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西方节日辩论材料
引进西方节日辩论材料 篇1
材料
中国人重视外国节日多于传统节日
还有一个 反方可能会说大部分外国节日是宗教节日
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萃、民族灵魂的外现。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节日文化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反映了民众的文化情趣和文化情感。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节日文化借助自身强势对相对弱势文化的冲击,从而使弱势文化在压力下进行文化的融合。文化全球化也就是全球文化大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某些强势文化势必会给相对弱势的文化带来冲击,产生影响,甚至改造、异化弱势文化。西方文化背后的强大经济实力为文化的扩展奠定了强大的外向力与吸引力。西方节日文化内涵具有的文化普同性。文化的普同性是指对所有文化来说都普遍存在的文化特征和行为。
节日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承传中对自我文化的表现形式,必然在某个方面与人们的精 神达成一致。西方节日重视情感交流,潜意识下的享乐主义和大众文化,满足了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精神追求。一般而言,与中国人注重血缘性、群体性、物质性的欢娱诉求相反,西方的传统节日除了注重精神的升华外,也注重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人之间的情感诉求,这些都很容易为任何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使得西方的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
而西方节日文化一般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在圣诞节,大家会互赠礼物、开圣诞晚会 : 在情人节,会向倾慕的人表达自己的爱意,营造浪漫的气氛,与以往相对具有严肃、古板气氛的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参加这些新奇、好玩的西方节日活动,能令年轻人感到愉快轻松。西方文化中对“人性”、“自然”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类文明的美好一面,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同样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播 , 中国人热捧西方节日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压力增大,需要各种各样的节假日来对生活进行调整。然而,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节日在月份的分布上呈现不均衡性。在公历十一、十二月这两个月内,我国除了冬至节就没有其它重大的节日,然而这一段时间是西方传统节日比较集中的日子,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这些是西方节日中比较火的节日。传统节日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合理,在客观上给国人追捧西方节日提供了空间,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方节日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在节日文化中也较为明显。西方节日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被中国民众所喜欢、接受,并转化为对节日活动的热捧,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碰撞与冲突、融合与吸收是相当突出的。中西方节日文化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国人通过庆祝西方节日可以促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而且在节日庆祝活动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体验,活跃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西方节日文化强调凸显个人的价值,追求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重视个体、张扬个性,在某种层面推动国人对平等、自由的价值观的追求,促进个体的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以来,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走进大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兴奋不已,并把这些西方节日当作释放压力、追求刺激、标榜前卫的狂欢节。
把西方节日看作对我国传统节日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吸收、融合西方节日中热闹和谐趣、注重交流和人文关爱的成分,培养大学生具有睁眼看世界的能力和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性格。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宗教性、生产性及生活性三大类型,其节日文化也具有多元性。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节日文化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这是因为西方节日(如情人节、狂欢节等)内涵单一,使人们容易接受并且可以被填充进不同的、新的异质文化的内容。
大学生喜欢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西方节日部分地弥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不足,部分大学生开始青睐西方节日。
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节日文化,还是西方节日文化,都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文化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种需求,近年来陆续举行了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韩文化年等活动。
近年来,西方节日在青年群体中日益流行,特别是在大学校园,各种各样的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和重视。在很多大学校园里,真正让人感觉到有过节气氛的往往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恰恰是某些西方节日,譬如圣诞节和情人节。
大学生之所以愿意过西方节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与东方传统节日的严肃相比起来,西方节日显得更加轻松有趣。温馨的圣诞节、浪漫的情人节和疯狂的万圣节都在很大程度上调剂了大学生们平时单调的学习生活,也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和刺激的心理特点。相比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则显得较为严肃,不能使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访谈中有同学认为“每个西方节日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般过西方节日能够让人感觉到轻松愉快,好朋友在一起聚一聚,玩一玩,比过年走亲戚来得更加有意思,再说周围的同学都过你一个人不过的话会显得很不合群,很难融入到大伙之中。”这表明同辈群体的模仿效应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过西方节日是一种洋气、潇洒的行为,因此热衷于过西方节日。
高消费行为---带动消费,刺激经济
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推崇也与中西节日本身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节日主要起源于节气、庆贺、祭祀等活动, 而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许多年轻人偏爱西方节日往往不是由于其文化内涵, 而是想让平淡的生活多一点乐趣,或是想借机向自己爱慕尊敬的人表达一点心意, 至于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有什么文化内涵, 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那么,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相比 ,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什么优势呢 ? 先看圣诞节与春节的差别。圣诞节时, 人们可以准备圣诞贺卡、圣诞老人、圣诞树等 ,然后开个圣诞晚会,既花费不大 ,又玩得开心。而春节期间呢,城里的人往往会关在家里看电视,或去亲戚家串个门 ,农村的人则忙着走亲戚 , 互相请客 ,拜年。总之,人们一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聚在一起, 并没有一种因文化根源相同而形成的民族融合气氛 ,加上花费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较多 , 以至于很多人感叹宁愿没有春节。再看情人节与七夕节。中国人比较含蓄 , 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现在的年轻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保守 ,而是趋于大胆直接 ,加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方情人节用鲜花、巧克力等向喜欢的人表达爱意的方式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 所以备受他们的青睐。而七夕节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 结局又让很多年轻人忌讳, 因此庆祝的人少之又少。其它的节日气氛的差别,如万圣节的热闹与盂兰节的冷清等 ,大概也与它们的庆祝形式有一定的关系。
