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精选12篇)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 硕士研究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并且提出了解决其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培养,自身能力
上世纪末以来, 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每年的毕业研究生数量也不断刷新历史记录。据统计, 近年来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就业优势正在不断丧失。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一、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存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合理等问题。
1、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方面, 大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而且专业设置相似度过高。各高校在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上, 过度偏重传统专业, 缺乏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设置, 而且所设专业与用人需求不匹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研究、行政管理等传统专业社会需求有限, 而招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 计算机等专业社会需求也趋向饱和, 经济、管理等专业虽然有一定的社会需求, 然而专业设置过于相似而且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种传统专业和相近专业的设置, 导致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面对的岗位非常有限, 竞争压力较大, 就业率出现一定下滑。
2、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面对当今的社会发展水平, 现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经难以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培养方式。过于配种理论和学术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 导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发现其所学知识很难直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而且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并不知道如何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工作中。这导致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后, 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 及适应工作岗位的过程。
(二) 硕士研究生自身能力不断下降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 各高校在大量增加本科招生人数的同时, 也在不断加大研究生的招生力度。近些年, 硕士研究生的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都在急剧攀升。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导致硕士研究生导师及任课教师出现短缺, 为了硕士研究生的教学需要, 各个高校在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上的师资力量。导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所下降, 这对研究生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另外, 硕士研究生的扩招, 也导致研究生自身水平的下降。扩招的直接表现为研究生的入学门槛降低, 对研究生自身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不利影响。据调查, 现有的在校硕士研究生中, 跨专业和同等学历人员已经占据相当比重, 尤其以文科专业更为突出, 有些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甚至出现没有一个是本科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情况。
考取硕士研究生的目的出现误区也是导致研究生整体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许多研究生都有考研误区, 有的想获得研究生学历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有的为了躲避本科就业压力, 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想通过研究生的学习提高自身水平, 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这种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在考取研究生后, 便出现学习涣散, 不思进取等。
硕士研究生自身能力的下降也是导致其就业出现困难的重要原因。许多用人单位在进行面试以后, 将这些“高学历、低能力”的学生淘汰掉, 导致其就业出现困难, 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就业率。
(三) 硕士研究生择业标准过高
硕士研究生中普遍存在就业标准过高的现象, 这也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研究生在择业的时候, 都存在一定误区, 期望值过高。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将自己的择业标准放在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或者高薪水高福利行业, 但这样的工作需求有限, 导致大量硕士研究生难以如愿, 造成局部地区硕士研究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出现。
(四) 用人观念发生转变
虽然在某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 学历仍然是用人的首选。但在大部分企业中, 这种用人观念已经有较大转变。能力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引进人才的重要标准, 社会经验、工作经验已经取代学历成为需求的第一要素。在私企和外企引进人才的时候, 往往更加趋向于本科生和大专生, 许多职位其实并不需要高学历人员去担任, 而相反本科生更具有年龄优势和可塑性优势, 并且还具有成本优势。
二、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 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改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十分重要。首先要改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改善专业设置, 并不是要废弃传统专业, 而是要改善传统专业的设置, 发挥传统学科的优势, 转变传统专业的招生观念, 勿求多, 但求精, 与此同时, 要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 将社会需求摆在重要位置, 培养研究生的目标也是要更好的为社会建设服务,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办学的重点。还要转变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的比重, 将社会实践列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理论来源于实践, 更要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社会时间环节不但能够增加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还能让硕士研究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甚至还有可能让其从社会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
(二) 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自身能力
研究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是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内在因素。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大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高素质研究生导师的力度。从教学环节提高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及自身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转变错误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纠正各种错误的考研动机, 以积累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研究生阶段的重要目标, 这样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整体水平, 提高就业时的竞争优势。
(三) 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
通过开展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和提高其就业能力。让硕士研究生做好正确的自身定位, 认清就业形势, 避免出现理想主义和过度自卑的情绪, 帮助硕士研究生转变错误的就业观念, 寻找更好的就业平台, 增强研究生的创业意识, 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新慧:《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浅析》, 《青年探索》2004.03
[2]、罗双发:《我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状分析》, 《社科纵横》2008.12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2
答:必须严格按照A/B封面上的目录顺序排序。
17. 论文答辩不通过,是否还有机会重新申请学位?
答:论文答辩不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表决,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可允许申请人在半年后一年内对修改后的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如重新答辩仍未通过,则不再补行答辩。
18. 重新申请学位的程序如何?
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学位办提出申请,通过学位办“重新申请答辩资格审查”后,到院系教务老师处办理有关事宜,按正常答辩流程进行,相关表格亦从网上下载。
19. 答辩委员会5人,有3票同意,2票不同意,论文答辩是否通过?
答:此情形下,论文答辩没有通过。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为通过。以上情形中,投票同意人数为五分之三,不到三分之二。
20. 答辩表决票上研究生姓名能否不填或投票后再补填?
答:不能。必须在“表决票”上写上研究生姓名之后,再交给答辩委员会投票,避免错投或漏投。
21.涉密论文如何确定,答辩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涉密论文是指涉及国家秘密的学位论文。确定涉密论文应在论文开题时提出,填写《涉密论文申请表》,报校保密委员会审查,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涉密论文在印刷、评阅、传递、答辩、提交、保存等方面均要按照校保密办和图书馆的相关规定进行,详情参见《研究生手册》中相关内容。
22. 在答辩或学位分委员会讨论之后,修改了“论文题目”,如何在成绩单中体现出来?
答:通过本院系教务老师修改管理系统中的论文题目,重新打印成绩单。
23. 发现成绩单中学分、成绩或课程名称有错,如何修正?
答:通过本院系教务老师修改管理系统中学分、课程、成绩等相关数据,重新打印成绩单。
24. 归入A档和B档案的成绩单如何区分?
答:归入A档的成绩单上有“学校留存”字样,归入B档案的成绩单没有该字样。
25. “科研统计”表格从系统中打印后,还需要导师签字、盖院系公章吗?
答:需要。“科研统计”表格从系统中打印后,经导师确认签字、加盖院系公章后,存入A档。
26. 答辩秘书的职责有哪些?
答辩秘书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方面:
⑴.协助论文评阅送审
⑵.登陆系统,填写答辩表格,检查核对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信息
⑶.做好详细的答辩记录(重点记录委员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内容),并整理、录入、打印
⑷.收发表决票、统计表决结果
⑸.协助完成《答辩报告书》,请每位委员签名(一式两份),
⑹.整理答辩材料:按照A、B档案封面上的目录顺序整理
⑺.处理与论文答辩相关的其他事宜。
27. 毕业、结业、肄业各需要什么条件?
答:毕业: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和培养环节,论文答辩通过。
结业: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和培养环节,提交毕业论文,但在导师评阅、同行专家评阅或论文答辩中未获通过。
肄业:在校学习满一学年,完成了一定量的学分。没有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或者未提交毕业论文者均按肄业处理。
28.结业的学生,是否还有机会重新提交学位申请?
答:“结业”分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所提交的论文因导师评阅未通过或同行专家评阅未通过,这种情况应即时提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进行表决,经全体委员半数以上同意,可允许申请人在半年后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其二是论文答辩未通过,这种情况应即时提请答辩委员会表决,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可允许申请人在半年后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表决情况需要做好记录,及时报学位办。
29.已经结业的学生重新提交学位申请获得硕士学位后,是否可以将以前的“结业证书”换成“毕业证书”?
答:从开始,研究生结业后重新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经审查合格后,由学校换发毕业证书。
30.已经“毕业获学位”的毕业生,离校之后被查出学位论文有剽窃、抄袭等违规行为的,已获得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是否取消?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3
[关键词] 研究生 科技论文 修改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2) 06-0041-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modifie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scientific papers written by postgraduates such as language with many circumlocutions and pet phrases, unclear research level, nonstandard format in charts and diagrams. Then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which includes using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way, consulting reference materials, popularizing national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and encouraging authors to involve in proofreading.
