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的研究性学习

2024-09-11

关于化学的研究性学习(精选8篇)

关于化学的研究性学习 篇1

研究性学习汇报

为了指导接下来进行的实验,我们进行了以计算为主的理论分析。

我们分别计算了:Zn(OH)2沉淀刚开始形成,Zn(OH)2沉淀刚开始转化成Zn(OH)42+

配离子,以及Zn(OH)2沉淀完全转化成Zn(OH)42+配离子时所需要滴加的NaOH溶液的体积。这里的计算看似复杂其实十分简单,高一的学弟学妹们你们现在应该已经学过了可逆化学反应的平衡计算了,在这里是一样的,先根据可逆反应“起”、“变”、“平”三步列出方程式,然后通过查阅资料得到Zn(OH)2的Ksp和Zn(OH)42+的K稳,代入方程式中即可得出结果。

我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物质的浓度,温度和物质自身的性质。关于物质的浓

度我们主要选择了两个因素进行探究,分别是改变原溶液的浓度和改变滴加溶液的浓度;温度:我们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实验的影响;我们又从两个方面探究了物质自身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中心离子相同时不同配体的影响以及配体相同中心离子不同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物质浓度影响的实验:首先我们配制了NaOH溶液和ZnCl2溶液,为了使

实验现象更为明显,我们配制了浓度较低的ZnCl2溶液和浓度较高的NaOH溶液,大家可以看到这是NaOH的过饱和溶液,然后我们将NaOH溶液加到ZnCl2溶液中,立刻有白色沉淀产生,我们继续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发现沉淀渐渐溶解了。

关于化学的研究性学习 篇2

1.1 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很多同学认为学习化学只是为了升学考试, 特别是高一、高二的学生认为只是月考通过就行了, 很多同学把学习化学的时间用来巩固其他科目的知识, 甚至放弃了学习化学的时间, 学化学难减弱了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由于多次的考试失败, 学生产生了消极情绪, 学习态度也越来越不端正,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

1.2 化学功底薄弱

有的教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 采用急于求成的教学模式, 着重讲解理论知识, 却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是一味的讲”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铝离子带正三价”等等, 却没有着重讲解原子为什么由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形成, 导致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对化学知识结构混淆不清, 没有找到很好的记忆方法。

1.3 对化学失去学习兴趣

进入高中阶段, 由于化学难度的增加, 很多学生逐渐的对化学失去了兴趣, 高中的教学只是老师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 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 这样造成了学生觉得对化学失去了兴趣, 也造成了学生想放弃学化学的念头。

1.4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与初中教学进度相比较, 高中的教学进度就像火箭一样一跃式的跳入下一节环节, 使学生没有一个缓冲过程, 由于对老师的教学没有适应, 加上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的学习态度, 也不做好笔记, 这必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高中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思考、多练题的学习习惯。

2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策略

2.1 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首先, 课前预习是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并边看书边做课后习题,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其次, 学生在上课时应专注听讲,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分析, 对老师的观点不认同, 可以大胆的发表意见及补充说明, 这样老师和同学之间就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习惯, 教师应提倡合作探讨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掌握基本知识,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再者, 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也是有益的, 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及时巩固知识, 也能弥补不懂的地方。复习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知识, 使大脑有个清晰的整体框架, 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个清晰的解答思路。

所以, 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2 提高学生意志力和心理素质

多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让学生明白荆棘坎坷的道路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在困难面前, 要积极引接挑战, 养成刻苦学习、具有专研的精神。高中化学是需要不断的练习, 不断的记忆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反应原理的过程, 例如, 铁离子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 也可以与氧气生成三氧化二铁或者四氧化三铁;苯分子是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的结构, 苯环上的碳碳键不是有碳碳单键和双键交替形成的, 苯分子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独特的键。学习苯的原理, 加大了化学学习的难度, 不仅高中需要学化学反应原理, 还需要延伸拓展出其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老师应通过化学的发展历程中, 举例说明化学家是怎样成功的, 使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自我调节, 增强意志力, 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当然, 化学是从易到难的一个过程, 老师应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 不求急功近利,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要稳定自如, 一步一步的分析解决。

2.3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好的学习方法的开端, 根据化学学习的特点, 熟悉知识的结构和化学知识的整理, 可以尽快的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是自我学习能力的基础, 才能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 要不断的发现问题, 并努力的找出解决方案, 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有所提升, 当然, 不容忽视的就是在化学学习常规方面要多下功夫, 如果基本的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反应原理都不懂, 在推导方程的时候, 问题就不能引刃而解, 所以, 化学学习多加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 课前预习、课时听讲、课后复习的教学原理是不变的, 学生掌握了知识, 在课后的练习中就能顺利的完成。当然, 学生不仅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也应有好的教学策略, 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思维, 老师应设计一套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有目的性的给学生设计有方向性的问题,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校正和改进,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的改革, 加大了化学学习的难度, 这使学生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所以, 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在教学中, 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高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渐渐的失去方向, 老师应积极帮助学生, 开导学生, 帮学生减轻压力, 老师可以通过课余时间帮助学生疑难解答, 多与学生交流生活上的乐趣, 进而拉近师生的关系, 通过摆谈有关化学方面的有趣话题, 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能热衷于化学。老师也可以通过做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反应的奥妙真的神奇, 化学反应可以变换出不同的物质和改变颜色, 例如, 干冰的实验, 把二氧化碳放在零下78.5摄氏度低压下的试管中蒸发, 边凝结成一种冰雪状固体物质。通过分析化学实验,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语

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知识在不断的更新, 学生只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在实际运用中才能运用自如,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 形成有创新的思维模式。在教学方面, 老师的积极指导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 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策略才是学习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1997 (2) :5457.

