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精选8篇)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篇1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实施和评价
科学不仅是知识,更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教育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精神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科学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正是体现上述思想和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摆到了重要的位置。在高中阶段,周课时安排3课时学必修获得15个学分,而且在高考试题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试题,所有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是:确定课题 → 设计研究方案 → 做开题报告 → 探索研究 → 报告研究结果 → 讨论研究结果。
一、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能否选择一个适当的课题,对于研究能否开展影响很大,对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学生选择课题的时候,教师要做一系列的启发工作,给学生提供一些课题的示例。
1、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进行专题研究
比如,①化学与环境保护。可细分为: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汽车尾气及固体悬浮物、工业“三废处理”、环境监测技术等。②化学新能源、新材料。可细分为:化学电源、新能源、纳米技术、海洋技术、硅酸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③化学与生活。可细分为:水与生命、生物体中的重要有机物、健康与安全(毒品、烟草、兴奋剂对人体的危害),药物合成等。这类课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学生比较感兴趣,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对前沿知识的“拓展性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对书本知识研究的延续与深化,故课题也可以结合书本进行深入挖掘。如讲了碳的同素异形体后,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C60的结构、性质和用途;讲了胶体一节后,可让学生了解什么叫纳米,什么叫纳米技术,纳
米材料有哪些特点等;讲了氧族元素,可以介绍科学家新近发现的O4分子,可
让学生根据O4分子的结构特点,预测O4的氧化性强弱、稳定性等;又比如,学习了氮族元素后,可以介绍N5+盐粒炸弹、C8(NO2)8猛烈炸药等。又比如对C60、N5+等物质,我们可以根据数学、物理等知识确定它们的结构,并根据结构,预测
它们的性质,这样的学习也属于创新学习。
3、对化学实验的深层次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实验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对教材上一带而过的实验,进行深入地研究。比如铜与浓硫酸加热能反应,而稀硫酸则不能,那么,多大浓度的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跟铜反应呢?在实验中又如何避免SO2的污染呢?还可以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从反应物的浓度、用
量、控制反应的条件、外界对反应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研究,通过对失败的实验研究,更可以巩固反应条件,理解工业生产中条件控制的重要性。
特别强调的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无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注意把利用文献资料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活”资料结合起来,多选具有特色的课题,这样的课题更有现实意义。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刚做化学研究性课题时,学生可能把握不住方向,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可能不甚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加以指点。
1、研究开始时,注重方法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有价值的参考书尚少,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含义,要让学生熟悉化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查阅法等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要让学生根据课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交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钥匙。
2、研究过程中,注重鼓励和督促检查并举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遭受挫折后,学生容易气馁,使探究活动不能持久。这时需要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教师要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指导教师可以设计了下列表格:①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表;②研
究性活动小组活动计划表;③化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学生呈报表;④设计方案评审表;⑤研究性活动小组活动报告表;⑥化学研究性学习教师上课登记表;⑦研究性活动成绩评定表。学校要围绕研究性学习开展一系列活动①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讲究;②开题报告会;③中期课题报告会;④研究成果展示交流会。教师、学生及时记载研究情况,写好研究日记,真实记录个人体验,每周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学生相互督促、检查,为将来评定成绩提供依据、积累资料。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和人际交往,又能很好地自我保护。
3、研究结尾时,注重表达和交流
在结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要指导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同时还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研究的思路、过程及取得的成绩和体会。要召开不同形式的辩论会、研讨会,可以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使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一个充分交流、研讨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敢于和善于申辩。
下面是本人在化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一点心得。
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学校中产生认知矛盾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1、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新授课堂
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一般地掌握知识和发掘规律,再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开始自己的发明创造。在新授课堂中,教师逐步渗透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全心参与教学活动中去,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创造。
其实,高中新编教材中有些内容编排,就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如离子键概念的形成,高一课本是先安排氯气与镁反应实验,让学生感知宏观现象,再由此分析镁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讨论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稳定结构,最终明白阴、阳离子产生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的实质。这种用微观分析宏观现象的实例可让学生学到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于新授化学基本理论课程,也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如新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各节内容时,从量变
和质变规律阐述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介绍门捷列夫当初的哲学思想,启发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指导学习,研究问题,打破思维定势,营造创造发明的情境。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新授课,教师也能比较好地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可通过一些探索实验和实验设计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在化学1硝酸性质教学中,教课书上用铜片与硝酸(浓或稀)反应说明硝酸的氧化性,用无色透明塑料片罩住试管口,实验现象还比较明显,但从环保角度来说此装置欠佳。如果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简易装置,学生是不难发现解决问题的新装置。事实告诉我们,教师若能对这类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立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创新意识就由然而生。此时学生学的东西就不仅限在课本上了。
2、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化学实验课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大舞台,在此不仅能培养和发展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各种技能,甚至还能在某些方面有重大发现和创造。
