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

2024-10-13

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通用14篇)

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 篇1

【成语】笔下生花

【拼音】bǐ xià shēng huā

【简拼】bxsh

【近义词】妙笔生花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花城》1980年第7期:“你们这些笔下生花的文人墨客,调查只不过是为现成观点抓例子罢了。”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定语;指能写好文章

【例子】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英文翻译】flowery expression

【谜语】画菊

【产生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 篇2

一、讲述故事, 让知识简单起来

在英语学习中, 难点与要点之一是动词的时态与语态。因为在学生的眼里, 这些概念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一遇到具体的、现实的问题, 就感到无从下手。如果换一个角度, 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 抓住难点中的关键。利用形象化的语言, 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印象也更深刻一些。

在教学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时, 可以讲述“保镖”的故事:T:我们班的Zhang Ming长得又高又大。而且很调皮, like说:“让我和Zhang Ming站在一起, 我怕他打我。所以我要带个保镖S, 这样他就不敢欺负我了。” (用红粉笔把S描红)

这时, 学生都哈哈大笑, 并不由自主地指着Zhang Ming读起新句子来。T:在学生们操练熟练后, 指一小女生Li Lan likes说:“别看这小女生, 也厉害着呢, 我也怕, 还要带保镖S。”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句子Li Lan likes dogs。然后, 我利用班上学生进行大量操练, 强化句型训练。最后,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like只要遇到名字或he/she/it等都要带保镖s。T:Do太单薄了, 他说:“我带一个保镖可不够。我要带es来保护我!”他还起了个挺吓人的名字does。这时学生们已经笑得前仰后合。T: (适时推出疑问句) Does Li Lan like dogs?Ss:为什么这次like后不带保镖呢?T:Does很讲义气, 它说只要我在前面, like老弟就不用带保镖了。 (教学答语, 更换姓名反复操练)

临下课时, 让学生用Do you like...?和Does she/he like...?进行对比回答, 学生们很容易区分开了, 效果非常好。

二、创编故事, 让知识鲜活起来

孩子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孩子们带入英语的世界, 让他们用智慧与想象去创造出动人神奇的故事。如在学习十二个月份时, 我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记住这些单词。一个小女孩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月份, 我捡到了一颗纽扣 (January) , 于是我就把它缝在了衣服上 (February) 。但是由于缝得不好, 妈妈生气了 (March) , 为了不让妈妈生气, 我给她吃了一个苹果 (April) 。妈妈一高兴就帮我的忙了。衣服缝好后, 我和妈妈把它拿出去卖了 (May) , 卖得的钱给爸爸买了酒 (June) 。爸爸高兴地喊着:“酒来啦!” (July) , 然而更值得高兴的是我害怕的邻居家咬人的狗死了 (August) , 我们高兴地唱起了儿歌:September, October;October, November;November, December。

这个聪明的小姑娘的创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被评为最佳点子。短短的小故事利用谐音将单词灵活地串联起来, 学生在笑声中津津有味地吟诵着“十二个月的故事”。下课后还有许多学生意犹未尽, 他们兴奋地说:“英语课真有意思!”

三、表演故事, 让知识生动起来

爱玩、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学习单词句子时, 一味地让学生跟着老师读, 效果并不好。把学生置于有趣的故事情景中, 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故事中的角色。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使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渐掌握。

在学习animal话题时, 可以采用故事游戏, 来帮助学生巩固, 本课及前面所学的一些单词。T:“Look, a boy is coming.”一个背着bag的boy蹦蹦跳跳地走在回家路上。“Look, it’s a peach!Oh, two peaches, three peaches…ten peaches.”原来是boy的bag坏了, 一个个peach从boy的bag滚了出来。Ss:大家一起喊:“Boy, boy, your bag.Boy, boy, your bag.”T:可是boy没有听到, 他已经走远了。这时候little monkey看到了, 他决定要把peaches还给boy。他拿这个掉了那个, 拿那个掉了这个, 怎么办?老师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们。Ss:找little monkey的小伙伴来帮忙啊。T:那么谁来帮little monkey的忙呢?S:Let me try! (学生立刻活跃起来, 举起小手跃跃欲试) , 于是T请了另外九个学生来扮演peaches, 让一组学生扮演little monkeys把peaches送回家, 其他学生一起来数monkeys:“One monkey, two monkeys, three monkeys...ten monkeys.”Ten monkeys一边使劲地推peaches, 一边为自己鼓励:“Peach, be quick!Peach, be quick!”其他学生也和这十几个little monkeys一起使劲地喊了起来。最后,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little monkeys终于把peaches还给了boy。Boy说“Thank you!”并拿出自己喜欢的水果招待他们。他们成为好朋友。

金庸笔下的爱情故事 篇3

相见欢

河南风雪浙江潮,尽萧萧。别了桃花与君共飘摇。

随武穆,挎金刀,保宋朝。岂知英雄不只射大雕。

她不嫌弃他笨拙愚钝,他也不厌恶她奸诈狡猾,他们,天生就是一对儿。

若没有郭靖的老实善良,也许黃蓉会变成一个满肚子坏水儿的妖女:若没有黄蓉的聪明伶俐,也许郭靖会遭人凌辱、受人欺负。

一直在大漠苦苦等候的华筝,温文尔雅的蒙古公主又如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女儿又如何?她得到的也不过是郭靖的一声“妹妹”,即使多年后在异国他乡的又一次相遇,也不能挽留住郭靖那渐行渐远的身影,直到遇到了黄蓉,她才知道什么是两情相悦,什么是天造地设。

久居西域的“西毒”之后欧阳克是一个文质彬彬、潇洒风流的英俊少年(至少从表面上看来是这样的),但是黄蓉对他却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在黄蓉的心中,即使貌似潘安、容胜宋玉也比不上郭靖的一声傻笑。更何况,欧阳克像欧阳锋一样,不是什么好人,他在郭靖和黄蓉的爱情故事里,连一个“第三者”都算不上。

有缘千里来相会,只因为江南七怪和丘处机多年之前的一个约定,从小在大漠长大的郭靖,告别了青梅竹马的华筝,告别了亲如手足的托雷,告别了亦师亦友的哲别,孤身一人,千里迢迢来到江南,与杨康一战,如若不然,他又怎么会邂逅离家出走、女扮男装的黄蓉?

此后,他们悲欢共、生死同:躲东邪,战西毒,寻南帝,随北丐,夺《九阴真经》,抢《武穆遗书》,助江南七怪,帮全真七子……

还记得桃花岛上,偶遇老顽童周伯通,称兄道弟,传经授术:还记得明霞岛上,巧逢欧阳叔侄二人,斗智斗勇,善恶有报。

黄蓉就是郭靖身后并见证他走向成功的那个女人:华山论剑,本是后起之秀的他,力战四侠,蟾宫夺桂,问鼎天下第一;南宋末年,临安民不聊生,身处江湖之远的他,视死如归,力保襄阳。

功成身退,双双归隐,继黄药师和冯衡之后,桃花岛又多了一对儿神仙眷侣。

如梦令

龙女幽藏古墓,扬花开尽荻芦。

道长且阻,十六载离别苦。

断臂,去俗,自与红尘分路。

不谋而合的身世,被人遗弃;如出一辙的性情,愤世嫉俗。

多年之前,古墓派的林朝英在终南山下捡回了还在襁褓中的小龙女,并收为弟子:多年之后,古墓派的老前辈又破例将杨过收为弟子,由此便成全了一段美好姻缘。

雁过留声,豹过留皮,侠过留情。杨过是一个专情之人,但是他的身上也带有其父杨康的风流之性,所遇之佳人不乏秀外慧中、环肥燕瘦之辈,亦不缺柔情似水、林下风气之群,金风玉露,人间无数。

为了躲避赤练仙子李莫愁的追杀,杨过结识了成熟稳重的程英,他们一起刀山火海,患难与共。可惜的是,他们之间只有令人羡慕的尊重,也就是这份难得的尊重,将程英心底的爱情永远尘封。

同样是因为李莫愁,让陆无双遇到了杨过这个“傻蛋”,讨厌、捉弄、耍戏、挑衅……一切“不正经”的话都是他们之间互通的语言,到底是兄妹之情,还是男女之情,谁又能够分得清呢?

