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精选11篇)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 篇1
一、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的精神文化或人文精神特别重视人格理想的追求。一个人通过精神文化修养具有了较高的道德境界, 便会自觉地追求人格的完满, 用高标准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不应当“役于神”, 更不应当“役于物”, 人应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不少人以为, 依仗现代高科技, 人类已经可以告别听命于“神”的历史, 人类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支配“物”的世界了。然而, 我们如果冷静地看看当今世界的现实, 则恐怕就不会这样乐观了。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人类向“物”世界索取手段的不断提高, 因而对于物的欲求也是在进一步膨胀。在中国历代圣贤的心目中, 正确认识和处理伦理与物欲的关系问题是确立人格和提升人格的关键。自然被认定内在于人的存在, 人也被认定内在于自然的存在, 这样在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肉体以及人与神之间便没有一种绝对的分歧。这样, 中华人文精神便把注意的趋向集中于内在的人生和人心, 通过“向生命处用心”和“内在超越”来求得人自身的解放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 这便是中华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的基础。概括言之, 这种文化精神重和合、重体验、重内在超越, 其要义是对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恰当把握。这种修养的思路是由内至外, 由个体心灵至天下, 这点在《大学》中表达得最为清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为次序, 表明了这个世界最终和谐与否的基础, 在于每个个体的心灵。如果每个个体的心灵都能符合“各得其分”的分寸, 都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都能“性道合一”, “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 那么, 天下的大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存在和发展状态分析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和阐述, 人的历史发展呈现三种基本形态: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这里, 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目前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存在和发展形态, 之后才能针对现实情况提出具体措施。
人的依赖。在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 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父母”的依赖。因为录取的学生都是清一色的初中毕业生, 所以他们普遍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和技巧, 容易在人际交往上与他人产生矛盾;心理素质脆弱, 容易产生社会狂躁和自闭症;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强, 不少学生连衣服都不会洗, 被子都不会叠。不少家长不得不放弃工作, 担任全职保姆, 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子女的生活。二是对“教师”的依赖。没有教师的强硬督促和布置任务, 学生便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学习, 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三是对“伴侣”的依赖。不少学生为解决情感问题, 要么结党营私, 祸害校园;要么过早恋爱, 荒废学业。
物的依赖。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网络和虚拟世界的依赖。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在线聊天, 乐此不疲, 不能自拔, 甚
●高文宇
至公然在上课时收发短信, 接听电话。二是对物质享受的依赖, 导致人的物化。物质享受是“物的依赖”带给人类的直接感受, 在发展初期, 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果长期浸染其中, 成为左右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会把人的需要主要归结为对物的需要, 把人的能力看做是拥有金钱多少的能力。有的学生过早地染上了拜金主义思想, 在校园里里大肆攀比吃穿和高档消费品, 甚至厚颜无耻地宣扬“生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错误言论。
马克思把人的个性叫作“自由个性”, 这意味着:只有独立才能自主, 只有自主才能自由, 只有自由才有“个性”。马克思说, 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人”。所谓“有个性的个人”, 就是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与个人相适应, 个人对社会关系有自主性;所谓“偶然的个人”, 就是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与个人不相适应, 个人对社会关系没有自主性, 处于被奴役的地位。根据这种分析, 我们认为:“自由个性”这种人的存在和发展形态在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还没有成为主导形态。从价值角度来讲, 我们应走出人和物的依赖进而走向自由个性。
三、启动“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 培养自由个性
早在20世纪40年代, 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就在《经典常谈》序文中指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 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 也有接触的义务。”叶圣陶先生重印《经典常谈》一书时, 进而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 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 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牵连, 所以谁都一样, 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
1998年6月, 团中央、少工委和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启动了“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 著名学者季羡林、杨振宁、张岱年、王元化、汤一介担任顾问, 南怀瑾担任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后来组织专家学者编辑的《中华古诗文读本》, 选编从先秦至近代的三百篇古诗文经典之作, 分为十二集出版。学生将文化经典智慧烙印在脑细胞的无意识层, 以后进入思考发育期, 就以才能、性格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诵读经典, 将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存入脑中, 不但可以美化身心, 而且可以改变气质, 净化灵魂, 优化品格。诵读经典不强求理解, 只要当儿歌或广告词来念, 自由自在、愉快自然地多读几遍, 如此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 脑内充满知识, 心情平静, 心中充满爱与温柔, 右脑充分开启, 情绪智商全面提升。诵读文化经典时, 文字形象经由视觉刺激右脑, 念唱的音韵启动右脑, 加上读字认字刺激左脑, 所以是全脑的运动。脑力即国力。
中华文化经典训练了中华儿女, 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内在的凝聚力, 增强我国的国力。修身从读经开始, 若有全民族阅读文化经典的风气, 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可以实现。
摘要:本文依据马克思人的历史发展学说, 剖析了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存在和发展状态, 提出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来提高学生素质, 并最终实现自由个性的思想。
关键词:人才培养,自由个性,传统文化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 篇2
Update Required To play the media you will need to either your browser to a recent version or your .
