儿歌很多,如上册的《今》、中册的《兵》、下册的《国》、《抬》等等。

不同类型的儿歌有不同的朗读方式和教学方法,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乐趣。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将会讲到。

再次,我们来看看“请你认”。

这是针对每首儿歌出现的生字和词提出的建议性的教学重点,供老师参考。在实际教学中,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特点及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例如《二》,“请你认:

二、两、对、双、只”,除了提出的这几个跟二相关的量词,还可以教孩子们掌握“鞋子、老虎、脚、羊”,以及一些由“二和一”组成的成语,如:一清二白;一干二净;一不做,二不休;独一无二;数一数二;一清二楚……

再如《见》,除了认识“贝、见、观、现、视、觉”以外,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能力情况延伸出与“贝”(金钱)相关的一些汉字如:财、贪、败、赚……

最后,我们来看看儿歌的插图。

儿歌的插图具有四种功能:

1.解释儿歌;

2.看图组词;

3.看图说话。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具体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小班的孩子,目标是要求孩子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相关的事物或者局部说出图画描述的事物;中班的孩子,目标是让孩子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描述图画的内容;大班的孩子,目标是让孩子能完整的描述图画的内容,并能发现图画间所隐藏的逻辑关系。

4.涂色。教材使用黑白插图,决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减轻教材使用者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涂色的素材。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蜡笔或着彩铅,给自己喜欢的图画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更能充分体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好识字课的第二步是通过自身体验,逐步掌握儿歌识字的教学流程(参加《教师指导用书》第13页)。通常情况下,一堂识字活动课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导入,儿歌识字,游戏。

第一阶段“导入”,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将儿童原有的经验于当前的学习内容联结起来。

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下面我们来简单地介绍集中常用的方法。

故事导入法。通过自编的故事,融入本次课相关的学习内容,巧妙的引出要学习的儿歌。这种方法不仅要求老师有很强的编故事的能力,而且要会讲故事。编故事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将儿歌扩充、改编成故事。比如儿歌《兵》,其故事主要情节为某一天蚂蚁兵外出找食物,看到了一个白色的乒乓球,他们以为是鸡蛋,他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鸡蛋运回去。他们请来蚂蚁皇后、蚂蚁王国的皇亲国戚来分享一顿美餐,结果可想而知。讲故事的时候,老师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用丰富而夸张的表情、动作、声音来描绘这个略带滑稽的故事,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逐个讲要学习的生字“兵、丘、乒、乓、宾”板书出来并同时出示相应的字卡,很自然的就能过渡到下一个学习环节。

游戏导入法。当孩子们精力不够旺盛或者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手指游戏或身体游戏来(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21页)加以调动。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游戏来复习上一次课所学的内容。

谈话导入法。上课前,老师可以和孩子们就天气、节日、某些新近发生的事等等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最好是与当天的学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和孩子们谈话时,一定要随和、随便,老师就如同一个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平等、自由地和孩子们交谈,千万不可一板一眼。

第二阶段是“儿歌识字”。从形式上讲,这个阶段包括:老师朗读儿歌、儿童指读儿歌、自由朗读儿歌、辨析生字、识记生字、组词、造句、看图说话、汉字书写等环节。从内容上讲,这个阶段是“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方法也是如此。对于不同的汉字,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孩子来识记汉字的字形、读准汉字的字音、理解汉字的意义。

首先来说说形式上的安排吧。

1.老师朗读儿歌。在没有出现文字和图片资料的情况下,老师用适宜的语速和语调给孩子们背诵一遍儿歌,然后出示自制的儿歌挂图,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看着挂图指读。一遍,两遍,还是多遍,完全由老师们自己掌握。在第二遍朗读儿歌的过程中可以把重点生字板书出来。

2.指读儿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开书,找到要学习的儿歌。此时,有经验的老师是不先急着让孩子们直接指读儿歌的,而是请孩子们通过“找朋友”的方式找到老师写在黑板上或出示的字卡上的汉字。然后,再在老师的带领下“划指”儿歌。

