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计划

2024-07-01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计划(精选10篇)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计划 篇1

教学诊断与改进计划

张元教职工教学诊断与改进计划(全体教职工)

我是一名中职美术专业教师,职责在于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加以分析,自我改进是教学向前发展和向上提升的直接推力,而学校的发展和个人职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线的专业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促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个人,为专业,乃至为学校的发展都起到了增砖添瓦的作用。

一、工作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

(一)专业层面

目前我校美术专业依据省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并根据本校自身情况设置有基础系对口单招班。由于近来艺术行业的发展,家长和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偏高,因此学生大多是以升学为主。在校企合作上,我校美术专业还未真正做到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亮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应组织学生多参观、多实习、多培训。对教师也应组织参观学习,真正做到与企业与社会零接轨。多方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二)课程层面

虽然在课程设置上严格遵守教学大纲实施性教学计划。但对于对口升学的学生来说,应试教育仍是主题,学校教学不能真正以就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有些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必备技能。

(三)教师层面 我校专业教师基本是学校毕业后就进入中职学校当老师,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不够硬,企业实践不够深入。作为教师在日常工作当中,应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学习专业技能新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刻苦专研,提高自身绘画技能与设计创新能力不断与时俱进充实自己。组织培训教师学习素描、色彩、设计软件应用。

(四)学生层面

中职生源普遍质量不高,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兴趣不高。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技能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美术专业学生的强项,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进行市场实习。通过实践认识不足,加强学习上的针对性。对就业层次进行分类。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艺术设计的发展,应以金字塔型为培养和就业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工作岗位匹配。真正体现美术绘画职业教育特点。

2017—2018树立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热爱学生,继续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生活中时刻保持责任心、耐心、热心。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再学习,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

2018—2019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不断向优秀教师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丰富教学经验。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与优秀教师讨论,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2019—2020通过学习积极走访艺术设计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设计软件设备的使用,用于教学。我将积极参加一些教学设计比赛和教师说课比赛类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比赛。让自己走到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多学习,多锻炼。我将更加积极的参与全国技能大赛培训教师学习竞赛项目,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增强技能培训的能力。

二0一七年十月三十日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计划 篇2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场所, 提升其教学水平是现代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针对现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找到其中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这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水平提升有重要作用。

(一) 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地位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任务, 教学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办学水平,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的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分编, 将教学工作指定为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工作, 造成教学工作关注率低, 影响教学水平的提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从侧面提升了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 逐渐引导学校领导关注教学工作, 回到学校基本职能上来, 将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提升学校地位。

(二) 增强学校软实力

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学校教学水平的主要体现, 受我国长期的就业模式的影响,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较低, 对员工素质和技能没有太高的要求, 过低的门槛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发展机会, 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中职教育水平较低, 现有的教学水平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造成了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局面。教学工作的诊改从教学中的问题出发, 进行完善, 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 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毕业生, 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构建出了学校自我提升的内机制, 有效增强了学校办学软实力。

二、学校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措施

根据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要求, 针对教学工作的诊改要做到三个基本, 即: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办学方向和基本管理规范。所以在诊改过程中必须围绕这三者展开, 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一) 做好诊改工作的基础准备

首先完善学校内部制度,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 对学校制度进行改革完善, 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 从诊改目标、原则、计划等方面着手进行制度化, 逐渐将诊改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中去。其次形成诊改工作机制, 一个完善的具有执行力的机制是改进工作的保障, 根据学校制度和国家相关规定, 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机制, 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最后要进行教师队伍建设, 形成一个具有执行力的教师队伍, 能够有效完成改进工作, 配合宣传诊改工作的思想政策, 为诊改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 诊断工作要深入教学活动

诊改工作的中心应该围绕提升教学水平展开, 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做好办学思路诊断工作, 从基础出发, 对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进行改进, 结合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进行办学理念优化, 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建设。在工作中要深入教学活动中去, 这样才能明确把握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学习状态关系到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 所以诊改工作要将学生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 围绕学生开展, 从根本上改善教学工作。

(三) 诊改工作要把握专业与课程设置

不同专业的教学中心是不同的, 培养的社会人才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进行诊改工作时要明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立足于社会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诊改, 针对专业诊改要明确三方面:诊断专业的规划制定、诊断专业计划的执行情况、诊断校企合作情况。专业规划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这是诊改工作的核心内容。根据专业计划进行课程安排是否合理, 教学效果能否达到要求也是很关键的, 最后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诊改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升, 针对社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 这种诊改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要认识到中职学校的重要性, 加强学校诊改工作, 认识到中职学校的办学意义,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2015 (Z6) :3-7.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篇3

关键词:中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23-03

自2009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发布了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除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提高人才质量等纲领性文件外,对学校管理包括中职学校设置和管理、专业设置和教师标准、专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德育和文化基础课程开设、班主任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也做了较具体的规范。

2014年教育部在选取广东、重庆和河南三省市各10所中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测评试点后,经多方研讨,推出了《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旨在对教育部发布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相关制度进行检验。对中职学校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广东作为先行先试省份,在2014年选取了清远、东莞、惠州三市共10所不同类型中职学校试点后,接着又选取了广州商贸旅游职业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参与教育部九个省、市新一轮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这是在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作为办学主体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教学工作,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举措。笔者有幸参与了部、省的相关试点培训工作,下面结合我省实际,从对诊改的认识、诊改的意义、内容和关建点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深刻理解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涵

开展诊改,要以现代质量文化为指引,树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靠自身保障,质量的保障需要“人人重视、人人创造、人人享受”的思想。

(一)诊改的含义和任务

诊改,是诊断与改进。所谓诊断,按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最早将诊断原理运用于社会科学作为内部管理重要手段的是企业。本世纪前后,诊断作为一个重要理念,逐渐引入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引领学校构建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希望通过诊改,引导中职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从而推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评估,即评价、估量、测算。测重事后,是对已完成工作的评价评估,是评判已完成的工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的一种手段。比较教育部即将实施的诊改方案与以往的评估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的不同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诊改更注重从学校内部需求出发,制定专业建设目标,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诊改方案体现出来的专家进场抽样查核的形式,也与评估有较大的区别,将更注重专业剖析和与学校教师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专家进校分前、中、后三个阶段,进校前先登陆学校数据平台,分析数据,查核学校自检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专家进校时,通过与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和教师不同层面的访谈,剖析专业和听课,进一步把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校方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指导学校教学工作;学校根据专家把脉建议进行整改一段时间后,专家再次进场复核学校对存在问题改进的情况并与学校共同查找存在的问题,依此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更高的高度。

