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生活在方城

2024-06-24

快乐生活在方城(精选6篇)

快乐生活在方城 篇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与渴望, 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情境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体验者, 用自己的策略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 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

一、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 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 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 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 等等, 再现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涉境体味,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 我借助教学课件, 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旧知识, 产生新问题, 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明确自己的角色, 学习效率很高。

二、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 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 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 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 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 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我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厌倦感,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给孩子选择学习的权利, 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至于选择怎样的学习内容、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 这都是教师的权利, 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指令性的活动, 学习就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一系列任务。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 我首先为学生创设“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一研究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从而让学生产生迫切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这一问题的欲望与需要, 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产生疑问, 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问题, 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加以验证, 说明、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当规律得以发现, 猜想得以证明时, 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学生无比激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习生活做到“学有兴趣, 学有方法, 学有疑问, 学有主见, 学有时间, 学有伙伴”。

四、让孩子把握学习的时间,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 教师惟恐学生的研究不如自己讲得精, 使课堂时间的主动权仍为教师所拥有, 教师的讲解仍占有主要地位, 不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 我给学生一些小木棒, 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三角形。在拼三角形时, 有的可以拼成, 有的不能, 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 并通过指引, 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 解决问题。确实, 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个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 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 不仅仅要“学会”, 更要“会学”, 让学生再次亲身经历“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 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 让学生品尝探索后成功的欢欣。

五、给孩子学习的机会, 让孩子体验数学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中, 有这样一组数据:

能拼成6、8、9 3、9、7 10、5、9

不能拼成1、2、8 4、8、3 5、6、14

让学生把自己能拼的及不能拼的数据照样子写入数列中, 这样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 开始自发讨论、研究、寻求规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 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规律便在愉快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

六、给孩子自主的学习的方式, 让孩子学会共享

在学习方式上,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通过讨论、争辩, 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小组的组合上, 没有必要指派学习小组, 让他们进行自由组合, 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自愿组合、自愿分工、自愿选择汇报的方式,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成员在民主平等的合作中坦诚相见, 合作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合作与讨论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 学生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总之, 从学生的发展来说, 构造快乐课堂, 让学生享受数学生活, 这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 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把准学生脉搏, 进入学生内心, 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快乐生活在方城 篇2

舞蹈作为人体的艺术,是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以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表演艺术。它与音乐紧密相连,是音乐的姊妹艺术。在学校教育中,更是常将其列入音乐教育范畴。

笔者自2004年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开设拉丁舞社团,六年的实践证明,拉丁舞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艺术表现力,更具有益智的作用。

一、拉丁舞教学——独特的美育功能

美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康的强大源泉。”美好的事物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吸引力的,爱美是人的天性。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拉丁舞的本质就是美,美的舞姿、美的音乐旋律、美的服饰、美的灯光、美的造型等等。这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教育,使学生在成长期对美有了直观的认识,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美好的记忆,从而为他们从小树立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奠定了基础。

1. 形体美

拉丁舞作为一种来自拉美地区的舞蹈,它不仅广泛地吸收了现代舞、古典舞中的一些节奏感强、有力度的动作,同时还加以优美、欢快的音乐伴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是一种极富艺术感染力的舞蹈。

在拉丁舞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女生展现女性优美线条,做到柔中有刚,刚中带柔;男生展现绅士风度,舞姿要求彪悍刚强,气宇轩昂。这种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采用不同形体训练及不同气质要求的教学方式,更完美地塑造了男、女生独特的形体美。例如:在教学斗牛舞时,要求男生想象斗牛场上舞动着红斗篷的情形,用心塑造一个阳刚聪慧的斗牛士形象;而女生则想象自己时而是一头野性十足的牛,时而是斗牛士手中的红披风,表现出不易被征服的西班牙女郎那高贵而美丽的形象。

