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家庭文化论文

2024-09-18

泰国家庭文化论文(精选6篇)

泰国家庭文化论文 篇1

一、引言

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的增强, 彼此与彼此之间的了解也不断的增强。近年来, 我们与泰国不断合作交流, 无论是科教、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 我们对泰国文化也有了很好的了解。泰国于世界上很多的国家比起来, 也能算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了。据有关资料显示, 泰国有人居住的历史有好几千年, 那就是泰国传统文化的开始。

二、泰国文化概况

泰国文化历史悠久, 其文学、艺术、绘画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泰国政府很重视维护本民族的文化, 认为泰国文化体现的是国格, 是维系国家团结的重要根基, 对国家的稳定繁荣有决定性的影响, 维护文化就是维护国家, 于是每个泰国人都热爱自己的国家, 保护自己的特有的文化。

泰国文化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语言文化、宫廷文化、传统文化。泰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平时里与人文、农业、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文化习俗。这些传统文化习俗基于家庭, 也就是文化无形中要求尊老爱幼、尊重师长, 尊崇僧人。 因为泰国90%的人们是信仰佛教的, 佛教传遍泰国并己深深地影响了泰国人民。而该文主要是研究泰国文化里的家庭传统文化。

三、泰国家庭传统文化

泰国家庭传统文化主要就是指家庭生活作风及生活方式, 具体表现为:泰国人进家里去, 是要脱鞋, 大部分人是光脚在家里行走的;另外泰国人和老一辈或者比自己大的人见面的时候, 要举起双手拜;其次说话要小声点儿, 因为泰国人不喜欢说话很大声的人, 觉得没有礼貌;再次比自己大的人, 要称呼他为“phi” (就是“哥哥”或者“姐姐”的意思) ;最后“谢谢”这两个字成为每个泰国人的口头语。

泰国人相互见面时双手合十说声“sa wuat di kha” (泰语“你好”) 。而面对不同身份的人问候时, 双手指尖轻触不同的位置, 同辈人之间不高过下巴, 问候长辈则指尖到鼻尖, 问候僧侣及佛像, 则指尖高至额头, 甚至下跪合掌。另外泰国人在家里, 通常是孩子每天出门一定要和父母“wai” (即:拜) 并说声“sa wuat di kha” (泰语“再见”) 来告别, 如果家中有祖父母, 更应该“wai” (即:拜) 才能离开家, 或者晚上回家见到父母也必须“wai” (即:拜) 来问好, 言外之意就是告诉父母自己回来了, 类似中国古代大家庭里的请安之意。每天都必须如此, 没有例外。这些礼仪让很多外国人折服和惊叹, 因为它融入了感情融入了自己国家的文化, 这就是家庭传统文化的延伸。

谈到泰国家庭文化,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一看泰国人对于亲戚朋友的称呼。在泰国文化中, 对于亲戚朋友之间的称呼划分不是特别严格。在泰国, 阿姨或者与父母同辈的亲戚, 如果年龄与自己相仿, 可以称呼为phi+名字, 译为中文便是:xx姐姐或xx哥哥。因为在泰国称呼为phi, 是尊敬人的意思, 甚至有夸赞该人年轻漂亮或者年轻帅气的意思。另外, 在泰国, 去朋友家做客, 朋友的父母, 自己可以跟着叫pho、mae, (译为“爸爸、妈妈”)

四、中、泰家庭传统文化对比

根据本文里对泰国家庭传统文化大概的了解与阐明, 我们不难看出泰国与中国家庭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不同。中国与泰国之间也是按照家庭伦理道德来划分辈分,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辈分、等级、秩序并未如同泰国那般严谨, 当然也就意味着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尤其是近现代, 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像泰国“wai” (即:拜) 的礼仪。

在中国亲戚之间的称呼, 没有泰国那般严谨。但中国人很重视辈分, 尤其是祖父母或者年龄较长的长辈, 对辈分更加看重。即使阿姨或者与父母同辈的亲戚年龄与自己相仿或者小于自己, 绝不允许称呼为哥哥或者姐姐, 最多可以直呼其名。因为在长辈眼里, 称呼错误是对该亲戚的不尊敬或者是不孝顺的变现。其次, 在中国, 如果自己去朋友家做客, 称呼朋友的父母, 只能是根据朋友的父母的年龄和自己父母年龄相比较, 称为伯父、伯母或者是叔叔、阿姨。没有任何人会跟着朋友叫pho 、mae (“爸爸、妈妈”) 的。

五、结语

通过整篇文章的以上观点是笔者基于对泰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 对比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研究而来的观点与看法, 也就是说以上观点就是个人对中、泰家庭传统文化异同的分析与研究, 也就说明了泰国文化中独特的家庭传统文化。

