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024-10-14

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精选8篇)

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1

浅谈女性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女性发展是新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就业,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问题。良好的解决女性就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仍普遍存在。女性生理因素,中国传统观念以及新时代的社会要求是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本文将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首先,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是女性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难以根本上解决的原因。很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会问到女性是否生育,非常简单的原因就是,女性产假将是其在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工作。但同时,这又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此问题上,单位虽然有一定的歧视,但也是有情可原的。从社会工作学角度来说,女性生育问题主要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女性自身做好职业规划,什么时间生育,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工作,合理分配个人20岁到30岁这个人生黄金时间。同时,我认为,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们应该在保障女性正常生育过程不受到干扰的情况下,积极倡导广大女性有针对性的强化自身工作能力,在产假期间也能进行一些工作。除此之外,相对男性来说,女性身体瘦弱无法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也是女性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点,女性应该加强自身锻炼,增强体力。用人单位也应该合理的安排工作。

其次,中国传统观念男尊女卑的存在使得很多人认为女性无法主持大局。这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在逐步改善,但这种观念仍然存在。针对此问题,我们应该从长远考虑,发现女性工作的长处,加强男女平等观念的宣传力度。对用人单位的招生计划提出要求,针对不同工作保持男女招聘的比例。比如,会计类工作,男女比例不得少于1:1。电力类工作,男女比例不得少于5:1。当然,这仅仅是举一个例子。

最后,新时代新工作对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节奏快,理性思维强成为了大部分工作的主旋律。而女性在工作中偏感性,相对于男性处理问题的速度较慢,但这也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应该向女性和用人单位同时宣传新时代理念。既增加女性适应工作的能力,又增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合理调度。使得人尽其才,男生和女生得到合理的分配。

以上就是我对女性就业问题的几点看法。。在新时期,新要求下,我们应该看到,时代在进步,我们也不能停留下来。招聘者和应聘者都要以新的眼光来处理女性问题。我们不能以旧的眼光看待问题,认为男生就适合学理,女性就适合学文,我们应该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女性人才。

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2

近年来, 就业形势逐渐严峻, 高校毕业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毕业即失业,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 仍然是实际情况。而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也让更多的学生找到合适的满意的工作, 这些都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帮助。

近年来, 各行各业压力也不断增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性和个性化不强。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单一, 不能为学生提供实际性的帮助, 只是基于形式的进行单方面的辅导和宣传, 缺乏实际效果。对于考研、考公务员等一系列寻求其他出路的学生, 没有建立系统化的帮助体系, 这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得到落实。第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缺乏专业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 很可能就是学校的教师, 有些并没有在校外实际工作的经验。这些教师分析问题可能具有表面化和肤浅化的缺点。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工作, 不是短期的毕业前期的临阵磨枪。需要从大一入校开始帮助学生分析毕业之后的去向和目标。大学毕业之后, 是出国、考研、考公务员、考村官还是工作, 这些, 都需要从最初就开始定下目标, 教师可以从前期就开始和学生交流沟通, 毕业之后也需要进行就业跟踪服务, 这一系列工作, 都是长远和长期的过程。

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对策

(一) 建立全面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建立系统化的高校就业指导机制,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全面落实机构体制建设。全面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比较庞大, 一般由校领导为核心组成就业指导小组, 下面分设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室、实践与法律研讨室、学科就业指导教研室等, 还包括外联部、行政部门。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和职责内容, 通过建立约束机制, 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将约束、问责和激励机制全面贯彻和实施, 使得工作人员真正的为学生服务, 真正的落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二) 注重实践性和个性化指导工作的开展

高校就业的最终目的, 是会落实到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如果不能与个性化和实践性相联系, 那么高校就业指导也只是个空名称罢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采用指导形式和指导主体多元化的方式。就业指导形式多元化, 可以邀请实际在职的名企HR到学校来进行讲座, 展开不同方式的就业指导工作, 并且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帮助学生解决内心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具体辅导形式有讲座咨询、一对一咨询、社会实践活动、具体企业实习、校园招聘活动、创业评比大赛、校友回校分享经验等等。指导主体多元化, 是指将教师的单向讲授, 变换为学生自己参与研究, 然后分享心得, 教师对其进行点评或者加入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也是对学生的挑战。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 开展不同的指导工作。对于要进行考研的学生, 要进行考试方面的专业辅导, 包括心理上的和学习上的;对于将要工作的学生, 要进行就业指导, 给出具体的建议。

