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式教学

2024-06-21

诊断式教学(精选12篇)

诊断式教学 篇1

《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 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它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 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医美容专业学生, 由于中医基础较薄弱, 主动学习能力一般,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学习困难、知识掌握困难现象。

推理竞赛式教学法是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水平, 并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中医诊断学》内容的新式教学方法。它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为依据, 以推理和竞赛的模式为依托, 灵活多样, 易于操作, 易于掌握, 应用于中医美容专业《中医诊断学》教学活动后,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14级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两个班133名学生 (均为女生) 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学生均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 并统招入学。其中对照组 (3班) 67人;实验组 (4班) 66人。所有学生均为同一班主任, 同一代课老师。而在生源地、年龄结构及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具有可比性。

(二) 方法

1.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实验室练习 (由老师进行课堂讲授, 课后利用辅助教学用具进行实验室练习) 。实验组采取推理竞赛式教学法 (将每章节知识点做成片段式病案, 并引入积分机制, 推理出一个病案可积5分, 由老师评分, 积分按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的平时成绩部分) , 具体如下。

(1) 课前准备。按照授课计划, 教学周开始前, 由代课教师分析教学大纲, 找出每章节中的重难点, 查找相关资料, 做成片段式病案库, 并做好实验组66学生的积分记录册。在试验教学活动开始后, 将推理竞赛式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讲解。

(2) 教学实施过程。选取了辩证中的八纲辨证12学时进行推理竞赛式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3个步骤:第1步, 教师课堂讲授结束后, 带领学生对本章节内容进行回顾。第2步, 利用多媒体设备, 将片段式病案库中的病案向学生展示, 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并选取一名主动要求作答的学生, 可在本章节病案库中选取其中一个病案来推理, 并讲述推理过程。第3步, 其他学生及教师听取答案, 自己也进行思考, 并由教师评判正确与否, 并记录积分 (答对者积5分, 答错者积0分, 每人每次课程只有一次答题机会) , 学生所得积分按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的平时成绩部分。

2. 评价方法

(1) 教学周期结束时, 由学院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测试。考试为闭卷理论考试, 统一试卷, 试卷为标准形式 (设有选择题, 填空题, 判断题, 简答题及病案分析题) , 考查内容限定为脏腑辨证范围, 评分使用统一标准。 (2) 学生对推理竞赛式教学法的评价, 采用问卷了解实验组学生对推理竞赛式教学法的评价。问卷统一发放, 当场收回, 发放问卷66份, 回收66份, 有效回收率100%。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和统计描述。

二、结果

(一) 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

(二) 学生对推理竞赛式教学法的评价 (见表2)

三、讨论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种种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 高职高专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不是仅仅教学生知识, 也不是教学生怎么样学, 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1]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层次为主体的推理竞赛式教学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模式教学中, 由于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分析以完成病案推理, 可以提高学生的收获感和满足感,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推理学习中, 加入竞赛机制, 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授课方式,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缺乏独立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时的成就感, 所以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研究中, 72.7%学生明显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辨证论治是理性思维、综合分析所有能够反映疾病存在和变化的证据, 得出疾病某阶段的基本病机, 然后根据病机给予恰当的治疗。辨证准确才能论治恰当, 故辨证是关键, 论治是目的。[2]辩证分析能力是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需掌握的基础能力。75.8%的学生认为, 推理竞争式教学方法有利于辩证分析能力的提高。在推理竞赛式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 学生通过不断的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 达到推理出辩证结果的目的, 对于辩证分析能力是一种反复练习和加固的过程, 所以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 对于中医诊断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有了明显的突破

中医学的理论是以脏腑为核心, 脏腑在疾病发生、演变中具有自身的变化规律;脏腑辨证在诸辨证方法中居于核心地位。[3]脏腑辨证的学习一直是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最难学的内容之一。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所以在学习中更加苦难。以学生为主体的推理竞赛式教学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化繁为简, 化整为零, 将大的板块分解成一个个片段式的病案, 经过多个病案的知识穿插, 又将脏腑辨证内容联系起来, 打破了以往教学中遇到的瓶颈。在本试验中, 7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脏腑辨证能力有明显提高。而经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相同考核, 试验组同学明显对脏腑辨证内容掌握得更好。

(四) 不足之处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推理竞赛式教学方法有其明显的优势, 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占用的教学时间长, 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另外,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性参差不齐等, 此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总之, 加强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对于改善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性, 知识掌握能力等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素青.浅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 (高教) , 2003 (02) .

[2]班光国.辨证论治源流之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 2006.

[3]张永跟, 陈馨馨, 李友林, 何明, 王伟.脏腑辨证在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J].环球中医药.2009 (05) .

诊断式教学 篇2

府前中学组织学科“自主型诊断式教学模式”为授课模式的学案导学课观摩,通过四位地理老师的授课给我触动很大,我从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找出了她们授课的共同点:创新的教学理念、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开放性的知识拓展延伸和有计划的设置“思维障碍”的反馈矫正。在教学理念上,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原则,以“自主型诊断式教学模式”为授课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恰当地把握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活动的指导的“度”,具有较好的教学组织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系列”,是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学生经常在哪一环节出错把握要有分寸,突现了把“细节做亮”,避免学生在对地图的判读中经常出错,教学环节把握好。在开放性的知识拓展延伸上,注意从旧知识转换到新知识上,达到“温故而知新”,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实质性的联系,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的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在有计划的设置“思维障碍”的反馈矫正上,使学生的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

通过听课,使我认识到:自主型诊断式教学模式复习课授课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集体教研中,以“自主型诊断式小版块”为教学模式,打造了“以学为主,先学后教;当堂验收,以学定教”的有效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实践尝试了地理复习课用板块式地理知识构建导学学案的教学模式:实施了按“自学——展示——点拨——训练——回思” 五个环节步骤实施。

1.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刚开始接触“自主型诊断式教学模式”为授课模式时,一般不可能具备所需要的独立学习的自学习惯。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在学生活动中及时给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2.进行疑难点拨。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参与讨论,进行点拨;在课堂汇报学习结果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进行点拨。

3.学生的“学”,是通过学案自主学习:

(1)学生探究: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任务,结合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活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适时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2)讨论交流: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展示问题的答案或说明任务达成状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对疑难问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教师的“导”要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4.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学案导学”与课件的辅助教学过程中,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充分的服务课堂教学。并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堂反馈效果很好。使学生在自学“学案导学”中的“学”给予友情提示,掌握知识点,在教师的“导”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脑想、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手做,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合理地启发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自主型诊断式教学模式中的“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就能解决的“小”问题,每个小问题点解决后,新知识点即所谓难点的解决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通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和最优化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实现教师的再创造,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另外,“学案导学”内容要与课件同步,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个别化教育,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优质高效。

诊断式教学与教学目标问题化 篇3

关键词:教学目标 诊断 导学 问题化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参与活动、欣赏学生学习展示、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等,对学生的学程、学习困难、学习心理等展开科学的、准确无误的诊断,迅速作出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追根寻源,在诊断的基础上及时提供有用的学习资料、情景素材等,及时安排精简学习活动,对症施以有效的教育与学习指导,达到指导、帮助学生学习之目的。这种基于学生学习,教师“诊断”并“导学”的诊断式教学,必须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是学生学什么?其二是诊断的依据或标准是什么?从上述两个问题看,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制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育学的一个术语,是以课程目标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而达到的一个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

教学目标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教学目标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的呈现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但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一定为学生接受,学生所关心的是:我做什么,我怎么做,我会做了吗,因此,制定好了的教学目标呈现显得尤为重要。

1、明确教学目标的领域归属

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呈现,所采用的行为动词不一样,其所描述的也不同。新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情感与态度领域、行为与习惯领域、知识与技能领域、过程与方法领域。

