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植物学

2024-08-07

民族植物学(通用9篇)

民族植物学 篇1

石榴为石榴科植物石榴 (Punica granatum L.) , 原产于亚洲伊朗、阿富汗等地区,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引入我国, 至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 石榴不仅可以食用, 还有丰富的药用、工业、文化和观赏价值。 目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石榴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加工的新产品层出不穷,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但是人们对石榴的合理开发利用依然缺乏全面认识。 本文从民族植物学的观点出发, 介绍了石榴的文献记载、分布及品种, 论述了石榴的化学成分、开发应用、文化意义等方面的状况, 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 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民族植物资源。

1 石榴的植物学研究

1.1 文献记载

一般认为, 石榴是在汉武帝时引入我国。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 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 西晋陆机《与弟云书》云:“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 得涂林安石榴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 即花实繁茂, 则安石名义或取于此。 ”明朝王象晋《群芳谱》载石榴“本出涂林安石国, 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 ”但根据帛书《杂疗方 》中有关石榴的记载, 张骞出使西域之前, 中国已有石榴栽培。

石榴在医药中被广泛使用, 《名医别录》载石榴“疗下痢, 止漏精”。 唐五代之交, 段成式撰《西阳杂俎》载“甜者谓之天浆, 能医石毒”。《滇南本草》载石榴叶:“治跌打损伤, 敷患处。”《滇南本草》载石榴根:“走经络”。 《本草纲目》载石榴皮和根:“酸温涩, 无毒。 ”《得配本草》载石榴花:“酸涩, 平”。 《滇南本草》载石榴皮:“性寒、味酸涩。 治久痢脓血, 大肠下血。 ”《四部医典 》载石榴子“升胃温, 治胃病, ‘培根 ’病”。 石榴在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白族、傣族、水族、基诺族、仫佬族医药中也有广泛药用。 石榴树皮在非洲国家也作为传统药物使用。

1.2 品种及分布

冯玉增等通过对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安徽、云南、四川等石榴主产区的实地考察并查阅相关资料对我国石榴种质资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我国现有石榴品种资源约238 个, 新选育成品种近50 个, 从国外引进品种4 个。 石榴品种按风味 (口感) 分为: 甜、甜酸、酸 (可食) 、涩酸 (不堪食用) ;按果皮的厚度分为: 厚皮、薄皮;按籽粒颜色分为: 红、粉红、紫红、白、黑等;按籽核硬度分为: 硬核、半硬核、软核等类型, 也有按籽粒形状定名的;从栽培学角度分为: 鲜食类、加工类 (主指酸石榴类) 、赏食兼用类、观赏类等。

根据地理和气候条件, 我国石榴主产区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片区, 即:北方温带石榴片区, 包括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省, 以黄河中游和淮河流域为重点;南方亚热带石榴片区, 包括长江以南各省, 以四川、云南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最为集中。 目前, 河南省的开封和荥阳、山东省峄城、安徽省怀远、陕西省临潼、四川省会理、云南省蒙自、新疆叶城是我国石榴最重要的产区。 另外, 湖北、江西、海南、台湾、福建、贵州、北京等省 (市、区) 也有石榴分布。

2 石榴的化学成分

2.1 石榴汁的化学成分

石榴汁中含有丰富的Vb1、Vb2、Vpp、Vc等维生素, K、Na、Ca、Mg、Cu、P、Fe等矿物质, 游离氨基酸, 水解氨基酸, 奎宁酸, 原儿茶酸, 阿魏酸, 邻-香豆酸, 绿原酸, 新绿原酸, 对-香豆酸, 鞣花酸, 咖啡酸等化合物。

2.2 石榴籽的化学成分

石榴籽占石榴果实总重的12.54 % , 除纤维素、脂肪酸、粗蛋白、糖外, 还有雌甾酮、雌二醇、睾丸激素、雌甾三醇、胆甾醇以及非甾类雌激素拟雌内酯等甾类化合物, di-O-punicyl-Ooctadeca-8Z, 11Z, 13E-trienylglycerol, 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磷脂酸酰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 此外, 还含有豆甾醇, 罗汉松脂苷, 牛蒡子苷, 2α, 3β-二羟基-12-烯-28-乌索酸, 乌索酸, 齐墩果酸, 没食子酸, β-谷甾醇, 胡萝卜苷。

2.3 石榴叶化学成分

研究者已从石榴叶中分离得到20 余种化合物, 包括熊果酸、白桦脂酸、甘露醇, 黄酮苷类化合物、蒬单宁、鞣花单宁, 鞣花酸、没食子酸、木犀草素4′- O-β-葡萄糖苷等, 而黄酮类物质含量非常高, 可达3.59mg/g。

2.4 石榴花化学成分

石榴花中含有大量化学元素, 如Fe、Al、Ca、Mg、Mn、Ti、Sr、La、V、Ba、Be、Nb、Y、Cu、Zn、Ni、Co、Th、Pb、Mo、Cd, 还有酚类、 黄酮类、三萜类、甾醇类等化学成分。

2.5 石榴皮化学成分

石榴皮中有大量鞣质, 并含粘液质、苦味质、转化糖、苹果酸、枸橼酸等, 干燥的石榴皮中单宁 (主要是石榴亭A、石榴亭B) 的含量高达10.4%-21.3%。

2.6 石榴瓤的化学成分

周倩等采用HPLC对同一批石榴皮药材中石榴皮、 石榴瓤和石榴籽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石榴瓤和石榴皮的化学成分无明显区别, 区别仅在于成分含量的差异。

2.7 其他

根皮、茎皮、枝皮中还有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甲基石榴皮碱、异石榴皮碱、甲基异石榴皮碱、β-谷甾醇、熊果酸、没食子酸、石榴鞣酸、甘露醇等。

3 石榴的开发应用

3.1 食用

石榴果实营养价值很高, 可食用部分占重量的40%, 因而被广泛地开发为石榴果汁饮料、石榴发酵酸乳、石榴保健醋、石榴酒、石榴茶等。 于同立等研制了一种保健型石榴清汁饮料。 市场上主要的石榴果汁饮料品牌有韩国的乐天美女石榴汁、美国的有机石榴汁、中国台湾绿力石榴汁等, 内地也有大量石榴汁饮料上市。 丁永川以石榴和大豆为原料, 研制出了营养价值高的石榴豆奶。 田晓菊对石榴发酵酒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 选择出适合石榴发酵酒的优良酵母菌种, 确定最佳的主发酵工艺参数。 尹礼国等以成熟石榴的果汁为原料, 对石榴果酒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 高红心等以优质石榴为原料, 研究酿制干型石榴酒。 市场上主要的石榴酒品牌有皮雅曼石榴酒、亚太石榴酒等。 市场上还有榴香茶出售。 另外, 石榴还被用于罐头、果酱、果冻。

3.2 药用

石榴的果实、籽、果皮、根皮、花、叶均可入药。 石榴花可以治疗妇人带下、腰酸乏力、赤白痢下、腹痛里急以及治疗吐血、鼻血、咳血等;石榴籽有养阴生津之功;石榴皮则是一味效果显著的收敛止涩药, 可治疗泻痢不止, 并有止血之功效;而石榴根对绦虫、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药理实验研究表明石榴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均有调节作用, 还有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抗菌作用、抗衰老作用、抗寄生虫作用和毒副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石榴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心脏病、止泻、小儿再发性腹痛、高血压, 女性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有一定功效。 彝族民间还将石榴用于久泻及脱肛、蛔虫、中耳炎、咳嗽等, 其他民间应用更广。 藏医开发出了五味石榴丸, 用于胃寒疼痛、消化不良、手足发冷、肾腰疼痛。 维医也有石榴补血脂糖浆。 目前, 还有补肾健胃二十一味丸、丁桂小儿腹泻贴等成药生产。

