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2024-09-2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选12篇)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篇1

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引进的以军事体操和普通体操为代表项目的西方体育开始到1935年方万邦在《体育杂志》3月号上发表的《我国现行体育之十大问题及解决途径》引发的“洋体育”和“土体育”之争过程中“民族本位体育”的初步确立。不难看出,以“经验主义”为思维模式、根植于传统农业土壤的中医学、民族传统体育和以“理性主义”为思维模式、根植于现代工业社会的西医、西方体育产生了碰撞与冲突、交流与融和。事实上这一切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冲突和重建中,以全球经济走向一体的趋势和过程中从而最终导致的全球化的大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这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中医学、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民族传统体育究竟又何去何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命运究竟又如何呢?笔者试丛文化哲学的批判和审视的角度,结合体育理论观点,概括和总结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和价值,确立和区分了体育文化的模式,梳理和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危机,明确和指明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的方式和方向,以期达到清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命运的目的,准确把握和控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和发展,丛而最终为体育文化理论的丰富和提高,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做纯思辩性的理论分析和理论探索。

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的确立必然是建立在体育和文化二者概念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民族和传统的概念,在这二者之间,前者是主要因素。确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念必先搞清体育和文化、民族和传统的概念,而事实上目前学术理论界对文化和体育的概念包括体育文化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看法,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也就很难界定。为此笔者先简要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及相关概念进行罗列和分析。

王岗教授认为:“民族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下位概念,应指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体育文化,主要指资本主义形成以前的各民族体育文化”[1]。易剑东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是:“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和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2]10。还有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定位于体育文化特质和体育文化模式等。其实这概念无非包括二方面内容,就是“什么时间”和“是什么”的问题,丛文化哲学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中国近代之前生成的中国民族以身体运动为形式和方法的生存方式。其本质规定性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本规定性和人的类本质活动性———作为实践活动性之一的身体运动性。具体来说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类或民族的生存方式体现着人类的自在性、超越性、创造性和人类或民族的自由自觉的身体运动性。这种生存方式或以物质的或以制度或以精神的外在形态而得以体现。

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和价值

价值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但又和主体的需求有关系;客观事物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其外在体现的表现形式既形态。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态和价值都是在物质、制度和精神这三个层面上展开和论述,而这三个层面对应着人的物质、社会、精神三需求;对应着哲学上的自然、社会、思维三对象;对应着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文化形态;对应着自然、社会、思维分别为评判标准的人的追求目标真、善、美,所以这三层面本身已构成了严密的、逻辑的理论体系。

谭华教授把人的体育客观需求、有可能实现的需求以有效体育需求名称出现,并将其分为三类:“生活性的需求、社会性需求、政治性需求”,并指出“通过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社会的有效体育需求折射为多元化的社会体育价值体系”[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满足人或民族的需要的价值创造活动和价值体系,而需要在人或民族的生存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文化学理论界在某种意义上都普遍公认的把文化的构成大致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形态。王岗教授则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角度分析了这三种形态: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器材、器械及设备、体育服饰、体育书籍、体育象征物以及雕塑、壁画、出土文物等几个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分为不同历史时期体育体制来阐述;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则“追求人于自然的和谐统一、群体价值本位、重教化等”[4]50。

胡小明教授把体育价值划分为三个价值区域:“体育的自然价值、体育的社会价值和体育的人文价值”[5]。易剑东博士则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来说,其“个体价值包括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和竞技价值;社会价值则包括道德教育价值、民族认同价值和经济发展价值”[2]10。在二者的基础上,结合文化的形态学说和价值学说,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包括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这三部分。自然价值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包括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属于表层结构;社会价值属于中层结构,包括竞技价值、道德教育价值、经济发展价值;人文价值属于高层结构,包括民族认同价值、思维模式等。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决定作为核心部分的人文价值,而人文价值又内在于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模式

文化模式是文化哲学的核心范畴。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有内在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法[6]”。

从历时的维度看,体育文化的模式可分为三种:民族性传统体育文化的模式、现代代性体育文化模式和后现代性体育文化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模式中的民族包括中国各民族和非中国的各民族,其产生于原始社会和传统的农业社会,建立在以原始的生产、生活资料为基础的原始农业文明和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上,以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自在性、自然性、无意识性和遵循常识、习惯、习俗的经验主义为特征的体育文化模式。其中包括以“天人合一”和“气—元论”为哲学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重伦理教化和礼仪性、表演性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式和以古代奥运会的举办标志,以古典理性主义为基本精神,以民主、法制、平等为理念的西方民族体育文化模式,其对应着前现代体育文化时代。

现代性体育文化的模式以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办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为标志,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本质特征的现代理性主义为精神,以体现“更快、更高、更强”为目的“竞技体育文化”为代表,以风糜全球的“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欧洲足球联赛等各大体育赛事为表现形式的现当代体育文化模式。其对应着“精英文化”模式和现代体育文化时代。

后现代性体育文化模式是建立在以解决人类的理性文化危机为目的强调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回归到“日常生活化的世界”的社会学、文化学和哲学理论;体育这一从“工具”到“玩具”的功能转变到健康娱乐休闲的生活方式的建立为标志的休闲体育生活观的提出和更注重人的存在于体育的关系的体育人类学和体育美学等体育学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的,和以经济全球化为趋势和导向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的冲突于共生的后现代化文化思潮下的体育文化模式,其对应着“大众文化”模式和后现代体育文化时代。

值的一提的是,由于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模式共存的文化模式的转型过程中,那么这三种体育文化模式同时存在于中国的社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共时的维度看,体育文化的模式可分为竞技体育文化的模式,健身娱乐文化的模式,体育教育文化的模式和体育政治、经济的文化模式。

