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导言

2024-08-30

历史课教学导言(精选7篇)

历史课教学导言 篇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同样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每堂历史课导言的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创设类似史实的情境, 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或由此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起学生的联想,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紧紧吸引学生思维并直接带入历史课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求知欲。那么如何在课堂导言中创造历史情境呢?

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发生在世界的昨天, 有些内容无法真实地重现于人们的眼前, 中学历史课本则注重知识传授, 叙述简略, 教师如果照本宣读必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开始时都十分重视生动语言教学, 就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例如, 在讲授“戊戌政变”时, 教师可先用语言描述来设计这样的导言:“戊戌政变时有两个角色截然相反的历史人物, 一位因变法救亡失败而不愿苟且偷生, 以其流血牺牲来唤醒国人为救国而努力, 大义凛然走上刑场, 含笑而死, 其死是何等的壮烈!另一位却为自己升官发财不惜出卖自己灵魂和人格, 背叛了维新派, 其行为是何等卑鄙!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戊戌政变”这节内容。”再如讲授“美国内战”内容时, 教师可用这样的语言描述设计导言:“美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总统, 名叫林肯, 他与华盛顿、罗斯福齐名, 是他领导了美国内战取得伟大胜利, 既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又维护了国家统一, 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享有崇高威信,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总统, 却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 当过砍柴工、邮递员, 一辈子正式上学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 但他勤奋、刻苦、好学, 终于成一代伟人。同学们, 我们下面就来学习林肯领导的美国内战的历史吧!”

二、运用电化媒介手段来创设导言中的历史情境

由于多媒体教学视听并举, 图文并茂, 形象逼真, 直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 使教学更加直观, 生动形象, 更直接地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习兴趣。所以历史课导言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 在学习“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巩固”时, 教师导入新课可先播放《边区十唱》和《南泥湾》两首歌曲, 优美动听的旋律、节奏明快的乐曲, 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当年的解放区, 并在脑海里浮现起解放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热烈场面。又如我们在讲“九·一八”事变时, 可设计这样导言:“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唱一首《松花江上》的歌曲, ‘我的家在松花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请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事变呢?”学生回答后, 教师可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 随后教师出示课题。其他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前期的有关“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内容时, 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录像, 并思考课文中有关的历史内容, 迅速把学生带进当年风云的历史年代。

三、通过对历史小故事的风趣讲述来创设导言中的历史情境

历史课导言中我们通过对历史小故事的风趣讲述, 一方面使枯燥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 另一方面可以引人入胜, 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例如在讲授“1794—1814年的法国”内容时, 教师可通过讲故事设计这样的导言来创设历史情境:“同学们, 教材中叙述的拿破仑是何许人也?他身高仅一米六八, 却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就是这样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物却领导法国军队横扫了欧洲, 震惊了整个世界, 那么拿破仑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通过这样讲述能把拿破仑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激烈战斗的历史场面映入学生脑海中。再如学习“三国鼎立”内容时, 可先请学生讲述“火烧赤壁”的故事, 学习“西周灭亡”内容时, 可以先讲“千金一笑”的故事引入等。

四、通过历史图示的讲解来创设导言中的历史情境

讲述历史要充分利用插图、画图、地图、表格、人物画像等图示, 这样既可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加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活跃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加深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使学生临历当时的历史情境。例如在讲述“美国领土扩张”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言:事先画上三幅美国地图, 第一幅地图是18世纪晚期美国独立时的地图, 图上共画着13颗星;第二幅地图是20世纪初的美国地图, 图上画着45颗星;第三幅地图是现在的美国地图, 图上画着50颗星;通过三幅地图讲解, 使学生脑子里产生了一个美国200多年来侵略扩张的历史情况, 也深刻揭露美国这个自称和平、民主、自由的国家掠夺和扩张的帝国主义本质。