3.辨析生字。这是最体现老师教学功力环节。首先,我们提倡“发现学习”(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14页),引导孩子发现所学习的一组生字字音、字形、字义上的规律。如《一》中与“一”意义上有联系的有“冠军”、“第一”、“最大”、“最小”等等;形状上有联系的是笔画“横”。与“1”意义上有联系的是数字的排列;形状上有联系的是笔画“竖”。又如《火》,与“火”字字形有联系的是“人”以及笔画“点、撇”;与其意义上有联系的有火字旁的一系列字:燃、烧、焰、灯、炮……其次,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分析汉字字形特点的时候,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汉字字形上的规律有许多种(参加《教师指导用书》第15页),如具有相同部件(高、京、亮、亭、享);象形、会意、指事三种造字法造出的汉字字形、字义上有着明显的特点;形声字表声表义的规律;形近字的特点(人和入、士和土、兔和免);一些合体字含有独立成字的部分(尖、秋、硬、赢、骑)。对于具有不同特点的汉字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加以辨析(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18页),这些方法包括直观演示法、举例法、形象展示法、奇特联想法、字理辨析法、系统归纳法、猜谜法、口诀法、组字法等等。对于这些方法,老师们要熟记于心,灵活运用。最后,我们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不管使用何种方式讲解汉字字形结构及其读音、意义,都得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及经验水平。对于汉字字形的讲解要生动、形象(但千万不可胡编乱造),如“闲人免进”,孩子可能会以为是“闲人兔进”,对于“免”和“兔”这两个字的对比解释,我们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即“兔子有个短短的小尾巴(点),免得少一点”。又如 “力”和“刀”,可以这样给孩子解释:一撇力气很大,把上面都顶破了。对于汉字意义的讲解要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进行,切不可晦涩难懂(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20页)。

4.识记生字。让孩子们识记生字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在孩子理解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的基础上,通过变换方式多次点读儿歌和汉字。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模仿小狗读、模仿小熊读、模仿大象读、模仿小鸡读……男孩读一遍、女孩读一遍、高的读一遍、矮的读一遍、胖的读一遍、瘦的读一遍……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穿插一些自编的小游戏。

5.组词造句,看图说话。组词造句的方式有很多,在讲解汉字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也可以在看图(包括自制的词卡图片)的过程中进行。前文已就如何引导孩子看图说话做出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6.汉字书写。对于尚未达到书写能力的学前孩子,我们不提倡让孩子们写字,尤其是抄写生字,至多写少量的字,如自己的名字或极其简单的字(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14页)。其次,我们来说说这一阶段内容上的安排吧。

正如上文所说,教孩子识字、阅读,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带来理想的效果。一位好的语言教师要想练好深厚的教学内功,就得自己不管的研究和学习,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参考《教师指导用书》第8页)。

现如今,网络资源极其发达,老师日常教学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在网上基本上都搜到。书店资源也非常丰富,只要老师们耐心去寻找,都能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不要怕花时间、花精力、花钱,因为你所付出的一切都会给你带来无穷的财富的。没有勤奋、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

第三阶段是“游戏识字”。这一阶段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以融合在前面两个环节当中,其主要目的就是透过游戏的手段,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23页至42页)。

开展游戏识字需要注意三个问题。其一,《教师指导用书》收录了60多个游戏,这些游戏不要求每个都做,老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及孩子的喜好,做好20来个就足够了。一些游戏只要稍稍变换一下形式和内容,就能保持游戏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其二,既然是游戏,就一定要好玩。老师要把自己变成孩子,跟大家一起无拘无束的玩,要忘情得投入其中。如果老师自己都体会不到游戏的乐趣,孩子们也一定不会获得快乐的。其三,一定要按照教参的说明准备好足够丰富的材料,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下图是儿歌识字全部流程。上好识字课的第三步,希望老师能主动去学习和掌握有关汉字起源、发展、演变的知识,了解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识字方法。

从小,老师就没有教我们汉字到底是什么来的。它与我们的祖先的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到底有什么联系?其实,只要认真的去看一看有关汉字研究的书籍,就会被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深深吸引(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11页)。一些关于汉字研究的书籍写得非常非常好,如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汉字王国》(瑞典,林西莉)、学林出版社出版的《汉字密码》,还有就是《说文解字》等等。可以把一些有趣的、简单的甲骨文字、金文描下来,在上课的时候一遍讲一遍拿给孩子们看,既生动、有形象。

没有一种识字方法能解决认识所有汉字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需通过学习了解多种识字方法,吸收各种方法的经验和精髓,结合自身的经验,加以灵活运用(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8页)。正如前文介绍,儿歌识字本身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中本身就融入了当前较为成功的各种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字理识字、阅读识字、韵语识字、听读识字等等。《识字儿歌三百首》为教学提供一套便捷的材料,只要将它与教师本身的经验、与各种适宜的方法相结合,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上好识字课的第四步,就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的教案。