3.3 原料

石榴根皮、树皮及果皮含鞣质, 可以应用于鞣皮、制革和印染等工业, 能提取栲胶, 可作为黑色染料, 成为化工产品的重要的原材料, 在民间还保留着石榴汁印染各种花布的工艺。 同时石榴籽油是优质的干性油, 可作为轻工业的优质原料;石榴加工果汁、果酒后的子粒废渣, 可以制成动物优良饲料添加剂;石榴又含有丰富的化学活性成分, 成为现代医药和化妆品青睐的原材料。

3.4 园艺

果树自古以来就是绿化的主题。 石榴品种繁多, 在园林绿化中可根据条件配置不同花色、不同果皮色泽以及不同成熟期而进行造景, 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石榴景观。 同时, 石榴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强, 还被广泛应用于庭院绿化、厂矿绿化、“农家乐”、高级盆景制作、山坡固土、盐碱地改盐和行道树等。

4 石榴的文化意义

4.1 石榴与民俗

石榴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之果, 被人们喻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吉庆、团圆、多福、多寿的佳兆。 民间流传着男女结婚时, 洞房里一般都要悬挂两个大石榴的习俗。 石榴的榴原作“留”, 故被人赋予 “留”之意, 因而 “折柳赠别”与 “送榴传谊”, 成为有中原特色的民俗。 老年人过寿时, 晚辈要送石榴, 祝老人幸福长寿。 农历的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 雅称“榴月”。 中秋之夜, 石榴产区家家户户供石榴和月饼, 以示阖家团聚、兴旺发达。 维吾尔族人民对石榴尤为喜爱, 许多姑娘取名“阿娜尔古丽” (石榴花) 、“阿娜尔汗” (石榴姑娘) , 有时也把石榴绣在地毯上, 还有以石榴为赠物互相馈赠的习俗。 在佛教中, 石榴往往和比作圣树的棕榈叶和圣花莲花的枝叶结合在一起, 石榴常被安排在莲花座上, 两侧配以棕榈和莲花的枝叶, 象征着吉祥如意。

4.2 石榴与文学

自古以来, 石榴就为文人墨客广为吟咏。 曹植把石榴花比喻成美丽的少女: “石榴植前庭, 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 璀璨有光荣。 ”潘岳《安石榴赋》云: “榴者, 天下之奇树, 九州之名果。 ……遥而望之, 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 灼若列宿出云间。 千房同膜, 千子如一, 御饥疗渴, 解醒止醉。 ”把石榴描写得淋漓尽致, 令人垂涎欲滴。 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道: “鲁女东窗下, 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 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 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 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 引领望金扉。 ”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云: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青苔落绛英”。 杜牧《山石榴》云:“似火山榴映小山, 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 只疑烧却翠云鬟。 ” 李商隐《石榴》云:“榴枝婀娜榴实繁, 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 碧桃红颊一千年。 ”温庭筠《海榴》曰“海榴开似火, 先解报春风。 叶乱裁笺绿, 花宜插鬓红。 ”皮日休《石榴歌》云:“蝉噪秋枝槐叶黄, 石榴香老愁寒霜。 流霞包染紫罂粟, 黄蜡纸裹红瓠房。 玉刻冰壶含露湿, 斓斑似带湘娥泣。 萧娘初嫁嗜甘酸, 嚼破水精千万粒。 ”宋代王安石《咏石榴花》曰“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 ”苏轼云:“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明人张惟恕《九日登山》诗:“泉水细润玻璃碧, 榴子新披玛瑙红。 落日半山弦管发, 百年此会信难逢。 ”清代康熙皇帝也诗曰: “小树枝头一点红, 嫣然六月杂荷风。 攒青叶里珊瑚朵, 疑是移银金碧丛”。

4.3 其他

石榴是绘画、雕塑、服饰的重要题材。 还与张骞、武则天、杨玉环、苏东坡、宋庆龄、周恩来等名人, 与 “石榴裙”、“榴开百子”、“榴花源”等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间还有与石榴有关的民歌, 如《十月怀胎》、《摘石榴》等。 我国一些城市如河南省新乡市、驻马店市, 安徽省合肥市, 陕西省西安市, 山东省枣庄市, 江苏省连云港市, 广东省南澳县, 湖北省黄石市、十堰市和荆门市等 ( 市、县) , 都不约而同地把石榴花作为他们的市花。 会理、枣庄、蒙自等都举办了石榴节。

5 讨论

我国石榴品种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标准, 制订统一的石榴品种分类标准, 对消除石榴同种异名或同名异种十分重要。 石榴汁、籽、叶、花、皮含丰富的化学成分, 随着药理和临床研究的深入, 石榴有很好的药用前景, 但应用需要统筹兼顾, 追求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石榴丰富的文化意蕴, 可以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石榴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可以尝试建立一个聚石榴工业、石榴医药、石榴农业、石榴园艺、石榴旅游、石榴文化、石榴科研为一体的大石榴产业园。

摘要:从民族植物学的观点出发, 介绍了石榴的文献记载、分布及品种, 论述了石榴的化学成分、开发应用、文化意义等方面的状况, 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 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民族植物资源。

关键词:石榴,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 篇2

介绍了云南各民族食用的传统水生植物海菜花(水鳖科)的分布、名称、食用和药用价值,并根据民族植物学调查和实验结果,提出海菜花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

作 者:蒋柱檀 李恒 刀志灵 龙春林  作者单位:蒋柱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云南,昆明,650021)

李恒,刀志灵(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

民族植物学 篇3

关键词:鄂西南;民族药用植物;资源

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6-0052-04

鄂西南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三峡腹地,西连重庆市黔江开发区,南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毗邻,东接宜昌市,北邻重庆市万州开发区。人口除汉族外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为少数民族为主,其中以土家族人口最多。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地貌为主,三面高山环绕,北面为大巴山南部余脉——巫山山脉,南面为武陵山余脉,西面为齐跃山脉。境内山峦起伏,垂直海拔差异大,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多样。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充沛,温暖湿润,云雾弥漫。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该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据《湖北恩施药用植物志》记载,恩施全州药用植物共202科881属2 258种,占湖北省药用植物的61.8%。民族医药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民间土医常用中药材就达600余种。近年来,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药用植物资源遭受过度开发,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珍稀药用植物资源濒临枯竭,对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和保护刻不容缓。

通过对鄂西南山区的实地考察,走访药农和民间土医,结合《中国药用植物志》、《湖北恩施药用植物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湖北植物志》等资料,整理统计出鄂西南山地分布的常见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并对其分布、生境、药用价值、资源情况进行了介绍。

1资源种类及应用研究现状

1.1天麻

为兰科天麻属腐生草本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当地又名“赤箭”,属于国家Ⅲ类重点保护中药材。多生于腐殖质较多而湿润的林下,向阳灌丛及草坡亦有,适生海拔1 000 m以上。全株不含叶绿素,无根,与蜜环菌共生。其块茎入药,性平,味甘,可熄风镇痉,用以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主治头痛、头昏、眼花、风寒湿痹、小儿惊风等症。姜丽[3]等研究发现天麻近年来在中药内服治疗颈椎病中应用较多,且多配伍葛根使用。其中天麻素和葛根素都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降血压、抗氧化等药理活性。临床上二者单独使用常被用于高血压、突发性耳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颈椎病、眩晕等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两者的注射液亦常联合静注给药用于治疗上述疾病。

1.2土木香

为菊科植物土木香Inula helenium或总状土木香I. racemosa的干燥根,为多年生草本,当地习称“藏木香”。多生长于河边、田边等潮湿环境中。其性温,味辛、苦,具有健胃、利尿、祛痰和驱虫等功效。目前已从土木香中分离得到土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和二氢土木香内酯等多种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驱虫、抗菌、降血糖和镇痛等多种功效。

李勇[4]等从土木香中提取的3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异土木香内酯、2-羟基-11,13-二氢异土木香内酯和11,13-二氢异土木香内酯)作为抗肿瘤活性研究对象,利用MTT比色法检测这3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对人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异土木香内酯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李明[5]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土木香中倍半萜内酯对人乳腺癌细胞显示极强的抑制作用。

