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女性因素分析论文

2024-05-22

贾宝玉女性因素分析论文(精选2篇)

贾宝玉女性因素分析论文 篇1

贾宝玉女性因素分析论文

一、贾宝玉形象的选择

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根据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把书中人物与普通人的水平相比较的标准,将虚构文学作品分为五种基本模式:神话、浪漫故事、高模仿、低模仿、反讽。每一模式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是区别于其他模式的标志。前三种模式中的主人公分别是神、英雄、领袖人物,后两种模式中的主人公则分别是普通人和能力、智力低于普通人的人。

按这一分类,《红楼梦》无疑应属于“低模仿”的,它的主人公贾宝玉在世俗生活中时,并不是神仙魔怪、帝王将相、剑侠刀客之类,而只是一位大家族的公子哥儿。如果把贾宝玉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金瓶梅》的主人公作一比较,更能看清《红楼梦》对主人公的选择是有特殊的创作取向与艺术追求的。

《西游记》由人间转向了神魔仙界,写了一个先造反后降魔的孙悟空,上天入地,西去东来,令人生“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的感叹。《金瓶梅》写了一个性善臀的西门庆,由宏大叙事、高雅题材走向了低俗的描写,意在收劝惩之效。这四大奇书,形成中国古典小说“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耀的迷人景观。而《红楼梦》并未膛乎其后,而让它们专美于前。《红楼梦》写了一个大家族里的贾宝玉,既不能叱诧风云,也不是崛起草莽,前身为神瑛侍者,现世却是凡人一个。开卷第一回,作者借石头之口,否定对“无朝代年纪可考”与非“理治之书”的批评,就是反对宏大叙事、不取主流观念的态度。又批判流行的野史、风月笔墨与才子佳人等书,明显有另辟蹊径、不入“熟套”的自负。所谓“令世人换新眼目”,写“几个异样女子”,以及回前“使闺阁昭传”的话,都因为贾宝玉形象特征的确立,才成为可能。

试想,《红楼梦》若是把贾宝玉写成一身武功,它的意味就大大改变了。而今《红楼梦》中除柳湘莲、冯紫英略显好武、焦大经历过战场外,几乎不涉武事,全靠日常生活描写,弱男美女刻画,却有不下于《三国》、《水浒》、《西游》的艺术魅力。而如果作者把贾宝玉写成纵垮子弟、浪荡公子、恶少衙内,则《红楼梦》也就仅仅是《金瓶梅》的翻版,贾宝玉只是另一形象的西门庆。但贾宝玉有成为西门庆的条件,却终于不是西门庆。这也应该视为作者对饮食男女、日常生活的穿越性表达的结果,也是一种对艺术表达与艺术理解的独特追求所致。

总之,曹雪芹以贾宝玉为主人公,展开了一部“大旨谈情”的奇文佳构,避开了宏大的叙事题材与写作的滥俗套路,使我看到一种新型的人格,一种新的审美希望,对中华文化真可谓功德无量。其经典性的.体现与经典地位的确立,与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密不可分。

二、贾宝玉形象的赋予

贾宝玉虽只是一个柔弱文静有女性气质的男孩,但其形象却是丰满、充实、光彩的,这是因为作者给他以鲜明的性格。

其一,他不喜读书上进,对科举考试之路不感兴趣,连摆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都不肯。凡读书上进的人,他就起个名字叫“禄蠢”第十九回)。对科举考试必备的八股时文本领,他也“平素深恶此道”,认为“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他并非不聪明,平时也是杂学旁收的,但竟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因此,“除《四书》之外,竟将别的书焚了”。(第三十六回)乍看起来是一位不愁衣食、不谙世事的少年的狂悖言行,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作为曹雪芹着力刻划的主人公,其言行必然不是偶然出之、任意为之的。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束缚与残害,八股文的呆板僵化与栓桔性灵,以《四书集注》为考试唯一根据形成的思想控制,不能不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大病疾。这一点,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惊叹于雪芹批判之深刻与机智。童言无忌,还是狂言可恕,读者自有会心。

