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式教学

2024-08-07

调控式教学(精选6篇)

调控式教学 篇1

从现在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调控不都是必要、有效的。有些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表面上充满生气,但“一言堂”下来,学生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在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反馈等方面,往往不够科学,时机掌握得不好,深浅掌握得不好,生成与互动的关系掌握得不好,教学的温度与深度调控得不好,知识学习与实际语言运用调控得不好,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调控也出现问题,等等。所以真正有活力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有充分的预设和科学的调控,这需要教师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调控作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本教学资源,以学生体验的听、说、读、写为主要教学环节的英语教学改革。力图打破原先以书本为中心的英语学习模式,以兴趣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自主体验为认知基础,以“英语教学材料”为载体,在“情境—需求”的平台上有机地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教学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综合,凸现英语学习中的固有的体验与感悟过程,努力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努力培养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努力提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比较扎实地培养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奠定坚实的兴趣和能力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的理念体现为:兴趣需求为逻辑起点,自主体验为认知基础,知情合一为教学理想,定位于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有效调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教师有效调控教学节奏、教学局面,但不刻意控制学生讨论结果。

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旨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实施策略根据学科、教材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具体策略如下:

一、亲生性策略

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的调控情绪表现是,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效果。“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生对教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方面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有助于更好地与学生交往的措施:教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要使学生有恐惧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进行沟通;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提高教学效果。

二、灵活性策略

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学会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英语的音标是帮助学生识记英语单词的工具,但让刚升入中学的学生集中1—2周学习音标,他们会觉得非常困难和枯燥。因此我们可以在设计上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和坡度,延缓教学时间,将教材进行改组,创设英语口语交际情境,引入大量的英语儿歌并联系小学已学英语词汇来促进音标教学,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习和掌握音标,练习发音,做到学音标和学单词、学语言同步并进。同时还应注重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或用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或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并且将不断地“制造”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让学生在需求的推动下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能自主地体验与感悟英语,诱发他们自主地学习英语。

三、契机性策略

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必须把握好活动的契机和程度。创造性实践活动要在开拓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活动的契机和程度,提供充分的英语语言活动材料,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如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相互辩论等,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这种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的随机应变和临场调控。

四、连动性策略

在教师对学生实施有效调控时,要调控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就需要在相机适当调整自己的预设。没有对预设的执行情况清醒地了解,敏捷调节,就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调控。教师的调控具有很强的因变性。教师的调控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成效,应从学生后继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效得以验证。

五、生控性策略

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最突出的、最有效的,莫过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提升。师调莫如生调,师控莫如生控。最有远见的教师,是希望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教师的调控中得以发展。学生能自我调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自主学习就实现了,学生就成了学习的主人。

六、反馈性策略

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注重学生的朗读、回答、论辩、演讲、作业。检测之后,教师必须及时讲评、分析、公布结果,注意对全体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分析、反馈。凡答对率在85%以下的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进行针对性讲评直至调整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但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直接给出答案了事,而应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少讲。对较突出的问题教师还可准备另案进行复习,力争当堂基本解决问题,不留或少留隐患。

七、针对性策略

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挑选,即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以确保人人都有长足的进步。

调控方法因时、因地、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异。教师应探索一些学生有兴趣的或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教学改革的效果。如随机的单词联想训练、思维训练(如脑轰法等)、快速阅读、把课文编成对话、把对话编成故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录音进行口语模仿、角色扮演、情境体验、配音朗读、拷贝不走样等,以训练学生的听力与模仿能力等。

以上是笔者近几年来的学习关于学生主体性方面的理论体会与实践,通过这几年以来对“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进一步证实了“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摘要:本文对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旨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

关键词: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

调控式教学 篇2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是复习上节内容: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各是什么?

第二步,根据学案上的自学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标注重点。

自学指导内容:1、如果说情绪是奔腾的洪水,那么....就是一道坚固的“闸门”。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来控制情绪。3、为什么要调控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4、情绪有什么特性?

