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策略探讨

2024-09-28

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策略探讨(通用11篇)

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策略探讨 篇1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 传统历史教学对教科书认识的偏差。

传统历史教学视教科书为“圣经”,唯恐有一丝取舍就会带来天下大乱。反反复复“教”教科书而不是根据新课标需要“用”好教科书。这种对教科书毫无创造性的不断重复导致有的教师教学水平越教越差;有的学生对历史学科越来越没有兴趣,更别谈什么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了。

新课改理念强调:无论哪种版本的教科书,都只是竭力最大限度的体现课标而已,都仅是最常用的课程资源之一。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围绕课标加以充分利用,而不是教师一味死讲教科书,学生一味死背教科书,剥夺学生主动探究的权利,压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传统历史教学实践行为的偏离。

传统教学实践行为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居高临下,一味加大课堂的容量,肆意拔高,提高所谓的“课堂学习效率”,密集型的轰炸使得部分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课堂参与程度低,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在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不但教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结论,而且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完全被老师占用了,忽视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参与了思维,亲身经历了活动,才算是真正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写的关于看书感受的名篇。其中的“源头活水”成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代名词。那么,教师的角色担当正应是这“源头活水”。“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思维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辨别方向;“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总之,教师们要牢记: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策略

1. 教师角色要及时转变。

面对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老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观念还是比较保守,我们的教学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教师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当前初中课改实际的优良作风,深入课堂,相互听课、相互探究,研教法、访学情、解难题,求策于实践、问计于团队,不断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加强与改进中促进工作,干出业绩。

2. 抓好学生成长共同体建设。

在教学上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师生合作学习的“学生成长共同体”。以苏教版历史课程为例,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团团坐”。全班被分成了6—8个学习小组,组员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协作,你超我赶、共同进步。这对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十分有利。

3. 抓集体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

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模式,首先要改教案为导学案。“导学案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案卷于一体,三案合一,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及时等等问题。”对传统的教案是一种本质的超越。导学案的编写一般由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特级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组织集体备课,吸纳众长,确定框架,然后分工合作,经历“个人初备,拿出初案——集体同备,确立共案——组长终审,形成定案”的过程,并提倡“个人再备,变成个案——课中续备,订成矫案——教后补备,打造补案——同课异构,制作复案”。因此,确保实用高效。

总之,解决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所极力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解放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10) .

[2]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J].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策略探讨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38-01

历史是一门以历史时间为主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基础科目,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几部分构成,时间跨度大、知识涉及多,同时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等目标,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能够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协调合作,实现教学的有效技进行。

一、在导入部分激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在课堂导入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起始阶段,笔者就用电视剧、电影等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大家想一下,我们看过的哪些电视剧、电影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呢?我们今天就以时间为主线来理一下吧!于是同学们就一个个进行回答:有的说《封神榜》是讲述商纣与西周时期的故事;有的说《东周列国》是讲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有的说《大秦帝国之纵横》讲述的是秦朝统一的过程;有的说《大汉天子》介绍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故事、《三国演义》讲的是三国时期的故事、还有《隋唐英雄传》(描述隋朝和唐朝建国)、《成吉思汗》(描述蒙古国建国)、《朱元章传奇》(描述明朝建国)、《孝庄秘史》(描述清朝建国)、《孙中山》(描述民国建国)、《解放》(描述新中国建国)……学生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回答、补充、讨论,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其实电视剧反映的只是历史知识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历史知识等待着我去学习、去挖掘,历史课本中有着更加精彩的人物与事件,只要大家学会了这些东西,就会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之后在授课的导入阶段,教师都可以以著名的故事、人物为导入点进行讲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就会被激发出来,历史科目的教学效果也就能相应提升了。

