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的世界优秀作文(通用14篇)
笔下的世界优秀作文 篇1
笔下的世界优秀作文
我并没有无穷的灵感,也没有无尽的想象,反而,每当准备开始创作时并不能立即找到灵感,而且每每都找不到,但在我伤心・开心・伤感・激动之时,我反而能泉思灵涌般写下长篇大论,当时觉得很好,可第二次拿起来看起来便会觉得写的一点都不好,相反,当我平静下来时能写下一篇,当时可能觉得不怎么样,和上面一样,第二次拿起来看时,会觉得还好。
先不讲写的好与不好了。我爱我手中的笔,它让我认识到笔下的`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因此,每当我开始写作或绘画之时,我就会抛开一切的烦恼与不开心。将心沉浸在我创作的世界里。无论时间,心情,天气,背景,地点如何,我都会用心创作。
当我提笔之时,这个世界就只剩下我・笔・纸,在没有其它的人或物。一心一意,没有任何事能打扰我……
笔下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我便是一切,我可以让三月飘雪,六月落叶,十二月果实,天崩地裂,世界毁灭,笔下的世界可以体现出真正的自我。
我爱笔,同时爱笔下的世界。
秋天,枫叶飘飞,在细雨中,我独自在小道上来来往往。
笔下的世界优秀作文 篇2
你们好!
今天外面很冷,但会场里的气氛却异常热烈,此情此景让我感到分外激动。一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寒意袭人的季节,我满怀着憧憬,第一次来到古城南京,参加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而且很荣幸地成为特等奖获得者中的一员。去年的现场同样热烈,去年的我更是激动万分。我想今天第一次获奖的同学,一定与当时的我有着同样的心情。
回想去年,我本来是带着一种不太经意的心态,在一个阴雨的周末参加复赛的,却意外地获得了参加决赛的机会。决赛时,我也是抱着重在参与的想法来到南京的,却又意外地获得了特等奖。真是意外不断,惊喜连连。因此,“中学生作文大赛”真是一个舞台,一个创造惊喜的舞台。《初中生世界》给我敞开了一片天空———一片温暖而又明亮的文学的人生的天空,使我认识到,在这个舞台上,我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可以长袖善舞的演员;在这一片天空下,我是一棵沐浴着阳光雨露的小树,茁壮成长。
我很高兴曾经拥有过这个舞台,也很高兴曾经站在这个舞台的中央。我更高兴今天又来到了这个舞台,来感受这热烈温暖的氛围,聆听评委老师的教诲。还记得去年评委老师的谆谆告诫:在写作中,要更加关心社会、注重人性、回归生活。这告诫让我懂得了写作不能只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要深入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写作就是写生活。还记得去年评委老师的精辟见解:“好语文等于好人生。”这句话,让我懂得了语文和人生的关系,让我对语文的热情倍增。在此,我也想把这句话转送给今天在座的同学们,愿你们都有一个好人生。
同学们,我们正年轻,青春是我们最骄傲的资本。在这风华正茂的时光里,我们应该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挥洒青春的激情,感悟人生的真谛;把理想变成文字,把热血变为华章,把生活变成哲理。
笔下的斑斓世界 篇3
你们好!
今天外面很冷,但会场里的气氛却异常热烈,此情此景让我感到分外激动。一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寒意袭人的季节,我满怀着憧憬,第一次来到古城南京,参加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而且很荣幸地成为特等奖获得者中的一员。去年的现场同样热烈,去年的我更是激动万分。我想今天第一次获奖的同学,一定与当时的我有着同样的心情。
回想去年,我本来是带着一种不太经意的心态,在一个阴雨的周末参加复赛的,却意外地获得了参加决赛的机会。决赛时,我也是抱着重在参与的想法来到南京的,却又意外地获得了特等奖。真是意外不断,惊喜连连。因此,“中学生作文大赛”真是一个舞台,一个创造惊喜的舞台。《初中生世界》给我敞开了一片天空—— 一片温暖而又明亮的文学的人生的天空,使我认识到,在这个舞台上,我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可以长袖善舞的演员;在这一片天空下,我是一棵沐浴着阳光雨露的小树,茁壮成长。
我很高兴曾经拥有过这个舞台,也很高兴曾经站在这个舞台的中央。我更高兴今天又来到了这个舞台,来感受这热烈温暖的氛围,聆听评委老师的教诲。还记得去年评委老师的谆谆告诫:在写作中,要更加关心社会、注重人性、回归生活。这告诫让我懂得了写作不能只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要深入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写作就是写生活。还记得去年评委老师的精辟见解:“好语文等于好人生。”这句话,让我懂得了语文和人生的关系,让我对语文的热情倍增。在此,我也想把这句话转送给今天在座的同学们,愿你们都有一个好人生。
同学们,我们正年轻,青春是我们最骄傲的资本。在这风华正茂的时光里,我们应该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挥洒青春的激情,感悟人生的真谛;把理想变成文字,把热血变为华章,把生活变成哲理。
衷心地感谢《初中生世界》,感谢“中学生作文大赛”,她给了我一片天空、一个舞台;衷心地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你们的专业和敬业给了我鞭策和鼓舞,让我获益匪浅。在这天空和舞台上,一篇篇佳作如花绽放,一个个新人脱颖而出。今天,不仅是我,还有你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已经穿上了漂亮的红舞鞋,已经走上了这个舞台。我相信,我们定会舞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精彩世界;我也相信,这个舞台定会更大、更宽!
