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

2024-07-11

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精选12篇)

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 篇1

消费文化作为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已经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诸多有利和有弊的影响, 给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对异彩纷呈的消费文化, 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效果不明显。因此, 研讨和解决消费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诸多特征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已经渗透到各个群体和社区, 高校和高校学生也深受其影响, 形成了高校消费文化和大学生消费文化。这种场域和群体的消费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相比, 既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具体说来, 高校与大学生消费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从消费观念与消费内容视角来看, 当代大学生消费意识日渐开放和多元化。这方面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见一斑。当代大学生消费对象和内容体系多种多样, 主要有日常的网络消费、购物消费、娱乐消费、社交消费、学习消费等等。消费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 彰显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能力、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 也反映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其中, 人际消费占据很大一部分, 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社会交往的个性特点[1]。

2.从消费模式和方式视角来看, 当代大学生消费传统与现代消费模式并存, 其中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这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继续在使用传统的消费方式, 比如亲自到超市购物、到歌厅唱歌跳舞等等;同时, 更加喜欢网络平台的消费方式,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网络购物等等, 而且, 网络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主流, 更加现代化和时尚化, 这些彰显了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从消费层次视角来看, 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差距日渐拉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来源有所不同, 甚至有些差距很大, 这就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 这其实是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在高校的延伸, 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

4.当代大学生消费世界呈现出享受性、非理性和异化消费等不良倾向广泛存在。这方方面主要表在过度上网消费、过度奢侈消费等等, 在消费领域展现了拼爹的发展态势。同时, 很多学生消费只凭自己的喜好, 不管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引起重视的地方。

二、当代消费文化对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与挑战

当代消费文化是大众文化体系的一种, 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 同时, 带来了更多的是挑战和影响, 诸多问题在当前消费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中不得不思考和着手解决。

1.高校德育各个环节缺乏创新。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德育工作在价值取向与理念、内容体系、模式与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 没有很好地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消费实际去规划, 使得高校德育工作严重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

2.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 彰显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公共危机的出现。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和功利主义的校园风气, 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的美丽纯洁环境和氛围。

3.高校德育教师和专业学科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急需健康引导, 这就需要高校德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可是环视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师专业知识功底还不错, 但是人文方面的素养素质确实还还非常不足, 从人文知识到人文行为等方面发展得非常不理想。

4. 高校校园消费文化及公民文化建设急需加强。社会消费文化涌入高校, 给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价值观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给高校消费文化带来太多社会上的负面成分, 使得校园消费文化场域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这表明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和公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5. 当代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本人产生了诸多影响。一方面, 当代消费文化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生活;另一方面, 也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2]。比如消费文化促使大学生道德观陷入迷失的状态、陷入平庸, 消费文化的自利性消解着大学生的责任感与道德感, 消费文化的多元异质性导致了大学生的道德与价值共识难以成型。这些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方, 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要多多关怀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提升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的路径

消费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及其德育工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要求。鉴于此, 高校应该主动应对, 积极思考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观念, 树立消费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德育工作视野[3];将课堂道德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育人等模式融合一起, 形成高校德育的合力;将消费教育、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现代国民素质和品质;大力培养面向全球化和大众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力求建设多师型的高校教师队伍;注重德育文化环境建设, 加强高校消费文化建设, 以此建构起消费文化大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1.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与价值取向, 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 务必要树立一种面向学生的大众文化、手机文化和网络文化等等文化世界的教育理念, 将德育内容、目标和模式方式、评价体系等环节紧紧结合消费文化进行构思和建设。

2.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德育模式与方式, 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形成崇尚道德的勇气和践行道德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净化校园文化和校园消费文化,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适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 引领大学生健康消费, 强化学生身份认同和道德情感意识;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结合大学生消费活动, 引领大学生开展体验式教育, 科学激发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爱自重性, 全力消解消费文化的诸多异化功能, 尽可能排除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

3.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和引领消费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 推动高校德育话语系统青年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 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纳入德育内容和目标体系之中;同时, 努力挖掘消费文化体系中蕴含的积极有益资源, 将之融于德育教育之中, 不断扩大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关怀覆盖面;将现代公民教育纳入其中, 全面开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加强大学生道德勇气、道德选择批判和道德践行的能力训练,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 高校德育工作还必须要将“三观”和中国梦教育纳入其中, 用主流价值观去科学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世界, 以主流文化整合多元的文化世界,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引领作用;根据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不利影响, 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4],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升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境界和层次。

4. 建设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 要根据消费文化对教师的要求, 根据消费文化下大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特点的引导要求, 通过各种平台, 采用各种形式, 从文化、专业、现代教育技能等方面全力提升德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从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能力。

5.建设面向各种场域的大学生消费文化, 为大学生成长提供健康的文化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 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尤其是要注重高校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科学引领[5], 全力净化各种校园文化, 力争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现代文化环境。

总之, 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三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命题———那就是如何在消费文化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生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才能不断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和空间, 才能更好培养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与高校德育导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1) .