二、在授课部分激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俗话说“趁热打铁”,在导入部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就需要教师在授课部分能够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自己参与到历史知识的搜集、整理中来。比如在教学《和平与发展》这一单元的时候,一些同学非常羡慕西方发达国家高技术,高收入,高享受,而目前我国的各项实力、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于是有学生就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专门开展一个画报专栏,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查找资料,说明近代史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掠夺和血腥性,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真正原因;另外教师也要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寻找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近代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外国侵略造成的,让学生能够明白“闭关锁国”、“闭门造车”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此外教师还可以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当前国家的国际影响与国际地位,以此来端正学生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的信心。运用历史眼光解释一些现实问题,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加客观、更加科学的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三、在课后部分激趣,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可见历史知识的学习既需要知识积累,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很多老师认为历史课上好课堂就行了,课堂结尾、课下复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不大,其实不然,如果学生只是把历史课当做“故事会”来进行学习,那么就无法实现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历史知识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感悟与吸收。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后部分激趣,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板报上开展“历史上的今天”专栏,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获得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巩固;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本地的历史文化遗址,以便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编写剧本、组织话剧表演等形式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综合感知。

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策略探讨 篇3

桐坑中学 林佳玲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努力去追求或探索。学生对学习的东西是否感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而初中历史课程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初中生的一门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基本知识与技能,可获得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众多历史老师不懈的追求。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是一门艺术。下面本人结合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趣味性 艺术性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可以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教师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它集音频视频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多媒体技术目前适合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与利用。它贮存信息量大、画面丰富。平时教学中,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建立一个动态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历史本身具有逝去性的特点,历史图片将某一历史事件定格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在讲到《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时,以“我国境内人类活动”的图片导入新课,这幅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比如讲到《青铜器与甲骨文》时,提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工艺高超。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商代的大型器物——“司母戊鼎”,这幅画就非常直观地展现出“司母戊鼎”的规模宏大,可以让学生看到青铜器的组织严密,做工细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讲究开头,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一个好 的开头,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导致出现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让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一开始引入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要做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联系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平中有奇、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如我在认真准备历史的预备课时,和学生交流了“怎样认识历史”这个话题,通过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之后,我认为:这一节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学习历史能得到无数的益处,历史虽然会成为过去,但它能启发我们。所以,这节课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历史故事吧?看谁能讲出大禹、秦始皇、刘胡兰、曹操、诸葛亮、岳飞、秦桧、郑成功、戚继光分别是出现在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呢?”这问题一提问出来,顿时引发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便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我先后请出几位同学发表意见,尽管他们的回答不够完整或不够准确,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也及时地进行讲解,指出了以上历史人物分别属于什么时期。通过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像治水英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受到了后世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像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我们认识历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还要懂得怎样做人,比如我们应该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讲好插图,引发学生兴趣

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的兴趣很有帮助。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也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太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幅插图都详细讲解,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的需要挑选插图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一知半解或似懂非懂。若经教师讲解,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教材的内容。如我在讲解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商鞅变法”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革命家的才华和气魄,另一方面使学生懂得改革和变法的不容易,因为改革或变法正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这样对插图的讲解,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的理解。学生也就能明白了“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的认识。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的确,这一场历史性的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秦孝公认为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了,也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四、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习新知识,对学生巧设疑问,以疑激趣我认为也是一个教学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学生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讲述“甲骨文”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认识到中国文字形成的深远影响,以及甲骨文的出现对文字发展所起的作用,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哪个同学能说出最早的文字是什么?”当学生作出“甲骨文”的正确回答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说出甲骨文出现的时间?”,此时又有学生回答“商朝”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了甲骨文所使用的造字方法有哪些,比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等。继而我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哪些记事?”„„就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巧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了甲骨文出现的意义。

五、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浅谈初中历史知识的趣味记忆法 篇4

禹城实验中学王立芸

【摘 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难以把握,如何更快更准确地记住历史知识点对增强历史学习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总结了十来年的教学心得和其他同行的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得出几种记忆历史知识的有趣方法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历史知识 记忆方法 学习兴趣

从教十七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难以把握。学生经常把历史知识点记混。如何更快更准确地记住历史知识点对增强历史学习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我总结了十来年的教学心得和其他同行的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得出几种记忆历史知识的有趣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归类记忆法

