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2024-09-21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精选8篇)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篇1

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

(春节

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

(清明

4月3日—5日)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

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

(中秋节

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走进春节。

1.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同桌讨论后交流)(1)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2)走亲戚。师:是呀,从年初一开始,人们就忙着走亲拜友,互相祝福,分享过年的快乐。

(3)压岁钱。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岁”与“邪祟”的“祟”同音,长辈们希望能压住邪祟,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4)贴“倒福”、春联、窗花、年画。(师: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要倒贴?除了贴福,还会贴什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春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引导春联的读法。

(5)放烟花鞭炮。节日的礼花绽放在空中,多美!老师从网上搜集了不少烟花的照片,想看吗?)

(6)挂中国结(出示中国结)同学们,红红的中国结是用一根红丝线缠绕而成的,喜气的中国结让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洋溢着喜庆,团结,象征着世界华人心连心。(挂在黑板上面)

小结: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开的心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红包,不过里面不是压岁钱,却同样是老师对同学们的祝福。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

要得到红包也不难,老师这里针对春节设计了四关,只要你能闯出一关就能得到老师的红包,大家有信心吗?好,先祝大家马到成功!

3.闯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 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师:同学们,老师祝贺你们顺利过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也要送大家一首好听的歌《恭喜恭喜》,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拍起自己的手来!

三、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通过这些节日,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很多快乐。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春节以外的一个传统节日,交流并记录你们对它的了解。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请问你们小组讨论的是哪一个节日,在讨论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也讨论了这个节日,有没有要补充的吗?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内容 ★端午节

1、请学生介绍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吃带黄的五种食品、小孩额头上画王字、胸戴香包、门上挂艾草菖蒲等习俗,以用来避邪、祈求吉祥平安和驱虫……)

2、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师:伟大诗人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爱国主义精神)

2、吃粽子

师:介绍嘉兴的粽子五芳斋

3、赛龙舟

师: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赛龙舟的视频。

师:赛龙舟还赛出了什么精神?(团结合作、拼搏、力争上游……)今年的5月28-29日可到嘉兴观看全国性的赛龙舟比赛,亲自感受激动人心的场面。

★清明节

1、请学生介绍当地过清明节的习俗(祭祖、上坟、吃青团子)回忆今年的清明节还除了祭自己先辈外还祭了哪些人?

课件出示本班中的学生网上祭英烈,献花、留言、浏览革命纪念馆和参观烈士陵园照片。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过清明节已不仅仅是祭自己的祖先,还要祭革命先烈及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英雄,并且可以利用网络来祭奠。

2、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交流元宵节(欣赏各种花灯)、中秋节、重阳节……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学到了很多知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节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畅游节日王国。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篇2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元是“初”、“始”的意思, 旦指“日子”, 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 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 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 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 (元月) 为正月, 商朝的殷历以腊月 (十二月) 为正月, 周朝的周历以冬月 (十一月) 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阳春月 (十月) 为正月, 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 才规定孟喜月 (元月) 为正月, 把孟喜月的第一天 (夏历的正月初一) 称为元旦, 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 亦即农历或阴历, 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 所以顺农时, 从西历, 所以便统计”, 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 (实际使用是1912年) , 并规定阳历 (公历) 1月1日为“新年”, 但并不叫“元旦”。

中国传统节日 篇3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的联系,比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是从农历正月初一,一连十五天热闹的庆祝。

古代帝王继位,为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订的。历代皇帝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在春节的前几个星期,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买年货、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与装饰,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夕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凌晨十二时正,人们要吃饺子。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此外,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当作礼品,也可用来宽待到访的亲友。年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粘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为“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拜访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的两旁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求好运,年年丰收。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向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有一个春节习俗,那就是放爆竹。当午夜子时,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汪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是,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财。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据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免不了要说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滚来”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拜访。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我们华人的传统节日,希望这项传统节日能一直被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篇4

活动背景: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的节日以其独特的过节方式逐渐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许多学生对国外的节日提起来就滔滔不绝,非常熟悉,然而提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却知之甚少,连一共有几个传统节日都不清楚,更不要说为什么过这些节日、中国人如何过这些节日,甚至还有人觉得过这些节日又忙又累,实在没有必要。难道我们祖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礼节习俗就要在我们下一代人这儿逐渐消失、成为历史吗?不!过节,在中国,不仅是互相联系的纽带、人间真情交流的扭结,还蕴含着及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因而,我们的节日不是单纯的节日,还是文化传承的一条纽带,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记得这种文化,是中国传统节日存在的最大意义。因而,我们有必要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让这种文化长盛不衰!

