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研究视角

2024-10-15

“女性”研究视角(精选12篇)

“女性”研究视角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女性主义已经成为最为活跃的社会思想之一, 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 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加入女性主义视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社会学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伴随着20世纪60到7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的浪潮, 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主义 (或女权主义) 已经由社会运动逐步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范畴, 并且当代思想理论也受到女性主义 (或女权主义) 的极大影响, “或快或慢地发散到了多个学术领域和教学领域, 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中, 都将包含与女性主义研究有关的观点、思想及材料”。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 “性别关系问题对于社会学分析来说是如此根本, 以至于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并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此, 社会学的观察角度、思考方向及问题认识将会受到女性主义的更深入的认识。

二、城市与女性紧密相连、相互增进

(一) 女性认识在城市化进程中萌芽

不同于乡村生活, 城市生活更加具有选择的自由性, 是人类生活的最佳社会形式之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大规模城市, 这一过程中改变了人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形态, 并且也巨大地解放了人类自身。人们开始倡导自由思考, 随着生活视野的不断拓展, 人们的基本素质和精神境界也都水涨船高。伴随着这一过程, 城市妇女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解放。女性的角色在城市的环境中也发生了变化, 那是因为如今的城市社会环境已经不再以体力决定社会角色了。城市中的女性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更多的机会与权利, 更加积极地对待工作、参与时政, 也对传统的社会观念进行挑战。由此可以看出, 女性解放运动与女性主义是伴随着城市产生的。

(二) 城市所引发的女性问题

城市化必定是把双刃剑, 女性在城市中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女权意识不断觉醒, 但是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发现了一些女性问题, 使女性生活的部分方面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 甚至使部分女性陷入困境。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当中, 女性并不是必定的受益者。在低端劳动力市场,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来自乡村的女性移民身体健壮、易于管理、工资水平低等特点使其相对于城市固有女性居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也伴随着一定的代价:健康问题、推迟婚姻等。

(三) 性别歧视与城市化过程中女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性别歧视意味着不同的性别所拥有的待遇是有差异的。为了消除性别歧视, 使女性获得与男性相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 我们应在城市化发展中加入性别视角。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使她们往往对城市的一些问题更加敏感, 更容易体会到城市社会的规划和管理中不合理、不人性化的地方。但是由于适当途径的缺乏, 城市管理者接收不到她们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学术界普遍认为, 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管理不善, 而非财政资源、技术缺乏等原因。城市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加入性别视角, 就会弱化不平等这样的道德问题, 而且能更加全面地吸收接纳全体市民, 特别是女性市民对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三、城市女性的生活空间

(一) 传统 (古代) 城市中女性空间的特点

在女性社会很低的传统社会, 我们在大街小巷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 因为世俗的束缚, 不允许她们出现在公共场合, 她们日常的活动范围基本只能在家中, 甚至在家中的一些区域也是她们不能涉足的。在中国传统的居住设计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国传统住宅中男女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区域, 前堂后室, 以“中门”为界, 而“前堂”往往是女性不能涉足之地。这种格局看似保护妇女, 事实上限制了女性的生活空间和人身自由, 使女性完全脱离了社会生活。

(二) 现代城市中女性空间的特点

现代社会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职业女性史无前例的增加, 女性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并且可以随意出现在公共场合。传统的社会格局被打破, 城市公共空间不再是男性的专有空间, 女性也加入其中。然而, 由于男女平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性别歧视仍然没有根除, 不难发现城市社会空间存在着性别不同所带来的各方面差异。由于性别不平等, 男性、女性占据着不同的城市生活空间, 社会地位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社会空间的占有取决于男女的社会角色, 男女的社会地位也从城市空间中反映出来。在城市社会中社会管理者往往都是男性, 很少有女性的身影, 而辅助性、服务性的工作往往由女性承担。

摘要:男性与女性共同构成了城市社会主体。为了使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更加开阔, 使研究更加务实, 更加贴近现实, 我们在城市社会学中加入了性别视角。女性的解放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 与此同时, 增加女性赋权也将会对城市的合理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于城市空间中女性生活空间的研究, 将会发现在不同的时期女性的生活空间、生存处境不尽相同。为了使城市社会消除性别歧视, 创立更加和谐互惠的城市生活环境, 更需要加强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加入女性主义视角。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女性主义,性别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王小波.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 2006 (06) :111-114.

[2]柴彦威, 翁桂兰, 刘志林.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人文地理, 2003 (04) :1-4.

[3]金梅, 郇昌店, 齐晓英.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以中国现实为参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5) :14-18.

[4]陈绍茹.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D].青岛理工大学, 2013.

“女性”研究视角 篇2

摘要: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结合性别教育,引入女性视角,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通过语文课堂学习和语文课外活动,让女学生接触并学习语文教学中的杰出女性形象,学习她们身上的良好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建构高职女生的正确女性观,并进一步把语文教改引向深入。

关键词:女性视角;高职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14-04

阴阳组合天地,男女组成世界。既然两性存在着性别差异,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就可以结合性别差异来进行教学。一般文科类的五年制高职学校以女生居多,因而女生教育是整个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可以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女性形象来建构高职女生的正确女性观,进行引入性别差异的、在女性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一、从高职女生现状分析引入女性视角进行语文教改的必要性

本文的高职是指五年制高职,即招收初中毕业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可以直接拿到大专文凭的学校。五年制高职女生直接从初中升学上来,年纪小,阅历浅,难免受当今社会思潮的影响,因而有必要了解高职女生的现状,了解她们对自身、对女性持怎样的一种态度。

笔者曾在一所高职学校,对高职新女生做过调查,主要调查两个问题:1.你是怎么来到高职学校的?2.你对早恋现象以及社会上流行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不愿骑在单车上笑”等观念和说法有什么看法?

对于“怎么来到高职学校”这一问题,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些同学成绩还行,喜欢旅游、财经等专业,家长也觉得女孩子读个大专过得去了,因而自主选择了高职学校;一部分同学初中阶段读书非常用功,但由于基础或智力水平等客观原因落后于他人,只能到高职学校就读;也有一部分同学是初中阶段分心较多,学习成绩上不去,中考前凭小聪明恶补几个月,终于考取了高职学校。

对于第二个问题,一小部分女生认为毕业后凭着自己的青春美貌找个男性嫁了,可以少奋斗很多年,她们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的观点,并赞同早?佟5?绝大部分女生认为既要“干得好”“学得好”又要“嫁得好”,仅仅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一个有钱的男人身上,既不可靠也不现实。她们认为,必须靠自我奋斗,认真读书,只有在校期间“学得好”,毕业以后才有可能“干得好”,有了自己固定的工作和事业,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女性才有可能在社会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大部分高职女生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清醒,有比较正确的女性观,认为女性必须独立、自立,才能在家庭和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也有一小部分女生得过且过,认为女孩子早点嫁人,找个好人家就可以了,拼死拼活读书、努力不值得。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女生的思想和行为,但同伴之间容易互相模仿,因而产生的恶劣影响不可小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语文课改中引入女性视角,让女学生接触并学习语文教学中的杰出女性形象,来建构高职女生自身的正确女性观,使语文教改具有针对性,并把语文教改引向深入。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引入女性视角的作用

高职女生在初中阶段成绩一般处于中下游,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学习成绩不占优势,但她们同高中女生一样,都是“90后”或者“00后”,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宝贝,都有自己比较强的个性,如果一味对她们进行灌输教育,你应该怎样,你不应该怎样,势必会引起高职女生的反感。

高职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硬性的灌输所起到的作用寥寥。作为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面对高职女生的现状,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引入分性别进行教育的方式,引入女性视角,采取高职女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语文课堂学习和演讲、采访、听讲座、课外阅读等各类生活化的语文活动,分析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女性形象,引导女学生学习这些女性形象人格当中值得学习、令人尊敬的部分,建构高职女生正确的女性观,使她们把自己打造成为既有高雅的气质、独特的女性特质,又有自身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能以内外兼修的魅力形象立足社会的当代新女性。

三、女性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初探

(一)语文课堂上分析女性形象个案

为了在女性视角下开展教学改革,建构高职女生正确女性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文教学女性形象案例来了解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女性形象的爱情观,建构高职女生的正确女性观。

笔者选取了三位中国女性的爱情作为个案,分别是《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边城》中的翠翠、《致橡树》中的“我”。《致橡树》是一首抒情诗,因而可以把其中的抒情主人公“我”看作诗人舒婷。这三个案例横跨古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代,有一定的代表性。

出身于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崔莺莺认为,“金榜题名”仅仅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她追求纯真专

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并不看重“家世利益”。

崔莺莺尽管已经为了自己的爱情幸福做了不屈的抗争,但她还是有一种不安全感,有一种怨妇心理,因为前路漫漫,山高水远,张生赴京赶考,崔莺莺无法陪同前往,也不能预知会发生些什么。“渐行渐远渐无穷”,离愁渐深,崔莺莺只能在无尽的担忧中等待张生的归来,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封建社会,这是一种何其艰难的精神折磨?

聪慧、坚定如古代贵族女子崔莺莺,她对爱情的担忧其实也源于封建社会女子经济上、人格上不能独立的现实。

时间流转到了现代,我们来看《边城》。诚如作者沈从文先生所说,《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是“爱”和“美”的化身,但小说同时也是一出悲剧。它通过对翠翠与恋人傩送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翠翠在无奈、被动地等待、守望,“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从崔莺莺到翠翠,她们都在等待,崔莺莺在等待张生的高中,等待张生赐予自己一生的忠诚与幸福;翠翠在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不会回来的傩送。

作为女性,谁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幸福?怎样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我们可以结合当代诗歌《致橡树》分析。

当代著名女作家舒婷在她的诗歌《致橡树》中给出了她自己的回答。舒婷认为,女性不应被动地被别人选择,而应该主动地去选择、去追求。舒婷理想的爱情是建立在男女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基础上,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依相伴。

在学习《致橡树》后的小组讨论中,很多女生觉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点比较片面,“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不愿骑在单车上笑”更不可取,女人把一生全部的幸福全部系在一个男人身上是不现实,也不可靠的。不少女生提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爱情模式:互相学习、并肩工作、共同成长,一起经营爱情、家庭,让爱情之花常开,让幸福之树常绿。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以崔莺莺、翠翠、舒婷三位不同时代的中国女性作为典型,剖析经济上、思想上没有独立的贵族小姐崔莺莺对不能把握自身爱情婚姻的无尽担忧,天真单纯但一直依赖旁人的没有独立意识的乡村少女翠翠对爱情的无奈守望,当代知识女性舒婷对自身事业与平等爱情的勇敢追求,从爱情观、女性观方面给予高职女生以启示。

(二)语文课堂外开展各种有女性特点的语文活动

除了语文课堂学习,高职学校还须根据高职学校特点及学生实际,开展大量生活化的语文活动。比如,以“历史上和生活中的杰出女性”为主题,邀请学者、礼仪专家面向女生作讲座,在广大女生中开展读书、采访、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比赛等。在这些面广量大的语文活动中,高职女生自然接触到历史上、生活中各类杰出女性,慢慢受到她们思想认识的熏陶。