澳门另类文化“泰国佛牌” 篇2

佛是觉悟者

佛教文化在中国、东南亚,甚至西方等各个地区,对生活、艺术、建筑等领域有著不可比拟的影响力。其创始人是约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的悉达多太子,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释迦摩尼佛。然而释迦摩尼佛並不是第一世佛,他只是在世间创造了佛教。据说,此太子其实是一位生生世世追求真理的菩萨转世。他的功德已修圆满,但由於他不忍看到众生还在生死里轮回,所以发大愿要为众生示现成佛之道。“佛”的真正意思是“觉悟者”。后来其学术思想传到中国,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佛学,依照一般习惯,都以大乘、小乘来区分。刘师傅说:“中国的佛学与佛教,乃大、小乘並列,其中比较偏向大乘;现在流行於西方的佛学,大多数偏重小乘,认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东南亚各国的南传佛教,大体都是以小乘为主的。”

泰国佛牌的由来

相传古时泰国有一位笃信佛教的高官,在家里供奉了一尊佛像,每天早晚均会诵经。有一天,泰国某地区出现旱災,泰皇得悉此事,便派遣高官前往災区视察。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希望带同佛像前去災区,以便能继续早晚诵经祈福。可惜佛像太大,无法一同带往。当晚,高官做了一个梦,梦见佛像叫他用寺庙的泥土,按他的模样制作一个牌佩戴在身上,一同前去災区,这样便能得到佛的保护,使他平安、顺利。他醒后便按梦中指示制作成牌佩戴身上。到了災区后,他依然每晚诵经祈福,不久,災区的情況真的好转起来。

其后,高官在乡间寺庙里当上僧侣。修行期间,还继续製作佛牌,给善信奉请。希望他们也能得到佛祖的庇佑,带来好运。至此,佛牌便在民间流传开去。

佛牌的不思议作用

刘师傅说佛牌,为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特别是泰国)中之一大特色。基於对佛祖虔诚的信仰,寺院高僧会制作各种趋吉避凶的护身佛像,佈施给僧众居士等结缘,或为庙宇等慈善目的作筹款之用。

佩带泰国佛牌,在泰国及东南亚一带相当普遍,更因泰国旅遊业发达,渐渐遍佈全亚洲。但为什么佛牌具有能助人事业、财运、人缘、权力等等多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呢?相信真正了解的人並不多,现在便由佛牌的製造过程,找出泰国佛牌的力量来源。

古时製作佛牌,从选择製佛用料开始,全由高僧一手一腳製造。但现今为求佛相传神美观,製佛所用的工模多交由工模厂制造。我们所讲的真正泰国佛牌,是在选择用料、及製造佛牌的过程皆由佛寺负责的作品。高僧会预早收集材料(因其中部分製佛材料不是容易找的),製佛用料一般为经粉香灰、药材、圣地泥土、及多种圣物;如用金属製造佛牌,则多利用铜片。齐集材料后,高僧会为製佛材料加持,加持一般会将材料磨碎铺平,然后在材料上一边念经一边写上经文符印,不断重複,务求将经文力量尽可能的注入材料之内,一天不够,便十天、三十天、一百天,直至高僧认为足够为止。如利用金属製造佛牌,同样高僧会在铜片上写上经文符印,不断念经加持。当製佛的工模完成后,高僧又会为製佛工模念经加持。製作时,高僧会在每一个流程中不断念经加持,直至制成佛牌;再由一位或多位高僧开光念经一段时间,一般为最短三个月,才会给善信恭请。

对於身处異国的我们来说,对佛牌感到陌生也很正常。其实佛牌並非泰国佛教的专属品,在我国民间信仰或道教庙宇中,也有各式各样趋吉避凶的护身符让信众恭请。藏传佛教中更是时常製作各种护身圣物如甘露佛牌,各式本尊咒鬘等等。泰国佛牌之所以殊胜的地方,在其类似於藏传佛教的护身圣物,在选择圣物用料和製作整个过程极为严谨,另外,与它完成后的开光加持也是分不开的。人们相信,由於佛牌製作过程中注入许多高僧修行者的无比慈悲和強烈的修为念力及经文的力量,配合佩戴者的诚心信仰,往往能产生出种种不可思议的感应;久而久之,便形成当地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环,也充分展现了泰国佛教艺术的精华。在泰国,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身上佩戴一个或多个由寺庙高僧所开光製作的佛牌做为护身之物。如果您曾经去过泰国观光旅遊,相信都在参观著名寺院时,被寺里的僧人赠送佛牌结缘,或是在当地恭请过四面神回家供奉。

但在我们生活的地区,一般民间庙宇给人结缘的护身符,卻往往都是委託工厂开模大量製作。信众奉请时,几乎都只是自行拿到庙里香炉前过炉,随即取回佩戴,大多人只是求个心理安慰,不具有什么明显效果,这也是为何在泰国佛教及藏传佛教徒心中,由高僧所製作的佛牌圣物能如此广受欢迎的原因。

