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精选12篇)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篇1
新课改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独立设置的新课程类型, 列入课程计划, 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那么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就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展开, 特别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既要求学生打好基础, 又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是我们教学应当追求的较高境界。本文就高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 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上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 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主要通过与数学学科内容相关的课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 体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 使学生不但发展思维能力, 而且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格素养的学习研究方式。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知识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 把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步骤:创设情境问题, 引入研究性学习;主动探究问题, 进入研究性学习;共同探讨问题, 深入研究性学习。
1. 创设情境问题, 引入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求知欲越高, 他的主动探索精神就越强, 能积极主动进行思维, 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兴趣、激疑、悬疑、讨论等多种途径,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帮助他们走出思维的低谷。在讲授新课时, 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悬念, 急于了解问题的结果, 从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2. 主动探究问题, 进入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 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 并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 对学生来说, 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 课本中, 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 三角函数中, 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 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 体验研究的乐趣。
3. 共同探讨问题, 深入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 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 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那么, 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 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 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 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发展其个性特长, 使他们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 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通过自学把问题专题化。
摘要: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应注入研究型学习的时代活水。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理念,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篇2
摘要:本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与设置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研究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2001年9月起,我校按照教育部2001新的课程计划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现在我们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思考总结出来,请兄弟学校的领导和专家给与指教。
一、课程设置的总目标与设置原则
依据教育部开设该课程的宗旨,同时参考当代学习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学习》等文献资料,我们确定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线的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即“以人为本,综合创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的态度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一些类似于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学习的要求,并将逐步形成一种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欲望。
2、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目标:
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会激活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存,采取多种方法收集所需信息,并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3、研究性学习的人际目标: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此过程中发展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他人。
4、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目标: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等,同时也会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开设综合研究性课程是一项全新的教学工作,我们在选择与确定课程内容前,事先制定了以下原则:
1、开放性:开放性原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必经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强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不拘泥于原有的知识体系;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的参与性。
2、实践性:综合研究性课程强调学生要亲身体验、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探索各类综合问题前提下,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安排实践性或者指导实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实践的时间基本保证在整个课程时间的三分之二,特殊情况不得少于二分之一。开设综合研究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该课程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在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3、综合性:综合实践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不能简单地分科进行,而要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高度重视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课程的整体性。要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
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中,既要注重一般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应注重科学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4、可行性:依据学生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注意由易而难,由近及远的策略。同时因地制宜,根据本校本地的具体条件做出适当的安排指导,以保证实施。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依据课程目标,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内容(综合性知识)、能力培养。这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核心。所有核心概念都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掌握了这种研究方法以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平时的分科学习方法不同,强调的是小组研究学习,该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的过程,思考性探究是该学习的核心,它包括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发现、理解、调查、设计、讨论、评价等种种方法,而且要学习合作、宽容、接纳、竞争、创新、自尊的心理品质,同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科学、人文的精神。
2、综合性知识作为现实问题为综合研究性课程提供了理论背景,并以核心概念为主,形成比较统一的整体。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较为抽象的核心概念,它们基本代表了综合知识的核心思想。这些核心概念不能用分科教学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应当以现实问题为依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它们,并进而把握其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另一种属于事实性概念,它们可归于正在研究的问题之中,如朝鲜半岛问题、温室效应、生态入侵等等。其中最基本的依据是学生的生活。一是以“人与自然”为线索的内容,它主要以大连地区与人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如气候、水资源、植被状况、能源等。二是以“人与社会”为线索的内容。它可以是大连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也可以是社会经济问题、社会政治问题。三是以“人与自我”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主要涉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问题。如青春期生理与心理、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所引起的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探究。这些概念是在研究中确定的,教师所作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讨论这些概念、如何查询与此相关的资料。
3、个性品质、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目标,一般在教学目标中不能十分具体地表现出来,但是在学生进行的所有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同时作为较深层次的观念目标,可以考虑请一些专家来作专题讲座,加以促进。
三、综合研究性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课程的组织:
综合研究性课程的开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师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各学科教师本来就已担任学科教学任务,况且这一课程还没有人承担过,教学资源的缺乏是这门课困难重重。因而课程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拟成立综合研究性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组、课程教学实施组、专家顾问小组,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室等共同领导。科研课题组负责研究课程的开发与实验、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编撰、课程评价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教学组负责实施具体教学工作(当然,课题组与教学并不截然分开);专家顾问组负责科研课题的咨询与指导,同时也担当一部分相关讲座。
2、课程的实施:
本学期开设的综合研究性课程主要有:综合研究性课程总论、历史社会问题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研究、生态问题研究四部分,每一部分教学都突出课程宗旨与总目标。
(1)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师的缺乏,这一课程主要由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中的几位教师承担,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①主题报告:以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案例为核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目的在于介绍背景知识、成功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变学生的观念,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②范例教学:介绍研究方法以后,分发相应研究材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与范例进行模拟研究。教师的角色是提供范例与学习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模拟研究中掌握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社会调查法、等量实验法等;③小组研究性学习:以2-5人的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内容包括: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等等。教师的角色是小组的参与者与资料信息的提供者,学生自己选出的小组长负责研究进程的管理,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角色的转变,了解与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体验小组协作学习,促进合作精神的形成。
