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业保护辩论赛(通用7篇)
女性就业保护辩论赛 篇1
谢谢主席,谢谢评委,谢谢对方辩友,大家好!
女权运动展开了两百多年,女性的权利也渐渐获得重视与改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所以今天我们在此讨论应不应该实行女性就业保护政策。我方观点是不应该实行女性就业保护政策。而就业保护政策是指政府对需要被保护的,即对弱势族群所实施的强制性社会政策。因此,被实施保护政策的群体拥有两大优势,第一,优先权;第二,特权。
我方认为不应该实行女性保护政策的理由是:
一. 导致女性就业难的原因多种多样,就业保护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
题。女性就业受损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我国劳动力总供给长期大于总需求,男女就业形势皆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超过一千万并且大约有两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2.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只占GDP的33%,而女性就业的优势领域主要在第三产业。3.女性身体素质和心理特征上的不利因素使得她们在企业中处于被动地位。女性体力不如男性和有特殊生理期如生育哺乳等,且据中国妇女报调查表明63.5%的女性认为家庭重于事业。4.由传统观念导致的性别歧视问题。我国传统性别歧视已存在几千年,人们依然给予女性负面评价如缺乏理性等。所以,无法单纯通过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 女性就业保护政策在实行时遇见社会性阻力。企业在雇佣员工的过程中在承担一定社会责任时必然遵循收益最大化的标准,但由于女性员工的特殊性,会使他们的利益受到破坏,所以为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企业会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使就业保护政策得不到具体落实。
三. 女性就业保护政策在实行之后会产生一些弊端。比如:1.默认了女性处于
弱势地位,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女性心理伤害,另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女性产生依赖心理,造成“越保护越弱,越弱越保护”的状况。
2.企业自主选择权的丧失。决定一个人是否被录用的标准是能力和对岗位的契合度而不是性别,当政策实施后市场评价准则强制性增加了性别要素,损害了企业自主选择权,破坏了市场自由竞争。3.导致男性就业的不平等。
综上所述,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将平等意识贯彻到生活中,让所有人平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性上的男女平等,而不是社会分工上的平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以形式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才能真正保证两性就业上的平等。谢谢。
女性就业保护辩论赛 篇2
一、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现状
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最近就职场中用人单位与应聘者尤其是女性应聘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调查研究。在关于200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大型调查中发现, 有74﹪的求职者遭遇过就业歧视, 在受调查的111家企业中, 51﹪的企业曾因性别、年龄、相貌、地域等因素拒绝过应聘者。如果有歧视, 有75﹪的企业不会告诉求职者的真实原因。虽然近十年以来, 中国女性就业率得到了提高, 但社会中的两性就业差距和分层差距也在日益加强。根据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 与1990年相比, 城镇男女在业率均有下降, 但与男性相比, 女性的下降幅度更大。其中城镇18岁至49岁的中青年女性在业率比1990年降低了16.2﹪。在下岗失业人口中女性占56.2﹪, 所占比重远高于他们在全部城镇单位就业人口中37.8﹪的比例;而当前再就业率, 女性比男性低21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从1997年起, 城镇妇女单位就业人数逐年下降, 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也逐年下降。2002年, 妇女占就业总人口的37.8﹪, 比男性低24.4个百分点。 (2)
蔡定剑先生在主编的《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一书中, 就中国目前的就业歧视问题作了全面客观的调查和分析工作, 其中关于对女性的就业歧视问题也作了较为客观的说明。 (3) 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女性就业歧视主要体现在: (1) 就业机会不平等, (2) 退休年龄及退休金待遇不平等。男女不同年龄退休在我国的性别歧视中既是一个事实问题, 是一个法律问题。 (4) 现阶段的类似于这种对于男女之间不同的退休年龄, 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不同的退休金问题, 学界有几近相同的认识。专家分析认为, 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不利于女性全面地参与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应有方面, 从而不利于女性能力的发展,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也是对于资源的严重浪费, 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 这种状况所带来的直接的不利后果是对于女性本身来说是对于其经济利益的“合法剥夺”。 (3) 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关于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 只要我们对社会生活中存在比比皆是的实际情况进行忠实的调查, 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情形在社会生活、在各种不同的工作领域中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是一个我们所无法回避的基本事实。 (4) 性别隔离现象比较严重。 (5)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以往的工业社会的职业分工的严重影响, 用人单位基于对性别的的要求在当今社会仍然普遍存在, 明显地形成了以男性与女性工作分立的职业局面。从就业的结构来看, 许多女性集中在劳动较为密集性的行业, 如我国传统的服装业及纺织业, 妇女在高科技产业方面所占的比例明显较低。北京零点调查公司总裁袁岳说:“在我所从事的研究咨询行业中, 女性占从业总人数的70%多, 而企业所有者与高层管理人员的70%却为男性。”王小龙说:“在晋升高级管理人员时, 我们要考虑女人是否经受得起很大的压力, 是否镇得住手下资历比自己深的男性同事, 确实存在对女性的担忧。” (6) 类似于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企业中如此, 即便在国家机关同样存在。 (7)