“笔下生花”的故事作文 篇4
童年是幼稚的、无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也有许多童年趣事,其中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笔下生花”的事。
这件事是在我读三年级刚写作文时发生的。作文题目上面写了四个字:“笔下生花”。当时我想:笔下还可以生花,真有趣。我回家也去把笔里面弄些花籽,看这支笔能生多少花!于是老师讲的课我一点也听不进去,只是心里默默地想:快点下课,快点放学。“叮铃铃,叮铃铃”。我说:“太好了,终于放学了,我终于可以看看那笔能生多少花了。”
放学回到家后,我做完作业。我迫不及待地去做“笔下生花”了:我把我的一支笔拆开,拿些我家的玫瑰花籽,塞进我的笔里面,说道:“乖乖笔杆,你一定要生出些花来,好让我见识见识,你这笔杆生出来的花是什么样的`!”于是,我把我的笔杆倒起来埋在土里,留一个小孔出来,好等它开花。我把家里的小板凳搬出来静静地坐在那旁边等,一直等到天黑了。我想:笔怎么这么久都还不开出一朵花出来呢?哦,我知道了:它一定像种子一样要等几天才能生长出来。对就是,一定是这样的。要再等几天。于是,我又等了一天、两天、三天,怎么还不开花呀!第三天的晚上我把我的这个不解的问题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哈哈大笑,说:“孩子,笔装上花籽怎么会开花呢?”妈妈没有告诉我原因。但我那时候想:怎么会不开花?我们书上不都写着有“笔下生花”吗?
徐悲鸿笔下的马优秀作文 篇5
他为了画好奔跑的马,常常跟在马车后面,仔细观察马跑动的样子。有一次,他只顾观察,没有注意脚下的路,结果摔了一跤,满身尘土,手、脚、脸都擦破了。他爬起来,又继续追赶。
徐悲鸿画马入了迷,整天沉浸在马的世界里。他几乎每天都要画马,他小屋的墙上,贴满了骏马图。
笔下的世界优秀作文 篇6
我想以本人自己的教学经验说说如何让作文在学生的笔下鲜活起来。
刚接手七年级,最头痛的是学生的作文字数。初中要求600字,可班上学生500字都难完成,这个阶段我狠抓的是细节描写。开学不久必定会给他们上的一课是“一枚钱币落在地板上”,短短九个字,在反复的抛洒中让他们体会钱币落地的声音、弧线、光泽、滚动......不同人抛洒时带来的喜悦、惊奇、懊恼、沮丧......不同的人看到时的不同反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来让这枚钱币落在地板上,用不同的方式让这枚钱币落在地板上,让学生动,让学生说,让学生写,600字的要求达到了。
可这时千万别以为字数的要求就没问题了,这段时间都得绷着,见人写人,见月写月,见花写花,逮着机会就写片段练习。老师要有很好的心态,不管作文写的好坏,就是字数一定卡死。学生也怕被逼,他们想方设法也会拼凑出东西来交给你,坚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你惊喜,你会发现学生的字数不是那么让你头疼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美文训练了。
我发现有些学生为了凑字数会在一篇文章中写几件事。600字的作文能讲清楚一件事已经不错了,讲几件事肯定每件事都没说清,这时,要求学生做到一事一议。可这时,学生再逼也逼不出来了,比喻,排比等等修辞方式学生都已用在文中了,他们仰着小脸看我,眼中满是迷茫。那就教他们写作手法吧。
以小写大是必须教他们的写法。他们的作文最让我害怕的是他们和我讲“道理”,他们把父母、老师、书本、媒体教的道理都发泄到了给我的作文里,看得我自己都搞不清我是老师还是学生,这是坚决要阻止的。这时,给他们讲,我要喝水,问他们怎么办,他们回答我,端杯水给我,再问,为什么不把水缸端过来给我?答,喝不了那么多,也没力气端得起水缸。这时,给他们讲写作的载体,这时的水就是文章的思想,就是文章的灵魂,而杯子是把思想表现出来的道具,也就是文章中具体的事件,再给他们讲,作文和水、杯子、缸一样的道理,不要写那些假、大、空的东西给我,写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比如,母爱,没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可能就是妈妈为你烧的一碗家常菜,给你买的一件新衣,陪你一起的玩耍,点滴的生活更让我们感念,把这些点滴的喜悦用细节描写写出来,就是好文章了。这时,前一段狠抓的细节描写起到了作用,就要求他们用细节描写写生活中的小事,越细腻越好。他们好像懂了,道理给我讲的少了,事情讲的多了。
借景抒情是很好的写法,可学生眼中,写景就是写景,和感情没法联系起来,如何在文章中恰当的插入景物描写是困难的。那就回到课本吧。七年级有一篇课文《羚羊木雕》里面有一句话:“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反复分析是月亮冷,还是心冷,遇到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反复提及,《记承天寺夜游》虽写景却更多的是写作者被贬的心情,《小石潭记》到底是景还是情让作者感到凄神寒骨.....学生也就慢慢有了感觉。他们开始欣赏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他们的文章中也开始出现一些简短的既写景也写情的句子。
对比、衬托、正面、侧面描写几乎可以用到每篇文章中去,让学生有意识地大胆使用,频繁使用。班上一个学生写的作文《课堂惊魂》,写上课时教室飞进了一只大黄蜂,先写同学的反应,他们的眼光随着黄蜂飞上飞下,再写老师,一而再的要把学生是心思收回,用了干咳、提高声音的方式,再写黄蜂落到了自己身上,自己的心理活动,同学对自己的同情,好不容易黄蜂飞走时,响在耳畔的关窗声,当真写出了课堂上飞进黄蜂的惊心动魄,严厉的老师,偷偷乐着的同学,不安的自己,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各种写作方法,在上课时都会有意识的教学生用到写作中。慢慢的发现看学生作文不是那么痛苦的一件事了,里面有可看的内容了。这时,要求他们有更高层次的写作,就是在冷静、客观的写作中,委婉含蓄地表达感情;在事件的铺陈后,水到渠成地流露感情;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中,淋漓尽致地宣泄感情。不管一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如何出色,如果没有情感在其中,会让人乏味的。如果学生有了一颗丰富敏感的心灵,有了一个健康多彩的情感世界,那么他的内心语汇肯定是缤纷的。
这次的教学抓住了参加全国感恩书信大赛比赛这样一个很好的契机。
多媒体教学我觉得不仅可以使用在课堂中,还可以使用在课堂之外。多媒体、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第二生存空间”,它是一种立体的传播方式,信息量之大是传统的印刷文明时代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开放媒体教学。我在我的QQ上专门设置了学生作文一栏,把他们七年级时获叶圣陶杯三等奖的《苹果树》,获文心雕龙杯一等奖的《老照片的故事》,三等奖的《寻找生活中的幸福》、《欣雨》,还有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先放了进去,自己的文章谁不喜欢啊,他们开始进入我的空间,看他们的文章。再接下来,我把他们八年级写的好文章一篇篇放了进去,我空间的点击率直线上升,甚至他们的家长也进来了,作文不仅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是他们炫耀的资本,他们开始给我寄邮件,发送文件和我沟通,兴趣来了。每一篇放到空间的文章我都写点评,我觉得“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学生的作文都是为了某个中心或某种思想感情,但这种表达不像数学答案是唯一的。由于性格不同、情趣爱好不同、能力有差异,情感的体验也必然是不同的。应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学生会仔细的看我的评价,有时还会和我交流。