1.3南方红豆杉

为红豆杉科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当地别名“雪柏”。喜温暖湿润气候,多生长在在海拔1 500 m以下的山谷、溪边、缓坡腐殖质丰富的酸性土壤中。以种子入药,性温、味苦,具有消食积、驱蛔虫、利尿之功效。从红豆杉树皮和枝叶中提取的紫杉醇是世界上公认的抗癌药,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及头颈部癌、软组织癌和消化道癌等。杨逢建[6]等研究发现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等药用活性物质含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其中紫杉醇与三尖杉宁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含量的最高值都出现在5月。

1.4千里光

为菊科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的全草,当地又称“一扫光”。多生于海拔2 300 m以下的山坡、山脚疏林下、林边、路旁、沟边草丛中。该药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凉血、明目止痛、去腐生肌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菌痢、急性阑尾炎、急性肠炎、眼结膜炎等。HPLC 指纹图谱及 ESIMS 分析表明黄酮是千里光的主要成分,而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具有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已有文献报道千里光总黄酮具有抗炎作用[7]和抗大肠杆菌作用[8]。何忠梅[9]等研究证实千里光总黄酮有明显的体外抑瘤作用,表现出很强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1.5马鞭草

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的干燥地上部分,当地俗称“马鞭梢”。多生于林边、路旁、田野、山地、溪边等处。其主要功效为凉血、破血、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虐等。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痢疾、疟疾、淋病、水肿、小便不利、血淤闭经、痛经、痈肿疮毒、肿毒、跌打损伤等症状。马鞭草的活性成分以环烯醚萜苷类物质为主,这也是其镇咳作用的有效物质基础[10],其中马鞭草苷和戟叶马鞭草苷(即5-羟基马鞭草苷)为其抗炎主要活性成分[1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水提液、醇提液、挥发油等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神经保护、调节免疫活性、抗氧化、抗早孕等作用[12]。

1.6天名精

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的全草,当地又称“野烟”。多生于村旁、路旁、山坡溪边或林缘,垂直分布可达海拔2 000 m。《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有止血,利小便,久服轻身耐老等功效。其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口腔糜烂、三叉神经痛、毛囊炎、扁平疣、流行性急性病毒性结膜炎、毒蛇咬伤等症。王德龙[13]等的研究表明,天名精内酯酮酯类衍生物对番茄灰霉病菌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张亚梅[14]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天名精内酯醇衍生物也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1.7支柱蓼

为蓼科植物支柱蓼Polygonum suffultum的干燥根茎,多年生草本,当地俗称“算盘七”。多生于海拔800~2 500 m林荫下阴湿草丛中、溪沟边。药用其根茎,具散血,止血,行气,调经之功效,可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便血,痢疾,崩漏,月经不调等症。其主要活性物质有黄酮类化合物、蒽醌及其衍生物、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糖酯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甾体以及其它类型的化合物,同时药理研究表明,本属植物大多数种具有抗炎、抗肿瘤、降脂、降压等生物活性[15,16]。

1.8火炭母

为蓼科蓼属植物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的根茎或全草,当地俗称“荞当归”。多生长在海拔500~2 000 m的山坡路旁或沟边。其性凉,味酸、涩,归肝、脾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痢疾,咽喉肿痛,肝炎等。火炭母含有多种黄酮类及酚酸类成分,因而有多种生物活性,其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抗癌、对肾脏的保护、营养保健、对心血管的保护、抗辐射及护肝等作用[17]。

1.9凤尾草

为凤尾蕨科植物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的全草,当地又称“鸡脚草”。喜生长在荫蔽、湿润、温暖的气候,生于海拔1 000 m以下的阴湿山地、墙缝、井边、石灰岩石隙中。其性凉、微苦,具有清热利湿、抗菌消炎、消肿止痛、凉血止血等功效。近来的研究表明凤尾草在抗菌[18]、抗肿瘤[19]等方面有显著功效。

1.10仙桃草

为玄参科植物蚊母草Veronica peregrina的带虫瘿的全草,当地也称“接骨仙桃草”。喜温暖、向阳环境,多生潮湿的路边和荒地上。其性味甘、微辛、性平。以全草入药,具有化瘀止血、清热消肿、止痛等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痈疽疮疡,咳血,吐血,衄血,肚胃气痛,疝气痛,痛经等症。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木犀草素、金圣草素、原儿茶酸和香草酸等。宋光伟[20]等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木犀草素含量的方法,用于控制仙桃草药材质量。

1.11白三七

为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var.japonicus的干燥呈竹鞭状的根茎,当地又称“竹节三七”。生于海拔600 m以上的深山峡谷靠北坡阴凉处。2010 年版药典记载该药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祛痰止咳、补虚强壮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痨嗽咯血,跌扑损伤,咳嗽痰多,病后虚弱等症。其主要成分为皂苷类(如竹节参皂苷、人参皂苷等),具有抗肿瘤、保护脑缺血性损伤等。贺海波[21]等初步证实了竹节参总皂苷是通过对抗自由基、拮抗心肌组织过氧化损伤,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及减少心肌酶的释放,来减轻心肌缺血对心肌组织所造成损伤,进而实施对缺血心肌实施保护作用。

1.12白花蛇舌草

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的全草,当地俗称“蛇箭草”。多生于水田、田间、路边、溪畔草丛中。本品性寒,味苦、淡,归胃、大肠、小肠经,其干燥或新鲜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抗菌消炎和抗肿瘤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主治恶性肿瘤、胃肠炎、阑尾炎、泌尿系感染、扁桃体炎、肺炎等病症;外用治疗毒蛇咬伤、痈肿疮疖等症。其主要成分齐墩果酸和环烯醚萜苷类为保肝活性成分,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降低转氨酶的活性[22]。

1.13白英

为茄科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的全草,当地又称“排风藤”。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耐旱、耐寒、怕水涝,多生长在低山、丘陵的山坡、路边、林缘、灌木丛中及平原地区。其性味苦,平,有小毒。全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抗癌之功效;根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苏香萍等[23]对排风藤植物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研究其内生真菌抗菌活性,发现分离的 18 株排风藤内生真菌中有 2 种菌株有广谱抗菌活性,1 株对绿脓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为获得具有药效活性的化合物提供研究基础。

1.14白首乌

为萝藦科植物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隔山消Cynanchum wilfordii,当地俗称“白奶奶”。多生于海拔1 800 m以下的山坡、路边或灌木丛中。药用其块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等功效。杨小红[24]等研究表明白首乌多糖具有降血脂生理活性,能够降低体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对高脂血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15白薇

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的干燥根及根茎,当地俗称“对月辛”。多生于海拔500 m以下的林下、灌丛、草地、溪流边。白薇味苦、咸,性寒,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等症。白薇中含有甾体皂苷、白薇素、挥发油、强心苷等成分,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等方面药理活性[25]。

2展望

本文报道的鄂西南15种常见民族药用植物,被土家族中医广泛采用。但过去对于土家族药用植物研究不深,导致忽略了许多土家族药用植物资源的重要价值以及开发利用研究。鄂西南山区是湖北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有药用植物共202科881属2 258种,占湖北省药用植物的618%,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空间。随着近年来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民族医药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许多民族常用药用植物有待开发利用。随着现代药学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已有技术条件,加强民族药用植物品质或药理活性的研究,发掘出质量最好、疗效最佳的资源种类,同时也应对珍贵中草药资源加以保护,避免资源枯竭。总之,通过对常见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为临床医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方志先,廖朝林.湖北恩施药用植物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秦天才.鄂西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J].山地研究,1998,16(3):220223.

[3]姜丽,王玉蓉,林珈好,等.天麻素与葛根素配伍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及溶解度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3972400.

[4]李勇,丛斌,董玫,等.土木香中倍半萜内酯抗肿瘤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J].中草药,2010,41(8):13361338.

