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历史课教学(精选12篇)
趣味历史课教学 篇1
一、优化导学, 激发兴趣
所谓“万事开头难”, 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开始的二三分钟是人的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 课堂的起始语对稳定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教学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成功的导语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 如同深深拉开的大幕, 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 有如乐章的序曲, 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 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 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
讲《新中国的外交》一课时, 我这样引入:“同学们, 我们做一个实验, 假如我们在百度、google输入‘中国最帅的人’, 你猜出现在最前的会是谁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很快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但没有固定答案, 老师接着在课堂当场实验, 结果出现的是周恩来, 周恩来1954年步入日内瓦会场的图片被网友称为最帅的图片, 看他那眼神, 自信刚毅, 是任何一个好莱坞演员无法模拟的。这里为什么我首先提及周总理呢, 因为他是我国现代最杰出的外交家。上《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这一课, 我这样引入:前不久英国BBC就中国的国际形象对全球多个国家进行了抽样调查, 你认为:1、中国和俄罗斯、美国两个大国相比, 谁在国际上的形象最好?2、你认为中国最受哪个国家欢迎?哪个国家最不愿意看到中国崛起?学生“起兴”讨论后, 老师打开最近的新闻, 让同学们首先大致了解一下中国在各个国家的印象分, 接着“点题”引入:同学们, 我国近些年已经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这与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努力, 取得了哪些成果, 为何会赢得国际尊重,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一张清晰图片、一段精彩动画往往能迅速吸纳学生注意力, 达到“凝神”目的, 我上《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这一课, 第一张幻灯片采用的是99年大阅兵时领军孪生女兵的图片, 飒爽军姿, 瞬时吸纳学生眼球。讲《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我先给学生欣赏一段flash《春天的故事》, 接着问题导入:《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含义是什么?
总之, 上课伊始, 就让学生感到新奇, 有悬念, 有学头, 愿意学, 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 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 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二、营造情景, 以情求趣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强, 抽象思维弱, 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 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影视, 创设丰富的情境, 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 把逝去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缩短时空距离, 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思想受到启迪。
图片与影视相比, 往往更清晰, 在教学中使用图片往往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一刹那, 我展示了一系列高清晰的图片, 给学生在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心灵震撼, 感受到我国国防实力大大增强。讲改革开放的时候, 我展示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美图片, 让学生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讲到“大跃进”的时候, 展示稻田上坐着一个小女孩的图片, 问学生根据常识你认为稻秆能承受一个小女孩吗, 教师再指出实际下面还放着一只凳子, 学生在笑声中也意识到了当时浮夸风盛行。讲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课“希望工程”部分时, 老师展示“2004年摄影家镜头下的百姓真实生活”:我国还有些地区几个学生共用一本教学用书, 坐在破落不堪的教室上课, 还有乞儿坐在垃圾堆里面看书, 还有很多童工……但他们是非常渴求有上学读书的机会, 老师接着展示“大眼睛”女孩的图片, 通过对比, 希望我们的学生能从内心产生心灵的震撼, 懂得珍惜现在优质的教学资源。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为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 也可适当采用颇受学生欢迎的flash动画。我在上中国近现代史时主要使用了《春天的故事》、《爱我中华 (56民族图片展) 》、《七子之歌·澳门》、《乡愁》、《台湾, 我的兄弟》等flash动画, flash动画配合歌曲 (或者朗诵) 、绘画或图片, 往往有很强的感染力。随着flash动画开发得越多, 它在初中历史教学所占的地位应会越来越重要。
三、注重探究, 展现得趣
教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时间考量适当变换教学方法, 调节师生身心。笔者设计课程时, 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取舍、补充、延伸、拓宽、重组, 与教材外的其它资源有机整合, 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适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水平, 使课程内容鲜活起来, 更加生活化、情趣化。多开展活动课,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多给学生感受成功的机会。就华东版初中第四册而言, 我设计和开展了下列活动课:
1、抗美援朝辩论课:
(1) 抗美援朝战争前, 就是否出兵, 中央领导层内部出现争论。现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正方:必须出兵;反方:不能出兵。 (2) 抗美援朝尽管结束, 但对于抗美援朝的利弊争论, 并没有随着硝烟的散尽而结束, 现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正方:抗美援朝利大于弊;反方:抗美援朝弊大于利。我所教初二有4个班, 两个班一个辨题。
2、文革专题报告会:
花3节课时间完成这个报告会, 我把文革这一课设计成文革发动原因探究、知青与上山下乡运动、文革时期的周恩来、文革冤魂知多少、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小不点评大人物——我评毛泽东、阴霾中见曙光——文革经济十年、文革反思、林彪与四人帮等9个专题, 首先学生自愿分组的方式形成任务小组, 每组7至8人, 每组挑选组长一名, 确定主讲一至两名, 最后通过抽签挑选专题。教师先向学生讲解资料查寻的方法, 告诉学生上传资料的地址, 并通知学生必须提前一周完成任务并上传课件, 这样教师可以提前检查学生的课件, 对过程进行适当的调度, 确保下一步学生的讲解能够有序进行。整个过程由学生查找资料、制作课件、专题讲解, 通过一堂探究课, 学生从互联网获取知识的能力、整合提炼知识的能力、团结协作、口才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
3、军事专题报告会:
我把军事部分分为四个专题, 陆军、海军、空军、天军, 按照文革专题的模式, 全班分成四个组开展专题报告, 要求学生多配合军事图片和视频讲解, 多阐述我国军事的最新进展。
4、《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我把它和后一课《“票证时代”