任何研究能力的培养都不可忽视基本功的训练,所以课本上的实验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学生实验课,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预写实验报告(把要记录处理的数据和结论留出空格)。因为课本上的实验都是检验别人设计好的实验,所以此时的教学重点在操作技能上,但实验时也要认真记录现象、数据和条件,对反常现象也应如实记录,事后再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创造一种让学生探索实验的环境,以培养学生探索实验的精神,比如,氨气的实验,可以设问:我们常用固-固反应方式来制氨气,能否用固-液反应装置来制氨气呢?若能,采用什么仪器和设备?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在要求改进装置和反应条件时,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由他们自己找答案、出方案,即布置每小组写出相应内容的小论文。实验习题课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好机会,因为使用的仪器设备,采用的实验方法都是开放性的,每道习题都是一个小课题,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本功,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把自己的实验方案写好,用一个课时分组筛选出小组方案(每班分十个小组为准),具体是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讲清本组方案,再由全班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秀方案,准备在学生实验课实施。因为这种教学活动全是学生亲自参与科研活动,所以学生很容易
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异,对他们将来从事科研和提高高考的解题能力大有帮助。另外,我们还可以选做一些“选做实验”,这可以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复习课堂
复习课的目的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等,以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特别是知识迁移和综合能力。其实,此时的教学活动有很浓的研究性学习的成分,教师若能把握和设计这种课堂,学生就有一个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好机会,各种考试成绩也会显著提高。
在中学化学前后知识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把前后知识网络化、条理化。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具体可以在黑板或印件上设计出有实际探讨价值的网络表格,要求学生在限有的时间内填完表格(或边讨论边归纳),以培养学生网络知识,类比推理和归纳问题的研究能力。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归纳其它章节反馈练习。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研究一下每章节或每个知识块的内容,找到一条合适的线把各知识点串起来。比如,学生对比归纳一切有机反应时,不难发现,卤化反应、硝化反应、磺化反应、水解反应、酯化反应等都属于取代反应的范畴,再由此对比发现有机化学反应大致分为几种类型,而这些反应赋予的内容几乎覆盖所有中学有机部分。实践证明,学生这方工作做得好,解答有机化学习题,特别是信息给予题就不难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因为复习课是学生已经把握一定知识和有一定能力的教学活动,此时,教师可以大胆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分组去做,也可以让学生单干,对于工作量较大的课题一定要分小组做,让他们分工协作,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活动,教师要找的课题很多,如一题多解、容易混淆的概念、解题技巧、实验设计和装置改进等等,都可以考查和提高学生自学、知识迁移、知识加工等综合研究能力。不过,要避免同类问题的题海训练,否则会使原本的技巧和方法也变得机械化了,能力的考查也荡然无存。
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结题验收后,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这次研究的得与失,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为今后的化学研究提供借鉴的思路。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在评价上应侧重于学习、研究的过程,不论结果如何,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当然,研究后获得了成果,得到了公
认,要给予充分肯定,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继续研究。研究后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分析原因,为今后的研究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1、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
(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研究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的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等。
(2)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所研究课题的价值、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实物模型、多媒体软件等。要注意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2、高中化学研究学习的评价程序
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重点则可放在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三个环节。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如:研究资料的积累情况;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如何克服解决等。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应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之间的交流,或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参与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进行评价。
3、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可以是定性评价,也可以是定量评价。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形式,对学习结果重在鼓励,其标准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干。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篇2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改变,而且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科学素质提高的大问题。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宏伟基业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工作。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习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原则
研究性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等主要特征。同时还需符合下列三项原则,才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对化学而言,选取小课题时必须遵循“选化学或化学交叉的题目”的原则,才能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
(2)对导师而言,必须遵循“指导而不主导”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导师作用能不能准确定位,对研究题目本身影响不大,但是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却比较大。根据我们的模式总结体会,导师在每一轮的研究性学习之中贡献度不宜超过20%。一般主要在选题、步骤、方法或关键问题上引导学生思考,不能代替学生考虑。
(3)对学生而言,必须遵循“自主而不制主”的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按照该原则进行,使学生在每一次研究过程中保持80%以上的贡献度,让他们能够体验、参与、思考。
三、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特点
化学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教师要深入研究化学教材、研究学生,才有利于开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研究。研究形式如下:
(1)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化学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本目标来完成,而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激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境,将常见的知识和常规问题设计成一种具有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提问是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简便易行、适用广泛的手段。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各种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学生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看到奇妙的现象,学生兴奋点达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通过这些学生急于弄懂的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弄清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在资料的整理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记的整理过程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如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分析处理的资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现成的“死”东西,将“死”材料进行“活”处理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如中学化学计算方法归类。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搜集相关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各组间进行成果交流,最后总结出:守恒法、平均值法、差量法、极值法等。
