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剂的施工管理

2024-06-11

外加剂的施工管理(共10篇)

外加剂的施工管理 篇1

1 简述外加剂的相关作用

第一, 外加剂能够增强混凝土的流动性, 降低其坍落度的流失, 从而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给混凝土拌合物施工提供更多的时间。第二, 提高水泥的使用性能和强度, 从而降低水泥的使用量, 达到节约资源和资金的目的。第三, 能够根据外加剂的不同来配制不同性能和强度的混凝土, 扩宽混凝土的用途, 而且能够减少施工时间, 保证工程能够在限定工期内完成。第四, 可以提高混凝土早期的强度, 降低或者延缓其混凝早期的水化放热状态, 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更多的时间。第五, 可以通过外加剂剂量的使用量来控制混凝土的凝结的速度。而且, 外加剂使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变得更加简单且节能, 从而缩短养护时间、提高养护效率。第六, 外加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多方面性能, 例如抗腐蚀性、强度、收缩性等等, 避免混凝土出现开裂、坑洼的问题, 而且降低了混凝土在极端条件下出现质量问题的几率。

2 外加剂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

(1) 如减水剂、流化剂、泵送剂、灌浆剂等用于改进混凝土使用和易性的外加剂, 此类型外加剂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不同程度地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建筑工程中, 应用范围较大的是普通减水剂, 在施工建筑中具有加快工程进度、节约水泥用量、提高工程质量等优势, 在使用的过程中, 如遇到温度较高的情况, 则可使用缓凝减水剂。

(2) 如需加强混凝土早期强度, 可采用早强剂, 如需加快混凝土凝结速度, 可采用速凝剂, 反之, 如需减缓混凝土凝结速度, 则采用缓凝剂。通常类似用于混凝土凝结硬化规律调节的外加剂时常与用于增加流动性的外加剂进行联合使用, 这也是早强减水剂、速凝减水剂、缓凝减水剂等复合外加剂的由来。

(3) 如加气剂、引气剂、阻锈剂、防水剂等用于改变混凝土物理性能、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 通常用于利用对混凝土中的空气含量进行调节来改变混凝土的物理性能。

(4) 在冬季进行建筑施工作业时, 如需加快混凝土水化硬化的速度、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则可采用防冻剂掺入, 不仅能够有效进行防冻, 同时还可在一定成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5) 在施工过程中, 如遇到不便之处, 需要增强钢筋耐蚀性能时, 可采用除锈剂等。

(6) 如模板脱模剂等无需添加至混凝土内的外加剂就是专门用于模板脱模的外加剂, 可将其适量涂抹于预制构件的模板上, 可有效增加模板的平整性及美观性。

3 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产生的负效应

3.1 因用量不当所导致的负效应

若是普通减水剂的使用剂量过大, 将造成混凝土无法有效凝固, 从而导致后期成品混凝土的牢固性降低。而高效减水剂的使用效果则有所区别, 若是掺入量得到有效控制, 那减水剂用量的增加将会造成混凝土坍落度的增加, 而且会有一个饱和点;若是掺量无法有效控制, 那将直接导致混凝土各种安全问题的出现。此外, 混凝土的坍落度也是直接影响混凝土搅拌施工的关键所在, 若是无法详细了解其坍落度, 将会造成搅拌、脱落以及运输工作的困难, 极大的降低了混凝土搅拌施工。除了减水剂外, 凝结剂的使用也是规范性较强, 剂量使用过少, 将会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若是剂量使用过多, 又将导致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延长, 而且会造成后期成品混凝土强度以及收缩性能的降低, 在烈日天气下将会出现因为混凝土收缩性降低而出现的混凝土开裂现象。

3.2 因外加剂成分所导致的负效应

外加剂本身就是一种化合制物, 其内部成分较为复杂, 有些外加剂的使用极有可能影响混凝土的性能质量。这些存在负面作用的外加剂的使用, 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导致混凝土中碱含量的增长, 当期含量超过一定标准时, 将会导致其后期强度增强的延缓, 而且会提高其与活性骨料发生反应的几率, 长此以往, 将会导致混凝土使用寿命和强度的降低。

4 使用时的注意相关事项

首先, 不能盲目的进行外加剂的添加。在当前的混凝土施工中, 外加剂的添加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而若想真正做到有效而准确的外加剂添加, 首先要避免盲目使用外加剂, 必须根据施工的具体要求以及混凝土的性质特点进行外加剂添加, 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添加施工, 才能保证混凝土对工程的适用性。其次, 要选购质量过关且质量检验证书合格的外加剂。在混凝土施工添加剂的使用中, 除了要注意外加剂的种类选择外, 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外加剂的质量。在外加剂使用之前, 要对外加剂的质量进行检验, 首选的检验方式为抽样调查。除了对其质量进行检验, 还需要对其使用量以及适用性进行调查检验, 根据检验结果来判定此外加剂对工程是否适用, 并对使用的具体添加剂量进行确定。其次, 种类不同的水泥, 在添加减水剂后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而外加剂对水泥性质所产生的增幅效果, 在众多原料中, 其效果是最为明显的, 所以, 在进行混凝土施工处理过程中, 必须慎重的进行水泥品种的选择。在使用相同质量和剂量减水剂的条件下, 不同种类和质量的水泥会产生不同幅度的增减水效果,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碱含量以及其他矿物质等物质的含量组成不同造成的。因此, 若想实现减水剂的高效化, 在其他材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可以对这些掺入剂剂量进行调整, 以此来提高减水剂的使用效果。最后, 减水剂的质量和相关性能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 因此, 在将外加剂投入施工前, 必须对减水剂的性能进行测试, 尤其是其碱含量。此外, 还需要对减水剂混凝土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测试, 只有测试结果合格后, 才能真正将其投入工程施工中。

结语

根据上述可知, 外加剂的使用并不是千篇一律, 只有按照使用规则和规范要求来进行, 并采取有效而科学的使用控制措施, 才能保证其对混凝土的增益作用, 使外加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雪红.原材料及外加剂对冬期施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科学与财富, 2012 (04) :397.

[2]仲昭泓.混凝土冬期施工采用外加剂法质量控制措施[J].价值工程, 2013 (08) :117-118.

