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精选13篇)
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 篇1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不同
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会产生了不同的节日,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因地而异,但人们关于节日都有着同样的感情。他们要么借此为幸福和健康祈祷,要么借此来实现他们的美好心愿,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节日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的怀恋之情,同时也传达他们追求梦想的远大抱负。实际上,节日是人类文化具体的一方面。这些节日的庆祝仪式大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们的家庭,宗教信仰,种族起源,政治,经济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意识。蕴涵在节日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体现在这些节日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上。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起源
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2、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二、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方式
1、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
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这五天,整个民 族穿着最好的衣服,关闭商店,打锣,放鞭炮,等等。这是好运的一天,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和更繁荣的一年,每个人都开心地增加一岁,并准备对他的邻居说带来好运的吉祥话。
2、庆祝西方节日的方式
在平安夜,绝大多数庆祝圣诞节的人们都会在他们自己家里举行一个特殊的节日庆祝仪式。家人们通常会装饰下那棵圣诞树然后把彩色包装的礼物都放在下面。在圣诞节那天,同样有许多庆祝的活动。在圣诞节交换礼物、赠送圣诞贺卡给亲朋好友是全世界庆祝圣诞的习俗。
三、中国和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
1、节日的不同名称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的首要不同是给节日命名的方式。通过观察那些节日的名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差异。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而西方的节日则多以宗教形象或事件命名。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以季节节气来命名也很容易让农民们记住这些节日。通过节日的名字,农民们就可以适时打理庄稼。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还有中秋节、夏至、冬至等等。尽管有些西方节日也是以季节来命名,如历史上芬兰的施洗约翰节,但是在宗教传播之后,特别是基督教的传播之后,节日都相继以宗教来命名。与中国不同的是,宗教在西方世界里占了主导作用。上帝和耶稣在他们的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当我们得知绝大多数节日都是以宗教命名之后就不会大吃一惊了。所以,就有了耶稣诞生日、耶稣受难日和圣周六。
2、文化差异的价值
西方人十分尊敬人与自然。他们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在传统文化中,西方人强调个人,宣扬个人主义。然而,中国人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以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为例,两者都与内心情感相关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七夕着重对民间牛郎织女传说的追忆而非对他人情感的表达,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地传递情感,从而丰富现代人的生活。庆祝七夕的方式老套而繁琐,但食物同样是主题,因此七夕偏离了现实,并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西方的情人节却充满了现代人文主义和浪漫色彩,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生活氛围。情人节表现的不同之处反映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羞于表达情感,而西方人则大胆又不拘小节,强调方式的简洁与浪漫,而非吃吃喝喝。
显然比起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都觉得接受西方节日要容易得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节日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历,而中国传统节日用的是中国特有的农历,因此其他国家的人就很难与我们同步。除此之外,西方文化还展现出对人权的尊敬和对个人发展的重视。可以从西方节日中看出这一点,再次举出情人节的例子,它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并已不再仅仅为恋人们而设。在情人节当天,人们可以向所爱之人毫无保留地倾述爱意。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论他或她来自何方,他和她都需要爱。情人节因此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中成形。而笼罩在封建主义的阴影下,中国人很难在除非是夫妻男女才能接触彼此的时代发展这样一个节日。由于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在封建统治下发展的,外国人很也难接受这些思想。
结论: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学习文化的有力工具。它在中西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受欢迎,因此了解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节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保存了国家文化中最精妙、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尽管中西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差异,它们却都代表了爱与自由。因此,我们能从一个国家的节日中找到它的文化特征。节日不属于只是属于特定国家的,它也同时属于全人类。对于中西传统节日起源和庆祝方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更深的国家文化。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庆祝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和情人节。而西方人也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兴趣。因此,我们相信中西方人民将会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 篇2
结合学前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学者普遍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因为其施教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学和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存在很多不同,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学前儿童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并形成初步的多元文化认识。在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中结合节日氛围,把节日游戏作为语言和文化传授的媒介,不仅为幼儿学习第二语言创设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同时还有利于促使英语活动不再是独立于幼儿整体发展的一个语言教学活动,而是成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幼儿园英语教学游戏
很多学者和教师普遍肯定并认同游戏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所谓英语教学游戏是为了完成英语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性是游戏教学的本质。通过游戏掌握目标知识、获得目标能力等要素。 每次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安排都应围绕当次的教学目标而展开,识记字母、 认读单词、习得短句等,对应有适合的相应游戏与其匹配,使教学活动既有针对性,又生动有趣、富有意义。