2. 内心美

首先,拉丁舞教学有利于完善学生个性。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精神面貌。人的个性是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生活和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有的学生个性孤僻,缺乏竞争意识,自卑。而拉丁舞风格奔放,特别具有节奏感,在轻松欢快的舞蹈中,有利于学生忘掉失意与压抑,尽情享受拉丁舞带来的欢乐,发泄郁积多时的低沉烦闷情绪,使人具有更强的活力和良好的心态。

其次,拉丁舞教学有利于建立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拉丁舞常常是双人或群体参与舞蹈,要求舞者与舞伴默契配合,任何一个人不认真,动作不协调,都将影响甚至破坏整体艺术效果。例如:在教学斗牛舞时,男生作射花镖刺牛的造型时,女生就应俯身弓背,展开后背肌作被刺状;当男生作舞动红披风造型时,女生则应机敏地跟随,就像男生手中的红斗篷;当斗牛士凯旋时,女生则是西班牙女郎,动作高贵而美丽。只有用心灵去舞蹈,才能达到舞伴之间思维和动作上的同步,做到风格表现一致,音乐处理一致。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一种自觉遵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

二、拉丁舞教学——增强表现力的源泉

艺术表现力,简言之,就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感染力。拉丁舞教学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表现力的提高

没有音乐,舞蹈就成了空架子。完美的肢体动作配合完美的音乐才构成完美的艺术体现。由此可见,音乐能激发学生舞蹈时的情感,而舞蹈能在视觉艺术上诠释音乐的精髓。例如:伦巴音乐多为4/4拍,曲调缠绵委婉,在练习时,只需抓住乐曲旋律的特点,即强拍落在每小节的第四拍,舞步从第四拍起跳,由一个慢步和两个快步组成,就能很好地展现出伦巴舒展优美、婀娜多姿的风格。又如:牛仔音乐带有爵士乐风格,旋律欢快、强烈、跳跃,节奏感强。因此,在舞步上需突出活泼、敏捷、跳跃,追求舞姿上的轻松、热情、欢快。只有充分感受音乐,在音乐中尽情地想象,把握好音乐的节奏,掌握其情感基调,才能激发学生舞蹈时的热情,使其表现于动作之中。

2. 动作表现力的提高

完美的身体姿态是增强表现力的重要途径。拉丁舞教学正是通过对“手、眼、身”的训练,从而展示出最美的一个点、一个面、一条线和优美的身体动作。“手”是形意的舞姿,是舞姿的最大拓展与延伸;“眼”是表演的灵魂,是角色内心活动的窗户;“身”是体态,是体现动作韵味的关键。这些训练能帮助学生改善身体姿态和表演技能,培养其内在气质和赋予内涵的外部动作表现。正所谓,身体姿态能够帮助学生“说话”,帮助暗示自我,从而为表现力添上重重的一笔。

3. 表情表现力的提高

在拉丁舞教学中,强调“溶情入舞”。要在热情奔放的舞蹈中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就需要有自信、自然而丰富的面部表情。如:桑巴舞需要热切的眼神和热情的笑容;牛仔舞则需要活泼快乐的面容。恰当的情绪体现,自信的个性流露才使舞蹈更有感染力。

三、拉丁舞教学——开发智能的金钥匙

拉丁舞表演,既要求学生身体各部位协调一致,与舞伴配合默契,同时又需要思维和听觉、视觉的完美统一。所以,学生每学习一个拉丁舞套路,就是对他们智能的一次有效开发。

1. 拉丁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一个完整的拉丁舞套路常包括十几甚至几十个动作,一个动作做几拍,需要重复几次等,都需要熟记于心。舞蹈中的音乐是变化的,舞蹈的动作是变化的,舞蹈的情感是变化的,要想表演好,必须记住所有的变化过程,必须倾注所有的感情。可见,以此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 拉丁舞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牛仔、斗牛、桑巴等多种舞蹈。不同的舞种具有其不同的风格特征,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准确把握教师讲解的各类舞种的特点。例如:伦巴舞的动律产生于劳动,黑人头顶大筐搬运香蕉等水果时,要求上身平稳,走起来上压下顶,形成臀部的摇摆。因此,跳伦巴舞时,要保持脊椎直和两肩平,臀部的摇摆则是由于重心的转移自然形成的“∞”字形。只有当学生正确理解了,才能表现出伦巴稳中摆、柔中韧、快合慢的律动特点及风格。