二、实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意义

质量的提升一般靠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而形成动力机制的压力一般可分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个部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需要强化以督导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外部评价,形成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建构机制、强化激励,形成中职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内在压力。对中职学校而言,这两种压力目前呈现不平衡状态,以评估为形式的外部评价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学校内部促进质量提升的思路、举措却一直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也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模式。

(一)诊改是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的重大调整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管办评分离”要求利益相关方或第三方组织教育教学评估。这种评估,是对质量成果的阶段性评估。评估的结论不受管理方和办学方主观意愿的影响,评估的实施主体也不直接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劣负责,更没有帮助学校改进的法定义务。那么,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方,如何在办学过程中保质量、找差距,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需要探索新的质量管理模式。诊改的应运而生,将教育行政部门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通过抽样复核等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指导。

(二)诊改是从规模到质量转变的突破口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新世纪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中职教育走过了十几年快速发展期,办学规模达到了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基本持平。随着规模的扩大,师资、设备设施等人才培养必备的条件跟不上,教学质量难保证成为普遍问题。质量持续提升只有学校管理者单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只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

(三)诊改是提升教学工作地位的体现

从理论上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教学而展开。但事实上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成为分管教学副校长的个人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没有门槛的注册入学制度,使学生选择中职空间大了,一把手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招生上;二是不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实训条件与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校长为了经费多方奔波;三是教学工作是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其质量高低相对来说是隐性的,短时间内对提高学校知名度作用不大。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激励学校关注教学工作,必将稳定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三、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包含了6大项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学校在自诊过程中,主要应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理念与思路的自诊

主要包括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学校的办学思路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要诊断学校实际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吻合程度,学校依据区域需要、学校优势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势定位状况,学校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人文修养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状况。

(二)教学工作状态的自诊

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与实践。通过招生专业的数量和结构、各专业在校生数量分布和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诊断专业建设状态;通过已制定课程标准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数、规划教材使用比等核查课程建设状态;通过校领导听课、深入实践教学场所人均次数、评教、学生迟到、缺课率等诊断点考核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状态。

(三)师资队伍建设状态的自诊

主要从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两个方面。除诊断专兼职教师的数量、结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外,更加注重专职教师的培训、企业实践和教师教科研、社会服务成果,兼职教师在专业配置中的数量和承担校内实践教学等工作。

(四)资源建设状态的自诊

包括教学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两个方面。教学投入侧重于诊断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比和教科研经费、教学改革经费预算等;教学资源中关注纸质和电子图书外,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级、类型和数量也是重要诊断项。

(五)制度建设与运行状态的自诊

包括校企合作、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与运行和质量监控状态三个要素。校企合作主要关注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企业捐赠、输送兼职教师数量、接受教师企业实践和校企研发成果等情况;学校管理制度除要求学校章程、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外,还关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依法办学情况和校园安全卫生等;质量监控主要观测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质量年度报告、督导工作和评教覆盖面等。

(六)需求反馈的自诊

主要从学生、用人单位和地市级以上评审项目结果、学生职业能力鉴定和技能比赛结果等方面观测。用人单位反馈方面更注重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转岗率、升迁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

这些诊断点的依据,是2009年以来教育部颁发的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系列规范性文件,是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的最低要求,其中“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占比、校舍建设面积和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等5项指标必须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诊改是真正落实教育教学质量的学校主体地位,构建“我的学校我负责”的治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四、 中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改的关键点

作为首批试点省份,我省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诊改工作,从省级层面创建省级数据管理平台、制定诊改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省级诊改专家库、培训专家队伍等方面,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引导工作。我省有700多所中职学校,单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抽查复核,工作量很大,势必有不到之处,也有悖于开展诊改工作的初衷。因此,作为质量提升主体的中职学校,应该将诊改作为学校内部保质量的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关键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实现质量是立校之本的回归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工匠精神”的提出促使职业学校进一步树立质量战略思想,要搞好诊改工作,关键是中职学校自上而下观念的转变:从教育行政部门要查核学校转变为学校自查监控,从外部评价转变为内部质量提升需要。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要有“不抓教学的校长就不是好校长,不抓质量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的思想,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立身的观念,在其位谋其职。学校如何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校长和管理人员起着关键的带头作用。

(二)做好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长期以来,学校在各种评估中更侧重硬件的建设,对教学质量的衡量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诊改,学校要建立校本化教学诊改制度,通过明确诊改的目标、原则、时间、路径和要求,明确诊改的具体内容,建立诊改机制,并将其列入质量保证体系中,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落到实处,作为常态化周期性工作来抓。

(三)建立教学诊改队伍,实现全员参与

质量持续提升只有学校管理者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诊改平台数据源头采集的实施势必要求中职学校全员参与,只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建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建好平台数据采集和管理、校本诊断专家和依据诊断结论进行改进的教学管理队伍,是诊改的前提,也是保证教学诊改成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2016-04-07

[2] 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教育研究,2015(6)

内部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指导,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学校作为内部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我校自主诊改、教育厅抽样复核、利益相关方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我校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1、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改为手段,推动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2、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3、形成现代质量文化,借鉴国内外先进职教理念及质量标准,服务需求,以人为本,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完善以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水平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文化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组织保障

1、成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机构,加强对诊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2、注重问题导向,将人才培养工作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作为学校诊改工作机构的着力点,重点分析和解决。

3、建立健全诊改运行机制,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形成质量监测、反馈与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

四、工作举措

1、培训动员、提高认识:

采取以内培为主、外培为辅、以外促内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诊改培训。一是召开学校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会、全校教师大会、全校教职工大会,二是选派有关人员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诊改专题培训会,就贯彻落实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有关诊改工作精神,推动我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自主建立适应本校的质量保障体系