此外,在教育的早期阶段,儿童的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必须同时得到刺激和发展。课堂游戏活动给幼儿们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极大的促进了幼儿感官的发育和发展,游戏通过利用视觉、听觉等渠道的多方面刺激来激发促进幼儿语言的生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有意安排一些身体运动方面的游戏活动来辅助英语教学,如猜词游戏、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教学法) 、角色扮演游戏等。
二、西方传统节日中的游戏
国内多是通过外观的装饰、互赠礼物、聚会等方式庆祝西方节日。其实,西方节日的来源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庆祝活动中的游戏成分也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文化。很多参与性和趣味性很强的游戏对于培养儿童的性格、合作意识、和文化意识都非常有帮助。
1.释放孩子的天性与分享意识培养
复活节( Easter) 有不少传统习惯,最典型的要数复活节彩蛋。它象征未来的生命。一种古老的游戏,是把煮熟的鸡蛋送给街头的孩子们做游戏,他们把蛋往前滚,谁的蛋最后破,谁就获得胜利,蛋全归他所有。
万圣节( Halloween) 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夜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 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Treat or Trick”的游戏就要开始了。
2.家人与团体意识培养
西方人最重视的圣诞节里最有趣的活动要数“报佳音”,象征天使在伯利恒郊外向牧羊人报告基督降生的喜讯。深夜来临,教堂里的唱诗班挨家挨户地来到教徒家门前齐声唱起圣诞颂歌。于是这家人便走出来加入合唱。唱罢,主人把大家邀入屋中,以茶点招待。说笑一番后,唱诗班再到别人家去唱,主人一家也往往随同前去,“报佳音”的队伍愈来愈大,他们一家家地唱,欢乐的气氛有增无减,常常持续到天明。
3.竞争与技巧的培养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 bobbing for apples) 。游戏时, 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感恩节宴会( Thanksgiving Feast) 后的传统游戏“南瓜赛跑”是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胜。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4.动手能力的培养
万圣节的“杰克灯”( Jack - O - Lantern) 的样子十分可爱,孩子们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装饰圣诞树( Christmas Tree) 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或买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一家人亲手在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三、结语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篇3
关键词:西方节日;传统节日;冲击;原因;态度
我国历史发展悠久,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漫长的。在古代,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常常进行祭祀活动,长期如此,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节日以祈福为目的,以吃喝为主题,这也凸显了我国人民的长期溯源就是衣食富足,健康长寿。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封建社会漫长,传统节日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不免打上了封建性、等级性的烙印。例如春节、中秋、元宵等,我国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以长辈为中心,以吃喝为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迅速传入我国并被国人所接受。在这当中青年人占大多数,青年人更向往追求自由,西方文化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而且西方人一直都非常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节日往往以宗教故事为主题,以追求自由快乐为目的。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都是以群体参与为主,以娱乐欢畅为主要形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非常能够宣泄个体的情感。因此,这种方式,更能够迎合当前青年人崇尚自由的愿望。而就是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渐渐的被大家所淡忘,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包峰说:“现在很多人也非常想过传统节日,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活泼一些,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地参与,同时让民众也有更丰富多彩的参与方式,这样才能使这些传统节日焕发新的青春。”节日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娱乐而已。娱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之一,但它不是精神生活的唯一需求。
一、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
外来节日,这一现象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比如说中国的节日在西方也是“洋节”,反映了外来节日对于本土节日的对应关系,这里只是以它来特指当前中国社会的外来节日。主要的西方节日有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过圣诞节时的圣诞树、圣诞老人;情人节火红的玫瑰、巧克力,这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而传统节日是指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数不胜数,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主要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过去,过节是很能让人向往、憧憬的,如划龙舟、放鞭炮、敲大鼓、舞狮子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们生活元素的改变,这种过节的幸福感逐渐消失。大众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而国外的节日却在慢慢融入中国社会,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等,外来节日被追捧得炙手可热。
二、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因
1.中西文化的交流
我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随着外企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相应增多,遇上其本国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多了,海归们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归国后仍然保留西方的节日习俗也无可厚非。而就是在这些文化的相互交流当中,才使得西方节日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超过我国对自己国家传统节日的热忱,从而导致大家对传统节日的观念越来越淡,西方节日却越来越红火。
2.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
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欢迎,这与我国的教育和媒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从教育方面来说,教育在将青少年更多地推向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的英语教育,孩子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对西方的文化、节日都很熟悉,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相反的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却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广大传媒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会经常看到到这种现象,就是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来临的时候,众多的报纸、电视节目都以这个为主题,这无形中起到了宣传西方节日的作用。特别是国外影视作品的大量引入,更是让西方的文化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商业炒作、物质利益的驱动