(三) 加大经费投入落实高校就业指导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 落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具体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政府和高校都需要加大经费投入, 组建专业化的指导队伍, 建立与实际相联系的评价考核体系, 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有计划的组织就业指导教师被培训, 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二、聘请校外企业的专家和领导进行学生职业规划的辅导;第三、可以专门选用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人员, 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克服难关。加大经费的投入是实践的基础, 也是开展具有专业化就业指导的良好开端。

(四) 建立完善的指导工作评估反馈体制

就业指导工作, 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这就需要从量和质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 需要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估反馈体系, 对指导课程进行考核和评估。评估课程需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考虑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其次, 建立量表来分析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做出统计和考察, 分析所占百分率, 从而根据这些基本数字来调整就业指导工作。再次, 根据大学生就业的质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是不是真正的把握了社会岗位的需求, 是不是真正的使得学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把握就业行业和部门的流向统计, 结合毕业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和调整。

三、总结

本文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缺乏实践性、教师缺乏专业性、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 这三个问题开始分析, 讨论了高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最后给出了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对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要从两个实践抓起, 第一是重视指导对于实际工作的实际意义, 第二是真正的落实和开展有效的指导作用。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系统化、全程化、咨询化、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体系, 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认真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玉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3 (9) .

[2]李燕.挑战与应对:高校就业指导的组织重构[J].江苏高教, 2012 (4) .

[3]顾嘉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浅探[J].江苏高教, 2013 (3) .

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心理;对策

近十年来,在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办学和高校大幅度扩招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普通高等院校按新机制和新模式创办的独立学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到2006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6所,在校学生超过100万人。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为495万人,比2006年净增82万。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开始大量走向人才市场,独立学院因此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引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和体制完善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母体学校)教育资源,采用民办机制运作的本科高等学校,其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学院的发展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从江西省现有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生源质量相对较低等种种原因,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弱。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知识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导致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能力及质量存在顾虑。

二是独立学院社会认知度不高。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小,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办学情况和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特点不甚了解,这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聘用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比例。

三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就业渠道狭窄。首先,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缺乏专业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其次,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极短,与用人单位联系不够,社会资源缺乏,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展难度很大。再次,独立学院普遍未能单独为毕业生举办较大规模的招聘会。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现共有独立学院13所,规模普遍较小,毕业生人数较少。因此,绝大多数独立学院未能单独为毕业生举办招聘会,毕业生基本上依靠参加挂靠母校招聘会实现就业。与一般本科甚至重点本科毕业生同台竞争,独立学院学生势必处于劣势地位。

四是学生就业心理存在误区。独立学院学生因投资成本高、理论水平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众多因素,在求职过程中容易滋生期望值偏高、看重经济利益、理想与现实相脱离、消极自卑情绪较重、依赖心理强等就业心理误区。这些心理误区给就业增加了压力和阻力。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发展策略

针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从社会与政府、学校及学生这三个主体出发加以解决,并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一)从社会、政府等外在环境的角度

转变人才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社会和用人单位要转变人才标准,注重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务实的用人观念。独立学院毕业生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具备较高的理论文化水平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应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规范学校办学,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新兴的办学形式,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规范。加大对独立学院的宣传和引导,增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认知和认同,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创造更符合市场竞争要求、规范而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和氛围。同时,还要加强对独立学院办学的指导和监督,针对独立学院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二)从学校的角度

将大学生的就业和教学改革相结合独立学院应利用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培养目标,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独立学院应注重从宽口径和动态性等方面增强专业设置的市场适应性,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适时制定出前瞻性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及早启动“双证”教育机制,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人才市场上“适销对路”。

树立“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就业工作理念“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就业工作理念是指以学校就业职能部门为主体开展工作,充分利用教师、家长等社会资源,多方位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人人都来关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形成“上下互动、专兼结合、内外并举”的就业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就业指导虽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但可以协调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减少空岗时间。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就业工作注入动力学校应针对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或班主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就业工作奖励机制。如毕业生就业率以一个基数为标准,学生就业人数每增加一个点,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对于学生离校之前就业率达90%以上的单位或班级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还可以在评选先进时,优先考虑在就业工作中表现出色的相关工作人员。这种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

全程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首先,学院应加大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进行自我定位。正确审视自己的情况,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是求职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敢于竞争,不怕挫折,自信而不自负,相信自己具备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其次,要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导学生在择业中遇到挫折时,保持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用人单位的挑剔,要居逆境而不气馁,直面现实,积极进取,百折不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寻求求职目标。

