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共13篇)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热点,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深化,人 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面临着巨大压力,不仅要与同 届毕业生竞争,还要面对其他省市人才强有力的挑战。因此,这些无任何工作经 验的 “ 天之骄子 ” 究竟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教育工作者又应如何引导大学生 择业、就业,状况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的择业倾向
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研究表明以下 4 个问题: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 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是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 的关键。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去西部 就业;沿海地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 向于外资企业。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 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 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 比例比女生高出 5 个百分点。4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 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 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 海地区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 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沿海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 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我们将单位划分为 8 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 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 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消 融,“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1/5 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究其原因,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 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 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 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
一。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 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 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 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 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
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 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作,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 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 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课题组通 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 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 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 3 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课题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 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课题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 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 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 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 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 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模型的推演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 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 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 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 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
”的系数符号 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 低。因此,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 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 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 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 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 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和国外 上研究生)或不就业。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 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 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 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 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 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 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 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 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 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 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 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 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 19.5%,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 而 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由此得出结论: 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 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
现象加剧了高 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 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 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 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 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 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 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据相关报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约为百分之五十左右,而今 年的大学生毕业总人数是二百一十二万。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有一百万左右的学 生尚未落实工作。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百分之七十二的被访者认为 是由于扩招的原因;百分之六十三的被访者认为是由于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出现 不协调造成的;百分之五十八的被访者认为,由于还存在一些阻碍毕业生就业的 制度和非制度因素造成就业难;百分之五十一的被访者选择了是由于学生自己的 问题,比如说就业期望值过高或个人能力问题;还有百分之四十五的被访者认为 是单位自身的原因。调查中,百分之四十七的被访者表示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他们已经意识到生活不是想象,柴、米、油、盐才是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九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地区去发展。他们认为,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虽然对他们极具诱惑力,但是就业 压力太大,竞争太大,留在这样的城市,很可能会造成自身资源的浪费。调查表明,今后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大致是:在未来五年中,头三年看好,后 两年有变,大学生总的就业趋势比较好,尤其在前三年形势更是看好,因为国内 生产总值到 2010 年要比 2000 年翻一番,要求今后五至十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
年至少要保持百分之七的增长速度。专家预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八 十至一百万个就业岗位。另外加入 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会增加更多的 就业机会。国企改革的逐渐完成,也将使企业在最近几年大规模储备人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内在因素:
1、眼高手底 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大学生在动手的 实践能力上明显的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在只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实际能力的 培养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通病,要调整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不
是说一句口号那 样简单。学生大学毕业后理论知识非常的丰富,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学校所学的理 论根本应用不上,一个工作任务下来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开始实施。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学过在工作当中遇到实际问题该怎么办,这就行成了学生毕业 后就业的很大障碍,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有经验的员工,不愿意用只有理论而没有 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2、心态浮躁 我见到一个大学生,她说,毕业后让我到宾馆中当服务员,我肯定不会去,我没法面对我的乡亲父老。其实她很可能从服务员干成老总。20 多年前,私营企 业主并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但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观念上能不能领先一步解放,就决定你能不能更好的获得资源。现在的大学 毕业生总是想到一家知名企业或大企业找一份薪水较高的职业,但在这样激烈的 竞争当中这些企业和工作岗位才能容纳多少人就业呢?毕业后就想找最一个高薪 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不想从基层做起,不想从基本的工作做起,不想到中小企 业工作,这是大学生就业心态浮躁的具体表现。
3、社会知识的缺乏 我们的大专院校大都是封闭教学,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和社会的沟通和了解很 少,他们总是感觉校园美好,而不愿意去接触社会,这就导致了和社会的脱节,走上工作岗位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和融入到企业当中。在单位中的人际关系学自己 如何定位、怎样和上级沟通、个人的形象仪表、个人的口才、自己的营销能力、这都是学生缺乏的学习课程。加强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培养是学生走上成功就业的 重要保障。
4、单一专业就业困难的原因 我的一位朋友目前在一家医院从事护理工作,而她在大学攻读的是理科专业。像他这样工作和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毕业生在国内比比皆是,大学生毕业后改行 的原因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专业不对口,有的是专业难找工作,有的是为了多 挣钱,有的受到专业局限,有的则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有调查表明大学生改行 的人数大概是占总人数的 30%,学生假如只有一门专业能力的话,很难去适应就业 中改行的现状。我们的学生只学一门专业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学生毕业后在 培训一门热门的技能是当务之急的。
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 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要继续深化 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 已取消了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2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而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局限和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 就业难问题更加明显。本文从学生自身就业准备和学校就业指导两个角度出发, 对位于川南地区的4所高校的体育专业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倾向调查研究, 旨在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川南4所高校体育专业2012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73份, 有效率91%, 其中男生219人, 女生54人。
2 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专业认知
2.1.1 对专业课程及课程改革的认知
调查发现, 有69.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 应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改革;65.4%的学生认为应注重课程的社会需求性和实用性。在访谈中, 多数学生认为课程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很强, 但未能与社会所需很好地接轨;必修课较多, 选修课较少且方向单一, 社会实践和工作参与机会太少;53.7%的学生认为自身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和就业单位的需求。
2.1.2 对专业前景和就业前景的态度
体育被喻为21世界的朝阳产业, 随着人们对正确健康观的不断了解和认识, 对科学健身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专业前景调查中, 56.7%的学生认为体育专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33.4%的学生持一般态度, 仅有9.9%的学生持消极态度;但对就业前景的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 有45.5%的学生对就业持消极态度, 仅有20.1%的学生持乐观态度;另外, 从男女生比较来看, 女生对就业前景更加忧虑, 这与行业人才特点和用人单位性别需求有关系[1]。
2.2 毕业生就业意向
2.2.1 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调查和走访, 发现毕业生普遍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准备不足。57.1%的学生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模糊;17.8%的学生没有规划过, 感觉很茫然;仅有25.1%的学生有过较为明确的规划或设计。
2.2.2 就业意向选择
教师行业依然是体育专业毕业生优先考虑的职业, 排在第一, 但调查结果显示, 选择教师的人数也仅占36.6%。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就业意向选择呈现多元化。男女生在就业选择上有很大不同, 选择体育教师和继续学习深造 (考研) 的女生比例多于男生, 而选择警察和健身指导的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另外, 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或自主创业, 但比例较小。
2.2.3 择业考虑因素
从整体来看, 自我实现是毕业生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 占70.8%, 其次是经济收入 (68.5%) 、社会地位 (60.9%) 和兴趣爱好 (58.7%) 等。但是男女生在首要因素的选择有所不同, 男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女生则更注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在专业对口的选择中, 仅有35.3%的学生考虑是否对口, 传统就业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另外, 仅有6.2%的学生择业时会考虑国家的需要, 说明在社会转型时期, 利益与奉献的冲突以及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减弱已经可以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中凸显出来[2]。
2.2.4 求职途径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得以提高。在求职途径选择中, 学生们大多通过招聘会 (72.1%) 、网络 (67.4%) 和亲友介绍 (47.4%) 等方式求职。分析其原因, 各种规模的招聘会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普遍的途径和平台;网络求职具有成本低、学业影响小、信息效率高等特点受到学生欢迎;亲友推荐的求职因成功率较高、发展预期较好也成为主要求职途径之一。但是, 由于体育专业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不自信, 仅有38.6%的学生选择自我推荐求职。
2.3 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半 (48.7%) 的学生对所在学校、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不满意, 持满意态度的学生仅有16.2%;对当前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非常了解的学生仅有39.5%, 其他学生表示一般了解或是不太了解。说明学校就业指导的宣传方式、信息传播、指导帮助满意度较低,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选择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其次是专业技能的强化、学校推荐、就业心理调适。说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是认可和接受的, 学生希望能较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了解社会需求, 为将来择业就业做准备[3]。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体育专业毕业生对体育专业的前景较为乐观, 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表示不满, 对自身能否顺利就业表示忧虑;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和求职途径已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并且择业时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经济收入水平;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管是方式还是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 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3.2 建议
3.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供需平衡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 但有关高校课程尤其是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还相对滞后,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所需, 没有实现供需平衡。高校必须改革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课程设置, 开拓实践平台和提供实践机会, 在提升学生体育专业素质的同时,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计算机、外语、文化素养等, 变“毕业即失业”为“毕业即上岗”。
3.2.2 提前职业规划, 加强培训指导
