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笔下生花论文(精选12篇)
让学生笔下生花论文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坚持写日记 (多练笔) 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 写日记对小学生来说, 是引发其习作兴趣的一种极好的练笔方式。爱因斯坦说过:“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 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成就, 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培养出人的独立个性,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而日记恰巧是能够将这种个性反映出来的文字表达方式。什么是日记?日记, 就是把自己当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最难忘的和最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要让学生从开始就喜欢写, 再到会写爱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老师悉心指导, 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快乐, 不把它当成一项任务, 把写日记当成一种享受, 有话就说、有话想说, 这样日记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 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一位专家说得好:“只要胸中有绿洲, 就能跨过心中的沙漠。”怎样引导学生坚持下来并写好日记呢?我平时是这样做的。
一、引导学生爱上日记
1. 激发兴趣, 引发恒心。
因为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 我要求以自愿为原则, 认为自已能认真对待日记, 并能坚持下去的同学每天都写, 这是对毅力的考验。这番话使部分学生激情高涨。一旦开始写, 也就给了老师保证, 假如哪天坚持不住, 也会给自已施压坚持下去。我们班开始坚持每日一记的同学中, 不乏语句不通的学困生, 从多次日记内容中看出, 不少同学为自已成为班级为数很少的写日记成员而骄傲, 这就成为他们坚持下来的动力。
2. 鼓励评价, 培养成就感。
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来自多方面因素, 其中教师的鼓励是最重要的“砝码”。批注日记要注意尊重学生。因为学生的日记不是作业, 不是学习产品, 无需老师把关验收、评判优劣, 它是学生内心世界一块温馨圣洁的芳草地, 阳光雨露才能使它茁壮成长, 无遮无掩的批评会引起学生反感、挫伤他们积极性。学生交上来的日记, 我都尽量当天批阅。有进步的, 写的好的, 我会在优美的句子、词语下画圆圈, 画波浪线, 并且写上富有启发性、针对性、鼓励性的话语, 如:“你真棒!”“你的进步真大!继续加油!”“你真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对于写作水平差一点的同学, 我也在首先肯定他们点滴进步的同时, 诚恳指出日记中存在的问题, 如:“你有了很大进步, 如果能正确使用标点, 就更好了。”
二、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有些学生初写日记时, 每天为写什么绞尽脑汁。因为许多学生都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 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小学生写日记的内容、水平当然就会平淡而没有新意。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于是“感冒咳嗽了, 在课堂上想咳不敢咳”的心理描写细至入微, “红领巾查岗, 用校徽居然蒙混过关”的可爱形象跃进然纸上, 与同学抢半搬本子去办公室的跑腿大赛, 与家人去新开餐馆吃饭, 发现了一个多音字……平时以为日复一日相同而又平淡无奇的生活, 居然精彩纷呈, 又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2. 提出写日记的要求。
在学生有了写作素材后, 要对写日记逐步提出几点要求:首先是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大部分同学兴趣高, 日记内容写得好, 但也有少数同学名义上是一篇, 却两三句一笔带过。于是, 我又要求篇幅的长短, 并且由少逐步增至200字以上。这就逼着他们将日记写得生动、具体, 而且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大话, 不虚构内容。对日记写得好的, 我利用早读课和活动课在班上宣读, 给予鼓励, 对于完不成的给予个别指导, 让他们把日记写得更好一些。其次, 再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例如可以在自己的日记中加上一些比喻的句子, 夸张的句子, 排比的句子, 还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古诗、名句写下来。
三、开放阅读, 厚实学生积累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是学生积累个性化语言的主渠道。阅读应该是开放的, 是一种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自在地品读, 是面向人类所有精神文化的、兼容并蓄的吸收, 注重阅读的广泛性、赏析性、积累性和专题性。注重阅读古今名著名篇。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 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畅通由读到写的渠道, “日积月累, 必有大成”。指导课外阅读, 增加阅读量。可让学生学习摘录, 鼓励学生剪贴报纸, 摘抄报刊杂志和书籍中写人记事、状物、叙景的好词佳句。学生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逐渐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四、引导与作文教学衔接
写日记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 日记素材可作为作文材料。这样, 作文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但要让学生明确, 日记并不等于作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撷取其中某篇, 按照记叙文训练的具体要求进行改写, 使它变成一篇结构完整无缺的好作文, 逐步让日记训练起到作文启蒙教育的作用。
日记是小学生作文材料的知识仓库, 是小学生练笔的重要舞台。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细观察、勤思考、多练笔的好习惯, 为习作多积累素材, 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这样持之以恒写日记, 就会使学生笔下生花。
让学生笔下生花论文 篇2
让劳动生花--八荣八耻之以辛勤劳动为荣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计算机科学院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胡锦涛主席在社会主义荣耻观中,讲到了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原创:http:///所
以我今天要发表演讲的题目就是《让劳动生花》。
劳动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是每个公民的根。
劳动是人的进化。
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
生活中,劳动必将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资源和财富,人生的绚丽和精彩都是在不断的劳动并勇于创造的过程中写出来的!