4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危机和转型

文化哲学认为,当主导性文化模式从常规期和稳定期到文化模式的革命期和剧变期时,其规范作用和制约作用开始失灵,这时的文化现象就进入了文化危机期,文化危机继续深化到这一主导性的文化模式被另一种新的主导性的文化模式所取代时,就是文化转型。文化危机是量变过程,文化转型是质变过程,其表现为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文化的模式的危机的内在机制:其自在性和超越性、创造性发生矛盾,个体的内在本质的存在、发展和需要于文化的外在约束的矛盾关系就表现出来。文化危机的表现形态为文化内部的矛盾性和文化内在的合理性导致文化失范的内源性文化危机和外部的新文化模式冲击、影响产生新文化因素的外源性文化危机。内源性文化危机通过内在性的文化创造产生文化创新,外源性文化危机通过外在的文化批判性重建产生文化整合,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就是文化转型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危机目前主要是外源性文化危机,其表现是以奥运会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传人和引进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于融合,其具体表现就是以“洋务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两次“文化热”;18世纪50年代盲目引进效仿苏联老大哥的体育项目体育制度而最终制定的“举国体制”;断言向西方工业体育化转型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体育转型的必由之路的“激进派”和保护、继承、创新和发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防御派”的学术反省、学术批判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型应该是通过内部的文化创新和外部的文化整合,即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人本精神”,在体育物质文化方面,在体育制度文化方面重“在物质技术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形式、结构进行整合和重构,由经验导向向经验与科学并重的方向转型,”;在体育制度文化方面由“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政府、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当地灵活的组织方式相结合的繁荣之路”。在体育精神文化方面由“群体本位”到“个人本位”转变,从而最终实现向着以现代性的体育文化模式为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后现代体育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转变。

5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观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是基于人类面临重重的理性文化危机提出的回到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根基———生活世界这一寻找合理化的理性文化的途径。具体的说就是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实在的基础和“最有意义的区域”,相对于忽视人于科学存在的分离“科学世界”而提出的,是通过建立在创造性思维于创造性实践基础上的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人们日常的自在自然自为的生活。确切地说,这应当是作为文化批判而出现的一重要范式。

前文已经分析了罗列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体育文化模式,结合这二点,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日常生活世界包括健身娱乐文化,体育竞技文化、体育政治、经济和教育文化。笔者主要论述一下健身娱乐文化和体育竞技文化,因为相对来说,体育政治、经济和教育文化是建立在这二着的基础上的。其实目前围绕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危机和转型的相关理论基本都是在健身娱乐于体育竞技矛盾上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争。健身娱乐文化强调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而体育竞技文化则强调创造性思维于创造性实践,二者本身的方式和目的都是大相径庭。二者本也不是“有彼无此”,无论缺少了健身娱乐文化,还是缺少了体育竞技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我们说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世界”。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的体育文化也已悄然改变,健康与娱乐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生存方式,“今天,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的前进步伐也必然受到娱乐价值导向的牵引;在未来社会,人类对娱乐的趋同可能成为重要的共同追求的主流目标之一”[7]。健康于娱乐要有客体对象,起码有项目名称、器材设备,这就是体育文化中物质文化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其项目丰富多彩,“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目前记载:目前发掘、发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676条,汉族的有301条,共计977条”;“风筝种类繁多,现已发展到500多种。鸟兽虫鱼、花卉草木、人物百戏,皆为风筝”[4]50,这必然为现代人们休闲娱乐建立了原始基础。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从整体上而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调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以求健康长寿等文化特色。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和休闲的理念如出一辙————关注个体。中国的体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统一;中国的体育文化较多的重视“静”的成分,这些和休闲体育中的‘轻体育’十分融洽。面对休闲,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休闲文化,将给过度注重‘追求极限’的西方体育文化赋予更加丰富的色彩,共同为休闲娱乐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8]。面对西方体育文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需盲目的沿着竞技体育的道路走,大部分应挖掘整理后为民众的健康娱乐服务,而“少部分形式将逐步完善并成为规范化的国际竞技项目。但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将继续是非竞技化的。即使是那些已经或即将竞技化的活动,大多数也是对世界竞技体育的一种地域色彩较浓的补充”[9]。

6 结论

由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出发,从价值到模式,从冲突到转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服务于民生的健身和娱乐的特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续发展无需沿用西方竞技体育模式,这正如费孝通先生在1993年会见日本学者时对人类社会和文化未来发展的途径及前景的看法概括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王岗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5.

[2]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谭华.关于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体育学刊,2000(5):13-18.

[4]王岗,王铁新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0.

[5]胡小明.体育的价值区域与探索路径[J].体育科学,2007(11):9-14.

[6]衣俊卿著.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87.

[7]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的娱乐化[J].体育与科学,2005(4):11-13.

[8]胡小明,王广进.面临休闲时代的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体育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6(1):36-38.

[9]胡小明等.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1-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篇2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唐时的皎然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唐时的陆羽则最早创立了茶道精神。正是由于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且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和创立了茶道精神,从而把茶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这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篇3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武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角色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令周边的国家普遍地感到惊羡。中国在地区性的事务中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的合作当中。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高度融合,把“中国风”带入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的强盛也使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国的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体细微又超大规模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距离地观察中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推进,由于电影、电视、网络等的传播,中国的武术(功夫)以它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武术成为中国人形象的重要标志。在国外,只要有人知道你是个中国人,就会把你和中国功夫联系在一起。为此,笔者对一些武术方面的知识加以阐述。

一、何为武术

武术简单来说就是技击之术。“武”在汉字解译中,是有“止”和“戈”组成,止戈为武。“术”可以理解为技术或者是一种方法。武术一词,笔者认为其意思在于停止战争,也就是说武术是由战斗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先民在战争之后总结格斗与防卫的技术,进行实践演练,同时也加强休养生息和个人的自我修炼,其表现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中国武术的传统套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实战技击中加以提炼并赋予生活理念与哲学思想的智慧的结晶。通过套路的学习和演练,武者可以更好地修炼自己的身心。

武术又是一个集合名词,这一概念的外延包含世界所有格斗技术的流派。例如,中国的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俄罗斯的桑搏,巴西柔术,还包括了现在中国散打、西方的拳击、蒙古的摔跤等,都可以称之为武术。每一武术流派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训练系统,而中国的传统武术更具有它的特殊性和神奇的色彩,它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生活理念都融入贯穿在武术的修炼之中。

二、何为武术套路

武术的套路,就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主,注意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的运动变化规律,符合有起势和收势的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形式。

三、何为传统的少林武术

传统的少林武术是将禅学、武学、医学,三者合一而进行修炼。以禅理为做人的基础和指标,以武学为方法而达到坐禅、禅定的境界。而从武学的修练中,渐渐明白自己的心性及身体状况,可以熟知经络、穴位,精通医理,医理精通又可以陶冶禅心武德,从而禅通、武达、医理明。修行自身,济世为怀。少林传统武术特点,来回演练皆可于一线之上。即使是卧牛之地,一样可以原地翻身、跳跃、旋转,而不拘泥于场地。讲求的劲道是轻、灵、粘、滚,由易至繁,返璞归真。技击和防守上出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多以挑、拨、摆、压、挂、撩等动作为主。