④课堂论辩会议:以大课的形式进行论辩,各小组将已经完成的各项研究计划或中期报告,在讲台上向全体学生汇报,然后,由学生自由提问答辩,从选题、研究方法的选择、资料的可靠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提问、分析、论辩。教师的角色是会议的主持者(相当于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过,教师还需要提供深层解释与在解释中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每一位在台上的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在台下的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论文答辩的方式、方法,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合计性发言论辩的思考能力,以及在公共场合文明、坦诚的表达能力。
(2)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每一位教师开设这门课的首要工作,因为没有相应的教科书,没有教学大纲,我们考虑到既不能脱离中学现阶段的分科教学,也不能将分科教学的内容搬到研究课中,于是,从三个方面入手,选择相应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三方面是:历史社会问题、自然科学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历史社会问题以历史学科为依托,兼顾政治、经济等学科内容;自然科学问题以物理学科为依托,兼顾数学、化学、天文等学科;生态环境问题以生物、化学、地理学科为基础,由分科到综合。教师讲授时,以这三方面问题为基础,学生选择课题时,先从分科问题开始,再从自己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各研究组在登记时,要进行相应的归类,即看看属于哪一类问题,适合采用哪些方法。当然,不论研究什么问题,目标是相同的,即都要学会上问题到的教学目标。
(3)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全新的综合研究性课程需要安排好教学过程,我们从综合研究性课程概况开始,先后安排历史社会问题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三类方法指导性课程,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课题选择与确定、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查阅课题相关资料、文献分析、数据初步统计等研究方法。
3、课程的评价
综合研究性课程的评价是达成其课程目标的重要步骤。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研究性报告与研究者自评、互评的形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会评价也是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性报告与自评、互评的所有资料都采用研究性档案的形式,由学生自己保管,每学期举办一到两次展览,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研究性档案,并作为最终总结性评价(等级制评价)的主要依据。
教师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报告的评定,主要对研究的中期报告与结题报告进行评定,内容包括:选题(内容、表达)、计划(文献分析、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等)、过程(相关资料全部附录在报告后面)、结论、资料等;第二,综合能力的达成,一般一学年一次,采取不定期的方式,但主要放在下学期。
四、综合研究性课程开设的初步成果与今后设想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学生们体验到了研究性学习带给他们的欣喜,全校共组织了154个研究小组,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完成历史社会问题研究的中期报告78个,自然科学问题的中期报告39个,学生的研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初步研
究成果可以从学生的研究报告中体现出来如:《大连金石滩主题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京杭大运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这世界是否安宁?--20世纪人类各种灾难的分析》、《巨人的握手--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初探》、《中国近代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先进性》、《大连开发区旅游的构想》、《脚本DOS程序的防御》、《仔猪下痢的防治》、《迪斯尼乐园-我的梦想》等等。我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连金石滩主题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赛区)二等奖,《脚本DOS程序的防御》等三项课题获得了大连市一等奖,《同学录的语言设计》等三个课题获得二等奖,《仔猪下痢的防治》等三个课题获得了三等奖。我撰写的《充分开发社区科技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意义》一文获得了2002年全国科技辅导员论文大赛(赛区)一等奖。
尽管我们开设的综合研究性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说,课程建设还很不完善,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研究解决,为此我们对今后的课程开设有以下设想:
1、完善小班化教学。进一步完善小班化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尽可能针对所有学生所选课题进行详细的指导,同时建立相应的课题管理机构,由研究小组与学校分别建立研究性课题档案。
2、建立开放的研究与资料信息查询机构。适当开放理化生实验室,建立相应的资料库。资料匮乏是讲授研究课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许多问题理论可以讲清,但如果没有实证材料支持就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建议学校尽快建立相应资料系统,除增加图书期刊等资料外,还可购买一些好的光盘、课件等,并应尽早实现电脑广泛上网,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3、建立健全课题指导的教师、指导教师、顾问与管理人员的配套体系。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研究课教师都是兼职劳动,本有专业课务在身,工作繁忙,对科技、人文方面的新进展不可能时刻把握,囿于学识,也未必能把所有问题讲清讲透,学校应利用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多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主持课题研究、评价或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样,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3、陈侠 《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钟启泉 “国外科学素养学与理科课程改革”,《比较教育研究》,1997(1)
5、杨章宏 《教育实验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6、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篇3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适应了信息时代培养人才要求的必然趋势,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的:(1)面向未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2)立足现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具有“双向性”,既要注重学生今天的成长,又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仅仅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主要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将新旧知识发生关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当的是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利用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而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四、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1.树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观。首先,这是马克思“全面发展”观的要求。其次,研究性学习要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为其提供全面发展的舞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条件,提出研究课题,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在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带动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就必须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种平等思想应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中。
3.不断改进教法。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在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所以,教师要做好“提问”的示范。这个“提问”,不是浅层次的,而是依托于教法所展现出来的思考角度。
4.科学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研究性学习能否起到预期作用,关键是学生的主体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这时,指导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树立目标:能够明确、恰当地确定各科的学习目标;能够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能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根据学生研究活动中的困难需要有针对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我行为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监控和调整。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学生在研中学,学中研。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初探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系统传授书本知识,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从绪论讲起,给学生以完备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思维和自主学习。要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切活动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导,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案例教学。
2.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确立自主、合作和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自主就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作为建构的主体,体现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控。合作就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究的精神,而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结果作出总结和评价。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就是“教学相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处于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这种自主建构一方面体现为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与创造,另一方面体现为教师从事教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地组织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协商就是教师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出现,通过理解和沟通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达成共识。
3.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首先,因特网上的关于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其次,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等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第三,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活动)管理工具。
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信息支撑,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可能,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网发布课题、选用信息资源、交流信息和发布成果等。要培养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让他们在网络中学会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打破研究性学习的时空障碍,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价值核心。我们应该从发展的视角,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实施策略,让全体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体会研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王云,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 文红欣.对“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3] 夏伟,汤莹滨.高等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推进策略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4] 向欣.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5] 徐斌.研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湖南第一师范学,2008.