能否把识字课变为语言课、能否把枯燥乏味的纯认字变为生动有趣的汉字学习、能否把识字课变为语言思维训练活动,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细分(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3页、第42~45页)。

首先说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以《一》和《二》为例加以说明。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从每首儿歌中挑出重点识记的汉字(以及跟其中某些汉字在字形、字义、字音上有联系的字)、词语、句子;

2.汉字本身蕴含的文化知识;

3.汉字的读音及在不同词语、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4.汉字的笔画名称、书写笔顺;

5.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6.学习者“听”的能力的训练;

7.学习者表达能力训练;

8.学习者理解能力的训练;

9.学习者阅读能力的训练。

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目标通常是教师最为重视的目标,它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在语言教学上,认知领域的目标的设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3页)。

情感领域的目标通常为教学者所忽略。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等。人的情感会影响人做出的行为选择。由于人的情感反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和抽象性,因而这个领域的学习目标相对难以编写。概括起来,识字教学在情感领域的目标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激发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B、激发学习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C、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行为习惯

D、培养学习者良好的道德品质

E、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心理素质

最后,我们来看看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识字教学中,“读”和“写”是两大重要的动作技能。以往,识字教学以“四会”,即“会读、会讲、会写、会用”作为识字的质量衡量标准。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教学要求简化为“认识”和“会写”,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

“读”的教学目标包括:

A、汉字的音与形没有联系,要逐个认读、记忆;

B、结合字义、字形认读同音字;

C、根据词义读准多音字;

D、在部分方言地区,通过训练,区分n和l,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由于低龄儿童手部肌肉和神经发育不够完善,写起字来比较费尽。因此,识字的总目标是“识写分开,多人少写”。“写”的教学目标包括:

A、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笔顺;

B、会“对空写字”;

C、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少量笔画简单的汉字

D、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一些汉字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掌握传递情感的动作,包括动词及表达情绪(如喜、怒、哀、乐、忧、愁、等)的形容词。

有了教学内容,有了教学目标,老师就可以充分的准备好教学材料,并写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教案写的越详细越好。但是教案只是一个教学活动的提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变动,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下面是一个示范教案。

禾叶黄,像着火,秋季稻熟种子落。

粮和米,瓜和果,装满一筐又一箩。儿歌简析:儿歌描绘的是秋收的情形。稻子熟了,禾叶黄了,远远看去,就像是稻田里着了火。各种粮食、瓜果蔬菜也都大丰收了,把箩筐装得满满的。

教学内容

1.通过秋收认识秋天

2.学习与庄稼有关的禾字旁的常用汉字:禾 火 秋 季 稻 种子 和

3.适当延伸其它禾字旁的字:秀 稼 香 秧 科等

4.看图组词、看图说话

5.请孩子自己描绘秋天的情形,可以是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绘画来描述

教学目标

1.理解所学习汉字的基本含义;

2.学习归类;

3.通过细致的观察,能发现画面细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能看图组词、造句、说话;

4.喜欢学习汉字、喜欢朗读儿歌;

5.能给黑白图画涂上恰当的颜色。

教学材料

1.准备一些秋天的照片,尤其是稻田的照片 2.有条件的,准备一些稻穗、大米

3.图书人手一册;

4.自制儿歌小挂图

5.自制小字卡

6.涂色工具(最好是彩色铅笔)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

1.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吗?

2.展示图片,并做简单的讲解

秧苗――禾苗――稻谷――大米――米饭

3.到了秋天,田里的稻谷熟了,农民伯伯收割稻子,把稻谷运回家,再把谷子外面金黄色的壳去掉,就成了雪白的大米了。秋天,不仅是稻谷熟了,其它的粮食也都熟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秋天的儿歌吧!