刘师傅说,佛牌的神奇作用,只是一种助力,最主要是给配戴者如人缘、财运、事业这些功效,並不是佩带了佛牌便能横财就手、事业平步青云。因凡事必需要经过自身努力才能得到成果。在泰国,佛牌的价值並非以种类来区分,千万不要以赏玩古董的心态来评鉴泰国的佛牌,不是年代愈久远的、数目愈稀少的佛牌价值就一定愈高。道理如同複制画一样。

刘师傅补充说,佛牌珍贵的地方在於僧侣的加持,一块未经加持、开光的佛牌和已经过加持的佛牌价格差距可以高达数十倍,而著名僧侣加持过的佛牌价值更是不菲。对於一般人来说,未开过光和开过光的佛牌是很难加以分别的。如果大家仅爱好搜集泰国文物,建议购买外型相同,但未开光的佛牌把玩即可。若需要的是保身用的佛牌,可亲至著名的寺庙(泰国的庙宇相当多),或向该方面专业人士购买,避免买到未经过加持,或不正道的佛牌。

泰国家庭文化论文 篇3

云南省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 不断的加大与深化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 不断提升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同时, 也加大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与交流。而在桥头堡背景下, 促使了对东南亚语言人才的需求, 与此同时, 中国文化也不同程度的对东南亚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文化是相互影响的, 所以泰国文化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即为:中国封建社会下逐步形成至今还未被摈弃的文化精髓, 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文化。然而, 在本文中笔者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则主要是指:中国风俗、文明汇集而成的中国民族文化, 也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文化外, 还包括其他文化,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是来源于过去、结合现在与将来的所有文化意识, 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是指:一个家庭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 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家庭文化在传统文化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与社会和谐与否有着密切关联。这个概念既没有国界, 也没有界限, 正如文化定义一样, 全球对文化的定义大同小异, 惟独是在表述上略有变化, 但实质是一样的。泰国的家庭文化可以定义为:泰国家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是泰国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所有方面的体现。 在本文中, 笔者主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泰国家庭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对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多方面的影响作为研究分析。

三、泰国家庭文化的具体表现

(一) 生活方式与生活作风

1. 进家里去要脱鞋。

2. 和老一辈或者比你大的人见面的时候, 要举起手拜。

3. 说话要小声点儿, 因为泰国人不喜欢说话很大声的人, 觉得没有礼貌。

4. 比你大的人, 你要称呼他为“phi” (就是“哥”或者“姐”的意思)

5.“谢谢”这两个字成为每个人的口头语。

(二) 传统习惯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 也就有自己的传统习惯, 泰国也不例外。泰国是一个很具民俗礼仪风范的国家。人民爱和平, 重礼仪, 是一个礼仪之邦, 以" 微笑的国土" 著称, 各种场合都比较注重礼仪。

(三) 家庭伦理与道德规范

家庭伦理道德主要是多元伦理, 大部分是来自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及道教等, 多种文化相结合的表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对东南亚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 为人处世之道

深受佛教影响的泰国人颇有涵养, 一贯讲究“温、良、恭、俭、让”, 并且总是喜欢面含微笑, 是故泰国在国际上亦称“微笑之国”。由于泰国人民信仰佛教, 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 使泰国人形成了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也许正是因为佛文化的影响, 泰国人对每个人都示以微笑, 故而泰国人的为人处世是比较真诚与好客的, 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友爱互助。

四、文化影响

随着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 现代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的接触甚至接受了许多现代西方文化, 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仍影响着外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就包括影响着泰国人的家庭文化方面。中国和泰国是友好邻邦, 中泰交往的历史由来已久, 尽管已居住长久的泰国华人, 也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 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等, 但是保存了中国人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 这民族意识一方面来源于早期的民族血缘, 一方面来自华人华文教育。当然华人在泰国生活的社会背景下, 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 因此就使得他们既有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特色, 又受到泰国这个大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和当地人民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的影响。近些年华人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参政意识也都比较强烈。这些, 正好表现出华泰两族文化长期接触、融合以后建立起来的新的华族文化观念。总之, 中国传统文化与泰国的家庭文化是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 才使得双方共同促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立生.泰国文化艺术史[M].商务印书馆, 2005 (8) .

[2]李拂一.中国文化对泰国的影响[M].中华文化出版社.

泰国文化的发源地——素可泰 篇4

素可泰王朝的历史

素可泰王国即中国史书上所说的暹国,建于13世纪。此前,湄南河流域的泰人处于真腊帝国(柬埔寨古王朝)的统治之下。1238年,泰族部落首领膺它沙罗铁(1238~1270年在位)趁真腊帝国衰落之际赶走真腊官吏,宣布独立,并以素可泰为都城建立了素可泰王国,这是泰国史上第一个王朝,首领膺它沙罗铁自立为王朝第一代国王。