广大商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节日的重要之处是带给大众欢乐,家人、朋友在一起享受幸福的时光总是离不开商品的。而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刺激,为节日增添色彩。他们大都看准了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追求西方节日的商机,在西方节日来临时,以多种形式兜售节日用品,或是开展主题庆祝活动,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反而在我国传统节日面前,他们表现得要冷静得多。每到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商家会借各种概念进行市场的宣传和运作,各种相应的产品相应产生,从万圣节的假面具热销到圣诞节市场的火爆,借助西方节日发财,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市场运作。而这些大都被国人买账。
4.西方节日自身的优势
西方节日之所以比较受欢迎,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很大原因是由于西方节日注重情感交流,形式丰富多彩、欢快,在节日中能感受一种全新新的文化氛围。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过节的方式在当代社会里显得比较含蓄、沉闷且缺乏浪漫气息。在满足温饱需求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潜意识的个人主义的大众文化,在宽松的政治背景下蔓延和扩展开来。西方人追求平等、自由、享受的生活方式受到现代大众的欢迎。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更多的表现为家族式,节日大多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三、理性的态度面对西方节日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早已缓慢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会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也是不错的,我们要一理性的态度看待西方节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现代各个民族文化毕竟是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
在崇尚西方节日、热热闹闹的过节的同时,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由来已久,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的。例如春节,它是我国长久以来每年最重大、最热闹的节日,也是全国很多民族都共同庆祝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放鞭炮以及包饺子等各种春节吃食,都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无限祝福。再比如清明节,它是由我国的祭祀传统演变而来的,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去扫墓祭祀,以表达对于祖先的怀念和追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各地对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致都包括祭祀、踏青、扫墓、放风筝等形式。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承载着我国宝贵的民族精神,是不容许我们丢弃的。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它们都各有起自身特殊文化内涵,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我们要客观看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节日文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推陈出新,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拒绝西方节日,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西方节日的“入侵”,我们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我们要要重新认识和建设中国传统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们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J].长江大学 学报,2005,(6)
[2] 冯小娟,杨足.从喜庆节日的变化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民 俗的影响[J].高等教育,2006,(1)
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 篇4
讲话人:王子敬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回溯传统,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意味着纪念活动,或团圆、或庆祝、或祭祀,春节之后依次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阳历节日一般是纪念日,如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近些年,诸如圣诞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众多的“洋节日”在中国都市大行其道,我们也在慢慢地失去属于自己的文化。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又一年的漠视中被淡化了,而对西方节日却大肆炒作,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从小就受到这样的熏陶,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还会记得多少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例如,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家团圆,和谐美满;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赏明月,吃月饼,话别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全面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如何正确对待西方节日 篇5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新奇有趣的西方节日,吸引人们的眼球。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异彩纷呈,不一而足。更看见不少国人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纷纷过起了洋节。
我们中学生该怎样正确看待西方节日呢?
一: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西方文化也快速渗透到了我们国家,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好事。
二:理解节日的内涵,借鉴西方文化。记得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这应该作为我们对待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
我们既不盲目崇拜,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我们“悉听尊便”,了解即可。对
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可以借机发扬民族传统,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尊重西方节日,更要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老老少少,团团圆圆,走亲访友,互致祝福;清明节,踏青、扫墓、缅怀祖先、寄托哀思;中秋节,赏菊花、吃月饼、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喜不自胜!••••••。
西方节日圣诞节作文 篇6
大家都知道圣诞节吧!它是西方国家的节日,可以跟我们的.春节相提并论,圣诞节前夕就是平安夜,相当于我国的除夕夜。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为了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平安夜的时候,我许下了一个愿望:既然我超级拉姆的米米卡号能编对,获得一个超级拉姆,那我赛尔号能不能把能NONO的米米卡号编对,获得一个超能NONO,去外?望仓领取10米币,100赛尔金豆呢?我对墙说道。
也许,我的愿望被妈妈听到了,明天一大早,就有一棵妈妈买的圣诞树,就是它――圣诞树在背后带着欢快和祝愿一直默默无闻地祝福我。它好像在说:小主人,你一定会成功的。我打开电脑,找到赛尔号,一打上3571049,没想到,真得成功了!圣诞树的脸上好像露出了欢快的笑容!