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开放题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 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 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 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 是主角, 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 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 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 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 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 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 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 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 供参考选用, 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参考的课题有六个: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 (1) 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 (2) 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3) 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4) 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 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 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 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高考命题专家也敏锐地觉察到开放题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了具有开放性的题目。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 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摸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 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 数学开放题可以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 便于因材施教, 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 还是自创新题, 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 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 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 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 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 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 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以及怎样学习数学等。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 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 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
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 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 编制出开放题, 面对实际问题情景, 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 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 然后尝试求解形成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 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 编制开放题。
数学中的定理或公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 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 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 体验研究的乐趣。
3. 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
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 把它称之为封闭题, 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 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发散开去, 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 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 解答完之后, 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 探究更多的情形, 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他条件等等。
4. 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
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应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 学做小科学家, 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 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5.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 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
在实际问题中, 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 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 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型, 花圃的图案, 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 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 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 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篇5
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毕节一中王发礼贵州毕节551700
[提要]
本文从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思想、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提出了五点认识。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目的 原则 目标 评价 挑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综合实践课”的一项内容。我校是贵州省高中综合实践课试点学校。根据省教育厅教研室和省教科所的安排,从2000年秋季起我校进行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现在该课程实验高一阶段已经结题,高二阶段实验正在进行中。省教育厅教研室和教科所于2001年5月在我校举行了全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教研教学观摩活动,并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了我们取得的成绩,这将进一步推进我校高中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本文结合参与学校课题组对学生研究课题的组织指导与管理,谈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的一些认识。
一、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
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学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那是教学上的很高境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更广泛做到这一点还有困难。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第二,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打基础”(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新课题。因而,如果能开发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它的实施主要地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就会比较容易实现。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原则
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才能指导学生正确的提出课题、设计方案、开展研究。
第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新课程方案指出,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开发和持续发展。
第二,要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方法为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不限于书本知识,不限于教科书知识和被动地接受间接经验,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并应用于解决问题,包括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第三,要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或在创设的情景中,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如通过讨论研究、动手制作、方案设计、活动策划、社会调查等形式,探索与学生生
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三、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强调的是:
(1)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学会获取和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四、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重视研究结果,但更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即时、即地、即兴的一种轻松灵活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习质量的依据,如参与程度、态度等。在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高中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其出发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大多数学生的研究结果并不具有社会价值,显得比较稚嫩,有的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而已,个别的甚至连结果都没有,但这并不影响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践、社会调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学会学习,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则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恰恰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如上海一位中学教师所说:“没有一个指导教师知道自己的学生最终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然而,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很重要吗?在迈向终点的进程中,沿途的风景才是最美的。”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
⑴更重视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
⑵更重视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知识内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重视的是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能力综合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⑶更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⑷更重视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个别化的评价方式创造了条件。
五、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实施方式决定,教师在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将受到冲击。教师将由施教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时,需要老师以赞赏的心态,共同学习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投入到崭新的学习中。从知识层面看,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因为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问题可能并不是老师熟悉的;而学生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往往比老师更多更广,从而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递者。从管理层面看,由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自主选择导师,教师则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同时,由于课题的综合性因素,有的课题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完成指导的,教师间的合作也面临新的要求。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民主的、教学相长的关系。