五、引用名人名言名著和典故成语等方式来创设导言中的历史情境

历史课导言中引用名人名言名著和典故成语等方式创造历史情境设计, 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增强历史场面立体感, 丰富历史知识, 深化情感教学。例如, 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教师可以把法国文学家雨果对这场战争的评论搬到课堂作为导语:“有一天, 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 一个抱了东西, 一个放了火, 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 那个把箱箧装满, 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 另一个叫英吉利。”教师引用雨果的话后, 进一步指出“让我们‘走进’这场战争, 去声讨英法侵略者的罪行, 去总结它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这样的导语不仅生动形象地再现当时的情境,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而且达到了知识传授和德育渗透的双重效果。再如,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有关历史事件时, 教师可在每堂课的导言中运用历史典故成语来创设事件发生时的历史情境, 引出课文教学内容。如学习“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 可用成语“投笔从戎”引出, 学习“东晋祖逖出师北伐”内容时, 可用成语“击楫中流”引出;学习“楚汉战争”内容时, 可用典故“鸿门宴”引出等等。

除了上述这些方法以外, 还可采用设置问题引起悬念的方法, 猜历史谜语、展开想象的方法, 还可用编口诀、归纳推理方法等。总之, 在历史课导言中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很多,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内容有选择地加以灵活运用, 千万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不管使用哪种方法, 我们目的只有一个———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服务。

历史课教学导言 篇2

二.导入部分。大家拿到历史书了没有?

那好吧,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历史这门学科。大家看到我的PPT。清末的龚自珍说过:“预知大道,必先为史。”什么意思呢?想要知道大的道理,就要先知道蕴含大道理的历史。什么是大道?简单的说就是大的道理,可以是人道,可以是治国安邦之道。大家都很熟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大家也许知道这句话还有下一句: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这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加重要。龚自珍这句话也有下一句那会不会也是这样的反转呢?这句话是: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不是对上一句打脸,而是更加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

三、历史是什么?我相信,抱有治国安邦这样伟大理想而想学好历史的肯定有,但不多,更多的是想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那么,历史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 有没有同学可以起来谈一下他心中理解的历史是什么?(师生互动,回答问题)什么是历史,古往今来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PPT)

同学们知不知道历史用英语怎么说?对了history。拆开大家看看:his story。历史其实就是故事,是什么样的故事呢?(PPT4)

四.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好了知道了什么是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历史呢?

1.学习历史可以治国安邦,推动社会向前进。刚刚这点我们已经提到了。那么还有什么的?2.历史使人明智。可以使我们变聪明。通过了解历史,不断总结规律,你们学习多了会发现,历史就是一个大的循环。以前人走过的经历过的你也可能遇到,以前发生过的事,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会发生,只是主角在不停的变化。前人经历过的,我们了解之后可以减少我们走歪路,以前发生过的事再次发生我们也可以吸取经验,知道怎么应对。学习历史就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更通透,更清醒。孙中山说: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举个反例:汪精卫,都听过吧?民国的大美男,早期是个才子,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可惜后来看不清局势,投靠日本,成了日本人的走狗,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

3.学习历史还有个原因当然是我们高考要考。那么为什么要考历史呢?仅仅是可以兼济天下,让我们变得聪明?我认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公民,了解了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难道你不骄傲吗?所以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屈辱史,可以让我们明白作为一名青年的历史责任,成年以后我们应该为国家承担什么样的时代重任。学习各个国家的历史,了解了不同国家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是我们更有包容心,明白世界的多元化,眼界更宽广。进而促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历史阅读,可以锻炼我们思考理解培养审美。

五、历史在什么地方?那么说了这么多历史的作用,历史除了在书本中,还在哪些地方呢?

没有人不知道我们国家的一百元长什么样子吧?谁能想的起上面是谁的头像?对了毛爷爷。为什么是他?其他不同面值的纸币上面还有些谁?人民币已经发行了五套,每套上面的人一样吗?为什么?不同套别的人民币上同样不同的人,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在他们身上都发生过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事件,这些是不是历史? 我们去旅游,除了自然景观就是人文景观。人为景观展示的往往是那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去这些地方游玩是不是就在感受那些地方的历史文化古韵?是不是也在了解学习历史? 不同歌曲,也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我们来看这首歌。《在松花江上》。这是创作者在1935年经历了九一八事件后看到东北军民的惨状写下的。唱出了那个事件,唱出了当时人民的悲愤,这是不是也是历史? 诗歌更不用说了。毛泽东这首诗写的就是红军长征的事件。历史上还有个人被称作诗圣,他的诗被人称作“诗史”。大家知道是谁吗?对杜甫。生活中其实到处都彰显着历史。你们看这些商标。它显示出了什么历史?看到这些商标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这些商标都是外国的,他们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呢?或者有些是中国的,那么她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有人可能要问了:哎老师,我们干嘛要知道这些商标是什么时候的,有什么用呢?是呀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多问为什么,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洋商标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是不是因为国家的政策的呢?国家不同时期制定的政策是不是就与当时的历史有关呢?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知道咱们国家的商业史,知道了它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就可以大胆预测国家未来商业的发展? 我们学的各种文科学科也与历史有关。语文文章结构、政治理论依据、地理历史地理学。。