3. 拉丁舞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随着音乐的流动变化,学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他们的手、眼、身、步必须进行无数次的调动和配合,这种情绪式的调动配合,极易促进大脑进入兴奋状态。这时,只要稍加启发,学生就能随着音乐的起伏,展开积极的想象。例如:在教学斗牛舞男生手臂动作时,教师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是个强壮英武的斗牛士,双臂张开的时候,要像撑开一个斗篷的感觉。此时,学生虽然手里什么也没有,但是双臂上已经充满了内力,力灌双臂,似乎真的用力撑着斗篷一样。

快乐生活在方城 篇3

一、语文课堂的自主参与和课前准备

著名学者卢梭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 而在于教他怎样发现真理。”农村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考虑农村学生的全体动员, 要注重知识探索中的能力转化, 要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要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时, 要密切将农村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 尽量符合农村学生的不爱发言、怕笑、不想答问等特点, 使农村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能够贴近身边的生活, 从而促进农村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促使农村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先由农村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自制演示材料实践操作, 留给他们探索的时空, 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 同时, 在动手实践中, 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一些障碍, 可以让他们合作讨论, 也可以让他们质疑问难。然后, 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这样, 使农村学生既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 又初步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总结探索出结论。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参与热情, 可谓一举几得。

二、语文课堂上挖掘自主参与潜能

1. 用农村特有的生活唤醒农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要唤醒农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 就要在课堂上展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奇异美,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现代课程观认为, 真正的课程不是师生对教材内容忠实执行的结果, 而是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 不断开发, 不断推进的。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资源进行教学, 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及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把教学引向生活。教学过程多设计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2. 用农村特有的生活提高农村学生自主参与的能

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发挥农村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 需要农村学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 并在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能力得以发展。通过短时间的思考, 农村学生心存疑虑, 有了合作学习的心理倾向。这时, 教师再顺应农村学生的需要, 安排四人一组或更多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 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安排, 既顺应了农村学生的心理需要, 又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了农村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使农村学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学习探究的方法, 培养了农村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应当注意的是, 农村学生自主参与的方法虽然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但是, 在一堂课中, 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又不是绝对孤立的, 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主参与的方法体系。教师应根据知识类型与课堂教学结构的不同, 帮助农村学生综合运用和掌握各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其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语文课堂的自主参与热情和课后培养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农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 以促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 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浓厚兴趣, 从而使农村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的实践活动, 需要学生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对他们来说既新鲜又富有热情。而完成作业又需要学生首先从事物中明确需要研究哪些因素、如何获取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 然后才能去具体搜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 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提出建议。让学生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去发现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体会数学的奥秘和深远的价值,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 去解决日常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以及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之情, 这就达到了自主参与热情的课后培养的目的。

快乐生活在方城 篇4

一、课前体验生活, 让学生重温亲情

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的, 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 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回忆, 触动孩子们温暖的心灵。因此, 在《爷爷、奶奶, 你们快乐吗》一课中, 我安排了一个课前作业, 让学生当回“小记者”, 回家采访, 了解家中老人的基本情况, 如老人的生日、年龄、年轻时做过的工作、平常的娱乐活动、与年轻时相比最大的变化、生活上的特殊需要、最自豪的事、现在最大的愿望……根据提前设计的基本问题, 每位学生制作一份“我家老人小档案”, 收集老人的照片、基本情况、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和老人的小故事等。孩子们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 在参与过程中, 表现得非常活跃, 家人也配合得很积极。通过采访交流, 孩子进一步了解了家人的真实生活, 增进了对家人的情感, 孩子与老人共同体验生活的快乐, 其乐融融。

二、课中讲述故事, 让学生感悟启发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 本节课课堂教学由“分享”“互动”“总结”三个部分组成, 每个环节相互融合, 促使学生有感而发。

