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笔下的女性心理成长历程论文

2024-05-12

莱辛笔下的女性心理成长历程论文(精选2篇)

莱辛笔下的女性心理成长历程论文 篇1

论文摘要:《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和《简·萨默斯的日记》分别创作于莱辛的早年、中年和晚年。这三部作品的主人公玛丽、安娜和简体现了莱辛在不同阶段对女性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女性从屈从于命运,到追求自由,再到重新认识人生的心理成长历程。

论文关键词:莱辛女性心理成长

多利丝·莱辛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先锋,她的早期成名作品《野草在歌唱》、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金色笔记》和后期代表作《简·萨默斯的日记》,这三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共同构成了莱辛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发展轨迹。玛丽、安娜和简体现了莱辛在不同阶段对女性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的探索。生活于殖民地,被禁锢于种植园的玛丽惨死于黑人家奴的镰刀之下;安娜和简与玛丽不同,她们都是“独立自由”的女性,都在故事的结尾看到了希望;简又与安娜不同,安娜在故事的结尾终于克服了写作障碍,是在事业上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简则是在个人的感情世界里看到了希望。这三个命运各异的女性很好地体现了女性从屈从于命运,到追求自由,再到对生活有了新认识的过程。

一、玛丽之死

在许多评论者看来,玛丽的死根源于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和白人至上的思想,这使她在与自己的黑人家奴摩西发生了暖昧的关系后,又对其百般侮辱,致使摩西对她举起了复仇的镰刀。在惨剧发生前,玛丽已有预感,但她还是选择了迎接死亡,而不是逃离。死亡对她而言或许正是一种解脱,解脱窒息的种植园生活,解脱毫无爱意的夫妻生活,解脱软弱无力的自我。玛丽自始至终都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直到死神降临。小时候受惯了父亲带给她和母亲的不幸,长大后由于童年的阴影无法正常地恋爱、结婚,嫁给迪克也不过是在他人的闲言闲语打击下的冲动之举,对于迪克她既不理解,也无爱意。初到种植园虽然一切都不如意,但玛丽还是在最初的一段日子里竭尽所能地充实自己的新生活。但种种努力都在各种天灾人祸面前归于失败,想象中的新生活非但没有开始,反而使她陷入更大的困境。

玛丽的生活在各个方面都是残缺的、不幸的。她本人也缺乏改变自身处境的外在条件和内在的动力。婚前她安于自己的单身生活,对于未来没有任何打算。如果不是因为偶然听到别人谈论自己不恋爱、不结婚的闲言闲语,她或许会继续单身生活。在城镇生活的小圈子里,她永远是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组织者或发起者。在她单调沉闷的生活巾,偶尔也会有一点点激情。在与迪克邂逅之后,她曾有一段时间期盼迪克的再度出现。像这样对生活有所期待在她婚后来到迪克的农场后也有过。

刚到农场,她不惜耗尽所有的积蓄美化自己的新家;她还饲养鸡,多少可以补贴家用;她也曾建议和极力劝服迪克种植烟草等。这些曾经偶然进发出的热情的火花,很快又熄灭。在她的思想里,迪克依然是家庭的支柱,而她不过是家庭里的主妇,只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出面。面对艰难的生活,她最终的选择是放弃。首先,在迪克的威胁下,她放弃了赶走摩西的想法。又在摩西强有力的男性吸引力面前放弃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主仆及自人和黑人的界限。托尼的出现又使她放弃了与摩西建立起来的模糊不清的关系。她的意志始终屈从于外在的他者,而她自己内心的声音她几乎听不到,或者早已被残酷的现实淹没。她的灵魂早已死去,死在摩西镰刀下的不过是一个躯壳。