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枯涩的老师能带出情感丰盈的学生,“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因素。”因而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情感素养是重要的条件。感恩必定要提到感情,如果只是喊感谢,学生也知道没看点,他们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参赛,点头答应了他们。我先写了文章《守望父亲》,回忆小时父亲给我买的各种各样的零食,父亲的万般宠爱以零食为载体铺陈开来,写父亲生病后自己的无奈,写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真情是能够打动人的,我唤起了他们心灵中的那份情感体验,他们开始在文章中宣泄他们的情感。《妈妈,让我们散步去吧》作者曾抱怨找不到切入点,在文章中她把平淡的生活细致的描绘了出来,表达对这样生活的感激:长大后做个像妈妈一样的人,嫁个像爸爸一样的丈夫,让以后的孩子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幸福。作者的表达比我想象的更出色。《我的一天》作者细致地描绘一天的生活,表达对父亲照顾的感激之情。《妈妈,你真烦》别出心裁地写对妈妈的不耐烦,其实是对妈妈发自肺腑的心疼。《妈妈,我们相伴一起走》写出对单身母亲的眷恋和担忧。《爱如潮水》则写对后妈的感激,结尾句“愿有来世,您还会是我妈,我还会是您最亲最亲的女儿!”让人动容。《感谢父爱》作者以小写大,用两桶肯德基写出了父爱。不善言辞的父亲表达不出更多的父爱,却让我们记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的父亲。《那双眼睛那个眼神》写活了爸爸对自己的关心和影响......孩子们是可爱的,他们极兴奋地想要得到我的肯定。这次,不是我要他们写文章,而是他们写好了发给我,他们担心我QQ不在线会接不到他们的文章;担心自己写的不够好,我不选他们的文章。他们叽叽喳喳地围着我,评论每篇文章,笑脸上扬。我一共收了18篇文章,篇篇都是好文章啊,内心满满的喜悦。
朱卫
笔下的世界优秀作文 篇7
一
沈从文曾说:“女人是世界上一种非凡的东西,一切奇迹皆为女人所保持,凡属乘云驾雾的仙人,水底山洞的妖怪,树上藏身的隐士,朝廷办事的大官,遇到了女人时节,也总得失败在她们手上,向她们认输投降。”可见在他眼里女性是美丽的,微妙而又神秘的。他笔下的湘西少女也因此被刻画得水灵动人,纯净晶莹。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少女大都是十几岁花季般的年龄,她们在淳朴和谐的乡风乡俗中渐渐长成出水芙蓉,天然艳丽,如水动人的外表:萧萧“十五岁已高如成人”,有条“乌梢蛇似的大辫子”,且发育得很好,“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益茂盛”。长顺家的三女儿夭夭“身个子小小的,腿子长长的,嘴小牙齿白,鼻梁完整匀称,眉眼秀拔而略带野性,一个人脸庞手脚特别黑,神奇风度都是个‘黑里俏’”。“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1]这一群少女犹如山涧的溪流,任情而动,她们天真无邪、淳朴善良的性格是那样相似。
她们过着简单而朴实的乡村生活。她们生活在淳朴的民风和青山绿水之间,没有受到“文明”的污染,不必为吃饭、穿衣、上学等现实问题发愁,保留了天性中最纯净一部分。她们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萧萧每天应做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帮同家作点杂事,洗衣,搓尿片,拾有花纹的田螺”;三三则“热天坐到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捉蝈蝈、纺织娘玩”或跟鱼塘里的鱼儿说话;翠翠除了“坐在门外大石头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外,还有就剩下带着黄狗在溪边看各路渡河人的新花样,听渡河人的闲言,再有是到镇上看捉鸭子比赛……
“水”的象征意义,是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手法之一。女性的自然美在“水”的烘托映衬下更加柔美,更具灵性。在他的作品中四处可寻觅到“水”的影子,正如其所说:“我作品的一切背景都少不了水。”[2]在这一条沉水流域中,无论大河岸、小溪边,山青水秀处,莫不有天真、纯情、善良的女孩。三三、翠翠就生长在湘西的这些山村水边,大自然既养育了她们,使得她们宛然与山水同体,和谐自然、温静如水,水的一切美妙品性都赋予了这一群少女,她们秉承了水的灵气,成为水边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如《边城》中作者是这样描述“水”的:“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翠翠便是在这湘西清泉的养育下慢慢长大,出落得柔美动人的。
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不仅有清新的外表和天真无邪的性格,而且有着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她们总能自信、乐观的应对生活、向往未来。三三虽总是呵斥捉鱼的人,看似吝啬,实则透露出天真稚气和坦率,与人的交往中总表现出慷慨和友好。萧萧虽是童养媳,却也没有怨天尤人,她坚强地生活着,在祖父口中得知城里女学生的生活后,也模模糊糊地憧憬跟她们一样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以撑渡船过活,她聪明懂事,温顺体贴,善解人意,“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在遭遇爱情的波折时也能坚强面对命运的打击,表现出外柔内刚、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些湘西少女们对爱情充满憧憬和渴望,她们的恋爱观远离城市人龌龊的泥沼,全然不受权势、名利、金钱等物欲的影响,她们有一颗纯洁、真诚的心,对待爱情是那么的勇敢和执着。翠翠便是这群少女的典型代表。“她欢喜地看着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可见,翠翠一天天长大,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在爱情上有了渴求。“翠翠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好像目前有一个东西,同早间在床上闭了眼睛所看到那种捉摸不定的黄葵花一样,这东西仿佛很明朗的在眼前,却看不准,抓不住,想放又放不下”。可见翠翠已情窦初开,朦胧中恋上了眉清目秀的傩送。同样傩送也对翠翠情有独钟。在沈从文先生笔下两个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又没有金钱和权势的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美丽而自然,清新而健康。翠翠既然与傩送两情相悦,理当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这场纯纯的爱情却以天保的溺水为转折成为悲剧。傩送的离去,爷爷的溘然长逝无疑给翠翠带来心灵的重创,经历人生的变故,她没有倒下去,而是坚强地留了下来,继续守着渡船,守望着自己的爱情,守着“这个人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期望。
“梦”是沈从文展现少女形象和内在心理常用的手法。尽管是童养媳,年幼的萧萧仍保留着女孩子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到了夜里睡觉,梦到后门角落或别的什么地方捡得大把大把铜钱,吃好东西,爬树,自己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溜。或一时仿佛身子很小很轻,飞到天上众星中……”《边城》中也有关于梦境的描写:“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了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做伞。”这个梦境让作品更加诗化,带给我们一个迷离的世界,让爱情增添了神秘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纯情少女。