六、怎么学历史?说了这么多,高中历史我们要怎么学他呢?

首先要清楚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区别。初中历史还记得吗?它是以时间顺序编写的,而高中历史它是以专题编写的。分为三本必修,六本选修。不要怕,选修只选一本学。三本必修的专题分别是经济、政治、和文化。比如说你们即将拿到的必修一,就是专门的经济史。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历史。

初中历史,更多的说是什么,强调的是记;而高中历史,是什么要知道,但更要问为什么。想清楚了为什么,是什么还难记吗?那么这个为什么要怎么理解呢?那就需要我们富有“同情心”此“同情心”非彼同情心。是我们心理学上说的共情,也就是要跟历史人物有同样的情感。比如说唐朝的李白。。

我想问问同学们,初中时,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师生互动,回答问题)嗯不错,我先给大家几个基础方法,基础方法就是说你们起码要做到的。(PPT)接着我们来看看历史学系的三大核心要素:(PPT)你看语文作文编故事时是不是也不能离开这几个要素?所以说his story嘛。

接下来再说几个历史学习的实用小方法(PPT)

七、提朝代。好,我们讲到现在,暑假大家也玩了两个月,有没有人不知道中国的朝代顺序的?我抽一个知道的起来说一下(提问)。

来看到这首朝代更替歌,大家一起来读:夏商与西周起。

八、选课代表。

历史课导言设计 篇3

一、联旧引新导入

所谓“温故而知新”,为了巩固旧知识,在上课伊始应该有意识地抓住新旧内容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通过引言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自然而然地引导到学习新知识上来。这种方法是最常用到的方法,主要作用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衔接自然,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例: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学到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的开篇《洋务运动》时,我是这样引言的: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侵略与反抗”的史实,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哪几次侵华战争?(学生回答)结局如何?(学生回答)造成这种屡战屡败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老师:割地、赔款刺痛了我们中国人的心,痛定思痛,许许多多中国人为改变落后局面,曾积极探索强国之路,接下来的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就让我们走近历史,去看看我们的先辈曾做出了怎样的尝试和努力。

二、联系现实导入

“历史在我们身边”“学生活中有用的历史”。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能从现实中找到历史的影子。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以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贴近的人和事为切入点而导入,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探究问题的热切渴望之中,不断去主动寻求探索各种历史问题的有效路径。运用这一方法,会使学生感到:其实,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真实、真切的、可感知的;历史无时不在,历史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

例1:在《难忘九一八》一课,我是这样引言的:“在不久前的某一天,我们听到了响彻全城的警报声,你们还记得是哪一天吗?”学生回答:“9月18日。”我接着问:“我们国家为什么选在这一天拉响警报呢?跟我们今天要学的史实有关。”

例2: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我用的引言是:“每年我们国家有两个重要节日,一是五四青年节,一是建党节,大家知道这两个节日的由来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三、趣味性导入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有感情丰富、好奇、爱幻想的心理特征,在历史课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引言,无疑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1:当时在秦朝的市场有一种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让我们先来学习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例2:《美国内战》的引言:有人说,美国内战是由一位女人引起的;也有人说,美国内战是由一本小说引起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些说法是否正确?他们有何依据?这样的引言,学生对说法里面的“一位女人”和“一本书”自然产生要去了解的想法,也自然要到课文中去寻求答案了。