凡是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人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古猿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最终走出森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劳动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正是由于劳动,才能使我们祖先由动物进化成现在的人类。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改变了世界。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毛泽东有句名言:“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不劳而获是犯罪的重要思想根源。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
百折不挠,让华夏同胞,不懈努力,迎难而上;
孜孜不倦,使中华英豪,充满激情,争做栋梁。
纵观历史,正如鲁班,李冰……哪一位能工巧匠不都是从平时的劳动中汲取经验以及总结成事。“劳动”就是为了激发人们潜在的本能。没有劳动,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没有劳动,社会便得不到发展;没有劳动,人类将变得一无是处。正因为如此,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才会在此次“两会”中提出新世纪青少年的“八荣八耻”,才会在其中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指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的道理。其一,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凡辛勤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尊重;无论是谁,任何轻视劳动、蔑视劳动、贪图享受、不尊重辛勤劳动的人,都是错误的,都是可耻的,都应当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同时还向人们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仅辛勤劳动者光荣,而且珍惜辛勤劳动者的成果,尊重辛勤劳动者的成就,也是光荣的。任何不珍惜和不尊重辛勤劳动者的劳动和成果的行为,都是极为可耻的,同样也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谴责。
光阴是短暂的,大学的时光更是很容易一去不复返的。在此我们又何尝不希望自己能抓紧身边的分分秒秒,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将来的大事谋发展。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一部人类的演进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
劳动何以为荣?我们不是在一开始就已经说到了吗!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祖先类人猿,只是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才变成能制造工具的人。
劳动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劳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人类大踏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劳动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劳动是财富之母,人类所享受的一切物质成果、科技成果、文化艺术成果无一不是劳动的产物。
好逸恶劳何以为耻?皆因好逸恶劳者不劳而获,将个人的幸福和少数人的幸福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在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者不劳动,劳动者被剥削和奴役,却被视为“卑贱者”。但剥削者最终因好逸恶劳、骄奢淫逸被劳动人民所推翻。
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以辛勤劳动为荣。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取消了剥削制度,实行了不劳动者不得食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成了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和光荣豪迈的事业,劳动光荣的思想才能变成现实。
日记,让学生笔下生花 篇3
一、引导学生爱上日记
1.激发兴趣,引发恒心。因为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我要求以自愿为原则,认为自已能认真对待日记,并能坚持下去的同学每天都写,这是对毅力的考验。这番话使部分学生激情高涨。一旦开始写,也就给了老师保证,假如哪天坚持不住,也会给自已施压坚持下去。我们班开始坚持每日一记的同学中,不乏语句不通的学困生,从多次日记内容中看出,不少同学为自已成为班级为数很少的写日记成员而骄傲,这就成为他们坚持下来的动力。
2.鼓励评价,培养成就感。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来自多方面因素,其中教师的鼓励是最重要的“砝码”。批注日记要注意尊重学生。因为学生的日记不是作业,不是学习产品,无需老师把关验收、评判优劣,它是学生内心世界一块温馨圣洁的芳草地,阳光雨露才能使它茁壮成长,无遮无掩的批评会引起学生反感、挫伤他们积极性。学生交上来的日记,我都尽量当天批阅。有进步的,写的好的,我会在优美的句子、词语下画圆圈,画波浪线,并且写上富有启发性、针对性、鼓励性的话语,如:“你真棒!” “你的进步真大!继续加油!”“你真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对于写作水平差一点的同学,我也在首先肯定他们点滴进步的同时,诚恳指出日记中存在的问题,如:“你有了很大进步,如果能正确使用标点,就更好了。”
二、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有些学生初写日记时,每天为写什么绞尽脑汁。因为许多学生都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小学生写日记的内容、水平当然就会平淡而没有新意。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于是“感冒咳嗽了,在课堂上想咳不敢咳”的心理描写细至入微,“红领巾查岗,用校徽居然蒙混过关”的可爱形象跃进然纸上,与同学抢半搬本子去办公室的跑腿大赛,与家人去新开餐馆吃饭,发现了一个多音字…… 平时以为日复一日相同而又平淡无奇的生活,居然精彩纷呈,又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2.提出写日记的要求。在学生有了写作素材后,要对写日记逐步提出几点要求:首先是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大部分同学兴趣高,日记内容写得好,但也有少数同学名义上是一篇,却两三句一笔带过。于是,我又要求篇幅的长短,并且由少逐步增至200字以上。这就逼着他们将日记写得生动、具体,而且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大话,不虚构内容。对日记写得好的,我利用早读课和活动课在班上宣读,给予鼓励,对于完不成的给予个别指导,让他们把日记写得更好一些。其次,再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例如可以在自己的日记中加上一些比喻的句子,夸张的句子,排比的句子,还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古诗、名句写下来。
三、开放阅读,厚实学生积累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是学生积累个性化语言的主渠道。阅读应该是开放的,是一种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自在地品读,是面向人类所有精神文化的、兼容并蓄的吸收,注重阅读的广泛性、赏析性、积累性和专题性。注重阅读古今名著名篇。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畅通由读到写的渠道,“日积月累,必有大成”。 指导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可让学生学习摘录,鼓励学生剪贴报纸,摘抄报刊杂志和书籍中写人记事、状物、叙景的好词佳句。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逐渐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四、引导与作文教学衔接
写日记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日记素材可作为作文材料。这样,作文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但要让学生明确,日记并不等于作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撷取其中某篇,按照记叙文训练的具体要求进行改写,使它变成一篇结构完整无缺的好作文,逐步让日记训练起到作文启蒙教育的作用。
思考让学生笔下生花 篇4