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历史知识点往往是又多又乱又零散的,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得历史学科知识的记忆相较于其他的学科知识,在记忆的工作量上显得更大。如果我们把这些零散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来进行记忆,这样不但有效减少了记忆的工作量,还使得知识点变得更加系统化。我们可以按照历史演进时间就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归纳,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召开的几次重要的会议:1921年的第一次党代会、1922年的中共二大、1923年的中共三大、1927年的八七会议、1935年的遵义会议、1945年的第七次党代会、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这种一边归纳一边记忆的方式,不但大大提高了记忆的工作效率,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 作用而且使得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得到很多新的收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 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如,在记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以把一堆的知识点浓缩成几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一就是一条南北大动脉,二是隋朝第二代开凿,三是大运河途径的三个重要地点:起点涿郡、中点洛阳、终点余杭,四是大运河的四个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是指大运河沟通的五条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是指大运河途径的六个省份。

再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1-

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就这样,把大量的内容浓缩起来进行记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再把一个个的点进行拓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南唐南平前后蜀,还有吴越毋疏忽。

四、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 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三国鼎立时补充“三顾茅庐”、诸葛亮“七擒孟获”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公元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五、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 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1)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灾害等等。再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若分别记忆学生分不清,但若把它们放到一起比较一下就很容易了。不论是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

六、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例如,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中国在公 元前475年的战国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了近1000年。

用于比较的内容还很多。如,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作比较还可以得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即先经济再政治后思想三方面。

总之,在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虽然方法众多,但没有所谓的最好的方法,事实上,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学生多介绍一些记忆方法,让学生在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这些灵活有趣的记忆方法,不但有效降低记忆负担,还使得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体会到记忆的快乐,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国强.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记忆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7)

[2]郑拴紧.记忆历史知识“十法”[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01)

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论文 篇5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构建有效性强的初中历史课堂,是历史教师的工作追求。文章主要讨论了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关键。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自由与快乐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历史知识才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历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当代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个人教学行为。第一,教师要更新个人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反复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则在课桌前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要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教师要全面更新个人教学思想,努力去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变个人教学方法,营造出自由与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第二,教师要更新个人学生观。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们的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同伴与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民主对话,共同探究出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方法。第三,教师要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初中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认为历史属于过去,现在学习历史知识没有丝毫意义。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一种方法,消磨了个人大量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去陈旧的学习理念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更好地规范自己现在的行为,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分析,在历史课堂中成长为更为优秀的人才。

2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是认为历史学科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教师积极更新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特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中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具有必要的生活经验,也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越密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越强,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因此,教师要积极开拓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分析课本知识点,找到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之处。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课本中的生活知识。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教学内容完全来自于生活。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成为教师丰富课堂、生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认识到分析教材内容的重要性,让历史知识的生活特性显示出来,提高历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之时,教师可以结合两汉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当代经济的特点,将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像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教师可以将两汉时期的丝织技术与现代的丝织技术进行对比,用原始的冶炼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冶炼技术的先进之处。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教师不只要做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创造者与引入者,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历史学习内容出发,用历史角度欣赏现代生活,体会到现代生活的先进,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

3更新教学过程,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创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历史学习的动力。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历史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与快乐。教师可以选择游戏作为历史教学课堂活动之一,初中学生好动、爱玩,这是学生的天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切入点。在历史课堂中设计一些与历史学习任务相关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化,以此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历史情景剧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让学生搜集有关于古代使者友好往来的趣事,像“晏子使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分享有关于友好往来的趣味故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喜欢的历史故事,编排一个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境,能够简化历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快速理解历史知识。又如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设计游行标语与口号的游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调用自己的文采,评选最佳历史流行标语与口语。这样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进步。

4小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能够改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讲究课堂教学的技术,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高效课堂,才能让历史教育跟上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园地。

参考文献

[1]柳玉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2]高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

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策略探讨 篇6

一、教学语言的优化, 生动而幽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有些学生不喜欢历史学习, 课堂上总是沉默旁观。因为在他们看来, 历史无非是过去之事, 甚至是与现实相隔甚远, 学来枯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需要探寻有效策略, 让历史变得“好听”“好看”。其中, 教学语言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如果教学语言充满艺术性、多样性, 就可以将“过去、枯燥的事情”引向“现实生活”, 走向趣味, 让历史学习变得有趣生动。