比如某高职学校曾经邀请知名形象沟通师赵蕾女士来校,主要面向女教师和女学生作题为《为人师“表”》的形象设计报告会。赵蕾老师以自身实例为切入点,以希拉里的时尚蜕变过程引出“形象设计”的重要性,??调为人师“表”。通过图片对比,直观地从服装、配饰、发型等角度讲述教师如何提升职业形象,学生如何从容应对面试等,即魅力形象更多来自于抬头、挺胸、坐直等细节中流露出来的自信。报告人妆容细致,气质优雅,本身就是形象设计的典范。通过参加形象设计报告会,女生们懂得扮靓自己是一门学问,不是抹口红、涂眉毛、烫头发那么简单,要想有高雅的气质,还须努力学习许多新的东西:比如社交礼仪、服饰搭配等。

某高职校还特邀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苏州中学副校长蔡明老师来校做学术讲座,并由省级女性观课题组的6位女同学组成采访小组,对蔡明老师这位现实生活中的杰出女性进行语文采访。采访前同学们先上网搜集蔡明老师的有关资料,撰写了采访提纲,主要就兴趣爱好、如何克服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女孩子的美等问题采访了蔡明老师。

蔡明老师告诉同学们,她是由于高考中的一个小失误才走上地理教学这条路的,既然教了地理,又喜欢旅游,她就把爱好与职业结合起来,利用暑假走遍了大江南北,蔡老师说:“从书中学来的,那都是别人的;只有自己从生活中体会到的,才是自己的。”旅游使她胸襟开阔,也看到了贫困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这样的经历让她学会了宽容,懂得同情别人,并把游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给她的学生们,使她的学生爱上了地理这门课。

对于如何克服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困难,蔡老师的回答是“不向困难低头,有坚持的精神”。蔡老师为了研究湿地文化,利用了大量业余时间,她是一个有家庭有孩子的人,期间克服了多少困难是不难想象的。蔡老师还觉得和充满朝气的学生在一起,最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蔡老师认为,女孩子要有开阔的胸襟,走到大自然中去,学会感受大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逐步使自己变得大气而自信。

从随后女同学们递交的采访感受看来,她们确实在对蔡明老师的采访中学到了许多,她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蔡明老师的自信、开朗、乐观的气质,在蔡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女性魅力。女学生们表示要学习蔡明老师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像蔡明老师那样坚持梦想并付出努力,把大自然当作真正的老师,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良好气质。无疑,蔡明老师带给了女生们很多精神财富。

女生们还在文化早餐的演讲活动中了解宋美龄、希拉里的事迹。通过接触赵蕾、蔡明等现实生活中的杰出女性,了解了宋美龄、希拉里等历史上、世界上的杰出女性事迹后,女生们自然意识到光靠扮靓自己,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须修养内在,认真读书,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通过形式多样的具有女性特点的语文活动,女生们接触到各类杰出女性,潜移默化地受到她们的影响,形成了自尊独立大气的正确女性观。

通过语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了“一个女性,只有内外兼修,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才会成为真正的魅力女性”的女性观,那些像“女孩子嘛,无需太卖力,在学校混张文凭,毕业后嫁个有钱的老公,轻轻松松过日子”等想法自然也就没有了市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引入性别教育和女性视角,采取各种高职女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建构高职女生的正确女性观,培养高职女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德育素养,进一步把语文教改引向深入,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语文课程的吸引力和高职学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女性”研究视角 篇3

关键词:女性新闻 新闻叙事 社会心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媒体人面对各类新闻的发生都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其中如何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已经成为他们的重点话题。在这个由“传者中心”转变为“受众中心”的时代中,单一的新闻陈述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挑剔需求,新闻工作者开始寻求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发布新闻以吸引受众的目光。不仅如此,大众的社会心理也是媒体人的关注焦点,迎合受众心理成为主流。新闻已不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令人注目的是变成了媒体自我宣传的工具。女性作为大众心中默认的“弱势群体”、新闻热点的高发群体,自然更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青睐”。

一、女性热点新闻的叙事视角与聚焦分析

所谓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角度,直接从叙述主体的立场出发,对叙述对象投射出经验的眼光;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对象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就是叙述主体眼光在客体上的落点。新闻工作者在发布任意一条新闻时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叙事视角与聚焦,其中,叙事视角表现的是“谁看”,聚焦则强调“什么被看”。在对待与女性相关的新闻时,如何取舍新闻内容及选取角度来叙述新闻事实以吸引大众目光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重点。由此可以从两方面浅析女性新闻备受社会关注的原因:

1.从新闻叙事视角方面来看

新闻本质的要求是客观真实,但新闻报道必然要经过人为发布,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报道者的思想观念,情感意识和社会立场影响,他们的潜意识观念就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内容,这就是叙事视角的选择。以“女大学生失联”这一事件为例,新闻报道通常把失联者本人的详细信息公之于众,并不可避免地附加作者的猜测或臆想,在多次相似事件发生后,舆论发酵的方向则大多转向女性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等话题方面,而对社会治理这种根本原因方面提及甚少。新闻报道者通常大篇幅描述女大学生失联前的行迹,如“离家时身上带了1.5万元现金”“误上陌生人的车”“失恋大哭后离校”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客观事实,但这种叙事角度不可避免会给大众带来女大学生应负更大责任的偏向,这与作者本人的观念立场密不可分。此种叙事视角让女性当事者更受关注,使大众不知不觉地接受报道所传达的态度,从而引导事件的舆论方向。

2.从新闻叙事聚焦方面来看

同一事件有不同的报道角度,聚焦决定了“什么被看”,新闻内容的侧重点就在于传播者的选择。“被拐卖妇女成最美乡村教师”这一新闻就体现了报道者对内容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在2013年之前的几年,被拐卖妇女郜艳敏一直是以正面形象示人,包括获得“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及被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种种事迹表明当时的报道者对她的关注点仅仅为了塑造一个正面人物形象,对她的措辞是以励志为主。而直至2013年,《燕赵都市报》题为《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文章发布后,质疑声渐起,这时的报道重点才把当事者作为受害者加以渲染,舆论风向也随之改变,使得这一新闻备受关注。同一新闻的传播方向受到报道者的支配,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必然成为新闻的侧重及谈资,以便媒体的自我宣传。

二、媒体与大众更易关注女性新闻的社会心理原因

女性在社会传统观念中一直扮演着相对弱势的角色,随之相伴的新闻形象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更为丰富的故事性和吸引眼球的侧重点,因而媒体人通常偏向把女性作为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之一。当今新媒体急速发展,以女性为主体的新闻报道更加多样也更易传播,但与这些逐渐增加的报道量相比,女性话语的缺失现象并未有很大改善,在媒体的非主流板块,如娱乐、情感、生活等方面女性的出现频率最高,与之相反,在时政、财经、科技等重要主流板块,女性通常毫无存在感,即使出现也多半会加上特殊限定词。处于这种现象下,媒体深谙大众心理,对女性的相关报道也趋于桃色以便增加看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分析媒体与大众更易关注女性新闻的社会心理原因:

1.娱乐心理

随着生活节奏逐步加快,造就了一批内心压抑,急需某些能够宣泄情绪、舒缓压力的平台的人群,关于女性的各类新闻无疑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娱乐是大众放松的方式,反映在新闻报道的方式上,就形成了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女性作为感性形象的出现,无疑是新闻娱乐看点的优先选择。以“00后少女怀二胎”“小两届学妹成了准后妈”“高三女生被下春药”等一系列新闻为例,这类新闻并不能提供对大众自身有价值的信息,却极易得到大众的点击观看,这只能说是猎奇心理作祟。人们总是渴望接受新的事物,此类新闻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可以极大地满足大众的娱乐心理,在调笑戏说中增加谈资。因此,这种关于女性的花边新闻总是层出不穷自在情理之中了。

2.性别偏见

虽然当今网络迅猛发展,各类媒体越来越多为女性发声,可以看到所谓的性别偏见呈下降趋势,这可能因为社会中女性主义者宣扬的作为普世价值的平等主义的出现,但经过具体分析之后,性别偏见其实还是存在于各类信息之中。以《女大学生跨年夜与两男生开房后坠楼身亡》这一新闻标题为例,媒体为了追求发稿速度,并未做出深入调查就第一时间发布出来,标题耸听,直接把当事者的坠亡与“性”挂钩,过度强调女性的负面形象,引导大众对女性当事人的负面评价,并窥探调笑其隐私,缺乏对其应有的尊重和关怀。虽然事后新闻反转,但媒体及大众的性别偏见可见一斑,如何转变这种不良现象还任重道远。

3.危机心理

女性相较于男性有天然的生理差距,这就导致女性出现在新闻标题中通常是以受害者的姿态警醒世人,“和颐酒店女生遇袭”就是典型事件。当事人“弯弯”虽然与大众并没有直接联系,大多数人也不认识她,但这次事件却很容易让大众与她所经历的事件联系起来,极易产生如果这次事件得不到解决,那么下一个受害者就是自己的危机心理。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也是犯罪分子极易得手的目标,更易受到伤害。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女性对此类事件的态度和由此所产生的危机感,促使媒体更加关注女性伤害事件并宣扬发布。

4.从众心理

作为身处于这个社会的一分子,人们通常会改变自己或遵从大多数人的观点以适应群体,避免受到排斥而被群体孤立,来获得社会认同感。大多数的网络事件之所以能引发剧烈的反响,与网民的跟风追随扩散有很大的关系。这可以从《女大学生跨年夜与两男生开房后坠楼身亡》这一事件看出大众的跟风心理,媒体最先以此标题发布新闻,大众纷纷以自身的預设立场指责女当事者所谓的“不检点”“不自爱”,而对“两男生”关注甚少。但随后新闻反转,大众的舆论方向也随之转变,转而大部分开始谴责媒体误导和质疑新闻真实性,大众的从众心理在此次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女性被媒体引导的舆论形象更加剧了大众对此类事件的评论,以此得到极大的自我满足。

三、应如何矫正对女性新闻报道的不良社会心态

虽然从客观角度来看,男女在社会中媒介地位自古就是不平等的,男性的主流话语一直是占有支配地位,对当今大众思想还有很大影响。女性在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对媒体的新闻报道选择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女性很大程度上成为媒体自我宣传的卖点。对于这种现象,转变大众传统的观念和立场面临极大的困难,但矫正这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势在必行,应从这几方面制定策略:

1.避免刻意突出“戏剧化”情节

在当今社会中,媒体对待女性的态度逐渐表现出关怀与尊重,但是对于一些争议性的新闻事件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本人的观念和立场。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必然会伴随着各方声音,媒体应尝试对某一话题进行多元视角的选择,尽量规避作者做出是非判断的现象,这样也能为大众带来不同的观察点以便了解事件的全貌。让事件各方形成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引起大众的关注及讨论。此外,对于新闻事件的描述应避免刻意故事化吸引眼球,不能片面突出女性的某一方面并下定论引导大众对于当事者的片面评论,而是应该从女性自己的角度出发,关注其在事件中所经历的困难或伤害,选择更积极向上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尊重女性群体。

2.提高媒介素养,秉承公正、旁观的报道理念

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特有的思想和立场,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只有把自己当作与当事者毫无瓜葛的旁观者,才能客观报道事件的全貌。除此之外,报道者也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女性当事人着想,考虑她们的感受和心理状况,有选择地报道新闻内容,这样既能做到尊重女性,也可以保持新闻的公正客观。另外,在新闻部门,女性从业人员的比重一直处于劣势,男性在决策领导层的比重尤其突出,这就导致了女性新闻形象的塑造多半处于男性视角,女性话语权掌握不足,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女性报道的偏失。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增加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比例,对提升女性形象有一定的帮助。

3.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及时反馈

公众尤其是女性在面对各类新闻时应有基本的是非观,尽管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保守性,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社会各个方面,但经过网络发展和信息爆炸,男女受众的教育程度相当,女性受众可以对新闻事件做出主观思考和评论判断,积极表达身为女性的态度,要求女性新闻的客观公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体的新闻内容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女性新闻报道的不良社会心态。

近年来,女性新闻报道总是趋于娱乐范畴,缺乏对女性的尊重,对此,只有正确面对此种现象的产生及原因,分析媒体与大众的社会心理,找出针对这种问题来矫正各方不良心态的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对女性新闻的关怀和一视同仁,保持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齐克团.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D].苏州大学,2005.