二、“自由女性”安娜

安娜自称“自由女性”,她对这个词的使用与男性分不开。所谓“自由”,一个方面就是脱离了男性,不依附于男性。在故事的开篇,摩莉指出,在他人眼中安娜和自己之所以被认为是同一种人,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过着同样的生活,都不结婚。事实上,摩莉始终是想要再结婚的,而且最终也结婚了。安娜没有再婚,但是她的生活从来没有完全脱离男性,无论是在安娜自己的生活里,还是在她创作的小说里,都不停地有男性介入。其实安娜生活的部分不幸就来自于不幸的婚姻,她自始至终都在追求一种在精神上也可以与自己协调的爱情生活,这促使她不断地与各种类型的男性相处。这种追求在故事的最后有了一个结果,虽然索尔不可能成为她婚姻生活的伴侣,却给了她精神上的支持,使她克服了写作障碍。虽不能以结婚这样的大团圆结局,但是安娜已经得到了她需要的东西。安娜的生活始终不曾脱离自己的事业。无论从事多年的革命工作,还是写作都在她的生活中贯彻始终虽然她对自己的革命工作颇多微词,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也许从事革命工作的意义已经不在于它有多么的伟大,对人类有多么的重要,而在于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摩莉的儿子在丧失了信念后开枪自杀,玛丽恩则是从接触这种革命工作开始自己的新生的。因此,事业的意义有时是超出了获取金钱的。对安娜而言,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写作。写作不但是她谋生的手段,也是她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由于写作障碍她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她的梦境都是关于写作障碍的隐喻。当她在索尔的帮助下终于克服了写作障碍时,她的生活也出现了转机。因此,安娜的“自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三、重新认识生活的简

简与安娜一样都是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女性,但是简更胜安娜一筹,她衣着华丽,衣食无忧,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她的前半生都在忙忙碌碌的事业中度过,忽视了家庭,到了年过半百还是一个人生活。简从未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过疑问,从来没有留意到自己除了事业之外还拥有什么,直到某天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时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中缺少了什么东西,才下定决心去学习。她与莫迪的母女情,与理查德的爱情都使她既从自身的角度,也从他人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

简对自己、对人生的认识是通过重新确立与他人的关系完成的。简认识莫迪之前,她对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丈夫这样的家人都缺乏深入的了解,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里只有像她自己一样光彩夺目的人和事。这些光彩夺目的人和事之外的现实,诸如生老病死,贫困破败,都被过滤出了她的生活。无意中走进莫迪的生活,使她看到了自己一直视而不见的、努力逃避的人生的必然过程。在莫迪身上,她看到了一个倔强的、不断与命运抗争的女性;在照顾莫迪的过程中,她似乎看到了自己母亲的身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也看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与莫迪的交往是她第一次与他人有了深层次的精神共鸣,也为她之后与理查德的爱情做了准备。

在与理查德的爱情中,简已经不再是个为事业放弃一切的工作狂。她渴望与爱人共度美好的时光,尽情享受不需要工作的日子,甚至产生了退休的念头。当事业不再是她生活的全部时,生活中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都开始显现,树木、花草、街头的陌生人……在与理查德的爱情里,简是一个全心全意付出爱情的恋人,完全不同于她在自己的婚姻中扮演的那个自私的孩子一样的妻子。

简对人生、对自我的再认识是建立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她寻找到的生活方向也将和她与他人的关系不可分离。这种依赖于人的人生要超出依赖于事物的人生。简获得的对人生的理解会比安娜的事业更长久地支持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从玛丽到安娜,再到简,莱辛笔下的女性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她们身处不同的人生境遇,都或多或少遭遇了人生的不如意,甚至是不幸。时代的变迁使有的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却只能向命运缴械投降。从这三个不同的女性身上,人们看到的既是时代的变迁,也是女性的进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步。

莱辛笔下的女性心理成长历程论文 篇2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另外那个女人》 心理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84-02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以其独特敏感的女性视角和大胆犀利的批判精神, 对不同群体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并对当代西方女性的独立自由问题表达了鲜明独特的观点,由此被不少学者冠以“女权主义者”的称号。她的作品备受各国专家学者关注。在以往对《另外那个女人》的研究中,有王丽婧,陈可培从女权主义观点的《超越女权》;张晓敏以女性主义观点的《<另外那个女人>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和《莱辛小说<另外那个女人>中柔丝的圆型人物构建》;黄春燕的《莱辛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和技巧——以<另外那个女人>为例》;刘雪琪的《两性生命位置的价值对立——<另外那个女人>中男女主人公形象解读》; 万丽君的《寻找自我与远离“被他者化”——读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女人>》等。 而笔者认为多丽丝·莱辛的《另外那个女人》,其实还是一篇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心理成长超越的成长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柔斯在各种遭遇和经历过后,主人公的思想和性格得到发展,在克服挫折中成熟了起来。本文拟从成长小说的心理角度,通过柔斯的自我心理成长历程,探讨她如何实现自我心理完善的成长图景。