国外如何管理食品添加剂 篇2

膨大剂、塑化剂等不断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胆战心惊。

邻国日本也曾出现过一个“添加剂滥用时代”,他们最后通过严格立法解决了这一问题。記者就此采访了日本大阪大学生物学教授。他说:“日本在二三十年前,也处于食品添加剂滥用的时代。比如果农使用膨大剂等让水果更大、更甜、更鲜艳等。但使用后发现这会对果蔬品质产生影响,所以停止使用。日本最后通过严格立法、细化添加剂种类和严格检测等方法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日本把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有关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的立法,且不断改进。最早在1947年日本的《食品卫生法》中,允许的安全食品添加剂只有60种;1957年又修改了《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定只要是化学合成物品,不在指定名单范围内的就不允许添加到食物中;1995年日本把常用的天然添加剂划入“既存添加剂”名单:1998年又将“既存添加剂”有致癌危险的去除。至2011年3月,日本“指定添加剂”名单上的安全添加剂已达到413种。

日本对新的添加剂要进行反复试验后,确定对人体无害才使用。新种类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由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进行评估,该委员会先进行动物实验,然后再确定人的安全摄入量等。凡是没有试验合格的添加剂,坚决不允许使用。

加拿大:买不到增香剂

加拿大严格的食品管理制度,一直确保当地人民免受许多国际食品安全问题的侵扰。

加拿大的食品加工企业需要详细向政府汇报生产中将被使用的添加剂以及用量。作为食品加工产业下游的餐饮业也在添加剂的使用上受到很大制约。像国内被曝光的“牛肉膏”、“火锅一滴香”之类为菜品增色、增味的增香剂,在加拿大根本买不到,更没有人用。温哥华一家华人餐厅的店主王小姐说,“即使餐馆想使用食品增香剂,在加拿大也买不到,因为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根本不允许进口或生产这些产品,所以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滥用。”

对于国际上容易出现问题的牛奶和乳制品,加拿大的管理更是严格。除监管食品加工环节的添加剂外,对于动物饲料添加剂,这个常常被忽视的安全隐患,也严抓不放。加拿大是世界上开展饲料企业认证最早的国家之一,饲料检测体系由两个官方饲料检测实验室和两个具有第三方公正的实验室组成,致力于从根本上遏制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负面影响。

加拿大对饲料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对生产经营不合格饲料产品的企业,食品检验局或地方政府首先责成违规企业严格执行召回制度,收回不合格产品,然后视违法产品的数量和程度处以25万加元以下的罚款;对卫生指标严重超标和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实行强制措施,包括产品查封扣押和对违法者起诉,并对法人处以2年以下监禁等。

美国:用量都是最低限

美国目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3200种,在添加剂风险评估、更新标准、加大监管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添加剂审批监管方面,《食品和药品管理法》规定:在添加剂使用前,使用者必须提出申请,申请书包括的内容十分复杂。繁琐的审批程序不但可确保添加剂的安全使用,而且提高了使用添加剂的成本,企业和工厂对添加剂的使用会格外小心。

美国虽然是允许使用添加剂品种最多的国家,但是对其用量和用途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在许多国家都可以用作食品着色剂的氧化铁类添加剂,在美国只被允许用在化妆品中。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允许限量使用的富马酸钙,在美国也被认为安全性未能确认而根本不允许应用于食品调味剂和香水。

“政府的监管和抽查真正确保了企业能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将规定真正落实。”长年从事食品出口贸易的徐先生深有体会,“很多时候做国内生意的厂家只要通过食品上线前的检查就万事大吉了,日后的生产不一定严格遵守行业标准。但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上市后还会被不定期抽查。人们使用添加剂时会自觉略低于美国允许的用量,以确保顺利通过检验。”

英国:添加剂种类必须列入标签

“食品添加剂”是国家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适量、正确地操作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为避免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疑惑和顾虑,英国建立起一套信息公开系统,从政府到食品生产商,都有责任告知公众,在其选择的食品中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英国食品标准局是政府机构,统一制定和管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今年初,该局更新了食品添加剂指南,主要是考虑到新的技术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当对某种食品添加剂使用存在多方争议时,英国食品标准局的处理方式非常透明,即公开介绍多个机构的不同观点,还建立一个自愿禁用某些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企业名单。食品生产者如希望规避这些添加剂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可主动选择禁用,并将自己加入到企业名单中。当信息公开透明地公布之后,消费者就可以放心地自主选择了。

按照欧盟规定,食品生产商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按成分、重量顺序列出所有种类的食品添加剂。不能笼统地仅标明是某一大类,还必须在包装最显眼的地方用粗体字标明,不得让消费者产生误解。此外,添加剂可能造成的过敏性反应也需要在食品外包装上标明,以提醒消费者。几乎每款食品包装背后都会有一个过敏提示的“惊叹号”,标有该食品含有什么成分可能会导致过敏。

新西兰:幼儿食品味精都不能加

新西兰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由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安全标准局(FSANZ)统一管理,新研发或引进的添加剂必须经过政府部长审批,同时由食品安全局进行安全评估和测试。食品安全局制定标准时,考虑非常细致,针对某些特殊人群的食品添加剂还有特殊的规定。

例如,妇女在怀孕期间,政府推荐的糖分添加剂只有阿斯巴甜和蔗糖素二种,并指出糖精钠和甜蜜素不建议给孕妇和2岁以下儿童服用。新西兰食品安全局对怀孕妇女每天摄人的咖啡因也有要求,怀孕期间每天摄入超过300毫克的咖啡因会增加流产概率,因此,食品安全局特别规定,能量饮料中咖啡因限量在145-320毫克。新西兰还规定亚硝酸盐不可以出现在有机食品中,味精不得使用在婴幼儿食品中。

为减少食品添加剂的危害,近年来,一些厂家开始使用天然食物添加剂,如用红菜头代替红色素。新西兰食品安全局要求食品外包装上必须标明食品所含添加剂成分,并提醒家长,购买儿童食品时,应尽可能买没有任何添加剂的。

德国:添加剂只有被许可才能使用

在德国,添加剂只有在被证明安全可靠并且技术上有必要时,才能获得使用许可证明。德国《添加剂许可法规》对允许使用哪些添加剂、使用量、可以在哪些产品中使用都有具体规定。食品生产商必须在食品标签上将所使用的添加剂一一列出。

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有义务自行记录所用原料的质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对象等信息也都必须有记录为证。根据这些记录,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查明问题出在哪里。

消费者自身加强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例如,一旦发现食品企业存在卫生标准不合格或者食品标签有误,可以通知当地食品监管部门。如果买回家的食品在规定的保质期内出现变质现象,也可以向食品监管部门举报。联邦消费者保护部开设有“我们吃什么”网站,提供多种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帮助消费者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浅谈混凝土外加剂在施工中的应用 篇3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在混凝土的拌制当中, 目的是改善其性能, 使其混凝土能够更好地应用在施工中。为此, 我们应该了解混凝土外加剂的类型, 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 进而使得混凝土能够合理在施工操作中应用。

一、混凝土外加剂的类型

根据混凝土外添加剂的功能, 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 可以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进行改善的外加剂, 主要有减水剂和泵送剂;

(2) 能够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硬化性能进行调节的外加剂, 主要有速凝剂、缓凝剂、早强剂等等;

(3) 可以将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改善的外加剂, 主要有防水剂、引气剂、矿物外加剂等;

(4) 对于混凝土的其他性能具备改善作用的外加剂, 主要有防冻剂、絮凝剂、膨胀剂等。

二、选择混凝土外加剂时应考虑的因素

(1) 首先必须要符合工程的设计要求。根据不同的设计选择的混凝土外加剂也不同, 比如减水剂和高效减水剂主要应用在高强混凝土中, 而防水剂则主要在具备抗渗要求的混泥土中应用。

(2) 混凝土的外加剂在选择时还应该依据工程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及其具体的要求进行选择。比如如果是在冬天施工, 由于天气寒冷就应该采用防冻剂, 相反的夏天则应该使用缓凝剂, 另外, 钢管混凝土可以使用自密实性外加剂。

(3) 当前, 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和品牌都比较多, 其成本和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在选择时候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通过比较选择最经济最实用的外加剂。