[Key words] Postgraduate Scientific paper Modification Strategy
据统计,近年来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上升,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2001年研究生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数占全年发文量的29.35%,2011年为72.03%,翻了一番多。但是,在审读和编辑加工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来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生撰写的科技论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初涉写作的研究生甚至根本不知道科技论文的一般格式和规范。下面,笔者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应对策略。
1 硕士研究生来稿的常见问题与修改示例
1.1 语言冗长累赘,口语较多
研究生因从事科技论文写作经验不足,在语言文字上存在语言啰唆、口语和重复词汇较多、不善于使用科技术语等共性问题。对从实验中得出的具有代表性或创新性的结论,唯恐没有表述清楚,反复解释说明。其实大可不必。科技论文的读者多为本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论文只要对图或表格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让读者明白实验内容是什么,分组(如实验组和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之间有什么差别,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讨论部分比较分析该实验结果或结论与他人研究的异同即可。
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虽然作者基本掌握了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但语言冗长,语病较多,对比编辑加工后的文字,后者显然言简意赅。
原 稿
本研究选用基因组DNA和C0 t-1 DNA为探针分别对日本晴、广陆矮4号和中国普通野生稻进行比较分析。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到不论是GISH还是C0 t-1 DNA FISH的结果中,红色信号的分布在这三种水稻染色体上的分布都是非常相似的。尤其是C0 t-1 FISH的结果(图1、图2)显示,中高度重复序列在这三种染色体组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带型,这说明它们的基因组成分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与三种水稻基因组同属于AA基因组相印证,对三种栽培稻的核型分析(表1)结果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修改稿
本研究三种栽培稻的GISH、C0 t-1 DNA FISH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中高度重复序列在这三种染色体组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带型,说明它们的基因组成分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与三种水稻基因组同属于AA基因组相印证。
1.2 研究思路层次不清
研究思路或称“idea”,在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数研究生虽然有一定的实验经验,体现为文章中的数据或图片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由于研究思路依赖导师,没有养成总结实验成果的习惯,导致论文以堆砌实验结果为重心,反而埋没科研创新亮点。所以,编辑要帮助研究生学会在写作论文时,对实验过程进行重新审视,对实验结果进行提炼、总结,清晰地论述研究思路,明确地提出研究结论。
比如下面这段结语,表意清晰,但没有明确的结论。经编辑修改后,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就清晰地呈现出来。
原 稿
研究表明,相比纯铂催化剂、粉末型催化剂,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活性,能提高催化结果显示出较高的苯的转化率,并且回收方法简便,只需要简单过滤干燥就能够回收。相比线性聚合物PVP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超支化聚合物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也体现出更佳的催化效果,苯转化率约为PVP-Pt杂化膜催化剂的两倍,环己烷选择性相当,这可能与超支化聚合物独特的分子结构有关。将杂化膜外包裹聚合物杂化膜型催化剂(HBPA-Pt-HBPA)与杂化膜型催化剂(Pt-HBPA)对比可知,在催化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是膜表面的铂纳米颗粒,反应11次后杂化膜的XRD、XPS图谱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修改稿
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较纯铂、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粉末、聚乙烯吡咯烷酮负载铂杂化膜、杂化膜外包裹聚合物这四种铂催化剂,催化反应活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化学稳定性更好,回收利用简便。超支化聚合物作为铂金属的载体,比线性聚合物作载体苯的转化率更高,起主要催化作用的可能是杂化膜表面的铂纳米颗粒。
1.3 图表格式不规范
在化学、生物或药学领域的论文中,图和表出现较多,但多数作者不清楚图表的格式规范,比如表格常用三线表,图应包含标目和标值,标目或标识应含有量和符号,量的符号要求斜体等。
对比下面修改前后的图稿可以看出,在作者根据编辑修改意见对图稿进行修改后,该图不仅符合期刊编辑规范,而且更加美观。
修改意见:
1)去图框;
2)将表示图曲线的图中说明删去;在各曲线处以序号1,2,3,4依次注明,将序号代表的含义置于图与图题之间;
3)标目及标值修改:① 纵标目书写改为V/V,其中V用斜体表示。标值取值依次为0.0,1.0,2.0,3.0 (删去原标值0.5,2.5,3.5);②横标目书写改为C /(103(mA·h)/g),其中C用斜体表示。标值取值依次为0,0.4,0.8,1.2,1.6(删去200,600,1000,1400);
4)在不改变现图大小前提下,将图中标值、标目、图中标注单词等的字体改为英文下输入字体,字号放大与本图的题名一致(相当于word六号)。
(1)一次放电;(2) 一次充电;(3)二次放电;(4)二次充电
2 指导硕士研究生修改稿件的策略
2.1 采用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个问题,编辑已经提了好几次修改意见并发E-mail给作者,但修回的文章还是存在细节上的问题。这时如果可能,编辑应该邀请作者到编辑部坐在一起,对审稿人、编辑的意见和作者的回复进行逐一探讨。这对于作者和编辑都是立体、全方位的交流,信息量和工作效率远大于一封邮件。在这种面对面交流下,作者往往可以更加明晰、直观地看到文章的问题,快捷地领会编辑意图并解决矛盾。编辑严谨认真的态度也可以言传身教给作者,促使作者以这种态度对待文章和科学研究;编辑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良师益友的角色更能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消除研究生初涉写作的胆怯,鼓励投稿热情。同时,编辑还能就该领域的一些细节问题咨询作者,为编辑工作积累经验。
2.2 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科技期刊通常覆盖化学、生物、药学、物理、电信、计算机、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编辑不可能通晓所有研究领域。但编辑工作又非常讲究规范标准,不能凭想象。这时,编辑要有效指导硕士研究生修改论文,就应该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辑通过查阅本领域较权威的中外文期刊,比如《化学学报》《中草药》《遗传》《计算机学报》等,既可了解学科研究进展,也可学习这些期刊在编辑模式和编辑规范上的经验。此外,应查阅硕士生导师课题组的文章成果,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作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2.3 普及国家编辑标准和规范
在审查量和单位时,编辑应要求作者按国家标准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在检查参考文献时,应告知作者按照刊物投稿指南的具体要求格式正确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2]。有些作者习惯查阅英文期刊,不了解中文期刊的编辑规范,且有些中文期刊对量和符号的表述不符合国家标准,对此,编辑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甄别不规范的表示方法,避免“以讹传讹”。比如化学类来稿中XRD图谱的纵标,在不同期刊上有“Intensity/a.u.”“Counts”“CPS”等18种不同表示方法[3],量名称(量符号)及单位标注缺乏规范,给读者阅读带来困扰。笔者参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认为物理量符号应按GB3100-3102-9给出的斜体字母标注,尽量避免使用中、外文的文字段或缩写字母代替量符号,量与单位采用比值形式[4];XRD谱图的标注,较为规范的是:“衍射强度用量符号I表示,单位是s-1,其标目为I/ s-1,标值应大于零;相对强度用量符号Ir表示,单位是1,其标目为Ir,标值范围在0—1之间”[5]。
2.4 鼓励作者参与校对工作
将期刊清样发给作者,让作者校对核实修改之处,这一容易被疏漏的环节,其实是文章刊发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因清样是经编辑校对三次后的文章,与修回稿有所不同,鼓励作者校对清样,并再次核实修改之处,既可以帮助研究生作者巩固课题研究内容,又让研究生学习了修改文章的技巧,避免了纯粹为毕业发文章而学不到知识的状况。此外,还可增进编辑和作者的交流并形成对文章的共识。
3 结 语
在编辑加工研究生来稿时,编辑应针对稿件存在的问题,如文章语言冗长累赘、口语较多,研究思路层次不清,图表格式不规范等,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帮助作者理清文章脉络,梳理研究线索,在提高文章质量的同时,提高其科研素质。面对面沟通交流、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向研究生普及国家编辑标准和规范、鼓励作者参与校对工作等举措,都有助于提高研究生作者的修稿效率,提高研究生作者的写作质量。
注 释
[1]杨继成.论高校学报对在校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J].编辑学报,2005,17(1):60-61
[2]李丽,匡云,张凤莲.高校学报编辑对研究生作者的指导及其意义[J].编辑学报,2006, 18(4):313-315
[3]王继红,邓群,肖爱华.科技编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208-209
[4]王学英译;徐锡申校.物理学中的符号、单位、术语和基本常量(1987年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邢宝妹.X射线衍射谱图中标目与标值的规范化表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53-555
硕士研究生就业违约问题探析 篇4
一、硕士研究生违约的危害
首先, 对用人单位造成利益损害。
硕士研究生违约, 首当其冲受到损害的就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经过一系列的招聘程序才决定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 这个过程有时甚至长达数月。签约后毕业生违约, 使得用人单位前期的招聘工作付之东流, 不但在时间、精力、经济上遭到严重的损失, 还有可能使得当年的招聘计划落空。
其次, 对高校造成声誉损害。
硕士研究生违约虽是个人行为, 但是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的往往是其所在高校。因为高校作为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机构, 同时也是毕业生就业的直接管理机构, 毕业生违约, 用人单位会认为是该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存在问题, 因此对该高校产生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对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产生的危害是长期的, 有可能致使用人单位将来对该高校减少甚至撤销招人计划。
再次, 对其他毕业生造成资源损失。
由于硕士研究生属于较高层次的人才, 考虑到用人成本等因素, 一个用人单位到一所高校招聘硕士研究生的岗位往往是很有限的, 不可能像招聘高职生那样“批量需求”, 所以硕士研究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对应的就业资源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个毕业生签订了一份就业协议, 就意味着这个岗位的就业信息资源其他同学很难享用到了。如果一个硕士研究生在签订就业协议后一段时间违约, 这个就业资源不太可能被同校的其他毕业生所享用。而如果当初这个硕士研究生不签订就业协议的话, 那么这个就业资源很可能是属于其他同学的。所以, 违约行为对于同校的其他毕业生来说, 是一种就业资源的损失。
最后, 对违约本人造成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
用人单位与硕士研究生签订就业协议时, 一般都签订了违约须赔付违约金的条款。因此学生违约, 一般得赔付几千元的违约金, 在经济上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另外, 违约的学生在办理违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用人单位、学校、其他同学的非议甚至指责, 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一定的伤害。
既然硕士研究生违约行为对用人单位、高校、其他毕业生、违约者本人都造成一定的损失和不良的影响, 那为什么硕士研究生违约现象却无法遏止, 甚至在一些高校还出现了有增无减的趋势呢?因此, 我们不得不对硕士研究生违约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硕士研究生违约的原因
硕士研究生违约既有主观的原因, 也有客观的原因。归纲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等, 使得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择业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注意眼前利益, 当遇到薪资水平比已签约单位高的新单位时, 迫不及待地要与已签约单位违约。
二是一些法规、政策、信用机制不健全, 对就业违约行为的约束制度还不完善。
三是就业管理管理体制的问题。如, 近年来很多企业在学生毕业前一年的十月份起甚至更早就进入校园开展招聘活动, 迫于近年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 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是采取默认态度。企业录用通知时间往往在招聘活动后一、两周之内就得确定。而硕士研究生最期望的两大就业阵地———公务员、高校, 录用时间却明显要晚得多。以广西为例, 硕士研究生考广西公务员, 得到录用通知的时间一般在毕业当年的九月份甚至十月份, 得到大中专院校录用通知的时间一般也在毕业当年的八、九月份。企业与公务员、高校确定录用的时间相差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这样对于获得企业录用通知的硕士研究生来说, 存在着一个博弈:是应该抓住眼前已经确定的机会呢, 还是应该等待未知的、风险很大的、但自己很向往的结果?权衡的结果不是二选一, 而往往是抓住眼前的机会同时等待未来的结果, 如果等来了未来的结果, 就抛弃眼前的机会。这就导致了违约行为的发生。
第四, 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 也是造成违约的一个原因。近年来, 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每年剧增, 硕士研究生不再是就业市场的“稀缺品”和“抢手货”, 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就业市场受到影响, 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减少。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很多硕士研究生择业初期首先考虑的获得就业“准入”资格, 不敢过多奢求就业质量、人职匹配度等其他因素, 所以, 当就业机会来临时, 先抓住机会, 规避风险。当一旦有更好的机会来临时, 又不甘心只能满足低层次需求的就业条件, 转而追求能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新单位。
(二) 学校原因
有的学校只贪图目前的方便, 不考虑长远利益,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违约行为, 不加以应有的管理和教育, 使得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违约行为造成的危害。学生违约虽是个人行为, 但是影响的却是学校的形象。如果学校不认真进行管理和教育, 长此以往, 学生的违约行为会成为风气, 那么, 用人单位对这所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产生怀疑, 这将对该校的就业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从长远来看, 这对学校的就业工作是十分不利。
有的学校迫于就业率指标任务, 引导、催促甚至规定学生必须在某个时间之前找到工作, 这使得有些硕士研究生签订就业协议十分仓促和草率, 造成违约现象的产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 硕士研究生考公务员、应聘到高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要大一些, 而这些单位的就业信息相对于企业招聘信息较滞后, 录用时间也往往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当年的九、十月份才确定。迫于每年7月底要进上报就业率, 许多高校都催促毕业生要在7月底之前要签订就业单位, 这就使得许多毕业生在仓促与不情愿之中签订了就业协议。当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时, 自然很容易提出违约申请。
(三) 个人原因