建立完善的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利用独立学院规模相对较小、经费较充足的优势,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实习教学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实习基地一方面能够通过信息反馈,改进独立学院的内部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习促进就业。

(三)从学生的角度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摒弃一切不合实际的想法,在不失尊严的情况下寻找工作。要更新就业观念,本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使自己的思想从陈旧的思想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扩展视野,以踏实的态度、勤奋务实的精神开拓自己的事业,大胆主动地寻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为社会做出贡献。

明确学习目的,注重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竞争力的训练,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独立学院的发展时间较短,不可能像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形成有影响的教育品牌。学生在选择独立学院时,就业率越来越成为他们考虑的第一因素。独立学院只有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中占据主动,体现优势,提高生源质量,实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06,(5).

[2]龙军,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科学时代,2007,(1).

[3]胡建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建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

[4]潘红军.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5,(1).

[5]楼锡锦,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作者简介:

龙军(1982—),男,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4

职业女性心理压力有哪些表现?

工作倦怠症

大多数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女性都曾有过“疲惫、皮肤状态不佳等”相关症状,对工作提不起精神,甚至产生转换角色、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或从事完全不同职业的想法。

缺乏安全感

职业女性普遍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不强,有一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同时,长年的艰辛劳作又常常使她们感到劳累而心生厌烦。长此以往,会使她们心理失衡,健康状况过早走下坡路。

缺乏自信

事业发展不顺利的时候,很多女性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而否定自己的同时就会否定别人,不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这种自信心不足过多地消耗了她们的精力和时间,因而也就减弱了她们追求成功的动力。

缺乏乐观精神

许多职业女性遇事只看到事物阴沉黑暗面,总是预测自己可能不顺和失败,常因抱怨而失去施展才华的机会。

职业女性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不公平竞争

由于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在当今社会,女性在就业、岗位竞争、提职、提薪等方面均处于劣势,有的单位在优化组合、干部任免中歧视女性,心理压力不断加大,以致整天提心吊胆,对人事关系过于敏感,甚至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长期处于心理重荷之下,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家庭因素

婚姻、家庭对于女性的压力也很大。职业女性不仅要承担工作压力,而且还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在家庭和孩子身上。这些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容易使职业女性们产生挫败感,抑郁沮丧。

生理因素

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更年期等每一阶段,都可能引起女性的心理冲突和危机,所以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更易患心理疾病。以抑郁症为例,统计表明,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

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1、改变分析角度,学会换位思考。

2、有面对现实的积极心态。

3、学会自我暗示。

4、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欣赏他人。

具有嫉妒心理的女性,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实际上,一个人限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也不可能只有缺点没有优点,因此,要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正确地评价、理解和欣赏他人。

5、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宽阔心境。

心胸狭窄是一种使人不择手段地压制人才和打击成功的阴暗心理。要克服这种病态心理,就要培养宽阔的胸襟,树立公平竞争、互助前进的观念。

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5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一定时期内会比较严峻就业压力会比较大。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实证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找出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成因进而提出对策。以期能对当代大学生群体顺利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对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届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根据统计数据的处理结果从知情意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考察和描述。第三部分分析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中积极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五部分则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物壑丛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逸壹窒多指导教师签名历丕纽日期当酸茎乡日期。芝晔广乒多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丛墨兰三邮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一研究背景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现将年至年毕业生有关数据作如下统计表近七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①普通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幅初次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万增长万就业率人数万从年至年毕业生人数的依次增加可见高校的不断扩招虽然为社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大量毕业生同时走向社会也随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年和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会让他们的求职路更加艰辛。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万人。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除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校设置的学科及专业结构、就业环境和体制、人事制度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高校、家庭等很多方面因素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变化新…注初次就业率截至当年月日。数据来源年数据国家教育发腱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冈教育政策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版社年数据中陶教育年搭编辑部中固教育年攀北京人民教育…版社年数据周济年全国普通商校毕业生就业作会议情调鼓励导毕业生面向壤层就业每数擗年辛闷龇稀妁惫业皇捌汗会议昭向鹏叭一年数据人学毕业生信总使用咨询编写组人学毕业生信息使用咨讯【北京高等教育版社、年数据搜狐搜孤教育【乙一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认为所有这些情况和问题都归根于我国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和高等教育转型期间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就我国人才供求关系总量和整体格局而言我国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饱和”、“过剩’’的程度。我国的大学生数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乜事实上大学教育即使规

