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通用12篇)
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 篇1
通过长期的查阅、访谈, 发现在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模糊不清, 混淆使用, 例如:将自己的专业填写成“民族传统体育”, 而不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外界对于这两者及其相近相关概念的词语更是, 甚至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指武术。那么“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一字之差, 他们的概念是否相同, 以及其相近似的“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传统体育”、“民间体育”等等是不是指同一个概念, 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是怎么设立的, 它包括哪些内容等等, 一直以来,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鲜有报道, 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内涵以及与之相近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1.1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及其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从传统社会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对人体生理特征进行改造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它前面有两个限定词, “民族”是第一个限定词, “传统”是第二个限定词, 它首先是民族的, 然后才是传统的。它是即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传统性的体育活动。如果平常单独说“民族传统体育”或者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话, 应该理解为:它既包括了国内的, 也包括国外的, 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的, 应该把它延伸到国外的民族传统体育中去, 虽然在国外人的认识中, 他们没有“民族传统体育”这一说法, 但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中, 它是存在的。这有利于将国外的与国内的进行比较性研究, 更有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现在在研究中通常把“民族传统体育”默认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比如, 题目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的研究中, 作者所研究的就是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产生一种误解, 影响了后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拓展性认识, 是不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的。应该在“民族传统体育”前面加上“我国”或者“中华”二字来进行限定会更加贴切一些。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应包括国内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和其他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可称为其为“国外民族传统体育”) 。
在周伟良主编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一书中, 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 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他还提到:“由于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民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 居四方之中, 故名为“中国”, 亦称为“中华”, 后来又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用来指代中国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集合体[1]。由此可知,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专指国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它包括武术、舞龙、舞狮、风筝、高脚马等在我国各民族产生和发展的, 并对现在产生一定影响的体育项目。
1.2 民族传统体育相近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很多文献和著作中, 还会看到“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这几个常见和主要的与“民族传统体育”相近似的概念。民族体育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和享用的特殊的体育文化。如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体育, 乒乓球是英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相对现代体育而言的, 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现代体育转型。如乒乓球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 他是英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现在已经被国际化了, 属于现代体育的范畴, 传统体育首先是一个或几个民族的, 然后才是传统的。民间体育相对于宫廷体育或者是官方体育而言的, 是指在民间产生和发展并广泛流传的体育活动的总称, 它无高度组织化、制度化。民俗体育, 顾名思义是指人们用来庆祝某一节日的体育运动, 如抢花炮就是我国侗族和苗族用来庆祝丰收体育活动, 另外端午节的划龙舟, 春节的舞龙舞狮都是民俗体育的代表。
2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内涵、学科性质及其上属、平行、下属学科之间的关系
2.1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以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 以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辨为研究方法, 以探索各民族体育发展规律、促进传统体育现代化为目的的应用性学科[2]。要理解此概念的内涵, 需要重点理解一下几点:第一, 其研究对象是“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 而不仅仅是我国的传统体育活动规律和现象, 因此如果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就不要把国外的给忽略掉, 否则你的研究是不完善的, 并且会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和发展, 这是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工作的人所必需要铭记和弄清楚的问题。第二,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与本民族或地区、政治、经济、教育及其生存、发展和变迁的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与地域和民族特点的关系。第三, 它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和探寻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 探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点, 折射出的各民族发展的轨迹;挖掘、探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及其规律;研究传统体育 (项目) 与现代体育 (项目) 2个不同文化系统的密切联系;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范围所起的社会作用及其价值, 为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第四, 它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研究、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实践问题和规律是其主要的任务和宗旨, 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其研究方法体系由其方法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3个层次构成。
2.2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与其上属、平行、下属学科之间的关系
1997年研究生专业目录修订, 将体育学作为一级学科, 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借助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来丰富自身学科特色与体系, 对拓展体育学的学科领域和完善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起到重要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学既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渗透与拓展, 又是体育学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体现与延伸[3]。
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这3门学科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学所研究的领域, 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教学与训练就需要运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理论与方法, 武术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能量消耗及供能特征也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来解释, 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人文精神也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内容。由此可知,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学科, 它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需要依赖于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知识做辅助, 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研究范围内也包含着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他们是相互渗透的。
民族传统体育学又设立了以武术为主的3个下属学科, 也可称之为三级学科:武术、传统养身、民族民间体育。健身气功、太极拳都属于传统养身的范畴, 太极拳也属于武术中的一种拳术, 也是一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它们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3 结论
综上所述, 可得出以下结论: (1) “民族传统体育”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国外民族传统体育”。 (2) 可将“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 即:“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 (3)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4) 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需要依赖于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知识做辅助, 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研究范围内也包含着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他们是相互渗透的。 (5) 武术、传统养身、民族民间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学下设的3个专业, 也可称其为三级学科, 我们常提到的健身气功、太极拳都可归属于这3个三级学科中的内容。
摘要: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思辨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辨析, 完善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国外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是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 他们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等等。
关键词:传统体育,概念,相近关系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
[2]王亚琼.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
[3]倪依克, 赵苏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建设[J].体育与科学, 2003, 24 (1) :25-27.
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 篇2
摘 要:龙舟竞渡源远流长,通过对广西传统体育龙舟文化进行研究,论述龙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区内开展的龙舟比赛和经贸洽谈会,提出打造“龙舟”品牌,铸造旅游支柱,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设想。