首先, 教师要经常把自己思考所得与同学交流。善于思索和进行创造性劳动是教师的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 只有敢于破旧立新的语文教师, 才能取得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成功。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教师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和行动都很重要。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留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和自由的发挥天地。因此, 对于那些有创意的文章千万不可一棍子打死, 教师要充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 能够创造性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可以先鼓励与众不同之处, 再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的求异创新, 突破形形色色的思维定势, 树立语文教师的创新形象, 以此影响和激励学生。从而创造条件, 更好地拓展学生创造性活动空间, 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 可以让学生多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感悟来源于生活, 思考也源于生活, 只有亲身的感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在高一的作文教学中, 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的能力。让学生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 并用心去体验、去思考。有了自己的思想, 才可能天马行空, 自由驰骋。比如:学生在写“反省”这个话题时, 很多同学在反省个人的学习经历、学习态度等。当然能从个人的生活实际、思想认识出发来写是值得肯定的, 但有位同学却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社会——《反省一个时代的差距》。选题新颖而富有深度, 作者所感到的“深深的不安”, 以及他思考得深入, 让我们感到作者是一个为国家前途而担忧的中学生, 让我们感到作者的那种主人翁责任感, 他为我们这个时代担忧, 但我们并不感到前途的渺茫, 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主人翁的素质。再比如:在写《不该忽视的××》的作文时, 有的同学想到了“眼光”, 他将人们给予自己的眼光分为两类:一类是赞赏的眼光, 一类是轻视的、鄙视的眼光。他认为赞赏的眼光自然会激励自己, 而不该忽视的则是让自己感到难过的眼光。这种眼光更能让自己奋起。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话题结合, 这是值得提倡的。
第三, 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读课外书不必拘泥, 只要内容是健康向上的就可以读, 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在作文中就可以体现出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本来就是为“写”积累智慧、积蓄能量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 丰富学生的知识, 使课内课外互相促进。读书, 除去积累之外, 我们还得教给学生思考读书所得。只知道背诵积累, 不知道思考的人终将事倍功半。比如:在写《我美丽, 因为我思考》习作时, 学生们就犯了只读书不思考的毛病。“我美丽”, 我是谁?我就是我, 不是牛顿, 不是那个苹果砸在脑袋上就思考的牛顿。牛顿是美丽的, 因为牛顿善于思考……我是美丽的, 因为我善于思考, 所以这个题目更应该写写真实的自我, 抒写自我思考之后的感受。然而, 我们的学生能记忆的人多了, 善于思考的人少了, 于是就写成了“我”=“人类”, “我思考”=“人类思考”, 作文就成了美丽的名人思考的集合, 从整体上缺乏思考的自我意识和独特视角, 影响了作文的内涵和深度。
第四, 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提高思维品位, 才有可能写出“大气”的文章。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语言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表达者的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应只局限于用语言本身的规律和展示语言形式的美感来给学生以熏陶, 也应该揭示语言形式美中所蕴含的深沉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因为只有思想水平提高了, 才有可能提高语言的水平。而受到社会文化庸俗化的影响, 很多学生的思想有幼稚化、肤浅化、主观化的倾向。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的思想厚重起来, 教师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才能思想充实, 胸襟开阔, 才能以犀利的眼光、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 以个性的审美情趣审视生活, 以深刻的思想思考生活。比如:在当下“传统文化流失, 世俗文化火爆”的灰色背景下, 不少学生在“文化反思”中提出要“呼唤经典文化的回归”, 而我的一位学生却提出将经典文化与世俗文化融为一炉, 认为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从下面的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同学思考的痕迹。
“我并不是一个贬低古文化, 抬高现代文明的势利人, 其实文化不仅仅是文字、文献, 而是一种精神, 表面看来似乎读史记的人少了, 但鞠躬尽瘁的孔明之后依然有敬业奉献的牛玉儒, 文化的传承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传承五千年的火炬, 不是要每个人都会背辛弃疾豪迈的诗词, 而要每个人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再如:在对待“苦难”的态度上, 我们常说“苦难是一笔财富”, 意在教育学生困难、挫折甚至苦难并不可怕, 它能磨砺我们的意志, 能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平庸。但有的同学提出异议, 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苦难转化为动力是需要条件的。如果一味地赞美苦难, 只能让学生产生错觉, 以为不经过苦难便不足以成才。如果一味地赞美别人所承受的苦难, 会让人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缺少对于弱者的同情。正是“思考”没有让这位学生人云亦云, 而是从文化的角度, 从道德的视角观察, 从而站在理性的高度来分析评判, 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思考的重要性。
让优美的文字在笔下开花 篇5
翻开我们三年级作业本:字迹歪扭,间架结构不合理,错字别字,书面不整洁,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小学生在一二年纪是书写尚可,可随着年级的升高,书写却越来越差,这是大部分学校都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生写字质量逐渐下降的现状,本次修订版,对写字更重视了,虽然识字写字的数量未见增加,有的学段反见减少,但要求更高了,在第三学段加入了“力求美观”四个字,另外以前第一学段才有的“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现在每个学段都有了,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持久坚持的过程。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新观念,以课标为中心,改变教学方法,落实写字教学目标,让优美的文字在学生的笔下开花。
1,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保证。所以我们要不耐其烦,时时提醒。
2,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写前观察范字结构,写时观察自己书写状况,写后对比观察,查找不足,进行改进。
3,保证练字时间。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4,培养“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
引导学生养成这么一种良好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也可能影响做作业地速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越练越熟,做到既写得好,又写得快。
5,注重评价,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保证。
在学生写字时,我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作品加以肯定。定期进行“小书法家”评比,进行作业展评,这些方法都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书写兴趣。
激发情趣让学生笔下有神 篇6