1. 自由发言, 讲述“我家故事”

孩子们乐于分享自己通过采访后制作的“我家老人小档案”, 讲述属于他们家老人的故事, 连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也踊跃发言, 记录了动人的一幕幕。每个孩子讲述完故事后, 我给他们颁发“快乐小记者”证书。同时, 让全体学生观看反映老年人美好生活的视频《最美不过夕阳红》, 以及极具震撼力的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

2. 师生互动, 体味“家情家爱”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 我们要不断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 与学生们坐在一起, 参与活动和交流, 共同获得情感体验, 成为学生活动中的学习伙伴;同时也能够起到组织、服务和帮助、鼓励、引导的作用。

在课堂上, 我讲述了自己奶奶的故事, 觉得有这样的奶奶感到非常骄傲;告诉他们我发现奶奶安了假牙、用了拐杖时, 才真正意识到奶奶老了;告诉大家我以后一定要抽时间多回家陪喜欢闲聊的奶奶说说话, 为她解解闷……在真诚的倾诉与倾听中, 我发现我与学生们没有了距离, 他们把我当成大姐姐、好朋友。当我的故事勾起学生对已去世的老人的怀念而落泪时, 我抱抱她的肩以示安慰;当学生用哽咽的声音回想曾对老人不尊敬时, 让我也回忆起曾对奶奶的不敬, 感同身受;当学生们告诉我他们要如何让老人高兴的时候, 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感到欣慰……“痛苦着他们的痛苦, 快乐着他们的快乐”, 才真正让我与学生们融为一体。

3. 分析总结, 懂得知情达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爱老、敬老、养老优良传统的民族。几千年来, 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华儿女, 让我们成为全世界真正的礼仪之邦。在课堂上, 我特别安排了正反案例, 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 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明白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在道德的底线——法律上就是行不通的。同时通过一些资料的呈现, 让学生们了解到尽管全世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 可所有的老人都乐观地追求幸福生活。目前, 世界老龄人口总数达到6.29亿, 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及以上的老人, 为此, 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10月1日确定为“国际老人节”。

教学快结束时, 一首童谣——《关爱天天驻我家》掀起了本次教学的高潮:

一棵树儿开满花, 树儿好像是我家。

爷爷是根他最大, 奶奶并肩乐哈哈。

爸爸妈妈是枝干, 我是枝丫一朵花。

树儿树儿充满爱, 关爱天天驻我家。

这些活动让学生靠近了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老人, 获得调查老人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还引发了孩子们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和交流。从课堂上众人的笑脸和眼泪中, 我们可以看到多重角色的互动、对话与情感的共鸣。同悲同喜、真情流露, 怎能不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这种情境式的品德教育真正回归了儿童的生活, 使儿童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自省自悟,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丰富和深化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体会到爷爷、奶奶快乐, 我们才能更快乐。

当然, “快乐”这个话题永远不会结束。我真诚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以实际行动去关爱身边的每个老人, 用真情给他们带来快乐, 用爱心让他们得到幸福,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三、课后践行生活, 让学生明理博爱

为使这节课获得更好的效果, 我在班上举办了“夕阳美、夕阳红”图片展, 孩子们纷纷把最精美的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的生活图片贴上去, 甚至还有的把父母亲的图片也精选上去……学生通过观看老年人的生活图片, 尝试感受老年生活的快乐。图片展吸引了其他班级的学生前来观看, 成就了另一个无声的思想品德课堂。与此同时, 我让每个学生都制作了一份“孝心卡”, “孝心卡”内容丰富, 是家中鲜活的思想品德课, 如每天放学回家向家中长辈说三句问候语和感恩的话, 做三件有意义的家务事, 总结出自己三方面的进步等等, 用实际行动向老人敬孝。