解读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篇7
1 中西方节日的来源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 农耕文化一直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代, 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 90%以上的人们务农, 下至平民百姓, 上至皇室高官, 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 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有限, 生产技术落后, 科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滞后, 气候成了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因素, 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多以农事节气为主, 为祈求得到上天的庇护, 期望来年能有个好收成。
而在西方国家, 由于长期受基督教耶稣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信奉基督教, 相信耶稣一直在他们身边。宗教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纪念耶稣诞生的圣诞节, 纪念耶稣复活的复活节, 以及星期六和星期日的安息日和主日。
2 中西方节日的着装差异
在中国, 由于人们的性格比较严谨内敛, 在穿着打扮方面都会比较注重穿着是否得体, 是否符合节日的气氛和场合, 不能过于突兀, 与节日气氛不符。中国人比较热衷于红色, 认为红色富有生命力, 寓意吉祥如意、忠勇正义、家族事业兴旺发达。每逢春节, 大家都喜欢贴红色对联, 挂红灯笼, 到处都是一片火红, 热闹非凡;新娘出嫁也都喜着红色, 希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而白色是大家非常忌讳的颜色, 它象征着枯竭、死亡, 是没有生命力的表现, 是凶兆。人们只有在葬礼上才会穿白色孝服, 戴一些特定的白色饰物以表对死者的哀悼和敬意。
相反, 在西方国家, 人们比较注重个体本位论, 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 追求个性化。所以在节日里, 大家的着装更多以自我喜好为主, 大胆奔放、彰显个性、时髦前卫。在颜色方面, 西方和中国也俨然不同, 西方民众认为红色是火与血的代名词, 象征着残暴、杀戮、流血。而白色对他们而言是纯洁美好, 幸福快乐, 如西方的新娘穿着白色婚纱结婚, 他们崇尚白色, 热爱白色, 这不仅表现在穿衣方面, 在生活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颜色。
3 中西方节日的饮食差异
在中国, 由于长时间处于生产力低下的水平, 人们饱受饥饿之苦, 所以本民族在传统节日里, 非常注重饮食, 有句老话如是说, “民以食为天”。在节日上, 大家都会精心烹制各种美食, 不仅注重食物的种类齐全, 更加注重色、香、味俱全。每逢佳节, 整个家族或者每个大家庭欢聚一堂, 其乐融融, 尽享节日美食。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大家不再为温饱而四处奔波忙碌, 更多地注重饮食的色、香、味, 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都是平日里难得一尝的美食, 只有在节日里, 才会将这些美味佳肴一起搬上桌, 全家齐享, 十分隆重。在位次方面,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直影响至今, 节日饭桌的位次非常讲究, 严格按照中国传统的尊卑长幼顺序而坐。面门居中为主位, 其对面为第二主位, 宾客以右为上座, 餐桌用以圆桌, 意为团团圆圆, 共享美食。在席间, 大家互相敬酒, 互相夹菜, 无一不体现了大家之间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中国的节日饮食更多体现了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思想。
在西方国家的节日饮宴上, 食品尽管也很重要, 但具体分析来看, 食物只是节日欢聚的一个大陪衬,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西方饮宴的核心在于通过与客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建立友谊, 达到交际的目的。就食物方面而言, 西方国家人们认为菜肴的根本作用就是充饥, 他们的食物多以大块肉或者硬菜为主, 更多地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快捷便利。在西方, 越来越流行的自助餐也逐渐取代了节日里的传统饮食, 主人将所有食物都陈列出来, 大家根据喜好各取所需, 不会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从而更有利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更加满足社交的需要, 充分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个性与自我的尊重。如果是自助餐就不会拘泥于位次问题, 大家随自己喜好坐, 但是如果是比较正式的晚宴, 对于位次还是相当考究的。男主人坐主位, 女主人坐其对面, 男主人右手是第一重要客人的夫人, 左手是第二重要客人的夫人, 女主人的两边分别是第一和第二男客人。在餐桌上, 大家不会相互加菜或取菜, 一切都随个人意愿, 充分体现了西方国家人民的个体本位论, 根据自己的喜好, 崇尚自我、尊重自我。
4 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在中国, 首先由于我们的节日来源于农事节气, 所以我们的传统佳节以农历, 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为准。如我们的春节是农历一月一日。其次, 在我国, 大家更加注重家庭亲友之间的关系, 多以家族内部庆祝为主, 在节日之际, 大家都会带着老婆孩子回父母家, 围坐在一起, 准备食物, 拉拉家常, 打打牌, 看看联欢晚会, 吃年夜饭, 一起守岁。当然有许多老人还会祭拜自己的祖先和众多的“神仙”来保佑自家子孙的平安。最后, 在这一天, 中国人的节日习俗多以吃喝为主题, 人们非常注重饮食, 想要通过饮食来获得健康的身体, 以求长命百岁。如春节, 我们的传统饮食就有几十种, 并且各个地区不尽相同。节日那一天, 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味, 在大家吃过正餐之后, 还有许多的零食以供大家在闲暇娱乐之时享用。
而在西方, 首先他们的传统节日以阳历为准。如新年, 也称“元旦”, 是阳历一月一日。其次大家更加尊重个人的自由, 在庆祝节日时, 大家也更加奔放。如在许多非常重大的节日里, 人们会举行大型party, 不只是自己家里的人来庆祝, 亲戚、朋友、同一个社区的邻居甚至是陌生人都可以来参加。如在圣诞节这一天, 所有的孩子都会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在西方, 大家信奉耶稣, 在佳节之际, 大家会相聚一起举行一些宗教仪式或者活动, 唱颂歌, 传报佳音。最后, 在节日这天, 大家享用美食更多的是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 在享受美食的同时, 会更多地享受与大家的互动, 更加在意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随着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研究中西方国家节日文化差异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从节日的起源、着装、饮食以及庆祝方式几个方面,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的节日文化, 克服文化差异,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促进中西方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参考文献
[1]郭贵丽, 张立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M].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8) .