的结束》进行了整合, 把这两课分成衣、食、住、行四个部分开展教学, “衣”部分组织四个班学生寻找到了建国后各个不同年代的衣服, 进行时装表演;“食”部分则由学生首先课前搜集各种票证, 探究票证的来龙去脉及用途, 了解票证盛行和消失所反映出的中国社会生活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同时结合容桂本地餐馆饮食的变化讲解改革开放后饮食业的巨大变化。“住”部分则主要有学生收集、自拍图片, 然后展示。“行”部分学生自编自导了一部小品, 谈笑间学生意识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同时领悟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
摘要: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历史教学实践, 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关键词:历史,趣味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趣味历史课教学 篇2
我非常认同“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这句话。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索知识的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因此,使历史教学充满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历史、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这样教学效率怎么会低呢?
一、情境导入,从学生的基本认知出发,从生活出发,创设趣味性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从而使历史不再枯燥。巧妙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学生兴趣。也使其化被动为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合作探究
陶行知说过,“事非经过不知难,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参与,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激发其思考社会问题和探索创新的兴趣。如讲《明治维新》,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引导学生探究日本的做法对当今中国有何借鉴意义。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到: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浅谈历史课教学的趣味性 篇3
一、利用歌曲的形式
如讲九一八事变时用《松花江上》这首歌,让学生体会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到处逃亡的惨境和凄苦愤懑及怀念家园的思想感情,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时,用一首《春天的故事》展现了邓小平给中国带来的新变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邓小平的伟人风采。
二、利用对联或者民谣的形式
抗日战争开始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浴血奋战,深得人心。在解放区,就诞生了《说八路》的民谣:“说八路,道八路,八路待咱有好处;共产党,八路军,叫咱穷人翻了身;翻了身,真是好,雇工增资穿大袄……”那几年,在华北大地的村村寨寨,还流传着“当兵好,当兵好,当兵能穿对襟袄;对襟袄,五个扣,当兵能吃猪羊肉;猪羊肉,喷喷香,当兵能扛机关枪;机关枪,安梭子,打得鬼子挺腿子”的民谣。当兵打仗是艰苦而残酷的,但此民谣既轻松又风趣,它不讲保家卫国的大道理,只说当兵“穿对襟袄”“吃猪羊肉”“能打机关枪”真是好,以此号召小伙子们奔赴抗日前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开展土地承包,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有民谣曰:“三中全会一枝花,包产到户到俺家,包了工,联了产,又治穷来又治懒。”
三、利用诗词的形式
慈禧太后无疑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她腐朽的统治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讲述这段历史时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可用。“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讲授长征、渡江战役时利用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大反攻的形势时,则可利用陈毅元帅的《吟反攻形势》,教师可以一边吟诗,一边勾勒出反攻的大致画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又巧妙地把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利用这首诗的教学效果很好。
四、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
电影《建国大业》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让学生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五、利用讽刺或者幽默的形式
章炳麟之《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就是对“老佛爷”最好的评价。在《马关条约》签订时,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一段对白就非常经典。李:“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怒目,皮笑肉不笑地拍着肚皮):“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一个奴颜婢膝,一个凶相毕露,栩栩如生,刻画得入木三分。
六、拟人或比喻的形式
如讲到火烧圆明园时,引用法国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的:“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筐箩装满,然后他们手拉着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这两个强盗的姓名,学生自然回答是“英吉利和法兰西”。这样就把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行径拟人化、形象化,使学生铭记于心,又可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七、自编口诀的形式,有效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如讲到战国七雄时,笔者为让学生准确记住他们的名字及所处位置,就编了这么两句: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央。这样就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八、充分利用漫画或宣传画
讲到法国大革命背景时的一幅漫画《第三等级的命运》就形象地反映了第三等级的人民(包括资产阶级)深受教士、贵族等级的剥削和搜刮;讲到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时用一幅“畸形人”就准确地表达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工农业比例的失调;“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宣传画“肥猪赛大象、火车拉玉米”深刻地指出了“浮夸风”的盛行,使“左”倾指导思想泛滥。
九、自设情景的形式
如讲到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时,笔者曾用“不列颠人推开了门,美利坚人撞倒了墙,法兰西人则扒了房”,学生很容易明白《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危害大小顺序为:《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同时也能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近代史上最早打开中国大门的国家是英国。
总之,“笑一笑,记得牢”,历史课堂中贯穿趣味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史学工作者,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即教书育人和振兴史学,要讲活历史,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谈趣味性历史教学 篇4