二、造成目前女性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近期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 源于女性生理特征的高劳动成本是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的最重要原因:第一, 从劳动时间的连续性来说, 女性有一个男性所没有的断裂带, 即生育哺乳期, 而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需要企业负担;第二, 从退休金的负担来看, 女性要比男性早5—10年, 而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 女性雇员一般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第三, 从业务培训费的利用率来观察, 由于女性工作时间比男性短, 因而女工的年均培训费要高于男性, 其利用率相应地也比较低。 (8)
有学者认为造成女性就业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法律不健全, 相关法规可操作性不强, 使得性别歧视难以禁止; (2) 政府的政治规则与市场的效益规则相互抵触, 是性别歧视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 (3) 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根深蒂固。女大学生在就业歧视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消极、沉默是造成性别歧视长期存在的主观原因。 (9)
蔡定剑先生主编的《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就女性就业歧视的问题作了如下分析, 认为“ (1) 目前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来看, 劳动力市场明显出现的情况是劳动力供过于求, 因而用人单位为了抬高就业门槛, 对用人要求作出了较高的条件限制。 (2) 社会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社会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女性生育成本需要企业自身承担, 被企业认为无形中加大了成本, 再加上其他因素, 女性被用人单位拒之于门外, 或者在录用之后提出限制生育的禁期。 (3) 我国的法律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 但由于缺少操作性和缺乏罚则, 对就业歧视未能起到应有的遏制作用。如实施8年之久的《劳动法》就歧视的法律责任规定至今仍然是空白。 (4)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不力, 特别是对于私营中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监管不到位。 (5) 妇女自主创业难度较大, 缺乏创业技能培训和服务。女性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导致其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或技能培训不足。 (6) 历史与社会的原因。几千年以来的封建专制下的纲常礼教, 使得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心理沉淀。 (7) 家庭原因。” (10)
另外有学者认为, 对于女性就业歧视的问题主要是由如下原因导致:首先, 法律制度不健全, 存在漏洞,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 关于保护女性的立法仅停留在原则性内容上,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保障措施, 也没有设置有效的保障机构;另外,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 妇女就业成本高于男性;最后, 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历史上对女性价值的陈旧做法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主宰着一些人的思想。这点在我国表现得极为明显。 (11)
总的说来, 就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来看, 大家都对目前的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作了类似的分析与说明, 对目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作了比较客观的描述。笔者对此基本持赞同态度。目前对于女性就业歧视方面的问题来说, 其存在的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某些企业等用人单位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 认为女性由于其自身的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在招聘的过程中选择女性应聘者不仅会给单位造成经济上的负担, 而且主要是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经济方面的运作成本。用人单位尤其是绝大部分企业单位的存在与运作主要是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标的, 没有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 一般的用人单位不会看好女性就业者。另外, 这种状况也确实与特定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程度有必然的联系。再者, 就国家目前对于女性就业者的法律保障来说, 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立法以及执法工作仍然是很不利的。原有的立法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难以操作的方面, 从总的方面来说不能够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给予有力的调整, 因而法律的缺位和执法力度的不足确实也构成了我国对于女性就业方面救济的滞后性。最后, 就中国的传统社会形态而言, 我们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三纲五常的伦理教化确实也对女性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造成了普遍的消极的影响。而这种关于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不科学的认识是长期以来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所在, 所以欲求女性之发展与解放必先求对于女性的思想的解放, 这种解放不仅仅女性自身要用行动来争取, 同时整个社会对于女性也应有重新的认识。
三、创造女性和谐就业环境的基本对策
(一) 目前最为有力的措施是进一步加强对于女性就业的法律保障工作。