(1)情感与态度(包括三个层级的目标)

A接受(或感受) B反应(认同) C领悟(感悟)

(2)行为与习惯(包括三个层级的目标)

A经历 B模仿 C习惯

(3)知识与技能:(包括六个层级的目标)

A识记 B理解 C应用 D分析 E综合 F评价6个层级

(4)过程与方法(包括两个层级)

A经历(体验) B尝试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所属领域,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才能有一个良好、准确、适度的陈述;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所属领域,才会全方位、综合性、细致化考虑教与学的过程;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所属领域,才有教学过程完美设计。

2、把握教学目标的陈述动词

从教学目标直接作用的对象看,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这样的教学目标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这里应特别注意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为此我们在教学目标陈述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使用行为动词。

不同领域的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不同。

(1)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情感与态度中的接受(或感受)一般的行为动词有如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反应(认同)的行为动词如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领悟(感悟)的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所描述的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些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领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因此,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予以思考。

(2)结果性目标

①知识性水平

了解水平:行为动词如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识别、再认等。

理解水平: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②技能水平

模仿水平:行为动词如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独立操作水平:行为动词如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水平:行为动词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结果性教学目标往往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最关心的、最重视的,它也是极为重要的,其原因就是结果性教学目标具有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且具有层次性的特征。

三、问题化教学目标

一旦制定完教学目标以后,当将它呈现出来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作为不同的认知群体,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感知是不尽相同的。教师非常明确本节课需达成的目标;学生则不然,很多学生心中可能有的不是教学目标,而是学习目标。从两类群体认知的对比中,我们应该能感受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感知是理性的,深刻的,相对来说站在更高层次的;而学生对此问题则处在一种比较感性的认识,更或是模糊的状态之中,所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中教学目标问题化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

下面以华师大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地球和地球仪”为例说明:

1、了解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

(1)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能运用地球仪和地图上的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2、编制达标的问题序列

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问题序列:

(1)说明在海边看远方来船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

(2)说明麦哲伦航海从西班牙出发回到西班牙原因。

(3)查资料说出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的形状

(4)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5)查资料并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及赤道和两极半径

(6)查资料说出赤道半径和两极半径的差异

(7)整理上述问题后描述地球形状和大小

经过上述问题序列的学习,获得地球形状概念,从而达到“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之目标。

能运用地球仪和地图上的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问题序列:

(1)说出地球仪是怎样制成的?

(2)说出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3)查资料并说出地轴的概念

(4)查资料并说出北极、南极概念

(5)模仿教材图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

(6)能用语言描述地球的自转

(7)查资料并说出什么叫经线

(8)查资料并说出什么叫本初子午线

(9)思考并描述除0度和180度经线外,其它度数经线都有几条?

(10)查资料并说出什么叫纬线

(11)思考并描述除0度纬线外,其它度数纬线都有几条?

(12)思考并描述纬线所指的是什么方向

(13)思考并描述经线所指的是什么方向

(14)思考并描述经纬网

(15)在地球仪上找到60°E,30°N的点

(16)模仿60°E,30°N表示其它任何位置

经过上述问题序列的学习,获得经纬网的概念,知道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会表示某点的地理位置,从而达到“能运用地球仪和地图上的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之目标。

教学目标问题化,即尽可能将教学目标以一个个可思考、可操作的问题呈现给学生,由此通过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总成学习目标”的学习呈现,可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问题化,使得教师的诊断具备了观察点,使得诊断的准确性更高,更能对开展有效指导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作者: 傅志君 《诊断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12-1

诊断式教学 篇4

行为回放式教学法又称视频反馈教学法, 是一种利用影像资料, 以直观反馈与自我观察的形式, 使学员不断重复校正, 进而完善技术动作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近年来, 该技术已逐步应用于临床操作教学中[1,2],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于此教学法有助于完善技术动作和规范操作技巧, 理论上可以满足临床骨科物理诊断教学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 但是目前并无相关文献报道其在骨科物理诊断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 因此尝试将此种新型教学方法引入我科, 进行试验教学, 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80名第二军医大学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40名学员, 采用行为回放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40名学员,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骨科教学时间为4周, 在实习过程中无学员因事假或病假中途退出实习。

1.2研究方法所有实习学员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或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教员带教。所有教学病例均基于真实骨科病例进行教学实践、训练和能力评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和教学查房为主要形式, 采用讲授法、病例分析教学法对疾病进行讲解。实验组采用行为回放式教学法, 采取“简短理论讲授-分项物理诊断练习-录像总结分析-重复练习-真实病例模拟演练”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简短理论讲授:带教教员进行教学演示, 讲解要点及注意事项, 拍摄规范化操作流程;分项物理诊断练习:学员3人一组进行分组操作练习, 在带教教员指导下, 学员进行骨科物理检查的初步操作练习, 练习过程中, 带教教员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避免学员在学习初期养成不良习惯;采用数码摄像机完整拍摄操作过程, 由带教教员对拍摄的影像资料进行处理、编号;录像总结分析:带教教员组织学员观看个人影像资料, 逐一点评讲解, 学员回放实际操作过程, 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把握诊断手法的准确性、动作的规范性。教员再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员改正不规范、不标准的操作步骤;重复练习:有针对性的练习, 鼓励学员克服已经发现的问题, 不断对比分析、反复练习;真实病例模拟演练:实习第4周完成带教计划后, 科室教学小组对实习学员进行操作能力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骨科真实病例对学员骨科物理诊断技能进行操作考核, 主要考核骨科物理诊断各系统流程、规范化操作情况、病理征阳性含义的理论知识等方面。教学效果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考查学生对行为回放式教学法的满意程度, 包括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面对患者自信心4个方面, 并根据考核结果评价分析。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计量资料组间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操作能力考核实验组学员平均成绩为82.60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5分, 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07, 表明两组学员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2.2 教学效果评估实验组学员在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面对患者自信心四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骨科物理诊断教学包含内容繁多复杂, 操作较难掌握, 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常常存在多种问题, 效果不佳。例如:即使教员不断纠正学员的错误操作, 学员仍重复同样错误, 学习效率低下;学员即使仔细观看教员示范, 仍无法意识自身问题, 操作不规范化;教员对不达标学员的反复讲解和纠错过程可能会使学员产生消极情绪, 丧失积极性。行为回放式教学法可使学员通过观看自己的操作录像, 察觉到自身或其他学员的错误动作。再次练习时, 会重点注意, 减少同一错误的发生[3]。因此理论上, 行为回放式教学法适用于骨科物理诊断教学。本文结果显示,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行为回放式教学法在骨科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应用有一定的优势, 其操作能力考核、学习兴趣、对理论知识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面对患者自信心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学员。

行为回放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操作规范性:如上文所述, 骨科物理诊断学的检查项目繁多、复杂, 学员很难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传统的教学法采用教员演示-学员操作练习-教员纠错考核的模式, 可能使学员无意中养成错误的、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考核成绩较差, 进一步增加日后教学的难度。行为回放式教学法可通过观看学员自身的视频反馈, 清晰的纠正学员不正确的操作, 注重于操作细节, 进而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行为回放式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员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法主要为反复的个人练习与教员重复的纠错相结合, 整个过程比较枯燥单调。而行为回放式教学法采用分组后学员观看组内成员的整个操作过程, 从自身角度发现、分析其他组员的错误, 有助于学员直观明确操作中的易错点, 进而促进其积极主动的修正错误、规范操作。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帮助下, 组员可以相互监督, 查找错误细节。反复对比教员标准操作, 重复模仿练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为回放式教学法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交流:行为回放式教学中的视频资料记录画面熟悉、亲切, 有很强的说服力, 可以带动学员与教员的积极交流。通过与带教教员一同观看、分析自身的操作视频, 学员能直观地发现自身的不足, 在这种条件下更加容易接受批评和指正, 不易产生逆反心理, 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4]。