【关键词】情趣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规定:“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在课程阶段目标里具体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教学建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才能唤起我们农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 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1. 热爱周围环境。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因学生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不留心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碧绿的麦田、无边的荷花、清新的空气、憨厚的人……慢慢地喜欢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 关爱身边的人。农村生活没有城市喧闹,似乎看不见爱的流淌。有的学生没有开过一次生日宴会,感受到生日的欢快,也没有收到一张贺卡,感受节日的欢乐,出现“站在河中渴死”的现象。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放弃表象,放弃虚浮,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候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只有关爱他人,享受他人的爱。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辞发。
3. 留心周边的事。由于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同时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利用学生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只有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看多想,学生的习作才能常写常新,写出特色。只有留心观察,学生的习作就能有所创新,不走老路。
二、 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
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觉得没内容可写,编造的多。习作的内容来源于平时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
1. 围绕目标,小处着眼。善于观察的人,总是先从目的出发,选择观察对象,而后确定相应重点。学生受观察兴趣和知识水平注意力的影响,往往在事物面前不知所措,无从入手。教师应围绕习作目标,选取较小的观察点,供学生观察,帮助其确定观察对象与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写一次活动,我组织孩子们观察“打弹球”的游戏。让他们观察不同同学的不同表现,玩时的动作、神态、同伴的评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从小处着眼,抓住特点。
2. 细致观察,凸显特性。细致是观察的基本要求,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具体,深入。要精细的辨别,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或突出部分所掩盖,学生的习作才能多角度,多形式的描述事物,描绘生活。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的发展。纵观家乡的发展,市场的世界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素材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青少年吸毒、赌博,使用农药、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变化,并进行细致观察,从细微出发现问题,发现素材,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学生习作时才能写得具体,写得形象,写得逼真。
3. 提高认识,丰富表象。小学生观察是往往“五官并用”,通过“五官”获取对事物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感性东西上升到理性东西,由表及里的认识,由此及彼的联想。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与认识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在一次引导学生观察磁菇销售情况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听了商贩的谈话,看了市场的热闹,望着农民的微笑,你想到了什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广度、深度,提高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 体验生活,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毕竟是不一样的;或是教材中习作题目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1.多写观察日记。学生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染,并能亲自实践。他们经常要喂养、饲养小动物,还经常要种花种草,种菜种果。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富有童趣的日记跃然纸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一个会写文章的人首先是有较强观察能力的人。指导他们进行“有意观察”,用“有意”的机制激发观察事物的能动性,就能使他们眼前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一个学生在回家路上,自行车轮胎没气瘪了,正着急时,发现了路旁免费打气的招牌,便上前打气。通过有意观察,她了解了摊主热情的服务态度,发现了家乡人民挚美的心灵和文明的风尚,写道:“这个免费小摊,
不正是我们东林人精神文明的小窗口吗?”学生观察黄塍夜市,攫取材料,然后写作,内容非常丰富,写夜市繁荣兴旺,人们购买力旺盛;写夜市公平交易,文明经商;写夜市中的下岗工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写夜市购书人多,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的重要性……。一个同学写道:“夜市,就是一支奏响经济繁荣的乐队,它反映了黄塍人民的勤劳,它体现了家乡经济的繁荣兴旺,它记载了黄塍乡镇的新面貌。”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现象,学生的心胸开阔了,材源也就滚滚了。
2. 乐写“小发明小制作”。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想象又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农村孩子生活在广阔的自然之中,思维不受限制,常常自主开发,创造出许多新玩具。受好玩天性的驱使,常常会有许多小发明,小制作。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发现、发明、小制作写下来,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写。
3. 练写科技小论文。学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的科技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如许多孩子对于果园的管理的要求了如指掌,做起活来,井井有条,这是他们的优势。课余,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知识不断得以提升,素材不断得以充实。
四、 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1. 学习农谚农语,优化习作语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是农村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迟睡早起,有谷有米”这些农谚既阐明了道理,又生动易记。农民在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种子浸泡在水中后发芽、长叶”。这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说的是“冒牙、爆青”。仔细推敲一下,农民的“冒牙”“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情境。一个“冒”“爆”说出了种子发芽那种无比强大的力,说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运用这样的谚语、俗语既读来朗朗上口,又提高了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写出农村生活的特色。
让学生笔下生花论文 篇7
家长的这些烦恼透露出这样几个问题:孩子怕写话, 对于一个写话练习不知如何下笔, 就是写了也是草草了事。这几乎成了大多数孩子写话的通病。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中提出:“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真正将要求落实到教学中,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我要写
所谓“我要写”就是激发学生写话的欲望,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真正达到课标中所要求的“对写话有兴趣。”
