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化

2024-05-20

情感化(精选12篇)

情感化 篇1

数学在学科分类上属于理科, 也是理科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和语文绝对是不同的, 普遍认为语文赋予的情感性更多, 而数学仿佛正好相反, 除了题目描述是文字外就是公式符号了, 仿佛和语文那种带有强烈情感的科目截然不同, 也不会和情感这个词有任何交集。实际上, 数学也是有情感的, 它是基础学科, 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也是情感色彩很浓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打造情感化的数学, 无疑会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数学, 学习数学, 在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上必然有很大不同。

一、数学的人文价值

让数学体现其人文价值, 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 数学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 一定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致性, 不能只为强调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及身体因素。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不能认为教师要高于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要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被认同, 这样利于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

2.数学给人的印象是抽象的、系统的、严密的, 这也是所有科学的共同特征。它的这些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理解能力、严谨求实探索能力, 塑造积极的人生观。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些特性, 抓住数学的人文特质,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打造情感化数学

认识到数学的人文价值, 那么打造情感化的数学便是必要的, 也是有章可循的了。教师既要让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从传统认知中进行完全的改观, 还要保证这种新的认识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习成绩,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行之有效。

1.数学的故事。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 其实有很多生动的故事, 每一个公式、定理背后都是有故事的。但是,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是死记硬背公式定理, 这样难免会觉得枯燥无味。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多讲解一些背景故事, 拉近学生的情感, 要学生知道“来龙去脉”。这样的形式, 一方面学生在了解故事背景的时候能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也同时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 起到一个榜样作用。

2.数学日记。提到日记, 大家联系到的就是语文, 一般语文教师会为了锻炼学生的文笔和观察力等要求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数学日记怎么记呢?其实, 数学也是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 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 促进师生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 同样具有很多益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学习历程, 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需要教师通过这些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数学, 了解自己, 建立对数学的学习信心。而且, 数学日记这种新颖的形式, 可以用于教师对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互动评价平台, 还能通过这种形式进行师生深入了解。教师通过数学日志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真正看法, 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同时, 学生也能通过数学日记及时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 拉近与教师的距离, 不再认为教师总是高高在上, 总是在讲台上, 在讲桌背后。

数学日记简单来说主要包含的内容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所产生的问题、感受进行记录。具体来说, 学生可以写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疑惑, 对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感受甚至意见和建议, 还有自我反省, 即在学习中自我评价, 自己觉得有哪些得失, 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归纳起来如下。 (1) 学习体会。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比如对教师的数学课堂布置的看法, 对作业形式的看法, 自己是否觉得教师的教学进度过快或过慢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数学日记上进行及时的反馈,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 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 (2) 答疑解惑。学生可以把自己学习的困惑, 可以是针对某个知识点, 也可以是对整个数学的学习方法的困惑都写出来, 或者是自己觉得好的学习方法, 或者对一个数学问题的另一种阶梯方式等, 都通过数学日记和教师交流。 (3) 建议及反省。通过课堂学习, 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做评价在日记中提出哪些教学方式比较喜欢, 哪些是不适应的。此外, 教师布置的作业, 批改作业的方式、及时性, 课下辅导、考试等问题, 学生都可以拿出来与教师进行坦诚交流。

数学日记的形式也比较灵活, 其实和语文的日记也有相同的地方, 比较注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及时记录这些感受, 可以帮助师生之间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沟通, 共同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率。所以, 数学日记并没有硬性的格式要求, 内容也不做特别的限制, 只是作为师生之间的另一种沟通方式。毕竟面对面交流, 有些意见或想法学生可能不好意思表达而通过文字的形式, 可能会好一些。

总之, 通过各种方式来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可以让数学不再枯燥, 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 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实的数学教育中, 教师往往只重视概念、定理、公式、逻辑推理的教学, 在审美、意志、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正确的引导, 造成学生缺乏对现代生活的全面、完整、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不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 割裂数学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有害的。学校教育如果只重视对科技发展的工具性功能, 而忽视了人的自身发展的功能, 就会助长功利主义的倾向和发展, 社会的道德水准就会下降, 文明社会也会出现腐败和崩溃。人文主义教育观注重增进个人自由、价值、尊严, 重视道德伦理、审美、情感等教育。人们试图以此来统整文化, 平衡社会, 改变人际关系间彼此不理解、不信任、自私自利的状况。由此可见, 数学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阵地。

情感化 篇2

在当代,许多学生表现出物质生活极为丰富,而在精神层面上却有些欠缺,而针对这些问题,任小艾老师给我们提供了经验,这就是每一个即将走向班主任岗位的同胞都必须走近学生心灵深处,了解他们心理需求,尽一切可能让每一位同学的身心都健康成长。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班主任不仅是同学们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真正的好老师将会引领学生走向幸福,让同学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改变之前以老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用爱去管理,去感化每一个同学,只要有了好的心态,用心去教育学生,我想这将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在学生们以后的生活中终身受益。每位同学都有美好,善良的一面,只要我们用心去交流,我们的教育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作为班主任,要意识到做人教育的重要性,因为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先让他们学会做人,做好人,再做知识。做一个完美的班主任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阳光洒落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其次是重视学生长处,特长,让每位同学都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在大千世界寻找他们任何想汲取的知识,这样就使他们养成了终生学习的习惯。

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必须在生活,学习中促使实现三个改变,第一,就是对于自己而言,要改变教育方式,由管理第一性向服务第一性转变,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体现民主和科学,因为成功的教育就是实现学生们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对于学生而言,要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方式,做自己学习生活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学自己想学,做自己想做。当然,家长的管理方式的转变,也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和家长们加强沟通,建议家长们从管理强制性向管理选择性转变,所谓重视选择性就是家长给自己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安排他们自己的事,愿意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只要是孩子没兴趣的东西,就没必要去强制他们去做,更不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强行决定孩子的未来和前途。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走他们自己想走的路。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同时要提高自身修养,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学生才会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班主任是同学们的朋友,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让同学们走向幸福。

真情感化,榜样示范 篇3

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做思想工作,与人,即与学生打交道。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其工作渠道和方法多种多样,如找学生谈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等。辅导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处处体现,并通过课外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工作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这里就不得不谈到“三心”。

1.关心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心,不仅是关心他的学习,也要关心他的思想和生活情况。通过和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在他们学习中有困难时主动找他们询问,给予帮助,使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很在意自己,关心自己。在课余时,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有益活动,并在有条件时和他们一起参加,如观看学生的形象大赛、文艺演出等。这样既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并不是只重学习成绩,而是重视他们多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能让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能在别的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各种集体活动中也能树立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加班级体的凝聚力。

2.要有耐心。辅导员的工作是比较琐碎的,比如与学生谈心和走访学生寝室,这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因为学生有很多问题需要辅导员来帮助解答等等。这种细致的工作所收获的成果最多,也最能够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感情,使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不再停留在一个管理的层面,而上升到一种感情的交流。辅导员与学生有了这种交流,在日常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少部分的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性不够,经常迟到、玩电脑游戏。对于这些同学,辅导员应当先问清原因,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思想教育,从老师,从同学,从班级荣誉几个方面来分析情况,指出他存在的不足之处。不过和这些同学的谈话并不是一次就能奏效的,应当实行反复教育,看到一次说一次,直到情况有所好转。在必要的时候,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也采取在全班批评教育的方式,让同学的舆论来进行监督,达到“双管齐下”的目的。有时,学生有些事情实在做得不好时,要冷静、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和解决问题。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发脾气。

3.对待学生有爱心。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在大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很重视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所以工作中要尽可能多和他们接近。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成绩再差的学生,也是以鼓励他们为主。在平时和同学的相处中,由于和他们的年龄相差也不是很多,所以很多时候辅导员要学会换位思考问题,采取民主平等的作风,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使他们在比较和谐的环境中能有更好的心情投入学习。

二、以榜样示范学生的行为,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仅仅领悟辅导员的工作内涵,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不能忽视,这就是辅导员要不断加强提高自身素质。

1.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教师就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严格要求自己,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越高尚,思想教育就越有说服力。要以德服人,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人。

2.辅导员要不断强化理论学习。我们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队伍的主体,基础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辅导员责任重大,如果自身的政治素养不过关,那么就无法胜任这一任务。

3.辅导员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需要学一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在工作中很迫切,也很必要。所以学校特地为辅导员开设了心理咨询培训课程,使辅导员掌握了更多的解决自身和学生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当辅导员面对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处理。

4.辅导员要具备创新意识。辅导员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工作中大胆创新,要敢于否定自我,从自我满足中解放出来;要敢于否定旧的经验,从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要敢于否定常规,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要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体制、工作措施、工作制度等。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辅导员应当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用我们的真情感化学生的心灵,以榜样示范学生的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这样我们才能不辱使命,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培养出合格人才。