要实现对于女性就业的歧视状况的消除, 就必须加快对女性保护的相关立法的步伐, 立法必须要去除原有的错误方针, 应进一步地实现立法方面的细化和可操作性。第一, 修改现行立法, 强化法律责任。首先, 修改现有法律中不利于女性就业的有关规定;其次, 在《劳动法》中增加足以保证第13条 (就业男女平等) 实施的法律责任, 明确违法者应负的法律责任得到及时追究, 使文本中的法律条义更有威慑力。第二, 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监督的力度。第三, 建立专门的执法机构, 加强女性就业平等权的保护力度。第四, 均衡企业负担、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消除女性就业歧视绝非一己之力、一时之功。相信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女性就业歧视这一社会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 (12)
笔者认为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立法工作的问题, 而且要加强执法的监督工作, 特别是对于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 在用人过程中的不法行为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工作。督促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的实际的执行情况。另外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加强法律的救济工作, 也就是要对于女性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违法问题给予必要的司法审查。在立法中对于用人的单位的哪些行为构成歧视首先应给予较为明确的规定以增强司法的可操作性。通过司法审查进一步的实现与对用人单位的监督, 从立法、执法、司法审查等角度给予立体式动态的全方位的监控, 以期实现对于制度的执行之最佳状态。
(二) 逐步建立起强有力的相关配套制度体系, 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应加强对于女性的保护, 加强相关的物质保障与制度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进一步实现对于女性就业保障的核心与关键。女性由于生育职能而产生的不公平处境, 在社会政策包括社会保障政策上应有所体现。女性的生育能力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前提条件, 让女性自己还是由企业来承担“生育成本”都是不公平的, 应当由全社会来负担女性的“生育成本”, 一方面是对于女性的生育价值的社会承认, 另一方面是消除就业中性别歧视的一大举措。事实上, 我国于1994年在原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中, 就对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的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但由于生育保险是一个全国性的强制险种,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而不实行这一险种。因此, 我们应当大力推行全国范围内的强制性的生育保险, 扩大它的覆盖面, 使其由城镇女职工扩展到城镇在业人员, 最终覆盖全社会劳动者, 使生育保险制度化、社会化, 从根本上缓解女性就业压力。要实现生育成本社会化, 就应该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笔者认为应当重新确定社会保障基金尤其是生育保险基金的征缴办法和比例, 以及发放标准和办法。在开始阶段可以延续现在以企业缴纳为主的办法, 以后逐步增加政府负担的比例, 最终实现由全社会负担。加强社会保障尤其是在全社会推行女性就业社会保险制度特别是对于生育方面的保险制度是一种较好的制度措施。 (13) 如果能够在制度上实现对于女性生育方面的保险, 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女性的生育方面的压力, 同时也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女性在就业方方面所带来的压力。女性的生育问题不应该仅仅是堪称女性本身的问题, 而从实质上来说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给予关注的问题。在这一层面上, 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有责任就女性的生育与就业问题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多个方面, 而一个社会的妇女的解放的程度和对于妇女的保护程度、妇女自由的发展程度将是检验这种制度本身好坏的重要标准, 也是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因而, 我们应在妇女的保护方面尤其是当前女性的就业方面进一步地消除歧视, 加强宪法与法律的平等保护方面做出应有的工作。真正地实现男女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一直是我们的目标, 也应该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可以期待的现实。
参考文献
[1]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 (1789) .转引自http://blog.ifeng.com/article/382240.html, 2009年11月29日访问。
[2]蔡定剑主编.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 第47页。
[3]蔡定剑主编.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 第48页。
[4]消除性别歧视, 给女性平等的就业机会.参见: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rqzt/zt20020021218201932.htm, 2009年11月30日访问。
[5]易定红、廖少宏在《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 职业性别隔离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中, 男性和女性雇员被分配、集中到不同的职业, 担任不同性质的工作, 也就是各职业中从业者的性别分布呈现失衡的状态, 且进入和升迁通道被大部分某一性别的人口所垄断。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转引自http://www.cass.net.cn/cass/show_News.asp?id=41980, 2009年11月29日访问。
[6]http://news.sina.com.cn/c/2005-08-30/05036814010s.shtml.2009年11月29日访问。
[7]蔡定剑主编.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 第59页。
[8]关于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建议.代表之声, 2009年7月总第224期。
[9]朱莎, 李红莲著.女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与正视.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4月第4期第30卷。
[10]蔡定剑主编.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第61-64页。
