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2024-07-04

植物学(精选12篇)

植物学 篇1

1 国内外植物相关课程现状

植物季相变化给大地穿上一件五彩斑斓的“外衣”, 这件“外衣”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但美化环境, 同时净化了严重污染的空气。因此, 园林设计对植物配置设计越来越重视, 《观赏植物学》、《植物造景》、《植物种植设计》等课程已经成为环境设计、城建、园林等专业的必修课。从国外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了解到, 一些发达国家景观专业的植物课程开设时间早, 尤其欧美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几乎都开设有植物相关课, 且课程名称多样, 内容丰富[1]。

但对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认知植物, 学生时常感到有些困惑, 往往不知道从何处入手。笔者通过多年的《观赏植物学》教学, 总结出该课程的难点是认识植物较困难, 而且植物应用关键的第一步就是植物识别, 另外, 学生们认为只有能认识植物才是专业学得不错, 而且大部分同学看见一个不知道的植物就诚惶诚恐,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此将着重探讨教学中植物识别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2 植物识别的方式、方法

认识植物、了解植物是植物配置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识别植物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要找到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不容易。针对建筑、景观、园林设计专业学生感性认识能力的特点, 主要以刺激感官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方式来进行植物的识别, 学生一般对形态、色彩、气味、质感、声音等具有物质特性的具体状态比较敏感[2]。

2.1 视觉

视觉是人们认识植物的第一感官。人最先接受的信息是植物的外形特征。因此, 刚开始了解植物首先应从植物的名称及整体外形着手。根据一般建筑、景观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专业要求, 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即乔、灌、草或常绿、半落叶、落叶以及针叶、阔叶等进行划分, 基本掌握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季相特征, 能在设计图纸上准确表达植物名称和设计意图是最关键的。一般从以下几方面了解植物。

2.1.1 植物类型。

首先按照植物基本类型了解植物所属类别, 这是认识植物的关键, 也是后续植物识别的基础。

2.1.2 植物结构。

即组成植物的各个部位, 植物的结构是组成植物形态的基本要素, 也就是植物的根、茎 (杆) 、枝、叶、花、果, 让学生对个体植物有初步的形象认知。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结构特征, 了解了植物这些结构特征就基本上了解了植物基本的自然形态。

2.1.3 植物形状。

植物的基本形状包含结构特点, 是认识植物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植物的形状除了主体的树形姿态外还有植物的叶、花、果等也呈现出各自独有的形态特征。 (1) 树形。由树干和树冠组成, 在植物成年期就基本形成了其固有的外形特征。如乔木类的圆柱形、卵圆形、椭圆形、尖塔形、盘伞形;灌木类的密球形、丛生形、偃卧形、匍匐形等[3,4]。这些是植物呈现给环境的最直观形态, 也是植物造景的关键所在。枝干的纹理增强了枝干的表面特征, 其除了没有纹理的光滑树干外, 还有横纹、片裂纹、丝裂纹、纵裂纹、纵沟纹、长方裂纹、粗糙纹等。根据植物枝干的纹理大致区分出植物的所属范围, 再根据其他的特征, 如颜色和分枝状态等确定植物的品种。 (2) 叶形。自然界植物的叶形丰富多彩, 也最具有观赏性。植物的叶子有大、有小;有单叶、复叶;叶序有对生、有互生;还有叶脉、叶缘的不同纹理等。叶的形状最为丰富, 有针形 (松) 、条形 (柳) 、卵形 (女贞) 、掌状形 (梧桐) 、椭圆形 (柿) 、心形 (紫荆) 等, 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具有不同的观赏特性。 (3) 花形。园林植物的花朵有各式各样的形状、大小和花序。花形有蝶形、喇叭形、十字形、异形等。园林植物中花形比较小的是六月雪, 花形较大的有牡丹和广玉兰。不同的花序也影响了花的外形特征。 (4) 果形。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的名称是以其果实的形状来命名的, 因许多植物的果实非常奇特比较容易记, 比如铜钱树的果实似铜钱;腊肠树的果实似香肠;秤砣树的果实似秤砣;紫珠的果实似紫色的珍珠圈;红豆杉的果实似红豆;其他的还有像元宝、耳朵等形状, 这些果实比较容易引人注意, 因此也较易分辨。

2.1.4 季相。

即植物的年周期, 也就是植物随着一年四季更迭发生的变化。季相特征表现最明显的是落叶和半落叶植物。一般主要了解植物的季相物候特征即植物的常绿、落叶、半落叶特征。了解植物的季相, 可增加对植物的辨别, 同时也有利于植物造景的构思。植物的季相是植物造景的关键。

2.1.5 色彩。

园林植物的色彩是丰富多彩的, 枝干、叶、花、果等都有其不同的色彩。 (1) 枝干色。植物的枝干颜色一般不为人们注意, 这是因为枝干的色彩一般都呈黑、褐、灰等色, 颜色不是很鲜艳。但也有些颜色比较明艳, 如白皮松、悬铃木、梧桐、白桦树、红瑞木的颜色等。这样植物往往会成为植物造景的特殊材料。 (2) 叶色。植物的色彩基本上体现在叶子上, 叶色往往是人们认识植物色彩的关键。叶色除了本身固有的色彩特点以外, 有的植物叶色还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发生改变。绿色是植物的基本颜色, 但也有不同程度之分, 有嫩绿、浅绿、鲜绿、浓绿、黄绿、蓝绿、墨绿、亮绿、暗绿等。 (3) 花色。植物的花色是主要的观赏要素, 千变万化的花色通常用色系来划分, 一般将其大致划分为红色系、黄色系、蓝色系、白色系等。但这些色系的色彩不是完全单一的, 可能会有纯度或明度上的差异, 如红色就有粉红、大红、桃红等, 而且同一品种也会有不同的颜色, 比如月季就有红、黄、粉、白等颜色;还有的花不是纯色而是由2种以上的颜色构成, 如三色堇虽然有纯色的, 但大多数是由3种颜色组成。

2.1.6 生命周期。

植物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 也有其生长与衰亡的变化周期, 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衰老更新期。植物生长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成熟开花结果, 树形也会随着年龄的生长逐渐长高、丰满, 过了壮年期后, 树的冠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稀疏最终衰亡。这些特征会使景观发生变化影响最初景观设计的效果。有些乔木衰亡的过程较漫长, 部分生长速度较慢的树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命周期。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可以有助于对植物景观设计做长远的设想, 以达到远期效果。

2.2 听觉

植物在外力作用下会发出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声音, 如松涛、万壑松风、听雨荷、雨打芭蕉、竹林听雨等, 这些都是描写植物在动力作用下的声响。这些声音往往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波动, 有触景生情的思绪涌现, 往往会启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思绪。这些听觉感受既是记忆植物的一种方法, 也是营造景观环境气氛的手段之一。

2.3 味觉

通过味觉感受会增强对植物的认识程度, 植物的不同味道会刺激人类的记忆。最明显的是不同果树的果实, 也有些植物的叶子有独特的味道, 如薄荷叶就有清凉的味道, 这些植物自身独特的味道是识别植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4 嗅觉

自然界有些植物因带有其独特的气味, 可划分为芳香植物与特殊气味的植物, 气味可由树干、花、果等散发出。有的植物气味很特别, 如鱼腥草整个植株的气味都有鱼腥味, 而常被人类所利用的是一些芳香植物, 如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兰花等, 还有许多有芳香味的乔木、灌木, 如木本植物中的松树 (松香) 、樟树 (樟脑) 、桂花、檀香、甜橙、核桃、花椒等, 灌木类中的玫瑰、栀子、含笑、茉莉等。这些植物的香味各异, 都会使人感到精神享受。芳香植物对园林景观的营造起点缀作用。在识别植物时了解了其不同的气味就可以基本认识植物的品种。

2.5 触觉

许多植物有刺、毛等附属物。这些附属物也有一定的观赏性, 也有的植物很光滑无任何毛刺感, 这些都是植物给人们的触觉感受。如构树叶面上有许多毛絮, 用手触碰的感觉是软绵绵的;广玉兰的叶片光滑, 有较强的光洁度。

总体来说, 通过不同感官来识别植物, 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有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植物的这些特征需反复记忆, 在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实际的园林景观项目进行植物配置设计训练, 以达到认识植物、运用植物的目的。

3 加强植物识别的实践、实训教学

3.1 进行实地教学

在前期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地教学, 将学生带到植物品种丰富的校园或植物园中, 尤其是已经挂牌的植物园, 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长在自然界中的个体植物特征, 对植物结构进行直观认知。不同的季节里植物的季相特征不是单纯孤立存在的, 在季节的更迭过程中植物会随着时间潜移默化地变化, 因此, 在了解每个季节的植物特征时, 需要有全局的观念[5], 要有“横向和纵向”的认识概念。所谓的“横向”是植物的季相变化, “纵向”即植物的自然生长变化, 这是认识植物的关键所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跟踪实际的园林项目, 参与选苗、移苗、栽苗、养护管理等整个过程, 全面了解植物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 从实践中加深对植物的认识。

3.2 植物资料收集整理

在绘制、收集、查询植物资料时应同时对植物具体结构和特征进行手绘 (写生) 、拍照、记录, 并参考相关植物书籍资料, 利用网络资料查询, 加深对所学植物的认识, 让该植物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识别植物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所以必须反复的进行眼、手、脑的综合运用, 加深对植物的记忆。

3.3 在不同季节设置认知实习周

认识植物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在4年的本科学习中, 仅仅只有一学期的课程是不足以让学生对植物有深刻的认识。植物的生长除了时间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不同的季节里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季节特征。因此, 该课程设置可在总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教学时间分散安排在第3~7学期之中的不同季节中, 每次课程时间在3周左右, 有利于对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季节里的季相特征进行识别。如课程开设时间是在春天, 学生往往只会对春天植物的长相或特征有所认识而忽略植物在其他季节的季相特征。完整的认识植物的季相特征对于景观设计是非常必要的[6], 景观设计对植物的景观要求是一年四季的景观效果, 只突出某一个季节而忽略其他季节的景观效果是不完整也是不完善的设计。

4 小结

植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 以上是识别植物的几种最直接、最简捷的方法, 仅供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参考。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争取最便捷、最有效地获得必要的植物知识。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3]朱均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4]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5]周蕴薇.高职“观赏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07, 25 (1) :67-68.

[6]顾振华.园林植物识别的策略与方法[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8) :28-29.