行为回放式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前期的骨科学教学,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见解。 (1) 行为回放式教学法可增加教学成本与教学时间:由于行为回放式教学需要具备多媒体视频录制、视频播放设备及配套练习场地等条件, 增加了教学成本。而带教教员需要根据每段视频, 分析视频中的错误操作, 指导学员改正, 规范检查手法, 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建议: (1) 利用每组学员自己的手机进行拍摄, 节省资源也可做到反复观看; (2) 组内成员间对已拍摄视频与标准教学视频进行对比, 互相指正, 将问题汇总, 尽量做到标准化操作; (3) 带教教员根据各组成员的视频分别进行规范化指导, 让学员反复练习。从而节约教学成本, 无需增加教学时间。 (2) 行为回放式教学法对带教教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骨科学物理诊断对于教员本身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 需要带教教员能系统性的掌握骨科学各种物理诊断方法, 操作熟练、规范、标准, 从而更好地发现视频中学员的实际问题, 有效指导学员进行骨科物理诊断的规范化学习, 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医学的高速发展对临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才培养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 应与时俱进, 深入探索, 转变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出高质量的临床医生[5]。在骨科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应用行为回放式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和学员素质, 培养临床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 养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物理诊断操作技巧, 值得提倡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磊, 王景文, 陈燊, 等.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在物理诊断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3, 33 (5) :712.

[2]黄磊, 黄晓波, 朱继业, 等.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在外科学基本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0, 30 (4) :586.

[3]聂颖, 丁艳苓, 杨文领, 等.结合八年制医学生特点进行物理诊断学实习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2 (5) :6-7.

[4]叶进, 刘薇, 张希春, 等.提高物理诊断学实习教学质量的初步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5) :1041-1043.

诊断式教学 篇5

对话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

我们的教学向来就被认为是传递知识的事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也被约定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这实在是对教学价值与教学功能的贬抑和误解。教学虽然与“知识”问题密切相关,教学虽然负载了传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任务,但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所谓的“双基”训练,而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欣赏”知识、与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当下教学的使命,是恢复被遗忘了的教学价值,在传递基础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重视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态度的教学,使学生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而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本文出自—《柏成家教网》

一、对话式教学

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应该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并形成相关的教学策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需要向“对话式教学”转换,并引导学生从被教师询问到主动发现,从被动应答到主动探究。

“对话式教学”就是不断的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搜寻解题的策略。典型的“对话式教学”是由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

注重的是受教育者思维能力的启发。采用问答的方式,以对话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思维。不向学生直接陈述知识或传授知识,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深入一层,继续提出问题,直至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不得不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寻求正确的结论,以便获得知识,发现真理。

在对话式教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有效利用。提问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了纽带。课堂中的提问,在大部分教师看来,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上来,不至于跑神,其实提问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调动和拓展开学生的思维。

二、走向“发现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与“独白式教学”相比,它虽然可能调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但“对话”只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交往,而且学生很少有“发问”的权力和机会,只能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思考和判断。若指望学生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有用的教学策略可能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答案,进一步走向“发现教学”。

教会学生思维,就是要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不仅会解决所给的问题,而且还要自己发现新问题;不仅掌握知识,还要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总之,发现学习使得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着眼于学习过程的本身而不是学习的产物或成果,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提高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诊断式教学 篇6

我校处鄞州西部,是一所农村学校。相对于别的科目来说,语文学科研究一直相对薄弱,特别是在培养年轻教师这一方面,一直是我们盲点。而现在的教研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与不足。教师上完公开课后,其他教师对其进行评课,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里评一点,那儿评一句。上课的老师无法正视自己的不足,也无从下手对自己的课堂进行系统的反思与改进。这样的评课方式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现状要求我们教研组必须开展切实可行的校本研讨活动,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发展。那么如何引领教师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提高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自我研修能力,并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呢?即如何实施四大校本研修策略,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学会发展”。经过探究与摸索,“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校本研讨活动随之产生了。

二、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的指导思想

“会诊”,原本是指各科专家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提出诊疗方案,是与传统的“全科门诊”不同的。我们将此专家分科“会诊”运用到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会诊式课堂诊断”,“会诊”的对象是某位年轻教师的某堂课,“会诊”的医生是参加校本教研的全体语文教师,通过教师的“会诊”,对教师的教学各方面进行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原因,提出治疗方案,进行调理治疗。

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的严雪霞老师认为,会诊式行动研究实际上是反思性教学的一种形式,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注重教师的自我反省和集体协作反思。同时,会诊式行动研究具有很多行动研究特点,它更加遵循研究规范,更注重理论在研究中的价值,更强调合作在研究中的作用。

三、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的实施过程

1.根据课型,确定内容,进行执教——寻找病情

从2008学年起,结合我校的教研活动主题,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 校本研讨活动。学期初,先根据本学期研讨的课型确定公开课内容,然后指定一位年轻教师执教。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先自行设计课例,确定“问诊”(执教)日期。教研组按年级段成立六个“专家会诊小组”,手持“问诊单”(课堂观察记录表) 进行现场听课。

以精读课文为例,我们从目标落实、学生倾听习惯、口语表达、朗读、书写指导和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以略读课文为例,我们从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精略相辅、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以口语交际课为例,我们从目标落实、教学效果、学生倾听、自主学习习惯、口语表达、合作学习、语言训练层次和教师教学评价等六方面进行会诊分析。

每一种课型的研讨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根据课型来制定课堂观察记录表,体现了会诊课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专家诊察,组内交流,分科会诊——分析病情

上课后,被“会诊”的年轻老师根据“问诊单”(课堂观察记录表),首先逐项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会诊小组”成员先以年级段为单位围绕各自“诊疗目标”,根据课堂观察记录表,细数“病人”(上课教师)的“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年级段内达成一致意见后,由组长进行局部分析,提出初步的治疗方案。

如在一次略读课文教学——《果园机器人》的会诊活动中,诊察“学生能力培养”的会诊小组老师发现执教老师的“病状”是教师讲得过多,抑制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提出“治疗建议”: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又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观察中的发现》的会诊活动中,诊察“语言训练层次”的会诊小组的老师发现执教老师的“病状”是:在“语言训练层次“第三层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努力用言语打动别人,为下面的写作做准备,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讲述不够生动具体。提出“诊疗建议”: 在第二层次训练——能用上具体的事例来夸奖别人时,应当大面积地让学生说。可以先让优秀的学生先说,再让其他学生仿说。

3、组内研讨,改进方法,提出建议——寻找良方

在这一阶段,执教老师和六个会诊小组成员集中,展开教学研讨沙龙活动。先由执教老师反馈自我诊断情况,然后由六个会诊小组的代表汇报各自年级段“诊察状况”,提出局部“治疗建议”。接下来,大家一起集体会诊交流,从整堂课的角度进行“病因分析”。执教老师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可以对“会诊专家”提出的“病状”和“治疗建议”进行解释或反驳,经过集体讨论还可以消除一些“误诊”。最后,会诊小组和执教老师达成一致意见,开出“良方”,提出详细完整的“治疗方案”。

如在上述的略读课文教学——《果园机器人》的会诊活动中,经过研讨后,参加会诊教师提出“治疗建议”: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根据教研组教师的研究,建议上课的老师设计一份“自主阅读卡”,先选择一个重点进行分析、讲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习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这样既体现了略读课文“精略相辅”的教学原则,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4、确定课例,吸取建议,再次执教——验证良方