[2]杨淑萍.消费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影响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10) .

[3]邱叶.消费文化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德育路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14, (5) .

[4]杜利娜, 李包庚.后现代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 2014, (5) .

[5]杨恩泽.手机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J].学术交流, 2014, (3) .

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 篇2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开始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不断发展的中学德育工作中渗透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校的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在试图将《弟子规》的深刻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日常的德育工作的同时,产生了种种反思。

《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的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这与平日德育教育中容易引起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逆反的口头说教及处罚截然不同,它有一种“润物无声”的妙处。

一、《弟子规》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

当前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在依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面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工作却在长期忽视感恩教育。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学校提倡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今天,加强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主要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尊重和礼貌,在家尊重父母,对父母有礼貌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教育学生侍奉父母要体贴用心,要养成向父母请安、问好、报平安的习惯,居所、工作要稳定,以免父母忧虑不安,等等。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的、本能的情感,所以,感恩教育的服务对象首先指向父母最为切实可行,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就可以被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个社会。

3月,开学以来,我校开展了诵读和践行《弟子规》书法比赛活动。以此活动为契机,4月,我校又召开了“《弟子规》与《孝立人生》”讲座,为进一步践行《弟子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月,我校又举办了“读《弟子规》做儒雅人”的征文比赛。通过指导学生《弟子规》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行和需要我们摒弃的糟粕,学生普遍了解了中国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案例思考,明白了如何提高自己“孝”的道德品质,如何去孝敬父母,如何感恩身边的人,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创建和谐亲情、获得人生的成功。

二、《弟子规》加强学生尊重教育启示

《弟子规》的“出则悌”中就包含着如何尊重人的教育。“兄道友,弟道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包含着和睦相处,轻财忍忿;“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包含着长幼有序;“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长者立,幼勿坐;尊长前,声要低,进必趋,退必迟。”包含着尊重长者,等等。

《弟子规》启示我们尊重是主动的行为,不能等到别人先来尊重自己,然后才尊重别人。在学校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他人进行着互动和往来,不可能自己孤立存在。因此,培养同学们的移情能力,使他们想到自己就应该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依据人人都希望被人尊重这一普遍渴望与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让别人也像自己一样,使被尊重的需求得以满足。

我校向来重视学生的尊重教育,建立了“三线一体”的 教育网络,即“教师领导”一条线,“学生家长”一条线,“师生”一条线,讲求每条线上两要素的相互尊重以及三线间的相互尊重,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弟子规》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目前,不少学校中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偷盗欺诈等诚信缺失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失信行为不仅败坏了校风学风,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的形成,而且影响了中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学校的声誉。因此,如何帮助中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弟子规》中的“信”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包含着做人要说话算话,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能谎话骗人,胡言乱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包含着眼见为实,不信谣,不传谣;“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包含着言必行,行必果;等等。《弟子规》的诚信教育思想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要起到表率作用,这对教育学生是最为恰当的。当然对于学生我们要让他们认识到并做到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说话算数、承诺兑现,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弘扬正气、敢于同不良行为做斗争。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君子必备的道德,是交友之道,也是立国之本,和谐之本。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

四、《弟子规》加强学生爱心教育的启示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的通病。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是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重任,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弟子规》的“泛爱众”中所倡导的就是爱心教育思想。“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体现的所有的人都应该相亲相爱。“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体现的是要关爱、体谅他人,要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感受,隐恶扬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体现的是多奉献少索取,对此,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情溢校园 孝亲如家”演讲比赛,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弟子规》所阐释的爱是博大深沉的,它不是以残酷的生存竞争为目的,而是倡导伦理学的生存方式,即从关爱别人中寻找心灵的快乐。一个人只有在被别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获得最大的心灵满足。由此成为一个沐浴在幸福感中的人。