在教学实践中, 为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学生兴趣应用较广的方式是“史话教学”。即教师以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准确凝练的历史术语创造出一种讲故事的氛围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长处在于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历史人物或事件活化起来, 从而缩短学生对相去甚远的历史情景在心理上的距离, 进而促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历史之魅力也由此而折射出诱人的七彩光环。譬如, 讲述洋务运动的过程中, 可将整个洋务运动的近代化历程比做是一朵小花, 是一朵刚刚结出的小花, 由于得到众人的关爱, 使其能崭露头角, 破地而出, 呼吸的是资本主义的空气, 却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之中, 这使得它虽然能成长了一段时间, 后来却由于水土不服而夭折。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和幽默的语言感染, 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 变得形象生动。如讲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时, 教师面向地图, 右拳打在山东、左拳击在陕甘宁边区, 只露出了胸脯, 风趣形象, 不仅明了当时的态势, 而且为以后的战略反攻作了铺垫。这种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渲染深化教材的做法, 无疑在学生记忆的荧光屏上留下了难以消逝的深深的印痕。
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化, 还可通过导言的设计、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其他手段的独具匠心设计上。如讲“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 可以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 古代埃及人认为是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泥土把人造出来的, 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 也有人认为人是由猴子变成的, 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直观教具的运用方面, 有的教师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 让学生进行拼图演示。学生将事先剪好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图形, 逐一贴在中国地图上, 当图纸贴满地图后, “瓜分”之概念就不再是抽象的了。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如同做游戏, 因而备感有兴趣。再如, 讲“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时, 有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它制成动态地图, 把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空间变化过程一一演示出来, 引导学生集中注意, 有条不紊去感知……凡此等等, 无不趣味盎然, 学生新奇感倍生。
刍议初中历史趣味性教学 篇5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师除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学科特点决定了还必须有系统的而不零散的、渊博的而不狭窄的、扎实的而不肤浅的学科知识,而且知识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必须进行长期的学习、积累。不仅如此,还要及时地了解史学研究的信息动态,站在科研前沿,掌握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具备了“长流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同时,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使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渗透,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驾驭教材、活化教材,展得开、收得住,居高临下、运用自如,从而唤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素质的高低、知识面的宽窄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
二、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低负担、高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构成教学活动的整体。因现代中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故大量的机械的知识及许多问题学生自己能够去解决,教师关键是要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情境创设、引导启发、组织讨论、质疑解难和变式训练等方法的运用,并及时捕捉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真正起到教师“诱”和“导”的作用。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中外历史不同时期阶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把握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能够从对比中找出共性与个性、原因和结果等。通过学史,得出正确认识,启迪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还必须通过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扬长避短,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抽象、概括等,培养学生多问、善问、好问的习惯,培养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初中历史教材是中外历史的高度浓缩。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教学中的直观性。充分利用图表、声像、影视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通过视觉、听觉等直观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再认再现历史,以增强教学效果,尽可能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四、合理利用乡土教材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安排适当的时间去参观学习,安排课堂讨论,撰写历史内容的短小文章,不仅培养了学习情感,也渗透了德育,并且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活动,充分利用各地的乡土教材,作为对历史教材的重要补充,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材,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发挥语言教学的魅力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保证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主要的工具,讲述法仍是目前重要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准确的历史术语,抑扬顿挫的声调,将学生带入特殊的历史环境,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相反,语言空乏苍白,呆板无力,缺乏生动形象,学生听着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也”。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形成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狠抓语言基本功,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过好语言关。
