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在笔下流淌

2024-10-12

快乐在笔下流淌(通用4篇)

快乐在笔下流淌 篇1

说到作文,许多孩子为之头疼,教师们也怨声载道,原来丰富多彩的作文,却成了苍白无味的蜡团,造成了目前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的最直接原因,作文与快乐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是很难共处的两个词。而真正想让学生的作文焕发出生命力,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对此,本文将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满腹诗书文自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有重大意义。“胸藏万汇凭吞吐。”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作文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其中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鲁迅先生也曾告诫文学青年,好文章是靠读好书熏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要把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同时考虑在内。

二、真情触动言自实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主张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把课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也学得有情有趣,使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引导他们捕捉生命的真美感受,倾诉于作文之中,使学生产生“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的情感,表达当然不成问题了。

三、学以致用笔自勤

美国的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他们自己的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与社会、生活是沟通的,注重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

把写作任务交给全体教师,是习作教学的新理念。语文教师若能与各科老师一起合作,把各个学科整合在一起,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作文教学将散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四、评语鼓舞劲自足

作文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不应只是评价学生作文的好坏,而应立足于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写作档案是体现了先进评价观念的一种评价方式。杜威说:“教育即成长。”建立写作档案的评价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它不但记录了学生的写作体验,而且使学生能够具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习作档案建成后,再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班报、校广播台、市广播台、杂志报刊进行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往后作文的强大动力。

快乐在笔下流淌 篇2

当老师说到这一情况时,没有人有什么激动的反应,似乎早已习惯。但是在那平静背后,又有谁会知道,我们内心的激动?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

那一天,我们同学都十分激动,早早到了学校,有的在玩自己带的陀螺、游戏机等玩具,有的在和同学热烈地讨论着。因为我们的过分激动与兴奋,导致那半天的时间,就像一桶水一样,悄无声息地流走了。不过就算是这么短短的半天,也是我们最期望的时候。就让我来写一写我的收获吧。

时间流逝得飞快,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受到了,但是往往最期望的就是最容易消失的,春秋游那么短的时间,真的可以称作流淌的快乐了。

来到八卦田,看到崭新的气象,真想永驻不去,可是时间不允许,匆匆欣赏之后便开始吃起了零食。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时间如此无情呢?春游那天,我终于想到了答案:不是时间无情,是我们不够知足。怎么说呢?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人的欲望是一个黑洞。想到黑洞是因为同学们在路上一直在讨论黑洞,我由此而联想到了人的欲望。你给这个黑洞更多它想要的,它便更想要更多。人的欲望就是这样,你越对它好,它就对你越苛刻、要求越高。从而,我们就能够感到流淌的快乐是多么令人珍惜。

光光珍惜有什么用呢?还是尽情地享受、玩耍吧!看吧,来到了指定地点,大家找好位子,铺好布,就开始吃起零食、喝起饮料来了。我也和他们一样,尽情地吃啊、喝啊,直到觉得厌烦。这么珍惜时间,或许就是在抓住流淌的快乐吧!10:30,我和陶笑蕾、吴以雯开始吃起了正餐:哇哈哈八宝粥。我们三个东逛逛西逛逛,能够那么悠闲地吃,那么悠闲地逛,真是太开心了!陶笑蕾说:这次春游最开心了!哈哈,我们都这么觉得哦~不知不觉,肚子饱了,零碎地吃完一些零食后便开始了玩耍之旅。

看见刘铭楷、柴浩哲在玩空竹,我们都围过去看,连钟老师也跃跃欲试,开始了第一次的试炼。没成功没关系!再来一次!终于,老师能够掌握好长时间了。我们都暗地里为她祝贺。虽然是别人,但是从这里,我又一次领略到了坚持的成果。坚持多么可贵,尽管它是谁都能够做到的,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坚持过呢?

那一刻,我感到了,匆匆的时光为我而停留了……

这几个道理,是在一个短短的春游中得到或者更深地领悟的。别小瞧这个让小孩子和大人放松的日子,其实你只要认真,从一个乞丐身上都能发现含义深刻的道理。你说是吗?

这次春游我十分高兴。或许我的性格不太适合写这些十分活泼的场面,但是相信我能够写出一个不一样的春游!