生态文化视角下的德育改进 篇3

关 键 词 生态文化;德育改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3

学校品牌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以人为载体并需要迟效评价的品牌,也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1]。多年来,广州市南国学校以顶层文化设计为依托,以创建特色学校为路径,形成了包含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在内的生态文化教育特色,初步完成了品牌学校的塑造,成为一所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的优质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认为,对于由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构成的生命共同体而言,学校只有基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作出改进,才能保障这一生命共同体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共生共荣。

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进一步深化对“共生共荣”的理解,认为它应当涵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共生共荣,师生、生生的共生共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生共荣,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共生共荣,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共生共荣。为此,学校立足生态文化教育,重构“与自然共和谐,与学校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立足全员参与,培育“自强不息,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立足提升,拓展“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并存”的办学内涵,以德育改进为方式,努力创生共生共荣的生态德育,构建向善向上的教育生态。

一、关注精神生态,促进教师成长

在南国学校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中,学生和教师都是重要的主体。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主导性群体,只有当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他们所接纳、理解并认同时,才会将其内化于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学生才能因此而获益,[2]学校也才能获得发展。

作为新时期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与自然共和谐,与学校同发展”源自校本生态文化教育特色。生态文化教育以“水润南国,绿荫校园”为基调,用“水”“绿色”表述学校文化,追求让每一个生命个体成为茂盛成长的草木,不断完美生命的价值。学校是一个整体,既需要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同心同力、互助协作。上善若水,意味着每一个南国教师都“自强不息,和衷共济”,拥有水利万物的无私和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如此,才能构建共生共荣的生态德育,润泽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为此,学校努力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力求让每一个教师在南国这一生命共同体中不断成长。“请进来”,邀请教育专家和兄弟学校同行,面向全体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德育培训和经验分享;“走出去”,组织德育队伍考察学习,增长知识和开拓视野;丰富教师的专业生活,每月开展一次班主任经验分享会,在温情与共享中提升班主任专业水平,增强班主任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组织课题研究,用科研引领教师快速成长。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自强不息,和衷共济”逐渐成为教师群体的成长信念,而“与自然共和谐,与学校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更是融入了每一个南国教师的血液。师生、生生共荣的理念不断激励着教师关怀每一个学生,用润泽生命的精神不断追求完美的教育生活。

二、完善课程生态,提升学生素养

学校生态系统既具有孕育个体生命成长的内在功能,更兼具传递文化、促进个体社会化、建立共同价值观等社会功能。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生共荣,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共生共荣,是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应有之义。为此,学校开设国学课程,用经典教育对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开设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课程,用国际视野丰富和拓展学校教育,致力于培养人文情怀与科技素养、传统美德与现代视野相融合的、动静相宜的高素质学生。

学校从经典诵读开始,定期组织诵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天河区“美文诵读大赛”,用经典文化濡染学生;设置国学经典研讨课,引领教师探讨国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了解国学课与语文课的区别与联系,提升国学课程内涵。学校以项目为载体,鼓励教师深入探索国学课程。例如,小学部由陈丹妮老师主持,利用每周三的写字课,组织全体学生诵读经典篇目。诵读内容从礼与恭敬、仁义,礼与真诚、适宜、克己、适中到礼以养德,礼致和谐,尊老爱幼;延伸至仪容端严,礼的价值等,不断深化学生对“礼”的理解。同时,选择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为基础,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主题,构建序列化的经典教育活动。

学校结合传统节日渗透经典教育,例如,教师节上,鼓励每个班级挖掘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经典、文献、诗词、故事,制作班级板报,开展主题班会课等阵地;时值中秋佳节和国庆节,学校以“吟诵经典诗词,遥思忆古情怀”为主题,召集中秋诗会,以“赏今时之月,感古人之怀”为主题,开展硬笔书法大赛;以“爱我中华,传承经典”为主题,进行国庆书画大赛。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更是经典教育的绝佳契机,学校将经典融入国旗下讲话中,让师生感悟经典的人文精神;每周一句、经典诵读比赛等也成为了学校的常态主题活动。学校希望通过丰富的经典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体验和感悟,积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其国际交往能力。学校以国际理解教育为重点,融合和平教育、环境保护、多元文化等国际热点问题,将国际视野和理念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努力提升学生应对全球化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沟通技能。