到兰甘亨统治时期,素可泰的国势达到极盛。兰甘亨是素可泰王国的第三代国王,《元史》称之为“敢木丁”。兰甘亨武功文治成就卓著,他不断向外扩张,其势力逐渐扩展到整个湄南河流域及附近地方,使素可泰王国成为中南半岛的一大强国。他留下的第一块泰文碑铭记载了素可泰的疆界,当时素可泰王国直接或间接统治的区域超过现今泰国的版图。他不仅以武力建立了领土广袤的国家,同时还进行了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实行军政合一的君主集权制,制订出了泰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参照巴利文(古印度文字)和吉蔑文(今柬埔寨文的前身),于1283年创立了泰文字母系统,为泰国民族文化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所以有人称赞兰甘亨是“泰民族文化的肇始者”。兰甘亨还从锡兰(斯里兰卡)引进宣扬平等主义和重视现状的小乘佛教,用它来对抗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素可泰时代值得称颂的成就还体现在艺术雕塑和建筑方面,素可泰艺术家吸收了高棉、印度和锡兰文化,创造出华丽的寺庙和陶瓷,这些也成为今日泰国最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遗产。

兰甘亨的统治时期是素可泰王朝的昌盛时期,人民安居乐业,在兰甘亨石碑中就有“凡水皆有鱼,凡土皆有稻”的描述。他还将一口铜钟挂在王宫门前,百姓鸣钟喊冤,就能得到国王的接见。在对外交往中,兰甘亨与中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多次遣使访问中国。据说,兰甘亨曾于1294年和1300年两次亲访中国(元朝),并邀来中国陶瓷工开窑烧制陶瓷,创立了泰国最早、最著名的“宋加洛瓷器”。兰甘亨于1317年逝世,泰国人非常尊崇兰甘亨,称其为“大帝”,还有人称其为“泰国之父”。

素可泰古城是随着素可泰王国的兴起而兴建的,被视为泰族的发祥地,先后有9位国

王在这里统治国家持续200年之久。素可泰王朝灭亡后,都城素可泰亦遭到破坏遗弃,后来又在其东面约10千米处另建新素可泰城,这就是今天坐落在永河左岸的素可泰府首府。

古城遗迹

素可泰古城是泰国中部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迹。古城中央是王城,呈矩形,许多最重要的遗迹包括20多座寺庙就在王城内。与泰国的许多古城一样,素可泰古城的布局也遵循着固有的法则:中央是宏大的寺庙建筑群,四周围绕着城墙和护城河,外围是绿油油的稻田,更远处则是丛林茂密的山峦。

进入王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铜铸的兰甘亨国王的纪念像,他安详地坐着,右手持经,左手相指,似乎在教诲人们。背后的4幅大型青铜浮雕记载了他的丰功伟绩,左下方的四方柱石碑是兰甘亨石碑的复制品,原碑出土于19世纪,是泰文字母创立以来的第一块碑铭,刻于1292年。

王城中央坐落着古都最大最重要的寺庙——玛哈泰寺。玛哈泰寺是素可泰王国的精神中心,寺庙占地长宽各200米,中央的塔台是由首任国王膺它沙罗铁建造的。14世纪40年代,卢泰国王对其进行了重建,用以安放佛祖舍利。其后的统治者不断地增加这里的建筑,到素可泰古城被废弃时,这里已有200座佛塔和多座佛殿,其中主佛殿与中央塔群排在同一东西轴线上。如今这里留下一尊巨大的坐佛像和众多的立柱,可以想见当年的佛殿是何等壮观。与泰国其他主要的佛像一样,这尊坐佛也是坐西朝东。佛塔的形式多样,主塔中莲花花蕾形佛塔耸立在寺庙中央,由8座小塔拱卫,具有纯粹的素可泰古典风格;方形大基座四周雕刻着168位佛陀弟子的形象,弥足珍贵;主塔两侧不远各竖一座12米高的佛祖立像。此外还有阶梯金字塔形和八角形的佛塔等,不一而足,体现了素可泰时代建筑艺术的繁荣。寺庙内还有荷花池塘,清风绿荷,水映寺影,亦增情趣。

在王城西南方的西沙瓦寺中有3座建于12~14世纪的玉米棒形佛塔,这是高棉式的佛塔,显示出真腊帝国的影响。沙西寺坐落在一个大型人工湖中央,钟形塔前有巨型佛像,经修复后壮观如昔。王城北部的索拉萨克寺有座建于15世纪早期的砖砌钟形佛塔,其方形基座由24头灰泥塑造的大象支撑着,这象征着由大象托起的须弥山。须弥山是印度神话中的山名,亦为佛教所采用,许多佛教造像和绘画都以须弥山为题材,用以表示天上的景观。

素可泰王朝的王宫坐落在王城中央,红砖铺就的地基上只存有一些断墙残柱,从中依稀可窥见当时王宫的面貌。据专家考证,王宫的宫殿面积不大,建筑也较朴素,紧靠着宫殿的班尼翁寺是当时王家拜佛的地方。城外还有环象寺(32头雕象环绕塔座)、西春寺(以大佛坐像著称)等遗迹。