曹石川.女性就业歧视之法律浅析.法制与社会, 2009年第6期。
保护女性就业权利的法律对策分析 篇3
一、女性受到就业歧视的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潘锦棠教授发布的《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女性就业歧视确实存在。求职者本人对“女性就业难于男性”这一观点都表示同意。并且,各地劳动部门对于本地劳动就业率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表示自己曾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例如,2002年江苏省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曾因性别原因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其中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性别成为女性求职就业中的首要的和最大的障碍。
当前,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限制甚至排斥女性的现象: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明说只要男生;有的女博士只能与男硕士同等录用,女硕士只能与男本科生同等录用;有的女本科生因为找不到工作,只好硬着头皮考硕士、考博士。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直接导致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近五年来,研究生报名人数每年以15%以上的增幅不断上涨,且其中女性占绝大多数。这不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负担,也无法根本解决女性就业难问题。
当前女性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演愈烈,而且由于男女就业比例失调,也会带来家庭生活不稳定、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社会问题。那么,究竟如何解决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同时又可兼顾社会、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成为当下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后,法学家、经济学家、求职者、用人单位等各方就“反对就业歧视”、“加强就业平等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不同意见和建议。
二、现行法律保护存在的缺陷
其实,自80年代实行市场化的就业“双向选择”之后,女性在就业中受到歧视的问题就已经浮出水面。为了解决女性在就业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国家在近20年出台了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都旨在保护我国妇女的就业平等权利。如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中有专门的内容来保障妇女的平等权利。
但事实上这些法律、法规的保护在现实中并不都很到位,女性就业权利被侵犯、被歧视、受不平等待遇的现象仍在屡屡发生。 其原因就在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在保护妇女就业权利方面缺乏实效性。
1.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首先,《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对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的保护,只做了原则性、口号性的规定,并没有相应地形成一整套具体的司法诉讼程序,对妇女劳动权利的保护无法落到实处;对于就业中存在的侵犯妇女权益的行为,缺乏惩处和补偿的条款规定,使这类案件“有违法行为,而无违法责任”,实际上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另外,有些法律法规,例如《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其中对妇女在劳动过程中的特殊生理保护,维护了妇女的利益。但同时这种保护又增加了妇女就业企业的负担,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给妇女就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类法律在保护妇女劳动权利的同时又限制了妇女就业权利的实现。
2.缺乏相应的救济途径和机构
法律规定,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后,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要求调解、仲裁或诉讼。但是,对于因受到就业歧视而没有获得劳动机会的女性求职者来说,因其并未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关系,所以不适用以上救济途径。
同时,我国也没有建立起与此相对应的保障机制,缺乏有组织的、职责权限明确的、行之有效的对就业中歧视妇女的行为进行监督查处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机构。而在美国,有一个专门负责解决就业歧视的机构——平等就业委员会。谁如果认为自己就业受到了歧视,可以以个人或团体的名义向该委员会提出申诉。
3.缺乏社会保障措施
由于女性有生育、操持家务等传统“职能”,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愿接受这种“性别亏损”。并且我国政策规定,女性的生育费用、产假期间的工资、奖金由其所在单位支付;另外,由于政策规定妇女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因此女性的福利支出要高于男性。在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出于经济效益考虑,这样企业很自然地要考虑雇佣成本的现实,在哪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雇佣和提拔男性。
三、消除女性就业歧视应采取的法律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歧视的难题,真正保障女性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以求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就业平等权。
(一)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
要解决女性就业歧视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法规,也就是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以此为女性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然而,由于我国立法的机制与程序问题,制定反就业歧视专门法律在短期内可行性不大。但是,今年3 月25 日人大常委会已经公布《就业促进法(草案)》,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为了能尽快以专门法律规定保护女性求职者的就业平等权利,笔者认为应争取在就业促进法中对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就业平等权的问题进行专章规定,其中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明确“就业性别歧视”概念。以此来判别和认定用人单位的行为是否属于就业歧视。