硕士研究生违约在个人原因除了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外, 还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 如, 有的硕士研究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从报考研究生开始到毕业, 都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分析和规划, 求职择业时茫然、盲目, 所以签了悔、悔了签;有的硕士研究生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认为当公务员才是就业的正道, 所以硕士研究生中从企业违约去当公务员的现象常见, 从公务员违约要去企业的现象鲜见;有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不及早签约又担心找不到单位, 签了约又担心签的单位不是最好的, 患得患失。
(四) 单位原因
有的单位与学生确立就业意向, 却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只是单方面给学生开具聘用函等, 这给学生“骑驴找马”提供了方便。有的学生故意不向学校公布自己已确定就业意向的情况, 学校无从知晓学生确立就业协议的事实, 对学生违约也就无法监管。
有的单位存在“挖墙脚”心理, 明知道某硕士研究生已与其他单位签约, 但是却偏要挖别人的“墙脚”。这种现象在一些同行业、同性质的单位中时有发生。
三、解决硕士研究生违约问题的对策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 违约作为一种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不能提倡。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昧地将违约都归咎于硕士研究生的诚信问题, 应根据违约的各种原因, 采取相应的对策, 将违约行为限制到最小, 使硕士研究生就业进程更和谐。既然硕士研究生违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对此问题的解决对策也应是全方位的。因此, 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找对策。
(一) 法制与道德并重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并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杜绝和减少毕业生违约行为。应制定和出台一些法规、政策, 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秩序, 在保障毕业生权益的同时, 使就业市场有序发展。另一方面, 进一步加强全社会诚信道德建设。
(二) 教育与管理共施
为有效地减少违约现象的发生, 高校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管理:
一是要求用人单位设定违约金。适当的违约金可以使学生在签约时较为慎重, 减少学生“书面有约 (约定) 、实际无约 (约束) , 草率签约、随便违约”的行为。
二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凡学生有过违约行为的, 记入学生的诚信档案中。
三是加强协议书管理制度。如:规定学生与用人单位确定就业意向, 应使用统一模板的就业协议书, 实行就业协议书编号和登记制度, 每份协议书都进行编号管理, 每位毕业生一式三份;办理就业报到证以就业协议书为依据;毕业生违约要申请新的就业协议书, 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提供原单位、新单位的意见;毕业生如果提出协议书丢失要求补领新协议, 必须登报声明, 学校进行公示 (注:为了防止某些毕业生违约却以丢失就业协议书为由申请补领新就业协议书) ;如毕业时未签订就业协议的, 必须向学校交还空白协议书。
在加强有关环节的管理同时, 学校更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人生观的教育、诚信教育、责任心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使硕士研究生理性择业、科学择业、诚信择业, 从根本上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
(三) 心理辅导与就业指导同行
高校既要开展各种就业指导活动, 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就业能力, 又要开展好心理辅导工作, 在鼓励学生平等竞争、积极竞争的同时, 引导学生学会缓解压力, 保持平常心, 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迷失、不困惑, 理智从容地作出就业选择。
参考文献
[1].钱云光, 陈德利, 祖庆军.研究生违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 (1) .
[2].金钢.毕业研究生就业中违约问题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 篇5
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
(感谢凯程考研杜老师提供的有益信息。)
北师大教育学就业前景一片光明,详细见以下介绍。
教育学原理就业方向: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
凯程教育学2014年在北师大方面保录班7多金花全部录取,专业课押题全部命中,其中张海y同学是来自某三本院校国经贸专业,考取了北师大学校咨询状元,7名学员的经验视频均在凯程网站有展示,有志于考教育学的同学,可以去查看, 凯程的教育学由徐影团队负责教研,在集训营和远程进行全方面授课指导,加上凯程教育学资源,教育学考研十拿九稳.特别提醒的是考教育学的学生,99%都是跨专业考生,且难度没有那么大,所以想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教育学是首选.择校择专业就找凯程老师
课程与教学论就业方向:
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杂志社编辑、公务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等
教育史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去中、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机关、教育科研院所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各级教育出版社任编辑工作,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和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文字等工作。
比较教育学就业方向:
该专业主要培养各级各类院校教育学科教学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有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实验教育科研单位、中学等普通高校、教育研究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社会经济部门。
学前教育学就业方向:
在幼儿园从事教师或儿童顾问的职业;从事学前教育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有关政府机关、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任儿童发展评估和指导人员、儿童教育和卫生发展政策制定者、儿童教育咨询专家等;在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工作任职儿童专栏节目的采编人员、传媒策划与制作等;从事与儿童相关的企业设计制作与营销,各类儿童用品开发的专业顾问或市场调查和分析专业人士等。
高等教育学就业方向:
高等院校辅导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杂志社编辑、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成人教育学就业方向:
除了到各类学校做教师以外,许多毕业生还可以到出版社、电视台、杂志社、企业人力资源等领域就业,职业包括指导咨询、图书管理员、媒体专家、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等。
职业技术教育学就业方向:
教育类的研究生最普遍的就业方向自然在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教学、教务、行政岗位上,也可以进入各种私人或民营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中从事教育咨询、辅导培训和教务教管之类的工作,有些报刊杂志和出版社的教育版面也很需要一些精通教育学原理的优秀人才。
特殊教育学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特殊教育福利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或在中等特殊学校以及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进行教学工作,也可以在教育科研单位、特殊儿童的康复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中心以及编辑出版业(如中国盲文出版社)任职。另外,电视台播出手语新闻,也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渠道。由于本专业存在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几年,就业形势一直不错。
教育技术学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高、中等学校,各级电教中心、电视台、网络中心、广告公司以及信息产业各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开发等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教育推荐的,权威版本的。)科目名称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现代教育论》
黄济 王策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
吴庆麟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简明中国教育史》
王炳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外国教育史》
王天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初探》
叶澜
上海教育出版社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应对策略(凯程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已于7月27日公布,报考教育学专业的同学或许已经发现了北师大教育学研究生招生的变化:考试的专业代码由331调整为740,并明确指明了初试参考书目。这意味着今年起北师大教育学研究生招考不再参加全国统考,而改为采用学校自主命题的方式。我们的老师在此提醒,备考北师大的同学也不必惊慌,考察范围没什么大的变化,只是考试的倾向性可能有所不同了。
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考试自2007年开始实行全国统考,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不论目标院校为何,所考内容均是相同的,备考过程中参考每年9月左右国家统一颁布的教育学考研大纲。此种考试一方面因其公平、公正的特点为广大学子所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却未能完全体现学校研究生人才招生的意志。招生简章发布之前,广大有志于报考北师大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同学依然延续的是统考阶段的备考方式,因此此次招生方式的改革想必会带来诸多考生备考的疑惑甚至混乱。我们教育的老师现与大家一起解读教育学研究生招生方式的改革与变化,在此基础上为大家备考方式的调整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锻炼自己的学术思维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北师大教育学研究生招生的目标。基于自身教育学学科的雄厚传统实力及北京师范大学综合型、研究型的发展目标,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基地,未来教育家的摇篮,教育决策的思想库,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国教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这是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发展目标,也是其人才培养的方向,相信北师大此次自主命题过程会对其发展目标有所体现:加大对知识深度的考察,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对于2013年有志于报考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这便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在通过看书巩固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现实中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教育热点新闻,有意识的阅读一些学术文章或者书籍,借此努力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锻炼自己的学术思维。统考阶段的师兄师姐或许会对你说“教育学考研不难,只要将大纲多背诵几遍就可以了,背诵多多益善”,目前形势下,背诵依然是必须的,但不是万能的,“学而不思则罔”,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多多思考,正确理解相关知识并学会活学活用,多多尝试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中的教育热点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批判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对不能脱离现实教育生活,死背书上抽象的理论。
2.冷静面对参考书目的增多
回到北师大教育学部研究生招生简章,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学专业初试内容依然是政治、英语两门公共课,外加教育学基础综合一门课。与以往不同的是,北师大此次明确指定了初试需要参考的十本书目。较之统考阶段我们提供的教育学考研主要参考书目,增加了四本,分别是: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
3.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4.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初探》
对与广大考生而言,喜的是我们前期所看的书还是有用的,忧的是看书的任务量又加剧了。不过同学们无需过分担心,毕竟同一科目的不同参考书之间还是有很大相似性的,同学们可以比较一下自己已经考过的书与北师新增的参考书目之间的异同,对于同的地方,大概浏览一下就可以了,顺便巩固一下自己前期的复习效果,看看前面的理解是不是正确的;对于异的地方,则要着实花费一些力气,将此部分内容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完善已有的知识框架与体系。同学们面对这诸多参考书目,可以依然疑惑:知识这么多,重点与非重点该怎样把握呢?我们认为,国家发布的教育学考研大纲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里面所涵盖的重难点知识点对于我们依然具有借鉴价值。此外,我们教育提醒大家还要重视2007年之前北师大教育学自主招生时期的考试真题,关注那时的考试题目类型、分值分布及命题特征。
3.调整整体复习计划与进度,不要慌乱
相信多数同学之前都制定了整体的复习计划,但是现在招生方式的调整必然带来整体复习进度与计划的调整,千万不要慌乱,毕竟要改变的不止你一人,打算考北师的同学都被迫调整,牢记:考研考的不止是知识,同时还有心态。一定要在这个时刻稳住自己,理性分析局势,用积极的心态暗示自己:我能行。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既然有勇气选择北师大作为自己考研的目标,相信同样有勇气面对备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哪怕有些问题是之前未能预期的。
天道酬勤,我们教育相信大家一如既往的坚持努力,复习策略上灵活、理性的调整一定会让我们的考研梦最终实现。
(凯程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吗出处,凯程教育,考研辅导专家)
第页
共
页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6
关键词 体育学 硕士研究生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阵地。从1999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度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和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体育类研究生的学习也出现问题,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二、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问题
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整个学习质量。多数体育研究生在规避了本科就业高峰后仍然信心不足,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加,学生在考研动机和学习动机存在认识误区。调查结果表明,33% 的硕士研究生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62.6%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这一组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已经较严重。从目前体育研究生的考研动机基于增加就业筹码,学习动机不明确,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情况。
(二)学习品质问题
在科研方面,学术不端与失范现象在研究生中日趋盛行,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撰写来看,存在诸如论文质量不高,论文复制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反映研究生学习品德生活化取向明显。
(三)自我认知问题
部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能力的过高估计。一些研究生把未来设计得很完美,而现实社会又会妨碍“理想自我”的实现,这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据调查分析,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健康水平要低于全国成人水平。民族传统体育学心理健康程度最高,运动人体科学较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因对自己没有很好的自我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学习质量提高。