职业规划能帮助学生解决“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允许我干什么”、“我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等问题, 促使学生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4]。从新生入学起, 就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让学生在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展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健全就业信息机制, 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服务, 开设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技能培训课程, 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与特点的同时了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基础。
3.2.3 抓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使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 学校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人们对健康观念的再认识, 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 新兴体育产业的发展等给体育专业学生带来的有利形势, 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避免和纠正择业上的短期行为, 在满足社会需求、国家需要的同时, 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薛红.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引发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2 (2) :28-30.
[2]范向前.论高校毕业生选择性待业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27 (3) :248-251.
[3]吴春丽, 等.浅析大学生不正确择业观对就业的影响[J].教书育人, 2005, 10 (1) :27-28.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3
一、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与就业服务需求总体分析
1.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分析
(1)职业规划。关于毕业后的打算,高达92.67%的学生选择就业,只有不足5%的学生期望继续升学,选择出国、自主创业或其他的学生也不足4%。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定位明确,目标具体,且高度集中。
这一方面反映了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年硕士生涯的学习和锻炼后,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专业功底积累充分,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强,因此更倾向于直接就业;另一方面也说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定位。
(2)择业意向方面。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首次就业时,优先考虑专业对口的金融机构(占比77.11%)。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比50.67%)、事业单位(占比39.78%)以及党政机关(占比26.22%)等相关岗位对毕业生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由此看出,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就业的期待起点较高。
(3)期望就业的金融机构。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及信托等各金融机构中,超过一半的学生(59.22%)期望进入银行,选择证券和信托的比例分别为16.22%和11.33%,居于平均值水平,而选择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硕士研究生则少之又少。
(4)期望工资水平。财经类硕士研究生首次就业时对月薪的期望水平为5465元(选取区间数据的中位数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其中,85%以上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月薪期望达到4000元以上,并且45%左右的学生更期望首次就业的月薪达到5500元以上,超过目前全国硕士研究生首次就业月薪平均值3680元(数据来源于搜狐教育)。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薪水普遍存在较高的期望。
(5)影响就业选择的各项因素重要性分析。考虑就业单位各方面因素,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最看重以下两点:个人发展空间和行业发展前景。在5级量表体系中,这两项的重要性分别高达4.46分和4.42分。说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目光长远且理性,具备一定的长远规划。薪资福利水平(4.14分)排名第三位,这与前面分析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期望薪资较高的结论一致。
同时,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于职业稳定和地理位置的要求相对较高,这两项的重要性分别占4分和3.91分;而企业文化氛围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被看重(3.87分)。因此,财经类学校需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此外,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对岗位与专业的对口性较不看重,他们并不拘泥于专业是否对口,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只占3.46分,对比其他因素来说分值较低。
2.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服务需求分析
(1)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财经类硕士研究生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获取招聘信息: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82.44%,包括网站或海报等)、应届生专业招聘网站(78.89%)和校园宣讲会(70.00%);通过工作实习、企业官方网站等获取就业信息的比例较小,分别只有20.89%和17.56%的比例。
(2)对学校职业规划服务的需求。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希望学校重点提供以下三方面的职业规划服务:职业规划一对一咨询(62.22%)、职业规划课程(53.56%)和职业规划测评服务(44.67%)。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于职业规划相关服务的需求较大,而且更加需要专业的一对一服务。
(3)对学校就业服务的需求。对于“硕士研究生最期望参与的实习实践活动”这一问题,91.11%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最期望参与专业实习;其次是企业参观体验(35.56%)和行业课堂(33.78%)。
当被问及“您认为学校就业部门在帮助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应该提供哪些服务?”时,88.67%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认为最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61.78%的人认为就业技能指导和培训服务也很重要,另有58.89%的人希望学校拓展就业渠道,更优质和高效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
二、开展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强用人单位的引进工作,鼓励学生多元化就业
关于就业意向,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三大领域吸引了90%以上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而其他诸如民营企业、基层就业项目、选调生等对学生吸引力不明显。为此,财经类学校一方面需要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服务,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引进工作,以满足广大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高端行业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拓展房地产业、快消行业、IT企业、咨询服务行业等就业市场,鼓励更多学生进入社会各主流行业展现财经学子的风采。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和动员力度,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的财经类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扎根在艰苦的岗位上,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2.加强学生在金融机构就业的差异化引导
在各类金融机构中,有接近2/3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银行情有独钟,就业目标比较集中。因此,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多元化、差异化引导,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提升学生在金融招聘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就业中心也需引进更多类别的金融机构,为硕士研究生的分散化、个性化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3.提供优质化的就业信息和专业化的就业认知辅导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月薪期望值存在偏高的倾向。若是在全面评估自身实力以及了解总体就业行情后,确定自己合理的月薪期望,那说明学生对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充满信心。因此,学校就业中心可进一步扩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信息,创造更精品更高端的就业平台,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防止某些学生盲目跟风,学校就业中心也需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认知辅导,协助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鼓励其制定长远的职业目标,在首次就业过程中不要盲目跟风,过分看重薪资福利,要综合考虑自身条件、行业发展趋势和个人发展空间等,制定更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发展规划。
4.提供全方位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