第三步,合作探究,给出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四步,做当堂检测题。

课后反思如下:

一、在讲解过调节情绪的 方法后 ,我及时出示了两个情景:1、李明和同学吵了一架,很生气;2、我被别人误解了,心里很委屈。让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方法帮助这两个同学调节情绪,这样能够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但是学生的回答并不积极,很少有人举手,反思过后,我觉得这里应该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一下,毕竟教材上的书面语学生还不是太会运用的,讨论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能节省的。

二、讲解情绪的特性时,我给出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自习课上,大家都在安静地做作业,李明气哼哼的从外面走进来,扔掉手里的书,踢得自己的凳子震天响,原来他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同学们批评他,他还说:“这是我自己的事儿,你管得着吗?”他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我们发泄情绪时应该注意什么呢?从而引出情绪的特性: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这是可取的,这里应该再适时的点出“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让学生背诵的过程中,采取了南北排比赛的方法,倒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还是有欠缺,如果,增加加分机制的话,效果会更好,比如从一开始复习,就开始比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获胜的一排整体加分,这是否会让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呢?下一个班级开始尝试一下!

四、由于自己的声音偏低,激情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举手不积极,今后的课程中,还应该激情投入,更多的引导、鼓励、关注3、4号学生,

调控式教学 篇3

关键词 调控式气囊腰枕 骨盆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自2003年1~2006年12月将我院外科治疗的98例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40±15)岁,病程2个月~5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0±14)岁,病程1个月~3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气囊的制作:用充气皮球、橡胶管、金属气门及一定型号的橡胶内胎等材料,通过粘接或铁板挟持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做成气囊,使气囊在进气充盈后成立式桥拱状。

病例选择: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以下列条件为适应证选择病例。①年轻、初次发病者;②病程较短者;③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④X线等检查无椎管狭窄、椎管肿瘤、腰椎重度退变增生、腰椎结核者;⑤无妊娠、高血压、心脏病及腰部皮肤破损感染者。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用气囊与骨盆牵引联用。将普通腰椎牵引带固定于患者腰部,仰卧于硬板床,将气囊垫放在腰椎牵引带与床板之间,牵引重量根据个体差异在7~15kg之间,抬高床脚约20cm作反牵引或平卧作对抗反牵引,同时手握充气皮球,顺时针方向旋紧控制阀,交替挤捏和放开充气皮球,则气囊进气逐渐充盈,气囊充气多少应根据临床需要决定,一般开始气囊气压达10kpa左右持续15-30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旋松控制阀适量放气至气压为5kpa左右,使腰部舒适为度。每日治疗最少2次,每次1~2小时,牵引间歇期强调卧床休息,腰部仍然垫放气囊以巩固疗效,症状完全减轻或消失后解除骨盆牵引,但需继续使用气囊做腰部保健1~3个月。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起床排便、捡物等注意用膝、髋屈曲下蹲,尽量避免弯腰,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②对照组:用普通腰椎牵引带做骨盆牵引,除气囊的使用外,牵引要求及注意事项与治疗组相同。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之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制定。①痊愈:自觉症状及临床体征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能恢复原工作生活。②好转:自觉症状消失,临床体征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基本能恢复原工作生活。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结 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疗程1~3个月,治愈4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治愈率84.5%,好转率12.1%,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96.6% 。对照组疗程2~4月,治愈26例,好转8例,无效6例,治愈率65%,好转率20%,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5.86,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膨隆型41例(71%),突出型17例(29.3%),其中央膨隆型20例(48.8%),左侧膨隆型13例(31.7%),右侧膨隆型8例(19.5%),中央突出型8例(47%),左侧突出型6例(35%),右侧突出型4例(23.5%),无效2例中左侧突出型2例(4.9%);对照组膨隆型30例(75%),突出型10例(25%),其中中央膨隆型15例(50%),左侧膨隆型10例(33.3%),右侧膨隆型5例(16.7%),中央突出型3例(30%),左侧突出型5例(50%),右侧突出型2例(20%),无效6例中左侧突出型4例(40%),右侧突出型2例(20%)。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中,均未见不良反应。

讨 论

笔者多年来应用卧床休息配合骨盆牵引治疗LDH时发现:①平卧时正常腰椎的生理前凸弧线呈桥拱状,第3腰椎椎体处桥拱的最高位置,腰部各韧带的紧张度减小,有利于韧带的休息或损伤韧带的修复,但受腰腹部重力等因素的影响,腰椎髓核仍然要承受大约13.5kg[1]的压力,尤其在韧带松弛时腰椎椎体不同程度的下沉,使腰椎生理前凸减小,甚至消失变直,导致相邻两椎体间距缩小,椎间盘压力相对上升,不利于突出间盘组织的回纳和炎性水肿的消退。②用普通腰椎牵引带进行骨盆牵引时,平直牵引力作用在有弧度腰椎各椎体的分力所产生的向下力使腰椎的生理前凸人为的减小,甚至变直。牵引虽使腰椎间隙略为增宽,但腰椎前凸的消失使相邻两椎体前缘的开口变小、靠拢,甚至挤压,仍然不利于突出间盘组织的还纳。