四、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在一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以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如三氯化铝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与NaOH溶液滴入三氯化铝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因此,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研究的便利条件,促使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习成绩。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实验思维能力;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需要,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为了真正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笔者认为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这样才能使化学实验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设计,这对于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新课标也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主要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而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或展示。
二、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验能力
我们强调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个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会对外部信息主动筛选。因此在课堂上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形成新的知识网络,进而使化学实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现在的初中化学教材编写时由于考虑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是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相对较少,如果教师教学按照“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进行,其效果是学生能应试却不能真正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尽可能做到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动手。
三、通过探究实验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标准”中倡导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从学习过程来看,它强调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化学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加工信息,发挥潜能的机会,从而产生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对众多的化学实验方案给予合理的评价和优化,从而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因而开展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实验中动脑、动手,承受着实验失败的挫折,分享着成功的快乐与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在实验探究中使学生学习和体验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理解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本质,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
四、开展课外兴趣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平时碰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化学知识去解答,但有些就需要利用课外实验去探究解决。学生课外活动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它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外兴趣实验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动脑筋、动手实验去探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平时教师多留心、多积累这方面的材料,对于开展课外兴趣实验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通过实验教学把理论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此外,新课标还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化学实验的内容选取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实验药品取用于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
农村初中化学高效学习策略的研究 篇4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让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让课堂充满师生互动的气息,让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让能力在课堂中彰显。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策略、教学活动
正文: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能够开展“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怎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最重要的功能是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注意使人的感受性提高,知觉清晰,思维敏锐,从而使行动及时准确。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需要注意的维护与组织。只有专心致志地集中注意来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初中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知识时,出于对新学科的兴趣和受到“新鲜热闹”的化学实验的吸引,往往学习热情高涨,成绩良好。但在接触到元素和化合价等抽象概念后,相当一部分同学开始出现学习困难——难以清晰准确的把握各种概念,不能综合运用各概念解题,于是对老师讲的内容就没有兴趣再听——思想开了小差,或者是上课的时候出现了比较有趣的其他事情,他的注意力肯定会被完全吸走。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就越来越少,能够答出的问题就屈指可数了,课堂教学效率必然大打折扣。
怎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其他地方转移过来呢?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 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充分的领域之一。要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学生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要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学生这样的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案例1:在元素教学中,涉及较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着那些枯燥无味的字母,学生肯定会记得很烦,更不用说理解世界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了,那么在课堂上就很难控制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他会把无趣的知识看成有趣的。所以,我反复思索,学生所知的当中有什么可以拿来利用的呢?发现这个正好和英语中的26个字母类似。英语中的每一个单词都是由26个中的某些字母组合而成的,而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些元素中的某些元素互相组合而成的。譬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学生自然会想知道水的化学式怎么写,这样在讲述身边熟悉事物的同时就学习了元素符号,而且深刻地理解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案例2:探险故事:奇怪的“狗死洞”和二氧化碳
情境: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护,它不敢轻举妄动。
第一阶段:学生先听故事,听完会好奇为什么狗会死去呢?这样的情境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勾起学生解题的欲望,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先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再抽取部分同学进行回答,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情境开发:
1.这一有趣的现象和什么物质有关呢?说明了该物质的哪些性质? 2.你对二氧化碳有什么样的认识?