(四)角色定位问题
就业定位教师的体育研究生,对安排的研究任务能保质保量完成,并能提出一些创新点。就业定位于仕途和商途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目的是期望在商途、仕途上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不管处于对自己什么样的定位,硕士学位都很重要,是否有真正的学术训练并不在乎。多数高校只注重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高校对于体育学科研究生的要求是以教学训练为主,势必造成与社会需求无法顺利接轨。这些问题反映学生对自己定位不明确。
(五)知识学习、专业技能问题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具备学术能力,还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更要提高综合能力和丰富知识。然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只有在本科受到专业训练,技战术水平不高,导师比较重视理论的培养,轻视技术学习,致使本专业的学生技术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体育学硕士知识的匮乏和综合能力不足,致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三、体育类研究生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明确挑战程度
体育研究生在入学前相关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目标清晰。在学习时间,阅读书籍,写作方面有定量或定性的要求,注重过程,重视效果,明确自己在学业上的困难与难度,找寻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二)积极合作学习
建立学术团队或者课题小组,定时定期进行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分享在学习上的观点与问题,集中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相关的学术训练与技能训练。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条件下,在校的研究生要转变观念,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学习和研究。
(三)加强师生互动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体育硕士研究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但是导师在学術研究有着更多丰富的经验,导师应该与体育研究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氛围。
(四)丰富学习经验
提供更多教育实习机会,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进一步开拓跨学科及跨学校的学习活动,确保教育质量,提高整体素质。
(五)校园环境支持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完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与奖励制度,在与体育研究生相关的硬件资源与软件设施进行完善。例如课程资源、需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场地与器材等等。
四、结语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体育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个人,自己对学习上精力的和投入,对各个方面的资源的充分利用,很好的处理学习和生活上各种关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在将来的事业上能够有所作为,在未来的生活更能幸福美满。
参考文献:
[1] 赵蒙成,刘婷,母小勇.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1 (5):77-80.
[2] 李海明.对研究生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2).
[3] 魏俊明,蒋健,李鸿禄.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 (19):22-24.
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就业 篇7
根据我国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位:要求硕士研究生, 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1门外语, 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论文摘要, 并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
因此,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
二、当前就业市场状况
1、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 作为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 与研究生数量增长不匹配, 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就业比例比去年减少10%, 仅占总数的31%, 国有企业占10%, 非公有制单位占12%, 研究生就业开始由一元为主逐渐走向多元化分布。
另一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 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 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 他们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 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 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
2、就业的新趋势
近年来, 研究生就业出现以下趋势:
(1) 硕士研究生开始大量从事行政管理和学生事务工作。
(2) 研究生开始大量抢占中学教育市场。
(3) 大量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寻求发展。
(4) 研究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先开始就业层次下降, 接着慢慢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转移。
从表一中可见, 这5年来从事行政管理或学生事务工作的人数, 及到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就业的硕士研究生人数都有大幅度提高。近3年到中学教育市场就业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而原来中学教育市场, 为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相对而言, 就业去向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研发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下降。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传统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 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 因此,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去向存的差距凸现出来。
3、就业形势出现学历倒挂
相关统计表明, 在有些地方, 大学中就业出现了一种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 即学历越高, 就业率反而越低。
按历年的统计数据看, 研究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高, 本科生比专科生高, 仿佛成了定律。事实上, 这种现象也存在了一段时间。2007年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 甚至专科生。
三、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情况差距分析
1、研究生扩招要适度
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生就业困难, 甚至学历倒挂, 并不能就此否认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从平均水平来看, 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还是高于本科生以及专科生的。就业市场的容纳能力赶不上研究生持续扩招的速度, 是研究生就业率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 近年来, 各高校的本科生大规模扩招已基本结束, 但不少高校研究生的规模却在急剧扩大。部分硕士生为暂时逃避就业, 选择去考博。但博士生就业面比较窄, 用人单位从成本考虑, 对博士生的需求量非常小, 很多高校博士生就业同样不容乐观。因此, 如果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加以控制, 必然导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2、配养目标应符合实际需求
出现研究生就业困难, 以及学历倒挂现象, 也提醒我们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上要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就是要大众化就业,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要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 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 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 近年就业统计情况表明, 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而非研究型高端人才。
3、研究生要调整就业心理预期
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应注意及克服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第一, “手低”。研究生专业素质不很过硬, 可塑性欠佳。不可否认, 研究生往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要强于本科生, 但是这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另外, 由于学校教育与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无论是怎样学历的学生都需要经历“再学习”的过程, 以适应岗位需要。此时, 研究生可塑性欠佳的弱点便显露出来。
第二, “眼高”。研究生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值, 希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工作轻松的职位。而现在, 研究生应聘的职位, 很大一部分只要求本科学历, 相应的工资待遇就会比研究生的预期值要低。一家银行信用卡部经理在婉拒研究生的应聘请求后说:“他们本身就对工作不十分满意, 所以跳槽的几率太大, 公司不想冒险。”
第三, 年龄劣势。毕业研究生一般都在25岁以上, 工作后再读研的学生年龄就更大了。步入社会, 研究生将比本科生更快地面临结婚、买房、生子等问题, 这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一定的顾虑。
所以研究生应摆正心态迎接挑战, 首先应抓紧在校时间, 夯实专业、增强实践能力;其次在应聘是要摆正心态, 由低做起, 能者自然可以步步高升。
四、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集中体现是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缺少实际的工作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最缺少的是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所以无论是设立专业学位还是调整学制, 如果不注重社会的要求和核心工作能力的训练, 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 职业方向, 及时调整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 出台配套的培养方案, 而仅仅从学制长短表面作文章, 仍然不能解决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社会脱节这一根本性矛盾。
同时, 由于研究生还处于自我发展的时期, 缺少社会经验, 因此, 学校还应秉承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人身修养的引导融为一体。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 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学术与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减轻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痛苦。这样才能根本解决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教学、科研人才。而近年来, 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其就业层次出现了下移趋势, 大部分走上了应用型、实践型的工作岗位。因此,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去向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缩小这一差距, 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淑珍.首都高等教育研究, 2007年增刊
[2]、有关数据统计来源于大学就业工作资料
[3]、张文.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7, 12-04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8
1. 影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1 主观因素
1.1.1 读研“动机不纯”, 自身没有准确的职业规划
进入本世纪, 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骤增, 每年动辄数百万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很多本科毕业生没有选择迎难而上, 而是寄希望于攻读硕士学位从而将就业压力推迟几年。有些学生未能如愿考取学术型研究生而被调剂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为了上研究生而上研究生, 没有对自己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进行规划, 更没有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规划。这样的结果就是研究生期间收获寥寥, 与社会对研究生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1.1.2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清, 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很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清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 将自己等同于学术型研究生, 在制定自己研究生期间学习计划的时候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习计划, 忽视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很难符合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
1.1.3 就业观念脱离实际
大部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希望在国企、政府部门、高校等收入稳定且体面的行业和部门工作, 不希望从事体力劳动, 很多人热衷于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而忽视自身的优势和实际;在地域的选择上, 他们要么希望在一些省会城市就业, 要么选择距离家乡较近的地域就业, 这可能一方面受到家人的影响, 但是与自身的观念密不可分;薪金方面, 很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目标薪金定位过高, “一步到位”的想法与现实相去甚远。
1.2 客观因素
1.2.1 政府和高校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政府和高校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导致用人单位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了解, 出现了“只认学术型不认专业型”的情况。
1.2.2 高校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雷同, 缺乏针对性
由于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生的不同,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 显然已经不适用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 有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处在不断探索和改革当中。一些高校仅在现有的 (针对学术型硕士) 培养模式基础上略作改革, 在课题内容、导师队伍、实践基地、培养质量评价、保障制度等多方面均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无法满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1.2.2. 1 课程设置