四、武术拳法简介

1.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暗含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其桩法以三体式为基础,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2.八卦掌:“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八卦掌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 扣、顺步法,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合一,步似行云流水。八卦练功者从行步入手,以内功为基,达到正形、通气、懂劲、熟技、明变。以八大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套路。

五、何为功夫

功夫可以理解为一种技能,是时间与实践的产物,通过反复的练习,使自己的行动达到完美展现。对功夫概念的理解可以延伸和放大,比如,一个人炒菜的功夫很好,说明这个人做菜的技能水平相当高。武术和功夫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在西方很多国家,功夫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一个象征,这主要归功于李小龙先生,是他的功夫(技能)征服了世界的武术爱好者。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特点 篇4

两千多年前,随着中国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不仅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留念生活、追求生存,而且希望活的更加健康、更为长久。为了追求健康长寿,人们开始注意了身心的养护,自觉地把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方式作为追求健康长寿的手段,并不断在在实践中研究、发展、传播。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某些身体活动对于保健祛病的作用,从而较早地运用了养生手段,为增进身体健康服务。《路史-阴康氏》记载,在远古时代便有了以舞蹈消除肿块的养生手段。之后,殷末周初的《易经》,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经》、《黄帝内经》和《吕氏春秋》,东汉的五禽戏,唐代孙思邈的《孙真人养生铭》,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及胡文焕的《寿养丛书》等养生著作,逐渐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养生理论。

2、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

2.1、注重整体性

中国养生学认为,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在脏腑与脏腑之间,不论从生理和病理都可以体现出来。局部的安危影响到整体的安危,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等。所以中国养生学讲爱护牙齿,保养耳目,按摩脚掌,绝不仅仅是牙齿、耳目、脚掌的局部保健问题,而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意义。

2.2、注重形神兼养

形神兼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养形”,主要指对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等的摄养。所谓“养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调摄精神。健康的精神活动、情志变化,必须有健康的形体做基础。

2.3、强调掌握适度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问题,超过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中国养生也以“掌握适度”为重要原则,如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饮食的适度和运动的适度。

2.4、注重顺应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素问》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崇尚自然,注重研究人的生命发展,重视自然、社会、心理、生理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理念。道家认为,只有在纯真的自然面前,人们才能寻找纯真的自我,并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

人体虽然能受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疾病,但是人与天地相应。顺应自然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类在逐渐适应自然的基础上,逐渐地掌握和利用某些规律,主动改造自然、增进健康,如加强体育锻炼、人工免疫等。只要我们既注重顺应自然,又主动地改造自然,就能适应人体的需要,避开或消除对人体的危害因素。

3、体育养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我国传统养生运动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养生应当树立保健预防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而生命在于运动,中医运动养生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对运动的养生作用机制,虽古今看法不一,但有共同之处:凡锻炼者,必内养神、外养形,使神形相济。运动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是整体性的。通过运动,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增强人体体质和抗病能力,增强各经络、脏腑的代谢功能,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现代医学证明,运动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的原因在于对大脑皮质起抑制作用,从而使大脑皮质得到良好的休息,使大脑细胞寿命得以延长。由于大脑皮质组织的衰老得到延缓,其调节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也大大改善,使整个机体的衰老过程到得延缓。

当然,万事皆有度,过犹则不及,运动养生要讲求适度、适量,超负荷、超量运动不但不能达到强身、健身和养生的效果,反而对身体生成伤害。

4、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也形成了各种锻炼理论以及运动方法。锻炼理论:医、武、儒、道、佛等五家的锻炼理论各具特色,它们之间互补,完整地勾勒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全貌。其中中医气功侧重防病与健康;武术功法则在健康人的基础上,发掘人的潜在力量;儒家倡导人在社会实践中修身立命,完善社会人格;道家则深入生命底层,探索了一条系统的养生长寿之路;佛家则借外域文化深究了人的意识深层。锻炼理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分支,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基石。锻炼方法:包括气功、五禽戏、武术、八段锦、太极拳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锻炼方法方面的内容。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介绍了中国传统锻炼的思想及方式。使人们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实践中可以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好的发扬中国传统体育以及将体育运动更好的运用到养生中去。

关键词:养生文化,运动

参考文献

[1]刘桐华,万延根,姜志明.论科学养生对缓解老龄化社会护理难题的价值,浙江体育科学,2000,(5).

[2]冯胜刚.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生活.体育学刊,1998,(2).

[3]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7,7.

中国传统文化 篇5

再过两三个月,我们又要过新年了。想到我们到时又会得到大人发的压岁钱,心里真是激动!可是,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原来,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说梦话并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迸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现在,我明白了,大人在过年时给孩子发压岁钱,是大人对我们这些孩子的爱!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岁岁平安,不单单是我们小孩子,还有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春节的传统习俗放鞭炮

红红活活过春节,热热闹闹团圆饭,哈!再过两三个月又要过年了,别的不说,就拿放鞭炮、舞狮子等等的一切风俗,就让我们兴奋不已。

对于我们这些男孩子来说,放鞭炮是最过瘾了。我特意查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中国人有在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是因为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鞭炮也叫爆竹,爆竹声中除旧岁。除夕夜里人们用爆竹声辞旧岁迎新春,大年初一人们一开门便燃放爆竹,叫做“开门爆竹”。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院的瑞气,喜气洋洋。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漆器 综合性艺术活动 艺术素养

一、活动背景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笔者制定并实施了“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金漆镶嵌厂”美术社团专业实践活动方案。

二、活动过程

2015年8月1日周六13:30,美术社团成员在笔者的带领下到达北京金漆镶嵌厂。在张经理热情接待下,激情四溢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家具漆器工艺的历史、发展现状、制作工艺等相关知识。

接下来,张经理引领师生走进家具展示大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古典家具琳琅满目,大型立体镶嵌《九龙壁》屏风、朱漆搜金山水柜、雕填套五鼓等等摆放有致,一件件精美的漆器工艺家具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他们仔细欣赏每一件造型别致、色彩和谐、工艺独特、内容祥和的家具,他们被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感染。

学生们沉浸在介绍和观赏之后,进入写生环节,他们或蹲、或站、或坐,与实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安静的描绘着喜爱的内容,他们仔细的观察,专注的写生。良好素质得到北京金漆镶嵌厂领导和员工的钦佩,他们完成的一幅幅线描作品表现的效果突出,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赞赏和鼓励。