绝情谷中,断爱绝情,谷中主人却都是有情之人,公孙止如此,其女儿公孙绿萼也是如此,要不就不爱,要爱就刻骨铭心。朴实无华、一心一意的钟情,在杨过的心中,始终会有公孙绿萼这个好女孩儿的一席之地。

对杨过,郭芙有着一段复杂的感情和一颗复杂的心,当局者杨过雾里看花不足为奇,身处旁观者的我们却也只能水中望月,怨恨和嫉妒让他们即或只想拥有普通朋友的关系都成为了一种奢侈。

是杨过让郭襄明白了什么是怦然心动,什么是只想依赖。巾帼不让须眉,郭襄创立六大门派之一的峨眉派,在青灯古佛下孤独地等待了一生,终于换来了杨过对她独一无二的偏爱。

她是杨过的第一个女人,也是杨过的最后一个女人,有始有终的就是那一袭白衣的小龙女,她有着国色天香的美貌和独步天下的武功,她也有冷若冰霜的漠然和拒人千里的冷淡。不过也是的,只有小龙女这样虚无缥缈的女人,才能配得上深具王者风范的侠之大者——杨过!

忆江南

问是非,庙堂与江湖。六山难留苍天倚,

昆仑归去青龙屠,深浅入时无?

一个是阆苑仙葩,大元王朝的皇亲国戚,锦衣玉食,倾国倾城;一个是美玉无瑕,乱世红尘的魔教教主,白手起家,独剑擎天。

优美恬静的蝴蝶谷本该是个谈情说爱的好地方,而张无忌却在那里遭受了殷离(蛛儿)的死缠烂打,带着血光的离别造就了多年之后的重逢,无论是曾经的曾阿牛,还是今天的张无忌,都再不是殷离心中那个踢她咬她的人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玄冥二老的玄冥神掌刚刚打在张无忌的身上,张翠山和殷素素双双殉情的死讯又传到了他的耳中。在那段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周芷若的悉心照顾就像是严冬中的暖阳,久旱后的甘霖,及时而感人。要不是因为这份恩情,张无忌也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对周芷若深信不疑、宁纵勿枉。人变了,心变了,情也变了,若究其罪魁祸首,是周芷若在灭绝师太临终前的誓言?还是屠龙刀与倚天剑之中的《九阴真经》?或者是命中注定今生今世他们二人只能擦肩而过?

虽然身怀绝世武功——九阳神功,可张无忌毕竟只有一个人,孤军奋战难免会力不从心,更何况他还是被说不的和尚用布袋抓上光明顶的。要不是遇到了手脚都被杨不悔锁住的小昭,张无忌也不会练成旷世奇功——乾坤大挪移,更不会成为明教的三十四代教主,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卧冰求鲤、哭竹生笋、涤亲溺器……自古孝母的传说比比皆是,小昭为救母终成圣女、孤老波斯也无可厚非,只是要以与张无忌永别为代价未免有些大了。

在张无忌的身边始终有一个这样的女人,她不会为了纠结心上人的过去和现在而放弃眼前真实的人,她也不会为了门派之争和武功秘笈而欺骗、背叛对自己好的人,她更不会为了亲情和虚名而舍弃来之不易的爱情,她就是赵敏,亦正亦邪,亦真亦假。

nlc202309090126

也许就是因为赵敏有了其他女人有的和没有的,张无忌才会以这样的话与周芷若作别——“要是我这一生再不能见到赵姑娘,我是宁可死了的好。这样的心意,我以前对旁人从未有过。”

张无忌不要了他那人人觊觎的明教教主,赵敏也不要了她那应有尽有的元朝郡主,他们在冰火岛上留下了一段令后人回味无穷的绝世佳话。

减字木兰花

王爷风流,儿女多情亦多愁;覆水难收,此心和寄错非舟;

似曾相识,洞中神仙今又见;执子之手,塞北云南逍遥游。

当深宫高院的纨绔子弟遇见武林世家的大家闺秀,会是怎样的因缘巧合?当不谙世事的痴情公子遇见心有所属的旷世奇女,又会是怎样的难分难解?

有关于“先”优于“后”的事实,古人也曾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先下手为强”、“先入为主”等精辟的论断传子后世。但是,后来的不见得一定不如先来的。

钟灵可算是段誉在江湖中遇到的第一个女人。不会武功的段誉初出江湖,便随马五德来到了无量山的剑湖宫,因出言得罪了西宗掌门左子穆,遭到其弟子龚光杰的咄咄相逼,幸得钟灵放蛇相救,才免于杀身之祸。钟灵的天真无邪、单纯善良,深受段誉的喜爱。就在钟灵情窦初开的时候,她的身世突然被公之子世——她并不是万劫谷谷主钟万仇的女儿,而是段正淳和甘宝宝的私生女,也就是段誉的妹妹。

木婉清是位于钟灵之后、段誉遇到的第二个女人,不只是读者,就连木婉清自己也认为和段誉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世事无常,更难预料,谁知道她和钟灵一样,都与段誉有始无终。作为第一个见到木婉清容貌的男人,段誉答应木婉清以身相许的要求,只不过是不忍心看到一个风华正茂的生命为了一个无聊的誓言而白白葬送。私订终身、拜见长辈之后,木婉清的身世一一师父秦红棉和段正淳的私生女,钟灵的姐姐,段誉的妹妹——也随之被揭穿。

因为血缘的关系,捷足先登的两个女人都没有与段誉走到最后,反而是王语嫣后来者居上。

王语嫣虽然不谙武功,却知晓天下武功秘笈,是名副其实的武学理论家。若要以一种花卉与其比之,非白茶花莫属,洁白无瑕、不可方物,闻之令人意乱情迷,见之让人流连忘返。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谁人不爱?只不过段誉爱得疯狂,慕容复爱得冷淡。在曼陀山庄偶遇之后,王语嫣曾一度称段誉作“痴傻的人”,也正是这个人,在她忧伤的时候安慰她,在她孤单的时候陪伴她,在她危险的时候保护她,用一生一世的时间来爱她。

这段爱情却没有因为王语嫣是段正淳和李青萝的私生女而中断,因为就在那个时候,段誉的身世也浮出了水面,他并不是段正淳的亲生儿子,而是“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和刀白凤的私生子。如此一来,段誉和王语嫣之间也就不存在什么不伦不类了。

金庸笔下的爱情故事,感之宛转悠扬,叹之荡气回肠,这是郢都伯牙在高山流水处焚香抚琴?还是浔阳歌女在青衫尽湿时倾诉琵琶?我愿以浮名相换,将此情浅吟低唱,直到永远……

笔下生花成语解释 篇4

【成语】:笔下生花

【拼音】:bǐ  xià  shēng  huā

【简拼】:bxsh

【解释】: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示例】: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近义词】:妙笔生花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能写好文章

【英文】:flowery expression

【顺接】:花下晒裈 花不棱登 花不楞登 花丽狐哨 花信年华 花光柳影 花前月下 花嘴花舌

【顺接】:八门五花 败柳残花 傍柳随花 笔下生花 笔头生花 笔底烟花 笔底生花 闭月羞花

【逆接】:持橐簪笔 点睛之笔 董狐之笔 董狐直笔 浮白载笔 江淹梦笔 孟诗韩笔 名公大笔

【逆接】:笔下春风 笔下有铁 笔下生花 笔下留情 笔下超生 笔伐口诛 笔冢墨池 笔冢研穿

★ 正大光明-正大光明的故事-正大光明的寓意-正大光明的意思

★ 公平交易-公平交易的故事-公平交易的寓意-公平交易的意思

★ 甲乙丙丁-甲乙丙丁的故事-甲乙丙丁的寓意-甲乙丙丁的意思

★ 绝世佳人-绝世佳人的故事-绝世佳人的寓意-绝世佳人的意思

★ 争分夺秒-争分夺秒的故事-争分夺秒的寓意-争分夺秒的意思

★ 不敢苟同-不敢苟同的故事-不敢苟同的寓意-不敢苟同的意思

★ 固执己见-固执己见的故事-固执己见的寓意-固执己见的意思

★ 确然不群-确然不群的故事-确然不群的寓意-确然不群的意思

★ 贿赂公行-贿赂公行的故事-贿赂公行的寓意-贿赂公行的意思

鲁迅笔下的看客 篇5

摘要:鲁迅的小说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悲痛感,这种悲痛感通常是体现在小说的看客形象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是他国家的忧患意识及改造传统制度弊病责任感。通过解析小说中的人物,把不同阶层的分为不同类型的看客,不同类型的看客以不同的视觉角度去看待同一事件,从而揭示我们国民的劣根性。这种传统的劣根性是否同样隐藏在当今民众的身上。从而解析鲁迅塑造“看客”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鲁迅;看客;特征;意义