目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是在参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础上, 增加一些工程实践方面的选修课或方向课。课程设置思路仍局限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下, 很少能进行大胆改革。此外, 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严重不足使得一些与工程实践相关的课程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1.2.2. 2 导师队伍
出于提升学校影响力的考虑, 大多数研究型高等学校, 一直把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基本导向, 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往往以基础科学为研究对象, 缺乏富有工程经验的教师队伍。部分学校着手实行了“双导师制”, 即学校和企业各有一位导师指导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但是目前这项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
1.2.2. 3 企业参与度
目前越来越多的校企合作在技术研发中, 不太重视学生培养环节, 企业和承担项目的教师均以完成项目为目标, 特别是企业, 在学生培养方面很少涉及, 企业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参与度也明显不足。
1.2.2. 4 工程实践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 在高等院校, 从指导教师、工程实践基地等方面均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 因此,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普遍缺乏, 在企业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的经历则更少。
1.2.3 高校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指导不够
研究生就业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研究生就业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研究生就业工作尚处在摸索阶段, 缺乏有效的有力的推动, 工作的创新不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很多高校在结合本校研究生就业实际方面, 缺乏推动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工作平台,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有限。二是在推动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很多高校没有足够重视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 对促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思考
2.1 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 社会、用人单位认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媒体的正面引导, 让广大考生和家长以及用人单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进而分析出它比学术型研究生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显得十分必要。
2.2 深化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
2.2.1 修订培养方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2.2.1. 1 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为了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各专业在明晰专业学位培养定位基础上, 认真剖析本专业特点, 为本专业研究生确立一个合适的、区别于学术学位的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 找准学科发展前沿趋势, 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课程设置。
2.2.1. 2 明确课程设置要求和授课内容形式, 重点突出实践环节。
实行模块化设置课程和分类管理模式。重点对案例教学、案例库、作业及考核、实习实践方式等教学环节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鼓励团队授课。增加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 积极尝试增加职业资格考试中相关课程的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的比重。
2.2.2 重视实践教学, 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规范研究生实践内容和要求, 加强实践考核评价, 增加实践教学经费, 保证实践环节质量。加强校企战略合作, 以研究生教育为载体, 建立校企联动机制, 推动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的科学化管理。校企合作不仅要重视科研合作, 更要重视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 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导向, 借助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实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互利共赢。因此, 双方要高度重视各培养环节的有效衔接, 合理规划, 系统设计, 科学管理, 注重成效。双方选派相关人员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 明确各自权责, 全面负责实践计划制定、研究生思想教育、双方导师遴选、研发项目审批、经费管理等工作, 确保管理、经费、场地、导师指导到位。
2.2.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 严格限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必须承担过应用型科研项目, 特别是企业横向项目, 根据项目数量、质量与规模, 确定招生数量。另一方面, 从设计院、企业等工程类单位选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担任企业导师, 实行双导师制。建立完善的企业导师选聘、工资待遇与考核制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企业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积极性。
2.3 加大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
2.3.1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
学校应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 从理论上让每一个研究生都懂得应该为什么, 并且如何去规划和发展自身的职业生涯[2]。
2.3.2 指导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自我认识和确定职业目标
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 指导研究生从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知识能力等方面充分了解自己, 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 指导他们确定自己职业生涯目标, 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
2.4 提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加强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教育, 提高其创业倾向;制定和完善扶持研究生创业的相关政策, 为研究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研究生针对创业进行自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研[2009]1号) .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9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从近几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整体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就业呈现出如下趋势:
1、就业率逐渐降低
2007年《大众日报》曾报道山东省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据统计,2006年山东全省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比上年下降了0.48个百分点;2007年比2006年下降了0.78个百分点。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硕士毕业生3039人,截至2007年9月1日,毕业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为82.46%。一些大学甚至出现了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
2、就业质量逐步下降
全国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其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伴随近几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平均供需比率逐年下降,就业质量在逐步下滑。根据山东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性质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毕业硕士研究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工作的数额明显减少。甚至出现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专科生“抢饭碗”的端倪。因而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学历倒挂”现象。
二、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成因分析
针对出现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不断降低的趋势,社会、教育机构以及硕士研究生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需求与招生规模的影响
(1)社会需求形势变化
毕业研究生人数呈现跳跃式增长,而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并没有增加多少。与此同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造就了用人单位人才观念发生变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热衷于引进“博士学位或者副高以上职称”、“学科带头人”等,名校博士、海归博士越来越多,他们无疑是硕士研究生应聘时无法逾越的“珠峰”;企业用人制度也越来越务实,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不用硕士生。毋庸置疑,在这种社会人才供需结构的宏观背景下,处于中间层次的硕士研究生难以找到理想的职业。
(2)招生比例递增与就业率递减的反差较大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在逐年扩大,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增加21.2%,2003年约增加29.6%,2004年约增长28个百分点。与此相反,硕士研究生就业率逐步下降,2004年全国硕士生就业率达95.6%,2005平均就业率约为89.5%,2006年约为84.8%。从图表上看,研究生招生比例逐年扩大,就业率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却逐年的降低,尤其是在2004年以后,这种反差更为明显。
2、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不健全
(1)在当前形势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不健全,培养目标模糊,研究生培养单位市场意识不足。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手段,如果把硕士研究生比作一种待价而沽的商品,那么高等学校就是该商品的生产商,“研究生商品”对用人单位有多大的价值与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单位有密切的关系。毋庸置疑,从用人单位录用要求及使用培养过程来看,高等学校在市场意识、学科专业设置、培养体系等方面还有不少缺陷。高校学科建设、专业结构的设置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
(2)研究生培养单位教育管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1)很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只是为导师“打工”,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课比例过大,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致使硕士研究生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受到限制2)研究生教育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实践,研究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最终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3、硕士研究生自身存在不足之处
(1)自身素质不高。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继续升学深造就成为很多本科生毕业后的选择,但是这些读研深造的学生并非为了做学问,而仅仅是把读研作为就业的筹码,直接把学位文凭作为读研的目标,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也就不能潜心研究。连年扩招导致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紧缺,致使一名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再加上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软硬件的不足等,都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
(2)择业观念存在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研究生对自身认识定位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不成熟的心理特征与择业观念:
第一,自负心理。一些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是社会中的高层次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也应是社会中高层次的,不屑做“小事”,不愿从基层做起。这种自身不合理定位导致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
第二,功利心理。随着人们利益观念的转变,硕士研究生功利倾向在择业过程中表现明显,一般将高待遇、高收入作为衡量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无视就业现状,仍热衷于福利待遇高、工作环境舒适、风险系数小的工作岗位,力求鱼和熊掌兼得。把追求优厚的薪金和福利待遇、就业发展机会、社会人文环境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作为自己择业的首选目标,多数研究生把收入高、地位高、工作安逸作为首选因素,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已成为就业的重要屏障。
第三,择业观念单一性、认识片面性、目标短期性。有些硕士研究生盲目追捧“热门”职业:有些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的认知方法;有些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对社会的看法存在较多的主观性,对影响择业的因素尚存在误区:有些对社会复杂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关心甚少。硕士研究生择业时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创业精神,仅向往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缺乏远期的规划与考虑。
第四,婚恋家庭等客观条件制约。多数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年龄偏高,正是谈婚论嫁的年纪,这一点与本、专科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毕业时找工作就要考虑尽量避免两地分居情况的出现,这无疑又给就业设置了障碍。
三、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和建议
要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重点需要从社会需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学生自身就业意识等几个方面着手。具体建议及对策有以下几点:
1、加强宏观调控,继续深化改革,积极优化就业市场体系。加强研究生需求预测,杜绝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解决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前瞻性。国家、地方和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社会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需求,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主体地位的意识,灵活机动地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保待协作,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保证为他们输送合格和紧缺的人才。调整、优化专业学科建设,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此同时,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投入,增大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运用财政手段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工资等各方面的待遇。