2.限定举证责任方。由于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举证能力差距,笔者认为,针对就业歧视的违法行为,不应适用传统的“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方式,而应将举证责任转移到用人单位一方。
3.设定法律责任及惩处方式。应明确规定发生就业歧视行为的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并细化判定标准,具体惩罚、制裁条款。如规定处罚的种类、对受歧视者的赔偿标准等。这不仅起到了预防发生就业歧视违法行为的作用,而且使就业歧视违法行为的制裁有了法律依据。
4.建立相应的就业歧视诉讼制度,为受害者提供司法保障。如上所述,目前就业歧视并未纳入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这既不利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会使宪法规定的劳动权得不到落实。没有救济的权利即没有权利。为解决此问题,在《就业促进法(草案)》第六十三条已有规定:“对于违反本法规定对求职者实施就业歧视的,求职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要求劳动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条款很必要,应该保留。
(二)加强劳动监察制度
我们的劳动监察部门在保护妇女劳动权益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以往的工作重心多集中于对已经实现就业的女性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对招聘广告中、应聘过程中公开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没有进行直接的干预,对于妇女在最初的就业过程中被歧视的现象也缺乏系统的监控和处理机制。因此,我们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加强对此类问题的监督检查。英美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就设有平等就业委员会,专门负责监督、解决就业歧视行为的机构。由于体制的不同,单纯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设立专门的平等就业委员会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对平等就业委员会进行“改造”,在各级、各地方劳动监察部门中设立专门的检查组。其职能就是专门对劳动就业市场的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监督、管理并负责处理就业歧视违法行为。
我国的劳动监察部门在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利方面具有其他保护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其可运用行政权力,高效、快捷地制止和纠正不法行为。同时应该根据需要,加强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建设,切实发挥劳动监察部门在保护女性就业平等权方面的作用。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女性受到就业歧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要为女性的生育、哺乳等非生产行为提供生活保障,这样的“负担”不仅不能给用人单位产生经济效益,反而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付出。女性的生育行为不仅仅属于个人行为,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有利的社会行为。女性生育行为的这种社会性,以及女职工因生育行为可能给自身劳动生涯带来的各种劳动风险,客观上要求用人单位来承担女职工的生育保险费用确实不公平。
因此,建立社会化的生育保险制度,将女性的生育、哺乳等行为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中,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使用人单位能够在相对公平的前提下,准确地评价男女求职者的劳动能力,有助于实现男女就业机会的平等,消除就业歧视。
总之,保护女性就业的平等权,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之一。保护女性就业平等权需要将各种保护力量和保护方式系统化、制度化,形成社会合力。而法律的手段是最根本也是最强有力的,完善并落实我国保护女性就业平等权的法律法规制度,是重中之重。
女性就业保护辩论赛 篇4
先就业再择业或先择业再就业辩论赛
一、活动背景: 经济危机稍稍平息,面对前段时间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还是 心有余悸。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择业还是先就业显得尤为 重要, 有的同学说先就业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就业率, 有的同学说 先择业是对自己负责任, 有利于以后事业的长足发展。但是不少同学 还处在迷茫之中,所以指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迫在眉 睫。
二、活动目的: 本次辩论赛主要为了解同学们对择业与就业的看法, 指导同学 们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 加强模具一班和二班的交流, 活跃校园 气氛开拓思想,体现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培养发 掘辩论人才,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视听、演讲和其他能力,团队的 组织和团结协作能力。
三、活动宗旨: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挑战自我,团结奋进。
四、辩题: 正方:先就业后择业 反方:先择业后就业
五、参赛队伍: 模具 1131与模具 1132各出一支由 5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
六、活动时间: 2011年 12月 6日 晚 6:20 地点:西教 419
七、参赛要求:
1、两参赛领队、队员仔细阅读本次辩论赛赛制、规则及评分标准 熟悉有关赛程安排。
2、两队可自行决定各场比赛的排阵, 即一辩、二辩、三辩、四辩、五辩, 名单必须在每场比赛前一天交至赛委会, 名单一经提交不得更 改。
3、为了方便评委团评判,便于观众(听众了解辩论的内容及进 度,要求参赛队员用普通话表述。
4、各参赛队队员请在每场比赛之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 并在每 场比赛开始前 30分钟到达比赛现场,配合主办方对赛事的统筹安排 及必要的赛前事宜。
5、比赛中辩手不得离开座位,不得打扰任何一方辩手发言。