Topic 34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增加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The last decade witnessed an intriguing phenomenon that people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ookshelves are packed with books interpreting ancient Chinese wisdom, depicting its brilliant history and fascinating historic figures. It is the same with TV programs. What s more, suggestions that Chinese classics be made a compulsory course have been made.
Three factors may account for people s up-surging interest. To begin with, tremendous curiosity is aroused by those pending history mysteries of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of years.
Furthermore, people come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serves as a gold mine from which inexhaustible lessons can be learned and put into today s practice. Last but not least, despite the global dominance of western culture, our ethnic cultural pride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传统村落保护必须重视村民参与 篇3
村民参与的必要性
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行动的过程,是村民逐渐形成并深化对村落价值和意义认识的过程,是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行动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的过程,也是提高村民在保护行动中主体性发挥和话语权表达的过程,是重新形成文化身份感,并与其他主体共同协商决策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形成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意识,增进参与村落事务的能力与信心,从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村落的主人,村民对于村落保护与发展有主张的权利。对于村落是不是要纳入国家的政策保护行动,以及村落保护发展的道路选择、利益分配等方面,村民理应有最高的参与度和充分的话语权。没有他们参与的传统村落保护,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村民是保护行动主要任务实现的主体。保护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意味着不仅要保护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要全面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保护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等历史环境要素,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众所周知,村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如果村民不参与到保护行动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因载体的缺失而消亡。
村民参与也是国家政策的規定。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建立保护管理机制,“鼓励村民和公众参与”,因此,村民参与,是对国家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村民参与的瓶颈
一是许多村民尚未形成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村民自卑自鄙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且不说一般村落的村民,就是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村民,很多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村落具有值得保护的多重价值,没有把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视为值得自豪的事情,甚至仍然盼望着以将传统民居推倒重建的方式实现安居的愿望。
二是缺乏参与保护的行动能力。“参与”并非是在场旁听,而是真正参与决策和实施,包括所在村落是否申报中国传统村落,规划自己村落的保护、发展方向和内容,规划的具体实施、利益分配等方面发表意见。因而这种参与势必要求较强的行动能力,比如能够熟悉国家目前正在实施的各项政策,尤其是传统村落保护政策,能够了解村落的历史与价值,能够对村落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将自己的诉求和看法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者能够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发挥实际的作用等等。
三是缺乏参与保护行动的渠道和机会。虽然村民理应参与,而且村民是否参与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在自上而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政策行动中,村民能不能真正参与,还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参与的渠道和机会。不少地方政府并没有明确意识到村民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应有权利和关键作用,也没有为他们的参与提供渠道和机会。
提升村民参与的能力
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村民文化自觉和行动能力。比如出版中国传统村落的村史村志、举办中国传统村落摄影展,引导、鼓励村民参与其中;充分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建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公众订阅号,定期发布关于传统村落以及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信息;引导、鼓励村民加入,并引导、鼓励村民上传信息;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称号后在村落中举行由全体村民参与的庆典仪式;成立由专家学者、公务人员、地方文化学者等共同构成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宣讲团,并建立起定期宣讲制度,为村民宣讲国家相关政策精神、国内外不同地方传统村落保护的经验教训等,尤其注意讲解社区村民参与保护营造的成功案例。
二是通过参与保护提升村民保护的文化自觉与参与能力。当前,许多地方的村民尚未形成“我要参与”的自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创造机会让其参与其中。比如要求地方政府在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时,要征询村民的意见,并对村民进行动员;在编制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时,听取村民的建议;规划在生效前,要在村落中公示,实施中请村民进行监督。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传统文化 篇4