3.关于二氧化碳的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是什么? 4.请你列举出二氧化碳的一些重要用途?
第二阶段:实验设计,对刚才讨论出的性质用实验来验证。
利用讲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想解题的欲望,主动“求知”。如果课堂教学只是由围绕知识点设计的一个个活动简单组合而成的话,那么,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固定、狭窄的认知活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就是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难题,学生就会在“忙于应付”中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强调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中而不是“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它只强调了让学生获得对学习过程的“亲历”,而对学生是否乐意、是否有兴趣“亲历”学习的过程考虑太少,这样必然造成学生注意力的涣散,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效性下降。所以教师要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开展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所谓合作学习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分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在教学形式上,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间互动的品质越高,则学习效果越好。为了兼顾班级中的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能力应维持一定水平,合作小组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通过第一学期中段成绩和入学成绩将学习成绩、能力等方面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异质小组,2人一组,其中一名化学成绩较好,另一名化学成绩较差,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全班分为16组,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学习水平和能力基本相当,即具有同质性。为了便于完成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任务,上化学课时合作小组成员是坐在一起的。为了调动小组内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每组内一名组长,一名组员(有点类似于师徒)如:学生A(学生B);学生C(学生D);学生E(学生F)等。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个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制了条件。这样小组成员间为了团体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努力学习,互相促进。
例如: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入KNO3固体,下列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这道题要找的加入硝酸钾的量和溶质的量之间的关系,抓住题目的关键很容易就找到答案,我可以只进行简单的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但是有些基础差的同学他是接受不了,无法理解,如果我在课堂给个别的进行重复讲解,可能就浪费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时间,如小冯同学等,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师傅”这个资源,让小徐同学利用课间的时间一步一步地讲解给小冯听,这样还可以巩固小徐的知识。
经过大家的努力,基础差的学生基本都能突破及格线,基础好的学生遇到简单的题目几乎不出错,在中考中出现了满分的同学,有了明显进步。“一对一”的学习模式在该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6组之间也在暗自较劲,为各自的进步努力着,有了推动力,上课也有一定的效率。上课有效率,最后的结果才是可观的。
三.加强变换练习,提高思维敏捷性。
在化学解题中转换思维训练的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在化学解题中,如果能巧妙地改变学生的思维走势,如果能根据题给的信息,科学合理的转换(包括变换、代换)思维能力,就能使解题过程简捷明了,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巧解速解的目的,就能变片面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机械被动的学习为灵活生动的学习。