由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依赖程度较高,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做好对就业信息的收集、优化、分类及提供工作,同时要更加及时地进行宣传,提高各种就业信息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践工作的引导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习机会获取工作。同时,学校就业中心需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个体咨询、工作坊和测评等职业规划服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传授相应的职业规划知识和提升职业素养,注重对学生就业心态的合理引导,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毕业就业倾向调查报告专题 篇4
摘要:本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大学生就业倾向。在选择题目的时候,我们缩小了调查人群范围,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调查效率。我们将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定位蚌埠市大学城内(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以及安徽电子科技学院)的本科专科学生。本次调查的调查时间为2014年4月25日到2014年4月27日。其中我们采取的调查方式是小组分组实地调查当面采访。问卷分析及撰写报告时间为2014年4月28日至2014年4月30日。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准确、系统地收集大学生就业选择时的各种倾向,包括就业倾向的地区、企业性质、工作类型、最低工资等,深度挖掘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客观因素,并希望能引起调查双方对择业问题的反思,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学校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蚌埠市大学城内各高校
3.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当面采访)采取在宿舍、教室、图书馆和食堂门口等多处发放纸质问卷调查为主,以网络问卷调查为辅的方式。
4.调查过程:本次调查对象为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内四所高校所有全日制学生,其中包括各年级的本专科学生。小组成员分为两队,一队负责各所学校内的调查,主要方式为走入各所学校或在路上或在自习教室分发问卷收集数据;另一组走到龙湖春天商业街随机向学生分发问卷并统计相关数据。以此保证样本的均匀性和完备性。
5调查结果分析:
(1)在“在择业过程中,你较提倡的就业途径是什么?”这一问题中,60.00%的同学选择了靠自己能力找工作,26.32%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9.47%的同学选择了学校推荐就业,3.16%的同学选择了靠人际关系找工作。而在“面临毕业,你的首选就业考虑是什么?”这个问题中,66.32%的同学选择了靠自己能力找工作,14.74%的同学选择了学校推荐就业,7.37%的同学选择了靠人际关系找工作,6.32%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因此从就业途径这部分的两个问题可以清晰看出,大部分的同学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找一份工作;同时从自主创业的角度出发,在第一个问题中提倡自主创业的学生占26.32%,而在第二个问题中真正想自主创业的同学下降至6.32%,这与社会自主创业的政策及创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距离为大学生建设条件良好的自主创业的平台还有一段路要走。“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2)在调查中,有27.17%的同学看重就业后的个人发展空间,20.81%的同学看重工作的稳定性,有16.18%的同学认为薪金是最重要的,有13.87%的同学看重就业过程中自己的个人兴趣,有12.72%的同学看重就业后的工作环境,有6.94%的同学看重就业单位的所处地域,对于家中的安排和建议只有1.73%的同学看重,还有0.58%的同学表示没有认真考虑过。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5
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现状进行抽样调查,采用重庆大学级、级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检验,结果表明:研究生专业素质(综合成绩)、学术水平(论文发表)及政治修养等因素与就业在统计层面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实证检验得出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后针对研究生素质培养及就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为研究生培养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作 者:肖干 徐鲲 李敬 XIAO Gan XU Kun LI Jing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44刊 名:高等建筑教育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年,卷(期):18(3)分类号:G643关键词:文科专业硕士 素质培养 就业 影响因素
物流工程硕士就业前景分析 篇6
当全球面临衰退,欧美贸易疲敝的2009年,中国货运吞吐量仍达到了20亿吨,贸易顺差达到1900亿美元。物流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涌入神州大地,国务院发改委指出,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规模,调整物流产业结构。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12类稀缺人才。其中以具有高学历的物流专业人才尤其匮乏,由此可见,物流工程硕士就业前景可谓炙手可热。
物流工程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目前物流行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研究;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的现状,致使很多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物流工作。物流工程硕士则不然,其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综合数值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模式已渐渐得到了物流业界的认可,也迎合目前缺乏高素质综合性物流人才的行业状况。
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大专学历以上物流从业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1%和19%,很多物流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一线搬运工或者操作工晋升而来,不懂得系统的物流知识,对一些现代化的物流操作和模式更是知之甚少。国内具有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相关人员仅有17000人,其中拥有工程硕士的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凤毛麟角。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从物流大国发展为物流强国的制约条件。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7
1 调研及分析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这两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XX学院市场营销专业30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为280份, 问卷有效率为98.2%。
从就业地区、是否愿意创业、职业倾向、最看重的因素这四方面考察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从是否专业对口, 薪金期望考察毕业生的就业期望, 从专业技能准备情况、“吃苦”准备考察毕业生就业准备。
1.1 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分析
1.1.1 就业去向的调查结果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地域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作用正在降低, 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的着眼点放在了该地域是否有利于开创自己的事业, 占总人口的50.2%。令人可喜的是还有17%的毕业生愿意到西部去工作, 积累经验, 锻炼自己。
1.1.2 自主创业意向调查
当问及是否把选择自主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途径时, 有69%的同学给出肯定答案, 这说明该专业的毕业生有很高的创业热情, 已经把自主创业作为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且男生选取创业的比例要远高于女生, 占到了44.8%。这说明男生希望有自己的一份事业, 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1.1.3 职业倾向
本次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有63.6%的学生选择到职场谋职, 选择考研的学生有16.3%;有12.35%的同学希望能通过公务员考试来解决就业。此调查结果还显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公开化, 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对社会和自身都有一个现实的认识, 他们选择去各种各样类型的企业来开创自己的未来。
1.1.4 就业最看重的因素
由表3可以看出, 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个人前途, 比例达到54.5%。这表明他们的择业观念已经趋向成熟, 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选择。当然, 对工资的高低、单位发展前景、福利待遇等看得也很重, 但相对于个人发展前景来说比例相对还是小的。
1.2 就业期望
1.2.1 所学专业对口
由表4可以看出, 只有3.1%的同学认为要学以致用, 专业与就业有直接关系;而37.5%的认为可以接受专业不对口;52.4%的认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断充电解决, 很明显专业是否对口已经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
1.2.2 对薪金的预期
X院校所在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由表5可以看出, 毕业生选择月薪1000元以下的人很少, 1500~3000元之间人数最多, 占62.1%, 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的人数比较少, 仅仅占总10.2%。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一味追求高薪水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不高, 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清晰, 接近实际情况。
1.3 职前准备
1.3.1 专业技能准备
由表6可以看出, X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认为面临毕业和择业时自己的专业技能:很好的占14.3%, 较好的占15.4%, 一般的占56.75%, 较不好的占8.00%, 很不好的占5.55%。这说明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都比较一般, 在专业知识方面为求职做好准备存在不足。