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的熏陶、发展和完善, 能够丰富人们的大脑, 提高人们的内涵, 汲取悠久的古代知识和经验, 调动爱国激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 积淀文化底蕴, 并能把文言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中。关注身边文言文的现象, 学习传统文化, 能使现代文明社会得到更快速、更全面的发展。第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 这些传统文化篇章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与建设意义。第二, 文言文当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文言文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丰富信息, 教师要想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 吸取更多的文言精华,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有上百篇, 从先秦到两汉到唐宋到明清, 绵延几千年, 这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从内容看, 聚集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兵家等诸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精粹。这些脍炙人口, 人人都能诵读的经典篇章, 沉积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 其中既有礼乐、规章制度层面的文化, 也有更深层面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对此, 我们可以进行整合、学习、理解、运用,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我们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厚, 精深博大, 具有非常强的活力。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纽带和桥梁, 是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工具。文言文不仅本身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 还展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发展, 同时也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哲学、伦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因此, 我们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就必须阅读学习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有重要的作用, 那我们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呢?我认为要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渗透。
1.古代“英雄形象”和“先人形象”的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可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 鼓舞学生学习古代英雄, 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英雄气概, 学习他们的品格, 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历代古文中的精华篇章,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 面临国家危难时不计个人得失, 深明大义智退秦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表现出广厦千间庇天下寒士的胸怀;《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独善其身, 向往山林生活, 有爱护环境的情致;《满江红》中的岳飞誓灭胡虏的决心等。教师在讲解时, 一定要重视文章中这些人物的品格塑造, 以此来影响、塑造学生的个人道德思想情操, 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指导学生诵读山水精品, 使学生热爱自然。高中文言文课文内容丰富, 其中不乏山水精品, 如必修1中《兰亭集序》对阳春三月江南山峻水清、树翠林绿的描绘:“暮春之初, ……地有嵩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引导学生在诵读这些山水精品时用心去体会当时的景象, 感受山水的美妙, 激发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当学生沉浸于美景时, 会感到社会和自然的情趣, 会产生热爱生活和自然美景的情感。古代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至真、至纯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山水美景、自然想和, 还是体察世情、关注人生, 都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因此, 对山水精品的诵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景、热爱山河的博大情怀, 开阔学生的博大胸怀, 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格。
3.在上课前, 鼓励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 主动去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对教师要讲授的古典传统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博大精深, 学生了解掌握的只是一些皮毛, 对相关的文化、背景、人物了解不够, 只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理解也是肤浅的。比如我们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 教师在课前就应该让学生去查阅资料, 了解郑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局势又是怎样的, 面对当时的局势在自己不被重用的情况下, 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课时, 教师花大力气来歌颂焦中卿与刘兰芝至死不渝的爱情, 让学生对爱情有更深的认识;同时赞颂刘兰芝勤劳、善良、恪守孝道的传统女性形象;再次, 还要抨击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对爱情与婚姻的破坏, 以此来表明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不幸的同情, 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如此, 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一课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也有了很好的掌握。
4.引导学生读至情美文, 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至情之文, 如《陈情表》等。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陈情表》一文写出了古今至孝之情。学生在学习、阅读和赏析这一文章后, 对李密的“至孝”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使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培养一种至孝之情, 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情感。学习《师说》一文, 可以明白为师的道理, 懂得尊师, 养成一种尊师的风尚。学习《苏武传》一文时, 苏武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那种对生命的执着, 对国家民族的无比忠诚, 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曾屡遭匈奴、羌等民族的袭扰, 但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屈服, 而是进行了顽强而又长久的斗争和抵抗。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文言文中, 在传统文化中的积淀是非常深刻的。发扬这种民族精神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教育的作用, 也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全面的崛起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坚持抗倭斗争不屈服的戚继光, 坚决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显现。
他们身上这种优秀的品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对现今社会的很多不良风气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特别是对尚未成熟的学生更具有教化意义, 因此引导学生多读至情之文,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引导学生品读砺志名篇, 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习《游褒禅山记》时, 对探索精神的赞颂, 对“志、力、物”相结合提高认识, 提高修养, 培养持之以恒的品质都有重要的意义;品读《劝学》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立志于学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读《荆轲刺秦王》可以感受一种英雄气概;品读《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可以知兴替, 明白国家兴亡之道, 从而培养自己为国家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品读这些文言名篇可以激发人的大志, 使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古代圣贤给了我们无比丰富的知识财富, 文言文是智慧与文化承传的工具, 因而绝不能放弃!如果你放弃文言文, 就等于是放弃了古代圣贤留给你的丰富遗产, 那是无穷无尽的智慧的宝藏、艺术的宝藏、修身的宝藏。