[3]何纯.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J].求索,2006,02:193-195.

[4]吴昊.新闻叙事视角与聚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07-108.

[5]吕碧兰.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女性”研究视角 篇4

一、受战争影响的女性形象

1、从婚姻角度来分析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清楚的阐述了她对婚姻的看法。在她看来, 婚姻对那些想独立的女性来说可以算作一种束缚;婚姻是造成女性屈从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女性从她小时候开始, 就被周围的一切灌输进这样的思想:女孩迟早是要结婚的, 可以说, 结婚是每个女人的使命和最终宿命。

在《无主之家》中, 内拉家境富裕, 与她的母亲, 儿子马丁以及叔叔阿尔贝特, 格卢姆和博尔达住在一栋别墅里。她的丈夫在战争中阵亡, 她因为无法治愈的伤痛一直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不可自拔, 不停的回忆和她的丈夫赖蒙得在一起的日子, 或者是幻想其实并不存在的现实生活。她有一个爱慕者阿尔贝特, 他也是赖蒙德生前的好友兼战友。他曾向她求婚, 但内拉并不同意。在作者笔下, 内拉拒绝婚姻的理由是她不想再次受伤, 不想再次当寡妇, 不想借由所谓的“新生活”来忘却战争造成的灾难后果, 让国家和那些战争机器高兴。所以说内拉并不是从寻求自身的独立, 而不接受婚姻的束缚, 她只是不想再受战争的伤害。在小说结尾, 阿尔伯特与内拉的对话, 反映内拉走出了这种创伤:“不, 这样更好一些。咱们放弃结婚的想法。’”到了小说结尾, 内拉终于从这种创伤中走了出来, 主动向阿尔伯特提出结婚的要求。这就更加证明了内拉的形象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女性形象。

另一位女主角布里拉赫太太和内拉一样, 都是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丈夫, 并有一个孩子。不同的是, 她的家境并不富裕, 只能自己出去工作, 挣些微薄的薪水, 并依靠与人“非婚同居”来维持生活, 同居可以获得同居伴侣的经济支持, 而之所以不婚, 是为了能够继续领取寡妇抚恤金。波伏娃也描述过当时女性对于婚姻的一种状况:她们的工资往往很少甚至没有报酬, 所以结婚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更好的满足生活需要的选择, “即使在她获得更多解放的情况下, 男性掌握的经济特权促使她宁可选择结婚而不是就业。”布里拉赫太太先后与五个男人同居, 她不停的依靠男人生活, 虽然没有婚姻的名号, 却拥有其实质。出于经济上的原因才不停地变换同居对象来维持生活。如果有可能, 她是不会排斥婚姻的。

2、从母性和母亲角色角度来分析

波伏娃认为, 女性的孕育行为和她的母性, 同婚姻一样, 也是使其屈从于所谓的命运, 即屈从于男性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母亲这种角色很大程度上妨碍女性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对孩子的教育会花费女性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男性也通过这种方式把女性捆绑在家中, 与家务劳动为伍。波伏娃反对这样一种导向, 即生育孩子是女性的天职。在《无主之家》中, 内拉作为饱受战争创伤的女性, 她不想结婚, 也不想再跟任何人生育后代。她甚至会忽略自己作为母亲的职责, 照料自己的孩子。她浑浑噩噩, 沉浸在自己的回忆和幻想中, 或者接受一些“名流”的邀请出去听报告, 她的儿子马丁大多是由阿尔贝特照顾的, 阿尔贝特会为马丁做饭, 送他去上学, 并且时刻牵挂着马丁。在这里, 内拉由于受到战争的创伤, 她是一个“不正常”的女性角色, 她无法履行“正常”的母亲职责, 即照顾自己的孩子以及做正常的家务。反而是一个男性角色-阿尔伯特, 在做她“本应该”做的事情。作者还是借由内拉的这种“反常”表现来斥责战争。所以, 到小说结尾, 已从创伤中恢复的内拉, 也开始恢复了自己的母性, 履行起所谓女性的职责。

二、传统的女性形象

在小说《无主之家》中还有这样一种女性角色, 在作者伯尔笔下, 她们是传统的, 即没有工作, 献身于婚姻, 服务于丈夫, 孩子和家庭。这或许是与伯尔是天主教徒有关, 对于他来说, 婚姻在各种人类关系中的重要性, 一再通过他的不同的文本体现出来。如博罗西阿克太太, 她原先应叫做霍尔恩太太, 如内拉和布里拉赫太太一样, 她的丈夫也在战争中阵亡, 不同的是, 她改嫁了。一直困扰马丁和海因里希的“不洁德”一词, “在她嘴里完完全全不合适。”因为她是正经同博罗西阿克先生结婚的, 不像布里拉赫太太, 一直与人非婚同居。博罗西阿克太太不仅因为结了婚而受人尊敬, 在马丁心里, “在黑暗中想起博罗西阿克太太是件愉快的事情, 令人感到宽慰和安全。”她与他的母亲和海因里希的母亲都不同, 她没有不再结婚的想法, 也不会因为要领取抚恤金而不结婚。除此之外, 她一直履行着自己家庭主妇的职责。伯尔正是通过这种传统的女性形象来与女主角内拉和布里拉赫太太作对比, 体现了他自己对女性的看法, 以及呼应他的主旨之一:批判战争对人们造成的精神和生活上的创伤与影响。

《无主之家》发表于1954年, 背景正是战后初期的十年。战后德国女性在废墟重建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男性劳动力的缺乏, 女性顶替了男性, 做了“原本”该他们做的事情, 但事实证明, 女性们完成的很好, 使德国很快进入到经济起飞时期。但是此时, 也凸显了一种矛盾, 即对于女性来说, 如何在自主独立的工作, 和走向婚姻, 安于做家庭主妇之间做出选择。很多女性在年轻时会参加工作, 但婚后大多数会成为完全的家庭主妇, 不再享有独立自主的地位。1950年大约有1300万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女性从业, 但是只有16万女性是已婚。也就是说, 大多数就算在婚前是有工作的, 但是在婚后, 或者由于传统的思想, 或者经济的压力, 选择放弃工作。伯尔在《无主之家》中塑造的几个女性, 大多是没有工作的, 并且还是以家庭为主, 是符合当时社会情况的, 然而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说, 女性要想拥有独立, 不再屈从于男性, 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拥有自己的工作, 在经济上独立。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 以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为框架, 来分析小说《无主之家》中的女性形象, 并探讨这些女性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伯尔的“女性神话”, 抑或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真实形象与地位。

关键词:女性主义,波伏娃,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海因里希·伯尔著.无主之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2]Linda M.Hess-Liechti.Leidende, subversiv und kinderlos.Eine Untersuchung zur Rolle und zum Bild der Muttergestalten im Werk Heinrich Boells.Stuttgart:Heinz, 2000.

用女性主义的视角看 篇5

杨丽琼 201011308122

《末路狂花》是一部经典的公路片或者说是女性主义的片子,片子始终贯穿一个主题,那就是女性主义。在这部电影中两个女主人公Thelma和Louise的处境、身份等都能表现出她们不平等的地位,当然,当然这是与男性相比较,而且她们代表着所有的女性。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女性相较男性来说,地位有多么卑微。在这部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能反映出当时女性的地位以及许多的社会现象。

首先,在电影开头的时候,两个女主人公的身份就表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Thelma是一个家庭住妇,她在为丈夫准备早餐,而她的丈夫对妻子对他的照顾却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是有些不耐烦,嫌弃她,他还像她炫耀地区经理的职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子上来嘲笑他的妻子。然后是Louise,她是餐厅的服务生,地位很低。在工作的时候她给她的朋友Thelma打电话,相约一起出去旅行。这件事到她们走了也没有告诉他们的男朋友或者是丈夫,这可以算作是她们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反抗,但是Thelma在走之前还在微波炉里给她丈夫留了字条和吃的,这又一次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是男权社会。

其次,她们的旅途中,她们来到Silver Bullet酒吧,然后遇见了那个被Louise枪杀的男二号,男二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听到酒吧的女服务员对他的描述之后我们也都了解了,其实他就是一个经常玩弄女性而且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这在他对Thelma的粗暴行为上也能看得出来。男二号这一角色所要表现的就是在父权社会里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对女性性骚扰和性暴力。这体现了对女

性的不尊重,正是因为如此,Louise才会枪杀了他。

再次,我们在片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物,那就是理解和想要帮助两位女主人公的警察Hal,不难看出他是全片中唯一一个理解女性的男性。说到男性,那就来说说片子中的那个小偷、Louise的男友、Thelma的丈夫。这三个人是父权主义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自私、可恶的。小偷跟Thelma的那一晚目的在于骗她的钱,而Louise的男友向她求婚,只是为了满足他的占有欲而已。表面上看,他们是在满足女性的需要,可是其真实目的确实及其自私、令人憎恶的。在小偷骗走了她们的钱后,无路可走Thelma打劫了商店,这也反映出了女性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不满,做出了反抗。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 篇6

一.女人们“为难”祥林嫂的表现

第一个给祥林嫂命运带来重大转折的女性是她的婆婆。小说中,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以一个寡妇形象出现的。死了丈夫,对祥林嫂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给了她寡妇的身份,这个身份给祥林嫂打上了“不祥”的烙印,从此终身背负,永难抬头。而不祥的女人是“扫把星”,“丧门星”,所以鲁四老爷看到祥林嫂的第一反应是“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个寡妇。但是,四婶还是出于实际考虑将祥林嫂留下了。这个时候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她的精神支柱还没倒塌,她准备像封建社会的所有守寡的女子一样,争取做一个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寡妇。

但是,祥林嫂的婆婆把她强行绑回、卖给了山里的贺老六。此时的祥林嫂,要么以死明志,以全名节,要么失节受辱,含辱苟活,而无论哪一种选择,都不轻松。祥林嫂选择了以死抵抗,没死成只好被迫接受再嫁的事实。所以,她从此失去了做一个封建社会的合格的女奴的资格。她的婆婆同样作为女人,这个三十多岁“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的女性,在处置自己二十六七岁的儿媳时,没有一丝半点的手软。她守着寡,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卖掉了祥林嫂,换来了“精明强干、很有打算”的评价,却剥夺了祥林嫂和自己一样守寡的权利,把她推入不洁的深渊,使她堕入了人间的地狱。

