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精选12篇)
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1
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但目前我国就业平等权的保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就业歧视问题仍然存在。
一、我国目前女性就业歧视现状
女性就业歧视, 是指由于性别差异, 在女性求职、就业过程中, 用人单位区别对待, 给予不公平待遇的现象, 例如刻意提高女性录用条件, 许诺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低于同岗位男性, 或很少给予女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 这种就业待遇的差异与职业性质无关、也不是考量个人能力差别的结果。
目前女性就业歧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招聘单位不招收女性求职者。部分招聘单位在招聘时时拒用女性, 有的单位甚至直白的表明只招用男性的态度;部分用人单位即便没有提及对性别的要求, 也会在即将录用阶段以牵强的理由拒绝女性求职者。二是部分用人单位虽然招用女性, 但对女性求职者提出了苛刻的条件。用人单位不只对女性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要求, 也会对女性求职者的外貌提出很高的要求。三是女性求职者很难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遇到过多的加班以及繁重的工作压力, 女性求职者迫于无奈, 只好转向其他专业岗位。
二、我国女性不平等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就业公平相关法律不健全
就业平等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国立法对劳动者就业表明了公正公平的立场, 《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中都对平等就业和反就业歧视进行了法律限定, 但对这些条文进行研究后不难发现, 现阶段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还不健全。
1. 只有空泛的法律条文, 缺少具体实施细则。
表面看来, 《宪法》和《劳动法》规范了男女平等就业问题, 也对反就业歧视做出了规范。但这些针对男女就业平等的条文只局限在大方向上, 没有具体细则作为实施指引, 这样原本目的在于保障妇女权益的条文成为一种摆设, 没有充分发挥保障作用。
2. 法律法规本身存在性别歧视的倾向。
我国法定企业男职工退休年龄60周岁, 而女工人年满50周岁, 女干部年满55周岁。不同性别不同退休年龄的做法在立法之初是出于保护女性的目的, 但在实施过程中, 造成女性在退休时就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不同性别退休年龄不同的规定也造成了女性就业歧视。此外《劳动法》的部分条文已经不适用于我国目前的就业情况, 其中对女性劳动范围的限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性就业歧视。
(二) 雇主歧视现象严重
女性就业歧视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雇主的歧视。首先, 雇主过于看重人力资本投资, 进而造成职业性别歧视。历史和社会因素导致了女性比男性享受了较少的受教育机会, 给雇主造成了女性文化知识和技能含量少于男性的偏见, 形成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劣势。其次, 雇主愿意对男性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 人力资本的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 加剧了女性就业歧视。女性职工由于产假等原因造成生产技能的生疏, 返岗培训会加重企业成本负担, 也致使雇主产生招聘时的性别歧视。
(三) 传统观念的原因
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纲常礼教”的影响下深入人心, 使女性在社会中形成了卑微的印象, 不少能力好, 综合素质高的女性往往得不到提升和青睐。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男主外, 女主内”社会家庭分工观念, 除了每天上班工作之外, 妇女还得负责家庭的家务工作, 这种工作模式同样影响了女性的职业选择, 也加重了企业招聘时对性别选择的顾虑。
三、消除歧视、实现女性平等就业权的途径
(一) 通过法律手段消除就业歧视
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单行法是消除女性就业歧视的有效手段, 其优点体现在从根本上弥补反歧视立法的缺失。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现实情况不一致使反歧视问题变得复杂多样, 各地有各地的反就业歧视政策, 实现全国反就业歧视的统一存在一定难度。而全国统一的反就业歧视单行法的制定, 需要对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 并进行充分的立法调研和论证, 这就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单行法难以出台。这种情况下, 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修订和完善现有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
1. 拓宽《劳动法》关于就业歧视的考量范畴。
《劳动法》目前规定的“民族、种族、性别、宗教”四种歧视类型过于狭隘, 应将身份、身体素质、年龄等因素归入是否构成就业歧视的考量范畴, 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考量范畴做扩张补充解释。
2.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与《劳动法》相比, 《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在反就业歧视问题上更细致具体, 但实际的实施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此类法律的完善可以采用列举式方法, 扩充禁止性歧视的类别, 并做相关的补充规定。细化法律法规中的救济措施, 针对政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单位等不同主体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全方位的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
(二) 提升女性的自身素质
首先要增强女性心理素质, 女性清醒客观的给自己定位, 建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态度, 要勇于正视自我, 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是女性获得公平就业机会的关键。其次要增强女性文化水平。要抓好女性的教育工作, 提升女性的受教育程度, 运用法律保障女性享受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同时也要做好女性的终生教育工作, 完善女性的入职再培训体系, 不断提升女性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 政府和社会要为女性就业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首先, 增强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男女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所一直倡导的观念, 男女平等观念的真正落实需要积极的宣传。对妇女歧视和偏见的彻底消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对待两性平等的性别文化, 政府必须积极倡导, 引领公民树立文明、平等、公正的性别观念, 营造利于女性就业和发展的健康风气。其次, 政府可以构建女性生育费用社会补偿机制, 用以弥补女性产假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性别成本”。政府给予因招用女性求职者而造成附加成本的企业适量的财政补贴, 或给其适当的优惠政策, 可以提高企业招聘女性的积极性, 进而缓解女性就业歧视问题。最后, 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女性就业创造更多的优质岗位。第三产业具有很好的为女性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而我国当前的第三产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 政府要大力开发金融、商业、旅游、信息产业等第三产业, 拓宽女性就业渠道, 为女性营造多方位的就业机会。
摘要:目前的就业市场上, 性别歧视问题普遍存在, 我国现阶段就业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就业机会不公平、工资和福利待遇的不平等以及不明朗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等方面。其原因是就业公平相关法律不健全、雇主歧视现象严重、传统观念影响。解决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我国应从立法和政策入手, 通过法律手段消除就业歧视, 提升女性的自身素质, 政府和社会为女性就业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切实保护女性就业的公平性。
关键词:女性就业,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冬.论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及法律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王江.论妇女的就业平等权[J].法制与经济, 2006 (3)
[3]王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63-164
[4]林艳艳.从性别角度解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3) :35-36
[3]王英诚, 彭海红.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究竟难在哪[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 (3) :15-16
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2
小。女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 38.9%,从绝对数上 看并不低,似乎不存在对女性的歧视。但是女性就业层次在下沉,相对的女性歧视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妇 女就业集中在劳动保障条件差、收入低、劳动条件艰苦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待遇低,没有劳动保险等等 非正规就业中女性权益极受忽视。
1、女性就业呈现滑波,失业人数逐年增多 2003 年城镇单位女职工由 1996 年的 15.4 万人下降为 12.6 万人,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 38.2%,比 1996 年下降了 1 个百分点。新形势下,女性就业呈现出滑坡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组重建、减人增效,导致大批职 工从企业中剥离出来,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2003 年年末城镇登记实有失业人数 1.93 万人,其中女性 0.89 万人,城镇失业率为 3.5%,城镇失业人口连年增长,下岗和失业人口的激增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在下岗失业的人员中,女性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超过男性。这是因为一些企业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 技术的改进,造成结构性失业,女性往往首当其冲被淘汰下来。另外下岗女工再就业比例也远远低于男性,
1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一方面客观上下岗女工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专门技术等使其在再就业时择业面狭窄,另一方面 主观上下岗女工的就业观念不如男性主动强烈,加上择业期望过高而影响再就业,长期处于失业状况。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男性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居多,而守家种地的多为女性,农村女性劳动力因文化素质较低、家务负担重、外出流动就业困难多等原因,在向非农业转移的劳动力中 所占比例小,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适合农村女性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更少,从而形成农村女性就业不 充分、劳动力转移困难,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
2、下岗女工再就业困难重重、隐性就业大量涌现 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下岗女工再就业难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就业问题的一部分,一方面是体制转换所引 起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关系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性别歧视和文化素质密切相关。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下岗女工的岗位少,模式单一,层次较低;再就业后,劳动权益保护不到 位;就业门槛高,再就业劳动力市场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工作能力的歧视;女性整体文化素质、劳动技 能的提高仍需要一段时间。城镇安置失业人员比例中女性比例大大低于男性,失业女性正规再就业的难度 明显高于男性,大部分下岗女性融入到餐饮业、家政服务业、美容美发、