纵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农村少女翠翠、三三、夭夭等都具有自然的生命特质:健康、美丽、纯净、温柔、活泼,无论从外表到心灵,从情感到意志,都闪烁着爱、美、善的光辉,她们是作者心目中的女神。作家正是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自身的人生理想浸染在这些女性形象之中,以此揭示出人性美和生命美。[3]
三
沈从文的小说一般认为分成两个世界:写乡土的那一半和描写城里人生活的那一半。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描写乡土的“湘西世界”,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一方面他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另一方面由于他在城市里所遭受到的冷漠面孔和生存危机,尴尬的都市生涯让他自尊受到重挫,日常生活的种种无奈、感伤和自卑的体验让沈从文几乎陷入精神的绝望。这时候,家乡的自然山水、人事风俗、人物故事不可避免地进入他的视野,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心灵和精神遭受损伤和重创时,回忆家乡会冲淡灵魂受挫的痛苦,重获“根基”的感受。[4]在他看来,“湘西”才是原始的、健全的人性的世界,可以用以观照和批判弊病丛生的现代都市文明。那里才是他理想的“希腊小庙”,[5]供奉着他对人性是追求。
人性自由和美好是“京派”作家追求的准则,而对人性的关注是他们比较一致的价值取向。京派作家只因为一心追求纯美,包括生命之纯美和艺术之纯美的统一,才会使他们的作品那样热衷于表现一系列纯洁少女的形象。[6]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犹如营造作者一个个瑰丽无比、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的神秘而庞大的梦的容器,[7]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能让人了解另一种“人生形式”,从而获得“生命的明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湘西少女们天真无邪、淳朴善良的性格,以及对爱的执着无不体现了一种人性的美。在她们平凡多样的人生历程中,无不散发出生命的热情、纯洁和自然。她们构成了湘西世界一道美丽景致,让人赏心悦目。
摘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这位来自蛮荒一隅的“土著”作家用田园牧歌式的笔法构建着他的“希腊小庙”——理想的湘西世界。在这个独特的世界里, 乡村少女以其健康、质朴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成为偏远湘西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她们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对于进一步了解沈从文等京派作家的人生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少女形象,人性美,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林乐齐选编.沈从文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2]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沈从文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3]李玉秀.京派作家的女性观[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4, 22 (5) .
[4]付刚帮.“人生形式”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D]青岛:青岛大学, 2008.
[5]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6]吴福辉.京派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笔下的世界优秀作文 篇8
王安忆佳,生于1999年3月,西安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陕西分会副主席,中国第四大晚报《华商报》专栏小作家。先后在国内报刊发表童话、散文、诗歌、小说200多篇,多次荣获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奖项,出版个人作品《丹妮和她的魔法书》(作家出版社)。现为2012年“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入围选手。谁都有过童年,但是王安忆佳小朋友显然不一般,再看看她的作品获奖情况吧。曾荣获:中国少儿绘画大赛金奖(2004年)、第11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2010年7月)、第五届“快乐作文”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2011年5月)、第12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个人作品集类)一等奖(2011年5月)、教育部2011“中华诵”全国中小学生写作大赛全国优秀奖(2011年7月)、“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佳作奖(2011年8月)、首届“散文世界杯”全国散文大赛优秀奖(2011年11月,唯一少年获得者)、《散文选刊》全国散文优秀奖(2012年3月)等等。
应试教育一直为大家所诟病,这种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纯真的天性,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孩子们写的东西更像是一种模式化的产物,更像是批量生产。所以,其内容就不言而喻,说得严重点,就是谎言,彻头彻尾的谎言。但是存在即合理,作文也好,美文也罢,对于改变不了的,我们只能学会接受。不过王安忆佳显然不在此列。我想这跟她父亲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在家庭教育上,我一直坚持‘两个凡是’:凡是叮当(王安忆佳的小名)喜欢的,我就支持;凡是叮当不喜欢的,我就不勉强她去学习。我一度担心自己是不是有点纵容孩子。后来,我看到叶圣陶‘教与不教’的家教做法,心里才多少坦然下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叶老在作文教学上的这一做法,其实放在其他学问和做人方面,也是一个道理,值得推广开来的。”
难怪美国《常青藤》诗刊主编,美国天涯文艺出版社社长姚园有如此评价:我不知道当今13岁孩子视野里的光与暗意味着什么,可当我读到王安忆佳的随笔、童话,眸子骤然一亮,眼里眼外都好像是融融的春意。
写到这里,这本书的卖点一个个便跃然纸上了:
首先,有贾平凹、曹文轩、雷抒雁、肖复兴等人的联袂推荐,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就足够让读者瞩目。
其次,小作家只有13岁,却获得多项殊荣,这也足够让众多对孩子写作头痛的家长所关注。
第三,本文的载体定位为美文,要比作文上升一个层次,我想每个家长心中都疑惑为什么小忆佳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总要有一种先睹为快的冲动吧?