植物学 篇2

1.苔藓藓纲丛藓科

2.狭叶海金沙蕨类植物(羊齿植物),缠绕茎,顶叶狭窄细长。

3.华南毛蕨金星蕨科二、三、裸子植物

4.南洋杉(A.cunninghamii Sweet)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裸子植物,常绿乔木,钻形叶,叶柔软不扎手,常见的园林观赏植物。

5.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a(Thunb.)D.Don]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裸子植物,有条形叶,看起来像双子叶植物,不会开出真正的花, 常见的园林观赏植物。

6.短叶罗汉松(P.macrophylla var.maki Endl.)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叶较短,一般不超过7公分,是常见的园林观赏植物。

7.异叶南洋杉[A.heterophylla(Salisb.)Franco]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锥形叶较短,叶扎手,常见的观赏植物。

8.龙柏Sabina chinensis cv.Kaizuca Hort.柏科CUPRESSACEAE,有异形叶性,鳞形叶为主,刺刀形幼叶。著名的观赏植物。

四、被子植物

(一)双子叶植物

木兰科MAGNOLIACEAE

9.白兰花M.alba DC.,有环状托叶痕,花只长在叶腋,花瓣白色,花芳香,观赏性植物。

樟科LAURACEAE

桑科MORACEAE

10.构树B.papyrifera(L.)Vent.纤维植物,单叶复生有托叶,叶裂方式多种,叶片上有小绒毛。可作为药用植物。

11.黄金榕F.microcarpa L.,叶子金黄色,有乳汁,有环状托叶痕,观赏

植物。

12.水同木又名大叶榕,有环状托叶痕,叶柄长,叶片大,有乳汁,园林观赏植物。

13.印度橡皮树F.elastica Roxb.,又名胶树,巴西橡皮树,厚革质叶,阔椭圆形,园林观赏植物。

14.榕树F.microcarpa L.,叶较小,枝条上有环状托叶痕,有乳汁,城市绿化植物。

壳斗科

苋科AMARANTHACEAE

15.牛膝A.bidentata Bl.草本植物,全株可入药。穗状花序,两性花,花无梗无柄。花最初是竖立在花序轴上的,花谢了以后倒折回来成果,单叶对生。

16.红龙草彩叶,叶对生,节间有膨大,头状花序,单倍花,花被干膜质。常作为插花植物。

石竹科

锦葵科MALVACEAE

17.扶桑H.rosa-sinensis L.,又名朱槿或重瓣朱槿,小灌木,单叶互生有两片托叶,两层花萼,下层的为副萼。

番木瓜科CARICACEAE

18.番木瓜C.papaya L.,老茎开花,叶柄长,单叶掌状裂又羽状深裂。

杨柳科salicaceae

19.垂柳(杨柳)S.babylonica L.,小枝细长柔软,叶狭长。

20.旱柳(河柳)S.matsudana Koidz.,小枝直立或展开,也会有弯曲,叶狭长。

杜鹃花科ERICACEAE

21.毛杜鹃R.pulchrum Sweet,又名锦绣杜鹃,常绿灌木,花鲜艳,花大,花期长,蒴果,背开裂。

22.比利时杜鹃R.simsii Plamch又名亨利杜鹃,花托是平的。

柿树科EBENACEAE

23.野柿(君迁子)D.lotus L.,落叶乔木。单叶复生无托叶,没有顶芽有假顶芽和不育的顶枝。枝条为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

蔷薇科ROSACEAE

24.枇杷E.japonica()Lindl.,蔷薇科,梨亚属,梨果,复总状花序(锥形花序)

豆科FABACEAE

25.银合欢A.julibrissin Durazz含羞草亚科,蝶形花科。二回偶数羽状

复叶,羽片和小叶都是对生的。

26.野花生A.hypogaea L.引自巴西,又叫巴西花生,平托花生,蝶形花科。

一般不结果,一会偶数羽状复叶,羽片上只有两对小叶片。

27.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var.orientalis(L.)Merr.蝶形花科,落叶乔木,有

皮刺,羽状三出复叶。

28.黄槐Cassia surattensis Burm.F.又名黄花槐,苏木亚科,假蝶形花科,一

会偶数羽状复叶。

29.降香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蝶形花科,一会奇数羽状复叶,小叶互

生。

30.羊蹄甲B.variegata L.乔木,荚果宽带形,叶圆形或肾形,顶端二裂。

31.金凤花Delonix regia(Bojea)Raf.,苏木亚科,荚果,二回偶数羽状复叶,叶

轴上有三根叶刺。

32.黄花双荚槐Cassia surattensis Burm.F.苏木亚科,圆形荚果,假蝶形花。

33.鸡冠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var.orientalis(L.)Merr.蝶形花科,三出复

叶,叶较小。

桃金娘科MYRTACEAE

34.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叶对生,树干光滑,有花斑,下位子房,枝有

棱脊。

大戟科EUPHORBIACEAE

35.红背桂Excoecaria cohinchinensis Lour.常绿灌木。单叶对生,没有托叶

有侧芽,叶子表面绿色,背后紫红色,叶脉明显,为羽状脉。主要观赏紫红叶背。

36.余甘Phyllanthus emblica L.单叶复生,看起来像羽状复叶,是中国

南方的果树品种之一。

37.霸王鞭E.antiquorum L.多刺,有乳汁,有叶刺。

葡萄科VITACEAE

38.乌蔹梅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ep.攀援藤本,茎卷须,鸟足形复

叶。

39.异叶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Sieb.Et Zucc.)攀缘根,藤本,单叶

和三出复叶。

无患子科SAPINDACEAE

40.荔枝L.chinensis Sonn.无患子科常绿乔木,一回羽状复叶,叶互生,小叶对生或互生,叶背侧脉不明显,树干比较光滑。

41.龙眼D.longan Lour.无患子科,树干比较粗糙,一回羽状复叶,叶背侧脉

明显。

漆树科ANACARDIACEAE

42.芒果M.indica L.叶革质,常集生枝顶,核果大,肾形,成熟时黄色。伞形科UMBELLIFERAE

43.积雪草又名乞丐碗,伞形科,叶呈肾形。

夹竹桃科APOCYNACEAE

44.黄蝉Allamanda neriifolia Hook.单叶轮生,有乳汁,叶有边脉。茄科SOLANACEAE

45.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Vilm.又名碧冬茄,花单生于叶腋,花冠有条纹。

46.夜香树Cestrum nocturnum L.灌木,花多数,香味浓烈,叶互生。唇形科LABIATAE

47.一串红S.splendens Ker.-Gawl.唇形科,花的上唇不裂下层三裂,有两个雄

蕊,轮散花序,花易谢,花萼存在时间较长。

木犀科OLEACEAE

48.小蜡L.sinense Lour.木犀科,单叶对生,椭圆形的核果,复总状

花序。是有名的篱笆树。

49.桂花O.fragrans Lour.木犀科,常绿灌木,单叶对生无托叶,叶比

较厚,叶子全缘或者边缘有锯齿。叠生复芽。

50.鸳鸯茉莉J.sambac(L.)Ait.木犀科

51.茉莉花J.sambac(L.)Ait.聚伞花序,花清香。

52.云南黄树(素)馨J.mesnyi Hance木樨科,常绿灌木,枝柔软,三出复

叶且对生。

茜草科

53.龙船花又叫山丹,茜草科,单叶对生一定有托叶,托叶长期存在。

54.九节木茜草科,单叶对生有托叶,圆锥花序,叶交互对生,叶镶嵌。

55.小花栀子茜草科,百色花,花萼有棱脊,单叶对生,有托叶,成鞘状包

在茎上。

菊科

56.蟛蜞菊菊科头状花序,有总苞,异形花序,边花是舌状花,盘花是管

状花,单叶对生,叶子上有两个对称的小叶裂。

57.一点红菊科只有一层杯状总苞,头状花序。

58.藿香蓟菊科,花白紫,是一种入侵植物。

59.万寿菊菊科,一回羽状复叶,叶对生,叶缘有锯齿,总苞只有一层合生

为杯状或管状,花序轴空心。

60.黄鹌菜菊科舌状花亚科,基生叶,叶有大头羽裂,一回羽状深裂。

棕榈科

61.美丽针葵又名美丽刺葵,江边刺葵,棕榈科刺葵属。茎单生,叶子为

一回羽状复叶,叶柄基部有变态的幼叶即叶刺,叶子脱落后留下的叶鞘在茎上排列成一定的形状。

62.短穗鱼尾葵棕榈科,茎丛生,二回羽状复叶,分枝很短。

63.华盛顿蒲葵又名华棕,丝葵,裙棕等,棕榈科。茎单生,叶有掌状裂,裂处有丝,叶死不脱落。

64.蒲葵叶子有掌状裂,叶裂处没有丝。

65.假槟榔棕榈科。茎单生,一回羽状复叶,小叶基部无刺。小叶在叶轴上

排成两列,有包在茎上的绿色灌茎。

66.大丝葵又名丝葵,叶柄有刺。

67.棕竹棕榈科

68.伞尾葵节和节间明显,茎丛生。

69.国王椰叶二列

天南星科

70.紫柄芋天南星科,叶柄紫色

禾本科

71.泰竹禾本科,竹亚科。丛生竹,丛生的各竹生长排列紧密,节间的干托存在时间较长,质地很薄类纸。叶为直平行脉。

72.大肚竹禾本科,竹亚科。丛生竹,节间畸形肿胀似花瓶,干托多且多

毛。

姜科

百合科

石蒜科

73.蜘蛛兰石蒜科水鬼蕉属,花丝基部连成杯状。

兰科

74.尖叶杜英杜英科,互生叶,常绿乔木,经常有红叶。

75.水师榕杜英科,杜英属,叶子集生在枝顶,丝裂状花瓣,花悬垂。

76.苦楝楝科,落叶大乔木,二到三回奇数羽状复叶,有毒。

77.海南马楝楝科,蒴果,一回羽状复叶。

78.米兰又名米仔兰,楝科,一回羽状复叶,叶轴有刺膀

79.马缨丹马鞭草科,常绿灌木。单叶对生无托叶,枝条呈四方形,叶

面很皱。花序为头状花序,花无梗有苞片。是一种入侵植物。

80.金叶假连翘马鞭草科,灌木,叶子金黄,叶对生无托叶,茎四棱。

81.祯桐马鞭草科,茎四棱,叶对生。

82.橄榄橄榄科,常绿乔木,一回羽状复叶。

83.粪萁笃防己科,草质藤本,缠绕茎无盘绕器官,单生复叶,卵形叶

呈盾状。

84.三角梅又叫叶子花,紫茉莉科,花有三片苞片,是变态叶。

85.马妮拉沟叶结缕草科,常见的草坪草,耐踩踏。

86.美人蕉美人蕉科叶子上有斜平行脉,花为不对称花。

87.红花继木金缕梅科小叶

88.龙舌兰龙舌兰科,单子叶植物,可以长到两三米高,叶缘有刺。

89.灰莉又名非洲茉莉,马钱科

90.酢浆草酢浆草科,无地上茎,掌状三出复叶。

91.八角金盘五加科,掌状裂,单叶深裂

92.大花紫薇千屈菜科,蒴果,叶子较大,近对生。

93.木棉又名英雄花,木棉科,落叶乔木,花呈杯状。

94.海桐海桐花科,叶集生在枝顶,叶子呈汤匙装状。

95.芭蕉芭蕉科MUSACEAE,有种子,横平行脉。

96.鸢尾鸢尾科,叶片基部呈V字形套着。

97.花叶竹芋竹芋科,基生叶,单子叶植物,一般无地上茎。

98.金丝桃金丝桃科,叶对生。

99.苏里南朱缨花朱缨花,二回偶数羽状复叶,只有一对羽片。100.红木红木科,果实又红色软刺。

植物学之王——卡尔·林奈 篇3

1707年,卡尔·林奈出生在瑞典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家里有一个种满植物的小花园,他从小就很喜欢那儿。7岁时,林奈上学了,父亲希望他学习神学,以后也当牧师。然而林奈却一点儿兴趣也没有。班上一共有18名学生,他排第11名。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不努力,成绩不好,前景堪忧”。因此,父亲决定送他去皮匠铺当学徒。而林奈的一位物理老师却告诉他父亲:林奈对拉丁语和自然科学情有独钟,对植物学有浓厚的兴趣,应该让他得到更多的自然科学教育。这样,1727年,林奈揣着40克郎来到了大学。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手艺人,多了一位科学家。