、保健服务等行业中。与此相对应,失业女性隐性就业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3、由于性别歧视而引发的女性低收入、性别职业 随着中国市场因素的增加和扩展,社会分化的加剧,男女两性在就业方面曾经一度被单位制弱化的 差异逐渐显性化,明朗化,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差距呈日益增大的趋势。企业经营管理和劳动用工 制度的改革,使得女性由于历史造成的文化素质低,就业适应能力差等原因受到的冲击最大,其结果是人 们(包括女性自己)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女性更适于某几项工作,性别职业被强化了。同样,各级部门举办 的各种层次的面对下岗女工的劳动力交流会所提供的岗位,工种不约而同地主要集中在宾馆服务类、餐饮 服务类、营业员、营销员、勤杂工、家政服务等。管理类、技术类的岗位数量少、要求高,完全成为一种 摆设。性别职业主要是一些低劳动技能的服务业,很多的性别职业有着明显外表偏好、年龄偏好。社会转 型时期,性别职业的大量出现,是一种倒退,已经成为妇女就业领域的严重障碍。
4、卖淫业的兴旺和女性犯罪率升高 妇女就业状况恶化的另一直接后果即导致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产生。卖淫业作为社会丑恶现象之一 一直得到政府的严厉打击和禁止,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而更多的卖淫女都是一些挣扎在社会最 低层的,缺乏最基本生活保障而走投无路的弱女子,包括一些下岗女工。卖淫业的日益泛滥和半公开化,不仅对女性价值观、择业观起到冲击作用,而且作为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如 疾病的传播、道德的沦丧,对家庭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卖淫业如同一个毒瘤,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
5、妇女社会地位下降,婚姻质量下降,离婚率上升 妇女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失业、下岗给女性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大多数女性身上失落、委屈、苦闷、焦虑等负面情绪很大。失去了经济收入,家庭问题慢慢出现,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欢乐和和睦,陷 入经济和情感的双重危机中,一些家庭因此而走向破裂,失业威胁着作为经济和社会单元的家庭的稳定,家庭收入的减少使女性不再享有从前的家庭地位和家庭角色,家庭关系和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均受到影 响,女性的自尊受到打击,精神受到损伤。一些家庭由于女性失去经济来源而引发家庭纠纷导致家庭暴力 增多,妇女因经济上依赖丈夫而不得不默默承受丈夫的虐待、殴打、遗弃等,甚至对丈夫的外遇亦采取沉
2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默与忍受,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有资料显示下岗女工离婚率明显高
于一般家庭,婚姻不稳定现象严重,丈夫有外遇比例有所增加,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使缺少宽容、理解和沟通的家庭,最后多以离婚而告终。因失业而导致婚姻破裂的女性往往陷入非常困苦的境地,一大批单亲家庭的女性既要养活自己又要抚养孩 子而不得不依赖亲朋好友和政府的救济,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无穷的隐患。越来越多的女青年在长期失业,就业无望的困境中,将婚姻用于交易、或傍大款、或远嫁异乡,或 做“二奶”,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必然导致婚姻质量的普遍下降,各种婚姻纠纷,家庭官司司空见惯,多如 牛毛。重婚、纳妾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女性作为最终的受害者在饱受经济不能自主的痛苦的同时,还要 带着情感上的累累伤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就业引起的女性社会地位下降,继尔导致家庭、婚姻等一系 列的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增添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和无法预测的严重后果。
6、妇女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及其与现实的脱节,无法为妇女就业铺设平坦的大道,也是造成女性就 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妇女就业劣势使得女性在社会生活多方面深受影响还体现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业 主对国家制定的女工劳动保护、女工禁忌劳动范围等缺少了解或根本就无视其存在,缺少保护职工劳动权 益的意识。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少成本,往往以女工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以 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突出表现在: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女性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加班不加薪;加大 工作强度,使员工超负荷劳动;惩罚性扣克工资,借故减少雇工的收入;低报酬招聘,男女同工不同酬; 随时解雇,不签定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即换新人;违规作业,在有毒有害环境工作而不告知;拖欠工资或 工资不兑现等。一些企业任意提高录用女性劳动者的标准,同等条件下录用男性而拒绝女性,对女性身高、相貌要求挑剔,甚至要求女工在录用期保证不生育等。有些企业将女工劳动保护和妇女保健等开支一减再 减压到最低,甚至缺乏起码的卫生保健条件和设施,女职工哺乳期休长假工作岗位无保障,企业中托儿所、哺育室少,女工极不方便,影响工作和生活,使得女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女性就业因素分析
1、历史分工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传统的妇女角色是单纯的家庭角色及由此而产业的其它家庭角色,如母亲、妻子等。女性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履行的义务亦都围绕着家庭,无须走上社会,担当社会角色,社会和家庭 对女性的期望就是“贤妻良母”。而现代社会的
女性因妇女解放而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扮演着社会和家 庭的双重角色,承担家庭和社会双重责任。女性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的同时,也饱受了双重 角色冲突之苦,尤其是已婚职业妇女在精力、时间、情感、体力等方面不堪重负,很多职业女性在面临事 业和家庭矛盾时,往往难以抉择。“上海市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时,56% 的女性不知如何选择,26.7%的女性选择牺牲事业,13.8%的女性选择牺牲家庭,62.5%的女性希望能 兼顾事业与家庭,这就意味着女性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或由此而可能产生的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心理 问题、家庭问题等。因为尽管男性也承担着双重角色,但男性的角色间冲突并未发展到使其为之困惑的严 重程度,而很多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男性本位社会对两性社会角色的价值评判,对男性社会成就需求 远高于家庭成就需求,从而对男性的家庭角色持宽容、忍耐和无奈的态度,心甘情愿地挣扎在社会与家庭 所带来的双重重负下,独自品尝生活的艰辛与苦涩。在社会转型期,女性角色冲突又有其新的特点,面对人才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妇女一方面因
3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自身素质较低而择业期望值过高形成冲突,另一方面女性因双重角色的拖累而无法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 培训学习的机会,加上女性特有的两个工作效率低谷期即育儿期和更年期,使得很多女性自暴自弃,甘心 在家相夫教子、不求上进,在愈来愈激烈的择业竞争中退避三舍,失去竞争力。而那些想要兼顾双重角色 的妇女,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据调查有 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 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承担了 81%的洗衣服,74%的整理房间和照料孩子,66%的购物、买菜、做 饭等。这种由妻子承担全部或大部分家务劳动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分工结构,直接影响了妇女的职业 表现,使妇女并不实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传统的家庭角色直接影响妇女的就业动机,使得以家庭生活 为定向的职业妇女对职业社会的参与客观上有所限制,而主观上消极无奈,因而无法与男性在职场上一争 高地,相提并论。总之,角色冲突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对妇女就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社会偏见 “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女性不仅承担生活的重压,还承 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责任,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是显见且巨大的,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然而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一直
受到了深深的压抑和歧视。“红颜祸水”,“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 也”,“头发长见识短”等等,无不显示对女性深层的歧视。男尊女卑不仅作为史实长期存在,而且作为一种 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这样的思想观念不允许女性超越男子,对女性的期待仅在于当 好“贤妻良母”。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被一代一代地演绎、传承下来,形成了较稳定的被社会认 可的意识。社会偏见积习难改,因其已经不是几个人或几个群体而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即使在 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这样的歧视仍存在并表现在招工、招生、毕业分配、住房分配、下 岗及再就业等各个方面。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时,一些单位甚至党政机关在录用时,或明确表示不 要女性,或以种种理由与手段拒绝录用女性,更有甚者,强迫女性立生育保证书之类的合同,职场中的歧 视女性行为对女性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建国以来国家和政府致力于改善妇女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实施男女平等政策,为造就一种新型的男女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较任何国家都更优越的条件,使她们 享有西方妇女几代拼搏努力的成果,然而由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不是以自发的性别觉醒并付之努力而得来 的,而是由男性先觉者提出并实现的,使得女性在意识上、观念上仍然存有自卑感、依附心理和弱者意识。基于此,一场引起强烈震动的“妇女回家”和“阶段就业”大讨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观念的历史倒退。“妇 女回家”和“阶段就业”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一种人文关怀,实质上是对妇女社会价值的否定,剥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力,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的体现,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观念的改变 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发达不等于男女平等,社 会偏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和影响着女性就业。正如彭佩云所呼吁的“政府要积极实施有利于妇女就业 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坚决制止性别歧视,开辟适合妇女的就业岗位,扩大女性就业机会,很多单位不愿意 承担女性生育期间的工资、医疗费、是造成女性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除社会偏见,真正实现男 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辽代女性的犯罪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辽代;女性;犯罪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07-03
目前,学界对辽代女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婚姻家庭、社会地位以及教育等方面,很少涉及女性犯罪问题。究其原因,大抵是辽代的刑法记载较为疏陋,有关女性犯罪的记载更是稀少且零散。本文通过梳理文献,拟对辽代女性的犯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按照犯罪行为来分,辽代女性的犯罪可分为谋反、巫蛊、杀伤、诬告、无子、受牵连等几个方面。
一、谋反
由于威胁到了皇权和统治者的利益,谋反在历朝历代都属于重罪。辽代女性参与的谋反,大多涉及到宫廷政治斗争,且与夫家密切相关。如太祖之女质古参与的诸弟之乱。质古下嫁淳钦皇后弟萧室鲁(也写作“萧实鲁”),太祖七年(913年),剌葛、涅里衮阿钵等叛乱,萧室鲁与质古都有参与。史载“甲寅,奏擒剌葛、涅里衮阿钵于榆河,前北宰相萧实鲁、寅底石自刭不殊”[1]。平定叛乱后太祖曾说:“北宰相实鲁妻馀卢睹姑于国至亲,一旦负朕,从于叛逆,未置之法而病死。此天诛也。”[2]再如世宗之妹阿不里公主谋反。阿不里下嫁宰相萧敌鲁之子萧翰,“三年春正月,萧翰及公主阿不里谋反,翰伏诛,阿不里瘐死狱中”[3]。这里的两位公主均是参与了谋反,由于身份特殊,虽然没有被直接处以死刑,但是一个病死,一个死于狱中,也都属因犯罪而亡。