1.活动设计。
比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说说写写”你喜欢吃的水果。如何让学生乐于写呢?可以创设“猜对了有赏”小活动, 对孩子们说:“炎热的夏天到了, 许多香甜可口的水果也上市了, 你们爱吃水果吗?”得到孩子们响亮的回答后我接着说:“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爱吃的水果, 可爸爸妈妈却不知道, 你让他们买什么呢?现在我们就动笔写出你最爱吃的水果, 可是不能直接说出名称, 要写出它的颜色、形状、味道, 让爸爸妈妈猜一猜, 猜对了就买。猜不出来你就要赶紧改正。”为了得到心仪的水果, 我想每个同学都乐意写出来吧。
2.我写你看。
我们都知道作家写作是为了让读者阅读, 从中获得审美享受。那孩子们为什么要写话呢?写话仅仅就是让老师批改得个“优秀”或“良好”吗?如果是这样, 学生的写话兴趣必然大打折扣。可是如果我们让学生获得作家那样的写作愉悦感, 使学生感受到我写的有人喜欢看, 那学生的写话欲望将大大提高。
教师除了可以将学生的“佳作”在全班诵读外, 还可以将好的写话打印下来张贴在班级的墙壁上, 让每个同学都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 我称之为“班级发表”。一周后再取下来装订成册;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写话通过网络传播, 让更多的人欣赏。
3.我的名言。
每次写话中, 都有写得优美的句子, 我常常将这些句子摘抄在小黑板上, 后面标上作者的大名, 美其名曰“我的名言”。这样的做法, 确实让小作者们美了一番, 以后写话更注意“遣词造句”了。
二、我写它
“我写它”其实是指让学生写有所写, 而不是让学生无从下笔。除了每个单元的写话练习外, 许多老师喜欢让学生写日记。确实, 写日记能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注意搜集写作素材, 培养写作水平。可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你的一句“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 写多写少都行”, 表面上让学生有了写话的自主权, 实际上学生会变得“无从下笔”, 我到底写什么呢?脑子当中可能一团糟。还不如教师给学生指定话题, 或写一天中一件特殊的事情, 或来个课文续编, 或写个想象童话等等, 让学生的写话有所依托, 有所依傍, 这样才能写有所写。
三、我会写
让学生能够自信地说出“我会写”其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我通常采用这样的方法:
1.我写“下水文”。
教师写“下水文”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有了老师的下水文, 学生才知道如何下笔, 才知道如何写出一篇写话的开始, 经过, 结尾, 如同幼儿的牙牙学语, 蹒跚学步。一句话, 学生有了老师的“模子”, 也能模仿出像样的作品来。
2.以课文为例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仅课文是例子, 课文的标题也是个好例子。如二年级下册有这样一篇课文, 题目叫“‘黑板’跑了”, 在对题目进行解题的时候, 忽然灵机一动, 想到了写话中题目的重要性。于是在学完这篇课文后, 我对孩子们说:“如果要你给这篇文章取个题目, 你会取什么呢?”有人说:“专心的安培”, 有人说:“安培在街上”, 还有人说:“把后壁当黑板的安培”等等。我一一耐心地写在黑板上, 标上取名者的大名, 当他们洋洋得意时, 我话锋一转:“这么多的题目, 编者叔叔们为什么用‘黑板’跑了呢?”孩子们陷入了沉思, 我进一步引导:“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你想的是什么?你知道文章写的什么吗?再对照你们取的题目, 会知道文章写的什么吗?”如此一引导, 学生就能明白新颖的题目会引起读者的注意, 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 更能吸引人。再以写自己的妈妈为题, 让学生练习, 果然许多学生写出吸引人的题目:“妈妈变瘦计”、“我的疯狂老妈”、“极品老妈”等等。
不仅题目, 课文的各种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有所涉及, 并引入一些简单的写话, 为三年级的习作打基础。
3.无限夸大榜样的力量。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写话训练中, 此招同样适用。在平常的写话讲评中, 我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从一个好词, 一个好句子, 到学生文章结构的掌握, 我从来都是实实在在地由衷地表扬, 甚至“这个句子老师都写不出来”这样话我也曾经说过。长此以往, 学生模仿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 得到的表扬也越来越多了。
浅谈如何让学生笔下生辉 篇8
我刚接任七年级语文科时, 学生的写作水平让我感到大失所望。多数的语文老师也有同感:这一届的学生写作太差劲了, 平淡无味。一个班中很难找到一名文采飞扬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词汇贫乏、生活阅历单调, 缺乏一种勤学好问的精神, 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写作水平低的“疑难杂症”。针对学生“病症”下药, 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一个学期的摸索、探究中, 我通过三个方面的努力, 未见硕果也见开花, 学生的写作水平上了一个新的档次。
首先, 在互改作文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对待学生的作文?目前不少学校还规定一定要由老师批改, 有的学校还规定一个语文老师每周要批阅至少8篇大作文和15篇小作文。其实, 这样的规定值得斟酌。一堆堆像小山似的作文簿, 每当埋头苦干地去批阅这些学生的“佳作”, 语文老师都觉得苦不堪言。更让老师们觉得无奈的是自己辛勤批改, 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不见什么起色。现在课改提倡的是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形式, 我们不该走老路子———学生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而要敢于、善于尝试新的方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指导性, 减轻老师的负担, 我在批改作文中找到了一条捷径, 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写好文章, 然后互改作文。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先把学生的作文簿传阅给他们, 然后一步一步地分步骤指导他们批改:找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句子———篇章结构———中心体现———写上你最大的感受和看法。按照这样的方法给学生轮流批阅, 各有各的独特见解。如我班开了一次辩论会, 就此题材写了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 其中不乏精彩的描写:
“一场激烈的辩论会开始了, 先由我方代表进行辩论, 我方的一位女代表信心十足地站起来, 朝着对方敞开天窗说亮话, 甲方对我方的开场白似乎了如指掌, 潇洒地对出了“下联”, 我方早已胸有成竹, 另一个代表迅速站起来向对方发起了进攻似的辩论, 甲方决不心慈手软, 很快想出了对策给了我方一个回击, 我方也不甘示弱, 灵机一动, 巧妙地避开了对方的回击弹。我方的精彩辩论, 博得了同学热烈的掌声, 老师也笑了。
甲方也不服输, 对方代表脑筋急转弯, 立刻理直气壮地站起来, 开始了“长篇大论”, 不仅博得同学们的掌声, 老师的夸奖, 而且又将我方的思路拦腰截断, 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我方代表与队员激烈地商讨对策, 有的抓耳挠腮, 有的冥思苦想,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忽然, 我方的一位队员拍着桌子站起来, 朝着对方指手画脚, 提高嗓子说道理, 解了我方一时的燃眉之急, 甲方并不罢休……”
学生互改中, 这样评议这篇作文:文章用词优美, 如“毫不示弱”“理直气壮”“拦腰截断”等, 辩论会激烈的场面写得非常形象。活动过程写得具体、形象, 能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写, 如能写些精彩的辩论话语更好。文章结构设计较平铺直叙, 如果开头以辩论的话引入, 再交代事情的原因, 用倒叙法更能吸引人。我平时写作文都无从下笔, 难以表达, 原来词汇太贫乏, 从你文章学到不少优美词语, 以后一定多看些文选等。
学生互改作文中, 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谈。这种互改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别人写作的精华之处, 提高鉴赏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表达能力。虽然一开始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不知该写些什么, 但只要教师遵循由低逐步向高要求的原则, 让学生开始先写一句、两句评语即可, 慢慢地学生就找到了路子, 有些学生提出的见解有时比老师的更有价值, 毕竟他们是同龄人, 审美观点都比较相似。