林奈的大学生活十分窘迫,有时需要依靠为同学补鞋来获得一点儿收入,但对植物的爱好使他坚持了下来。一次,林奈正在植物园里聚精会神地观察,一位教授走了过来,他对这个刻苦的青年很感兴趣。经过交谈,教授发现林奈年轻有为。当他了解到林奈的生活困境时,便慷-慨地邀请他到家里来住。在这位教授的帮助下,林奈的学业突飞猛进。不久,林奈开始在大学讲授植物学,还发表了许多关于植物的文章,而这时他还没有毕业。此时的林奈立下了一个志向:为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命名。

如何学好药用植物学 篇4

药用植物学学科利用植物学的形态、结构及分类学知识和方法,讲述药用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植物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其与植物亲缘关系的相关性,药用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有关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该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专业名词术语较多,分科较细,内容复杂,特别是有很多抽象概念,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常感到枯燥乏味,掌握起来很困难。

笔者作为一名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平时就对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经常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笔者在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时非常用心:课堂上紧跟着老师的授课思路,明确老师的教学目的,理清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课后及时给予复习,因此笔者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药用植物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提高大家对该课程的学习效率,增强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的过程中摸索得出几点心得,在此作出总结并和大家共享。

一、抓规律

尽管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内容较多且繁杂,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植物的基本构造都是由细胞组成组织、组织组成器官。每一种组织是由几种细胞组成的,而每一种器官又由几种组织组成的。种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等、最复杂、适应性最广泛的类群,与药用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的教材在讲述种子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时,都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的:组成—形态—类型—显微结构—生理功能—药用情况。而植物的分类又是遵循植物进化的规律,即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学生在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时,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掌握各章节知识的规律性,因而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确实有章可循、条理清楚,听课时的思维活动就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

二、抓关键

通过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学生能学会辨认常见的药用植物,这也是药用植物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花和果实的形态结构相当稳定,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引起形态上的变化,更具有保守性。我们在判断药用植物的科、属、种时,主要看花和果实的特点,如十字花科的十字花冠、四强花蕊、角果;豆科的蝶形花冠、二体雄蕊、荚果;菊科的头状花序、聚药雄蕊、瘦果;伞形科的复伞形花序、双悬果;葫芦科的瓠果;芸香科的花盘和柑果等特征。通过识别主要特征,再查寻相关的检索表或植物志,我们就能够确认植物的种类。总之,抓住了这些关键,就是牵住了“牛鼻子”,我们学习药用植物的特征或者是辨认药用植物时,就能从关键点快速突破。

三、抓比较

系统比较、纵横联系是学习药用植物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对相似植物、植物类群或器官形态、组织构造,既要比较其相同点,又要比较其不同点。另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名词,我们也要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如块根与块茎、茎卷须与叶卷须、叶刺与茎刺、平行脉与网状脉等。每单元结束后,要求对本单元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其中较复杂或有一定规律的内容可用列表或图表形式进行概括,如罗列出果实的类型比较、根的初生结构与茎的初生构造比较、根的次生构造与茎的次生构造比较、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比较,等等。通过将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比较,学生对知识结构就能够一目了然,切实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抓实践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丰富感性知识。植物随处可见,花草树木、菜蔬瓜果中不少就是药用植物,给我们观察、比较创造了极好条件。耐心细致的观察,可增进我们对药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全面认识,再结合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而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学习药用植物学最忌讳的方法就是脱离具体实际去死记硬背。笔者所在中药班的同学喜欢的课程之一就是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尽管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太阳晒、虫蝇毒蛇等的骚乱、居住条件较差、翻山越岭非常疲惫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同学们都反映野外实习使他们收获了很多,非常怀念这段实习生活。野外实践的开展,对药用植物的认识与感知,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基础知识;此外这次实践也培养了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我也非常重视药用植物学实验的学习。通过开展药用植物学实验,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各个器官的特征,能够将待鉴定药用植物分类到科的水平,能够准确识别常见药用植物,能观察描述药用植物内部构造特征,并能准确识别重要内部构造类型,为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药用植物学实验,笔者巩固和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初步具备了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笔者通过实验也掌握了一些设备的使用和实验技能,如熟练使用解剖镜、显微镜,掌握蜡叶标本制作技术、石蜡切片技术、显微技术等。

总之,在药用植物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受众,课堂上应该认真听讲,紧跟着老师的授课思路,课后及时复习总结,利用各种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比较,同时重视实践学习,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对该课程的兴趣,努力学好药用植物学课程。

植物学实习 篇5

一串红

多年生草本,常作一、二年生栽培,株高30-80cm,方茎直立,光滑。叶对生,卵形,边缘有锯齿。轮伞状总状花序着生枝顶,唇形共冠,花冠,花冠、花萼同色,花萼宿存。变种有白色、粉色、紫色等,花期7月至霜降。小坚果,果熟期10-11月。生物特性: 喜阳,也耐半阴,宜肥活疏松土壤,耐寒性差,生长适温20-25摄氏度。万寿菊

一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纵细条棱,分枝向上平展。叶羽状分裂,长5-10厘米,宽4-8厘米,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上部叶裂片的齿端有长细芒;沿叶缘有少数腺体。头状花序单生,径5-8厘米,花序梗顶端棍棒状膨大;总苞长1.8-2厘米,宽1-1.5厘米,杯状,顶端具齿尖;舌状花黄色或暗橙色;长2.9厘米,舌片倒卵形,长1.4厘米,宽1.2厘米,基部收缩成长爪,顶端微弯缺;管状花花冠黄色,长约9毫米,顶端具5齿裂。瘦果线形,基部缩小,黑色或褐色,长8-11毫米,被短微毛;冠毛有1-2个长芒和2-3个短而钝的鳞片。花期7-9月。

月季

1、花:花生于茎顶,单生或丛生。有单瓣、复瓣(半重瓣)和重瓣之别,花色丰富,花形多样。

2、果:月季的果实为球形或梨形,成熟前为绿色,成熟果实为橘红色。内含骨质瘦果(种子)5~14粒。

3、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7枚,卵形或长圆形;叶缘有锯齿,[1]多数品种叶面平滑有光泽(有的品种精糙无光),多数品种初展叶时为紫红色,后逐渐变绿。

4、茎:月季的初生茎紫红色,嫩茎绿色,老茎灰褐色;茎上生有尖而挺的刺,刺的疏密因品种而异。海棠树

八棱海棠树所产的海棠果呈扁平形,四周又有明显的八个左右的棱凸起,因此得 名“八棱海棠”。八棱海棠树体长势快,寿命长。幼树当年就开花、挂果,产量逐年倍增。八棱海棠树的枝条细长、均匀且柔软,树型十分优美

丁香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近圆柱形或带四棱形,具皮孔。冬芽被芽鳞,顶芽常缺。叶对生,单叶,稀复叶,全缘,稀分裂;具叶柄。花两性,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与叶同时抽生或也后抽生;具花梗或无花梗;花萼小,钟状,具4齿或为不规则齿裂,或近截形,宿存;花冠漏斗状、高脚碟状或近幅状,裂片4枚,开展或近直立,花蕾时呈镊合状排列;雄蕊2枚,着生于花冠管喉部至花冠管中部,内藏或伸出;子房2室,每室具下垂胚珠2枚,花柱丝状,短于雄蕊,柱头2裂。果为蒴果,微扁,2室,室间开裂;种子扁平,有翅;子叶卵形,扁平;胚根向上

榆树

落叶乔木,高达25米。树干直立,枝多开展,树冠近球形或卵圆形。树皮深灰色,粗糙,不规则纵裂。单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缘多重锯齿。花两性,早春先叶开花或花叶同放,紫褐色,聚伞花序簇生。翅果近圆形,顶端有凹缺。杏树

属于落叶乔木,高可达5-8m,胸径30cm。干皮暗灰褐色,无顶芽,冬芽2-3枚簇生。单叶互生,叶卵形至近圆形,长5-9cm,宽4-8cm,先端具短尖头,基部圆形或近心形,缘具圆钝锯齿,羽状脉,侧脉4-6对,叶表光滑,叶背有时脉腋间有毛,叶柄光滑,长2-3cm,近叶基处有1-6腺体,花两性,单花无梗或近无梗;花萼狭圆筒形,萼片花时反折;花白色或微红,雄蕊25-45枚,短于花瓣,果球形或卵形,熟时多浅裂或黄红色,微有毛。梓树

紫葳科,梓属。属于落叶乔木,高6米,最高可达15米。树冠伞形,主干通直平滑,呈暗灰色或者灰褐色,浅纵裂,嫩枝具稀疏柔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0-18厘米,花序梗微被疏毛,长12-28厘米;小苞片早落;花梗长3-8毫米,疏生毛;花萼蕾时圆球形,2唇开裂,长6-8毫米;花萼2裂,裂片广卵形,先端锐尖;花冠钟状,浅黄色,长约2厘米,二唇形,上唇2裂,长约5毫米,下唇3裂,中裂片长约9毫米,侧裂片长约6毫米,边缘波状,筒部内有2黄色条带及暗紫色斑点,长约2.5厘米,直径约2厘米;蒴果线形,下垂,深褐色,长20-30厘米,粗5-7毫米,冬季不落;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阔卵形,长宽近相,长约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常3浅裂,叶片上面及下面均粗糙,微被柔毛或近于无毛,侧脉4-6对,基部掌状脉5-7条;叶柄长6-18厘米;种子长椭圆形,两端密生长柔毛,连毛长约3厘米,宽约3毫米,背部略隆起。能育雄蕊2,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花药叉开;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状。花柱丝形,柱头2裂。接骨木[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m。老枝有皮孔,枝心中空,髓腔淡黄棕色。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2-3对,有时仅1对或多达5对,托叶狭带形或退化成带蓝色的突起;侧生小叶片卵圆形、狭椭圆形至倒长圆状披针形,长5-15cm,宽1.2-7cm,先端尖,渐尖至尾尖,基部楔形形或圆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基部或中部以下具1至数枚腺齿,最下一对小叶有时具长0.5cm的柄,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具长约2cm的柄,揉碎后有臭气。花与叶同出,圆锥聚伞花序顶生,长5-11cm,宽4-14cm;具总花梗,花序分枝多成直角开展;花小而密;萼筒杯状,长约1mm,萼齿三角状披针形,稍短于萼筒;花垸蕾时带粉红色,开后白色或淡黄色,花冠辐状,裂片5,长约2mm;雄蕊与花冠裂片等长,花药黄色;子房3室,花柱短,柱头3裂。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直径3-5mm,黑紫色或红色;分核2-3颗,卵形至椭圆形,长2.5-3.5mm,略有皱纹。花期4-5月,果期9-10月。榆叶梅