儿歌识字

1.老师朗读一遍儿歌 二

禾叶黄,像着火,秋季稻熟种子落。

粮和米,瓜和果,装满一筐又一箩。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儿歌所表现的秋天的情形。

3.用图书法和系统归纳法教授汉字

A、禾-火-秋

a)禾:木加一撇变成禾苗的禾字

解析:甲骨文,下部分“木”,表示植物,上部分像是沉甸甸的谷穗。简体字“禾”上面的一撇我们可以想像成那是禾苗的尖尖的叶子。

b)秋天,包括禾苗在内的许多植物的叶子都变黄了,远远地看去,就像着火了一样,因此,“禾”加“火”就是秋天的秋。

B、季 稻 种 和 香 秀

a)给孩子们呈现这一组汉字,请小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原来它们都有一个“禾”字旁,这些字啊,都跟农作物有关。季节的季:小小的禾苗,春夏秋冬有四季

水稻的稻: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水稻结出来的

种子的种:稻谷是禾苗的种子

祥和的和:在古代人看来口中有东西吃了(禾),家里就会和睦、祥和

香:下面本来是一个“甘”现在变成一个“日”了,就好像嘴巴和小舌头,大米吃起来,当然是香喷喷的了

优秀的秀:稻谷嫩嫩的时候,里面有好多白色浆,就像奶汁一样

4.指读儿歌。老师伸出左手食指,将书正对着小朋友,老师示范一边读儿歌一边指汉字(划指),然后请小朋友跟老师做,读一遍或两遍儿歌(先慢后快)5.请几个小朋友起来诵读儿歌,并认读一下汉字

6.看图说话

用填空的形式逐步培养孩子看图说话能力,并引导孩子学会仔细观察。

中飞着的是什么?它要飞到哪里去?

识字游戏

(识字游戏可以放在下一次活动,用它来复习汉字)如《摘果子》

〔目的〕

1.复习本课所学汉字

2.观察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准备〕自制的字卡

〔玩法〕将字卡贴在黑板上。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点字卡,说一个字点一下:金果果,银果果,摘到哪个吃哪个。说到最后一个字时停住,请孩子们认读最后点到的汉字并组词。待孩子们熟悉规则以后,请两个小朋友上台,其中一个背向黑板,另外一个孩子点豆豆。最后请背向黑板的孩子猜点豆豆的小朋友最后点的是哪一个字。猜中的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

课外涂色游戏

让孩子把书带回家,除了把儿歌或朗读或背诵给爸爸妈妈听,还要在家长陪同下,给黑白图片图上颜色,使它变成彩色图书。

上好识字课的第五步概括起来只有三个字:上好课。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教学风格。对于幼儿园来说,我们更愿意把“课”称之为“活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活动”的“活”是希望老师在教学中要活泼、幽默、风趣,肢体语言要丰富,语言要丰富、生动、形象,别像中小学老师那样一板一眼,直白地说,老师要像主持人毕福剑、崔永元、吴宗宪那样,为教学营造一个快乐、宽松、自由的环境。“动”,既要求老师积极地穿梭在孩子们中间,也要让孩子们充分的运动起来。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孩子(参见《教师指导用书》第1~2页)。

有关上课的方法就先写到这。其实,这也不过是我们的一些教学心得体会,写下来,既是对自己以往工作的简单总结,也是希望它能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发。

如何上好班会课 篇6

《班级管理技能》是一门面向在职教师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由闫德明、郭凯、韩迎春、廖耀良及谢月红五位专家完成,主要讲授师生沟通与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授课内容共包含五个专题,分别为:个性化班级文化的设计与营建、学生管教:底线与原则、中学生心理特征与师生沟通技巧、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主题班会的策划与实施。

其中,学习了谢月红老师的《主题班会的策划与实施》的讲课后,感触特别深。她坚持“以情育人,育有情人” 的理念,在班级建设、班干部培养、组织班会、班级活动、个别思想工作等方面都有一套有自己的做法。通过学习,我这才真正意识到班会课在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教育功能,并知道了班会课的设计和实施的做法和步骤。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会课在学校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不懂得班会课的重要性,不懂得如何善用班会课的班主任不会是一个好的、成功的班主任。下面我来谈谈学习后的一些体会。

一、认识班会课的重要性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各种做人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是多方面的,其中班会课是对学生正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堂,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阵地。而这一点常常被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忽略,有些班主任老师会把班会课的时间用去上文化课或者自习课。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就应该从重视班会课,上好每一节班会课做起。

二、善用班会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其实,很多班主任老师所以不喜欢上班会课,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怎样上好班会课。他们要么利用班会课批评学生,让班会课成为批斗课;要么就简单几句话无事可说,让学生自习;要么上成高谈阔论的说教式班会课或者表面热闹实际针对性不强的形式主义班会课。这样的班会课一般是难有成效的。所以,在认识到班会课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要探讨的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如何上好班会课?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班主任老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积累人生的经验。