有一种说法,叫做“5×1<1×5”,很有道理。指的是围绕同一能力层次,同一类型做5个题目,其实效远小于“1×5”——让学生做一道题时,指导他们从5个不同的能力层次进行讨论、探究。这5个层次是:①此题怎么做?②为什么这么做?③怎样想到样做?④还有哪些方法能解此题?⑤改变一下条件或设问角度,此题还能变换什么形式?又能出现什么新的题型?是容易了还是更难了?这样不仅可以跳出“题海”,而且变换有限量的习题的能力层次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例:选出正确的描述()
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物质质量的单位.B.1molO2的质量为32g/mol.C.1molCO2含有6.02*1023个O2分子 D.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g 虽然是个选择题,但是可以有很多的变换方法。首先除了正确的选项,其他三项为什么错?正确的说法是什么?又是为什么?B中应为32g,因为质量的单位是g而不是g/mol;C中应为2*6.02*1023个O原子,分子中含有的是原子;D中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18,没有单位,摩尔质量的单位才是g/mol。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质量等概念之间联系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按照“方法入手,训练感受,兴趣牵引,能力提升”的基本思路,找出每一节内容中的思维训练点,创设适当的思维情景,合理设计思维梯度,指导学生思维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思考,有兴趣思考,都能思有所获,这样,用适度的思维训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养成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善于思考了,教学的有效性也会相应地提高。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篇5
时间:2012/11/26 14:50:00 来源: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化学实验
【论文摘要】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同理,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理论联系实际,对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碰到实际问题、操作难度并结合事例等进行探索与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6
课题题目:关于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
组别:第三组
组长:蒋**
指导老师:刘**
一、课题提出背景说明:
修正液,又称“涂改液”,“改正液”,是一种普通文具。于1951年由美国秘书贝蒂·奈史密斯·格莱姆发明的。涂改液是一种白色不透明颜料,涂在纸上以遮盖错字,干涸后可于其上重新书写。涂改液不像胶条一样容易把纸撕破,也不像橡皮那样对钢笔、圆珠笔束手无策,它方便、快捷、干净、覆盖力强,挥发快。被学生们当作是改正错误的好帮手。
涂改液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据调查,在部分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中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高达95%以上。但在同学们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闻到一些刺激性气味的气味。有些同学为寻求快干,用手去擦拭未干的.表面,结果将液体粘在皮肤上。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还把修正液当成玩具,互相挤射。而多数的涂改液都标称有进口产品,但没有中文标识,更没有印有“儿童不宜接触”等警示语。有关人士还认为,修正液用多了可能产生依赖心理,尤其是孩子。
为此,有记者到中山区某小学采访了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他告诉记者,自己三年级就开始用涂改液改作业了,班里30多人,至少一半人有涂改液,没有的同学需要时就借用别人的。“直到修正液有什么危害吗?”记者问。“知道一点,但用它改错习惯了,反正只要不吃就行了。“记者又随机采访了10名小学生,他们中有6人拥有修正液,仅有3人知道修正液的主要成分和主要危害。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持明确反
对态度的不多,有的学生虽然知道修正液的危害,但由于其十分便捷的修改功能,觉得利大于弊,所以仍继续在使用,较高的使用率和学生对相关常识的漠视,实在令人担忧。
了解到这里,我不仅对修正液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白的像雪一样的修正液背后究竟有什么我们还不了解的东西。
二、研究课题的途径:
通过查阅报刊、互联网、访问、调查问卷等形式
三、研究内容:
1、修正液主要成分
2、修正液毒性探究小实验
3、修正液的危害
4、修正液的用法
四、研究目的:
修正液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她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呢?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呢?如今市场上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许多环保型的修正液,这样的修正液是不是就真正安全了呢?