关键词: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龙舟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的民族是尊龙奉龙的。在我们的娱乐生活中经常都能遇到“龙”,尤其是龙舟竞渡,其经历之久远,流行范围之广泛都早已为世人所知。可以说,它是一项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性活动。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渊源和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在有关龙的诸多传说中,乃至由此而衍生的各种以龙为主题的活动中,龙舟竞渡是一项历史久远、流传广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形成传统的文化、体育活动项目。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延续至今,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国家体委于1984年做出决定,把龙舟竞渡列为全国的正式比赛项目。这一活动,不仅根据传说和想象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龙的形象,而且也突出地表现了“龙的传人”同舟共济、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生气勃勃的豪迈气质。凡是观看龙舟竞渡的人,无不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和鼓舞。
龙舟这项富有意义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之所以长盛不衰,形成传统,世代相传,主要由于它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它不仅为汉族人喜爱,许多兄弟民族也非常喜爱,并且成为一些民族节日及文体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龙舟文化的起源和龙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广西经济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网上收集、整理有关龙舟文化的资料。
(2)逻辑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结果与分析
2.1 龙舟文化的起源
2.1.1 图腾崇拜的民俗文化
“龙”是我们祖先想象出来的一种奇异的神灵动物。对农耕民族来说,天文气象是最重要的,龙便成了作雨兴云的神灵。为了求得神灵保佑,人们在图腾祭的日子(端午节)都要赛龙舟,赛龙舟时还要祭龙。一方面把裹好的粽子投进水里给龙吃(古人认为龙多居住在水中);另一方面,各比赛队还要设香案,设美酒犒劳下江祭龙者(即比赛队员)。唐宋时期,竞渡者还要纹身,如唐代张建封的《竞渡歌》说:“须臾戏罢各东西,竟脱纹身清书上”。竞舟者纹身,目的是使自己象龙子,求得龙神保护,逃脱船翻人亡的危险。达到与龙同娱,讨好神灵的目的,向掌管雷雨的龙神祈求无病无灾、风调雨顺。
2.1.2 纪念前人宣扬忠君爱国思想
以龙舟竞渡来纪念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从而赋予了龙舟竞渡以新的内容和意义,使这项传统的文化体育活动更富有民族性和人民性,更能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
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吴越交战,勾践败而被俘,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终于在数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了昭彰勾践这种坚韧不拨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5月5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后世逐划龙舟,作救伍员状。
三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至汉代以来,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因为屈原之死与泪罗人祭龙日(端午)正好巧合。从此,每到端午祭龙,人们一边划龙舟,一边唱着哀歌,纪念他们敬仰的屈原。从文献记载来看,最初为纪念屈原的竞龙舟只在汩罗土人中流行,南北朝时发展到南郡、襄阳一些地区。后经唐代文人这样大量的文学渲染,纪念屈原的竟龙舟更是广泛流传。到宋代,龙舟竞渡由民间传入宫中,皇帝也亲自到场观赛,场面十分宏大。众所周知,北宋末年,国势大衰,宫廷想利用龙舟竞渡,宣扬忠君爱国思想,振奋国人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是想祈求龙神保佑,国太民安。
2.2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区内开展的龙舟比赛
南宁市自1978年起,每年都组织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1980年端午节。融安县溶江公社举行了大型的龙舟比赛,有28个男队、13个女队共3300多名运动员参赛,观众达5万多人次,有不少外国来宾和港澳同胞。梧州市最近几年赛龙舟的活动也非常活跃。桂林市开展较晚,到1985年才恢复中断了30多年的龙舟活动。1984年9月,由横县横州公社江南大队龙舟队代表广西,参加在广东佛山市举行的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比赛。1985年7月,广西又派出龙舟男、女代表队共59人赴湖北省宜昌市参加全国第二届“屈原杯”龙舟比赛。
自1984年起,每年自治区体委都举办全区性龙舟竞赛活动,形成了传统。促进了群众性龙舟竞渡的开展,梧州市政府1986年把端午节定为“市龙舟节”,群众性的龙舟活动开展更为广泛。2008年举行的龙舟活动,来梧州市洽谈贸易的广东、四川等省来宾和专程前来会唔的日本朋友与数万群众一起参加了龙舟比赛。
过去只局限于城市的龙舟竞渡活动,近年来已逐渐扩展,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永福、兴安、灵川、资源、贵县(现贵港)、田东、横县、防城、宁明、岑溪、容县等二十个市县都举行过赛龙舟活动,此外,不少乡、镇、街道也举行龙舟竞渡。如1987年北海市回洲镇的东风街、红旗街的渔民和驻岛海军战士联合举行了龙舟友谊赛;防城县的企纱乡、江平镇;地处高寒山区的中峰、梅溪等地都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
1987年,广西5个市和20个县有257条龙舟下水,出现了百龙开江,万人盛会的世界。桂林市对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很重视,当年市政府发出专款建造十二条标准龙舟。当年6月4日在桂林市举行的全区龙舟赛,有13个男女队,观众达10万之多。除市民外,还有来自国内外贵宾及附近各县乡民,人们为了饱观龙舟竞渡的盛景,起早摸黑、扶老携幼,聚集在漓江两岸的桥上、房顶、山头、水中,观看的群众比肩接踵,欢呼雀跃。
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 篇3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55-05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anding Dow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 “Youguo”of White Trousers Yao Nationality in Nandan as an Example
ZHANG Ping1,HU Xiao-ming2,WANG Su1
(1.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2. Sports Science Colleg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documents, data study, field observ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mmonness of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 and deems that: centering on the core of blood relationship,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has been functioning as group authority or folk tradition. Though possessing distinct quality of patriarchism they exist in their particular way with rationality. Nourished by folk tradition, traditional sports have been internalized to be a part of the ethnic culture. And consequently, they are handed down and spread by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Youguo” of White Trousers Yao nationality in Nanda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ly cultural heritage power of traditional sports so as to seek more dynamic channels of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Key words: Guangxi;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White Trousers Yao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人类第一个完善的社会组织是以动物命名,以图腾作为标志和象征,具有共同意识的图腾群体[1]。而较晚形成的氏族则是以祖先或其他名称命名的。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以来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这些具有特定目标的群体就是组织 [2]。而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只是产生于他们协作生产和劳动生活的需要,以自发的方式生成的,同时它也是源于人类困境中生存的需要。据民族志资料显示[3],许多民族村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都还保留着原始民主议事制度的氏族公社组织。因不同的自下而上的生存状态和不同的村落文化,人们建构的社会组织也不同。它是一种拥有相同血缘关系,具有权威性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法或图腾制度,它以“草根式”的传统文化,生于斯、长于斯,因而具有传统文化的典型性和符号性。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民族文化,如其要得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可或缺。本文基于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的体育人类学考察,发掘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以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发展民族体育寻找更加稳固的依托。
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文化共性——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源”
广西隶属我国西南领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界们在研究壮、瑶、侗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时,必然会研究它们的传统社会组织,由它寻迹该民族的发展史。而今,西南很多少数民族村落的氏族关系都尚未发生彻底解体[3],原始文明虽逐渐萎缩,社会进程也在不断更替,但氏族关系始终得不到彻底摧毁,氏族部落母体孕育的血缘纽带一直绵延不断贯穿于少数民族的村落史。由此而形成的传统社会组织,已深深内化为民间传统,与之共同构成村落传统文化。
1.1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组织是传统文化的维护者 血缘关系是传统社会组织形成的核心,所有家族组织成员都凭着血缘相同的身份互相认同,没有这一血缘关系的内在网络,社会组织便不可能存在。如瑶族的“石牌”、“油锅”和仫佬族的“冬”、苗族的“鼓社”、侗族的“款”等等。“石牌”是盘瑶、山子瑶和贵州荔波瑶地区,以家庭血缘为纽带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石牌内部存在着维护父系家族制度的血缘关系;仫佬族聚“冬”而居,其内在的精神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亲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而联合起来的宗法性的家族形态[4];而“油锅”也是白裤瑶特有的血缘家族社会组织,它由15~20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家庭组成,一个“油锅”基本上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汉语将它们统称为“油锅”,意为“同一个祖宗的兄弟,大家同锅吃饭,有事互相帮助[5]。”以家族为中心的亲属网络在传统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凝聚力和人们身份认同的象征。罗伯特·F·墨菲曾指出:“在我们自己个体化和社会碎裂的文明中,亲属关系仍是我们最亲密纽带的主要来源。但在过去更简单的集团和现存的初民中,亲属关系提供的远远不止对个人的爱和供养,因为它形成了整个社会的真正结构。”[6]而具有血缘关系的传统社会组织则是一切民间传统文化的维护者,由家族延伸到整个村落。