最后,参与实践活动的师生与北京金漆镶嵌厂的领导的员工合影留念,圆满的结束了美术社团专业实践活动。

三、活动分析

本次活动后,笔者回味活动的始末,点滴感悟油然而生。

1.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要落在实处

设计并组织开展此次美术社团实践活动基于两点原因:第一、2015年7月18日成立了美术社团,此次美术实践活动是社团活动计划的一个部分,主要目

的是要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员对于美术的热爱、拓宽学习美术的思路和内容、检测美术学习成果、激发学员个性化追求。第二、结合市级研究课题,笔者定位在美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研究方向,开展此次专业实践活动,就是将课题研究落实在实处的具体体现。期望通过思想认识和实践检测,在课题研究中有切实收获。

2.综合性艺术活动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中的意义

在校外美术教育活动中,以绘画教育教学为基点,组织开展综合艺术性活动,通过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其他艺术门类实践活动,有助于促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启发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绘画学习中逐步确立思想性、技术性、形式性、材料性等艺术元素的形成。唐代书法家张旭被誉为“草圣”,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这个小故事说明综合性艺术学习,在艺术素养中的意义。笔者认为借助校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所独具特有的灵活性、自主性、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以校外综合性艺术实践活动为核心,组织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生在思想上、文化上、艺术上的提升,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非常重要和必要。

3.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教育的案例比比皆是,取得的成果同样丰硕,同时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可。笔者认为在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学习、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开发新的美术教学内容和途径。

中国漆器工艺,已有7000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了中国古典漆器家具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材料、工艺、造型、功能、图案、色彩等方面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启发他们在美术学习中要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和艺术的思想性。同时,通过写生活动引导他们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个性化发展的培养。

4.借助广阔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教室是我们教育的基础场所,教育无处不在、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笔者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们走出狭隘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途径、内容、方法、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尽量利用好广阔的社会教育资源,在有计划、有目标、有准备的前提下,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此次实践活动,笔者感悟到,社会教育资源欢迎你,社会教育资源可以影响你。看到学生们在北京金漆镶嵌厂的实践表现,可以感受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画一张画,更开阔眼界,丰富了漆器工艺知识,他们还收获了与人交流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展现出的良好素养,还收获了对于美术学习领域的新认识。每一次实践活动对于每个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影响,也许在此次活动中,就有学生喜欢上漆器工艺,也可能有的学生从漆器工艺中借鉴到美术创作的技法和形式。笔者认为教育具有潜伏性,教师的某句话,组织的某次活动,都有可能成为导火索,在某一时期触发学生的改变。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篇7

体育文化传播促进体育教学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一书从多角度出发,对这些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书中认为,对于增强体育教学的教学传习作用而言,体育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校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认识体育教育,而应当将体育教育作为传播体育文化的土壤,无论是运动技能还是专业知识都应当与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称之为体育教学。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高校应当努力凸显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形成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教学实践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而这也正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运动技巧教学的重要作用。该书还提到,人文教育应当渗透在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如果能够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其中感受运动的技巧,自然能够加快其接受知识的速度。因此,体育运动发展对体育技术传习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在此过程中,体育文化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其次,《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一书还认为,竞技体育虽然与学校教育不同属一个系统,但是在精神层面却可以做到完全统一。也就是说,竞技体育是一种高品位高质量的体育文化,具有不确定性和娱乐性等特征,而学校体育实际上从属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这种吸引力加以延伸,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一书无论是从增强体育教学中的传习作用角度,还是从加深体育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角度,做出的分析都十分到位,这也让此书具有了许多其他书籍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

《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一书在研究体育教学方面还具有很强的学术参考价值。该书认为,体育的许多运动项目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协作来完成的,并且在此过程中表达人的情感和意识以及精神,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对于团体性的要求非常强,如:各种球类教学项目,教师在对战术配合的讲解过程中,总会强调团体协作的重要性。作者写道:在此过程中,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其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做到一举两得。利用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竞技体育的比赛,无论是雄壮的国歌响起还是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对于学生而言,都能够很大程度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书中还提到,体育文化的传播可以推动团结、友好的体育原则的推广,作为体育的显著特点,竞争使每个体育项目都有着自身的原则,而我们经常提到的公平原则也在此过程中有所体现。只有在和谐友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体育文化自身的品位才能得到提升,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公平原则的重要性。《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一书认为,体育教学可以营造优质的竞争环境,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儒家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篇8

1 儒家文化对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追求内心平静,表明“静”可以让人心情放松,使之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直至现今社会,人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还在不断的深入。同时儒家文化在很久以前对人们的精神状态起到了一定了作用,尤其是在对体育文化方面存在很多的限制。孔子主张的“以静制动”,反应了当时封闭社会的人们只是追求“静”,而很少进行“动”的文化特色。古代体育的发展受到儒家的“主静、反动”文化的极大的制约,使得沉稳、中庸成为古代体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2]而儒家文化的一些礼仪及其伦理纲常的体系,直接束缚了体育活动的发展,古代竞技体育更是趋于空白,妇女体育的发展基本上没有。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都体现出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源泉。体育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民族以“礼”为主的优良道德风范也将会慢慢的渗透到现代体育活动中。

1.1 儒家的“礼”、“义”文化动静观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在古代的时候,儒家思想的一些文化特征,像“重文轻武”、“废力尚德”等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体育思想、意识、精神的形成。这就使得现今社会的一些竞技活动项目开始逐渐的向非竞技项目转变,成为“君子之争”的游戏和崇尚“礼”的内容。[3]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礼”、“义”的影响。“在西周时代,中国人们的礼射活动,有着程序严格、组织严密和广泛的开展的特点,它能够与同时代奥林匹克运动相媲美的一种祭奠竞技活动。”[4]但这样一项具备了现代竞技运动雏形的活动,由于过分地拘泥于“礼”,在其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几乎将竞技性这一特点慢慢地丧失殆尽。正如古时候的礼、射被当成了实践仁与礼的手段和途径,其实礼、射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人的竞争精神,而是用以维护礼教、演习等伦理秩序。儒家思想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后一度达到封建统治鼎盛时期,具有很强的保守性、排他性和同化性。后期一些传入我国的体育项目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最终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些已经成为符合传统观念的体育项目,失去了原有的竞技功能。