第四,我们在后期策划中初步打算引领小作者在六月份的银川图书订货会、西安——小作者的家乡,以及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签售,在时间上从六月份开始,经历暑假以及九月份的开学,相信能吸引到一大批小读者。
最后,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别看忆佳年纪小,但是考虑问题很周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小忆佳给我一张图片,估计是想让我用在封面上,起初一看很漂亮,问过之后才知道这幅画是一名美籍华人专门给小忆佳量身定做的,这名画家是美国水滴娃娃动漫公司(仅次于好莱坞)的签约画家——来头不小!还有个大概是工笔画出来的小精灵,全身绿色——这可是小忆佳自己的手笔,原来还是个小画家。我能感受到她心中的喜悦和不安。喜悦的是自己的作品马上就要出版,而且是按照畅销书的标准来打造;不安的是生怕这本书做不好,希望我们能够精益求精。
说了这许多,让我们借用曹文轩先生的一段文字,走入小忆佳内心的世界一探究竟吧。
“触摸刻花的棱角,从细致的手感中便看见,当年雕刻者别样的灵感。这时候,细碎的阳光便给老宅披上一层无形的纱,是午后的味道……”(《阳光·老宅》)岁月流过,留下了老宅,让这个从未经历过老宅的历史和年轮的孩子回忆、想象,而她每天都会去守着老宅,陪伴老宅,老宅的沧桑让她感动不已。这种描述,很轻易地就将老宅里尘封着的味道写了出来,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就像陪伴着一位风烛残年的孤独老人,在静默的时光里回忆美妙的经年往事。
画家笔下的色彩 篇9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主要内容为感受色彩、学习色彩知识、尝试色彩表现。教材借用向日葵明亮大方的造型特点,追求光明的寓意,以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所表现出的炽热激情导入学习活动,通过色彩与情感表现、认识色彩、色调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学习对色彩的艺术感受,运用色彩知识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学习重点
掌握色彩三要素与色调等基础知识,了解色彩与情感表现的关系;体验不同色调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运用色彩知识与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
对色彩的艺术感受,以及运用色彩知识技能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学生分析
本课是学生们从小学升入初中的第三课,色彩的基础知识学生们在小学中有所涉猎,有了已经掌握的知识,学习起新知识来就会融会贯通。
关于梵高,学生们在小学欣赏过《星空》这幅作品,对于梵高的绘画风格也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掌握色彩三要素与色调等基础知识;通过对画家作品的分析,了解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以及不同色调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运用色彩知识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等方式,理解色彩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进而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情感,用色彩进行美术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艺术作品中色彩的情感表达,学习向日葵追求光明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多媒体课件:美术是视觉艺术,只有让学生看到,听到,感受到,学生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艺术形象,转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风景图片、优秀作品、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和展示的时候使用,效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作品,赏析作品。运用动画形式展示色彩的变化。微课教学,生动、高效完成教学目标。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调色过程、展示作品让学生进行自评、他评和老师评,更加直观易懂。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大部分都能上网,教师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比如QQ,教师把学生作品上传到空间,学生可以在家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在家评价。比较方便、及时。变传统的教师为民主的学生自评、互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涨。
4.学生作业现场上传电脑,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课上的作品,教师用手机拍下,立刻放在电脑,利用多媒体展示。这种效果会让学生更自豪,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对比欣赏大自然中的向日葵图片与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
导入
葵》。
图片处理软件改变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感受不同色调带给人的不同
感受,让学生更 图片处理软件的为直观地感受色调的变化,激
使用
《向日葵》的色调。发他们学习的问:《向日葵》的色兴趣 调发生变化以后,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同一幅画,色彩不同,带给我们感受也不同。
1.多媒体课件动画形式调配出的色彩,展示色彩色相、纯度、明度变化。
1.观察老师的演示,认识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的三要素。
1.认识色彩
新授
2.通过欣赏图
2.色彩与情感表现 片,对比观察不3.色调
同色彩给人的2.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的色彩搭配的图画,家装、生活用品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多媒体展示作品
不同心理感受。3.直观感受不同色调给人的不同感受。
巩固
分析教材中梵高绘
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站在巨人 多媒体展示作品
画作品中的颜色运用 的肩膀上,会在创作中发挥更高的水平。.感受教师的绘
微课教学 展示教师画过程,体会如
示范
课下创作过程的微视何用色彩表现频
情感
尝试直接用色彩表
大胆用色彩表
多媒体展示微视频
练习
达自己的某种情感。现自己的感受,(可以是具象的,也巩固本节课所可以是抽象的)
学的知识。
完善作业,展
多媒体展示上一级学生和其它同学的优秀作品
展示
分小组展示作业
实物投影
示,自评,互评
本节我们认识了色彩,知道了色彩可以
表达不同的情感。并 回顾本节课所
小结
且直接用色彩表达了学习的色彩知自己的情感。希望同识。学们课下继续认真观察生活,创作出更精