工作的认识,树立现代质量文化观。

2、组织学习、统一思想:

以各院部、各职能部门为单位组织学习,以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重点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将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诊改文件打印成册,人手一份。

3、专家讲座、学习交流:

邀请诊改专家举行专题讲座,解读有关诊改政策、质量标准、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等,领会现代教育质量文化精神实质;组织校内骨干到试点高职院校考察学习,通过学习交流,领会精神、明确目标、提升层次。

4、开辟专栏、信息公开:

在校园网和校报开辟“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专栏,集中发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诊改工作相关政策及我校诊改工作动态信息,加大诊改宣传报道力度,营造良好的诊改氛围。

5、建立制度、完善体系:

建立武昌职院常态化、周期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在不低于《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

案(试行)》要求的基础上,补充有利于我校特色发展的诊改内容,制定《武昌职院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手册。

6、优化系统、健全平台:

采用基于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研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方式,优化适合武昌职院自身发展的状态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健全状态数据管理平台,实行源头即时采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提高诊改信息的准确性。

7、诊改运行、效果检验:

按照《湖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表》确定的7个诊断项目、36个诊断要素、90个诊断点的要求,进行诊改运行,做好运行记录,特别强调对诊改过程中原始资料的积累和对运行过程的全程监控,对特色和创新点及时总结、提炼、推广,对问题和不足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使诊改效果真正起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五、实施方案

1、广泛培训动员:

学校先后召开了暑期中层干部会(2016年8月24日)、开学第一天教师培训会(2016年8月31日)、国庆节前(2016年9月29日)以“适应新形势 迎接新挑战 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的教学工作会,在这三次会议上,校长马必学教授、副校长李家瑞教授分别就如何做好我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在学校各层面广泛动员、详细解读诊改文件、进行诊改工作部署。

2、成立教学诊改专门机构:

为保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发文(武昌职院行【2016】44号),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名单如下: 组 长:马必学 谢 民 副组长:李家瑞

成 员:李继文 叶 丹 王 晶 张成华 李 利 陈洪波

吴元佑 余 浩 姚建永 吴 立 黄小法 蒋沧如

李 龙 谢 苏 梅传声 李卫光 柴福洪 谭细龙

张 衡 李 婷 张新建 王 勇 张业明 程彩丽

熊学松 陈 伟 付林军 史习兵

(2)诊改工作办公室:负责学校日常诊改工作的组织、协调、安排、检查及主要诊改指标的落实,名单如下: 主 任:李 利 张成华 副 主 任:陈洪波 王伶俐

成 员:桑 燚 余亚娟 李丽琼 田玉琼 责任单位:校 办 各院部

(3)6个专项诊改工作小组:承担具体的工作职责及主要诊改指标,名单如下: ①专业、课程建设组:

分管领导:李家瑞 组 长:王伶俐

成 员:龚家才 李卫光 吴 立 黄小法 朱乃龙 张 诚

李 丹 向 冲 李 龙 凡 鸿 谢 璐 毛亚梅 责任单位:教务处 图书信息中心 各院部 ②师资队伍建设组: 分管领导:叶 丹 组 长:李 婷

成 员:王惠贤 桑 玲 宁雪萍

责任单位:人事处 教务处 科研处 各院部 ③教学条件保障与建设组: 分管领导: 李家瑞 叶 丹 组 长: 张业明

成 员: 王 勇 熊学松 史习兵

责任单位: 图书信息中心 财务处 校产与后勤管理处 后勤集团④学生全面发展及社会评价组: 分管领导:李继文 王 晶 组 长:张新建

成 员:徐 芳 黄 倩 毛三艳 任 娟 储英华 蒋 敏

彭 静 项 勇 郑 洁 郑丽萍 郑文婷 责任单位:学工处 招生就业处 团委 宣传部 各院部 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监督检查组:

分管领导: 李继文 组 长: 陈洪波

成 员: 何海清 吴 琦

责任单位:质量管理与工作督查处 各院部 ⑥信息宣传组: 分管领导: 谢 民 组 长: 李卫光

成 员: 李 伟 王 婧 刘 俊 责任单位: 宣传部 各院部

3、制定《关于适应新形势 迎接新挑战 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若干决定和意见》:

为加快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及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学校用两天时间,专门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二级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参加了会议,马必学校长就进一步加快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做专题报告,全体与会代表经过讨论,统一认识,一致通过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若干决定和意见》(武昌职院行【2016】49号),该《决定和意见》明确了我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任务、改革与创新举措、组织保障、推进计划等,突出了教学改革创新与整改工作的内涵、目标、方针、任务和主要措施、工作思路、工作进度与安排等相关内容,为做好我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编印文件、组织学习:

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汇总,编印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文件汇编”,人手一册,组织全校教职员工以集中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领会精神、掌握要领。

5、召开推进会、确定教学诊改任务分解:

学校于2016年10月8日、10月28日先后召开由诊改工作办公室、6个专项诊改工作小组全体成员参加的“专项诊改工作推进会”,按照各院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属性,制定《武昌职业学院诊断改进任务分解表》(见附件),对“武昌职业学院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中的7个诊断项目、36个诊断要素、90个诊断点的内容,明确职责、逐一分解和细化,做到每一个诊断项目和诊断要素都有责任部门负责落实和实施,《诊断改进任务分解表》将36个诊断要素和90个诊断点分解到所有二级学院(部)、所有职能部门。

6、开辟诊断与改进专栏:

学校宣传部已在校园网和校报上醒目位置,开辟“武昌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专栏,及时发布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诊断与改进最新信息、兄弟院校相关动态、我校教学诊改工作进展情况等,以指导和推动学校诊改工作顺利进行。

7、加强专业建设:

(1)制定(修订)学校及二级院部“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建设目标等;

(2)制定(修订)校级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内涵及标准;

(3)启动第一批校级优质专业(10个)、特色专业(5个)、品牌专业(2个)评选工作;

(4)加快工业机器人技术、高档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建设;