四、故事引入

中学生有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而历史课一般又安排在第四节、第七节,学生已处于较疲劳的状态,最容易走神,这时如果老师先绘声绘色地讲一段故事,同学们就会立即振作精神,专心致志地上课了。当然故事最好与要上课的内容有关联,效果会更好。在人教版中许多课文开头的引言都属于这一类,这一方法在历史课中经常用到。

例:《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首先讲一个关于发现司母戊鼎的传奇故事。1939年正月初五,河南安阳武官村农民吴培文与家人按习俗到祖坟祭祖,对祖坟进行修整,就在翻地挖土时,意外地发现了祖坟下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青铜器——鼎,一帮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鼎挖上来。但是短暂的惊喜过后,大家又对宝物的安全产生了忧虑。当时安阳处在日本人占领之下,怎么才能保住祖先留下来的这件大器物,不让日本人知道?于是所有在场的人以命担保,发下毒誓:“决不向外人泄密,否则……”大伙把宝贝用车拉回村里,将大炉侧身放入先前在院子里挖好的大坑中,又用杂草、垃圾、旧土掩埋垒成粪堆状伪装了起来。然而吴培文还是担心,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万一传到日本人耳朵里怎么办?那样大鼎就危在旦夕了。果然,事隔几天,百多个日本鬼子进村来了。他们踹开吴培文的家门,在每个屋里翻箱倒柜搜了个遍,可就是未注意藏大炉的粪堆,空手而撤。人和大炉随时都有危险,吴家即将大祸临头!事不宜迟,干脆找家古董商把大炉卖掉,经过城里的古玩商介绍,他们和全国当时很有名气的北京大古董商肖寅卿取得了联系。

肖寅卿表示愿意出价20万大洋购买这个大鼎,但要求将大鼎分割几块,以便于运送。吴家考虑再三答应了,分割大鼎从锯腿开始,接连用了七、八根锯条,根本不起作用。又有人拿出10斤重的大铁锤,挑选力气大的,抡圆了大锤,直往大炉耳上砸去,巨大的响声在夜空里传出了几里地远。吴培文急忙制止住:“这么砸,不就把日本鬼子招来了吗?”于是又给大鼎蒙上两层被子,换了五六个人,才砸掉了一只炉耳,但大鼎依然没有一点破损的样子。看到这种情况,村民们犹豫了:“我们不是在糟蹋神炉造孽吗?”大伙决定不能再砸大炉,决定把大炉保护起来。吴培文等人迅速在西屋马棚挖了一个深坑,把大炉埋好,上面做好伪装。七八天后的一个中午,一支约两百人的日本队伍开进了武官村,又来搜查,但是搞错了情报,搜查到邻居家的西屋马棚,什么也没搜到就又撤走了。大家一商量,赶紧把大炉又转移到专门放草料杂物的东屋,挖了更深的坑埋上。敌人没有搜到东西,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为了对付日本人的搜查,吴培文花了20块大洋,从古玩商那里买了一只叫■的铜制品,藏到了自家的炕洞里。果不出其所料,没过多长时间,又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第三次开进了武官村,直扑吴家后院,砸开吴培文的堂屋搜查,扒开了吴培文的睡炕,终于搜了那只■。日军以为这就是盛传中吴家挖出的宝贝,带着这件赝品兴高采烈地离开了。吴培文清楚地知道,如果日军发现上了当,还会再次前来寻宝。他考虑再三,最后做了一个决定,为了摆脱日军的纠缠和保证大炉的安全,在对护鼎保密做了安排之后,道别亲人,踏上了避难之途,这一走就是8年。吴培文走了之后,自觉上当的日军又来搜了几次,但村民们始终守口如瓶。一无所获的日军在确信吴培文已经离开武官村后,以为宝物也被他带走了,从此就再没来搜查。

抗战胜利后,大鼎于1946后被国民党安阳县政府从地下挖出,当时驻扎豫北的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仲廉得知此消息后,强行占有大鼎,并亲自带护卫队将大鼎运往南京,欲作为蒋介石60大寿寿礼,蒋介石偕夫人宋美玲亲临参观。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大鼎最终留在了祖国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经郭沫若亲自考证,大鼎腹中的甲骨铭文被确认为“司母戊”三字,从此,大鼎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司母戊鼎”。如今,历经磨难的“司母戊鼎”已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司母戊鼎”的形象图案也被作为博物馆馆徽。