2、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招生与培养制度。尽快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制度,必须在保证整体质量与满足有效社会需求这两个最基本前提下动态,合理的确定招生规模。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市场意识,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工程。高校及其它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者、教育者,硕士研究生就好比他们加工出来的商品,这个商品的质量应该由市场来评定。面对这种局势,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在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而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有较广知识面。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以保证硕士研究生质量;以现代化人才的全面要求来培养,在培养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进行其他方面的培养,鼓励交叉学科的研究,适当提高选修课的在所修学分中的比重。合理安排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引导硕士研究生构建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对在校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增强硕士研究生对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科学认识,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找到就业优势:要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硕士研究生构建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克服择业功利化和择业目标短期化的倾向;应转变择业观念,树立全新的自主观念、发展观念、创业观念、流动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鼓励硕士研究生到西部地区去建功立业。其次,引导他们科学地评价自我,科学地定位自我,依据自身特长选择职业,把握择业方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由于我国研究生在以前供不应求,对研究生的择业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指导较少,所以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尽快建立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一条龙体系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程。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富有实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讲座等形式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
4、建立毕业研究生就业信息网。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本科及以下的就业信息网络,有力的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充分的问题。但是研究生就业信息网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尚不健全。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尽快建立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无形市场,毕业研究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快捷、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振东.研究生就业:在沼泽中挣扎[J].教育与职业,2006
[2]、谢红梅.对新时期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
[3]、周欣,钟松.2003年研究生就业问题透视[J].中国研究生,2003
[4]、孔令南,廖薇.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
[5]、杨帅.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2007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10
1 影响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1 研究生择业视野狭窄, 择业心理欠佳
首先, 是择业视野狭窄。对于一部分高校研究生毕业生来说, 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往往忽视那些不发达地区, 将目光集中在铁饭碗和面子上。这样的就业视野势必会带来就业效率的低下以及人材的无法优化配置。而另外一些研究生将自己的眼光仅仅放在高薪上, 忽略了高薪背后的高能力。这样的研究生对于自我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使得在找工作中时时受挫, 影响了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 择业心态的懒散。在目前的情况下, 许多研究生仍然自认为是皇帝的女儿, 找工作不用提前准备, 等毕业了再找也不迟, 即使找不到合意的, 自己将就一下还是会有很多单位上门招贤的。殊不知外面的就业市场已经是人山人海, 等到毕业时, 机会已经是寥寥无几。况且随着本科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 一些品学兼优、能力和水平与研究生们不相上下的本科生开始与研究生争抢饭碗。因此, 当这些研究生们在享受了三年的校园生活之后再来思考就业问题, 已经为时已晚, 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徘徊和彷徨。
再次, 金融危机造成的心理压力。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有些企业甚至停产, 因此工人工资水平有所下降。但对于高校的研究生毕业生来讲, 他们的期望薪酬却是在提升中。根据河海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课题《河海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平台与毕业研究生信息跟踪反馈体系的研究》调查结果及兄弟院校调研数据显示, 硕士生中52%的人对月薪水的期望值为3000~5000元, 34%期望值为5000~8000元。 (2) 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研究生毕业生在面对自己将要选择的单位时总是想提高自己的薪金来保障自己在这个经济发展前景不太光明的时刻为自己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在薪酬问题上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利益点, 这样就使得一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犹豫不决, 总是期望下一个单位能给自己更好的工资。
1.2 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合理, 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不足
随着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 导师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在一些高校里一个导师甚至可以带几十个硕士, 同时还指导十几个博士, 加上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教授学者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对于这些繁忙的教授而言, 对学生进行“放羊”式的管理也成为了必然。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任由学生们自己学习, 导师的指导不再具有针对性, 其结果是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而另一方面, 有的导师则把研究生“据为己有”, 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打工仔。研究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为导师打工, 属于研究生自己的时间就所剩无已, 其结果是替人做嫁衣。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 研究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就是如何做实验, 如何统计数据, 如何写论文等一些纯粹的学术知识。这种学习使得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忽略创新, 毕业时学术上没有什么建树, 更别提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了。
由于以往研究生这个群体是个香饽饽, 根本就不存在指导就业的问题, 而更多的问题是教他们如何选择。因此当遇到金融危机的突袭, 一些高校在面对无法就业的研究生们时, 没有更好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出台, 工作经验明显不足。更有些高校在指导本校毕业生就业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本科生就业上, 简单的认为研究生的工作只是时间问题, 从而忽视了指导研究生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找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同时有些高校在面对突来的研究生就业困难时, 采用针对本科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对两个有着很大差异性的群体采用同一套方法和思路, 效果可想而知。
1.3 热门的负效应, 急于摆脱危机的企业裁员和地方保护
首先, 是热门的负效应。在改革开放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它的转型期, 我国的经济逐步走向外向型。这一次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在2003研究生扩招之后, 国家的培养方向着重于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热门产业及行业。对外贸易、电子科技和市场营销等成为炙手可热的专业。突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这些曾一度热门的专业备受打击, 而这些专业扩招进来的庞大的研究生们队伍, 变成了就业的“困难户”。
其次, 是企业急于摆脱危机的心理。以往吸收高校研究生的单位均以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为主, 这些企业也大部分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重大打击。因此一些企业开始停止再招入新员工甚至裁员, 而另外一些企业在吸入人才时更注重实效性, 在选择人才时更加理性和务实, 希望吸入的人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公司带来效益, 以摆脱危机。这样的急切心理使他们认为学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尺度, 在用人时宁愿选择有能力的本科生也不选择高要求, 高标准的研究生。
再次, 是地方保护的限制。随着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扩大, 一些地方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在这些措施中户籍制是一个限制高校研究生就业的重要障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均分布在一些较大的城市中, 而这些大城市也在迎战金融危机的前沿, 因此更加注重保护本地经济发展。然而对于本市大企业来说, 在选择人才时往往就把本市户口放在第一位。不少研究生反映, 户籍问题成为他们就业时最大的阻碍, 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职业选择时的去留。在就业市场上, 很多职位仅限于“本市户口”, 由于没有进城指标, 用人单位也是望人才而兴叹。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本地人的就业率, 有时会通过各种方式在宏观上限制外地人在本地区就业, 将更多的就业机会留给本地就业人员。由于这种对外地劳动者加以限制的主导者一般是政府, 因而带有强烈的制度性特征, 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则作为这些歧视性政策的实践者, 对此也是无能为力。 (3)
2 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转变研究生自身的就业观念
高校硕士毕业生做为就业的主体, 在就业时应该积极转变观念, 尤其是在目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的情况下。就目前的形式来看, 毕业生的首要任务已经不再是找到好工作而是要找工作。随着研究生队伍的不断扩大, 他们已不再是天之骄子, 在求职场上他们不再享受到骄子的待遇。这个就业观念的转变, 已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生在就业时应首先要做的事情。他们在就业时要摆脱优越心理, 放下架子, 从自身所长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作为高校的研究生, 他们无论是在学术上, 还是独立操作能力上相对来说都应该要强于一般本科生。因而对他们来讲, 在就业时不一定要选择和自己专业完全相符的行业做为自己的就业目标。完全可以发挥自己所长, 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等为自己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 对这些研究生来说, 要充分认识到所从事的第一个行业并不一定就是自己一辈子事业的发展所在, 以减轻自己的就业压力。
2.2 增加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力度
作为培养研究生的高校, 在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和教学体制的同时, 一定要加强对研究生就业的指导。要对研究生进行客观的能力测评和职业规划, 使研究生在面对茫茫的就业人群时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也是高校指导研究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本专科生相比, 研究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更强。一些思想上的问题考虑较深, 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化工作相对较难, 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 使其价值取向的确定必须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为衡量标准, 而不应该将两者对立;要求他们认识到奉献与索取是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奉献大于索取是一个人责任感的高层次境界;加强艰苦创业和优良传统教育, 倡导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
2.3 企业社会共同努力, 建立有效的研究生就业机制
研究生就业的外部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 必然遵循社会规则, 同时它又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也必然会有自己的运行机制。因此, 要想建立有效的研究生就业机制, 就要求企业与社会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在调整研究生招生时应以企业的需要为导向, 而不是以毕业生的比例大小来定扩招的比例。同时还要深入分析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避开过热专业。政府要积极引导, 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研究生流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 促进高学历人才的合理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地方政府部门也要创设良好的条件, 大力引进硕士研究生, 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 另一方面, 企业在吸入人才时也要认清形势, 放弃对高分数的追求, 全方位的认识人才, 为更多的研究生提供好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在用人时不应有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 而是要从全局出发,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来考虑用人。
摘要:受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 一向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高校硕士毕业生有的也出现就业困难。探究其原因和对策, 需要从研究生的就业心理、学校的培养模式与就业指导, 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观念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宋智, 郭剑峰.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探析.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12:155.