兰甘亨国立博物馆

王城东南部建有兰甘亨国立博物馆,为纪念兰甘亨大帝而得名。1964年,泰王和王后主持了开馆典礼。博物馆的馆舍由两栋楼房组成,前面一栋于1983年建成,为纪念创制泰文700年而建,所以叫泰文楼,主要通过图片和模型来介绍素可泰的过去和现在;后楼是一幢灰白色的二层楼房,在这里陈列着从素可泰古城遗址乃至周边地区发掘的文物。

博物馆的展品包括泰国各种古佛像、佛牌、陶器、木雕、石刻和兵器等,这里所说的佛牌是泰国独有的一种佛教圣物,是佛像的小型浮雕版本,用来作为护身符。馆内还有兰甘亨国王于1292年制作的第一块泰文碑铭的拓本和一座行走姿态的铜佛像,系素可泰时期的文物,被视为镇馆之宝。馆内瓷器很多,其中中国瓷器就有400多件,如浙江龙泉出产的元青花缠枝花罐、元青花盖罐和江西景德镇生产的明代青花碗等,上面都绘有各种花卉和图案,工艺精美。在博物馆内还可以看到兰甘亨国王亲自判决民间案件的石板,素可泰古城中的一些文物如沙西寺中原有的铜佛像和中国陶器被修复后,也存放在兰甘亨博物馆之中。

本文配图见中插

【责任编辑】王 凯

泰国汉语文化传播综述 篇5

1. 历史背景

汉语文化, 狭义来讲即为华夏文化。几千年来, 汉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睦邻各国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从东南亚邻国泰国我们就可以找到汉文化传播的踪影。

早在两千多年前, 中泰两国就有了经济文化的交往。在泰国, 汉语传播的早期模式可以追溯到华人为子女设立的私塾。该类私塾为当地华侨、华人子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 后来发展成为华侨学校, 教授国语、常识、算数、美术、音乐、体育和泰语等课程。孙中山先生在泰国倡导成立的中华会所, 于1908年建立。

2. 近现代传播进程

建于1909年的华益学堂可以说是泰国近百年来最早建立的华文学校。二战结束后, 汉语在泰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时期;1988年泰国华人纷纷发表言论, 要求政府放宽华文教育政策, 得到批准;1991年年底泰国民间最大慈善机构泰国华侨报德善堂董事长郑午楼博士提出创办华侨崇圣大学的申请, 很快获得政府批准, 并蒙泰皇御赐泰文校名。这也是迄今为止, 泰国唯一一所受泰皇御赐校名的私立大学。自此, 泰国的华文教育打开了新的历史局面。

20世纪90年代后, 汉语教育在泰国迅速发展。1999年泰国政府将中文列入大专联考外语的选考科目, 2000年泰国教育部又正式通过了高中的汉语课程, 许多学校包括一些专科学校、公立中学也陆续开设汉语课。在2008年以前泰国已基本实现所有中学都开设汉语课程。

在泰国高校里, 汉语教育也有了巨大发展。部分公立和私立大学相继设置了汉语专业, 开设了汉语课程。高等院校中, 国立和私立大学开设汉语学士学位课程的大学共有21所。最先开设汉语专业的院校为朱拉隆功大学, 朱大也是泰国最古老的大学, 被尊为“泰国最有威望的大学”。在泰国, 承担汉语教学任务的学校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政府开办的大学 (如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等) ;第二类是教育部批准的公立和私立学校 (如曼谷商业学校、曼谷易三仓商业学院、东方文化书院等) ;第三类是民办学校, 由泰国教育部开办, 其经费由华侨或华侨社团负担。

目前, 泰国民办华校近100余所, 分布在曼谷及其他各府, 其中曼谷地区华校占20%。在泰国的汉语培训机构也是遍布泰国。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之多, 达到数以万计的规模。为次, 泰国教育部特别制定出一份促进泰国汉语教学的五年战略规划。与此同时, 泰国国内每年都会举行各级各类的汉语水平考试, 以促进在校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学习汉语的热情。

在汉语教学发展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机下, 中泰两国高校和有关部门, 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泰国皇室、政府和中国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下, 积极合作。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是泰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 于2006年8月成立。截至目前, 泰国已经有12所孔子学院和11个孔子课堂, 位居东盟各国之首。

二、泰国汉语文化传播综述

泰国是世界上华人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汉语在泰国的学习、传播历史颇为久远,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可谓风风雨雨, 一路艰辛崎岖。日前, 因为中国政治、经济力量的日益强大,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随之加大, 汉语的兴盛与其有着密切联系。在泰国, 汉语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依然是令人欣喜、乐观的, 这种发展趋势有其深刻、广泛的内部与外部因素:

1. 内因

汉字是汉民族一个鲜明的标志, 民族精神的图腾, 汉文化的最好展示。汉语更多的承载了每一位海外华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向往, 一种叶落归根的夙愿。海外华人普遍对汉语有着一种文化的自觉性。