另外,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一是教师要有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意识和能力,对活的、新的东西有兴趣,有亲自动手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自己具有这些素质,才能引导、影响、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除了本专业外,对其他学科要有广泛的兴趣,从而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转变,这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在教学中随处体现广博的知识面,引导和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三是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教师都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相比,已有一定专业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广泛的兴趣和接受一些看起来是乱七八糟的东西。相反,正是学生最易有广泛的兴趣,易于接受新东西。所以,教师想做到与学生沟通,就要有广阔的知识面。今后,各科教学在内容上、方法上的相互渗透,是一种趋势,教师必须具有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规章“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郭涵,《教师如何面对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28日
[3]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实践》,《教育文摘周报》,2001年8月1日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篇6
关键词:认识 开放性 探究性 实践性
普通高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纳入了课程计划,从制度上保障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深化。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开展研究性学习,只有研究性学习课程就够了吗?在传统学科教学中,能不能体现研究性学习?又怎样体现研究性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上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搞好研究性学习,同时增强学科教学的活力和效力是很有意义的。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课程形态、一种课程构造模式,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思想。从学习方式看,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课程形态看,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以相对独立的实体形态存在着,而且以非实体形态存在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尤其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凡此种种都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现形式。事实上,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如果课外研究性学习搞得轰轰烈烈,课内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研究性学习就会失去支撑和依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现行课堂教学中必须渗透研究性学习。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价值,教师就要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在化学学科教学中适时而适量地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和一般流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经常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和一条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从而实现课题研究与课堂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开放性
1、思维的开放性。如:如图1所示装置在化学实验
中有哪些用途(图中试剂瓶位置不得变化)。仔细分析可知,
该装置(与其它药品和仪器配合后)有多种用途:排气集气、
排水集气、洗气、量气、储气、安全瓶等。这里,学生思维
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同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并同样获得探索成功的乐趣。
2、知识的开放性。如:有一类物质的水解反应的规律是:
在专题复习时,我们组织学生讨论,哪些物质能发生上述水解反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类似的例子,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二)探究性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重视结论,忽视过程。对根本性的内容一带而过,过早地罗列各种题型,把学生推向题目的海洋,使获取知识的过程削弱、萎缩,而让结论应用的过程过分提前、膨胀,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为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1)、概念的形成过程。如:原电池概念的形成,如果直接灌输只需要几分钟就完了,但是概念来得快去得也快。我设计了如下边讲边实验:分别用不同的电极(Cu 、Fe 、Zn、C)、不同的溶液(NaCl 、C2H5OH 、H2SO4、HAc)以及是否用导线连接等等自由组合成多种多样的装置,并用灵敏电流表检验有否电流通过。最后,师生共同比较现象、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顺利得出了原电池的概念及其形成的三个条件(一线、一液、两极)。学生普遍反映想得多,记得牢,用得上。
(2)、方法的思考过程。如:关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不是直接拿出启普发生器和简易发生装置,而是欲擒故纵,好事多磨。从试管开始,让学生逐步探究,推导出简易发生装置,进而通过变形和演化,想像出类似启普发生器的制气装置,最后终于“发明”了启普发生器。
(3)、结论的推导过程。如:讲了合成氨和生物固氮原理后,我提出了怎样利用生物固氮原理从根本上解决氮肥问题。其实,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对解决粮食问题的关心和探究。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了不少高招:①模拟生物固氮,制造常温、常压下合成氨的催化剂;②电解水制取氢气;③把豆科类植物的固氮根瘤菌嫁接到水稻;④应用转基因技术使水稻产生固氮的根瘤菌;⑤应用转基因技术使豆科类植物长出稻谷。这些奇思妙想,都闪耀着智慧和创造的火花。
(三)实践性
(1)、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如:我在上“电镀”这部分内容时,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待电镀的金属板在电解液里应该怎么放置?一石激起千重浪。有的说应直立放置;有的说应水平放置;还有的说没有特别讲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一致认为:应水平放置。如果直立放置,受重力的作用就会使上下镀层厚薄不均匀,从而影响电镀质量。后来,一学生就把这个结论告诉了当地的一家电镀工厂,受到了工厂的赞扬。
(2)、让学生常回家做做。如:学习了由淀粉制取酒精的知识后,我提出怎样“自制甜酒酿”的问题,强调自己酿制,众人品尝。这类家庭作业,既应用了化学知识,又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动手能力,更使他们亲身体验到了科学实验的艰辛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研究性学习作为教改的新事物,还有许多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在学科教学中,既打好基础,满足眼前利益,又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教学上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现在还存在诸多困难,但是,我们认为:传统的学科教学应注入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活水是不容置疑的。倘若这样,传统学科教学就能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研究性学习课程就能真正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汪莹 《素质教育时间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新认识 篇7
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可强化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
二、多诵读,多感受,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艺术魅力
搜集典范朗诵资料,引导学生模仿朗读,名家朗诵是学生学习诵读的典范,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朗诵的舒婷的《致橡树》,乔榛朗诵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任志宏朗诵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李瑞英、濮存昕、陈道明等朗诵的《温暖2008》等,都是朗诵的代表作。名家们或浑厚或甜美或低沉或明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节奏,生动地展示了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在画面、音乐的辅助下,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诗人用字用词用句的匠心所在,有机交融,共同营造出诗情画意的视听氛围。因此,诗歌鉴赏的诵读环节应当充分发挥名家朗诵的示范作用。
以模仿朗读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因为这不仅是理解诗歌的好方法,而且是表现诗歌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歌以后,可以让学生或充满激情高声朗读,或细细品味低声吟咏;或运用配乐、配画朗诵等多种形式,读出对诗歌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如:讲授苏轼的《前赤壁赋》一诗时,在学生基本理解诗意以后,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倾听幽婉的古琴曲,展开想象的翅膀:清风徐徐,水波不兴,月光如乳,翠竹摇曳,小船飘荡,洞箫悠扬,扣舷而歌,洗盏更酌[1]68。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开头突兀沉雄,表现的是诗人看见蜀道高危的惊惧情绪;全篇节奏较慢,起伏不平,表现的是诗人跌宕起伏的思绪情怀。诵读节奏应随之变化,体验美的享受。
当学生从教师布置的大量课外读物中,通过自己上网查找资料、玩味欣赏、揣摩体验,对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有了感受,对诗歌的意象美、情致美有了整体把握后,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理解、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不断咀嚼、玩味、体会、感悟,让学生带着主观感情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在感受中获得审美的艺术享受,达到诗歌鉴赏教学的目标。
三、演练结合,完成对诗歌文本的再创造
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当代诗歌,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古往今来的优秀诗歌,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例,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选材能力、炼字能力、结构能力等都有所借鉴、有所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
一、认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彻底反叛,二者是对立的关系。我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是作为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相对应,并作为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补充的一种学习活动。传统语文教学的确有不足之处,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妨碍作用。但是传统语文教学也有它的优越之处。比如系统知识的学习方面。而研究性学习是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不只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诗歌提出了要求:“诵读古现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当学生对诗歌产生了兴趣,必然会产生学写的念头,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写作训练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改写、仿写、自我创作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诗歌(尤指古诗词)改写成一些具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的现代文。如,对一些古诗进行改写:有的古诗写景抒情,可以改写成语言优美的短文;有的古诗叙事性强,可以改写成故事;有的古诗描写场景,可以改编成剧本,等等。如,李白的《行路难》,可以让学生改写成散文;《诗经·采薇》可改成一定的场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让学生改成短剧。通过改写,让学生着力表现诗中那些或喜或悲的场面。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对诗歌的鉴赏。