常听人说道: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作为班主任,你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教会他们人生的道理,首先你自己得先具备良好的品德,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应具备相应的素质。其次,你要懂得运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讲道理。空而大的道理谁都会讲但没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听得进去。要增加自身的阅历,积累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专业知识,用你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要知道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些小事可以反映出班主任思想的轨迹。班主任要言传身教,就要有高素质。

2、重视班会课的备课工作。

上班会课也要备课吗?可能很多班主任老师会这样问。因为有很多班主任从来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很少有人会认真去备班会课,除非是学校要求的公开课。这是一个误区!我个人认为备好一节班会课有时比备一节专业课还难。备课时要重点落实主题的确定。一方面,要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规划和阶段性德育工作重点相结合,做到整体性和针对性统一,要注重学校政教处布置的常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要注意与时代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相结合(如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与班级实际相结合(如根据班级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针对性的专题教育。)要关注班级近期的各方面表现中反映的思想问题,确定每周班会课的主题。光是做到主题明确,切合实际就需要班主任老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你说,不备课能把班会课上好吗?

3、班会课形式要符合主题的需要,使教育效果更佳。

班会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1)会议式。以集合会议形式举行的班会,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模式,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当然其表现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漫谈式、表演式、辩论式、竞赛式等。(2)游戏式。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活动中可以师生共玩、师生共乐,在玩中增智,在玩中受益,在玩中明理。同时有条件的还可以打破教室界限。(3)访问式。就某一个问题,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先到社会上调查访问,之后回到班上汇报结果,畅谈感受。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实践能力。不同的主题适合不同的形式,要善加选择。我个人认为会议式的班会课比较符合实际。比如,在开学初,因为学生上课纪律、听讲情绪不好而遭到科任老师投诉时,我专门上了一节班会课。我知道如果老生常谈地来讲我们要如何遵守纪律,强调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等等,肯定没有几个学生会去听,所以在设计时准备了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一条不是很宽的马路,有人将汽车停在马路的一旁,大概占领了马路的三分之一,大家还能通行,虽然大家有些不满但没有人去管。接下来会有第二辆车,第三辆车也停下来,还是没人觉得关他什么事。再接下来会有车辆停在路的另一侧,占掉路面的三分之二,路面开始拥堵,过路的人会愤怒甚至开骂,但已经无济于事,大家只能忍受。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要学生认识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关注公共的利益就是关注自身的利益。乱停车的人固然是造成拥堵的罪魁祸首,但民众的不闻不问无形中助长不良行为的原因,最终的结果是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在课堂上破坏纪律的同学就象乱停车的人,而其他同学或者附和或者不加理睬的行为是此种不良行为滋生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个道理不是由老师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得到的。这样,不仅教育学生要尊重课堂,保障自身听课权利,也进行了公民道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4、通过学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提高班级干部的管理能力,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有感 篇7

一、备好历史复习课是能否保证课堂复习质量的关键环节

1. 教师认真研究和学习历史中考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明确重难点和复习的脉络。

形成知识框架, 这样能够在复习时, 对所要复习的内容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复习的进度和复习的内容随时查看, 并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复习方法。对于复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的把握要求教师要与学生讲清楚, 哪些知识是要求一般记忆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记忆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一般来说, 属于一般识记的, 只要对知识点是什么能够掌握即可, 不需要通篇记忆;要求理解记忆的, 不仅知道知识点是什么, 还要能说出为什么, 让学生理解透彻;要求运用的, 那就要求学生不但掌握知识点, 更需要理解, 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 解决历史问题, 达到举一反三。

2. 认真备好每节课, 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学科有自己的特点, 课时比较少, 内容比较多, 复习时间较短, 又由于历史学科在学生心中的位置不高, 学生课下很难有额外的时间复习, 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就是备好每节课。备课中, 要对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和分析, 确定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特别是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师要能够形成知识框架,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复习课知识容量较大, 一节课经常要复习一个甚至两个单元的内容, 因此教师形成知识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让学生弄清楚一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掌握到什么程度, 提高哪些能力;教师运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少走弯路, 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二、针对课标, 以教材为本, 夯实基础知识