一、看客形象产生的背景

(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环境,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使原本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再一次陷入了军阀混战之中,社会生活混乱,民不聊生,社会矛盾重重。中国旧有的迂腐制度在民众脑海里根深蒂固,民众思想深受其毒害。同时帝国主义者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现实的环境催生这个时代的“看客”,“看客”有了滋生的土壤。但当时并不是只有鲁迅一人在写作,与鲁迅同时代的作家有巴金、老舍、矛盾等,知名作家不在少数,为什么看客形象不是产生在这些作家的笔下,而是诞生在鲁迅的笔下,这与鲁迅自身的经历是有很大的关系。

(二)、鲁迅出身在清朝末年,正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忧加外患的时期。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因家道中落寄身于人下,饱受人间冷暖、看透世态炎凉。先是因父亲死于庸医手上,于是扑日本求医,想通过强健民众的体格达到强国这宏伟愿望。然而,事与愿违,在一次意外的看电影中,看到了国人因为给俄国人当间谍被日本人杀头,而围观的中国民众却目光呆滞,神情漠然的观赏并以此为乐,在这群围观人的身上连半点怜悯同情之心都找不到。通过此事作者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改变国家的现状使祖国变得强大不是通过强健国民的体格能够做到的。于是弃医从文,鲁迅认为只有精上的神强大,才能彻底改变国人麻木、愚昧的思想观念,从这些人和事中鲁迅对民族的生死存亡产生了忧患以及对社会变革、改造旧制度的强烈愿望。

二、各种看客

看客是指相对于当事人而言的,与当事人所遇事件、所发生的行为没有直接关联,却又对当事人的生命、事件发表见解、评论或持有态度的个人或群体,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其思想的寄体。从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份来看,大抵有两类:“一类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不同阶层的统治者及其帮凶;一类是被统治被奴役被愚弄的下层民众” [2]。重点以示众中的人物来分析。

(一)、作为统治者的“看客“。统治者这一类的看客在小说中有的行为凶残,视下层民众如草芥,《阿Q正传》中的把总,把阿Q作为自己政绩的牺牲品。《示众》里面黄肌瘦的巡警。当巡警用绳子牵着白背心的男人时,巡警面目凶残表情冷酷,从围观中的人群中就可以看出,当有个小学生从人群中钻进去想看那神秘的事物时竟遇到穿着蓝腰裤阻挡是竟然退缩了,却敢从巡警的刀旁钻出来。这说明什么呢?哪怕巡警只要动动脚人群中便是一阵骚动,局促不安似乎天都要塌下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读到,就连之前很镇定的巡警也被几个人的同声喝彩所摇动,写出了那位巡警他心中的不安,外界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立刻心神不定,那么他到底不安什么呢?我们不难发现巡警虽然在民众面前耀武扬威,但对他的上级领导面前就像是二郎神身边的哮天犬。他自己战战兢兢的处境,没有办法不被几声喝彩而惊吓。

(二)、第二类看客则是被统治被奴役被愚弄的下层民众,这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有老者,有中青年、有小孩。他们当中有的自命不凡,但往往是被人揉拧的对象。喜欢看别人的热闹也是被别人当做笑料,如《阿Q正传》中的阿Q、王胡、小D,《**》中的七斤。在《示众》中,秃头老头子、胖小孩、赤红鼻子胖大汉、抱孩子的老妈子,小学生、工人似的粗人,从他们的言行中不那发现他们虽都是来看热闹的,但看点却不一样。首先,秃头老头子,研究的是背心上的字,秃头老头子似乎有什么发现,当有个粗人似的工人问他:“他,犯了什么事啦?”老头子不敢做声,只是用眼神看定他,老头子这时候不敢说话身子也不敢动,此刻老头子心里定然是看了白背心上的字知道了某些东西,于是他故作装样,好像什么都没说又似乎什么都说了,那人粗人就躲了回去。这里表现出那工人似的粗人他的一切都是以老头子的言论为尊,老人说的话让他感觉犯了罪似的,他的思想上深受传统礼仪尊老的影响,但他误解了尊,不是老人说的都是真理老人说的都是正确,可以看出那个工人是生活在没有主见,愚昧麻木的精神世界里,他是怯懦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没有勇气直面真理,不敢去发掘新事物,因此他的人生是可悲的。他所代表的这一群体是可悲的。

1、内心愚昧无知,在《示众》里人们从两个人中间申着长长的脖子看着人群中的“怪物”,胖小孩以看着人头为乐,以满足其好奇心。秃头老头子以犯人衣服上的字卖弄文词以显示他的深奥和有知识、有文化。

2、精神极度空虚,“他们内心没有对理想的追求,没有是非观,对自己所处的悲惨的奴隶地位没有丝毫的自觉”[4]。在他们心中没有是非观,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惊天大事或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大事小事都和他们无关,他们不会对事件的正义或不正义加以评论,只会看其中有无热闹,热闹就是他们唯一的看点,就像狗改不了吃屎,那有屎就往那钻。《药》中杀害革命者夏瑜的场面,人们蜂拥而至,把刑场围个水泄不通,不会问夏瑜为什么被杀,只会看杀头好不好看,怎么杀更具有观赏性。像鸭子般伸长长的脖子往里伸。里面好像是有个大磁铁把这些人往里吸,等到戏剧结束他们便熙熙攘攘还不知足的散了。

3、唯利是图,极度自私。这不仅表现在上层统治阶级的身上,在下层民众亦是如此。在统治者看来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重,哪怕是别人的生命都比不上其利益。《阿Q正传》中把总把阿Q当做自己的升官发财的奠基石,把阿Q的生命视为草芥,在统治者眼里阿Q是没有作为人的应有的尊严,只是会讲话的工具而已。当阿Q进城回来之后有吃有穿“未庄的人”把他视为神仙,简直可以说是阿谀奉承,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都在谈论他,人们对他肃然起敬,当他的钱没了,新棉袄也换旧了,在们便不再如此,之前的敬畏立刻变成了鄙夷。

三、看客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看客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对公平正义的漠不关心,民主、自由对他们来说更是奢望;极度自私,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取审美价值,却从没有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示众》中车夫在围观巡警牵着犯人,当自己栽倒时切没有伸手帮助,自己拉着车在人群消失。《**》中七斤看着别人被剪辫子,自己被剪辫子时他周围也只有一群看客,《阿Q正传》阿Q偷看着吴妈被赵少奶奶抓起来打的时候,结果他自己却被的保问罪,不仅费了钱自己还被羞辱了一番。这些看客当中都是看与被看,然而不变的是都不会有人出手相助的,在“看客”心中是没有是非观念,他们自私自利,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表现,把国民这种内心孤独,精神空虚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沉睡已久的民众,只有民众清醒了,在当时是有其时代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

阅读让你笔下生花 篇6

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 读文言文就像读英语, 连写的什么内容都翻译不出来, 读现代文也根本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或情感, 写出来的作文语言干瘪无味, 思想内容空洞, 无材料支撑观点。即使有材料也是千篇一律, 有的材料还会出现常识性的问题。怎么克服这些问题, 让学生写作不难, 写出好文章, 这便是语文老师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光在形式上力求花样翻新那是远远不够的, 有的学生采用文言文的形式来期待阅卷老师的高分也已是常例, 见惯不新了。我认为写作时应另辟蹊径, 写出有意义的内容。不管是以自己为例还是以别人为例, 不管是写历史故事还是写现实生活, 都应独特而有个性,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善于联系, 展开想象, 深入分析, 还得有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这样的作文才有较强的生命力。当然, 新颖独特应当是用寻常的文体写出不同寻常的文章来。