此外,学校依托天河区一流的教学水平与教育平台,引进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成立了“动感英语”“篮球”“棒球”“奇趣料理”等社团,每年举办一次“外国文化周”活动;利用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参加游学活动。由此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希望学生在未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展现更强的能力。

nlc202309081653

三、优化外部生态,深化学校发展

优化的教育生态意味着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学校共同体发展不仅需要师生、生生的共荣,更需要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共生共荣。只有将家庭和社区真正纳入学校生态教育系统,才能不断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学校以创建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垃圾分类示范基地为契机,组织师生、家长以垃圾分类活动为切入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导处统一部署,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及学科特点,将环境教育渗透在各年级学科教学中。如思想品德科组发挥课程优势,将垃圾分类整合纳入学习内容;语文科组则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行为规范童谣、宣传海报创作等;综合实践课更是深入开展了垃圾分类专题研究性学习。学校还利用环境纪念日开展了多种主题活动,如植树节,组织学生与家长到植物园植树;地球日,开展“爱护环境,保护地球”主题班会;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垃圾分类“小小监督员”走进社区和家庭,宣传介绍垃圾分类知识……用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引领师生、家长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领悟并践行“与自然共和谐,与学校同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

教育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它包括科技、艺术、体育等环境。为此,学校开设了民乐社、合唱社、舞蹈社、书画社、版画社、科技社、田径社等社团,与家长和社区紧密合作,让学生成为“绿色”“生态”的实践主体。多年来,观鸟社团多次走进珠江公园、天河公园、华南植物园等开展观鸟活动,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南国版画社的孩子们与多位艺术家面对面交流,走进美术馆,不断接触美、发现美,用绘画表达自己对生态美的理解;小领袖社团则走进更广阔的生活世界,2011年,以“珍爱生命、珍惜资源”为主题,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大熊猫基地、汶川地震博物馆参观,2012年,组织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支持环保”主题冬令营,参加香港自然保护基金会承办的保护中华白海豚活动,以及“感受韩国科技、环保、传统文化,体验韩国风情”夏令营,感受韩国的高科技及环保艺术,并与韩国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多姿多彩的活动受到了家长和社区的欢迎和赞誉,他们逐渐认同了学校提出的共生共荣理念,以更高的热情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学校对于家校合作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只有赋予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在共生共荣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积极邀请家长和社区代表走进学校,深度参与学校教育。例如,李论老师邀请家长走进主题班会课,召开办学委员会,汇报学校办学情况,征询与会者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耕耘校园生态小农场——“生长园”,体验责任、分享成长。如今,南国校园里一幅幅由师生和家长共同创作的环保围墙画,精心耕耘的小农场、生物园,见证着南国人了解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决心,更成为学校与家庭、社区共生共荣教育生态的生动注脚。

生态文化视角下的德育改进,让南国学校成为了既具有深厚典雅文化根基,又富于时代气息的优质生态乐土,形成了教师勤耕耘、学生爱学习、师生齐拼搏、家庭与社区共支持的良好局面。今后,“自强不息,和衷共济”的精神将激励着南国人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向善向上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闫德明.学校品牌的涵义、特性及其创建思路[J].教育研究,2006(8):81.

[2]黄红波.家园文化造就幸福团队[J].中小学德育,2016(3):30.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国学校广东广州 51062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 篇4

一、多元文化对中职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影响

1. 多元文化拓展了中职生的视野, 有利于中职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多元文化使中职生的思想走出了封闭与保守状态, 变得积极、主动、活跃和富有创造性。开放的文化环境为中职生做出自主性选择, 尤其在高中阶段的专业和职业选择方面, 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增强了对社会的理解能力, 提高了自主意识。同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各国、各民族、各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这在客观上为他们汲取各种文化精华提供了条件, 创设了更大的价值选择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人的内在修养, 反对个性的自由和张扬, 主张个体对集体的绝对服从, 忽视个体的实际需求和价值。在多元文化时代, 尊重人的个性、提倡自由、平等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个性发展不足的缺陷, 有利于中职生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其在道德人格、信念、意志等方面得到多层次的提高。

2. 多元文化促进中职生多元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形成

当今, 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由单纯岗位培训扩展到着眼于职业生涯, 职业教育的性质也由终结教育变为终身教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使新的岗位不断产生, 社会就业人员由于受利益机制和价值取向的引导, 会经常变更自己的就业岗位, 从“单位的人”逐渐变为“社会的人”。因此, 多元文化有利于中职生针对市场需要和专业特点,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选择, 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形成新的就业观, 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二、多元文化对中职生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影响