模扩张迅速大学以上学历人口数仍然只占我国总人口的、劳动力人口的。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相比于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也有所不如所以大学生还没有达到过剩的地步。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报告要求政府“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句话在指出政府责任的同时也指明了大学生转变就业观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就业观以求最终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二研究意义大学生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就业观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目标的期望、定位与选择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心态和行为。因此它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具有动力作用。有鉴于此在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和高等教育转型期间探讨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加强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的研究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也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因此本文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三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无结构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研究手段。四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大学生就业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理性选择理论、地位获得理论和职业指导理论等理沦。以科尔曼为首的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其基本原理为一个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为结果中获得的功力函数。行动者的这种行动所追求的是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其基本原理主要来源于以整体论方法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功利主义、博弈理论以及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等。具体运用到大学生就业观方面其根本的动因就在于大学生对就业时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追求。面对就业大学生将在当前特定社会大背景下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理性选择并获得自己的职业地位。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二人在美国出版的《美国职业结构》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地位获得模型’’。他们在书中着重探讨了在美国社会中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对于个人经济地位的显著影响。自此以后该模型成为学者们研究地位获得理论的基本模型并产生了许多衍生模型。所谓地位获得研究基本上就是看个人的出身如何影响其后来的社会地位即所谓的来自何处止于何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业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一个地位获得的问题它属于社会流动理论中的“职业地位获得一的范畴。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其代表是帕森斯和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余斯伯格、格林豪斯和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锚理论等。职业指导的理论认为职业选择应该遵循人与职的匹配。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在他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认为人在选择职业时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还应清楚的了解职业成功的条件和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然后才是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对于成人来说可同时出现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主导需要。就业观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毕业生对理想单位、就业地域等的选择下是反映了实现不同层次需要的意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价值观所谓价值是指对个人有用的或重要的东西往往是个人追求的东西。马克思对价值的概念做过这样的阐述“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由关系的双方构成一方是价值的主体即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而不断奋斗的人们它小到个体的人大到全社会另一方是价值的客体主要由物质的、文化的两大类组成。价值体现了一种评价和对评价的认同。价值观是对价值关

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6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从 1999开始,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规模扩招的时期, 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规模增加。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 909万人。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及概况

建国初期1949年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为2.1万,到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毕业生为16.5万,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834万,毕业生人数是建国时的397倍,是恢复高考起始时的50倍。从1998年开始,中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就逐年增长,从1998年的82.98万直线上涨到2021年的909万,在这短短的二十三年的时间里涨了10倍,并还在保持增长的趋势!同时在线高等教育的录取率已经达到了81%,比1998年翻了一倍多,比刚恢复高考时的录取率翻了十五倍。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盈利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十年前,这个数字仅为约600万。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

2011-2021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分析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874万人,2021届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达到909万人。由于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可抗力地将毕业生就业难度推向顶峰,据调查2020年应届毕业生入职率未达到20%,也意味着2021年将会有更多的2020年应届毕业生加入到找工作的队伍当中,2021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将会更加艰难。

通过调查,2021应届毕业生当中,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收缩18.9个百分点;毕业后在国内继续学习的应届生占比9.5%,较去年的6.6%也有明显提升。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及对人才要求提高,是驱动专科、本科生继续深造的动力。数据显示,企业招聘应届生的学历门槛逐年提高,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职位数占比由2019年第一季度的17.6%,上升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29.8%。加之在部分雇主的认知中,硕士学历逐渐成为“标配”,因此专科生与本科生为自己“镀金”的意向也更加强烈。数据显示,超过10%的专科生表示将在“国内继续学习”,9.5%的本科生也选择继续深造,高于硕士生4.3%的比例。企业需求变化,也让硕士学历进入单位的比例增高,据调查,硕士学历进入单位的比例较本科学历高出近20%。

在2021届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人员中,有27%在一线城市,73%在新一线城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就业人员比28%,本科学历人员占就业人员比64%,专科学历人员占就业人员比8%;从近日来从公布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选择就业人员中截止目前只有34%的人员找到工作,66%的毕业生还在寻找工作中,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尤其是财经类、政法类院校的就业率比往年明显下降。