在落叶归根这样一种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情结指引下, “说汉语、写汉字”已经成为了海外华人的一种感情的寄托方式。当回归故里的心愿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实现时, 这样一种带着浓浓的故乡味道的方式就成为了他们抒发感情的突破口。他们的子孙也通过学习汉语来找寻自己的“根”!在这种强烈的寻根意识牵引下, 学好汉语成为一种使命。泰国特殊的国情———华人、华裔众多, 也势必使得汉语得以广泛地传播。旅居泰国的华人乐于将汉文化传播到泰国, 并将其发扬光大。他们在泰国大量兴办华校, 努力传播中华文化。

2. 外部推动

从学习汉语的动机来讲, 汉语学习的发展最初是以少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个别泰国学生为主。渐渐地, 中国的日益强大成为吸引一部分汉语学习者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在亚洲与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以及中国市场潜在的巨大能量、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策略等, 这些因素都吸引了很多泰国汉语学习者, 促进了汉语在泰国的推广。

泰国社会各界已达成这样的共识:中文在泰国已经拥有和英文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 甚至一些有意于到中国从事工作的人认为中文的重要性超过了英文, 他们认为熟练掌握中文可以帮助自己在社会上赢得更具优势的竞争条件———中文不但是谋生的工具, 还能够用来与外界沟通、谈判, 提高业务竞争力, 并且还可以增进人际关系, 促进对中泰两国文化的相互了解, 同时也有利于把优秀的泰国文化传播到中国。

因此, 学好汉语对泰国人来讲, 与各方面的现实利益紧密相关。汉语这种语言的掌握程度, 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工作状况的优劣与在社会竞争力的强弱。所以学习汉语、学好汉语在泰国对于有志于参与社会竞争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2.1学校汉语课堂的文化输出

在泰国的汉语课堂里进行汉语教学的中国老师分为三类:

(1) 中国汉语办公室每年派出的汉语志愿者

他们都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培训, 培训地点大多是在建立海外孔子学院的国内高校, 培训的老师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经验;

(2) 国际语言机构在中国地区的分支选拔的文化交流生

此部分学生大部分为国内大学的在校学生, 所学专业没有限制, 教学经验并不是很丰富;

(3) 国内的各个高校定期派出的汉语老师

这一师资群体的汉语教学经验最为丰富。他们大多在泰国的高校从事汉语教学和汉文化推广工作, 是泰国的汉语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群体。

此外, 在泰国教授汉语的老师还有来自台湾地区的教师、泰国当地的华人华侨以及泰国本土的中文专业的学生。台湾地区的教师讲授汉语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他们的汉字教学采用繁体字, 增加了初学者的学习难度, 并不利于汉语普及教育的发展。泰国当地的华人华侨因为具有良好的中泰语言、文化背景, 但是相对于专业的汉语教师, 他们授课的专业性不强, 这也是此部分教师进行汉语教学的不足。而泰国的中文专业学生, 他们中大多数对汉语以及汉文化有强烈的兴趣, 是相当不错的汉语教师。

2.2汉语教学在泰国的本土化

据汉办的网站公布, 泰国是“汉语热”最集中的国家之一, 截至2012年, 泰国学习汉语人数已经从2003年的8万人增加到了80万, 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近3000家, 泰国基础教育委员会开设汉语的学校从最初的100多所增加到目前的700多所。2003年中泰合作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启动, 2004年, 汉办开始向泰国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截至2013年来泰任教的志愿者达到1676名, 比2012年增加了500余名, 志愿者派出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但仍与泰国政府的需求相距甚远。

2.3文学作品的传播

汉语文学作品, 作为汉语言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 一向在泰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影响力。但在近代, 其传播受到全球政治大环境与地缘政治小气候改变的影响, 不能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相比, 受到了一些挫折。

2.3.1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传播的历史

泰中友好交流近千年, 泰国在我国明代以来, 开始派遣官员、使节往来。这些官员来华之后, 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一些官员带中国官方赠送的汉语书籍回到泰国, 并把这些书介绍给亲朋好友, 至此中国文学作品开始进入泰国。此外, 贸易也是泰国引进中国书籍的另一途径。由于那时懂中文的泰国人很少, 所以中文书籍被忽视, 没有广泛传播。直到曼谷王朝时期, 泰皇重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事务, 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才逐渐流行起来。

演义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于1802年被译成泰文介绍到泰国。曼谷王朝一世王很看重这部中国演义小说, 这部作品在他眼中并不只是长篇历史巨著, 而是兵法经典, 是政治军事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作品中展现的军事指挥和政治谋略是泰国国王、贵族阶层在建国期间的重要参照。因此, 泰国国王委托大臣昭帕耶帕康和后宫亲王组织翻译了《三国演义》。该作品在泰国文坛出现后, 很受泰国读者的喜爱, 便形成了中国文学热。许多的中国历史小说也被翻译出来。当时移居泰国的华人, 文化知识浅薄, 中国历史小说译成泰文有些困难, 造成了译本与原著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如此, 《三国演义》泰文版对泰国文坛来说, 影响比较深刻, 获得泰国评论家的好评, 泰国六世王时期被泰国作家学会选为泰国白话文学经典, 成为泰国语文教材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内容。一些研宄泰国文学史的学者认为《三国演义》泰译本是泰国散文的起点。