1.3.2 深入基层的准备
当问卷提到是否愿意基层工作时, 如表7所示, 在没有合适工作的情况下, 只有9.1%的学生愿意去基层, 有50.7%的学生回答可以考虑, 有40.2%的学生不愿意深入基层, 他们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想去基层的岗位工作。这些数据表明该专业毕业生深入基层积累经验的意识相对而言比较淡薄, 吃苦能力较差。
2 研究结论
2.1 就业意向较明确, 有清晰的自身认识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 其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 大学毕业生择业面也越来越广泛, 选择已经不再受地域的局限。随着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人才需求越来越多, 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大, 很多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地区就业。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市场营销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再受地域的限制, 而更为关注是否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事业。因此, 在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 很多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当前的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热”在本次调查中并未显现出来, 可能是由于市场营销专业限制的实际情况, 使他们考录公务员专业对口职位较少, 或者是公务员岗位竞争过于激烈, 难度较高等原因造成的。调查发现考研人数也不是很多, 可能由于即使读取研究生仍然要面临几年后的就业, 且就业难度逐年增加, 造成该专业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并不多, 而选择最多的就是就业, 占到一半以上, 说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清楚, 面对择业有清晰和理性的认识, 这些都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 适应当前社会环境。
2.2 就业期望符合现实情况
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对自身和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 “先就业”的观念已经非常明确, 对工作自身要求并不高, 将近85%的人将自己的薪金水平定位在1000~3000元之间, 而且在问及到“是否在意工作和专业是否对口”这一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不是很看重, 将来工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学习。”可以看出,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务实, 有更开阔的就业视野, 而不是把自己限定在某一范围内, 而且具备就业后再学习的思想准备。
2.3 专业信心不足, 吃苦精神缺乏
当今有很多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 他们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 还积极考取各种证书, 目的就是为了就业时能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更具有竞争力。然而调查发现, 当被问到“是否具备就职的专业技能”时, 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所需要的技能, 而大部分持不确定的观点。由此可见, 同学学生虽然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 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信心不足, 说明毕业生虽积极考取各种与就职有关的证书, 但却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 调查发现, 虽然毕业生对薪金、工作地区等总体上已有了较为现实的认识, 但从是否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的调查结果看, 有40.2%的人选择“宁愿待业, 也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 说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 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从某种层面来讲, 可能大学生仍然具有“清高”的一面[1,2]。
3 对策思考
3.1 院校应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大学新生入学后, 高校应对新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教育, 包括校规校纪、大学生生涯规划、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内容。要从新生开始加大管理力度, 使大学生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 对于违反校规校纪, 通宵上网逃课等不良现象, 要采取有力的措施, 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和存在。只有有效抑制了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生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 才能在将来走出校门时, 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比较自信,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时, 学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善于与他人相处、合作, 才能适应当前社会, 因此, 大学期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从而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3.2 建立就业服务中心
就业服务中心既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又能给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因此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十分必要。首先, 就业服务中心应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 从而得到各种就业信息, 加大毕业生就业机会;同时, 面对网络上各种就业信息, 有真有假, 使得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分辨, 因此, 就业服务中心应发布权威的就业信息给大学毕业生。其次, 就业服务中心应加强和毕业生的交流与沟通, 让毕业生更清晰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 从而面对现实, 准确定位自己;同时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 使大学生面对未来的就业更加自信, 从容不迫。
3.3 提升自身素质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1,3]。首先, 大学毕业生应树立从基础做起的意识, 摆正心态, 虚心学习, 对于不会的问题积极请教学习, 使自己掌握更多的就业资本。其次, 学好专业知识, 理论结合实际, 学以致用。应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把学到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 与实际相结合,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 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更快融入社会, 把所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第三, 树立终身学习观。除了在学校中学到的各种知识外, 还应做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的思想准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知识不断更新, 大学毕业生也应树立终生学习观, 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 才能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 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林路.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几个因素[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6) .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 就业指导 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辽宁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指导教师一岗三责制培养硕士生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辽教发[2008]16号)的部分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50-01
随着高等医药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其就业指导工作。为了更好地掌握硕士研究生该方面的思想状态,为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奠定基础,我们对我校部分各中医药专业在校硕士生的就业与继续深造心态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部分在校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较严密的问卷调查表,随机发给被调查的硕士研究生。学生经不记名填表后,由各班负责人统一回收交给调查人员。之后,调查人员对收回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整理,其中漏填和没按规定填写的答卷被视为无效答卷予以剔除,再将有效答卷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
2.1中医药专业在校硕士生的就业心态
2.1.1毕业后需否找工作情况
由表1可见,目前在中医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工作者较少,绝大多数硕士生毕业后面临找工作问题。
2.1.2对需否导师帮助确立就业观念和找工作的愿望
见表2、表3。表2结果显示多数中医药专业硕士生希望指导教师帮助其确立就业观念,表3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指导教师帮助其就业。
2.2中医药专业硕士生希望继续深造的方式
在被调查的各中医药专业在校的硕士生中,毕业后多数希望通过在工作中学习等其他方式进一步提高,其次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深造(表4)。
3.讨论
近年,随着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中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明显增加,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进一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要培养他们奉献中医药事业的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采取多种切实可行措施帮助其就业。