在辽太祖初年的诸弟之乱中,这些“诸弟”的妻室也都有参与。《辽史》载太祖五年(911年)八年春正月甲辰,“以曷鲁为迭剌部夷离堇,忽烈为惕隐。于骨里部人特离敏执逆党怖胡、亚里只等十七人来献,上亲鞫之。辞多连宗室及有胁从者,乃杖杀首恶怖胡,馀并原释。于越率懒之子化哥屡蓄奸谋,上每优容之,而反覆不悛,召父老群臣正其罪,并其子戮之,分其财以给卫士。有司所鞫逆党三百馀人,狱既具,上以人命至重,死不复生,赐宴一日,随其平生之好,使为之。酒酣,或歌、或舞、或戏射、角,各极其意。明日,乃以轻重论刑。首恶剌葛,其次迭剌哥,上犹弟之,不忍置法,杖而释之。以寅底石、安端性本庸弱,为剌葛所使,皆释其罪。前于越赫底里子解里、剌葛妻辖剌已实预逆谋,命皆绞杀之”[4]。在这次诸弟之乱中,剌葛妻辖剌因“实预逆谋”而被绞杀。
谋反历来被定为重罪,对其的处罚也是相当严厉。《唐律疏议》卷第十七《贼盗律》第1条(总第248条)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子妻妾亦同)、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男夫年八十以上及笃疾、妇人六十以及废疾者并免(余条妇人应缘坐者,准此);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即虽谋反,词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率人者,亦皆斩;父子、母女、妻妾并流三千里,资财不在没限。其谋大逆者,绞。”[5]辽律因循唐律,即便有所不同,但从上述辽代女性参与谋反的史料中也可以窥见其处罚之重。公主参与谋反,因其身份特殊,没有被诛或绞,而是下狱。对于宗室女性,则直接绞杀或诛。如前所述的剌葛妻辖剌,再如耶律牒蜡之妻。《辽史·耶律牒蜡传》中记载:“天禄五年(951年),察割弑逆,牒蜡方醉,其妻扶入察割之幕,因从之。明旦,寿安王讨乱,凡胁从者皆弃兵降;牒蜡不降,陵迟而死。妻子皆诛。”[6]耶律牒蜡妻因参与谋乱,即被诛杀。
二、巫蛊
巫蛊是古代的一种巫术,《唐律释文》:“事邪鬼惑,用人为牲。又将人姓名,告此邪魔。令人病死癫狂,皆能害人性命,是阴行不轨之道。”[7]巫蛊被纳入犯罪,是由于迷信和宗教信仰的存在,人们认为巫蛊可以使人致死,所以对于巫蛊这种行为极为厌憎,辽代刑法对此虽没有具体的条文,但史料中却有具体的事例。《辽史·萧酬斡传》载:“萧酬斡,貌雄伟,性和易。年十四,尚越国公主,拜驸马都尉,为祗候郎君班详稳。年十八,封兰陵郡王。时帝欲立皇孙为嗣,恐无以解天下疑,出酬斡为国舅详稳,降皇后为惠妃,迁于乾州。初酬斡母入朝,擅取驿马,至是觉,夺其封号;复与妹鲁姐为巫蛊,伏诛。诏酬斡与公主离婚,籍兴圣宫,流马古敌烈部。”[8]萧酬斡之母与鲁姐为巫蛊,究竟为何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最后的“伏诛”和之前“夺其封号”来看,其做巫蛊应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而为,加之巫蛊这种行为历来为人们所厌恶,故对其的惩罚也较重。
三、杀伤
囿于史料,目前辽代女性的杀伤犯罪,大多为家庭内部犯罪,家庭之外的杀伤犯罪并未有明确史料。家庭内部的杀伤犯罪是指女性尊长杀伤地位较低的家庭其他成员或者奴仆的行为。《辽史》中记载了公主赛哥杀害家中奴婢之事:“(开泰六年)二月甲戌,以公主赛哥杀无罪婢。”[9]奴婢地位虽然低下,但统治者也深知“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10],故太平六年(1026年)下诏曰:“自今贵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具申北、南院覆问得实以闻。”[11]赛哥虽贵为公主,在触犯刑法之后,依然受到了惩处,被降为县主,最后“薨于贬所”[12]。不仅如此,驸马也因此受到牵连,“驸马图玉不能齐家,……削图玉同平章事”[13]。对于女性尊长杀害家中奴婢,虽无更多资料,但是《辽史》记载:“二十四年,诏主非犯谋反大逆及流死罪者,其奴婢无得告首;若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其主无得擅杀。”[14]“(重熙二年诏)奴婢犯逃,若盗其主物,主无得擅黥其面,刺臂及颈者听。”[15]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当时奴婢的地位低下,其主对其“擅杀”或者“擅黥其面”等应是常见之事,不然不会有专门的规定来约束这些行为。而对于这种行为的发生,不能排除女性作为实施者的可能。
四、诬告
诬告是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犯罪行为。史料中记载了一例辽代女性诬告其夫的事件。《辽史》载耶律庶成“方进用,为妻胡笃所诬,以罪夺官,绌为‘庶耶律。使吐蕃凡十二年,清宁间始归。帝知其诬,诏复本族,仍迁所夺官,卒。庶成尝为林牙,梦善卜者胡吕古卜曰:‘官止林牙,因妻得罪。及置于理,法当离婚”[16]。这里虽没有具体记载对耶律庶成之妻“诬告其夫”的惩罚措施,但是最后的“法当离婚”已经点明了其妻应所受的惩罚,即被逐出家门。
五、七出
“七出”是古代法律规定的七项出妻理由,汉代《大戴礼记》卷十三《本命》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17]辽代刑法对七出并无记载,但《辽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挞不也少谨愿,后为族嫠妇所惑,出其妻。终以无子。”[18]挞不也休妻的行为为世人不耻,说明其妻应无过错,那挞不也是以何原因休妻?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因辽律很大部分因循唐律,故可以依据唐律对这一问题做一推测。《唐律疏议》中载:“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19]上述关于挞不也的记载中,“终以无子”一句耐人寻味。无子是“七出”之一,是指妻子没有为夫家生育子嗣,即可被夫家休弃。古代看重传宗接代,无子被休无可厚非,这也说明挞不也正是以“无子”之名出妻,故才有最后的“终以无子”,表明对挞不也的不满和嘲讽。此外,《辽史》还记载:“淫乱不轨者,五车杀之;逆父母者视此。”[20]其中的淫乱、不孝皆在“七出”之内。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史料,但是刑法既有规定,倘若女性触犯,应也会依照刑法处罚。
六、被牵连犯罪
辽代女性的被牵连犯罪最为突出的即为籍没之法。《辽史》记载:“籍没之法,始自太祖为挞马狘沙里时,奉痕德堇可汗命,按于越释鲁遇害事,以其首恶家属没入瓦里。及淳钦皇后时析出,以为著帐郎君,至世宗诏免之。其后内外戚属及世官之家,犯反逆等罪,复没入焉;余人则没为著帐户;其没入宫分、分赐臣下者亦有之。”[21]由于女性出嫁之前从属于本家,出嫁之后从属于夫家,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家族中其他成员犯下重大罪行时,作为家族中的一员,女性亦受到牵连。诸如此类,史料中记载颇多。一般来说,对于受牵连女性的惩罚不外乎三种:一是发配为婢妾。如《辽史》记载太祖时“秋幸龙眉宫,轘逆党二十九人,以其妻女赐有功将校”[22]。太宗时“十二月辛亥,以叛人泥里衮家口分赐群臣”[23]。道宗时因宣懿皇后案,“杀伶人赵惟一、高长命,并籍其家属”[24],又“杀挞不也、撒剌等三十五人,又杀速撒等诸子;其幼稚及妇女、奴婢、家产,皆籍没之,或分赐群臣”[25]。天祚时“凡大康三年预乙辛所害者悉复官爵,籍没者出之,流放者还乡里。至二年,始发乙辛等墓,剖棺戮尸,诛其子孙,馀党子孙减死,徙边,其家属奴婢皆分赐被害之家”[26]。天祚帝时耶律章奴叛乱,后“顺国女直阿鹘产率兵追败之,杀其将耶律弥里直,擒贵族二百余人,其妻子配役绣院,或散诸近侍为婢”[27]。二是流放边远之地。《辽史·刑法志》记载:“至太宗时,治渤海人一依汉法,余无改焉。会同四年,皇族舍利郎君谋毒通事解里等,已中者二人,命重杖之,及其妻流于厥拔离弭河,族造药者。”[28]《辽史·列女传》记载:“(耶律奴)被诬夺爵,没入兴圣宫,流乌古部。”[29]其妻萧意辛为胡独公主之女,因其身份本可免于流放。萧意辛辞曰:“陛下以妾葭莩之亲,使免流窜,实天地之恩。然夫归之义,生死以之。妾自笄年从奴,一旦临难,顿尔乖离,背纲常之道,于禽兽何异?幸陛下哀怜,与奴俱行,妾即死无恨!”[30]萧意辛最终还是与其夫一起被流放:“意辛久在贬所,亲执役事,虽劳无难色。”[31]三是充当官妓。《辽史·刑法志上》云:“首恶家属没入瓦里。”[32]瓦里,即前朝官奴婢官妓之变相。对于瓦里,史料中记载不多,《百官志一》云:“其后内族、外戚及世官之家犯罪者,皆没入瓦里。”[33]宋代《武林旧事》、《梦梁录》、《都城纪胜》诸书中有“瓦子”之称,即为娼寮,当是沿用辽之“瓦里”名称。凡是家族中有犯“首恶”罪行之人,其家中女性自然会被发配充当官妓[34]。
综上所述,辽代女性的犯罪行为,有些是由于自身原因所致,如巫蛊、杀伤、诬告;有些是由于家族利益所驱使,如谋反;有些则是被家族成员所牵连,如籍没;有的则是夫权社会的产物,如七出。除却一些女性的主动犯罪外,从其他犯罪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辽代社会的女性终究还是夫权社会的附属,其法律地位也是与夫权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2〕〔3〕〔4〕〔6〕〔8〕〔9〕〔10〕〔11〕〔12〕〔13〕〔14〕〔15〕〔16〕〔18〕〔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9,65,9,1506,1429, 179,940,940,1007,179,939,944,1350,1398, 936,936,8,34,277,946,946,1431,937,1473, 1473,1473,936,702.
〔5〕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52~553.
〔7〕此山贳治子.唐律释文[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33.
〔17〕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255.
〔19〕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267.
〔34〕王书奴.中国娼妓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179.
我国女性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4
关键词:女性,就业问题,政策结构
一、我国女性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性别歧视影响女性就业。怀孕、分娩、哺乳都必须由女性独立完成, 生育活动过程中的一切负担都需企业或者个人来承担, 更加重了企业经营和自身经济的压力, 对于女性生育活动的期间, 单位由于受到国家劳动法规定“企业不得安排女性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性职工, 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女性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单位又不能违反相应的国家规定而开除女职工, 那么对于一个营利性质的企业来说, 这将造成很大的运行负担, 同时也会增加一个长期投入的企业运转资金。因此, 造成他们在劳动力市场选择自己企业的职工时, 就会人为地避开女性求职者, 这种行为虽然不合情理, 但并没有违法。
第二, 劳动力市场职业性别隔离。职业性别隔离指男性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分别从事于不同的职业类别, 他们接受不同性质的工作, 导致两性在不同职业中存在集中的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显示, 我国女性从事服装、餐饮、旅馆、零售等行业中所占比例达55% 以上, 她们从事的行业大多工作任务不重, 技术性问题较少, 且收入不高。而诸如建筑业、国家机关政党和社会团体、交通运输仓储、房地产业及地质勘察、采掘业等经济类型中我国女性职工占有率则非常低, 约占30% 左右, 这类行业大多是男性从事的人数较多, 要求技术性较高, 且收入更加可观。
第三, 女性职业发展权益受到侵害。从众多行业的情况来看, 普遍女性高层较少, 而且女性在升职时将要面临比男性更困难的情况, 甚至有时有性骚扰, 潜规则类问题的发生,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女性的职业发展权益。
第四, 女性劳动者自身文化素质偏低。
从表1 - 1 可以看出, 不管是乡村、镇还是城市, 从总体来看, 女性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要低于男性的平均受教育水平, 说明女性的受教育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 文化素质相对于男性来说要偏低。
二、保护女性就业的政策结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 我国女性就业的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完善, 相应政策通过不断地完备, 将女性就业问题从单一方面的帮助进而发展成为多层次的援助。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女性就业政策会日趋完备。目前, 我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为基础,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就业训练规定》、《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支持, 同时, 以国务院、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妇女联合会等相关条例为补充, 正在逐步的加强对我国女性职工的基本权益进行保障。
我国对于女性职工的保护政策, 分为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和市场服务, 教育培训就是提供给女性更多的教育机会, 同时也帮助女性学习更多的职业技能来拓宽工作面; 市场服务主要集中于规范市场中的就业行为、信息等方面。保护性就业政策包括在劳动中的起点公平与特殊劳动保护, 起点公平就是要求招聘单位在招聘工作者的时候要公平对待女性就业者, 保障就业的起点公平; 特殊劳动保护就是保护女性劳动者的工作强度, 以及在特殊时期比如生育期等方面可以从事较为轻松的工作。
三、保护女性就业政策的思考
第一, 法律原则性强, 可操作性差。目前, 我国存在一些政策上看似合理但可能忽略了国情方面的原因, 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不合理。同时, 全国各省市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监管机构, 但往往由于人员使用、配备不足、设施不完善、监管存在漏洞等从而无法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 所以要求我们的政策要加强法律保障与法律的灵活性。
第二, 对市场的监督不完善。在就业市场中的中介机构的信息混乱, 网上招聘的信息真实性可靠性没有保障。所以要提升市场的中介服务, 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 妇联等应积极开展促进女性就业、提供就业培训、加强监督管理、提供就业信息等工作。
第三, 不能充分保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培训。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 由于各种原因, 比如说社会观念的影响, 很多女性不能得到相应的受教育的权利, 而且在进入劳动者行列后, 很少有针对女性而开设的技能培训, 大部分的职业技能仅仅满足男性劳动者。所以我们的政策更应该注重完善教育和培训的机制, 使广大女性能获得同等的教育与培训机会。
参考文献
[1]武友政.中国妇女就业政策的结构与扩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8) .