1. 多元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 加大了中职生对基本价值观念判断的盲目性

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加,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 并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但同时又受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局限, 以及身心发展状况的限制, 在价值判断和评价问题上, 很容易随大流、赶时髦, 往往把他人或大众的价值评价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 表现出一定的从众性。这种情况, 再加上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 易使部分学生对我国社会主导价值产生困惑。

在对我校3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回答“你在判断道德问题时, 主要依据什么标准”时, 学生选择“自己的良心”的占60%以上, 18.5%的学生表示遵从“大多数人的看法”, 30%的学生选择“权威人士的说法, 包括自己信任的老师”, 12%的学生选择“书上的说法”, 15%的学生选择“父母的看法”。这说明青少年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失去正确的价值观目标和选择方向。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 文化传播的渗透力越来越强, 渗透范围越来越广, 因而文化的不可控性也越来越突出。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缺少认同, 如在对清明节的调查中, 我校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节日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 淡化了对本国价值观念、本地文化的认同, 再加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使其对当代社会的强势文化和流行文化往往表现出盲从倾向, 陷入价值选择的迷茫, 加大了价值观选择的难度。

2. 多元文化对社会主导价值的消解, 加大了中职生基本价值观的功利化程度

当前, 多种价值理念的不断涌入, 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主导价值, 这对中职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在我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充分体现, 如“你认为生活中什么东西最重要”的调查中, 75%以上的学生选择“钱最重要”。这个比例高于“为社会做贡献”的选择。在专业学习、职业选择方面注重物质利益, 价值观倾向于务实和功利主义。通过调查, 78%的中职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三最”, 即:最轻松的工作、最赚钱的地方、最舒适的环境。

3. 多元文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职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互联网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代西方文化中, 绝对的自我、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非理性主义逐渐取代了理性主义, 使一些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尤其是享乐、色情、暴力、吸毒等许多社会毒瘤, 对中职生的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90后这一代人, 是生在“蜜罐中”, 长在“大树下”, 风吹不着, 雨淋不到, 看着“奥特曼”, 穿着名牌衣, 听着英文带长大的。他们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他们在享受着、体验着西方文化时尚的同时, 实际上也正服膺于西方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理想, 忽视了对社会责任、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和执著追求,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沦落、精神空虚的迹象。

综上所述, 在当代中国, 多元文化对中职生价值观念及其道德选择能力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应正视这种影响,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引导, 强化对我国先进文化的认同。

三、中职学校德育学科是对中职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

2008年12月, 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突出强调了德育学科在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在强调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 突出价值观的目标, 正是为了帮助中职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任务就是, 价值观教育要使中职生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并付诸行动。但在现实的教学和课本学习中, 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点的传授, 常常忽略人格和价值观培养。

德育学科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如何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 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1. 发挥德育学科课堂效能, 采取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符合青

少年价值观认知特点的主体性教学, 使学生价值观内化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

课堂是师生的主要活动场所,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是师生的一种互动方式。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课堂这个微观社会中, 也有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文化和社会过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课堂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与整个社会关系密切, 所以德育学科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 更要体现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和实效性。

课堂上, 教学素材的形象直观,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对话语言的活泼幽默等, 会使中职生在兴趣激发、心灵体悟中将必要价值观内容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体系中。师生双方都把尊重对方的自主性、主动性作为互动的前提, 在互动互通中进行价值观的沟通、理解、体验等活动, 以达到价值观意义的科学生成和自觉共享。在教学中,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 师生双方必须学会互相倾听对方,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理解必要的价值观, 参与必要价值观的生成, 要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案例”和“情境”。如通过“赵作海故意杀人案”进行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大讨论, 提升价值判断能力。

2. 利用德育学科育人功能, 在社会主导价值观体系内整合学生的多元价值观

主导价值观体系又称主流价值观体系或核心价值观体系,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本价值要求。我国的主导价值观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价值选择的基本准则。面对当代中职生价值观的多元性, 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在社会主导价值观体系内整合学生的多元价值观, 通过汲取精华、排除糟粕, 把零散、单个的价值观组合成科学的、整体性的价值观体系。总之, 就是教育学生以利于人类进步、国家强盛和个人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作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的基本依据, 引导学生把握生活的方向和内容, 避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陷入迷茫、混乱和困惑的境地。