(4) 外加剂的质量必须要有所保障。现阶段, 生产外加剂的厂家非常多, 而这些厂家的实力和信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必须要选择信誉度高、实力强的厂家, 并且还应对外加剂的质量予以鉴定, 确保其满足工程的需求。

三、几种常见的混凝土外加剂在施工中的应用

在国内混凝土外加剂已经发展并应用了很长时间, 而且也不再是以前单纯的以节约水泥为目的来使用, 不断发展为现今所以用的复合型外加剂, 使混凝土的性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现阶段, 在我国建材市场, 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十分多样, 而且已经是混凝土施工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 城市基建也在不断的发展, 混凝土外加剂就在其建设期间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现阶段, 混凝土外加剂在施工时应用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减水剂

减水剂又叫塑化剂。在进行混凝土的拌和工作时, 添加一些减水剂, 能将水泥颗粒分散开, 将其中所含的水分充分地激发出来, 进而达到减少混凝土搅拌用水的目的。减水剂有如下功能:可以在混凝土配合比不改变时, 将混凝土的性能优化;或者可以使其性能不变, 但是将用水量大大减少, 还可以使混凝土强度提高;又或者是, 既可以保证其强度不改变, 也可以将水泥用量减少, 最终使得成本减少。减水剂还可以将混凝土的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将其物理化学性能相应提高, 比如防渗性、防冻性以及防侵蚀性等。

常用的减水剂有以下几种。

(1) 木质素系减水剂——系粉状低引气性缓凝减水剂, 其性质是阴离子表面活性物质, 对水泥有良好的吸附效果, 可以将混凝土的许多物理性能进一步优化;而且其生产成本较低, 工艺也比较简单, 容易操作。

(2) 萘系减水剂——这种减水剂它的形态呈现的是液状还有粉状, 在减水剂中它是一种高性能减水剂, 作为单状态下起作用的一种失去了引气功能的减水剂。 (3) 树脂系减水剂——它的水溶性非常好, 是一种高分子树脂性的减水剂, 同样也是一种失去了引气功能的并且高效的减水剂;唯一不足的是因为其价格昂贵, 并没有在实际工程中被广泛使用。

2. 缓凝剂

通常, 为了方便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控制, 缓凝剂的使用往往在凝结和硬化时间上能将其有效的延缓, 同时对水化的放热能延长以及之前的混凝土的浆体的水化速度也能减慢。由于受缓凝剂的影响, 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往往在一到三天的时间里会降低, 但也对后期强度的发挥作用使其不会发生影响。

3. 早强剂

早强剂最多的是在紧急抢修的工程中或者在气温严寒的冬季, 和需要加速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才进行使用, 是在加快混凝土早期强度中的一种外加剂;常见的早强剂有氯盐早强剂、硫酸盐早强剂、三乙醇胺早强剂等, 下面就简单的对这几种早强剂进行介绍。

(1) 氯盐早强剂

在实际工程中, 常见的主要有氯化钠 (Na Cl) 和氯化钙 (Ca Cl2) , 水泥的成分是相当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因而在其中加入氯化钙使其与矿物质成分进行反应或者与水化物进行反应。对于其产生的物质能使水泥石中的固相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因此也就使游离水在混凝土中有效的减少, 加快了水泥石另外一种结构的产生, 同时在混凝土中其空隙也减少。我们在进行施工时, 用这种方法通常对于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以及抗冻性能进行提高, 水泥其凝结的时间的降低也就是因为加入了氯化钙。

(2) 硫酸盐早强剂

作为最常见的硫酸钠早强剂。也称之为元明粉, 其形态为粉末状, 在水中特别容易溶解, 将其和混凝土进行混合并和水泥中的水分发生反应, 产生氢氧化碳的作用, 其生成的物质为硫酸钙, 在混凝土中其均匀的分布。对水泥的硬化速度有加快的作用。

(3) 三乙醇胺早强剂

前面讲的都是无机化学物质, 而我们通常常见的还有一种有机性的化学物质的早强剂, 就是三乙醇胺早强剂。它有很强的碱性, 并且不容易燃烧以及无毒, 能在水中和甲醇类中溶解, 并且对建筑材料没有锈蚀作用。如果将其和别的盐类物质进行复合能形成早强剂。并且早强的效果非常的明显。三乙醇胺复合早强剂一般是由氯化钠和三乙醇胺以及二水石膏、亚硝酸钠等复合成的。

4. 引气剂

一种在面层上随意活动的物质就是引气剂, 混凝土在混合的过程中, 混凝土在定型以后, 会有很多密封的小气泡从空气引入其中, 通常在不是连在一的孔径是0.05~0.2 mm的密封球状, 其数量最高时有10亿个不止, 摆放错落有致, 很平稳, 对于混凝土自身的抗冻性、耐久性有着明显的增大效果, 有效地改变混凝土和易性, 在加工过的骨料或是纯天然的砂颗粒较粗、级配较差以及在贫混凝土中运用有甚好的功效。除此之外且能对混凝土的泌水和离析有很大的革新, 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渗透特点, 把混凝土的抗侵防蚀能力大大增强。通常情况下引气剂在水泥的重量中仅占其的万分之0.3~2, 就是因为其占量小, 所以在称量时要精准, 混合匀称。而且对引气量干扰的原因比较多, 例如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集料、搅拌时间、振捣方式、坍塌度、定型温度等因素, 必须要严格的按标准实施。

四、混凝土外加剂的操作方式

混凝土的性能会受到外加剂的操作方式有限程度的影响。操作方式共有三种:先掺法、同掺法及后掺法。

(1) 先掺法, 就是外加剂干粉先和水泥的拌和, 其后同时与砂、石、水一起混合。这中方式对萘系

高效减水剂功效相对差一些, 运用这种方法就要将外加剂先和水泥完全混合。

(2) 同掺法是在搅拌混凝土时, 把外加剂和水同时混合在混凝土里:这种方法是通常最通用的一个方式。

(3) 后掺法即是混凝土混合好以后, 把外加剂一次或者多次掺在混凝土里。

后掺法具有可补偿与恢复坍落度值及减少挤的掺量能够减少。然而后掺法又可划分为分批添加法与滞水法。所谓分批添加法指的是在进行混个凝土搅拌时, 外加剂的掺入要分批进行;所谓滞水法指的是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时, 在加水后的1~3分钟再掺入外加剂。

五、在使用外加剂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在使用外加剂之前, 一定要认真审阅其使用说明书。对外加剂的性能及使用条件进行相应了解。杜绝盲目使用, 导致出现因使用不合理, 而发生质量问题。

(2) 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合理使用外加剂。也就是说外加剂的质量不仅要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而且还要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及施工要求。根据科学依据, 对外加剂的掺加进行合理的计算与添加, 不能随意添加。

六、结语

总而言之, 要重视混凝土外加剂在施工中的应用, 并结合实际经验, 不断开发新品种, 使其在建筑行业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推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摘要:当前, 混凝土外加剂在施工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主要对混凝土外加剂的类型、选择方法进行了论述, 并对几种常见的混凝土外加剂在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施工,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明.浅谈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能源与节能, 2011 (01) .