1.2 儒家思想中“文武兼备”、“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体育文化的影响

孔子主张学生要德、智、体三者全面发展,缺一不可。《论语·述而》中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六艺当中的“射”和“御”就很明显的属于体育教学的内容,这就充分的反应出了在当时的社会之下,体育文化形成已经开始慢慢的发展。另外,在《论语·宪问》中有关于“子路问成人”的记载。所谓的“成人”,就孔子的观点来说,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如:智慧、勇敢、礼乐等。儒家学说的这种素质及其精神为传统的气功、武术和养生活动表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强调了身体健身的重要性。在现代体育中,体育活动在方式、手段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特点——高度重视心理素质,一切肢体活动都与心理活动紧密结合,从而调节身心,锻炼意志。

1.3 儒家的父系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妨碍女子体育发展

儒家文化属于伦理道德型文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这是儒家的特点。古代时候的人们注重“道德”的观念给人的一切活动都覆盖了一层薄膜,这也就决定了中共古代体育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注重人的伦理道德。其发展无疑会相对地集中于道德的方向。[5]妻从夫贵的道德观念,一直影响着社会的很多个领域,这从根本上扼杀了女子体育运动的开展,即使有(如舞蹈、徽鞠、秋千等)也是为取悦于“劳心者”而进行的宫廷表演活动,以满足享乐者的感官刺激。一直到宋元以后,女子体育的发展开始处于停滞状态,以后慢慢的趋向于消亡。

2 儒家文化对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

“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参与体育的方法和行为,体育制度的制定都很自然地烙上了儒家文化的影子。”[6]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体育行为多被作为道德教化的形式,掺杂进了太多的繁文缉节,着力突出体育活动中的礼仪与伦理,而对体育项目本身的一些属性和特点则很少涉及,这样就极大的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像体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形成。并且由此制约了体育的发展。儒家文化对体育文化的影响很深,导致现今体育制度的发展很多时候都过多的崇尚“道德”这一基本准则。

2.1 儒家文化使得中国传统体育重视道德教化

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最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远的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源泉。而体育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传统文化中做主张的“道德文化”对在一定意义上对体育活动乃至参与的成员都有一定的严格的要求。并相信每个人通过道德修养都可以达到修身养性,成就佛学所讲述的“金身”。道德的教化一直影响的中国的传统体育活动形成与发展,而儒家思想所崇尚的就是道德在一切活动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在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中,如射箭、蹴鞠、武术等都有着道德的影子。在孔子看来,智、勇和仁一样,也有道德意义,是人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孝梯忠信”、“仁义礼智”的道德主张。中国传统体育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有着些许的变化,这些变化又随着封建思想的侵入慢慢的渗透到体育活动中去。

2.2 儒家思想使中国体育崇尚礼仪教化

中国体育的精神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种形态。可见,“礼”这种形态就是体育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一项。中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自然也体现于中国体育文化之中。中国最古老的运动,就像在明清时期的骑射,除了用于战争,还用于游戏。在当时的“优秀人才”就是所谓的智慧与勇猛的结合,就想现代的社会一样,有着很多相似情形。《孔子家语》曾记载,孔子观乡射,感到不合“礼”,他很不满意,然后带领他的学生进行一次射箭比赛的示范表演,并且规定只有孝顺友爱的少年、青壮年和好礼好学的老人才能观看表演。[7]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身家与道德是能否参加或观看射箭比赛的先决条件。他认为射箭比赛主要是“礼”,而不是射箭的技术。时至今日,在我们国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随处可见。在“礼”教的束缚下,中国传统体育重视道德而轻竞技,逐步演化成具有娱乐、表演、礼仪等性质的体育活动。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一些具有文化氛围特征的体育项目,如中国围棋、象棋、气功、太极拳等得以盛行,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进而传播到东南亚各国甚至全世界,成为人们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最主要的体育活动,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3 结语

儒家文化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它引进并吸收了许多先进的知识和文化,而且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儒家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是也良莠不齐。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渗透到了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之中,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它又必然包含着两重性。尽管它在宗教伦理制度方面束缚了体育的发展和传承,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同样促使中国体育文化的形成。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要遵循“扬长避短”、“吸取别人的优点,摒弃自己的缺点”的原则,努力的在吸收发展中需求更大的发展。我们还要在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迅速的发展自己的体育事业,使之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化。

摘要:儒家文化伴随中国历史发展数千年,同时对中国的体育文化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总结归纳法,从儒家思想的“礼”、“义”文化动静观;“文武兼备”、“天人合一”思想观、父系宗法制度和伦理观等相关内容出发,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体育制度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的深刻影响及其文化所持有的正面和负面两重性。研究认为:儒家文化在宗教伦理制度方面束缚了体育的发展和传承,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同样促使中国体育形成独特的人文文化。因此,在建立现代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批判的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唐春芳,刘传信.儒家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7(1):65-67.

[2]吴丽珺.浅论中国体育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体现[J].决策探索(下),2011,6:70-71.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1-223.

[4]周华.儒家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9,4(2):66-69.

[5]暴丽霞.儒家文化对体育文化的文化控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4(4).

[6]唐桂黔.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4,3:18-20.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篇9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内容

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不涉及各个时代的政治问题,而是涉及人们生活的方式,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从字面上理解,其涉及的领域是体育和养生,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之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得到均衡、哲理、和谐等内在因素。所以,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才能被传承到现在,并被广大人民所应用,加强了人们的体育精神和养生意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特点

理论性: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随着不断的发展,它首先作为一种文化,直至今日更多是一种理论和意识,它的内容要求人们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下培养人们体育精神及养生意识。为人们的生活体统一定的理论,培养人们的运动意识,真正的从人们思想上改变人们的生活。

实践性: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虽然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是理论性不假,但终究还要应用到实际,它才能发挥出作用,不断的冥想是不会培养体育精神和养生意识的,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下,要求人们现实中真正的做到日常运动以及运动养生,通过人们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实践,来促进自身合理、健康的生活。

综合性:通过上文两个特点,有些学者可能会提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矛盾性的,其实不然,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并不发生冲突,而且能更好的综合到一起,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中强外干,使得人们空有意识,不能学以致用;只有实践没有理论是外强中干,使得日常生活运动不规律、不可理。想要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就要把两者相结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意识,合理的进行体育运动养生,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作用。

文化融合性: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所以它的文化性是其根本,依上文所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体育与养生这么简单,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发展过程,它也不断的吸取别家的传统思想观念、哲学理念。例如佛家、道家、法家、儒家等文化与哲学都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中得以体现,对于其他文化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合一些更加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发展性,通过不断的吸收其他文化精华,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内容,促进自身文化不断的发展,这样才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不断保持生命力,进而不断发展、传承。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之所以能够被人类所传承,其重点原因是它的理念对各个时期阶段都有着积极作用,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由于工作的压力变得愈加懒惰,再加上现在的科技技术迅速发展,在方便了人们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社会人民的运动量,随着淘宝、京东、美团、百度糯米等网络平台,可以使人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吃穿等日常生活,不仅是减少了运动量,更重要的是削弱了人们的运动意识,使得人们从思想上和身体上都不想运动。笔者根据社会实际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以下几点作用:

(一)提高社会阶层人们的身体素质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高社会人民的身体素质,现如今许多人民的锻练都通过健身房,每年支付高额的费用健身,而且还受教练、器材等因素的限制,但是这些问题无可厚非,也确确实实达到了锻炼效果,但是也是有一些问题的,第一,健身房是人口聚集地,在相对封闭的场合里,其空气流通性不强有时可能导致缺氧,进而导致一些健康问题,第二,人们在健身房锻炼会导致在锻炼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器材和教练,无法提高自身锻炼意识。所以笔者推荐采用传统的体育养生锻炼方法,它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合理的锻炼,长此以往,想要提高社会人民的身体素质更是不在话下。

(二)提高现代人民的健康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不断的发展,人们更是变得越来越懒惰,由于人们工作的原因,很多大都市人民都在办公室渡过他的一天,导致社会人民的运动量不断降低,身体素质下降是必然的。再加上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就有了“没病就等于健康”、“有病去医院”的理念,这不仅是降低了人们的健康意识,甚至扭曲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在现代绝大多数人民都处于亚健康,说白了就是病种的一种长期潜伏期,如果爆发就有可能致命。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真正的作用就会体现出来,传统体育文化养生大致可以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日常的运动,锻炼人们身子骨,这是外在变现;另一个方面是可以让城市人们修身养性,锻炼人们的精气神,这是内在的一种表现。可以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可以做到内外兼修,在现在生活中运动的作用不言而喻,更可以说成迫切需要。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宣扬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同样也能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递给他人。

(三)充实现代社会人民的生活

现如今的城市生活的人民大多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单一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像是机器人,生活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等问题常常会导致社会人民焦躁不安,生活失去乐趣,生活过的没有充实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我国人民幸福指数下降,据有关调查,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其幸福指数最高,大多数北欧国家高踞前列位置,美国第11名、中国台湾第46名、中国香港67名,而中国内地排名则是112名,位于全世界的中后段。这个指数可以确切的反映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民的幸福程度确实不高。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可以有效的调节人民的幸福度,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有意义,并不是为了工作而活。社会人民可以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融入到人们生活之中。体育养生文化不仅可以锻炼人的体魄、提高人们的精气神,还能充实人们的业余时间,经常运动的人都会养成运动的习惯,甚至是依赖运动,这个习惯是非常好的,锻炼了身体的同时又锻炼了毅力,逐渐形成自身的体育养生习惯,让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更多的充实人们的生活,让社会人民活的更加有意义,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四)增强社会人民的文化素养

在现如今的社会,笔者平心而论现代社会中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民真是少之又少,也许是现代社会环境造成的原因,大多数人民只在乎外在的人格思想,往往忽略了内在文化素养,使得现代人民往往是外强中干,内在的文化素养往往都经不起推敲,这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发展,更能影响国家的发展,一个国家好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文化层次。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不仅是为了都市人民强身健体,更是注重其文化素养,其“养生”一词明显的提出人们的内心修养,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有效的补充了社会人民的内在文化素养,在21世纪的今天,仅仅能力强悍是远远不够,综合能力强的才是现在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

三、结束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放到现如今的社会依然适用,这就是文化得以传承并取得成功的表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它有效的弥补现代社会人民的生活的问题及空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提倡现在人民内外兼修,外能强身健体,内能修养身心,正能弥补了现在社会人民运动量少、内心文化素养低的问题。国家应该大力宣传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把该文化传递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这样也更有利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我国的民族非常多,这就形成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状态。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作为流传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发挥出了它的特色与作用,在现如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依旧存在着它的价值,我们应该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精髓,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模式。本文主要通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现代社会,作用,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瑞林,邵桂华.从道家自然养生体育观看学校体育与教学的目的[J].体育文化导刊,2002(5):169-170.

[2]姚大伟.体育生活化对未来社会和人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2(1):214-215.

[3]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2):123-124.

浅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篇10

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诠释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本民族居住地区内共同创造、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根据其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征的不同, 其内容可分为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两部分。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形成的, 但是, 影响广泛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体育项目 (如武术、气功、龙舟、围棋) 和仅在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中开展的体育项目 (如哈萨克族的“姑娘追”、苗族的“跳芦笙”、纳西族的“东巴跳”等等) , 不论在历史渊源、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上, 都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体育的参与人数多, 跨越地域广、社会影响大, 民族体育参与人数少, 社会影响也相对较小。

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2.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性

民族性是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核, 它具有沟通特定民族中全体成员心灵的特性。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应有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同的规律和内容, 而且还应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的民族形式。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出鲜明独特的民族特性这种特性在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 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地域性

中国地理位置优越、富源辽阔, 东西南北自然地理差异大,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由地理环境所带来的自然条件的不同, 因此传统体育常常带有较强的地域性。所谓“北人善骑, 南人善舟”, 北方民族多以个体化的体育项目为主。而南方民族则更多以集体性体育项目为主体。如摔跤、马上项目、赛骆驼等是草原戈壁的运动, 而赛龙舟、抢花炮主要流行于南方。

由于地域环境不同其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也会造成差异, 北方人崇尚勇武, 豪爽奔放, 因此, 力量型的项目较为突出。如奔跑、搏斗、举重等, 南方人的性格趋于平和而细腻, 富于思考, 擅长心智活动类和技巧型项目。如游泳、弈棋等。仅以舞龙为例, 即可明显反映出南北方体育风格的差异, 北方以武为主, 强调龙的威武豪迈, 气壮山河。南方以文为主, 突出龙的灵活敏捷, 变化自如。这些都是地域人文心理和性格差异造成的不同民族间体育文化的异质性。

2.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族体育文化时间上传流的连接性, 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 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递方式。它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来实现, 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规定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选择的自由度, 也规定了先哲们对于先进思想进行诠释的性质。