3. 充分发挥德育学科的专业优势, 进行价值观培养, 树立新型价值观

德育教师对于学生而言, 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递传统价值观, 德育教师承担了传递传统价值观的职能, 既是旧价值观的维护者, 又是新价值观的启蒙者;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讲,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又是道德的示范者;从教师自身来讲, 既是社会化的承担者, 又是社会化的承受者;既是特殊的社会成员, 又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在多元文化下, 教师深受中西价值观、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德育教师一方面传承传统价值观, 另一方面又要进行对现代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把先进和优秀的价值观施教于学生, 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价值观。

4. 德育学科在中职生价值观教育途径上要采取和社会、学校、

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 加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

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从来都是社会中价值争夺的重要领地, 德育课程直接承担着官方意识形态灌输的职能, 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长期的实践证明:德育学科对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与课外生活情境教育相统一, 才会变得生动活泼, 才会被学生吸收和内化。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与价值观知识相联结的生活体验, 并给学生表达其生活经验的机会, 那么学生就可学会用其社会生活经验来理解课程知识, 进而激发他们对必要价值观意义的探询与追求。

文化设施的建设, 如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纪念馆等除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外, 还潜移默化地起到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提高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就学校层面来讲, 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网络文明家园”建设、创业设计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其目的就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价值观教育氛围,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各班级“家长联谊会”、“红十字大型慈善募捐”等活动都为学校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来自活动中其他成员间的关爱互助和团结共勉之情, 同时还可以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提高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能力,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9) .

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 篇5

——教师在工作中如何用传统文化对学生

进行德育教育

国家领导人向人民教师致贺词

在第29个教师节,国家领导向全国1400万教师致贺词习主席向全国教师祝贺说:希望教师能够立德树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李克强总理说:希望教师做道德规范的人,把爱心传递给学生,学生把爱心传播给世界。

我们今晚的分享交流就针对德育这一主题。

教师不但自己要做道德规范的人,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即做人的教育,这是我们工作的应有之意,不是谁强加的,是本意的回归。

一、讲座的出发点

虽然我在假期里学习传统文化,收获很大。但是学习完我就考虑那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弟子规》呢?我想我接受了这么好的免费课程,一定要有行动,有贡献,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才不愧对人家主办单位和爱心奉献的社会人士。

另外,院长下这么大的决心,大力推行圣贤教育,做这么功德无量的事,一定不能少我一人。我必须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又想如果学校要求学生背《弟子规》,老师上课不用它,那么学生的学和用是脱节的,那肯定贯彻落实不到实处,会出现两层皮的现象。而且,我们的学生全部住校,平时不能回家,全由学校里的老师管理,那么我们既是学生的老师,又要兼做学生的家长。因为孝亲可以迁移到尊师。不要认为《弟子规》最好在家里学,在家里落实。现在学生在我们手中,就需要我们帮助和检验他们的落实。所以,我把我最近学习到的肖陈颖老师在《爱心伴孩子成长》中的很多方法,经过自己的整理和补充并结合我院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呈现给大家。肖老师曾在中国庐江,马来西亚等地做过师资培训,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直指人心的教学方法,影响了众多的教育工作者。

希望我摘录的本书精华能对大家能有所启示,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我呼吁大家马上行动起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推动我院圣贤教育的落实。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学院的每位员工都有这份责任,这不是某几个人的事,大家都来做工作效果才最好。人心齐,泰山移,齐力可断金。

二、我们要达成的共识

我们的学生90后的心理普遍脆弱。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娇生惯养。所以养出的孩子都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为一点小事,都可能自杀。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极端自私自利。其人生观、价值观错误、颠倒。

因为,多数的家长只管给孩子好吃的、好穿的,但基本不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或教了些不正确的歪理。正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任何人都是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然而,学生一旦踏出我们的校门,就要踏入社会了。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 既教学生知识,又要教他们做人的重任。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先做人后做事,说明教做人比教知识和技能更重要。而且现在社会的种种乱象警示我们,教学生做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钟茂森博士说:“我们中华文明是经过了四五千年的历史验证,绝对是精华,要不然早就废掉了。这些东西应该在学校教育里面增加、扩大。”