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5
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困境及其对策研究分析
近年来,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就业,为女性就业带来了机遇,女性的就业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女性就业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女性就业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女性参与劳动为社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是女性却没有收到与男性在就业领域中同等的待遇,有些行业仍然存有封建思想,对女性就业存有歧视的态度,不利于女性就业,进而影响了女性的自身发展和全社会的发展。积极地促进女性就业,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面深入了解我国女性就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加深社会对女性就业问题的关注,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激发女性蕴藏的创造力和潜力,男女携手共同建立两性平等的社会。通过对女性就业问题的研究,寻求解决就业难的对策,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6
关键词:清代;知识女性;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28-03
严格的清代知识女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于90年代,繁荣于21世纪近十余年。目前学界对清代知识女性的研究主要在作品解析、人物考述、思想意识、文化生活、家庭教育、婚姻与交际等方面,成果喜人。尤其是近十余年,论著日丰,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大陆学者为主,兼顾海外学术成就,试对近二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供学界讨论批评。
一、大陆学述成果研究追述
清代知识女性研究是女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为使清代知识女性受到应有的关注,大陆学者们做出了不懈的探索。
(一)知识女性专题研究
1.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女性。论及这一时期知识女性的文章非常多,大多认为辛亥革命时期以女学生和女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女性,已向近代转型,他们对辛亥革命起推动作用,但其社会地位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的自我解放思想和政治意识开始觉醒,交际与活动空间不断扩大。沈智在著述里,曾对知识女性的办刊活动进行了详细剖析[1]。李兰萍对女知识分子的精英——晚清留日女生的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究。魏中林、花宏艳《晚清女诗人交际网络的近代拓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指出晚清女诗人的文学与交际网络包括家族网络、媒介传播网络、以学校为核心的私谊网络和以社团为载体的会社网络。在晚清女性自我意识和政治的觉醒、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角色的建构几方面论文也不少。王庆宏从清末妇女解放的背景、内容和特点及其影响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妇女解放思想片面追求男女平权,妇女解放主体局限于小资产阶、资产阶级范畴[2]。沈蓓绯《辛亥革命与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则从女性主体意识、政治意识、家庭角色重塑方面探讨了知识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
2.知识女性的特点与生成因素。乔玉钰《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消——明清才女的皈依佛、道之风》(《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2期)指出明清相当一部分才女皈依佛道的现象及其原因。杨银权认为清代知识女性的知识通过家庭、婚姻生活、交游等途径获得,清初和清末知识女性关注社会事务的特点鲜明[3]。郭蓁《论清代女诗人生成的文化环境》(《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认为良好的家庭熏陶是清代知识女性们生成的一重要因素。此外,郭英德认为清代女子“才德不相妨”观念的流行,为普及女子文学教育提供了机缘。
3.作品出版与文化生活方面。张聆雨将清代知识女性的作品出版途径归纳为:男性亲属、老师或藏书家、好友等非亲属女性、作者本人刊刻四种[4]。蒋勇军的《清末民初女子文化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以知识女性为研究主体,介绍了清末知识女性接受教育、创校、办刊、举办慈善事业、开展文娱活动、反对封建文化陋习等文化生活。而崔琇景博士论文则从文学创作、交游活动、女性形象及生存环境、女性书写的流传于传播等方面进行了研究[5]。韩淑举《明清女性阅读活动探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年第1期)一文,研究了清代知识女性的阅读书籍种类及其阅读特点。
4.家庭角色与职业方面。关于清代知识女性的家庭角色问题,不少学者在论著里有涉及,但专门论述的文章不多。侯杰、秦方以《大公报》几位著名女编辑、记者为例,探讨他们的人生历程、婚姻家庭,以此解读清末知识女性的家庭角色[6]。逯慧娟的《略论清末民初知识女性的职业状况》(《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指出清末知识女性向教育、医疗、出版社等领域渗透独立谋生,总结了其职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5.思想观念方面。李静、刘蔓通过对《名媛诗话》的研究,认为传统知识女性对“贞节”观念是十分认同的,尽管无奈,但他们还是以守寡、殉节、伤害身体的方式来表达对“贞节”的恪守,往往将不幸归结于命不好[7]。张磊在《中国近代知识女性的教育观》(《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年第3期)阐释了近代知识女性的教育观,即兴女学、男女同校、掌握知识是男女平等的基础。 段继红在其论文中揭示,清代知识女性渴望寻求志同道合、同声相应、注重精神和情感交流的理想婚姻[8]。段继红、 高剑华《清代才女结社拜师风气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指出,清代才女冲破传统拜师结社、广泛阅读,女性意识开始觉醒。鲍震培的《从弹词小说看清代女作家的写作心态》(《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孟梅的《论明清女性剧作家的“谪仙”情结》(《艺海》2012年第9期),则从写作心态与作品中饱含的期盼去挖掘清代知识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人物研究
清代知识女性人物研究已有一定数量颇见功底的文章问世,其中群体研究的文章较多,为数众多的广大知识女性仍被冷落于角落,个案研究亟待深入。
1.比较研究。李玮玮的学位论文部分章节从宗教、词情、爱情、友情几方面对三位女词人做了比较研究[9]。徐莉梅《吴藻、沈善宝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通过对两位知识女性的诗词研究,探讨了两人迥异的创作心态及其原因。
2.个案研究。词人:清代词人中受关注较多的是顾春、吴藻、贺双卿、吕碧成、熊琏、徐灿等人。对顾春的研究文章很多,其中吕菲的《论清代北京满族女作家顾春的文学创作》(《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对其作品进行了赏析。对贺双卿其人有无问题,学界仍有争议,但肯定者为多数,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其人与作品的整理与研究日盛。对吕碧成的研究也不少,主要是从其词作,其人与国际素食运动的关系,中国知识女性的转型这些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对吴藻的研究主要是从生平考述、其悲苦人生和作品这几方面。
诗人:对清代女诗人的研究成果斐然,研究较多的是沈善宝、恽珠等人。张佳生对满族女诗人进行了宏观研究,列出的清代女诗人达几十人之多,并对比较著名的女诗人进行了评述[10];朱吉吉的《清代满族女诗人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则更为细化,采用个案方法,对清初期、中期、后期的女诗人进行研究。经过梳理,万鹏、陈玉玲发掘出若干名不见经传的清代无为女诗人[11]。聂欣晗的《清代女诗家沈善宝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是沈善宝研究的一部力作。高春花的《清代女诗人恽珠生平家世考略》(《兰台世界》2011年第23期)对恽珠的生平及恽氏家族进行了考述;杜家骥先生考证了那逊兰保的生平、其家族与清廷的关系,对史籍和论著中的错误进行了辨析,并以那逊兰保及类似史事为例探讨了汉满蒙血缘、文化交融的现象[12]。其他在专篇论述中被研究的女诗人也有不少,列举如下:骆绮兰、汪端、陈静渊、王淑昭、钱凤纶、席佩兰、薛绍徽、杨继端、谢浣湘、汪韫玉、佟佳氏、张令仪、钱孟钿、方维仪、刁素云等。
画家:白英追溯了为慈禧代笔的宫廷职业女画家缪嘉蕙的生平往事,开启了对清代女画家的研究[13]。彭建的《清姿秀骨 俊逸脱俗——清代女画家廖云锦<丹丘彩凤图>赏析》(《收藏界》2012年第3期)对廖氏画韵的赏析,使女画家的性情跃然纸上。
科学家:沈雨梧教授的集学术性与普及性合一的女科学家传记著作,记录了天文、数学、物理、中西医学、纺织学等各学科的31 位清代女科学家[14]。李敏《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的成才之路》(《高师函授》1986年第1期)介绍了清代著名女科学家王贞仪的生平、家世、婚姻及其作品。
其他领域:对其他领域的清代知识女性也有专门的论述。清代女史家有清代李晚芳、陈尔士,戏曲家有王筠,清末著名办报人有胡彬夏和晚清女权主义者唐群英等,而屠揆先的《清代女中医曾懿及其<医学篇>简介》(《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则向我们介绍了清代女中医曾懿及其医学成就。
3.群体研究。有关清代知识女性群体的研究,一些论文用力较深。《清代女诗人研究》[15]一文,对诗人及其创作进行了整体和个案研究;汪青云的《清代女性词人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研究了女性词坛的盛况、词人的生存状况、创作等内容;《关于随园女弟子的成员生成与创作》(《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和张远凤的《清初“蕉园诗社”形成原因初探》(《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是对诗社成员群体研究的代表作。郭蓁认为,清代女诗人群体凸显出地域性、伉俪诗缘、家族化、边缘化、多孀居者等特征[16]。冯曦缘《试论近代女性创作群体的分类》(《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1期) 对晚清女诗人进行了分类研究。
(三)地域性研究
清代知识女性区域研究中,江南市镇是学者们研讨的中心,对苏州、常州、吴地、浙江、徽州、桐城、杭州、上海等地知识女性研究的论文很多,且大多是硕博论文;而对边疆地带知识女性的研究薄弱。在清代知识女性的分布上,付琼、曾献飞认为清代女诗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到北递减的特点;从各省分布看,可分为名府中心型和首府中心型,清代女诗人群体的分布区与进士群的分布大致吻合[17]。王细芝《清代闺秀诗人的集中分布及其成因》(《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类似的探讨。花宏艳《晚清女诗人地域分布的近代化》(《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指出,晚清女诗人的地域分布继承了清以来闺阁文学的地域优势,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湖南、广东近代化较早、较深入的地区女诗人的数量大幅增长。
(四)知识女性创作研究
总体看来,清代知识女性的研究主要是文学工作者对女性文学作品的赏析展开的,这方面的文章十分多,大多是从创作的成就、特征、艺术风格等进行探讨,史学视角下的研究极为不足。王瑜《清代女性诗词成就论》(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对清代女性诗词的成就分类进行了探析,并对其成就的局限性和原因发表了看法;张宏生《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对清代知识女性的创作成就予以赞扬,对女词繁荣原因阐释了自己的见解;冯晓东、饶晨曦、申国娥《清代女词人创作特征研究》(《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8期)一文指出,清代词人有一门风雅、才名意识、群体唱和三特征。此外还有对女性弹词小说和女性书信体散文书写的研究文章,不再赘述。
二、港台地区研究成果
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代知识女性研究比较深入。香港黄嫣梨女士通过四位女词人的创作和遭遇,透视清代妇女在国家、社会、婚姻、宗教观等方面的思想转变[18]。中国台湾钟慧玲的《清代女诗人研究》(里仁书局,2001)末章,赏析了金逸、徐昭华、汪端等闺秀的文学创作。中国台湾女学者华玮的《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一书,是明清妇女戏曲创作与批评的主要成果。王力坚的《清代才媛与文化考察》(文津出版社,2006)从诗词、话、书简、戏曲几方面对清代妇女文学进行了研究;他的《从<名媛诗话>看家庭对清代才媛的影响》(《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一文则探讨了清代知识女性的生成问题。
三、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学术界对清代知识女性的研究视角新颖。美国学者高彦颐从女性视角进行研究,一改认为五四时期中国女性才开始解放的传统史观,认为明末清初的知识女性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饱受压迫,他们反而是旧社会的积极构建者[19]。美国耶鲁大学康正果先生的《风骚与艳情·边缘文人的才女情结》(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一节,对清代女诗人贺双卿做了专论。《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美]曼素思著,定宜庄、颜宜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通过(1683-1839)对清代江南女性的人生历程、写作、娱乐、工作、虔信的探讨以强调女性史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中国女性史》([日]山川丽著,高大伦、范勇译,三秦出版社,1987)的第七章,谈及了清代知识女性的觉醒等内容。美国女汉学家孙康宜,在其著述里对清代薄命才女—寡妇诗人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概括[20]。此外,美国学者魏爱莲教授对清代才女的文学生活亦有相关著述。美国白馥兰的《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湄、邓京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书,指出女性科技强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角色与性别规则,认为妇女非男权的牺牲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秩序的积极参与者。
四、结语
近二十余年来,清代知识女性的研究工作成绩斐然,但亦有薄弱环节。人物个案研究极其匮乏,少数民族、文学领域之外的知识女性群体研究尚需深入。地域性研究不均衡,多聚焦江南,对东北、西北、西南、中部地区知识女性关注不够。研究视角较窄,多从文学赏析角度研究,史学视角下的研究不足,缺少对“人”的关注。此外,研究重两头轻中间,忽视了对清中期知识女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沈智.辛亥革命前后的女子报刊[C]//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1981.