[2]李枫, 徐军海, 刘玮.当前研究生结构性就业难现象探析.前沿, 2008 (12) :147.
[3]秦强伟.我国研究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9 (1) :85.
[4]李蓉, 黄菲, 罗恩立, 杨晶, 蒋秀卿.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个人因素探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15) :109.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11
关键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功利性;惰性
1 硕士研究生的功利性
功利一词基本解释为功名利禄,多含贬义。当今的中国社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狭隘功利主义有持续蔓延的趋势,这一问题从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和科研动机上也反映出来。研究生以功利性目标而展开学习、科研活动的趋向日益明显,成因主要在于社会和学术大环境皆充斥着功利性思想和现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存在不少弊端;研究生个人价值的取向偏重功利化,且毕业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研究生在学习、科研甚至生活中出现日益明显的功利化倾向,需要及时的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疏导和行为纠正。
1.1 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多趋向于功利性。关于读研目的,在问卷中对学术型研究生读研目的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研究生读研目的呈现以功利性为主的个人发展导向: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虽主要集中在“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继续深造”及“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和对知识的追求”两方面,但为“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读研一项所占的比例就高达57.81%,后两者的合计比例为42.19%。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仅仅为获取更高学历而选择攻读研究生学位,许多就业单位也基本不关注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只以文凭衡量研究生的能力,这就使得大部分研究生读研期间学习和科研的动力减弱,目标锁定只要毕业拿到文凭即可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因此迫于就业压力是造成研究生读研目的功利化日益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学习和科研呈现功利化。以笔者的观察和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亲身体验来看,功利性的思想已经浸入校园的方方面面,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科研活动中都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当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仍以设置相关课程为主,考查也大多是以考试的形式,只要考试分数达到规定分值即可修满学分,修满学分方可达到毕业答辩的标准。所以很多研究生上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习而是保证出勤率从而保证获得学分,他们对课程本身兴趣不强,却热衷于追逐成绩,漂亮的学业成绩单不但可以换来足够的学分而顺利毕业也能在未来就业单位存档的培养档案中留下利好的记录,所以研究生学习功利性明显也不足为奇。
在科研活动中,硕士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功利性更为突出。就像本科期间,学生必须要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位证一样,在攻读硕士期间,研究生必须将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才能被授予学位,这种硬性条件必须达标的要求使得很多研究生并非出于兴趣而进行科学研究,仅仅是为了能发表论文而科研。在研究生中普遍的观点认为,发表的论文数量越多代表科研成果越丰厚,因此很多研究生不惜东拼西凑、“搭便车”或更有甚者是雇用枪手来实现论文发表数量上的增加。
2 惰性与从众性
所谓“惰性”是指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是一个带有一定负面意义的描述心理状态的词汇,表现为做事拖沓、爱找借口、虚度光阴、碌碌无为,最后计划、理想、报复都在拖延和失控中成为泡影。 “从众”是指由于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个人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的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①。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偏向于正确的,所以“少数服从多数”,一般是不会错的,但作为以创新力为基本科研素养的学术型研究生来讲如果一味的“盲目从众”,独立性不强,自我意志薄弱,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就会随波逐流在生活、学习直至科研中失去个性的魅力,这是极不可取的。惰性和从众性以常见的心理现象出现在当前绝大多数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并给研究生的科研带来消极影响。
2.1 生活中的惰性与从众性。调查研究中发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是三点一线的,即宿舍—教室或工作室—食堂。在本次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受访对象基本是在研究生宿舍进行取样的,可明显发现在没有课程和实验安排的情况下,很多研究生选择的生活方式是睡觉和娱乐。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男性受访者中打游戏者居多,女性受访者中追连续剧者居多,其他也不乏网购、在社交网站上聊天,煲电话粥、谈恋爱等。大部分受访对象也大方承认,研一、研二期间没有课程也没有考试的情况下生活过得还是非常悠闲的,不用为了学分突击学习的日子一般都能睡到自然醒起床时已经接近中午,下午便用来安排娱乐活动,上网、逛街、社交甚至旅游成为打发时间的重要途径,晚上不熬过凌晨是不会休息的。作为研究生这样的生活状态不得不说让人瞠目结舌,但却真真切切的存在着,倦怠慵懒的生活泯灭了很多研究生当初走进学术科研这条路时的一腔热情,也消磨了他们追求科研真理的意志,更耗費了正值繁茂年华的一身强健体魄。
多数研究生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因为这就是多数研究生的状态,是从众心理的驱使。当研究生发现自己的行为、意见与其他大多数同学不一致,或与同学中的大多数有分歧时,会感到一种压力而不是动力,促使他趋向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就造成了研究生生活中的消极从众行为,也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惰性行为。如果个体的意志力又不够强大、缺乏主见就更容易受到暗示:比如早晨即便已经起床想去图书馆看书学习但看见其他同学还在睡觉就会直接选择遵从“群体行为”, 躺下继续睡觉;看见其他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提电脑,即便经济条件不允许也会想方设法打工赚钱去买;如果被其他同学邀请去逛街、K歌即便不愿意也同意前往;甚至穿衣打扮上也没有研究生的个性气质,不过是“跟风随潮”,这些都是跟从群体的倾向表现。②研究生教育培养中,体育课程的完全缺失和对学生体质几乎零度的关注也成为研究生惰性心理和行为趋向越来越明显的一个因素。
2.2 学习和科研中的惰性与从众性。研究生生活中消极的从众性行为和明显的惰性心理也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研究生考入理想的高校怀着高涨的热情学习、搞科研,同门学长和宿舍同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和方法,科研時间及业余时间的安排都自然而然的成为他们的“参照物”。如果不能及时的形成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特点,就很容易在方方面面较大程度上与多数学长和同学无意识的保持一致:进出实验室(工作室)的时间早晚;阅读书籍的多寡和选择;学习和科研的途径方法等等,似乎“前辈”和“人多”成为一种说服力的证明,影响和约束着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行为。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习惯于自动与其他同学“找平”:大家都没意见那么我也对所有老师的观点不假思索的认同;大家都不爱回答问题那么我也对老师的提问躲躲闪闪;大家都不思考问题那么我也惰于反思和质疑。对待科研任务时也是如此,以其他同学的表现为标准,其他同学的学术报告平均写了5000字那么我也要凑够字数;其他同学的实验完成到某一阶段老师没有催促那么这个就是科研进度;其他同学发表论文那么我也需要发表,如此尔尔。并不是说遵循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一定不好,但是缺乏独立意识单纯的沿着其他人的轨迹行走也只能是行走,开拓和创新的可能性很小。若是一个学院、一个宿舍学风良好,学术环境纯净,那么必然对每个成员形成积极的鞭策力,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反之,整体懒散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则容易抑制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信心和热情,窒息研究生个体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很难促发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产生。
3 产生功利性与惰性问题的原因浅析
3.1 研究生个人价值取向是造成功利化的根本原因。社会上充斥的“利润最大化”思想,使利益倾向性原则同样冲击着高校的道德价值观念,功利主义盛行,不良观念的影响及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使得部分研究生治学精神涣散,浮躁情绪滋长,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以个人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高薪工作,而将治学视为捷径、文化视为商品,无兴趣、志向、理想可言。由此,原本纯净的“象牙塔”内被一股浊秽之气污染,原本尊严的治学之道被藐视,原本高贵的学位桂冠被蒙羞。③这种追名逐利式的科研活动不仅对研究生自身的科研能力没有任何帮助也污染了整个学术环境,是造成研究生整体学术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高校对研究生学业评估存在的局限性促发了功利性。追寻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功利性取向日趋明显的原因,一直以来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其教育质量的把关、科研水平的评估上存在的较大局限性是主要外部影响因素。高校始终关注的是学位点建设和学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把关上,对研究生来讲,一纸论文定乾坤。其实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高低和取得科研成果的多寡取决于多方面、多环节的因素,因而在评价指标上,应从研究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多角度出发经行综合评估,应该从综合能力评价、科研精神和科研态度、创新性思想及科研实操性技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以攻读硕士期间全程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为评估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指标,既能在内部动机中较大程度上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也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研究生只为论文而科研的功利化学术现象。
3.3 产生从众性的内部因素。沙莲香先生认为,个体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及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关系。④心理学者研究发现,那些自信心、自尊心强的人,往往自我评价很高,从众性表现很低,自信心越强,自我评价越高,个体从众性行为发生的概率越低。从内部原因上讲,研究生的从众性行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生自我独立意识的弱化导致从众行为的普遍性。很多研究生从小娇生惯养,在家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社会经验少,自我意识很弱,独立性非常差。进入研究生阶段,自我支配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增多,使很多研究生突然间手足无措,对所在团体的依赖感愈发强烈,觉得“跟着大家走,没错”,最后可能导致迷失自我,三年中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就像“抬头看星星”的现象。二是是自信心对研究生的从众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信程度会影响学生的个体意识从众性行为,自信心越强,自我评价越高,盲目从众的行为就越少;自我评价越低,自信心越弱,越容易产生盲目从众行为。⑤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走上来的研究生,长期处于以老师、家长、同学的评价来定位自己的状态下,相对于相信自己他们往往更愿意相信别人,并且用别人的判断调整自己,这就很容易陷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怪圈。三是虚荣心和攀比心所引发的从众心理。现在的大学生有着非常严重的攀比心理,这在有条件打工赚钱的研究生中更为普遍,盲目地追求品牌、高消费,虚荣心作祟,不仅在穿衣打扮上、日常用品上,甚至连谈恋爱、交朋友和就业都存在攀比现象。这种盲目攀比和目标不端的虚荣所引发的从众行为必然影响研究生的学习也会污染研究生的学术环境。
注释:
①殷明,朱昌平:从众心理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第7期。
②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年第12期。
③张铸,海歆,钟锐,张继萍:研究生功利性学习倾向及教育对策研究,决策管理,2010年第1期,第44-45页。
④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年第12期。
⑤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刘文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2]于立.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探索[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周立伟.科学研究的途径[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平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王亚青.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刘志跃,李志军,牛广明.内蒙古自治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1).