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发展传承就必须不断变迁、回馈、融合、吸收、借鉴其它民族的文化, 使自己的稳定延续, 一种民族的体育文化一旦形成, 在很长时间里会在发展中变化充实, 其内涵和形式代代延续, 这种传承性对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趋同意识具有很大的效应, 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2.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风格各异。据1990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表》统计, 我国已搜集到55个少数民族的676项传统项目, 汉族的301项民间体育项目, 共计977项,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 分布广泛、项目之多, 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民族传统体育类别繁多, 结构多元。由于项目不同, 动作结构各异, 技术要求也不同。如舞龙、舞狮、龙舟、秧歌、斗牛、姑娘追、键球、抢花炮、珍珠球、赛马等等活动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征, 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 风格迥异的运动项目。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体育价值取向则是指体育价值主体在把体育需要对体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体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进行体育选择时的最基本动力, 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体育发展的方向。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的产物,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重视伦理道德

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中华文化中的人文传统围绕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 专著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善。注重人性本善, 人格完美。强调忠孝礼仁的伦理观念和“理治”、“得治”的治国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的传统体育处处洋溢着情感与道德的伦理观念。“中庸为本”、“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人格是传统体育精神的主旋律, 重人伦、重道德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色, 以“仁”“爱”为核心思想, 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质和修养。中国传统体育中竞赛的首要任务不是争取胜利, 而是要在竞赛中遵从礼仪的规范, 实现道德的升华, 传扬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在运动项目的规则上不做过多要求, 突出修身养性与嬉戏娱乐的运动观, 强调体育的游戏本质和“人化”的评判标准。更多地是从道德修养角度对参加者提出道德要求, 其重点不是鼓励取胜, 而是比较谁更符合道德规范, 主张竞技中的胜负无足轻重, 提倡“君子之争”。在这种注重精神修炼的价值取向影响下,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竞争意识日益淡化, 而逐渐转化成一种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体育活动, 这同西方体育愈演愈烈的对抗竞争性有着本质的区别。

3.2 强调整体运动的特性

在“天地人合一”、“认知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引导下, 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以整体的概念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形体、机能、意念、精神诸多方面的活动, 始终将人的整体性作为健身练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追求身与心、机体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健身价值观。由于对自然和自我的认识均来自于内省、内观、内悟过程, 因而导致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于整体认识的思维模式之上。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把世界的两大基本要素, 即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 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的一切活动应该顺应季节、气候、地理位置、时间等自然因素的变化。

另一方面是把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 即形与神视作是一个整体, 强调“形神合一”。受这种运动整体性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传统体育主张通过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身体运动锻炼来以外达内, 由表及里, 由有形的身体活动, 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 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这种整体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在保健性、康复性体育活动中表现的由为突出。

3.3 追求和谐自然

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追求的是一种个体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境界。在追求个体和谐的思维模式影响下, 中国许多传统体育项目, 如导引、武术、乐舞等、无不以形神统一、身心和谐为共同的技术要邻而力求达到完善境界。在追求和谐观点指导下的民族传统体育追求人体与自然的统一, 强调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从而产生了相对封闭于其它体育体系的独特的中国传统体育。

参考文献

[1]孙凯飞.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5.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篇11

摘要 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借鉴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体育文化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的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探讨和论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特征。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将使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面和科学的进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必不可少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朝着规范化、社会化、民族化、世界化的方向前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及其传承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本民族原创或虽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引入,但已经历了明显的文化改造、已与本民族文化充分融合、并流传已久的,以身体活动为形式,以追求身心与精神健康为目的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客观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1]。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其传统的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积淀形式,除了具有人类社会文化一般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其独特的内涵与民族文化特质,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运动特征、民族文化风格与历史文化特征。相对与现代体育来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如下的特征:

(一)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是指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所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特殊性与象征性,也体现出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经济生活方式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性[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不同于現代体育,更不是一种世界性的通行的体育运动形式。由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流行于个民族中,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相互熏陶,时时侵润着、影响着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其中的民族性就反映了创造这类体育运动形式的民族的群体性格。许多民族的体育运动形式,在经过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年发展传承过程中,也会不断融进其它民族传统体育的某些因素,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革、演化,但它始终保留着初创时的民族烙印和印迹。

纵观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所出现的体育项目,从其活动形式和活动规则上,都因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特点的影响,而形成了在技术上和动作上的不同风格。如回族的踏脚、藏族的赛牦牛、白族的霸王鞭、彝族的跳火绳、朝鲜族的跳板、傣族的孔雀拳等都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就是同一体育项目,其运动形态与规则制度在各个民族之中也是不同的。例如:蒙古族式摔跤“搏克”,彝族式摔跤“格”,藏族式摔跤“北嘎”,回族式摔跤“绊跤”,虽然都是民族式摔跤比赛,但比赛方式或规则差异很大,风格亦迥然不同。他们的摔跤比赛都反映了本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个性与民族风格。

(二)传统性特征

传统性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时间上传衍的连接性,是世代相传,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而来的,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到今年的发展现状,应该说按照传统的方式不断沿袭、继承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优化了的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无论其活动规则、形式、方式还是活动功效,都是人们长期积累、总结下来的实践经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不仅只传承着各个体育项目的形态、方式、方法、技能、技战术、技巧,而且还传承着民族体育历史背景、起源、演进的神话传说故事,传承着民族体育活动中的民族习俗民族精神、思维方式、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然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会经过种种变革,或扬弃或丰富,但它始终保留着本民族习俗文化的活动特征,以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传承、发展至今天。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举办了九届,而且一届比一届更兴盛、隆重,参赛的项目与人数也逐渐增多,举办规模、科技含量、运动水平也不断壮大提高,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发展注入了更新、更强、更高的生命活力。

(三)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是指某民族长期在特定地域内,受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影响,产生不同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行为习惯、生产方式、文化心理的地域特征,并会形成不同的多姿多彩而又具有各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一个民族来说,每一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对该民族有很大的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

各民族的体育项目的形成及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民俗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地域的影响。由于各个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江南地区经常开展的龙舟,朝鲜族开展的秋千,藏族开展的赛牦牛,草原地区开展的赛马等,显然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保留着不同环境、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生产和生活的烙印,并伴随着当地民族风情演变沿袭至今。例如:北方草原地区的赛马、射箭、摔跤,南方水乡的龙舟、划船、独竹漂等项目。北方地势平缓开阔,季节明显,湿度较干,太阳光照较强,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宽阔的活动空间,并逐渐形成了崇尚武力、豪爽奔放的性格,因此,力量型的项目较为突出,如摔跤、奔跑、投掷、搏斗、举重等等;南方多丘陵山地,且山环水绕,气候温和,人们的性格也趋于平和细腻,富于思考,长于心智、技巧活动类的项目,如游泳、弈棋等。除南北方的地域差异外,还存在着山地与水乡,平原与高原等更为细致的差异。也正因为这些差异,即使是同一种运动项目,也因其产生的地域、民族不同,所包含的内涵、技艺等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其地域性。