倡导情感化绘画教学 篇4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最早的中国画———帛画,如《妇女凤鸟图》就具有以线为造型基础的特点,以线为主,色为辅。绘画中的简笔画,也可以通过线的组合,以及由线构成的三角形、方形、圆形等基本形来概括世间万物,甚至出现“七巧板”。

这样精巧的造型玩具能帮助孩子们认识世界。常言“书画同源”,我国的文字从开始创造起,就是写意的,从带有图画性质的象形文字发展到点线结构的抽象方块字,仍然蕴含着大自然万象的情趣,唐代怀素的草书名作《自叙贴》体现出那气势恢弘、境界升腾的笔墨情趣,正是因为他常仰观风吹乌云滚动,品察其流动的变幻,把大自然的奇妙注入笔端,挥洒笔墨时意态纵横,逸势奇状,一泻千里,产生天人合一、真气淋漓的境界。同理,齐白石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提炼、夸张,使他画的沙虾,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虾须柔中带刚,富有弹性,笔墨的浓淡干湿效果,加上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质朴的气质的有机结合,以简洁的用笔高度概括,表现出形体的质感和神韵,使虾的形象更生动、精彩,形成了“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特点和诗一般的意境。书法与绘画一致,都是一种主体抒情性的审美活动,融会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古语云:“以心造境,迹由心出。”这决定了绘画教学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艺术起点,并且奠定其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美育基础。

如何进行情感化绘画教学,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敏感

1958年,罗恩菲尔德在瑞士举行的第18届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地指出了创造力的八大特征,对创作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八个特征是:1.对问题的敏感性;2.变通性;3流畅性;4.独立性;5.再确定与再构成的能力;6.个别与抽象的能力;7.综合与结合的能力;8.组织的一贯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就是在罗恩菲尔德的这一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创造力为六个主要成分的观点:1.对问题的敏感性;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确定性;6.洞察力。

具体操作:首先应该诱发学生的兴趣,这犹如触动情感的快门,在那一瞬间确定了学生的审美倾向,由绘画的实用性观念向绘画情感化观念转化,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领悟力。

“不要放弃任何时刻能被感觉到的直觉状态。直觉是对感觉的一种清晰,尤其在我们内化一种感觉时,直觉的重要性则体现在自我能否在意识层面获得某种感悟,能否就某一状态而在感觉层面留下一定的真实痕迹,这是精神世界的一种生命体质的状态。由此人往往是以耗费精神体质而去认同精神本身,这样,精神只成为概念中高品级沉思的领地。由于导致人更多关注的是精神所能阐释的意义,而忽略了去感受精神生命的状态。”(载自管策的《直觉的珍贵》)例如:同一形象在不同画家的笔下有不同的风格,(国画家徐悲鸿的《群马》、荷兰画家波特的《原野的马》),同一画家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凡高的多幅《向日葵》),要求学生快捷而且准确地在观察过程中区别出来。

二、培养学生对绘画美的体验训练

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由原来的临摹式的绘画训练走向情感化的绘画体验训练,继承传统的优秀技法在抒情的空间驰骋,总结出一套符合自己性情的绘画美感表现形式,这种体验训练不拘泥于传统的临摹方法。为此,首先要学习使笔、墨、颜料、纸臻达和谐的体验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纸张(生宣、熟宣、图画纸、水粉纸、水彩纸等)、墨色(干、湿、润、浓、淡、焦)、笔(软度、硬度、长锋、短锋、软毫、硬毫、兼毫)的基本性能和合理运用,正如侯令所言:“体验与处理材料要从两个方面培养:一个是视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视觉效果,光滑还是粗糙,色彩的冷与暖等,一个是触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触觉效果,如材料的轻重、质感、柔软还是坚硬等都会与作品的效果紧密相连。”其次,要求学生对线条表现力的体验训练及色彩的感悟。

传统的临摹方法,只强调笔法的练习———综合型的线条训练,学生缺少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难以掌握笔法的要领。应将构成线条表现力的各个单元及色彩表现力的各个单元分开训练再综合表现,让学生逐步体验到绘画艺术线条美、色彩美的内涵以及熟练运用,具体表现为:

1. 线条表现力的各单元,以中国画的线条训练方法为例。

(1)线条质感:笔锋、墨迹。

(2)动作技巧:速度、力度。

(3)线条物架:形状、方向。

(4)艺术处理:关系、风格等。

2. 色彩表现力的各个单元。

(1)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彩度。

(2)色彩的调配:比例、水等溶剂性能的掌握。

(3)色彩的运用:面积、冷暖的搭配等。

(4)艺术处理:关系、风格等。

可以对学生进行空间关系处理的体验训练。绘画的空间美是一种理念性的有整体感的美,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形来概括描述对象的外形,进而对各个对象的各个部分进行划分、比较,以及清晰地体验出线与线之间、色彩与色彩之间的距离、叠排、挪动、交接等关系。

三、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美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是情感化特征的绘画教学的最终目的,它能够检测学生如何把握观察力、领悟力、线条表现力、色彩表现力等具体落实到创作过程中为主题服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也就是为创作打下扎实的根基,可以使其把自我意识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抛弃那些固有概念,让其重新去观察、感悟及体验物体的存在,研究物体存在的方式,并慢慢孕育出有个人符号的形象艺术,可进行一些反常规的绘画训练。如:临摹倒放的人物头像作品,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如:名家作品的提炼和演绎,可重点培养学生的线条表现力、色彩表现力。

在强调学生绘画量的积累的同时,不能忽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质的提高)。一定要严格进行严谨的训练,采取正确的创作方法(立意—写生—草图—技法尝试—抒情创作),探索出更适合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客体对象及各种造型因素的审美感受能力,并使其把从这种审美感受中获得的设计意图,通过匠心经营的画面制作上具体体现出来。学生要懂得如何将客体对象经过思维的演绎重新创造在画纸上以显示出画面的情趣,从客体对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实现,形象的塑造方式、人物与环境等的联系,形状、大小、比例、色彩、黑白、节奏、运动等要素,均应统筹考虑并纳入到作者美的构想中,围绕画面的立意来展开。

画之前对眼前景物的初步认识是考虑如何表现以及表现形式的确定,而表现形式与表现技巧又同画者对画面的直观感紧密相连。重要的是真实地反馈自己的感受,同时将这一感受演绎成一种新颖的画面语言。在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同时,排斥其机械复制,必须根据在主动地把握中获得的艺术感受和总体特征找到相应的表现形式及语言,从而实现一个新的画面整体。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审美感受,视主体情感需要积极主动地把探寻一种与这种情感和感受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形式语言、形式风格。探寻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体验、尝试多种技法,能动掌握和运用基本技能、拓展表现领域,可以使学生在艺术实践的全过程中养成一种整体的连贯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进行情感化绘画教学, 激发学生对美术中绘画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敏感, 并且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美感的体验训练, 达到使学生对美术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表现力的目的。

产品之外――情感化交互设计 篇5

情感在很多情况下,影响了我们的决策。

我朋友最近一直在反复的看payeasy的广告,为之着迷。payeasy是全台最大的女性购物网站,但它的广告却没有赤裸裸的展示与网购相关的内容,而是通过类似于人生哲理的东西向用户告知一种理念。这种理念你可以单独看成是人生态度的,也可以看成是payeasy网站本身的。但不管如何,他的广告用爱打败不景气、自己好才是最好、等待下一次不如靠自己等都一次次的向我们展示着这么一种美好的理念。这种美好的理念让人很容易的就记住了payeasy这个网站,虽然它并没有在广告中直接的告诉你我是一个网购平台、我这里商品在打折什么的,但你依旧会不屈不挠的去弄个明白,这个所谓的payeasy到底是干什么吃的。至少,我朋友是这样的。

不仅如此,我朋友还决定在payeasy上购买商品。他说他想看下payeasy的服务怎么样,是否与他广告传递的那么完美。试想:如果payeasy的整体购物流程和服务等也让我朋友觉得满意,那么我朋友将会变成payeasy多么忠诚的一个用户呀。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这就是情感的魅力所在。就像我们谈恋爱那样,因为爱她,所以会一口气买了几万元的项链送给她。试想:如果在平时,你会舍得买一条几万元的项链送给自己吗?情感的魅力让我们失去了对事物本质的判断,从而盲目或者错误的购买了某种商品。而这种东西,似乎恰恰是商家所渴望看到的。所以无数的商家,都在大打情感牌。特别是在情人节时期,你更是能够看到无数以爱情为主题的消费陷阱,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商家在欺骗你,但你却终是会觉得即使被欺骗,也值。是的,这就是情感的诱惑。

除了payeasy之外,我再举一则有关京东的例子。不过这里不是广告,而是京东客服人员的回复。比如:

咨询内容: 我家是平房,如果我哪天没有关门,会不会三叶虫自己跑出去再也不回来了?真的跑丢了京东会再赔我一个新的吗?