[2]黄爱华著, 《课堂教学艺术》,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版。

[3]王祖浩等著, 《上海市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第一版, 第七页。

关于化学的研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作者简介]李超柱(1957- ),男,广西贵港人,钦州学院生物与化学系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化学教学。(广西 钦州 535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63-01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必须面向社会,走出课堂,全员参与,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三个超越”。那么,如何实施化学研究性学习呢?

一、知识背景准备阶段

学生长期处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中,对研究性学习缺乏感性认识,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知识背景的准备这一环节是必要的。准备的内容包括:教师或指导专家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目标、步骤、意义等,使学生有一个概括性认识;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时,最好结合实例,要通俗易懂;给学生开设一门短期的结合课程,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发展中普遍的问题,以开拓学生视野、活跃思维,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了解二氧化硫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及如何防治的知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社会调查、实践能力,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表达观点、展示成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探究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增强团体精神。

4.社会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对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选题立题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自由选择自己所要研究的课题,对选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可行性进行判断论证,教师可作为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共同确立研究课题。这一阶段,学生的选题大致会经历一个由模糊宽泛到具体明确的过程,因而需要教师不断地加以指导,以进一步调整、改进,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因此,在学到二氧化硫知识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生产生活、食品卫生、生存环境等方面与二氧化硫性质有关的知识,诸如全球关注的“酸雨”、食品业中的“化妆品”、矿物燃料的“脱酸技术”,等等。学科知识要结合生活、生产、社会问题展开,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研究欲望。

三、组织课题小组、制订研究方案阶段

课题小组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每个课题小组一般以3至5人为宜,采取自愿结合、适当调整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建组之后,每一个课题小组要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对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实验方案的编制等。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一节时,可将研究性课题“酸雨与二氧化硫”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参考:

问题一:在你学习或生活的区域内,酸雨的危害有哪些?问题二: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酸雨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哪些?问题三:如何测定收集的雨水的pH值?它是酸雨吗?问题四:采集酸雨样品一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雨水样品的pH值,所得的pH值数据随时间如何变化?是何原因?问题五:在英国进行的一个研究结果表明,高烟囱可以有效地降低地球表面的SO2浓度。在20世纪60~70年代的10年间,由电厂排放出的SO2增加了35%,但由于建筑高烟囱的结果,地面浓度降低了30%之多,请你从全球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种方法是否可取?简述其理由。问题六:在火力发电厂燃烧的废气中往往含有SO2、O2、N2、CO2等,为了除去有害气体SO2,并变废为宝,假如你是一名工程师,怎样设计方案?问题七:在某地有两个污染较严重的工业污染源,其中一个污染源为硫酸厂所排放的废气,另一个污染源为造纸厂排放的污水(主要成分有NaOH、Na2CO3等),请设计综合治理这两个污染源的方案。

四、实施阶段

研究方案制定出来以后就进入了实施阶段。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鼓起勇气,敢于走出学校,敢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和失败的考验,适当地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做实验、搞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搜集有关信息。其次,倡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学会交流与合作,做到小组的事大家做,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又强调活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学生研究活动的方式方法各小组会不尽相同,同一小组中的成员也会有各自的想法,教师不但不要批评,还应呵护,有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协商解决。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会发现与本课题有关的新问题,或与原先设想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就要回头重新修订研究方案,使之不断完善。例如,在设计测定酸雨的方案时,有的学生考虑到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遇酸变红色,所以就选择紫色石蕊试液,可发现有的酸雨并不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于是百思不得其解,是怎么回事呢?后来经过查阅资料知道石蕊试液是弱的有机酸,它发生颜色变化的pH值范围在5~8之间,由于雨水的pH值小于5.6就成为酸雨,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改用pH计测定,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

五、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

在前一阶段活动完成后,课题组要将该阶段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与概括,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例如,学生在研究“除去废气中有害气体SO2,并变废为宝”时,经过讨论,对不同的方案从科学性、经济性、可操作性等进行评价,并得出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洗气法(又称石灰法):用石灰乳(氢氧化钙是悬浊液)吸收SO2变为Ca(HSO3)2,Ca(HSO3)2还可进一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CaSO4 。Ca(HSO3)2可用于造纸工业,CaSO4可用于生产水泥。

方案二:固定法(又称石灰石法):在含硫的矿物燃料中加入石灰石,石灰石在一定温度下分解生成的生石灰跟烟气中的SO2发生反应生成CaSO3,CaSO3 被炉膛内的氧气氧化生成CaSO4。同学们通过比较这两种方法发现,由于第一种方法所用的原料石灰,虽然成本稍高,但脱硫效率较高,达95%,而第二种方法所用的原料是石灰石,来源广,成本低,但脱硫效率相对于第一种稍低,为85%,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大家一致建议脱硫应采用方案一。

六、成果展示和交流阶段

根据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采用恰当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和研讨。成果可以是小论文、图表、模型、电脑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例如,“酸雨与二氧化硫”课题组撰写了科技论文“空中死神——酸雨”,介绍了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酸雨危害的事例,让人们认识到酸雨造成的恶果还会关系到人类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认识到,酸雨不是不可征服的,号召人们积极参与环境的治理当中。

七、总结评价阶段

在成果交流研讨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评价,方式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口述与文字材料相结合,然后是教师的概括性总结。通过评价,激励和鞭策了学生积极参加这类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章剑和.“研究性学习”几个焦点问题浅谈[J].中小学教育,2002(5).