首先, 对于一些难懂的问题、枯燥的知识, 历史教师可借助幽默诙谐、生动趣味的方式, 比如恰当的比喻、生动的讲述, 等等, 巧妙点拨, 灵活诱导, 拨动学生沉寂的心弦, 激活课堂氛围。另外, 还可借助口诀、顺口溜、谐音添趣。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历史跨越范围大, 知识繁多, 越学到后面, 学生越容易混淆知识, 记忆率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不同教学内容, 编写相应的顺口溜、口诀, 如历史朝代口诀, 或者谐音讲解, 在给课堂教学增添调味剂的同时, 也指导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更灵活有效地记忆历史知识。比如1127年, 发生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老师可以将时间谐音, 结合史实, 编写趣味小故事:依依不舍而去———靖康之变中, 北宋皇帝被俘, 他只能望着自己的国都依依不舍而去。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多样而有趣

在历史教学中, 不同的学习内容, 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若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引发学生主动思维, 教师需要立足知识结构, 分析学生身心特点, 尽量选取趣味生动的手段与方法, 营造趣味横生的学习环境, 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让学生因兴趣激发而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在学习中兴趣盎然。

如采用故事呈现。历史本身就蕴含诸多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运用相关的历史故事来引发学生参与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时, 穿插有关故事, 让同学们既深化理解知识, 又提高历史学习情趣。又或者采用动画、漫画呈现。漫画或动画是深受初中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由历史课程本身来看, 就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漫画, 它们以象征、比拟、变形等方法, 形成诙谐幽默的画面, 描绘了相关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引入思考, 由表象发掘本质特征。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运用漫画或动画来给历史知识添加趣味, 激活课堂教学。

如教学《洋务运动》时, 在导入环节, 教师可通过别致而新颖的动画, 创设富有想象的洋务运动的历史现场, 将学生注意力深深吸引过来, 将学生学习热情点燃起来。然后因势利导, 提出思考问题:“画面里的曾国藩是哪一时代的伟人?又是哪一运动的首倡者?”等等。这样, 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新课学习活动。分析“洋务运动的结局”时, 可呈现有关历史漫画, 再引导学生结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知识点来深入探索洋务运动的结局。

通过漫画学习, 既给学习增添了趣味, 也引导同学们学会联系所学知识, 培养了学生串联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力, 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到洋务运动形成于统治阶级内部, 最后也毁在统治阶级的腐朽之上。

三、学生活动的优化, 新颖而活泼

历史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探索、理解与积累的过程。这需要学生进行各种自主学习活动, 包括课堂学习以及课后探究活动, 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分析情境材料, 总结归纳, 发掘规律, 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 这是被动听讲所不能得到的感受。另外, 由初中历史教材看, 其本身编排了不少活动, 具有过程性、综合性、探究性、主体性等特点, 可以把原先封闭而静态的学习行为巧妙变成思维作用下的独立阅读、自主思考、讨论交流、表演体验、实践操作等动态的具体行为, 让知识学习变得更生动活泼, 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 并根据各方面的实际,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并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学习活动, 满足学生活泼求新的学习需求, 让学生在多样实践活动中发挥无限的创造能力,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更收获对历史知识的喜爱之情。

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化》时, 八年级的同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 喜欢模仿, 好动爱玩。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借助情境剧、相声等方式再现不同时期社会的生活, 观看的同学则思索为何会出现这些生活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等等。这样, 通过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 直观认识社会习俗的变迁, 就可加深知识理解。比如分析剪发辫、改称呼这一知识点时, 引导学生观看各朝代人物发式与现代人物发式的图片, 想想中国男士长发是何时剪掉的。然后请两组学生表演事先编排的节目:《老爷出门》的相声、《大街剪辫》的情境剧, 让其他同学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有关知识。接着, 再呈现一组材料与图片, 让同学们根据材料思考讨论, 则教师在学生答问的基础上予以小结。