彩的作品。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画家笔下的色彩教案 篇10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不同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2、让学生能够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特性进行大胆表现。
3、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三.)教学难点: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四.)教学过程
一、以“向日葵”照片导入:
从向日葵的生长特性(向日葵的种植四季皆可,重要以夏、冬两季为主。花期可达两周以上。品种可分为“普通观赏用”品种或“食用”种类,个别观赏用品种特点为植株较矮小,通常不超过半公尺。观赏向日葵因而适合栽种于盆栽中;食用品种则植株较为高大,种于正常露天苗圃泥土中,可长至2公尺以上。向日葵成长相称敏捷,花期相称久长可达两周以上,向日葵的生长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因素关系密切),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另一方面从自然形态感受色彩的基本特征。
二、凡•高的《向日葵》作品介绍:
凡•高:荷兰人,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热爱生活,绘画充满激情,代表作品《向日葵》、《自画像》《星月夜》《吃土豆的人》等
选择凡•高的另外几幅《向日葵》作品对比欣赏,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色彩关系带来的不同情感反应比照,从而加强对色彩的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三、练习:
1、观察不同色调画面,学生通过色调比较,感受不同色彩对营造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红色:喜欢红色的人是精力旺盛的行动派。不管花多大的力气和代价也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及欲望。
黄色:喜欢黄色的人富有高度的创造力和好奇心,你绝对不会背叛朋友,也绝对不会做满月把我的事。
蓝色:喜欢蓝色的人是一个很理性的人面对问题常常临危不乱,一定会用很漂亮的手段折服别人。黑色:喜欢黑色的人通常很积极的对未来有很好的规划,即使外表不修边幅但看起来很精神优雅高尚。
2、对色彩的对比关系进行讨论,了解色彩画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能使色彩表现更强烈。
四、课堂小结
1.欣赏图片,分析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2.教师向学生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心路历程,3.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对比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研究色彩的本质特征
4.通过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挚感情。5.认真观察几幅图的不同之处。
迟子建笔下的小人物与大世界 篇11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这篇散文讲述的是一只“比蚂蚁还要小”的虫子带给自己的震撼。虫子对于“我”来说,原本不过是童年时代把玩和欺凌的对象,以及成年后遗忘的对象,然而这只原本不起眼的小虫子,却带给我深刻的心灵震撼:
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扎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近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了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被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史诗。
“战士”、“英雄”、“史诗”,作者几乎用了一切伟大和崇高的词语来形容这一只虫子,故事也随着作者的情绪起伏而变得惊心动魄。在中国文化中,我们习惯用“人中之龙”比喻英雄,比喻惊天动地的成就,而与之相反,“虫”则是比喻那些弱小、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在世俗的眼光中,虫子似乎很难与崇高、伟大、战士、英雄这类词语联系起来。然而作者却通过这个“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故事,营造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学世界。在虫子的意象背后隐藏着作家对人类世界,对寻常生命和平凡人物的关心。
在迟子建的众多作品中,读者总能看到众多小人物的生死歌哭、悲欢离合。在充满强权的世界里,弱小的生命宛如虫子,是最容易被忽视、轻贱的,然而迟子建却写出了小人物麻木、灰暗背后的生命壮丽。他们就像那最初不被人注意的“虫子”,演绎着世俗世界真实、坚韧而美好的故事。迟子建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小人物,而我所接触的也都是小人物。我一直认为,每个小人物身上都有发光的地方,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因为他们没有被附着更多意识形态,因而更加透明、纯粹。我关照着他们的生存就像在打量着自己的命运,我与他们休戚相关。我记述下的点点滴滴小事不起眼,它们像人生所经过的一个个小小的驿站,连绵着组成了我们生命的历程。”“在我看来,历史就是小人物构成的,我不喜欢宏观的英雄历史观,每个作家的文学观、历史观都不一样,在我心目中这些小人物用他们的‘小’书写了人性的‘大’。”
迟子建的小说对小人物的世界倾注了最大的关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中的蒋百嫂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她所在的乌塘小镇到处都是煤窑,空气污浊。这里的女人们穿着俗气,地位低下,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多随着男人们有个 “周二嫂 ”“蒋百嫂 ”之类的名字。矿难在这里原本是寻常的事情,只是矿工蒋百的去向却成为了那次矿难中的一团迷雾。大家证明发生矿难那天蒋百上班了,可是矿长却咬定蒋百没到矿上来,蒋百嫂也没有坚持到矿上去哭闹,这些都很反常。然而,蒋百的失踪,使得蒋百嫂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尤其是她怕停电,只要没有电,她就大呼小叫,歇斯底里,一刻也不安宁。而随着冰柜门的打开,一团寒雾散去之后,真相的大白让人触目惊心:面容毁损的蒋百蜷缩在冰箱里,几乎成了一座冰雕。蒋百嫂为何要“雪藏”尸体?原来根据制度,矿难中如果死了十人就要上报,要追究领导的责任,而“死了九个人 , 等于白死”。蒋百嫂虽然深爱着自己的丈夫,然而在生活的重压下,为了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她不得不向黑心的矿主妥协。这个悲剧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对生命的漠视,看到了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在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的眼里,蒋百们的生命,如同虫豸。