多丽丝·莱辛撰写有大量的不同群体女性的文学作品,《另外那个女人》描述的是一个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水平低的中下阶层女性。小说中的主人公柔斯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一边与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恐惧作斗争,同时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悲戚。她继承了莱辛笔下女性独立坚强,冷静睿智的性格特征:面对母亲的事故,她镇定沉着;与相恋三年的男友乔治分手,她低调潇洒。面对战争疑云以及人们的恐惧,她隐忍持家。最后父亲在空袭中的逝世,这给神经紧绷她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此时,虽然吉米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将柔斯从摇摇欲坠的地下室救出,并希望她能从悲痛欲绝的心灵桎梏中走出来。然而,在与吉米的交往中,尽管得知自己成为破坏别人家庭的一个女人而生活在不安中,但是,她依然处处以一个勇敢者的身份面对生活。对于过去几年的种种不幸,她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不仅没有低落,反而在认识上有了飞跃,心理状态也步入了成熟。当最后她发现吉米早在三年前已与前妻离婚,她根本不是第三者时,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虚伪,软弱,不负责的吉米,勇敢地与吉米的前妻皮尔逊太太一到踏入了属于她们的崭新的生活天地。

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成长也是成长小说的重要层面。主人公的心理成长也和身体成长一样,也具有鲜明的“生成”意味。成长的心理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首先是镜像阶段,这是拉康主体构建过程理论中的第一个功能性阶段,又称“前语言期”,是主体“自我”形成一个重要时期。这期间成长主题的心理构建面临着作为‘小他者’的母亲的情感干扰和心理压力。无论是‘母亲的儿子’还是‘母亲的女儿’都因对母亲镜像既抗争又认同的两难而陷入心理成长的焦虑,甚至表现出神经质的心理症候。不可否认,母亲镜像对于成长主人公的心理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心理成长对母亲镜像的辨识与想象性认同共有三个方面:一是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二是精神同盟式的母亲镜像认同;三是仰望式母亲镜像认同。而《另外那个女人》中主人公柔斯的心理成长的镜像阶段属于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就是成长主人公把对母亲的抗争和叛逆作为寻找自我的起点。在小说的一开始,柔斯在得知她母亲去世的消息,她不仅没有表现出悲痛与伤感,而且是如此的冷静,这使的那位警察都觉得不可思议。柔斯想到的不是马上通知她父亲和男友,而是想到今后照顾父亲的责任就要全部落在自己的肩上。她就要履行母亲在时的职责。为此表现出,她再一次注视挂在墙上一副画时,她心理想:“现在我可以把这幅画摘下来了。她人已经走了,我现在爱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了。”她马上就把画摘了下来,挂上了一张带黄蔷薇图案的月份牌。对于其它的物件,柔斯也在第三天按照她的想法进行了调整。在此之前,母女俩可总是争论不休。到此,在母亲镜像中,阻碍她确立自我的第一块绊脚石被踢开了。自此,主人公柔斯不仅在家里而且在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了母亲的身份职责。这是她心理成长,也是她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其次,心理成长进入了第二阶段及后镜像阶段。后镜像阶段是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和审视。此时,父亲介入了母子(母女)的二元关系。父亲镜像的闯入是成长个体自我构建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重要的“小他者”。这位“小他者”与母亲不同,往往以威严专制的男权主义的面容出现在成长主人公的心理之镜上,试图赋予他以秩序和“法”。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审视和反抗是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后镜像阶段的又一次独特心理冒险和自我拯救。这使成长主体的心理生成增加了更为复杂、更难处理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在西方男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女性是被放逐到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沉积于历史地心默默无语,长期不具备主体地位。为了获得自身的主体地位,莱辛在《另外那个女人》中充分刻画了主人公柔斯为此而进行的抗争。柔斯在她母亲出事后,担当起了母亲的职责。面对父亲的种种要求她都表现出她自己的想法,不再顺从。比如:操掌着家庭一切事情大权的父亲在母亲去世时要求她电话通知她的男友乔治,她却装作没有听见。只是在晚饭后才动笔用写信的方式通知乔治。他父亲建议她不要外出工作,她表示不屑一顾,总是坚持认为“女人就应该独立生活”,表示“我喜欢独立生活”。同时也不喜欢父亲在她面前老说女人女人的话语,并争辩说“我不懂得女人,我就知道我自己是怎么想的。”再者,以前柔斯对政治不发表意见,而现在他父亲每每谈到时事政治时,柔斯都能积极地表示她的观点和态度。有时对父亲的观点还表现出轻蔑的态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成长中的女性摆脱了“前语言期”的无语状态,用在社会空间学习到的语言和男权主义代表的父亲争夺话语权。这是主人公心理成长的不可抗拒的法则,也是不可回避的心理成长法则。尤其是在她父亲腰摔伤之后,柔斯不但继续承担社会和家庭的事物,而且还承担起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样她的远见卓识再次体现出她高于她的父辈。这之后,她的父亲与她的角色进行了换位,每天父亲承担起了家务劳动。到此,作者莱辛已经把柔斯刻画成如她父亲对她所下的评定所说,对于柔斯他感到女儿就好像一堵墙似的,那样无法撼动。因此,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柔斯在莱辛的笔下已经完全具备了几乎所有的精神质素和心理构造:个性独立,冷静睿智,稳重干练,有积极的行动意志,敢于颠覆父亲镜像的心理压制。父亲镜像到此也就推出离开了。