落叶灌木,直立,高2-5米。小枝紫褐色无毛或具微毛。花单生或两朵并生,径约2 厘米,先于叶开放;花梗长约3毫米或近无梗,无毛;萼筒广钟状,长2-3毫米,无毛,萼裂片三角状卵形或卵形,约与萼筒等长,边缘具细小锯齿,两面无毛,花后反折;花瓣倒卵圆形,先端圆钝或微凹,粉红色。樟子松

树冠卵形至广卵形,老树皮较厚有纵裂,黑褐色,常鳞片状开裂:树干上部树皮很薄,褐黄色或淡黄色,薄皮脱落。油松

树皮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鳞块,裂缝及上部树皮红褐色;大枝平展或斜向上,老树平顶;小枝粗壮,黄褐色,有光泽,无白粉;冬芽长圆形,顶端尖,微具树脂,芽鳞红褐色。新疆大叶榆

其树干通直,高25米至30多米,树冠浓绿开阔呈半球形。树皮比其他榆品种细致光滑,成龄后呈条纹状纵裂。叶互生、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而急尖,幼树期叶片大,长5厘米至16厘米,是圆冠榆、垂榆、新疆白榆叶片的3至5 倍,叶缘具锐尖锯齿,叶基偏斜形。红肉苹果

为蔷薇科、苹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株矮小,枝条灰褐色,叶片椭圆形至广椭圆形,绿色,边缘有圆钝的锯齿。伞房花序,花浅粉红色,春季开放。果实椭圆球形 景天

草本或亚灌木;叶互生,有时小而覆瓦状排列;花排成顶生的聚伞花序,常偏生于分枝之一侧;萼4-5裂;花瓣4-5,分离或基部合生;雄蕊与花瓣同数或2倍之;心皮4-5,离生,有时基部连合,有胚珠多颗;果为一蓇葖 柽柳

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披针形,鳞片状,小而密生,呈浅蓝绿色。小枝下垂,纤细如丝,婀娜可爱 卫矛

叶对生,叶片倒卵形至椭圆形,长2—5厘米,宽1—2.5厘米,两头尖,很少钝圆,边缘有细尖锯齿;早春初发时及初秋霜后变紫红色。花黄绿色,径约5—7毫米,常3朵集成聚伞花序。蒴果棕紫色,深裂 田旋花

叶片戟形或箭形,长2.5~6cm,宽1~3.5cm,全缘或3裂,先端近圆或微尖,有小突尖头;中裂片卵状椭圆形、狭三角形、披针状椭圆形或线性;侧裂片开展或呈耳形。花1~3朵腋生;花梗细弱;苞片线性,与萼远离;萼片倒卵状圆形,无毛或被疏毛;缘膜质;花冠漏斗形,粉红色、白色,长约2cm,外面有柔毛,褶上无毛,有不明显的5浅裂;雄蕊的花丝基部肿大,有小鳞毛;子房2室,有毛,柱头2,狭长。蒴果球形或圆锥状,无毛;种子椭圆形,无毛 火炬树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9~23(11~31),长椭圆状至披针形,长5~13cm,缘有锯齿,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两面有茸毛,老时脱落,叶轴无翅。夏橡

树皮褐灰色,细裂纹,幼枝棕灰色。叶互生,较厚平滑光泽,长倒卵形或椭圆形,长7厘米至18厘米,宽3厘米至7厘米,先端纯圆微裂,叶缘4对至7对波状羽形新裂,深度为叶片1 /4至1/2。花雌雄同株,单性异花。坚果椭圆形 山丁子

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缘锯齿细锐,在芽中呈席卷状或对折状,有叶柄和托叶。伞形总状花序,花瓣倒卵形,白色、浅红至艳红色 芍药

下部的二回三出羽状复叶上方的叶片是单叶,花倒卵形,雄蕊多数,花丝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顶端钝圆 绣线菊

落叶灌木,枝条粗壮,紫褐色具棱,叶片卵形或圆状卵形,缘具不整齐重锯齿或单齿,叶背具毛,复伞房花序生于当年生的长枝枝顶,花白色,未开前略带粉红 山桃

落叶小乔木,高达10m,干皮紫褐色,有光泽,常具横向环纹,老时纸质剥落。叶狭卵状披针形,长6~10cm。锯齿细尖,稀有腺体,花[1]淡粉红色或白色,果球形,径 3cm,肉薄而干燥。玫瑰

落叶灌木,枝杆多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椭圆形,有边刺,表面多皱纹,托叶大部和叶柄合生。花单生数朵聚生,紫红色,有芳香 杜梨

是落叶乔木,枝常有刺。株高10米,枝具刺。叶菱状卵型至长圆型,长4~8厘米,宽2.5~3.5厘米,叶柄长2~3厘米。伞形总状花序,有花10~15朵,花瓣白色,花柱2~3。果实近球形,直径5~10毫米,褐色 金钱槭

落叶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7一15枚,边缘具钝形锯齿,下面沿叶脉及脉腋被白色短丛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被短柔毛或无毛。花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萼片5,卵形或椭圆形,花瓣5,阔卵形,与萼片互生,白色,雄蕊8,生于花盘内侧,花丝细长,长于花瓣,子房不发育;两性花具扁形的子房,被长硬毛,2室,花柱顶端2裂,反卷。翅果,通常2枚生于一个果梗上,基部连合,幼时紫红色,被长硬毛,熟时淡黄色,无毛;种子圆盘形。秋子梨

叶片卵形至宽卵形,长5-10厘米,宽4-6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稀宽楔形,边缘具有带刺芒状尖锐锯齿,上下两面无毛或在幼嫩时被绒毛,不久脱落;叶柄长2-5厘米,嫩时有绒毛,不久脱落;托叶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有腺齿,长8-13毫米,早落。花序密集,有花5-7朵,花梗长2-5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在幼嫩时被绒毛,不久脱落;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长12-18毫米;花直径3-3.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或微具绒毛;萼片三角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有腺齿,长5-8毫米,外面无毛,内面密被绒毛;花瓣倒卵形或广卵形,先端圆钝,基部具短爪,长约18毫米,宽约12毫米,无毛,白色;雄蕊20,短于花瓣,花药紫色;花柱5,离生,近基部有稀疏柔毛。果实近球形,黄色,直径2-6厘米,萼片宿存,基部微下陷,具短果梗,长1-2厘米。红端木

枝红色无毛,常被白粉;髓宽,白色。单叶,对生,卵形至椭圆形,长4-9厘米,宽4.5-6.5厘米,侧脉5-6对;叶柄长1-2厘米。两性花,成伞房状花序,顶生。花小,黄白色。花萼坛状,齿三角形。花瓣舌状。雄蕊四。花盘垫状。子房近于倒卵状,梳披短柔毛。核果,斜卵卵圆形,花柱宿存;成熟时果为白色或稍带紫色,花期5-6月。

文冠果

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长14~90cm;小叶9~19枚,长椭圆形至披针形,无柄,多对生,长2~6cm,宽1~2cm,边缘具锐锯齿,表面暗绿色,背面色较淡。花为总状花序,多为两性花,分孕花和不孕花,生于枝顶花序的中上部为孕花,多能结实;腋生花序和顶生花序的下部花多为不孕花,不能结实。花5瓣,白色,基部里面呈紫红色斑纹,美丽而具香气;花盘5裂,裂片背面有一橙色角状附属物;雄蕊8枚。果实为蒴果,黄白色,长3.5~6.0 cm,表面粗糙,3瓣开裂,每果内含种子8~10粒,种子球形,直径1cm,黑褐色,花期4~5月,果熟期7~8月。

侧柏

幼树树冠尖塔形,老树广圆形;树皮薄,淡灰褐色,条片状[3]纵裂;大枝斜出;小枝排成平面,扁平,无白粉。叶鳞片状,叶二型,中央叶倒卵状菱形,背面有腺槽,两侧叶船形,中央叶与两侧叶交互对生。

金缕梅

叶互生,宽倒卵形,长8-15cm,顶端急尖,基部心脏形不对称,边缘有波状齿,表面粗糙,背面有密生绒毛,半圆形托叶明显。花瓣4片,狭长如带,长1.5-2cm,淡黄色,基部带红色,芳香;萼背有锈色绒毛。穗状花序短,腋生数朵金黄色小花,花两性,有香味,花瓣四片线形,蒴果卵球形

垂榆

落叶小乔木。单叶互生,椭圆状窄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9厘米,基部偏斜,叶缘具单锯齿。枝条柔软、细长下垂、生长快、自然造型好、树冠丰满,花先叶开放。翅果近圆形。

裂叶榆

树皮淡灰褐色或灰色,浅纵裂,裂片较短,常翘起,表面常呈薄片状剥落,叶倒卵形、倒三角状、倒三角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 白榆

小枝灰白色,无毛。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基部一边楔形、一边近圆,叶缘不规则重锯齿或单齿,无毛或脉腑微有簇生柔毛,老叶质地较厚。花簇生。翅果近圆形,熟时黄白色,无毛。花3~4月先叶开放;果熟4~6月 核桃树

落叶乔木,高达3.5m,树皮灰白色,浅纵裂,枝条髓部片状,幼枝先端具细柔毛。羽状复叶长25—50cm,小叶5—9个,稀有13个,椭圆状卵形至椭圆形,顶生小叶通常较大,长5—15cm,宽3—6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或楔形,有时为心脏形,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齿,表面深绿色,无毛,背面仅脉腋有微毛,小叶柄极短或无 旱柳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冠圆卵形或倒卵形。树皮灰黑色,纵裂。枝条斜展,小枝淡黄色或绿色,无毛,枝顶微垂,无顶芽。叶互生,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缘有细锯齿,叶背有白粉。托叶披针形,早落。雌雄异株,葇荑花序,花期3月。4~5月果熟,种子细小,基部有白色长毛。遏蓝菜 茎直立,不分技或分枝,具棱。基生叶叶辆长1-3cm;叶片倒卵状长圆形,长3-5cm,宽l-1.5cm,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抱茎,两侧箭形,边缘具疏齿。总状花序顶生;花白色;萼片4,直立,卵形,先端圆钝;花瓣长圆状倒卵形,长2-4mm,先端圆钝或微凹;雄蕊6,分离;雌蕊1,子房2室,柱头头状,近2裂,花柱短或长。短角果近圆形或倒宽卵形,长8-16mm,扁平,周围有宽翅,先端有深凹缺。种子5-10颗,卵形,长约1。5mm,稍扁平,棕褐色,表面有颗粒状环纹 海棠