其次, 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与社会。新课标的改革, 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关注生活, 就是关注文化。作文离不开生活,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 在日常生活中, 一个场面、一座公园、一件摆设、一次游戏、一席对话都可以是学生笔下的内容。针对学生平时一听写作文觉得没材料可写的状况, 我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比如有一次我正想走进教室上课, 见讲桌上粉笔乱七八糟, 黑板擦仍在地上, 我故意大发雷霆, 责令值日生上来收拾好。值日生目中无人, 气势汹汹样儿, 其他学生则在旁边静观。突然我“咔嚓”停止, 叫学生马上拿出作文簿, 把刚才所见所闻写下来。学生都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当堂把“佳作”宣读并点评, 无形中教育了值日生的过失, 也让学生知道写作随时随地都可取材。还有一次更妙!我们学校周围环山绕水、绿树成荫。一天烟雾弥漫, 笼罩着整个大地, 简直就是一幅人间仙境。“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去感受大自然, 拥抱大自然, 如何?”学生一听兴奋不已, “飞”出教室, 大饱眼福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 学生身临其境, 大抒情怀, 兴致高涨, 并发挥丰富的想象, 写得相当的好。除此以外, 我还经常让学生观察校园的人和事并写下来或者走到外面的“世界”去。这样学生终于知道写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 来自于大自然, 来自于我们亲身的体验, 只要勤于观察、挖掘, 材料就会源源不断。只要老师能灵活抓住一切时机, 创设意想不到的情境,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和创造性, 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笔下就可以写出最美的诗篇。
第三, 吸取课文的精华———写作技巧, 学以致用。语文教材的篇目, 一篇篇都是精心挑选的美文, 内容也罢, 写作特色也罢, 都是值得借鉴的。现在课改教学模式已大大改变了, 不再是注重分析主要内容、中心了, 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其中分析美词佳句、篇章结构、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异同等是重要环节, 如《春》这篇文章指导学生赏析时可以从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及作者的情感方面来进行;诗歌《化石吟》可以从结构特点来分析;还有很多运用丰富想象力和联想的写法, 如《山中访友》《童趣》等。七年级上册这本教材体现了两大主题:感悟人生和浓浓的亲情, 文章的选材能以小见大, 平常中见不平凡, 同时也与学生切身经历和感受相接近, 学习课文让学生有更深体验, 在写作中能有自己的创见性。总之, 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弄懂写什么内容,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达到审美鉴赏的目的。
如何让学生作文妙笔生花 篇9
一、“添枝加叶”使语言表达更具体更生动
如果没有形状各异、颜色深浅不一的叶子的装饰, 枝干只能是光秃秃的, 毫无生气。同样, 若没精美语言的修饰, 文章就会干瘪, 没有生气。因此, 要想让文章丰满起来, 就需要我们做添枝加叶的工作。添“枝”加“叶”有以下三种方法:
1. 添加修饰语。
例如, 原句是“春风拂过我的脸庞, 又钻进我的衣袖, 带着清香”。这个句子本身已经很好了, 但还不够具体生动, 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来让人准确感受到春风带给人的具体感受。如可改为“春风 (悄悄地) 拂过我的脸庞, 又 (顽皮地) 钻进我的衣袖, 带着 (一股若有若无的) 清香”。“悄悄地”抓住了春风轻柔的特点, 悄无声息地吹过脸庞, “顽皮地”更写出了春风如孩子般可爱, “若有若无的”则突出了香气的清淡、风的温柔。当我们在原句中增添一些修饰成分后, 句子的表达就更富有感情色彩, 画面感更强了, 这就是有表现力的语言。很多学生作文的遣词造句很准确, 但是就是缺少余味, 让人读来味同嚼蜡, 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只有枝干, 没有花叶, 缺少修饰的成分。我们只有在文章中准确而恰当地使用“定、状、补”加以修饰, 才能使文章大放异彩。
2. 恰当运用成语或固定词语。
成语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 具有简练、匀称美的特点, 若恰当运用, 可发人深省, 增强表达效果。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 写白求恩的精神用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等成语, 批评自私自利思想的人用了“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成语, 批评不安心本职工作的人用了“见异思迁”这个成语。这些成语使文章言简意赅, 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3. 运用叠音词、色彩词, 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图画美。
例如,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 它果然就在院子里, 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 尽院子的白光, 是玉玉的, 银银的, 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 是那颗粗粗的桂树, 疏疏的枝, 疏疏的叶, 桂花还没有开, 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贾平凹《月迹》)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叠音词形容院中望月情景, 符合孩童们的视觉心理感受, 既有形象, 也有色彩, 读起来和谐流畅, 富于韵味。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 诗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战争场景, 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 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 画面色彩斑斓, 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 显得奇妙诡异。
二、“点石成金”使语言表达更准确形象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哈利·波特的父母早已去世, 但是当哈利走到魔镜前的时候, 却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我们来看看以下两个句子是怎么描述的:①他看着他们, 双手轻轻放在镜子玻璃上, 就好像他希望能够走进去和他们待在一起;②他如饥似渴地凝视着他们, 双手紧紧按在镜子玻璃上, 就好像他希望能够扑进去和他们待在一起。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但是显然第二个句子更能凸显出哈利·波特迫切想见到父母的心情。“如饥似渴地凝视”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聚精会神, “紧紧地按”写出了他的激动和紧张, “扑”字更显出用力向前冲。作者没有让哈利·波特喊出多么爱自己的父母, 但是我们从这些动作中感受到了哈利对他父母的渴望、想念, 以及他见到父母的无比喜悦, 却仅能隔镜守望的令人心碎的痛苦。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要反复推敲句子, 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 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这种方法就叫作“点石成金”。例如, 郭沫若的《石榴》中有这样一句:“石榴有梅树的枝干, 有杨柳的叶片, 奇崛而不枯瘠 (柔媚) , 清新而不柔媚 (枯瘠) , 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 而舍去了梅柳之短。”文中用枯瘠与奇崛比较, 柔媚与清新比较, 突出了石榴的特点, 如果换括号里的词语则特征的表现没有原先准确。总之, 准确运用动词、形容词等会使人或物的形象变得丰满、耐读。要想推敲出准确巧妙的词语, 积累丰富的词语是前提条件。在描写的过程中, 我们要尽量选择形象感强的词语, 尽量避免词语的多次重复使用。在推敲词语时, 可试着比较一些同义词, 联系上下文反复琢磨, 选择更好的一个。
三、巧用修辞使语言表达更精彩亮丽
形象的语言离不开丰富的词汇, 而丰富的词汇又离不开多种修辞手法。修辞的天职就是把话说得更好。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可以把一个事物叙述得具体、鲜明、生动;巧用辞格, 可使质朴的语言顿生光辉,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合理设计教学 让学生妙笔生花 篇10
一、加强听力训练, 增强词汇积累
我们知道, 听在外语学习中是基础中的基础, 通过听的渠道可以获得语言信息、写作素材和语言感受, 因此要想写出好的文章, 必须训练好学生听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选取听力材料, 这是我们要注意尽量选用有各种素材的听力训练材料, 选用由英美人士朗读的资料,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速, 通过听力让学生对英美家庭生活习俗、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从而让学生在听力大有长进的基础上, 增多学生的写作素材, 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选用《高中英语必听》作听力训练教材, 该资料内容多样化, 语速由快到慢, 循序渐进, 非常适合高中生使用。除了进行必要的听力训练, 我们要认识到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须材料, 因此, 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关键看学生掌握的词汇的多少和对词汇的运用能力。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记忆英语单词, 加强默写训练, 让学生在长期不懈的默写和背诵中掌握大量的词汇, 为书面表达提供足够的词汇基础。