三、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面向5762名全国各级在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难,超八成希望找对口专业工作,超三成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超四成对就业保持期待态度,超四成希望毕业后到省会城市发展。国企成首选就业方向,工资待遇、发展空间、同事相处氛围成就业主要看重条件,近四成希望月薪5000-8000元,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成就业主要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一)就业地域选择问题

地域因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公司近期通过网络问卷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在线调查。从期望就业城市来看,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成为毕业生首要选择。具体来看,期望去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西安、重庆、郑州等城市就业的学生比例最高,这些城市的知名企业数量及就业机会较多,同时人才竞争也相对激烈。另外,一些二线城市,例如石家庄、沈阳、太原、南宁、长春、呼和浩特、南昌等,这些城市以省会城市为主,近年来发展迅速,也逐渐成为毕业生期望就业的首选之地。

尽管其他城市的不少用人单位企业开出较好条件,希望吸引人才,但是对学子来说,吸引力仍不够强。一些外地学生在一线城市就读,毕业后大都希望在本地找工作,而不是回原籍。当地学生则更不愿意去外地工作。这与待遇,生活环境,个人发展有很大关系。通常不发达地区的人无论进城打工还是求学,都是把其看做脱离原有环境的跳板。都希望在发达地区生活工作,这也无可厚非。然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年轻人去创业,这也是责任担当和使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西部地区,偏远地区的学生不愿意回家乡工作也是原因之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策的调整。给内地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待遇,改善地区间差异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问题

大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原因是在就业形势方面。近期虽持续好转,但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依然存在,就业岗位存在一定程度缩减。毕业时就业通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去国企还是民企,是进互联网行业还是去金融行业,又或者选择考公务员,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选择。不过,疫情之后,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更加偏向求稳。

其中45%的毕业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32%的毕业生选择国企,6%的毕业生选择三支一扶,只有15%的毕业生选择私企及自主创业,还有2%的毕业生暂时未规划。由此可见参加公考进入国家公务事业单位及进入国企成为了高校毕业生的首选。

但从2016年至2020年国考近七年的招考数据来看,国考报名总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招考人数却比较平稳整体来看,平均岗位竞争比在40:1左右,竞争激烈。2021年各省省考招录总人数为152,358人,报名人数为5,371,491人,较于2020年招录人数相比,招录人数同比下跌6.3%,减少招录人数10,264人;相较之下,报名人数2021年则是增长近24万人!同比上涨4.6%。相比高校毕业生人数来说也只是捉襟见肘,竞争十分激烈。

(三)职业技能与职位不匹配问题

当前,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一般会更倾向于具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然而对于一些较少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而言,缺乏工作经验也成了毕业求职时的困扰之一。中国青年网的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中令人困扰的事情”这个问题时,76.29%的受访大学生选择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其次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和缺乏社会关系,分别占比62.76%和59.15%。

据了解,企业的校招通常是面向在校的大三或大四学生,人力资源在面试时也会更加关注求职者是否有相关的实习经历。一名中小企业的人事表示,尽管近些年在校招中遇到不少“完全小白型”的毕业生,但也有许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就曾在多家企业实习,相比之下,企业会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历或者有校园实践经历的学生。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会偏向招收专业对口的求职者,但如果是行政或者销售岗就没有相应的专业要求。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在毕业前都有就业指导,但不少学校就业指导局限于如何制作简历和签署就业协议等具体事务,一些老师照本宣科,课程脱离求职、工作实际,不能提供有效就业指导,甚至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是由辅导员兼任,专业化程度明显不足。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建议

(一)正确树立大学生就业观念

正确树立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不正确及好高鸯远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将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的就业观;树立基层就业的就业观;树立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的就业观;具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创业的思想准备的就业观。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依据职业生涯目标规划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实践,循序渐进,为实现理想做积极的准备。同时,要阶段性的进行自我分析和未来职业分析。科学的分析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从而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强化政府部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职能

1、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辅助完善就业市场体系的形成及健康发展。各级政府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改善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合理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布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人才的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经济落后区域,在那里安家落户。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就业,锻炼成才。

2、各级地方政府还可以建立针对应届毕业生及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障系统和培训机制。大学生是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对于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失业保障系统,社会稳定得以维护,人力资源得以充分的重新配置和优化,体现了国家“和谐社会”的政策宗旨。

3、对人才市场上的失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加强就业与再就业指导,最大可能的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竞争力。引导扶持创业创新,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服务国家战略,开拓就业岗位,将创业培训向校园延伸,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倾斜创业服务资源,支持毕业生个体经营、非全日制就业和平台就业。