西方节日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得到人们的欢迎和认同。无论是圣诞节还是愚人节,洋节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西方节日中,圣诞节带给我们狂欢快乐,情人节带给我们浪漫温馨,愚人节带给我们幽默诙谐。它们所包含的个人快乐主义与我国传统节日所宣扬的家庭幸福感完全不同,它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休闲,这对于追求新鲜感喜欢模仿的年轻人而言着实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所以我国传统节日可以汲取西方节日带给人们欢乐和自由解放的合理成分,努力将传统节日打造成适应社会发展、娱乐人们身心的健康节日和优秀文化。
首先,西方节日大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之上,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宣扬无神论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的世界观,尤其是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西方节日中的耶稣、上帝等这些宗教无形中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其次西方节日往往带来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潮流,这直接关系到国民的价值观,因此需要进 行正确的引导,认识到西方节日的长处与不足,对其有个正确的态度,可以娱乐,但 要拒绝西方文化中消极方面的渗透。
首先,非常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辩论,但我还是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在刚才的辩论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第一,对方辩友认为中国人没有西方的文化背景、宗教背景、生活习惯,引入西方节日只会流于形式,就没有意义,也就不存在必要性。对此我方认为,首先,正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我们才需要去了解对方,因为有差异就拒绝沟通,那又何谈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呢。了解西方节日的形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意义,因为我们暂时还不够了解西方节日的背景而拒绝引入西方节日,是因噎废食的表现。再者,举个例子难道对方辩友认为因为西医在中国没有文化背景那我们引进西医就没有意义吗?我想肯定不会,那么我方一辩在立论就已经指出引进西方节日有一系列的好处,而对方辩友却偏偏视而不见还在一味声称没有宗教背景而引进西方节日没有意义这无疑是在诡辩。
第二,对方辩友认为西方节日的引进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造成冲击。我在此重申,引进不是替代,引进西方节日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忽视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淡化与我国处在农耕文化在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有关,也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之我们自身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则产生了传统文化淡化的现象。所以对方辩友没有看清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和内在原因,错误的将责任归咎在西方节日上,实在是不够明智。
第三,对方辩友提到我们过西方节日只是简单的吃喝玩乐,会徒增社会压力,助长人们浮躁的心态。对此,我们想说对方提到的我们不恰当的过节方式并不只是在过西方节日的时候才出现。吃麻了味觉,喝伤了身体,却吃不饱精神,喂不出情感,这种现象在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的体现恐怕更为明显,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拒绝我们的传统节日呢?当然不是,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我们过节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消费观念,而绝不是排斥文化的融合。第四,对方辩友在辩论过程中刻意夸大了“引进”的范围,我方需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引进绝不是全盘接受,更不是设为国家法定假日。我们所谈的引进是辩证的引进,所谓辩证的引进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的引进,不卑不亢的引进,这也就会将引进西方节日所带来的弊降到最小,而将利增到最大,使之促进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如果我们连这样的引进都不认可的话,那我们如今所说的改革开放又能去向何处,而那个我们口中的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中国又能从何而来呢。
第五,对方辩友穿西装打领带,在辩论过程中也说自己并不反对文化的交融,而却偏偏反对西方节日的引进。我方一再提出,节日作为世界民俗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二者血肉相连,不可分割。文化交流需要实质的载体,否则就会沦为空谈。对方辩友任何想要硬生生的将西方节日与西方文化分开的想法都终将是徒劳的。
第六,对方辩友也知道春节时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穿戴中国红,纽约的帝国大厦会被打扮的五彩缤纷,伦敦的牛津街上大红灯笼高高挂,却对西方节日输入持反对态度。现在很多人也像你们一样对他国文化输入忧心忡忡,而对我国文化输出夸夸奇谈,这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文化自卑感。传统文化要保护,但是,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文化竞争的首要前提,就是平等与开放。把西方节日视为“异端”,关闭大门不让自由欢乐的风吹进来,这样的自闭与自卑,这样的愚昧与封建,怎么能担当祖国复兴的大任呢。文化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哪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靠守能守得住的。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外来文化、优秀的现代文化,进行文化的再创造。我们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西方节日的引进,同当今世界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有关,同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关,更同青年人吸收世界上先进文明成果的胸怀有关。未来世界不是“文明冲突”的世界,而是不同文化更加开放,取长补短,和而不同的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我们,更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博大的胸襟引进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以丰富和发展我们悠久的中华文化。
文化渗透是指某一种文化固素或者文化结构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或多个社会的转移和互动现象,圣诞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便是典型的文化渗透现象。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才会体现其价值,增强其活力,也才能得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我们原有的文化观念与体系正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不惧各种文化的挑战,正常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双向的、多元的,我们应加强各种文化的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吸取彼此的精华,提升自身文化地位。
在中西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我们必须有勇气、有信心保持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个性。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外来节日文化的冲击,也有能力应对这种冲击,关键是我们要拥有清醒的头脑、理性的认识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保持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明亮的光辉。
社会上有许多跟风现象:炒股买基金跟风、买房子跟风、选秀节目跟风,异地求学跟风、出国求学跟风,小孩上兴趣班跟风,学生上名校跟风,到商场排队买东西跟风。
【引进西方节日辩论材料】推荐阅读:
西方节日09-21
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05-18
西方传统节日07-17
传统节日西方文化10-13
中西方节日比较11-26
中西方节日饮食比较10-11
人才引进户口办理需要材料05-12
父亲节是否是西方节日08-25
天津市人才引进需提供的材料08-22
办理人才引进的条件及程序申报材料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