教学目标:

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小卡纸、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法导入: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寒假里面有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让学生回答),嗯,这个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那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二、走入春节:

(1)春节的由来: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年三十是除夕,年初一才是春节的开始)

(2)春节里的风俗: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腊月二十三扫尘、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拜年、过了年初三后才可以扫地、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

(3)春节与春联:询问学生知道怎么贴春联吗?春联应该怎么读,(用PPT举例子)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这样贴?(拿出事先做好的道具演示),略说北方还要贴窗花,南方则以年画代替窗花。

三:(拓展延伸)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将了解了春节,像春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老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几个次,猜一猜他们都是什么节日呢?

﹝看词猜节日:PPT演示(1)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 五月初五)(2)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 八月十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除了春节和屏幕上的两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学生回答)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后)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的一个。)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节日都有哪些过节的习俗呢?(每个节日请一两个同学回答,然后老师总结)

四、课堂总结: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多了一层了解。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新节日。每当这些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过西方节日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也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些节日不仅是我们互相联系的纽带、还是促进人间真情交流的扭结,其中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五、课后延伸:

教案: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篇5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激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几部经典的内容大概以及其中经典句段。教学准备: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件 《三字经》吟诵视频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从本学期开始,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门新的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又为什么要学习它呢?怎样学习呢?我们将用两节课来解答大家的疑问。

二、首先想让大家了解一下这次学习的要点。(出示幻灯片)

1、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大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古人是怎样学习传统文化的。

1、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一是现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特点:

首先请大家了解两个案例。(出示幻灯片)一是马加爵事件。二是复旦大学投毒案。说明现代学生聪明能干,但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基本的心理教育,我们这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就是专门针对思想道德教育这方面的。

二是了解国外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接着了解一下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出示幻灯片)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浮雕分别是孔子、摩西(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梭伦(古希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

1988年巴黎举行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出示幻灯片)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哲学家汤因比认为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学说,一种是孔孟学说,一种是大乘佛法。

(出示幻灯片)韩国孩子所受的传统教育:父母有命,俯首敬听 爱民如子,为国尽忠 一杯之水,必分而饮 行必正直,言则信实

小结: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学习,继承,发扬广大。

2、大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出示幻灯片)首先我们来看看平常经常讲的四书五经都是些什么。(出示幻灯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再回过头来看有哪些传统文化。(出示幻灯片)首先是广义的:所有体现中国特色的东西。包括古诗文、艺术(书法、音乐、绘画、雕塑、舞蹈、建筑、手工等)、节日文化等等。然后是狭义的: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文化代表。如上古时期的自然崇拜、神本文化、周朝周公创的周礼;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释、道、法家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我们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要求开展的几部经的大概内容。

首先来看《弟子规》主要内容。(出示幻灯片)说到传统文化对小孩子的教育,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们最看重、最推崇的就是《弟子规》。为什么呢?(出示幻灯片)

1、对《论语》的继承。

2、围绕儿童的人际关系,传授与人相处之道,培养儿童爱心、尊重他人、诚信等道德品质。

3、是做人立身之本。

4、是个人一生受益的日常行为规范。接着看《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出示幻灯片)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再来看学习《弟子规》的意义。(出示幻灯片)

1、发挥正能量,改善突出的社会问题,端正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2、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的典范。

3、能增进知识,提高同学们语文水平,写作能力。

最后来看看《弟子规》里的经典:(出示幻灯片)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言

道人善 即是善 扬人恶 即是恶(教师粗略解释)

下面看第二部经——《三字经》的主要内容:(出示幻灯片)

1、启蒙教材,是人必须要了解的生活常识、科学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

2、历代学者:“袖里通鉴纲目”“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3、叙述了三纲五常,五谷六畜,七情八音,四书五经诸子,历史朝代更替,和奋发勤学、显亲扬名事例。是一部催人向上的经典。

接着我们来看看《三字经》的学习意义:(出示幻灯片)

1、“人之初 性本善”体现了儒家思想跟其他宗教、学说的区别。更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在基督教里,人性是“本恶”的,要忏悔、要赎罪。

2、领略到较高的写作技巧:句式灵活,编排巧妙,语言通俗,行文流畅。

3、三三成句,原本可唱。形成语言节奏韵律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兼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

最后来看看《三字经》里的经典:(出示幻灯片)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人遗子 金满籯 我教子 唯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教师粗略解释)

《千字文》内容要点:(出示幻灯片)

来历:梁武帝要教授皇子,命周兴嗣将一千个不同的字编成一篇文章。周兴嗣用一夜的时间编了这一篇《千字文》。

优点:小百科全书,既能用于识字,又能学习语言,更能传授知识,而且有一定文采。运用了押韵、对称、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