(三)加大高校生就业能力培养

目前高校学科知识结构陈旧不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所以应当合理的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及市场的改变,调整办学方式方法,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筹码。要发挥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作用,适度扩大研究生、专升本招录规模,把升学扩招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统筹推进,着力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从入学开始就循序渐进的展开就业指导工作,不要把就业指导变成仅仅针对毕业生的招聘指导,要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及规划,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提高高校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因而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注重社会及生存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沉着、冷静的应对所遇到的所有挑战,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一切困难,在毕业后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增加社会实践,从实质上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通过实践,他们可以真正的面对自身的优点和不足,真实地感受到就业环境及形势的转变,有利于他们重新定位与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缩短走入社会后的适应期。

女性受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篇7

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现状

基于我国当前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投资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针对女性投资有较多不足, 歧视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

女性与男性两大不同性别群体受教育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也形成了群体规模不等的教育存量。国家统计局2013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6岁及6岁以上总人口为1, 041, 825万, 其中女性人口509, 754万, 男性人口532, 072万, 男性人口占51.1%, 女性人口占48.9%。而女性受教育水平却低于男性, 6岁及6岁以上受教育 (包括初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 人口总数为989817万, 其中女性受教育人数为474017万, 男性为515800万, 女性受教育所占百分比为47.8%, 男性受教育所占的百分比为52.2%。

就文盲半文盲的性别分布来看, 女性文盲高于男性。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显示, 我国15岁以上文盲总数为43002万人, 其中男性文盲数为11997万, 女性文盲数为31005万, 男性文盲所占的比例为27.9%, 女性文盲所占比例为72.1%。女性文盲是男性文盲的三倍, 说明我国受教育水平上, 女性明显低于男性。

2. 女性的行业地位低于男性。

有研究表明, 性别工资的差距随着教育回报的上升而下降。在我国农村地区, 乡村女性从业人员少于男性。2012年乡村男性从业人数为28, 847.00万, 乡村女性从业人员为25, 009.91万, 较多乡村女性在家务农。根据1991年的调查显示, 农村20~54岁女性有91.03%在做家务和务农, 从事副业占2.12%, 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占3.94%, 个体商贩的女性占0.76%, 所占比例小。由于我国不同职业对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吸纳要求也不一致, 农村女性未经过正规的培训与教育, 达不到行业对劳动力吸纳的要求。

女性从事行业的社会地位低于男性。女性在公务员、高精尖技术等方面的从业人数少, 在企事业单位晋升空间小。在同等学历、同等工作条件下, 女性职工的收入要比男性职工低10.8%。同等条件受教育女性与男性就业机会不均等。

3. 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更低。

1990年我国6岁及6岁以上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4年, 镇是7.3年, 县为4.7年。市、镇的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分别是县女性受教育机会的1.57倍和1.55倍;而同期市、镇男性受教育机会分别是县男性受教育机会的1.35倍和1.34倍。这说明女性受教育机会上的城乡差距大于男性。全国文盲人口的城乡分布来看, 全国文盲人口84.7%分布在农村, 其中71%是女性文盲, 即全国1.28亿女性文盲中, 农村妇女就有1.1亿, 占全国女性文盲总数的86%。可见, 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更低。

二、女性受教育歧视的原因

1.“男强女弱”传统思想束缚。

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男主外, 女主内”“重男轻女”的腐旧思想, 在唐代, 用“孝敬父家”和“贞顺夫家”的思想来约束女性, 女性家庭作用更为重要, 应有的角色是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两性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对女性认识的误区, 直接影响到教育投资的倾向性, 女性所获得的教育投资少于男性。

2. 女性教育回报周期较男性短。

从我国的退休年龄来看:男年满六十周岁, 女年满五十周岁, 并且连续工龄满十年的;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 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周岁, 女年满四十五周岁, 连续工龄满十年, 由医院证明, 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准予退休。可见, 女性的退休年龄低于男性, 导致人们凭借退休年龄这一单方面因素想当然认为对女性教育的社会回报低于男性。

3. 男女两性之间存在异质性。

男性与女性性别极差的存在, 男性表现为强壮, 女性柔弱, 男性、女性在体力、身体机能、身体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了教育回报的不同, 家人更愿意将教育投资男孩, 谋生路径更广。企业单位更愿意雇佣男性, 以求得利益最大化。