除了写作训练之外,还可以进行表演实践,这是对所学诗歌的一个再创作过程。不少诗歌具有叙事性或故事性。对这类诗歌,就不妨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如《陌上桑》一诗,叙述一个太守侮弄一个采桑女子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赠汪伦》一诗,描写了诗人李白为好朋友汪伦送别时的场面,对这些诗歌,可以用实训课的形式安排学生按照诗歌所提供的气氛、场景、情绪进行合作表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受到教育和启迪。
四、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很好地教会学生基本的鉴赏技巧,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是评价高职语文教师诗歌鉴赏课教学效果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2]。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心智、提高文化品位。在高职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对象,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积极建构、转化有利的审美对象,让学生从情绪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愉悦,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更好地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淀。
参考文献:
[1]周彬琳,杨丽娟.高职语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张建.高职语文[M].武汉:武汉高职出版社,2007:1.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自主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发现、创新的积极欲望;学生通过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的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学生靠什么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特别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经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性学习将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不能把学生从一个极端引向另一个极端。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在系统学习书本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品味语言、获得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人们对研究性学习产生的种种误解,在实践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两种偏差:一是对研究的泛化,二是对研究的神化。有着这种思想认识,语文教师就会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和研究性学习完全剥离开来,自然就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前者就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冠以研究的美名,后者则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的收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活动才归为研究性学习。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更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时也是传统教育方式所摒弃的。
语文研究性学习,前提在素质,内容在生活,研究在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性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它不是简单的问答,也不是一般的讨论,而是有课题、有研究、有总结、有报告的研究学习的过程,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过程。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启发式的问答,而是要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经针对研究性学习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不能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为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在学习期间,这是重要的途径。”他再一次给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教育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合情合理”地坚实地走下去,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将影响几代人。
二、认识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只重“过程”和“结果”的内涵
许多观点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因此,导致了许多错误的观点的产生。如: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变传统的证明结论式的教学方法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自己得到的结论”的学习方法。还有人认为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让学生自身的感知和实践来取代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条分缕析”。诸如此类形而上学的观点都让人难以接受。
我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是作为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体验的过程,还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结果,要把学生学习的结果与前人的经验进行比照,从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违背认识事物的规律,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根据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特点和已有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获得亲身参与语文学科的科学探究的体验或情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作为唯一或者首位的目标,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再现来自教科书上的语文知识和教参中的情感体验,获得间接的经验。语文研究性学习则注重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理智、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强调实践,注重体验,不仅是克服理论脱离实际倾向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探究、体验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理所应当地将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列为主要的目标。
同样,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所必须重视的。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能力不同,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并进行思想表述和成果交流活动。它十分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并掌握一些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形成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当然,学会合作和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产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肯定也是研究性学习所必须注重的结果。
三、认识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语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诉诸情感的,是一种既具理性又具感性的学科。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学习语文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运用这个信息载体吸收各种信息,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理科学习的方法对待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用头脑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生活,否则事倍功半,一无所获,还不如传统教学有所得。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模式课题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 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中。从狭义理解,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生生活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以类似于科研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所指的“研究性学习”是广义的, 是依附于高中教材知识体系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一、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 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 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 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 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 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 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总的来说是以下五个:
1、综合应用所学物理知识
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阶段, 培养学生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所掌握和理解有关物理知识和原理的能力。
2、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 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 实质上是信息处理过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科学信息, 并能分析研究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和结果, 用确切的科学语言加以完整和系统的表述。
3、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 能培养学生用较熟练地运用一整套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探索, 并把整个过程中各种有价值的想法结合起来, 体现对科学方法的应用。
4、使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 结合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 总是在合作讨论中进行, 这样可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认识合作的重要性, 也可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
5、掌握科学的技能
如自己设计和有条理地实施一个有效和简单的研究课题, 研究中进行细致和有目的的观测, 并能对这种观测结果做出有科学分析的评估。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目前, 很多学校实施了教学内容主要以课外活动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学内容没有脱离课堂知识的教学, 教学内容以书本知识为基础。也就是说, 我们学生的探究活动依附的知识体系是以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为主。
四、研究性学习的课型实例
1、问题探究型
这类课型是非专题型的, 是由学生在自学教材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 完成研究性学习。
2、规律发现型
物理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定律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 采用归纳、分析、综合、类比、理想化、推理、演绎验证.图线探索等多种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提炼得到的对自然规律的描述。
每一个定律的得到, 经历了许多艰苦曲折的过程, 而中学教材中对定理教学处理过于简单, 使学生认为定律得出很容易。这样的定律教学, 使学生得不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溯源法”, 在当年科学技术水平上, 来学习和探讨某个定律是如何建立的, 使学生在学习物理定律过程中, 懂得如何用科学方法去探索无穷的新奥秘。
3、实验课题研究型
实验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以创新能力的巨大作用,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知过程。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 实验课题研究的步骤如下:
(1) 提出课题并对所需解决的课题进行初步分析。 (2) 收集有关资料、信息。 (3) 设计实验研究步骤。 (4) 选取必要的装置器材。 (5) 实施实验研究方案, 保持观察记录, 记下每个阶段的分析、思考, 必要时对原方案进行修改。 (6) 对实验结果进行最终的分析评价。
下面, 就举一个例子, 从中可以了解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