第一次集体会诊后,执教老师根据“治疗方案”,对执教的课例进行反思、修改、调整。在“治疗过程”中,执教老师还要在语文研究小组老师的协助下,商讨教学策略,通过学习教学经典,观看名师录像,对照自己上课录像等方式寻求更合适的良方,以快速有效地治疗自己存在的疾病。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有目的、有条理的“治疗”之后,执教老师再次上课,以验证良方。

5、再次会诊,自我诊断,针对分析——解剖药方

第一次会诊时,那些“专家”给出的药方是否具有实效性呢?执教老师对照第一次会诊中出现的病症,对二次课例进行自我诊查反馈。会诊小组的专家从课的整体着眼,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诊查,会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重复出现的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比如老师第二次执教《果园机器人》时,教师根据会诊小组开出的药方,设计了一份“自主阅读卡”,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在发明机器人时,碰到了什么困难,分别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堂上,教师讲得不多,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篇文章阅读提示中要求把握的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神奇、有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教师对文章教学重点的把握发生了偏差?“专家小组”经过反思,得出了原因:是因为开出的“药方”中还缺少指导教师如何把握略读课文教学重点的建议。

6、共同反思,集体研讨,提高效率——治愈疾病

第二次会诊,反思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执教老师要反思:在二次上课中“毛病”是否“痊愈”了?会不会发生“老的毛病”是“治愈”了,但是却出现了“新的毛病”这样的情况呢?会诊小组的治疗方案有没有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药效”如何?我该怎样彻底治愈“疾病”?其次,会诊小组成员也要反思:会诊小组开出的“药方”对这个教师适用吗?会不会产生“副作用”?如果有,为什么会产生?怎样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呢?我们的“治疗方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对这位年轻教师的成长有没有帮助?

如在略读课文教学会诊中,关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药方,经过“专家小组”的集体会诊,得出了以下的建议: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

(1)教师要学会做一名高明的教练员,帮助学生自我建构。

(2)教师要学会做一名灵敏的导航员,帮助学生纠偏掌舵。

(3)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关于对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专家”的会诊意见是: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课前要细细研读,这才能做到该”精“的精,该”略“的略。

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讨,执教的年轻教师和会诊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评价能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越,取得了双赢,获得了共同的成长。

开展诊断式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篇7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逐步深化, 以园为本的师资培训成为当前幼儿园的热点, 它期望从幼儿园内部出发, 尊重幼儿园的专业自主, 建立一种自律和负责的心态, 让幼儿园成为自主、自治的实体。过去的各种教研活动如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专题研究、听课评课等, 对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我们也发现, 这些教研内容多以课程理论宣讲、教学观摩为主, 教师持续参与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培训过程往往是同一层面的低水平重复, 真正的收效不大。

二、概念的界定

(一) 诊断式。

指在借鉴医学诊断学、教育病理学及心理咨询学等学科的一般原理的基础上, 研究学前教育中各种教育教学病理现象, 并据此作出判断与鉴定, 制定教育策略, 帮助指导教育者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 幼儿园诊断式教研。

指以幼儿园为本位, 针对幼儿园教师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通过“诊断”与集体研讨的方式, 帮助教师解决困惑和问题, 促进教师研究欲望与兴趣不断增强, 研究持续推进, 教育智慧迅速提升的教研实践研究。

三、操作方法

(一) 个人诊治。

教师针对自身或他人的教育教学活动, 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诊断”和“问题普查”, 筛选出自己最难把握、最感困惑的问题。

1. 对比诊治。

我们把它界定为教师自身所仰慕的人, 可以是有经验的老教师或优秀教师, 目的是以这些优秀典型作教师自我行为上的对比, 从而在比较中获得有效结果。这一点对于刚上岗的新教师来说是比较好掌握的诊断方法。

我们所提出的诊治问题有:

*今天我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老教师 (优秀教师) 会怎样解决这类问题?

*对于这样的解决策略, 我会不会像她一样运用?

*她身上的哪些优秀特征正是我缺乏的?为什么我不具备这些特征?

*我尝试做一回“她”, 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我应该怎样做?

2. 对话诊治。

教师的教学往往是个人经验的累积, 以一种“不可言传”的方式存在着, 所以也就成了一种“个体经验”。对话诊治就是教师把自己的“个体经验”讲出来, 让“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经验”。在对话诊治中教师们都愿意亮出自己的观点, 并不断发现别人的长处, 采纳他人的观点, 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形成一种良性的共同成长机制。

对话诊治的主要问题有:

*我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

*我认为我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假如我使用这些策略去解决是否有效?你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

3. 教学录像诊断。

教学录像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反映我们教学形态的手段之一。当教师观看自己的录像时, 就像别人看自己一样, 有太多的教学遗憾和问题, 能让教师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问题无处不在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

我们提出问诊的问题有:

*我的教态和语言表达如何?

*哪些是可取的?

*哪些是必须抛弃的?

*我平时都没有发现的严重问题是什么?

*我的表情、体态语言如何?

*提问和教学时间的安排合适吗?

(二) 集体诊治

我们幼儿园的年段教研组是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 团队中每个人都围绕着共同的话题实践着, 交流着自己的实践感受、个人体会、问题困惑等, 在相互的碰撞沟通中, 许多观点达成了一致, 共同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下面以“小班幼儿绘画活动引领环节中的教师示范研究”为例展开介绍。

1.第一环节:引发叙述, 了解“病情”。

时间:10月15日

地点:音舞室

参与人员:各园区小班段老师、业务园长 (主持人)

过程:

主持人:请大家来谈谈近期在小班美术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惑, 一起来设想解决的方法。

老师1:在上次小班美术活动中, 我发现在活动开始引领环节, 执教教师做了画《向日葵》的示范, 从孩子画向日葵的作品来看, 因受到教师范例的影响, 几乎是同出一辙, 所以我想如果教师在开始时不进行示范, 孩子的作品可能会丰富些。

老师2:我不是很同意老师1的观点,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示范是必须的, 示范能让他们明白画的要求, 画的规范, 没有规范的作画至多只能算涂鸦, 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目标。

老师3:我也觉得示范是应该要的, 但从作品上来看, 示范的确是框死了孩子的想象。

2.第二环节:集体“会诊”, 共出“处方”。

主持人:大家的争论其实说明了什么?

老师4:我认为是教育观念不同, 有的重技能, 有的重创意。

老师5:我认为她们都知道要让幼儿创造与表现, 只是具体落实到对教育方法选取上, 两者选择不同。

老师6:我也认为选择教学策略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

主持人:既然大家认同在教学策略选择上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是造成困惑原因之一,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更好?

老师1:对, 我认为可以由我和老师2每人组织一次画向日葵的活动, 我在开始引领环节用不示范的方式组织, 老师2在开始引领环节用示范的方式组织, 看哪种方式更让孩子喜欢, 更能引领孩子的发展。

老师3:我们可以设计一张表格, 大家一边听、一边观察, 结束时汇总表格看哪种方式更让孩子喜欢。

3.第三环节:积极“治疗”, 关注反馈。

时间:10月16日

地点:分园音舞室

参与人:各园区小班老师、分园园长 (主持人) 、园长、业务园长

活动内容:老师1、2分别执教《向日葵》, 其他人员当场记录。

记录表如下:

4. 第四环节:二次“会诊”, 再出“处方”。

活动后, 大家对刚才组织的两个活动进行第二次诊断。小班幼儿绘画活动引领环节中的教师示范研究

主持人 (分园园长) :刚才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向日葵》, 从她们的组织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教师在使用不同策略下的同一节活动不同的效果, 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老师6:我统计了大家的表格, 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引领环节用不示范的方式让孩子更喜欢。

主持人 (分园园长) :我们是否认为不示范的方式更适合孩子?