方城县“三心”体民意促稳定 篇5

近日, 方城县人社局召开信访专题会议, 贯彻落实全县紧急信访稳定工作会议精神。

一是要有责任心。继续严格执行人力资源服务大厅领导值班和接访制度, 按照领导值班表, 实行一人一班制, 当日值班领导要耐心听取上访群众诉求, 详细登记来访反映事项, 认真甄别反映问题性质, 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 不能现场解决的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 限时解决。要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台账。同时, 要加强问责力度。各单位对于矛盾隐患排查情况报告、分包案件处理意见等都要“一把手”签名、加盖单位公章, 确保责任明确, 问责有力。二是要有公正心。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清情况, 因类治访。善待有理访, 对于群众诉求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要认真对待, 及时落实;对因工作问题损害群众利益的, 要坚决予以纠正;对需要研究的新问题, 要抓紧制定措施, 不可久拖不决;对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感化工作, 不可使矛盾激化;对上访中的无理缠访寻衅闹事的, 要依法予以处理, 不可姑息纵容。三是要有同情心。必须重视群众通过信访反映的每一个具体问题, 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 坚持“一线工作法”, 坚持“有理推定”的信访工作新理念, 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化民怨, 切实摆正工作态度, 凡是群众反映的问题都带着感情去思考, 都带着热情去解决。认真执行有关政策和法律, 使群众最初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最大限度地使初信初访有结果、有着落。对于诉求不合理的, 也要充分理解他们的难处, 给予耐心的教育疏导和情感支持。 (刘星雯)

方城县夏玉米高产创建实践 篇6

1 目的

通过夏玉米高产创建试验研究, 探索方城县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创建的技术措施, 为方城县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大幅度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2 高产创建的基础条件

2.1 高产创建田方位、面积及常年产量

高产创建田位于方城县赵河镇梁营村梁营自然村西北方向500 m处, 面积0.4 hm2, 户主为刘帅华。

2.2 土壤类型

实施土地的土壤为黄褐土土类, 泥沙质黄褐土土属, 洪冲积黄褐土土种。

2.3 土壤基础肥力

麦收后取土化验, 测定土壤基础肥力如表1。

2.4 排灌条件

高产创建田位于县高标准粮田建成区,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备配套, 沟、路、渠、井具备, 排灌方便。

2.5 交通条件

高产创建田临近豫01省道公路以及县乡公路, 交通便利。

3 实施玉米品种及其特性

伟科702:出苗至成熟100 d。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 花药黄色, 颖壳绿色。株型紧凑, 株高252~272 cm, 穗位107~125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筒型, 穗长17.8~19.5 cm, 穗行数14~18行, 穗轴白色, 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质量33.4~39.8 g。中抗大斑病、锈病, 感小斑病和茎腐病, 高感弯孢叶斑病和玉米螟。

4 技术措施

4.1 整地情况

高产创建田小麦收获期间土壤墒情好, 小麦收获后没有进行耕地, 采取铁茬抢墒直播。

4.2 播种时间、方式及规格

小麦6月3日成熟并收获, 6月4日抢墒播种玉米, 采用人工摆播, 宽窄行播种, 宽行83 cm, 窄行42 cm, 平均行距62.5 cm, 株距23 cm, 播深3~5 cm, 深浅一致。每穴2~3粒。播种时土壤墒情好, 利于出苗。

4.3 肥料施用 (时间、种类、数量、方法等)

高产创建田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产量指标, 在小麦秸秆还田的基础上, 1 hm2施纯氮450 kg、五氧化二磷225 kg和氧化钾225 kg。采取基肥加追肥方法, 人工施用。

4.3.1 基肥

基肥占总施肥量的30%, 施三元复合肥 (15-15-15) 600 kg/hm2, 随播种机施入。

4.3.2 种肥

施用基肥后不再施用种肥。

4.3.3 追肥

追肥分2次施用。第一次追肥于喇叭口期 (约第12片叶展开时) 重施, 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60%, 施三元复合肥 (15-15-15) 900 kg/hm2, 施尿素300 kg/hm2, 距玉米植株根部15~20 cm开沟条施, 施后覆土。第二次追肥于玉米吐丝期轻施, 占总施肥量的10%, 撒施尿素195 kg/hm2, 施后立即浇一次水。