二、注重写作训练, 指导写作规范
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我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 一说“书面表达”就头疼, 这是由学生词汇贫乏、概念模糊、训练强度和技巧不够导致的, 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要认清英语写作的特点, 英语和汉语不同, 它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 这些都是不变的, 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注意英语中的基本句型的训练, 让学生把几种基本句型掌握扎实, 能够熟练运用;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 我们还要注意写作训练的多样化, 除了最基本的听力训练外, 还应指导学生改写短文, 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时, 尽可能的使用英语回答, 这样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 既锻炼了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 又可以加强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模式、创设合理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的写作规范。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我们可以按照教师用书的规定让学生按照构思、写提纲、起草、校订、修改几个步骤进行, 养成良好的写作思维习惯, 同时要注意书写和文体格式的规范化, 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的书写单词、句子, 并对字母的大小写问题、文体格式问题等提出特别强调, 使学生熟悉规范的书面表达形式, 从而令学生能够写出规范、工整、正确的英语文章。
三、重视基础教学, 限时写作训练
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多样, 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极好材料, 一篇课文中, 语音、词汇、语法、口头表达、句型等学习内容无一不足, 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要紧抓教材知识, 从课本教学入手, 每节课的开始都听些一定数量的单词、句子,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知道动词掌握的好坏, 是学生遣词造句的关键, 因此我在教学中, 对课文中出现的每一个动词, 都要求学生联系五个基本句型造句, 不断培养学生动词决定句型的意识, 进而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我们知道, 不要说我们身边没有英语氛围, 就算我们学中文, 都需要多做写的练习, 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所以若想学生们学好英语, 则需学生做大量的写的练习, 让学生在训练中生巧, 让学生的妙笔生花。进行写作训练, 有时可以不做任何限制, 但一定条件下, 要对学生进行限时写作训练, 加强学生临场应变能力, 以免在将来踏上考场时, 因时间问题不能完成写作。
英语写作不同于汉译英, 比汉译英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书面表达时不要将写作看成汉译英, 可以灵活处理题目给出的材料, 只要把握住题目要求的要点, 理清脉络, 用英语将要点列出并扩展成句、成文即可, 当然, 在把握住要点的基础上, 要学会变通处理, 变难为易, 将文章用自己最熟悉的句型来表达, 不要使用自己不熟悉的句子甚至是没有见过的句型。一句话用这种方式说不行, 就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如:他考试不及格。如果你记不住fail in the exam, 可以换成not pass the exam或no do well in the exam, 完成写作之后, 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仔细检查, 认真修改, 以求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让学生才思泉涌,妙笔生花 篇11
一、知识储备有深度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中华经典美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又是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深厚,学生语言积累就越丰富,写作根基就越牢,潜力就越大。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体会认识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并引导学生分门别类把课文中好词佳句优美片断记在积累本上,以便习作中运用。每天花一定时间朗读课文,把好的章节、段落摘抄下来。把别人的东西,变作自己的东西,以后就能出口成章了。让学生认识到应和书本做朋友。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注意加强课外阅读训练.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语言积累主阵地。鼓励学生在课外、节假日,见缝插针地多读些课外读物。课外读物一定要从单纯的作文选之类放开去,读些小说、散文、诗歌、新老故事,读些报告文学、通讯报道、新闻,读些随笔、杂文、漫笔,读些历史类、地理类、自然科学类等书籍。
二、使学生习作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人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一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各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
学生的思想是单纯的,他们常常会异想天开,反映在作文中也是这样。他们常常因受到老师的表扬而兴高采烈,也会因被人误解而痛哭流涕,要让学生了解这一切都是正常的,让他们乐于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乐于用文字与他人畅谈交流。
三、教师示范要做好
教师经常练笔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实为要图。我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从中不难看出教师自身写作水平的魅力。教师爱好作文,文章写得情趣盎然,鞭辟入理,学生也会情动而辞发,逐步写好作文。
四、师生情感要融洽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语文老师。为此,教师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除苦恼,和他们一起阅读课外书,一起讨论读后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敢于大胆地把一些真实的事情、心理真实的感受写到作文中去。从而做到作文内容的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也使学生更加喜欢写作文。
五、批改方式要灵活
教师全批全改是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但是评语往往是老生常谈、套话或就是一个“阅”字,激不起学生兴趣,学生常常对其不重视,很少能对照评语分析自己每次写作的成功及不足之处,这就抑制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改革作文批改方式已经是势在必行,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间互批自批作文的过程,就是他们对自己作文再认识的过程,相当一部分学会由当局者迷,变成局外者清。学生在批改作文时,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首先要对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目的,作一番较为细致、具体的指导,特别是选材、立意、构思等等,更要作详尽的讲解。然后,让作文小组长分别起来交流自己对作文的浏览意见。待小组长交流完后,要同学们大胆发言,积极评论,接着教师就针对组长的发言进行总评,这主要是对其内容中指出的符合实际要求的看法进行强调。组长们全部交流结束后,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定评分标准并板书在黑板上。这个批改过程,也是逐步完善与成熟的,如遇到不理解、不明确的地方时,可以立刻与作者商量,探究其写作的初衷,达到批改的最终目的。当然,学生批改的次数也不能过多,一学期中可让学生参与其中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批改。教师对学生批阅的作文同样进行点评,“阅”不能过多。随着批改次数的增多,到了一定的时间后,同学们均能顺利地完成批改任务。这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重视差别,注重个性化