园长:我在想一个问题, 是否孩子喜欢的就一定是适合的?

老师7:我不这样认为, 虽然在老师1执教的活动中孩子很兴奋, 在不断地画和创作, 但从孩子的作品来看, 有近半数的孩子完全是在自由涂鸦, 这不是游戏或自由活动, 作为高结构的教学活动来说我觉得目标达成度是不高的。

老师8:我觉得老师1执教的活动过多的是顺应儿童, 引领儿童的作用不大。

主持人 (分园园长) :那么, 你觉得老师2选用的策略好一些?

众老师:不是这样, 只是感觉教师不示范的话也不对。

主持人 (分园园长) :你们觉得如何做能更好?合适儿

园长: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角度, 如果我们用示范的方法, 除了像老师2那种直接的示范外, 还有其他的示范形式吗?能既不限制孩子的想象, 又给予孩子启示与一定的规则。

老师3:可以让孩子先想象怎样印葵花宝宝, 然后根据孩子的意思画。

老师4:对, 我们还可以用课件的方式, 孩子想象出几种, 我们就能印几种, 这样就不会出现老师2执教时因为只示范了一种, 孩子也只画一种的情况。

主持人 (分园园长) :我们也可以再请一位老师用商量出的新方法来上这节课, 谁来试试。1.葵花宝宝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小班年龄小, 示范还是挺有必要1.孩子反应热烈, 更乐意参与,

老师5:我们再来设计一张表格, 大家可以记录。2.葵花宝宝是怎么印上去的?的, 示范教给他们喜欢画画

5.第五环节:继续“治疗”, 关注反馈。3.手掌印出来的, 想不想来印?怎么来印呢?看老师示方法, 使孩子明确要求操作

时间:10月20日

地点:音舞室

参与人:年段组长 (主持人) 、园长、业务园长、分园园长、各园区小班段老师

活动内容:老师3执教《向日葵》, 其他人员当场记录。记录表如下:求) 。与生气。

6. 第六环节:三次“会诊”, 形成标准。

活动后, 在音舞室里我们进行了第三次研讨, 形成了共识与标准:

从“小班幼儿绘画活动引领环节中的教师示范研究”案例中可以看到, 在“集体诊治”中, 由于小班组成员始终是问题的发起者、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者、标准

的建立者, 他们发出的每个声音都能及时得到回应。在经历了引发叙述, 了解“病情”;集体“会诊”, 共出“处方”;积极“治疗”、关注反馈;二次“会诊”, 共出“处方”;继续“治疗”、关注反馈;三次“会诊“、形成标准6个环节后, 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困惑, 体验到了研究带来的收获与快乐乐

四、收获

开展问题诊断式教研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实践和研究水平, 它准确地把教师引入到对事业的自觉追求的积极轨道上去, 对幼儿园中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开展问题诊断式教研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和研究水平, 准确地把教师引入到对事业的自觉追求的积极轨道上去, 对幼儿园中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具体案例, 就教师开展诊断式教研活动进行了分析, 充分肯定了问题诊断式教研活动的积极作用。

分压式偏置电路的故障诊断 篇8

基本放大器电路是电子电路中的基本单元电路, 其中分压式偏置电路是实践中使用较多的电路, 电路中晶体管的偏置电路的偏置不当, 通常会导致晶体管出现饱和或截止的故障。在诊断电路故障时, 我们可以检测晶体管的基极、集电极和发射极对地的静态电压, 判断是否合适。同时, 电路分析也可借助于电路仿真软件来验证分析结论。电路仿真软件常用的有TINA、Multisim等, 本文中使用的是Multisim软件。

二、Multisim软件简介

Multisim10.0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下属的ElectroNIcs Workbench Group推出的交互式SPICE仿真和电路分析软件, 专用于原理图捕获、交互式仿真、电路板设和集成测试。

Multisim10.0新增1200多个新元器件和500多个新SPICE模块, 这些都来自于如美国模拟器件公司 (Analog Devices) 、凌力尔特公司 (Linear Technology) 和德州仪器 (Texas Instruments) 等业内领先的厂商。元件库中有大量与现实元件对应的元件模型, 用户可以自定义元器件的属性, 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元件库, 便于调用, 最大限度地降低设计失误, 增强仿真电路的实用性;还具有人性化的测试功能, 允许多台测试仪表 (如失真仪、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等) 与电路图一起放置在同一操作界面上进行各项测试, 允许元件的连线任意走向。此外, 根据电路图大小, 程序可以自动调整电路窗口尺寸, 不需要人为设置。

该软件提供了多种软件仿真器, 无论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PLD/FPGA或非常复杂的数字器件 (CPU、存储器) , 还是对复杂的模一数混合电路, 都能进行仿真分析并观察到结果。

三、电路分析

在实际检测VC、VB和UE时, 这些电压值往往会与电阻和晶体管的β值有关, 但偏差不应超过理论值的10%。假设此时电路偏置如图1所示, 接下来将分别讨论电路中偏置电阻RB1、RB2、RC、RE和开路的情况。

1.RB1开路

RB1开路时, 三极管无基极偏置, 因此基极电压较为特殊———为零, 我们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三极管此时应处于截止状态, 相应的静态工作点参数为:IB=0, IC=0, UCE=ICC。

在本电路中, 三极管三个电极的对地电位分别为:VB=0V, VE=0V, VC=18V。

2.RB2开路

不少教材和讲义都对这种情况进行过分析, 但这些分析结论都值得探讨。美国Thomas L.Floyd编著的,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国外经典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双语版) 一书中认为此时三极管三个电极的电压分别为VB=18V, VE=17.7V和VC=17.7V, 三极管饱和;在RB2开路的情况下, 三极管的三个电极电位是否能有这么高, 可以通过计算分析。

此时的等效电路如图2, 电路中有两个闭合回路:电源—电阻RB1—三极管发射结—电阻RE—地;电源—电阻RC—三极管集电极—发射极—电阻RE—地。

我们可根据KVL、KCL定理列回路电压方程求解:

+UCC=IB·RB1+UBE+IE·RE%%%% (1)

+UCC=IC·RC+UCE+IE·RE%%%% (2)

IC=βIB (3)

IE=IC+IB%%%% (4)

根据方程组可知, 若此时IC=βIB, 则UCE<0。因此IC≠βIB, 即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 则UCE≈0, 代入可得VB=3.7V, VE=3V, VC=3V。

为了验证计算的结果, 我们可借助Multisim软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其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

3.RC开路

当RC开路时, 三极管集电极电流IC=0, 因此发射极电流等于基极电流;三极管基极和发射极之间为一个PN结, 因此电路可等效为图4。

由图中可以看出, 此时基极、发射极间的PN结应是正偏导通的, 基极对地电位取决于电阻RB1和基极对地等效电阻的分压, 从而使基极电压下降。开路的集电极电阻使集电极电位接近地。

同样根据KCL、KVL定理列回路电压方程可得:

I1=I2+IE%%%%% (1)

+UCC=I1·RB1+I2·RB2%%%% (2)

I2·RB2=UBE+IE·RE%%%% (3)

VB=0.9V, VE=0.2V, VC=0.2V。

4.RE开路

VB=2.3V, VE=1.9V, VC=18V。

当RE。开路时, 基极电位正常, 但发射极电位高出正常值, 而18V的集电极电位已经表明晶体管工作在截止状态。

诊断式教学 篇9

一、直言不讳, 诊断病因

“诊断式”集体备课需要大家坦诚, 不管是“医者”还是“患者”。因此, 在组内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活动前, 笔者先告诉执教者整个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使其有心理准备;在活动开始后, 要求大家抛开顾虑、直面问题, 并积极互动和交流, 营造和谐的氛围。