托尔斯泰曾说过:“为了使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学好。”而要使其“学好”,变被动为主动,必须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动机,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诚然,素质教育中的趣味性教学绝非是“笑料”,而是包含着严肃认真的思想与情感。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的全优化,圆满地完成素质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趣味性历史教学初探 篇6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开始的二三分钟是人的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课堂的起始语对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成功的导语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如同深深拉開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
如《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一课,我一开始就以神秘的语气讲述一则新闻报导:“在朝鲜半岛上,沿北纬38度线有一横贯整个半岛的森林带,那里奇禽异兽多不胜数,但却无人敢跨入一步。”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接着我又答中有悬念:“是抗美援朝战争造成的。”学生的好奇心被引到抗美援朝战争上,从而顺利转入新课。
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二、 渗透时事,新颖增趣
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历史与时事密不可分,脱离现实的历史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历史老师必须关注时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时事。笔者上中国现代史,注意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如:针对今年日本关系非常敏感,学生知之不多又非常希望了解中日关系的现状,我专门花一节课给学生开了一个专题讲座:坚决反对日本右翼势力,讲座由学生感兴趣的朱总理和外交部发言人孔泉答记者问引入,对日本入常、抵制日货、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争端、参拜靖国神社、东海石油争端等问题结合图片、影视一一进行了阐述,这课上完后,学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并强烈要求再开这样的专题课。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意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渗透时事,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实际与现实不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
三、营造情景,以情求趣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影视,创设丰富的情境,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把逝去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
讲”活字印刷术”时,我插放了自制的一套活动连环幻灯片,把活字印刷术的“烧制活字、活字排版、上印刷、拆版”五大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不用我多费唇舌,学生对“活字印刷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已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也可适当采用颇受学生欢迎的flash动画。我在上中国近现代史时主要使用了《春天的故事》、《爱我中华(56民族图片展)》、《七子之歌•澳门》、《乡愁》、《台湾,我的兄弟》等flash动画 , flash动画配合歌曲(或者朗诵)、绘画或图片,往往有很强的感染力。随着flash动画开发得越多,它在初中历史教学所占的地位应会越来越重要。
四、注重探究,展现得趣
教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时间考量适当变换教学方法,调节师生身心。笔者设计课程时,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取舍、补充、延伸、拓宽、重组,与教材外的其它资源有机整合,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适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水平,使课程内容鲜活起来,更加生活化、情趣化。多开展活动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多给学生感受成功的机会。
比如,在复习《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时 ,设计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大都能说出“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层面。又有部分学生根据课文后的相关材料,说出“爱国主义是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层面。进而引导“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密切配合,他们为什么要配合支持我们?”学生很快说出关于“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层面。又进一步引导,“抗日战争的爆发,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日本能侵略中国又说明了什么?”此言一出,学生马上就说出“旧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继续引导,“怎样才能不被侵略?”学生又能说出“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层面。
如何激发初中历史教学趣味性 篇7
一、在历史故事中加入时代元素
在我们的孩提时代, 最喜欢的莫过于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个个历史故事或典故, 每一个学生都会听得津津有味。当我们将这一授课方式运用到现在的课堂上时, 学生却不大“买账”。面对这种现象, 本人试着在历史故事中添加一些时代元素, 效果大大提高。比如, 介绍“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路时, 我告诉学生:李煜成天就知道作诗画画, 可以说是沉湎其中, 就像有些同学喜欢网络游戏一样, 如痴如狂, 顺便介绍游戏的魅力和沉迷网游的坏处。学生顿时兴趣很浓, 接下来的历史知识学习, 学生就比较积极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互动性
传统的历史教师都是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一味通过语言介绍历史知识, 这样的方式对现在的学生已经过时。在讲授的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的教学参与。可以让学生讨论相关的历史电影、历史事件, 由这些熟悉的生活积累促进学生对历史教材的学习, 尤其是把握教材上相关的探究活动。比如学习探究活动《姓氏来源》, 学生对各自的姓氏来源基本不清楚, 让学生自己查询网络又不够条件。我就在课前将相关的姓氏来源收集起来发给学生, 并告诉他们:每一个姓氏的来源都有故事。我们先要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 同时我们还要让别人了解我们姓氏的来源。大家看了相关的资料后, 我们就请同学上来, 看哪个同学将自己的姓氏介绍得最精彩。这样的互动课堂在每一本教材上都能找到一些好的范例, 教师应该有效运用。
三、新课导入, 制造悬念
学生刚上课时, 如果能集中精力, 那对于整节课的知识学习就基本能够掌握, 这就需要在新课导入时下功夫。在讲到大运河相关历史知识时, 我的教学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赵本山说, 地上一只猴儿, 树上七 (骑) 只猴儿, 一共是几只猴儿?学生都知道这个小品, 就要求我把意思表达清楚, 我顺势说大家都知道这个题, 我干脆换成一个算术题:2+3+4+5等于多少?学生们觉得这是一个趣味题, 一定也不好回答, 我就告诉同学们答案是1。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 难以接受, 我的悬念制造成功。我便引入新课, 告诉同学们上了本节历史课大家就能自己揭晓答案。通过学习, 学生们最后都归纳得出:全长两千多公里, 三个中心点, 分为四段, 跨越五大水系, 形成了一条造福后代的大运河。如果我们在平常教学时, 总是采用一些陈旧的、程序性的导语, 这样的作用是根本达不到的。