浅析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篇4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水泥;适应性;分散;吸附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217-01

1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分析

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保水性、粘聚性)差,不能满足工作要求,坍落度经时损失大;混凝土出现速凝、假凝或过度缓凝;所有这些现象均会对混凝土的质量及正常生产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掺入外加剂后,外加剂与水泥的作用机理为:水泥粒子对外加剂的吸附以及外加剂对水泥的分散作用,水泥加水转变成水泥浆后形成一种絮凝状结构。当外加剂分子被浆体中的水泥粒子吸附,即在其表面形成扩散双电层,成为一个个极性分子或分子团,憎水端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而亲水端朝向水溶液,形成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的吸附膜。这就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释放出絮凝体中被包裹的水分子。同时,出于表面活性剂的定向吸附,使水泥颗粒朝外一侧带有同种电荷,产生了相斥作用。其结果使水泥浆体形成一种不很稳定的悬浮状态;水泥颗粒表面的润滑作用,外加剂的极性亲水端朝向水溶液,多以氢键形式与水分子缔合,再加上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缔合,构成了水泥微粒表面的一层水膜,阻止水泥颗粒间的直接接触,起到润滑作用。因此分析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可以从“分散”和“吸附”考虑。

1.1外加剂自身特性对水泥塑化效果的影响(分散作用)

混凝土外加剂主要有木质素磺酸盐(简称木钙)、萘系、密胺和聚羧酸盐高效外加剂。从外加剂的组成上分析,外加剂分子是由极性的亲水官能团(SO3H、COOH)和非极性的憎水基两部分组成。含有SO3H官能团的外加剂具有显著的坍落度保持值、适宜的引气性和减水率;含COOH則具有缓凝保坍性能。在所有的高性能外加剂中,不是含SO3H,就是含有COOH,或者同时有之。SO3H、COOH官能团主宰着外加剂的关键性能,并反映出该外加剂所起的主要作用。因此外加剂也可以分成:磺酸、羧酸及“磺酸—羧酸”三大系列,它们对水泥的分散作用取决于分子特性、聚合性质(碳链、碳环或杂环甚至还含有NH、OH等极性基。)

1.2水泥特性对减水泥塑化效果的影响(吸附作用)

1.2.1 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硅酸盐水泥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水泥,它由硅酸盐水泥熟料、石膏调凝剂和混合材料三部分组成。硅酸盐水泥熟料主要由硅酸三钙(C3S)、硅酸二钙(C2S)、铝酸三钙(C3A)和铁铝酸四钙(C4AF)组成,它们对混凝土外加剂的吸附能力对于混凝土的流动性及强度增长都有很大的影响,其吸附混凝土外加剂能力的顺序为C3A>C4AF>C3S>C2S。总的来说铝酸盐(C3A ,C4AF)在水化初期其动电位呈正值,对外加剂分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吸附较强,而C3S,C2S在水化初期其动电位呈负值,因此吸附外加剂的能力较弱。所以,在混凝土外加剂掺量相同的情况下,C3A 和C4AF含量高的水泥浆体中,混凝土外加剂的分散效果就较差,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大幅增加,坍落度损失加快。而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主要由石灰石和粘土两大原料,石灰质原料主要提供CaO,常用石灰石、白垩、石灰质凝灰岩等,粘土质原料主要提供SiO2、Al2O3及Fe2O3,常用粘土、粘土质页岩、黄土等。原料的变化将对外加剂的作用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1.2.2 水泥中石膏形态和掺量的影响

石膏在水泥生产中用于调节水泥凝结时间,常采用天然的或合成CaSO4-2H2O,石膏掺量控制在1.3~2.5%(以SO3%计)。但如果石膏掺量不够或细度不够使石膏不能充分溶解,当溶解度含量小于1.3%时,不能阻止水泥快凝,则容易产生速凝的现象,但如果溶解度含量大于2.5%时,凝结时间的增长也很少。而在混凝土中,CaSO4-2H2O的调凝效果优于CaSO4-0.5H2O,但在水泥的生产过程中,石膏与熟料的粉磨温度通常较高,从而使二水石膏脱水成半水石膏再脱水成硬石膏,从而影响了石膏的调凝效果。另外有些水泥厂为了节约成本,采用无水石膏代替CaSO4-2H2O,这种水泥在碰到以木钙和糖钙为主要成份的外加剂时会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性,因为对木钙和糖钙的吸附能力为CaSO4>CaSO4-0.5H2O>CaSO4-2H2O,因此在无水石膏表面会大量吸附木钙、糖钙分子,被吸附膜层严密的包围起来无法溶出为水泥浆体系统提供必要的SO42-离子,造成C3A大量水化,形成大量水化铝酸钙结晶体并相互连接。这一结果轻者导致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快,严重者将导致混凝土异常快凝。因而石膏的成份、溶解度含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也影响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1.2.3 水泥碱含量的影响

水泥中碱含量主要来源于生产所用的原材料,是按NaO2+0.658K2O计算的重量百分率来表示。水泥中过量的碱会和集料中的活性物质SiO2反应,生成膨胀性的碱硅酸盐凝胶,一方面会导致混凝土开裂,另一方面碱含量的增大降低了外加剂对水泥浆体的塑化作用,使水泥浆体流动性损失加快,凝结时间急剧缩短,减弱了高效外加剂的作用。但当可溶性碱的含量过低时,不仅当外加剂剂量不足时坍落度损失较快,而且当剂量稍高于饱和点时,会出现严重的离析与泌水。大量实验数据表明,碱含量在0.4~0.8%以内时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影响很小,而在国家标准中,低碱水泥的碱含量不得大于0.6%,因此为了使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较好,碱含量宜控制在0.4~0.6%。

1.2.4 水泥细度的影响

试验表明:随着水泥细度的增加,外加剂塑化效果下降。细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而水泥对外加剂的吸附性随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的外加剂掺量下,水泥的需水量随比表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同样混凝土坍落度损失也随比表面积的增大而加快,所以,本来在一定掺量下表现为适应的外加剂在水泥细度的提高下会表现出不适应现象。

1.2.5 掺合料种类及掺量的影响

在水泥及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均掺有一定量的掺合料,如矿渣粉、粉煤灰等,由于这些掺合料的品质及掺量的不同,对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粉煤灰中富含的球状玻璃体对浆体起到“滚珠轴承作用”,随着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流动性增加,外加剂的适应性表现较好。另外由于粉煤灰中的碳会吸附较多的外加剂而使混凝土坍落度下降。单掺矿粉对外加剂的适应性与粉煤灰相似但没有粉煤灰表现得这么明显,由于“微集料效应”,矿粉的粒径比水泥小,填充了水泥颗粒间的空隙,使水泥颗粒间水分得到释放,提高了混凝土的流动性,但掺量超过一定量时,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加会表现出坍落度损失加快等不适应现象。试验表明,双掺40%,矿粉:粉煤灰=2:1时最佳,此时表现出的混凝土与外加剂的适应性最好。

2结束语

外加剂的施工管理 篇5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减水剂,引气剂,缓凝剂,早强剂

现在, 我们国家的混凝土项目的建设面积非常宽, 外加材料的应用也很多。添加外加材料能够提升材料的性能, 不过因为不合理的使用材料导致其经常性的出现品质不良的现象, 干扰到项目的建设品质, 因此, 笔者详细的论述了建设项目中常见的外加材料的相关内容。