1.2 具有明显宗法性的传统社会组织合理的存在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宗法性,它们具备族长、族权、族规、族产等宗法统治的特征,遵从祖先崇拜,凝聚族群组织的精神和亲情力量。社会组织中的头人不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与封建血缘宗族组织中族长的族权是完全不同的。头人的产生既不是世袭的,也不是选举的,而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组织具有各自的规章律令(石牌律等)或款约(侗款)等习惯法、拥有公共的土地财产。南丹白裤瑶每个“油锅”都有一个为群众所拥戴的男性长者担任油锅头,有“油锅”的习惯法规,且有定期的会议,不服从锅头意志或多次拒不承担义务、或严重危害“油锅”成员利益,屡教不改者,由公众决议后将缘由祭告祖先,开除出“油锅”,从此不再认他做为兄弟,剥夺其一切权利,连死后都不许埋入“油锅”墓地[7]。可想而知,这种惩罚在一直依靠族群,在不断迁徙的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人,等于是剥夺了生存的权利。而这种社会组织就是以它特有的作用至今仍被保留着,以其长期所形成的权威性和凝聚力维护着村落的社会秩序。黑格尔说过一句话“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传统的文化在当代总是被选择和被重新解释进而被整合入现代文化之中[8],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少数民族传统的社会组织至今仍着身于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态文化,以特有的方式维护着族群的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2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潜在文化力——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民间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它包括举止言谈、衣食住行、祭祀、节庆、婚丧嫁娶等,它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而且是历代人所积淀下来的、不断传承的民族文化[9]。民间传统的保存,对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最大的帮助,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也尤其重要。而传统的社会组织来源于生活样式,引导、维护着民间传统。民间传统中滋养产生的传统体育,也自然地被传统社会组织传承、传扬。广西南丹白裤瑶的传统体育也未曾离开过“油锅”组织,已内化为民族文化,贯穿着民族发展史,俨然已是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潜在文化力。且据研究发现,白裤瑶的“油锅”组织,在管理白裤瑶社会的传统仪式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即使在文化变迁的当代,它的社会功能特别在保存、传递、和传播民族文化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具有难以取代的独特性。[10]
2.1 迁徙中孕育的传统体育活动,渗透于社会组织的组织与管理功能 瑶族是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到明清时期,两广已成为瑶族的居住中心,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高山密林中,这种迁徙生活是瑶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徭僮》中,即有瑶族“椎髻跣足,衣斑斓布褐,各匀远近伍,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的记载。特别是民间珍藏的《盘古圣皇榜文券牒》和《评皇 券牒》,记述了瑶族先民“手把硬弓求野肉”和“入山居住,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活动[11]27。白裤瑶秉承着瑶族的传统游猎游耕经济,直至解放前,仍是处于“刀耕火种”的生活状态。因此,狩猎和采集活动在白裤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桂海虞衡志·志器》载:“徭人弩又名偏架弩,无箭槽,编架而射之。”唯南丹弩,弓材为绝佳。为了增加弩的杀伤力,往往涂毒汁于矢,史载“溪峒弩箭皆有药,唯南丹为最酷”。[12]65便知“弩”为白裤瑶狩猎的首要工具,同时也集结了白裤瑶族众的聪明和智慧。白裤瑶聚“油锅”而居, 仅在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现在仍存在21个“油锅”。白裤瑶村规规约中有:油锅成员互为兄弟,有互相帮助、保护的义务。如有违背,又不听劝者,经过油锅会议将其驱逐出油锅。[13]由此可探知:白裤瑶在经过不断地迁徙过程中仍能聚“油锅”而居,除体现了民族坚固的团结和凝聚力外,社会组织的组织与管理功能功不可没。
而今,狩猎已是白裤瑶的民间传统。除了嗅觉灵敏的猎狗,“油锅”还按男人数配备猎枪及男子不离身的砍刀。打猎无需特别组织,按祖辈积累的方法进行即可。凡见到野猪、麝香之类的猎物,报告到寨老,只要他招呼一声,中、青年男子就自觉背上猎枪,带上火药、铁码和猎狗迅速汇集寨坪上,在发现猎物者的指引下,遵照寨老的分工奔赴岗位实行任务。白裤瑶猎捕野兽经验丰富,可根据野兽所食,或看树、草叶,或猎物所走的脚印判断其去向和离开原地的时间,确定捕猎行进速度、设立包围圈大小。不管多长时间,不辞辛劳、翻山越岭,直到把猎物捕获方才收兵。白裤瑶“油锅”的组织与管理功能已渗透于白裤瑶生活中,而狩猎即是生活的内容之一。尤其在不断迁徙的年代,白裤瑶族众更是要紧密团结、互相帮助才能战胜众多的困难,因此组织与管理功能的重要性也是可想而知的。
2.2 节庆中欢愉的传统体育活动,社会组织的聚居功能使其成为传承链 节庆是一种非常态的生活状态,不仅可以展示和传递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人们心理欢愉的狂放裸露,众多的身体活动随之也展现出来。白裤瑶有一句话“五黄六月过小年,正月十五闹年街。”小年就是农历6月30日,此时农作物刚好收成,可以稍作歇息,也是对丰收的庆贺。同时,也象征着白裤瑶人不忘祖宗、世代团结和互助。而闹年街即农历春节,期间除了着民族盛装和兴奋的心情外,传统的民间活动便是最重要的节日内容,斗画眉、打鸟铳,吹喇利缺一不可。而打陀螺则是白裤瑶“盛大”的传统体育活动,集体着盛装和热烈、壮大的竞斗场面,足可以体现这种“隆重”,犹如西班牙的斗牛节热烈、狂放。打陀螺,举行最密集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七,或者春节期间的里湖乡的圩日。2011年春节,课题组调查时当地的族众就认为:自古白裤瑶族众都认为打陀螺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就如身体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当与族众一起打陀螺时,就会感觉是最幸福的时刻,只要逢圩日或节日,都会有头人组织打陀螺。“油锅”内或“油锅”间,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而陀螺打起时就会有一种过节的感觉,就会有很多族众一起参与和观看,打到精彩处常常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白裤瑶的陀螺头平、脚矮,用瑶寨木质坚硬的红青刚树木修造而成。陀螺有大有小,小孩练习用的二、三两,中号的2~3斤,最重的可达5斤,为成年人所用[14]。由此,也看到打陀螺其实已经是一种无形的传承。长辈和长辈间、长辈和晚辈间、孩子和孩子间,一条坚实的传承链。如今,在白裤瑶陀螺竞技场也能看到白裤瑶女子的身影,飒爽之态一点也不亚于男子。“油锅”组织的聚居功能不仅使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展现与传播,更使其得以传承,不仅是一种生活的聚居,也是文化的聚居,而此则意味着社会组织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递,彰显了“油锅”组织的权威性。尤其在当代,“油锅”组织依然获得族众的认可,“油锅”头人在维护本油锅组织的正常生产秩序外,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传承民族文化[15]。因此,在组织白裤瑶传统节日活动中,它的作用仍然难以取代。据此可确定,白裤瑶的传统体育文化即是一种保持本真的原生态体育文化,没有任何粉饰,却也代代相传,确因“油锅”组织的聚居功能。
2.3 丧葬仪式中的传统体育活动,社会组织的祭祀功能使其具有权威性和民族心理归属感 白裤瑶的丧葬仪式神秘而神圣,透显出族群文化的深深印迹。“砍牛祭丧”是白裤瑶重要的社会活动平台,这一天附近几十里内村寨的人们都赶来观看,往往形成几百人的一次聚会。砍牛祭丧前,打铜鼓是必不可少的。清人李文淡《庆远府志》卷十《杂类志·琐言》说:“瑶壮俱尚铜鼓,而所用之时不同,有用、之于吉礼,有用之于凶礼。南丹惟丧事用之,犹须吉日,可击则击,不可击则止。”[16]因铜鼓是“油锅”的公共财产,平常的日子,由“油锅”头收藏,没有征得他的同意,谁也不准动。且铜鼓不能随便乱打,只有在春节和葬礼时,祭过铜鼓后才能打,可谓白裤瑶人民崇拜的“神器”。在白裤瑶的社会里,铜鼓不仅是油锅组织世代传承的宝物,而且还在白裤瑶的生命礼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代表了白裤瑶共同的祖先,实现了构建群的界限,缔结油锅组织的可能。[17]据调查,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的21个“油锅”,就有铜鼓40多面,有3/4都是祖先留下来的传世铜鼓。族众在祭祖、葬礼时,仍会去找“油锅”头人,由他组织整个祭祀仪式。祭丧前,各“油锅”带来的铜鼓,由本油涡成员拿到铜鼓架上挂起来。丧事用的铜鼓多少不等,少则七、八面,多达二、三十面,一般说来,来奔丧的人越多,所带来的铜鼓也越多。敲击铜鼓的场面也十分悲壮。鼓场正中摆着一个大牛皮祖鼓(是用一根80 cm以上的大圆木,凿空树心,蒙上牛皮制成,鼓声低沉雄浑,是向祖先传递信息的神圣乐器)。丧家“油锅”的铜鼓面对祖鼓排在第一,其它的铜鼓依次一字儿排列悬挂在横木上,舅舅的铜鼓最受尊重,排在正中,面对祖鼓。祖鼓是整个铜鼓场的指挥,它由各“油锅”中擅长击鼓的长者用两根短木棍敲击。每个铜鼓有两名鼓手,一名鼓手手拿鸡血藤做的小鼓锤,站在铜鼓左侧,一名鼓手两手拿接音的木桶,站在铜鼓后面。而经验丰富的“油锅”鼓手指挥的祖鼓,是整个鼓场的指挥中心,铜鼓金属节奏的快慢,尽由此鼓决定。击鼓者双手各握细槌,一边打鼓,一边还摹拟猴子在地上蹲步、树上腾跳、以爪挠头、举足跨越等等舞姿,白裤瑶誉之为“勒泽格辣”,即“猴鼓舞”。鼓点的节奏和舞蹈动作急徐相应,整个表演活画出一幅顽猴嬉戏图。由此可窥知,白裤瑶先祖或许是隐密山林灵动活现的猴子,敲击祖鼓,先祖之灵,便会象猴子一样,穿林越壑,蜂拥而至[18]。而此时,男孩子们也随着节奏敲起了竹筒,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都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反复熟悉鼓声的节奏,以使他们最终能成为节奏的主人。本研究发现,没有传统社会组织的祭祀功能,白裤瑶的“砍牛祭丧”仪式中的打铜鼓,不可能从宋代一直流传至今。而白裤瑶的丧葬仪式,不仅是一种民族信仰,而且是族群发展的见证史。因为宗教节日和祭祀仪式不仅是族群集体活动最适合的载体,它使民族传统文化更具内聚力。而且据田野调查材料表明,不少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是借助于巫术活动及宗教仪式流传下来的。[19]白裤瑶的打铜鼓就像一种根植于“油锅”组织内的“文化网络”,不仅赋予这一文化网络以权威,同时也附着着族众的心理归属。而维系“油锅” 组织凝聚力的就是同宗同祖的意识及父系家族的血缘关系,白裤瑶的祭祀仪式及打铜鼓习俗则凝结于此。相信因白裤瑶“油锅”组织的祭祀功能,打铜鼓及跳猴鼓舞也将会一直存在下去。
3 结 论
1)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具有文化共性,以血缘关系形成为核心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是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虽具有明显的宗法性,但仍以特有的方式合理的存在着。并因其具有传统文化的典型性和符号性,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资利用的重要载体。
2)民间传统的保存对传统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最大的帮助,而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则引导、维护着民间传统。民间传统滋养的传统体育活动是族众生活的内容,已内化为民族文化,自然地被传统社会组织以各种方式传承和传扬。而传统社会组织除了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外,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因此传统社会组织即成为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潜在文化力。
3)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在其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传统体育活动未曾离开过“油锅”组织,而“油锅”组织的社会功能则成为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源,远远而来,追溯其意,即在白裤瑶的历史及生活里。迁徙山林中的狩猎,节日里欢愉的斗鸟、吹喇利及狂放的陀螺竞技,充满神圣的“砍牛祭丧”仪式中打铜鼓及猴鼓舞,都是因为“油锅” 组织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而一直存在,且已成为民间传统,深深地潜移默化于白裤瑶的生产生活中。犹如根植于白裤瑶“油锅”组织内的“文化网络”,不但赋予这一文化网络以权威,同时也附着着族众的心理归属,集结着民族内聚力。白裤瑶“油锅”组织,即使在当代,仍以其草根力量丝丝络络的存在着,在保护和传递民族文化的同时,为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更具有生命力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199
[2] [美]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杨昌乌国.民族村落文化:一个“自组织”的综合系统[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69-72
[4] 黄兴球.论仫佬族“冬”的宗法关系及其性质[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5(3):36-40
[5] 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118
[6] [美] 罗伯特·F.墨菲,著.王卓君,吕遒西基,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88
[7] 王昭武.论大瑶寨的“油锅”组织[C] .民族学研究第九辑,1990:129-140.
[8] 朱炳祥等.宗族在村治中的地位周城白族村的田野观察[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9.
[9] 李志清.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8.
[10] 张萍,等.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发展村寨传统体育的关系[J] .体育与科学,2012,1:31-34.
[11] 瑶族简史转载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瑶族过山牒文汇编》,1964:20,34.
[12] 瑶族简史转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器用门》”药箭”条.
[13] 玉时阶.白裤瑶社会[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1-33.
[14] 徐金文,等.南丹白裤瑶民俗与风情[M] .北京:中国民族博物馆编印,2008,10:83-85.
[15] 王柏中.八桂田野[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8-29.
[16] 玉时阶.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制度研究[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66-72.
[17] 刘莉.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为例[D] .2006:2.
[18] 姜永兴,等.赶山烧畲的真实写照—白裤瑶丧葬剖析[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4:33-36.