除了以上几点外, 我们还可以在教材内容的重组、观看相关视频、作业布置等环节上下功夫, 争取让每一节课都有其独到的亮点, 都有不同寻常的趣味, 让学生对历史课始终保持新鲜、激情。若能如此, 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就能达到相应的课程目标, 积淀初步的历史涵养。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趣味性 篇8
一、以历史故事为诱导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中有大量的故事, 这是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地方。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学会以历史故事为诱导, 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很多事情都有一些我们成人不一样的看法, 我们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特点的情况下, 研究学生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兴趣。只有知道学生的心理倾向,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兴趣是可以通过培养形成的, 以故事为基础, 加上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这是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途径。从古至今, 朝代更替, 历史上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事情, 历史教师只有在这些事情当中取舍得当, 提取有用的事情进行教学讲解, 才能持续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关注和兴趣。
二、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其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对于这点教师必须十分清楚。通过了解谁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脱离应有的轨道, 才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以主人翁的态度和教师共同探讨、分析历史事件。唯有如此, 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有主人翁的态度, 感到学习历史有趣, 也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三、营造良好的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学会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 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 进而喜欢历史课。此外,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在学习中敢问敢发言, 形成一种其乐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就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往良好的方向发展。良好的教学氛围, 可以让教师从容地教授历史知识, 学生认真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 师生之间还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 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大力挖掘历史教材的有趣因素, 鼓励学生探究
历史教材的故事很多, 思想观点也很多。作为历史教师, 要想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就要着力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有趣因素, 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 以便于理解和掌握。历史教师可以就某一观点展开, 加入一些有趣的因素, 再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会有一些引人发笑之处, 教师收集这样的例子和材料并加以恰当地运用, 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学习, 教学效果就会更佳。
五、注重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知识容量大, 这就要求我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学习和巩固。历史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要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 不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形成概念、意义等过程的教学, 这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教育发展趋势, 是提高学生智商和情商的良方,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趣味历史课教学 篇9
川教版七年级下《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 教材主要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介绍了两宋时代的变化;还以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为例, 勾画了宋代城市生活的基本风貌。可是, 绚烂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 隔了时空的距离, 也只是冰冷文字里的衣、食、住、行、城市娱乐和节庆风俗, 毫无鲜活可言。如何才能让历史鲜活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宋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呢?重庆轻轨给了我灵感。我把这一课设计成时光隧道之旅, 通过时光隧道, 我们从21世纪的重庆前往11世纪的东京 (临安略讲的) , 把原本孤零零的知识点衣、食、住、行放到沿途四个小站的博物馆和餐馆, 在“参观”和“吃饭”中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情况。到了目的地“东京”, 又以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购物的形式, 体验宋代的城市生活。
(大屏幕显示《清明上河图》) 老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画吗?
学生:《清明上河图》
老师:对。它是北宋的一位画家画的, 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想不想去繁华的东京城逛一圈啊?
学生:想去。可怎么去啊?
老师:都想去?那我们组成一个东京旅行团, 开始我们的东京之旅吧!
(大屏幕显示时光隧道列车车站)
老师:亲爱的东京旅行团的成员们, 欢迎大家乘坐时光隧道列车。本次列车由21世纪的重庆开往11世纪的东京, 沿途停靠4个小站, 大家可以在停车的时候下去参观宋代的服饰、住房、交通博物馆, 也可以下车吃饭。准备好了吗?
(大屏幕显示时光隧道列车)
老师:前方到站美美站, 同学们可以下车去参观宋代的服饰博物馆。
(大屏幕显示宋代的服饰)
老师:宋代的服饰发生了那几个方面的变化? (提示, 从官员服饰、劳动者服饰、妇女服饰、服饰陋习等方面去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总结, 大屏幕显示宋代服饰特征文字)
老师:好, 继续我们的东京之旅。 (大屏幕显示时光隧道列车)
老师:第二个小站枫桥站到了。在这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宋饭行, 同学们赶快去品尝美味佳肴吧!
(学生表演〈小宋饭行〉)
老师:同学的表演中有哪些有关吃的史实?
学生:讨论、回答。
(出示大屏幕, 再现宋代的饮食, 师生共同总结宋代饮食的特点:南北有差异, 食用更健康的植物油, 烧煤普遍, 吃素、饮酒盛行等。)
老师:吃饱喝足, 继续我们的东京之旅吧!
(大屏幕显示时光隧道列车)
老师:前方到站“荷塘”站, 在这同学们可以去体验一下宋代的居住情况。
(大屏幕显示宋代的房屋)
老师:注意观察哪些是农村百姓的房屋?哪些是城市平民的房屋?哪些又是达官贵人的宅院?
(大屏幕显示宋代的房屋)
学生:讨论。宋代的住房有什么特点? (不同的人住不同的房子。一般百姓住茅屋、茅屋瓦房。达官贵人住院园林式建筑。贫富差异大。)
老师:看了房屋, 是不是还想去看一下房屋里面的家具呢?