初中历史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探讨 篇7

关键词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80-02

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中学课堂内的多媒体教学已经规模化普及。很多学生甚至从小学一年级课堂就已经接触和感受到由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图片、文字、声音结合的教学课堂。多媒体技术如今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类别的课程,从语文教学到数学、地理、历史课堂,在这些教学中,都已经引入多媒体这一现代化设备。然而,这种颠覆传统教学观念的多媒体教学真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笔者以历史为例来探讨初中历史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策略,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1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之利

当今社会,人文素质低下的状况比较严重,因此,重视塑造国民健康人格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初中阶段开展历史课程,进行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之上,能够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吸收教训,了解自己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所处的位置,能够以史为鉴,做到“学史致用”,让学生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秀的接班人。这一课程性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历史课堂存在一定程度的枯燥性与乏味性,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往往会通过故事讲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取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单一的叙述模式并不能完全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进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之后,大大改善了这种状况。教师不再使用单一的故事叙述,而代之以视频文件的播放,一段精彩的视频往往能起到引入入胜的效果,学生得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了解到这一历史事件,图、文、声并茂的形式让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在讲解关于1840年鸦片战争的前后始末时,教师就可以播放央视制作的记录大片《辛亥革命》的第一集来让学生了解这一事件。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让学生单一地了解战争的始末,而且很多学生在观看这个视频之后会对这一系列的视频都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发地去了解整个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以及中国人民站起来并最终成为国家主人的历史进程。

多媒体教学当然不只是限于单一的视频播放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它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历史是一门系统性特别强、知识结构特别庞大的学科,因此很多教师在传统历史课堂中往往会书写很多的板书。这一方面加重了教师的上课负担,而且书写板书的速度过慢还会降低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板书的整理与记录上也存在较大的负担。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后,在减少教师上课负担、简化学生课堂笔记工作的基础之上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只需要借助PPT上罗列的知识结构再加以扩充,便会形成一套独立完善的知识架构体系。

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不能缺少对图表的认识,读图能力对学好历史、再现历史有很大的帮助。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一般会选择将图表粗略地复制在黑板上,但是这样做往往失去图表的某些细节,提高了学生理解图表的难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扫描仪和投影仪将图表清晰地重现在黑板上,同时也可以清楚地将一个图表的分析方向和注意事项展现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图表分析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很多教师基于以上便利,会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而选择这种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不可否认确实这种多媒体教学有大的便利之处,但是依然不能忽视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

2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之弊

对多媒体教学的课堂经常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教师教学使用的PPT课件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以及视频动画,所涵盖的知识内容也是特别丰富,虽然这些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十分有效,但是与之而来的麻烦也是不小。在传统课堂,教师会在板书上罗列历史事件大量的知识框架或内容,如果安排合理,学生在课堂中能对整个板书的内容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整个板书内容都呈现了连续性的特点。但是在幻灯片放映的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由于现在的条件限制和PPT的特点和性质,不能要求教师多页同时展现知识结构内容,这导致标题内容不能连贯性地显示,学生对整个历史知识结构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

在传统历史课堂中,教师会书写板书,学生会记录课堂重点,笔记几乎与教师板书同步,但是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之后,无法正确把握学生的笔记速度。很多时候,由于PPT上的丰富内容,学生会埋头记录笔记,完全忽视教师的讲解内容,只复制下PPT上的内容,课堂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率大大降低。很多时候还会出现教师由于无法把握学生的笔记速度而快速结束这一页幻灯片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笔记处于“尴尬”地位,笔记上会出现很多因为来不及记录的空白区,这对于学生在以后复习笔记时造成很大的麻烦,不能确保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的正确把握。当然也有很多教师会选择在播放下一张幻灯片的时候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记录笔记,这样的时间如果把握不好,时间留的过多就会大大降低课堂的学习效率,完全没有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另外,多媒体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由于话筒的限制,很多教师的上课活动空间被局限在电子讲台前面,课堂时间大部分都站在讲台上播放PPT,教师依靠固定话筒讲课,不会像传统教学一样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上课的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掌握,同时也缺乏了与学生的互动,这对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造成很大的阻碍。