首先, 让学生自己讨论提出课题, 在学生提出的课题中,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经过学生讨论, 最后, 确定研究课题。学生所选的一个题目是《在纸上划出的铅笔划线导电性能的研究》。单从课题来看, 就是测划线的电阻, 但是这个电阻是多少, 如何研究导电性能的方案却不太好确定。我们先把课题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讨论, 以便确定实验方案。
过了几天, 把学生的实验方案收上来。我仔细研究了学生的实验方案后, 发现学生的实验方案各组不尽相同, 有的是研究铅笔笔芯划痕电阻与划痕长宽厚的关系, 有的是研究其电阻的热稳定性, 又有的是研究铅笔划线的电阻率与铅笔芯含碳量的关系, 又有的是找出铅笔划线的平均厚度与铅笔划线电阻率的关系等。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 提出实验原理, 根据实验原理找出所需实验仪器, 并设计出实验方案。从学生的方案来看, 学生是经过较长时间考虑的。接下来, 让学生把每组同学的方案在班上进行讨论, 接着再进一步完善。
五、关研究性学习的两点思考
1、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安排
课型实例中除第一种课型外, 其它三种均带有专题性, 是课题型的学习。把课题研究型学习融入一般的课堂教学中, 是当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难点。我们用结合知识的发展进程、采点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 突破了这一个难点。从我们实践的结果来看, 依附于教材知识系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完全可以实行的。
2、关于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量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篇9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如讲黄金分割时,介绍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以及“优选法”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实现最优化目标的巨大作用,并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巧应用,使学生惊叹数学无所不在,神通广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到应极快掌握这一知识。讲授新课之前,先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例如在讲授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六本不同的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这一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掌握了解题方法问题很容易解决。这样尽管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却是兴趣盎然。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 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3. 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性实践。
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处处留心皆数学。你在上课时,想过坐在什么位置才能最清楚的看到黑板的问题吗?你在坐公共汽车遇到堵车时,想到尽快消除堵车的方案与数学知识有关吗?你乘船逆流而上发现东西掉进水中顺流而下时,想过假设将船掉头去追,什么时间能追上的问题吗?你在自行车修理铺里看到师傅在给滚珠轴承装滚珠时,想过能装多少个吗?你在开灯关灯时,想过灯的位置与照明度的问题吗?你在开、关窗户时,想过窗户的面积与采光量的问题吗?你在听天气预报、台风警报、空气质量状况时想过他们是如何预报的吗?烈日下,你想过遮阳棚搭建方式与遮挡太阳光线有关吗?平日作业、例题、习题及高考试题的推广和变式你想过吗?……
对于上述问题,有些你也许想过,有些你也许从未想过。这些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让我们发现并研究这些数学问题吧!相信你会其乐无穷。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
1.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的定位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
(1)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 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从初步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情况看,凡是认真参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影响数学学科内容的学习。个案显示,因为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学生“用然后而知不足”,常常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与课题相关的数学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加深了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数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数学学科教学两者之间,不是一个反对一个,一个否定一个,而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总之,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篇10
中职计算机专业《网页制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知识点多而且关联性不强中职《网页制作》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 以学生掌握实际操作为目的, 把新的知识点分散到各个教学项目中, 但是由于有些知识点的关联度不强, 学生往往在学习后面几个项目的时候, 把前段时间的知识点忘记。例如, 学习Dreamweaver软件的时候, 在后期的模板创建和使用的项目中, 较多学生会遗忘浮动框架的创建方法。同一个软件的学习情况已经如此, 几个软件综合使用的遗忘率就更高了。在制作网站的时候, 学生用到Flash、Photoshop软件的一些技术时, 经常需要教师补课。
偏重技术性教学、忽略页面的美观和协调对中职《网页制作》课程, 无论教师, 还是学生, 都比较注重技术性操作, 对页面的平面设计缺乏系统性学习。某些学生制作网页的时候, 页面非常花哨, 缺乏整体协调性, 网站设计缺乏创新性, 只注重个人技术炫耀, 而忽略用户的使用感受。在网页制作过程中, 平面设计的创意和布局应是优先考虑的, 网页制作的技术居其后, 如果一味追求网页技术, 甚至把各种设计软件的功能堆砌代替网页设计, 忽视了创意和协调, 那么, 真正有魅力的网页是无法诞生的。
学生缺少完整的系统性的项目实训《网页制作》课程课时比较紧凑, 新课的知识点基本以小项目制作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缺乏一个从客户需求分析、UI界面规范到具体网页实施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企业的人才要求未能“零距离”对接。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 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具体而言,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的特点。
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研究性学习强调选择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题, 即以问题或项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 都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来完成。可见,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具有鲜明的研究特性。
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强调学习内容与研究的主题必须具有实践性, 即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人类的认识过程在完成三个阶段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和两个飞跃 (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实践的飞跃) 后, 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最本质的特征。
《网页制作》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环节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 国外一般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学习) 或WebQuest (基于网络的专题研究) 。它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施方案、评价总结五个教学环节。作为一种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动员和培训。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准备。教师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始之前, 对学生进行培训, 使其了解课题选择的技巧、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并预习相关材料、做好准备。 (2) 课题准备阶段:包括提出和选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小组实施方案以及开题报告和评审四方面的内容。 (3) 课题实施。小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开始课题研究, 制定实施阶段的学习目标, 了解、收集课题所需的各项信息。 (4) 评价、总结和反思。包括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结题和答辩以及评定成绩、总结和反思三部分内容。
以酒店网站的模拟项目为例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本项目通过制作五星级酒店的网站, 分析了解客户需求, 明确团队分工, 探索如何达到电子商务网站的要求, 如何体现酒店的高雅和吸引力。项目采用客户指定的图片, 通过学生上网收集优秀案例, 教师展示国外成功酒店网站范例, 由学生小组组成的模拟公司去制定网站的色彩方案、布局方案等用户界面规范手册 (UI手册) , 制定计划书后与客户沟通, 达成一致后建立网站。每个“公司” (即项目小组) 有项目经理、美术总监、技术总监、文案四个职位, 让学生体验现实工作中的氛围, 不同职位薪酬不同 (加分项不同) , 最后由全班投票评选, 投票数最高的项目为中标的项目。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既学习了实用的知识, 又体验了各公司之间的竞争。
1.参与者特征分析。
中职二年级学生, 已经在前期课程中学了Flash、Photoshop等平面设计。同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学生对电子商务网站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具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 但缺乏对整个网站从设计到实施流程的认识。
2.实施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分为两组, 第一组为酒店的公关部员工, 第二组为网页制作公司的员工。 (2) 第一组学生负责上网查阅资料, 了解酒店类电子商务网站的需求, 了解客户的浏览习惯和特点, 并写出建立酒店网站的具体要求。第二组学生负责上网收集电子商务类的成功案例, 总结出色彩特点、排版布局样式, 并与第一组学生交流后, 写出客户需求分析。 (3) 全部学生重新分组, 以公司的形式组合, 设立项目经理、美术总监、技术总监、文案岗位及人员, 明确各自的分工。 (4) 教师展示国外成功酒店网站范例, 并对前期的客户需求, 色彩布局方案进行点评。 (5) 制作网站, 教师在旁辅导。 (6) 小组自评、各组互评, 教师评价。
3.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提交客户需求分析报告, UI手册、最终成果以网站发布的形式展示。
具体实施阶段设计如表1所示。
4.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根据不同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评定, 详细内容如表2所示。表2中每一项的评定都分为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三项, 各分数项×权重并求和为该项得分, 即自评 (30%) +小组评 (40%) +教师评 (30%) =总分。另外, 根据学生的职位不同, 要把总分乘以加分系数。
反思和改进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独立思考习惯, 注重学习过程的收获, 但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掌握是有限的, 学生本人才最清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通过本次五星级酒店网站的项目实践, 笔者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 在小组内可增设一名记录员, 记录全组的活动情况作为评价依据, 为学习评价的客观性、详细性打下基础。 (2) 增加校园网内的学习平台, 提供更多的拓展性学习资源。可以利用Moodle资源库软件, 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给学生, 同时, 开放研究性学习的网上论坛, 鼓励小组之间的学生交流。 (3) 《网页制作》课程平时教学课时紧凑, 缺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因此, 研究性的学习项目比较适合期末考试后停课实习, 或在寒暑假前布置任务, 由学生独立完成, 开学后评比项目质量。 (4) 教师需要在平时多积累优秀的课题项目, 给学生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实习机会, 多积累优秀的学生作品、范例,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
中职《网页制作》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持续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逐步实现学生工作能力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同时,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付出更多的劳动。
摘要:网页制作对中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平时因为课时紧凑, 缺乏系统的工程项目训练, 中职学生平面设计和软件综合运用的能力得不到持续的锻炼。研究性学习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中职,《网页制作》课程,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教育技术参考手册[OL].[2012-05-01].http://202.152.185.86/moodlenew/courseinfo/red/index.html?rb_d e_2_6.html.