五、任务分工:
负责活动记录,实验记录:符青坛、李秀珍
资料保管和整理,陈述报告,问卷调查:陈桂银
负责上网及上图书馆查资料,撰写报告:陈艺绮、蒋艺莹
负责各超市实地考察:林泽漩、吴玲
六、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20**年01~02月,上网,图书馆查找有关修正液的资料。
第二阶段:20**年02~03月,访问同学,了解修正液种类及可能产生问题。
第三阶段:20**年03~04月,实地考察,了解修正液在学生中运用的普遍性。
第四阶段:20**年04~05月,整理资料,分析结果。
第五阶段:20**年06月,撰写结题报告。
七、预期成果:
调查报告
高一化学学习困难的研究 篇7
初中时学生大都喜欢化学, 因为化学有趣, 学习起来较物理也相对简单。而高一化学是在初三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一个层次的学习, 对学生的要求都要比初三高得多。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 由于受到初中时自身的学法、教师的教法等的影响, 往往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他们普遍感觉高中化学枯燥、乏味、抽象, 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 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 不知从何下手。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 都进入了化学学习的“困难期”, 渐渐地开始感到化学陌生了, 产生了畏惧感, 从而动摇了学好化学的信心, 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调查实施
(一) 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鄞州咸祥中学高一八个班级进行调查。
(二) 编制调查问卷
1. 确定调查内容。
咸祥中学是鄞州区一所普通高中, 由于地方偏僻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 所招收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上略有劣势, 对于高中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表示存在困难。在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学习一个半月时进行调查, 是对他们能否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一次调查, 提出教学调整计划, 使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得心应手。
2. 设计调查问卷。
以调查内容为基准, 科学合理的开展调查问卷设计。参照该学校的教育政策、教学理念以及高中生的心理, 并上网搜集了类似问卷, 多方面考虑, 最后确定问卷内容, 一共8题。
(三) 收集研究资料
1. 确立调查对象。
咸祥中学高一年级共有8个班级, 每个班级约有50个学生。每班抽取10名学生进行调查, 男女各占一半。
2. 收集原始资料。
共打印80份, 回收78份, 其中2份为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7.5%。
3. 资料统计分析。
统计问卷, 输入Excel, 并对问卷数据做出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习化学目的的调查。 (1) 你觉得化学重要吗?A重要80%, B一般18%, C不重要2%。 (2) 你为什么学习化学?A感兴趣13%, B增长生活知识28%, C为了高考和会考59%。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化学重要, 这说明初中毕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化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不管对提高个人自身科学素质还是增长生活知识, 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有59%的学生认为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和会考, 我在设计这项答案时, 是抱着“用以考察学生受考试压力激进有多大”的用意, 结果发现, 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去学习化学。
2.化学学习方法的调查。 (1) 对于学习化学中遇到的困难, 你是如何解决的?A自己查书解决17%, B请教同学, 和同学讨论74%, C马上去问老师9%。 (2) 与初中化学相比, 你现在学习化学的方法是?A没变化27%, B改进了许多, 学起来得心应手22%, C觉得原方法不管用, 试图改进, 但不知如何下手51% (3) 小考或测试后, 你会进行总结反思吗?A经常反思22%, B有时反思68%, C没有反思10%。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高中化学学习和初中化学学习的差异, 初中的学习方式已不再适应高中的课程, 然而还是有51%的学生对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感到迷茫, 试图改进, 却不知如何下手。在初中, 教师讲得慢、讲得细, 知识点少, 学生反复练习。考试时学生只需靠记忆, 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 不善于独立思考, 也不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 最重要是掌握化学思考方法, 才能举一反三。而部分学生, 仍然沿用初中的学法和思维方式, 没有及时有效地自我调节, 从而造成了学习困难。
3.化学实验态度的调查。对于化学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的态度?A有趣, 很想亲自动手做一遍59%, B很少有机会做19%, C觉得很有趣, 但不想去做13%, D无所谓9%。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 学生对化学实验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 这就像是化学理论课的调味剂, 而进入高中, 化学学习紧张, 演示实验的机会非常少, 即使是老师在台上演示的机会也是非常难得的, 进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化学学习, 学生似乎只看到了化学理论性的东西, 从而慢慢失去了化学实验的兴趣。