(5)制定各二级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实施方案》。

8、加强课程建设:

(1)制定(修订)各专业“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目标等;

(2)制定(修订)各专业优质课程、核心课程、普通课程建设内涵及标准;

(3)明确和强化每个专业5门左右核心课程建设目标及任务;(4)启动第一批校级优质课程(含核心课程)评选工作;(5)举办校内微课、信息化教学大赛,制作若干门慕课。

9、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制定(修订)学校、各二级院部“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目标等;

(2)制定(修订)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

干教师、普通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及管理办法;

(3)制定专任教师挂职锻炼、教育教学培训有关规定及办法;(4)制定(修订)兼职教师管理、使用及兼职教师库建设制度;(5)修订教学管理队伍考核及管理办法;

(6)编印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工作手册;(7)根据各专业现状及需求,2016年~2017年,引进专任教师50名左右,其条件应符合(武昌职院行【2016】49号)的要求;

(8)按照不低于1:40的比例,充实各专业兼职教师库数量。

10、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1)制定《三学期制实施方案》;(2)制定《现代书院制实施方案》;(3)制定《全面推行学分制实施方案》(4)完善《学生学籍学分手册》;(5)修订选课制实施方案;

(6)修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行弹性学制;(7)修订学生免修、免听、间断听课制度实施方案。

11、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及校企深度融合:

(1)制定“十三五”各二级学院“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基础建设规划”;

(2)制定“十三五”学校各专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3)修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及规定;(4)制定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及管理办法;

(5)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校校合作资源库及合作基地;(6)学校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二级学院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组”,制定相关工作机构章程、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

(7)推动每个专业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

(8)确保实践教学“三率”落实:实践教学开出率100%、实训设备使用率100%、实验设施完好率95%以上。

12、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1)撰写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年度质量报告;

(2)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补充规定》;(3)制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方案》;(4)全面实施《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

(5)定期发布《武昌职院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指南》,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13、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

(1)制定《智慧化校园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含不低于1000M带宽的校园网络);

(2)优化学校状态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健全状态数据管理平台,完成“武昌职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14、邀请专家举办教学诊改专题讲座:

邀请省内外诊改专家举行专题讲座,解读有关诊改政策、质量标

准、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等。

15、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充实、完善2015~2016级学校各专业(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认真总结近两年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和实施情况。

16、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

抓紧建立《武昌职院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

17、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试运行:

按照《湖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表》的要求,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在学校有关二级学院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试运行,对运行情况做好记录,同时,撰写学校、校内职能部门、院(部)的年度自我诊改报告。

18、教学诊断与改进全面运行: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计划 篇5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输入检索词为“课堂教学”、“教学诊断”、“职业教育”后,将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课堂教学”和“教学诊断”为关键字进行模糊检索,总共检索到654篇文献,其中—共检索数量为566篇文献;以“职业教育”和“教学诊断”为关键字进行模糊检索,总共检索到65篇文献,其中—20共49篇文献。

1.2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展开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用CNKIE-learning进行文献管理,用Excel和Space软件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图表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年发文量分析

可见,2008—年,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相关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这和推进教学评价有关。职业学校教学诊断研究在—2017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与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有直接关系。

2.2关键词分析

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教学诊断”一词最早出现于,汪东辉教授在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上发表《教学诊断案例分析》一文,“教学诊断”一词首次出现,标志着国内对“教学诊断”研究的开始。20北师大赵德成博士的课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诊断”中提出了“课堂教学诊断”一词。—20,关于“课堂教学诊断”的论文篇数较少,至2016—2017年开始呈上升态势,并将信息化与课堂教学诊断相结合,关于职业学校教学诊断的文章越来较多,且教学诊断内容逐渐被细化,例如刘聃的《基于TQM的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对教学诊断进行了分析;李传伟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研究》,从学徒制的角度对教学诊断进行了分析;王志国的《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更是将诊断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展开了深入探讨。

2.3研究内容分析

2.3.1关于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研究

张辉蓉认为教学诊断具有诊疗、反馈、矫正、解救等功能;王增祥认为教师的教学偏差及专业偏差是教学诊断中的重要内容,是诊断者依据一定标准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比较及评判的过程;罗凤指出应从教学结果和教学状态两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分析,以便明确改进方向。

2.3.2关于不同诊断与改进主体的研究

刘萌萌认为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是旁听者;肖川认为教学诊断的初衷是让教学能更好地符合学习者的需要,要把学习者作为教学诊断的主体;赖学军认为课堂教学诊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孙国春认为课堂诊断与改进应建立在采集课堂一线信息的基础上,应对教师在课堂中可能存在的专业偏差进行辨析。

2.3.3关于课堂教学流程中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

杨志超认为应对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表征数据进行归纳,建议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观查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模式,可从初始条件、过程维系、目标分析三个维度对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行为与状态数据进行分析。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课堂中重在对整节课的把握,研究者要以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作为诊断研究点。

3研究结论与讨论

3.1课堂教学自主诊断与改进评价观念有待更新

职业学校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理念,要建立自主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全面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自主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的实现路径是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方案,架构学校的内控体系,要搭建一个符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要求的信息化平台,明确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目标,最终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3.2课堂教学自主诊断与改进评价标准还需完善

课堂教学是教学诊断研究的`基点,以往的教学诊断工具对教师、学生或师生互动状况的观察与分析,在诊断过程中过于追求标准化。构建课堂教学质量数据诊断分析机制,以学习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的三大标准体系为基础,对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诊断,构建教务处检查评价、督导评价、系部评价、专家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五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形成教师自主诊改,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系部协同改进,上级抽查整改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3.3课堂教学自主诊断与改进评价过程有待完善

建立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自主诊断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需的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通知》中明确“诊改”工作的内涵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条件、课堂教学与实践、校企合作等要素找出自身不足并完善提高的过程”。在评价中,第一,要理顺工作机制。第二,要落实主体责任。第三,分类指导推进。第四,建立数据管理系统。第五,推行专业诊改。

3.4课堂教学自主诊断与改进评价反馈有待加强

重视诊断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通过数字化校园形成大数据教学信息平台,要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达标率、教学测评结果、督导评估监测数据等因素形成课堂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应根据分析报告进行校级的自我诊改,再交与企业专家进行第三方评估,动态分析教学质量的现状,教师应针对课堂教学诊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改进效果应与绩效考核挂钩。

4总结

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其他主体的积极参与,唯有各方主体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顺利进行,以早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红艳,吴志华,龚红英,等.国外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07):3-11.