明清时期传统节日的民俗体育研究 篇4
早期的民间体育内容几乎都是和传统佳节捆绑在一起的。中国的节日, 由汉代的雏形期, 再到唐宋的转型期, 最后发展到明清时期时, 已经较为完善了。此外, 明清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也使得明清时期的民间体育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民俗体育的文化阐述
民俗体育概念是民俗概念的一个下属概念, 同时民俗体育概念又是民间体育概念的一个下属概念, 这就说明了民俗体育与民俗、民间体育的关系都是十分密切的, 不可割裂。此外, 民俗体育具有继承性、传统性、集体性和类型性等特有属性, 故若想全面把握民俗体育的概念, 首先应从其特有属性下手。
民俗体育根植于民俗习惯, 在外表现出传承性、集体性, 这是其有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一大显著特性。但是, 在民俗体育项目诞生后, 又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也就是说它可以被广泛应用到各个时节, 并非一定要局限在民俗习惯这一特定时节[1]。以传统的民俗体育典型———赛龙舟为例, 在伊始阶段, 赛龙舟这一民俗体育活动是在端午节这一特定时节所产生的, 但是在后来的传承发展中, 赛龙舟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端午节这一特定时节进行了, 只要民众有所需求, 平日里也会举办一些龙舟比赛项目, 供民众娱乐、欣赏、竞技等。
二、明清时期传统节日的民俗体育活动
1. 明清时期元宵节中的民间体育活动。
(1) 走百病。“走百病”这一民间体育活动是兴盛于明清时期的一种民俗习惯。每逢元宵节前后, 人们 (大多为女性) 便会约齐外出行走, 以期消灾祈健康, 这就是所谓的“走百病”。其实, 民间走步运动种类繁多, 除了“走百步”之外, 还有诸如阳春三月的“踏石”, 清明节的“踏青”, 端午节的“踏柳”等。在这些走步运动中, “走百病”表现形式最为特别, 内容最为全面具体, 流行覆盖面最为广阔, 再加之发生在春季伊始这一大好时节, 使得它独立于众多走步运动之外, 最为典型[2]。
明清时期的“走百病”运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其一, 形式种类繁多, 内容覆盖面广阔。以“走百病”的称谓为例, 除大家所熟知的“走百病”这一常用称谓之外, 它还有很多别名, 如“除百病”、“去百病”、“祛百病”等。此外, “走百病”在不同的地域也会结合当地的特色形成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如在鄄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跑百令”、“灸百病”, 在潍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跑老猫”, 在高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跑黄河”等。其二, 活动涉及面广, 流行覆盖面全。“走百病”这一传统民间体育活动, 走出了千家万户, 走向了祖国各地, 流行覆盖面极为全面。在我国的各个地域, 融合了当地的地域特色, 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样式。例如, 在东北地区形成了独具东北特色的“走百冰”;在江南苏州一带形成了独具江南特色的“走三桥”等。其三, 参与者由女性群体拓展为全民大众。“走百病”这一民间体育运动, 在形成之初就是以妇女为主要参与群体的, 目的是帮助其青春常在, 永不衰老。过去每逢元宵节前后, 妇女们相约在一起, 集体出游。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演变, “走百病”这项运动已经拓展到全体民众中来, 全民广泛参与其中, 将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 跳百索。从明朝开始, 跳百索被固定为元宵节期间供妇女、儿童竞技的一种户外体育活动, 实际上, 跳绳就是跳百索演化至今的结果。跳绳, 最早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到了明清时期, 跳绳种类花样繁多, 内容丰富多彩, 发展到最盛。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 跳绳在唐宋时期的主要功用是作为祭祀用的, 到了元朝, 跳绳的娱乐功用才被慢慢挖掘出来, 直至明清时期, 跳绳的娱乐功能才被挖掘到极致, 正式成为一种娱乐, 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成为一种流行。跳绳根植于元宵节而存在, 为元宵节增添几分色彩。
明清时期, 跳绳运动达到鼎盛, 因此对世人的影响也较为深远。其称谓种类繁多, 有“跳百索”、“走百索”等, 这些称谓在古文献中均有记载。例如, “跳百索”在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灯市》中就有记载:“二童子引索略地, 如白光轮, 一童子跳光中, 曰跳白索。”再如, “走百索”在清道光十三年刻本《章丘县志》中也有记载:“正月‘元夕’, 设灯棚, 具摊戏。次日, 过桥、走百索。”
2. 明清清明节期间盛行的体育活动。
(1) 踏青。踏青, 这一民间体育活动由来已久, 传说在先秦时期早已形成, 唐宋时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这一点在明清时期的诗文中显而易见。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中有云:“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 游高梁桥, 曰踏青。”清李稷勋《都门竹枝词》中有云:“山花押鬓踏青行, 儿女相逢各问名。”明清时期的踏青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 明清时期的踏青运动独立性分外鲜明。其二, 踏青运动在历史长河进程中不断发展演变, 吸收了来自各个地区的地方特色, 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踏青活动。其三, 参与群众多,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每逢踏青时节, 全体民众积极参与、积极响应, 规模之宏大, 可见一斑。其四, 踏青继承着民间体育传统, 颇具典型, 深得大众的喜爱。踏青本是清明节前后人们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 但由于踏青活动简便易行, 又深得人们的喜爱, 踏青早已经超越了清明节这一界限, 拓展到各个时节, 各个地域, 各个方面。
明清时期, 尽管踏青的具体时间有所不同, 各地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 但是踏青作为清明时节的主旋律从未发生改变, 时至今日, 也广为流传和发展。明清时期的踏青运动, 尽管还身着祭祀、禁忌等外衣, 但其健身性、娱乐性仍旧作为主旋律不断地被挖掘与应用[3]。
(2) 荡秋千。在历史长河的发展演变中, 长生不老一直是人们永恒的追求。皇家为了健康长寿一直在寻求长生不老仙丹, 而民间大众则选择在佳节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娱乐健身以期健康长寿, 人们或是在清明节前后“走百病”, 或是在元宵节“跳百索”, 或是在清明节前后“踏青”……既欢度佳节, 又健身娱乐, 一举数得。荡秋千在众多民间体育活动中属于最为流行的体育项目之一, 深得人们喜爱。
荡秋千在形成伊始, 就深得人们的喜爱, 这么多年过去了, 依旧广为流传, 丝毫没有衰落, 历代诗集文献的记载就可以很好地印证这一点。明清时期的秋千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多彩, 它既可以是单人玩的, 也可以是双人玩的, 还可以是众人玩的;它除了带有娱乐的特性之外, 还可以带有些竞技色彩;它既可以荡着玩, 也可以转着玩, 还可以在水中玩……
(3) 放风筝。明清时期, 放风筝这一民间体育活动, 早已飞出千家万户, 走进祖国大江南北。无论是寒气逼人的东北地区, 还是气候适宜的江南水乡, 无论是沿海地区, 还是内陆地区, 放风筝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均在大众中广为盛行。由此可见, 明清时期的风筝具有放飞时间长、受季节影响弱、覆盖面广等特性。
放风筝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多集中在二月和清明前后, 因为此时晴空万里, 风度适宜, 适合风筝放飞。古诗词文献中就有相应记载, 如清嘉庆五年刻本山东《寿光县志》中有云“正月十六日, 乡间妇女约伴共登土窑, 坐眺移时。正、二月间, 儿童辈以竹为胎, 糊作莺形、蝶形、筝形之类, 系以长线, 放之空中”;又如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叙州府志》有云“二月, 花朝日, 士大夫家有园亭者, 亦招饮春酒, 赏花联句。是月, 童子竞放纸莺”;再如清嘉庆二十二年刻本《松江府志》有云“二月, 是月, 童子放风莺, 夜或以灯熟火, 作二纸翼贯题中, 凌风而上, 亦有烟爆飞如繁星”。
3. 明清时期重阳节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重阳节登高这一传统体育活动, 初始于战国时期, 后于汉代逐渐盛行开来, 汉末曹丕《九月与钟繇书》中有云:“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 而日月并应, 俗嘉其名, 以为宜与长久, 故以享宴高会。”故重阳节又可以被称作为重九节, 即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 人们便会登高望远。而“九九”又音同“久久”, 故重阳节又有消灾祈福, 祈盼健康长寿之意。
明清时期, 重阳节登高这一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广为流传, 在全民大众中普及开来, 诗集文献中就有关于此方面的大量记载。如《清稗类钞·时令类》中有云:“九月初九日。游法藏寺, 登塔, 齐化门外土城登高。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 届日, 都人士辄提壶携槛, 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 北则在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 远则在西山八刹等处。”又如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宁津县志》中有云:“九月‘重九’, 士大夫题糕饮酒, 四野农忙每忘此节。…按《月令》:季秋, 其数九, 诚以地四生金, 天五成之, 合而为九, 又值九日, 故重九也。凡阳为上, 阴为下, 重阳则上而又高矣, 故宜登高。又借音为糕, 故宜食糕, 此亦从古如斯者也。”再如王灿《客中九日》中有云:“细雨成阴近夕阳, 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 每岁登高在异乡。”[4]
明清时期, 正值封建社会末期, 有大量西方文化涌入, 同时又兼有各民族文化的大量融合, 这就促成了当时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 不仅饱含许多古典元素, 同时还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 对后世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影响甚为深远。时至今日, 明清时期的大多民间体育活动还依旧盛行。通过对明清时期民间体育内容加以收集整理, 不仅可以帮助完善古籍资料、丰富明清时期民间体育的历史、保护体育文化遗产, 还可以启发人们对传统民间体育项目进行再创造, 以此促进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8) .
[2]张晓欣.我国岁时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1) .
[3]冯萌.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的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5) .
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篇5
【关键词】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1清以来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状况
1.1武术文化发展
武术文化之所以在陕南流行是因为这里有“尚武强悍”的民风。清代,陕南民间武术活动盛行,流行拳种较多,主要有醉八仙、少林拳、梅花拳、板凳拳、四把锤、炮拳、棣花拳等。民国15年(1926)左右,商县一武术教官黄朝申受聘于启化乡国民第一中心小学,从事武术教师,开课受徒,从此武术开始以新的形式传播发展[1]。这极大的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解放以后,由于社会的稳定和武举考试的废除,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重创。如武术中的醉拳发展至今,习传普遍,除部分保留传统醉拳法外,其他醉形渐少,注重演技与运招,变得套路。
1.2龙舟文化发展
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陕南地区主要以汉水谷地为主,由于水力资源比较充足,因此赛龙舟是这里开展非常普遍的体育项目之一。安康的龙舟,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但20世纪60年代后,这项活动被迫中断,直到1991年时,才通过端午节的节日活动得以恢复[2]。如今的龙舟活动虽然开展的越来越广,但以偏离原来龙舟文化的轨迹,在龙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更偏重于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商机和利益,同时人们更加注重龙舟活动为他们带来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2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孕育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土壤流失
在陕南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过程中,陕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陕南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时代和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陕南传统体育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承载传统体育文化地载体受到破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受到损失。例如早起在小孩间流传的丢方、狼吃娃等游戏已经被现代的电子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所取代,出现严重的传承危机。
2.2体育文化脱离体育项目本身
陕南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传统体育文化特色鲜明,但近年来人们为了响应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号召,将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分裂开来出现了“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效益和结果,为了省时省力将传统体育文化从传统体育活动中剥离出来,单独进行宣传和推广,造成传统体育文化脱离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孤立出来。体育文化的传承脱离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必将在传承的道路上变得行尸走肉,失去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活力和内涵。
3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3.1将传统体育文化用节固定
中国节日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累、凝聚、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中国人对于节日有着独特的情感,因此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非常深远。陕南的龙舟竞渡就是最好的诠释,陕南每年的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就是龙舟竞渡活动,龙舟竞渡借助传统节日来发展和传承它本身的文化,使龙舟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得以传承至今,并成为陕南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因此,陕南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节日带来的优势和便利来发展陕南传统体育文化,为陕南传统体育项目成立专门的节日,如武术节、舞龙节、社火节等。
3.2回归本体宣传
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出现问题我们除了找出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原因外还应该思考产生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体育活动本身是否出现问题,因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传统体育活动本身的开展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要想长久的发展和传承还是离不开传统体育活动本身。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体育活动长期发展和积累的产物,要想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归根结底还要回归到传统体育活动本身。
4结语
发展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在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下,充分了解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依据本土的环境来发展弘扬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同事在传承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适当地体现时代精神,在立足本土的情况下面向世界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完全现代化发展,要在陕南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吸收外界有利于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因素,通过综合创新来实现陕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 篇6