[2]王庆宏.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的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3]杨银权.清代知识女性的知识养成及特点[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张聆雨.清代女性著述出版途径考[J].古典文献研究,2012,(0).
[5]崔琇景.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6]侯杰,秦方.知识女性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家庭角色分析——以<大公报>女编辑、记者为实例[J].南方论丛,2003,(2).
[7]李静,刘蔓.从《名媛诗话》看清代女性文人的贞节观[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
[8]段继红.修到人间才子妇, 不辞清瘦似梅花[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
[9]李玮玮.清代三位杰出女词人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张佳生.清代满族妇女诗人概述[J].满族研究,1989,(1).
[11]万鹏、陈玉玲.清朝无为女才人考证[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2).
[12]杜家骥.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及其相关问题考证[J].民族研究,2006,(3).
[13]白英.缪嘉蕙——为慈禧代笔的宫廷女画家[N].成都日报,2007-02-26:B02.
[14]沈雨梧.清代女科学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15]段继红.清代女诗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6).
[16]郭蓁.清代女性诗人群的总体特征——以清初至道咸诗坛为中心[J].齐鲁学刊,2008,(5).
[17]付琼,曾献飞.论清代女诗人的地域分布—以《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所收诗人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
[18]黄嫣梨.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M].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
[19][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国外产后女性就业政策研究 篇7
关键词:日本,德国,产后女性,就业政策
0 引言
由于我国产后女性再就业形式严峻,在促进产后女性就业政策上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此,我国政府需要研习和借鉴日本促进产后女性就业新举措、德国产后女性再就业培训措施以及国外的生育保险政策,促进产后女性再就业。
1 日本产后女性就业新举措
日本女性的家庭观念很强。女性一旦结婚,就当起全职太太,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与职场完全脱离。但是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导致政府养老负担加重;同时,少子化的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缺乏问题,阻碍日本社会与经济发展。因此,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新举措,促进产后女性重返职场。此外,很多日本女性为寻求自我独立以及社会归属感,愿意分担家庭经济压力,也希望重返职场,实现自我价值。
日本政府促进产后女性再就业新举措如下:
1.1 消除性别歧视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从法律层面切实保证女性的平等就业权以及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机会,真正消除企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在女性孕期、产假以及哺乳期内,不得辞退女性员工;产后女性有权休假照顾婴儿,在休假期间,企业不得中断计算其工龄,不得以休假理由将其解聘,产后女性休假期间的保险费支出由政府支付。政府在全国创立配置优良的托儿机构,为产后女性再就业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方便的保育服务,减少产后女性的家庭负担以及再就业压力。
1.2 拓宽女性就业空间
日本政府为产后女性提供无偿的资金支持,激励产后女性在教育、文化、家庭护理、设计等第三产业自主创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产后女性就业拓展空间。因此,日本产后女性就业机会增多,劳动参与率也得以提高。
1.3 实行弹性工作制
产后女性由于要承担育儿以及家庭的很多繁杂事务,她们青睐于弹性的工作方式,能够满足其兼顾工作与家庭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产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促进产后女性重返职场。日本政府给予女性灵活就业的权利,女性员工可以选择在家里工作,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这种就业方式既切合产后女性的实际,又能缓解其就业压力。
1.4 提高女性就业能力
日本政府加强对产后女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通过对产后女性的初次培训和继续培训,激励产后女性学习专业技能,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提高自我就业能力[1]。同时,培训内容要充分尊重产后女性的个人需求与工作需求,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产后女性进行系统培训,真正使产后女性的个人能力提高,能够应对重返职场的诸多挑战。
2 德国产后女性再就业培训措施
德国产后女性面临职场竞争压力以及家庭与育儿负担,加之职场就业歧视,产后重返职场不易。但德国女性自立自强,她们积极参与再就业培训,虽然有失业补助和儿童抚育金,但是她们仍然希望能够重返职场,实现自我价值。此外,德国政府给予产后女性支持与鼓励,制定一系列制度政策消除男女就业不平等,保护产后女性特殊权益,开拓女性就业渠道,并积极组织再就业培训,帮助产后女性重新就业。
针对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暂时辞职的产后女性,对其进行再就业培训后使其重返职场;因长期脱离职场而又希望重新就业的产后女性,对其进行知识技能体系更新培训,使其适应工作中新的要求,提高其工作胜任力;而对能力不足或经验欠缺,需要转岗从事其他工作岗位的,对其进行基本能力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为此,德国政府对产后女性进行再就业培训,为其就业提供扶持与帮助。
2.1 提供培训信息与建议指导
大多数产后女性迫切地需要参加再就业培训,但是由于长时间脱离职场,她们对选择什么培训方向,从事何种职业,感到手足无措。为此,再就业培训企业为产后女性提供大量的培训信息,指导其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同时,培训企业针对产后女性的不同特征,整理广泛的培训种类和培训方向的信息,帮助在求职中屡屡碰壁的产后女性尽快就业。
2.2 重视科技发展与技术更新
由于社会发展加快,技术不断更新,要求产后女性必须及时更新行业资讯和专业知识,提高其任职资格与能力,部分产后女性由于生育原因而脱离职场,当其再重返职场时,发现自己离职时间太长已经无法胜任新的技术要求。因此,她们迫切需要培训企业提供相关培训,为她们补足知识断层,帮助产后女性适应技术日益更新发展带来的就业挑战。
2.3 关注劳动力市场动态
产后女性重返职场后,很难选择将来从事的职业,这就需要培训企业及时把握劳动力市场发展动态,在技术、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设置多样化的培训资质考核,帮助产后女性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入口。同时,培训企业在开始专业基础知识与任职能力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培养产后女性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帮助其尽早适应职业培训课程,促进产后女性顺利再就业。
2.4 弹性安排培训课程
照顾孩子和家庭的繁杂事务阻碍产后女性按时参加培训,因此,培训企业要多为产后女性着想,弹性设置培训时间和课程,当产后女性因为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加培训,培训企业应给予其协助,避免产后女性中断培训,失去培训机会。同时,政府还采取健全幼儿园体系,增加女性和儿童的生活补助等措施,保障产后女性全职接受再就业培训。
2.5 给予产后女性心理和精神辅导
由于产后女性长期脱离职场,适应再就业培训存在难度,培训人员不仅需要指导其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而且需要应用社会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给予引导,保证产后女性能够高效的完成培训任务,克服其适应性困难。
3 国外生育保险政策
很多欧洲福利国家有相对完善的生育保险制度,能够使产后女性依法享有产假,专门在家抚育孩子,而政府又对育儿家庭提供各种津贴,减轻其家庭负担。因此,职场女性不必为抚育孩子而辞职,也不必为辞职后再就业而忧心忡忡。
3.1 法国
在法国,为安全保证产后女性的工作,政府强制规定带薪产假不得少于16周。小孩三岁前,每个月可再领津贴,如果妈妈决定专职在家带小孩,每个月补助的金额再提高。而且产后女性享有职业保障,可留职休假3年专职带小孩,并可领取日托幼儿津贴及居家保姆津贴,孩子越多,享受的津贴额越高。
3.2 日本
在日本,产后女性加入国民健康保险,便可获得医疗补助,报销其生育费用[3]。职业女性享有职业保障和“留职有薪”方案,在家照顾幼儿还可领取工作时40%的薪水;婴儿以及未满2周岁的幼童直到其满12岁为止,其父母每月可以享受育儿金,还规定托儿机构延长托儿时间,为产后女性重返职场提供良好的育儿支持。
3.3 新加坡
在新加坡,员工可以领全薪的强制性产假有8周,另外非强制产假有16周,员工可领半薪,时间长短可以与雇主协商,而员工产假期间的薪酬成本由政府买单。同时,政府还为每个家庭发放育儿津贴,以支付其入托和入园的费用支出。
3.4 瑞典
在瑞典,产假最高可以请到672天,育婴假有450天,小孩满8岁前都可以利用。其中,450天的假期中至少有30天必须是父亲请领,强制“准爸爸”休假。
4 我国产后女性再就业启示
4.1 对重返职场的女性进行职业培训
企业应将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见习相结合,开办形式多样的产后女性培训班,组织开展一些职场礼仪、说话技巧、日常交际的课程;还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引入案例、模拟情景进行案例讨论,进一步了解不同职位的不同职责。由于产后女性的文化程度水平不等,应对产后女性设置不同层次的培训教程,帮助其掌握培训技能,尽快找到工作。同时,应建立政府、企业、培训者和产后女性全方位的沟通系统,保证四方互通信息,各尽所能,按需所取,达到实现各自满意的目的。
4.2 完善女性就业保障制度
全国妇联副主席洪天慧建议对企业内女性就业人数达到规定比例、持续雇佣女性的企业,实行经济补偿,并提出构建企业生育保险激励机制,减轻企业生育负担,促进女性平等就业。因此,全社会必须重新认识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女性的生育行为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企业理应为此承担一定的代价,应积极改革和推行女性生育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加强改革的配套措施[4]。因此,通过由政府补偿企业因雇佣女性员工而需要支付的哺乳期间的工资和各种保险项目,会大幅度降低企业雇佣女性的成本,使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消除性别歧视,有利于女性充分就业[5]。
4.3 增加企业雇用女性的正效应
政府给予雇佣女性超过一定比例的企业税收上的优惠,并给予企业适当的贴息补助,减轻其贷款压力,奖励其雇佣女性员工的行为。对雇佣女性员工少的或是不愿意雇佣女性员工的企业,通过适当增加他们的税收来惩罚他们,并把收缴的税收用于支持与补贴雇佣女性员工多的企业,激励企业雇佣女性员工的正效应。
4.4 大力发展服务业
作为产业结构发展重要推动力量的新兴服务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女性劳动力,比如信息服务与资讯、银行业务、保险理赔、通信服务、文化、教育、卫生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地促进了女性就业发展。同时,运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方式,改进餐饮、娱乐和维修等传统产业,形成以新型服务业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能激发广大民众服务消费的热情与欲望,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发挥传统服务业对女性就业的吸纳作用[5]。
4.5 运用政策激励
针对产后女性再就业比例偏低的现实,政府促进就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职能部门,通过优化就业环境、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促进产后女性再就业。财政部门为促进产后女性就业和创业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同时,鼓励用工企业积极招收女性,并从税收方面给予优惠,资金方面给予补贴[7]。
参考文献
[1]卢萍,代春柳.日本促进女性就业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J].东北亚论坛,2009(7).