缺点:受用字所限,用字有些生僻,省略跳跃太多,内容不够连贯。《千字文》里的经典:(出示幻灯片)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竟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教师粗略解释)

《孝经》的主要内容:(出示幻灯片)关于“孝”的基本理论。

论述“孝道”与政治的关系。“以孝治天下” “孝道”的实行。

《孝经》的内涵:(出示幻灯片)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核心。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元德。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

孝道是个人立身、处世的衍伸规范。

孝道可以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孝经》里的经典:(出示幻灯片)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大学》的内涵:(出示幻灯片)

《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主要是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三纲领:在明明德(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亲民(用仁德关爱众生),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跟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是一致的。

对于个人的修养修为,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在个人领域有所成就的人都把《中庸》作为自己做人的最高准则。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中庸》的主题思想:(出示幻灯片)

强调的是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三要义:恰到好处 不偏不倚 动态平衡

《中庸》的主要原则:(出示幻灯片)慎独自修 忠恕宽容 至诚尽性

《中庸》的时代新解:(出示幻灯片)不求最好,但求合适。不要最多,够用就行。不要太懒,也不要太勤。

遇到麻烦,受到伤害,不愤激,不打击报复,不强忍,而是寻求最适合的解决办法。

但求过程无怨无悔,不强求结果尽善尽美。

《中庸》里的经典:(出示幻灯片)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教师粗略解释)

《论语》的主要思想:(出示幻灯片)

1、《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集子。核心是“仁”。

2、“礼”。主要是遵循周公的“周礼”。

3、“为政以德”就是“以德治国”。

4、中庸思想。

5、“孝”(包括孝和悌)。

6、“天命”。天命不可违。

7、经济

(重义轻利与“富农”)。

8、美学(美与善的统一)

《论语》的教育思想:(出示幻灯片)个体差异:“性相近习相远”“因材施教”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学习内容:“六经”“六艺”“文行忠信” 学习手段:“学而知之”“学以致用”

学习规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里的经典:(出示幻灯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教师粗略解释)

下面谈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个人的一些见解。(出示幻灯片)

1、相对于其他文化(包括各种学术流派、宗教文化),儒家文化最包容,最容易接受和到达较高层次(三十老明经,七十少进士),不偏激,不容易出现裂缝。

2、(出示幻灯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好处:(1)、提高个人的知识、品格修养;(2)、让人的气质有很好的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敢说:大家经过认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一段时间,精、气、神都会提升一个层次。腹有诗书气自华嘛!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古人的文化,因为时代的变迁,其中有一些肯定已经和现代社会脱节,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也要向鲁迅先生一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要“拿来主义”,择其善而学之;弃其糟粕或是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一些思想;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注重个人的修为,而忽视了团队的合作。这也是外国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人是条虫。”的原因。还有像《弟子规》“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等等,要懂得变通,不能墨守成规。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具体内容再进行讨论分析。

3、古人是怎样学习传统文化的。(1)视频演示:《三字经》吟诵视频

教师讲解:(出示幻灯片)古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的程序一般是:老师示范读→老师简单讲解→老师带读→学生读背(有疑问,可以发问)→熟读成诵。所以古代的学生一年下来就会被很多文章、书籍,积累很多知识,然后老师就会教学生对对联、写文章。后积然后薄发,有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偷”说的也是读得多了,才会写的道理。这个道理,希望能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启发。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篇6

一、中国传统伦理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伦一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关于如何为人处世的道德,具体说,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道德心理、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人生理想、道德思考和道德学说或伦理学说的总和。中国传统伦理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世界特别是东方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考古资料看,早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027所的殷商时代,就有了德、礼、孝等道德概念。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提出了“孝”、“字”(爱)、“友”、“恭”、“信”、“惠”等道德规范以及“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的雏形。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人们的道德生活经验的积累,认识水平的提高,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学

春秋战国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之中,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伦理思想领域学派林立,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四大派别。春秋时代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儒家的创始人。在孔子之后,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进一步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儒家伦理思想体系。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在孔子看来,“仁”具有“全德”之称,包含诸德,传统的孝悌、忠信、智勇等都被纳入“仁”的范畴。“仁”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仁者,爱人”。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即用善待他人之心去爱护人、帮助人、同情人。

第二,忠恕。“忠”就是帮助别人,即“与人忠”;“恕”是推己及人。孔子的忠恕之道包括两个方面:消极的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是孔子“爱人”的具体化,也是他讲“为仁”的方法。

第三,“克己复礼”。爱人有能违反“礼”的规定,而要按贵贱等级差别去爱人,有能有分等级一视同仁。可见孔子讲的“爱人”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是有阶级性的。在孔子“仁爱”思想基础上,孟子具体提出了“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八个道德规范。他认为,这些德目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人人都应做到,也能够做到。