调控式气囊腰枕的临床应用:①借鉴了悬吊牵引的优点,将腰部悬吊改为气囊腰枕,通过调控气囊中的气压,改变气囊的形状,支撑顶挤腰部而发挥作用,与骨盆牵引联用,取长补短,避免了单一疗法的局限性。②成年男性的脊柱平均长约70cm,女性稍短,长约65cm,全部椎间盘的厚度约占脊柱全长的1/4[2]。平卧时腰椎椎体与椎间盘相对应棘突间距的平均长度约10~15cm,当腰部垫放气囊充气时,根据压强(P)=压力(F)/受力面积(S)的关系,气压上升时气囊壁受内压作用而向四周膨隆,产生顶挤力量,当气压由3kPa逐渐增大时,腰部与气囊的接触面因气囊的充盈而逐渐减小,压强逐渐增大,顶挤力量增强,当顶挤力大于腰腹部重力或腰腹部重力与平直牵引力所产生的向下力的合力时,则气囊支撑顶挤腰部上抬,从而改变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消失、甚至后突。③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原理,用气囊的支撑顶挤对抗腰腹部重力或腰腹部重力与有弧度腰部受平直牵引时产生的向下力的合力,维持腰部原有的生理前凸。④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线段最短”的定理,气囊充盈时腰椎的生理前凸由几乎接近平直的线段变成较长的弧线,使后纵韧带的紧张度增加,在腰椎间隙均匀牵开、增大产生负压吸引的同时顶挤突出的间盘组织还纳复位,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使腰腿疼痛缓解或消失,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石美鑫.熊汝成.李鸿儒,等.实用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129~2131

调控式教学 篇4

一、课堂回放

潘老师课堂的基本结构是:“导读、送法———合作、自悟———交流、反馈”。这堂课完全遵循先导后放的流程。第一部分是潘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农家的秋天。她通过比较阅读凸显重要词语的妙处, 在缓缓的品析中使学生感受到了夏忙后秋季的清静、丰收和喜悦。在欢快的朗读声中授给学生诗歌鉴赏的一把钥匙;抓关键词语———品其中韵味———读其间深情。在接下来的环节中, 潘老师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按照这个方法自己寻找重要词语, 课堂上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品秋韵, 诉深情。学生们在朦胧中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 自主地走进了清闲之秋、享受之秋, 体味到了清远之秋、沉思之秋、梦想之秋。在轻松的师生对话中驱散了夏末的沉闷, 攫取了初秋的收获。整堂课让人有一种近距离的真实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使他们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二、问题发现

美丽的牧羊女梦寐在清朗的原野上, 学生们梦寐在诱人的字里行间, 我却梦寐在潘老师娓娓的细语里。那牧童的笛声似乎有了断奏, 我细细回想, 原来问题出在潘老师的教学评点上。 (1) 在自悟不久便有学生举手:“我找到的词语是‘轻轻摇着’。”潘老师马上请那位学生来谈自己的感悟。她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能否找准词语上, 而没关注到“轻轻摇着”是短语而非词语, 不马上纠正岂不造成知识上的误导? (2) 学生在回答“飘”一词的妙处时只是简单地回答用词传神动人。潘老师没有跟进, 而是迫不及待地谈出了自己的感受:“伐木声较沉闷, 用‘飘’使人感觉到轻轻柔柔地、空灵地从幽谷中飘出来, 体现出人心情的愉快。”在学生找到“游戏”“蟋蟀声”时老师也同样是不借助学生的力量, 而是自己按捺不住冲口将学生不成熟的感受明确化。那“放”不是又流于形式了吗? (3) 潘老师试着让孩子们在领悟秋韵后快速地将诗节背出来。这是记忆力加勇气的挑战。课堂陷入了尴尬的沉默。有一只稚嫩的小手摇摆不定地举了起来, 但失败了。而此时潘老师什么也没说, 简单地让她坐下了。下一次这只手还会再举起吗?