[2]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5]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应俊峰.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模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3.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篇11
一、挖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有着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就实践性而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主要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决定了研究性学习需要以学生的实现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开展一活动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探究。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来自于学生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实现生活,生成于学生的学习实践。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发现课题;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民生国事,考察乡请民俗,从中挖掘课题;要促使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和自己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寻找课题。同时,学生天天与教材打交道,教材亦是学生获得课题信息的重要来源。
其次,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历“研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之中,在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观察,提高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的知识能力;通过实鉴和体验,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生活,感受社会,有目的地实践和创造生活,经历和体验探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从而创造学习的意义。尽管他们得出的结论不足称道,有的甚至幼稚可笑,但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对生活的了解、对社会的认识以及解决问题所经历的尝试,都会使之增加阅历,获得深切的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研究性学习探究课题的选择要接近学生的思维水平,探究活动应在学生已有经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展开。也就是说,探究实践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体验生活,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从而培养热爱、认识、感悟生活的心理品质。
二、凸显研究性学习的多元、开放性特点,陪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大多来自于客观世界,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其学习方式也不再限于书本和读写,而是面向社会,面向实践。研究性学习的这种开放性和多元性,亦决定了他们本身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价值。
研究性学习内容极为丰富,它涉及天文、地理、人文、自然遗迹学生能够感知的和涉猎的方方面面。为此,要着力挖掘研究性学习的多元化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开放性,时期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学习的内容,还在于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从选题了立项、设置任务,致制定方案、实施探究,以致到得出结论,研究性学习都要求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在这一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切的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观察是会与生活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注重了解、体验和感悟人生,从而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置身于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真是”的科学探究实践,有利于涉取多学科的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丰富的科学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从哦那个人提升、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需要强调的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注重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注重实验研究与说理论证的结合,注重假设求证与思辨释义的统一,让学生在面对真实社会问题时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着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立题和任务设置应打破科学禁忌,着力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学习,探索和提高,以培养其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亦是一种课程形态。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探究性任务的设置,都应依据课程的内容进度而展开,要力求避免研究性学习活动化以及课程内容的无序性、随意性。为此,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让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挖掘研究性学习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
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准”科学研究活动,它涉及自然和社会等多个领域,其内容涵盖科学、艺术和德育等方方面面。人文与科学在研究性学习中达到高度的融合,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搭建了平台。
首先,科学研究的真谛在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为此,研究性学习要注重挖掘课程真、善、美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地揭示客观规律之“真”,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善”和“美”。
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除了增长知识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研究性实践活动中学习坚持真理、质疑问难、实事求是、不懈探索,从而培养和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最后,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研究性学习的题材和内容主要源自现实社会和生活,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生态环境、能源、交际等问题。学生联系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
研究性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是一门生成性课程,它是中小学新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新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赋予了学习活动更多的新内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篇12
一、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1.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概念认识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品质。 作为学习方式的自主学习, 是与传统的 “接受学习” 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指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自己做主, 不受别人支配, 不受外界干扰, 通过阅读、 听讲、 研究、 观察、 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 (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 的行为方式”。 作为学习的能力品质,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 “被动学习”“他主学习” 来说的,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对学习活动的调控作用。 靳玉乐教授指出:“如果学生能够自我调控整个学习的过程, 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能力品质, 指学生具有学习的责任意识和积极的学习心向, 在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上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学习过程, 并能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 因此, 认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从活动方式和能力品质两个维度理解。 小学生自主学习是以形成学习习惯和学习责任意识为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管理和调控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或活动方式。
2.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受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师引导下的独立学习。
小学低、 中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 他们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定向, 需要教师指定学习任务, 能积极地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 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性, 依赖于教师的指引和帮助。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有了很大提高, 能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但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不稳定, 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阻力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帮助。小学生学习的整体趋势是由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 但在整个小学阶段,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展不能达到完全脱离教师帮助的高度独立水平, 因此,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独立学习。
根据美国学者Perry及同事的观察, 在高度自主学习的班级里, 教师不是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 而是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中, 教师的引导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师的引导是适时的引导。 从引导的时间序列来看, 一般先进行集中引导再进行个别引导。 集中引导在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前进行, 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内容, 合理地计划学习的过程。 集中引导的时间不宜过长, 应以不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给予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当学生出现学习需要或缺乏对学习的自我监控时及时给予个别引导。 ②教师的引导是适度的引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 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的引导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 只有在学生学有疑问、 学有困难, 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疑问和困难时, 教师才给予言语或行为引导。 ③教师的引导是适当的引导。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处于形成过程, 不当的引导会干扰甚至阻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教师的引导不能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能独立操作、 自主选择, 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2)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由内在动机激发和维持。
小学生具有好奇、 好胜的心理特点, 学习兴趣容易激发, 对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具有探究的冲动。 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皮亚杰认为, “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 能动地管理和调控学习的能力品质,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发和维持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内在动机为条件的。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 如果学习活动的内容、 操作方式新奇,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会出于兴趣主动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中;或者如果学习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 学生有强烈的解决疑惑的意愿, 也会出于探究的需要自主地投入学习活动。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内在动机具有相互引发、 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 学生的自主学习由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 一旦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机, 无需教师的外部奖赏和激发, 学生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能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 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效能感, 因而在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上要强于一般学生。