第二个不能不谈的是鲁四婶。乍看上去,鲁四婶似乎并没有对祥林嫂如何不好。她在鲁四老爷对祥林嫂并不满意的情况下,给了祥林嫂第一份工作。在祥林嫂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时,原本还有些踌躇的鲁四婶,听完祥林嫂如何失去阿毛的讲述后,“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给了祥林嫂再次工作的机会。但是,这些并不能免除鲁四婶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责任。鲁四婶让祥林嫂留下,是有条件的,就是祥林嫂的能做。她第二次给祥林嫂机会,除了开始的同情之外,还是因为祥林嫂能做这一点,所以,当四婶觉得祥林嫂“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时,“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四婶对祥林嫂最致命的打击就是直接剥夺了祥林嫂参与祝福祭祀的资格。尤其是在祥林嫂捐了门槛,自以为具有了参与“祭祀”的资格后,在祭祖时节,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声喝直接粉碎了祥林嫂捐门槛赎罪的梦,使她永远丧失了求生的希望。而祥林嫂因为这个精神打击,“变得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失去了为奴的本领时,鲁四婶也就后悔了当时的心软,最终将祥林嫂扫地出门。如果说祥林嫂的婆婆凭借婆婆的身份,可以随意处置祥林嫂的身体的话,那么鲁四婶就是凭借主人的身份,剥夺了祥林嫂作为合格的奴才的资格。

还有一个女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柳妈。“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不杀生的善女人,却对祥林嫂表现出了极大的恶,是祥林嫂魂灵说的直接传道者。她对祥林嫂讲述的失去阿毛的故事毫无同情,很不耐烦,却对祥林嫂的再嫁有着不一般的趣味,并且迅速把自己和祥林嫂谈话的内容传播开去,让鲁镇人获得了新的取笑祥林嫂的谈资。她对祥林嫂命运的最大影响,就是她的诡秘的说教,虐杀了从未曾听说过嫁过两次死后要被阎罗王分尸的说法的祥林嫂。正是她的死后地狱分尸说法,使原本背负着丧夫失子的不幸和被人鄙夷不贞的耻辱的祥林嫂,又背负起了精神上的恐惧,这种恐惧伴随着祥林嫂一直走向了死亡。

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也都是推动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悲剧悬崖的凶手。中人卫老婆子就是婆婆绑架祥林嫂促使祥林嫂再嫁的帮凶。鲁镇的老女人们,千方百计寻来,听祥林嫂讲述失去阿毛的过程,咀嚼祥林嫂的不幸,获得满足,那些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在听惯了祥林嫂的故事后,“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她们在心灵上围观祥林嫂的不幸,不介意让她一次次回忆这种遭遇的痛楚,并且直接用祥林嫂最觉耻辱的形式,嘲笑她的象征不贞的疤,直接将祥林嫂的精神踩入地狱。她们用最通俗的方式铸造了一个笼子,囚禁了“不干不净”的祥林嫂,让她成为了笼中被观看、被侮辱、被逗弄、被践踏的异化的女人。

祥林嫂的死,是出于精神上的痛苦。孙绍振说:“她痛苦的原因是生而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正是这些女人们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一个一个坎坷,在祥林嫂的伤疤上一把一把撒盐,把她的精神一点一点凌迟,将祥林嫂一步一步推向地狱。

二.女人们“为难”祥林嫂的原因

我们不禁要问:同样都是女性,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想要解答这个问题,不能不参考鲁迅的杂文《灯下漫笔》。《灯下漫笔》中说中国历史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而这同样适用于《祝福》里的女人们的生存处境。女人们的生存史,就是在暂时做稳奴隶和做奴隶而不可得之间的挣扎史。作为男权社会的附庸,女子没有任何地位。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引用《左传》中的话,说“古代社会把人分成十等,最后一等是‘台。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可见,妻子是这个封建秩序中等外之人,直到有一天儿子娶了媳妇,才会有比自己更弱的女性存在。祥林嫂的婆婆在本质上和祥林嫂一样,都是寡妇,都是失去丈夫的不幸女人,都是处于封建社会等级之外的一部分,并且都在遵循封建社会的礼仪道德,为丈夫守节。不同的是,她有儿子,就有了高于祥林嫂的权利,就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女人。她剥夺祥林嫂为夫守节的权利,造成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正是为了维持自己的身份地位。

祥林嫂的婆婆对祥林嫂的残害正印证了《灯下漫笔》中的这一段话:“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她的婆婆被封建等级秩序、封建伦理思想吃掉了,同时也更狠地吃掉了弱于自己的祥林嫂,从而获得自己的一点果腹之感。同类相残,更看出封建礼教的残酷。

鲁四婶和其他女人们,她们对祥林嫂的残害看不见,摸不着,她们用的是眼刀,是舌剑,而她们在祥林嫂这个弱女人的残破躯体上割上一刀又一刀无外乎为了证明自己比祥林搜更具备“好女人”的品质,从而使自己也能暂时做稳奴隶。

鲁四婶和卫老婆子都对祥林嫂再嫁之后的表现予以了深度关注,当卫老婆子描述祥林嫂再嫁时激烈的反抗举止时,极尽渲染,带着自豪,因为祥林嫂“是自己母家的邻舍”,而鲁四婶的反应是:“祥林嫂竟肯依?”一个“竟”就表现了自己的志向,若是自己是绝不肯依的,并且继续追问:“后来怎么样呢”,卫老婆子含糊了一下,鲁四婶又问:“后来呢?”她不是不知道祥林嫂最后顺从了,因为前面卫老婆子已经说了祥林嫂“交了好运了”,但是鲁四婶一定执着追问祥林嫂的“后来”,是要确定这个女人不是真的节烈,她对祥林嫂的激烈抗婚不置一词,只关注祥林嫂后来是否死了,只要没死,就不是一个在精神上可以超过自己的贞洁烈妇,自己在精神上就可以永远保有一份优越感。柳妈和村中那些取笑祥林嫂的女人,在这一点上和鲁四婶一样,都是自动忽略祥林嫂在再嫁一事上的被迫害者身份,而是自动选择通过嘲笑、鄙夷祥林嫂,来衬托自己的崇高和节烈,以获得更加厚实的资格,做稳奴隶,只不过她们更加粗俗,更加直接。

无论是祥林嫂的婆婆,还是鲁四婶,或者是鲁镇上的其他女人们,其实都还有做不稳奴隶的恐慌,她们随时要证明自己是符合封建道德的好女人,在没有遇到夫死证明自己的机会时,就靠践踏祥林嫂来获得精神上的优越与满足。所以,当一个鲜活的再嫁“不干不净”的范例出现在身边时,她们都迫不及待的踩上一脚,吐上一口,转头摇尾向男性们邀宠。就“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灯下漫笔》)。她们自动因循了前人的封建道德习俗,自觉地内化维护封建秩序的道德思想标准,自动地充当封建道德秩序的执行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对同类的同情心,甚至能快乐地咀嚼同类的悲伤,满足地品尝同类的鲜血,以飨被奴化的饥饿的肠胃。只有吃了比自己更弱的同类,才能少些自己被吃的痛苦,才能支撑自己挣扎在做稳奴隶的道路中。

悲剧之可悲就在于同类相残,却毫无意识,自动自发,不用男人开一句口,骂一个字,女人自动完成了消灭一个影响了封建伦理秩序的底层奴隶的任务。

王开东说:“封建礼教强大而又互相悖谬,夫权要她守节,族权又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在这样悖谬的封建礼制下,任何一位女性遭受祥林嫂的命运,都不会有好的结局,每一个女性都是这套礼教制度的受害者,可是受害者们毫不警醒,毫无反抗,在麻醉状态下自动对同类进行残忍、血腥的精神虐杀。鲁迅的深刻就在于他暴露东方颓败文化下国民灵魂的缺陷和精神的病态,促使国民及疗治者猛醒,也许这才是《祝福》所蕴藏的深刻意蕴吧。

刘文竹,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熟。责任编校:左晓光

“女性”研究视角 篇7

着手于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测试过程中, 由于不同的测试项目组合对女生造成的最终的成绩的差异性, 综合分析不同的项目设置对女性学生的影响。从而分析得出针对女性学生采用最合理的项目设置。解决当前在测试过程中由于项目的设置问题, 造成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真实体质健康状况、部分测试项目不利于女性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测试结果不利于女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整体通过率以及优秀率偏低的现状。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法

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中选择6种不同的测试项目组合进行测试, 统计每一次测试的结果;另外根据台阶试验的项目特点选择将其安排在不同的测试排位, 以验证测试的先后顺序不同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2 数理统计法

选择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管理中心推荐使用的天康学生体质测试仪器客户终端和excel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

2.3 对比分析法

将6个组合的测试结果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 得出实验数据。

2.4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相关文献资料50余篇,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的操作与实施

对300名女性学生分别对两组必测项目中的身高、体重, 肺活量和3组可选测试项目中反映测试对象耐力及心肺功能的800米跑和台阶试验, 反映测试对象柔韧和力量项目中的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和握力体重指数, 反映速度和灵巧项目中的50米跑、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和排球垫球, 共计14个测试项目分别进行测试, 并对同一可选测试项目中的所有项目的不及格率、及格率、良好率及优秀率进行排序, 对比分析出同一可选项目区间内的综合得分最高的项目, 已得到最适合女性学生参加的项目测试组合。针对由于测试项目先后顺序不同而可能对测试结果, 尤其是对反映测试者心肺功能的台阶结果的影响, 在选择出最佳测试项目组合后, 分别将台阶试验作为第一项测试项目和最后一项测试项目进行测试, 对比分析两组测试的最终结果, 以期为测试更合理更准确地反映学生体质状况提高学生成绩提供科学依据。

3.2 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经实验对于反映耐力和心肺功能的两项测试内容成绩如下表所示:

由表1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在同一可选测项目区间内的项目测试成绩存在明显的差别, 台阶试验作为评价测试者的心脏负荷后恢复能力的一种方法, 要求受测对象按照每1.76秒完成上下台阶1次的速率负荷3分钟的运动, 然后测其运动结束后的1分至1分30秒, 2分至2分30秒和3分至3分30秒共计1分30秒时间内的脉搏总数, 通过评价其心脏恢复能力, 来评价其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台阶测试笔者发现, 在台阶试验测试中没有几个的学生有13个, 占总人数的4.33%, 及格人数为127, 占总人数的42.33%, 良好人数为134, 占总数人的44.7%, 而优秀的人数为26人, 占总人数的8.67%, 总体及格以上比率为95.67%。而同组可选测试项目800米跑试验中, 不及格的人数为57人, 占总人数的19.00%, 及格人数为137人, 占总人数的45.67%, 良好人数为101人, 占总人数的33.67%, 而优秀人数仅为5人, 占总数的1.67%, 总体及格以上比率为81.00%。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对同一群体进行台阶试验的总体及格率和优秀率明显高于进行800米跑测试的成绩, 因此在可选测试项目组别中选择耐力项目的800米跑测试成绩要低于选择心血管功能测试的台阶试验。