在利与义的关系上,孔子、孟子倾向于重义轻利,强调封建道德,忽视物质利益,但也认为应该“见利思义”、“见处得义”。

在道德教育上,孔子提出“德政”、“善政”。儒家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主张一个人要有所作为、肩负大任,必须经历艰苦磨练,具有高尚的情操,不断内省、修己、自诉。

道家的伦理思想以老子(生卒年月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和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为代表。道家对道德采取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认为道德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百害而无一利,只有废除道德,社会生活才会恢复正常。他们主张把无知无欲作为生活的目标,崇尚自然、柔弱、知足,从负面提出了人的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的问题,并倡导少私寡欲、心斋坐忘的道德修养方法,将清净无为的圣人和超然无己的真人作为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

墨家的伦理思想以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为代表。与儒家不同,墨家主张义利并重,强调义利合一。他们认为,国家的繁荣、政治的安定就是天下之利,也就是义。主张以对人民物质生活是否有利作为判断道德善恶的标准。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则,提出义利合一、志工合一的功利主义思想。墨家主张节用、节葬、尚闲和非攻代表小生产者和手工艺人的利益。

法家是新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者,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前期法家又可分为以商鞅为代 1

表的任力不任德、贵法不贵义的秦国法家和以慎道、管子为代表的礼法工举、德力合行的齐国法家。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为韩非,他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尖锐地抨击孔墨两家的道德学说,全面地阐述了人性的险恶、自私和利己主义道德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队了以上所述四大家以外,还有农家、杂家、名家、阴阳家等诸家学派的伦理思想,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推进和繁荣我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作出了贡献。

(二)秦汉隋唐时期的伦理思想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伦理学胚胎和形成时期,那么秦汉隋唐时期则是封建伦理宗教化时期。在这一时期,封建道德带上了宗教的色彩。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是儒家伦理学说重要人物,在汉代,孔子成为道德的化身,之后又有佛教的传人,佛教和儒家的伦理学说逐渐融合,统治集团用佛教的教义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神学补充。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的宣传成为忠孝节义说教的主要工具。

为了达到长汉久安,统治者急需一种长远的“治安策”,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董仲舒继承了儒家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改造了墨家天志天命的思想,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和“性——品”说为其理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伦理思想体系。

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落到了门阀士族手里,反映了门阀士族的利益和愿望,调和儒道冲突的魏晋玄学和从西域、印度传来佛教得到了发展。魏晋玄学否认儒家的“仁爱”观点。认为用仁义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切实际的,他们主张纵情怡乐,享受人生的伦理目标,从而走向了极端的利己主义和纵欲主义。佛教思想从分析人生出发,对人的欲望、情感和心理等作了深入的探讨,它宣称人生皆苦,灵魂轮回因果报应的观点以及出世而进入“涅槃”作为人生理想归宿,以禁欲主义作为达到理想目的的唯一有效方法。由于佛学在隋唐的盛行,给统治者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所以出现了以韩愈为代表的排斥佛学、重振儒学的思想,开启宋明理学的先河。

(三)宋元明时期的伦理学 从宋代到明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和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伦理学思想的成熟期。宋明理学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的需要,继承孔孟传统,广泛吸收玄学、佛学伦理的思想成果,构成了一个宠大的伦理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发端于邵康节、周敦颐、张横渠,形成于二程(程颐、程颢),完成于朱熹。在理学内部存在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争。程朱理学以儒家正统自居,提出“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和变化气质的修养论,严德功之分,理欲之辩。陆王心学不同意程朱将“理”视为宇宙和道德的本体,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宇宙的本源,陆九渊指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心不但是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道德修养就是一个发明本心、洗心涤妄的过程。王阳明认为,人心中的良知不仅有着化生万物的妙用,而且也是道德观念的来源、道德规范的基础和道德判断的标准。

(四)明末清中的伦理学思想

明末清中是中国封建伦理学走向衰落的时期。整个历史时期充斥着对宋明理学的怀疑、挑战和批判。李贽首先向宋明理学发难,他指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观点”,黄宗羲更是提出“务得于己,不求合于人”的人生态度,强调理性和个性解放,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观,严格区分了“保国”和“保天下”这两个道德范畴,并提倡拔乱反正,移风易俗,变革风俗和传统。王夫之指出:“天理寓于人性欲之中,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的理欲合一说,并强调“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提倡以身任天下的人生观。戴震进一步批判了宋明理学,深刻揭示了其“以理杀人”的本质,主张一种“归于自然,适完其自然”的道德观。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