执教者首先谈了对课堂教学的设想及授课后的感受:通过纸棒的运用改进学生跑动中的摆臂动作;利用开始部分的橡皮筋游戏使学生达到热身的目的;通过教师的正面示范和背面示范让学生比较两种摆臂动作的不同, 并分析哪种动作会直接影响到跑进的速度;课堂结束前的游戏主要是对快速跑动作的巩固与利用。经过一次授课, 发现课堂预设和生成还有一定差距, 如, 学生在游戏阶段跑动不够积极, 变化不够多、不够快, 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进行原地摆臂练习时没能很好地把握摆臂的次数, 导致练习时间的紧张;纸棒的发放浪费了较多时间, 同时, 最后的接力分组不够迅速, 也导致时间的浪费。对此, 请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针对执教者的设想及上次授课后的感受, 教师们畅谈了各自的见解和听课后的感受。现把大家的发言内容整理如下:

教师1:在课的开始部分, 在橡皮筋的场地面积方面存在一定错误, 选择的场地应再大一些, 橡皮筋距离地面的高度应有一定的要求, 一定要让学生把橡皮筋拉开, 学生的跑动一定要积极;应加强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教师做的示范动作非常规范、标准, 会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和完整的动作表象, 应继续积极发挥示范的作用。

教师2:在练习原地摆臂动作时没有必要一组一组依次进行, 可以让全体学生一起做, 教师进行巡视并纠正动作, 每次练习20秒或30秒, 练习2次~3次即可;学生基本都会做原地摆臂动作, 因此该动作的练习没必要占用5分钟的时间;最后的游戏分组还应重新思考, 尽量节省时间, 如, 可以直接将学生分为4组 (课堂上学生被分为8个组) , 并要求他们站在不同的指定地点, 进行往返跑, 以提高快速跑的练习次数和运动负荷。

教师3:要有开发与创新课程资源的意识。当发现个别学生的练习动作或方法较好时, 教师要及时抓住, 并合理运用。如, 在学生进行橡皮筋游戏时, 当某一学生的动作和教师教授的动作不一样, 而且有较多学生都和该学生一起进行该动作的练习时, 教师就应该抓住这种资源, 并积极开发、运用, 为课堂教学服务;在练习快速跑时, 终点缓冲区的设置非常重要, 因此要画出缓冲的区域, 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教师4: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目标—利用纸棒改进学生在快速跑中的摆臂动作、都比较明确, 教师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这一点大家都非常认同。就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来讲, 教师的语言运用较好, 但随着教学的深入, 学生的情绪逐渐出现变化, 此时, 教师不应再运用相同的语气评价学生, 而应该相应地进行改变, 以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练状态中。

二、深入反思, 达成共识

针对执教者在课堂上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包括施教者在内的组内教师积极寻找失败的原因, 并经过讨论基本达成了共识。

1. 应充分发挥器材的作用

在日常教学中, 在使用器材时一定要充分开发器材的各种功能, 并及时加以运用, 让器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尤其是在使用自制器材时, 更应该充分体现自制器材的实效性。

2. 应合理分配主要动作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 学生学会技能的前提是获得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 而且,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不断地走动、指导,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不要让学生对错误动作进行重复的练习, 练习时间和次数的安排要经过精心设计和计算。

3. 应关注学生资源的利用

有效利用学生资源, 往往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亮点, 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并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4. 教师的语言运用应随课堂教学的进程发生变化

无论是评价性语言还是激励性语言, 或者是语言声调的变化都应依据课堂教学的进程发生改变, 以促进学生积极性的保持与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三、优化设计, 尝试改进

诊断式班集体管理的实践探索 篇10

一、诊断式班集体管理的主要内容

理论上, 任何科学的要求和活动都应建立在诊断的基础上。理想的班集体管理应该是对班集体中所有人和事都进行诊断, 这样, 每一项活动和要求都有根据, 针对性强。但在具体操作中, 由于受到时间、精力及诊断技术、成本等因素的制约, 并不是所有的诊断方式都可以在班集体管理中运用。笔者认为, 班主任可以在班集体发展的三个阶段对相关问题进行诊断。

1.起点诊断。

班集体管理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并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要求等实现的, 目标定位准确与否以及所采取的活动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能否有效地达到目标, 都会影响到班集体管理的效果。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班集体和学生发展目标, 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目标的可行性, 脱离实际的目标只能停留在文本或口头上, 虽然通过硬性的措施能够落实某些活动要求, 但付出的成本是比较大的。因此, 作好起点诊断, 可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进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起点诊断重点考虑三个因素: 一是发展的必要性。主要是从社会和教育对人才的需求的角度分析应该达到的目标, 依据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的相关规定, 通过详细的研读, 了解社会对某个阶段学生发展的要求, 保证班集体管理不偏离教育的方向。二是发展的可能性。所谓可能就是教师在详细研究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基础 上, 制定出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实际目标。同时, 班主任要通过与学生交流等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 并在合理的情况下充分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三是发展的可行性。目标是一种价值追求, 要想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 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规划设计使其变成可操作的教育活动。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对活动内容、时机和组织形式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 选择适合学生且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 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2.过程诊断。

班集体管理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活动, 这些形式和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是靠班主任的感觉和经验, 而是靠系统的过程分析与诊断, 了解学生的接纳、参与情况, 并根据诊断的结果及时调整活动方式, 防止偏离教育目标, 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实际操作中, 重点诊断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形式是否指向目标。目前, 班集体管理更多地受到行政管理和上级组织决策的影响, 统一的要求与实际的班集体管理目标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就需要班主任对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进行系统的诊断分析, 并以此作为调整教育方式的主要依据。二是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理论上, 任何教育活动都有一定的效果, 班集体开展的活动理应实现既定的目标、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由于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 以往有效的教育活动是否符合本届学生、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否简捷高效, 也需要进行系统的诊断分析, 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三是活动方式能否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班集体管理需要借助统一的教育活动, 集体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依托团队的方式引领学生发展, 但是应该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统一的教育活动与学生个性需求的相互协调, 无疑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 在活动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认可程度, 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班集体活动的效果。

3.效果诊断。

班集体管理的效果评价不仅反映出班集体管理的水平, 也是后续班集体管理措施优化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 班主任能够对教育的效果进行总结, 但这些总结大多凭借已有经验和日常观察, 缺少系统的诊断分析, 从而影响到班集体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因此, 在活动之后要进行及时的诊断, 科学地分析班集体管理措施的效果。班主任可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目标定位是否准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的成长变化, 在不同的班集体, 教育目标的细化内容不同, 在实施路径上也有所差异, 因此, 班主任要在活动后借助必要的诊断方式, 对目标达到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据此调整和优化班集体管理的目标及活动方式, 以保证目标的可行性和引领作用。二是活动设计是否科学。任何科学、高效的教育活动都要经过系统的设计, 设计是否合理, 最终要在实践中检验。在活动组织后, 通过对活动本身以及活动效果的系统分析, 可以对设计的思路、推进措施等进行调整优化,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班主任设计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 也能够保证后续教育活动的科学与高效。三是活动形式是否恰当。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 具体到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群体, 开展何种活动是最为有效、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 需要进行诊断, 通过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活动效果的分析, 选择最为恰当的活动组织形式, 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

二、诊断式班集体管理的操作要点

在明晰了诊断式班集体管理的主要内容后, 需要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 对班集体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详细的结果和价值判断。理论上, 诊断越精确、越详细, 就越有利于分析问题, 但是从诊断的时限和班主任的工作量分析, 这些都不是很现实的,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要对诊断的方式进行选择, 用相对简捷的方式达到诊断的目的。从以往的实践经验看, 诊断式班集体管理的基本操作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