由表2可见, 总体及格率最高的为坐位体前屈, 达到99.33%,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参加测试的对象全部为女性, 由于女性的生理结构特点及其肌肉韧带弹性较好, 因此在参加对于腿部柔韧的测试时, 能够较好的发挥其生理特点优势, 因此在参加坐位体前屈这一测试项目时的总体及格比率和优秀率才会明显高于其它项目, 而女性生理特点的劣势, 比如力量较为薄弱的特点在握力体重指数、掷实心球和仰卧起坐测试中也明显的暴露出来, 握力体重指数的总体及格率为94%, 比坐位体前屈低了5.33个百分点, 而掷实心球和仰卧起坐试验成绩更差, 分别比坐位体前屈低了10和11个百分点。而优秀率方面, 测试腿部柔韧的坐位体前屈项目达到优秀的人数为105人, 优秀率为35.00%, 而测试上肢力量的握力体重指数、协调用力的投掷实心球和腹部力量的仰卧起坐三个项目优秀总人数仅为75人, 而三个项目的优秀率分别为9.00%、7.33%和8.67%, 远不及坐位体前屈成绩。因此在测试柔韧与力量的可选项目中, 选择柔韧项目测试可将成绩大幅提高。而力量测试项目中握力体重指数成绩相比较而言则高于掷实心球和仰卧起坐。

由表3可见, 在六项可选项目中, 一分钟跳绳的成绩非常明显的优于其他项目, 通过率为100%, 优秀率也达到27%;而作为腿部爆发力和速度的立定跳远和50米跑的通过率分别为84.67%和71%, 相比一分钟跳绳而言分别低了15.33和29个百分点。而优秀率也分别低了22.67和24个百分点。而作为侧重于运动技能的项目, 大多数参加测试的学生成绩仍然非常不理想, 篮球运球的通过率为82.67%, 排球垫球的通过率为54.33%, 而足球运球的通过率仅为49%。因此在本组可选测试项目测试时, 选择一分钟跳绳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成绩, 和整体通过率, 而选择腿部力量和爆发的测试项目则稍差, 以运动技能为主的项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绩。通过六年的体育教学和体质测试管理经验, 大量的查阅相关文献质料, 并结合对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 笔者发现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1) 传统体育运动观点使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受到影响; (2) 中小学体育教学仍然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界。当前在很多城乡包括欠发达城市的中学, 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加体育课都被用作自习课, 即便不被用来上自习, 很多学生也迫于学习压力而不出去运动。尤其是在初中和高中女生处于生理的快速变化时期, 如果此阶段没有良好的诱导, 那么其体育运动习惯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 出现上述情况便不足为奇了。

对比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跳绳测试完毕之后对台阶试验的成绩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 优秀率下降了2.34个百分点, 而台阶试验测试完毕之后对跳绳成绩整体通过率没有产生影响, 而对及格以上成绩的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介于及格与良好之间成绩的人数较前者多了20人, 上升了6.66个百分点, 处于良好与优秀之间的人数减少了16人, 下降了5.33个百分点, 优秀人数较前者减少4人, 下降了1.33个百分点。由于测试1分钟跳绳时运动强度较大, 在没有得到充分休息之后就进行台阶试验的测试, 无形中增加了台阶试验的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 因此在一分钟跳绳测试之后进行台阶试验测试, 总体通过率及优秀率都低于先测台阶试验的成绩, 而台阶试验完毕之后对一分钟跳绳的成绩影响不大, 是因为台阶试验测试3分钟负荷运动完毕之后, 在接下来的3分30秒至4分时间内, 学生要进行台阶脉搏测试, 也就使得学生的体力得到一定的恢复, 因此在接下来的一分钟跳绳里依然有较好的发挥, 但是由于之前的台阶试验消耗了一定的体能, 所以使得部分体能较差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绩偏差。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 当前对于女性学生而言,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组合中存在因选项不一样而造成成绩偏差的情况, 除身高、体重和肺活量是必测项目之外, 台阶试验与800米可选项目组合中选择台阶试验测试整体通过率及优秀率要高于800米测试, 对于测试腿部柔韧、上肢力量和腹部力量的项目组合中, 以测试腿部柔韧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明显优于其它项目, 其次为握力体重指数;而反映运动技能、腿部暴发力和协调灵敏为主的选目组合中, 一分跳绳测试成绩无论从整体通过率还是优秀率都高于其它项目;在项目之间的相互影响方面, 跳绳测试对于台阶试验的影响较大, 而台阶试验之后进行跳绳测试影响项目对较小。

针对当前女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现状, 若单从提高测试成绩角度出发, 那么选择测试: (1) 身高体重; (2) 肺活量; (3) 一分钟跳绳; (4) 坐位体前屈; (5) 台阶试验这5个项目可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测试成绩, 但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体质健康测试了解学生真实的体质健康状况, 并根据其健康状况实施调整体育教育的方针政策, 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水平, 但是上述组合也实在的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 因此只有增加测试项目才能够使得测试更具实际意义和价值。由于同组可选择测试项目中, 分别反映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体质健康水平, 可将其并列关系调整为罗列关系。即在每一个可选项目组中增加一到两个测试项目, 以坐位体前屈、握力体重指数、仰卧起坐和掷实心球可选项目组合为例, 由原来的四项选一项测试, 该为四项选二或者三项测试, 使测试既有柔韧方面又有力量协调方面, 既有上肢力量又有腹部力量, 这样就可以使得测试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也更具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本篇文章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 浅知拙见只为抛砖引玉, 以期为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更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女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合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倪铭.大学生体质测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56-60.

[2]陈文鹤.体质测试指标的遴选及意义[J].体育科研, 2008, 1:9-11.

“女性”研究视角 篇8

女性主义现已经成为批评方法和理论视野,同时这股思潮也渗透进了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它的主战场也转移到了社会文化批评领域,不再是之前的政治运动。作为社会文化的镜像体现之一的大众传媒,也是话语的生产场地,对目前社会性别构建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大众传媒话语中女性身份及地位问题是女性主义主要关注的地方。性别权力结构是女性主义主要的切入点,它解构了传媒话语的相关生成机制,提示在这个男性主统下,大众传媒是如何将某种性别话语生产出来的,并通过这种话语将虚伪的女性“主体性”给塑造出来,进而可以追寻女性说话权力,使女性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恢复。媒介被认为是霸权价值观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传播妇女与女性气质刻板化的工具之一。社会文化的遗产被媒介传递,即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被媒介传递是刻板形象主要研究的对象,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保卫期的整合性和延续性,同时也是为了拒绝变迁;把妇女再现为客体,同时压抑妇女经验去服务于父权制,其相关需要是反情色运动主要断言媒介的作用,同时将媒介塑造成维护霸权的机构是“意识形态媒介理论”所主要认为的。体现父权制秩序和资本主义的正常性,并转述为共识。

二、我国家庭伦理剧中的婆婆形象分析

《婆婆》中的赵大妈是个完美婆婆的形象,但实际上,它通过赞美女性的这一品质并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给广大受众,进而使更多女性往这一“优秀品质”上发展。然而这种行为实质上却给女性的自身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婆婆》这一电视剧首先歌颂了具有婆婆这些品质的这一类女性和她们的传统角色,并把这些表现和角色类似于必须包容、善良,以儿子为生活重心视为女性天生就有或者自然擅长的,使得其他女性想要跳出原来的社会定位和性别气质将会非常困难,从而不利于女性多元的发展。

在如今的女性研究中盛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女性在较短的时间里面,从家庭中人变成了社会中人,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虽然20世纪以来,西方的启蒙思想传入我国,我国女性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封建思想仍未根除。“传播的仪式观借用了人类学和宗教社会学的概念,强调社会再生产了和凝聚了共同信仰。”这种观点认为媒介创造出“一种认为的、但却真实的象征性秩序,这种秩序不向人提供信息而是肯定现状;不改变人的观点或心灵,而是展现事物潜在的秩序;不是发挥,而是再现一种持续但脆弱的社会秩序”。像《婆婆》这类婆媳剧,实际上是在隐形地维护封建传统思想。婆婆作为家庭的一员,主要的活动领域在家庭,其职责就是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婆媳剧将女性塑造成了丧失独立地位与独立人格的个体,主要依附于男性,把女性的形象定格为:将相夫教子作为自身最重要的责任,目前很多女性仍然认为家庭幸福才是女性真正的幸福。在这种边缘或缺席状态下,女性的固有封建思想使得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总是被动地接受媒体或社会的不平等观点,不能建构为自身利益斗争的组织,不会主动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

与类似《婆婆》这种家庭剧中塑造的正面的婆婆形象不同,近些年热门电视剧所塑造的恶婆婆及各种婆媳矛盾导致社会中普遍认为婆婆一定是刁钻、蛮不讲理的这一刻板印象。中国知名学者卜卫认为,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概括性的看法就是人们常说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认为该社会群体都具有统一特征,从而忽略了个体间的各种差异。而性别上的刻板印象来源于社会性别,其中主要包括男女两性在性格智力、形象、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社会中的分工等各个方面的定性化。立足于男性的角度来对性别进行简单的概括或者归类是大众传媒最主要的行径方式。比如说,具有领导才能、理性的精神思维以及进取精神等被主流文化所赞同的种种美好精神,一般都被归类为男性所具有的特征;而另一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可取的特征则被归类为女性所具有,比如,缺乏理性、消极被动以及感情用事等。换句话说,大众传媒所塑造出来的女性所特有的形象,多是为了迎合男权文化,其仍然处在被异化的一种状态中,媒介用它所特有的隐蔽和复杂的方式,维护了男权的观念和文化,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生活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作为承载和传播文化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电视在女性从内到外形象的塑造方面已然担当起“造型师”的角色。电视用生动的视觉文化呈现性别模式,极大地影响并建构着人类及社会的两性观念与行为。因此,电视所进行的传播不仅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与地位,反映了社会价值取向,电视文化本身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塑造和建构过程。所以,通过电视传播出来的许多女性的负面形象是导致一直以来被压迫的女性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婆婆这类女性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已经完全被丑化成“恶”的形象,而这一形象会影响生活中人们对真实存在的婆婆形象的认识。电视传播的这类对女性非常不利的观点,也会潜移默化地使妇女承认自己在生理方面的局限,使自己自然而然地扮演这个传统的角色,甚至会促使女性默认在父权的社会体系中的从属地位,最后的结果就是使媒介关于女性形象的建构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实际的多元化社会角色不相符。

三、结语

电视媒介是覆盖面最广,并且具有颇深影响力的大众媒介。在面对由于文化长期积淀而难以消除的电视节目中的性别歧视以及性别成见等问题时,电视媒介理应承担起最重要的文化责任,并带头去完成这项艰巨而长久的任务。在避免单方面追求收视率的同时,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加强对性别平等概念的传播,促进女性与媒介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

“女性”研究视角 篇9

1 土地流转过程中女性权益的现状

《<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说明》第六条明确规定,强调妇女和男子享有平等的农村土地承包权。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然而土地流转过程中女性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支晓娟、吕萍,2010)。与农村男子相比,农村妇女不仅在承包地分配方面很难与农村男子实现平等,在宅基地分配方面更是严重不平等(黄英,曹锦丽,2016)。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女性不得不面临自身应有权益被剥夺的客观现实。女性应有决策权的损伤,婚姻流动与女性承包经营权的损伤,土地流转过程中女性继承权的缺失(狄金华,钟涨宝,2012)。婚嫁、离婚、丧偶妇女随着户籍的变动,承包权丢失;出嫁妇女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受到侵害;农村妇女继承权被侵犯,导致土地权益受到影响(邓红,2011)。离婚女、丧偶女在土地补偿款发放或集体利益分配时受歧视,无法与其他村民同等享有收益(黄英,曹锦丽,2016)。除了女性权益的剥夺,土地确权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土地流转只能是户主签合同,不需妇女签字,把女性权益掩盖了。(胡能灿,2014)。在女性权益的研究过程中,基本达成对于妇女权益侵害的一致认可,可见女性仍然是属于弱势群体,其权利和利益难以得到根本保证,这一旧有的客观事实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 土地流转过程中女性权益缺失的原因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活保障,然而国家法律政策缺陷的影响,传统思想、婚嫁习俗的影响,以及救济渠道不畅的影响导致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受到了损害(邓红,2011)。除了这些原因,婚姻变化也是导致女性土地承包权发生改变的最重要原因(宫君,2009)。