[2]陈俊林.“SO2的性质”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03(1).

[3]林肃洁.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化学教育,2003(2).

[4]庞锡涛.无机化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1

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

同时也“被迫”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既然是远程培训,也不会很紧张,可是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天的听、想、写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

培训真的是既太紧张太辛苦!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化学教

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新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

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

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清晰地认识到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

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

对于一个初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

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

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

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初中化学新课程。

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

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

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初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化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

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4.懂得了应该如何把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

“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

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中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

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通过培训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我还懂得了化学的兴趣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当然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更是不可估量。

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作风,体会到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人的潜力真的是可以不断挖掘的。

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也让我见到了许多教学上的创意。

在教学技能的学习上,我的收获很大。

规范的教学流程,巧妙的课程设置,让我感觉到那些原本在我大脑里模糊不清的概念马上就清晰了。

……除了教学技能的学习,更让我受到震撼的是一种严谨的作风。

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2

本次培训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人教版教材的介绍

2.研究章节内容

3.与教学实际课例相结合的互动活动。

4.问题讨论与解答。

5.与同组教师交流使用教材后的体会与反思。

6.形式上,讲、观摩、评、做等相结合。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要精心设计提问,随机性提问不能过多,教师言语表达要准确、清晰、和谐;实验操作要规范、可观察性。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突出了化学以实验为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加强了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新教材教学观念的变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规定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而学生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配角、听众或观众。但现在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例如,第一单元的课题二(相当于以前的绪言课)的处理,以往教师都将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辅料”。但现在许多教师都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有的教师不惜花费2~3节课来完成课题1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方式的变化,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因此,教学过程必须重视正确结论的掌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言,在新教材实施前后却相距甚远。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而轻视知识的构建和方法的掌握、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教师只需要将知识进行讲解,实验进行演示甚至讲解,学生也只需记忆、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权利,其培养出来的所谓好学生也只不过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但在新教材实施后,教学方式已有较大的改变,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相对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接受式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这一点上要逊色得多。正是基于此,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在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几乎都是接受式。但在接受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纯粹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张扬和发展;相反,探究式学习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学生的“我学会”转化为“我会学”。例如,“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的设置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即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关于“分子性质”的学习,以前都是教师直接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新教材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苯分子的图像,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两种学习方式都不可相互替代,应让两者达到动态的、和谐的统一。目前虽然教师还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具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他们的行动中也有了这样的尝试。

总之,经过对教材的研究,我感触很多,教材在改变,教学理念也在变,教师的角色也在变,我有信心、也有决心教好我的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成为真正的教学骨干。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3

学习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后,本人认识到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加强基本概念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五、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综合复习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检查巩固很重要,一定要形成概念网络系统,学生是否形成网络系统,应用概念题组检查。在学生掌握了题的.知识结构、原理后再将原题进行改编。在进行这类指导时要选定原理,指导学生运用概念,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适当设置疑难,合理设计知识结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又能巩固化学基本概念。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4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奋斗目标,回想当初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之后,我们怀着冲动的心情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在这里,我吸收着前人的智慧,接受者人文道德的洗礼,感受到自己真的穿梭于一个多彩的世界。也许是以前朦胧的我不知是对生活的感受不深,或是自己的能力有限,致使人生的前二十年总是在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对于一个有理想,更充满斗志的年青人是决不能容忍自己的人生只是庸碌的一生,现今我已经二十一岁了,同样也是我人生的第二个二十岁的开端,还记得英语老师见过这样的话“人生的第二个二十岁是一个人的关键,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基石,一个人在四十岁之前如果还没有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仍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此人必将庸碌一生”。

趁着我第二个二十岁的开端,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唯有努力于自己的专业,还记得高考完填志愿时,自己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和自己对化学的青睐,并没有考虑到今后的就业处向,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决定并没有错,经过在大学里一年多的学习,自己自认为对自己的专业有一种充分的认识,虽然专业越学越深入,越来越难,但我有充分的自信将自己的专业成绩做到最好。

自从初三开始学习化学以来,到现今已快有六年有余,现在回首往事,初中、高中的化学讲究的时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追求结果,而大学化学则不同,它不仅要求我们懂得这些,而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去善于发现,探求该反应历程,为什么会发生反应?又是怎样反应的?而且要求我们训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这几门专业课程是学习化学专业的基础。

《无机化学》着重元素学,探求反应的过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反应?《有机化学》者注重有机分子的结构学以及有机产品的合成学。这两门课程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二者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这两门课程我想是不肯能很好的认识的,就如《有机化学》学完后,甚至可能连最基本的碳原子结构重排都不知道,我想如果真的那样,就太悲剧了,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枉做为一个大学生。

所以我为我自己所喜爱这一门学科而感到无比荣幸,我坚信在大二的这一年里我同样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学习化学。深刻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强化自己的个人能力,因为我深刻的知道当一个人为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而挥洒汗水时,其实那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付出,而更是一种享受。