1 关于其类型

作为水泥混凝土中的第五组分--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主要有减水剂、引气剂、缓凝剂、早强剂等几种常用的外加剂。

2 适合应用的区域和性能特征

减水剂、引气剂、缓凝剂、早强剂在水泥混凝土工程中的适用范围。

3 减水剂施工应用技术

3.1 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在施工应用之前应检验p H值、密

度、减水率, 合乎规定后才能用, 最合理的添加量的设定, 要确保其合乎项目环境的设计强性以及持久性和节约费用等的规定, 将其供应单位提交的参考值, 合理的进行测试, 进而获取最佳的比例。如果添加的太多的话, 就容易使得材料出现泌水等现象, 进而使得其密度受到影响, 最终干扰到强度特征。

3.2 要将减水材料配比成非常均衡的液体。

它沉淀的危害和添加的太多导致的危害是一样的。要处理溶液里没有被溶解的物体。结合项目的规定, 一般的材料和高效能的材料都能够和别的材料配合应用。

3.3 在高效减水剂中掺入与水泥相适应的缓凝剂、高温缓凝剂、

保塑剂或缓凝型减水剂可减少热天坍落度损失, 使用搅拌车辆运送的时候, 在场地中可以二次加入高效减水剂, 然后迅速的拌合, 严禁多添水, 而且要及时的进行浇筑以及振捣等的活动。

3.4 合理的养护是确保其不发生缝隙的重要步骤, 所以, 添加一些减水材料的建设项目, 要在规定的时间中进行养护活动。

掺普通减水剂的水泥混凝土构件不适宜用于蒸养;掺缓凝型减水剂的水泥混凝土构件必须静止一定的时间之后, 确保材料实现应有的强度的时候才进行蒸养活动。掺高效减水剂的水泥混凝土可用蒸养养护。

4 关于引气剂

4.1 引气剂应选用表面张力降低值大、水泥稀浆中起泡容量多而细密、泡沫稳定时间长、不溶残渣少的产品。

由于在水泥稀浆中的气泡特性与水泥混凝土中的比较相近, 因此摇泡测试最好是在稀浆中开展。

4.2 用这种材料能够显著的提升混凝土自身的抗拉性, 降低干

缩以及气温导致的收缩现象, 改善构造的抗裂能力, 同时还能提升其抗渗水平。

4.3 对于负温水泥混凝土施工时改善早期抗冻性措施可以从2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加快早期水泥水化, 使水泥混凝土尽快达到早期临界强度, 可使用早强剂、减水剂、防冻剂;二是掺入引气剂, 缓解冻胀所产生的压力。通过分析实际情况我们发现, 冬季日平均气温低于-5℃或极限最低气温低于-10℃地区施工的建设工程水泥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 宜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引气型高效减水剂、引气型高效减水剂。

4.4 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引气型高效减水剂可根据建设工程

要求及环境气温与缓凝剂、早强剂、防冻剂等复合使用, 在配合溶液的时候, 假如出现了沉淀问题的话, 不应该混合, 要单独的配比, 而且要单独的放到搅拌设备中。如果原料或者是拌合用时也输送的间距或者是温度等发生改变的时候, 应微调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引气型高效减水剂和引气缓凝型高效减水剂的掺量, 保证水泥混凝土结构含气量基本不变化。

4.5 对于新拌合的混凝土的含气量, 要在设备的机口区域开展检测活动, 而且分析在输送和振捣的时候带来的不利现象。

5 关于缓凝剂

5.1 当在气温比较高的时候开展建设活动, 或者浇筑活动要持

续开展, 以及泵送之类的独特设备条件时候的建设活动, 都要使用缓凝型外加剂, 建设之前的时候, 要分析和所使用的材料在这种气候条件中的适应能力, 合理的选择最佳的种类。如果其种类以及强度和级别等发生改变的话, 要再次的分析它对水泥的适应特征。

5.2 它的最合理的添加量的确定, 要结合建设规定的材料的凝结时间以及温度等等的多项内容来明确。

在建设的时候, 如果外在的气温或者是运输的距离和用时等出现了改变的时候, 可以适当的调节一下它的含量, 要确保拌合材料始终有着非常优秀的可操作能力。而且要确保最佳的密实特征, 并且要确保外在的品质合理。

5.3 缓凝型外加剂应以溶液与拌和水同时掺入拌和物中, 如果

是粉状的物质, 要提前一天在场地中进行配比工作, 确保它合理的溶化, 拌合好之后才可以用。溶液中的缓凝型外加剂固体沉淀物, 要每天都处理。严禁使用分层或沉淀的缓凝型外加剂溶液拌制水泥混凝土。外加剂溶液中水量应从拌和加水量中扣除。

5.4 掺缓凝型外加剂的水泥混凝土保持在塑性的时间较长, 如果

外层的水散失的时间非常久的, 气温非常高或者是风速很大的时候, 要在触干或者是出现色泽的变化的时候, 尽快喷上养护材料, 而且要最终的凝固之后开展养护活动。如果气温不是很高的话, 在开展保湿养护的时候, 还要注意保温活动, 一般是盖上一些遮挡物质。

6 关于早强剂

6.1 它是一项用来应对项目中需及时的获取材料强度指标的专门性质的材料。

早强剂、早强型减水剂和早强型高效减水剂适用于建设工程需要快速形成强度的快通水泥混凝土结构, 蒸养水泥混凝土构件, 最低温度不低于-5℃的低温环境中施工的有早强要求的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需要提前张拉和放张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构件。气温较高的时候不能使用早强性质的材料。

6.2 如果使用的早强剂是液体形式的, 那么在搅拌的时候最好是增加一些时间。

如果是粉状的, 要先把它和水泥等拌合好之后, 再添加一些水分, 在添加水分之后迅速的拌合, 而且要增加半分钟的时间。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其能够布局均衡。不过对于一些自身就是液体的材料来说, 仍应使用其溶液, 溶液比干粉拌和的匀质性及其使用效果均强得多。

7 结束语

文章关键的讲述了几种材料在建设中的应用工艺, 得出了其在建设时期的有关技术规定, 和因为不合理的使用外加材料而导致项目遭受严重的问题, 为后续的建设活动做了一定的指引工作。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S].[1]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S].

[2]GB8076-1997, 混凝土外加剂[S].[2]GB8076-1997, 混凝土外加剂[S].

[3]JTT523-2004, 公路工程混凝土外加剂[S].[3]JTT523-2004, 公路工程混凝土外加剂[S].

[4]GB50119-2003,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S].[4]GB50119-2003,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S].