现代人学文言文看起来很难, 为什么会感觉困难呢?难在不肯下功夫, 不肯查阅相关资料, 不肯大声地诵读, 不能静下心来汲取中华名族的优秀知识精华。只要努力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会给我们打开走向成功, 走向世界的大门。
6.怎样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其实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困难, 关键就在于熟读与背诵, 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就掌握了一把开启优秀传统文化宝藏的钥匙。古圣先贤积累的智慧, 总结的经验, 都为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国人, 不会使用就辜负了历代先贤的期望。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侧重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积累, 词类的活用还有文言句式的辨析与应用, 却忽略了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文言文基础知识很重要, 这也是认识文言文的前提, 但理解文言文的目的是继承和传扬中华的灿烂文明, 教化现代人, 不断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研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让我们吸收学习我国历史上具有的“忠臣文化”, 忠臣的特点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诚, 对军队的忠诚, 对朋友的忠诚, 是不怕掉脑袋, 敢于说真话, 逆耳忠言, 却是为国、为民、为家、为友。教学中, 老师也不妨引导学生思考忠言是否可以顺耳, 邹忌的方式能否使用, 顺耳的劝告可以成功吗?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指导学生。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体会传统文化中忠臣的智慧, 忠臣的无奈和痛苦。
以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 能够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多范围、多角度地进行展现, 加深学生的理解。此外, 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史实, 可以将枯燥的文言文展现得丰富多彩, 实现文本再现, 寓教于乐。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实践、学习、阅读中体会到乐趣, 才能产生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固定模式, 要有创新。教《黔之驴》时, 可以把课文变成课本剧, 让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活跃课堂的气氛。不管什么方法, 都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 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假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想尽办法吸引学生, 那么文言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语文教学也就不成为“鸡肋”了。
文言文教学起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篇名作不仅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 还包含着丰富的育人品质, 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内涵, 也远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担负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 还担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努力渗透到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 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品位, 让文言文这颗灿烂的明珠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摘要: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大脑, 可以提高人们的内涵, 可以汲取悠久的古代知识和经验,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文言文是连接现代与古代的纽带和桥梁, 是文化的载体。文言文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因此, 我们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就必须阅读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的教学也就更重要了。
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 篇5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与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学校教育与文化自信培养关系紧密,一方面,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文化自信培养是学校教育的职责;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具有传播、选择、创新文化的功能,是培养国民文化自信的基本手段。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既是文化继承与弘扬的重要群体,又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生力军,因此,中小学校必须重视文化传承,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成为学生共同的精神财富。
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立足学生现实情况,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明确文化自信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学生从心底里认可中华文化,具备理性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才可能实现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前社会价值多元,中小学生容易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人生观的影响,如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可能急功近利地翻阅名著节选版本,不能静心感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受日、韩文化的影响,中小学生中出现“哈日”“哈韩”一族,盲目追随,不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校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各种文化现象,学会甄别,吸收各文化的有益养分,比如对于学生的“哈日”“哈韩”思想行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日、韩文化的渊源,认识到其实日、韩文化产品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烙印,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各学校要将文化自信培养与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工作紧密结合,明确文化自信培养的目标与内容,有序开展文化育人工作。
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把握课堂教学阵地,挖掘各学科的文化教育价值,完善文化认知教育体系。课堂教学是实现文化自信培养的主要途径。国家课程的各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自不必说,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也具有宝贵的文化教育价值,如《九章算术》、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就是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果。一些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比较僵化,影响了教育效果。例如有的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时以理论灌输为主,不能帮助学生从源头上认识历史文化背景,致使学生对我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感到迷茫。各学科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到文化自信的培养依据,以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构建适应各学龄段学生的文化认知教育体系,以多元课程涵养学生精神品质。