正如皮亚杰所说:“我们必须反躬自问。”现代学校体育是在文艺复兴时代体育活动走向教育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17世纪的德国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开始了近代体育教育的进程。我国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中所设体操科为标志,中国的学校体育在蹒跚中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风雨历程,几经彷徨,几经探索,终于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门日臻成熟的学科。然而,站在新世纪起跑线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化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体育成为一门学科登上教育的大雅之堂之后,作为第四大课时科目的课程,究竟给了学生什么?体育进入学校的初衷和价值是什么?体育进入教育后的得与失是什么?……如此种种,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
一、体育文化的的缘起研究
就学校体育的本质而言,它以完善人为根本目的。学校体育首先是成年一代向年轻一代传授某种新的能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过程,并通过学习者的个人感悟、体验、思维和创新,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学校体育为何而存在,就在于此。然而,“并非每一种教育都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教育的关键在于开启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充分识自我、发展自我进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最高价值……那么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进入了现代(甚至后现代)社会之后,是否达到了这个教育目标了呢?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我们暂时很难得出这种乐观的结论。”同样我也在思考,学校体育现状究竟如何,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在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中,对体育的理解是一种教化、一种工具,是体质、技艺。在这种理解中,人是不存在的,是一种无“人”的体育。体育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的丧失,使得在学校体育中把人当作没有自我发展生长能量的“物”,把人的变化或发展只看作是外力支配和推动的结果。学校体育注重的是外部影响,注重的是“施教”,注重的是灌输和强制,或是把人看作是与其他生命没有区别的存在,它只能为生理、心理客观规律所规定,教育所遵循的就是自然的客观规律。人只有在既定、给定的状态中生长发展,人的生命的超越性就会被抹煞,人的生命形式就会被异化。“这种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其实只能算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初级的层面。如果以之为教育的全部,那么这种教育其实只是教学,而根本不是‘教育’。教育必须要触及人的灵魂,而不仅仅只是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我们不妨把这种扭曲和异化称为“人的失落”。也就是说,如果体育不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无视人的生命的生成性、独特性、超越性、整体性的特征,不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在体育过程中缺少人性的关怀。
二、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从学校体育的发展史看,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也存在着这样几种眼光,即健康教育的眼光、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文化建构的眼光。它们分别构成了学校体育研究的三种视野:健康教育的视野、科学理性的视野和文化建构的视野。这三种视野标志着学校体育的三个阶段。当然,这三者之间不是绝对分开的,三个阶段的分界也不是绝对明确的,它们互有渗透。但是,这三种研究视野各自带来的学校体育理念的区别是显然的:健康教育视野强调体育是对身体的教育,体育是政治伦理教育的手段。而科学理性视野其核心内容认为:“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而科学方法是所有学科中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惟一的方法,科学知识的价值崇高性正是其方法惟一的产物。”学校体育则通过对体育进行科学理性的审视,使人们发现了体育的“育体”本质,而对本质的追问就获得了“工具”的理念,进而导致对学校体育研究作出纯理性、纯逻辑、纯形式化的叙述和处理,把学校体育等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而学校体育的对象是人,它不是纯客观性的东西,是一种复杂的充满许多不确定性的、主观色彩特别强烈的活动状态。甲骨文中的“人”字标划的是人身体侧站的形状,也就是说,汉语中的“人”字原始意义乃是指“人的身体”。由此可见,汉语原始思想,首先认识到人是肉身实体,是肉身实践者。其次,它也认识到此一肉身实体是包含着实践驱力的实践者—身体。当长期以来人们对身体的片面认识导致学校体育弊端越来越显著时,人们开始了对学校体育的更深层的文化反思。
1.学校体育因该是一种精神文化。具体表现在:体育是一种亲和作用独特的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有重要作用;现代体育对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是一种超越,意味着丰富的文化;现代体育能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学会公正、公平的观念,远离弄虚作假,形成诚实的品格。什么是体育精神?人们从不同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包括什么是人文精神(从哲学、文学、伦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和日常生活层面的理解和应用),如有的人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体现人的终极价值;有的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价值或价值信念,也可以价值创造;有的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切人文学术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有的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新的“道”,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整和提供意义系统和沟通规则,或将其与现实精神、自由精神、道德精神、文化精神、时代精神、人类精神等重和;有的则将其与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现代性精神相比照而言,形成了广阔论域。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对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运动不是简单的强体操练,不是纯生物的身体改造过程,“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仍发现和感觉到某种毕竟是伟大的东西弥漫于这个事业上。体育运动不仅是游戏,不仅是心灵的创造,也同样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恢复。”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精神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
2.体育教育应该是一种文化。体育文化既是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行为文化,行为指人们如何行动,特别是与人们合作的有关行动。体育运动对人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有着调节、控制和引导的功能,它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起协调、稳定的作用。有一句谚语:“英国的贤明政治家都是从他们的运动场上培植出来的。”依据学习的迁移学说,运动的发达可以影响到政治的修明,培养优良的政治人才。”马约翰指出:“透过体育教学培养民主精神乃运用了‘迁移运动’,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的诸美德能否迁移至生活中,从生理学家的神经元学说、心理学家的知觉与概念等解析,已得知这种迁移确有可能,而且颇能影响吾人的行为,因此,只要学生对运动发生兴趣,时而习之,并获得他人赞赏,日久当可获得一种良好的体育道德效果。”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现代体育已成为现代主流文化的具体文化,对道德和法律规范之外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的调节、控制和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人,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汇集到一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体育价值观之下,实现社会矛盾的缓和和协调。
3.体育教育应该是一种审美文化。美育也有价值的问题,但美育价值首先是非功利的,它超越功利而在一定条件下有了功利价值,这是文化的特点之一。从本质上来说,体育应该是一种艺术的形态,应该在美的层次上得到理解。亚里士多德在论及体操的目的时说:“最重要是优雅的魅力,而非野蛮的力量,体育的目的在给予一种自由的教育,而不是训练人的体力。”斯杜德尔认为运动的艺术就是体育美学。他指出:“可以想见,追求美的源泉有两种,即情感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所谓情感的艺术,就是试图通过绘画、雕塑、音乐等唤起人的情感而获得美的努力,所谓动的艺术,就是试图将人引入运动之中而发现美的努力,这个运动包括某种行为的速度、爆发力和娴熟的技术等。”顾拜旦提出“运动即生活的美”,认为“美与尊严在我们今天进行的最重要的体育比赛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他曾满怀激情地问道:“我们难道不应该完全确认艺术与体育运动的结合——即肌肉力量与创造性的想象力,是人类生活两极的完美结合吗?”
总之,文化源于人的存在,故此,体育最根本的原点只在于人的本身。学校体育以具体的、现实的人为对象,就是要以人为本,直面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学校体育的完整功能应当是生、群、德、真、善、美、自的统一。学校体育只有忠实于人的生命存在,只有从人类的这种本性出发,才会是健全的、进步的和生机勃勃的,学校体育的文化视野,更有助于整体性体育探微,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成人的潜能发挥,这正是学校体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伯特兰·杜林.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及教育.体育文史,1994(10).
[2] 申相星.论体育文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1).
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 篇7
满族体育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起源于渔猎生产, 发展于军事体育, 完善于民族融合[1]。满族体育项目来源于生产实践, 来源于军事战争, 来源于宗教信仰, 来源于生活娱乐, 来源于民族婚恋等, 虽然起源不尽相同, 但在清朝确实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 构成了康乾盛世文化繁荣的基础。因满族军事体育发展迅速, 有的项目在军事技能上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如, 骑射、冰嬉、射月子、射羊眼、射花篮等;还有一些项目是满族独创的, 如, 冰嬉、跳马、跳骆驼, 珍珠球、射柳条等, 体现了满族体育文化独特的民族特征。
根据满族游牧经济、渔猎经济和农耕的经济类型, 可以将满族体育大体分为4种类型, 即军事类项目、准军事类项目、生产类项目和生活类项目。据不完全统计, 满族体育项目有近100项。这些项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对促进满族统一, 丰富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进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类型
1.1 军事类体育项目
满族的军事类项目反应了满族的游牧文化, 是在游牧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体育文化, 满族人视能骑善射为本事, 体现了满族崇尚武略, 英勇善战的民族性格。历史上满族非常重视军事体育锻炼, 其竞技水平也达到较高的层次, 代表性的军事类体育包括骑射和军事演练项目, 这些军事类体育项目在满族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骑射在满族的生产生活和征战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骑射文化传统。起源于生产、生活环节, 发展于军事环节, 逐渐定型为骑射习俗文化, 最后形成系统的满族骑射文化[2]。骑射包括两个基本内容:第一, 为骑马 (跑马、走马、跳马、技术性的驯马和形成有关骑马的游戏活动追新娘、骑马战;第二, 为射箭 (步射、射柳条、射香火、射鹄子、射米团、射兔、射簇、立射、射月子、射布靶、十五善射、射牲、追射[3]) 。在其300多年源远流长的骑射发展史中, 逐渐形成以发展骑射文化, 弘扬强悍、勇敢、尚武的民族精神载体。
军事演练技能是为了加强军事训练并发展与作战相关的军事技能, 这些也成为训练的重要内容。随着满族进入中原, 并作为少数民族统一中国长达二百多年之久, 在这期间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 凭着精骑、善射、善滑冰等技能多次获得战争的胜利。特别在冷兵器时代, 战争中所需的攻碉、登墙、擒敌、格斗等技能也在朝廷的鼓励、监督、奖赏政策的引导下得到普及和开展, 以云梯训练士兵攻碉[4]技术;以赛威呼训练士兵登墙技术;以跳马、跳骆驼训练士兵近距离擒敌的技能;以狩猎、马球、踢行头、武术等技能训练士兵的作战技能。这些军事类体育项目是军队作战的需要, 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技能, 也是提高满族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使满族成为善骑射, 尚武略的马背民族。
1.2 准军事类项目
满族的准军事类和生产类项目反映了满族的渔猎文化, 是在渔猎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体育文化, 体现了满族人民勤劳勇敢、身强力壮、聪慧能干的民族体格。准军事类项目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提高作战技能, 以备能胜任作战所需而进行的竞技。生产类项目为掌握和提高劳动技能, 争做劳动能手, 能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需要而进行的竞技。
准军事类项目包括摔跤、冰嬉、雪嬉、较力、竞速等。通过锻炼来强健体魄, 提高作战所需技术技能的辅助性或间接性练习, 如, 较力项目 (包括举重、举重石、拔河、桦皮篓、拉地弓等) , 竞速项目 (包括点顺星接力、插鸡尾翎、夹兽跳、双飞舞跑、穿树林等) , 摔跤等。满族人不仅要具备跑的能力, 包括速度和耐力, 还要具有力量素质, 包括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还要具备作战所需的爬山越岭, 跳跃河涧等能力。
冰嬉项目包括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打冰嘎、滑冰车、冰陀螺、冰床、冰上掷球、转身射天球、冰上摔跤、冰上蹴鞠、高坡滑冰、打滑挞、冰上杂技、跑冰鞋等;雪嬉项目包括雪地走、雪爬犁、踢行头和打雪挞等。起初只是民间的一种冰雪游戏活动, 后来清朝的八旗军队把这项官兵们都非常熟悉的运动列为军队的训练项目之一, 以此来提高行军速度, 缩短行军时间, 节省体力, 创造并掌握战机, 提高了军队的获胜机率。满族入关后, 将许多冰上游艺项目带到北京等地, 也很快得到普及和发展。在满族人传承的冰嬉和雪嬉项目中, 一些竞技性和实用性强的项目, 经过规则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现已发展成冬奥会的运动项目;还有一些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冰嬉和雪嬉项目, 逐渐成为满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人们愉悦身心, 强壮体魄, 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
1.3 生产类项目
生产类的体育项目来源于生产劳动, 为提高劳动技能, 使人们能获得更多劳动产品提供有效的练习手段。为了生活, 人们必须跑得快、跳得高、掷得远, 还要学会攀越、游泳、格斗等多种生活技能。这些生活技能就孕育了满族传统体育项目, 也是原始体育的早期体育行为, 源于生产的需要, 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生产类体育项目根据生产工具的使用类别包括水渔类和冰雪类项目。