目前,一些中医药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和基层工作,其择业观念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衔接不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促进农村、基层和偏远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我们的另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在校的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各基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感觉有思想压力,就业问题是其压力的主要来源,他们希望指导教师帮助就业。本调查进一步扩大了被调查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范围,结果也显示一些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心理负担较重,甚至个别学生有厌学情绪。本调查结果提示,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注意进一步做好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长期以来,个别指导教师对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和课题研究的指导比较重视,而对其就业指导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指导教师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人,导师的言行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本调查结果表明,多数硕士研究生希望指导教师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帮助其就业。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发挥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导师既负责硕士生的专业指导,又负责其就业指导的工作机制,使其所指导的研究生能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前些年很多中医药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希望到国外继续深造或发展,本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出国深造者为20.31%,而希望攻读博士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也有很多硕士毕业生希望先就业,在工作中再以其它方式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1]关洪全,贾连群,韩晓伟,等.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各基础专业硕士生的思想与就业心态探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25(2):309-310
作者简介: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9
南
大
学
2017年招收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合同
定向就业单位(以下简称甲方)名称:
定向就业单位所在省(区、市)/地市区/县市旗:
培养单位(以下简称乙方)名称:西南大学 定向生(以下简称丙方)姓名:B 乙方拟录取
B
(以下简称定向生)攻读
C
专业硕士学位,学制(二、三)年。
一、甲乙丙三方应承担的义务 1.甲方承担的义务:
承担
B
(二、三)年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医疗费用及其它有关费用。2.乙方承担的义务:
(1)定向生在学习期间,乙方按《西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西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进行培养和管理,向定向生提供图书资料、教学设备等学习条件和生活设施。学习期满,考试合格并按规定通过论文答辩者,颁发毕业文凭和硕士学位证书。
(2)定向生按计划完成学业后,为保证其顺利地到甲方工作,乙方将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一律寄交甲方,由甲方转给定向生。
3.丙方承担的义务:
向乙方缴纳(二、三)年学习期间的培养费,每学年
D
元,共计
E
元,于录取当年开始,按学于每学年第一学期6月底前交付乙方。缴费方式见随录取通知书寄发的《缴费须知》。
二、定向生入学时,一般应将户口、人事、党团组织关系转到乙方(由甲方推荐的在职人员不转寄人事档案、工资关系等),毕业后到甲方工作。若因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或虽能毕业但不能获得硕士学位者,均由甲方安排工作,并不得向乙方索要培养费。
三、定向生在录取时应与甲方签订合同并交一份到乙方存档备查。
四、甲乙双方如有一方违约,不履行合同,违约方应向另一方赔偿经济损失。若非乙方原因,委培生中断学习,其经济损失由甲方承担,乙方不返回已收经费。
五、未尽事宜,以上级文件规定为准。
六、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定向生按规定取得学籍后生效。
七、本合同一式叁份,甲乙丙三方各保留一份。
甲方(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
2017年
月
日
2017年
月
日
2017年
月
日
乙方代表(签字)
丙方签字:
乙方(盖章)时限:2016年9月至 20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10
甲方(用人单位):
乙方(培养单位):长春大学
丙方(研究生):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经甲、乙、丙三方商定,同意丙方攻读乙方级专业全日制学位研究生,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三方达成协议如下:
1.丙方在校期间,由乙方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2.丙方在校学习期间,户口、医疗、人事档案、工资关系等均留在甲方。
3.丙方毕业或结业后,保证按时到甲方报到,由甲方负责安排工作。因故不能完成学业者,亦应由甲方负责安排工作。
4.丙方如需办理派遣手续,派遣单位必须为协议定向单位。
5.丙方在学期间不享受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其他奖助政策按学校相关管理文件执行。
6.丙方学费标准与非定向就业研究生相同,由丙方与甲方协商解决,按时向乙方缴纳学费。
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经甲、乙、丙三方签字、加盖公章后生效,并各持一份,执行全部条款。
本协议自签定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丙方终止学业时。本协议以外有关的未尽事宜,由甲、乙、丙三方协商解决。
甲方负责人签字:乙方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单位公章
年月日年月日
丙方签字: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11
一、原因分析
1. 个人就业目标存在偏差
对河南中医学院2006~2009级部分硕士研究生择业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 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省会城市就业的毕业生高达65.47%, 有6.97%的毕业生选择中小城市, 仅有3.19%的毕业生愿意到地市级单位 (多半是回原籍) , 至于到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 多数毕业生根本不予考虑。可见, 硕士研究生个人的就业目标存在较大的偏差。
2. 个人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绝大多数毕业生及其家长依然认为, 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 而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特别是地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不少刚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把自己定位很高, 总认为高学历就等于高就业能力和高工作能力。实际上, 刚毕业的学生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 社会就业形势发生变化
用人单位在经历片面追求高学历的人才消费观后, 逐渐摒弃人才高消费的思想和做法, 更加注重个人实际能力与岗位职责的匹配。医学类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各级医疗机构,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用人单位受当地人事政策的限制, 程序审批上也比较复杂, 签约时间跨度较长。另外, 硕士研究生大量扩招而博士生的招生比例并未增加, 使考博率逐年下降, 这也成为研究生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研究生教育存在相关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 伴随着研究生扩招的同时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跟上。一些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 造成课程结构僵化, 脱离实际。另外,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偏重学术性, 轻视学生就业所需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对策与建议
1. 积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千万个毕业生的背后是千万个家庭, 就业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 为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2. 调整就业预期, 实现人生价值
毕业生应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专业优势合理定位。高校是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 更是培养普通社会劳动者的基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只要能正确选择人生方向, 就能顺利就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只要脚踏实地去奋斗, 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3. 加快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需求、就业能力相吻合, 教学改革要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高校应加大社会急需学科及专业的招生数量, 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此外, 高校应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增加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鼓励自主创业
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 并需进一步强化就业工作的预见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结构及就业市场、就业导向都会发生变化, 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强化预见性, 提前分析就业市场形势, 使就业指导具有前瞻性, 以便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更好、更准确的服务。