八、赛事安排:(一、前期:
1、在两班进行宣传
2、做好报名工作的统计
3、组织两支参赛队伍抽签决定比赛辩题
中期:
1、借教室(大及比赛所需设备
2、安排人员提前到场布置现场
3、比赛过程中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维持现场秩序 后期:
1、赛后安排人员打扫教室
2、做好活动总结
(二、辩论赛程序(由主持人执行 :
1、主持人开场,队员入场,介绍对垒队伍及所持立场,参赛 队员自我介绍,主持人发言并宣布比赛开始。
2、对垒双方就辩题展开辩论。
3、一辩总结陈词之后中场休息, 同学自发上台表演为各自班 级助威。
4、之后进行正反两方自由辩论和正反两方五辩总结陈词。
5、比赛结束,请老师点评本场辩论赛,并评出双方得分。
5、宣布比赛结果及本场最佳选手,并给予一定奖励。(三、赛场布置:
1、模具一班、二班班委全面负责:包括 PPT、音响、座次表、组织入场及会场的清理等等。
九、评分标准:(见附表
十、赛制:(见附表
十二、人员安排 :
总负责人 :陈冬 拍照人员 :廉中正 所需物品采办:封晨 现场秩序维护:陆一帆 蒋念 主持人 :冯晶晶 计时人员 :刘浩
活动策划人 :张羽倩 冯晶晶 陈冬 中场休息表演人员:张羽倩 陈顺清 梁鑫 正方辩手 :单扬 张羽倩 叶旭 叶盼 杨少晖 附表: 赛制 :
1、比赛由 2个班级各出一个代表队对决
2、辩题由赛委会提前 3天通知。
3、比赛由陈词、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四部分组成。1、开篇陈词:由正方一辩、反方一辩先后进行,各有 2分钟。、攻辩阶段:顺序由正方二辩、反方二辩、正方三辩、反方三 辩、正方四辩和反方四辩分别选择对方的二辩、三辩或四辩开展一对 一攻辩,问答双方同时站立。每次提问方提问时间不得超过 10秒, 答问方回答时间不得超过 20秒,双方总用时不得超过 1分 30秒。3、攻辩小结:由正方一辩、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各有 2分 钟。、自由辩论:由正方开始,每队各有 4分钟。
注:自由辩论规则
(1 在自由辩论时间里, 每一位辩手的发言次序、时间和次数 都不受限制。但是, 整队的发言时间每队自由辩论的规定 时间。辩手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 加强自己的观点, 反驳 对方的言论,若流于空乏谩骂,则会影响该队分数。
(2自由辩论时间开始时正方任何一位队员起立发言,在其 发言结束后,反方的任何一位队员应立即起立发言双方 依次轮流,直到双方时间用完为止。
(3两位计时人员将分别为两队计时,若一队的发言时间用 尽,另一队还有剩余时间,则该队队员可以继续发言, 直至该队时间用完为止。
5、总结陈词:正反方四辩分别进行总结陈词,双方各有三分钟。注:
1、选手必须按照辩论赛的规则进行辩论,不得有诋毁他人、拍 桌子等不文明行为。
2、当每位辩手发言时间剩下 30秒时,主持人提醒示意,时间到 发言完毕,选手必须立即停止发言。
团体评分标准: 根据辩论队的整体形象,从辩风、整体配合、语言运用、临场反 应(语言、风度、举止、表情 等方面评分;有团队精神, 相互支持;论辩衔接流畅;反应敏捷,应对能力强;问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 效的打击对方。
1、立论陈词:(1开篇立论逻辑清晰,言简意赅(2论点明晰,论据充足,分析透彻,引证有力(3论据内容丰富,引用资料充分确当(4分析的角度和层次具有说服力和逻辑性
(5 语 言 表 达 流 畅、有 文 采(20分
2、攻辩环节:(1全面归纳对方的矛盾和差错,并做系统的反驳和 攻击(2提问简明,击中要害
(3辩护有力、有理、有据,说服力强(30分
3、自由辩论:(1攻防转换有序,把握论辩主动权(2针对对方论点、论据进行有力反驳
(3 坚 守 并 能 进 一 步 巩 固、扩 大 阵 地(20分
4、总结陈词:(1全面总结本方的立场、论证,系统反驳对方的进 攻,为本方辩护(2能针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终结陈词,不脱离实 际(20分
5、团队配合:(1表达清晰、论证合理而有力(2回答问题精准、处理问题有技巧(攻、守、避合 理(3推理过程合乎逻辑,事实引用得当(4 针 对 性 强 , 有 理 有 据(10分 个人评分:
1、语言表达:(1普通话标准、语速适中(2语调平和合理(3口头、肢体语言和谐(4修辞得当、表达合理
(5表达流畅、说理透彻
2、逻辑推理:(1逻辑推理过程清晰(2论证结果合理、有力(3善于处理逻辑难点
3、辩驳能力:(1提问简明(2设问针对性强、火力强劲,(3回答问题精准、处理问题有技巧(4反驳有理有据、论证有力(5引用实例恰当
4、临场反应:(1反应敏捷(2用语得体(3技巧多元得当
5、整体意识:(1分工合理、协调一致(2衔接有序、互为攻守
(3自由辩论错落有制、气氛调节有度
6、综合印象:(1 仪态、着装合理(2 台风与辩风(3 有风度及幽默感
(4 尊重对方辩友、评委和观众 正反两方在激烈交锋
中场休息同学奉上精彩节目
精彩的辩论赢得热烈的掌声
老师在做最后的点评
活动总结 本周星期二晚自习第九、十两节课,我们班同学和模具 1131 班 同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陈香娟老师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了一场辩题 为“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的辩论赛,目的是加强我们对 自己专业的了解并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我方以此辩题与反方进行了激烈辩论。本次辩 题紧扣我们大学生将来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就业难。通过这次辩论 赛,同学们对本专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扩充了同学们的学习思考 空间,对先就业和先择业的利弊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让辩手们懂 得了如何尊重对手,加强了我们两个班级之间的友谊。赛前同学们通 过广泛地收集资料,寻找有力证据并且对赛场进行了规划布置,为辩 论赛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同时在整个辩论赛过程中,体现了一种更加 值得发扬的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五个辩手分工合作,形成了一个 密不可分的战斗集体。为了缓解会场紧张气氛,我们还安排了精彩的 节目表演,让辩手们在紧张之余稍微放松了心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感到我们有几点不足之处。同学们在 准备阶段缺乏交流和沟通。在辩论会上,同学们都是自己在说自己的 观点,甚至还出现自己一方说的观点令对方不知所云的情况。我们 缺乏锻炼的机会,在公众场合发言比较紧张。辩论赛结束后,我听到 有的同学说:我坐在
自己的位置上明明想好了应该怎么说,但当自己 站起来的时候,思维就一下子短路了,刚刚想说的话就不知道跑哪去 了。这就是我们过于紧张、缺乏锻炼展现自我的结果。而且,在会场
女性就业保护辩论赛 篇5
一、活动名称: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第六届“就业杯”辩论赛
二、活动主题:辩天下事,扬起就协之帆;
论世间理,照亮就业之路
三、活动目的:本次辩论赛主要是为丰富会员的课余生活,活跃协会内部气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友好团结关系,展现就业协会成员风华正茂的精神状态,提高12级会员的辩论水平,发掘并培养辩论型人才。通过系列就业相关的辩论赛,提高辩论口才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巩固了会员的就业意识,增强其自身就业竞争力,提高协会成员综合素质。