[2]耿卫忠.西方传统节日与文化[M].书海出版社, 2008 (3) .
[3]万媛媛.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对比研究[M].青春岁月, 2012 (13) .
传统节日不仅与吃有关 篇8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和载体,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几年前,韩国将“端午节”申报为韩国的传统节日,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07年12月,国务院增加清明、端午及中秋3个传统节日为公众假日,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
欢乐、祥和的中国传统节日,大多伴有丰富的文艺娱乐活动——端午时节,锣鼓喧天,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元宵佳节,皓月当空,龙狮共舞,赏灯猜谜;清明时节,万木披绿,踏青寻迹,祭慰先人;中秋重阳,云淡风轻,登高赏菊,赏月行令。这些活动健康、高雅,意蕴丰富,既反映了独有的民族特色,又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些都应该在当今社会大力推广。
节日不能成为“吃”节,更应发掘它的文化内涵。用形式丰富的纪念活动来突出它的内涵,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端午节可以借助屈原的故事弘扬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可以重温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和通过赏月调节身心、增进亲情;重阳节可以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登高健身的风尚;春节可以利用“拜年”的形式探亲访友、加深亲情和友谊,等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体现了一定的伦理、道德、信仰。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应该是一种比较高效、比较容易为社会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方式。共享天伦之乐,形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最盼望的就是与家人平安团聚、欢度节日。在庆祝节日时,要突出亲情和道德主题,使传统节日成为凝结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最佳时机,成为维系人们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
我国的传统节日就像是一剂强力的粘合剂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到了节日,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会遥想起祖国,深深地眷恋着祖国,这种人间真情的传承,正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刻魅力所在。如果这种亲情的传递得以弘扬,就能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
西方节日万圣节服装制作 篇9
万圣节服装制作――稻草人
准备材料:
2双婴儿袜子 纤维填塞物 黑色的羽毛 针和线或者织物胶水
黄色画图用纸 塑胶眼睛 黄色清洁管
米色、黄色和棕色工艺泡沫纸片各一张
帆布或草帽 大块的印花织物补丁 牛仔背带裤 安全别针
黄色高领毛衣 条纹袜子 格仔衬衫 工作手套
劳动鞋 正方形的自粘贴魔术胶
操作步骤:
1、乌鸦的制作:将纤维填充物慢慢填满黑色的婴儿袜子,用针、线或织物胶密封,并将黄色的清洁管和黑色羽毛分别固定在乌鸦上。
2、乌鸦嘴的制作:用剪刀在黄色图画纸上剪出乌鸦的嘴型,用针、线或织物胶将嘴和塑胶眼睛分别固定好。
3、稻草帽的制作:用剪刀分别剪出3毫米宽、3厘米长的图画纸条,作为“稻草”,然后均匀地黏贴在草帽和衣服上。
4、衣服的制作:在黏贴好纸条稻草的牛仔背带裤上贴上大块的印花织物补丁。
5、穿上高领毛衣和格仔衬衫,然后穿上牛仔背带裤,带上工作手套,穿上条形袜子和劳动鞋,最后将乌鸦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即可完成。
万圣节服装:胡萝卜
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小朋友非常讨厌蔬菜和水果这些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往往偏向与对身体无益的油炸、高糖类等食品。在万圣节给小朋友们制作一件可爱的胡萝卜服饰或许会让你的小朋友慢慢开始爱上有益的蔬菜。
准备材料:
模版 橙色和绿色的毛毡 小孩围裙 封口胶 黑色书签
奶嘴 头带 丝带 烟斗通条 成人尺寸的袜子
操作步骤:
1、按照你小孩的身高将橙色的毛毡切成一个胡萝卜的形状,细心修剪一下胡萝卜的顶部以适合小孩围裙的尺寸,修剪合适之后用封口胶将小孩围裙的背面黏贴在花萝卜形状毛毡顶部,并在毛毡的背后贴上黑色的标签。
2、将模版打印出来,在绿色的毛毡上剪切出模版的形状,并加上烟斗通条就完成了胡萝卜的叶子。
3、让你的孩子穿上做好的胡萝卜衣服,用成人尺寸的袜子保护好脚踝,系上奶嘴和头带就完成了。
万圣节的象征物
万圣节的由来和简介
万圣节祝福短信集锦
关于西方万圣节是什么节日解析 篇10
第一种说法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最普遍的认为,那是源于基万圣起源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凯尔特人。凯尔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凯尔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是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第二种说法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HALLOWS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第三种说法