除此之外,一份PPT的准备需要准备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诸多材料,教师制作一份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粗制滥造的PPT不能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兴趣,那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真的要精心制作,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大大加重教师的备课负担。

3 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应当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知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从传统的黑白变为彩色,教学内容从无声转变到有声,图文声并茂,使学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忽视传统板书教学的优点,在历史教学当中仍然应当保留板书教学,这样可以保证利用板书来控制课堂进度与时间,在黑板上也能够呈现整节历史课堂的知识结构。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注意与传统板书教学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提高历史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历史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使用媒体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板书传统教学,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必须同时考虑到对板书的设计,实际课堂当中也不能完全抛弃板书,对重點难点的知识内容需要以板书的形式重点标记。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还应当更加贴近学生,要善于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敬畏感,增加与教师的感情,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敢于提问,敢于质疑。

希望历史课堂是一个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课堂,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优化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德胜.历史课改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历史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5(17):74-75.

[2]刘鹏.新课标下历史课学习的方式及策略浅析[J].文教资料,2006(5):81.

[3]曾宪贵.浅析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06(1):79.

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策略探讨 篇8

摘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即融入时政热点,加深知识理解;编排历史节目,活跃课堂气氛;科学分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分层划分作业,提高学习效率;跨越学科界限,进行融会贯通。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本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合作、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肯定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和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善于创新,把历史课堂变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1]。

一、融入时政热点,加深知识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注重讲解历史教材的知识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教师应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刚刚发生的事;和自己有关系的事;有悬念的事。因此,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时事政治的`焦点、热点,以及未有定论的历史等,把书本知识与生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2]。如在讲解“郑和下西洋”有关内容时,可结合目前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一路一带”等重大决策来讲,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振兴的文化自信,加深学生对郑和航海壮举的理解。

二、编排历史节目,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中,教师可以边学边教、以学为主、先学后导,积极创设开放式课堂,由教师任“导演”,学生任“主演”。众所周知,学生在实践、示范、向他人讲解、讨论等过程中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生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提高学生参与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编排历史故事、小品、诗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内容。例如,创设“丝绸之路”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中,领悟历史人物所饱含的爱国情怀。又如在学习“中国外交的发展”时,让学生分组表演,再现历史场景,引发学生对中美关系的思考。

三、科学分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在设定讨论题目时,教师要选择具有可讨论性和可操作性的题目。教师可以对学生合理分组,让其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过程中可向学生提供相关材料,但不能事先设定讨论答案,否则就无法起到良好的讨论效果。其次,设定的讨论题目应具有梯度性。如果设定的问题在一个难度上,就很难发挥学生的水平,也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郑和下西洋”时,可设置以下问题:郑和下西洋的原因;郑和下西洋的优势;在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具有怎样的意义;郑和下西洋存在哪些危机。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入手,讨论郑和下西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引发学生对明清国运的衰退及我国近代屈辱史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总之,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选择具有启发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题目,同时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难易得当,循循善诱,满足不同级别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其学习历史的兴趣,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分层划分作业,提高学习效率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要改变传统的强制性“一刀切”的作业模式。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分层限量限时、高效精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后作业的形式。教师可将作业题分为基础题、拓展题、拔高题三个不同层次,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探究、思考的学习热情。五、跨越学科界限,进行融会贯通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历史教学,教师应在讲课过程中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首先,教师要对资源进行整合,收集资料,善于思考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讲课、备课时才可文思泉涌。其次,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有意识地巧妙备课,在各教科书知识点间寻找关联内容,不断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综上所述,在大力倡导合作、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分享与合作的快乐的,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做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当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高度重视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初中历史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生本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旭.“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5):38.