生活中有很多人只注重表面上说,却不愿努力去实践,或者用哲学的观点说是“形而上学”而不全面的分析问题,最后还是被生活所摒弃,被社会所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状,与其说生活是残酷的,还不如说是自己埋没了自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生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现实一点,要知道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地方是不公平的。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更要用敏锐的眼睛去洞察生活中的一切。

同样新时期的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身价,如果那样,一定会使自己变成一个眼高手低的社会累赘,扼住命运的咽喉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责任也是对生活的义务。

总之“化学”就是反应的一门学科,这种反应又单纯的物质上的反应,同样生活中的种.种反应也可以归于“化学”,所以学习单纯的物质上的反应时,我们也应该想想生活上的种.种反应,这样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学好化学,就应该将所有的反应尽量一体化、联系化、网络化,弄清其原理,掌握其历程,从而进行深刻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5

企业就像人一样,有躯干和灵魂,没有灵魂的躯干就是行尸走兽,同样企业没有灵魂也只是机器的堆垒,制造物品的工具。而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文化,它看不见摸不到,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企业中,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准则,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力量。

经过总经理的培训我学习到,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是组成团队个体任何一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所以企业文化就和员工的文化素质息息相关,提高员工素质和加强队伍文化建设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其中员工素质能够由12个字来概括,分别为思想、梦想、道德、坚韧、纪律、创新,同时它也是国家提倡的四有新人的创新和发展。这12个字是人神两界所崇尚的人的品质的最高境界,修真的道路上布满来荆棘,环境是艰苦而恶劣,这也是为什么有苦行僧的原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为圣人的路很艰难,我们或许做不到那么多,但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坚持其中的几个,也大有裨益。

x卫视《非诚勿扰》有个男嘉宾,全国著名的培训师,说要在多少年之后要超过新东方,口气很大,而在仔细了解他后发现,这么多年著名以来,没有存款和房子。所以我感觉到,一个人的理论素质再好,再懂得很多很多道理,如果不落在地上实事求是的工作,再怎样做也只是空中楼阁,结不出任何果实,最终还落一个骗子的名声。所以我们要求企业文化为目标,夯实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道路,践行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在工作中认认真真、实事求是、兢兢业业、知难而上、勇攀高峰。

经过总经理细致、风趣、丰富的解说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使我从一个简单的识别层面突然了解到其中的内涵,公司的企业文化目标是让每个员工生活的再好一点,这凸显了董事长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胸襟和情怀,经典理论上说,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是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是实现效益最大化。我们的企业目标与经典理论相悖,却更好的说明了嘉隆地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公司的经营宗旨是认真工作每一秒,欢乐生活每一天。认真工作是欢乐生活和生活再好一点的前提,认真工作不是僵硬死板的埋头苦干,不是弄虚作假的表面文章,是欢乐的工作,高效的工作,工作不是压力不是硬着头皮的任务它是我们的生活,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仅有工作欢乐生活才欢乐,才能把这种欢乐当成一种习惯,进而才能欢乐生活每一天。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团结、务实、创新、高效,这是对企业整体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员工的要求,嘉隆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有目标和灵魂的组织,团结、务实是这个组织的基本要求,而创新高效则是团队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我们在基础工作中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经过员工自觉履行的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把事做正确的工作作风,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经过这次学习,我认真规整了人力资源中心的工作,经过提高本部门人员的业务素质,来践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信任是员工归属感的重要方面,没有信任就无从谈起建设,公司对员工的信任,才能让员工殚精竭虑,全力付出。信任是基于职责的信任,上级对下级的信任能够让下级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去处理事情,激发下级的创造力;反过来,下级只有能努力工作,做好上级分配的任务,不断创新,才能得到上级信任。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6

科学的目的除了应用以外,还有发现世界的美,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物理化学自然也是科学,所以同样适用。

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物理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如此。然而,在刚刚开始学物化的时候,我几乎被一大堆偏微分关系式所吓晕。尤其是看那一大堆偏微分的公式,更是让我觉得头痛。然而通过阅读以及对以前高数的复习,我慢慢地能理解偏微分的含义了。由于物化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因此我们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将它们融会贯通,这才能学习好物化。

物化是有用的,也是好玩的,这些是学习物化的动力,那么,怎样才可以学好物化呢? 对我来说,主要就是理解-记忆-应用,而串起这一切的线索则为做题。理解是基础,理解各个知识点,理解每一条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使用范围等等。我的记性不太好,所以很多知识都要理解了之后才能记得住,但是也正因如此,我对某些部分的知识点或公式等的理解可能比别人要好一点,不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好像有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那或许可以放弃对推导过程的理解,毕竟最重要的是记住这条公式的写法及在何种情况下如何使用该公式,这样也就可以了,说到底,对知识的记忆及其应用才是理解的基础 物理化学不在于繁杂的计算,而是思路。我觉得学习物化时应该逐渐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物理化学的理论框架,要培养出物理化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要创新。物化离不开做题。认真地去做题,认真地归纳总结,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样才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框架,而且做题也是一个把别人的框架纳入自己的框架的过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阶段我们对物理化学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做题以及稍后的物理化学实验中,当然把它们应用于生活中也是可以的,至于更大的应用,如工业生产上,还是得等毕业之后才有机会吧。