4.3.4 叶面喷肥

玉米在灌浆初期,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 用量3 000 g/hm2兑水750 kg喷雾。

4.4 病、虫、草害防治情况 (时间、种类、数量、浓度等)

玉米播种后, 直接喷施质量分数40%乙阿合剂进行土壤封闭喷雾, 用量4 500 g/hm2。出苗后, 为防治黏虫、蓟马和麦秆蝇, 喷施氯氰菊酯1 500 m L/hm2加氧化乐果1 125 m L/hm2兑水750 kg。小喇叭口期 (约第9~10片叶展开时) , 于心叶撒施杀螟丹颗粒剂7 500 g/hm2。灌浆期, 喷施三唑酮1 050 g/hm2兑水750 kg, 防治锈病和叶斑病[1]。

4.5 水分运筹 (浇水的时间、方法、数量, 排水措施等)

高产创建玉米田苗期阶段土壤墒情良好, 不需浇水, 中期生长阶段水分不足, 抽雄阶段浇1次水, 浇水量为750~900 m3/hm2, 灌浆中期浇1次水, 浇水量为900~1 050 m3/hm2。整个生育期田间无积水, 不需排水。

4.6 农艺措施

4.6.1 查苗、补苗、间定苗

玉米出苗后及时进行查苗补种, 漏播和缺苗处及时移苗浇水补栽。三四片叶时间苗, 五六片叶时定苗, 比计划留苗数多定苗5%左右, 以备后期田间管理损失。

4.6.2 中耕培土

中耕在拔节时进行, 中耕深度6~7 cm, 培土在喇叭口期进行, 结合施肥进行培土, 促进支持根的产生, 防止倒伏。

4.6.3 化学调控

玉米拔节前喷施矮壮宝溶液控制玉米节间长度, 用量750 g/hm2加水750 kg。

4.6.4 人工去雄辅助授粉

玉米去雄在雄穗刚抽出而未开花散粉时进行, 每隔一行去掉一行。去雄行全部拔掉雄穗。去雄后玉米授粉时辅助人工授粉。

4.7 其他措施

除去无效果穗, 玉米植株上除上部第一果穗外, 第二、第三果穗发育迟, 吐丝晚, 不能受精结实的及时摘除, 以节省养分, 促进早熟。

4.8 收获

在玉米籽粒乳线消失, 基部黑层出现时收获, 具体收获时间为9月20日。

5 气象因素影响及评价

玉米生育期间气象因素影响及评价见表2。

6 田间调查与产量

田间调查记载见表3, 产量见表4。

月/日

7 其他事项

2013年夏玉米生长期间气温明显偏高, 对玉米生长发育, 尤其是小穗分化有一定影响, 中后期的气象干旱也不利于籽粒产量形成, 千粒质量偏低。

8 结论与讨论

8.1 可行性评价

夏玉米2013年试验平均单产12 750 kg/hm2, 证明高产创建在方城县是可以通过加强技术措施实现的。良好的土壤环境, 优良品种的应用, 科学合理的足量施肥, 合理利用水分, 防治病虫草害, 加强化学控制株型以及田间管理是夏玉米高产创建的重要环节[2]。

8.2 改进方向

高产创建田块的土壤肥力应进一步提高, 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含量有待增加, 可通过增施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避免过量应用化肥而导致土壤结构及理化性状产生不良状况。

8.3 讨论

方城县夏玉米高产创建达到了预期产量指标, 但因2013年的气候条件, 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有异常现象, 气温偏高, 高温来临过早, 玉米生长后期降水偏少, 有旱情发生。因此, 目前的技术措施不完全具有常规性, 夏玉米高产创建仍需进一步实践, “夏玉米高产生产技术规程”还需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博, 欧阳竹, 程维新, 刘丽平.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12, 07:1186-1199.

上一篇:三角塘地区下一篇:电视文化解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