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还要求我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开发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动作用。学校应开展校园文化节等文化活动,组建文学、民乐、书法、绘画等社团,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技艺,树立对于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众多文化名城、文化名镇、文化名村、文化名山、文化名人,如明清两代桂林灵川江头村的两百多名周氏为官弟子,以青莲(清廉)文化作为立身处世规范;又如广西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奋勇杀敌,获得镇南关大捷,等等,这些文化遗产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依托周边文化资源,与相关单位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对于灿烂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自觉自信,增进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情感。
教育阵线是传承中华文化与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力量,从文化认知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都需要学校发挥教育引领作用。中小学校应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积极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成长为拥有中国灵魂的接班人。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 篇6
“文化”一词, 历来有许多不同的定义, 对其众说纷纭, 足见这一概念是有一定的模糊性。从辨证的观点出发,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理解, 对“文化”的广义理解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方面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故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一社会都有与其适应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具体地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 是社会实践的结晶, 是构成社会诸种现象和事物的复合体。它除了以教育、科学、艺术等为组成部分外, 还包括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关系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体育文化等。
把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认识, 便产生了综合全部体育活动的概念———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必将成为21世纪与传统的其他文化相融相进的文化领域里的主题。
“体育文化”一词, 最初直译为“身体文化”。19世纪末, “身体文化”一词被广泛地加以解释和使用。法国阿莫罗斯体操派认为身体文化可以直接理解为锻炼身体的规律;法国演员德尔萨特创编的身体演练形式, 以“德尔萨特身体文化”之名在美国妇女中风行一时, 这种动作和姿态来表示情感的健身活动, 有力地促进了现代舞和艺术体操的诞生。到20世纪, 对身体文化这一概念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有人认为身体文化就是身体锻炼;有人认为身体文化是旨在促进健康和增加体力的身体运动体系, 是与自然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的人为的体育形式;也有人认为身体运动不仅要用科学来解释, 它还可以显示出生命的旋律和美, 是文化的表现体。二次世界大战后, 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把“身体文化”作为关于体育的广义概念来使用, 认为它是整个文化的组成部分。
体育文化虽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 但它一经产生, 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就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体育具有继承性, 因而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体育的整体认识时, 必须追溯它的历史发展过程, 揭示体育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内在联系, 抓住主要环节, 寻找它的特殊规律。
二、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以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民族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风俗习惯、传统与道德、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等, 构成了传统文化的特征。
传统是由复杂的历史构成的, 是一定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人们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 生成、积累、稳定了的经济、文化、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 含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语言、宗教、精神、道德、艺术、民族气质等, 构成了各种传统文化, 标明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体育活动方面表现出了相对独立的发展, 体现出较强的民族特征。
共同的经济生活, 是民族特征的前提, 也是传统体育各具特色的基本条件。牧民善骑, 狩猎民族善弓弩;北方喜溜冰雪, 南方喜水划舟, 这些都是长期共同劳动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项目。今天, 如此狭小局限的这些民族体育活动项目, 已走上国际化轨道, 亦将成为21世纪体育文化所不可缺少的一大景观。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因素, 是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的特点在精神上的反映, 也可以称为民族性格或共同心理状态。它具体表现于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生活风尚与宗教活动中。传统文体对于体育的影响, 主要表现于某一时代民族或阶级的人们所共有的东西, 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社会风俗、人情世态之类, 一经形成, 就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中国的民间体育活动划龙舟、踢毽子, 西班牙的斗牛, 日本的相扑, 泰国的泰拳等, 都是能够体现民族性格的体育项目, 充分反映出传统文化给体育带来的民族性。
三、传统文化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体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这是确定无疑的, 也必将是2l世纪体育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古希腊的奥运会、伊斯特摩斯运动会、赫拉运动会等众多的竞技盛会, 是为祭祀宙斯、波赛东、赫拉等诸神而设, 它伴随着古希腊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及卫生事业发展而发展。可以说, 古希腊竞技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时, 本着“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我国传统体育项目, 穿透其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 寻求和提炼人类体育的共同价值, 使之在我国成长壮大;同时, 在此前提下促进了我国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为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6.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 篇7