故事听完,学生自然对司母戊鼎印象深刻,也必然产生想多了解青铜器的欲望。

五、音像素材引入

选取适当的音像素材来再现壮观的历史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神入”历史当中,唤起其学习探究的热情。

例:《三国鼎立》一课,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或电影《赤壁》中的某一段镜头。提出问题: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人物家喻户晓,请你把印象中的人物形象介绍给大家。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与小说《三国演义》是否完全相同?当时的三国鼎立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由此引入课题。

浅谈历史课的导言和结语的设计 篇4

一、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听生动、形象、有趣的历史故事, 在比较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如果教师能巧设导言, 可以使学生变被动的应付式学习为主动的创造性学习。

1. 成语典故法。

在中学历史课中蕴涵着许多成语故事, 许多历史史实就是成语的来源出处, 如果教师能把它们挖掘出来, 巧设导言,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更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

在讲《商的灭亡, 西周的建立》这个内容时, 可先在黑板上写个成语“助 () 为虐”字, 让学生填出这个了, 教师进一步导问, 这个成语是贬义还是褒义的?学生都知道是贬义的, 然后再设问, 是否知道“纣”这个历史人物, 从这一个成语可以看出“纣”是怎样的一个人?教师用这样的导言开始上课, 学生就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下面的历史内容, 而且容易理解商朝被周武王所灭的前因后果了。

如讲《商鞅变法》可由“立木赏金”的成语典故导入;讲淝水之战, 教师可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开始;讲到班超出使西域时, 指出“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些成语。历史课本中, 诸如此类的成语俯拾皆是, 如果用这种成语典故法导课, 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 使之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影响。

2. 设问导言法。

心理学家认为,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疑即问题,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满足学生猎奇心理, 启动他们的思维, 是教师设计导言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 用疑问的形式来设计导言, 可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如教学《秦的统一》这个内容时, 可以这样设问:“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要自称皇帝?”这一连串的设问, 造成悬念, 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很快就导入新课的学习。

3. 诗歌联想法。

有许多诗词的产生都有其重大的历史背景, 比如说讲张骞出使西域, 用“春风不渡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出西域, 进一步引出张骞这个历史人物。

历史课巧设导言, 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例, 其实还可采用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等。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精心设计它,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对历史课结语的艺术处理, 它就像一出戏剧的高潮, 如“演”的得当,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几种方式, 值得一用。

1. 归纳式结语。

历史知识之间, 历史运动过程的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课堂结语要着重于对这一点的指示和引导, 特别要归纳出历史发展过程的纵横联系, 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历史运动的全貌, 使学生形成系统、有序的立体结构知识。例如, 在介绍《秦的统一》时, 教师可这样归纳:“战国晚期, 由于封建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人民渴望全国统一, 由于商鞅变法, 秦国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 因此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秦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寥寥数语, 提纲挈领, 犹如收网, 它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2. 表格式结语。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 他们能够理解客观事物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区别。教师课堂总结的关键是将学生思维点连接成思维链, 使知识在被比较后为学生所认识。

如在教学“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这个内容时, 教师可请学生归纳它们的建国时间、首领、民族、都城等, 通过表格填写, 使知识眉目清晰, 脉络分明,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 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

3. 联系式结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在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教师应充分挖掘, 恰当运用。在课堂终结时, 联系实际作画龙点睛般的点拨, 既可以强化巩固课文的知识点, 又能收到历史课德育教育之功效。例如在“元朝的统一”这节课终结时, 讲到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 管辖澎湖和台湾。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史实, 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而当今一部分别有用心的台独分子想割断如此源远流长的亲情关系, 他们能不能得逞?学生必定说不能得逞。教师还可进一步联系发挥, 我们坚信终有一天, 台湾会像香港那样顺利回归。这样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又大大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历史课教学导言 篇5

(王仙平江西省万载中学)

火车开动要鸣笛,轮船出航要启锚,戏剧安排要有个序幕,我想,作为一堂完整而成功的语文课,也必须 设计一个精彩的导言,数年来,我在认真学习语文界教学经验的同时,着力对语文课的导言(即课引)作过一 些探讨。

(一)何谓导言?精心设计导言有哪些意义?