什么是作文, 就是用文字把思想顺利的表达出来。成熟的思想和得体的语言除了和学生的阅历有关以外, 更重要的来源是学生的阅读量的积累, 当阅读达到量变到质变飞跃的时候, 学生做起文章来就信手拈来, 得心应手。所以我们首先应从阅读教学出发。

1广阅读, 多积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生或许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但至少要告诉学生阅读数量要多, 面要宽, 范围要广, 阅读的书类别要多, 要杂。光读还不行, 还得边读边有意识地理解、记忆, 即多“感”, 多“悟”, 让那些有思想、有意义、有文采的文章或优美语句库存在脑海里, 作文时信手拈来:要么巧妙的引用, 要么神奇的化用。王勃曾经化用过庾信的诗句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李白曾经引用过宗悫说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而出“长风破浪”的名句。阅读就是为积累作文素材作准备, 语文老师应该为学生广读书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给学生拟定阅读内容的范围、书名、杂志名、报纸名等等, 特别是经典名著要求要有计划坚持阅读。久而久之, 学生就养成了坐下来静心阅读的习惯, 这种习惯对学生将终生受益。作文时就把库存在脑袋中的无数素材精选出来, 精美的语句也就汩汩而出, 笔下自然就生花了。

2抓好课堂

高中生由于学习的科目多, 学习任务繁重, 很多学生就不会主动去摄取课外读物, 能获得的课外阅读信息受到限制, 怎么办, 语文老师就得抓好语文课堂,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利用好语文课堂, 特别是朗读课, 让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学生都动起口来, 本来语言文字学科, 都应该大声朗读。嘴读, 耳朵听, 脑袋想, 有时还得用手画, 时不时的用脚打拍子, 这才是五官全到的专心阅读的投入境界。长时间积累, 学生的语感增强, 领悟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也大增, 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做起来正确率很高,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增强, 作文时语言能翻新, 更能出奇, 得个一类作文分是没问题的。

3利用好教材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一篇篇课文就像数学教材中的一个个例子, 例子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选入教材的现代文都是名家名篇, 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语言结构都是精湛的, 所选的文言文更是千年的文化积淀, 千锤百炼的文化经典。将文言文阅读教学和作文结合, 充分利用课文例子, 让学生在阅读经典课文中获取素材, 掌握写作的技巧。

首先, 厚积薄发, 让课文成为作文素材的仓库。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组成部分, 现代文教学中, 会花很多时间来理清脉络, 归纳概思想内容, 分析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理解文章中的几个重要句子的含义。而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又会花很多精力来疏通字词, 翻译句子, 理解重要的文言句式。阅读的目标如果仅限于此, 我认为只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怎么办?针对学生作文时内容干瘪空洞, 材料千篇一律等问题, 我们可充分有效的利用教材中的现代文和文言文, 从课本中挖掘有用的素材, 帮助他们解决作文时无话可说的困难。

其次, 用写作促进阅读, 同时加深阅读理解。

教学中要读写结合, 把所学的现代文作为学生写作体裁的范例, 把所学文言文中的作者及作品人物的事迹作为学生写作的材料, 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就一篇文章的人物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比如学了《装在套子中的人》, 学生就写了《现代“宅男”PK别里科夫》《我为“宅男”代言》。无论是立意的角度, 剖析的深度还是语言的组织都别具一格。这样的操作可以就一篇课文续写, 学了《边城》他们续写出了一个既坚强又有生活能力, 还特别有爱心的翠翠。这样读写结合, 既省时又省事, 事半功倍。

浅谈写作教学中的笔下生花 篇7

关键词 写作教学 仿写 拓展 深化

一、汲取精华,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新教材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一)句式仿写。“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老师说的“生动具体”。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才会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作兴趣,有了写作欲望,自然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二)篇章仿写。篇章仿写是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可以模仿同一类素材的描写,在学习了《黄果树瀑布》后,仿写家乡的一处美景;学习了《广玉兰》《夹竹桃》,写自己熟悉的的一种植物等等;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结构,比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模仿文章的结构,从“书的来历”“书的内容”“读后感受”三个方面练写读后感;还可以模仿写作的顺序,如《金蝉脱壳》中“脱壳前——开始脱壳了——脱壳后”的描写顺序,《黄果树瀑布》中的“移步换景”等。

二、积蓄情感,拓展文本

教材中有些课文,想象瑰丽神奇,富有童心童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这时巧妙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练笔,除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灵性才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孩子们对于文中那个使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人物特别感兴趣,在他们的想象中,只有神仙才能做到这一点,顺着学生的思维,我在课的结尾处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练笔:“天上的神仙看到了这一切,他(她)会说些什么,请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1.仙会对小姑娘说什么?2.仙会对妈妈说什么?3.仙会对人们说什么?”

有学生这样写道:“神仙会对小姑娘说,你是爱的天使,美的化身,你纯洁无私的心灵像金子般美好。你向世人验证了一个真理——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有学生这样写道:“神仙会对妈妈说,你把无私的母爱给了你善良的女儿,你会好起来的,因为好人总会有好报的。”还有学生这样写道:“神仙会对人们说,爱心像钻石般闪亮,愿星星把爱心普照大地,愿人间拥有更多的爱。”孩子们“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在练笔中升华了情感。叶圣陶先生说:“立诚为贵。”如此说来,学生既“学作文”,又“学做人”;既“练”了“笔”,也“修”了“身”。

三、升华情感,深化文本

小语教材中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读后抒写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所学的课文内容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特有的情境。这种难得的“情境”已经为学生动笔作了极好的铺垫,打开了思绪的大门。这时,教师就要善于选择学生最感兴趣、最有话说、最易于抒发情感的地方着笔。选好了着笔点,还要考虑如何设计“话题”。是进行“角色移位”,站在主人公的角度直抒胸臆,还是以读者的身份来发表感想;是实话实说,讲曾经发生的故事,还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反思自己的行为,还是畅谈今后的打算等等。这些都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认真构想,巧妙设计。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会是相当感人的。如第十一册《小草和大树》一文的课后就安排练笔“你从夏洛蒂身上学到了什么?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下你的读后感。”或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与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设计练笔:“你想对勃朗特三姐妹说些什么?”学生在完成这两道练笔题时,必定会对文章再一次进行解读,会再一次感受勃朗特三姐妹的坚强,会再一次被三姐妹的坚韧不拔所震撼。

鲁迅笔下的故乡 篇8

“妈妈的,儿子打老子”拖着长辫子、戴着乌毡帽的阿Q,晃悠着长烟杆,油腔滑调地装着各种怪相,东张西望寻找着小尼姑;“我只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衣衫褴褛的“祥林嫂”拄着棍子,嘴里自言自语地喃喃絮语:“我只知道东山的狼吃人,没想到西山的狼也吃人……”孔乙己在酒肆的柜台边“研究”着“茴”字的四种写法……

这一幕幕鲁迅小说的场景,不是舞台上演出的话剧,而是穿插在“鲁镇”游客身边的“活剧”。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这是鲁迅最早在《孔乙己》上提到的鲁镇。作为他笔下的外婆故乡——鲁镇,究竟在何处?其实,鲁镇在中国地图上是找不到的,鲁镇是鲁迅小说《祝福》、《孔乙己》、《社戏》、《**》、《明天》等虚构的地方,而今的“鲁镇”是绍兴柯岩景区根据鲁迅笔下的“鲁镇”还原的一个乡村小镇主题公园,其间蕴含着旧时绍兴城镇的民俗风情、建筑风韵、自然景观,可以说是绍兴水乡的一个缩影。

鲁镇入口,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绍兴方言叫“行牌”,上书“鲁镇”两字,是鲁迅先生的手迹。一座石砌的.凉亭,坐落在镇门外,一旁是鲁迅先生坐在藤椅上的青铜雕像,比真人约大一倍,颇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神韵。