三、反思收获

这只是潘老师课堂上一点点小小的瑕疵, 不影响整体效果。但这一点瑕疵让我对导放式教学过程有了些许认识。顾名思义, 导放式教学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行放式教学。导是引导、发现;放是开放、自主。它致力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应该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方向, 也是较容易学习推广、操作性强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个人认为导放式教学的难点在“开放探究”环节中教师的课堂调控上。因为“引导点拨”是教师的一种预设行为, 在上课前教师已经定下了明确的预定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也是预设的, 教师“带”着学生走, 教师是有备而来, 这种引领教学对大部分老师来说是不成问题的。而“放”的环节是非预设的, 学生在前一个环节后进入完全自主的学习。而学生的程度有差异, 学生思维流向不可能是一如老师所愿, 于是整个课堂就具有了现场性、动态性和散乱性。但是, 这种非预设行为又不能脱离了先前教师“导”的轨迹。所以教师不但要跟着学生的思维流程走, 而且要使学生的思维朝着自己预设的目标向纵深发展, 这就对导放式教学流程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如何使自己的导放式课堂做到收放自如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有一副灵敏的耳。

由于紧张和短促, 学生回答的错误率是很高的。教师在接收学生回答时要有一副灵敏的耳。要及时纠错, 防微杜渐, 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样就不会产生知识的误导。而且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很深刻的, 特别是错误的想法经过老师或同学的解释后, 学生可以牢牢地记住相关的知识, 甚至一生都不会忘掉。

2. 要有一串巧妙的启。

在“放”的环节中, 并不是说学生可以完全自由地天马行空, 在学生理解偏差时还是需要教师的帮助引导。这时候教师可以将发现的问题抛回给学生, 设置一串巧妙的问题, 拓宽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使大家更加深入地学习, 在讨论的过程中化解一座座冰山, 可能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3. 要有一颗平静的心。

从学到用, 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 得通过大脑的思维转化, 这是知识的加工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导放式的课堂不可能是完美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到位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平静的心。可以给学生铺设解决难题的台阶, 给予必要的、恰到好处的引导, 但不能急躁, 自己跳出来包办代替, 否则“导放”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4. 要有一张微笑的脸。

教师“导”后马上要学生自主学习, 这对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次陌生的挑战。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教师都不能冷漠地对待或轻率地加以否定, 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应该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勇敢表达而高兴, 应给予他们一张微笑的脸、一句鼓舞的话。这不经意的笑会是积极的善意的帮助, 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呵护, 使学生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的体验, 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排除困难的自觉性。

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篇5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起伏有致、收放有度、动静相生、疏密相间、快慢相宜,各个环节有机相联,给人以艺术享受。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而课堂教学节奏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等活动交互出现的各种有规律的发展变化。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滴,滴,滴,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那么,怎样使课堂教学不枯燥,富有节奏感呢?

一、教学中的艺术节奏

一堂课要张弛有度、详略合理、动静交替、浓淡相宜,不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要讲求节奏运动,四十五分钟之内要环环相扣,步步到位。开端精彩激越,发展舒缓流畅,高潮迅疾猛烈,结尾别致紧凑。课堂教学节奏只要以实际教学需要为依据,动静富有变化,张驰错落起伏,与学生的心理形成“和谐共振”,就能“演奏”出课堂教学的精彩动人的乐章。

(一)张驰有度

张与驰是就课堂教学的速率变化而言的。一堂课,应力求有张有弛,张驰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张驰相间又环环扣合的生动整体。古人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军事思想而课堂教学中的“张”则指紧张、急促、强烈;“弛”乃轻松、舒放、从容。教师要善于以一张一弛的节奏把学生带入起伏跌宕的教学艺术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探求知识。

(二)详略合理

详与略是针对教师教学重点的安排而言的。若使教学呈现一种艺术的节奏,教师就应对讲授的主要内容进行合理、巧妙地选择。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对所教内容作繁简处理、详略配置,还要学会设计“课眼”,激起高潮。该详之处,或重锤敲打,或精雕细刻,务求学生牢记心底;而一般问题,或简略介绍,或干脆“割爱”。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活动才会给人以流畅明快、详略合理的美感。