京东回复: 您好!如果有真三叶虫活在体内,那怎么也要在价格后加个6个零吧....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不管如何,我会觉得这位客服的回复很有意思、很有趣。或许我不会购买这件商品,但我想我会停留下来看这里的每一则回复,试图去找到更多更有意思的回复。此时此刻,寻找有意思的回复似乎成了我的乐趣。

既然我找有意思的回复变成了我的乐趣,那么我便不得不长时间的停留在京东这个网站上。而当你一直停留在某个网站时,你会莫名奇妙的对它产生某种感情。如果哪一天,你不打开它,你会觉得少了些什么。这里似乎有某种恋爱的感觉。试想:一旦你沉溺于对某个人的爱恋之中,又如何能够轻易的脱身呢?

在这里,京东也一样,客服通过有趣的回复勾引了用户对于京东的情感,从而达到让用户停留在京东的目的。试想:如果京东的客服如果一本正经的回复说‘非常抱歉,你的问题不在我们的咨询范围之内’,那又会怎么样?

情感确实是一件很奇妙且很重要的东西。我想对于每个商家都一样,不在操之过急赤裸裸的去赚钱,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方式将这种赚钱隐藏在对于用户本身情感需求的某个场景中,从而激发用户主动的购买。当然,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

班级情感化管理策略谈 篇6

关键词: 情感化管理    学生管理    班主任教育

一、移情理解,换位思考。从人性角度,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不用成人的标准框套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推己及人地关爱学生,适时、适地、适境地理解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如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听不懂一些课程内容,每天从早到晚坐在教室里,学不进去,可能在教室里说话、做小动作等,违犯班级纪律。如果班主任频繁地把他们叫出去进行批评处罚,反倒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不利于下一步班级管理。班主任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问题实质,让学生从基础知识抓起,从一科入手,及时补习,逐步提高,争取每次考试都有进步。同时班主任应摸清这部分学生自觉性差的特征,定时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学习,并且注意工作的反复性,让他们时时有事做。这样,他们就少有时间做闲事、说闲话,上课和自习纪律自然会好起来。善于移情理解,换位思考,班主任就能根据学生情感需要发出的信息,确立学生愿意接受班级管理的情感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就会更切合班级和学生实际。

二、尊重人格,平等待生。班主任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现代学生自尊心很强,很爱面子,班主任切记一般不要当着许多同学的面讽刺、挖苦某位学生,以显示班主任的权威和治班有方,这种方法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激化矛盾,即使班主任本意再好,学生也不会有丝毫感激之情,结果学生只会以逆反心理相报。班主任要能平等地对待学生,面向全体,不因学习成绩的好坏而采取不同措施,不以成绩为标准处理班内重大问题。在管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有所进步,就有可能成为集体某方面值得赞赏的人。如班级曾实行过全面量化管理制度,整个制度按学习、纪律、卫生、体育等方面,每部分都有严格的赋分标准,在排位、评先进等敏感问题上按量管分,而不仅仅按成绩,让学生感到班级管理的公正、平等,平时学习有努力方向和目标,学生就会从内心服从班级管理。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班主任对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要求,把严格与尊重相结合,激起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尊重和平等成为积极的鼓舞力量。

三、关注情感,关怀心理。情感需要情感来感染,心理需要心理来关怀。班主任应用满腔的爱赢得学生的爱,增强自身亲和力,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培养大家对班集体的感情,增强班级自豪感和凝聚力。如高一文理分班之后,文班学生进行了重新组合,学生来自十几个班,思想比较复杂,人心比较涣散,本班适时和另一个班举行了拔河比赛,借以培养班级凝聚力;同时,在班会时间进行尊师教育,适应新教师、新同学、新环境等教育。每一学期班级都评出感动十八班的十大人物;每隔一段时间为过生日的同学进行一次小庆祝。这些措施的施行,关注学生的情感,拉近师生、生生间的情感距离,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为班级管理添加润滑剂。

平常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如高一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学习任务重,竞争激烈,一些学生不适应这种变化,再加上心理品质比较脆弱,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对前途失去信心,势必产生自我否定情绪。经常与学生谈心,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教育学生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是脚踏实地,讲求方法,为自己的目标执著奋斗。班主任给学生的操行评语采用富有人情味的话语,写出学生的个性,融进班主任的关爱之情,改变千人一面的官话,避免刻板程序性的套语。利用周记与学生交流、对话,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用心底涓涓爱的暖流,滋润学生稚嫩的心田,探察学生人性中最深层、最本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开开心心上课。

四、善用表扬,注意欣赏。成人需要赏识,喜欢表扬,未成熟的中学生更需要看重和表扬,真诚、适度的表扬能使学生处在欢快、自信的心态中,更有利于学生内在潜力的激发,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善于运用表扬的武器,多看到学生的优点,从人性角度欣赏学生,欣赏他們真善美的一面。学生有了好的表现,哪怕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及时给学生一个“大拇指”,讽刺挖苦,吹毛求疵,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如陈伟又在地理课上说闲话了,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这次,班主任一改常态,没有过多地批评他,而是先表扬他做值日多么积极,凭他的聪明劲,如果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一定能把地理学得更好。后来班主任发现他闲话少了,上课认真听了,比班主任先前几次批评还管用。

强调管理中的情感化不是不要纪律、制度,而是要建立人性、人情基础上的纪律,班主任遇事多从人性方面考虑,努力做到情、理、法相结合。班级情感化管理是让学生愿意接受班主任教育的管理,同时把这种教育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发展动力并实现自我教育管理。如果班级真正实现人情、人性、人道管理,班级管理不会时常“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应是“风和日丽”、“天高气爽”,教室就会成为有精彩故事的地方、充满美梦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切斯特·埃尔顿.提倡情感化管理模式别吝啬你对员工的赞赏[J].IT时代周刊,2008,23:60-61.

[2]陈球兰.实施情感化管理增强班级凝聚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244.

[3]潘建华.和谐班集体建设中的情感化管理[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02:114.

[4]陈庆周.对提升班集体凝聚力的三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6:69+72.

品牌内衣情感化设计初探 篇7

一、生活需要情感化设计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 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 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 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感动。如果设计不能激发起人们的情感, 它不算好设计。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组成部分, 在人性化设计的定义中就有“最大限度的迁就人们的行为方式, 体谅人的情感, 使人感到舒适”, “适应人的身体和情感并让人能在产品背后得到更多关怀的产品设计”, 这些含义中都包含了对情感的关注。情感化作为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人性化设计共同致力于产品设计对人本身的关爱上, 在产品设计中全面灌注“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 提高产品的亲和力。情感化设计在细致层面上更注重满足消费者情感上的需求, 给人们带来更多轻松快乐、幽默新奇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二、内衣情感化设计源自古代

在我国情感化设计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 其中又以女子内衣的寄情化设计最为动人。不同成长阶段的古代女子会在自己的内衣上通过贴绣附有不同寓意和造型的图案向我们讲诉她们细腻婉转而又热闹丰富的情感故事。未出嫁的女子为自己的内衣绣上“好鸟枝头”, 寓意“好鸟”应攀 (盼) “高枝”, 寄予了女人想为自己寻觅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 也表达了婚姻大事应门当户对的观点;绣上盛开的牡丹和啼鸣的公鸡, 寓意“功名富贵”以表达对实现生活理想的祝愿;闺女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 母亲会在肚兜上绣上春宫图作为压箱底的嫁妆, 给新婚的年轻人做性教育;刚出嫁的女子为了表达她对婚后生活能够多子、多福、多寿的祈盼, 在内衣中绣上于同一枝干长出来的石榴、佛手、寿桃;做了妈妈的妇女会给自己孩子的肚兜绣上威猛凶狠的老虎和弱小的蛇、蜈蚣、壁虎、蜘蛛、蝎子, 来表达“虎驱无毒”保佑孩子平安的精神诉求。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就是一部女性的情感史, 记录着我国女性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故事和心情。