外加剂的施工管理 篇6

《条例》修订工作历时3年, 对原《条例》作出了重大修订。新条例共51条, 原条例35条, 增加了16条, 内容做了大量扩充。与原《条例》相比, 修订后的《条例》具有以下特点:

1强化了政府的领导责任

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保障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

2明确了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经营者为饲料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

第五条规定: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制度, 对其生产、经营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负责。

3增加了几个禁止性规定

3.1禁止使用农业部公布的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的任何物质生产饲料 (三个目录以外的物质均为禁用, 即允许以外的均为禁用) 。

3.2禁止经营用农业部公布的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的任何物质生产的饲料。

3.3禁止在饲料、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农业部公布禁用的物质以及对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其他物质, 或者直接使用上述物质养殖动物。

3.4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不得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拆包、分装, 不得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再加工或者添加任何物质。

4增加了几项制度

4.1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评审回避制度与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研发、试验、评审有利益关系的单位和专家应当回避参与相关工作。

4.2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监测期制度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监测期为5年。监测期不受理其他就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申请和进口登记申请, 但超过3年不投入生产的除外。生产企业应收集监测期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质量稳定性及其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等信息, 并向农业部报告。农业部应当对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状况组织跟踪监测, 证实其存在安全问题的, 应当撤销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并予以公告。

4.3两级生产许可证制度第十五条规定:申请设立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 申请人应当向省级饲料管理部门提出申请。20个工作日内进行书面审查和现场审核, 并将相关资料和审查、审核意见上报农业部。农业部收到资料和审查、审核意见后应当组织评审, 根据评审结果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发生产许可证的决定。

申请设立其他饲料生产企业, 申请人应当向省级饲料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审查合格的, 组织进行现场审核, 并根据审核结果作出是否核发生产许可证的决定。申请人凭生产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4.4查验制度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农业部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对采购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的原料进行查验或者检验。

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进货时应当查验产品标签、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和相应的许可证明文件。

4.5档案记录、保存制度生产企业应当如实记录采购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的原料的名称、产地、数量、保质期、许可证明文件编号、质量检验信息、生产企业名称或者供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生产企业应当如实记录出厂销售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次、质量检验信息、购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应当建立产品购销台账, 如实记录购销产品的名称、许可证明文件编号、规格、数量、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或者供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购销时间等。购销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4.6产品召回制度召回分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第二十八条规定: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对养殖动物、人体健康有害或者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 应当立即停止生产, 通知经营者、使用者, 向饲料管理部门报告, 主动召回产品, 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召回的产品应当在饲料管理部门监督下予以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

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发现其销售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 应当立即停止销售, 通知生产企业、供货者和使用者, 向饲料管理部门报告, 并记录通知情况。

养殖者发现其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具有本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 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通知供货者, 并向饲料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十五条规定:不主动召回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召回。

4.7质量安全预警制度第三十一条规定:农业部和省级饲料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对全国或者本行政区域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监测, 并根据监测情况发布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预警信息。

4.8黑名单制度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农业部和省级饲料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公布监督抽查结果, 并可以公布具有不良记录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经营者名单。

4.9监督管理档案记录制度

第三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饲料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管理档案, 记录日常监督检查、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5进一步提高饲料生产企业准入门槛

第十四条规定设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具备的条件, 前5款基本为原来条件, 新增第六款:农业部制定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规定的其他条件 (类似于兽药GMP条件) 。

6进口产品包装和标签进行核查

向中国出口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应当符合中国有关检验检疫的要求, 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实施检验检疫, 并对其包装和标签进行核查。包装和标签不符合要求的, 不得入境。

7规范了养殖者自配料生产

使用自行配制饲料的养殖户, 应当遵守农业部制定的自行配制饲料使用规范, 并不得对外提供自行配制的饲料。

8规范了散装饲料的运输要求

饲料生产企业直接销售给养殖者的饲料可以使用罐装车运输。罐装车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的规定, 并随罐装车附具符合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标签。

9调整了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机构

原条例规定, 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由质监部门和农业部门两家负责, 现调整为农业部门独家监管。

第三十一条规定:农业部和省级饲料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对全国或者本行政区域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监测, 并根据监测情况发布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预警信息。第三十二条规定:农业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 应当根据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实施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检测工作由农业部或省级饲料管理部门指定的具有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承担。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不得收费。

10增加了饲料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可采取的行政措施

第三十四条规定:农业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0.1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10.2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和其他相关资料。

10.3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用于违法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工具、设施, 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

10.4查封违法生产、经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场所。

11规定了饲料行业从业者禁入处罚

第三十六条规定:提供虚假资料、样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方式取得许可证明文件的, 由发证机关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 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申请人3年内不得就同一事项申请行政许可。

第三十八条规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情节严重的, 没收其生产设备, 生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10年内不得从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九条规定: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饲料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情节严重的, 由发证机关吊销、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 生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10年内不得从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1使用限制使用的饲料原料, 不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限制性规定的。

11.2使用公布的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的物质生产饲料的。

11.3生产未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或者禁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12扩大了处罚范围、加大了处罚力度

对很多过去认为不太重要的违法行为均规定了处罚办法:12.1对生产企业的处罚内容生产企业不查验或者检验原料的;不遵守农业部制定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的;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实行采购、生产、销售记录制度或者产品留样观察制度的;未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或者包装、标签不符合规定的。

12.2对经营者的处罚内容经营者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再加工或者添加物质的;经营者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拆包、分装的;经营者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实行产品购销台账制度的。

外加剂的施工管理 篇7

一、肉类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剂量,超出了强制性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所规定能够使用的最大剂量。一些企业为了保持肉品的色泽和延长保存期而过量使用,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健康;过多食用人工合成色素会对消费者肝脏造成伤害,严重的会有致癌作用。

2. 违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剂

非食品添加剂是已经被证实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害,但是又能提高食品某一功能的物质。这些物质一旦添加到肉类,进入市场销售后,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中毒甚至导致死亡的食品安全事故。

3. 使用伪劣添加剂

使用伪劣甚至过期的食品添加剂将会影响到肉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伪劣的食品添加剂主要体现在其纯度上,如有些劣质的食品添加剂含有少量的汞、铅、砷等有毒有害物质,将会严重影响到产品质量,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过期的食品添加剂由于长期保存而导致的化学反应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到肉食品的质量及安全性。

二、肉类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 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大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食品添加剂企业大量存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作坊式、工艺落后的生产方式仍然存在,影响了食品添加剂的产量和质量,由于食品添加剂企业多接近于化工行业,原来又无相应的卫生规范,导致卫生监督指导的薄弱和乏力,使得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2. 复合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仍是卫生监督的薄弱环节

复合食品添加剂是指两种以上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经物理混匀而成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规定:不得将没有同一个使用范围的各单一品种添加剂用于复合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不得使用超出《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非食用物质生产复合食品添加剂。但部分企业仍将无同一使用范围的食品添加剂混合在一起,实际上扩大了复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得肉食品存在食用安全风险。[2]

3. 食品添加剂产品检验无法定卫生评价依据

按有关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者必须按照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实施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而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目前允许使用的1 600多种食品添加剂中,均无各自的国家卫生标准,导致产品执行标准的缺乏统一。各种食品添加剂既无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来支持,则要求生产企业按照卫生标准实施检验、合格出厂即无从谈起;同时对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肉类食品添加剂,实施行政处罚也无法操作。

4. 食品添加剂标识、说明不规范

由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国家卫生标准只有一个,所以规范其产品标识和说明就显得尤为重要。《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食品添加剂必须有包装标识和产品说明书。而实际情况是,多数食品添加剂未标注“食品添加剂”字样,或者不标示其使用范围与使用量,导致市场中“食品用”、“工业用”添加剂混淆,食品中的添加范围随意扩大、添加的数量亦无法控制。[3]