[2]吴燕.为质疑而教———中美课堂教学的比较及其思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05):23,57-61.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计划 篇6

提高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经济社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根本举措。提高质量一方面要建设好支撑质量的各项要素,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信息化资源、教育教学管理等;另一方面,要建设好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动力机制,防止和克服质量提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建设倦怠。教育部日前出台的《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就在建构中等职业学校质量持续自我提升动力机制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

外部督导与内部诊断形成“混合动力”

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需要建构两大机制: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没有动力,质量提升难以持续;没有平衡,质量提升易陷混乱。动力从压力中来,平衡在科学管理中形成。

形成动力机制的压力一般来说可分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个部分。建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需要强化以督导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外部评价,形成促进职业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建构机制、强化激励,形成职业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两种压力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质量持续自我提升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督导评估为内容的外部评价,学校就会缺失促进质量提升的外部条件,就会或因办学资源不足而难以提高,或因发展意愿不强而停滞不前,或因能力建设困难而得过且过。内部没有刺激质量提升的动因,学校就有可能或因表面繁荣而不思进取,或因目标缺失而无序乱动,或因随机而动而不能持久。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目前两种动力建设呈现不平衡状态。以督导评估为形式的外部评价,由于实践历史较为长久、工作思路渐趋清晰、工作体系初步建成、工作模式日益成熟,特别是随着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被人们广泛接受,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增强。而学校内部促进质量持续提升的思路、举措一直处于理论探讨、实践摸索之中,其理论支撑较为薄弱,实践探索还处于感性阶段,既没有被普遍认可的工作抓手,也没有系统的评价模式。而“诊断与改进”的推出,开始了职业学校建构内部质量自我提升、持续提升的新的工程。

“诊断”本是医学术语,随后企业将其原理运用于内部管理,形成了“企业诊断”理论,促进了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良性运转。进入新世纪后,“诊断”又被一些普通教育的先行者纳入学校管理视野,虽然囿于专家咨询,列为校长治校的参考,有的甚至等同于学校的自我评估,但在引领校长建构反思意识、帮助校长广纳治校真知、促进学校实现自主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将质量提升的重点集中于学校内部

“诊断与改进”作为认知学校工作现状与工作目标之间的差距,并致力于缩短差距的理论和方法的总和,奠定了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新思维。

一是突破了职业学校质量提升一味依赖外部促进的传统思路,将质量提升的重点集中于学校内部,不仅改变了学校被动应对外部压力的状态,而且激发了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突破了促进质量提升的传统模式,从要素强化和动力建构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训条件等要素建设,强化了质量持续提升的支撑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常态化周期性进行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步骤,建构了旨在质量持续提升的自我促进力量。

三是突破了质量提升的传统路径,致力于促进质量持续提升的运行机制建设,将质量保障制度的建构、校本专家队伍的打造、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的建设、年度质量报告的撰写联为一体,形成了促进质量持续提升的工作整体。

四是突破了质量提升的传统方法,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质量提升中的应用,改变传统的过多依赖定性分析的习惯,更多地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寻找质量提升的新的突破口。

五是突破了质量提升的传统方式,创造性地将诊断作为改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坚持问题引领、重在改进的原则,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工作改进上。

六是突破了质量提升的传统形式,将学校自主诊改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抽样复核联为一体,在培植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意识和能力的同时,通过抽样复核,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促进作用,力图使学校诊断与改进在规范平台上高效有序进行。

常态参与、真实显现院校教学质量

“诊断与改进”作为新时期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新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真正落实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学校主体地位,初步建构了“我的学校我负责”的治理模式。

二是创新实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重点的回归,将教育行政部门从传统的制定文件、检查落实、评估效果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在积极履行好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通过抽样复核等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引导工作。

三是建构了推进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复式动力机制,形成相得益彰的促进质量持续提升的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变一个动力为两个动力。

四是实现了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全员参与。质量持续提升只有学校管理者单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只有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出来,才能建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

“诊断与改进”作为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新的动力举措,因远离绩效驱动,没有评价顾虑,涉及不到利益,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远离造假,以常态参与,真实显现教学质量。当然,作为促进质量提升的新举措,其内在价值的充分显现,还需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完善。

同步电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改进 篇7

1 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励磁技术存在的缺陷。

利用KGLF型全控可控硅桥式励磁装置控制的同步电机, 因该装置触发电路较复杂且选用晶体管全分立插件电路控制, 零件热稳定性能较差、控制部分经常出现晶闸管误导通、脉冲丢失、三相电流丢波缺相、不平衡, 励磁调节电位器因经常调节出现死点跳跃、老化失灵, 同时插接件接触不良等原因造成励磁波动不稳定甚至跳闸的情况经常发生, 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

1.2 同步电动机经常出现的故障及原因分析。

同步电动机常见故障表现在:定子绕组端部绑线崩断, 绝缘蹭坏, 连接处开焊;导线在槽口处及端点断裂, 进而引起短路。转子励磁绕组接头处产生裂纹, 开焊, 局部过热烤焦绝缘;转子磁极的燕尾楔松动, 退出;转子线圈绝缘损伤;起动绕组笼条断裂;电刷滑环松动;风叶裂断;定子铁心松动, 运行中噪声增大等故障。一般认为是电动机制造质量问题。虽对制造工艺中的关键部位加强措施, 但没有明显效果, 故障现象仍然屡屡发生。大量调查研究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通过对同步电动机及励磁装置运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对电动机起动, 投励运行中的各种典型状态波形摄片, 研究分析表明, 同步电动机出现上述故障, 不是制造问题, 而是传统励磁技术存在缺陷和技术性能不尽完善所致。