[5]李明,刘霞,郭书翰,等.土木香中倍半萜内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8):869872.

[6]杨逢建,庞海河,张学科,等.南方红豆杉枝叶中药用抗癌活性物质含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4):911914.

[7]张文平,陈惠群,张文书,等.千里光总黄酮的抗炎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3):605607.

[8]张文平,刘波兰,李小花,等. 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千里光抗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机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3):4749.

[9]何忠梅,白冰,王慧,等.千里光总黄酮体外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研究[J].中成药,2010,32(12):20452047.

[10]张涛,阮金兰,吕子敏.马鞭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0,31(10):721.

[11]田菁,赵毅民.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4):268.

[12]杨海光,方莲花,杜冠华.马鞭草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3,48 (12):949952.

[13]王德龙,冯俊涛,张兴.天名精内酯酮酯类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及构效关系初步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 2013,22(11):8993.

[14]张亚梅,赵法兴,冯俊涛,等.天名精内酯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7):103106.

[15]王开金,张颖君,杨崇仁.蓼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42(1):151164.

[16]杨雪琼,邹永明,叶静茹,等.蓼属植物的化学成分[J].云南化工,2003,30(1):3133.

[17]叶青美,江仁望,韩方璇,等.火炭母药材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3,25(10):37.

[18]铁军,别平华.珍珠草与小叶凤尾草对泌尿系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3):353354.

[19]王刚,张利敏.凤尾草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8,25(4):52.

[20]宋光伟,邢茂,王伟,等.HPLC法测定仙桃草中木犀草素的含量[J].中国药房杂志,2009,20(15):1161167.

[21]贺海波,许佳,徐媛青,等.竹节参总皂苷预处理对冠脉结扎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J].中药材,2012,35(5):744749.

[22]张创峰,杨友亮,刘普,等.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2,27(4):379382.

[23]苏香萍,胡格华,吴军,等.排风藤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3371339.

[24]杨小红,周远明,张瑜,等.白首乌多糖降血脂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3811382.

[25]袁鹰,张卫东,柳润辉,等.白薇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7,25(1):68.

苎麻的民族植物学 篇4

关键词:苎麻,民族植物学,植物文化

民族植物学研究人对植物的食物利用、药物利用、日常生计利用、经济利益、文化利用, 以及植物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在经济上、文化上有价值或意义的植物, 如食用植物、建筑用的植物材料, 以及民俗、乡规民约涉及的植物都可以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内容[2]。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已开发利用的植物有8000多种, 涉及衣、食、药等诸多方面,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涉及人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植物也较多, 而涉及衣、食、药的植物, 当首推苎麻。

苎麻是荨麻科苎麻属植物,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稀灌木。苎麻属常见或应用较多的种为苎麻Boehmerla nivea (L.) Gaud。苎麻在我国分布地域广阔, 人们对苎麻的利用和栽培由来已久。研究苎麻的民族植物学是对苎麻对人们的贡献进行肯定, 总结出中国人在应用苎麻方面的卓越成就, 深刻地挖掘出苎麻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力。

1“苎麻”一词的来源

苎麻原写作“苧麻”或“紵麻”。《说文·糸部》:“紵, 檾属。细者为絟, 粗者为紵。”紵即“苧麻”, 也指以苧麻为原料织成的粗布。《尚书·禹贡》:“厥贡漆, 枲絺紵。”《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 可以沤紵。”现在通用的“苎”, 是“苧”的类推简化字。苎麻始见于《别录》, 《本草经集注》:“苎麻, 即今之绩苎尔, 又有苎麻山苎亦相似, 可入用也。”《本草图经》:“苎根旧不载所出州土, 今闽、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以绩布。苗高七、八尺;叶如楮叶, 面青背白, 有短毛。夏秋间著细穗、青花, 其根黄白而轻虚。二月、八月采。又一种山苎亦相似。”《本草纲目》:“苎, 家苎也;又有山苎, 野苎也;有紫苎, 叶面紫;白苎, 叶面青;其背皆白。”《纲目拾遗》:“野苎麻, 生山上河堑旁。立春后生苗, 长一、二尺, 叶圆而尖, 面青背白, 有麻纹, 结子细碎, 根捣之, 有滑涎。”以上记述, 与本品原植物相符。由此可见, “苎麻”一词直接来源于人们织布做衣的过程, 苎麻对人们生活贡献较大, 历来文献记载较多。

2 苎麻的适生分布

苎麻的最适栽培区是长江以南即北纬23°~30°的西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湿润区[3], 东起浙江, 西至四川、贵州。适宜区是华南, 即北纬19°~23°的广东、广西、福建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云南南部等地。其次, 秦岭、淮河南部, 河南、陕西南部, 川北、川西、云南北部及云贵高原一些苎麻栽培区为次适宜区。由此可见苎麻在我国分布地域之广、栽培面积之大、使用人群之多。

3 苎麻的栽培沿袭

苎麻为我国特产, 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栽培的苎麻有白叶种和绿叶种, 我国多为白叶种[4]。栽培的品种按根系入土深浅分, 有深根型、浅根型和中间型。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 距今已有4700余年。元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就专门新添有“栽种苎麻法”, 代表了当时苎麻栽培技术的最高水平。后来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还专为苎麻设立一门, 备载治苎纺织工具。

苎麻栽培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各有其利。《农政全书》说:“无种子者, 亦如压条栽桑, 取易成速效而已。然无根处取远致为难, 即宜用种子之法。”《农桑辑要》中提到了分根、分枝和压条等多种繁殖方法。“分根, 连土于侧近地内分栽”;分枝“第3年根科交胤稠密, 不移必渐不旺, 即将本科周围稠密新科, 再依前法分栽。”在实际使用中, 古代常把多种繁殖方法综合运用于老苎园的更新和苎地的繁殖。《群芳谱》载:“苎已盛时, 宜于周围掘取新科, 如法移栽, 则本科长茂, 新栽又多。或如代园种竹法, 于四五年后, 将根科最盛者间一畦, 移栽一畦, 截根分栽, 或压条滋生。在苎田管理方面, 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护麻兜越冬几个方面。其中防冻, 使苎麻安全越冬是个关键环节。多年生苎麻喜暖畏寒, 冬季必须保护。在苎麻收割时间方面, 古人主要是依据苎麻自身生长情况, 如根旁小芽高度、根部颜色和麻皮色泽等来确定收割的时间, 这在《菽园杂记》、《士农必用》、《种苎麻法》、《抚郡农产考略》都有记载。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 栽麻一次, 可多年收益。现代研究表明, 苎麻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对纤维产量有很大影响。日照不足, 则光合作用减弱, 茎秆软弱, 麻皮薄, 纤维细胞壁薄, 工艺成熟延迟, 产量降低。但阳光太强, 高温干旱, 也会使麻茎生长受到抑制, 纤维细胞壁木质化, 降低纤维品质和产量。茎叶茂盛, 根蔸发达, 要求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 保水、保肥、排水良好。土壤p H值以5.5~6.5为宜, 低于4.5或高于7.6的, 应加以改良。在中国, 苎麻一般都种在山区平地、缓坡地、丘陵地或平原冲击土上。土质最好是砂壤到粘壤。但地下水位在1m以内或易淹水的土地不宜种植。

4 苎麻的纺织价值

苎麻具有较大的纺织价值, 主要体现在: (1) 其茎皮纤维长, 柔韧色白, 不皱不缩, 拉力强, 富弹性, 耐水湿, 耐热力大, 富绝缘性, 纤维强力大而延伸度小, 为优良纺织原料; (2) 在各种麻类纤维中, 苎麻纤维最长最细, 纤维长度比最高级的棉花还要长2~3倍甚至6~7倍; (3) 原麻脱胶精制后, 纤维外观颜色洁白, 有丝样光泽; (4) 苎麻纤维构造中的空隙大, 透气性好, 传热快, 吸水多而散湿快, 所以穿麻织品具有凉爽感; (5) 苎麻纤维不容易受霉菌腐蚀和虫蛀, 而且轻盈, 同容积的棉布与苎麻布相比较, 苎麻布轻20%。