三、情感化设计在当代

在当今的服饰产品设计中, 设计师开始越来越重视情感化设计。2010年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蔡康永与国际知名鞋业品牌JC Collezione合作设计推出的“蔡康永为呼唤幸福的女生们设计的七双鞋”——“CAI”系列, 跳出传统设计模式, 开创了全新的女鞋情感化创意设计。他的设计围绕着每个女人都渴望的爱情主题展开, 以抚慰女性不同阶段的恋爱心情为切入点进行设计, 七款女鞋依次命名为“寻觅——飞翔——纯真——真相——允诺——坚信真爱——已成记忆”分别代表了女人不同的恋爱阶段, 通过设计为我们讲述了七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配以蔡氏爱情箴言, 在每一款女鞋的精巧设计中都暗藏有爱情密码, 为穿着者增添了一份寻觅爱情般的期待。他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形式服从情感”的设计理念, 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鞋这个产品的物理功能, 还包括了抚慰情感的精神功能。

由此可见,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对于情感化设计的需求一直都没有减退。做为21世纪的设计师必须充分重视人的情感需求, 调动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为人们设计更多可以获得喜悦和感动的产品, 与消费者产生心灵层面的沟通, 提高产品的亲和力。

四、品牌内衣的情感化设计

在经过了工业化的现代主义设计洗礼后我国的内衣设计产品是以功能优先, 装饰辅之, 少了些许的情感味道。随着现代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 地位日趋重要, 现代女性的情感需求也随之多样化而且更加细腻丰富。内衣因其具有贴身塑形的特点而不同于外衣, 与身体的零距离让她与女性的情感更加亲密。设计不只是解决功能需求, 更要满足情感诉求。品牌内衣的情感化设计要求从消费者的情感角度出发去挖掘和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寻找能够激发她们情感的设计元素, 最终让通过情感化设计的内衣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设计师的任务是通过情感化的设计语言让设计作品和消费者做沟通。首先是情感的挖掘, 如在过农历新年或者是本命年的时候, 人们会有习惯穿着中国风格的红色内衣, 就是希望通过内衣给自己一个美好的祈福, 一份情感上的寄望;恋爱中的女人穿着内衣不光是要让自己漂亮, 更要让内衣成为自己的闺蜜一起记录下恋爱的甜美心情;结婚是每个女人一生最幸福的时刻, 内衣的选择如同婚纱一样重要, 能够拥有一件充满幸福感的婚庆内衣是新娘子的渴望。职场女性的内衣选择要有大女人般的雷厉干练感觉穿上它立马就可以进入工作状态。内衣设计要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出发, 用设计来抚慰情感。

情感是虚拟的精神的, 内衣是实在的物质的, 情感化的品牌内衣设计产品是兼具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同在的, 其中品牌内衣高附加值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是由内衣的精神功能对消费者的作用而创造的, 也就是来自情感化的创新设计。如何用物质的内衣设计元素来表达虚拟的情感, 是进行品牌内衣情感化创新设计的关键。不同的设计元素都有自己的情感面貌, 如明亮的暖色调给人温馨欢快的感觉, 暗淡的冷灰色调让人感觉悲伤沉重;薄纱雪纺面料表达了浪漫的心情, 水洗磨砂牛仔面料代表了个休闲随意;水晶装饰表达细腻知性、木珠装饰传达自然休闲、珍珠装饰演绎优雅成熟富贵, 铁链装饰呈现叛逆个性。

对于品牌内衣的情感化创新设计, 本人与某内衣公司旗下的“紫兰蒂”内衣品牌合作进行了主题为《恋爱的季节》的实践创作 (如图) 。“紫兰蒂”内衣品牌的消费者定位为28岁——40岁的优雅、知性女性, 因此我的设计目标顾客就精确为恋爱中30岁左右的知性女生。情感设计的表达为含蓄、细腻、爱情、浪漫。在主题、风格、目标顾客、情感表达确定下, 进行设计元素的选择。首先是色彩的确定, 因为粉色是代表恋爱的色调, 而知性含蓄的爱情色彩应该为暗哑的灰粉, 所以我选择朦胧暗哑的粉色调为主色、深灰粉色和灰色为辅色, 在表达浪漫的同时又不失含蓄优雅;接着是设计元素的选取, 花是恋爱的不二标志, 也是我诠释《恋爱的季节》的最好元素, 通过运用不同的面料再造手法将一朵朵大大小小不同造型的花朵呈现在内衣上;在面料的选择上飘逸、柔软、朦胧的雪纺很好地诠释了恋爱中女性含蓄、浪漫的情怀。30岁左右的女性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 所以在设计辅料的选择上增加了少量的皮草、水晶、彩钻来增加产品的品质感。通过不同的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法将恋爱的甜美感觉表现在内衣设计中。该系列设计作品曾获2011年, 奥丽侬毕业设计新人奖铜奖。

品牌内衣情感化创新设计以情感基调为出发点, 以品牌定位为基准, 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法是表达情感的演员和演技, 准确捕捉女性丰富细腻的时代情感需求是进行品牌内衣创新设计的前提, 物质元素对精神情感的准确表达是关键。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人们现代的生活方式对情感化设计产品的诉求, 进而从古至今地讲述了情感化设计在女性内衣及衣物等方面的运用情况, 重点讲述了本人针对某品牌内衣如何运用情感化设计手法做的实践创作。

家具的情感化设计探究 篇8

关键词:家具设计,情感,以人为本

家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 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现代家具设计越来越强调技术性和材料性, 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家具的情感性, 存在着模式化、过于现代简约等问题。因此, 现代家具设计中应考虑家具与人之间的精神与情感的互动交流, 更多体现人们的情感表达, 使其成为一种“感性产品”, 这将是家具设计的趋势所在。

家具的造型是人们对家具设计关注点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现在家具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家具的本质实用功能, 还应该包涵深刻思想, 以作为人们的情感载体。家具造型上的设计情感主要体现在家具造型的亲和力表达方面。设计师利用模仿自然界中的万物造型, 体现生命运动的成长轨迹, 以寄托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从自然界中寻找亲密感, 以花草、树木等为原型进行设计, 生动、活泼、有趣的造型能激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点滴的记忆。特别是在快速生活节奏今天, 人们更将情感开始寄情于自然。出于情感对自然的需求, 转化为家具设计的模仿自然物造型, 这便使家具具有新奇怪异的形状以及多元的色彩, 满足消费者对大自然迷恋的情感, 如花型沙发、唇形的座椅等,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满足消费者热爱自然、追求情调的情感需要。还有一种家具设计是添加中国传统元素的。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吸引人们的一种强大力量, 在全球化趋同的影响狭隘,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作用, 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 才不会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失去自己的根基, 所以要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家具。在家具设计中寻找文化的亲和力, 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家具的造型, 不是表面几个传统元素的拼接, 而应该根据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融入民族文化的思想和精神, 真正体现一种中国文化的亲和力。

色彩是反映人内心情感的独特符号, 色彩是一种富于象征性的元素符号。在家具设计经历了从复杂的曲线型向直线型转变、从框架式结构向板式结构发展后, 似乎就没有了更进一步的变化, 这与人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不相适应。为解决这一矛盾, 设计师们提出了色彩造型的概念。当形体造型能力逐渐消弱时, 代之而起的是色彩这一造型要素。色彩可提高家具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人们选购家具首先注重的是家具的色彩, 对于造型、材质、做工相同或相近的家具, 谁的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 谁就会占领市场而成为畅销商品。和谐的色彩能够提升家具的审美价值。人们普遍要求家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 还要有更大的观赏价值, 而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式。因此, 家具色彩的情感化设计十分重要。

家具的色彩设计应注意其适用性, 以满足特定功能的需要。家具颜色的选择和搭配组合要能满足家具使用的目的。家具的属性虽然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但实用性是第一位的。如果家具的色彩设计妨碍到其实用性的实现, 给消费者带来某种不便, 那么家具色彩无论设计得如何美观, 从整体意义上看, 都是失败的设计。反之, 家具色彩设计若能遵循适用性原则, 则会增添家具的审美价值, 因为“功能的最佳体现本身就是一种美”。以餐桌为例, 餐桌的使用目的是为了进餐, 但色彩学告诉我们, 灰色、黄色、紫色和青绿色等可能会使人减小食欲, 甚至倒胃口;蓝色、绿色可能使人减少进食, 但不会影响胃口;棕色、棕黄、肉色则能增进食欲等等。因此, 在进行餐桌色彩设计时, 应遵循适用性原则而选用后两种颜色及其组合。其次家具的色彩设计要注意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在进行家具色彩设计时要有整体意识, 注重发挥家具色彩的整体效应。家具的色彩设计要富有创造性。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也有很大差异, 在进行家具设计时要针对其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的差异, 设计有差异性色彩的家具。

作为人类情感的特定媒介, 材质本身也隐含着与人类心理对应的情感信息。一般情况下质地粗糙的材质给人以朴实、自然、亲切、温暖的感觉, 质地细腻的材质给人以高贵、冷艳、华丽、活泼的感觉。同类表面状态的材质, 由于质地不同, 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表面粗糙的材质, 如皮毛和毛石, 前者触感柔软、富有人情味, 后者坚硬、厚重。表面光滑细腻的材质, 如丝绸和玻璃也存在软硬、轻重等感觉差异。这些都会使城市家具带上或多或少的情感倾向。