满族由狩猎、采集和捕鱼等经济成分组成, 按照在劳动时所使用生产工具来划分:第一, 为水渔生产类项目 (包括赛独木船、赛桦木船、赛威呼、珍珠球等) 。满族先世逐水草而居, 那里江河纵横, 鱼蚌游衍, 他们经常驾驶独木船、桦皮船游弋在江河之上, 捕鱼、采珠之余, 他们会在水里比赛威呼以竞技船速, 后逐渐演变为象征性的陆地赛船即陆地集体握杆赛跑, 并以儿童游戏的方式传承。把采珠的工具——抄网当作游戏器材, 并模仿采珍珠的生产劳动过程, 最初在河里竞技后又转移到岸上, 把猪膀胱吹满气当球, 以传、投等动作竞相投入抄网内, 后由游戏发展成珍珠球项目。第二, 为冰雪交通类项目 (包括狗车、木马、爬犁、冰鞋、拖床等) 。冬季气候寒冷, 冰雪覆盖, 人们为了狩猎或生活, 创造出在雪地上便于出行的狗车、木马、爬犁、冰鞋、拖床等交通工具, 并演变成生产类冰雪体育项目。爬犁是用数条狗或马拉引, 能拉人载货, 既结实耐用, 又轻捷简便。它曾给东北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帮助。虽然它作为交通工具已成为历史, 但今天的东北人们已把它作为冬季旅游娱乐项目的工具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深受不同年龄游客们的喜爱。木马, 就是今天的雪撬, 它轻巧结实, 灵巧快速, 过去是满族民众用在林海雪原中行猎作战的重要工具, 如今这项运动已成为冬奥会的竞赛项目, 流传全世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交通工具逐渐失去它的生活功能, 作为冬季北方地区进行娱乐活动的工具, 发挥着健身、娱乐、休闲等功能, 是一种深受满族人喜爱的锻炼方式。
1.4 游艺娱乐类项目
满族的游艺娱乐类项目反应了满族的农耕文化, 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体育文化, 体现了满族人民心灵手巧, 热爱生活, 追求幸福。其活动内容丰富, 玩法各异, 既有在喧哗闹市的杂耍风情, 又有在庭院的趣味游戏;既有田间野地的多彩足迹, 又有比拼熟练的劳动技能;既有自己胜利的喜悦, 又有他人的喝彩助威, 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且已成为丰富满族人们业余生活的娱乐活动。满族的游艺娱乐性项目繁多, 玩法独特, 简单易行, 既满足了人们愉悦身心的需要, 又达到健全体魄的目的, 因而受到满族人民的喜爱。
游艺娱乐类体育项目包括竞技性和表演性。竞技性项目包括:风筝、秋千、跳绳运动 (跳百索) 、踢毽子、踢石球、打拨球、蹴球、打嘚栲、打牛毛球、铜锣球、斗凿、绫球等。表演性项目包括舞中幡、掷子、嘎拉哈、翻绳、九连环、打马吊戏、打瓦、赶石弹、老鹰捉小鸡、瞎摸虎、跑马城、掌旋球、追新娘、撞拐、龙舟竞渡、弈棋等。这些项目增强体育的娱乐功能, 形成满族人或参与其中竞技小试, 或形成台上竞技, 台下围观的愉悦手段, 激发民众积极向上的锻炼方式, 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 结语
总之, 满族体育作为一种文化遗产, 渗透在满族的体育、军事、教育以及族际交往等方面, 集中体现了满族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伴随着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和文化变迁, 珍珠球、蹴球、狩猎、雪地走等项目逐渐被其他民族所接受, 已发展成为各民族共有的体育赛事项目;舞蹈、高跷、秧歌等体育舞蹈类项目成为广场文化、舞台文化的拓展载体;嘎拉哈、撞拐、绫球等游艺项目有益于增强儿童体质, 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成为满族世代传承的有效载体, 再现了满族为中国的民族体育事业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目前满族的一些体育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甚至消亡, 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减弱。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首先要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 以求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新时期, 在传承优秀的满族体育文化基础上, 做好传承人的遴选、培养工作;发挥高校、基地的教育实训工作;提供比赛、表演的展示平台, 为发展和繁荣满族体育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5:730.
[2]陈立华, 贾冲, 马磊.满族骑射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2) :136.
[3]聂啸虎.满族及其先世与北方邻近民族体育游戏之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4 (1) :2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篇8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起的作用日益为人们认识与重视[1]。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与影响力的体育文化产业,民族传统体育在长期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对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文化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只有不断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如何弘扬与传播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背景
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与世界其他文化有着相同的规律与内容,而且还应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特殊的民族形式[2]。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如:从事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由于生产需要而必须精骑善射,于是便产生了马术、 跑马射箭、马上摔跤、赛马、叼羊、“姑娘追”等民族传统体育。而从事农业或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的民族如壮族、苗族其传统体育大都是爬山、摔跤、角力、跳跃、射弩、射箭以及手上技巧等运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摔跤、赛马、射箭三项竞技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容;藏族在藏历年和“望果节”都要举行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赛牦牛等体育活动;傣族泼水节划龙舟、瑶族“六月六”游泳、彝族火把节摔跤、侗族“三月三” 抢花炮、朝鲜族的荡秋千、苗族的上刀梯、羌族的推杆等都已成为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都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同时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舞龙运动,广泛流传于海内外同胞。作为龙传人的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崇敬以龙为图腾,龙文化成为华夏民族体育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节日庆贺中便会有舞龙表演,龙腾虎跃的舞龙成为凝聚海内外的一股巨大力量,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加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号召力,舞龙运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性
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民族文化既是被传承的,也是不断发展创造的,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太极的养生保健功效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太极运动已经传播到西方许多国家与地区。太极拳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一种文化心理,留下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痕迹。一种民族体育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延续性,逐渐延续,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性对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2.1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世界是一个一体化的地方,处在有限但却强有力的文化元素的猛攻之下[3]。在全球文化的融合背景下, 一些优秀的与传播较快的文化往往占据国际文化的主导地位, 引导文化的发展。而一些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与传播的文化,就会出于劣势地位。失去竞争力出于文化的边缘区。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把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不断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同时借鉴其他西方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经验, 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2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一体”与“去粗取精”
费孝通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中的数十个少数兄弟族,是不同层次的民族共同体辩证统一的民族结构[4]。”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它既有特色的中国文化风格,又有在这统一的民族实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同时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过程中去除封建落后的迷信色彩,最大化地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内容,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放在发展的首位,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承传统的民俗项目,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继承与发展中得到更好地提升。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
3.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加法与减法
民族传统体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非一陈不变。只有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才能其不断完善。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化,民族传统体育产生至今不断的推陈出新各种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开始萌芽于生产劳动,人们为了采集与狩猎进行了各种尝试。比如一些投掷石球,弓箭,垂钓,游水等。在部落的战争期间,人们为了获取水源,领地,开始对战斗人员进行身体与军事技能的训练,蹴鞠最早便是为了训练将士的。以弓箭为例,原始人是通过桑拓一类树木的弹力而制成弓箭。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汉族内部为争夺地盘、战事不断,北方多游牧民族骑马作战,弓箭始终成为战争的主要武器,射箭成为主要的军事技艺之一。春秋以来,射箭逐渐从军事训练项目分化出来朝竞技、表演方向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契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都以畜牧狩猎为生,牧放、狩猎离不开骑射,射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为了推动其发展,辽金元朝都设有专门的骑射节日。时至今日,射箭已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射击并列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传播意义。经过不断发展创新逐步完善并进行推广这种历史渊源的发展即可以称为“加法”,它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能够保留自己文化特色。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给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又如: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花样跳绳、龙舟竞渡、放风筝、踢毽球、 脚斗士等项目由单一无趣地体育项目经过创新改变转化为人们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民族传统体育中,并不只有加法,有时也存在减法。所谓的 “减法”就是在历史过程被理智与道德逐渐减掉或删去的项目。 它在产生与发展,有时也会随着一个时代的变化直至消失。沿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兴盛、繁荣、完善、转型及发展这一条整体的脉络来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不断适应人们生活的各种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一些被斥为野蛮、落后、荒唐、淫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今天只能透过文字的记载去了解。比如怒族的“盖房舞”、郝哲族的“叉草球”、祭祀中的舞蹈等。
“加法”就是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不断涌现的东西,而“减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消失的东西,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中不断适应的结果。当现代化在各种生活领域以“新”获得理所应当时,“野蛮”或“迷信的”就只能作为“旧”,民族传统体育只有最大化的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 科学有效地纠正其不合理的地方,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3.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函化与叠合
“多重时空的层叠整合”是文化变迁的规律,主要表现为: 一个地区的由于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变异的积累出现新的文化现象,旧文化现象并不以消亡于破产为基本特征,而是经过选择、 转换、与重新解释以后,依然被一层层的重叠与整合在新的文化结构[5]。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一条双轨路线方向,一方面有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叠,另一方面又有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叠。要采取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6]。追溯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越往史前时期,人们的文化交流就越是融聚为一体。德国哲学家卡希尔认为:简单文化中的思维在空间上一切事物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 在时间上“现在,过去,将来彼此混成一团而没有任何明确的分界线。”而民族传统体育正处于这样的局面。长期以来多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环境,多种文化共存于同一社会环境里。 不同民族通过共同的劳动,共同生活,为文化提供了函化的平台。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又高于生活, 人们经过不同形式的表达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它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样代表着人们的某种信仰习俗。一个真正能够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定具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文化的传播便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文化像树根一样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心理,即使时空的推移转变,它仍然可以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娱乐,包括艺术中展现出来。在不断地渗透,融合到各个领域为别人所接受。它所具备的文化传统特征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融合共进。
3.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个性与共性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两方面的关系。现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多样的地域性,个性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及多彩的表现形式。追溯历史的长河,道德与信仰使民族传统体育带有鲜明的民族烙印。它身后的文化底蕴,是在个性文化的形式上所传达出的几代人拥有其共同的信仰与文化习俗的特征。 这也成为当代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面临困境的根结。我们既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要融合当今全球文化共享下各民族共同发展,不断融合的潮流,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融合多民族的共性,只有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才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演变,文化的整合而被人们淡化、失真或遗忘[7]。