第一、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从《诗经》提出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直到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替众人服务”,都奔涌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也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在于我们民族有着这种“廓然大公”、爱国、爱民的崇高道德精神。

正由于这种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德在个人与他人、社会、群体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强调“舍己从人”、“先人后己”、“舍己为群”。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把代表整体利益的“义”放在代表个人利益的“利”之上,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义然后取”,主张“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尽管董仲舒和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辩”进行歪曲,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是主张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义为重,以国家、民族之大义为先,牺牲个人的私利。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义轻利”、重道义轻利益的倾向应当予以继承和发扬。

在当代,要把相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只有在全民族中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倡导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的繁荣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放在个人利益、个人享受之上,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发扬重视整体利益的道德精神,发挥道义的巨大力量,才能帮助人们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斤斤计较个人私利、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倾向,自觉关心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发展”带“后发展”,走“共同富裕”的民族振兴之路。

第二,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说,仁者“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做到“仁”,就应当做到“恭”、“宽”、“信”、“敏”、“惠”。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即是要求人们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即是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尽管在存在阶级对立的情况下,普遍的“人类之爱”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人类的“仁爱”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道德信念,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起着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积极作用。

“仁爱”精神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道精神。中国传统的“仁爱”与“人对人是狼”、“他人是地狱”的西方利己主义思潮是根本对立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竞争、贫富差距等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人传统的“仁爱”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有益于创造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爱、帮穷济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第三,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道德 3

义务。《尚书》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礼记·礼运》主张“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些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予以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只要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含义,对于改善当今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人伦思想强调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应当遵守相应的道德义务。儒家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有序。对长辈的“孝”即尊敬、善待,对下辈的“悌”即关心、爱护,被认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不仅如此,儒家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还要敬重其他的老人;不但要悌爱自己的幼小之辈,而且还要翔其他人的幼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十分崇高的人伦精神。在现代家庭与社会中,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夫妇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国人传统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人伦道德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发扬。

第四,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不论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执著道德精神,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尚道德理想,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求人们超越个人的私利、私欲,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正义事业作为个人行为的最高准绳。《易传》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提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提出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历来都为仁人志士所推崇。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一切向钱看”的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国格的势利小人。理想道德人格是国民道德精神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第五节

中西伦理思想的比较

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一、政治伦理与宗教伦理

这种差异主要产生于西方中世纪之后,早期古希腊伦理学也和政治关系密切,如亚里士多德就认定伦理学是政治学的一部分;而柏拉图则主张哲学王,这里的哲学也就包括伦理在内。而认定哲学家为帝王之师或民众之师则是中西共同的倾向。在这方面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希望寻求一个权力与德性相结合的统治者。

但西方中世纪以后,伦理与宗教的关系就变得密切了,并超出了伦理与政治之间的联系。由于当时西方政治采取了政教合一的形式,教会取得了一统天下,因此,不独是伦理学,包括文学艺术都被神学化。而且,当时伦理所结合的也不完全是宗教,也包括政治,伦理以宗教为中介去影响社会政治。自文艺复兴以后,伦理与宗教的联系受到冲击,但这种结合并未从根本上解体。以致像伏尔泰这样的学者也认为,离开了宗教西方人的道德就会完全崩溃,社会就会是一个暗无天日的无序社会。

中国和西方的情况不一样,在中国没有哪一种宗教取得过像西方基督教那样的对世俗世界的统治地位,因而,与世俗的政治统治相比,宗教的影响要小得多。反过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早就意识到伦理意识对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们力图把伦理规则与政治制度捆绑在一起,把伦理学意识形态化,从而使伦理学沦为政治统治的工具。

二、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封建制是以家族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的,家族成为人们从事一切活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单元。西方社会自梭伦改革起就力图打破家族血缘关系,强调地域关系,特别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人权的追求和经济上的自由竞争,进一步突出了个人的主体地位。

中国人把政治关系看成是家族关系的推演或延伸,因而强调“四海一家”;“君臣如父子”、“朋友如兄弟”。而西方人正好相反,亚里士多德在讲到家庭关系时,是反过来以政治关系来进行类比,用政治关系来说明家庭关系,他认为:夫妇关系类似于共和制;父子关系类似于君主制;主奴关系类似于专制制。这说明,至少在古代西方的学者眼中,政治关系优先于家庭关系。

三、义务平等与权利平等

中国人强调义务平等,西方人强调权利平等。中国强调:父慈、子孝、兄爱、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但是,中国伦理思想中,各种社会成员享有何种权利是很少强调的,特别是弱者或者说处于被支配者的权利是被忽视的。