叶片为椭圆形,花瓣呈倒卵形 婆婆纳

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心形至卵形,长5-10mm,宽6-7mm,先端钝,基部圆形,边缘具深钝齿,两面被白色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叶状,互生;花梗略短于苞片;花萼4裂,裂片卵形,顶端急尖,疏被短硬毛;花冠淡紫色、蓝色、粉色或白色,直径4-5mm,筒部极短,裂片圆形至卵形;雄蕊5mm;短于花冠;子房上成直角,裂片先端圆,宿存的花柱与凹口齐或稍长 荨麻草

一般株高50~150厘米,茎直立,全株淡绿色,单一或有少数分枝,有四棱,全株密生蜇毛,触之奇痛。叶对生,托叶离生、条状披针,生有短毛和蜇。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10厘米,宽4-7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粗大锯齿,有时有重锯齿,上面深绿色,疏生螫毛及小点,下面淡绿色,也有螫毛,密被细毛,通常基出脉5条,在下面凸起,叶柄长1.5-5厘米,有螫毛及细毛,三出脉,边缘有粗锯齿,有齿牙或人裂,两面密生短细毛,似大麻叶子。花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腋生,细瘦,远较叶柄为长;雌花序生在上部,雄花序生在下部;雌花内面2花被片在花后增大,包着瘦果。瘦果卵形,藏于宿存花被内 毛樱桃

蔷薇科落叶灌木,一般株高2-3米,冠径3-3.5米,有直立型、开张型两类,为多枝干形,干径可达7厘米,单枝寿命5-15年。叶芽着生枝条顶端及叶腋间、花芽为纯花芽,与叶芽复生,萌芽率高,成枝力中等,隐芽寿命长。花芽量大,花先叶开放,白色至淡粉红色,萼片红色,坐果率高,花期4月初,果实发育期45-55天,5月下旬至6月初成熟。核果圆或长圆,鲜红或乳白,味甜酸,是早熟的水果之一 红果山楂

落叶灌木。枝密生,有细刺,幼枝有柔毛。小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叶片三角状卵形至棱状卵形,长2~6cm,宽0.8~2.5cm,基部截形或宽楔形,两侧各有3~5羽状深裂片,基部1对裂片分裂较深,边缘有不规则锐锯齿。复伞房花序,花序梗、花柄都有长柔毛;花白色,直径约1.5cm;萼筒外有长柔毛,萼片内外两面无毛或内面顶端有毛。梨果深红色,近球形 唐松草

叶为掌状三出复叶(ternate palmate leaf),仅有3片小叶着生在总叶柄的顶端,且3小叶柄等长,小叶厚膜质,倒卵形或近圆形,3浅裂,全缘或具疏粗齿。夏天开花,复单歧聚伞花序,萼白色或带紫色,宽椭圆形,无花瓣。瘦果倒卵形,具3-4条纵翅,基部突变狭长成细柄,9月成熟。新疆大蒜芥

叶羽状深裂至全裂,中、下部茎生叶顶端裂片较大,三角状长圆形、戟形至长戟形,基部戟形,两侧具波状齿或小齿,侧裂片具倒据齿,顶端具不规则齿,基侧整齐;上部叶顶端裂片向上渐次加长,长圆状条形,其他特征与中、下部叶同,但渐小;叶上有毛或否,有毛以柄上较多。伞房状花序顶生,果期伸长;萼片长圆形,长3-4毫米,但多在背面具长单毛;花瓣黄色,长圆形至椭圆形,长5.5-7毫米,宽2.2-2.5毫米,与瓣爪等长。长角果圆筒状,具棱,长2-3.5厘米,无毛,略弯曲;果梗长6-10毫米,斜向上展开,末端内曲或否,较果实细。种子椭圆状长圆形,长0.8-1毫米,淡橙黄色。播娘蒿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探讨 篇6

【中图分类号】R-4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药用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样性关系的科学。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控制、改造和利用植物,使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同其它科学一样,药用植物学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科学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

一、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药用植物学的教学,除课堂理论讲授、多媒体影像设施的利用、实验课观察各类植物标本外,实践教学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包括课程中零星时间的野外教学活动和课程后的集中野外教学实习。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是中药类专业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环节,具有独特的形式、内容和效果。不仅是对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资源学、中药学和其它相关课程课堂知识和室内实验内容的必要补充,更重要的是旨在提高学生的野外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印证、扩大、巩固和加强药用植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前所述,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才能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巩固和加强,也只有通过野外实习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起到扩大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的作用,真正让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为将来胜任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观察、比较、分析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典型药用植物代表,探讨各类群之间的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充分认识植物界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趋势,由此激发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3.正确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界中,除极端的例子外,每一个物种都不会是一个孤立的有机个体,而总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于自己的分布区中,不同的物种有其特定的分布区,不同的物种又有其不同的生态环境。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不是杂乱的堆积,而是构成一个有序的空間格局,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知识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才能够加深理解。

4.重点认识各大植物类群中常见的重要科、属、种的特征及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打好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据统计,仅高等植物约有470科,3700余属,30000余种。

根据野外实习的重要性,我院安排不同专业野外实习时间在1~2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野外实习,取得理想的实习效果,结合数年来指导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的亲身体验,就如何搞好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供广大同行相互交流和探讨。

二、野外实习前精心准备

1.联系实习地点,确定时间

实习地点的选择和适当的时间确定是野外实习首要任务,选择地点除了要考虑实习成本外,还要考虑当地要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初次确定实习地点前院系领导、带教老师应到预定地点观察实习地点的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和当地群众了解山地路线,进行实习路线考查和植物的预采工作,详细了解实习地的生活设施,如伙食、住宿条件。根据确定的实习时间,预定实习的交通、食宿等事宜,并确定交通便利、有安全保障、药用植物较多的实习路线。

我院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时间通常选在8月下旬至9月初(开学第一周和第二周),此时开花、结果植物较多,是大多数植物的最佳观察期,便于观察鉴定收集整理。我们依托泰山、徂徕山,主要是泰山、徂徕山及周边的药用植物为实习地点。泰山、徂徕山植被类型有森林植被,灌丛、灌草丛植被,山顶灌丛草甸、草甸植被,石质稀疏植被,作物植被,共五类。其山势高峻,气候垂直分布显著,植被、土镶、垂直带谱比较完整,植被群落类型多。

2.实习带队人员的配备,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院系学院领导负责管理组织、协调整个实习工作;学生所在班主任负责野外安全、协调工作;带教老师主要负责野外教学工作,要求带教老师有丰富的野外采药实践经验,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进行现场直观教学,强化课堂和试验的教学内容。在实习期间,各带队小组成员,要求严肃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保实习顺利完成。

3.召开野外实习动员会,强化实习安全教育

在实习前,院系负责教学的领导组织召开实习前的动员大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实习目的及意义,充分认识野外实习的重要性;介绍实习基地的情况;强化野外实习安全教育,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服从指挥,不要满足好奇心采集危险地段的植物;遵守纪律,不得擅自离队单独行动,应随时保持联系,以免走失;不乱尝野果、不吸烟弄火,确保野外实习安全。山林中行走时组员之间距离不可拉得太远,在不熟悉山林中采集标本情况下,应以木棍等探路,防备遇到蛇等动物。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克服野外食宿条件差和野外活动强度大等困难,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精神。

4.实习用品的准备

野外实习前两周,根据实习学生人数、规模应预先配齐实习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工具。文献资料包括学校自行编制野外实习指导手册、购买的地方植物志。实习工具包括扩音器、采集袋、高枝剪、标本夹、吸水草纸、标签、镐头、解剖针、放大镜、镊子、铅笔、GPS、摄像机、手电筒、感冒药、跌打药、防蚊虫叮咬用品等,统一装备齐全到实习地点,再分发至各实习小组。

5.学生的组织和指导

实习前,应根据参加实习学生的人数、规模进行必要的分组,一般每10名一组,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状况并结合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并安排有责任心、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实习组长。实习期间,主要负责领取、发放、保存、归整实习工具和工具书等物资;负责对组内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负责清点集合、出发及实习过程中本组成员人数,向本组成员及时传达有关通知,向老师及时汇报组内成员遇到的情况等,确保实习每一环节有序进行。

三、野外实习的教学总结

野外实践教学中,我们不要过多的关注学生识别了多少种药用植物,而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辨认一种植物之前,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各器官外部形态特征,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揉搓、光照的辨认方法和技巧,对植物进行科学的辨认。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手、眼变勤了,脑子变活了,学习积极性也增加了。

苎麻的民族植物学 篇7

关键词:苎麻,民族植物学,植物文化

民族植物学研究人对植物的食物利用、药物利用、日常生计利用、经济利益、文化利用, 以及植物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在经济上、文化上有价值或意义的植物, 如食用植物、建筑用的植物材料, 以及民俗、乡规民约涉及的植物都可以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内容[2]。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已开发利用的植物有8000多种, 涉及衣、食、药等诸多方面,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涉及人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植物也较多, 而涉及衣、食、药的植物, 当首推苎麻。

苎麻是荨麻科苎麻属植物,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稀灌木。苎麻属常见或应用较多的种为苎麻Boehmerla nivea (L.) Gaud。苎麻在我国分布地域广阔, 人们对苎麻的利用和栽培由来已久。研究苎麻的民族植物学是对苎麻对人们的贡献进行肯定, 总结出中国人在应用苎麻方面的卓越成就, 深刻地挖掘出苎麻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力。

1“苎麻”一词的来源

苎麻原写作“苧麻”或“紵麻”。《说文·糸部》:“紵, 檾属。细者为絟, 粗者为紵。”紵即“苧麻”, 也指以苧麻为原料织成的粗布。《尚书·禹贡》:“厥贡漆, 枲絺紵。”《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 可以沤紵。”现在通用的“苎”, 是“苧”的类推简化字。苎麻始见于《别录》, 《本草经集注》:“苎麻, 即今之绩苎尔, 又有苎麻山苎亦相似, 可入用也。”《本草图经》:“苎根旧不载所出州土, 今闽、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以绩布。苗高七、八尺;叶如楮叶, 面青背白, 有短毛。夏秋间著细穗、青花, 其根黄白而轻虚。二月、八月采。又一种山苎亦相似。”《本草纲目》:“苎, 家苎也;又有山苎, 野苎也;有紫苎, 叶面紫;白苎, 叶面青;其背皆白。”《纲目拾遗》:“野苎麻, 生山上河堑旁。立春后生苗, 长一、二尺, 叶圆而尖, 面青背白, 有麻纹, 结子细碎, 根捣之, 有滑涎。”以上记述, 与本品原植物相符。由此可见, “苎麻”一词直接来源于人们织布做衣的过程, 苎麻对人们生活贡献较大, 历来文献记载较多。