也有学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女性土地权益受损的原因进行研究,第一是历史根源,主要是指传统文化、村规民约以及农村妇女自身原因等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造成的侵害。第二是经济根源,即指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很少。第三是法律根源,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农村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土地权益,但是我国的法律制度设计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等,这是造成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又一重要原因(陈红芳,2009)。乡村制度安排和妇女的参政程度限制了土地确权中对妇女权益的保障(李莹,2013)。政策只注意了女性的实用性性别需求,而忽略了女性的战略性性别要求(李慧英,2000)。

3 土地流转过程中维护女性权益的对策

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研究农村土地问题,很多学者从政策层面来制定关于维护女性合法权益的对策,提高立法者、执行者和村民的性别平等意识,完善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优先解决离婚丧偶妇女无地问题是维护妇女土地权益的有效对策(邓红,2011)。

除了政策层面,部分学者从思想意识层面认为决策者的观念要更新,增强社会性别意识;社会大众的观念也要更新(葛燕林,2013)。部分学者从法律层面来提出对策,完善相关法律,消除法律与村规民约之间的张力(周应江,2005)。女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王景新,2003)。针对已有的村规民约,还有学者从村民组织层面提出要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基层妇女组织(葛燕林,2013)。

摘要:土地流转过程中女性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与农村男子相比,农村妇女不仅在承包地分配方面很难与农村男子实现平等,在宅基地分配方面更是严重不平等。农村女性拥有的对土地的承包权、收益权以及继承权这三类权力都在现实中随着女性身份的转变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提高农村女性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保护农村女性的合法权力迫在眉睫,尤其是在农村女性生产主体化的背景之下,更应该通过社会性别视角关注农村女性的合理诉求。

关键词:农村女性,土地流转,社会性别,女性主义,权益

参考文献

[1]邓红.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1年10月,

[2]胡能灿.集体土地确权登记,请写上妇女的名字[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4年1月

[3]宫君.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土地征用研究综述[J].管理观察,2009年3月

[4]李莹.土地确权登记中妇女权益保障的国际经验和启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女性”研究视角 篇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作为西方妇女运动和民权运动的伴侣, “女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逐步走向深化。女性学不仅将女性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 而且从女性经验和立场出发对于既定的学说予以检视, 形成了女性学的相关研究。那女性文学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研究方向。女性文学研究首先在欧美, 继而在亚洲、拉美、非洲各国兴起。一方面, 清理女性在男性话语体系中被讲述、被再现的历史, 质疑男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再现的真实性, 揭示男性文学将女性天使化和妖女化的二元倾向, 批评既定的文学准则、教育体制。另一方面, 发掘历史上被埋没被忽略的女性作家。他们大都有着自己的翻译主张并付诸于翻译实践。女性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即一种基于女性躯体本能的语言符号系统来书写。在这种新的话语体系中, 女性的主体意识得以凸显。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翻译在翻译策略上挖掘文学翻译中的女性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而实现男女平等的政治诉求。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在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张伯伦和西蒙的倡导下, 西方翻译理论家开始从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和差异理念出发, 探讨差异和翻译的不等值因素。而在这支女性研究队伍中, 女性占了大多数。作为女性, 她们从自身性别、自身视角、自身立场、自身感受来亲自阐释翻译与女性的关联。雪莉·西蒙 (Sherry Simon) 、罗莉·张伯伦 (Lori Chamberlain) 、苏珊·罗宾涅尔·哈伍德 (Sus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 、弗洛托 (Flotow) 等是西方女性翻译理论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 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女性翻译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崛起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 女性一直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到了20世纪, 这种格局才被打破, 女性翻译家以自己傲人的成就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鸦片战争后, 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加强, 到五四形成高潮, 五四运动后更是将女性解放推向高潮。中国女性开始了思想意识层面的觉醒。要求女子人格独立、男女教育平等, 经济独立、婚姻自由。新中国的成立, 使女性彻底获得了解放, “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不争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了一大批中国杰出女性翻译家, 张爱玲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我国著名的双语作家, 张爱玲的写作经常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 作为她文学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翻译却鲜有人知。特别是她作为一个创世奇女的翻译作品, 作品中所体现和展露出的女性语言风格和情感流露, 值得大家慢慢品味。本文结合她的经典译作来审视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的女性特点。

1 女性主义的翻译策略

弗洛托总结了女性翻译者具体策略:补充 (supplementing) 、加注与前言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劫持 (highjacking) .补充是指译者对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予以平衡的做法, 是译者的创造性行为。前言与加注则是指女性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描述, 以突出女性译者的差异性翻译。在前言中, 女性译者会阐述其对原作意图的理解及其翻译的策略。而“劫持”是指女性主义译者对原作的挪用, 赋予不具女性主义色彩的文本以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除此之外, 女性译者还在译本上署名, 赋予其同原作者相同的权威。尝试重建译者的主导地位。张爱玲的文章大多情感丰富, 作为女性译者, 她的译作又是充满了爱恨纠葛和女性情感流露。在译作《老人与海》的序中, 她写道:“……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 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心酸, 我不知道青年朋友能否体会的到。”海明威的“冰山风格”和“电报体”的文字风格与张爱玲自己一贯推崇的“平淡近自然”的文风十分接近, 因此张爱玲不难从海明威的“貌似平淡”的句子中读出了“文字的迷人的韵节”。

2 女性情感在译文中的流露

了解张爱玲身世的读者一定很难想象把这么一部充满阳刚之气铁骨柔情的作品和柔情似水婉约阴柔的女子结合起来, 张爱玲长于凄然地诉说女性的悲苦处境, 以苍凉的眼光审视女性在不可逆转的时代中的红尘际遇。这样一个主要以描摹女性为己任的女性作家来翻译男性气质浓烈的《老人与海》, 实在是一次精彩的碰撞。但是张爱玲做到了, 张译本中时而穿插女性特有的词汇或者句式, 有事出现于对话体中, 有时则用于描述老人的动作场景。这样一来, 不自觉的是女性化译文让读者读起来更柔和更富于感情, 老人侠骨柔情的硬汉形象更为丰满实在, 令人印象深刻。

例一:“Fish, ”he said softly, aloud, “I will stay with you until I am dead.”

He will stay with me too, I suppose, the old man thought and he waited for it to be light.

张爱玲译:“鱼, ”他轻轻地自言自语, “我到死都不离开你”。

大概他也到死都离不开我的, 老人想, 他等着天亮。

这里一句“我到死都不离开你”承载了老人对大鱼的深情。也充分体现了译者对于感情的执着。一句这样大的承诺实际上就是爱玲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的, 不仅是在亲情上, 还是在爱情上, 年少时的父母分居, 母亲的离家出走, 父亲的漠不关心, 后母的冷眼讽语, 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无一不在爱玲幼小的心灵上狠狠的留下痕迹。爱情中, 胡兰成的背信弃义, 正如爱玲自己所说:只喜欢与美丽的花儿跳舞, 却不想选择一朵鲜花, 永远陪伴在它身边。爱需要浪漫, 需要承诺, 更需要永远。凡此种种, 在爱玲的文学作品以及翻译作品中都有一定的体现。而这一句简单的承诺, 实际上是老人对于鱼真挚情感的再现。比较另外两位男性译者, 他们分别译成:【我到死也要跟你一道】【我要跟你奉陪到死】则完全读不出来这样细腻的情感, 反而给读者一种充满敌意的感情。未能体现随着小说故事的发展, 老人与鱼情感的微妙的变化。

例二:I must give him something more than the belly meat then.He is very thoughtful for us.

张爱玲译:那我除了肚肉一定还要多个给他一点。他对我们非常体贴。

以上列句出现在小说开头部分, 老人出海前, 孩子从露台饭店回来, 把老板马丁送的菜饭装在饭盒里带了回来, 老人出于感激说了以上的话。在张爱玲的译文中, 很明显将thoughtful翻译成体贴是很贴切的, 同时也将译者的性别身份融入进去。对比另外两位男性译者, 他们均译作“关心”而“体贴”较“关心”更具感情色彩, 同时更加体现女性语言的温情。

例三:He felt the light delicate pulling and then a harder pull when a sardine's head must have been more difficult to break from the hook.Then there was nothing.

“Come on, ”the old man said aloud.“Make another turn.Just smell them.Aren’t they lovely?Eat them good now and then there is the tuna.Hard, cold and lovely.Don’t be shy, fish.Eat them.”

张爱玲译:他觉得那轻微的细致的拉曳, 然后又一次拉得重些, 一定是有一条沙丁鱼的头很难从钩子上扯下来。然后什么也没有了。

“来来, ”老人自言自语。“在兜一个圈子。你闻闻看。这沙丁鱼可爱不可爱?好好地吃它们吧, 不时还可以吃吃那鳍鱼。硬硬的, 冷的, 可爱的。鱼, 别怕难为情, 吃吧。

从张爱玲的译文中, 我们可以发现女性翻译的另外一个特点, 那就是细致入微的描写, 以及叠词的使用。首先, 在描述拉鱼钩的时候, 张爱玲用了两个词轻微和细致来描述老人小心翼翼的样子。张译作中把pulling处理成名词“拉曳”而非译成动词, “轻微和细致读起来相当有女性味道。使译文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 也很好表现了老人捕鱼技术的精湛。后面老人在与鱼的对话中, 张爱玲用了”可爱不可爱”充满女性色彩的词汇, 感觉像是妇人在逗自己的小孩, 从侧面烘托出了老人对鱼的真情。叠音词的使用“硬硬的, 冷冷的”都很像是女性的表达方式。这几个形容词的使用体现了老人与鱼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世界女性主义的兴起以及中国女性翻译文本的研究入手, 旨在对女性译者在文本中的独特地位给予重视。张爱玲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 其语言天赋和文学才能无不受到文学界的肯定。在其翻译的文本中也处处流露出她华丽的语言写作技巧, 包括语言精美细腻, 修辞传神。这些都透露出她作为一名女性译者的身份特点。通过对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的鉴赏, 发现了女性语言在其翻译文本中的体现, 从而探讨了女性语言风格和情感流露。21世纪中国越来也多的女性翻译家登上文学的疆土, 她们渴望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这个世界, 描述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渴望。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她们, 关注这支新生的力量———女性翻译家。

摘要:女性的发现是20世纪知识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将处于边缘、从属或潜伏状态的人类的一半, 纳入历史架构和思维视野。已经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 并且程度不同地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西方。由于具体历史文化差异, 中国女性译者表现出不同与西方女性译者的翻译特色。本文结合张爱玲的《老人与海》等翻译文本来总结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实践, 突出研究女性主义的语言风格和情感流露。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特色,语言风格,情感

参考文献

[1]Gauvin, L.Letters from an Other[M].Trans.S.Lotbiniere-Harwood.Toronto:Women’s Press, 1989.

[2]Simon, Sherry.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Routledge, 1996.

[3]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三联书店, 1995.