西方自柏拉图起就不以对父母的孝、对君主之忠、对夫妇朋友之和与信为主要的德目,面是以智德为本。西方对权利的强调应当说也是起于文艺复兴之后,特别是近代自然法学派兴起之后,这时开始提出人的自然权利、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类的思想。

尚义务者以他人为本,尚权利者以自我为本,因此西方“自我保存”、“个人主义”、“合理利己主义”的思想盛行,而中国人则奉行以家国为重的原则。

四、重私德与重公德

中国伦理注重私德,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强调伦理责任自近及远,起于近亲。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大雅·思齐》)因而,中国把私德上升为法律,《礼记》中就有“不孝不悌之刑”。此外,在任命官员时,中国也非常看重私德,从汉代起就有乡举里选之制。魏晋时设九品中正,犹重乡评:“宋明以来,士大夫朋党相攻,往往以私德为口实”。(黄建中:《比较伦理学》,第90页)而且,中国人对私理解在许多方面甚至超出了道德应当管的范围,以私德 5

为名而干预私人生活。

西方伦理即使在美德伦理学方面,也经历了从个人美德向社会美德转化的过程。从苏格拉底经柏拉图至亚里士多德完成了这一过程。虽然西方强调个人主义,但是他们认为个人的人格尊严体现在公德之中,体现于社会性的尊崇之中。从古希腊始,统治者就把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荣誉的获得要通过公德而来。西方近代所提出的那些德目,如平等、正义、公平、自由、博爱等都表现在社会生活之中。在中世纪,西方还有一种武士风范,主张扶弱惩强,乐善好施。当然,这种差异的产生也还与中国家族血缘制社会有关。

五、尚敬与尚爱

就是在私德方面,中西之间也有所不同。在家庭中,中国人强调对父母的尊敬,讲究各种规矩和忌讳,讲究尊卑有序。比如,子女是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的。而西方家庭则强调爱,讲父母之间的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爱不离口。中土情感含蓄,西土亲情显露于形。

这也许与中国人家庭很大,因此要以礼仪来维系相互之间的秩序有关,而西方家庭小,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简单,因此彼此之间无威仪,情易通而嫌难起,无所谓父子不同席、叔嫂不通问、男女授受不亲等的约束。

六、重德性与重规范

我国伦理思想处于伦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许多方面和西方伦理学的早期很相像,所以,这种伦理还处在重德性的阶段,以德性伦理学为其特征。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之后,特别是自中世纪之后,主要表现为规范伦理学,对德性的培养不太重视,这是西方伦理发展中的一个缺陷,但是总是停滞不前地处于德性伦理方面,这也不是中国伦理的长处,那种以为未来世纪的伦理是中国伦理的想法完全是对伦理发展的一种误解。

尽管如此,世界各国伦理思想的发展也还是有其共同性的,也就是说,伦理思想中有相对性的一面,它受时代、地域、民族的影响和规定,但是它也有其共同的一面,这是其绝对的一面,是为全人类所共通的一面。

总的来说,首先,无论是中国的伦理思想,还是西方的伦理思想,其发展都是遵循由德性论走向规范论这样一个方向。可以说西方伦理思想在向规范伦理学转向方面做得比中国好,这和西方哲学注重思辨性的理性思维有关,中国伦理思想长期以来停留在德性论的层面上,只是到了宋明以后才向规范伦理学转化,这种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是构成两者之间不同的重要因素。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西方早期的伦理思想和中国早期的伦理思想之间的共同性是比较多的,比如对德性的追求,伦理与政治的关联等等;上述的许多差异是从西方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出现以后产生的,这说明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政体形式会较大地影响伦理思想的走向。而现代伦理学的普世化倾向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消除不同民族伦理思想之间的差异性,走出一条趋同的道路来。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篇7

1 纸质教案存在的一些弊端

目前很多高校要求教员除了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外, 还要求教员制作传统的纸质文件教案。在传统的教案标准下, 很多教员制作的教案大同小异, 多数是对教学用书或参考书内容的拷贝, 还有一些教员一年一年的使用相同的教案, 这些教案从表面上来看, 完全符合标准, 符合要求, 但其内容具有照搬照抄性, 在实际授课中不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也就很难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就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 大学纸质教案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教科书上的所有内容照搬到教案上, 一种是提纲携领的标题式教案。前者内容繁琐, 很难突出讲解要点, 一边使用多媒体幻灯, 一边要从繁杂的教案中寻找有用的信息, 显得有些杂乱和不清晰, 容易由于寻找内容而影响思路。后者由于是标题式教案, 仅仅是一个授课轮廓和框架, 信息量太少, 缺乏可参考的注解内容和提示, 讲解过于依赖幻灯课件内容, 也就很难把课讲生动、讲好。