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策略探讨 篇9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不再是教师枯燥的讲解、死板的历史概念,合理的应用教学策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自主高效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以及教材体系的变化下, 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培养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的信息世界,中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世界历史则更为浩瀚。同时,历史又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也必将呈现出与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更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合理整合、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扩大了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力求改变过分依赖教科书,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因此,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尤为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检索方便和交互性强、传输质量高、速度快、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等优势,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学的资源。具体到历史学科,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以往教师获取资料的渠道狭窄、手段落后,引用的资料往往陈旧、滞后,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能因为与现实不符而让学生对教材知识产生怀疑。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化;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趣味化;使深奥难懂的历史哲理明晰化。网络不仅能提供鲜活的材料,而且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利于教师筛选并链接相关背景,对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创造性思维有利.例如在探究学习《对外开放》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1

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软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有效地增强了生动性、真实性,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历史教学,提高史料的充实性、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体现历史教学的时效性。利用这些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内容,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思维,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清晰的图象信息、丰富的声音素材、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刺激其大脑皮层的细胞,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不能滥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多种新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注意节奏,合理安排,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也就是说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课件集声、像、色于一炉。其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运用各种感知器官对新知识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再如洋务运动、北伐战争、长征、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内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等,可以分专题到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可见,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好的媒体资源可增强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它还可根据教材需要使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多次重复,营造出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优化了课堂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突出重点,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也变得灵活多样,这就使得教师原先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使用信息教学时,可以对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学生的不同意见展现给所有学生,让学生去评判,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找出最佳答案。教师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显示具有归纳性、比较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概括、比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教学达到最优化。譬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特征和影响通过表格逐一显示的形式来与学生共同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要把学生从“学会”中转变到“会学”中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既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信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又为学生比较辨别、思考、分析、综合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在新课改中,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积极结合的能力等。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下,学生和老师有了平等的享受参考知识的地位,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贯彻研究性学习,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下,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体到历史学科,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化;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趣味化;使深奥难懂的历史哲理明晰化。这些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步步提升。

实践表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恰当地将反映教材内容的背景资料展示出来,精心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合理优化教学环节,学生在对比、分析、判断和重组的认知过程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充分感受认知知识脉络,开拓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得到优化。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历史教师,要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相信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王树清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策略探讨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的历史授课中,老师需要持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依托新课标,而且还需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优点和教学素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给予历史生活化,从而促进学生智慧增长,最终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更好地理解及把握教材

在初中的历史授课中,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更好地理解及把握教材。我们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把握教材。由于初中历史课程是学习历史文化的基础阶段,对于课文中过细的知识点,老师不需要强调学生记忆,而是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其一,对于宏观的把握教材,需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历史的发展趋向及规律,从而更好地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认识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讲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准则来评论历史事件,尽量做到思想性、生动性及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讲到的“减负”原则,为我们达成其目标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其二,对于微观的把握教材,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兼顾所有历史知识内容,特别是革新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充分考虑。如需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些方面的知识讲解,指引学生阅读、分析与辨别历史资料,优化教学设计、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符合新课标的需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灵活地深入理解教材,并深入浅出地讲好历史课程,进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共建活跃、蓬勃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的历史授课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共建活跃、蓬勃的课堂氛围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老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目的。如,老师可讲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来开阔学生视野;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思维;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如此可以让学生一直保持兴奋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将学生带到一个清政府腐败无能,以势压人的情境中,从而让学生认知到从鸦片战争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人民是怎样抗争的,进而又是如何逐步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的。通过对分析及理解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我们中国落后就会被其他国家欺压的道理。这样教学,最终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效。

三、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为历史科目与时代的特征,通常会导致当代的学生产生历史没用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因此,老师需要让历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环节内容之前,我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与文化革命相关的历史资料,有的学生在网上搜集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知识,有的学生看了相关的电影,有的学生向家人询问他们在“文革”时期的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等。课堂上学生都展现自己的收获,心情十分兴奋,从而使他们听课时精神也十分集中,最终我再把学生搜集的历史资料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展开条理化分析,从变革的原因及文革的面貌等讲解给学生听,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使历史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但让学生认知到学历史知识的有用之处,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忱,还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必然能够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四、经过指引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智慧增长

由于年代的阻隔,很多历史问题初中生是难以理解的,大部分学生一直认为历史教学是陈年往事,与现实没有联系,从而让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烦的情绪。其实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涵括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文化内涵,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人理智,还可以使国家把握发展规律,汲取经验教诲,而且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历史的传承,与历史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从而促进学生智慧增长;用心找出历史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思维,学会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还需指引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及学习中,从而使学生懂得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最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途径中获得不断进步及成长。

总之,为了达成新课标的素质教育需求,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老师应当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忱,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给予历史生活化,从而促进学生智慧增长,最终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扣锁.初中历史结课形式简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

[2]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

[3]魏杰.基于初中历史的创新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4(12).