[4]蒋骁华.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3 (4) :10-15.

[5]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C]//乐黛云, 勒·比松.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6]刘华文.拓展翻译研究的话语空间[J].中国翻译, 2002 (1) :61.

雷妍小说的女性视角 篇11

关键词:雷妍 女性命运 自由意识 女性本体

进入1990年代,大陆学者对沦陷区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借着这个高潮,对张爱玲的研究成为显学,对于苏青、梅娘的研究也都日渐深入,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至少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到现在还遗漏了一个雷妍,就像以前曾经遗漏张爱玲、苏青、梅娘她们一样”[1]。雷妍是北平沦陷区重要的女作家,其创作生命期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间,她出版了《良田》《白马的骑者》《奔流》《鹿鸣》《少女湖》《凤凰》六个小说集,还有很多小说和散文未收入集子,雷妍算得上是当时创作颇丰的作家。沦陷区文学是在整个中华民族抗日的总形势下的一个子文学区,身处这样一个受到异族的统治的现实环境,为了让自己和自己的文学作品有生存之路,雷妍和其他大多数的沦陷区作家一样,选择规避政治,转而通过描摹日常生活来言说当局不准说而自己想说且应该说的话。这对日常琐碎生活的关注就是对“人”的关注,且雷妍在关注“人”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女人”,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雷妍时,无法不研究雷妍笔下所表现的各式各样的女性以及其抒写女性是所选取的视角。

一、女性悲惨命运的申诉

雷妍的小说虽然题材广泛,体裁多变,但是始终没有脱离两性话题,其小说体现出了其对女性爱情、婚姻、职业和生存状态的真切关怀,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中国妇女的呼声,这声音虽然软弱、脆细、无可依靠,然而则确是发自千万妇女的胸腑,这是真的中国妇女的呼号,毫无假借或做作”[2]。

雷妍小说所刻画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旧式乡村女性,另一类是新式知识女性。雷妍清楚地看到女性一生的命运都被系在了爱情和婚姻之上,爱情和婚姻的不幸将导致女性一生的苦难。所以,她所给我们展现的两类女性的悲惨命运,其实就是这两类女性悲惨的爱情史和婚姻史,不过,新式的知识女性在遭遇爱情或婚姻的失败后,若选择勇敢地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则会较传统女性多经历一重悲惨,就是职业的失败。

旧式乡村女性因承受着男权社会的重压,加之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灌输给她们的思想,使得她们变得隐忍而愚昧,也使得压迫者的行为变得合情且合理。“牢固的封建父权宗法制度控制下的乡村,从来就不是女性的乐园,失乐园是男性独享的人生大悲哀,与女性无缘,与城市相比,乡村女性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逼仄,女性承受的来自男性的压迫与摧残更加严重,面对无处不在的性别压迫和歧视,乡村女性无处遁逃。”[3]《幽灵》中道貌岸然的父亲,为了让别人赞美他的高洁,就逼迫自己二十岁的女儿守节,并且残忍地囚禁没给自己生儿子的妻子,而这个被封建礼教洗脑的旧式女性居然没有丝毫的反抗意识,并认为自己女儿拒绝守节而出逃是自己的耻辱,她无颜面对丈夫,于是就自觉地接受了囚禁令。《良田》中的林大奶奶年轻守寡,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其没有勇气改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忍受丧夫之痛和内心孤寂的同时,还要应付对自己垂涎已久的小叔子。为了避人口舌,她收养了一个儿子,但这个不上进的儿子却偷了她的钱财逃离了她,最终她在流尽最后的两滴泪后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而林大奶奶的弟媳林二奶奶的短暂一生,就是一部受尽丈夫欺凌折磨的悲惨史,最后她只能选择自尽来解脱自己。此外,《浣女》中的竹娇,《越岭而去》中的锁儿媳妇,《魁梧的懦人》中的王丽英,她们也是受到男权社会压迫和封建礼教禁锢的悲惨的乡村女性。在这压迫和禁锢下,乡村女性的地位是低下的,她们根本没有主宰自身的权利,封建男权社会提供给她们的选择就是接受和隐忍。又因为长期受封建礼教的熏染,所以这类女性通常不具反抗意识。因而,她们在面对自己的不幸命运时,多数是选择消极地忍受,有的甚至做起了压迫自己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而就算有部分乡村女性选择出逃,也是因为受到自己所爱男性的鼓舞,且出走后的命运如何,也是不可确定的,难保她们不再重蹈覆辙。

新式知识女性虽然受过新思想的洗礼,已经明确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争取幸福、自由的权利,但是她们所处的社会依然是一个充斥着封建守旧思想的社会,她们的一己之力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她们无法抵御包办婚姻对她们爱情和婚姻的破坏,也无法让社会给予女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机会。又加之她们本身思想的缺陷,如她们一旦无法与所爱之人双宿双飞,便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对爱情和婚姻及其他的一切追求,为了报复和赌气嫁一个自己不爱之人,仿佛她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爱情和婚姻之上,此外,她们在面对爱情时,有时太过懦弱,有时又会因为同情而与他人结婚。因此,新式知识女性也没能逃脱旧式女子的不幸命运。《鹿鸣》中的竹韵在爱情和婚姻中遭受了巨大的磨难,最后她勇敢地走出家门,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和事业,结果却发现凭着她的一腔勇敢根本无法在这个男权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只因她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似乎“社会的裁判是专为女性预备的”。《十六年》中的陈忆娥因其所爱的王大川接受包办婚姻娶了另一个女人,一气之下就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最后沦落到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境地。《轻烟》中的方青只敢躲在信纸背后享受爱情的甜蜜,却没有勇气勇敢追求,最终因为自己的懦弱造成了爱情的悲剧。《黑潮》中的女主人公因同情心而嫁给了自己的追求者,婚后才发现自己所托非人,婚姻的失败使得其毅然决然踏上了走向社会、寻找自我价值之路,结果仅工作了半年就失业了。《遥远的天边外》中何曼因同情嫁给了穆建业,错过了两情相悦的苗天宇,婚后穆建业不忠于婚姻而且脾气暴躁,最终二人离婚,何曼带着孩子离开,但孩子不久即夭折,当遇到丧妻的苗天宇时,他们却无法回到过去。endprint

雷妍巧妙地截取女性生存状况艰难的横断面,以此凸显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和命运的不幸,为我们展现了生存在男权和封建宗法制并重的社会中的女性的悲哀,抑或说是生命的悲哀和社会的悲哀。

二、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

雷妍从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备受宠爱的家庭,这造就了其乐观开朗的性格,且毕业于新式学堂的父亲思想开明,主张儿女都要接受教育,所以雷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教育使得雷妍的自由意识特别强烈,一如其《号角》中所说:“我愿化成一只纤长的号角,不然就化成一只猛禽,那么凌空一飞,那么任意叫,那么自由。”[4]加之雷妍所处沦陷区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使得自由不仅是普通百姓,更是作家所渴望而不可及的。此外,作为女性,雷妍深刻地体会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自由的限制。鉴于以上三种原因,雷妍在其小说中着重展现了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和她们对自由的渴望。

《越岭而去》《前路》以及《白马的骑者》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闭塞乡村中的女性。这些女性面对社会、家庭施加给自己的压迫和不公,最终摒弃了封建礼教的束缚,选择和自己所爱之人私奔,去寻找属于她们的幸福。小说通过私奔这一行为展现了乡村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越岭而去》中的锁儿媳妇抛下了她那还是尿泡孩子的小丈夫,选择和相爱的东柱私奔,“他们毫不迟疑地走去,向上,向上,越过玉虎岭走向一个新的境域”[5]。《前路》中的三妞因替父亲抵账而要被迫嫁给胡大爷的儿子狗剩,但她的内心又深爱着黑牛,且黑牛已经决意带其私奔,可是她又怕自己的出逃会给父母带来麻烦,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她最终选择和黑牛去开辟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美好天地。《白马的骑者》中承受着村中人们流言蜚语的年轻寡妇小白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最终义无反顾地和东柱奔向了属于他们的辽阔平原。

不过三妞、锁儿媳妇和小白鹿的自由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她们多是在自己所爱男子的引导下才萌生了这种自由意识,最终选择私奔。相较而言,雷妍小说中知识女性由于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内心多具有自由意识,但是这种自由意识在她们生活稳定、幸福时,往往局限于恋爱和婚姻中,而关于追求自我社会价值的自由意识,则多是在家庭遭遇变故,幸福的生活被打破后才觉醒的。《林珊》中活泼、可爱的女大学生林珊在父亲破产后,自动放弃学业和爱情,选择离开“温室”,到现实社会中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尽管其内心知道前路坎坷,但依然义无反顾。《奔流》中的田聪因齐大姐的从中作梗而错过了自己所爱的孟彬,选择和爱自己的王士华结婚,婚后王士华的专制以及田聪和孟彬那段情愫使得夫妻二人时常发生口角和误会,而其父亲又因不与上司同流合污而被降职。面对这一系列变故,田聪开始意识到自己应当和男人一样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责任,应该向外发展,不应因婚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事业和自由。最后,田聪选择去法国留学,去实现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然而,不论是展现乡村女性自由意识觉醒的《越岭而去》《前路》以及《白马的骑者》,还是描写知识女性自由意识觉醒的《林珊》《奔流》,雷妍在小说中都没有提及女性出走后的生活。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局使得小说的深刻性远不及鲁迅的《伤逝》,但对生活在沦陷区的雷妍来说,这样抒写结尾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生活在沦陷区的女性,既要承受来自男权社会的压迫,还要承受异族统治者的种种压迫。这充满无限憧憬的结尾恰好体现了雷妍对自由的渴望和憧憬,同时还会给备受压迫的女性带来巨大的鼓舞和希望。不过,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思考能力的女性,雷妍还是清醒地认识到了女性走出家门后必定还会遭受到诸多不幸,这在其小说《鹿鸣》和《黑潮》中有所体现。《鹿鸣》中的竹韵在逃出婚姻的牢笼后,希冀可以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尽管竹韵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但是男权统治下的社会并没有给她这个女人留下任何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黑潮》中的女主人公在无法忍受丈夫的性情后,选择离开家庭到社会上去工作,可是只工作了半年就被别人抢了职业。在《鹿鸣》《黑潮》中,雷妍不仅为读者展现了女性自由意识和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更是告诉读者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女性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的道路必将是坎坷的。

三、女性本体的审视

雷妍的小说以申诉女性的不幸命运而著称,但在其申诉女性不幸命运的同时,她也没有忘记审视女性自身,展现女性自身的弱点。其小说中所展现的导致女性不幸命运的原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原因是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压迫和禁锢,内部原因就是女性自身的弱点。这些弱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面对压迫或追求爱情时过于软弱、怯懦;同情心泛滥;依附心理严重。

首先,面对压迫或追求爱情时女性过于软弱、怯懦。《浣女》中的竹娇面对婆婆的种种非人道的压迫,总是选择隐忍,她的一味软弱、隐忍使得其出生仅仅几个月的儿子悲惨地夭折。《良田》中的林二奶奶受尽丈夫的凌辱却不敢反抗,在求助娘家无果后,懦弱的她选择了自尽。《轻烟》中的方青在追求爱情时只敢躲在信纸背后享受爱情的甜蜜,她的胆小、怯懦最终导致其错过了自己所爱之人。