一走进鲁镇,但见粉墙黛瓦的古居、枕河临街的店铺、静穆庄严的寺庙、千姿百态的石拱桥、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纵横交错的深水巷,绍兴的桥文化、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扑面而来。豪华气派的鲁府、外土内洋的钱府、旧木板房的民宅错落有致,鲁迅小说中写到的鲁家祠堂、奎文阁、阿Q调戏小尼姑的静修庵和阿Q栖身的土谷祠,一一呈现在眼前。

“鲁镇”是绍兴典型的白砖黑瓦、一河一湖两街的建筑格局,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旧时“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船楫”的水乡古镇,只是这个“古镇”新了一点。

街口传来锣鼓声,鲁家的祝福队伍捧着供品走来了,鲁四爷依然还是那么神气活现,只是见到游客却是客气得很;一个水上陆地的双面戏台上,正在演出越剧《拾玉镯》,乌蓬船则载着游客闻声赶来……

被阿Q拽着进了鲁镇的一处赌坊,几名游客正在“天地人和”的赌台前,悠悠地押着宝。“鲁镇通宝”的铜板是随门票赠送的,终究只是一种游乐,完全没有了小说中押宝时的那种兴奋和颓丧。很快输完了手上的铜板,晃悠到赌坊对面的毡帽店,买了一顶乌毡帽戴上,回头跟阿Q比划了一番,似乎更有些鲁镇“居民”的感觉了。

跟着导游来到了鲁镇的当铺,门口墙上大大的繁体“当”字,写法颇有些不同,听导游介绍,这个字被称为“回头当”,是祝“当客”时来运转,回头赎当。

沿着石板“老街”走去,毡帽店、越瓷店、豆腐店、锡铂店、古玩店、贡品店、油烛店、茶漆店、当铺和钱庄……那些现代都市已经没有了的老店铺林立,而整条街上则弥漫着一股臭豆腐的味道,可见绍兴的臭豆腐还是蛮出名的。两边的酒家、饭庄中,黄酒、越菜、风味小吃的香味扑鼻而来,迈进路边的“西施豆腐店”。坐在曲尺柜台前,喝上一口冒着热气的豆腐脑,不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位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来。

镇上的鲁府,是按照鲁迅小说《祝福》中鲁镇鲁四老爷家的模样布置,其间的台门斗、天井甬道、大厅花厅书房内宅侧厢房,均是清末乡坤府第的模样设计。祝福大典、祥林嫂两次来鲁府帮佣,讲阿毛被狼叼去的场景,在这里逼真地再现。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 篇9

鲁迅对儿童形象的描述主要见于他的小说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当中。说起鲁迅的《故乡》、《社戏》, 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对那充满童趣的水乡少年生活悠然神往,会对一幅幅少年迅哥儿的生活图景陶然迷醉。鲁迅虽没有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 但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 却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儿童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鲜活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创造了一系列生机勃勃的儿童形象。如《故乡》中的少年闰土, 《社戏》中的阿发与双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等。

在《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章里也写到了一些各具特点的儿童形象, 如《猫狗鼠》中爱鼠厌猫的“我”,《阿长与山海经》 中厌恶规矩而喜爱淳朴善良的长妈妈的哥儿, 以及《五猖会》中对父亲要背鉴略而心情不悦的小主人公。这些形象经鲁迅之笔, 稍加点染便生动鲜活, 跃然纸上。

《风筝》 是鲁迅回忆散文集《野草》当中的一篇。其中写到一个和我截然不同的小兄弟, 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多病, 瘦得不堪, 然而最喜欢风筝, 自己买不起, 我又不许放, 他只得张着小嘴, 呆看着空中出神, 有时甚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他高兴得跳跃。一种儿童的天性, 爱玩的天性, 鲜明地被描绘出来。在尘封的什物堆中自做风筝的作者, 对童年的游戏多么渴望。

鲁迅借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坚定了他的这一儿童观,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二、鲁迅文学作品中传递着童真、善良、美好

鲁迅是一位全身心地关注着下层群众命运的作家, 他的小说不仅以严峻的锋芒剖析着下层群众的精神病态, 而且也以热情的笔触展现和赞美下层群众的美好品德。对于儿童的心灵之美, 鲁迅同样是欣赏的。在他的笔下寄托着对儿童性格心理的思考, 他的文字中无不闪耀着儿童心灵的纯洁与向往自由的光芒。

鲁迅先生以阳光的笔触对待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 描写了几近单纯的儿童心理和性格, 歌颂了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儿童们。

鲁迅撒播在少年闰土中的童心与童趣是随处可见的: 我日日盼望新年中那种对闰土热切期盼的眼神, 我和闰土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的一见如故, 我和闰土短暂生活的亲密无间, 我和闰土分别时无可奈何地大声哭喊。这些天真烂漫、可掬可捧的童趣, 多么撩拨孩子们的心扉。这些乡村少年敏捷而果断, 淳朴而无私, 善解人意而懂事。

“阿发, 阿发, 这边是你家的, 这边是六一公公家的, 我们偷哪一边呢? ”喜先跳下去了, 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 一面说道,且慢, 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 直起身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 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叫别人偷自家的豆, 唯一的理由是我们的大得多, 这是多么纯洁高尚、多么淳朴无私。

《社戏》 中的农村少年淳朴热情, 活泼可爱, 没有沾染上世故的那种无私品格, 婉转写来, 楚楚动人。特别是在《社戏》 的后半篇, 作者更侧重从农村儿童精神世界上去挖掘来自内心深处的那份美好。可以说《社戏》 是一曲农村孩子的赞歌。鲁迅以富有诗意的抒情笔调, 表现了他们聪明伶俐、勤劳能干、纯洁无私及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

鲁迅作品中反映童真、童趣的叙事声音非常多。如童年时鲁迅与闰土间的游戏, 和阿发他们去看社戏等, 这些童真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它是人的意识觉醒的重要部分, 更是作家们能分享相通的精神现象鲁迅作品中那些童真童趣的声音, 那些属于孩子时代的行为, 是儿童热爱大自然, 追求新知识,天真、幼稚、欢乐心理的见证。

三、在塑造儿童形象时, 鲁迅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这样的叙事视角更有一种亲历的味道, 更有一种亲切感。

《故乡》 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以后, 母亲提起闰土, 使作品中的我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二十余载的光阴并没有使他的记忆磨灭, 反而勾起了他对那段往事的回忆, 少年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了。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 如同和读者对话, 告诉读者他早年的经历, 很能打动读者。当然, 鲁迅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 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告诉读者他难忘的童年往事。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的国民, 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劳动人民不都是中年闰土的复制品吗? 愚昧、麻木、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他们的人性中缺乏的不正是儿童的生命活力吗?当然, 对于这一点鲁迅并没有绝望, 在《故乡》 的最后, 鲁迅写到了两个儿童的情景: 侄子宏儿和闰土的孩子水生, 他们还是一起, 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鲁迅也依稀看到了些许希望, “我”在朦胧中,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为了表达他对这种率真、淳朴、富于生命活力的儿童观的赞赏, 鲁迅的良苦用心不言自明。

当然, 鲁迅在描绘儿童形象时, 也有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故乡》 中的少年闰土,他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种哪吒式的小英雄形象是鲁迅所极力赞赏的,他是生命力的象征。鲁迅为了塑造好这一形象, 在作品中三次写到了项带银圈的小英雄, 反复地强调了鲁迅对这一形象的怀念与赞赏。

四、时间与空间

(一)时间: 成人世界与儿童视角

鲁迅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呐喊》于1921年出版, 此时鲁迅已经快 40岁了, 应该说已到中年。《朝花夕拾》则发表更晚。《朝花夕拾》这样回忆童年生活的美文, 充满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

鲁迅文学作品中描写儿童形象的语言都渗透着儿童的特点, 语言符合他们天真烂漫的特征和年龄特点。从少年闰土、阿发等儿童形象的话语中, 我们可以知道, 孩子脑中尽装着那些好玩的事物, 这是他们所感兴趣的, 符合儿童好玩的天性。

1.外貌描写:童真无价

《故乡》通过闰土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的土气外貌和带有浓重乡土俗语讲述的稀奇的事, 抓住名字、外貌和语言三个方面的特点,刻画了一个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乡村少年, 一个