中考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因此要根据课标、依据教材进行全面复习。掌握每节课、每单元的线索和主要内容, 形成体现内在联系的提纲。如“美国的诞生”一课, 首先指出时间要素, 即1773年、1775年4月、1776年7月4日、1777年、1783年、1787年;其次, 围绕这六个时间, 回忆美国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再次是看书, 掌握重要的史实;最后是进行联系巩固基础知识。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 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三、纵横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培养综合能力

经过第一步全面系统的复习, 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 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结合教材, 纵横联系, 将知识形成网络, 进行综合复习。一方面, 要把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相联系, 这就是“横”的联系。如:将十七世纪上半叶到十九世纪期间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进行联系, 采用图表法把革命的背景、时间、重大事件、性质、领导人、重要文件、结束、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异同。另一方面, 要把每一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 这就是“纵”的联系。例如:复习英国的发展史时, 我们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将英国的历史梳理成一条线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外侵略扩张—最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通过纵横联系, 构建成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络, 这样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 才不会混淆, 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综合知识的能力。

四、恰当选择复习方法, 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 应恰当地选择复习方法, 教师事先预设的复习方法, 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因为学生有个性差异, 认知水平的差异, 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 学习习惯的不同等等, 因此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 各种复习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如:讲述法教师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 克服学生懒散的心理, 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适合用此法。启发式教学费时、费力, 引导不到位会影响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否则, 达不到预想的复习效果。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时候,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图表, 分以下几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名称、发动的阶级派别、内容、评价, 让学生分组完成, 每组找出一个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最后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再加以引申, 中国近代化探索有什么特点?有何感悟呢?这样, 层层深入, 既消化了基础知识, 又把基础进行了升华, 得到自己的认识, 同时也开启了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五、指导学生复习方法, 解决复习困难

对于复习课来说, 造成学生复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复习方法不得当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时, 学生不知道怎样抓重点、难点, 如何记忆知识框架, 不知道如何做简单的笔记。因此, 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复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指导学生怎样做笔记、怎样提高听课效率、怎样复习、怎样自学、怎样把握复习时间等等。在指导复习方法的同时, 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时, 对自己的疑惑和不解之处, 经常是说不清楚。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研究教材, 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努力洞察学生可能产生的困惑和错误之处, 做到未雨绸缪, 预防在先, 在课堂上要随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中, 发现并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 并找到相应的对策。

综上所述, 历史复习应以考试说明和课标为核心, 以教材为本, 夯实基础知识, 全面系统地做到“四看四抓”, 也就是看目录、看课文、看插图、看大事年表;抓基础、抓重点、抓线索、抓网络。要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 运用历史知识。

摘要:列举初中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主要包括备课的方法、基础知识、知识的联系、复习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的见解。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怎样上好初中历史课,是初中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历史教学有两个原则要坚持,一个是紧扣课程标准,一个是深化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深化素质教育的直接体现就是新课程改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深入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体现最新的教学思想,从而实现最高的教学效果。怎么才能实现高效历史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体会。

一、要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历史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其中,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较强的表达能力可以将历史知识阐述得非常精准,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利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走进历史事件、走近历史人物。一个讲话具有感染力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吸收知识的源泉,教师的学识修养深,才可以充分表达。因此教师的表达能力是建立在丰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

二、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一个合格的教师,要能够和时代紧密相连。面对如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历史教师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能够制作具有实效性的课件,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实现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就可以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课程涉及面广,内容浩繁,如果教师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就可以将一些史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呈现出与教学相关的史料、影音资料和图片资料等。学生在这样的史料面前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步都会有一个更加鲜明的认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烙印。多媒体、白板互动的信息技术形式,都是历史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适合历史课教学的应用。

三、要具备一定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关键因素。试想一个散漫无序的课堂教学怎么能实现高效呢?教师组织教学主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是高效教学的保证。历史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利用课堂教学的1/4时间进行文本的阅读,初步感知教学内容;之后是让学生自己讲述阅读文本后的感受和体会,多个学生进行纠正和补充。这样做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思想;然后是教师引领学生剖析教材内容的考点,重点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注意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意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充分进行赏识教育,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最后是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巩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上好历史课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理念、采取的教学模式、选择的教学方法,都是制约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构建一堂高效的初中历史课,需要教师具备多种能力,这样才能实施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华.落实历史“双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上一篇:军训作文800字初中生作文下一篇:12网络1班班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