材质的情感个性就像颜料的色彩一样。运用材质进行产品设计与作画很相似, 都是为了表达一定创意, 塑造一定角色形象。材质的相互配合也会产生对比、和谐、运动、统一等意义。一种好的设计有时亦需要好的材质来渲染, 诱使人去想象和体会, 让人心领神会而怦然心动。现代设计意念让传统的自然材料与现代人更为贴近。我们知道, 不同材料与工艺的感觉, 大都直接来源于各种材料对人视觉上的不同剌激, 而这些材料外表的肌理效果, (如疏朗与密集、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随意与工整等) 通过视觉和触觉影响到观赏者审美主体的心理。触觉是人们认识材料质感的一种方式, 通过触摸来感觉材料的软硬、轻重、厚薄、粗滑等, 人们自古以来就对粗犷、柔软、温暖的自然材料有亲近感, 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它。而对冰冷、刚硬、厚重的人造材料有漠视感。材料视觉肌理表情是指材料表面诉诸视觉的组织构造, 包括材质、纹理等, 它是客观存在的材料表面形式, 它代表材料表面的质感, 体现材料属性的形态。肌理不仅能丰富家具的形态, 还具有动态的、表现的审美特征和体现人类对美的创造性本能。材料的肌理除了由于材料内部构造形成的表面效果之外, 还可对现有的材料进行再加工, 使材料的表面产生新的肌理效果, 使肌理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多彩。视觉肌理是通过材料表面的不同图案纹样、不同的题材风格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视觉感受。这种来源于人触觉的心理反应, 在现代家具设计中被很好地运用。产品的材质美, 主要体现在科技、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中。

在家具设计中, 材质美感起着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产品的艺术风格和人对产品的感受。优秀的设计离不开优美材质, 但这并不表示材质的美感可以凌驾于其它的设计要素之上, 产品美感都是造型、材质、功能、风格的平衡与和谐。家具是实用与审美, 物质与精神, 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 既是物质文化的主体, 又是精神文化的载体, 材料科学与工艺技术是构成家具文化的基本成分。家具材质的情感个性就像颜料的色彩一样。运用材质进行产品设计与作画非常相似, 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创意, 塑造一定角色形象。材质的相互配合也会产生对比、和谐、运动及统一等意义。一个好的设计有时亦需要好的材质来渲染, 诱使人去想象和体会, 让人心领神会而怦然心动。不同材料与工艺的感觉, 大都直接来源于各种材料对人视觉上的不同剌激, 而这些材料外表的肌理效果, 通过视觉和触觉影响到观赏者审美主体的心理。

一件家具的比例和尺度决定了这件家具有多大。和谐的比例可以给人带来美感、古典主义美的比例被称为黄金分割, 即1:1.618。这种比例在视觉上最容易辨认, 因而是美的, 比例不涉及具体的尺寸, 黄金比是符合一定的数学关系的最和谐比例, 因此始终是设计师追求美的构图的重要手段。

尺度涉及具体的尺寸大小, 即家具的大小与人体的大小相对关系。设计师运用尺度的原理, 可以创造出高大庄重、轻巧秀美等或粗狂或纤细等不同尺度感的家具。模度与自然和艺术都有关系, 是柯布西耶主张的设计法则。模度反映在人体的比例分割上, 发展了一个逐渐决定尺度的度量方法。这个推算的规律可以举一反三, 从茶几设计到衣柜设计, 运用模度可推算家具设计中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与变化关系。如室内家具的尺度、结构、形态要适合人的尺度, 具有一定的风味和情调, 使人们感受到清新悦目。家具陈设要灵巧、有序、井然。在空间局限的情况下, 应避免硕大的尺度。比例尺度和模度的创作基础都是“以人为本”的, 也是强调人性的情感家具的创作基础。

家具的情感化设计是设计心理学在家具设计中的一种具体应用。以人为本的设计, 以情感为导向的体验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趋势。现代家具应该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 科学技术给现代家具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而艺术和人性的情感因素是家具富于美感, 充满情趣和活力, 成为人与设计和谐亲近的纽带。人们对家具的喜恶取决于很多因素, 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 人们对于情感、关爱等设计语言特别敏感。这是时代富于家具的特征, 家具设计应该更加注意主观性的需要即情感需要, 进而设计出能说出人们“心声”的家具产品。

参考文献

[1]张玉萍, 周勇, 文智.家具产品中的情趣设计[J].长沙: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6, 8

[2]徐钊.材料在装饰艺术中的美感属性和内在气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24

[3]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2

[4][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 程进三,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6

情感化服装设计研究 篇9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教授在他的著作《情感化设计》中指出:“在创造一个产品时, 设计者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但是, 多数人没有认识到, 在产品的设计和使用中还有很浓重的情感成分。我认为, 设计里含的情感成分可能比实用成分对产品的成功更重要。”[1]产品只有利于人际交流, 给人带来乐趣, 才能使自己的价值观被消费者所接受。在这里产品就成为交流的工具。

苏珊·朗格指出:“如果要想使得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 (一件艺术品) 激发人类的美感, 它就必须以情感的形式展现出来, 也就是说, 它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 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2]

显然, 今天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与以往相比, 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人性化和情感性, 其需求侧重点由实用性逐渐转移为情感性。服装行业为顺应体验经济模式, 也开始进行了一系列配套设计, 如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以及售后服务等。

在体验经济时代, 消费者对服装不再只是追求外形上的美观, 功能上的实用, 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文化认同, 价值认同。服装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能有效地促使消费者与服装本身的交流, 使消费者对该品牌服装产生一种情感, 从而有效地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二、情感化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

(一) 情感化设计理论概述

1. 情感化设计的提出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首次提出“情感化设计”, 主张设计要关怀消费者的心理习性, 将情感外化于设计产品中, 使设计产品不再只是单纯的物质外壳, 而应具有精神内涵, 能够与消费者产生某种情感共鸣。历史地看, 不论是在原始社会的陶器、殷商青铜器, 还是封建社会的瓷器, 这些产品不仅外观富有美感, 而且还呈现出当时人们的情感诉求与精神信仰。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 人们对产品的诉求越来越趋向于精神方面。但是, 在快节奏、全球化的时代, 人们精神上的诉求并没有很好地得到满足。于是, 现代设计着力于关注情感化内核, 试图通过产品本身的情感特性去激发消费者的心理共鸣, 使设计的产品更加人性化。

2. 情感化设计的不同层面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阐述的, 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图1) ,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 人们对情感的需求也就越高。同样, 情感化设计也分为不同的层次。产品 (服装) 设计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特征, 但是功能性与审美性各自具有不同的层次, 有普通和高级层次之分。如功能性分普通功能层次和人性化功能层次, 而审美性又分为普通审美层次和深层情感体验层次。情感化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本能水平层次、行为水平层次、反思水平层次 (图2) 。本能水平的设计来自于人类的身体本能, 其中视觉、触觉、听觉占支配地位。在本能设计层面, 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产品的外形、色彩、质感等要素, 其设计讲究的是即刻的情感。行为水平设计讲究的是效用, 讲求产品的功能作用高于外形。行为水平的设计重点在于理解和满足使用产品的人的真实需求, 并基于这些需求, 作出人性化的设计。反思水平设计与使用者的长期感受、产品的服务有关, 也与产品提供的个人感触和热情有关。反思是消费者内心产生的更深的情感、意识、理解, 与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影响[3]。

(二) 情感化设计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穿什么服装不仅能表现一个人的地位, 而且还能表现一个人的审美品味与气质。中国素有“衣冠之国”的称号, 服饰在这里, 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属性, 一种文化符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服装产品的功能要求、审美要求, 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随着物质产品的丰富, 人们步入了个性化消费时代, 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服装不再是区别等级的道具, 而是促进人们交流的媒介。衣如其人,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它承载着设计者赋予它的情感, 能够引发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或对美好事物的联想。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 在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的同时, 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虚构的网络世界, 不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慰藉, 人们找不到情感的寄托, 空虚感、孤独感困扰着人们。服装作为“衣、食、住、行”之首, 更应该担当起情感寄托的重任。服装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实用功能和审美上的需求, 而且更要满足消费者情感的需求。为此, 要不断从款式、颜色、环保、象征意义着手, 逐步将情感化内涵融入到服装设计中。