其二,不走仕途经济之路。贾宝玉并非仅仅是少年气盛,口出狂言,他对自己的行为,也有理性思考并见诸感情。第三十二回,湘云劝他,“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这应该说是尊重宝玉不读书的愿望,转求其次的策略性意见,且又是平素交好的表兄妹,他竟然反唇相讥:“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宝钗也劝过一次,他也是“拿起脚来走了”。他明确宣布:“林妹妹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联系到第三十六回,宝钗劝他读书,他竟说“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一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这可就不是心生厌恶或出言不检,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宝玉之为人,在对女孩子感情上是从不粗暴的,但对湘云、宝钗此时却如此言语,几乎危及他一贯坚持的闺阁女儿胜却须眉浊物的信条。可见他是以对待仕途经济的态度来判断是非、亲疏甚至决定爱情取舍的。

三结语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不仅突破了雷同化的艺术表现,而且达到了对现实独特的艺术理解的高度。雪芹之思想、人格,能从宝玉形象的意义与作用中体现出来。《红楼梦》的艺术性高度,也能通过主人公贾宝玉的形象,显示出无愧于其经典地位的根据来。

贾宝玉女性因素分析论文 篇2

摘要: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加使得体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女性教师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但女性教师由其特殊的生理状况使得她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面对各种压力而表现出焦虑、烦躁甚至是抑郁的情绪, 不仅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 也影响自身心理健康素质状况。基于此, 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分析了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相关因素, 了解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状况, 从而促进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

关键词:高校; 女性体育教师; 心理健康素质; 研究现状;

高校女性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 因为她们在承受社会、生活压力的同时, 还要与众多男性教师一起完成高强度的体育教学活动, 一般身体素质差的女性教师是无法坚持下来的, 长时间高压工作状况导致很多女性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本文当中, 对高校女性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进行了整体的研究和分析, 针对其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意见, 从而可以不断地促进女性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最终实现我国的高校女性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的状态当中。

一、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现状

(一) 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方法

在国外的学者当中, 对于高校女性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状况做出了研究, 在研究当中利用心理测量法、社会适应判定法、临床症状判定法、访谈法、调查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做出了实际的研究。国外很多学者在研究时比较倾向于使用访谈法和调查法, 比如在对英国女性体育教师工作压力进行研究的时候, Brown、Marie利用教育系的教师在和教师进行培训访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通过调查和访谈得到的数据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教师一种即时状态, 更加有利于研究的开展。

(二) 基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

刘强辉、蔡先锋、钱晓梅的调查研究表明体育女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人群相当, 但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 尤其以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症状较为突出, 对女性体育教师人才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认为一名合格的女性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主要原因包括男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角色培养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同样社会要求时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以及女性教师在工作与承担家庭劳动之间的矛盾。申继亮、王凯荣认为了解女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在素质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心理健康当中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因素的, 比如良好的个性、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健全的人格、正常的认识等, 主要指的是人在进行社会生活的时候具备着正常的心理状态和对社会有着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衣新发、赵倩、胡卫平、李骏通过对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 认为中国教师SCL-90的均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中“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四个因素的均值与年代呈现出非显着的正相关, 说明中国女性教师所表现出日益严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个体心理负担、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等层面。倪海珍通过对中职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后, 认为女教师形成心理偏差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社会地位的悬殊、家长的不理解、学校招生数量增加的压力、学生管理的压力、学校管理不当带来的问题、自我认知上的偏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等。

国外学者对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是相对比较早的,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Fenton的研究当中, 对当地的241名教师在经过实地调查之后, 得到超过75%教师具有与教育工作有良好适应的心理健康状态, 其余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通过心理治疗和咨询就可以解决。Dullham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当前女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与过去教师在心理上承载的压力有着明显差异, 现在的教师受到外界更多因素的影响, 产生很强的不适应性。

综上所述, 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专家, 普遍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随着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女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产生更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和他们自己。