浑身上下散发出泥土般淳朴芳香的少年闰土。这个少年, 土得质朴, 土得纯洁, 土得可爱, 土得富有魅力。2.语言描写:童言无忌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在沙地上,下了雪, 我扫出一块空地来, 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扁, 撒下秕谷, 看鸟雀来吃时, 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 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 角鸡, 鹁鸪, 蓝背。现在太冷, 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也捡贝壳去, 红的绿的都有, 鬼见怕也有, 观音手也有。

从少年闰土的滔滔不绝的言语中能知晓, 少年闰土是一个聪

明、热情、生气勃勃的小英雄。3.心理描绘:童心无邪

对于二十四孝图与无常 , 作家专门从儿童的心理方面去细致地刻画他们毫无功利的、鲜明的爱与恶, 从而使儿童形象的塑造更加完善。对于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 , 鲁迅让作品中的我

在心理上对它产生了由高兴到扫兴、以至反感的情绪变化。!活泼而诙, 鬼而人, 理而情, 可怖而又可爱的无常形象是作品中的我以及许多小朋友所喜爱的。同时也表明在儿童的心里, 他们把这一形象当成了心目中的偶像, 作为做人的标准。和无常开玩笑, 是大家都有此意的, 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 有人情要寻找真实的朋友, 倒还是他妥当。鲁迅再一次让这无常身上的人性美来映照儿童的童性美。

在成人世界呐喊彷徨的鲁迅在回忆起少年往事时显得温情脉脉。当然, 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与叙事时间并不是同步的。小说叙事往往对故事环节的关键段落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 而对无关紧要的情节一笔带过。这不均匀的叙事速度, 正是叙事的魅力所在。

(二)空间: 异乡漂泊与乡土记忆

鲁迅作品大多写于北京与上海这两座城市。但在异乡漂泊的鲁迅没有真正离开他的故土。他的作品带着作者故乡的味道,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绍兴地区浓郁的乡土气味, 风俗、习惯、文化, 全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作品《社戏》 显示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以江南农村为背景, 展现出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鲁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 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个偏远的海边的小村, 较少受世俗的浸染, 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淳朴气质, 是我的一方净土,又是一方乐土。

鲁迅把众多的儿童形象我、阿发、双喜、桂生等置身于充满泥土芬芳的江南水乡中, 是别有用意的。《故乡》中的江南景色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对故乡特有的描绘, 无不折射出故乡绍兴的特点。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虽然小, 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在地上或桂花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静悄悄地没有声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 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拍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耍, 喜欢探讨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和满足。作品中富有童趣的语言, 就像与知音对话, 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 “哥儿, 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 清早一睁开眼睛, 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 “阿妈, 恭喜恭喜。记得么? 你要记住, 这是一年的好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 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 “那么, 一年到头, 顺顺溜溜”此处描绘的正是绍兴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身为绍兴人的鲁迅, 把绍兴的浓郁乡土气味与儿童形象叠加在一起, 创造出一个充满童趣和生命活力的文学世界。

让学生“笔下生花” 篇10

家长的这些烦恼透露出这样几个问题:孩子怕写话,对于一个写话练习不知如何下笔,就是写了也是草草了事。这几乎成了大多数孩子写话的通病。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中提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真正将要求落实到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我要写

所谓“我要写”就是激发学生写话的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真正达到课标中所要求的“对写话有兴趣。”

1.活动设计。

比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说说写写”你喜欢吃的水果。如何让学生乐于写呢?可以创设 “猜对了有赏”小活动,对孩子们说:“炎热的夏天到了,许多香甜可口的水果也上市了,你们爱吃水果吗?”得到孩子们响亮的回答后我接着说:“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爱吃的水果,可爸爸妈妈却不知道,你让他们买什么呢?现在我们就动笔写出你最爱吃的水果,可是不能直接说出名称,要写出它的颜色、形状、味道,让爸爸妈妈猜一猜,猜对了就买。猜不出来你就要赶紧改正。”为了得到心仪的水果,我想每个同学都乐意写出来吧。

2.我写你看。

我们都知道作家写作是为了让读者阅读,从中获得审美享受。那孩子们为什么要写话呢?写话仅仅就是让老师批改得个“优秀”或“良好”吗?如果是这样,学生的写话兴趣必然大打折扣。可是如果我们让学生获得作家那样的写作愉悦感,使学生感受到我写的有人喜欢看,那学生的写话欲望将大大提高。

教师除了可以将学生的“佳作”在全班诵读外,还可以将好的写话打印下来张贴在班级的墙壁上,让每个同学都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我称之为“班级发表”。一周后再取下来装订成册;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写话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欣赏。

3.我的名言。

每次写话中,都有写得优美的句子,我常常将这些句子摘抄在小黑板上,后面标上作者的大名,美其名曰“我的名言”。这样的做法,确实让小作者们美了一番,以后写话更注意“遣词造句”了。

二、我写它

“我写它”其实是指让学生写有所写,而不是让学生无从下笔。除了每个单元的写话练习外,许多老师喜欢让学生写日记。确实,写日记能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注意搜集写作素材,培养写作水平。可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你的一句“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多写少都行”,表面上让学生有了写话的自主权,实际上学生会变得“无从下笔”,我到底写什么呢?脑子当中可能一团糟。还不如教师给学生指定话题,或写一天中一件特殊的事情,或来个课文续编,或写个想象童话等等,让学生的写话有所依托,有所依傍,这样才能写有所写。

三、我会写

让学生能够自信地说出“我会写”其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我通常采用这样的方法:

1.我写“下水文”。

教师写“下水文”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有了老师的下水文,学生才知道如何下笔,才知道如何写出一篇写话的开始,经过,结尾,如同幼儿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一句话,学生有了老师的“模子”,也能模仿出像样的作品来。

2.以课文为例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仅课文是例子,课文的标题也是个好例子。如二年级下册有这样一篇课文,题目叫“‘黑板跑了”,在对题目进行解题的时候,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写话中题目的重要性。于是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对孩子们说:“如果要你给这篇文章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有人说:“专心的安培”,有人说:“安培在街上”,还有人说:“把后壁当黑板的安培”等等。我一一耐心地写在黑板上,标上取名者的大名,当他们洋洋得意时,我话锋一转:“这么多的题目,编者叔叔们为什么用‘黑板跑了呢?”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我进一步引导:“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你想的是什么?你知道文章写的什么吗?再对照你们取的题目,会知道文章写的什么吗?”如此一引导,学生就能明白新颖的题目会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更能吸引人。再以写自己的妈妈为题,让学生练习,果然许多学生写出吸引人的题目:“妈妈变瘦计”、“我的疯狂老妈”、“极品老妈”等等。

不仅题目,课文的各种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有所涉及,并引入一些简单的写话,为三年级的习作打基础。

3.无限夸大榜样的力量。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写话训练中,此招同样适用。在平常的写话讲评中,我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从一个好词,一个好句子,到学生文章结构的掌握,我从来都是实实在在地由衷地表扬,甚至“这个句子老师都写不出来”这样话我也曾经说过。长此以往,学生模仿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得到的表扬也越来越多了。

在现今强调语用的语文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低年级的写话训练也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家长们的困惑会越来越少,孩子们必能“笔下生花”。

笔下的斑斓世界 篇11

你们好!