体验经济时代, 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是来自多方面的, 包括品牌的风格、理念、售后服务、陈列展览、产品本身。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我们会选择与自己情感契合度比较高的品牌。体验经济从生活与情境出发, 塑造体验和思维方式, 并以此来吸引消费者, 为商品找到新的价值与拓展空间。

三、情感化服装设计的应用案例分析

(一) 令人怀旧的情感化体验

真实稳定的情绪感受的形成需要时间:它们来自于不间断的交互作用。产品的外形和行为的效用所引起的情绪作用相对微小。而重要的是交互作用的历史、使用者与物品的联系, 以及由它们引起的回忆。所以, 令人怀旧的情感化服装设计, 占有比较大的优势。从现代服装设计的整体风貌和潮流来看, 怀旧风情始终占据主导位置, 时装设计师往往从服装史和世界民族服饰中汲取灵感。可以将“怀旧”类型的情感化服装设计归纳为:往事的情怀、复古的情怀、乡村的情怀、自然的情怀。

如图3的旗袍设计就是从我国的民国时期流行的旗袍中汲取灵感, 并将古代流行的传统花卉纹样应用于服饰中, 再外加一副长手套。使传统的端庄与现代的优雅, 融为一体, 给人一种高贵、文雅的内心体验。

图4的婚纱设计从18世纪洛可可风格中汲取了灵感, 拉夫领以及紧身裙撑、羊腿袖、绸带, 再运用粉白、象牙白等粉嫩色, 极具女性化特色的粉嫩色和白纱, 使这两套婚纱更具梦幻色彩, 营造出一种甜美浪漫的内心体验。

(二) 令人高兴的情感化体验

情感化设计能更多地为消费者带来愉悦, 而轻松的内心体验、愉悦的情绪, 往往由兴奋与喜悦、幸福与如意等多重氛围引发, 因此, 有趣、令人感到愉悦的设计, 都属于令人高兴的情感化体验类型。

图5展现的是波西米亚风格的长裙, 裙摆下端, 悬垂着层层流苏。波西米亚风格本身就流淌着令人感到轻松、愉悦的文化意味, 再加上裙摆流苏的设计, 随行走而摇曳的流苏, 为整条裙子更增添了乐趣感。

图6是日本设计师高田贤山设计的2013秋冬款“眼睛”图案系列服饰, 密密麻麻、布满眼睛图案, 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新奇、有趣的情感体验。

四、情感化服装设计的实现

情感化服装设计也有三个层次的划分: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反思水平。通过梳理情感化设计的原则, 服装设计的情感化设计的步骤就显得更加清晰了。

(一) 本能水平的服装设计

服装本能层面的情感化设计, 主要是通过色彩、材质、廓形、细节处理、款式风格等设计元素的情感表达, 实现外观样式的美观和时尚度, 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营造愉悦的情感感受事实上, 每一种色彩, 都会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情感体验, 如红色, 在中国象征着喜庆, 在传统社会中, 人们婚嫁时有穿红的习俗。而紫色, 则是一种富贵色, 神秘色。不同的色彩能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联想。面料材质通过其本身的肌理、色泽、质地在视觉和触觉上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而绿色环保材质的面料, 则深受环保主义者的喜爱。服装的廓型, 常见的有A型O型、X型和H型。如X型服装, 极富女性化特征, 深受柔美女孩们的喜爱。不同的廓型, 给人不同的外观视觉感受, 带给消费者的是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 行为水平的服装设计

服装的行为层面的情感设计讲究的是效用。产品功能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外形。行为水平的设计重点在于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这就需要设计师对人体工程学运用得当, 行为层面的服装设计主要体现在多功能设计、人性化设计方面。多功能设计, 主要表现在能够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多种功能需求, 如一件及地长裙, 可以做成短裙与长下摆的拼接, 这样可以拆卸。还可以采用装袖的设计, 随着场地、气候的变换, 穿着者可自由装卸衣袖。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细节方面, 而是否人性化只有当人穿着服装时才能感受到, 仅从外表看不出来, 因此人性化服装设计的重点应放在消费者穿着服装的生理感受的舒适度上。

(二) 反思水平的服装设计

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的设计主要针对消费者的生理感受方面, 而反思层次则是前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思层面的审美差异较大, 因为它受消费者意识、情感、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反思层面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多元趣味化、个性化、主题化等方面。多元趣味化表现在童趣、萌趣、怪趣、酷趣[5]。个性化表现在整体造型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或夸张, 或内敛。主题化表现在整体服饰所表达的为同一个主题, 所呈现出的一种格调。

五、结语

服装是一种实用的商品, 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化符号性质。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服装的社会属性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服装在满足人们对其的基本功能要求后, 人们总会去追求文化、审美的东西, 如社会时尚、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等精神上的东西。

这时就需要情感化设计的融入, 为服装设计融入更多情感的因素, 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服装在装饰、遮羞、保护以外的精神需求, 最终获得愉悦、轻松的情感体验。这就是进行情感化服装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阿·诺曼著.情感化设计[M].转引自:陈莹等.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0:126.

[2]于国瑞, 魏静.服装设计情感的视觉传达与表现[J].设计纵横, 2003, (10) :37-38.

[3]留.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服装设计研究[J].艺术研究, 2010, (04) :166-167.

[4]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第四章) [M].许金声, 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40-53.

浅谈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篇10

一、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理论

人们有时会购买一些用不着而仅仅是外观好看的物品;有时候又会购买一些并不好看,但却方便使用的物品;还有些时候会购买一些既不好看也压根没有什么使用功能的物品,如做工粗糙的旅游纪念品。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融入情感,对其除了理性的分析、使用之外,还有加入了感性认识的成分,还重视物品带给我们的一种情感体验。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认为,人的这种情感体验有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由这三个层次延伸出三种设计,本能设计追求产品外观设计,行为水平追求产品的功能和易于使用,反思水平注重人和产品交互体验中产生的共鸣。

二、本能水平设计

本能设计注重产品的造型、色彩、肌理、材料等设计元素,主要是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直观视觉、触觉及其他直观感觉。这样设计的产品注重外观漂亮,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产品外观单纯的美感所吸引,但是这种感觉不会一直持续,很快就会消失,这也是为什么小婴儿对色彩鲜亮的产品格外的喜欢,但注意力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个产品上,总是不停的喜欢各种东西。基于外观形态所设计的产品谋和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但因为没有内涵而不具有生命力,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是走不远的。

三、行为水平设计

行为水平在注重外光的直觉上追求产品的功能的宜人性和易于消费者理解和使用。这样设计的产品在功能上极大的迎合了消费者,就像我们使用的电饭煲一样,功能多样化和好用成为了卖点,既可以煮粥、煮米、还可以有其他更多的功能,虽然有些功能不常用,但有备无患,并且电饭煲的使用功能要简单明了,最好是一键式的,不要让消费者花很多的时间来掌握电饭煲的使用技能。就像之前我买过一个专门给小孩煮粥的小炖锅,它有预约的功能,看了说明书,根据说明书上的指南来设置预约时间和定量放水和米和其他干果,结果实验两次都是米和其他干果没煮烂,小孩子根本吃不了,最后就搁置起来再也不用了。所以对消费者来说从理解用户的需要开始,功能上的极大化和简单明了容易使用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但如果我们设计的产品一旦消费者使用以后就念念不忘的产品才是最好,最优秀的,这样的产品会让消费者在使用中不断的反思,产生共鸣。

四、反思水平设计

反思水平设计就是让消费者用了念念不忘的产品,这样的产品能够符合他的品味或者能够给他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或产生某种价值,达到消费者的某种目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就需要设计师细心观察。举一个例子,有人会拿出了苹果手机炫耀,这是为什么呢?苹果手机和华为、还有其他手机的功能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却不一样,通过品牌来提升人们的存在感。这也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档次越来越高的原因,就像消费者第一次买车买10多万的,第二次换车的时候肯定是买更高价位的车,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价位高的无论在外观还是舒服程度上都超过低价位的车,第二是通过车来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所以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与用户的情感体验,把文化内涵、品味等融入产品设计创新中,挖掘用户潜在的情感,巧妙的把用户情感激发释放出来,这才是设计所最求的情感化设计。

五、产品设计的情感化趋势

产品的可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产品的美观性是必须满足审美观念的,那么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就必须挖掘精神和情感的深层次的内涵。现在有的社区服务中心受到家长和孩子的喜欢,追求其原因不仅仅是服务质量的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社区服务中心改变已有的设计,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墙上绘制了很多图案和运用五彩斑斓的色彩进行装点,使得孩子心情放松。从而打消对打针的恐惧感,营造一个幼儿园的氛围。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巨大的改变,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追求物质上的生活,实现了足不出户的生活,改变了人们之间传统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们面对面之间的交流变少,朋友之间的情感变得虚假,使人们感到孤独、焦虑,这时需要通过有情感寄托的产品来平衡内心。正如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产品,用艺术设计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科技感硬性的一面”,增加情感体验。当然,产品的功能需求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得到满足的,运用产品文化、艺术魅力、情感高回报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注重人性的关怀,把设计师的细腻的情感和灵魂注入产品设计中来,以此来改变产品冷漠、单调的设计,让设计的产品随着人们的使用变得富有情趣。