让情感的小溪在笔下流淌 篇3

关键词读书氛围读书时间个性解读

某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和学生共同学习《天鹅的故事》一文。我按以前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我满以为学生会有这样精彩的表现: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学生逐渐走进文本,在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体验。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余的只充当听众,整个课堂气氛沉闷不堪,让我感觉很压抑;我不知道哪儿出了问题。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阅读交流时,因为少数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的发言,或者是教师不经意间的一种倾向性的评价,瓦解了那些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刚刚形成尚不能确定的只言片语的感受,使他们习惯性地放弃了自我,否定自我,被动地接受了老师或同学的观点。“如果他们只是充当恭敬的聆听者的角色,就会迷失在词语的密林中,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掉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更不能深入文本,体验文本,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含英咀华,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呢?我想,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其情感的小溪在笔下流淌,不失之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营造读书的氛围

读书,需要琅琅的读书声,更需要静静的读书氛围。我们的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这“人文情感”就渗透在语言文字中。如何让学生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凭教师的分析讲解达不到最佳效果,靠小组合作也不能代替。因为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学生“潜心全文”,需要学生直面教材,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淀去解读,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去领悟。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气氛难以让学生“悟”出真谛,只有在静静的读书氛围中,全体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对话。

次日,在教学《蚁国英雄》一文时,我不再按部就班,一改自己以往的常规教学步骤。上课伊始,我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蚁国英雄》这个故事。同学们听后,都流露出了惊讶、震撼之情。我未作任何评价,也未让学生表达,说:“让我们默默地读课文,从文字中去感受,把自己的想法或体会写下来。”顿时,教室里一片静寂,学生们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课文……我和学生一样在默默地读着课文。偶尔,我抬头扫视一下全班,只见同学们有的静坐不动、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咬着笔头沉思……又一段时间过去了,同学们奋笔疾书,一段又一段饱含深情认识深刻的文字倾泻而出……生1:“蚂蚁身躯很小,在一般人眼中它们是‘区区弱者’,其实课文告诉我们:它们是强者,是英雄,它们敢于同不幸的命运、天大的灾难去抗争。我们人类应当以它们为楷模。”

当学生处在这样的空间和时间里,读书的氛围就形成了,这个氛围中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极易走进文本,达到“文我合一”,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情感得以共鸣,情感的小溪在笔下自然地流淌……

二、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构建个性阅读的平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让阅读真正体现学生个性化行为,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倘若教师给全体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用笔表达出来,那么学生就会不再把学习语文当作“尖子生”的专利,自己也不再是语文学习中的旁听者,而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

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我问:“在平时生活中,你是最弱小的吗?”几个学优生迅速地举起手来:生1:“(沾沾自喜)我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我不是最弱小的。”生2:“(充满自信)我每门功课学得都很棒,我没有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因此,我不是最弱小的。”望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欣慰地地笑着,并夸奖了他们一番。突然,我发现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部分学生却都低垂着头,默不作声,仿佛害怕我叫他们发言。我反问全班同学:是否弱小,难道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吗?再次默读几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写下来。老师等待聆听你们的高见。同学们翻开课本,又一次默读起课文来,那些开始懵然、羞涩的同学都拿起了笔:生5:“萨沙保护了野蔷薇,他不是最弱小的。我经常保护小同学,帮他们系鞋带,系红领巾,不欺侮他们……我也不是弱小的!”……

这样,“个性阅读”的平台就会构建成功,在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学生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静静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中,学生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情感得到升华。

三、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刻

当我们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并交流时,学生的语言往往是零碎、不完整的,甚至是词不达意的。鼓励学生适时记下所思所感所想,在反复思考、集体交流后,凭借有形的文字进入深层的思考、推敲、揣摩,对原文删改、补充、调整,学生就会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思维走向深刻化和有序化。

让真情在笔下轻轻流淌 篇4

一、大胆参与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

“生活中不是缺少真情, 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生活, 用饱满火热的激情去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真情。比如, 经常与亲戚朋友交流, 多留意季节的变化, 学会倾听来自自然的声音, 多听听音乐, 看看表演等。这样才能获取活生生的写作材料, 从而深深地打动自己, 用饱含真情的笔触去讴歌。

例如, 2010年枣庄市的中考作文题是《发现诗意》, 有一位考生就非常善于观察生活, 她捕捉了生活中的典型细节, 凭着一颗纯真的赤子情怀打动了阅卷老师。她在文中写道:

记忆里, 母亲总是在我埋头读书时, 从身后递来一碗樱桃。樱桃上还沾着细密的水珠, 而一缕缕绽放的香气充溢着我的鼻腔。

“吃吧, 孩子!”母亲笑着说, 用手拈一粒, 放入我的嘴巴。那是粒笑盈盈的樱桃, 在白炽灯晶莹的光芒下, 像一颗小小的红心, 更像一位撑开丝绸红伞, 翘足而望的姑娘, 有着含羞掩笑的娇媚。

……

放下书, 我来到厨房。母亲正洗着樱桃。她个子不高, 踮着脚尖, 头伏在小绿盆中, 正用手指一个个仔细摩挲着樱桃们的小脸。母亲微笑着把灰头土脸的它们扮成了霓裳红妆的仙女, 晶莹的小水滴在樱桃红彤彤的脸蛋上起舞。

小作者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她以“樱桃红了, 艳若赤玉”“苹果黄了, 灿若阳光”来领起构架全篇, 最后点明题旨, 阐释了“母亲是一首最甜最美的诗”。文章写得情真意切, 句句含情, 感人肺腑, 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 这是本文获得满分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 要让学生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生活, 去观察高山流水, 去感知风花雪月, 去体验世态炎凉。这样才可能写出令人感动不已, 充满真情的作文来。

二、引导学生找准动情点, 写自己的生活

学生生活中的感受是真实的。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化大为小, 找准动情点, 写自己的生活。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才会说真话, 抒真情。作文中显现真情的内容不一定都是大事, 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善于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就可以挖掘出真情。有时, 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声轻语、一次微笑, 就有着丰富的内涵, 让学生写出富有真情的文章来。

例如, 以《回家》为题写一篇文章, 我引导学生找准动情点, 于细微处见真情。有一名同学这样写道:

每次周末回家, 妈妈的身影会准时地出现在村口, 当我和母亲一进家门口, 准会见到一碗热乎乎的饺子。那一个个像小天鹅似的的饺子, 看着就让我心动, 里面馅更是天天变换着式样。品尝着饺子, 户外带来的寒气顿时无影无踪。几口热汤下肚, 一种家庭的温馨便渐渐地从心头升起。

从一碗饺子里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一片浓浓的关爱。这里他采用的是化大为小, 找准动情点的方法, 使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溢着感人至深的情愫, 恰如其分地把真情实感流诸笔端。

三、引导学生用凝练、饱含感情、富有意蕴的语言来抒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凝练、饱含感情、富有意蕴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只有学生胸中有情, 才有可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某些优秀学生的作文, 语言表达能力很强, 往往善于运用凝练、饱含感情、富有意蕴的语言来抒发真情。他们一下笔, 诗意一般的句子便从笔底轻轻流淌出来。例如, 2010年枣庄市中考满分作文《发现诗意》, 最后有这样几段:

我仔细洗着, 照母亲的样子揉着苹果的每一个角落, 苹果痕中的土灰洗去了, 母亲的指尖摩出苹果的笑声, 它们金黄的躺在篮中。

我也笑了, 却见母亲粗皱的手擦过, 眼际是道道鱼尾纹。

皱纹, 你是岁月的痕吗?

啊, 樱桃红了, 苹果黄了;岁月如诗, 母亲老了!

母亲啊, 在女儿的眼中你便是一首最甜最美的诗!

篇末情感的升华油然而生, 余韵悠长。这精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抒发了浓浓的母女之情, 细腻柔婉的文笔足以让读者的心灵深深为之触动。富有意蕴的语言, 来自于作者对语文的热爱和平时的勤学苦练。

四、引导学生写真事, 激发说真话的愿望

庄子曰:“不精不诚, 不能感人。”作文要感人就必须有真情实感。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 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 只要符合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视为“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写真事, 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 即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来。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说真话的愿望, 时刻关注学生心灵与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只要教师善于激发, 相信学生定会用自己的话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比如, 今年中考前, 我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为激发学生的情感, 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来, 我们初三级部组织学生观看了《让生命充满爱》的视频, 观看时有很多学生感动得泣不成声。回到教室, 我让他们趁热打铁把自己脑海里印象最深的镜头、或最感动的情节写下来, 然后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大家纷纷拿起笔, 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 所有学生都写好了, 并且效果出乎意料。有几个平时咬断笔头也开不了头的同学, 这次居然能写出感情浓郁的文章来。还有几篇作文写的是对父母深情的呼唤, 一声声, 一句句, 催人泪下, 重重地叩击着人的心灵。这种以视频感染激发学生说真话的做法是以往写作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上一篇:教师职业的魅力论文下一篇:模拟器和虚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