尽量培养自己对物化的兴趣,多看书,多做题,总结自己的经验,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物理化学理论框架,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学习物化的方法。我又记起高中教我数学的老师说过的“知识要收敛,题目要发散”,其实这也适用与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不断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持之以恒,最终就有可能读通物化,面对什么题目都不用怕了。这一点尤其是对有志考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同学来说很重要。最后,加油吧,各位。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期待在这个学期收获更多!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7

我所指导的两个研究性课题分别为:《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现状》和《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两个的研究成果都是课件形式,我觉得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同。对于《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现状》这一课题,我主要是在课件制作上进行指导,而《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这一课题,在知识上和课件制作上给予学生指导。

虽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花去学生大量的时间,又要耗费教师一定的精力,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是领导和教师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坚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拓展了视野,学会了自我教育、主动学习,更增强了自信心;通过研究性学习,是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教改,探索新的教法和学法,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因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它真正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求知欲;而且它最大的魅力就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不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出击;不再被成天禁锢在教室里,而是亲身走入社会,走入现实生活;不是以封闭的考试卷来论学生的成败,而是以全新的学习、探索和研究过程来综合评价。在这里理论与实践的亲合度大大增加,还满足了学生渴望走入社会生活的愿望。

一.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由于我们教师和学生长期处在传统课程的教与学方式之中,对研究性学习既无感性认识,又无理性认同,要启动这一全新的课程,知识背景的准备和铺垫非常必要。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教师和学生一样,都需要提前学习、参考和借鉴其他资料和信息,为实施课程指导做了理论的准备和铺垫,使教师在一个相对较高层次上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不断深入运用,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特点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信息技术不是外在于人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学生在二、优化教学情景,诱发研究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更不可能推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动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与探索。

三、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

在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的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在《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或错误的想法和设计,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失败,才使学生能够及时的调整方法、改进方案,最终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重视探究过程,感悟创新苦乐

中学生在研究性课题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象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研究性课题中的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而科学家发现和解决的却常常是人类从来没有发现或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新事物。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像”而不是“就是”科学研究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实、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视“过程”的亲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过程本身就已经使学生受益颇丰!有这个参与的过程和没有这个过程,绝对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活动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获得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更具有现代综合型人才的特质。

五、渗透科学方法,全面提高素质

在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让学生试着做些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学会了归纳总结、类比推理、数据搜集与整理、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研究既会成功,也会遭遇失败,必须做到不骄不躁、沉着冷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通常说的、在实践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的现状,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良方。近年来,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效益不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这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涉及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涉及校长办学思想的转变、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正如专家所言,这种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总之,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探索研究的锻炼中,逐步形成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8

其实在学习物理化学之前,我还发生过一件有意思的事,在上高三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做化学题,而特别讨厌做物理题,在高考临近前,我疯狂地做物理题,导致我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自己正在做一道题,而题的内容竟然是有物理和化学组成的,当时醒来后,我那个叫做无语啊,我都很纠结自己怎么会梦见这种事,后来跟我们班的同学说了之后,他们都说我疯了,当我上大学后,当我知道有物理化学这门课之后,我好想跟我们的同学一个个的打电话过去,跟他们说我没有疯,这个世上真的有物理化学啊!嘎嘎。

学习物理化学之前,我确实很害怕,因为一直听到各种各样的谣言,说物理化学有多难有多难的,所以在第一节物理化学课上,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很认真很认真的听,生怕自己漏掉一个很小的词,而导致自己听不懂,但是说实话,这么长时间下来,我并没有觉得物理化学很难啊,哈哈。真的,(ps:也可能跟我的智力有关吧),啊哈哈,(再ps:也跟端木老师的能力有关吧,老师你也得意的飘吧),其实,这么多的物化课下来,我觉得物理化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看书,一定要把书上讲的理解透,不可死记,而且每一个公式怎么来的一定要在理解之后自己再亲手演算一遍,并且一定要认清每个公式使用的前提条件,比如理想气体、等温、等压啦什么的。不能混淆,而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多做题,要掌握的更加牢固,还要多看课外资料,虽然后两项我到现在还没有开始做过,但我从明天就要开始做题、看课外资料,为自己的大话买单!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9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平常教学中所反思的内容,举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CO2通入Ca(OH)2与SO2通入Ca(OH)2中实验现象相同。

有学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无法看到现象中出现的浑浊。针对上述观点,我就着手做了有关CO2与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实验,结果发现SO2通入Ca(OH)2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使之变浑浊又变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后来,经过多次改变外界条件,如SO2进气速率及浓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浑浊。

案例二:生物与化学中均提到的一个知识点:碘遇淀粉变蓝色。

有学生提出,淀粉与I2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里面是否还存在I2?为此,我们经过探讨,得出应存在I2,并通过实验得以验证。

实验设计为: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观察到现象:①溶液先呈蓝色;②Cl2继续通入,蓝色消失→无色。

原因:①Cl2+2I-=I2+2Cl-I2遇淀粉变蓝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这种教后反思内容还很多,如实验教学与近几年考实验题相结合,我们就不难总结出近几年考实验题特点及平常教学应注意问题;还有有机合成题通过习题教学中出现题型,就能想到此类型题且多以酯化反应为背景等等,若平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匪浅。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10

罗庄之行,本人受益匪浅,简单谈一下我的感想和体会:

一、教学要面向全体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课改中我们要争取做到 :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二、教学要注重实验