诊断式班集体管理的目的不是研究诊断的多样性和每种诊断方式的详细流程, 关键是考虑诊断方式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虽然可以使用的方式有很多, 但从班主任的操作实际看, 有三种方式是经常用到的。一是作品分析法。学生要完成各种作业 (作品) , 撰写相关的体会、感悟等, 这些作品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收获, 往往成为班主任进行诊断分析的重要载体。班主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以及参照标准的判断, 可以系统分析出学生的参与情况、现状以及活动取得的效果等, 这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二是工具诊断法。对班集体和学生进行综合诊断时, 为了保证全面性和科学性, 常常选用一定的工具进行诊断, 包括问卷、量表、试卷以及其他诊断工具等。目前, 网络、书籍中相关的资源有很多, 如有关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思想状况水平等的诊断问卷, 它们大多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大样本的检验, 信度较高, 以此作为确立目标和诊断问题的依据, 有利于提高问题分析的精确性和全面性。三是自然诊断法。就是不借助其他工具, 在自然的状态下通过班主任的观察、访谈和师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识、感悟和收获, 通过交流可以基本把握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 虽然这种方法在科学性上有一定的偏差, 但作为大致了解活动效果的方式具有可行性、简便性和直接性, 因此成为最常被使用的方法。

2.实施多元的主体诊断。

不同的人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和管理效果的判断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诊断手段, 引入更为广泛的群体全面诊断班集体管理的效果, 是科学确立班集体管理目标、判断班集体管理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诊断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诊断中的积极作用, 全面合理地评价班集体管理的效果。一是教师诊断。任课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和落实教育目标的责任, 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 可以从客观的视角对班集体管理目标的达到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任课教师能够对教学中的班集体氛围、学生活动以 及学生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 全面、系统地分析班集体管理的状况。二是同伴诊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同伴的支持, 同伴评价对学生起到的作用更大。由于班里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相近, 因此诊断的结果更符合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在需求, 虽然限于认知水平等因素, 在评价结果上有一定的偏差, 但通过对同伴诊断结果的分析, 可以使诊断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学生的自我诊断。学生的成长最终需要从外在的管理走向自我管理, 这也是班集体管理的终极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诊断)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无论在学生成长的何种阶段, 提高其自我评价能力都是教育的重点, 也是教育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使其以自我的视角分析活动的参与和收获情况, 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合理地分析、运用诊断结果。

基于诊断式学习的网站平台构建 篇11

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尝试一种网络自主诊断式学习的方式研究,以下是研究过程中的网站学习平台构建及应用介绍。

一、网站学习平台构建综述

诊断(diagnosis):医学上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对正常人的健康状态、劳动能力和某一特定的生理过程的判断;用来认识疾病的诊断最广泛,是治疗、预后、预防的前提。将诊断一词移植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以使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我们称之为诊断式教学。“诊断式学习”是参照诊断式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以“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模式,是以自我发现问题为中心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

网站学习平台按照上述教学模式构建,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为主要工具,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为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

二、网站学习平台构建内容

网站构建的总体思想是在网站中实现“学习、诊断、指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现教学的同时,教师能对诊断式教学的方法、过程、效果作追踪和汇总统计,学生能对诊断式学习过程、效果作记录、汇总统计等。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流程参考如下图所示。

网站学习平台以生为本,通过平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1.自主学习功能

网站学习平台首先保证学生能在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平台上学习内容的布局是以册章节构成的树形目录为主线,再将每节中的各知识点提取出来,在每个知识点的下方列出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文本、视频、图片、交互式FLASH动画等,从各个角度对知识点进行阐释。

目前网络上的一些学习平台提供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视频讲学,把教师讲学的视频录制下来之后,配合讲学用的幻灯片展示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听老师讲课,和传统的课堂类似;还有一种就是学习平台提供文本学习材料,让学生查看这些材料进行自主学习。

和这两种方式相比,本学习平台的学习功能主要有几个优势:知识点明确、知识点支持的学习材料类型丰富、学生知识点学习选择自由。

2.诊断功能

网站平台的一个特色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诊断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练习题的诊断

以一题诊断练习为例,学生仔细阅读练习题目,然后选择一个他认为正确的答案,按提交之后,网站平台会对结果反馈出不同的情况,如果答案是正确的,网站平台会反馈答案正确,并提示下一个知识点或下一个问题的练习,如果答案错误,网站平台会反馈答案错误,并给出该题的正确解答说明,同时还会出现一个“再来一题”按钮,点击该按钮将出现和刚才练习题同知识点的题目,学生答题以检测是否在看了上一题的解释后能掌握该知识点。在网站平台反馈信息的同时,还会显示对该题的所有人答题情况的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可以让学生知道有多少人和他的答题情况相同或者不同。

(2)对测试的诊断

网站学习平台提供两种方式的测试,一种是随机诊断测试,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章节,让平台自动生成一个测试卷进行测试;还有一种是教师命题测试,教师选择相应的题目组卷,学生选择教师的组卷试卷进行测试。两种测试的界面、方式都类似,学生在测试结束之后即刻可以得到网站平台的诊断反馈,反馈内容包括本次测试的答题情况,题目知识点分布情况等。

(3)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

学生在一段时间学习后,网站平台会有一定量的数据积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网站平台会给学生一个综合诊断,就像医生在给病人看病后给出的处方一样。分析的重点主要是考虑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比如学生在学习练习测试之后,通过分析该学生各个知识点题目的正确率,就可以给出一个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诊断信息。

3.互动功能

网站学习平台以类似论坛的形式提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传统的论坛以分版面分板块进行各主题的讨论,各讨论主题只固定于相应版面。学习平台的讨论主题是由学生选择他觉得可以讨论的节点,同时在选择各册章节的时候,会将相应的讨论主题都显示出来。各个主题的讨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参与。

为便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和老师进行实时交流,学习平台提供各指导教师的QQ号,借助腾讯公司提供的QQ软件进行实时互动。

4.记录分析功能

网站学习平台可以对学生在网站上的行为进行记录,同时对记录进行智能分析,以便在给学生的诊断式反馈中提供正确信息。记录主要包括:已经学习过的章节记录、重复学习的章节记录及重复次数、学习过程中的诊断练习情况记录(正误、次数等)、组卷诊断检测的情况记录(时间、正误、结果汇总等)。

三、网站学习平台应用

网站学习平台构建完成后,可以应用到各个学科,让学科教师在计算机机房体验教学的感觉,同时可以从网站中即时获取教学效果,相信网站学习平台的应用,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轻负高效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关于诊断式教学的思考》,王建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09年第3期,第14至16页。

智能式中央电器盒的设计与诊断 篇12

关键词:智能,集成,电源分配,功能,诊断

引言

智能式中央电器盒,是汽车上集成了中央配电系统和BCM控制系统的总成装置。其中中央配电系统是大电流执行机构,BCM是小电流驱动机构。两者结合共同实现对整车的电源分配、线路保护、信号传输、功率驱动、逻辑控制等功能。

传统的中央电器盒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体积也较大,只作为线路保护和电路集中控制的元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汽车的智能化要求。BCM控制器也是作为一个独立模块,参与着信息交互和逻辑控制的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两者的关联也更加的紧密,从而有了将两者整合为一体的需求。

1、系统设计

智能式中央电器盒主要由微控板、映射板和电器盒三部分组成。

微控板是BCM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主要由单片机和驱动芯片组成。整车供给12V或24V电源经过电压转换芯片生成5V电源,给MCU、芯片及信号处理电路供电;用飞思卡尔、英飞凌等半导体厂商的单片机进行软件开发来实现BCM的控制逻辑时序。它可持续监测继电器、熔断器的工作状态,响应来自CAN总线上的网络报文,诊断各用电器回路的短路、断路、虚接等状态。