将“个性张力”变“共性张力”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求大同,存小异是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民族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将民族文化的特色真正的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视野,才能得到更好的认同与普及。一些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消失或已消失。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传统项目趋向于竞技化,民族项目的日益减少,价值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的种种困境。民族传统体育在今天的发展中,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如果不加以重视,势必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一大损失,历史文化中的一大遗憾。要想得到很好地发展就应该注重将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世界性特征融合起来。
4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严重的流失。一个在理论上没有科学阐释,在文化上无鲜明民族特征,又无现代体育文化理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不可能被世界承认和接纳的[8]。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在所属文化的特征下,寻找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借助文化影响力的平台不断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并使其发扬光大, 才能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底蕴深厚, 源远流长。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全面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而且要继承与发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要有科学方法,寻求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自身特色,要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不断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9]。在文化强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要走出自己的道路,只有通过发展内在的文化动力不断探索出新的基点与视野才能使发展之路走得更远。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文化发展入手,针对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仍然存在很大的空缺,其发展应从发展背景、发展方向、发展空间三方面进行建构。
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 篇9
1 高校体育文化现状
近年来,高校体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尽管采取了相应解救措施,但未能达到预想效果,方案提供不全面和改革实施不彻底都对结果有一定影响。以高校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竞赛的目的性太强,专业性提高之后,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参与的机会。校运会的教育传播意义也丧失,建立不了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只能由少数人为个人名誉利益而战。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少部分学生会参加校内体育社团活动,现实条件决定这些社团缺乏场地器材、缺乏活动氛围和项目策划、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娱乐性强,性能单一,容纳力不足,只能成为学生交友娱乐的场所。如果说这些校内社团欠缺一定的资源,那与之相对的便是高校生必修的体育课。有了学校资源支持有专业老师指导的结果仍旧不甚理想,原因我们先从体育意识谈起。第一,体育意识指人们对体育各要素内容和精神活动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错误思想存在,体育运动是浪费时间之举,必须以牺牲智育时间为代价来换取运动时间,对体育健身的实际价值没有正确认识,各组织的体育运动参与和协作能力不足。第二,体育教育工作者以考试成绩达标标准对学生进行训练,为教学而运动,缺乏趣味性。教育工作中的授课枯燥、形式单一、技术水平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处于被动低位,难以舒展身心,难以科学的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和正确地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第三,在统一的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下,忽视了个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是动机,59%的学生为了体育达标参加锻炼,但这种动机的特点是肤浅、短暂、易变。非由兴趣所致的体育锻炼通常没有理想的成效。
根据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从教育工作者方面;加强体育工作者知识技能建设,深入研究体育精神,增加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活跃在快乐的体育氛围中、科学体育方法的指导下,健美的身体,净化的心灵,幸福的灵魂。融洽与学生关系,保护他们运动的积极性,及时采纳合理的建议,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高校体育文化宣传方面;定期组织大型运动赛事直播或纪录片的观看,举办体育知识专题讲座,在校刊、宣传栏进行宣传。加强对体育运动文化的了解,学习新的运动项目,增加体育运动比赛内容、规则、形式等的知识,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体育的兴趣,促使其产生运动的强烈愿望。在尝试和练习中感受运动的魅力,慢慢产生稳定持久的动机。从学生自身方面;增进体育知识,提高运动客观过程及规律的认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逐渐用于实践,将兴趣转化为需求,像饮食一样不能间断,营养搭配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自觉实践。形成严谨、规范、务实的作风。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高校健身场所,规范管理。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校,不应错失健身计划工程开展的良机,应把握学生休闲时间动向,为他们建立参与体育实践的组织,提供廉价便捷的服务。从一些方面讲,这也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校外社团的指导工作,使体育社团专业化规范化,提供校外社团资助,帮助其参加体育赛事的机会,使运动形式多样化。
2 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作为占据中国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其重要的职能之一是防卫职能,它在中国历史社会生产、宗教祭祀、抵御外来侵略和军队建设中有重要意义。另一个背景是颇为丰富的传统文化,体育,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其中也包含了中国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起源,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毅力。如保家卫国、生活技能传授、祭祀活动这些精神体现对于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弘扬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作用不可限量。从而民族体育在与素质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及个性培养的融合势在必得,能极大限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传统文化体育的博大精深。其一,政治经济作用。传统运动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各地方群众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纳入经济和贸易,形成一个临时的市场,可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促使交易活跃。其二,教育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就取自生产、生活,并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有些民族还通过宗教仪式教育后人勇于挑起民族兴旺的重担,帮助后人形成好的品质。因此这种教育渗透在人们意识的血液,形成了一种精神并传承。其三,健身作用。体育锻炼通过身体活动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也是社会生产劳动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各个民族在长时期的社会劳动中逐渐开发了独家特殊的运动方式。不仅体能增强,健康有保障,精神也得到极大慰藉,磨练了意志。因此各方面的特点体现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的博大精神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其四,竞技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多数民族的体育活动都体现竞技特征。和其他文华类似,体育文化也体现着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特点。很多体育项目都是多个民族共有。如武术、剑术、马术、舞龙舞狮、象棋围棋等都为多数民族钟爱,民族体育的客观性和娱乐性都通过竞技方式淋漓尽致体现,因其特有民族文化、宗教传统、生活习俗、风俗环境内容,这种表现形式也为各族人民多接受。直至当今,许多民族体育项目也代表国家参加了许多国际赛事,有些甚至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其五,传承团结功能。上文提到过一些体育运动项目都是为多个民族所共有,共同接受的民族体育习俗通常能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产生归属感,不自觉聚集到一起。土族传统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常常相伴而行,在传统庙会和宗教活动的同时,使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人们感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导土族人们了解和遵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土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1996年2月,香港设立国际龙狮会,自古舞龙舞狮活动都存在,人们寄希望于这种代表祥和的动物,祈求平安、辟邪等,香港的这一举动旨在让舞龙舞狮这项运动传播更远,凝聚全世界华人的思乡情。
3 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3.1 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大熔炉熔炼出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等的体育形式,都会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不只是强身健体,也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交流,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体味历史的沧桑、悠远,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大学里的管理人员大多数都偏向于脑力劳动,扎根于学术,不注重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魄、开发智利的重要性,对运动不是很看重。他们可能认为这会对学生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先是在运动方面做宣传,然后取得一些成功,然后导致运动和学术界限模糊,学术水平开始下降。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特点和各种运动的不同要求,因为可以全面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实施。此外,礼、义、仁、志、信为基础的中国传统体育,道德第一,身体第二、学问最末的思想根深蒂固,受儒家学派的影响,让学生知道在体育活动的礼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充实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随时间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也濒临消亡,一部分已不复存在,究其本源就在于历史进程的变革打磨掉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华的锐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基本的伦理道德、心理结构、审美特性均发生了改变,一些固有的思想不能及时得到养分,导致青黄不接或消亡困境,将传统文化引入高校则是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必然,让更多高校改革的管理者重新审视传统的体育模式,不断推荐体教结合形势下体育事业发展的又一起点。
3.3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将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
传统民族体育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国家体育资源,建立一个正确的意识教育,从而再次发现国家体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使那些封存已久,已经被认为落伍的体育文化再次焕发青春、熠熠闪光,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大学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的,促进灿烂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的实现。
4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文化的原则
4.1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异,而各级各类的高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就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各地高校在开展民泽传统教育教学的同事,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师资力量与资源,思想意识有较高深度的学校在选择与民族体育结合的时候,应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更深层次内涵,与高校体育文化结合,让学生学习更丰富的技能。
4.2 兼收并取原则
在进行现代化教学的同事,充分西区传统教法中的优秀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鼓励学生运动,更鼓励学生思考,充分发挥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同事借鉴现代教育教学的优秀方式,运用科学的手段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高校体育文化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经验,勇于开拓创新。
4.3 创新性原则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要不断开拓创新,这种创新是在不改变原有文化底蕴的前提下进行的,也不能固守成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一定存在传统文明,例如传统民族特色、风俗、意识、形态。经过时间积淀的优秀内容只要符合当今和谐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容,就值得保留。在此基础变革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民族体育更好得融入高校,增强了创新性,拓展学生思维,顺势发展。
5 结语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都深刻影响着传统民族体育,这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民族体育的传承,更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社会的渗透。高校教育者在体育教学中,在带领学生强身健体的过程中,无形帮学生树立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强健的体魄服务社会,以正确的观念贡献国家。这便是民族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道湘.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社会文华学院学报,2005(4):2-5.