3.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意识逐渐形成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缺乏坚持性和自制力, 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在自主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容易受干扰而分心, 而且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容易放弃, 缺乏学习责任感。 中年级学生的坚持性、 自制性等意志品质获得显著发展, 自主学习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在教师指定学习任务后, 能有条理地计划学习过程, 学习持续时间增长, 能自觉地克服干扰专注于学习, 开始有了学习的责任意识。 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和意志力进一步发展, 能够将学习作为自己的事情, 有效地制定学习计划, 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能力增强, 具有了较强的学习责任意识。 因此, 小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是随着学段的提高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觉地参与、 主动地管理学习的过程, 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的责任意识, 才能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自主学习来说,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立场相当重要, 这意味着他们有潜能按自己的目的来塑造自己的学习, 并能主动按环境变迁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可以说, 学生只有具有了学习的责任意识, 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形成的阶段, 小学生不仅应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更应获得自主学习的精神。因此, 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他们的学习责任意识的培养, 促使小学生形成负责任的学习态度和坚持学习的意志品质。
二、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结构及发展要求
小学生自主学习在能力品质上表现为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能力。 把握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结构和发展要求, 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结构系统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动机系统、 调控系统和行为系统3 个子系统构成, 子系统紧密联系, 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 (如图1 所示) 。
动机系统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来源, 包括学习兴趣、 学习需要、 学习信念和学习责任感等因素。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系统与他主学习的动机系统构成因素不同。自主学习受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学习责任感等内在动机引发和支持, 因而构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动机系统与学生自身因素相关, 是一种内部动机系统。 而在他主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奖赏和认可, 他主学习由外部动机系统引发和支持。
调控系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监控和平衡机制, 包括认知策略、 学习效能感、 学习意志、 学习归因等因素。 小学生的调控系统处于由不稳定向稳定的发展过程。 低年级学生意志坚持性弱, 加上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 在自主学习中自我调控能力弱, 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提醒。 中年级学生随着意志品质和学习能动性增强, 调控系统稳定性增强, 表现为自主学习的持续时间增长, 能运用合适的认知策略进行学习, 学习品质提高。 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能以顽强的意志力和合适的学习策略调控学习过程, 能正确地对学习归因, 调控系统趋向稳定, 但依然没有达到持续的稳定状态, 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干扰容易分心。
行为系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和反馈系统, 主要包括阅读、 观察、 操作、 思考、 评价等行为。 行为系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实现系统,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具体的学习行为作用于学习过程。 行为系统中不同学习行为的发展水平存在学段差异, 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阅读、 观察、 操作等自主学习, 而思考和评价行为一般中、 高年级学生才能掌握并有效地运用于自主学习中。 从整体上说, 每一种行为的发展水平都是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而不断提高的。
从以上三个子系统的关系来看, 动机系统和调控系统是支持系统, 共同作用于行为系统, 为行为系统提供动力来源和调控机制。 行为系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表现系统, 同时也为动机系统和调控系统提供反馈信息。 三个系统相互协调, 缺一不可。
2.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要求
根据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行为方式的不同,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要表现为阅读能力、 观察能力、 操作能力、 思考能力、 评价能力。 每种能力又包括不同的能力内涵, 不同学龄阶段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具有不同的要求, 见表1。
三、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 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小学生的学习由对学习材料的感知开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 营造能充分调动学生感知兴趣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不同学段的学生感知发展水平不同, 因而学习的引入方式也有差异。 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不能主动地选择学习材料, 也不能自觉地进行感知学习, 但他们对具体形象、 新鲜独特的学习材料有好奇感, 教师可以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 模型和生动形象、 易操作的学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主动感知和操作的欲望。 针对低年级学生富有童真、 好奇好问的特点, 可以用故事性语言描绘等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感知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中、 高年级学生的感知经验较低年级学生丰富, 可以脱离具体实物进行抽象感知, 特别是言语感知能力极大提高。 在引导中、 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时, 教师可以不直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而以语言陈述问题或文字、 图形呈现问题的引入方式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将学生导入学习情境中, 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中、 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了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支持环境,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具体来说, 可以从3 个方面提供支持: 第一,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愿意学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 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第二,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角度布置教室空间和配给学习材料, 如将3~5 个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 座位以学习小组形式排列, 便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和交流。 第三,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学习契机, 引导学生自主地学, 如在学习材料、 学习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决定。
2. 构建学习中心课堂,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中心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导性活动, 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 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中, 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学习是重要内容。 教师在构建学习中心课堂时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使学生逐渐学会有效地学习。 在学习中心课堂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个体学习、 小组学习的形式实现, 根据学生在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法不同, 教师的引导方法也有所侧重。
(1) 个体学习时侧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观察、思考等个体性学习方法。 阅读、 观察、 思考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时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交叉使用这几种方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 鼓励学生多读、 多看、 多想, 并适当进行方法训练。 具体来说, 阅读时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读,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观察时明确观察要求, 引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地观察, 使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 思考时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按照一定的步骤, 学习有层次地思考, 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2) 小组学习时侧重引导学生掌握讨论、分组操作等合作性学习方法。 讨论是基本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讨论既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 也需要具备合作的精神。讨论时教师先规定讨论的任务和要求, 引导学习小组在厘清讨论思路后拟定讨论提纲, 讨论时要求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讨论, 认真倾听小组成员发言, 思考并分析他人发言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清晰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在遇到争执观点时客观判断, 能欣赏并接受他人的合理见解。 分组操作时引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 合理分配任务, 使学生形成团队意识, 小组成员能协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3. 强化学习管理, 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态度
学生的学习责任态度影响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水平, 一般有学习责任感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坚持性, 而缺乏学习责任感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多依靠教师的牵引和推动, 自主学习水平低。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态度, 使学生明确学习是自己的分内之事, 从而自觉、 主动、 独立地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在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态度。
(1) 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如果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会获得学习的动力支持和学习责任感。 就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 教师可以用分步的方法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在学生还不能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时, 教师先为学生提供概括性的学习目标, 在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后, 将学习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学习行为。 当学生具备了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能力后, 教师可以只呈现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2) 要求学生自主监控学习过程。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监控包括学习前的监控和学习中的监控。 学习前的监控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能力计划学习过程, 安排学习活动的步骤, 设想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中的监控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当面临学习难题时不气馁, 当受到学习干扰时不分心, 能坚持克服困难执行学习计划。
(3) 要求学生评价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教师在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将学习态度、 学习行为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学生进行个人评价或小组评价时要求依据指标体系进行客观评价, 特别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评价。 通过建立评价规则、 形成评价规范, 使学生的学习评价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要求, 不需要教师规定任务,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自觉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并能及时根据评价反馈调整学习活动。
摘要: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活动形式, 也是学生进行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性能力。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管理和调控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或活动方式。在小学阶段构建学习中心课堂的实践中,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重点, 也是难点。发展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依据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分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构和发展要求, 探寻适宜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1725.
[2]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14.
[4]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6.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推荐阅读: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经济评价的认识07-01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马克思期中论文08-22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06-20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07-15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06-17
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07-12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09-19
酶活性的研究性学习06-16
关于化学的研究性学习09-11
音乐中的研究性学习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