高校要鼓励有能力、有条件、敢于创新的硕士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创业, 使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同时, 高校要教育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能力本位”意识, 并加强对硕士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在具备敢于创业的勇气的同时真正具备创业能力。
摘要:近年, 随着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难度尤显突出。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取决于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各个方面,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做好此项工作。
关键词: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思考
参考文献
[1]吴琪.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 .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12
今天,记者从济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获悉,截至10月底,济南市生源非师范类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专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2%,远高于硕士研究生53%的就业率。
截至10月底,济南市生源非师范类应届高校毕业生32363人,已就业25893人,就业率为80%,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提前2个月完成市政府下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0%的任务。同时,实现外地生源毕业生在济南就业21542人。
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高校毕业生就业处)丁麟宏处长介绍,从今年济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截止10月底,应届本科学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1.3%,专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2%,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3至5个百分点。而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53%,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丁麟宏分析说,造成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可能是研究生就业后未及时办理就业手续,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体现不到,或者是研究生就业要求相对较高,并不急于就业,而是备考机关事业单位。
丁麟宏说,从就业专业来看,济南生源应届毕业生已就业专业前十位的`有:护理、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临床医学、工程造价、计算机、建筑工程技术、市场营销、数控技术、物流管理。外地生源来济就业高校毕业生中前十位的有:计算机、会计、机械设计制造、土木工程、市场营销、金融学、电气工程、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前教育。另外,私营企业仍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渠道。50%以上高校毕业生进入民营、三资等私营企业就业;约6%的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和部队单位就业;15%的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就业;20%的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约10%的毕业生选择出国。
表一:济南生源应届毕业生就业前十专业
总体就业情况
硕士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护理
工商管理
会计
护理
会计
结构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
会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
市政工程
计算机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临床医学
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
内科学
金融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
中医学
土木工程
建筑工程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
设计艺术学
工商管理
数控技术
市场营销
管理科学与工程
英语
物流管理
数控技术
企业管理
法学
电气自动化技术
物流管理
化学工程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
表二:外地生源来济就业高校毕业生前十位专业
总体就业情况
硕士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计算机
临床医学
计算机
会计
会计
中医学
机械设计制造
物流管理
机械设计制造
法律
会计
学前教育
土木工程
金融学
土木工程
工商企业管理
市场营销
环境工程
电气工程
市场营销
金融学
企业管理
金融学
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气工程
会计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数控技术
物流管理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市场营销
计算机
国际经济与贸易
管理科学与工程
法学
工程造价
学前教育
设计艺术学
电子信息相关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 篇13
秦永杰,赵坤,王云贵*
(第三军医大学,重庆 400038)
【摘要】 通过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了某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参考国外知名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该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作为教学的基础环节,它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为了解医学院校中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以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校2009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和部分专家、教员进行了调查。小组访谈采取座谈会的方式,通过邀请教学督导专家、教员、学员等各层次参加座谈会,全方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一次填答方式,通过对学员和教员发放由笔者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根据内容分为学员类和教员类两种,学员类问卷设置封闭式问题11项,开放式问题2项;教员类问卷设置封闭式问题15项,开放式2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5份,其中学员类261份,教员类135份,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253份和126份,回收率为学员类96.9%和教员类93.3%。
一、我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定和安排,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
【1】内容,一所大学的课程设置直接体现着这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我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是以“重视基础、跟踪前沿、交叉综合,突出创新、强化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的,以教学科研任务为纽带,按照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四个模块来设置研究生学位课程。目前我校共开设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63门,其中公共必修课7门,基础必修课6门,专业必修课1门,选修课49门,共2496学时。学位课程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研究生38个学分以上,专业学位研究生28个学分以上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二、课程设置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教员和学员对我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对“您认为目前课程设置是否能满足需求”一题,教员和学员选择“满足”的仅有35.7%和17.5%,表明我校现有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课程结构方面
在学员类问卷调查中,对“您认为目前我校的课程体系的课程和学时数”一题,有64.0%的学员选择“公共必修课学时偏多”,有71.1%的学员选择“基础必修课课程偏多”;对“您认为非管理专业考取的管理类研究生是否有必要加修管理学课程”一题,有30.8%的学员选择“非常必要”,38.7%的学员选择“必要”,;对“您认为管理学类研究生是否有必要学习医学类公共基础课程”一题,82.5%的管理类学员选择“必要,但应有所选择”,仅有9.3%的管理类学员选择“非常必要”或“必要”。
在教员类问卷调查中,对“您认为目前硕士研究生课程要求38学分”一题,有73.0%的教员选择“太多”,对“您认为目前课程设置中对研究生帮助最大的”一题,有34.9%的教员
选择“基础必修课”,有32.5%的教员选择“专业课程”;对“您认为目前我校的课程设置的课程和学时数”,有65.9%的教员选择“公共必修课学时偏多”;对“您认为实验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一题,有37.3%的教员选择“非常必要”,有46.8%的教员选择“必要”;对“您认为非管理专业考取的管理类研究生是否有必要加修管理学课程”一题,有19.8%的教员选择“非常必要”,54.0%的教员选择“必要”;对“您认为管理类研究生是否有必要学习医学类公共基础课程”一题,有29.4%的教员选择“非常必要”或“必要”,有58.0%的教员选择“必要,但应有所选择”。
在小组访谈中,大部分教员和学员的意见比较统一,均认为目前我校学分要求过高,公共必修课课时太长,管理类专业(如卫生事业与社会医学专业、卫生勤务专业、护理学专业等)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另有部分教员认为,人文课程设置过少,导致研究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思维不够活跃,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学员认为,基础必修课课程过多,选修课程中实验课程和体现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较少,选择受限。