2 苎麻的适生分布

苎麻的最适栽培区是长江以南即北纬23°~30°的西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湿润区[3], 东起浙江, 西至四川、贵州。适宜区是华南, 即北纬19°~23°的广东、广西、福建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云南南部等地。其次, 秦岭、淮河南部, 河南、陕西南部, 川北、川西、云南北部及云贵高原一些苎麻栽培区为次适宜区。由此可见苎麻在我国分布地域之广、栽培面积之大、使用人群之多。

3 苎麻的栽培沿袭

苎麻为我国特产, 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栽培的苎麻有白叶种和绿叶种, 我国多为白叶种[4]。栽培的品种按根系入土深浅分, 有深根型、浅根型和中间型。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 距今已有4700余年。元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就专门新添有“栽种苎麻法”, 代表了当时苎麻栽培技术的最高水平。后来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还专为苎麻设立一门, 备载治苎纺织工具。

苎麻栽培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各有其利。《农政全书》说:“无种子者, 亦如压条栽桑, 取易成速效而已。然无根处取远致为难, 即宜用种子之法。”《农桑辑要》中提到了分根、分枝和压条等多种繁殖方法。“分根, 连土于侧近地内分栽”;分枝“第3年根科交胤稠密, 不移必渐不旺, 即将本科周围稠密新科, 再依前法分栽。”在实际使用中, 古代常把多种繁殖方法综合运用于老苎园的更新和苎地的繁殖。《群芳谱》载:“苎已盛时, 宜于周围掘取新科, 如法移栽, 则本科长茂, 新栽又多。或如代园种竹法, 于四五年后, 将根科最盛者间一畦, 移栽一畦, 截根分栽, 或压条滋生。在苎田管理方面, 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护麻兜越冬几个方面。其中防冻, 使苎麻安全越冬是个关键环节。多年生苎麻喜暖畏寒, 冬季必须保护。在苎麻收割时间方面, 古人主要是依据苎麻自身生长情况, 如根旁小芽高度、根部颜色和麻皮色泽等来确定收割的时间, 这在《菽园杂记》、《士农必用》、《种苎麻法》、《抚郡农产考略》都有记载。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 栽麻一次, 可多年收益。现代研究表明, 苎麻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对纤维产量有很大影响。日照不足, 则光合作用减弱, 茎秆软弱, 麻皮薄, 纤维细胞壁薄, 工艺成熟延迟, 产量降低。但阳光太强, 高温干旱, 也会使麻茎生长受到抑制, 纤维细胞壁木质化, 降低纤维品质和产量。茎叶茂盛, 根蔸发达, 要求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 保水、保肥、排水良好。土壤p H值以5.5~6.5为宜, 低于4.5或高于7.6的, 应加以改良。在中国, 苎麻一般都种在山区平地、缓坡地、丘陵地或平原冲击土上。土质最好是砂壤到粘壤。但地下水位在1m以内或易淹水的土地不宜种植。

4 苎麻的纺织价值

苎麻具有较大的纺织价值, 主要体现在: (1) 其茎皮纤维长, 柔韧色白, 不皱不缩, 拉力强, 富弹性, 耐水湿, 耐热力大, 富绝缘性, 纤维强力大而延伸度小, 为优良纺织原料; (2) 在各种麻类纤维中, 苎麻纤维最长最细, 纤维长度比最高级的棉花还要长2~3倍甚至6~7倍; (3) 原麻脱胶精制后, 纤维外观颜色洁白, 有丝样光泽; (4) 苎麻纤维构造中的空隙大, 透气性好, 传热快, 吸水多而散湿快, 所以穿麻织品具有凉爽感; (5) 苎麻纤维不容易受霉菌腐蚀和虫蛀, 而且轻盈, 同容积的棉布与苎麻布相比较, 苎麻布轻20%。

苎麻布的制作要由种麻, 浸麻, 剥麻, 漂洗 (日晒夜露) , 绩麻, 成线, 绞团, 梳麻, 上桨, 纺织等12道手工工序组成, 且一道都不能少。在宜春周边地区把苎麻布称之为“夏布”。由于夏布所用的原料苎麻胶质重, 成麻不规则, 因此无法用机器大规模生产, 制作又颇受天气影响, 使其身价倍增, 供不应求。全手工苎麻夏布不仅结实、透气排汗、吸湿性好、传脂、传热能力强、可防污、抗静电, 还能抑制细菌滋生。因此夏布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家居、鞋帽、门帘、窗帘、床上用品、沙发、抱枕、坐垫、靠垫、餐垫、桌布、台布、壁挂、灯罩、包袋、保健系列, 有创意的设计者, 可以用生产的各种不同夏布, 设计制作具有全新理念的家居、文化、旅游、装饰用品。夏布素有“轻如蝉翼, 薄如宣纸, 平如水镜, 细如罗绢”之称, 曾被历代列为贡布, 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 20世纪30年代曾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无论在过去或现在, 中国的苎麻种植面积和纺织加工能力均为世界之首, 湖南浏阳、江西万载、四川隆昌的夏布, 早在唐代就开始出口, 历来驰名国内外。

5 苎麻的生态功能

苎麻在南方坡耕地种植已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其枝繁叶茂、根系发达, 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显著。据对苎麻小区保持水土观测, 其观测结果表明:栽植第一年, 苎麻地与原坡耕地的径流系数和侵蚀强度基本上相同;从栽植苎麻的第二年起, 无论是缓坡苎麻地, 还是陡坡苎麻地, 年径流系数都小于0.06, 年土壤侵蚀强度小于19 t/km2, 属微度侵蚀, 所以苎麻保持水土有着相当不错的效果。此外, 对镉污染的田地采用苎麻改良5年后[6], 土壤镉含量降低率27.6%, 年平均降低率5.5%, 改良效益优于种植水稻。因此, 苎麻是南方坡耕治理的一种省工省力、生态经济效益并存, 而且又符合我国国力的植物措施, 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6 苎麻的食用价值

苎麻叶可食用, 在江西鹰潭一带有7月半用苎麻叶子和米粉一起做成包子的习俗。而在江西吉安、宜春一带, 晚春的时候采摘苎麻刚萌发的新叶, 放置锅中煮烂后, 和上糯米粉, 然后包裹芝麻和糖, 放在锅中利用蒸汽蒸熟即可食用, 并取名为“青团” (吉安当地称为“米果”) , 而其他地方通常用菊科的鼠麴草、嫩艾草、泥胡菜作为青团果的原料。此外, 苎麻叶蛋白质含量较高, 可作为营养丰富的牲畜饲料。

7 苎麻的医药作用

苎麻最具药用价值的部位为根部, 苎麻根性寒, 味甘, 归肝经、心经和膀胱经, 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的功效, 可广泛治疗感冒发热、麻疹高烧、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孕妇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跌打损伤、骨折、疮疡肿痛、出血性疾病等。历代医书, 如《圣济总录》和《圣济总录》载可治吐血不止;《福建中草药》载可治习惯性流产和血热崩漏;《梅师集验方》载可治妊娠胎动及治痈疽发背, 或发乳房初起微赤;《斗门方》载可治五淋;《圣惠方》载可治血淋, 脐腹及阴茎涩痛;《摘元方》载可治小便不通;《浙江民间草药》载可治肠风、治蛇咬伤;《医学正传》载可治哮喘和痰哮咳嗽;《百草镜》载可治跌扑;等。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苎麻根含酚类、三萜 (或甾醇) 、绿原酸、黄酮类、香豆精甙类、有机酸类、生物碱、氨基酸及多糖类等。但对苎麻根止血、凝血作用的药用机理不够清楚, 其所含的有机酸盐和生物碱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8 总结

目前, 以“苎麻”为名的研究机构有多家, 如宜春市苎麻科学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贵州麻科所, 他们在苎麻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栽培与综合利用、生物加工与纺织材料等方面得了较大成绩。苎麻可谓全身是宝:苎麻叶可供食用及用作饲料;麻根含有“苎麻酸”的药用成分, 有补阴、安胎、治产前产后心烦、治疔疮等作用;麻骨可作造纸原料, 或制作家具和板壁等多种用途的纤维板, 亦可酿酒、制糖;麻壳可脱胶提取纤维, 供纺织、造纸或修船填料之用;鲜麻皮上刮下的麻壳, 可提取糠醛, 而糠醛是化学工业的精炼溶液剂, 又是树脂塑料;苎麻又是水土保持的良好植物。综上, 苎麻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内容是对苎麻对人类的贡献进行肯定, 梳理人们在应用苎麻过程中创造和累积的文明成果及其背后的特定目的和愿望, 研究苎麻独特的植物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裴盛基, 淮虎银.民族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4.

[2]陈重名.民族植物与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226-229.

[3]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353.

[4]牟琼, 陈瑞祥, 吴佳海, 等.我国竺麻育种综述[J].贵州农业科学, 1995, (5) :57-60.

[5]成雄伟.对我国竺麻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探讨[N].纺织信息周刊, 2000, 14-15.

植物学 篇8

人才培养质量是院校教育的生命线, 药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药学专业人才。药用植物学 (Pharmaceutical Botany) 作为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为对象, 研究它们的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学科[1]。

学习药用植物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准确识别鉴定生药原植物的种类, 确保药材来源的准确性;调查考证、合理利用药用植物资源;通过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利用植物生物技术, 扩大繁殖濒危物种、活性成分高含量物种和转基因新物种。因此通过学习掌握药用植物分类鉴定、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等实践能力, 为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也是评价该门课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

当前一些国内药学院校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的教学考核评价所采用的考试方式主要有笔试、口试、平时作业汇总、实验操作考试等, 其中笔试是最主要的考试方式, 又以闭卷为主。过多或单纯地依靠笔试, 极易造成重考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 容易造成测量的误差或错误。在药用植物学的野外教学中, 考试考核评价主要是教师制作几份标本, 让识别几种植物, 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 并且易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考核评价结果因种种原因无法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校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1949年由我校著名生药学家李承祜教授创建, 自学科创建以来, 有关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改革、考核评价等工作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教学、考核等工作一直采用活植物系统为基础,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践教学平台也初具规模[2]。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连续三次作为主编单位, 组织编写出版了全国规划《药用植物学》教材,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我们开展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比较各种考试评价, 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验课操作考试, 如果脱离了活植物系统, 这些常规的考试评价方式难以达到有效的整体评价目标。