苎麻布的制作要由种麻, 浸麻, 剥麻, 漂洗 (日晒夜露) , 绩麻, 成线, 绞团, 梳麻, 上桨, 纺织等12道手工工序组成, 且一道都不能少。在宜春周边地区把苎麻布称之为“夏布”。由于夏布所用的原料苎麻胶质重, 成麻不规则, 因此无法用机器大规模生产, 制作又颇受天气影响, 使其身价倍增, 供不应求。全手工苎麻夏布不仅结实、透气排汗、吸湿性好、传脂、传热能力强、可防污、抗静电, 还能抑制细菌滋生。因此夏布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家居、鞋帽、门帘、窗帘、床上用品、沙发、抱枕、坐垫、靠垫、餐垫、桌布、台布、壁挂、灯罩、包袋、保健系列, 有创意的设计者, 可以用生产的各种不同夏布, 设计制作具有全新理念的家居、文化、旅游、装饰用品。夏布素有“轻如蝉翼, 薄如宣纸, 平如水镜, 细如罗绢”之称, 曾被历代列为贡布, 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 20世纪30年代曾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无论在过去或现在, 中国的苎麻种植面积和纺织加工能力均为世界之首, 湖南浏阳、江西万载、四川隆昌的夏布, 早在唐代就开始出口, 历来驰名国内外。

5 苎麻的生态功能

苎麻在南方坡耕地种植已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其枝繁叶茂、根系发达, 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显著。据对苎麻小区保持水土观测, 其观测结果表明:栽植第一年, 苎麻地与原坡耕地的径流系数和侵蚀强度基本上相同;从栽植苎麻的第二年起, 无论是缓坡苎麻地, 还是陡坡苎麻地, 年径流系数都小于0.06, 年土壤侵蚀强度小于19 t/km2, 属微度侵蚀, 所以苎麻保持水土有着相当不错的效果。此外, 对镉污染的田地采用苎麻改良5年后[6], 土壤镉含量降低率27.6%, 年平均降低率5.5%, 改良效益优于种植水稻。因此, 苎麻是南方坡耕治理的一种省工省力、生态经济效益并存, 而且又符合我国国力的植物措施, 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6 苎麻的食用价值

苎麻叶可食用, 在江西鹰潭一带有7月半用苎麻叶子和米粉一起做成包子的习俗。而在江西吉安、宜春一带, 晚春的时候采摘苎麻刚萌发的新叶, 放置锅中煮烂后, 和上糯米粉, 然后包裹芝麻和糖, 放在锅中利用蒸汽蒸熟即可食用, 并取名为“青团” (吉安当地称为“米果”) , 而其他地方通常用菊科的鼠麴草、嫩艾草、泥胡菜作为青团果的原料。此外, 苎麻叶蛋白质含量较高, 可作为营养丰富的牲畜饲料。

7 苎麻的医药作用

苎麻最具药用价值的部位为根部, 苎麻根性寒, 味甘, 归肝经、心经和膀胱经, 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的功效, 可广泛治疗感冒发热、麻疹高烧、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孕妇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跌打损伤、骨折、疮疡肿痛、出血性疾病等。历代医书, 如《圣济总录》和《圣济总录》载可治吐血不止;《福建中草药》载可治习惯性流产和血热崩漏;《梅师集验方》载可治妊娠胎动及治痈疽发背, 或发乳房初起微赤;《斗门方》载可治五淋;《圣惠方》载可治血淋, 脐腹及阴茎涩痛;《摘元方》载可治小便不通;《浙江民间草药》载可治肠风、治蛇咬伤;《医学正传》载可治哮喘和痰哮咳嗽;《百草镜》载可治跌扑;等。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苎麻根含酚类、三萜 (或甾醇) 、绿原酸、黄酮类、香豆精甙类、有机酸类、生物碱、氨基酸及多糖类等。但对苎麻根止血、凝血作用的药用机理不够清楚, 其所含的有机酸盐和生物碱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8 总结

目前, 以“苎麻”为名的研究机构有多家, 如宜春市苎麻科学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贵州麻科所, 他们在苎麻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栽培与综合利用、生物加工与纺织材料等方面得了较大成绩。苎麻可谓全身是宝:苎麻叶可供食用及用作饲料;麻根含有“苎麻酸”的药用成分, 有补阴、安胎、治产前产后心烦、治疔疮等作用;麻骨可作造纸原料, 或制作家具和板壁等多种用途的纤维板, 亦可酿酒、制糖;麻壳可脱胶提取纤维, 供纺织、造纸或修船填料之用;鲜麻皮上刮下的麻壳, 可提取糠醛, 而糠醛是化学工业的精炼溶液剂, 又是树脂塑料;苎麻又是水土保持的良好植物。综上, 苎麻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内容是对苎麻对人类的贡献进行肯定, 梳理人们在应用苎麻过程中创造和累积的文明成果及其背后的特定目的和愿望, 研究苎麻独特的植物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裴盛基, 淮虎银.民族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4.

[2]陈重名.民族植物与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226-229.

[3]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353.

[4]牟琼, 陈瑞祥, 吴佳海, 等.我国竺麻育种综述[J].贵州农业科学, 1995, (5) :57-60.

[5]成雄伟.对我国竺麻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探讨[N].纺织信息周刊, 2000, 14-15.

民族植物学 篇5

植物的食用是当地蒙古族民间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草原民族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已有关于当地民间野生食疗植物研究报道[2]。

1 民族植物学编目

应用民族植物学 (Ethnobotany) 方法, 调查研究了哲里木蒙古族食用的野果植物资源, 并根据证据标本对当地蒙古族所采集食用的23种野果植物进行了鉴定、分类和民族植物学编目, 见表1。

2 民间的命名及其特色

当地蒙古族农牧民对野果植物的命名具有一定的特色, 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蒙古族命名植物的传统方法有所不同。

蒙古族农牧民把当地可食野果统称为“yidege”, 意为“食物”。显然, 这是以用途为依据的民间植物分类方法。从植物种类的命名看, 有17种植物具有与植物学名直接对应的蒙古名, 表明民间的分类已达到了物种的水平。而另6种同属植物名称相同, 表明民间对同属的分类水平处于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属一级水平。从植物民间名的类型看, zheergen, hailis, yalam, dolono, urile, oolan, guilis, alima, guzeljigen, zamar, oojim, guniang为原始名 (Primary name) , temegen-huhu为复合原始名, zalagatu temegen-huhu, imagan huhu, nohai oojim, tolai in boor为衍生名 (Secondry name) 。这些原始名在蒙古语中是专用于命名植物的词汇, 衍生名是在原始名上加修饰词而形成的。zalagatu temegen-huhu中的zalagatu意为“藤本”, 表达了该植物茎是藤本的特征;imagan-huhu意为“羊的奶头”, 以动物器官形象地表达了该植物果实的形态特征。

注:*民间蒙名按当地蒙名注汉语拼音。

3 民间的采集和食用方法

民间在果实的采集上, 有幼果、熟果、果实干燥后采集等。麻黄、桑、榆、地梢瓜、山葡萄等在嫩幼果时采集, 山楂、杏等在果实成熟后采集。因此, 当地民间采集行为实际上是他们充分认识和利用植物物候特征的表现。

在食用方法上, 有食用幼果和熟果两类。桑、榆、地梢瓜、山葡萄、草莓等果实是在幼嫩时食用。如草莓的幼果含水分, 味酸甜, 是当地民间的一种应急、解渴野果, 采一些嫩果咀嚼, 吸食其汁液解渴。山楂、杏等种类的果实成熟后当鲜果食用。

4 对民间利用知识和经验的分析评价

哲里木蒙古族民间命名和食用当地野果的知识和经验, 是当地蒙古族农牧民与植物之间直接相互作用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不同的蒙古词命名了不同的物种, 说明对当地植物的分类水平较高。民间原始名在蒙古语中是专用于命名植物名称的词汇, 从这个意义上看, 正是由于这些植物的存在, 当地蒙古语中才有了专用于植物名称的词汇, 从而丰富了这方面的蒙古语言从周围环境植物中选择利用了一些植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丰富了人类利用植物的知识,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野果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 草麻黄、山楂、杏、地梢瓜的果实还可入药[9]。显然, 民间通过食用这些果实可以获得营养和药物的双重利益。

总之, 哲里木蒙古族农牧民利用野果植物的传统知识, 是他们对草原环境适应的一种途径。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 它所包含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人类学和民族植物学方面的研究价值。

摘要:报道内蒙古哲里木蒙古族农牧民民间利用的23种野果植物及其命名、采集和食用方法。分析评价民间利用野果植物的知识和经验。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内蒙古哲里木,蒙医药,野果植物,命名,食用

参考文献

[1]杨青锋主编.哲里木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0:33.