4. 女性受教育的显性成本高。

伊兰伯格曾提出工资性别歧视, 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男性和女性劳动者的工资不同。在企业中, 雇主倾向于招聘、培训男性职工, 原因是女性在生育期、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会造成工作的低效率, 为女性缴纳的生育保险等成本高于她们所创造的收益, 对女性的培训将花费更多的时间与金钱。根据贝克尔的成本——收益模型来看, 女性相对于男性显性成本更高, 为了在短期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雇主不愿雇用受教育女性, 造成了职场、工资水平上的歧视。

三、女性受教育的社会回报

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它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增进个人和社会福利,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种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的经济行为。人对女性教育进行投资, 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增加人力资本的价值, 并由此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经济回报。

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最低的农业劳动者人均年创产值仅有1~2千元, 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传统产业工人人均年创产值1~2万元, 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人员年创产值可达10.2万元。提高女性教育水平, 社会财富也会增加。农村妇女劳动力大量空闲, 会使财富流失, 提高对农村女性的教育水平, 能增加乡村女性就业量, 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舒尔茨在谈到劳动者适应不平衡的环境时, 曾提及在不平衡环境中, 教育加强了个人获取、理解信息及对信息进行生产性利用的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从市场条件下, 女性高于男性的教育收益率意味着同等条件下, 女性高于男性生产率。从以上现状与原因分析中, 可以看到女性教育不足导致其多从事第一产业、低端制造业等,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 第三产业迅速扩展, 需要吸纳更多专业劳动力。如果对女性特殊培训, 增加对女性的教育投资, 女性在选择职业时会多元化, 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就业人口分布更加均衡。

增加家庭收入一般人的受教育水平与个人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增加对女性的教育投资, 有利于形成高文化教育水平一高劳动生产率一高收入一高人力投入一高人口素质的良性循环, 从长期来看, 增强对女性的教育投资能有效缓解家庭经济负担, 增加家庭收入。因为高素质女性会追求较高品质生活, 个人愿景会高于接受较少教育的人, 更渴望成为“女强人”。

2. 社会回报。

第一, 提高子女健康水平。国外学者研究发现, 母亲教育每增加一年, 婴幼儿的死亡率会降低千分之九;父亲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年, 婴幼儿死亡率降低约千分之四左右, 相当于母亲教育产生的效应的二分之一。在国内, 也有研究说明女性的教育水平与家庭子女的健康水平呈正相关。有的提出对男性的教育只是针对一个人的教育, 对女性的教育则会影响到整个家庭, 女性教育水平会影响子女的健康水平。

第二, 改善子女教育水平。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 奠定人口素质基础的是母亲教育。尤其在农村, 幼儿园的教育环节薄弱, 女性母亲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 她们的爱好、情绪、行为和言语等, 都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水平高的女性更加关注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方面, Schultz认为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会更加注意子女在婴幼儿时期的养育, 从而提高子女接受正规教育的质量。受过教育的家长对子女的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 这意味着其子女在学校的学业表现会更好, 获得某一层次的成就所需要的成本相对更少。

第三, 提高女性家庭地位。赖德胜认为, 女性劳动力受教育的机会成本低于男性, 因此, 只考虑受教育机会成本而不考虑直接成本的明显收益率比男性高。在现实中, 女性受教育水平高, 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高, 会受到家中其他人的尊重和爱戴。在现代, 女性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女性更愿意选择工作而非闲置家中,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主妇”就随之转变成与男性相对平等的职业女性, 有经济独立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女性教育水平关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提高女性教育水平会带来丰厚的社会回报,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我国, 还存在大量的女性文盲、半文盲, 这将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 更不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 国家、政府、企业、家庭都应重视对女性的教育, 发挥女性教育在社会中的回报作用, 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 从质与量方面共同调整人力资本的结构, 创造更多机会促进男女公平, 社会和谐。

摘要:针对女性受教育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投资观点论述了女性受教育水平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带来的社会回报。经济发展方面从财富总量、经济结构和家庭收入三方面论述, 社会发展从子女的健康、后代的教育、家庭的社会地位等方面论述。笔者认为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 且能获得高于男性的社会回报。

关键词:女性,教育水平,社会回报,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李放.劳动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102-108.

[3]吴洁.论女性的教育回报[J].商界论坛, 2014 (9) :225-226.

[4]孙玉荣.论唐代社会变革期的女性教育[J].妇女研究论丛, 2015 (1) :41-46.