5. 流通领域缺乏食品添加剂的有效监管措施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均未要求对食品添加剂经营者实行卫生许可制度,构成了流通领域食品添加剂卫生监督管理的空白,对肉类食品添加剂经营者的卫生要求以及相应的行政处罚也难以执行。

三、肉食品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政府监管对策

1. 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政府主管机构

建立一个权威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避免多头管理,可以明确监管的责任主体,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使用的全过程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监督、检查,避免多部门分散管理造成的工作漏洞和浪费资源。

2. 尽快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对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监管的决心,通过这部法律弥补了一部分时代前进事物更新而带来的法律空白,同时这部法律急需制定与它配套的实施细则和各部门的部门规章,完善法律体系,增强可执行性,切实起到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作用。强化我国肉类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以及相关法规制定和管理,缩短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

3. 更新检测技术,完善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肉类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还相对落后,检测准确性、迅捷性还需提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不断开展学习,跟踪技术前沿,及时、有效地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肉类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标准,规范肉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提高肉食品的安全性。

4. 加强监管力度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肉类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和使用各环节,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肉类食品添加剂企业生产品种与许可项目不相一致、超许可范围生产、生产食品级与工业级产品使用同一条生产线、生产条件不符合《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要求、工艺流程不尽合理、缺乏基础卫生设施、原料索证不齐全、产品检验流于形式、产品标识项目不全等不合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合理规范安全使用。

5. 提高行政许可门槛

规范添加行为要求肉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单位,在申请办理许可证时,提供产品配方。质量监督部门应重点检查企业是否使用非食用工业原料加工食品或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添加工艺是否合理、设备能否正常运转、制度是否齐全并落实到位、有无安全保障措施等,加大对产品中添加剂项目的检测,同时,督促肉类食品添加剂使用单位提高对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单位的索证力度,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添加剂专业知识培训,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的添加行为。

6. 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和诚信体系

本着标本兼治的原则,在加强立法和监管的同时,还应加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和生产经营者的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研究制订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对于乳制品、肉制品、果蔬、饮品及其添加剂等要从源头抓起,严格食品加工行业标准和准入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和安全责任的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工艺、设备、配方等的创新和推广,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诚信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

摘要: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肉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被广泛使用;然而,肉类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或使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和影响;当前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领域也存在大量的问题;政府应该努力通过各种食品安全监管措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切实保障肉类食品添加剂的科学、合理的地使用。

关键词:肉类食品添加剂,使用,政府

参考文献

[1]李威娜.肉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09,(8):31-34.

[2]刘甲.我国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J].肉类研究,2010,(2):71-73.

如何做好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 篇8

食品添加剂存在的相关问题

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由于食品生产企业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不足, 以及高度同质化的产品结构, 加剧了行业低水平市场竞争的压力。有些企业为提高食品检测时的营养成分含量, 不是依靠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来实现, 而是企图以侥幸心理钻标准缺失和监管漏洞的空子, 借助非法添加一些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方式蒙混过关;有些企业以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为手段, 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较高利润, 并利用虚假广告, 向市场推销并不真正具有营养价值而仅仅是改头换面的产品。缺乏与监管措施相辅的严厉的惩处措施。国外通常的做法是, 坚决重罚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 但相比而言, 我国目前并没有与监管措施相辅的严厉的惩处措施, 并不能有力的打击违法生产者。一旦企业的违法成本很高, 违法处罚后生产者损失惨重, 生产者便也不会轻易以身试法。

加强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办法

外加剂的施工管理 篇9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使用问题;注意问题

0.前言

按照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功能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减水剂、引气剂、促凝剂、缓凝剂、气泡剂、保水剂等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外加剂的种类还在不断地增多,但是在其使用过程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就来分析一下这些外加剂的应用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外加剂的选择与产品质量的检验

施工单位在选择外加剂的时候多是根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要求进行互相的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厂家及产品,一般情况下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进行实地的考察,严防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到施工场地。

(2)工具工程技术的要求提出外加剂产品的质量指标,型号与参量,运用试验获得封存的样品。

(3)将留样与首批进行对比,所提供的产品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50119-2003)后即可批量使用检验外加剂产品质量的方法,对减水剂产品多采用净浆流动速度进行比较。同批号的水泥、在掺量、水灰比及相同条件下检测检测,先测定初始的流动速度,经过一个小时后重新测定流速,通过塌落度的比较,误差在5%之内可以,如果差异过大,要及时告知厂方,查明原因。

2.外加剂与水泥的相容性进行仔细检验

外加剂与水泥的相容性问题一直存在,水泥生产厂家与外加剂厂家都对其高度重视,即使完全符合质量标准的水泥与外加剂,在作为原料配制混凝土过程中不会出现不相容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在采用一批外加剂或者续供外加剂的时候,混凝土塌落度有大小的区别,损失的快或者慢,凝结的时间长短等等。检查二者是否相容,对减水剂类产品,通常采用净浆流动度作试验即同一批外加剂与新进的水泥和原用的水泥进行比较试验,以判别是否是外加剂的原因而出现的问题。在情况明了的前提下,多采用调整外加剂的掺量或者是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来达到目的,同时与外加剂的厂家或者水泥的厂家建立联系。

3.解决塌落度损失过快的措施

高性能的混凝土要具备良好的工作性,进而达到集中搅拌、远距离运送、泵送、不振捣、自平流、自密送等过程的要求,其中以混凝土塌落度的损失最为关键,这是关系到混凝土泵送及现场操作的重要因素。从混凝土塌落的原因来看,采用的外加剂产品、水泥的影响、环境的变化、水灰比不当等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塌落,而以水泥与外加剂的影响最为明显。要想解决混凝土塌落度的损失过快问题,可以适当的增加外加剂的掺量,可以在原掺量的基础上增加10%-30%,如果采用早强型的新鲜水泥,则在原混凝土用水量的基础上增加5%~10%。以上两种方法均可。

4.改善混凝土沁水问题

从混凝土沁水及堵泵的原因来看,可能时由于外加剂减水率较高;也可能由于用水量过多,或者是水泥的存放时间过久及受潮等等。一旦发生这类问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外加剂的掺量或者用水量,也可以增加砂率,进而达到改善混凝土和易性的目的,避免由于沁水而导致的沁水或者堵泵的问题。如果是采用减少用水量,则一般可以减少原用水量的5%~10%:如系调整外加剂掺量,调整幅度在原掺量的基础上减少10%~20%。与此同时,用户单位应及时告知外加剂厂家对续供产品作适当调整。

5.控制好混凝土凝结的时间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凝结的时间与外加剂厂家提供的厂家存在差异的问题。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可能是由于双方检测的方法与环境的温度存在一定的区别,也可能是由于气温发生变化、水泥的新鲜性等配合比等因素造成的影响。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混凝土试验的数据,对外加剂厂家提出所需凝结时间要求,厂家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尽量减少小误差。

6.解决混凝土快凝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目前的混凝土施工中并不常见,但是仍会出现,从其原因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两点:首先,水泥中含有无水石膏作为调凝的组分;其次,水泥熟料与二水石膏在磨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控制的原因使得二水石膏脱水生成半石膏或无水石膏。按照标准检测,该类水泥可以划分为合格之类,混凝土配置时不使用外加剂可以的,但是与外加剂匹配时,可能会导致不相容,所以在拌制混凝土的时候,混凝土就会出现快凝,同时也会增加施工的难度,甚至导致混凝土出现冷缝,影响工程的质量。这一现象多发生在夏季的时候,如果发生快凝的时候,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如缓慢施工或待水泥降温后再进行施工。现则与水泥厂家和外加剂厂家共同商定合作调整方案。