民族植物学 篇6

1、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来自新疆各地, 主要包括维吾尔族、哈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学生在入学前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学习, 再加上生活环境、文化的差异, 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较差。入学后虽然经过一年预科, 但主要是学习基础汉语, 专业汉语接触不多, 随着大学课程有关学科知识的逐步加深, 汉语教学会让很多学生产生胆怯, 甚至排斥心理, 而且同一个班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汉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在使用汉语进行授课时跟不上老师, 有些问题即使已知道了答案也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来, 了解不了就死记硬背对付考试, 在学习上倍感困难。但是要强调的是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太高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专业基础也很差。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很好, 要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师, 首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嫩熟的专业知识, 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同时要多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 多给学生一份关爱, 多给学生一份温暖, 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融洽和谐, 从而对教师产生好感, 愿意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教导。如果教师对学生感情冷漠, 甚至加以讽刺乃至训斥, 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或悲观失望而丧失信心, 这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少数民族学生而言, 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承担的责任重大,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否则不仅对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成长不利, 而且还影响新疆地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3、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该门学科的窗口, 也是师生合作的开端。微生物学课程绪论讲授的效果, 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与该学课的第一印象。因此, 任何一门课程包括微生物学的绪论教学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讲好了可以激励学生愿意跟着老师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 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尤其在绪论课开始时, 举出学生常见又不知原因的问题, 把学生心里的疑问经老师提出而呈现在课堂上, 教师可提出符合学生此时心理状态的疑问,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 为什么婴儿要注射许多免疫疫苗, 病毒的飞沫传染, 牛奶与酸奶有什么区别, 巴氏消毒的原理, 酵母的利用, 果酱的酸败, 粮食的腐烂等问题能激发学生, 使之处于最佳的感受态。在微生物学绪论课程讲课是,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接受能力强, 教学效果好, 对未来课程内容的教学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讲述微生物学发展史时, 举例许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如首先观察到微生物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和科赫、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的我国学者汤飞凡等。他们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洞察力, 以及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甚至为人类健康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崇高品质, 可对学生起到启迪和激励作用, 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甚至产生将来从事微生物学研究的美好愿望。同时还要举例接近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一些微生物学知识, 如:发面、木塞来斯酒和马奶子酒的酿制过程中酵母菌的利用, 利用植物提取液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等事例。

4、适当穿插生活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生物学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些简单枯燥的理论, 但如果教师平时注意积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适时地给学生穿插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热点问题、小故事等, 生产实践就会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诸如最近几年出现的热点问题有甲性H1N1流感、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口蹄疫等使学生加深对微生物学知识的认识、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琼脂作为固态培养基的固化剂的时候, 可以穿插琼脂如何从饭桌走到培养基中的故事;在讲抗生素的时候, 可以穿插青霉素发现的故事;在讲到有害微生物控制的时候可以举例在婴儿第一次入摇篮前用一支蒿等植物熏, 在门口挂上一束带香味的园林植物的枝叶等新疆少数民族常用的一些方法来进一步解释园林植物对于其生存环境中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在讲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生长曲线时, 菌体生长各个时期的细胞形态、数量、生理状况、代谢活动及产物的分泌等基本概念均与微生物的工业发酵联系在一起, 学生听得懂记得老。这样, 不仅调动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上述内容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创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情境的同时, 迅速将学生引入预设的教学轨道。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在抓住教材关键的基础上, 才能精心设计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穿插内容。

5、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完善教学环境建设

与其它生物相比, 微生物有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如果教学方法不好, 常常会造成很多错觉, 而且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繁多, 涉及面广, 图片资料相对也较多, 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声音、图片、文字等形象地融为一体, 将微生物学中描述性、理论性知识以可视化、形象化、具体化的综合方式展示给学生, 使所讲的内容通俗易懂, 有效激发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便于课外自学, 应在课件中为每一章配备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检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析比较, 并对练习附有参考答案, 让学生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

在少数民族学生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校园网资源体系的建设, 可以把课程简介、电子教案、参考资料、实验安排、习题库、学生自测题、科普知识等放在校园网上,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协助学习和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关键、有趣的内容, 未知的、难理解的内容, 补充的新知识、学科动态等进行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人机交互。通过这种学习方式, 实现个别化教学的目的, 同时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并能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尽量利用网络查找原文和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内容, 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 如“埃博拉病毒的本质”、“疯牛病病毒的传播”、“ADIS病的传播及预防”等, 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可以介绍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的发展历史、现状、所起的作用以及发展方向, 并对近年来建立的“中国菌种目录数据库”、“细菌名称数据库”、“微生物性状库”、“中国经济真菌多媒体数据库”、“细菌鉴定数据库”的情况, 还可以提供国内外有关微生物学知识的网站, 使少数民族学生通过上网游览, 既可以了解微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也可以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这样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而且教学和学习效率能得到同步提高。

6、强调实践环节,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微生物学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和运用性, 通过实践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少数民族学生虽然记笔记速度慢, 但是动手能力非常好, 要充分发挥这一点的优势。

因为受微生物学课堂学时的限制, 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接受知识和拓宽知识面的学习要求。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愿意参与科研项目的同学可选拔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或大学生创新实践的课题研究中,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等环节, 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有关理论知识和应用价值, 少数民族学生能够从身边的研究成果中体会学习兴趣和意义, 进一步调动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学习微生物学的积极性, 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生物学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穆塔里夫.阿赫迈德, 伊里哈木.阿布都热依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机械设计教学质量的几点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2005, 1:87~89

[2]古丽江.依曼哈.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科技信息, 2008, 36:333~334

[3]黄君红, 陈昕, 栾晓峰.在微生物学绪论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些尝试.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19 (1) :110~112

[4]王磊.怎样讲好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检验医学教育.2008, 15 (2) :29~30

[5]杨文博.优化微生物学教学.微生物学通报.1996, 23 (3) :183~185

[6]陈芝, 宋渊, 袁红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中国大学教学, 2006, 8:27~28