所谓导言,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 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

精心设计导言有何意义呢?大致说,精心设计导言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说来,精心设计导言,可以渲 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好的导言应具有哪些特点?

1.目的性 好的导言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无的放矢的 导言设计,要么信马由缰,要么画蛇添足,最终必然弄巧成拙。

2.针对性 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好的导言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它包括针对学生的家庭生 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试想,如果你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之前,播放一首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会造成一种怎样的后果呢?我想,不是曲高和寡,就是对牛弹琴!究其原 因,这个课引,虽然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却没有明显的针对性。

3.概括性 好的导言应该具有完整的概括性,应该选择精当的词语或总括性强的句子表现课文内容,提纲 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教师讲析新课之前就能对全文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4.情感性 好的导言应该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搅动学生情感的波澜,形成一种 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同志,大概会对于漪老师的许多课引烂熟 于心吧!你看她为散文《春》、小说《七根火柴》设置的两段课引,或是充满对祖国山川的炽爱,或是饱含对 革命先烈的深情。而语言干瘪、情感平淡的导言,学生则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么能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心 灵上的`震颤呢?

(三)设计导言的几种基本形式

1.巧用教具 如我在讲《挺进报》之前,事先亮出一张报纸,问:“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呢?”同 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报纸!”待学生回答后,我就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言:“在今天,发行报纸已是十分普 遍的事了。可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要发行进步的或革命的报纸就并非易事了,而必须付出沉 重的代价,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就是重庆地下党人为发行《挺进报》,同国民党反动派进 行英勇斗争的故事。”

2.借用插图 如我在讲授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时,设置了这样一段课引:“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 看一下课文中的插图。看到这些‘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的女孩 子,我想大家自然会想到夏衍笔下的包身工。那么,包身工的生

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方法探索 篇6

一、教学导言的作用

1. 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

新课或某一内容教学之前的教学语言设计如何, 对上好整节课关系重大,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精心设计教学导言, 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 使之产生新奇感, 集中注意力, 起到组织教学、引导兴趣的作用。

2. 开启学生思维———诱发思考。

教师的讲授、点拨、引导, 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由何来?思由疑引起, 有疑才有思。教师“须教有疑”。疑从何来?在于教师巧设疑点导言, 能起到开启思维, 诱发思考的作用。

3. 突出教材重点———画龙点睛。

教师从感知入手, 巧妙设计好导言, 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掌握重点和难点。

4. 逢水架桥过渡———承上启下。

按照教材的内在逻辑, 教师设计出新旧知识联系、承上启下的导言, 就像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既激发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 又激发其对新知识的探索。

二、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理论

1. 对协同理论的认识

协同理论来源于协同学, 协同学是西德学者哈肯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 主要是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作、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 研究协同效应的形成, 揭示系统进化的动力。它的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协同学认为, 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行, 又有关联运动。只有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 各子系统之间才会产生协同效应, 提高整体功能, 如果子系统的独立运行占主导地位, 关联运动减少, 就会产生内耗, 降低整体效能”。[2]

2. 何为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

所谓的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就是指在协同学的指引下,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功能, 使其与教学导言协同合作、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促进两者之间的关联运动, 以形成协同效应, 优化教学的整体功能。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 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 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 可以用音乐来诉说, 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 对人的心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因此, 如能正确的把音乐与教学导言二者协同, 将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的方法及效应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阐述了开场的任务, “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的同感;二是把开场白引入正题”。新教师为设计课堂导言而冥思苦想、再三推敲力求达到完美, 就是久经沙场的老教师也常常全力以赴, 殚精竭虑地设计好教学导言, 那么如何才能将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好并产生应有的协同效应呢?