生命是各具风采的,学生也是干差万别的,作文指导也理应是张扬生命的,是个性化的。也只有个性化的指导,才是生活化的,才能给作文教学找到一条优化之路。所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别,让学生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文章。首先在作文的选题指导上,要注重个性化。作文题目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材余地,有求新、求异的广阔空间。好的作文题目应该是注重情感的表达,真正令人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的事物,会使人非常想说想写,促使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的需要。学生应尽早关心社会,认识社会,写一些关注社会问题的作文。同时,题目也应该满足好奇与探究的心理。孩子的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怀疑的精神与生俱来,作文要为满足他们的这些心理提供舞台。其次,语言体现个性化。学生的语言要个性化,不是说一定要形成某种语言风格,而是要求语言真实,能代表自己真情实感,能通过自己的组织体现趣味性。再次,写作形式个性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写作水平自由选择表达形式。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指导,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七、肯定成绩,深化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笔下生花论文 篇12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自己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才能产生积极的需要,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写作文也是一样,只有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才能克服对写作的畏惧感。因此,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从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着手。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记下来,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写出自己的感悟。
二、积累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
很多学生在作文时抓耳挠腮,却挤不出一点“墨水来”,他们无话可说,有话难说,言之无物,究其原因,学生缺少丰富的积累。欧阳修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便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净精神、拓视野、活思想,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习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而心理学认为,原型启发是顺利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或改革,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到小草的启示,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人类发明飞机是从蜻蜓飞行中得到发明创造的灵感等等。可见,优秀范文也可以为学生习作的创造性想象注入无穷无尽的活力,就像一位作家不是横空出世,也同样是“饱读经书”后来才成为作家。所以,离开优秀范文,离开原型,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也会枯竭。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三、习作生活化,让学生会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就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自然也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一本读不厌的百科全书,更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在生活上做有心人,去观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为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储存丰富的素材。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才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习作才能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例如:在“元旦”前夕,我与学生交谈后发现:学生对举行“元旦”庆祝活动特别感兴趣。我便灵机一动,让全班学生准备节目,安排活动,参与活动。活动后,随即举行一次以“庆元旦”为主题的习作竞赛。结果不出我所料,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情感真切,就连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焕然一新,洋洋洒洒。显然学生是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是一定的情境激活了学生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此“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四、教师引领,学会写作技巧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进门”这一关是不容忽略的。还是门外汉的学生,对于刚拿到手的作文题,往往心中有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空口说教、空谈理论,而要以身作则,亲自“下水”,与学生一起作文,给他们提供范例,让他们模仿。教师传授的写作技巧,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灯塔,没有任何力量能比的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力量,此时的教化效果是最好的,它比任何优秀作文选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以前的作文教学中也走过弯路,担心讲得多了,会限制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采用过写前不讲写后讲评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信马由缰”的方式,过高地估量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态度,结果是学生不能够系统掌握写作方法,写作能力提高不快,有些学生甚至止步不前。我认为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与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并不矛盾,教的是方法,不是戴枷锁。当学生学会了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熟练地形诸文字,表达自己真情实感时,写作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五、激励性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评改和交流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点评当中来。每次在全班作文总评时,我先肯定学生的成绩,并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学困生应注意发现作文中的优点,对学生的作文大到全篇的审题立意、构思和过渡,小到开头结尾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努力去寻找值得表扬的点点滴滴。学生思想上的一点点进步、生活中的一点点提高等等一旦表现在作文里,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对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应坚持鼓励性原则,婉转地指出,使忠言也能顺耳。总之,教师的作文评语要动真情、有魅力、富有创造性。学生得到点滴的收获,就会提高和增强写作文的兴趣和自信。
【让学生笔下生花论文】推荐阅读:
让学生笔下开花论文10-23
思考让学生笔下生花11-10
莱辛笔下的女性心理成长历程论文05-12
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10-13
怎样让学生妙笔生花05-25
让学生拥有生花妙笔06-29
欣赏让学生妙笔生花08-11
作家笔下的冬天07-04
作家笔下的伦敦09-16
快乐在笔下流淌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