凯尔特人(Celtic)相信太阳神帮助他们种植农作物。但是,每年太阳神都会被一个名叫Samhain的邪恶力量攻击并被囚禁六个月。Samhain,还有两个称号,分别是“LordofDead(死亡领主)”及“PrinceofDarkness(暗黑王子)”,他带着寒冷以及黑暗的冬天来到凯尔特人的土地。凯尔特人非常害怕10月31日的夜晚,因为他们觉得这晚,有一堆邪恶灵魂潜伏在任何地方。他们在家生起火来让那些邪恶灵魂离开他们的家(上一个没有翻译的段落有一句是说火焰可以把鬼魂吓走的。)他们相信是Samhain把死人叫出来的,他们还相信Samhain会把死人变为其他东西,好像猫。凯尔特人会装着可怕的伪装来把那群邪恶灵魂赶走。(这就是万圣节的原型)后罗马占领了凯尔特人的土地,把罗马的节日和凯尔特人10月31日的Samhain祭典合在一起,就成了现在的万圣节。
万圣节是几月几日
2020万圣节是:11月01日 星期日。
节日与形式感 篇11
渲染圣诞气氛的“形式感”通常有流光溢彩的节日橱窗、拐棍糖、香槟、姜饼以及大减价,但对我来说,在灰蒙蒙的冬日里,那种雪后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的圣诞树的味道最为迷人。
它们就像是从乡间远道而来的客人,张望着这个热闹的都市。陪伴它们一同前来的还有那些来自俄勒冈州、威斯康辛州、蒙大拿州或其他什么地方的种植者,他们热情、爽朗,从不吝惜自己的问候和笑容,和这个城市里从来都闷头走路的纽约客们明显不同。
整整一个月内,有这样的一群人散落在大街小巷,就像旧日时光里那些亲切唠叨的老邻居,不时地投递些温暖。
Marco就是一个天使一样的种植者。
“早上好!”出门遇见的时候,他总会这样跟我说,声音清脆而响亮。
我对圣诞树的知识大多来自于这个有着蓝色眼睛留着一点胡须的年轻人,他所在的北卡罗来纳州杰弗逊山顶的种植园里,有1500个像他这样的种植者,今年能收获近5万棵圣诞树,而在这个国家中,还有几亿棵圣诞树处于生长期。
他说这是一年中最温馨美妙的时刻,经历了四季劳作,他可以和女朋友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个城市过上一个月,那实在是一门“销售快乐”的生意。不过这些年由于经济不好,人们已经越来越喜欢小树了,他们也相应调整了自己的产品。我的公寓太小,否则我很想搬一株绿葱葱的“快乐”装点一下。报纸上写,有九成美国家庭依然会在家里立起圣诞树,而它们的确可以令心情变好。
其实我并不喜欢节日,那种奔波和拥挤的人群往往令人无措,还会打乱之前的生活节奏。但来到纽约之后,我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提醒着它们的存在,最重要的是,无论你认为它过于商业还是世俗,这种形式感有时的确讨人喜欢—奇形怪状的南瓜宣告着万圣节的降临,火鸡通常会在感恩节之前就销售一空,圣诞季则是联合广场上不间断的节日市集。
人们常说美国文化太过强大,几乎无孔不入,节日就是最大的象征,并不存在万圣节和感恩节的欧洲人,如今也喜欢在那天花上心思换套装束装神弄鬼,或是凑热闹吃上一顿火鸡大餐。
有一天接受了一个德国电台的访问,对方想做一期非基督教国家如何过节的故事,请我讲讲中国人怎么过圣诞节。虽然中国也有几千万甚至更多的基督徒,但对多数人来讲,过节这件事显然和宗教无关,更多是从忙碌之中暂时解脱或者寻个与朋友相聚的理由,圣诞还可能是一年当中最大的购物日。到后来我在电话中说起,圣诞期间,无论中餐馆还是西餐厅,服务员人人都会戴着一顶圣诞帽时,另一端的电台主播竟然笑出了声,我猜想当时他脑中一定浮现出一幅略显滑稽的情景。
朋友来美国探望我,说起自己在北京上幼教班的孩子,学校里几乎逢西方节必过,课上老师讲的也都是和他们并不贴近的“西方传统文化”。
“形式感就是传统,有时候想想,我无法想象长大后他对自己的节日和文化毫无了解。”她决定今年农历新年一定要大办一场,虽然我不知道她会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形式感”,年夜饭肯定是有的,或许还有春联、爆竹、北方人的饺子或南方人的年糕、腊味,但我隐约可以感受到,最终完胜的可能还是iPad,它最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 篇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然而, 文化差异却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很大障碍, 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是人类长期社会活动中不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反映人们的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毋庸置疑, 传统节日属于文化范畴。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等。每一种传统节日都有其历史渊源, 下面主要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对比中西方在情感表达、价值信念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一) 春节
春节也称“过年”,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古老传统节日, 也是中国人独有的节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 春节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庆贺这个节日,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养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有许多流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 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临近春节, 人们采办年货, 除夕时, 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贴年画、春联, 迎接新一年的来临。人们吃年糕、水饺及各种丰盛的饭菜, 张灯结彩, 燃放鞭炮, 并互相祝福。