孔老夫子讲到的教育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首先是德行;第二是言语,你怎么讲话,怎么待人、处事、接物,这两个是做人的根本;第三才讲到政事,政事包括科学技术;第四,是文学以及个人的修养、陶冶情操方面的事情了。现在我们是把后面两个当做主要,前面的都不要了,不懂做人,不讲德行,人成了科技的工具。

曾经有个校长说:一个学生无德而有才,是社会的危险品。所以德育教育在学校很重要。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我看到这种说法让我感到很震撼。这种说法极大地提升我对教学工作的意义的认知。使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新的目标和新的高度。我希望我们在座的每老师都牢记这个目标,并在和学生相处的每个当下努力践行这个高尚的目标。

我们要达成的共识是: 1.老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

三种职业对社会影响最大:警察、医生、老师。警察和医生也是老师教出来的。老师的责任最重。

老师的每一言一行,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会被放大很多倍。(宋明英老师)

我们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做人道理和知识,否则我们受到的反作用力将非常可怕。

我们不能只教书,也就是不能只教知识和技能,不育人,就是不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请大家注意“教”字,由“孝”和“文”组成。孝在前,文在后。代表要先教孝敬,后教知识。因此,德行教育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只教书,即使我们教的年头再多,我们也只能是个教书匠,而不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所以,德行教育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2.人是教得好的。要善于利用机会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包括作恶多端的,禽兽不如的人都是教得好的。海南海口监狱的服刑人员,学习《弟子规》后,改造效果特别好。孔老夫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道离我们远吗?只要我们发心行人道,当下就能做到人道。

育人即德行教育,是关乎学生一辈子幸福的事,而知识主要关乎学生的工作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更能教得好。其实每个当下都是机会,只要我们自己有这样的心境,随时都能够捕捉到机会来教育我们的学生。

3.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教学不是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对学生负责。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人生态度已经错了,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只管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我们的教学会愈来愈轻松,学生上课也会非常专注,老师讲一句他就记一句,效率非常高。

4.教不严,师之惰。

老祖宗告诉我们: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无可得。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在高位,可能做到的都会再降一个等级。如果我们本来就定位在我们的学生只要他不打架、不骂人就行,最后将教出一无是处的学生,了无可得。我们首先自己做到,再严格要求学生,这样学生是不会有怨言的。我们暂时看可能需要多费点心思教学生如何做人,特别是要注意去关照学生的内心。那样,我们才真正帮助到他们,他们也会感激老师一辈子。当然,我们不图他们回报。但不管怎样我们也等于积德修福了,可以享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5.做人教好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提高,我们上课和管理也都轻松了。

因为,我们的学生如果把很多的做人道理都厘清了,搞明白了,那么他们就没有那么多烦恼和困惑了。他们可以专注地学习,所以学习成绩必然稳步提高。学生将很自觉,不会出现以前令老师头痛的很多问题。如迟到、旷课、打架等。

6.学生会更有智慧,更快乐。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看问题的眼光会更长远、更开阔、更深刻。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那才是真智慧而不是小聪明。而且能看淡享乐,获得真乐。其实,身体的苦不是真的苦,内心的苦才是真的苦。当学生的孝心被激发出来后,他们越守 本分,越为家里付出,自己越快乐。虽然身体累一点,其实他们的内心很乐。行孝最乐,行善为乐,助人为乐。而享乐不是真乐,那是自己一时的麻醉自己而已。因为它不是让我们人生过得很踏实,让我们的内心有踏实感的那种快乐。

7.会提高我院的办学声誉,这是真正对自己负责,为学校负责。家长也会很感激我们,会告诉更多的亲戚朋友把学生送到我们学校来。我们的招生工作将不再是领导和老师的心病。我们老师的福利待遇也自然会更好。因为,我们和学校是一体的,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8.是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应有之意。

我国教育方针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就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身心状况、生活经验和办事能力等综合品质。《弟子规》列出了七方面的教育,就是良好的素质教育,这七方面的教育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对弟子也是对后代子孙全面的素质教育。也是一个人从小到老不可离开的做人标准。十八大报告中还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提示和建议

首先,我们老师自己先要背,先落实。然后我们要求学生做,学生才会听。而且老师在教学时或工作中要有敏感度,对学生进行机会教育。其实,我们时时都可以开展教育。因为,时时处处的细节都有我们教育的机会。我们首先要使学生知礼,懂礼,守礼,然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和美丑观。