设计在于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创造宜人的使用方式和体验,从产品的造型结构、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把知识、深层次的传统元素恰当的运用到设计中,尤其是对功能的最大化设计也能出新成果。

设计师想在产品设计上创造出新花样,就必须在设计中考虑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在功能设计需求上体贴入微,从产品使用到人、人到产品之间的关系上突破,在情感互动上准确找出诉求点,创造出具有品味和意味形式的产品,消费者从使用这样的从产品中体验其中的各种滋味,有的从使用上得到愉悦感,有的从产品造型的意象上获得满足,有的从肌理或色彩上得到回应,这样的产品肯定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A·诺曼著.付秋芳等译.情感化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2]杨子倩.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J].研究与探讨,2011(02)

室内灯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篇11

摘  要:灯具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物品,人们对灯具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能够照明而已了,对灯具的造型和宜人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为灯具注入情感性因素,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尤为重要。文章以情感化设计为主线,对灯具设计要素深入剖析,从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面对灯具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现阶段室内灯具设计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灯具设计;情感化;感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TS66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6-0013-03

随着灯具市场的发展,灯具的作用已经从功能层次上升到美感和个性的追求层次。现代的灯具正由单一的照明功能向照明与装饰并重方向转化,并融入情感化设计的理论,更能满足灯具产品开发与生产的需要。唐纳德·A.诺曼提出情感化设计的三种层次理论,即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反思层面,对情感化设计进行了深入阐述。

灯具也可以成为一种能表达情感的产品,一旦人对其建立某种“情感联系”,没有生命的灯具就能够表现人的情趣和感受,并被赋予生命的灵动,使人对其产生一种依恋。

1  情感化设计的概念

所谓情感化设计,“就是通过各种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要素,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在消费者欣赏、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激发联想,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建立在个性时代的基础上的。对情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个性是人精神世界的突出表现。好的设计产品,从工程学的角度,应该具备良好的功能;从心理学角度,应该容易操作使用,不会让人搞不懂,不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使人感到愉悦。

2  情感化设计特点

2.1  积极性

这是一个产品最基本的要求,它必须使人产生舒适的、信任的、愉悦的情感,它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情感。首先,一个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外观愉悦、舒适是人使用这个产品的前提条件;其次,产品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如图1所示,自然设计提醒人们更懂得欣赏植物。

2.2  大众性

这是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为大多数人服务是工业设计的基础。虽然个人的需求需要满足,但不能作为社会的主流。尤其在资源相对匾乏的今天,产品设计中蕴涵的情感要相对群体化,它的受众是群体。

2.3  深刻性

情感化设计要传达人类深层次的情感。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需要表达情感,通过它沟通彼此的精神生活。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现产品的基本功能,不能仅满足于体现内部机构与外部造型的机械调和。情感化设计传达的内容不仅要有意义而且还要深刻。

2.4  指向未来性

情感化设计不仅要考虑怀旧的情感,更要大胆地预测未来,引导新的设计方向和潮流,才能获取产品在市场上的主动权。

2.5  象征性

情感化产品要让人感受到某种象征意义。在这个商品日渐符号化的社会,真正消费的往往并非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表现出来的象征符号。很容易分辨出佩带劳力士表和帅奇手表代表什么不同的身分。情感化设计既要考虑能引起人的积极的、正面的情感,还要考虑大众的需要以及社会现状。如图2所示,对动物的保护,让人感觉到设计背后的意义。

3  灯具情感化设计

在现代产品的设计中,情感化一般是凭着设计师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结合自己的审美,在设计中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使产品的外在散发浓郁的人情味。灯具作为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其情感化具体的设计手法主要是从灯具的形态、色彩、材质等几方面去实现,去触发内心的情感

3.1  灯具形态的情感化

产品形态的“形”是指产品的物质形体,单指产品的外形;“态”则是指产品可感觉的外观形状和神态,也可理解为产品外观的表情因素。对产品的形态的表面性感知,主要是由形态的轻重、大小、刚柔、强弱、涩畅、乱齐、巧拙、明暗等内容引发,从而使人产生轻松、愉悦、均衡、安定、轻巧、夸张、含蓄、趣味、神秘等不同的心理情绪。它反映了形态的一种表面性、直观性的现象,是情感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例如意大利的钓鱼灯,如图3所示,那长长的灯臂将光线投注在客厅的中央,像一位悠然自得的垂钓者,享受着惬意,充满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韵味,形态轻松愉悦,很好的柔化了空间氛围。

3.2  灯具材质的情感化

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除了本身具有的特性外,还具有其特有的材质美感。合理正确的运用材料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其本身的肌理、色泽、质地在视觉和触觉上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可以将其理解为材料的表情。不同材料可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情感反应,如木材因其天生的纹理、色泽给人以温馨、质朴、亲近的感觉;不锈钢和金属因为光滑的表面给人以现代、时尚感;玻璃、水晶,如图4所示,因其通透和折射效果,给人以神秘、晶莹剔透的感觉;毛绒产品之所以会得到少年儿童和女性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拥有可爱的造型,还有它舒适的手感,手感舒适的毛绒产品经常成为人们的情感寄托,我们会经常看到,独自一人时人们经常会与手中的玩具进行交流,吐露心中的秘密,这时玩具已经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玩具,它变成了人们的倾诉的对象。

4  室内灯具情感化方案设计

4.1  室内灯具设计

本设计定位于照明和装饰品两种功能。在照明功能上精心的挑选了半透明的羊皮纸作为灯罩,羊皮纸的特征是防水、防油性强,湿强度大,不透气,弹性较好,具有一定的耐折度。不透光的特征让灯光散射在整个房间可以营造温馨柔和的气氛。至于装饰品功能,采用了不一样的材质,有木材、不锈钢、水晶、羽毛等。本设计方案包括四款落地灯,其装饰灵感来源于少女的舞裙,支架以金属材料制成,主要以端庄、尊贵、成熟稳重的色彩为基调,让人感觉到优雅、大气。装饰裙摆以色彩活泼绚丽明快的色调为主,让人们看到它心理上感觉很活泼开朗。

4.2  设计方案可行性分析

4.2.1  使用环境可行性

该灯具在造型上不特意地去划分所使用的环境,一般摆放在客厅的休息区里,和沙发、茶几配合,一方面满足该区域照明需求,一方面形成特定的环境氛围。

此外,在卧室里,落地灯也可派上用场,可以很好地形成温馨的光环境。作为卧室、书房、客厅等普通正常条件下使用的灯具,大大的增加了其应用领域,符合现代人们对产品实用性的要求。

4.2.2  形态及色彩可行性

造型采用的是复古的羊皮直筒形状加装饰裙摆的个性化复古元素设计,改善了以往灯具的生硬外观形态,独特新颖、简洁大方,符合现代产品美学趋势,采用多种裙摆装饰方案,针对不同的使用季节不同的人群爱好,希望更能满足人们各种需求。

4.2.3  人机可行性

从人机界面、结构、产品成型性方面达到了灯具的观感和实用型,大大改善了其视觉形象和舒适性,体现出现代社会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较高追求。

此设计是一款采用四季为主题的四款同外形但不同装饰的落地灯设计,分别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采用的材质是羊皮外观木质结构配珍珠(春天)、水晶(夏天)、毛线(秋天)、羽毛(冬天),一种小奢华配着一种小清新。一个灯罩,四种装饰,这既符合环保的概念,更可以根据四季的变更来更换灯罩装饰,让房间每个季节都有新气象,既浪漫又环保。

该灯具设计还运用流行的裙摆作为装饰,就好似家里多了一位漂亮时尚的家庭成员,不仅可以实现灯与人的交流,更能使家庭环境更加温馨。春天的落地灯选择的装饰材料是晶莹剔透的珍珠,在这季节佩戴珍珠也寓意着少女的情窦初开。夏天的落地灯选择的装饰材料是冰凉的水晶,在这季节佩戴水晶也寓意着少女的热情四射。秋天的落地灯选择的装饰材料是总能给人温暖心安感觉的毛线,在这个季节穿戴毛线也寓意着少女的成熟美。冬天的落地灯则选择的装饰材料是绒绒的羽毛,在这个季节穿戴羽毛也寓意着少女的矜持。四季的裙摆照明能把房间衬托的更美。如图5、图6、图7、图8所示。

5  结  语

室内灯具设计情感化既是灯具设计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为灯具设计展开了一个新的创意方向。因此,很有必要对灯具情感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具体的情感化设计方法。有情感的灯具感化使用者,也必然将引发情感和行为的反馈来指导设计,和用户建立长久的情感纽带,这也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在灯具设计过程中形态、色彩、材质在情感化产品中的表现并不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正确合理地将它们运用到灯具设计中,能增加人与灯具的亲和力,并且能用灯具自身的情感语言与人交流沟通,使平淡无奇的使用与被使用者之间产生一种极为微妙的情感,从而大大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A.诺曼,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5.