分析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的结果,笔者认为我校目前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有:(1)学分要求过高,学员压力大,自主学习时间少,需要降低学分。(2)公共必修课课时太长,需要压缩课时。(3)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培养目标,需要综合教员和学员意见尽快改革。(4)实验课程和人文课程开设较少,需要增加门类。
2、课程内容方面
在学员类问卷调查中,对“您认为目前课程内容能否满足需要”一题,有70.4%的学员
选择“不能满足”;对“您认为课程内容不能满足需要,原因是什么”一题,有62.4%的学员选择“未体现学科发展趋势”,有69.2%的学员选择“内容实用性较差”,有66.8%的学员选择“课程信息量较小”,有79.4%的学员选择“内容启发性较差”,有87.4%学员选择“实验课程内容陈旧”;对“您对目前研究生教材选用的的总体印象是”一题,有30.8%的学员选择“不满足”;对“您对研究生教材选用的态度是”一题,有 63.2%的学员选择“必须选用教材及参考书”。
在教员类问卷调查中,对“您认为目前课程内容能否满足需要”一题,有80.2%的教员选择了“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对“您认为课程内容不能满足需要,原因是什么”一题,在选择“不能满足”的教员中有92%选择“实验课程内容陈旧”;对“您对目前研究生教材选用的总体印象是”一题,有87.3%的教员选择“完全满足”或“基本满足”;对“您对研究生教材选用的态势是”一题,有67.4%的教员选择“根据课程实际,有自编讲义即可”,仅有1名教员选择“必须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占总人数的0.7%。
在小组访谈中,教员和学员的意见分歧较大,大部分教员认为目前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基本能够满足学员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验课经费不足,使得实验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而大部分学员除了认为实验课内容太陈旧外,还认为理论课程内容更新慢,信息量不足,反映学科前沿和最新成果的内容不多,部分课程与本科生未拉开层次,教学内容有重复现象;部分学员还认为个别课程教材内容陈旧,与教学内容脱节。
分析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的结果,笔者认为我校目前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有:(1)实验课程经费不足,实验课技术落后、内容更新慢,需要增加经费,尽快改善实验课内容。(2)现有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员要求,需要教员在课程内容上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3)个别教材选用不当,内容比较陈旧,需要根据教员和学员要求,更换教材。
三、国外部分知名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环节,世界各国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均把课程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各国研究生教育特点和学位制度不尽相同,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和要求也各有特点。对国外知名医学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解和特点分析,可以更好的借鉴经验,发现我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极为重视,根据各学科专业的不同,每个学科专业分别开设学位课程,并辅之具体的落实措施。其研究生培养采用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为:强调文理交叉,比较注重综合和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尤其是对研究方法、方法论和讨论性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视,2、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脑研究中心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脑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为1.5-2年,采用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为:非常重视课程阶段的学习,确保学生拥有在其领域独立从事研究的本领;课程覆盖面很广,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研究生均要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广泛学习的兴趣和知识水平,并且特别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前沿知
【2】 识的讲解。
3、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学院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两年,采用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为:非常注重课程阶段的学习,开设必修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学分,通过考核后才能取得学分;基本不讲授理论知识,内容设置密切追踪前沿,所有课程均不采用统一教材,由主讲教师根据相关领域知识的更新情况,提供关键词、文献资料以
【】及结合他们的专长和最近的科研工作成果开展教学3。
四、思考
针对我校现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外知名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1、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模式,以学员为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课程。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加速,学科和专业的进一步细化,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未来的课程设置要以学员为中心,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依托,根据不同的培养类型,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分别设置课程。
2、课程设置中应增加综合性课程,体现学科间交叉、融合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手段的革新以及新知识、新观点的出现,促使跨学科间的合作迅速增加,医学各传统分支学科的界限已经难以划分,学科之间表现出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因此课程设置要适应当今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打破传统的按学科、专业设置基础课、专业课的固定思维,增加设置涵盖不同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以满足学员的需要。
3、课程设置中要体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实验课程不仅可以促进研究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还是研究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好奇心和科研兴趣,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课程设置中应通过增加实验课经费,增设实验课课程,更新实验课内容等手段,体现出实验课程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的重要性。
4、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精湛的医术、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还要求要有高尚的医德。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课程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人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医生的职业中就是对每一位病人的关心和友爱,就是高尚的医德。因此课程设置中应增加人文课程,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
5、课程内容应紧跟学术前沿,注重知识更新
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出研究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不应再把基础理论学习,而应把学术前沿知识的讲解和介绍作为授课的核心内容。同时教材的选择也应从传统的按学科统一选用,转变为由授课教员根据授课内容指定或自己编写。
学位课程的本质是为教学服务,无论怎样的课程设置,都是为了适应教学需求。我校应
以提高研究生质量为目标,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为己任,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设置出适合研究生特点,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学位课程,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 薇,袁 玲,刘亚敏.当前我国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M】.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186-188.【2】贺桂琼.加拿大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启示【M】.西北医学教育,2009(1):30-32.【3】陈 罡,党裔武,柳 亮,等.比利时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启示【M】.重庆医学,2010
(17):2284-2286.作者简介:秦永杰,女,1981年生,河南新乡人,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
通讯地址: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训练部研究生处
邮编:400038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fendao_1001@yahoo.com.cn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f a curriculum for Master
of Medical Colleges
QIN Yong-jie,ZHAO Kun,WANG Yun-gui*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8,China)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论文05-08
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就业09-29
硕士研究生就业推荐表自我鉴定08-17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就业前景10-20
硕士研究生论文致谢部分05-19
硕士研究论文09-12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词07-08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1-04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10-24
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研究项目管理论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