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策略探讨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可以说, 一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导入。因此,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新课导入, 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巩固学习效果。下面, 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有效的几种导入方法, 以供同行参考。

一、多媒体导入法

近年来,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以其特有的优势使莘莘学子们获益匪浅。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帮助教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教师在做新课导入时, 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创造教学情境,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影视情节导入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功能, 先为学生播放了视频《甲午风云》, 通过这段视频, 让学生一下翻开了历史的画卷, 重新回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看完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 同学们都对这惨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颇有感悟, 深深的体会到了那段时期民族的血泪和兴衰, 自然也为我讲授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 也让学生加深了对甲午战争的印象, 以及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2. 歌曲导入

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内容时, 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红色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 “什么花开似火, 什么人不怕远征难, 什么是我们的传家宝, 什么本色不能变……”以及红军们个个不怕艰险的画面, 歌曲一播出同学们的心情一下子振奋起来, 深深的感受到革命前辈的那种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值得代代相传, 也为理解课文中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而又艰苦的历程以及长征的意义所在做好铺垫。然后再通过适时的提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在启发学生理解是为了在危急时刻保存革命力量, 被迫进行长征的同时成功导入新课。

3. 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在小学期间就已经学过《虎门销烟》这篇课文, 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有所了解, 因此, 我就在《历史上的今天》官方网站上搜集了较多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进行导入。在同学们观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 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 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真的能避免吗?”由于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史实”, 同学们个个都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并谈论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事件, 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故事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爱听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而且, 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小学明显加重, 如果根据教学内容, 在课前来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轶事, 可活跃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适当地放松其紧张的大脑, 激发学习热情, 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 考虑到这节内容需培养学生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从学生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引入“烽火戏诸候”的故事, 再引出正题“春秋战国”, 在这一过程中, 同学们都听的津津有味, 了解了周幽王自食其果被杀的过程, 也记住了“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时候, 我导入新课:“其实这一时期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比如‘卧薪尝胆’;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 如‘长平之战’;也有很多的历史名人, 如齐桓公;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 如‘纸上谈兵’。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一中国古代史上战火纷飞, 但却色彩斑澜的年代———春秋战国。”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三、设疑导入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心理学也认为, 设置悬念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 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的遭遇和未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有种急切的期待, 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吊起学生的“胃口”, 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构思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巧妙的悬念进行导入新课,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 我先讲述了“火烧赵家楼”的始末, 让学生对这一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知道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再抛出问题: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战胜国, 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五四青年节是我国的重大节日纪念日, 那么, 五四运动到底有没有取得成功?它到底意义何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一抛出, 同学们一下子很有兴趣的议论开来, 急切地想从新课内容中知道问题的真相。通过这这样的问题设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的记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温故导入法

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以旧知识为基础和铺垫, 很自然的引出新知识, 不仅温习了旧知, 也在旧知的温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新知, 这样更能理解知识间的因果联系, 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来为新的知识铺路搭桥,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既对前面的内容作了小结, 也对新课内容作了铺垫, 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 我就让学生自己谈谈秦汉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帮助学生回忆起在这一时期进行了统一国家的建立。之后, 我再用过渡语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时期, 在这之后, 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天, 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再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 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在学生的回答中我总结并说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承上启下, 导入新课。因为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 通种这种方式导入, 容易使学生从以前的知识中不知不觉的转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总之,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导入方法, 如诗句导入法、史论导入法等等。需要注意的是,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我们应以学生为根本, 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为最终原则,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当的导入方法, 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才会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变得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 2009, 4:172

[2]朱美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 2012, 1:148

上一篇:沙龙活动的邀请函下一篇:班组安全八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