2 问题的解决

改用LZK-3型同步电动机励磁屏, 该励磁屏采用电脑、数字技术研制成综合控制器, 代替原控制插件, 面板采用薄膜按键。改进后的励磁主电路采用无续流二极管新型半控桥式整流电路, 当电动机在异步驱动状态时, 使KQ在较低电压下便开通, 电动机具有良好的异步驱动状态, 有效消除了传统励磁装置在电动机异步暂态过程中所存在脉振, 满足带载起动及再整步的要求;当电动机在同步运行状态时, 电机励磁绕组出现过电压情况下KQ才开通, 对励磁绕组起过电压保护作用, 而在正常同步运行时, KQ不误导通。

2.1 电机在起动及再整步过程中按照“准角强励磁整步”的原则设计。

准角强励磁系指电机转速进入临界滑差, 按照电动机投励瞬间在转子回路中产生的磁场与定子绕组产生的磁场互相吸引力最大, 定子磁场的N、S极分别与转子绕组产生的S、N极相吸, 在准角时投入强励, 使吸引力进一步加大, 这样电机进入同步便轻松、快速、平滑、无冲击。

2.2 采用数字化薄膜面板开关, 按动上升键或下降键, 可在上限及下限所设定的范围内调整励磁电压大小。

采用电脑控制及数字开关, 使装置性能稳定, 完全消除了电位器调节所带来的温漂、跳跃、卡死及易受干扰的弊端。

2.3 电脑系统智能分析失步信号, 准确可靠地动作。

当同步电动机失步时, 在其转子回路产生不衰减的交变电流分量, 通过测取转子励磁回路分流器上的交变电流毫伏信号, 经放大变换后输入电脑系统, 对其波形进行智能分析, 准确、快速地判断电动机是否同步, 对于各类失步, 不论其滑差大小、装置均能准确动作。

2.4 失步自动再整步。

电动机失步后, 立即停发触发脉冲, 励磁控制继电器LCJ吸合, 断开励磁接触器控制回路及励磁主回路, 待整流主桥路晶闸管关断后, LCJ释放, 电机进入异步驱动状态, 装置自动使KQJ继电器入于释放状态, 通过KQJ的常闭 (如图1所示) 接点, 使晶闸管KQ在很低电压下便开通, 电动机异步驱动特性得到改善, 当电机转速上升进入临界差后, 装置自动励磁系统按准角强励磁对电动机实施整步投励, 使其恢复到同步状态。

2.5 晶闸管KQ误导通检测。

在电机进入同步后, KQ开通电压设定值较高, 处于阻断状态, RF无电流通过, 是为了保护电机、晶闸管、二极管、防上过电压, 只有在过电压情况下方可开通。为避免KQ因过压设定值太低, 或开通后关不断, 造成灭磁电阻RF长时间通过电流而过热, 装置内设有KQ误导通检测装置。若KQ未导通, 在KQ与RF回路, 直流励磁电压全部降在KQ上, 在灭磁电阻RF上无电压, 处于冷态;一旦KQ导通, 直流电压降落在RF上, 装置内继电器RFJ线圈吸合 (见图1) , 其接点信号输入电脑系统, 电脑接收到KQ导通信号 (即RFJ接点信号) 后, 对于因过压引起的导通, 电脑会指令其过压消失后自动关断。对因电压设定值太低造成的KQ误导通, 或导通后关不断, 电脑会指令报警继电器BXJ闭合, 通过其接点接通报警回路, 并控制面板上“KQ误导通”信号灯亮, 发出声光信号提请操作人员检查处理, 解决了过往励磁误导通难以检测的弊端。

3 新装励磁装置的应用

调试、设定。励磁电压大小的设置, 通过在控制面板设定功能所设定的范围内调整励磁电压下限值、正常值、上限值的大小, 使电动机中励磁电压不致过高、过低或失控, 本机设定为正常值:55V, 励磁电流160A, 上、下值50V~75V, 由于受到上、下限设定值的限位, 避免出现调节励磁时电压过高或过低而造成波动的可能。由于励磁失步保护信号是从串接在励磁回路的分流器上取不失真的毫伏信号, 此信号经过放大、变换, 再输入微机系统检测并对其波形特征进行智能分析、判断。新增的同步电动机额定励磁电流260A, SH1元件选用分流器规格为300A/75mv。为使励磁直流表指示在表面中间位置选用400A/75mv, 其匹配的SH2元件选用分流器规格为400A/75mv。直流电压表选用150V。

结束语

实践证明, 改进后的励磁主电路在采用了无续流二极管新型半控桥式整流电路控制后, 性能稳定、运行可靠, 保障了设备的高效、高质生产, 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因此该项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蒋宗道, 同步电动机失步保护及带载自动再整步技术[J].电世界, 1983.

[2]杨卫国.同步电动机晶闸管励磁系统的计算机控制[J].沈阳黄金学院学报,

[3]叶建铁, 黄崇明, 胡贤伟, 黄革新.单片机控制同步机励磁系统的关键技术[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1997, 9.

医学实验诊断学教学改进 篇8

关键词:临床实验 诊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051-02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组成部分,是指医生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1]。在现代医学中,实验诊断学的学习是一名合格医生必须经过的培训,如何在众多检测项目中选择快速、准确、经济、适用的项目是合格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先进的技术方法、管理理念迅速被应用于临床实验室,并对传统的实验诊断学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我们教研室在“教育国际化”思想指导下,基于临床工作的实际和现代合格医生的要求,对实验诊断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理顺学习目的

实验诊断学在诊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临床本科生从基础医学引向临床医学的桥梁,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前提,并可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实验诊断学教学目的在于使学员了解实验诊断学有关概念和内容,也包括国内外学科技术方面进展和前沿性的内容;进一步使学生强化实验诊断意识,增强实验诊断临床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内容,并初步具有从事临床实验研究的能力,从而成为本科生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此目的,我们结合当代临床检验技术飞速发展的特点,优化了部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本科生教育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以后学生走向临床开展医疗、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优化教学内容