2 电子教案并非完美无缺

电子教案是把教学内容做成幻灯片, 借助于多媒体投影机而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案, 目前在大学教学中普遍使用。电子教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并为大家所公认, 电子教案传输信息量大, 字体清晰, 还可图文并茂, 若再加一些动画, 更能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但是如果认为电子教案完美无缺, 那就错了,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做进幻灯片里面, 虽然电子教案信息量大, 但也是有限的内容传输。每张幻灯片上的文字一般不超过8行, 每行一般不超过25个字, 因此每张幻灯片上的文字部分, 不应该是象书本一样, 密密麻麻的布满文字, 而应该是标题式和摘要式的, 突出要点和主要内容, 这样才能使多媒体幻灯显得清晰和爽眼, 才不易造成学员的视觉疲劳。

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传统的纸质文件教案的弊端, 实际上教员很少参考和使用, 一般是对着幻灯课件讲解授课, 这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因为电子教案要求简洁清晰, 所以不可能覆盖我们要讲解的所有内容和要说的每一句话。因此如果完全撇开纸质文件教案, 过分依赖电子教案, 就只能凭着理解和记忆进行讲解和阐述, 随意性较强, 容易造成讲解不清楚, 用语不确切, 甚至遗忘了讲解要点和内容。

3 设计融电子教案与传统教案于一体的新型电子教案

目前有很多计算机软件都可用于制作电子教案, 如Authorware、Flash、方正奥思、课件大师及Frontpage和Powerpoint等, 前四者功能强大, 主要用于制作专业水准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制作, 后两者功能相对简单, 易懂易用、快速方便。对于多数大学教员, 制作电子教案的目的只是用于教学, 所以在选择电子教案软件时, 要考虑软件的简单、快速、高效性。Powerpoint2000不但简单易用, 并且提供了大量的设计模板、自动版式、动画效果、声音效果、幻灯片切换方式、动作按钮、超链接等, 使教师可在短时间内设计出图文并茂、影声齐备的幻灯片教案, 是我们大学教员制作电子教案的首选软件。

在使用Powerpoint2000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一些功能, 可在电子教案的基础上融入纸质文件教案的内容, 不仅使教案方便实用, 也简化了纸质文件教案的制作。在制作幻灯片的界面上, 幻灯片下方是“备注”栏, 由于“备注”栏在放映幻灯片时并不出现, 所以常常被我们忽略或视而不见。实际上我们可以利用“备注”栏填写纸质文件教案的一些内容和注释说明, 如解释内容、欲举的例子、欲提问的问题、重点难点、版书内容和每一张幻灯片的讲解时间分配等。然后把幻灯片与“备注”栏一起打印, 就可以作为实用性的纸质文件教案。在打印时, 首先在“打印内容”栏选择“讲义”, 然后在“讲义”栏选择每页打印幻灯片的张数, 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每页打印4或6张幻灯片;然后再在“打印内容”栏选择“备注页”, 即可把幻灯片内容与备注内容一起打印。这样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上半部分, 而教员的教案包括上下两部分, 把幻灯片和要讲的注释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对该张幻灯片要强调的部分、要阐释的内容和举例等清楚有序, 一目了然。不仅如此, 在实际上课时, 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轻松实现在教员的电脑上同时显示幻灯和备注内容, 而学员的大屏幕上只显示幻灯内容, 看不到备注内容。

4 扩展Windows桌面到另一台监视器上

把Windows桌面扩展到另一台监视器上, 实现教员的电脑显示器上可以观看“备注”栏的内容。设置步骤如下:①在连接了外部显示器或者投影仪的情况下, 在桌面上点击右键, 选择“属性”, 点击“2”号屏幕, 选中“将windows桌面扩展到该显示器”, 同时设置适当的分辨率。单击“应用”。②打开PPT课件进行幻灯片放映前的准备工作, 点击幻灯片放映, 选择设置放映方式, 点击“显示演讲者视图”, 单击确定后就完成了设置。③开始放映幻灯片, 点击左下角的幻灯片放映按钮, 或者直接按“F5”。两者的区别是, F5从头开始放映, 而左下角的幻灯片放映按钮是从当前幻灯片开始往后放映。⑤其放映的结果是教员在计算机显示器上看到的内容, 包括了大纲栏、幻灯片栏和备注栏全部内容。大纲栏主要用于显示、编辑演示文稿的文本大纲, 其中列出了演示文稿中每张幻灯片的页码、主题以及相应的要点;幻灯片栏主要用于显示、编辑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详细内容;备注栏主要用于为对应的幻灯片添加提示信息, 对教员授课起备忘、提示作用, 非常便于教员进行课堂讲解。针对这个视图, 演讲者不仅可以看见每张幻灯片的预览, 还可以知晓下一张幻灯片的大致内容, 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备注”的内容, 从而可以把握好讲解的内容与时间。而在实际播放演示文稿时学员在投影屏幕上只能象以往一样看到幻灯片栏中的内容, 而看不到大纲栏和备注栏中的信息, 因此不影响学员的视觉效果, 而大大的提高了教员的授课效果。