民族植物学 篇7

1 少数民族学生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与其他课程差别较大, 如内容繁杂、知识面广、难以记忆且容易混淆。作为桥梁课程, 其既涉及原来学到的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等的知识, 又涉及学生未曾学过的临床知识, 包括各种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及药理学知识等, 所以教学难度大, 加之新技术不断涌现, 知识更新加快, 使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2) 少数民族医学生基础较薄弱, 学习专业基础课有难度。我院少数民族医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牧区, 他们长期生活在藏区, 藏语是他们的母语, 部分学生甚至还达不到用汉语听课的水平, 同时他们的文化基础也比较薄弱。因此, 我们在讲授医学微生物学时, 应将讲解速度放慢, 尽量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病以及他们居住地的常见病举例,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重点难点内容反复讲解, 直到学生都能理解。在每次讲解新内容之前, 针对前一次课堂讲授内容进行小测验或以提问的形式检验他们对已讲解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意义重大。医学微生物学各论中病原微生物内容繁多、琐碎, 学习起来较困难, 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3]。课堂上玩手机、说话甚至睡觉的现象较普遍。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改变以前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上课方式[4], 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入手, 生动、有趣地引入我们要讲的内容。例如在讲解病原学球菌这一章节时, 我们先问学生身体受过外伤没有, 或是见过周围的亲人、同学、朋友受过外伤没有, 记忆中受过外伤后机体组织会出现什么变化。这时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说会出血, 有的学生说伤口会化脓感染。于是提问脓液的颜色是什么、黏稠度如何等, 从而将“化脓性感染的细菌”引出。接着讲授:这只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得见的, 还有我们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的化脓性感染又是由哪些细菌引起的, 它们长什么样、如何辨认、怎么培养、怎样检查呢?通过这样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病例, 深入浅出、真实生动地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病原微生物虽然肉眼看不见, 但是确确实实存在于自然界中, 可以引起人类的疾病, 同时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3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法 (Case Teaching Method) 始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 是指教师本着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宗旨, 依据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案例为基本素材, 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景中,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 积极参与, 平等对话和研讨, 促进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方法[5]。

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性两法”4 个字高度概括, “三性”即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 “两法”包括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方法。教师搜集和选择的临床案例应包括感染方式、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等内容, 最好配合使用相关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图片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图片, 每个案例所引出的问题都要紧紧围绕“三性两法”展开。这些案例可以来自医院病案室、电视科教片、著名影视剧、互联网, 也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更具有吸引力) 。例如在讲解引起肠道感染的细菌时, 让学生扮演医生, 教师则扮演病人。主诉是晚饭在饭馆吃了麻辣烫之后, 夜间突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 让学生进行诊断。一方面由于角色转换, 他们会全面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寻找正确答案;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由讨论, 一改上课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畅所欲言, 依据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典型症状做出初步诊断, 为验证诊断结果, 学生会做一系列检查, 如要做粪便分离培养及鉴定等。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有哪些细菌生长在肠道中, 哪些细菌是正常菌群、哪些是致病菌, 常见的致病菌有哪些等, 在一系列激烈的讨论中引出本章节要讲解的内容———肠道杆菌。

4 自编口诀, 引用古诗,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理解容易而记忆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 可以利用自编的一些口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这些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在介绍绪论这一章节时, 将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的特点进行分类, 可将其分为3 种类型, 即以真菌为代表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属真菌界;以细菌为代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属原核生物界;以病毒为代表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属病毒界[7]。我们帮学生编成的口诀是“微生物的三型八大类”。“三型”指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八大类”指真菌、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点用3 个字概括, 即“丑、懒、馋”。“丑”指的是结核分枝杆菌在罗氏培养基上的菌落为乳白色或米黄色, 不透明, 表面粗糙常呈颗粒、结节或菜花状;“懒”指的是大部分细菌生长繁殖一代需要15~20 分钟, 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20 个小时左右;“馋”指的是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要求比较高, 需要在含有蛋黄、甘油、马铃薯等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在讲解鼠疫杆菌这一章节时, 通过引用清代诗人师道南《死鼠行》的诗句“东死鼠, 西死鼠, 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 人死如圻堵。”来说明鼠疫杆菌可引起疾病———鼠疫, 而鼠疫是原发于鼠类并能引起人间流行的烈性传染病, 传染性极强, 历史上死亡率很高。

5 归纳总结,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归纳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应用得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例如在学完细菌学各论时, 我们会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能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细菌有哪些?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细菌的毒素分类是什么?这些毒素都能引起哪些疾病?细菌的疾病都是由它释放的毒素引起的吗?通过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概念[8]。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每一章节难点, 可以通过归纳教学法的恰当运用, 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简单化、条理化,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课后理解记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启发了学生思维, 提高了分析和综合能力。

6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知识, 如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炎症的化脓性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肠道细菌、引起西藏地区高发的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等, 还有更小的各种病毒。这些都是肉眼看不见但是确实存在的微生物, 这些内容的介绍仅靠黑板板书、文字讲解很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高科技教学手段, 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9]。我教研室的多媒体课件多是由教师自行设计, 课件图文并茂, 真实形象地显示了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及结构。我们又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根据相关内容添加了动画和录像, 对细菌的变异机制、病毒的复制过程、结核病的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等内容的讲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了视野。

综上所述, 我们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兴趣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其对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同时还注重培养其知识整合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科学研究和考研深造等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娅, 冯桂香, 裴德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J].青岛医药卫生, 2009, 41 (5) :392-393.

[2]杜凤霞, 孙艳影, 蒋丽艳, 等.归纳法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 :192.

[3]雷迎峰, 杨敬, 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发现史在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2) :113-114.

[4]李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22) :4222-4223.

[5]陈玉荣.试论案例教学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1) :19-21.

[6]包常华.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4, 16 (1) :3-4.

[7]李凡, 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8]钟有添, 王小丽, 吕军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5) :754.

民族植物学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师范专业教育,生物学实验

喀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西部的边陲城市, 周边八国接壤, 是祖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82.8%, 民族特色浓厚, 喀什师范学院是新疆南疆唯一的高等师范院校, 是南疆培养各族中学教师和各类专门人才的摇篮, 为南疆民族教育、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正在为建设喀什大学而努力。

喀什师范学院生物与地理科学系生物方向开设了生物科学本科班和生物技术专科班, 为南疆地区培养中小学生物教师和生物产业人才。微生物学是专业基础学科, 独特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已广泛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和分支, 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喀什师范学院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师范院校传统的教育是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经历长期的应试教育, 学生还不能适应大学的开拓性学习, 普遍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验课;个别实验教师也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的习惯。

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致使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受到限制, 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3.重结果轻能力

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 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作为目的, 至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4.实验教学内容偏重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使实验教学形式化和程序化,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实验的热情。

二、喀什师范学院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

1.开设地域特色实验

喀什地区西有帕米尔高原, 北有天山, 南部是喀喇昆仑山, 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冰川分布广, 在这样生境中生存的嗜极微生物种类丰富, 嗜极菌、沙漠固氮菌和沙漠结皮微生物可以成为微生物学实验的特色内容。

2.整合基础实验内容, 使微生物学实验更加系统化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 以沈萍、陈向东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作为教材, 对其中的实验内容顺序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实验内容以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为起始, 实验顺序为:常用器皿的洗涤和包扎、实验仪器的使用、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从环境中 (土壤、水和空气) 中分离微生物、纯种分离、染色制片、菌落计数、生理生化检测和生长曲线测定。调整后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学生们对自己分离出来的微生物进行染色观察、生理指标和生长测定, 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实验操作仔细认真, 实验结果观察仔细, 实验记录也不再千篇一律地抄袭, 求实和探索的精神都得到了培养。教师可指派学生讲解实验, 一是便于老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 及时调整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授课能力, 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基础。除了传统的技术和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师范学院实际情况, 选择性地传授给学生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细菌质粒DNA的制备和转化、16srRNA在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和免疫血清的制备等。

3.在重视基础实验的前提下, 开设综合性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之后, 能够独立自主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微生物课题研究, 这类综合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实验开始前, 要求学生围绕综合性实验内容查阅资料, 撰写实验方案, 实验老师对原理性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 根据学生的水平合理安排小组开展合作研究;实验过程中, 学生定期汇报实验进展;实验结束后, 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论文答辩, 解说实验结果。例如, 自制泡菜和乳酸菌的分离, 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需掌握的技能, 此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微生物的生长原理, 结合生活实际, 动手制作泡菜, 乳酸菌发酵2周后, 从泡菜中分离乳酸菌。综合性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锻炼了各方面能力, 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4.结合多媒体教学, 加强教师的实验指导