[5]赵显州.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 (1) :88-91.

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8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

长期以来,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一的城市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城市已无法为人数急剧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空间。当前,几乎所有的高校以及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在毕业生城市就业日渐饱和的情况下,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范围向广大的农村和基层拓展已经势在必行了。但是,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现状来看,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诸多因素相关,但其中主要涉及到高校、高校毕业生自身以及政府部门等问题的主要方面。笔者从这些方面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以期为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重大意义

1.1 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高校扩招后,全国高校毕业生随之呈现大幅增加趋势。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到20.71%。但是,我们的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并没有并没有随之相应增加,加上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阵地的城市已无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此,自2004年第一届扩招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为题已经逐步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的政府还出台了专门针对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政策、文件,积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渐成为一个难题时,我们广大农村的发展却急需大量有较高文化素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人才。换句话说,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一旦最具有吸纳劳动力就业潜力的农村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将极大地缓解当前及其今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2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农村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才资源最匮乏地方,作为人才资源中的精华,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必将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思想,对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我国是一个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国家,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势在必行,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将为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既有利于保障高校的稳定发展,又有利于维护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利益;既有利于促进农村在社会经济领域后发优势的形成,又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繁荣、稳定。

2.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存在的障碍

尽管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有着“一箭四雕”(甚至不止“四雕”)的积极意义,但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现状,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农村就业的现状却并不容乐观。这充分说明,我们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这项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我们积极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工作推进的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包当干部,实行统包统分政策的影响,对于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一时还难以接受,而社会评价、家庭观念和父母期望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又比较大。大部分原来城市出身的大学生不愿意放下架子去农村就业,而原来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在人们的观念中就好比“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考上大学将来是要在城市里享福的,飞出去的“金凤凰”当然不会心甘情愿再飞回“山窝窝”的。笔者认为。传统观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效果不理想的一个核心因素。

2.2 工资福利待遇较低

据统计,建国初期我国的城乡差距大约是3倍,而今天最高与最低的差距已经扩大到10倍。在实行收费上大学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必然会考虑到收益问题。但是,由于农村各方面的福利条件不如城市,与毕业生的收入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无疑会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选择。

2.3 “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桎梏

我国是一个城乡户籍差异较大的国家,由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差别所带来的就业差异、社会保障差异、生活方式差异随处可见。国家户籍制度改革虽已在一些省份试点,但国家新的户籍制度出台尚需时日。根据目前的户籍政策,学生考上大学,特别是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拥有了城市户口。而毕业时,你要他放弃城市户口,又改为农村户口,这对于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2.4 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不适应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需要

目前高校招生计划和教学内容保留了浓厚的计划体制色彩。大多数就业农村的大学生没有农业、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经历,只是凭一腔热情投身广阔的农村,必然在复杂的农村工作实践中容易遭受挫折,这无疑会损伤有志于到农村就业学生的积极性。

3.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应对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各种专业人才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上去。笔者认为,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一些可行措施。

3.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在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条件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择业观具有重要意义。要教育广大毕业生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到急需要人才的农村地区去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应在全社会弘扬高校毕业生农村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转变人们就业观念。

3.2 提高工资待遇,完善激励机制

由于当地经济不发达,当地大学生的待遇相当低。因此,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就成了当务之急。根据各地区城乡实际差距,对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实行政府补贴,使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的收入不低于当地城镇平均收入水平。由于城乡现实条件的差异,在实行收费上学的今天,实行政府补贴有助于调动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扶持。

另外,各地政府应对于立志扎根农村、奉献自己的大学生及时出台优惠政策,使大学生能安心于农村工作成为适合自身农村发展的人才,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在农村的创业,同时也保持了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连续性。

3.3 对毕业生采取灵活的户籍政策

政府应对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出台相对宽松的户籍政策,允许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自由选择将户口留在城镇或迁往农村。这项措施有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的“身份”问题。

3.4 鼓励高校开设面向农村就业的专业

在面对新一轮的就业压力,各高校应该在就业方面鼓励毕业生向农村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应开设面向农村就业的专业,调整相关专业教学计划,让高校培养更多适合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同时,高校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定期开展与已就业农村的大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大学生掌握好与农民打交道、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杨绍文,郑杰.关于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

[2]杨晓霞.农村出身高校毕业生的两难就业困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

[3]牟军.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势在必行[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2).

[4]胡德华等.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与评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上一篇:乌托邦语录下一篇:初级会计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