(大屏幕显示宋以前的家具和宋代的家具。学生思考:宋代的家具有了什么变化?高脚家具流行。时代的进步。)
老师:前方到站“月光”, 是到东京前停靠的最后一个小站。同学们是不是迫不及待的要去东京了啊?那我们在月光站就少安排一点活动内容, 简单的参观一下宋代的交通工具。
(大屏幕显示宋代的交通工具, 师生一起总结宋代交通的特点:陆路:富人轿子、马车;穷人牛车驴车。水路:内河轻便的小舟;海上庞大的海船。)
老师:快到东京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的旅途见闻吧。
学生:思考, 发言。师生一起总结:衣着多样, 吃得丰盛, 住得舒适, 行得自在。 (好想去宋朝!)
老师:同学们赶快上车, 终点站——东京!
(大屏幕显示时光隧道列车)
老师:亲爱的旅客们, 在大家的支持下, 本次时光隧道列车安全到达了终点站。祝大家在东京玩的愉快!看, 你们的导游小姐已经来接你们了!
(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东京城)
(大屏幕显示东京城的文化娱乐图片)
老师:同学们刚才游览了东京城, 繁华的街市、热闹的瓦子、说书的、演杂剧的、踢球的、品茶的……好不惬意的城市生活啊!告诉我你看到的城市生活究竟有什么特点, 好不好?
学生:讨论, 宋代城市生活的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宋代城市生活的特征:密集的人口, 繁忙的商业活动, 丰富多彩的娱乐, 饮茶蔚然成风。
老师: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宋代欢乐的节日吧, 作为我们这次东京之旅完美的结束。
(知识大擂台。学生自由选择屏幕上的词语, 每个词语后都有一个有关宋代节日的问题。答对问题抽取奖品。)
老师: (小结) 我们这次的东京之旅, 了解了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 城市娱乐, 节庆风俗。欢迎同学们以后再来乘坐时光隧道列车, 去元朝的大都, 去清代的京师, 去品味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这一课上下来学生非常感兴趣, “参观” (观看图片) 的时候聚精会神, 讨论的时候积极活跃, “逛街”的时候流连忘返, “打擂”的时候争先恐后~~~~~,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完成了课标要求的对宋代社会生活的了解。而且, 通过看图片、讨论、现场情景剧表演等, 还贯穿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比较能力的培养, 以及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的提升。选择重庆轻轨在地下运行的图片作为“时光隧道列车”, 朦胧恍惚, 宛如进入千年的时光隧道, 形象而逼真, 至此, 也算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知我家乡, 爱我家乡”的教育, 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
趣味历史课教学 篇10
一、教学语言的优化, 生动而幽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有些学生不喜欢历史学习, 课堂上总是沉默旁观。因为在他们看来, 历史无非是过去之事, 甚至是与现实相隔甚远, 学来枯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需要探寻有效策略, 让历史变得“好听”“好看”。其中, 教学语言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如果教学语言充满艺术性、多样性, 就可以将“过去、枯燥的事情”引向“现实生活”, 走向趣味, 让历史学习变得有趣生动。
首先, 对于一些难懂的问题、枯燥的知识, 历史教师可借助幽默诙谐、生动趣味的方式, 比如恰当的比喻、生动的讲述, 等等, 巧妙点拨, 灵活诱导, 拨动学生沉寂的心弦, 激活课堂氛围。另外, 还可借助口诀、顺口溜、谐音添趣。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历史跨越范围大, 知识繁多, 越学到后面, 学生越容易混淆知识, 记忆率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不同教学内容, 编写相应的顺口溜、口诀, 如历史朝代口诀, 或者谐音讲解, 在给课堂教学增添调味剂的同时, 也指导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更灵活有效地记忆历史知识。比如1127年, 发生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老师可以将时间谐音, 结合史实, 编写趣味小故事:依依不舍而去———靖康之变中, 北宋皇帝被俘, 他只能望着自己的国都依依不舍而去。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多样而有趣
在历史教学中, 不同的学习内容, 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若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引发学生主动思维, 教师需要立足知识结构, 分析学生身心特点, 尽量选取趣味生动的手段与方法, 营造趣味横生的学习环境, 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让学生因兴趣激发而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在学习中兴趣盎然。
如采用故事呈现。历史本身就蕴含诸多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运用相关的历史故事来引发学生参与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时, 穿插有关故事, 让同学们既深化理解知识, 又提高历史学习情趣。又或者采用动画、漫画呈现。漫画或动画是深受初中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由历史课程本身来看, 就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漫画, 它们以象征、比拟、变形等方法, 形成诙谐幽默的画面, 描绘了相关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引入思考, 由表象发掘本质特征。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运用漫画或动画来给历史知识添加趣味, 激活课堂教学。
如教学《洋务运动》时, 在导入环节, 教师可通过别致而新颖的动画, 创设富有想象的洋务运动的历史现场, 将学生注意力深深吸引过来, 将学生学习热情点燃起来。然后因势利导, 提出思考问题:“画面里的曾国藩是哪一时代的伟人?又是哪一运动的首倡者?”等等。这样, 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新课学习活动。分析“洋务运动的结局”时, 可呈现有关历史漫画, 再引导学生结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知识点来深入探索洋务运动的结局。
通过漫画学习, 既给学习增添了趣味, 也引导同学们学会联系所学知识, 培养了学生串联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力, 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到洋务运动形成于统治阶级内部, 最后也毁在统治阶级的腐朽之上。
三、学生活动的优化, 新颖而活泼
历史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探索、理解与积累的过程。这需要学生进行各种自主学习活动, 包括课堂学习以及课后探究活动, 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分析情境材料, 总结归纳, 发掘规律, 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 这是被动听讲所不能得到的感受。另外, 由初中历史教材看, 其本身编排了不少活动, 具有过程性、综合性、探究性、主体性等特点, 可以把原先封闭而静态的学习行为巧妙变成思维作用下的独立阅读、自主思考、讨论交流、表演体验、实践操作等动态的具体行为, 让知识学习变得更生动活泼, 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 并根据各方面的实际,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并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学习活动, 满足学生活泼求新的学习需求, 让学生在多样实践活动中发挥无限的创造能力,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更收获对历史知识的喜爱之情。