四、活动参与对象: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全体成员
五、活动时间:2013年3月15---25日
六、活动地点:初、复赛定于普通教室,决赛于T3教室
七、具体时间安排:
初赛:2013年3月15日14:00---14:50(第一场)
2013年3月15日15:00---15:50(第二场)
复赛:2013年3月20日晚 19:00---20:00
决赛:2013年3月25日晚 19:00--20:00
八、活动安排:
(一)前期准备:
1、办公室:考勤、制作评分表及评分细则、致评委的邀请函、奖状(辩手以及冠军部门)、奖品、纪念品
2、内联部:场地申请,安排主席以及计时员
3、外联部:赛前场地布置、统分员、物资的携带
4、宣传部:海报的制作、黑板的布置
5、网络部:网站及微博的宣传、LED屏的PPT制作
6、摄影小组:赛程的拍摄留念存档
7、写作小组:团讯的写作
(二)活动流程:
1、主席开篇致辞
2、正式比赛
3、评委点评
4、观众提问
5、全体会员以及评委嘉宾合影
(三)后期安排:
1、恢复比赛场地
2、详细资料存档
3、办公室为冠军队员及部门做加分记录
九、资金预算:
总价:41元
十、活动负责人:曹霞霞、谢华伟、李怡
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
二 O一三年三月八日附录:
(一)辩论赛流程
1、开篇陈词
(1)正方一辩发言,时间为3分钟
(2)反方一辩发言,时间为3分钟
2、攻辩阶段
(1)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与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秒
(2)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与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秒
(3)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与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秒
(4)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与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秒
(5)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1分30秒
(6)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1分30 秒
3、自由辩论
自由辩论,时间各5分钟;先由正方任何一名队员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任何一名队员即刻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至双方时间用完为止。在此时间内,每位辩手的发言顺序,次数和时间不受限制。
4、总结陈词
(1)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钟;
(2)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钟。
5、观众提问
6、评委点评
(二)奖项设置
1、初复赛最佳辩手奖状一份,决赛冠、亚军队伍及最佳辩手各奖状一份及奖品,冠军部门奖状一份
女性就业保护辩论赛 篇6
每次起来说话,尽量多加一个论据来证明我方观点。不要一味思考对方的问题,回答对方的问题。
B:让对方回答“是”或“否”,让其掉进陷阱,不要给对方陈述他方观点的机会。(如果是对方让你回答“是”或“否”时,则答,就像人的人格和品德不能用学习成绩来简单衡量一样,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然后举出我方论据,证明我方观点)
1,没有就业压力能在社会上立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反驳:对方辩友,没有就业压力当然不能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因为就业压力的变态现实,(如今的环境压力,包括经济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等等)已经让大学生没有立足之地,就是因为才让当今大学生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我们想要立足于社会。可是无可奈何。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好比“千里马”,而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则好比收容赏识“千里马”的“伯乐”,古语有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在是千里马有了,可伯乐呢? 而现在的就业环境的压力确实阻止我们大学生”千里马“实现成才之路的一座大山。所以,我方坚持,现今的事实表明,就业压力不利于大学生成才。2,没有压力会被淘汰。
没有就业压力会被淘汰?而如今呢?江西某女大学生因不堪就业压力跳投自杀,复旦大学女生因就业压力想要争取机会而向室友投毒,清华大学女生朱令现在全身瘫痪。据调查显示,现在90的大学生都有程度不同的就业心理焦虑,紧张等心理疾病。如果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又会有多少人自杀呢?估计会数不清吧。这是淘汰的节奏吗?这是灭绝的节奏啊!
所以我方坚持,现今的事实表明,就业压力不利于大学生成才。
3,压力产生动力,没有动力何谈成才?
反驳:对方辩友。您听过“欲望”这个词吗?欲望是什么?欲望是我们想要成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原动力。注意,是原动力。外界的压力是别人施加给我们,阻止我们成长成才的阻力。学过物理的都知道,阻力是不利于电力流通的。同样,外界压力作为阻力也是会阻拦大学生的成才之路。
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发自他内心的欲望和追求。而当时变态的的环境压力则是从各个方面不利于他实现他的目的。试问,当时的变态环境压力,让多少像周恩来一样的有志青年伤残疯癫,家破人亡,英年早逝?千千万万,万万千千,根本数不清的。而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现实状况已经达到了一种令大学生谈就业“变色”,让大学生失眠压抑,精神紧张,跳楼自杀的一个恐怖杀手。无可厚非,事实表明。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
现在的社会环境就好比不识人才的马夫“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大学生本身懒散,缺乏锻炼和自我调适能力,需要就业压力参与,促进成才。
反驳:当今大学生经历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教育,经历过众多老师的辛勤培养,他们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们懂得去自我追求幸福和平和,他们有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他们有实验课,他们去实习,他们做兼职,他们去当志愿者等等。他们踊跃的去拥抱社会,他们有足够的锻炼及实践能力,当然也懂得如何自我调节、他们内心的理想让他们前进。就业压力只是一个参与的角色,可有可无。内心理想和欲望才是原动力,就如水,而就业压力,就如在特定条件下才有的肉,人不喝水,会死,不吃肉会死呀?所以,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5,要不是压力,你会有这么精彩的表现?