(二) 圣诞节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 ”的缩写 , 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 人们把它当做耶稣的诞辰来庆祝, 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 世界上所有的基督教会都要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1]。交换礼物、寄圣诞卡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在西方国家, 圣诞节还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人们通常在家里摆放一棵圣诞树, 树上装饰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等, 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在其他国家, 孩子们把空鞋放到户外, 以便圣诞老人可以在圣诞前夜 (或圣尼古拉斯日12月5日)赠送礼物。赠送礼物不但指圣诞老人, 家庭成员和朋友也要互相给予礼物, 如圣诞树、圣诞火腿、圣诞柴、冬青、槲寄生等。
二、传统节日背后情感表达、价值信念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一) 情感表达
不同国家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对比春节和圣诞节的来源及习俗差异, 我们发现中西方人们在表达自己情感时习惯使用不同方式。中国人比较含蓄, 通常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使用委婉的方式, 这和西方人直接表露感情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例如, 过节时, 人们都会送礼物, 然而中西方人们接受礼物之后的反应却截然不同。中国人比较间接、含蓄, 在接受礼物时总会先否定、推脱, 最后迫不得已接受礼物。收下礼物之后, 不会直接在送礼人面前打开, 而是等他离开后才打开。总之, 中国人爱绕圈子, 而且沉得住气。反之, 西方人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得很直接, 当着送礼人的面直接打开, 表示感谢和激动。
中国人的表达往往有意会性, 如有些文章或人们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个人意会, 即所谓的此处无声胜有声;而西方人的表达则带有直观性。
(二) 价值信念
1.群体意识和个人主义
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 认为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之中, 因而往往重视社会价值, 否定个人的自我主体性[3]。在中国, 过节就是全家人团圆的日子, 中国春节的各种活动和习俗都体现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思想。
在西方文化中, 个人是社会的中心, 追求个人利益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因此, 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们主张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 主张个人具有尽全力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 他们重竞争, 崇拜个人奋斗[3]。西方人的平等意识、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 人人都尊重自己, 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自己只对自己负责,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2.宗教信仰
中西方在宗教方面差异很大, 这在中西方传统节日里也有所体现。在中国, 人们庆祝春节, 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并进行祭祀, 祈求保佑和祝福。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敬神, 但这个神不是固定的, 例如, 土地神、灶神等。在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里, 他们并不信奉上帝, 只是将对神的敬拜作为春节的一种习俗。
与此相反, 西方人多数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 一个人一旦出生, 上帝就赋予其做人的基本权利, 即天赋人权。西方人心中只有一个上帝, 那就是耶稣。在西方人的内心世界里, 耶稣始终在他们身边保护他们[2]。我们对比圣诞节的习俗就可以很明显地发现, 圣诞节的所有活动都与耶稣有关。
三、结语
春节和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代表, 充分反映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春节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体现中国人辞旧迎新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当今国际化社会中, 春节已经超越了国界, 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国人都庆祝这一节日, 这不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而且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作为西方世界最重要的节日, 圣诞节不仅传达西方的宗教文化, 而且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中西方节日习俗的对比, 我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怕, 不断发扬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韩丽娟.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习俗比较.上海:上海外文出版社, 2006.22.
[2]汪春英.春节和圣诞节的文化内涵.阜阳:阜阳出版社, 2004.118.