微控板需提前规划BCM的电源工况条件和功能需求。电源工况条件需设定BAT、ACC、15和on档电源,对设备工作条件进行分类。功能需求一般来说,应具备灯光控制功能、雨刮控制功能、传感器信号采集功能,网络功能及诊断功能。

映射板由可编程电路和可用于存放编程数据的存储器ROM组成。可编程电路一般由可编程逻辑块CLB,输入输出模块即I/O口和互联介质组成。映射是将设计好的逻辑门关系映射成物理元素,分割到各个编程电路中的过程。它是一个虚拟的过程,经过一系列的算法最终转化成物理电路,通过实际的端口来实现。

电器盒是集成了保险、继电器和负载电路的控制模块,主要功能是整车的电源分配、开关线路信号控制和BCM驱动控制。它是最直观的可观测到的部分,包含了大量的保险盒继电器、二极管、稳压管等,并通过插接件进行整车输入输出的交换。接插件一般是与盒体注塑成一个整体,便于节省空间和模块化。接插件的形式比较多,目前主流的是泰科的MCP系列产品,可根据不同的线路要求选择具有防错功能的插接器。

三者之间通过PCB板、端子或者铜条采用嵌入式结构连接就组成了智能式中央电器盒的主体结构。壳体选用硬质阻燃PAB材料,它有良好的绝缘性和耐老化性,价格相对便宜,在国内主机厂普遍采用。

2、模块设计

模块设计是具体的将智能式中央电器板的三大主体部分进行详细设计。微控板是要通过无数电路集成来实现所需的具体功能,也是设计工作的核心和难点。映射板涉及到软件编程,用软件代码实现与外电路的信息交换,是微控板和电器板之间信息交互的纽带。电器板则由很多铜条负责电流的分配,并输出到各用电设备。

2.1 微控板的电路设计

BCM模块中需要用到很多上拉电路或者下拉电路,通过输入信号的采集来进行继电器的控制。设计要求中规定了高有效或者低有效的控制逻辑,并要满足对电源和对地的短路保护功能、防电磁干扰的功能及高低电平的幅值转换、阀值限定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以得出高低电平输入端处理电路的基本结构:

以上输入处理电路在BCM控制模块中是最常用的,其可判断开关信号进行高低电平判断,进而控制继电器触点端的开闭,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的目的。将很多类似的模块集成在一个PCB线路板上,就构成了集成控制模块。另外,有些输入可能是数字量,也有些输入可能是模拟量,数字量可直接由单片机读取,而对于有些模拟量输入则必须经过信号调理/数据采集接口转换成数字信号,供MCU读取,常用的模拟信号采集电路如下图所示:

输入电路接受传感器和其它装置输入的信号,对信号进行分压、滤波和放大,然后转换成适合单片机AD转换器采集的输入信号。单片机将采集的信号进行逻辑分析和运算处理,并将处理数据送至输出电路,输出电路将数字信息的功率放大,有些还要还原为模拟信号,以驱动继电器或者传感器等元器件的工作。

2.2 电器板的电源分配设计

电器板设计的核心的问题在于如何进行电源分配和保险、继电器规格的选择、电性能及电磁兼容性设计。

保险的选择方面,本着先烧保险后烧线的原则,需对输出的各用电器的实际工作电流进行计算;选择带LED指示灯的保险便于故障排查。

用电设备的电流强度为:I=P/U。所以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电流强度直接与设备的功率有关。考虑电压降和热损耗等因素,保险容量一般选为:FA=1.25P/U。实际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冲击电流、保险共用、30+电、B+电及IG电等。

电性能及电子兼容性设计方面,在供电电路的上游增加TVS管抑制瞬态电压突变,在感性负载两端并联反向二级管,来抑制反向电流冲击。

选择过电流能力较强的T2y紫铜作为预埋的汇流条材料,综合考量得出最优性价比的设计方式。

电源分配方面,分配方式完全基于整车电气的设计要求,某电器盒的电源分配局部电路如下图:

上图中近光灯、左右前雾灯由BCM驱动,当BCM收到灯光开关信号,则拉低继电器线圈控制端,灯光开启。IG1电通过可驱动40A电流的继电器控制,同理也是由BCM控制继电器线圈。其它电路直接由保险输出。将电器盒和微控板、映射板通过PCB、汇流条压接在一起,智能中央电器盒的主体结构就设计完成了。图6为典型的层叠式结构:

图6中PCB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BCM控制模块,下层为继电器保险插接模块,层与层之间通过音叉端子连接。预埋了30+电和地线接线柱各一个,通过插接器实现输入或输出功能。

2.3 软件编程

微控板还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用函数调用的方式实现MCU所设定的循环寻址功能。首先设定默认基地址值,此值不能与其它控制器冲突。预先将很多物理地址存放在ROM存储器中,数据以十六进制的形式存在,编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调用存储器中的这些数据。每个功能对应一个唯一的ID地址,又用FMI地址来对同一功能不同信号类型进行区分,这样控制器就会在各时间周期内按这个结构的程序进行循环。数据以CAN报文的形式,通过CAN_H、CAN L两根总线与外部电路进行通信。

3、系统诊断

3.1 诊断原理

在CAN网络中,为了避免总线信息冲突,引入了“非破坏性逐位仲裁机制”。每一个报文都被分派了标识符,标识符=ID=优先级,标识符越小,优先级越高。标识符都是由0100101……等的二进制数字组合而成。0:代表显性位、覆盖;1:代表隐性位、被覆盖。转化为直观的概念就是3.5V和2.5V的电压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周期是毫秒级的。收发器会定期接收和发送具有双向传递功能的CAN-BUS电信号,由主芯片检查有效的电信号并转换为数字信息。

CAN源地址=基地址+偏移地址(设定基地址为:00A0)

PGN偏移常值:保险丝0x00、继电器0x01、错误信息0x02。

在CAN协议中,所有数据均以固定格式的数据帧发送,在发送过程中边发送边检测,若发现错误则终止发送,并将此单元从总线上隔离,不会影响其它单元的数据传输。标准的数据帧结构包含帧起始、仲裁段、控制段、数据段、CRC校验、ACK段、帧结束等七个数据段,每个数据段由不同的位字节构成。

传递这个数据段的介质就是CAN总线,它是由一条黄线和一条绿线双绞而成的铜质导线,有的还需带屏蔽层。在导线最远端串联两个120Ω终端电阻,防止信号反射。将智能式中央电器盒及诊断接口以树状结构并联到整个网络上,则一个网段便建立了。

3.2 诊断工具

目前使用的诊断工具为CANoe,它集诊断、仿真、分析、记录于一体,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特点,还可提供数据库支持。CANoe有八大窗口,常用的为trace window和Bus Statistics window。前者预加载数据库后,用于错误ID信息的显示,后者用于总线负载监控和数据帧检查。

4、结语

本文对智能式中央电器盒的设计与诊断作了简要介绍,剖析了它的组成形式和结构特点,对其原理和整个设计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

本文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系统的设计工作有所了解。智能中央电器盒实际的设计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结合很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设计出在功能和性能上满足主机厂需求的优秀产品。

参考文献

[1]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罗峰,孙泽昌.汽车CAN总线系统原理、设计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宋雪静.基于双MCU的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硬件设计[J].汽车电器,2014(5):35.

[4]李海方,张献军.汽车BCM应用电路设计[J].万方数据库,汽车电器,2009(12):13-16.

上一篇:输配电安全管理下一篇:延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