通过本次研讨和学习,让我体会到实验的重要性,所以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且教育学生去发现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化学课程的性质,我们不难看出实验教学在化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几个要素。卢巍老师提到“我们在教给学生科学探究时一提就是这几个步骤,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这几个程序,学生也能熟练背下来,知道科学探究要经过这几个程序,但并不代表他就能经过这几个程序”,我们的教学是教育学生能进行这几个过程,能自发的去探究问题,这就要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规定好问题让学生去实验,是验证性而并非探究性,从而傅束了学生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在实验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引导教学,多向学生提问“你有什么想法?”“有 什么疑问?”“你还想知道什么?”“你猜猜会有什么现象?”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三、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新课标》要求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获得体验,获得真知。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在新课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11

在我没学习这门课之前,就闻知了物化的鼎鼎大名。

第一次,记得在人人网上,看到学姐发的图片,讲述了图书馆里物化的奇遇。这位学姐,暂时离开书桌,等她回来后,发现自己的物化书上多了一张字条。字条上大概写:同学,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对你产生了深深的敬佩。我在高中认为最难学最讨厌的就是物理化学,当我看到这本书,原来这个世界还有更神奇的存在。同学,作为文科生的我只能深深的祝福你,祝你好运。

第二次,而在没上这门课之前,陈凯老师就告诉我们,以往学长学姐们对这门课的过关率。

可以说,我是对这门有着恐惧感,还有好奇感。因为我本身不太爱学习物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上完了第一章。总体感觉还好,但是就感觉在上大学物理,有数学微积分,还有好多的形式看起来很复杂的公式。看来,要做点题目,感受感受难易程度如何。

不过,越往后面应该越难,不能掉以轻心。

借用同学的一句话,得物化者得天下。哈哈,加油。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12

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现代公民与化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新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目标来指导化学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来指引每一位教师,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必须学会用新的思想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20xx年09月02日拿到了新教材,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看法。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

1、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传统教材:(1)过分强调化学学科的学术性、严密性、系统性和独立性;

(2)知识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内容,某些方面远离现实生活实际、远离社会生产实践以及远离学生个人实际;

(3)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忽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忽视对学生进行交往、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自主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的欠缺;

(4)对实验的要求是死板的,要求学生只掌握某些死记硬背的实验,对实验的设计、观察、实验过程的探究要求不到位;

(5)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一步到位,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没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新教材:(1)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2)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密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和现代社会以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切身感受现代化学和科技的魅力;

(3)突出化学学科特征,以实验为基础,强调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增加了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介绍了现代化学实验技术,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并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5)深度不如老教材而广度大大超过,难点相对分散而知识点相对集中,特别强调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必修到选修实际上是一个从知识储备到知识深化、从能力培养到能力生成的过程。

2、新教材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1)从精英教学转向到大众教学:旧教材的教学目的是选拔性的,繁、难、偏、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灌输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目标高,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过早表现厌学情绪,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新教材的课标是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可能发展提供和创造机会,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精英教学到大众教学的转化;

经过这次培训,我收获很多,感触很多,教材在改变,课程标准在变,教学理念也在变,教师的角色也在变,我有信心教好学生。

关于化学学习心得体会13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新大纲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核心、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新大纲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⑷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坚持以学生为本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觉得,科学的目的除了应用以外,还有发现世界的美,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物理化学自然也是科学,所以同样适用。

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物理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如此。

物理化学当然是有用的,这一点只要平时请教一下卢峰老师,与他交流一下就很清楚了,事实上,他的工厂离不开物理化学的知识。而像甲醛,氨等的生产也必须综合考虑反应的自发性,反应速率及生产成本等因素,以寻求可以带来足够经济效益的生产条件(温度,压力等)。

物化是有用的,也是好玩的,这些是学习物化的动力,那么,怎样才可以学好物化呢?

对我来说,主要就是理解-记忆-应用,而串起这一切的线索则为做题。理解是基础,理解各个知识点,理解每一条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使用范围等等。我的记性不太好,所以很多知识都要理解了之后才能记得住,但是也正因如此,我对某些部分的知识点或公式等的理解可能比别人要好一点,不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好像有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那或许可以放弃对推导过程的理解,毕竟最重要的是记住这条公式的写法及在何种情况下如何使用该公式,这样也就可以了,说到底,对知识的记忆及其应用才是理解的基础。只是,在记忆的过程中有些细节是不得不注意的,如上下标等,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如果少了上标就失去了“标准”的含义而变为一般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

卢峰老师说过“物理化学不在于繁杂的计算,而是idea”。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我觉得学习物化时应该逐渐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物理化学的理论框架,要培养出物理化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要创新。就像在学电化学的时候,我研究过原电池的设计,而且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05AC的班刊上,我希望可以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物化离不开做题。认真地去做题,认真地归纳总结,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样才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框架,而且做题也是一个把别人的框架纳入自己的框架的过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阶段我们对物理化学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做题以及稍后的物理化学实验中,当然把它们应用于生活中也是可以的,至于更大的应用,如工业生产上,还是得等毕业之后才有机会吧。