[2]侯莉莎.德国失业人群再就业培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大学,2007(12).
[3]卢萍,代春柳.日本促进女性就业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J].东北亚论坛,2009(7).
[4]林寒.湖南女性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2012.
[5]刘丹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女性就业与再就业[J].女性研究论丛,2005(12).
[6]刘玛丽.女性再就业问题及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
职业女性过劳问题研究 篇8
过劳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因工作时间过长或工作压力过大而呈现出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状态。过劳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白皮书》指出, 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 同时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同年, 一项针对北京企事业单位知识工作者过劳情况的调查显示, 825名劳动者当中只有27.27%处于“绿色安全区”, 39.16%的被访者都位于“红色危险区”和“深红灯高危区”。可见, 过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职场的普遍现象。
《中国统计年鉴2010》显示, 全国大专以上学历男女比例为1.25∶1, 北京地区则达到了1.11∶1。同时,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社会观念的变化, 使得女性已经成为当今职场中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 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同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与男性劳动参与率的差别也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所做调查显示, 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相比, 中国大陆女性劳动参与率 (67.7%) 除低于澳门 (68.0%) , 均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甚至高于蒙古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男性劳动参与率。《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2008年时间利用调查数据摘要》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用于生产性活动、培训和学习的时间也要高于很多欧洲发达国家。社会的压力、职场的压力以及角色的多样性使得职业女性不可能幸免于过劳。2010年卫生部“知女健康行———中国职业女性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对北京的10, 000名已婚职业妇女进行调查显示:80.75%的被访者压力过大,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了女性的身体健康。专家指出, 35岁以下女性患乳腺癌的比例已占到乳腺癌发病群体的20%, 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西方女性提早10年, 而现代女性工作和生活中压力增大是乳腺疾病多发的重要原因。2009年的一次调查分析显示, 北京市知识工作者的工作负担度没有因为性别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女性知识工作者同样承受着与男性一样的工作强度。 (表1)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 《国际劳动力报告2000》
二、职业女性过劳的负面影响
过劳将给职业女性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这种影响既包含经济损失也包含非经济损失。首先, 职业女性身心受损, 尤其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失调, 还会引发神经质、抑郁焦虑、急躁易怒、适应能力不良、甚至自杀等心理问题, 因此引发的薪酬损失和医疗费用, 在目前相关法律欠缺的情况下, 只能由员工个人承担;其次,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过度劳动和过度劳累都会引发员工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如果引发过劳程度严重甚至过劳死, 就会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受到极大损失。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而言, 过劳对就业和消费来说产生了挤出效应。过度劳动者抢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尤其是作为消费的主力军女性而言, 疲于奔命以至于没有时间去花钱, 这对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不利;再次, 职业女性过劳易影响家庭和谐, 2010年北京的离婚率高达39%, 上海38%, 广州36.25%,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思索。
三、职业女性过劳原因分析
(一) 宏观社会层面。
首先, 我国正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 政府以地方的GDP增长率作为政绩考核标准, 用人单位追求资本的积累, 员工个人追求物质享受。另外, 国家产业结构升级, 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求从事脑力劳动的员工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其次, 收入差距的加大促使员工被迫或者自愿地牺牲休息时间来换取更多的物质激励, 从而满足更多的精神需求;再次, 社会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等亚洲国家更加崇尚勤奋、敬业、奉献的精神, 甚至那些为了社会, 为了人民过劳而死, 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成为了整个社会宣传学习的榜样;第四, 职业女性的双重角色扮演已经成为事实。女性参加工作几乎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但传统文化使得女性又必须扮演好其传统家庭角色。于是, 女性就要奔波于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 既要操持家务, 又要辛勤工作。“零点调查”2011年9月调查显示;33%的上班族感到周一最累, 尤其是女性, 周末70%要承担家务劳动。
(二) 中观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 更多的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工作, 其制定的大部分激励措施都是激励或者奖励那些努力工作者或者业绩优秀者, 如涨薪机会、培训机会、晋升机会、休假机会, “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这里, “有准备的人”指的是努力工作做出业绩者, 而这些机会是为了这些优秀员工更加优秀, 更加勤奋。这样的企业理念和氛围促使员工加班加点, 身体透支。另外, 企业对女性的关怀不足。虽然国家有女性的法定节假日, 除此之外, 女性和男性毫无例外地竞争在同一起跑线。
(三) 微观职业女性个人层面。
女性职业发展之路更加广阔, 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行业企业中的管理者。女企业家和女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十年?中国商界女性的机会与挑战》显示:中国商界女性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是21%, 2006年是36.5%, 2009年经过了危机的洗礼仍然保持这样一个水平。企业盈利方面, 女性企业盈利面一直保持在98%左右。即使2009年中期, 盈利面降至97%, 亏损面保持在2%至3%这样的水平。职业女性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才能换取事业上的成功,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过劳带来的身体透支。另外, 传统上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生活成本和生存成本提高的情况。2007年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即达到70.6%,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2.6%和发达国家的52.1%。虽然这一状况与我国妇女自强勤劳的传统美德密不可分, 但是生活成本的提高也使得女性必须在职场中奋力打拼。美世咨询“2011年全球214个大型城市的生活成本调查报告”显示, 北京生活成本已经力压纽约跻身全球20强。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高物价已经成为了女性被迫过劳的助推器。
四、职业女性过劳的预防
(一) 完善法律法规。
将过劳列入职业病范畴, 由劳动部门、卫生部门联合界定过劳的标准和范畴, 使过劳概念清晰, 处理因过劳引发的纠纷、因过劳造成对劳动者权益的侵犯问题时有据可循, 有法可依。严格执行最高工作时间以及带薪休假的法律规定, 尤其是对职业女性应出台特殊保护政策。对于极端情况———“过劳死”的赔付措施应更加明晰, 赔偿力度更大, 使用人单位从利益监督出发不敢再以牺牲员工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
(二) 倡导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管理制度要更加人性化, 在有些岗位建立弹性工作制和工作再设计, 严格控制职业女性的工作时间, 逐渐减少加班时间和加班次数;在企业内部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给予女员工与男员工一样的工作晋升机会和发展机会;定期组织员工健康体检, 尤其是针对女性员工的健康体检, 开展职业心理咨询和辅导, 舒缓职业女性压力。
(三) 增强职业女性自我调控。
首先, 职业女性增强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真正认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 关注自身健康, 增强身心健康的自我调控;其次, 要突出工作重点, 努力培养自身核心能力, 以不变应万变, 在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在复杂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强工作和闲暇时间的合理安排, 家庭是工作的助推器, 家庭稳定才能更加安心的工作, 与家人沟通放松有助于舒缓过劳的紧张情绪;注意锻炼身体和做好定期的体检。
摘要:过劳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因工作时间过长或工作压力过大而呈现出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状态。我国职业女性面临着过劳现象,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了将职业女性从“过劳”状态拉回“适度劳动状态”, 必须多管齐下, 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从源头预防。
关键词:职业女性,过劳,过劳死
参考文献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结果发布[J].中国保健营养, 2010.1.