(四)健身性特征

少數民族运动会的运动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一样,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在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促使人的体力和体内运动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周而复始的循环,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在各民族中,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成各具特色的锻炼手段。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如侗族的抢花炮、傈僳族的射弩、回族的木球、藏族的押加、白族的霸王鞭、哈尼族的秋千、朝鲜族的跳板等,都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功效,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能得到体力的锻炼和精神的调节。

(五)娱乐性特征

娱乐性,是通过满足人们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活动方式出现。与西方体育相比,民族运动会的运动项目更偏重娱乐性和随意性。它着重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欲望的满足,以自娱自乐、消遣、休闲和游戏的活动形式出现。娱乐是人类在基本的生存和生产活动之外所获取快乐的非功利性活动,包括生理上获得快感,更主要是指心里上得到愉悦[3]。娱乐最早并不是为了娱乐别人而出现的,而跟多的是为了发泄自我内心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在欢娱心情达到高潮时才会表演起来。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像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的龙舟、舞龙、舞狮,可以说是娱乐成分较高的项目,它能使人们在激烈的竞争气氛中感受到合作的需要,享受取得胜利的喜悦,不仅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而且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展示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求促进了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融合,对各民族的关系交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北方民族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前期培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QSP09。

参考文献:

[1] 冯胜刚.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4).

[2] 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9.7.

[3] 钟敬文.论娱乐[J].浙江学刊.1999(5):92-95.

[4] 钟全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类型及特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篇12

一、抢注问题值得关注

在我国悠久历史上, 中国封建经济由于较早得到发展, 其经济发展程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和国家, 落后国家当时出于追求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唐朝时期, 朝鲜、日本以及西域各国纷纷派遣人员来学习, 并且在学成之后将中国文化融入到他们的文化体系中。通过这种融合, 使他们不仅认同了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将它融入自己的文化, 这就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出现了文化同源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影响力的扩大, 并借助文化的传播使得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和发展日益广泛。但伴随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近代经济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 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 对文化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人们不仅需要一种自身的文化认同, 更需要对这种文化资源合法拥有, 从法律意义上确定对文化资源的归属。文化同源现象的存在, 使得他们在观念中将其现有的文化均视为自己的文化, 并力求将这种文化的所有权合法化, 为自己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法律保障。正是处于这种心态, 所以韩国人在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端午节列为韩国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到底该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和发展本国的传统文化?理性的认识、正确的应对是极其必要的。

二、抢注对中国的影响

1.消极影响

国外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注一旦获得成功, 会给中国的相关文化资源产品的开发及其后续的创新制造不必要的障碍, 也会在国际上扰乱视听, 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获得国际认同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同时, 还会使国人对自身所一直接受的传统文化产生怀疑, 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积极作用

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注, 为我们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1) 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近现代由于历史和社会各方面的原因, 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为了尽快赶上发达国家, 我们开始向西方学习,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出现了不自觉地否定中国历史和本国传统文化的倾向, 盲目地崇尚西方文化, 并且陷入了一种民族自卑情结之中。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国门大开之后,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面对这种差距, 不少国人心中的民族自卑情结迅速膨胀, 媚外情结也迅速蔓延, 全盘西化的调子在社会上不断出现。这种民族自卑情结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在对比中我们只看到外国的一些优点, 却忽略了自身的很多长处。表现在对文化的态度上, 某些人认为西方文化是现代化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是应该被淘汰的文化, 是可以抛弃的。国外对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的抢夺, 特别是对基于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从一个侧面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价值, 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向现代和世界。

(2)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府和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2005年, 由于韩国人抢注端午节而引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关注, 进而推动了国务院于2006年5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的端午节也特别地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韩国人对端午节的抢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人重视传统节日并进而重视传统文化的催化剂。可以说, 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成为中国的法定节日并得到民众普遍拥护, 不能否定这一系列事件的影响。

三、应对的措施与方法

首先, 寻求国际法的支持与保护。 目前, 国际上通过的一系列关于文化保护的国际公约或条约为中国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法律支持, 使中国保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特别是随着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扩大, 文化霸权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地扩张。面对本国文化遭受的冲击, 世界上很多人都认识到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 不应该与一般商品同等对待, 而应该给予本土文化更多的保护。在这种认识的推动之下, 2005年10月, 在巴黎举行的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 提出了与世贸组织商品贸易不同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贸易的原则。它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征”、“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彩的世界”等一系列有关人类文化的基本观念, 强调各国有权利“采取它认为合适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公约》为此确定了尊重人权自由、文化主权、文化平等、国际互助、经济文化互补、可持续发展、平等共享和公平平衡等八项原则。《公约》的通过为我国制定保护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国际法的支持和借鉴, 对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要借鉴和学习其他发达国家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措施。 一些发达国家在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上采取的措施, 为我们保护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 民族民间文化遭受的冲击也日益加剧, 甚至有很多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灭绝, 各个民族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可能消亡的担忧也日益强烈, 这是导致抢注文化资源现象在世界范围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少国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制定了保护本国文化的法律或者制定了相关政策。例如日本为了保护本民族文化, 制定了《文化财产保护法》, 将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一并纳入保护的范围。法国高度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 不遗余力地捍卫自己的文化特性, 通过举办“国家遗产日”活动, 来发动民众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去。法国曾经通过一项法律, 要求在法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译成法语。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此解释说, 这是要保卫法语的国际地位。国外的这些举措, 为我们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们也同样可以通过立法和开展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活动, 来唤起人们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再次, 扩大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这可以为我们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提供广阔的市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使“地球村”中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与频繁。伴随着各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 民众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 文化消费正悄然成为人们消费的焦点。民众文化消费的求异性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为各国民众认同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文化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智慧和一个国家的力量, 承担着直面现实、维护信仰、创造理想、熔铸灵魂的重任。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打造中国的文化身份, 树立中国的文化形象, 增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提高中国的综合竞争能力。科学而辩证地看待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积极利用全球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现代化和走向世界, 我们就能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保护好并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彭富春.谁在全球化[J].东方文化, 2002 (5) .

[2]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的追踪与细说[J].民族艺术, 2006 (2) .

[3]董庆柄.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澳洲大学巡礼下一篇:三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