今天外面很冷,但会场里的气氛却异常热烈,此情此景让我感到分外激动。一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寒意袭人的季节,我满怀着憧憬,第一次来到古城南京,参加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而且很荣幸地成为特等奖获得者中的一员。去年的现场同样热烈,去年的我更是激动万分。我想今天第一次获奖的同学,一定与当时的我有着同样的心情。

回想去年,我本来是带着一种不太经意的心态,在一个阴雨的周末参加复赛的,却意外地获得了参加决赛的机会。决赛时,我也是抱着重在参与的想法来到南京的,却又意外地获得了特等奖。真是意外不断,惊喜连连。因此,“中学生作文大赛”真是一个舞台,一个创造惊喜的舞台。《初中生世界》给我敞开了一片天空———一片温暖而又明亮的文学的人生的天空,使我认识到,在这个舞台上,我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可以长袖善舞的演员;在这一片天空下,我是一棵沐浴着阳光雨露的小树,茁壮成长。

我很高兴曾经拥有过这个舞台,也很高兴曾经站在这个舞台的中央。我更高兴今天又来到了这个舞台,来感受这热烈温暖的氛围,聆听评委老师的教诲。还记得去年评委老师的谆谆告诫:在写作中,要更加关心社会、注重人性、回归生活。这告诫让我懂得了写作不能只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要深入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写作就是写生活。还记得去年评委老师的精辟见解:“好语文等于好人生。”这句话,让我懂得了语文和人生的关系,让我对语文的热情倍增。在此,我也想把这句话转送给今天在座的同学们,愿你们都有一个好人生。

同学们,我们正年轻,青春是我们最骄傲的资本。在这风华正茂的时光里,我们应该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挥洒青春的激情,感悟人生的真谛;把理想变成文字,把热血变为华章,把生活变成哲理。

《骨生花》的读书笔记 篇12

《骨生花》这篇文的原型并不是这样的,原先太太的脑洞是很温馨的(自认为)。

我写的《骨生花》跟太太写的不一样,我写的是一个被抛弃者对世界最后的信任。在我的设想中,二人并不是狩猎者与被狩猎者,他们的关系是一个告白者与被告白者的寄托。

告白者杰克,在被数次的伤害后,爱上了奈布,他眼中的奈布是个明亮的青年,坚强的笑与对别人的保护构成了最初步的“爱”。他是个可怜人:拥有明媚的`脸庞的他却最终化成枯骨。我写出这样的杰克是希望他能够遇上真正的爱,在我的笔下,他成功了。奈布・萨贝达,便是他此生唯一的爱。

被告白者奈布,他是个坚毅的战士。但是他年幼离开母亲,进入冷酷无情的军营。他是缺少爱的,不单单是母爱,他缺少的是能够包容他的爱。所以,当他听到杰克的告白的时候,他答应了他的告白。我希望他能够被爱,所以,我为他描绘了一个不成人形的爱慕者――杰克。

作家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 篇13

老师: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轻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似乎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学生:她那时正微低着头在看她的英语读本上的图片。漂亮的面容正似乎是风水先生手中的藤杖,它能使四面潜伏着的美立即显露出来。柔和的阳光在那一刹那 间似乎已变成了有知觉的生物;秋天也似乎忽然具有了一定的形象。像太阳约束着一切行星一样,这女孩使得天空、大气、光线和她身边的一切都围绕着她活动,而她自己却颟顸地、沉默地坐在那里,看着一本教科书上的图片。——[印度]泰戈尔《沉船》

孙少平:两个月的时光,他就似乎换了一副模样。原来的嫩皮细肉变得又黑又粗糙;浓密的黑发像毡片一样散乱地贴在额头。由于活苦重,饭量骤然增大,身体看起来明显地壮大了许多。两只手被石头和铁棍磨得生硬;右手背有点伤,贴着一块又黑又脏的胶布。目光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亮,像不起波浪的水潭一般沉静;上唇上的那一撇髭须似乎也更明显了。从松散的腿胯可以看出,他已经成为地道的揽工汉子,和别的工匠混在一起,完全看不出差别。——路遥《平凡的世界》

林黛玉: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红楼梦》

贝多芬:短小臃肿,外表结实;脸宽大,褐色而悲壮,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人为之震慑,兴奋或愤怒的时大张,奇妙的反应出它们的真正思想,目光往往是忧郁的;鼻子宽大,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嘴巴细腻,下唇常倾向;他的微笑是忧郁的,不愉快的,粗野的,为时很短;脸色变化无常,莎士比亚式的面目,常让人惊讶……——罗曼·罗兰《名人传》

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祝福》

安娜:当他回过头来看她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的闪耀着灰色的眼神亲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脸上,好像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像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沦斯奇已经注意到了已经被压抑的生气在他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的眼神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辩的微笑里闪烁着。——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鲁迅笔下的动物隐喻 篇14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隐喻定义为 “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 要么从种转向类或从类转向种, 要么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1]。 向来, 人们只把隐喻看作为一种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手法, 就如同“比喻”一样, 运用隐喻是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 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指出, 隐喻存在于生活中方方面面, “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 而且还存在于我们思维和行动中”[2]。 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由语言层面深入到思维领域, 逐渐认识了它的本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3]在人类发展的轨迹中, 人类一直与动物相伴, 熟悉了动物的习性和特征, 在想表达一些超出自身经验范围的抽象概念时, 便“乐于将动物的习性和特征 (源域) 来理解和体验人类及人类相关的事物 (目标域) , 以熟悉的具体的经验域。 ”[4]———这便实现了不同概念间的意义转换。

鲁迅作品中经常刻画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动物, 如“叭儿狗”、“猫”等形象,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这并不是简单地描摹动物, 而是一种隐喻。对鲁迅笔下“动物世界”研究, 最早始于钱理群先生, 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就在《心灵的探寻》开辟《人与兽》 一章, 提纲挈领地提出了鲁迅作品中的人与兽的关系, 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观点。

他指出鲁迅代表的“五四”那一代人的人性观———人是进化的动物, “兽性神性结合起来就是人性”。鲁迅在《略论中国人的脸》 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概括出西洋人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不同“人+兽性=西洋人”, “人+家畜性=某一种人”[5]

钱理群梳理出鲁迅作品中三组“兽”的系列形象:猛兽, 小动物, 处在猛兽和小动物之间的, 和人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如狗、蚊子、苍蝇之类。他认为鲁迅对猛兽、凶鸟的讴歌赞颂, “怪鸱的真的恶声, 它们使我们在震悚、警醒之余又嗅到一股股黑暗朽腐之物死亡的气息。 ”[6]实际上是对野性的呼唤, “肯定与猛兽、恶鸟相契合的人物的原始生命力与野性。”[7]而鲁迅对小动物的态度, 则是体现了鲁迅作品“爱”的基本母题, 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 在鲁迅的《兔与猫》中, 黑猫吞吃了年幼的兔仔, 鲁迅发出“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 那么, 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 毁得太滥了”[8]之叹, 表现了鲁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博爱精神, 而这种生命意识的另一个重要的一面是强调“弱者, 幼者本位”。 对于第三种意象“诸如猫、狗、苍蝇、蚊子之类, 鲁迅就止不住内心的愤怒和蔑视之情”[9]。 钱理群认为这是处于 “对幼雏的一往情深”, “对猛兽的无限神往”之间的中间型状态。 但是《和中学生谈鲁迅》、《人与兽鲁迅的艺术世界》二文只是勾勒出一个体系, 但都未能具体展开, 深入分析, 描画出鲁迅艺术作品的人与兽的世界。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 靳新来陆续发文, 最终形成了《“人”与“兽”的纠葛— ——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一文, 被评为“直面鲁迅笔下的动物世界, 从一个被鲁迅研究界长期忽略的角度选题, 却成功地破译了鲁迅的生命密码。”[10]作者延续了前人的观点———鲁迅对“人”的思考和表现, 是与动物比照中进行, 同时, 反复地分析、梳理出动物意象体系, 但作者也指出“无论是人物形象系统还是动物意象系统, 本来就是后人发掘出来的, 而不是鲁迅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存在着的兽的世界”[11]。所以不存在一一对应, 我们需要做的是就是将这不刻意构建的兽的世界描绘的更加清晰。

二、鲁迅笔下人兽并行世界中的动物隐喻

“为我自己, 为友与仇, 人与兽, 爱者与不爱者, 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 火速到来。 ”[12]在《野草》的序言里, 鲁迅已提到“人与动物”并行的世界。据靳新来统计, “《鲁迅全集》中提及的飞禽走兽大约有200种左右。 其中好大一部分是作为文学意象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 这些动物以‘象’的形式显现, 但又不是单纯的指涉某种动物的符号代码, 而是其中蕴含了‘象’外之‘意’。 ”[13]鲁迅是以兽来象征人, 以动物界来隐喻整个社会, 就像是寓言故事般, 在诙谐或者讽刺中寄予对社会的思考。 动物隐喻的意义所在, 在其他文本中已有所表达。“其实人禽之辨, 本不必这样严。 在动物界, 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 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 它们适性任情, 对就对, 错就错, 不说一句分辩话。”鲁迅在《狗·猫·鼠》中强调了人要像动物学习, 像它们一般真诚, 真性情, 直截了当。 鲁迅对“人与兽”关系的见解即:叙述动物的个性和野性, 实则是为了激发人性, 希望唤醒与张扬人性。