相比其他小说,《伪满洲国》描述的是宏大历史事件,作者用一贯的冷静而忧伤的写作风格,对伪满洲国进行了全景式的整体描述。但作者讲述的不是简单的只顾及几个中心人物的历史,小说中真正的主人公不是一两个傀儡皇帝和皇后,也不是那些张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官,而是在伪满洲国重压下生活的大众。作品中有反抗,有斗争,但绝不是对概念的简单图解,而更多的是关注灰暗而苍茫的平民生活,这个舞台的真正主人仍然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故事从抚顺的平顶山大屠杀开始。吉来的姑姑从新京嫁到了平顶山,怀了孩子还没有生出来就遭遇了大屠杀。这是一个月白风清的中秋夜,吉来姑姑美莲供了月亮,一家人吃了月饼,然而灭顶之灾就这样到来了。美莲高高隆起的肚子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苍天和手持刺刀、丧心病狂的日本兵面前,他们挑开了她的肚子,把婴儿像抛绣球一样掷向远方,然后麻利地刺中美莲的咽喉……
这是民族危亡的漫漫长夜,然而,即使是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残酷阴冷的处境中,作者也还坚持写出下层人民生命的顽强。十岁的杨浩, 从亲人的尸体中爬了出来, 让这个惨绝人寰的灾难留下了些许生命的曙光。小人物的身上有着野草般生命的顽强,任人轻贱,任人践踏,却永不灭绝。这些表面微不足道、灰暗懦弱的小人物在巨大的自然与社会灾难中却总是表现出顽强的力量。小说中的王金堂本来是新京长春的一个罗锅着腰弹棉花的老人,过着最普通的下层市民生活。虽然贫寒却平和,而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却被日本人抓去修建秘密地下工事。他饱受凌辱,在随时都有死亡危险的条件下,活过了九年的时间。比他年轻力壮的人,都死去了,他凭着顽强活下来的信念,忍受种种欺凌, 忍受种种艰辛,回到了故乡,回到了亲人身边。作者有对王金堂坚韧生命力的歌颂, 也有对王金堂老伴坚强信念的歌颂,正是这些坚强的生命和生命信念构成了下层人民可歌可泣的生命乐章。看到王金堂的故事,我会想起迟子建散文里对那个坚韧不拔的虫子的描绘,想起一个虫子惊天动地的伟业。对于普通的人民来说,活着就是辉煌,就是伟大,就是恢宏壮丽的史诗。
从《伪满洲国》到《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的长篇小说创作也始终实践着“用小人物说大历史”这一创作理念。“真正的历史在民间,编织历史的大都是小人物。因为只有从他们身上,才能体现最日常的生活图景。”《额尔古纳河右岸》用二十多万字讲述的是鄂温克的一个部落近一百年的历史。读这本书你能体会到如画的诗意和苍茫的气象,更能通过清亮如水的语言,感受到其中弥漫的忧伤的挽歌气息。迟子建是北极村之女,寒冷的高纬度是她梦开始的地方,自然不仅赋予她写作的率真天然之气,也给她的心种下了爱惜每个生命的种子。
迟子建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现在又摘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位在当今文坛始终坚持用纯净文字呵护温暖人性的“小人物”已向大作家的行列迈进。
画家笔下的质感课件 篇12
本课是属于偏重造型表现领域的一节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方法的研究、学习,了解绘画艺术语言,并运用于造型表现活动。因此把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感受绘画作品中的质感为主要内容。分析质感表现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再以分析感受为前提进行绘画表现。第二课时,以用线条表现质感作为主要内容。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法及不同的材料表现物体的质感,并且尝试用质感来表达美术作品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形象地描述物体表面质感给予的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并尝试用形状表现质感。
2.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质感运用的分析与交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不断发现和感受质感之美。
教学重点:
体验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绘画中的质感,通过对物体外形的描绘表现质感。
教学准备:
质感突出的物品实物、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小游戏:你说我猜。
师将一根羽毛装入盒子,请一位同学上台观察、触摸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猜出是什么物品。从而引出质感这一概念。
2. 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旅行中看到的印象深刻的质感。(展示实物和图片,感受生活中的质感)。
提出问题:生活中美好的质感如何记录下来?——绘画。那画家笔下的质感如何?由此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赏析领悟
(1)多媒体展示瞿亚申、贺大田合作的油画《根》。
思考:这幅画描绘了什么?又像什么?质感如何?这样的质感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主题?(学生回答师作补充)
(2)赏析杨志坚的油画《冠军的诞生》。
互动游戏: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
(3)总结:质感表现的目的。
画家通过对物体质感的真实描绘,更好地突出作品的情感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 学生作品赏析
在赏析中师有针对性的`示范通过外形的细微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使学生明确形状可以决定物体的质感。
3. 学生练习
以勾线的方法绘制能体现质感的形象,强调形体的轮廓特征。
三、展示评价、总结
名家笔下的梅花散文 篇13
八月十六,半夜内急,匆匆跑出屋子,忽然就惊呆了,院子里啥时候有了几支梅花,就那么散乱在院子里,洁白美丽的干枝梅,哈,当时我竟顾不得肚子不舒服,就那么散着头发,蹲在梅花边,用手触摸那些可爱的梅花,当手指触摸到冰凉的水泥地时,自己忍不住笑了。然后仰脸透过树叶间隙看月亮,月正中天,清辉一轮,就那么静静和我眨着眼睛,似乎在说:“傻女子,上当了吧?哪是梅花,只是我透过树叶间隙的影子。”我忽然就对着月亮笑了。“傻月亮,你知道你无意中投下的影子,美了多少人的梦吗?”我就那么抱着膝盖散乱着长发蹲在梅花边,想起《月光手帕》里那个弯腰捡拾手帕的小女孩,想起《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想起鲁迅《社戏》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我又是何其幸运,在一个没预约的时刻,见到了月夜梅花,喜悦填满了自己的内心。我就那么静静蹲着,看梅花,想心事。那个让自己一生铭记的十八岁的月夜,高考后心里五味杂陈的月夜,大学毕业后萤火虫到处飞的月夜,那个最美丽的乡村月夜,忽然想起一个朋友的话:“你知道吗?因为你的一句月好亮,让我站在阳台上对月沉思良久,世俗的忙碌让我早忘记了皎洁的月光是啥样子。”
我就那么蹲着,梅花静悄悄开放,轻轻对着梅花笑,似乎闻到了梅花香。我这个座南面北的小院子里,几棵惹人烦的榆树,夏天满院蚊子,秋天满院落叶,冬天又冷的要命。这几棵榆树让我烦恼不已,却不想在这个月圆之夜给我带来了以外的惊喜。我就那么抱着肩膀蹲着,看树,看月,赏梅花。直到冻冷了身子,才跑进屋子,钻进被窝,忽然有个冲动,想摇醒熟睡的儿子:“儿子,妈妈看到梅花了。”看着儿子甜美的睡相,想想还是算了,就那么躺在床上,享受乡村静夜的美妙,此刻大地是静谧的,除了蛐蛐叫,除了院子里有生命有灵性的梅花,除了睁大眼躺在床上的我,估计一切都在梦中。
缘分这东西,可遇而不可求,那些月夜梅花不是谁都有福分看到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样的夜晚,对自己笑笑,心里留点梅花香,如此,就好!