4.化学困难原因的调查。 (1) 你认为化学容易学吗?A容易学9%, B一般59%, C不容易32%。 (2) 你觉得化学难学的原因 (容易学的同学不用填, 多选) 是?A枯燥21%, B记忆内容太多44%, C内容太多抽象70%, D不知如何学习66%, E怕做实验3%, F对什么课都不感兴趣6%。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少, 知识难度并不大, 对于某些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讲解、学生多次练习, 从而突破难点和重点。另外, 只为应付中考, 初中教师大多采用重复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结果造成“重知识, 轻能力”的不良倾向, 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高中教材内涵丰富, 题目难度加深, 灵活度高。重点和难点知识, 不能像初中一样光靠记忆来应对考试, 高中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考以及测试更加偏向对于能力的测试。70%的学生选择化学难学的原因在是太多抽象内容, 这也表露出学生还没从初中的知识体系中转变出来。
四、教学改进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认识, 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我归纳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 对教师的建议
1. 灌输化学重要性思想, 引起学生的重视。
调查显示, 有部分学生对化学还不够重视, 要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的重要性,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作为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不管是对提高个人自身科学素质, 增长生活知识, 还是以后准备攻读相关的医学、生物化学等前沿科学, 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运用启发式教学。
初高中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异, 初中阶段学生依赖教师, 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能主动接受获取知识, 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等。进入高一, 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 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的进行学习。高中化学知识量大, 知识枯燥, 针对这个现象, 教师应积极调动起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同时也能改善高中上课无人应答的现象。
4. 利用现代科技多媒体, 加强实验教学。
调查中显示, 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 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新鲜感, 设计实验教学环节,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化学课程紧张、化学实验存在安全隐患等因素, 实验教学往往难以展开。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 几乎每个学校都配置了多媒体电脑, 因此我建议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 播放实验动画或者观看实验视频, 保持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
5.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化学学习的习惯已不再适应高中, 初中大多以死记硬背为主, 这对于初中简单的知识点来说是有所帮助的, 但是高中教材化学内容难度加大、知识点多, 且多为抽象难懂题目, 必须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 以较早找到适合高中的学习之路。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教师真正的价值在于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学习, 这也是当下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二) 对学生的建议
1. 做好预习工作, 找出重点难点。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更加注重预习环节, 这是教学发展进步的体现, 学生要真正体会学案的重要性, 从学案中有针对性的找出重点和难点, 以便上课时重点理解。对知识的敏感度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
2. 听好课, 做好笔记。
心理学记忆规律,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记忆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后就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来弥补。
3. 多想、多问、多总结, 注重反思总结环节。
反思总结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中课程知识点多而抽象, 若能把各个知识点架起一个桥梁, 不但有助于记忆, 也有助于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摘要:高中化学知识难度增加以及教学方法和学生自身等原因, 使一些高一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困难, 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发展程度和学习能力, 加强学法的指导, 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搞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教学, 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和学习能力。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 从学习目的、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学习方法等因素研究高一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一化学,学习困难,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艳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1 (3) :31-34.
[2]李娜.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注意初高中的衔接[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7) :171.