(三) 基于体育教学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

唐萍通过对湖南省普通高校中年女性教师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调查研究后认为高校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相对比较低, 在高校女性教师的生活当中, 受到了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家庭、事业以及子女等, 所以在其身体健康方面的素质也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当中;高校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成人常模相比更加令人担忧, 在对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时候, 可以明显地看出女性教师在很多方面的异常现象都是高于正常人的, 比如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执等方面。张雪卉通过分析女性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能力关系后认为影响女性教师心理健康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大、职业竞争激烈、认识失调、职业倦怠、身体症状、学校管理制度以及个人因素, 那么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养、提高教师工作能力的措施包括重视自身发展、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加强女性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人格特点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性格、意志等因素, 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能力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宋文红、李新通过第沈阳市高校非体育专业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后认为体育专业高校女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等, 建议学校对心理素质存在问题的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二、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相关因素

现代社会不会发展,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社会发展导致越来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的是资金的积累, 所以女性体育教师也受到经济压力的影响。首先, 大学内部都会采取的是人才引进策略, 每个学校内部都会将优胜者放在重要岗位, 这样会对女性体育教师产生心理影响和刺激, 促使她们不得不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行提升, 同时, 高校的薪资水平是由教学职称来决定的, 每个教师的职称晋升机会都不多, 副教授的评选名额也受到严格限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工作, 自然而然会受到心理影响, 最终会由于心理愿望和实际的.所得期望没有达到而产生心理负担和压力最终会导致心理健康素质出现不平衡的状况。同时由于现在的专业都朝着年轻化进展, 每个教师的学历和年龄都会影响着她们的心理健康, 岗位竞争越来越多的朝着年轻化化和专业化以及多元化发展, 对于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所以一些资历较老的体育教师会由于自身的学历水平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及负担, 最终可能会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未来研究建议

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个体教师具备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研究, 分析其潜能开发与目标实现的程度, 从而正确评估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影响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格差异、环境压力, 女性体育教师与男性教师一样从事社会工作, 但其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琐碎的家务劳动, 操持教务、照顾孩子和老人, 这些都足以让女性教育产生心情不佳、情绪抑郁等问题, 尤其是体育教学活动对教师体力要求比较严格, 女性教师生理特征使得她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时表现出力不从心, 从而产生焦虑紧张、烦躁倦怠的情绪。

对于高校女性体育教师而言,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的方式对自己的压力程度进行检测, 是一种有用的自检方法, 压力的影响常常不能被直接和明确感知, 那么就需要从侧面角度对其进行评估, 比如经常感冒, 手脚经常出虚汗、冰冷, 突然间喘不过气, 容易口腔溃疡, 头时常沉甸甸的、容易出现头晕耳鸣, 面对美味依然感到食欲不振, 容易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而且难以控制自己这种行为, 时常感到腹痛、便秘等, 容易出现失眠、嗜睡等现象, 早上睡醒之后依然感觉到很累, 容易在工作中感到疲劳等, 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暴怒等, 如果以上这些症状具备0-3个, 说明没有问题, 具备4-6个属于轻度状态, 具备7-11个表示陷入压力状态, 具备12以上表示身心已经出现很大压力。那么此时就应该通过正确的解压方法舒缓自己的情绪, 例如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逛街、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暂时将所有烦恼放在一边出去旅游等, 只有调整好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才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的研究, 包括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方法、基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以及基于体育教学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 体现出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重要性, 然后提出有利于促进相关研究的合理建议, 建议主要集中在研究方法上, 建议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相关数据, 能够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的研究数据。对于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个体教师具备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研究, 分析其潜能开发与目标实现的程度, 从而正确评估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M aslach, C.Schaufeli, W.B., Leiter, M.P.Jobburnout[M].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97-422.

[2]刘强辉, 蔡先锋, 钱晓梅.高校体育教师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临床康复, (30) :57-59.

[3]申继亮, 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1) :12-19.

上一篇:一年级学生家长会方案下一篇:“幼儿园未来教育理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