女性农民工就业服务现状研究 篇9
关键词:女性农民工,性别差异,就业服务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城市发展给劳动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女性农民工结合了女性、工人、农民的特点,她们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社会必须关注的弱势群体。
1 农民工就业服务现状
农民工外出务工,能否得到准确的就业信息,是他们首先面对和关心的问题。农民工主要是通过老乡、亲戚朋友的介绍来到城市就业,这种就业方式存在弊端,自身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容易受骗,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加强引导和服务。由于政府的鼓励与农民工就业需求的扩大,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就业服务市场。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包括劳动力流出地的劳动输出和劳动力流入地的职业介绍服务两方面。
劳动力流出地的劳动输出服务主要对象是即将外出就业、但又缺乏就业信息的农民。提供劳动输出服务的机构主要是县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而近年来,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发展快速。
劳动力流入地的职业介绍服务主要对象是自发来到城市工作以及打算更换工作的农民工为对象。服务的内容包括 :组织招聘洽谈会或登记的方式,向农民工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目前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主要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类民办中介机构。2004年发布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表示,我国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6万个,其中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有1.8万个。每年的一月到三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都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春风行动”,通过建立劳务输出低和输入地的信息对接平台来逐步提升农民工就业率以及改善就业质量。2006年三八妇女节,江苏省昆山市妇联、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结合“春风行动”为外来务工女性提供免费的就业机会。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工,江苏省多市建立了农民工服务中心,专业及时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 就业服务存在问题
2.1 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落后,服务机构主动性较弱
女性农民工外出就业的途径主要是亲戚朋友的介绍,自发向就业服务机构求助的意愿并不强烈。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服务提供的就业信息就无法及时传递,女性农民工缺乏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导致就业服务效率低下。女性农民工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消息闭塞不会主动去就业服务机构寻求帮助。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而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仍然存在与农村地区,农村家庭对女孩的教育投入较低,这就导致就业服务对农民工有着较强的排斥性,更不必说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农民工了。这种排斥使得就业服务机构缺乏向女性农民工给提供服务的主动性。
2.2 就业服务提供主体单一,服务手段层次低,服务质量差
政府是就业服务供给的主体,尽管政府在推进就业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仅仅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然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就业服务提供的服务层次较低,就业服务主要包括人岗匹配以及简单的就业指导,很难满足女性农民工市场的要求。职业介绍机构专业人员不足,专业素质水平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有阻碍着就业服务的发展,使得就业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障,降低女性农民工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
2.3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缺乏资金来源,中介机构浑水摸鱼
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包括各个层次的公营和私营的就业服务机构,公营的就业服务机构也就是政府主导,向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现有公共的就业服务机构大部分均为自收自支或者差额拨款,全额拨款也只能保证人员经费以及工作经费,难以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部分中介机构深受市场化的影响,以获取利润为主,向女性农民工获取高额的中介费,她们为了满足自身就业需求,承担较重的经济负担,得到的却是质量较差、辛苦低层次的工作,女性农民工对此叫苦不迭。
3 完善女性农民工就业服务的建议
3.1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就业服务多元供给主体
公共就业服务是最重要的职能,满足女性农民工就业服务需求并不是单一政府供给模式,多元主体参与到就业服务供给是供给方式的主要表现。就业服务供给主体是指满足就业需求,依法提供服务项目的部门机构、个人、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多元主体提供就业服务,就会引起竞争,竞争就能使女性农民工拥有一定的选择权,这样就能反作用于服务提供者提高服务质量。
3.2 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与服务体系
就业信息的不通畅导致女性农民工就业来源的单一。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建立覆盖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体系及大型数据库与信息网络,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的收集汇总,将就业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和网络管理,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消除农村身份歧视,提供均等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输出地和劳动力流入地的信息双向沟通,组织女性农民工外出就业,减少外出就业风险。
3.3 建立针对女性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法律政策,明确服务责任主体
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10
1 女性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女性角色所带来的职业发展困境
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期望与要求与女性研究生自我价值的追求产生了矛盾。女性研究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 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 其自身具备了较高的知识素养, 思想深远、头脑灵活, 并且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不大, 更多的是接受的现代社会价值观。因而女性研究生对自我的期望是希望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 经过自身的努力奋斗, 发展自身的职业之路, 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而在传统观念之中, 希望女性以照顾家庭为本职工作, 传统社会分工的不同所造就的传统价值观依旧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中受此影响更深的是女性研究生的长辈。因而家庭成员对女性研究生的期望往往是在好的事业和好的家庭中, 倾向于选择好的家庭。而在当今社会生存压力的影响之下, 好家庭生活最主要的标准是物质条件的丰腴, 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并不明显。在男女角色期望对比研究之中, 男性对女性的期望则倾向于“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传统模式, 对女性的期望更多是在家庭生活方面, 对于学历、事业等方面的期望不强烈。
另一方面女性自身生理特质导致女性研究生必须面临家庭与事业选择。依据医学对女性的研究, 女性最佳生育能力在25~30岁之间, 最好不要超过30岁。而女性研究生普遍的毕业年龄是25、26岁。于是就导致女性研究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 必须考虑自身生育情况。
1.2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缺乏针对女性研究生的职业指导
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依旧是采用固定的旧模式。注重学术技能的培养, 缺乏职业技能的培育。并且针对女性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特色仍不明显。还未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并没有很好的形成把社会需求和女性研究生自身特点结合在一起的职业指导模式。研究生人才的培养难以符合社会需求、职业辅导机制的缺失、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缺乏都是现今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薄弱环节。与此同时, 在面对如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开始重视职业指导, 但是高校职业指导多是针对大学本科生而准备, 或者是临近毕业而进行的专项就业指导。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而真正针对女生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的差别性职业发展指导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建立基于男女性别差异, 本科生与研究生层次差异而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机制。导致女生研究生对自身的职业没有准确的定位, 以及没有认清自身的优势、构建职业生涯路径、规划好职业发展前景。
1.3 劳动力市场中所存在的性别歧视困境
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首先存在与女性研究生就业过程之中。首先是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在招聘过程中, 隐形性别就业歧视现象较为严重。在岗位设置和招聘人数上对男生有明显的倾斜。在录用人员时, 面对同等条件的男女研究生, 更倾向于前者。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使得女性研究生比之男性研究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一些优秀的女大学生尚未进入赛场就被取消了竞赛资格, 其次是就业条件上的不平等。在招聘过程中, 用人单位对女性研究上提出的条件和要求要比男生更多更高, 除开对身高、专业、技能的一般性要求外, 会更加注重文艺特长和相貌的要求。另外女性研究生遇到的隐形的就业条件不平等还在于对结婚、生育年龄的限制。
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还存在与女性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女性研究生在进入职场环境后, 也将面临着性别歧视。从职场升迁机会的角度看, 男性研究生升迁、提拔机会多于女性。在《中国职场性别歧视调查》中发现33.90%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其工作中, 男性员工获得了多于女性员工的提拔机会。[1]颜士梅 (2009) 也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中发现歧视严重程度的单位性质排序依次是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2]
2 女性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对策分析
2.1 寻找女性角色与知识型人才角色之间的平衡点
Super D.E (1957) 将女性职业生涯分为长期稳定的家庭主妇型、传统生涯型、稳定工作型、双轨工作型、中断型、不稳定型和多重生涯型等七种基本职业形态。Zytowski (1969) 将女性生涯分为学前期、在学期、少妇期、育儿期、子女学前期、子女入学期、子女成家期、空巢期和孀居期等九个阶段。[3]因而我们可以发现女性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家庭和子女的出现是必然情况。从女性研究生个人角度出发, 女性研究生应该在女性角色和知识性人才角色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用积极的态度去考虑家庭、生育等女性需要面对的实际情况。不易采用消极、躲避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容易使得后面的职业生涯发展遭遇更大的困境。因而需要女性研究生在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的准备期就开始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除了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准备外, 还需要做好自身心理素质的准备。考虑到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可能会面临的情况。在职业选择期时, 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来做职业选择。如在近期的人生规划中有组建家庭的重大规划, 需要在职业选择时就把家庭因素作为参考因素之一, 从而能尽可能的避免职业生涯发展因家庭因素被打断的情况发生, 更有利于职场经验的积累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后续的职业适应期、职业稳定期构建好基础。
2.2 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 其过程包括确定志向、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确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回馈六个基本步骤。[4]从高校的角度出发, 学校作为学生的培养者, 在注重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研究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 也要注重对研究生就业辅导机制的构建。高校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应该遵循职业生涯规划步骤, 有针对性的引导女性研究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研一的时候, 加强对女性研究生认知自我的培养, 对应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确定志向、自我评估两个环节, 寻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职业技能。在研二时, 应加强对职业环境的了解, 对应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生涯机会评估、确定目标两个环节。分析就业环境的特点, 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 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所提出的要求, 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等。进而确定目标。在研三时, 应该进行综合指导, 对应的是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回馈两个环节。以便于定时检查, 及时反省、修正规划目标并调整行动方案。另一方面, 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的学生能更好适应学校环境向职场环境的转变, 不会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因而应该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制度, 在正式就业之前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了解、适应职场环境。在实习之后, 应该引导学生就自身的职业弱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职业技能教育。从而帮助女性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能客观的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建立起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后续的职业辅导中为其提供包括就业信息、专业相关实习等实用的就业辅导机制。从而使得其在进入职场之后, 能更快、更好的适应职场环境, 转变、修正自身的职业态度。
2.3 平等就业环境的有序构建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 整体的平等就业环境的构建, 依靠的不仅仅是某一社会角色。更多的是社会各部分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仅需要个人应聘者不断加强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 还需要用人单位改变对女性研究生的刻板印象。不仅需要依靠国家法律、政策来改善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就业的歧视, 更需要社会整体就业环境能更加开放, 从而给予女性研究生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社会经验的影响, 企业容易对女性研究生产生刻板印象。例如:不能吃苦, 要求高、不够谦虚等。这些刻板印象的形成由其故有的原因。但是用人单位不能因此来减少女性研究生的就业机会。应该在给予了公平的就业机会后, 在应聘环节注重对女性研究生的考核。政府在平等就业环境的构建中, 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在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之后, 应该更加注重法律的执行情况和监管力度, 对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予以一定的惩戒。政府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完善针对女性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社会保障金支付体系, 减轻企业的负担, 从而消除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研究生的歧视。在企业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努力下, 才能促使社会整体就业环境更加的开放, 消除其对女性大学生的偏见, 给予女性研究生更多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国家、社会的三方努力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 前一方面的改善, 有利于后一方面的发展。
摘要:文章试图探讨女性研究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女性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着女性角色困境、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失、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三个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三个问题分别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相对性的政策, 由此希望能更加注重女性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就业辅导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女性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莹, 张帅.中国职场性别歧视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颜士梅.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Zytowski D G.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development for women[J].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1969, 47 (7) :660-664.