泰文《三国》问世后, 中国古代文学逐渐被泰国人认识和接受。其它泰译的古代文学作品有《水游传》、《西游记》、《封神演义》、《薛仁贵征东》、《孙子兵法》等等。从一世王王朝至六世王王朝, 据统计共有三十五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被译成泰文。此外, 移居泰国的华人对故乡情感浓厚, 常和子孙讲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故事, 希望后代了解自己的根源,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认识, 也能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人生哲学、道德礼仪之内容教导晚辈。这都有助于中国古典文学在泰国广泛传播。

2.3.2近现代汉语言文学作品在泰传播状况

中国近现代文学在泰国的传播, 于1939-1944和1958-1961两个时期收到泰国政治风暴的打击。当时泰国政府实施反共政策, 泰国境内的中文报纸几乎都被封, 泰国政府严禁阅读用汉字写成的文学作品。20世纪50年代, 泰国政府下令严管汉语教育, 1960年泰国政府公布规定泰国民办华校必须在三年内减少中文教学时间。

一系列的规定、禁令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优秀文学作品向泰国的传播。因此, 我们在泰国文化市场上仅能够看到鲁迅、巴金等几位代表作家为数不多的作品。

尽管经历种种挫折, 汉语言文学作品在泰国各阶层仍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 当代泰国亲近汉文化的群体中, 以皇室诗琳通公主为最典型的代表:

泰国皇室诗琳通公主对汉语在泰国的传播推广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本人写得一手好书法, 被聘为四川大学、成都大学的名誉教授。多年来她坚持学习汉语, 用中文写作, 并结集成书———先后出版了《踏访龙的国土》、描绘丝绸之路的《平沙万里行》、介绍东北大地的《雾里霜挂》以及《云南白云下》《清清长江水》, 关于香港回归的《归还中华领土》等。 (中国新闻社, 2000) 2007年3月26日, 诗琳通公主亲自为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揭牌, 并挥毫题词“任重道远”, 勉励泰国当地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担当起推动中泰文化交流发展的重任。诗琳通公主于2009年9月15日, 又亲自为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东方大学孔子学院首次在推广汉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引入了中华医学文化。?2012年3月26日诗琳通公主再次出席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五周年庆典。

2.4文化艺术的传播

作为汉语言文字衍生物的汉语文化艺术, 如戏曲、歌舞等, 近年来在泰国也有了长足发展:

于2006年12月25日建立的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 在开展汉语教学和培训的同时, 引入中国的民族艺术教育, 挑选国内派遣的艺术专业的老师进行中国民乐、中国民族舞蹈、中文歌曲的教学和培训活动, 深受泰国黎逸府学生和老师的欢迎。

2.5影视作品的传播

近年来,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泰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影视剧作品在泰国传播并不广泛, 主要原因是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从2013年到2014年泰国引进的中国电影仅有《泰囧》、《白蛇传》、《白发魔女》等几部作品。相反的, 最近在国内热映的《星际迷航》早在几周前就已在泰国上映。泰国民众崇尚娱乐、乐意接受新鲜事物, 对好莱坞大片的接受度更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大多数中国电影所描绘的情景有很强的地域性, 并非所有的海外观众都能有所了解, 这造成了观众在观影时的迷茫。

三、汉语言文化传播的前景展望

历史上, 泰国传统文化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当下, 泰国依然广泛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已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泰国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 可以预见到在泰国的汉语推广传播工作有着光明美好的前景。

当然良好的现状并不一定预示着一个一帆风顺的未来。当下, 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辐射能力不及历史高峰时期, 这主要缘于中国本土文化影响力的弱化;与此同时, 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现代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 又十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可以说, 中国文化在泰传播, 面临的既有挑战, 又有机遇。

广大汉语言文化工作者要正确、客观地面对现实———需要克服的实际困难还有很多, 如优质师资不足, 优秀教材匮乏。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 才能让汉语在泰国的传播工作顺利开展,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泰国这片大地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陈秀珍.泰国汉语教学现状及展望[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11.

[2]徐佩玲 (Pairin Srisinthon) [D].山东:山东大学, 2014.

[3]郭熙[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4]陈记运.泰国汉语教学现状[J].世界汉语教学, 2006, (3) :128-132.