[2]徐国忠,贺国侠.民族体育的社会特性研究与课程开发构想[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4):33-35.
[3]邵龙宝.高校体育文化自觉及其教育[NJ.体育文华导刊,201 3(2).
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 篇10
(1) 文献法。通过对此前出版的各类体育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及学会论文报告上发表的有关快乐体育思想的论文, 有关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的研究参考, 帮助完成本课题。
(2) 调查法。通过对孟州市一中、洛阳市一中和偃师市高中共3 00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实施一年的快乐体育教学前后体育态度、心理体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卷、面访、座谈等形式的调查研究, 分析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3) 比较与逻辑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采用逐步递进的逻辑方法, 总结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差别。
二、结果与分析
(1) 快乐体育的界定。 (1) 快乐体育的特征。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并采用适宜的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能, 使学生得到理性的快乐体验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教学程序:初步体验运动的乐趣、理解运动的乐趣、再学习、赞许 (理性) 、运动成就感。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快乐体育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追求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和积极良好的心理,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快乐体育的科学基础。快乐体育的科学基础有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只有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各种运动所具有的快乐感, 体验到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功和进步,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练的兴趣。从生理学角度来说, 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会伴随着人的机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当外界刺激使得原有的动力得到维持、扩大、发展时, 人就容易产生积极的体验。从教育学角度来说, 乐学是最高的学习境界, 能使学习的效率达到最高。 (3) 快乐体育的概念。这里的快乐体育中的体育, 是指狭义的体育, 即学校体育或体育。广义体育由三个部分组成:竞技运动、狭义的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快乐体育不是快乐与体育两个词义的简单相加, 也不是属于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的娱乐体育。快乐体育的快乐是两种快乐, 一种是体育学习练习中情绪上的快乐, 一种是获得知识、技能后成功的情感体验的快乐。第一种情绪上的快乐很容易达到, 只要有宽松欢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就行了, 这是浅层的快乐, 一时的快乐。第二种成功体验的快乐是学生必须付出努力, 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后才能获得, 这是内心的深层次的快乐, 是学生得到意志锻炼和人格教育后的成功体验的快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我们对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前后3 000名学生的体育态度、心理体验、学习效果、师生关系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2 951份。结果如下。
其一, 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学生的体育态度分析。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在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后, 学生的体育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 多数同学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到体育课中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教师为学生确立一个达到一定标准的共同目标, 然后再进一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这一目标。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 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而快乐体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和维持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动机,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其二, 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学生的心理体验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以及从我们与部分学生交谈中可以看出, 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快乐体验, 使学生真正享受运动乐趣。快乐体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心理感受, 从而使学生的体育学习成了一种自觉的状态。
其三, 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实施快乐体育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大多数同学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快乐体育实施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难度, 教师再通过精心备课, 帮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及进行练习方法的指导。这样, 学生不但有更加积极的状态参加到体育教学中来, 而且学练的方法科学, 掌握技能的效果非常好。
其四, 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师生关系变化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实施快乐体育后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按步骤完成任务, 学生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体验, 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个性, 不但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而且能增进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通过老师的关心爱护、鼓励、帮助表扬, 体验到体育的成功和快乐, 更使其亲师信道。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 使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总之, 快乐体育比传统的体育教学从体育态度、心理体验、学习效果、师生关系等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体育课的兴趣, 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培养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1) 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 提高学习效果, 融洽师生关系。 (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必将对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 (3) 建议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和模式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争取能依据这一思想编出新版的体育教材, 以适应基层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越萍.对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愉悦性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 1999 (6) .
[2]赵立.对快乐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 .
[3]陈婕.关于和谐体育教学的尝试[J].体育科研, 2000 (2) .
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方法 篇11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 研究方法
G852
笛卡尔说过:方法学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学首先必须掌握该学科的研究方法。
1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周伟良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一书中指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第一、经验与科学相结合;第二、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第三、技术与理论相结合。并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1]。
薛峰等人在《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一书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方法论,主要包括整体论、文化相对论、哲学的方法、系统理论方法等;第二、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民俗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考古研究法等;第三、研究技术[2]。
张选惠在其主编的两本《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指出: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3,4]。第一、搜集、整理资料,注重实证研究;第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第三、多学科相结合。
刘少英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一书中和倪依克在《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一文中都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抽象法、综合归纳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实证分析等;第二、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哲学思想,包括现代哲学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5,6]。
武冬《从学科的角度全面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学——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本认识》一文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从三个层次论述:第一,整体观———方法论;第二,从局部入手———回归整体的方法;第三,技术先导———理论后追———技理整合的程序[7]。
方征和刘新华在《论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一文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田野工作)、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实验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其中实地考察是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8]。
兰诚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方法探究》一文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哲学方法,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第二,一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论;第三,具体研究方法。并且举出了具体的例子加以阐释[9]。
2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科学研究活动中满足既定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工具、途径或活动方式。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方法论、方法、程序三个层次构成。方法论是指具有高度统摄意义的审视事物的根本理论;方法往往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而使用的研究思路;程序则是进行某项研究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工作顺序[1]。
2.1方法论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基本方法论有整体论,文化相对论、哲学的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理论方法——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等。当我们把视野更多地置于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上来,我们需要掌握更多的方法。
2.1.1经验与科学的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经身体传播的文化,因此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完全以当今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在传统经验哲学指导下的民族传统体育,而应该在承认其合理效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恰当介入。当然,在科学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能够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解释时,我们也不能固守经验思维来抵制。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科学理论的阐释时应该坚持客观求是的态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论应该坚持经验与科学的结合。
2.1.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来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就要求客观而具体的描述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各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其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和文化样式。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蕴含的规律性,它与社会文化的联系方式和途径,它的发展具有什么历史意义等问题。总之,不但要从历史事实出发,还要从历史逻辑出发,这样才能真正详尽而深刻地揭示民族传统体育的真实面目和内在规律。
2.1.3技术与理论的整合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复杂的理论、丰富的方法体系,体现出比西方现代体育的优越性,更体现出技术和理论的高度整合性。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立足于民族传统的相关理论和行为准则,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特殊的技法和功法体系。中国民族传统的武术技术和功法特点强烈而鲜明地受到了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它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整合技术和理论的突出特点。因此,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时,必须遵守技术和理论整合的方法论。
2.2方法
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常规方法和非常规方法。常规方法又分为:收集资料的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民俗研究法、考古研究法等),分析资料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非常规方法是指借助其他学科理论为研究依据的方法,主要包括经验描述法、个案研究法等。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方法很多,本人针对重要和常用的方法做一论述。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资料、书籍、记载等进行研究的方法。搜集、整理资料,要注重实证研究,特别是注意搜集史料和现状。
2.2.2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指通过直接的观察或问卷来获取资料并进行研究的方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实地考察(田野考察),实地考察是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我们应该深入各民族社会内部去获得第一手材料。实地考察法要注意以下几种具体方法的运用:观察与参与观察、访问和开调查会法、问卷法、测量法、文物文献搜集法。
2.2.3考古研究法
通過对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和史料来进行研究,来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化面貌等情况,进而再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进一步地探索其文化发展进程和规律。
2.2.4民俗研究法
通过对各民族丰富多样的民俗进行考察,从而获得大量的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料,有助于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进一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
2.2.5比较研究法
分为纵向比较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纵向比较是指对同一民族体育文化的不同时期发展状况比较研究,横向比较是指对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总体或某些层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从而把握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存在的条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2.2.6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某些体育现象的发展状况或者某个项目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总结出它的一些新问题和新规律。目前经常运用SPSS建立数据库,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2.2.7经验描述法
依靠在民族传统体育实践中积累得出的经验,来对其文化类型进行描述和传承,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进行经验和科学的结合。
2.2.8个案研究法
把某个民族的某个朝代的某个体育项目作为对象,进行各方面完整、详尽的研究。
2.3程序
程序是为上述这些方法服务的辅助性的具体方法或技术,如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因素分析、判别分析等统计法、图表法等。这里不再做一一论述。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薛峰.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3]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文化宣言 篇12
我们“全国高等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论坛”的全体与会者, 愿借此机会向社会各界表达我们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强烈愿望。
百余年来, 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一种强劲的势头。我们并不否认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但是, 我们也不得不警惕其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与挤压。文化的世界性与时代性, 应当建立在民族性与传统性的基础上。诚如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一样,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 由于起源、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 所形成的体育文化也必定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各种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灵动的结晶, 体现着不同族群的精神信仰、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 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主张, 不同民族、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 加强对话, 减少偏见和冲突, 促进交流与合作。既反对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 也反对庸俗的民族虚无主义。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消极保护态度来避免流失, 还是以积极创新态度来促进发展;是在交融中消蚀自我, 还是在竞争中保持自立, 都是当今中国体育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特别是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项目, 其深邃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技术内容, 对本民族乃至整个世界, 都具有久远价值和深刻意义。对待民族传统体育, 我们应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应该走出西方体育运动的思维定势和实践范式, 回归到固有的文化发展轨道中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体育文化, 使其成为当代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文化, 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醇厚的文化滋养。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近700项, 汉民族项目已有300余项。如此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改造和推介, 不仅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当代义务, 而且具有繁荣世界体育文化, 造福于人类的历史责任。以太极拳运动为例, 它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 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 人自身身心和谐的养生观, 十分符合当今人类社会的需要。我们相信, 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 能够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生与希望,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将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新的时期,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应当有所作为!
我们呼吁, 要坚持文明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的思想理念, 理解与尊重诞生于不同文明体系下的各种体育文化形态, 实现不同形态体育文化间的对话、融通与共享。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 而是要站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 将其置放在一个宏阔的社会文化与历史长流中加以透视, 探讨其自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机制, 并以此进行改造、发展与创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要站在世界文化的潮头,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它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人才培养等历史使命。
文化的进步,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还有待于伟大的创造和成功的实践。我们希望, 体育工作者以及所有热爱民族文化和传统体育的各界人士, 共同携手, 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而不懈努力。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传统体育必将拥有一个灿烂而崭新的明天!
【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推荐阅读: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08-20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07-16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08-10
传统节日西方文化10-13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09-06
谈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10-02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06-28
从韩国传统节日看中韩文化交流(DOC)10-03
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06-1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