日本女性就业难 篇11
在日本女性心中,理想的职业分别为: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公司职员……
“当中小学教师是我们当初最理想的选择,不仅工资享受公务员待遇,政府财政按月发放,还比公务员多两个假期。”这是我在日本做家庭访问时,久保洋子告诉我的。她在大学毕业之初未能考上大阪府小学教师,后参加奈良县公务员考试,工作几年后结婚生子。在日本,女职工是没有产假的,要生小孩只有辞职。
正因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日本知识女性选择独身或丁克,更有甚者,干脆出国留学、滞留国外。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阿部博士出生在日本信州农村,大学毕业后靠自己积攒的钱赴美留学,边读书边打工,“我是肯定不会回日本的,回去要我当家庭主妇,那种日子我一天也过不下去。毕业后我要在美国找工作,什么工作都行,就是不回老家。”
大阪女子大学数学系二年级学生藤代每周要打三份零工:食堂服務员、超市收银员、家庭教师,除上课外,业余时间几乎都在打工。“当中学数学教师是我的理想职业,可竞争那么激烈,我是肯定当不了的。毕业后实在找不到好工作,就继续做临时工。”这种先做临时工、钟点工,有好工作机会再换,也成为不少日本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之一。
日本人工作的流动性很大,大公司职员基本上每两年就要换一个岗位,即使是政府公务员,大部分人每两年也要换一个部门,这能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日本大公司每年都要招收大批员工,讲究文理搭配,知识互补。公司不看重专业,而在乎你毕业于哪所大学,能上名牌大学,说明基础好。报到后,公司组织统一培训,根据培训时各人表现出的特长和个人兴趣决定你两年内干什么工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西大学新闻系奥村的就业选择:“最好当新闻记者,要不然就当面包师。”新闻记者与面包师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职业啊!原来奥村家有个小面包店,如果不能学以致用,还不如回家自己当小老板。
今年江苏省大学录取率已超过70%,全国录取率也在逐年提高,要不了几年,高中毕业生人人都能上大学,届时上名牌大学和找个好工作将成为竞争的焦点。对于那些上不了名牌大学或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利用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自己当老板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就业选择。
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12
一、女性养老问题的提出
性别与福利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理论和妇女运动所关注的核心主题 (刘春燕、罗观翠, 2010) 。妇女的社会福利发展状况包括医疗、卫生、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 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公平公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段塔丽 (2014) [][2]认为, 中国的社会保险, 是以“单位”为依托建立起来的, 这造成许多职业女性步入老年后, 能领取退休金和拥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少于男性。社会性别导致的家庭性别分工以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 使女性在老年时易成为经济上的依赖者。对现有养老政策进行性别评估发现, 当前养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都存在“性别盲点”。性别公平是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完善社会养老的性别结构,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养老政策也应该体现性别平等, 满足老年女性的差异化养老需求。
(一) 人口老龄化中的性别结构
2013年全国总人口数136072万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20243万人, 占总人口14.9%,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然凸显。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值, 平均每五个人中有一个是老年人, 与此同时, 苏州市目前每四个苏州人中, 就有一位老年人。2014年江苏省发布的《老年人口信息白皮书》中写到, 江苏省老年人总数居全国各省第三, 老龄化比例位于全国各省之首, 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全省老龄化比重前三位的市分别是南通、无锡和苏州。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位居前列, 所体现和反映的问题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因此, 本文以苏州市为例, 探析社会养老事业中的性别问题。
截至2013年12月底, 苏州市户籍人口达653.84万人, 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0.95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23.09%;老年人口增加6.6万多人, 增幅46‰, 老年人口保持“井喷式”增长势头, 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80万人 (穆光宗, 2012) 。从苏州市老年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 呈现出女多男少、老年女性增幅超过男性、高龄老人多为女性等特点。
1. 女性老年人口总量多于男性。
苏州市老年人口迅速增加, 老年女性多于男性的现象尤为突出。从2010年到2013年, 苏州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 为91.59, 大幅度下降, 下降的数量、速度之快远远超过前十年。苏州市老年人口性别比远远低于人口统计学上102-107的正常范围。2013年苏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14.33。可见, 老年人口与出生人口性别比也有很大差距。
2. 女性老年人口增长幅度高于男性。
近年来, 老年人口增长幅度较大, 特别是老年女性人口的增长幅度。2010年, 苏州市60岁及以上女性人口增长与男性人口增长差距还并不是特别大。到2013年, 苏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 女性增长速度比男性增长速度快14.75个百分点。
3. 老年女性丧偶率远高于男性。
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女性中, 49.5%处于丧偶状态, 比同龄男性高出29.1个百分点。苏州市因离异或独身的老年女性占49.7% (丧偶者比例为48.7%) , 这一比例远高于男性的21.8%。有近一半的老年女性处于丧偶状态, 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 如心理状态调适、社会活动参与等。
4. 高龄、空巢、失能老人中女性占多数。
受生理等因素影响, 女性寿命相对更长。2013年, 苏州市百岁以上老人中, 女性占79.9%, 接近八成的比例。苏州市纯空巢老人中女性占58.75%, 接近六成的比例。完全失能老人中女性占55.14, 部分失能老人中女性占52.30%, 同样高于男性。这些老年女性是需要长期照顾护理和提供差异化服务的重要人群。
(二) 养老服务保障的性别结构
近年来,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逐步建立起来, 养老事业得到发展, 服务状况有效改善。但是, 受传统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 养老服务保障显现出性别结构特征, 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 老年女性经济收入低于男性。
在主要生活来源方面, 70.4%的老年男性经济上能够自立, 而62%的女性依赖于配偶、其他家庭成员或政府、社团的资助和补助。这表明男女两性老年人在经济收入、主要生活来源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从年收入均值来看, 老年男性比女性收入高。经济收入依靠家庭供养的老年女性多于男性, 大部分老年女性对配偶收入的可支配权非常有限, 且有近一半的老年女性处于丧偶或离异状态, 没有配偶收入可以支配, 处境更加艰难, 更需要子女或政府供养。
2. 女性养老保障水平低于男性。
从苏州市当前参加医疗保险状况看, 医疗保险覆盖率较高。大部分老年女性参加的是保险水平较低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水平较高的职工医疗保险则女性参保比例低于男性。近年来, 苏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准入条件和受益程度都存在性别利益被忽视的问题。女性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养老金水平低于男性, 养老保险依托单位建立, 根据收入计算, 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 女性收入整体水平低于男性, 许多职业女性退休后养老金和医保个人账户金额均少于男性。
3. 老年女性养老压力更大。
苏州地区因成功地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 较早地形成了人口老龄化的态势, 但目前整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家庭养老功能因家庭结构变动而受到影响 (仇志娟、杜昊, 2015)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传统家庭照料模式难以为继,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中青年人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大部分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很难满足父母的养老需求, 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削弱, 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格局面临严峻挑战 (史薇、李伟旭, 2014) 。独身状态的老年女性比同龄男性多近三成, 养老服务需求多, 压力较大。
二、社会养老事业的性别缺失
近年来, 国家高度关注妇女事业和妇女发展, 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推动性别平等进程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养老服务就是其中之一。
(一) 意识层面性别认识缺失
长期以来, 为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我国出台法律法规政策, 保障妇女受教育权、生存权和发展权, 但部分法律法规政策并没有真正执行到位。如何让女性在养老方面平等享有社会公共政策, 平等享有社会公共服务是推进性别平等进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决策者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口的性别差异。
(二) 政策制定层面性别意识缺失
2005年, 苏州市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 指出到2010年, 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 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即苏州模式) 。2011年, 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若干补充意见》, 加强养老机构设施建设, 拓展为老服务功能。2014年, 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苏州市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不足的是, 这些政策缺乏性别视角, 没有针对女性养老的政策和条款。
(三) 养老服务供给层面性别视角缺失
女性养老服务没有专项资金投入, 养老服务类型和设施相对欠缺。据调查显示, 随着女性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 女性最需要的养老服务类型首先是医疗保健, 其次是生活照料 (钟波、楚尔鸣, 2015) 。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地区差异、性别差异等。老年女性的身体和生活状况, 照料需求高于男性, 但是照料需求的满足情况低于男性。女性更倾向于社区养老服务, 但受经费、场地等因素制约, 社区很难提供完善有效的养老服务。老年女性需要关爱, 养老服务设置要建立在把握老年女性身体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寻求适合老年女性身心健康发展的养老服务模式与类型。
三、完善社会养老事业的建议
发展养老事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协作, 以满足不同性别、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
(一) 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关注性别利益诉求
自2012年把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后, 各地推进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力争在法规政策顶层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充分体现性别平等。2012年12月, 江苏省开全国先河, 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政策法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委员会, 建立了政策法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机制。2014年, 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政策法规性别平等评估工作的意见 (试行) 》。这充分表明, 性别平等理念正逐步成为政府制定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过程中, 建议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建立体现两性公平的养老保障政策 (凌文豪, 2009) 。针对老年女性群体适度提高养老保障金、低保供养标准、医疗费报销比例, 使女性能够与男性一样平等获得社会养老公共服务。
(二)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增加女性养老服务专项资金
在如何提高妇女养老服务水平方面,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排在首位。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 引导、支持和发展妇女养老服务事业, 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按比例递增, 同时适当加大对妇女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力度。在相关机构中设立老年妇女专项基金, 对特困、无配偶、长期卧床的老年妇女给予生活补助、健康补贴或其他救助。尤其对困难老年妇女加大基本养老服务补贴、高龄妇女生活补贴以及购买社会组织养老服务补贴的力度。
(三) 依托养老服务机构, 拓展女性养老服务类型
对女性养老服务的差异化供给是衡量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 体现在医疗保障、心理咨询、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方面, 可以增加对老年女性老服务的类型。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机构, 兴办或运营老年女性活动开展、精神慰藉、社区日间照料、供餐等规范化、人性化、专业化服务。不断完善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 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特别注重提高养老服务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规范性, 为老年女性提供科学、人性的养老服务。
(四) 培育女性养老服务人员, 稳定家庭养老服务功能
在养老机构或组织中设立专职岗位, 吸引专业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护理人员等专业力量。将女性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就业技能培训体系, 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老年女性护理、营养、心理、常见疾病等相关专业护理人才, 逐步实行妇女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 规范服务。壮大志愿者和义工队伍, 建立和吸引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为老年女性服务, 注重发挥、巩固、稳定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 借鉴国外在养老服务和社会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通过政策制度化的系列设计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改善当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努力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护理等联动机制, 进一步科学合理满足人民群众养老的社会化、差异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春燕, 罗观翠.性别与福利--对福利政策社会性别分析的评述[J].妇女研究论丛, 2010 (4) .
[2]段塔丽.社会性别视角下内地与香港地区社会福利政策之比较[J].社会工作, 2014 (6) .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国家统计局2014.
[4]穆光宗.苏州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及其动因[J].苏州大学学报, 2012 (2) .
[5][6][7]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R].妇女研究论丛, 2011 (6) .
[8]钟波, 楚尔鸣.女性养老问题研究[J].求索, 2015 (7) .
[9]史薇, 李伟旭.城市失能老人照料资源分布及照料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 2014 (11) .
[10]钟波, 楚尔鸣.女性养老问题研究[J].求索, 2015 (7) .
【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推荐阅读:
研究生女性性心理学论文范文08-22
《诗经》女性研究论文07-29
女性传统服装文化研究论文10-08
女性视角的幼儿园教师研究的论文05-20
“女性”研究视角10-15
女性尿失禁研究07-29
中的女性形象研究06-09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研究08-25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06-09
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解放思想研究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