1. 趣味式

趣味式即把所讲的内容趣味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会越来越欢迎教师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导言而教学导言应避免那种凭空而来, 突发趣味的做法, 所以导言也可能需要一个“引子”。如一位老师上第一堂课介绍自己时出乎意料的提问:“京剧音乐的民族韵味优美朴实, 音乐伴奏中有种打击乐器, 请大家猜一猜字谜:‘旁人看戏我挨打’”, 学生争着回答:“‘锣’‘鼓’……”“猜对了, 我就是其中一种, 我姓‘罗’, 并非‘锣’, 大家记住了”。风趣的语言, 马上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 悬念式

悬念式是教师讲课开头吸引学生的常用方法, 培养学生寻根究底的习惯。比如我们在学习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琴弦上的梁祝悲歌》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一道题目:根据以下提示, 大家能回答出这是哪部作品吗?它被称为是“蝴蝶的爱情”, 它是我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它抨击的是封建社会腐朽的婚姻制度, 被誉为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大部分同学经思考讲出正确答案是《梁祝》时, 老师给予表扬与肯定, 紧接着趁热打铁, 播放一段预先准备好的《梁祝》音乐片段, 最好选最具代表性的曲段, 时间不宜过长。同时教师介绍:“这是小提琴奏出的轻盈、活泼的爱情主题, 是女主人翁祝英台的写照。”正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时, 音乐嘎然而止, 这时学生从音乐中已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此时学生心里的悬念是:老师为什么今天上课让我们做音乐题?为什么让我们听这段音乐?与我们上课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造成了一种起而所解的局面, 为教师组织教学这篇课文埋下伏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从刚才的音乐导言中获得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 它与文章要表现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忠贞爱情的追求的主题思想逐渐融合。跌宕和意外, 激起了课堂教学的波谰, 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协调、点拨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悬念式导言, 选点定位要准, 涉及到的知识和事件, 必须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 同时也要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 要面向大多数, 悬念式导言毕竟不是智力测试或漫无目的的思维训练。如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与课堂教学关联不大的事物上, 则可能造成教学上的混乱, 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 表演式

善于表演与善于用幽默取悦于学生的教师, 对学生的学习有益而无害, 有心理学家提出, 一个优秀教师是否与教师的“明星式”表演有关, 因而教师的“明星式”表演对学生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称之为“狐狸博士效应”。音乐是表演艺术, 充分运用音乐艺术的特征, 借音传情是音乐的优势。比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们课前来一个“超级模仿秀”, 看谁模仿最像老师!大家说好不好?这时大部分学生的表现就是好奇, 教师可选择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作为背景音乐, 首先教师根据背景音乐, 配上一些道具, 模仿诗人模样, 给学生示范表演:“床前明月光……”紧接着由学生模仿老师。这时学生的表演与《月光奏鸣曲》音乐表现的意境和《静夜思》这篇文章的内容逐步协同并产生效应。经过了这个表演阶段, 下面就可进入教学的分析阶段。我认为这种表演式的教学导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 情感更丰富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气氛, 加强了师生的互动。

4. 故事式

学生在课堂上也欢迎教师讲故事, 这反映出人喜欢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的事物的天性。一节课从讲故事开始,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节学生紧张焦虑的精神, 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同时, 由于故事包罗万象、感人肺腑的细节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故事情节中蕴含的哲理更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 与教材相关的音乐故事, 能为学生掌握教材创造很好的条件。比如:教师在讲历史教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重点人物拿破仑这一内容时, 可以在课前用音乐故事导入:1804年春天贝多芬完成了他的《第三交响曲》, 为了表达对这位“英雄”的敬意, 贝多芬不仅在这部交响曲总谱的扉页上题上献给这位“英雄”的字样, 甚至装订上精美的封面, 准备通过法国使馆送往巴黎, 而这时, 却传来了这位“英雄”登上皇帝的宝座。听到这个消息, 贝多芬犹如五雷轰顶, 愤怒异常, 亲手把题词的乐谱撕得粉碎, 大声喊到“想不到这家伙也不过是凡夫俗子, 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了”。听完故事, 学生会思考贝多芬敬仰的这位英雄是谁, 他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度高涨, 这对于教师完成教学计划是有利的。