反驳:当然不是因为压力,因为我是在为我们广大大学生而辩论,为了我们广大大学生的生存而辩论,而呐喊,我的表达是大家都想要说的话,我不能让大家失望啊!只是我的表现还不够精彩,我们还有很多论据来证明:“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这一无可厚非的事实。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滴。6,就业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反驳: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与生俱来的,怎么能把这一天生现象归结于就业压力呢?而当今大学生经历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教育,经历过众多老师的辛勤培养,他们懂得去自我追求幸福和平和,他们有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他们喜欢实验课,他们去实习,他们做兼职,他们去当志愿者等等。他们踊跃的去拥抱社会,他们已经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了。何须就业压力一说,多次一举。
7,短暂的就业压力不能掩盖经济转型对大学生成才的益处
反驳:这是短暂的吗?专家显示,随着经济发展,高校扩招,未来的就业形势只会越来越严峻。何来短暂一说?
谈经济转型则是偏题了、8,一帆风顺少有大成就者,挫折才能磨砺意志,成才的人都是在压力下长大的?
反驳:谁说大学生是一帆风顺?大学生经历过多少年的寒窗苦读才考上大学?他们经历过多少的考试挫折,流过多少泪,多少个晚上睡不着?对大学的渴望让多少人一次次地复读?他们的内心是多希望给他们的家人带来幸福?他们希望上完大学能够让自己成才,可事实呢?他们没有机会,就业压力就是一座五指山啊?孙悟空尚且要被五指山压500年,而我们大学生是凡人啊,只能是被压死的命运呀!9,就业压力检验,选拔人才?
反驳:高考是在选拔人才,大学里的四六级,,,,,各类考试已经在选拔人才了 10,人趋利避害的本能,需要压力。
当然要趋利避害,难道看到石头不绕开要故意把自己绊倒吗?怎么能说我们需要压力呢?我们需要的是欲望和理想。
女性就业保护辩论赛 篇7
生态文明被提到重要地位的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有着深厚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第一,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把人类能够涉及到的世界,统一在客观的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现实环境即社会,统一在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交错运动的辩证关系体系之中。
从人类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视角看,为了自身的发展,人类一直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同时,为了有效率地实现这种变换,人类也一直在不断地设计和创造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本质上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追求幸福的人文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尽管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劫掠、杀戮、暴力、强权、野蛮、不合理,但如同恩格斯所说,人类还是在这条道路上不畏艰难地为“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为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
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正是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而阐发的。
第二,我国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求构建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有着紧密联系:从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到十八大报告再次警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70%多的国土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发利用,土地等稀缺资源的约束也将强化。
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国森林覆盖率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人民面临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
因此,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党高瞻远瞩地把生态文明提到了重要地位。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红线”
十八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笔者认为,这实质上确立了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的基础作用,生态文明就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生态文明是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中国要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的下降;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中明确强调“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二,生态文明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目前,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一些群体事件由环境污染事件转化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政治决策的不满。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在生态环境领域进行突破,这是因为在这一领域的相对而言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阻力会比较小,而且这又是目前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领域。可以先完善生态环境立法,试行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生态环境领域的政治决策中,让人民群众对涉及生态环境的政策及项目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三,生态文明是先进文化的题中之意。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是说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动听的歌声、壮美的画卷、优秀的文化创意及丰富的旅游项目等都来源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四,生态文明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不再单纯是“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其中,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群众对乱砍滥伐森林的关注就可见一斑。而且据调查统计,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很多富裕人员移民海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设好生态环境,对于改善社会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解决方案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我党首次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统筹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绿色发展是以绿色技术体系为物质基础,以改善环境问题为价值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强调对生态环境有利技术创造的绿色产品,这种绿色产品具有生态环境价值,既能改善环境,又能实现经济价值。而循环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通过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具体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技术的利用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则是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目前最大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物。其核心在于通过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减排为定量标准来衡量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关系。
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目前对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急需构建一整套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其中核心就是改变现有的“唯GDP至上”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评价体系,把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从根本上优化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协调的区域环境保护制度、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制度等。
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还进一步指出要“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使用以环境税、排放权交易为代表的环境经济手段,来实现最小成本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我国在林业碳汇交易试点上做出的一定成绩便是充分的验证。这对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进行了有效控制,为实现生态文明奠定了微观基础。
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胡锦涛说。[1]
此间专家指出,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党建专家指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
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共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
“„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许耀桐说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自然规律是指不经人为干预,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也叫做:自然法则。
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自然规律”乃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即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不能被人改变、创造或消灭,但能利用。它可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而发生作用,不直接涉及阶级的利益。现代自然科学揭示的规律大体有两类,即机械决定论规律和统计学规律。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自然之道〉里就充分说明的自然规律。
自然环境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它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对自然界的解释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自然又称大自然,是指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不包括人类社会在内。
广义的自然界指整个客观物质世界,它既包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也包括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类社会。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
例子
【女性就业保护辩论赛】推荐阅读:
女性就业歧视10-03
女性平等就业权08-14
女性就业歧视问题09-06
女性就业歧视解决对策12-16
女性就业歧视的后果12-31
浅谈女性就业问题01-07
女性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05-26
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0-14
女性就业歧视的法经济学分析10-11
从大学生就业看女性性别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