成长小说的心理成长主人公在完成了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和反抗之后,必然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及后镜像阶段——“象征之父”的想象介入和象征性认同。也就是说,主人公送走了血缘父亲,迎来了崭新的“象征之父”。主人公心理成长主体的心理版图上一旦父亲之位虚位以待,“大他者——象征之父”必须乘虚而入。成长主体在心理上接受秉承“象征之父”律法的启蒙者的面像介入与话语引导,就意味着他们接受和认同了“象征之父”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在《另外那个女人》中,这个启蒙者就是吉尔的前妻皮尔逊太太。因为到此时,柔斯在成长之路上再次遭遇困惑,动摇和阻碍。通观整篇文章,莱辛把柔斯安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残酷的背景之下,让她不仅遭受社会的磨难,在她人生道路上也让她遭受失去父母,失去恋人,失去朋友的悲惨境地。这样的心理历程一般人是难以度过的。当然,磨难越大,锻炼越多。这使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更能完善自我的成长。尤其是在小说最后,当柔斯从吉尔的前妻皮尔逊太太口中了解到吉尔一直在欺骗她时,在皮尔逊的指引下,尤其是在皮尔逊的话语感召下:归根结底,男人们正经事做不了,就会给人添麻烦。今天的世界,妇女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们要是不这样,别人是不会管她们的。柔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虚伪,软弱,自私,不负责的吉米,勇敢地与皮尔逊太太一道踏入了属于她们的崭新的生活天地。从而,完成了柔斯这位成长主人公的自我建构。到此,成长主体心理成长的三个阶段已经完成。

总之,成长小说结尾,主人公在接受了教育之后,在面对严酷的现实,经历过多次考验,经过反思吸取经验教训之后,主人公已趋成熟,准备迎接新的生活,但未来的命运却不得而知。作者一般不预先安排主人公的未来,因此成长小说体现出开放式的特点。莱辛的《另外那个女人》同样描写了主人公柔斯和皮尔逊太太一到离家的开放式结尾。柔斯的未来如何就留给了读者。

参考文献:

[1]巴赫金 小说理论 白春仁 晓河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8

[2]芮渝萍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6

[3]顾广梅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11.12

上一篇:水硬度测定实验报告下一篇:初一数学第一章课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