故事式导言讲的都是小故事, 小故事有人物性格, 有情节变化, 有血肉丰富的细节, 往往具有典型意义, 但教师也要下一些功夫, 剪裁细节, 安排层次, 斟酌词语, 娓娓道来, 如果准备不充分, 语言贫乏单调, 故事情节残缺不全, 讲述抓不住重点, 那么可能会使原本生动的故事变得索然无味, 或削弱故事本身具有的思想性, 变得与课堂教学衔接不上, 适得其反, 而是失去应有的效应。

四、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建议

音乐与教学导言相结合的方法不胜枚举, 如:释题式、提问式、介绍式等等。经实践, 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不失为教师开启新课, 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但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不同, 教学导言没有固定模式, 现仅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 导言要精简, 有概括性。

教学导言是引言, 并非主要内容, 因而要切中要点, 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要根椐教学的内容展开, 语言精炼概括, 切忌庞杂, 烦琐冗长, 占时过长的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

2. 导言要巧妙, 讲效果。

导言要灵活安排, 深思远虑, 考虑整体效果, 切忌故弄玄虚, 哗众取宠, 否则会失去应有效果。

3. 导言要设疑, 求启发性。

设疑布障, 设置音乐情境的导言都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针对性即不能离题, 符合学生心理和所学内容。启发性要有思考余地, 深浅适中。

4. 导言要传情, 有感情。

“情动而言行, 情信则辞巧”[4], 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要让学生揣摩到教师的感情脉络, 创造一种音乐情感氛围感染学生, 因此, 不能只有趣味性, 而忽视了教育性和思想性。

总之, 成功的教学导言呈示了教学的主题, 好似给学生览胜导游。从表面来看艺术和科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 一个是浪漫的形象思维, 一个是严谨的逻辑思维, 但其彼此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成功的把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 会起到不拘一格, 春风扑面般的教育效果。可见, 对于教学导言的设计, 只有教育者大胆思索、敢于创新才可能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摘要:音乐与教学导言协同就是指在协同理论的指引下,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功能, 使其与教学导言协同合作、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促进两者之间的关联运动, 以形成协同效应, 优化教学的整体功能。笔者认为如能正确的把音乐与教学导言二者协同, 将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导言,协同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M].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哈肯 (Hermann Haken) 著.协同学导论[M], 德国.1976.

[3]李亚东.关于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美育教育的实施[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2012 (03) .

[4]张荣友.谈课堂教学的导言设计.山东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0 (02) .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导言设计之我见 篇7

一、典故导入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

如在教《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一节,教师先给学生讲战国时期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故事,接下来问学生:“为什么田忌听从孙膑的献计,按照等级排列马匹和齐威王比赛,就能赢了呢?这中间有个科学问题,孙膑懂科学,会运用科学,那是个什么科学问题呢?这时已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二、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我在讲到蝙蝠捕食飞虫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言:据调查发现,1只蝙蝠在1分钟内可以捕到15只昆虫,有时1只蝙蝠在短短的半秒钟内可以捕到2只蚊子,可见蝙蝠的捕食动作是多么迅速而准确啊!蝙蝠是否有一双敏锐的大眼睛呢?调查发现蝙蝠眼小且视力差,那么它到底是靠什么来发现和捕食昆虫的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蝙蝠是如何发现和捕食飞虫的。这种带有激励性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三、联系实际法

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如我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呢?”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四、复习引导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讲到《血液循环》一节时,导言是这样设计的,从复习植物茎的结构导入,先提问学生:导管有什么作用?筛管有什么作用?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来运输的,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来运输的,那么人需要的有机物是通过什么来运输的呢?这就涉及血液循环了,教师就此板书课题,接着交待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五、实验探究引入法

探究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如我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探究、思考能力、合作精神。

六、俚语俗语导入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丈高楼靠什么平地起呢?一块一块砖通过白灰、水、沙、水泥、钢筋等固定在一块形成的。那么,生物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细胞》。再如,我讲到植物生长发芽中所需要的无机盐时,不妨这样开始,“一颗马铃薯,一碗草木灰,马铃薯结成一大堆”,我们知道草木灰里面主要是钾盐,为什么马铃薯那么偏爱钾盐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量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这种导言设计方法使教师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导演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堂变成了学堂。

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且具有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上一篇:信托领跑投资下一篇:大型沼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