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对象是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的2013年、2014年两个年级的不同系别的学生,分别在每个年级随机选择的300名学生,共6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以自行设计的 《我校 (川北医学院)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重视程度的调查问卷表》为调查工具。问卷共设计28个封闭式问题,包括26个选择题、2个开放性问答。600名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并有效回收588份,回收率达98. 00% ,符合统计学标准。统计用SPSS 19. 0软件整理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
1调查内容与数据分析
1. 1调查我校学生对东、西方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
对有效回收的588份问卷统计分析得出: 25. 0% 的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65. 82% 的学生了解部分中国传统节日,9. 18% 的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其中62. 24%的学生并不了解某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在所有除24节气的中国传统节日里,59. 7% 的学生知道7个及以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数学生甚至不清楚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具体是哪些。
1. 2 调查我校学生对东、西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
由图2、图3可知,绝大多数 (86. 63% ) 学生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对于喜欢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因,47. 5%的学生表示其有古老的魅力,20. 45% 的学生表示其习俗有趣,27. 71% 的学生表示其有独特的内涵,28. 13% 的学生表示因习惯成自然。
1. 3 调查我校学生度过中国传统节日的情况
在被调查的588名学生中,55. 1% 的学生会特别关注中国农历中各种节日的到来。在节日到来时,69. 9% 的学生会主动给亲人和朋友送祝福,68. 2% 的学生会陪伴在家人的身边,由此看出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并会选择与家人一起度过。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同学们印象最深的大多数是假期( 41. 33% ), 其次是特 色食物 ( 31. 63% )、 团圆(26. 02% )、文化典故 (21. 43% )。
1. 4了解我校学生对出现此现象的看法
大多数 (53. 57% ) 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应在中国适当普及,少数 (21. 77% ) 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另外被调查588名学生中有52. 55% 的学生认为西方传统节日有它吸引人的地 方。 而且对于 中国传统 节日, 近一半(45. 92% ) 的学生认 为并没有 被冷落。 大多数(56. 63% ) 学生也认为东、西方传统节日将会和谐共同发展。
1. 5分析此现象出现原因
对于同学们 过西方节 日的原因 方面, 分别有67. 35% 、63. 78% 、55. 10% 的学生表示是因为西方节日新鲜有意思、从众心理、追求时尚,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会去追求新鲜事物和时尚流行,容易被身边的氛围影响。
在向大学生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建议上,分别有以下建议: 可以通过开展有关活动重拾传统节日 (68. 88% );利用网络、电视的媒体加强宣传力度,以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 ( 64. 80% ); 在庆祝节 日内容、 形式上创 新(66. 84% ); 在宣传上不要商业性、娱乐性太强,要注重弘扬民族文化,突出文化内涵 (65. 82% )。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 1大学生对东、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
绝大部分学生仅了解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对传统节日了解不够深入,注重节日的表观现象,尤其是美食和假期的诱惑; 25% 的大学生非常了解并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远意义,值得倡导并隆重推行,只有9. 18% 的学生了解不够全面,不明白节日的来源和意义,表现出对其可有可无的态度。调查中,能正确说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人数并不多,对西方的节日了解得比较多,这无疑会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扬造成巨大影响。
2. 2大学生对东、西方传统节日的认知态度
81. 63% 的大学生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原因各不相同。其中: 47. 50% 是因为中国传统节日自有古老的魅力; 27. 71% 觉得是传统节日流传数千年,有独特的内涵,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交流及历史的渗透;20. 42% 的大学生认为是古老的习俗有趣; 28. 13% 的学生认为过传统节日已成为习惯,从小受父辈影响,对过节已成为喜庆气氛的常规活动。当然,有18. 37% 的学生喜欢西方节日。
2. 3大学生度过中国传统节日的情况
占一半的大学生会关注中国农历中各个传统节日的到来,每逢佳节都会为亲朋好友送上祝福,极少学生隆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调查中发现,41. 33% 的大学生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是因为放假。部分大学生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因为美食的诱惑。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典故仍吸引着一部分大学生。
2. 4 大学生对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看法
54% 的大学生认为西方节日应该在中国适当普及,少部分持无所谓的态度,不关心西方传统节日的发展和流行。部分大学生认为既然西方节日自有它们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说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冷落,只是适量增加一些新颖的外来节日,能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 5 分析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44% 的大学生认为洋节比较新鲜, 过着更有意思,36% 的学生为了追求时尚,觉得过洋节更与众不同,20%的大学生是从众心理,认为有一定的文化交流,可以不排斥。由于我国传统节日的知识教育和普及的欠缺,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盲从,对传统节日不够重视。
3 对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的可行性建议
3. 1 提高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
在国家重视传统节日,制定法定节日,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大学生可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渠道了解传统节日起源及内涵。
正确对待传统节日,遵循原有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可做一定的创新,但不能忽视传统节日中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所体现出来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不能只求热闹,求吃玩,比如把春节压岁这一具有深刻的民族传统意义的习俗演变为一种形式: 拜年、鞠躬、磕头之后即伸手要红包。同时,许多商家也把节日看成单纯的赚钱机会,只重经济,不问其他,节日文化有不正当商业化的倾向。
多在学校、单位、社区等公共场所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能被广大群众接受的纪念或庆祝活动,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让更多的人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寓意,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乐趣。