热力学基础的重点应该在于各种状态函数的计算,这部分的常见题目就是计算W,Q,△U, △H, △A, △G, △S这七个物理量,其中W与Q是过程函数而△U, △H, △A, △G和 △S为状态函数变,这是在计算时不可忽略的。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水在一个大气压下及373K下转化为同温同压下的水蒸气,要计算上述七个函数,第一道小题是经由真空膨胀过程,第二道小题是等温等压可逆相变。经由不同途径,系统所作的功及所吸收的热当然不同,但是难道△G等状态函数变也不同吗?如果从头计算一遍不就做了无用功吗?热力学基本方程式也是很重要的,在计算中要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要用。不过我一直都没有把他们记得很牢,但是我理解了它们的推导过程,所以可以随时推导出来,而这也就有利于我对物理化学的一些章节的理解与掌握。就像为什么偏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同时又是化学势(chemical potential),因为dG=-SdT+Vdp,G的特征变量就是温度T与压强p,所以偏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的下标即为T,p,nC(C≠B),而化学势的下标必然为T,p,nC(C≠B),所以GB=

μB。而其它的状态函数的特征变量都不是T,p因而它们的化学势与偏摩尔量都是不同的。

至于动力学,不同反应级数的动力学方程自然是很重要的,而且对于反应级数的判断也是重要的,速率方程,速率常数或者半衰期,只要告诉我其中之一我就知道这个反应的级数。举个例子,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单位必为(时间)-1,而且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为ln2/k,与初始浓度无关。而动力学方程的推导也是重要的,考试时出现这样一道动力学的大题,给你反应机理要你推导出速率方程也是很正常的,顺带说一句,高分子化学的考试也很可能出现这样的题型。

实际上,有时候我觉得物化还是挺好玩的,然而,它的难度一点不小。在学习物化的过程中,我尽量让它更系统化,注意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例如根据△G=-nEF,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电极电势E计算△G,这样也就把热力学与电化学关联起来。

化学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体会 篇5

1.学习人教版教材的介绍

2.研究章节内容

3.与教学实际课例相结合的互动活动。

4.问题讨论与解答。

5.与同组教师交流使用教材后的体会与反思。

6.形式上,讲、观摩、评、做等相结合。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要精心设计提问,随机性提问不能过多,教师言语表达要准确、清晰、和谐;实验操作要规范、可观察性。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突出了化学以实验为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加强了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新教材教学观念的变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规定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而学生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配角、听众或观众。但现在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例如,第一单元的课题二(相当于以前的绪言课)的处理,以往教师都将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辅料”。但现在许多教师都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有的教师不惜花费2~3节课来完成课题1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方式的变化,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因此,教学过程必须重视正确结论的掌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言,在新教材实施前后却相距甚远。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而轻视知识的构建和方法的掌握、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教师只需要将知识进行讲解,实验进行演示甚至讲解,学生也只需记忆、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权利,其培养出来的所谓好学生也只不过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但在新教材实施后,教学方式已有较大的改变,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相对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接受式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这一点上要逊色得多。正是基于此,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在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几乎都是接受式。但在接受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纯粹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张扬和发展;相反,探究式学习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学生的“我学会”转化为“我会学”。例如,“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的设置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即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关于“分子性质”的学习,以前都是教师直接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新教材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苯分子的图像,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两种学习方式都不可相互替代,应让两者达到动态的、和谐的统一。目前虽然教师还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具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他们的行动中也有了这样的尝试。

高一化学研究性学习 篇6

CuSO4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有同学猜想其它盐溶液也能在这个反应中起同样的作用,于是他们做了以下的探究。

(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在一支试管中加入5ml 5%的H2O2溶液,然后滴入适量的FeCl3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实验现象:①

实验结论:FeCl3溶液可以催化分解H2O2

(2)已知FeCl3在水中可解离出Fe3+ 和Cl-,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甲同学的猜想是: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FeCl3溶液中的H2O;

乙同学的猜想是: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FeCl3溶液中的Fe; 丙同学的猜想是: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FeCl3溶液中的Cl-;

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 ②同学的猜想,理由是 ③

(3)同学们对余下的两个猜想,用实验进行了探究,请你仔细分析后填表: 实验过程:向盛有5ml5%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HCl,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

结论④。

实验过程:向盛有5ml 5%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⑤,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实验现象:⑥。

结论:⑦。

关于化学的研究性学习 篇7

多元思维作为立体全息的思维模式, 应用于涉及思维能力的各个领域, 高中化学学习在强调知识积累与应用的同时, 对学生逻辑思维、概念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模式的综合运用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高中有机化学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部分, 涉及知识点较多, 连贯性和系统性不强,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融入多元思维训练, 既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难以掌握和应用的问题, 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对学生的要求

多元思维作为多种思维模式的统一, 在运用的过程中需以一定的思维水平为基础, 想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融入多元思维的应用和训练, 就要求学生自身要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思维发展的中期, 也是思维发展的主要时期, 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达到多元思维的要求。除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有要求外, 在有机化学学习中融入多元思维, 还对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多元思维是在解决问题时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基础的思维表现, 所以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多元思维“铺路”的基石。

(二) 对教师的要求

高中化学知识点复杂, 与生活联系不密切, 对教师来说已经有一定的压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应用, 对教师来说更是扩大了教学范围, 需要消耗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多元思维应用于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需要教师在具有一定有机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思维培养和发展的相关知识, 在讲授有机化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思维的能力, 达到多元思维的发展要求。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中, 根据已有的教育条件和受到的限制, 多元思维的应用可以采取开放式习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实施过程较为简单, 所需教育条件易于提供, 不会给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育学习增加负担, 在多元思维的应用、发展和对学生知识的巩固方面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 开放式习题的编制需遵循一定的编制原则