[7]王葳,李曾,王秀彦.高校研究生科研活动发展现状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
[8]周莲英,陈书会.关于解决研究生科研起步难的几点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5(3).
[9]孙梦洁.内蒙古自治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10]王亚青.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12
一、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积极方面
1. 主体意识觉醒, 主动性增强
环境的变化促使硕士研究生主体越来越多地立足实际发展需要, 树立和调整自己的就业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 就业心态更加合理。根据调查显示:有27.7%的受访者表示为了谋得满意的职位, 参加过相关就业技能的培训, 有40.1%的受访者表示研一就树立了就业目标, 并围绕设定目标, 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在就业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提前了解就业意向单位的基本资料和发展现状, 做到“知己知彼, 有备无患”, 而且有41.7%的受访者有过主动推销自己的经历。这些都从侧面表明当前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主动性增强, 逐渐改变了之前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固化思维理念。
2. 竞争意识提高, 适应性增强
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 再加上三年研究生教育, 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系统更加完备, 心态上更加成熟, 在就业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收集信息, 锻炼技巧, 就业选择比较慎重。通过调研访问, 有57.8%的硕士研究生表示很重视第一份工作, 有79.8%的硕士研究生表示就业过程中有过挫败感, 感觉自身综合能力还需要提高。这些都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趋向成熟, 竞争意识提高, 并且会积极主动地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 而不是“静观其变”。
3. 高薪意识淡化, 合理性增强
硕士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而言, 额外接受了三年的研究生教育, 既付出了时间成本, 又付出了教育成本, 而且受到传统“精英”思想的影响, 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压力更多, 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硕士研究生长期以来有种“高薪”的心理预期。但是, 随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变得严峻, 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持续走高, 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薪酬追求更加趋向合理, 通过对武汉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调查: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平均薪酬预期是6000~8000元, 而文科硕士研究生平均薪酬预期在3500~000元。而已经公布的湖北省2014年硕士研究生平均工资为4406元, 连续两年走低, 这也反映了当前硕士研究生已经不再盲目追求高薪, 许多硕士研究生理性地选择了就业起薪适中的薪酬标准, 然后再慢慢努力, 实现“高薪”, 这种就业心态本身也说明了他们就业价值取向逐渐理性成熟。
4. 就业取向多元, 灵活性增强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判断和就业行为倾向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 这种价值取向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硕士研究生群体年龄相仿, 经历相似, 极易产生思维上的共识和行为上的趋从, 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多元化, 拓展空间也更大。“多重身份”现象在硕士研究生群体里面逐渐流行。他们有些在读研期间, 就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导师人脉资源, 成立微小型企业孵化器;有些则借助“互联网+”的时代环境, 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有些则充分了解和把握硕士研究生的现实心理需求, 提供体验式服务产品;有些在读研期间就发表了众多科研成果, 成为被同龄人膜拜的“学神”。这种“多重身份”现象的普遍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灵活性的增强。
二、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消极方面
1. 功利化倾向明显, 主体能力有待增强
当前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功利主义倾向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职业选择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倾向于选择大型国企、知名外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通过调查分析, 有21.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党政机关单位, 42.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国企和外企, 12.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高等教育及科研院所, 11.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中小私企。通过调查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稳定性”和“体面性”是现代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就业选择的关键考虑因素。第二, 地域选择方面。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地域选择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华南、华北经济发达的区域.武汉某知名大学公布的2014年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数据显示:有29.46%在华东地区、27.68%在华南地区、32.64%在华中地区、4.73%在华北地区、3.51%在西南地区、1.31%在西北地区、0.67%在东北地区。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直接成正比, 而西部和东北等国家重点扶持的地域对硕士研究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据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 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需求水平。”一方面是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中功利化倾向突出;另一方面是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还不强,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频频碰壁的主要原因。“在一些城市, 出现了一种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现象, ‘研究生不如本科生, 本科生不如专科生’, 即学历越高, 就业率反而越低”的不正常现象。
2. 求稳心理突出, 吃苦精神有待提升
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总体还是比较保守, 他们的就业价值心理中的抗风险意识还较为薄弱, 这种求稳心理又是伴随着某种急功近利的就业价值取向共生的: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认识, 往往在就业过程中表现的急功近利, 那么处处碰壁也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的自尊心理, 他们更加害怕失败, 害怕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评论。所以, 他们失败风险的成本更高, 而急功近利的就业观无疑加重了这种成本风险。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所反映出的求稳心理, 从根本上来说, 即是缺乏冒险精神和抗风险意识, 害怕失败, 也害怕吃苦。而且就业选择中地域就近性特征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有58.6%的硕士研究生表示会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就业, 从市场就业成本而言, 距离家乡和毕业地越近, 人脉资源的覆盖面就越强, 就业的成功率也就越高。更为重要的是, 在面临职业风险时, 会获得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帮助, 增强抗风险能力。这种外在庇护会使就业者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 久而久之, 冒险精神会更加趋于弱化, 而求稳心理则会此消彼长, 趋向固化。
3. 服务基层意识薄弱, 社会价值有待彰显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结构的调整, 欠发达地区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国家先后推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这些对吸引大学生服务基层确实起了很大的政策吸引作用, 但总体而言, 并没有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 使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基层社会发展中。有很多硕士研究生并不了解“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的具体政策内容, 整体上对于服务基层尚缺乏明确的意识, 这些都反映了当前高校和政府在宣传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硕士研究生群体被倾注了巨大的国家教育成本投入和社会希望, 这就赋予了他们无可逃避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相较于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过剩, 许多欠发达地区却“求才若渴”, 努力创造条件来吸纳人才, 这也需要广大硕士研究生及时转变就业价值取向, 投身于基层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广大青年“社会是个大熔炉、大学校, 而基层更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希望广大青年能在社会熔炉中锻造成才, 在基层广阔天地中实现理想”。青年人才是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 只有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 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4. 盲目从众心理突出, 职业定位有待明晰
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极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这种环境影响因素既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又包括周围同龄就业者的价值取向影响。根据调查问卷分析,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从众心理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地域从众、单位从众和职业从众。从众心理使他们主观判断能力较弱, 依赖性强, 没有真正弄清自身优势所在, 盲目投身于市场竞争中, 造成了“人才蜂巢”效应, 有些硕士研究生通过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实践, 提高自身职场适应能力, 自然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获得满意的职位和薪酬;而有些硕士研究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 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锻炼, 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这就极有可能在就业竞争过程中沦为“炮灰”, 错失就业发展的良机。
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 重要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而是准确找到职业定位。“只有在看清自己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或组织需求的有效接轨, 实现科学的人岗匹配, 从而顺利地通过职业实现人生价值。”与硕士研究生就业从众心理相对应的是, 当前许多硕士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制造虚假履历, 频繁毁约,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既影响了就业者自身的道德诚信, 又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声誉。
5. 创业意识普遍不强, 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中国正处于“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下, 也正是思维制胜、理念为王的黄金时期。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 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而大学生群体, 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群体, 作为创业的主要力量, 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重任。据武汉某知名高校公布的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 该校5691名硕士毕业生中, 选择自主创业的仅有15人, 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26%。而且通过调查问卷分析, 有27.4%的硕士研究生考虑过自主创业, 34.1%的硕士生想先工作、再创业, 但高达92.4%的硕士研究生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创业。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创业意识还普遍较低, 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创业风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趋紧, 硕士研究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而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数量上的, 而是结构上的, 关键在于过于追求高水平就业心理造成的, 所以研究和分析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 对于指导硕士研究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常青.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论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2]毛丙波.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5.
[3]胡长伟.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措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张清华, 张希梅.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5]北大硕士毕业未当省长月薪8000其父觉得丢脸[N].中国新闻网, 2014-07-16.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推荐阅读: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11-12
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就业09-29
硕士研究生论文致谢部分05-19
硕士研究论文09-12
硕士研究生就业推荐表自我鉴定08-17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就业前景10-20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词07-08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1-04
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研究项目管理论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