3. 2 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及西方节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冲击
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篇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样的时刻,作出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部署,完全合乎形势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愿望。
中国的企业同样需要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也是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的需要。中国的企业,经过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发展,现在面临着升级转型的关键时刻。单纯的外延扩张和低劳动成本已经不可持续了。国际经济的形势、汇率的变动、工资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向企业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眼睛向内,下大力提高全员的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实现升级换代,转变发展方式,赢得新的持续的胜利。
进入小康阶段以后,员工的文化需求不仅同物质需求一样同步上升,而且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单纯提高工资福利已经失去了足够的吸引力、凝聚力。要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使员工保持积极向上不断创新的心态,具备适应运用新技术、新的营销方式的足够能力,也必须下大力打造企业合适的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魂,在企业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是非标准、荣辱标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提炼。大体上说,可能涉及的内容包括创新的精神、勤奋进取的精神、节俭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习的精神、诚信的精神、责任的精神。责任的精神包括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出资人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协作方的责任、对上下工序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不同的企业在提炼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时必须针对自身的情况,突出重点,有所取舍,并且可能要经过不断调整才能趋于稳定。
在新的历史时期,员工的文化要求日益呈现出多样性。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放开眼界,力求生动多采。也只有在活跃的文化环境中才能有利于员工队伍的成长。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员工本身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不仅是享用者。企业文化只能依靠员工群众自己来建设。要重视员工的社团活动,要有各种合作交流,也要重视同社会的文化互动。
重视数学文化培养合格人才 篇9
一、数学知识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首先体现在数学的公式、符号的使用、图形的有效使用上,如勾股定理,用语言表述为: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而用a2+b2=c2就可以表达勾股定理的全部内容。再如在证明几何题时,用∵和∴ 代替了因为、所以的文字的繁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往往用几何图形转化文字的叙述,如工程类、行程类等应用题,当然,几何中借助于图形使问题简单化的更是不罕见。这一切,都可见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还体现在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方面。如数学中有双宝之称的“黄金律”和“勾股定理”之一的“黄金分割”备受建筑师、雕塑家、艺术家的推崇,黄金律被广泛运用。如向日葵的完美排列、舞蹈家的完美舞姿等使黄金分割与艺术、科学结缘。学生在学习“黄金分割”时,让学生明白黄金分割率是1∶0.618,这个黄金律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人体就有两个:肚脐眼和膝盖;门窗的长和宽的比也是1∶0.618;巴黎圣母院、古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都与0.618有关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简洁美。
二、数学知识的创造美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数学中有许多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等,在学习时,应注意将这些知识加以运用和表达,而这一过程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
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后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快乐中更加对数学兴趣百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为学生创造数学之美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只有动手实践、动脑思考,才能唤醒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这一过程也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创造美的过程。
例如学习“数学与我们同行”时,让学生用火柴杆搭建“小鱼”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想象,建立“数”和“形”的数学模型;学习“勾股定理”时,在学生了解“勾三、股四、弦五”的定义内容、体会数学知识的发展史后,启发学生自制“五巧板”而进行拼图游戏,在拼图的过程中验证勾股定理,实现数与形的结合,更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充分感受了数学知识的创造美。
三、故事法,激发学习动机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数学对学生而言枯燥无味。事实上,数学知识犹如窈窕淑女,借助于历史上的有关数学知识而以故事法呈现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如圆周率的发明者祖冲之,从小就喜欢数学和天文学,他广览群书、刻苦钻研,提出了闻名世界的圆周率。数学家刘徽则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割圆术,并求出π的值为3.14。同时,也可借助现代的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故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动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活动法彰显“数学之博”,丰富数学文化
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利用好数学教材这一载体,并利用网络资源适当拓展课堂上所学,将所学延伸到课外、拓展到课外。如学习“频率与概率”时,布置课外作业:在硬地上抛掷图钉,图钉落地时,有两种情况,一是钉尖着地,一是钉尖不着地。那么任意抛掷一枚图钉,你认为钉尖着地的可能性大还是钉尖不着地的可能性大?做抛掷图钉的实验,每人抛20次,分别汇总5人、10人、15人、20人……50人的实验结果,并绘制折线图统计图,你会有什么发现?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这样的活动,避免了大量做习题的枯燥乏味,以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参与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又如学习“数学与生活”时,让学生课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的踪迹,如身份证上的信息、车票上的数学中的学问、人们生活中的三角形稳定性的妙用、人们玩的摸球游戏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
另外,也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询并借助于工具书等丰富数学知识。上课时,可以主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走向讲台各抒己见。通过专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了解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有用的意识,又使数学文化深入到了学生的心灵。