[2] 约翰.奈斯比特,梅艳译,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 李砚祖.造物之美一一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0.

[4] KevinN.otto.KristinL.wood(美),齐春萍,宫晓东,张帆(译).产品设计[M].北   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 陈汗青.产品创新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 龚丽娜.对产品设计感性领域的理性思考[J].工业设计在线,2007,(6).

[7] 刘涛.产品的设计色彩与人的情感心理[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0,(5).

浅谈建筑表皮的情感化 篇12

就建筑表皮而言,文丘里曾经说过:“设计从外到内,同时又从内到外,产生必要的对立有助于形成建筑。由于室内不同于室外,墙就成为建筑的主角。建筑产生于室内外功能和空间的交接之处……墙成为解决方案及其戏剧性效果的空间记录”。从这段话也不难看出我们在定义建筑表皮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掉它的这种基本物理性质即位于建筑内外的交界处。因此将建筑表皮理解为“交界面”是比较贴切的,它包括建筑外立面、屋顶、内部立面乃至门窗等建筑构件,是连接室内外空间的界面;建筑表皮同时具有物质性和抽象性,且能通过视觉传达情感信息,因此它兼具物质和精神两种基本属性。

2 建筑表皮设计的现状和情感化探讨的意义

建筑表皮是表达建筑风格,建筑意义的重要载体。正是建筑表皮,让建筑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性格,但是当代建筑表皮的现状却让人沮丧。

建筑师在跟风的同时,早已把建筑要表达的意义抛在了脑后,选择流行材料成为了一种时尚。我们几乎可以在各种建筑类型和场地上看到点式玻璃幕墙或者横向百叶窗的使用,过多的滥用和粗制滥造的模仿势必削弱建筑表皮所能表达和反映的地域、人文等信息。除了在立面上得到一些“流行”和“时髦”的印象之外,人们无法理解选择这样材料和建造方式之间的逻辑,更不可能获得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所能传达出来的由于理性和明晰给予人的情感愉悦和体验力量。除此之外由于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建筑被过多的以商业信息为主体的各种传媒装置所覆盖,这一切都在表明建筑表皮正处于混乱与失语的境地。由这些失语的建筑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正在被剥夺着情感和趣味,这促使人们觉醒,继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任何时期的建筑都应同时具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方法和建筑文化艺术这三个层次,需要以特定的方式和形态去解决这三个问题。因此建筑不能只停留在解决技术的问题之上,还应当深入人的情感与心理的领域,并与建筑以外的其他文化因素发生关联,如文学和艺术领域等。

3 建筑材料在表皮上的演绎

3.1 木材

首先,木材具有柔和的自然光泽,属于多孔性材料,表面有许多小的凹凸,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漫反射现象或吸收部分光线,光仿佛渗透进木材的表面,使它产生柔和的光泽,表现出温暖而亲切的性格。其次,木材具有吸收紫外线,反射红外线的功能,可以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同时又能反射红外线,带给人柔和细腻的触觉和视觉效应,在寒冷的冬季给人温暖的感觉。根据此特点,建筑师可以充分利用木材的天然色彩创造不同的视觉环境和心理感受。并且木材有很强的亲和力,属于可再生资源,这是其他材料不能企及的。总体上看,现在,建筑由于受工业化的影响与人类之间隔膜渐渐加深,人们都愿意亲近木材,能触摸它和欣赏它。由此,建筑师希望以木材为线索重新铸造人与建筑之间的亲密关系。

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家乡芬兰盛产木材,从他作品中经常看到条形木板的拼接,水平或垂直的,与整块木板相比,更具有造型的灵活性,可以拼成自由的波形面,这是阿尔托设计手法的一大特征。纽约博览会芬兰馆的波形墙反映了他使用木材的方式和功能因素。

3.2 砖石

砖石材料直接取自大自然,它柔和的颜色、略显粗糙的表面质感、不规则的图案肌理以及由这些所构成的建筑实体和艺术造型,形成了无法抵挡的艺术感染力。尤其它在创造亲切的居住环境时,作用更是明显。

在当今国际建筑界,对砖的热爱、对砖墙表面细部的追求,恐怕马里奥·博塔要排在第一位。他认为砖是古典与现代气息兼具的材料,这一点正好被用来传达他热衷的建筑象征意义。在博塔的建筑中具有双层表皮,内层用混凝土承重,外层砖作为表皮起维护和装饰作用,为造型提供余地。他尝试着砖的不同砌法以形成精美的图案,在光的作用下,变幻着斑驳的阴影,柔化了墙体的厚重与坚硬,并且产生了丰富的表情,博塔的作品正如建筑评论家加布里埃尔·卡佩拉托所言:“博塔的建筑集结了生活的情感,集结了感觉的记忆,集结了对未来的焦虑、希求和渴望。”可见传统建筑材料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并且愈加在情感化建筑表皮塑造中发挥潜力。

3.3 混凝土

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它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材料,特殊的化学性能使其表现为:初期柔软而终期坚硬,具有既似石材又不是石材的美学价值。根据混凝土的流动—凝固—硬化的特征,混凝土表皮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纹理和质感,产生不同的环境氛围。混凝土作为表皮材料以一种质朴的形式展示富有力度的内在性格,作为一种沉默却有力的存在,烘托整个建筑的气氛。混凝土在很多情况下表现的光滑、平整,对表面光洁度的追求既是对混凝土表面的光滑、精度和耐久性的技术挑战,也是对混凝土材质表现力的挑战,光洁的表面在光线的作用下形成轻盈、细腻的形象。

被称为“清水混凝土诗人”之美誉的安藤忠雄,对于混凝土的特质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创造用清水混凝土来构建情感化表皮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他眼里,混凝土既表达内在的日本,也表现外在的日本。多年来安藤忠雄一直在潜心于挖掘和发现混凝土这种现代建筑材料的表现潜质和朴素外表背后深层次的精神特质。在他的作品中,混凝土表皮呈现出不加修饰的“素面朝天”的意向——这就是安藤倾心的清水混凝土。但由于建筑师的精致处理,把原来本是厚重,表面粗糙的混凝土转化成了细腻、绵密、近乎均质的质感来呈现。有人形容他精确筑造的混凝土表皮,只能用“纤柔若丝”来形容。这种精准、纯粹的特质,正符合日本人的审美特性。安藤把混凝土表现得如此细腻,会让人感受到混凝土“母性”的一面。

4 建筑表皮情感化的发展趋势

在建筑表皮内涵日益多元化的当代,情感化内涵无疑是人们极力追求的建筑对人的意义之一,在经历了现代建筑所带来的非人性化环境后,人们更迫切要求找回曾经失落在建筑中的情感。这些情感既有非人性化建筑环境给人身心带来的疲惫,也有渐渐消失的记忆中的地域感,人们也更希望建筑与人能够对话和交流。

建筑表皮将走出过去那种一统的国际式局面,而走向一种多元共生的道路。在这里,建筑表皮必将以温情代替冷漠,以精致代替粗糙,以多元代替单一,将是融入高科技与高情感的载体;同时建筑表皮关照了大众的审美和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要求,又融入了建筑师个人的情感,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一个以情感为主要意义的整合体的建筑表皮时代即将到来。

摘要:通过对建筑表皮的概念、设计的现状、材料的演绎等方面的探讨,提出建筑师应将人的视觉和心理情感因素融入到建筑表皮中,让建筑在不同的场所中与人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从而创造出富有情感意义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建筑表皮,情感化,建筑材料

参考文献

[1]刘先觉.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阿尔瓦.阿尔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M].周卜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工建国,张彤.国外建筑师丛书——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冯路.表皮的历史视野[J].建筑师,2004(4):6.

[5][英]乔弗莱.司谷特.人文主义建筑学——情趣史的研究[M].张钦楠,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6]张抗军.浅析现代建筑中的材料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论文,2006.

[7]戴志中,胡斌.木材与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戴志中.砖石与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9][意]L.本纳沃罗.西方现代建筑史[M].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上一篇:关爱农民工子女下一篇:水平井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