画家笔下快乐的童年教案 篇14
1.师:同学们在暑假都做了些什么开心、有趣的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同学回答
师:快乐要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这里有一些很美的照片,想跟你们分享,你们愿意吗?(愿意)好,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欣赏吧。(展示图片)
2.师:照片里都是什么人?你觉得他们的心情怎样呀? 3.生汇报,师小结谈话。
4.师:说得真好,童年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呀!老师现在长大了都特别渴望童年生活呢,真羡慕童年时代的你们呀!引入课题,板题,读题。
5.师:这节课呀,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画家是怎样把快乐的童年留住的,(板题: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来,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读题)
二、欣赏与讨论
1.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现在请你们把书打开,翻到第二页,我们一边欣赏书上三幅画家笔下的快乐童年作品,一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围绕:画的种类?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进行交流)
2.师:你们认真思考的模样真可爱,哪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呢?(抽生说,其他学生可补充。)
3.师:说得太棒了。是呀,我们欣赏一幅画,首先就得先了解作品的绘画种类,它是中国画还是油画?画家是哪个国家的人?他叫什么名字?然后最重要的是我们从这副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探究与深入 1.关注细节
(1)欣赏《悄悄话》,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这是什么地方呀?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抽生说)你呢?(抽生)你呢?
猜一猜 :小女孩可能在说什么?为什么?(课件出示《悄悄话》局部图1,《悄悄话》局部图2)
师:大家真是个会观察的小能手!1979年,来到了一个农家小院,我们看到孙女在和爷爷说悄悄话,(出示局部图1)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们什么?小女孩在说什么呢,你们听到了吗?我真猜不透,你们有谁愿意告诉我呢?(抽生说)
我们从爷爷微笑的表情,小女孩激动的神态上看出他们高兴快乐,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我们从小女孩手上拿的这张纸上面知道了他们快乐的原因,她收到入学通知书了,换了是你,你会怎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爷爷?(抽生说)
师小结:《悄悄话》是中国画家王友政1979年的一幅绘画作品,这是一幅中国画,画家在作画之前,对自己要描绘的事物进行了很细致的观察,抓住人物高兴的神态表情,带我们走进画的意境中,让我们感受到快乐。
(2)(出示《洗澡》)欣赏《洗澡》,讨论这幅画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快乐幸福的?
师:(出示《洗澡》)你们看到了什么呢?(抽生说)
看到这个画面,我想到了我的小时候,也像画中的这个小女孩一样,享受着妈妈对我的爱,多幸福啊!{你们又想到了什么?谁来说?}
在你们的生活中,爸爸妈妈又是怎样照顾你们关爱你们的?你们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谁来说?(抽生说)
如果你就是画面中的小女孩,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幸福、快乐)是呀,父母的爱,表现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大家想一想,在小组里讨论讨论:这幅画中画家是从哪个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的呢?(出示《洗澡》局部图,引导生围绕洗脚的细节方面来讨论汇报)
(3)小结。师:跟《悄悄话》相比,《洗澡》这幅画,画面并没有把人物的表情清清楚楚的刻画出来,而是把我们的视线引导到母亲给女儿洗脚的细节上,充分表现了深厚的母爱。板书:细节
2、了解留白
(1)出示《耍孩儿》,欣赏。师:(出示《耍孩儿》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在放风筝)你们喜欢放风筝吗?(喜欢)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放风筝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那么,这些小朋友的心情怎么样?(快乐、开心)(2)比较《耍孩儿》和《小八路》的不同,了解什么是“留白”。师:放风筝的孩子是快乐的,你们平时都在哪些地方放风筝?(抽生说)那画上的小孩儿在哪里放风筝?画家把地点画出来了吗?(没有)画家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他们在哪个地方呢?大家想一下。(学生思考)(出示《小八路》图片,引导学生从画种上比较)我们再来看《小八路》这幅作品,小八路在什么地方呀?(芦苇丛中)你们看,它们都是一个画种吗?(不是,《小八路》是油画,《耍孩儿》是中国画。)其实呀,画家不是故意不告诉我们,而是在中国画中,把背景留下空白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方法,它叫做“留白”,板书:留白
“留白”就是画家留下空白让我们自由想象的意思。现在要你把这些空白的地方画上背景,你会画上些什么呢?(抽学生说)师:快找找这一课的中国画中还有哪些背景留了白?
师小结:你们学习知识的能力真棒!“留白”是我们中国画独特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朋友们,这个知识点你们记住了吗?
3、比较画面,感受衬托 了解颜色的深浅
出示《康乃馨、百合、玫瑰》、《提着水罐的小女孩》,生分组讨论,感受深浅颜色的衬托。
师:好,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对比搭配的方法来欣赏这下面两幅画,(出示课件《康乃馨、百合、玫瑰》、《提着水罐的小女孩》)这两幅油画作品都表现了小女孩在花园中快乐玩耍的情景,你们发现它们的背景有什么不同吗?(课件出示两幅画的黑白图)
师:(引导学生发现:画面的背景不同,一幅背景颜色很深,人物衣服的颜色很浅,一幅背景颜色很浅,人物衣服的颜色很深。)小伙伴们真厉害,一点就懂,这两幅画上的小女孩是通过背景色调的衬托而表现出来,第一幅画是以深色背景衬托浅色主体形象,第二幅画是以浅色背景衬托深色主体形象。(课件分别出示:以深色背景衬托浅色主体形象,以浅色背景衬托深色主体形象。)这样的表现方法叫色彩对比,板书:色彩对比
作用是通过色彩的对比来衬托画面的美。
四、尝试与赏析
1.自主选择一幅画,说说你选择的是谁的作品?属于什么画种?画面表现了什么内容?你感觉到画中的人物心情怎么样?画家在处理人物和背景时用了什么方法?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来欣赏这些画吗?(课件出示:《小八路》、《三月三》、《三毛迎解放》、《闲庭春画》、《牧童生活》、《扮小丑的保罗》、)
2、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
3、师生共评。
(说得怎么样?还可以怎么补充?)
五、小结与延伸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师: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啊?(引导学生说收获,如:注重细节,“留白”是我们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深浅颜色的对比衬托)
【笔下的世界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10-13
作家笔下的冬天07-04
作家笔下的伦敦09-16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06-02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08-27
鉴赏《宋词》词人笔下的憔悴09-15
浅论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06-10
曹禺笔下的周繁漪——《雷雨》有感07-05
莱辛笔下的女性心理成长历程论文05-12
你是我笔下的念爱情诗歌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