[5]何丽英.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泰国小学课堂文化案例及分析 篇6

广西大学对外汉语2008级60位学生于2010年去泰国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汉语教学实习, 所教班级从幼儿园到大学, 他们对泰国的课堂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对他们进行了访谈, 总结了一些课堂文化案例并进行分析, 提出了解决方案。我们在此主要讲小学部分, 希望对我国的对泰小学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案例一】课堂上, 我把批改过的作业本发给学生。我习惯性的用右手抱着作业, 用左手将作业本递给学生, 刚开始没怎么留意学生的表情, 可是当发到第三个学生的时候, 旁边的其他学生就开始嘀嘀咕咕了, 然后有两个学生离开座位接过我手中的作业替我发给其他同学。

分析:泰国人忌讳用左手接递东西。他们认为左手接递是鄙视他人或者是没有教养。接递东西虽然是很平常的事, 可是稍不注意就触犯了人家的禁忌。幸好我教的那个班是三年级的小学生, 和学生关系也处的比较好。孩子们原谅我不懂他们的礼俗。

解决方案:去泰国之前要了解泰国的文化, 尤其是他们的禁忌要努力记住, 不要触犯他们的禁忌。在异国他乡, 多了解当地的风俗禁忌, 对融入当地社会, 还是很有必要。

【案例二】一位泰国小学生在教师节的时候, 将他珍爱的一顶绿色帽子送给我这位中国老师, 于是, 学生送给老师“绿帽子”的消息不胫而走, 被作为善意的玩笑传播开来。

分析:帽子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一个物件, 只是与“绿”搭配便产生了特殊的意义。颜色是我们每天都会看见的, 但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解决方案:我针对这件事给学生专门上了一节课, 解释绿帽子的含义, 并向他们讲授了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民族国家的不同意义, 如黄色在欧洲国家寓意名誉与忠诚, 但在以色列却是灾难与不幸的象征等等。这堂课因为充满了趣味性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我的学生后来还要求我多开展这类的课。

【案例三】有两名男生在一位泰国老师的课堂上捣乱, 下课后, 这两名男生被老师带到了办公室。进了办公室后, 男生们跪在老师面前, 伸出自己的手, 泰国老师就拿着细长的竹教鞭狠狠地往学生手心打, 几鞭下来学生手心红肿。办公室有位中文老师看着实在不忍, 出声劝阻, 泰国老师却说:“我为什么不打呢?在我们泰国, 学生犯了错误就一定要受到惩罚。如果我不打他们, 就是对他们不负责任。”

分析:在泰国的学校里, 随处可见老师对学生的体罚。几乎每位泰国老师都有一根教鞭, 这条教鞭的主要功能是惩罚学生。如遇到学生违反学校校规、课堂纪律、打架斗殴、不按时完成作业, 老师就有权利用教鞭鞭打学生。一般情况下, 不会在身体上对学生造成伤害。但对某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而言, 也许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阴影。而大多数泰国学生都愿意接受老师的惩罚, 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而且, 大多数学生认为, 老师体罚他是看得起他, 是对他负责的表现。不过, 在泰国体罚也是有禁忌的, 泰国人觉得头部是一个人最神圣的部位, 所以不可以随便摸, 更不可以打。

解决方案:武力的确是一个令学生乖乖听课的简单直接而相当有效的手段, 特别是针对泰国小学生。可是作为一名中国老师, 中国法律规定不能体罚学生。虽然身处泰国, 但还是应该以我们中国的教师职责来严格要求自己, 尽量不采用体罚的方式来惩罚学生, 而要采取其他既能给学生警示, 又能让学生长记性的有效方式。

【案例四】泰国小学生在上课期间向老师提出“想上厕所”、“去喝水”等诸如此类的要求, 老师同意后, 有相当一部分调皮的小孩会用这个借口跑出教室玩, 三五成群, 特别是一些男孩子, 到饮水机旁边打水仗, 弄得一身湿回来, 扰乱课堂秩序, 其他男孩也会被“勾引”得坐立不安。

分析:泰国的学校, 在课与课之间没有休息的时间, 属于“连轴转”的状态, 正是这样才会有那么多的学生要求在上课期间去喝水和上厕所。这些要求在泰国是合理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 天生好玩好动, 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所以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再加上泰国学生没有任何的升学压力, 所以学习态度比较散漫随性, 课堂环境轻松自由。这些与国内的课堂有很大不同。

解决方案:把一节课的一个小时时间分解, 前面10~15分钟作为学生喝水、上厕所等琐事的时间。用35分钟左右讲课, 提前5分钟下课, 作为学生赶下节课的时间。

【案例五】在一位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 一位女生不认真听课, 老是照镜子。老师在课堂上大声地斥责她, 并将其东西没收, 勒令该女生下课后到办公室认错。那名女学生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下课后没有到中文老师的办公室认错, 而是跑到了泰国主管老师那里哭诉。经过泰国老师从中调停, 事情得到了解决, 但是该老师的做法在学生中引起了普遍的反感。该女生在之后的中文课上也更加不认真听课了。

分析:泰国学生对于美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 像女学生们经常直接问老师:“老师, 我漂亮吗?”因为课间和课上的界限不明显, 所以有的学生在课上照镜子和化妆。孩子们心思单纯, 对纪律的敏感度较低, 中国老师在这点上不必大惊小怪。

解决方案:这个时候, 你着意地看他们一眼, 或者叫一下他们名字让他们注意一下, 他们多半就意识到了, 甚至会害羞地吐吐舌头然后将小镜子收起来。

上一篇:首次静脉输液下一篇:整体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