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化》时, 八年级的同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 喜欢模仿, 好动爱玩。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借助情境剧、相声等方式再现不同时期社会的生活, 观看的同学则思索为何会出现这些生活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等等。这样, 通过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 直观认识社会习俗的变迁, 就可加深知识理解。比如分析剪发辫、改称呼这一知识点时, 引导学生观看各朝代人物发式与现代人物发式的图片, 想想中国男士长发是何时剪掉的。然后请两组学生表演事先编排的节目:《老爷出门》的相声、《大街剪辫》的情境剧, 让其他同学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有关知识。接着, 再呈现一组材料与图片, 让同学们根据材料思考讨论, 则教师在学生答问的基础上予以小结。
谈历史教学趣味性的应用 篇11
一、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老师总是居高临下、威风凛凛,对学生耳提面命、严防死守。学生对老师畏如虎猫,敬而远之。难怪西方学者批评我们的教育“没有儿童”,教育是无“人”的教育。而老师的教学也不外乎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处于受支配的地位,这样造成师生关系的严重隔膜;学生不敢说,不敢想,更不敢去做,动辄得咎,谨小慎微。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被死死的束缚住。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和孔乙己强不了多少。其实,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尤其要帮学生清扫心灵的垃圾。我们历史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引用典故,培养学习兴趣
第二,在授课过程当中,也可以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出发,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适当引用一些谜语、对联或者典故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另外还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例如:讲授《勃兴的中华文化(二)》这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战国末年楚国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政治活动,感悟其爱国精神,我讲了湖南汨罗江玉笥山上屈子祠的楹联:
哀怨托《离骚》,生面别开诗赋组,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湘汉人
显见屈原把爱国报复寄托在《离骚》当中,而《离骚》又开创了一代楚辞体诗风,其爱国精神激励着“汉湘”民众。
通过对联,第一,吸引了学生向深探究其内在含义的究竟;第二,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诗话的优美,受到文化熏陶;第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将授课过程转化为探究过程,趣味盎然,可谓一举数得。但是要注意,调动兴趣的内容要切合实际,既要讲究活泼新颖,又要能让学生融入情境。比如:讲授《合同为一家》时,引用唐太宗拿谜语考禄东赞的典故,可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禄东赞,老师出题,看看哪个禄东赞更聪明!通过这样的情景假设,可以使学生感到很新奇,很有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增强历史材料的形象性
历史材料由于离我们年代久远,加上叙述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中运用形象思维激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创设历史情景,给学生重返历史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将一幅幅历史画卷生动形象的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比枯燥、空洞的说教,一本正经的大讲道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历史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即具有时间、空间、人物和特定场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用语言、形体、情感和道具等方式表现特定的历史场景,重现历史,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表演。在表演前或表演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在讲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在导入新课时是这样设计的:指挥学生高唱《国歌》,之后提问:大家知道这首歌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吗?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吗?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这种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政治派别又有何表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时代。 当然,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能利用生动、凝练的语言将历史的横断面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鼓励学生,给学生成就感
心理研究表明:中生自尊心特强,但他们心理上还不成熟,学习中可能因一时的困难或挫折而失去信心,连续的失败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难度的把握。除了规定总的教学目标以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规定不同的近期目標,当这个目标达到后,则马上再提出一个新的、已提高了的近期目标。当然,这些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只要学生认真努力就可以达到。这样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追求之中,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自己学习充满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用语言来鼓励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对所有的属于自主回答的答案,均应给予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内容合理的要肯定其内容,如“你说的很好”,“这一点非常对”;内容有出入的,也就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如“虽然在某方面还有点问题,但你能说到这些,说明你认真思考了”,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对存在的问题以委婉的方式给学生指出来,使之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问题。既增强了信心,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历史趣味性教学之我见 篇12
关键词:历史教学,趣味性,主动性,教学质量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 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这样学习效率不仅低, 而且对所学知识也较容易遗忘。历史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 即再现过去的事件, 这对学生来说是较难于理解和接受的, 再加上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 教学模式常是:在课堂上念一念, 让学生做做笔记, 课后背一背笔记, 以应付考试。因此很多学生由感而发:历史———想说爱你不容易。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喜欢历史、爱上历史,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其实,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容易激发的, 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前巧设趣味性问题