7.解决混凝土裂缝的对策

混凝土是当前我国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主要材料,属于非匀质性材料,在其硬化过程中,材料性能各部相同,必然会出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裂缝,肉眼可见的裂缝就必须要加以控制,从施工到设计的整个环节,杜绝混凝土裂缝,改善工程质量,目前。较为常见的混凝土裂缝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塑形收缩裂缝,该裂缝多出现浇筑混凝土的表面,多在混凝土初凝之后出现,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浇筑养护不到位而造成的,水泥的用量过多或者气候干燥也可能出现这一问题。

第二,沉降收缩裂缝,这一裂缝多是沿结构上表面钢筋通长方面或箍筋上面,预埋件的附近也可能会产生这一问题,多在混凝土浇筑后才出现。水灰比过大或者坍落度偏大就会出现这一问题。

第三,凝缩裂缝,这一裂缝多是在初凝前后出现,混凝土的过度振捣及表面抹压不及时或过度抹平压光都会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

第四,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很长一段时间后续,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互相作用,导致表面体积的收缩裂缝。

第五,干燥收缩裂缝,这一现象是表面性的,在浇筑后的一段时间可能会产生,关键是由于养护不当而导致的,当受到风吹日晒,表面的水分会迅速蒸发;振捣混凝土级配中砂石含泥量较大,抗拉的强度低;或者混凝土连续长度较长的话,受到温度影响也会产生干燥收缩裂缝。

第六,温度裂缝,这是最为常见的裂缝之一,从其原因来看,主要就是温度的变化而导致的混凝土裂缝,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大。

第七,沉陷裂缝,是这一裂缝属于进深或贯穿性,走向是受到沉陷情况的影响的,导致这一裂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基软硬不均匀,结构部位悬殊,模板刚度不足等导致的。

第八,冻胀裂缝,这一裂缝是在结构表面沿主筋箍筋方向宽窄不一致的裂缝。原因是冬季施工对混凝土结构及在进行预应力孔道灌浆时未采取保温措施。

8.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在各类工程建设中的功能日益强大,作为混凝土配置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外加剂以其特有的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其中。表面看来,外加剂的使用简单,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却并不如此,很多这方面的专家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施工队伍在施工过程中与厂家保持密切联系,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反应,及时解决,改善混凝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英志.增加外加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4).

[2]李爱芳.增加外加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问题探讨[J].魅力中国,2009(27).

外加剂的施工管理 篇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 提高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 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维护公众健康,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饲料, 是指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供动物食用的产品, 包括单一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

本条例所称饲料添加剂, 是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 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

饲料原料目录和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三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饲料、饲料添加剂管理的部门 (以下简称饲料管理部门) , 负责本行政区域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保障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五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制度, 对其生产、经营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负责。

第六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在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有权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审定和登记

第七条国家鼓励研制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

研制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 应当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环保的原则, 保证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

第八条研制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投入生产前, 研制者或者生产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定申请, 并提供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样品和下列资料:

(一) 名称、主要成分、理化性质、研制方法、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方法、检验报告、稳定性试验报告、环境影响报告和污染防治措施;

(二)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试验机构出具的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饲喂效果、残留消解动态以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

申请新饲料添加剂审定的, 还应当说明该新饲料添加剂的添加目的、使用方法, 并提供该饲料添加剂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分析评价报告。

第九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 将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样品和申请资料交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 对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审。

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由养殖、饲料加工、动物营养、毒理、药理、代谢、卫生、化工合成、生物技术、质量标准、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对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评审采取评审会议的形式, 评审会议应当有9名以上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专家参加, 根据需要也可以邀请1至2名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专家以外的专家参加, 参加评审的专家对评审事项具有表决权。评审会议应当形成评审意见和会议纪要, 并由参加评审的专家审核签字;有不同意见的, 应当注明。参加评审的专家应当依法公平、公正履行职责, 对评审资料保密, 存在回避事由的, 应当主动回避。

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应当自收到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样品和申请资料之日起9个月内出具评审结果并提交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但是, 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决定由申请人进行相关试验的, 经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评审时间可以延长3个月。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评审结果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发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决定;决定不予核发的, 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 应当同时按照职责权限公布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产品质量标准。

第十一条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监测期为5年。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处于监测期的, 不受理其他就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申请和进口登记申请, 但超过3年不投入生产的除外。

生产企业应当收集处于监测期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质量稳定性及其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等信息, 并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状况组织跟踪监测, 证实其存在安全问题的, 应当撤销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十二条向中国出口中国境内尚未使用但出口国已经批准生产和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应当委托中国境内代理机构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登记, 并提供该饲料、饲料添加剂的样品和下列资料:

(一) 商标、标签和推广应用情况;

(二) 生产地批准生产、使用的证明和生产地以外其他国家、地区的登记资料;

(三) 主要成分、理化性质、研制方法、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方法、检验报告、稳定性试验报告、环境影响报告和污染防治措施;

(四)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试验机构出具的该饲料、饲料添加剂的饲喂效果、残留消解动态以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

申请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的, 还应当说明该饲料添加剂的添加目的、使用方法, 并提供该饲料添加剂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分析评价报告。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评审程序组织评审, 并决定是否核发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

首次向中国出口中国境内已经使用且出口国已经批准生产和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应当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申请登记。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 将样品交由指定的机构进行复核检测;复核检测合格的,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核发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

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有效期为5年。进口登记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向中国出口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申请续展。

禁止进口未取得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的饲料、饲料添加剂。

第十三条国家对已经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或者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的、含有新化合物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申请人提交的其自己所取得且未披露的试验数据和其他数据实施保护。

自核发证书之日起6年内, 对其他申请人未经已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或者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的申请人同意, 使用前款规定的数据申请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审定或者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的,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定或者登记;但是, 其他申请人提交其自己所取得的数据的除外。

除下列情形外,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披露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数据:

(一) 公共利益需要;

(二) 已采取措施确保该类信息不会被不正当地进行商业使用。

第三章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十四条设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 应当符合饲料工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 有与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相适应的厂房、设备和仓储设施;

(二) 有与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相适应的专职技术人员;

(三) 有必要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人员、设施和质量管理制度;

(四) 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要求的生产环境;

(五) 有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的污染防治措施;

(六)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申请设立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 申请人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书面审查和现场审核, 并将相关资料和审查、审核意见上报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收到资料和审查、审核意见后应当组织评审, 根据评审结果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发生产许可证的决定, 并将决定抄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

申请设立其他饲料生产企业, 申请人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书面审查;审查合格的, 组织进行现场审核, 并根据审核结果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发生产许可证的决定。

申请人凭生产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申请续展。

第十六条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后,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核发相应的产品批准文号。

第十七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和有关标准, 对采购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的原料进行查验或者检验。

饲料生产企业使用限制使用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饲料的, 应当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限制性规定。禁止使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的任何物质生产饲料。

上一篇: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研究下一篇:保险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