其次,女性同情心的泛滥,使她们面对求爱者的追求时无法做出理智的决断。同情也许源于她们内心深处的善良,但她们的善良有时恰好深深地伤害了自己。《黑潮》中的女人因同情男子的热烈追求而嫁给了他,婚后丈夫性情大变,最终无可奈何的她选择带着女儿离开家庭到社会上去谋求职业,可是只工作了半年就失业了。《轻烟》中的方青错过了自己的爱情,除了因自己的怯懦外,还因为她对自己所爱之人的妻子的同情。因为面对已经结婚的王洪友的追求,方青认为女人的痛苦太多,而幸福太少,所以她宁可做王洪友之妻幸福的成全者。虽然,最后雷妍没有叙写方青和王洪友及其妻子的命运将如何发展,但就常理而言,这三个人不出意外都将陷入各自悲剧的人生。《遥远的天边外》中何曼因同情嫁个穆建业,而错过了自己所爱的苗天宇,最终造成了两个人的爱情和婚姻悲剧。

再次,女性的依附心理太过严重。旧式女性因为社会地位的卑微和生活范围的狭小,所以她们将婚姻和家庭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她们全部的精力都付诸于此,一旦婚姻失败,家庭破碎,她们就会迷失自我,郁郁寡欢甚至丧命。但在小说中,雷妍并无刻意展现传统女性对爱情、婚姻的依附,而是为读者塑造了众多依附爱情、婚姻来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知识女性。这些知识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崇尚恋爱婚姻自由,她们把理想的爱情、婚姻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一旦追求不得,她们就走到另一极端,怀着赌气和报复的心理嫁给一个自己不爱之人。《魁梧的懦人》中的陈意芬、《十六年》中的陈忆娥都是此类女性。她们接受了新式教育,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但是对爱情、婚姻的依附心理妨碍了她们在追求自由和解放自我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因为这种视爱情、婚姻为其全部的她们,不管最后嫁给哪个人,最终都是回归家庭,如此一来,她们就很可能会重蹈传统女性的覆辙。

女性自身的软弱、怯懦和同情心的滥用是她们悲剧命运的始作俑者,真正独立自主的女性应该有反抗压迫的意识和追求自身幸福的勇气,软弱和同情(抑或说善良)并不能为她们赢得幸福、自由。而当女性不再怯懦,勇敢地寻找爱的家园时,她们仅是在妇女解放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女性要想真正实现自我解放必须建立在其自我价值的发现和实现基础之上,把自我的解放,寄托于男性赐予的爱情和婚姻之上,只会导致女性产生一种新的人格依附。

雷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比较寂寞的作家,相关的文学史著作几乎没有出现论及雷妍的文字,这和其偏离了当时的文学主流轨道不无关系,但是尽管其偏离了当时的文学主流轨道,其却没有偏离“五四”以来所倡导的文学的主流轨道。雷妍把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和普通人,在这个大背景下着重展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并由此审视着女性自身的人格弱点,思索着女性的理想出路。当然受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以及雷妍自身思想的局限,她对女性本体的审视以及理想出路的探寻还不够成熟,但无可争议的是,雷妍的创作丰富了女性文学的宝库,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陈学勇:《雷妍作品集序》,雷妍著,刘琤、于然主编:《雷妍小说散文集》,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1页。

[2]上官筝:《刘萼(雷妍)论》,《中国文艺》,1943年,第1期。

[3]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05页。

[4][5]雷妍著,刘琤、于然主编:《雷妍小说散文集》,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页,第119页。

“女性”研究视角 篇12

自20世纪80年代将女性视角纳入翻译研究领域以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女性主义翻译表示关注。西方主要代表人物有加拿大著名学者兼翻译理论家弗洛图和西蒙。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源自西方, 目前还处在“介绍、梳理的初级阶段”。如穆雷所说, 对于中国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来说“更具学术价值的还是在中国的情境中发展和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小妇人》是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家庭小说。当时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熏陶使得小说中反复出现了当时的一些社会思想, 如女性意识、女性独立、女性权利等。这便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很好地把握奥尔科特原本的思想与意图, 对其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形象的翻译, 要能做到更加贴近原作。迄今直接讨论该小说汉译本的文章有两篇:王莲生在《现代语文》上发表的《〈小妇人〉两个汉译本比较研究》, 及张硕在《西江月》上发表的《〈小妇人〉中译本翻译批评》。另外还有两篇硕士论文:陈佩宇运用“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分析《小妇人》汉译本和李丹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研究《小妇人》的汉译本。因此对《小妇人》的汉译本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必要。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 充分汲取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翻译理论以及后现代各种思潮的精华,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以女性主义的立场为出发点, 以为女性服务为宗旨, 把符合女性要求作为翻译标准, 以延伸女性话语权为翻译目的。该理论通过重新定义忠实标准、强调译者主体性、提倡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以及采取一些激进的翻译策略, 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发起了挑战, 不断注入女性主义的意识形态, 以达到其预期的翻译目的。西蒙指出女性主义写作和翻译相通, 都想在意义中突出女性的主体性。戈达尔德 (Godard) 更为大胆地声称:“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话语中, 翻译是生产, 不是再生产。”弗洛图在论著中总结了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当中的三种翻译理论策略:增补、加写概述和脚注、和劫持。她们认为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 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就是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 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 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3《小妇人》汉译本比较

以下选取了《小妇人》女性译者刘春英和陈玉立的汉译本 (以下简称刘译) , 男性译者王之光的汉译本 (以下简称王译) 进行比较研究。该文依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从增补、加写概述和脚注两个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方面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两个汉译本。

3.1 增补

作为一种干预策略, 增补通常是女性主义译者用来补充添加一些原文中缺失或隐藏的信息, 旨在加强女性形象。西蒙曾说过增补是用来弥补语言之间的差异。基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译者认为应该用女性主义价值观改写原文。翻译时采取增补策略, 添加一些她们自己的看法, 以重视女人的感觉及情感表达.如:

1) “We’ve got Father and Mother, and each other, ”said Beth

刘译:“但我们有父母姐妹, ”坐在一角的贝思提出抗议。

王译:“可我们有爸妈和姐妹相亲啊!”贝丝坐在角落里, 倒是心满意足地说。

从原文我们可以看出马奇家的四个女孩坐在家里, 为他们的贫困叹息着。当她们抱怨生活时, 贝思提出了异议。对比这两个汉译本, 显然王之光的译文恰当的保持了原文的内容。然而, 刘春英和陈玉立的译文增添了“抗议”, 来表明女性意识。因此, 给我们一种感觉, 女性译者的表述暗示女性对命运的抗争。

2) “Some poor creeter came a-beggin’, and your ma wentfor givin’away vittles and drink, clothes and firin’, ”replied Han-nah (Alcott, 2012:18-19)

刘译:“一些穷人来讨东西, 你妈马上就去看他们需要什么。她是天底下最菩萨心肠的女人, ”罕娜答道。

王译:“有个穷棒子跑来讨饭, 妈妈马上就去了, 说是去看看人家缺什么。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女人, 把吃的、喝的、穿的和烧的都送给别人”汉娜回应道。

3) “How kind you are, sir!” (Alcott, 2012:83)

刘译:“你真是菩萨心肠, 先生!”

王译:“您心肠真好, 先生!”

4) “How kind you all are!Mother will accept” (Alcott, 2012:233)

刘译:“你们都是菩萨心肠!我妈妈肯定会答应的。”

王译:“你们真是太好了!妈妈会愿意的。”

对比发现, 刘译本都使用“菩萨心肠”描述人物非常仁慈的, 充满爱心。在汉语中“菩萨”作为女神比喻心肠慈善的人。从上面的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译者更喜欢用“菩萨”来形容人心地善良。这样不仅准确的表述了原文的意思, 而且为了使读者更易理解。总之, 刘春英和陈玉立的译文增补了“菩萨”, 使得译文在更好的表达原文内容的同时更具女性主义意识。

3.2 写概述和脚注

很多书都有概述。读者习惯在正式阅读之前先读概述。它经常包括写作意图, 背景, 以及翻译目的及策略。女性主义译者往往采用加写概述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进行干预以突出女性的地位。

从《小妇人》刘春英汉译本的序言,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她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首先, 她非常喜欢这本小说。四姐妹的形象打动她。她描述了小说的类型和主要内容, 并提出了主题思想的来源。更重要的是, 她认为小说中四姐妹反映了美国精神——独立和自力更生。然而, 当时大多数的女性还不具备这些特征。《小妇人》反映了女性主义思想, 如争取妇女解放和妇女权利。可以看出, 译者刘春英了解这些, 在翻译时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体现马奇夫人和四姐妹的女性主义意识。刘春英在概述中还提到奥尔科特致力于妇女选举运动。这使得读者更充分的理解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然而, 在王之光的译本中没有加概述。

此外, 通过分析加写注脚, 也可以发现男女译者在加注方面的不同。他们的译本分别有100多个注脚。这些注脚主要解释不好理解的词语, 如人名, 地名, 书名, 一些法语和德语词汇。然而, 女性译者因其女性意识十分注重介绍一些女作家给读者。而作为男性译者王之光却在这些地方没有加脚注。例如:

1) 刘译本中对UNCLE TOM (Alcott, 2012:61) 加注“女作家斯托写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显然, 她们强调这是女性作家写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

2) 刘译本中对Edgeworth (Alcott, 2012:109) 加注“埃奇沃思:英裔爱尔兰女作家, 以写儿童故事和反映爱尔兰生活及风土人情的小说著称。”而王译本中的注脚为“爱尔兰作家”很明显, 刘译本更加注重女性作家的介绍。读者可以由此了解这位女作家。然而, 王译本的脚注只能介绍了埃奇沃思的国籍。

3) 刘译本中对Miss Burney (Alcott, 2012:227) 加注“伯尼:英国女小说家, 作品多写涉世少女的经历。”刘译本说明伯尼是英国女性小说家小姐, 而且还着重指出她的作品大多是关于少女的。因此, 可以看到女性译者关注女性作家的作品, 并以添加脚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她们。

相反, 王之光译本中, 有五处脚注补充说明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在第33章中, 他加注了两处莎士比亚著作中的人物。然而, 刘译本就此没有加脚注。

对比而言, 刘春英, 陈玉立更喜欢介绍《小妇人》中的女性作家。相反, 作为男性译者王之光倾向于向读者介绍男性作家。

综上所述, 该文通过列举关于《小妇人》两个汉译本中的例子, 证实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女性译者译本中的体现。相对而言, 作为女性译者的刘春英和陈玉立在译文中运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从而使读者更能理解原作。然而, 作为男性译者王之光在翻译时仍遵循“忠实”原作的原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其译本中是缺失的。总而言之, 在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1]Alcott, Louisa May.Little Women[M].Beijing:China Astronautic Publishing House, 2012.

[2]Flotow, Luise Von.Translation and Gender: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

[3]Simon, Sherry.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Routledge, 1996.

[4]林晓青.解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主义[J].铜仁学院学报, 2012 (1) :19-21.

[5]廖容.女权主义在《小妇人》中的体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1) :38.

[6]李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阙下《小妇人》中译本比较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 2011.

[7]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刘春英, 陈玉立译.小妇人[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

[8]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王之光译.小妇人[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

[9]穆雷.翻译研究中性别视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10]王莲生.《小妇人》两个汉译本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 2012 (2) :130-131.

上一篇:教育产权制度下一篇:学习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