在课前, 布置一些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紧密结合课文知识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好奇、悬念以及要求释疑的心理, 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要求。如在讲辽沈战役时, 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国民党的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 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 首先要打锦州。大家想一想, 为什么要先打锦州, 而不先打长春或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毛主席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 这是学生很希望知道而教材中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又如, 在讲《改革开放》前可布置这样的作业:大家都知道《春天的故事》这首歌, 那么大家可知道《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含义是什么?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新的一堂课。
二、课堂利用各种方式活跃气氛, 增加趣味性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使学生乐于听, 乐于学, 并有所收获。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把握好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历史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 富有逻辑性、教育性, 还要有趣味性, 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评书艺术家说书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听众, 这其实归功于评书艺术家们的语言魅力, 即把故事说得声情并茂, 形象生动, 扣人心弦。同样,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 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 通过讨论相互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 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 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讨论, 各抒己见, 共同交流, 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对谭嗣同之死, 后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谭嗣同之死纯属无谓的牺牲, 死得冤枉, 不值得;有人认为谭嗣同死得光荣, 死得其所。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这题除了需要学生通读有关教材, 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外, 还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 充实知识, 然后用自己的思路去论证所持观点。通过观点论证,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力地配合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生认为谭嗣同死得值, 因为他的死唤起了民众, 呼唤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有的认为他死得不值, 白白作了无谓的牺牲, 如果他不死, 他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说不定还会重整旗鼓, 领导维新变法运动取得胜利……[1]学生通过激烈讨论, 畅所欲言, 深入探讨, 彼此交流,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兴趣浓厚。
3. 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一般来讲, 课文中的插图基本上反映了本课的历史事件或重点知识, 且课文插图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通过插图联系课文知识, 学生不仅兴趣浓厚, 而且强化了记忆、掌握了知识。比如教学《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课, 首先, 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皇冠, 身著龙袍, 踌躇满志, 左手执剑, 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 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 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 那么, 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 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2]通过对插图观察、提问,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 积极思考, 获得知识, 加深了印象
4. 穿插历史典故。
在上课时适当地穿插一两个历史典故, 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印象, 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到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时, 就讲到:明初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 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 客人是谁, 吃的什么菜, 宋濂照实回答, 朱元璋很满意说:“你没有欺骗我。”并拿出了一张账单说, 你昨天请了谁, 上了什么菜, 上菜的顺序是什么。宋濂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为什么朱元璋能够对宋濂的事一清二楚?通过分析这则故事, 学生获得了以下知识点:锦衣卫由朱元璋设置;锦衣卫的作用、设置的目的。这样学生既喜欢听课, 又能获得知识。
三、课后, 布置有较强趣味性的作业
有趣的作业, 不仅可吸引学生的做题兴趣, 而且可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的考题一般都是选择、材料解析及问答题。因此在出题时尽量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 且能够突出反映课文知识点的题目。如, 故事性的作业:在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多种写法, 互不相通。秦王说统一以后要将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忘掉, 只留下一种文字。统一后, 秦始皇“只留下一种文字”, 那么是什么文字?时事性的作业:2005年是孔子诞生2556周年,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等共同举办的“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于9月28日前后在世界各地同时举行。这充分说明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在全球影响深远。回答下列各地的孔庙中, 最适合做“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的主会场的是 ()
A.美国纽约B.日本定利
C.中国曲阜D.韩国首尔
利用插图:禁军官印———“拱圣下千都虞候朱记”铜印。假如北宋初年契丹突然来犯, 边境告急, 持有铜印的将领能否直接统领麾下的军队, 前往求援?为什么?
另外可利用辩论、诗词、漫画等形式出问题。这样的作业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知识, 加深了印象, 强化了记忆。
总之,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 巧妙安排, 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 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中, 让学生学得有趣, 学得有效率,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历史教训, 深刻认识社会, 由此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韩学东.历史活动课的开设要注重趣味性[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02,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