(三)动静交替

动和静是就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动”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提问、讨论、练习等;“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即学生凝神听讲、积极思考等。由此看来,“动”并不意味着“大强度、高密度”,而呈动中有静;“静”也决不是“昏昏欲睡、死水一潭”,而呈静中有动,“动”、“静”状态的间歇交替出现,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四)浓淡相宜

浓与淡是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声神行态和情感色彩而言的。所谓“声”,即要求教师教学时语气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体现出轻重分明、缓急有度的节奏。所谓“神”,即教师在讲台上、教室里,行态中富有变化,或豪放洒脱、或恬静稳重、或幽默风趣。总之“声”与“神”要求教师在课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恰到好处,犹如绘画中的色彩一样浓淡相宜、相得益彰。

二、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通过教师的机智艺术地调控,使整个教学过程张弛得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起伏和谐。不仅能够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既是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一)准确把好教学节奏的脉络-----教学程序

一般地,教学程序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环节构成,它也是教学节奏

无声语言指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书面语言即课堂板书,体态语言即肢体语言,是人的身体、手势、眼神、表情传递出来的信息。在教学中欲突出重点,强调某些关键词语,可以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的同时,配上恰当的手势,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加以区别,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讲课有声有色,加之体态语言、板书、练习的配合,更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达到教学内容与师生思路合拍共振。

三、密切关注教学节奏的生成-----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存在许多难以预设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敏于判断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学生的行为反应

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时,说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要及时变换节奏,穿插一些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内容,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当学生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时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改变教法,变换角度,努力避免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或准确无误地回答时,说明学生已经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加快节奏,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情绪松懈的现象。

2、学生的表情反应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面部反应,尤其是眼神,当学生对讲课内容感兴趣时,眼神是闪光、兴奋的,教师就可以保持讲课的节奏,或适当增大知识的传授量;不感兴趣或疲劳时,眼神是呆滞的,教学节奏应有变化,可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注意力分散时,眼神是漫不经心的,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听不懂时,眼神是困惑、茫然的,教师就应该放慢节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变换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讲解;能回答问题时,眼神是直视教师、充满自信的,教师可以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节奏;不能回答问题时,眼神不敢正视教师,甚至会低下头去等等,教师就要考虑换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

调控式教学 篇6

一、调控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被教师激发出来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节奏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无法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合从事紧张的脑力活动,教学节奏放慢一些反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分配好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些自由发展的阅读时间,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学应该以稍快或者是稳定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较高的专注度,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而学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进行调节性休息和放松。此外,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教师的性格决定了教学节奏的快慢,有的教师性格活泼,有的教师沉着稳重。教师教学节奏的安排可以结合教师的喜好和性格特点综合确定,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调控课堂节奏要结合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难易不一、题材形式多样、写作手法迥异。例如,古诗词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内容十分紧凑,结构变化多样,跳跃性很强,修辞手法应用更是多姿多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展,教学节奏要适当放慢一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而议论文比较抽象,结构紧密而逻辑性强,教师教学时应该节奏适中,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把握中心句和重点段理解文章的结构关系,从而掌握作者的思路、观点和写法。对于描写手法多样、写作技巧丰富、情节比较容易理解的记叙性文章,课堂节奏应该收放有度,做到重点鲜明突出,难点反复讲解推敲,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高低起伏、节奏明快,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思维也具有节奏感,不断产生兴奋情绪,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三、调控课堂节奏要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宽一方面是指听不到教师对学生的苛责,看不到教师严厉批评学生和课堂难以进行下去的僵持局面,整个课堂教学师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要无所顾忌,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应该积极接受并做出改正。而所谓的严就是对宽的一种控制和调节。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学生在进行问题探讨中经常会出现开小差、跑题的现象,他们的思维常常会游离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严格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适度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提示,合理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路回归到课堂教学中,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宽是对学生的放松,严是对教学节奏的调控,做好两者的协调配合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节奏得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充满艺术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沟通都是采用语言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恰当的语言,保证语气适合,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的发展。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调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调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言要徐疾有致,快慢合适,高低起伏,声调要有情绪的波澜。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像瀑布一样有落差,有时溪水潺潺,有时奔腾而下。总之,教师在进行课堂节奏调控的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调控课堂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小学教师要调控好教学节奏,采用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如何调控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进行分析,以期引出更有效的策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参考文献

[1]郑亚成.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教育现代化,2015(17).

上一篇:保险经营规则下一篇:民族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