2 活植物评价系统的建立

活植物系统作为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野外实习基地、药用植物园、鲜活标本、生态照片及虚拟植物园等。充分利用野外环境下的活植物系统, 采用野外考核及现场模拟等种种实践考核方式, 能使考核评价方式更直接地反映学生的实践技能, 提高考试的效度与信度, 使学生提高植物分类鉴定的实践技能, 达到教学培养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 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及实际情况, 建立了若干野外教学基地和一套基于活植物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并改革常规考试方式。在学校与药学院领导的关怀帮助下, 药用植物园及生药标本室作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已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中药用植物园栽培活植物600多种, 并建立了一些野外实习基地, 如上海的佘山、江苏常熟虞山、南京紫金山、宝华山、浙江天目山等, 这些区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 几乎覆盖了教材中涉及到的科属种, 且受保护程度也较好, 可作为理想的野外教学场所, 其活植物系统完全可以满足药用植物学实践考核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价, 以获取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反馈信息, 从而随时调整和矫正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能清醒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 以便于补充和巩固知识。考核评价时主要根据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确定需要考核的知识点, 既有系统性, 又体现层次性。根据课程标准对认知领域的目标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等几个层次。识记就是记住植物的形态特征, 能辨认出学过的植物。理解就是根据同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归纳出科属特征并进行总结。应用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实质有所领会和解释, 并能实际应用, 对未讲解过的植物进行检索判断鉴定, 并在陌生的野外环境进行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将引起教育思想、观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将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虚拟植物园引入药用植物学教学实践中[3], 一方面可以补充野外现场教学考核中活植物系统的时空限制, 另一方面也会给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提高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质量。

3 药用植物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运用与反馈

基于活植物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应用于课程结束评价以及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中。近年在药学本科以及研究生的药用植物分类及资源开发等课程中开展了实践。药用植物学的综合实践考核主要放在理论课全部结束后的野外实践课中。选择适宜的野外教学基地, 要求植物丰富, 地形复杂, 交通便利, 教员宜事先集体备课, 熟悉植物的变化情况。可以先让学生实习后考核, 也可以边实习, 边个别考核。考核内容可以是测评学员对重点植物的认识, 也可以是考察学员对重点科属特征的理解。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可以是群落调查, 也可以是线路调查。所有评价全部建立在活植物系统基础之上。对以往及现有的药用植物学考试方式比较分析,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除了利用野外现场的活植物系统考核学员的认知程度与应用水平外, 还应用模拟和生态彩色照片图库进行考核评价。并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 达不到目标要求的学员当场及时纠正, 当场无法纠正通过的, 则对其在一定时间后通过植物园可虚拟活植物系统进行再评价。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实践中, 通过建立野外教学基地, 或通过虚拟网络植物园等, 运用活植物系统来考核评价学员对课程体系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层次的目标,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并通过反馈机制使学员野外识别植物能力及植物分类鉴别能力等实践技能得到显著提高, 其中取得成效的关键是要建立丰富的活植物系统和正确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考核评价体系是药用植物学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考试方式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 采用基于活植物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具有较多优点。本文对我校近几年的药用植物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包括活植物体系的建立、评价指标的确立以及反馈机制的作用。

关键词:活植物系统,药用植物学,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

[2]黄宝康, 秦路平, 郑汉臣.药用植物园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模式探讨[J].药学教育, 2007, 23 (1) :34-36.

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探索 篇9

1 以实践为中心

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工作应该以实践为中心,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边观察药用植物、边掌握有关概念, 在学习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 我校药用植物实验室在教学实践中建设的药用植物园目前已成功栽培了甘草、薄荷、桔梗、防风等20种药用植物, 使学生从种到收都可以亲身体验, 而且可以随时观察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状况, 熟悉它们的生长习性, 这样不但避免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 提供先进实验条件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非常重要, 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2]。

2.1 完善实验室设备

药用植物实验室是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因此药用植物实验室实验条件应该不断加以完善。购置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 如切片机、光照培养箱、电子显微镜等, 便于学生进行植物组织形态的观察, 使他们能够掌握制片、染色、装片和生物绘图等基本技能。另外也应该多做一些设计性综合实验, 据研究表明总设计性综合实验少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3]。

2.2 加强标本室建设

在建设标本室时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标本室的建设、标本保存和管理中, 让学生参与标本的采集、鉴定、装订以及保存的全过程。与此同时, 应该尽可能多地采集标本, 使其尽可能覆盖所有种属的植物, 并全天对学生开放, 使他们有条件通过实物学习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

3 积极开辟野外实习基地

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实习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我校药用植物实验室近些年在赵长城、小井沟等地的野外实习教学结果表明:应用GPS定位仪和数码相机等设备, 可以将所观察植物定位, 实现地标化和数字化, 并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来查找科属间的特点、药材特征, 写出调查报告,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充分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

4 改进考试考核方式

传统考试、考核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能力, 从而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与实践脱节。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建立 “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导向”, 打破单一考卷模式, 逐步向多元化的考核模式转变, 使考核更偏重于实践的应用上, 而不是传统的期终考试。如在考试中, 药用植物特征描述成绩占总成绩的25 %、显微特征占25 %、植物检索表的使用占10 %、野外实习对植物的鉴别占10 %、期末理论考试占30 %。

以上是我们对药用植物学课程做了一些改革的几点体会, 但仍存在许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例如改革经费不足、野外实习基地路线的不成熟、药用植物园植物种类较少、本课程内容及与相关专业课合并的改革等。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们都将一一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使我们药用植物学教学工作不断完善, 培养出更多的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姚振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

[2]李昌勤, 袁王俊, 丛悦, 等.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 2011, (20) :176-178.

药用植物学教学方法探讨 篇10

为了适应中专、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特点, 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教育方法, 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和与老师、学生的讨论、沟通, 已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中专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方法。

1 中专药剂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学习目的不明确

中专学生年龄大多在16—20岁之间, 处在从儿童到成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 对自己的未来处于茫然状态, 再加上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 就读职业学校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而对于学校、所学专业本身以及毕业后将要从事的职业都缺乏足够的了解, 导致对职业学习目标不明确。

1.2 学习基础不扎实

大部分学生初中基础较差, 分析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不足,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基础差, 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讲解, 看不懂教材内容, 理解不了抽象的概念,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差,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基本不做, 有一部分甚至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学习无兴趣, 缺乏求知欲和好奇心。

1.4 迷恋上网、电脑游戏等

很多学生一下课就到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聊天、玩游戏, 有的甚至逃课, 彻夜不归, 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变差, 玩物丧志, 无心学习。

2 针对学生特点, 改进教学方法

2.1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2.1.1 从熟悉的植物讲起, 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例如:在讲到植物器官——花这一内容时, 可以使用常见的、新鲜的植物标本, 如玫瑰花、百合花等, 利用学生的高度兴趣和亲切感, 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主观意象性的描述, 在讨论中, 让学生发现准确的描述好一种看似简单的植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师再引出科学的术语, 并将其准确描述出来。这样, 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所学的知识也能留下深刻印象。

2.1.2 善用传说、歌诀, 补充学习趣味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很多药用植物都流传着十分动人的传说, 还有很多的歌诀, 例如在讲到唇形科植物黄芩时, 把歌诀介绍给学生:“黄芩扭曲圆锥形, 表面深黄朽中心, 上有网纹遇潮绿, 清热燥湿炎症清。”短短四句歌诀, 打破了教材上按部就班的介绍方式, 朗朗上口容易背诵, 并且把黄芩需要掌握的性状、化学性质以及功效都完全概括了, 让学生在新鲜、轻松的 “背诗”情境中, 牢牢掌握了该药物的知识。

2.1.3 插入真实案例, 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责任感

药用植物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辨认药材原植物形态、鉴别药材的能力, 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有效。近年来, 假药事件屡有发生, 例如, 一些不法商贩利用群众对野生药材的盲目热衷, 出售号称千年难得的人形何首乌, 以牟取暴利。在教学时, 就可以通过教会学生如何辨别真假何首乌, 把活生生的例子和书本上的知识结合起来, 让学生明白, 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不是为了通过考试, 而是要把它们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去。

2.2 深入浅出, 把握好教学难度

2.2.1 应用读书指导法,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在开始授课前, 可以针对该堂课的重难点内容提出几个问题, 之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 自己从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有目的地阅读教学资料, 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2.2 精心制作教学课件, 增加直观教学

药用植物学中, 专业名词术语较多, 分科较细, 内容复杂, 特别是有很多抽象概念, 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 掌握起来很困难。为了把这些复杂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可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如建立超链接, 使图片与文字衔接;设立多级目录链接, 使教学体系更系统化, 添加数码图片, 播放flash动画等, 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于一体, 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 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引起大脑皮层兴奋, 从而产生无意注意, 减少上课疲劳, 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2.3 穿插多学科教学, 丰富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穿插其它学科, 如美学、生态学教学。例如, 在讲植物的器官——叶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像上美术课一样, 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画出叶片图案, 之后, 用多种植物叶的实物标本和同学所作的图画相比, 从叶片的形态, 叶脉的分布等细节地方, 让学生体会到植物构造的精致和自然天成, 不断启发学生带着审美意识去学习, 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

2.2.4 加强实验教学, 感性理性充分结合

首先, 要开足实验课, 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 在讲授重点药材的时候, 可以将形态学的实验内容放到课堂讲授中, 可先将生药标本发给学生, 让他们观察外形、颜色及折断面, 并亲自体会粘牙、吸舌、嗅味等, 之后再结合教科书做科学准确的归纳, 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充实教学内容, 加深学生印象。

2.2.5 注重野外实践, 丰富课外知识

中国地大物博, 植物资源丰富, 可在适当的时间, 精心组织野外实习, 让学生能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 进行重点药材的原植物鉴定, 并尽量多认识一些中草药、地方特色药材以及药厂重点药物的原料药等等, 丰富学生的知识。

2.3 改“灌”为“导”, 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2.3.1 融洽师生关系, 让学生悦纳老师

很多时候, 学生对教师是否接纳和喜爱自己十分在意。他们需要教师的鼓励、关怀、帮助和理解, 而害怕也最痛恨教师的指责、讽刺和辱骂。学生喜欢一个教师, 就会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不喜欢某个教师, 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也受到株连。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合作的关系, 共同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 少批评, 多鼓励, 一视同仁对待全体学生, 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促使他们自觉地学、积极地学。

2.3.2 卷入式教学, 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一直以来, 教师习惯于在讲台上讲解, 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填鸭状态, 如果进行角色互换,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如讲授重点药材时, 可让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上台讲授, 讲完之后教师再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点评, 并且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对于这样的形式, 学生投入的积极性、注意力远远高于普通的授课, 并且能够通过课件的准备、制作、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上台的试讲,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投入的辛勤劳动。

2.3.3 淡化笔试成绩, 注重能力培养

多年来, 学校考察教学效果的手段单一, 往往用一张试卷、一个分值就肯定或者否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只关心所谓的考点, 死记硬背, 导致不少学生高分低能。因而, 应该改进教学评分标准, 降低笔试成绩的比例, 加入综合能力的考察, 如植物标本片的制作, 利用显微镜鉴定植物、绘制标本图片, 植物原型辨识的能力考察等, 促使学生注重实践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

2.4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

2.4.1 教会学生使用搜索引擎, 开展研究性学习

国际互联网是迄今为止功能最全、应用最广泛的媒体, 网络信息量之大是任何教材都无法比拟的。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搜索引擎, 把网上资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 并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信息资源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综合整理信息并进行判断推理, 逐步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4.2 让学生有发表问题的空间

笔者在自己的QQ空间中, 开辟了一个药用植物的板块, 让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听不懂的内容, 在网络上发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生活中遇到的药学事件等等都发到该板块上去。没有了课堂上的拘谨,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反应真实的学习情况和心态。通过互动, 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 帮助教师了解到课堂上的不足, 也能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休闲娱乐方式在课余时间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 应多注重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 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探索、创新, 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

摘要:结合当前中专学校药剂专业学生实际情况, 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教学难度、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4个方面探讨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教学,教改

参考文献

[1]李建民.天然药物学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贾跃胜.浅谈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的关系[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6, 12 (2) :58-59.