鲁迅一方面敢于针砭时弊, 另一方面, 也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 然而在言说时候却陷入了“当我沉默着的时候, 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 同时感到空虚”[14]的难以言说的痛苦。 又因为自己的思想中有过多的黑暗的一面, 但是不愿意将这种“黑暗”传递给年轻人———“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自己却只能葬身在黑暗的闸门之下。 ”[15]所以用一种模糊的语言来叙写自我, 完成了包含全部“鲁迅哲学”的, 由象征、隐喻构成的散文诗《野草》。鲁迅经过反复的分析、推敲, 将深邃的文化内涵寄寓于动物形象, 形成“鲁迅式”的动物隐喻。 我们一方面应将这一系统的动物世界与具体时代语境相联系, 另一方面要与整个鲁迅思想相联系, 才能把握动物意象的社会文化意蕴。 在本文中, 我们只讨论几个较为核心的动物。

(一) 自我色彩的动物隐喻———狼、猫头鹰

狼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在许多神话传说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同时它也是某些部落先民所崇拜的图腾物。 当远古时期的人们“开始思考人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 把人力不能解释的现象奉作‘图腾’来崇拜。”[16]狼作为一种强悍凶猛的生物, 有人无法比拟的能力, 先民怀着敬畏和恐惧, 将其作为图腾崇拜。 在古代中国, 北方游牧民族以许多狼的神话来表达这份崇拜。 但随着人类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 以及北方游牧文明在与中原农耕文明相融合过程中占劣势。 所以代表反叛不安分激烈的游牧精神的狼则遭受了冷遇, 狼的形象由正面走向反面。 狼以“不详”为核心内核, 衍生出多种意蕴:奸诈、凶狠、贪心等。这种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狼也因人的厌恶, 逐渐被忽略, 淡出了文学作品。 但是新文学一开始, 鲁迅就以一篇《狂人日记》将狼引入了人们的视野, 并在后来的《阿Q正传》、《孤独者》、《铸件》中均出现了狼的身影。 鲁迅打破了人们对狼的固有偏见, 转而强调的是狼身上原始野性, 他希望将这种蛮性的血液注入到蒙昧沉睡的中国人的身体中去。 同时, 鲁迅也强调狼身上的如启蒙者般孤独与自尊气质。 《孤独者》里的主人公魏连殳像一匹受伤的狼, “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 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17]魏连殳是鲁迅的孤独心灵的另一面, 所以狼也即鲁迅自己的化身, 是五四时期的启蒙知识分子在无人回应中悲鸣、嘶吼, 狼就象征和隐喻他们。

友人曾给鲁迅“猫头鹰”的绰号, 而鲁迅也乐于接受。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中, 猫头鹰和乌鸦一样, 是不祥之鸟, 它预示死亡、凶事的来临。《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鸱枭鸣衡扼, 犲狼当路衢。 ”在这里鸱枭、豺狼, 都是比喻小人。然而, 鲁迅却背道而驰, 以诗赞誉猫头鹰, 并以之自称“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 报告着大不吉利事, 我的言中, 是大家会有不幸的”[18]。 鲁迅不愿发无病呻吟, 或粉饰太平之声, 而发猫头鹰似的“恶声”来唤醒麻木沉醉的世人。

(二) 奴性代表的动物隐喻———猫、狗

鲁迅承认过自己是“仇猫”的, 也必痛打“落水狗”。 他对猫的“仇恨”, 从《猫和兔》便可看出, 在《狗·猫·鼠》中也光明正大地列举了自己仇猫的原因: 它欺凌弱者, “与人们的幸灾乐祸, 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19], 它总是“一副媚态”。 猫作为一种文学意讽刺的是有奴性的现代知识分子。通过对猫残忍吞食兔子和杀害小隐鼠的故事, 鲁迅批判的是猫的凶残和虚伪。 猫表面温顺和善, 内心残暴凶狠, 对于生命肆意玩弄, 但又装模作样媚态十足。 在这篇文章中, 鲁迅看似只是说猫, 实则穿插着对道貌岸然的“绅士”“学者”这些正人君子们虚伪本性的批判。

“叭儿狗”“鹰犬”、“洋大人”的“宠犬”、“丧家犬”等等狗的形象在鲁迅作品中一一出现。 鲁迅将狗形象中的各种性格特质和象征意蕴与社会中某些类型的人物相联系, 成为一种“社会相”类型形象。 种种“狗相”形成了“中国现代社会走狗”类型展。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说:凡走狗, 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 其实是属于所有资本家的, 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 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走狗的唯利是图, 势力被批驳地无遗。 鲁迅最痛恨的狗应该是“叭儿狗”, 它“虽然是狗, 又很象猫, 折中、公允、调和, 平正之状可掬, 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 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狼丧失野性后便成了狗, 而叭儿狗是所有狗中最腐化堕落的。 鲁迅以此讽刺的是依附权贵、摇尾乞怜的知识分子。 无论是“猫”还是“狗”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奴性人格”的代表, 隐喻堕落退化的, 丧失脊梁的奴性知识分子。 除此之外, 任人宰割的羊所代表的盲目无知的民众, 文本中出现的其他弱小被欺凌的兔, 鸭等弱者形象均是鲁迅 “爱与怜”的对象。

三、人兽并行的动物隐喻对其他作家的影响

继鲁迅之后, 越来越多的作家通过人兽并行的写作模式来控诉和反抗社会的黑暗。 作家善于从兽的角度出发来审视人类世界, 以一种隐秘讽刺的方式来批判人的社会。 这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理念。 周作人, 作为鲁迅同时期的作家, 也是鲁迅最亲密的胞弟, 他的“浮躁凌厉, 平和冲淡”的写作风格与鲁迅大有不同, 但是他的笔下也创作了一个“草木虫鱼”的世界。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 周作人以“草木虫鱼”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小品文, 开辟了自己的文学园地。 周作人在《草木虫鱼小引》中写到:“有些事情, 固然我本不要说, 然而又有些是想说的, 而现在实在无从说起。 不必说到政治大事上去。 即使偶然谈谈儿童或妇女身上的事情, 也难保不被看出反动的痕迹, 其次是落伍的证据来, 得到古人所谓的笔祸。 ”在无法畅所欲言, 发声必招致祸端的年代, 周作人只能将所欲之言转换深藏在看似平淡之语中, 所以我们在读《金鱼》、《苋菜梗》等散文时, 仍能体会到看似消闲文字背后的批判意味。 胡适也评价他:“用平淡的谈话, 包含着深刻的额意味。 ”尽管并未如鲁迅一般形成完整系统的动植物隐喻世界, 但也是将动植物引入文本, 作为主题来展现现实社会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 “周作人用代词‘他们’而非‘它们, 可见作家从人称上就为“草木虫鱼”巩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人学理念”[20], 有别于古典文学的对动物缺乏人性关怀。

人与兽平行叙事方式, 实则是寄寓意于动物。 从许地山以蜘蛛补网表达宗教情怀的 《缀网劳蛛》, 到梅娘以 “鱼”、“蟹”喻女性生存困境, 以老马“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写出当时人民的悲惨命运的臧克家, 现代文学的人兽平行叙事就从未中断过。 而延续到当代, 以动物叙事的文本层出不穷, 八十年代寻根作家, 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韩少功的《飞过蓝天》、李杭育的《最后一个鱼佬儿》、张承志的《黑骏马》、高行健的《野人》, 九十年代一批长篇小说, 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怀念狼》、二十以世纪初, 姜戎的《狼图腾》、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以及系列小说, 红柯的西部小说, 杨志军的荒原系列等, 这构成了一个范围广博而有章可循的文学图景。

上一篇: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教案下一篇:卢家巷实验学校2006年——2007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