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部分学生不能通过教师的演示完全掌握操作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掌握实验操作。在微生物染色实验中, 老师发现哪位同学染得特别好, 就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传到大屏幕上, 让全班同学参考。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和设备应用到实验课的教学中, 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尽管各种多媒体形式提高了学习和教学效率, 但因为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微生物学实验, 经常存在不标准的操作, 如果不及时纠正, 就会形成不良习惯, 影响到学生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实验老师要经常在学生中间巡视, 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标准操作, 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果, 对不理想的实验结果要给学生提示解决方案。在细菌染色和计数实验中, 如何控制菌液浓度和染色液浓度, 如何调整显微镜使视野清晰;在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中, 当学生远离火焰时老师要及时纠正;在微生物的糖发酵实验中, 不要摇晃和振荡, 否则影响实验结果等。老师讲解完就不管学生, 与老师及时指导实验过程并解答学生问题, 学生的收获差别很大, 前一种情况学生往往应付一下了事, 后一种情况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建立合理的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体系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独立开课、独立考核的专业基础课, 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 对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检验实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实验报告要求课上完成, 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提交给老师,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监督每个学生按时保质完成, 杜绝抄袭实验结果的现象;实验报告册内容尽量完整, 包括实验材料、目的要求、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问题分析、结果讨论和实验改进等, 每一部分都要有相应的分值评价;期末组织实验操作考试, 考查学生对以往实验技能和技巧的掌握, 将无菌操作、染色制片、菌体大小和计数、平板菌落计数、平板划线、显镜观察操作、灭菌操作等考核内容进行指标量化, 选取2~3个操作组成一个考试题目, 让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认定考题, 独立操作完成, 保证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6.调整授课内容

对于师范类本科来说, 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应该与中学生物实验相结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实验技术的交叉和综合应用,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各门课程内在联系的认识, 培养胜任中学多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够接受到中学教育信息的刺激, 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 为学生从事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7.双语教学

喀什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已经推行了十多年的双语教育, 但因为语言造成的交流问题, 正严重地阻碍着喀什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喀什唯一培养教师的本科院校, 为了更好地为南疆基础教育服务, 迫切需要实行汉语教学。当内地高校纷纷采用国外优秀生物学影印教材和部分专业课程英语教学来追随迅猛发展的现代生物学的脚步, 喀什师院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配合专业汉语教材的使用, 将民语言授课转为专业汉语授课, 直至部分英汉双语授课, 是符合新疆高校师资水平, 生物学专业课程特点和民族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微生物学实验是大学二年级开设, 除汉语全程授课外, 考虑到民族学生仍处在专业汉语的学习阶段, 对实验原理和其中涉及的微生物学理论应当反复讲解, 在民族学生脑海中用汉语言专业词汇构建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础理论和原理。该课程的汉语授课, 是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民族学生的专业汉语学习, 满足将要面临的分子遗传等课程开展的需要, 为将来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查阅撰写相关论文奠定基础, 有助于民族学生在各个阶段和层次的竞争。

三、结束语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推进, 针对喀会师范学院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 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主要是开设地域特色实验、整合基础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多媒体教学、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调整授课内容和双语教学。实践证明,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 把学校建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 综合实力较强, 在新疆有较大影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喀什大学的目标是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姣清.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创新式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2) :121-123.

[2]张海燕, 张珅.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9) :101-103.

[3]王明道, 付香彬, 刘亮伟, 刘新育, 高玉千.微生物学实验课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4]张桂权.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 体现师范教育特点[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9, 13 (3) :66-69.

民族植物学 篇9

关键词:民族学生,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新疆是个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在新疆高校占有一定比例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认知、了解和掌握专业课,提高对专业课的兴趣?关键之处,就是要他们学好专业基础课,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性质和用途,激发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素质的骨干课程,但这门课程内容庞杂、抽象、微观、晦涩难懂,对于民族学生来说,由于语言的差异,会造成他们对这门课程内容理解上的差异,对学习这门课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通过近几年我们的课堂教学经验,实验教学实践,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教学资源,针对民族学生总结了一套教学经验,并对改善及提高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一、结合实际,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实行学分制以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课时大为缩减,总课时64学时,理论44学时,实验20学时。民族学生虽然进校后要预科一年学习汉语言,但在文字的理解上尤其是专业词汇有困难,加上这门课内容多,要想在有限课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优化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握章节重点

民族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有认真记笔记的习惯,主讲教师要留有记笔记的时间,这样以来每堂课内容相对就会少一些,加之普病课程内容有十四章,内容多,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内容,把握章节重点,极易形成台上灌输台下死记的模式,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教学枯燥乏味,也会使学生丧失专业学习的兴趣。

课程章节内容安排上,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如第十二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这章内容不讲,因为本专业有一门课程《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预报》会涉及这部分内容,其他章节必须总结出各章节,各小节的主导知识点,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强调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例如,病原菌分类是民族学生学习这门课最为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这就需要主讲教师在讲每个门的分类时做一个树状图表,门下根据什么特征分哪些纲,每个纲下又如何分目,目下如何分属,属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先要归纳,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学生易于理解。每一门的病原分类很多,并不一一都讲,主要讲一些常见病害的病原分类特征,如卵菌门真菌重点讲霜霉目中霜霉的几个属,因为霜霉病是常发性病害,不同植物霜霉病的病原归属也不相同,这样有比较的讲解,易于民族学生掌握。同时在实验教学中,也会重点把不同植物霜霉病害让民族学生观看其症状,并且让民族学生自己动手挑霜状霉层,做临时玻片,显微镜观察病原,鉴定到属,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课自己动手实践,加强了民族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 慢讲,把重点、难点内容讲透彻

慢讲即语速放慢,对课程的重点内容一定要慢讲,讲透彻。慢讲,一是可以让民族学生有反应和思考的时间;二是可以让他们明白和理解讲课内容,有记笔记的时间。例如,在讲述担子菌门真菌时,锈菌的生活史叫其他真菌复杂,典型锈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不同锈菌产生孢子种类不同构成了锈菌生活史的多样性。针对这部分内容,我们搜集了大量病原电镜图片,对整个生活史中各种孢子发育过程详细讲解,讲透彻,民族学生就会对各种孢子的形成及形态特征有了直观的认识,就会对各种类型孢子属于什么样的生活史类型也就容易搞清楚了。

二、课前提问,课后总结归纳,布置作业,加强民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每堂课上课前,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并且给他们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门课程最终以综合成绩来评价民族学生的成绩,综合成绩以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来评定,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成绩和上课表现来体现,课前提问是平时成绩的重要体现。通过这种方式,主要是想让民族学生记住这门课程必须要求掌握的知识,同时也迫使学生在课前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上课期间,也会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回答,然后主讲教师再讲答案,这样通过强调可以加深民族学生的记忆。每堂课结束前留几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反复强调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每章讲完也要进行归纳总结,课后给他们布置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进一步巩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民族学生的对这门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传统的板书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板书教学是广大教师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这门课内容多、抽象,如果完全依赖板书,恐怕无法完成既定的课程内容进度。这门课程板书是采用一种提纲式板书模式,目的是让民族学生知道这堂课讲了哪几块内容,并且通过板书,可以突出讲课重点。

这门课大部分内容主要讲生物病原及其分类,都是很微观的,如果依赖板书容易造成民族学生感知认知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尤其在讲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病原物形态特征时,利用多媒体,通过演示和播放植物病害的图片,病原物的形态图片,动画等,可使“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增强民族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且多媒体可以节省板书时间,能讲授更多内容,使授课紧凑,激发他们对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通过传统板书教学,教师授课特点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针对民族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有困难的现状,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进,切实提高民族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有力,虞海萍.农科院校民族学生专业课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业学报,2009,(19):200-202.

[2]景岚,周洪友,胡俊,张笑宇.《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研究及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01):192-193.

[3]刘元春,袁红霞,申顺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2,(04):127-128.

上一篇:调控式教学下一篇:排球普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