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 篇13
圣诞节的手抄报如下:
关于圣诞节的作文:
关于圣诞节的作文一:
前几天,就是众所周知的西方盛大节日之一——圣诞节。这个节是纪念耶稣的诞生。还表达了信的人们对神的美好祝愿。这原本是西方节日,可这几年也不知怎么的,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还是崇洋媚外,中国也流行起了过圣诞节。
这不,周五第一节课下课,同学们都拿出自己用金钱和汗水包的平安果,互相交换,来乞求新年的平安。看着那一个个“花花绿绿”,“万紫千红”的苹果。这就是一个用友情包的苹果,一个个平安果表示着同学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和根深蒂固的友谊。“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虽然这仅仅只是一个个苹果,但它代表了朋友们的深情厚谊。
回家的路上,一家家商店的橱窗上都挂着圣诞老人的头像,有的还在门口挂上了圣诞树,似乎圣诞节也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虽然圣诞老人只是一个西方童话,可是我还是相信圣诞老人一定存在的,因为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这不晚上圣诞老人就来到我家了。晚上我特意找来了一个新袜子,把我屋门大大的敞开着,等待着圣诞老人的“大驾光临”。我一直等到12点,上下眼皮都打架了,可还不见圣诞老人的“驾到”,我便睡了,在睡梦中,我也看到了圣诞老人的模样,白白的大胡子,一身红袍,被一个大背带,向我挥手,我立刻跑了过去。“咣”我脑袋一下撞到墙了,我马上醒了过来,只见我的袜子里没有礼物,却留着一张纸条:
孩子你好:
我给你送来了礼物,我想你一定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祝你圣诞节快乐。明年的今天我还会过来的。礼物太多了,你的袜子太小了,就给你放地下了。
圣诞老人
我一看地下,顿时喜出望外,心花怒放,欢乐地感觉袭遍全身:地下放着一大堆delicious的food,有脆脆肠、沙琪玛、巧克力、娃哈哈……激动的心情已经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急忙跑到床边,向外面看,外面已经飘起了鹅毛大雪,似乎天也在为圣诞老人送行。看着地上那一个个足迹,怎么看都像麋鹿的脚印!
关于圣诞节的作文二:
圣诞节虽然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但却成了我们最开心、最快乐的节日。
那天,没有下着雪,而是晴空万里,树是那么挺拔,像是一个威武的士兵,保护着这座城市。花儿、草儿围成了一个大红心,互相簇拥着,装扮着我们美好的童年。
我和几个小伙伴约在一起,准备去主城区玩耍。啊!主城区就是有过节的气息,一排一排的小树披着五颜六色的灯带,闪闪发光。到商店门口橱柜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圣诞树,树上挂满了礼物有靴子、星星、洋娃娃······看得我眼花缭乱。去了好多地方,当然不能亏待了肚子。突然,我看了看前面,一下子瞧见了牛排店,“看!牛排店在那呢!”我的话音未落一张张脸齐刷刷的盯向那里,仿佛在肯定我的话。于是,我们快马加鞭地跑了过去,走入大厅。刚走进去,我们就迫不及待的找到了位置,坐在上面看着那菜单上五花八门的食品。菜上来了,一落地,我们的叉子“嗖”的一声提上来,旋即一下子叉入了牛排中。吃着吃着,江畔宇突然拿西瓜皮扔我,正中我的额头。这下我怒了,三下五除二地就拿了几个水果“反攻”,其他人看着好玩,也来凑热闹,把水果扔得“满天飞”。出来后,一个个脏兮兮的。
这时,我们听见商贩在叫卖“雪花”,过圣诞节,怎么能没有“雪花”呢?我们一口气买了八十几瓶,拿着这沉重的袋子,我暗衬:又可以打干一场了。但袋子实在太重了,走到天奇广场时,我们一个个腰酸背痛的,瘫坐在地上揉来揉去。好了后,石俊杰用粗大的嗓音说:“一人十二瓶,不许抢!”说完,他给我们分发了相应数量的“雪花”,开始战斗。我们分成两队,我和石俊杰、陈意豪是一队。我们互相追逐、喷射,那“雪花”就像一团绒毛,弥天盖地地撒了下来,绑在我们的身上。在我们中间,江畔宇最贼,我正要跑过去的时候,他突然转个弯,拿出“雪花”就来喷我,吧我喷得像个小雪人,而他呢?一点都没被喷到,好狡猾。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就回家了,但我还沉浸在刚才的“水果”、“雪花”大战中。这个圣诞节真有趣。
【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推荐阅读:
西方传统节日07-17
传统节日西方文化10-13
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06-14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07-17
感恩节与中国传统节日08-26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08-20
西方节日09-21
中西方节日比较11-26
引进西方节日辩论材料12-06
中西方节日饮食比较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