[3]林美珍.直观教学法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22) :65-66.

[4]严玉平, 朱长福.多媒体教学——《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的新途径[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6 (6) :662-663.

[5]夏从龙, 周浓, 马晓匡.浅谈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 2005, 4 (3) :100-101.

[6]孟庆莲, 刘宏勋, 徐振鹏.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OL].http://www.zzy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46.

植物学的喜马拉雅之光 篇11

何理是这部著作总共80多位作者中的一员,他主要负责柳属的编撰。“植物志的编撰是个传承性的工作,也是一个不断修订的过程,现有的喜马拉雅北坡的植物志是我们研究的基础。”何理说,“但对于标本的采集,仅根据以前的记录并不好找,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很重要。比如去梅里雪山找柳树,为了找到一些种,就要把同属植物的照片展示给当地老人或护林员看,他们看了以后,就会告诉我到哪里去找。”

百年大修,跨国工程

2010年5月,中国植物学界启动了一项受世界同行瞩目的工程——《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撰,这是继《中国植物志》之后又一个经典的植物学大项目。负责该项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说,“这一项目的开展将会使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的整体现状、格局,以及这一区域的植物多样性清晰地呈现出来,对其他相关学科,例如生物学、药物学、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发展也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泛喜马拉雅地区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东起中国,经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西至阿富汗,包括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一部分。

“与《中国植物志》及其他世界上现有的植物志,如《北美植物志》和《欧洲植物志》不同的是,泛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跨国自然地理区域,”洪德元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因此该项目是我国经典植物学上第一个原创性的国际项目,在这一项目中,中国占主导地位。”

根据过往的研究记录,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总数约2万种,其中中国境内约有1.3万种,约占中国植物种数的43%。现有的关于该区域植物的书籍包括19世纪80年代英国出版的《英属印度植物志》、1984年英国植物学家编撰出版的《不丹植物志》,以及仍在编撰中的《尼泊尔植物志》。国内出版物则包括1983年~1987年的《西藏植物志》和1993~1994年的《横断山区维管植物》。

“100多年过去了,这一区域的某些植物因为气候等原因产生了变化,很多新种也相继被发现。因此包括印度、尼泊尔在内的周边国家植物学界均表示需要修订本地植物志。于是我们很有必要在现存资料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更新和补充,”洪德元说,此次编撰采用现代科学手段,用“APGⅢ分类法”代替以前采用的“恩格勒系统”进行分类,并将增加分子研究的数据、染色体资料等,这是过去植物志所不涵盖的,需要大量的野外调查、采集和实验工作。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撰得到了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国的积极响应。收藏有大量该地区植物标本的英国、日本、美国等国的植物园标本馆及科研院校也将积极支持和参与。该书将以英文记录这一地区所有野生和已归化的维管束植物,分50卷、80册出版,计划2020年完成,并将以文字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问世。

一部植物志带来的希望

与欧洲国家的标本采集与植物分类学发展相比,植物学在中国起步较晚。历史上,在西藏地区的大规模植物标本采集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人在西藏、云南北部和四川西部进行的采集工作,这些标本中只有极少数存放在国内;第二阶段是上世纪30~40年代由中国植物学者在滇西北和川西进行的采集工作,共采集到珍贵标本近10万号,大多存放于国内;第三阶段是上世纪70~80年代进行的大规模青藏科考,采集了约20万号植物标本。

“在喜马拉雅地区,解放后全国曾经进行过资源普查,有学者到当地采集过大量的植物标本,但是一些偏远地区,比如墨脱、波密在当时很难抵达,加之时间有限,所以当时只采集了一些基本资料,”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博士王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此,这次考察和编撰的过程是查漏补缺,重点是考察当年没去过的地方。”

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中国植物学者开始尝试各地植物志的编撰。科学家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准备编写《中国植物志》,最早始于北京大学的钟观光,他到全国各地区采集了十几万号标本。此后,秦仁昌、王启无、蔡希陶、俞德俊等老一辈植物学家也采集了大量标本。但由于当时资金、标本和文献等方面所限,这一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

1959年 10月,我国正式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由钱崇澍、陈焕镛任主编,当年就出版了包括蕨类植物的首卷《中国植物志》。此后,自1959至1963期间,在相继出版了三卷册以后,停顿了10年,直到1973年才逐步恢复编研。到2004年,全书80卷126册全部完成,跨时40余年。《中国植物志》记载了我国31000 多种植物,占全世界已知植物种总数的八分之一。

此外,自198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合作编写英文版《中国植物志》。据洪德元介绍,英文版《中国植物志》不是中文版的单纯翻译,而是后者的增补修订,其最后一卷将于明年初完成。“该项目的主要资助来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基础科学界普遍面临文献不足、资金匮乏的困境,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也受到很大阻碍。“这种状况到了近10年才有改观,现在申请一个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就可以达到上千万,”洪德元说,“国家有实力对基础科研给予支持。而且,我们在国际合作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成果也获得了国际认可,于是敢于挑大梁,依靠自己的力量,编撰这个系列著作。”

实际上,中国的植物学在经历了“文革”的学术停滞阶段后,曾因《中国植物志》的编撰而带来过重生,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十几年间,植物分类学的科研队伍再次处于危机阶段。

“当年参加《中国植物志》编辑的人比较多,但是这些人大部分同我一样已经老了。在上世纪90年代,申请科研经费一味讲创新和论文的影响因子,于是我们搞传统分类学的拿不到基金,很多人转行搞分子或生态研究了。年轻人也只喜欢呆在实验室里,那样做既不用去野外艰苦考察,又能申请到资金进行前沿研究,结果是,好多年轻人离开传统分类学这个队伍。”

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批年轻学者出于对植物多样性和野外工作的热爱,走进了传统植物分类学领域。据洪德元介绍,目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的中坚力量中40岁左右的有40多人,这个专业的学生还有几百人,何理就是其中之一。

无论在资金还是科研队伍上,现在都是植物分类学发展的好时机。何理说,但另一方面,植物分类研究还存在着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传承断代、缺乏信息共享。“比如第一辈做杨柳科植物志的前辈早已年过古稀,此次植物志编撰他们就没能参与进来。这样一来,对我们年轻人而言,就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重复过去前辈们做过的,其中包括原始文献的收集工作。没有传承,我们就只能自己摸索。”

农林类高职院校植物学教学探讨 篇12

一、植物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一) 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不符

植物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其也重视学生的时间操作, 因此教师在进行植物学教学的时候需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然而, 目前高职院校植物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 在课堂上主要讲述理论内容, 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即使学校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课, 实验过程和实验内容也由教师主导。通常情况下, 植物学的实验往往是根据固有的理论进行操作, 最后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缺乏实验的多样性, 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使实验课程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在课外教学方面, 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缺乏相应的观察能力, 往往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植物进行识别。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法, 致使理论与实践的不相符合, 两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和相互脱节。这一方面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能力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只能由教师主导课堂, 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和操作, 甚至有一部学生为了完成课业内容认为植物学的学习仅仅上交一份报告即可。这种观念严重的影响了植物学教学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二) 课时长度不够

形态解剖和系统分类是植物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特性, 其往往会开设大量的专业课程, 但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 这就导致每个知识点的课时时长受到压缩。具体来说, 原本需要用两个月进行学习的内容, 为了追赶进度, 教师会将其压缩为一个月内学习的内容。然而, 与教学情况相反, 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能够更进一步的认识植物、了解植物, 这就导致植物学的知识内容不断的增多。尤其是系统分类部分,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压缩了大量的知识在短暂的时间之内, 导致学生学习之后没有时间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证明, 无法及时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了植物学教学的有效性, 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所影响。

二、解决植物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 加强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改善课堂气氛

目前, 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 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 利用其辅助课堂教学, 改善课堂教学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提升教学的效率。为此,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划分和理解, 精确概括教学内容, 科学建立教学大纲, 做到重点和难点的突出讲解。例如, “细胞减数分裂”这节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也是教学的难点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 使学生能够对染色体形态和变化进行直观的观察, 进而降低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难度, 并且有效改善原有的教学气氛, 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其后, 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对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 进而加深其对细胞减数分裂的印象, 对学生有效的记忆知识有巨大的帮助。此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提问, 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与教师或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进而使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虽然多媒体教学存在着诸多优点, 但是其并不是万能的, 其能够有效提升主动性较强的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 对于主动性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 多媒体教学只能使其将精力集中在动画和图片之上, 影响其对知识的探析。所以, 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 要注意课件的设计, 突出重点与难点, 降低课件中过于浓烈的色彩和声音效果, 使其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 然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也极其不利。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引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从根本上增强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植物学中复杂、抽象的概念内容, 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掌握。例如, 在进行“茎”的讲述时, 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教学法, 要求学生对小麦和杨树的茎进行比较, 并且总结两者之间的区别与不同, 在总结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教师也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农林专业的基础学科, 植物学中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 在知识讲述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植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或生产活动进行联系, 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发现问题。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教学, 对其进行讲述解析, 创建相应的情景模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考虑到植物学较强的实践性, 教师也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 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将校园作为实践基地, 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简单的动手操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训练自己动手能力的机会。通常, 农林院校的校园内有丰富的植物树种, 且植物的分布较为集中, 便于学生的观察和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 针对某一种植物或者某一类植物进行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使书本上的知识能够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加热爱植物学的学习。此外, 教师也要注重课后练习和作业的布置, 通过课后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考虑学生间能力和水平的差异, 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使植物学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 合理引导学生, 使其建立正确的科属概念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 使其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在植物学的实践观察之中, 学生不会对每一种植物都有所了解或认识, 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属概念。科属概念的建立对学生辨识植物的种类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如果学生见到十字花冠、角果、四强雄壮的植物, 学生可以根据植物科属概念判断其为十字花科植物。虽然学生不知道该植物的具体名称, 但是对植物的基本属性和特征会有所了解, 对其植物学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生科属概念的建立。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农林专业学习的过程中, 植物学的学习尤为重要。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需要增强植物学教学的实践操作性,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建立科属概念, 从基础做起逐渐提升学生的植物学水平。

摘要:在农林类高职院校之中, 植物学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植物学能够加强学生对植物的了解, 促进学生农林知识水平的提升, 但是目前植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影响植物学教学的效率。本文就植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农林,高职院校,植物学

参考文献

[1]刘妍, 范亚文.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15 (33) .

[2]于爽, 赵玥琪, 郝婧玮, 李艳萍.基于慕课的植物学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 2015 (12) .

上一篇:建筑非结构构件下一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