开放式习题的编制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 开放性与收敛性兼顾原则等。

科学性原则:开放式习题应具有科学性, 这是任何习题编制都必须遵守的原则。

适应性原则:习题的编制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 思维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相适应, 这样编制出的习题才能难度适中, 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开放性和收敛性兼顾原则:开放式习题的编制要兼顾开放性和收敛性, 既要扩大思考范围, 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也要控制范围的深度和广度, 避免学生的思维“越界”, 使习题的讲解和答案的统一产生一定困难。

(二) 开放式习题的应用应注意“开放”的教育环境

采用开放式习题将多元思维应用于有机化学学习的过程中,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也应遵循“开放”的原则, 如采用问题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这种学生自主探究所占比重更大的教学方法, 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多元思维的应用。开放式习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鼓励学生相互讨论, 相互评价对方的答案,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 促进学生逻辑思维, 判断思维等思维的发展。

将多元思维应用于有机化学学习的方法还有很多, 化学开放式习题的实践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尝试和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 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发展水平, 还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多元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 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65.

[3]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仁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龚雷.数学开放题的编题原则[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5 (5) :25-28

关于化学的研究性学习 篇8

关键词:有机化学 教学 学习兴趣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074-01

有机化学是我国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有机化学旨在阐述有机化學的基本原理,并力求将有机化学的理论及技术方法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科技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2]但是,大学低年级学生作为主要教学对象,对有机化学学习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教学进度快的大学学习模式并不尽适应;与此同时,有机化学的概念较多,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很多学生很难开展自学,所以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吃力、回避甚至放弃的现象。[3]我们知道,大学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还需要他们能够把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即具备思考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如何开展教学工作,有效启发、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学创造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大学有机化学的兴趣,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是当前大学有机化学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4]接下来,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的教学感知,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出几点建议。

1 把握整体,明确细节

大学课程的学习,首先要求大学生理解其所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其自身的知识框架体系,有助于以往所学知识与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化学学科导论课上,教师可以将诸如高分子材料等技术方法的出现与应用为例,向学生介绍大学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经典和现代研究方法及研究热点等,总结有机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其对有机化学产生整体意识,形成整体框架;其次,介绍现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内容结构,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把握整体;最后,详细介绍,明确各个章节结构。大学教学同样要求知识归类,强调各章节设置的目的意义及逻辑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不断地将所学知识定位于整体框架内,不断充实其自身头脑,这对于今后开展更为复杂、抽象的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

2 完善教学内容

学习有机化学的大学生,其学科分布包括材料化工、植保、机电、生物、环境等多个领域。由于各专业的知识内容和研究重点不尽相同,因此,很难像化学专业学生那样要求他们做到面面俱到,学习较深的化学理论知识。基于此,我们应该结合听课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取舍教材的内容,优化有机化学教学知识结构,保证有机化学体系新颖,内容精炼,联系化学实际的特点。同时,面对枯燥的理论,学生一般很难接受。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所讲述的知识与实际发生的事物或事件结合起来,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其次,可适量增加有机化学历史知识,介绍历史上著名化学家的成就与工作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坚定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执着精神。第三,结合明确有机化学的前沿性研究,展示化学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3 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有机化学教学一般为直接的知识传授。面对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今的大学生往往很难接受。其关键在于他们往往对面临的知识学习难题束手无策,一旦问题太多,就会气馁并产生放弃的想法。因此,根据目前存在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十分有必要的。引导式有机化学教学,即大学教师按照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假设性或实际性问题,在空间和时间比较自由的环境气氛中讨论科学问题,引领学生去认真思考、主动讨论、找到科学关键、得出科学结论、完成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目的。在此期间,教师应倡导学生提出个人观点,有理有据、大胆假设、细致解析、综合考虑。这样,学生会在课程结束后有一种自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往往会转化为学习动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全身心投入。

4 拓宽实验教学

有机化学实验是大学生有机化学学习中的主要组成之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应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要涉及一些传统经典的有机化学实验,还需要与生活中的化学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中涉及的化学应用结合起来。因此,要使大学生明确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价值,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上的实验,而是可以走进生活、走进化工厂。另外,在指导实验方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强调有机化学实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前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及操作。其次是有机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正确操作,并逐步形成科学的操作习惯。对于部分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操作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强调其产生的严重后果,警醒学生,使其认识到科学必须严谨。此外,对于常规的实验操作过程,教师一般不必多参与,给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纠正的学习机会。而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或异常情况,教师也不应轻易否定学生的所作所为,而是要鼓励学生的存疑态度,共同分析,发现问题所在,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最后是系统的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报告,鼓励学生对所做试验分析完整、透彻,更多的写下个人想法、观点,锻炼其科学思维能力。

5 结语

大学有机化学和其他很多课程一样,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教育与被教育过程。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当代大学生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根本条件。因此,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大学教师应该结合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多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通过不断的了解和理解,熟知不同学生的想法及个人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挖掘学生潜能,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目的。在提倡科学创新的21世纪,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就是创新能力;而我们教师则需要在全面理解现有知识理论的同时,坚持关注学科前沿,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健伟.化学专业本科阶段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大学化学,2011,26(2):6-7.

[2] 姚拥军.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讨[J].化学教育,2011(5):52-54.

[3] 戴永强,蒋海明,袁霖,等.有机化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1,39(9):167-169.

上一篇:描写鼓浪屿的语句下一篇:药品采购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