化学合作学习策略的行动研究 篇8
关键词:化学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建构主义教育观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1-0028-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了确保化学课堂合作学习质量,笔者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入化学课堂现实,以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合作学习案例为抓手,与宁波市某所中学的化学教师展开了一个学期的合作研究。现从中抽取高一化学“氢能的开发和利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材)一堂课的合作学习作为分析案例,阐述我们关于化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的探究实践,以期为当前化学教学实践中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提供借鉴与参考。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化学合作学习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效能的深入探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对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我国学者何克抗教授认为,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在鼓励运用多种先进教育理论指导的同时,应特别强调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建构主义把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同时也认为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也是社会性活动,只有通过对话与协商式的合作学习,才能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获得丰富、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为实现化学新课程所确立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目标,提高化学合作学习效果,化学课堂合作学习设计与实施同样应自觉坚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
2把复杂、开放性的化学教材内容与探究课题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线索
合作学习首先必须要有适合学生分工合作的教材内容与探究课题,才有利于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因此,我们把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与探究课题作为合作学习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重要任务或问题,即设计真实的、具有一定复杂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与学习环境,激发并支撑学生展开探究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我们选择“氢能的开发和利用”一节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教材。因为本节教材中几个相互联系的课题首先具有真实性、复杂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特点:(1)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具有哪些常规性一次能源难以比拟的优越性?(2)在常规性一次能源日趋匮乏的情况下,氢能将来可能成为人类的主要能量来源,那么它可能具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前景呢?(3)氢能至今没有得到广泛使用,这是为什么?目前氢能开发和利用存在哪些困难?这些课题与整个人类和学生个体未来生存发展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和组织学生展开分工合作的探究学习活动。
3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确定合作小组,使每个学生都有职责
教学一方面要保障学生解决问题的充分自主权,保障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同时更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教师和学生每个人的观点、智慧都可以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和他人交流共享自己的想法,学生必须首先将自己的思路及观点明确化,并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进行自我解释。这样,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策略都被外显化和精致化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反思监控,提高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质量。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反思,帮助他们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合作学习的设计和实施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教师先让学生预习书本上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个步骤,初步了解氢能的三大优势是: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资源丰富。然后从这三个优势出发,让其思考为什么并推测氢能的应用前景。了解氢能目前没有被大规模使用是因为目前还有三大难题尚未解决:制取成本高昂;储存困难;运输困难。让学生围绕这些具体任务再去探明究竟。这样就把三大主题划分成七个更具体的任务。(2)教师先确定小组规模(每组六人),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让小组组内各成员的能力有所区别,但各小组的实力相当(有利于进行交流、合作和竞争),将全班同学分成七个小组,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小组的任务,然后教师就学习任务进行解释。(3)在每个小组内,同学协商决定每个人的职责任务,落实个体责任,并互相监督,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正式开始。(4)各个小组成员在经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活动之后,经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之后,就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优势互补,把各自成果整合起来,教师需要及时提供帮助,给予指导,掌握小组进行情况;(5)各组将自己的小组成果展示给大家,经过其他小组成员的讨论,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完善,最后重新整合为三个联系紧密的主题课件,老师就小组活动过程进行总结评价。(6)课堂上,教师把握整堂课的总体进程,对整节课进行宏观调控,课堂以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为主,教师和学生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因此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真正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本课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4.1教师设计了适当的问题,有利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给出适当的问题是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本课例学习的是有关氢能的开发和利用,氢能作为一种非常有利用前景的清洁的二次能源,它本身具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一次能源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它的应用前景可谓不可估量。本节课应围绕如下问题来进行:1.开发和利用氢能源有哪些优势?2.目前氢能的开发和利用有哪些困境?3.氢能源可能还有哪些应用前景?这三个问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和挑战性。我们要求学生将成果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这就保证了学生经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及信息传达的过程,保证他们进行积极的合作,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4.2时刻把握化学新课程所追求的三维目标,指导学生的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而且非常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方式及合作的具体展开过程,细心体验和观察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进展情况,给予及时适当的指导,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指导者这一角色的重要作用。
4.3教师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
我们对学生的精彩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在整个活动中始终是参与者。因为小组的活动需要从外界得到及时的反馈,需要有人分享快乐和给予赞赏和鼓励,需要有人分担困难和提供支持。另外,当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因各持己见而发生争论时,我们也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并想办法让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争议及意见综合等过程,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反思,帮助他们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边飞燕.化学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思考[J].化学教育,2006,(5):32-33.
[2]李如密,马忠兴.合作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的构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38-41.
[3]宋红波,李敏慧.建构主义基础上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8):128-130.
[4]莱斯利·P·斯特弗等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29.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案】推荐阅读:
关于化学的研究性学习09-11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11-21
研究性学习: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07-22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11-24
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05-19
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06-29
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研究12-24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研究07-10
绿色化学的研究与应用05-14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