数学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彰显数学文化的简洁美、创造美、文化美等,让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彰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并真正渗入教材、融入教学。同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充分利用游戏法、故事法、活动法等,让学生通过种种活动体验数学文化,感受数学文化之美,品味数学文化的魅力,进而学好数学,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摘要:《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中小学数学教学和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了解数学文化,认识学习数学有用、认识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数学题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品味数学、感悟数学、认识数学文化,使学生爱上数学,对数学不再望而生畏,从而实现乐学的根本转变。
重视中层文化建设 篇10
企业文化从宏观整体层面的研究与实践,逐步进入到条分缕析的精细化阶段。纵向的研究走在了前头,而横向的把握在某些层面的研究尚未展开,如“中层文化”。中层管理在人数众多作用很大的情况下,其文化建设却比较滞后。由此看来,建立企业中层文化势在必行。
什么是中层文化呢?简而言之就是企业中层管理者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文化。中层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构成,它包括:对下属管理的服务文化、与同级配合的公共文化、对上级尽心的责任文化等。
应该承认,中层管理是一个特殊群体,他既要以尊重与服从的姿态与上级领导打交道,又要以亲和的风范与下属包括员工打交道,还要有理有节地与同级中层打交道。工作的多重性要求中层管理者必须具有“多面孔”、“多功能”,其文化具有三维性。
中层管理是上级领导的委托者,其天职是对上级负责,必须忠实执行上级指令,不讲条件,绝对服从。对上级负责,包括既对上级组织负责,也对上级领导负责,形成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的责任文化。这种文化,要求在确保正确理解与执行上级意图的同时,形成与上级之间良好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正常的同志式关系。
中层管理是下属的领导,是员工的带头人,正是由于这种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中层领导更应为下属服务,当好“后勤兵”,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便利、解除更多的困难,促进员工努力工作。这就要求中层管理应该建立一种面向基层、贴近员工的服务文化。这种服务,更多地应体现以关爱为主的人性化,保持与属下交往的零距离、沟通无障碍,以中层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与友善之情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他们一心一意地为企业作贡献。
中层管理与同级之间是工作伙伴,是一条战壕从事不同任务的战友,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理应责无旁贷,这就要求相互之间应形成一种友好相处的公共文化。这种文化,是互不推诿的见义勇为,是福祸同享的同甘共苦,是共谋大计的和衷共济,是各显神通的百舸争流,是争光添彩的红花绿叶。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 篇11
一、应重视教学挂图在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教学挂图由专业美术人员绘制, 正规出版社出版, 具有颜色艳丽、形象逼真、易于保存、可以循环使用、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更具有使用方便、不易受教学条件制约等多媒体课件不具备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如在教学二年级《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时, 我出示了绘有多个少数民族人物肖像的挂图。挂图篇幅很大, 首先克服了幻灯片播放时受制于投影屏幕大小的缺点。很快学生们便发现各个民族人物的服装、头饰各有特点, 非常漂亮;再仔细观察, 又发现他们手里拿的乐器、舞蹈的动作也各不相同, 从而得出了各个民族服饰、习俗各有其自身特点的结论。试想, 如果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话, 首先就要从网上搜寻有关各民族的图片, 再经过整理编辑进行制作, 费工费时。做好后, 如果将其一个一个播放, 学生们就难以进行整体的比较;如果放在一起, 受投影屏幕的限制, 每个图片又会太小, 就不利于观察;在播放时还容易受光线等因素的影响, 效果未必理想。而使用挂图则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又如在学习《中国真大》一课中, 通过观察中国地图, 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幅员辽阔, 由衷地发出了“中国真大”的感慨。
二、重视实物在品德课堂中的运用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为辅, 这种思维特点决定他们对形象具体的事物记忆深刻, 相反, 那些枯燥乏味的说教、理论难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 不容易记住。鉴于此, 在品德教学中应多以形象教学为主, 做好到抽象理论的过渡。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时,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各种纸制品。上这节课的时候, 学生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纸制品都拿了出来, 有报纸、书、本子、纸杯、台历、牛奶盒、纸做的装饰画……教室成了纸的世界, 各式各样的纸制品摆满了教室。学生不由地感叹:“原来纸有这么多的用处啊!”很自然地得出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的结论。在教学《我们的家在哪里》时, 我拿来地球仪, 让学生们动手找一找中国在哪儿, 说一说中国周围还有哪些国家。通过实物的展示, 学生对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有了初步认识,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重视板书和简笔画在品德课堂上的运用
板书是教师教学中的“武器”,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口头讲授和板书解释。虽然现在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 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设备。板书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 也是考核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清晰美观, 重点难点突出, 层次分明的板书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 直观教学对小学生非常重要, 但有时难以找到相应的实物。这时, 我们可以选择简笔画给学生提供类似的直观感觉。如在教学《可爱的小动物》、《可爱的植物》时, 我运用简笔画描绘出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 简单明了。学生们一目了然, 一下子就明白了动物、植物的生命周期, 可谓“千言万语讲不清, 寥寥数笔就明白”。
四、重视实验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品德课程中也安排了部分实验, 这些实验与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有明显的差别, 品德课程中的实验更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对其实验结论要求并不是特别精确。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不断摸索、得出结论, 所有这些都是多媒体课件无法代替的, 因此应重视实验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如在学习《变来变去的水》时, 学生们和我拿来冰块, 带来杯子一起做实验感受水的三态变化;在学习《奇妙的光》时, 我们又一起来到阳光下探索影子的秘密;在学习《我们来造彩虹》时, 我们端来了水, 拿来镜子造出了一道道绚丽的彩虹……上课时, 孩子们看到洁白的墙上映出的彩虹,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声地笑着叫着, 表达着成功的喜悦。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推荐阅读:
重视班组文化 打造团队精神08-24
重视环境文化建设打造美丽校园09-27
用重视换重视美文06-11
教师重视07-15
重视教材10-20
重视能力05-13
重视意义05-20
重视方法05-26
重视管理06-12
重视备课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