5 设计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电子教案

目前, 现成的医学类课件很多, 就医学来说, 有“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卫生部医学CAI课件”系列, 还有各类医科院校自己制作的电子教案, 应该说, 这些教案都是花费了很大气力制作成的, 甚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都很优秀。但是每个教员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若把这些电子教案完全照搬、直接拿来用于自己的教学, 肯定是不合适的, 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也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而且照搬来的课件的内容、深度、重点难点的阐述等与本校医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往往不一致, 对不同层次的学员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 每个教员都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经验, 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设计出一个针对性强、目标明确、信息量大的医学电子教案, 肯定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要对教案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反思, 也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 在讲解幻灯片时, 可能有的幻灯片讲解拗口、不顺畅或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因此课上要及时记录, 课后要反思和总结, 改进和优化教学,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要制作出满意的电子教案和讲好每一堂课, 不仅要求我们教员有高度的责任心, 还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对其专业领域知识作出深入思考, 惟其如此, 才能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才能满足学员对学科知识的渴求。

参考文献

[1]裴建明, 王高峰, 张晓东, 等.浅谈生理学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2) :38-39.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篇8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武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角色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令周边的国家普遍地感到惊羡。中国在地区性的事务中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的合作当中。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高度融合,把“中国风”带入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的强盛也使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国的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体细微又超大规模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距离地观察中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推进,由于电影、电视、网络等的传播,中国的武术(功夫)以它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武术成为中国人形象的重要标志。在国外,只要有人知道你是个中国人,就会把你和中国功夫联系在一起。为此,笔者对一些武术方面的知识加以阐述。

一、何为武术

武术简单来说就是技击之术。“武”在汉字解译中,是有“止”和“戈”组成,止戈为武。“术”可以理解为技术或者是一种方法。武术一词,笔者认为其意思在于停止战争,也就是说武术是由战斗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先民在战争之后总结格斗与防卫的技术,进行实践演练,同时也加强休养生息和个人的自我修炼,其表现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中国武术的传统套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实战技击中加以提炼并赋予生活理念与哲学思想的智慧的结晶。通过套路的学习和演练,武者可以更好地修炼自己的身心。

武术又是一个集合名词,这一概念的外延包含世界所有格斗技术的流派。例如,中国的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俄罗斯的桑搏,巴西柔术,还包括了现在中国散打、西方的拳击、蒙古的摔跤等,都可以称之为武术。每一武术流派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训练系统,而中国的传统武术更具有它的特殊性和神奇的色彩,它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生活理念都融入贯穿在武术的修炼之中。

二、何为武术套路

武术的套路,就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主,注意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的运动变化规律,符合有起势和收势的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形式。

三、何为传统的少林武术

传统的少林武术是将禅学、武学、医学,三者合一而进行修炼。以禅理为做人的基础和指标,以武学为方法而达到坐禅、禅定的境界。而从武学的修练中,渐渐明白自己的心性及身体状况,可以熟知经络、穴位,精通医理,医理精通又可以陶冶禅心武德,从而禅通、武达、医理明。修行自身,济世为怀。少林传统武术特点,来回演练皆可于一线之上。即使是卧牛之地,一样可以原地翻身、跳跃、旋转,而不拘泥于场地。讲求的劲道是轻、灵、粘、滚,由易至繁,返璞归真。技击和防守上出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多以挑、拨、摆、压、挂、撩等动作为主。

四、武术拳法简介

1.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暗含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其桩法以三体式为基础,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2.八卦掌:“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八卦掌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 扣、顺步法,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合一,步似行云流水。八卦练功者从行步入手,以内功为基,达到正形、通气、懂劲、熟技、明变。以八大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套路。

五、何为功夫

功夫可以理解为一种技能,是时间与实践的产物,通过反复的练习,使自己的行动达到完美展现。对功夫概念的理解可以延伸和放大,比如,一个人炒菜的功夫很好,说明这个人做菜的技能水平相当高。武术和功夫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在西方很多国家,功夫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一个象征,这主要归功于李小龙先生,是他的功夫(技能)征服了世界的武术爱好者。

上一篇: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七年级新生军训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务员选调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