2.1 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检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它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经营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知识范围,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基本检测项目原理、方法,增加对检测结果的正确认识,从而将这些实验数据和信息与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血常规检查教学中,我们增加了流式细胞仪原理、方法,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复习,通过这些内容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检验医学新进展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将来临床工作中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2 增加临床检验发展趋势的分析

检验医学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往往是临床医学中最先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快速变革,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临床检验发展趋势的讲解,及时检验(POCT)就是其中之一。最近美国国家临床生化科学院(NACB)在其制定的“POCT循证文件”草案中,将POCT定义为:“在接近患者治疗处,由未接受临床实验室学科训练的临床人员或者患者(自我检测)进行的临床检验是在传统、核心或中心实验室以外进行的一切检验”。POCT是检验医学发展的新领域,作为临床检验一种新的检验手段,分析方法快速、简单,现场分析,减少了样品转送流程,缩短了报告时间,实现了个性化的[2]。但POCT也面临众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检测结果准确性等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讲解,使他们对此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在以后行医过程中培养成对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好习惯。

2.3 减少部分检验方法的讲授

新科技带来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方法、仪器不断出现,一些手工、旧的检验方法在大中型医院、甚至一些基层医院已经逐步被淘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减少了这部分检验方法的介绍。血常规是临床检验科最基本的检验项目之一,其经历了从手工到仪器,从半自动到全自动,从三分群血液细胞计数仪到五分类血液计数仪,从电阻抗法到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法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医院中,已经很少利用手工方法进行计数,我们在教学中减少手工计数方法的介绍,而增加了仪器基本原理的讲解,让学员初步了解我们现在大部分医院所采用的检测仪器。我们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强调了检验方法发展的连贯性,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检验医学发展史,让他们体会到检验医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将来可以大展宏图的学科,该学科往往站在医学发展的前沿,增加学员对检验医学的兴趣,使他们对临床医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3 优化教学方法

3.1 增加实习见习机会

检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室手工检测的方法了解检验流程,但随着科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与检验科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实验室检查流程,一直是我们教研室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增加了仪器操作技能的培训,专门给教研室配备了尿液分析仪、血常规检测仪、以及全自动生化仪,从而让学生了解了当代检验科检测的常用方法,增加了对检验科现代检验方法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达到传统与全新概念的有效结合。同时我们增加了同学到检验科见习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和检验科一线人员进行交流,对检验科有一个全面的、初步认识,为将来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更畅通地与检验人员交换意见,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打下基础。

3.2 增加化验单分析教学

实验诊断学是在医生的医嘱下,临床实验室根据医嘱进行的一系列检查,当前国内的现状是,医生与实验室人员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化验单来进行:医生通过化验单说明患者的基本情况、需要检查项目,而临床检验科则是根据这些信息和要求对患者留取的标本进行体外检测,然后通过化验单的形式返回给医生和患者,医生再通过全面系统综合分析后,判断患者健康状况及指导临床诊断、病情监测、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估等。因此,化验单是检验科医师和临床医生之间的纽带。一份完整的检验报告单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医院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题目、就医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病案号、科室、临床诊断、送检医师;二是标本编号、采集时间、种类检验项目及其检验结果、参考值和异常提示;三是送检时间、报告时间、操作者和审核者,发出检验报告时,应经2位检验医师检查审核,重要检测项目应经实验室负责人审核。在检验过程中,如发现溶血、脂血、黄疸等可能干扰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应在检验报告单的备注栏标明。对有疑问的结果,应复查并主动联系送检医师详细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必要时重新采集标本检测。对急诊或危重患者,收取标本和发放检验报告时间应具体到[3]。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规范填写检查申请单,规范出具检查结果,综合全面分析结果等等,使学生对实验前、实验后质量控制有一个全面认识,为将来更好的利用好实验室诊断指标打下坚实基础。

3.3 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实验室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医学事业的发展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4],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包括检验医学在内的医学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同学的创新能力。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早期筛查、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以及肿瘤治疗方案等方面被临床广泛应用,单独使用灵敏度都比较低,特别是用于早期诊断漏诊率较高。如何提高早期诊断率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尝试用多项指标组合以提高阳性诊断率,有人主张高危人群乳腺癌筛查用乳腺癌特异蛋白、TPS和C-erbB2,而对于病情监测和术后早期复发用CEA、CA15-3联合应用,我们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己根据每个肿瘤标志物的特点,针对不同种类肿瘤进行组合,然后进行集体讨论,从而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加强了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5]。

总的说来,实验诊断学教学是医疗系本科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我们对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紧跟现代临床检验技术发展步伐,熟悉当代临床实验室工作流程、激发同学创新思维,从而为将来他们走向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利用实验室诊断为患者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改的实施,将学员从基础医学引向临床医学,以达到“面向世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黄祥芬.即时检验(POCT)发展现状与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154-156.

[3]赵洪波.临床检验分析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和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231-232.

[4]曾照芳,向华,谢国明,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实施《临床检验仪器学》精品课程建设[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6):737-739.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计划 篇9

龙里县第四小学 罗林群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高级的脑力劳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功夫要下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有效地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努力构建“自主、智慧”课堂,出来,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引领下,发挥好主体作用,乐学善学,有效发展。

一、目标与要求

1、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事件,真正让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

2、掌握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并能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调控课堂教学生成及随机应变,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成为胜任自己本职工作的称质教师。

3、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认真总结,认真体会,认真反思,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按时上交。

二、学习形式及要求

1、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和缺旷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自学过程中要认真做学习笔记。

三、学习内容:问题4如何有效完成实践活动的教学?问题5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达到标准

1、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提问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总体设计。课前,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弄清问题实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中心,针对重点难点,着重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这些提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二是要选准突破口。提问,最忌大而空和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应把突破口选在一个牵一个而发动全身的关键上。

三是要给思考时间。提问之后,要让学生动动脑筋,想一想,尔后在适当时间回答提问,以期达到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目的。

四是要注意最佳角度。应该从针对学生实际疑难,开扩学生的思路,落实文道统一三方面去考虑。

五是要有应变能力。

教学质量改进计划 篇10

学校:智新明东联校姓名:

教学质量改进计划

教育质量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讲,是检验我们办学成效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农村小学的生命线,为了实施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我校根据农村小学实际情况,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和因素,遵循教育规律,聚焦课堂,因材施教,谋求学校内涵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更好地构建符合农村学校发展的教育质量保证机制,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铸就品牌,特制定学校教学质量改进计划。

一、现状分析

1、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掺杂了很多人为因素,不能按章行事,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存在着看人论事的处理办法,对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缺乏果断处理,致使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成为一种摆设。

2、评价体系不尽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不平衡,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以及教材的使用监控较少,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不力。

3、反馈体系不健全。对于教学质量监控,只重视评价标准的研究,不重视反馈信息的落实解决和跟踪,在整个具体的反馈实施过程中不能准确的处理反馈信息,某些重要信息就此不了了之。

4、知识结构不合理。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人员所学专业五花八门,很少是教育管理科班出身的,虽有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教学管理理论基础和能力,对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也只是在摸爬滚打中悟出的一点道理。

二、改进目标

1、开展“有效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聚焦课堂、关注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2、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积极发挥专家的引领作为,着力开展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3、以打造特色强势学科为目标,重点加强英语、数学的学科建设。

4、强化校内教学质量视导制度建设,构建符合民办学校特点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三、实施措施:

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潜心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扎实开展“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与实践,要根据生源变化和参差不齐的现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发展的目标。

(一)、强化教学常规,实施精细化管理,向常规管理要质量

学校明确提出以管理求生存、以管理促质量、以管理谋发展。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全力以赴落实常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三指导”,即: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学生的课堂质疑和听课方法,指导

学生课后的温故知新。其次,切实把好备课关、授课关、作业关和辅导关,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选编与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查;学生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认真作业、认真复习、认真应考。第三,领导深入课堂、深入师生中间,做到认真听课、认真开座谈会、认真分析各种信息、认真常规检查、认真组织考试、认真考核评估。使“教”、“学”、“管”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保证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第四,要在强化落实上下工夫,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精心选编学生练习,课堂教学严格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并使这种精细化的教学行为固化为每位教师的工作习惯。第五,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四落实”,即:做到落实课前、考前集体备课制度,一人主备,集体讨论;落实单元检测制度;落实作业、试卷批改分析反馈制度;落实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原则。第六,健全教学监管和奖惩制度,强化教学质量全方位的监控机制。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把每月第一周定为领导听课周,了解教学动态,及时传递信息,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强化教学反馈机制。

(二)、认真研究和探索学生的认知规律,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质量

教育质量的提高应该建立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详细信息,每个学期做到家访的全覆盖,每个教师都要写出每个学生的分析报告,让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有充分的了解,设置“最近发展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其次是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念。要通过学习,使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二期课改理念的认识,要通过课堂教学比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更多示范课、优质课。第三,我们提出“让题海留给老师、把精题传给学生”,针对近年新课改的新要求,中考的新变化,要求教师做好“回顾展望”工作,就是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列出一张张表格,编织自已的知识网络,通过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对知识体系的再加工,让学生得到最有效、最明晰、最简易又最便于记忆的知识和方法。第四,我们认为“学习最有效的办法是向错误学习”,我们要求教师和学生对“错误”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批改作业时、批阅试卷时、与学生交流时,既要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更要了解学生的困难、学生的缺陷,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一本“错误集”,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向错误学习”来达到改正错误,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三)、实施分层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向因材施教要质量

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之上,既要重视他们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征,因材施教,最终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合理的发展。我们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发展的潜能,特别注重学习困难生的转化,我们针对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分层辅导的原则,确促“优等生充分发展,中等生不断提高,困难生明显进步”。

(四)、开展“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与实践,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我校将教科研的重心下移,将教研主动权下放,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一线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向

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继续实行三级研究制度和教科研修一体化校本研修模式,并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课题,组织教师根据有效教学的理论,人人制定了“有效教学”的行动计划,并提出了“四个一”,即每个人教师参加一个课题研究,每学期开一节组内以上公开课,教研组活动时做一次首席发言评课,写一篇学科有效教学研究论文或案例或反思文章。我们将通过研究“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和“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来实现有效教学。

四、总结问题,反思整改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质量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次活动使学校教学工作呈现一派忙碌又愉悦的氛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强化了教师“质量强校”的意识,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同时,活动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少数教师工作散漫,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积极性不高;常规工作流于应付,缺乏创新意识。针对上述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制定如下措施进行整改。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组织教师加强学习,使学校提出的“面向全体、善待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形成共识。大力推进、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使教学常规管理科学化

1、学校组织教研组长形成核心组,进一步研讨和修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及相应的考核与奖惩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引导学校教研活动,使学校教研活动正常化、规范化、有效化。对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并进行适当地奖惩,以激励教师规范高效地完成教学常规工作。

2、建立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备课、作业、辅导、测试等日常教学行为做出详细的更加切实可行的规定,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严格考核,努力实现精细化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长效监控机制。随机抽查教师的备课情况,及时复备课,写课后反思及对后进生的辅导。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水平

1、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干部教学指导能力

(1)坚持干部自主学习与集体理论学习研讨相结合,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每人有专题的交流。支持教育教学干部参加有关培训,提高干部的教学指导能力。

(2)继续坚持领导干部“三个一”制度,深入一线,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和老师们一起备课、上课、评课、共同研讨教学、教材、学生,和老师们共同提高。

(3)进一步落实领导班子每周集体听课、会诊及分散听课制度,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派代表与教师说课反馈,促进课堂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

2、强化教师基本功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细致分析自身教学,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落实。要求老师们抓住市组织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这一契机,通读一至六年级的全套教材,把握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落实学段的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教

材。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网络教研活动,要求老师们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抓住学习交流的机会,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工作,组织教研组长学习教学管理制度和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完善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加强对教研组长的指导力度,组织教研组长交流,改进工作。

(四)家校合力,共商教育

营造全社会关心孩子的氛围,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专题家长会,提高家长对学生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以年级组为单位,各年级与家长共同探讨对学生的教育,家校紧密结合,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等,家校紧密配合,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长效提高。

上一篇:税审报告范本下一篇:仁爱英语九年级上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