(一)使学生知礼,懂礼,守礼

人无礼,无以立。有礼的人,人人喜欢。无礼的人,人人讨厌。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尊敬师长,尊规守礼的学生最快乐。1.师生互行鞠躬礼。揖深圆,拜恭敬。

老师学生上课互相行礼问好。老师不光自己行礼要标准、恭敬。也要要求学生还礼也要达到标准的90°,锻炼培养学生的恭敬心,去除他们的傲慢。

2.学生要起立回答问题,而且站姿要端正。立端正,问起对,视勿移。3.学生传递给老师物品要用双手。

4.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在上课时吃东西或随意讲话。5.学生回答问题要口齿清晰,咬字清楚,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声音要响亮,让别人听清楚。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6.课间在走廊不拉横排,右侧通行,在走廊里不大声喧哗。7.集会后请领导和老师先行。近必趋,退必迟。8.学生校园里遇到老师要主动行礼和问好。

(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我们的学生从小家长对他们缺乏做人方面的教育,加上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影响,所以他们的头脑中有很多的错误思想和观念。思想观念错了,一切就都错了。如果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即使他们大学毕业,也不懂得与人相处的规矩。他们可能会到处碰壁,也可能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我们老师必须想尽办法把他们头脑中的错误观念清除掉。显正破邪,我们把正气树起来,邪的自然污染不上。以前他们没有学善的,脑子里也不会是空白的,会被其他东西占满。善的没进去,脑子里面都是恶的。现在我们要点点滴滴给学生善的引导,让他们善的空间愈来愈多,恶自然就会愈来愈少。这样我们就能成就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让他们真正学会在生活中做事。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教育学生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激励,奋发图强。而不是和别人攀比吃穿,贪图物质享受。

2)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远。人们所重视的是一人人的品德,而不是他的相貌。才学深厚的人,他的声望自然会高。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并非说大话的人。

3)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要立刻想到要向他学习,即使目前水平相差很多,只要努力去做也会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升入大学之后,就完成了十多年学习生涯的一个大目标。那么上了大学后,又为什么而学习?很多同学没有目标,失去了方向。他们得过且过,及格万岁。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差。这对我们的教学极为不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为不利。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从提升学生的孝心入手。因为,如果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就会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学习,进而为报效祖国的培养而学习,那么他就会有不竭的学习动力。

老师可以给学生讲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如果我们不讲,父母也不讲,很多孩子就不知道。认为父母为他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就不知道感恩父母。那么,他眼中就只有自己。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3.用《弟子规》训练学生的判断力。

一个学生要有羞耻心,首先,一定要有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我们可适时引导学生对某些常见的现象进行思考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因为思想决定行动。生活中的美丑、善恶有时需要我们冷静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他们对美丑、善恶没有辨清楚,他们就可能追随潮流去做一些错事。比如我们引导学生讨论大学生谈恋爱,逃课,沉迷网络,攀比吃穿,享乐等。对任何事不要跟风,要冷静理智地做出判断和选择。比如很多人都认为,人有聪明和笨的区别。我们问他们这个问题,让同学讨论,看他们是否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最后告诉他们,其实,人与人没有聪明和笨的区别,只有用心和不用心,只有肯做和不肯做的区别。如果学生能够提起这样一份态度,他们到了工作单位,看到同事很能干,他不会羡慕,不会自卑,不会嫉妒,也不会去障碍别人,他只会回归到自己,我如何向他学习。这样的话,他的人生一定会越走越平坦。所以这才是真正幸福人生的教育。4.何谓真正的聪明

什么是真正的聪明?是不是分数考得高就是聪明?是不是会花言巧语,会投机取巧就是聪明?是不是作业做得快就是聪明?是不是平时不怎么学习,但考试能抄过或蒙过就是聪明?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都知道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踏实学习,靠耍花招蒙混过关,那不是聪明而是愚痴。那样的学生早晚要吃到苦头,而追悔莫及的。其实,聪明二字代表听思、视思,指人对一句话能听懂话里的意思;会看,一看就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帮助,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中。聪明绝不是落在嘴巴上。

比如老师问:“黑板擦在哪里?”学生应该听出什么?(去帮老师擦黑板)老师说:“我口渴了。”学生应该怎么做?(帮老师倒水)5.应该如何看待考试

考试是学生从小到大经常要面对的事情。虽然,他们已经经历了十多年了,但可能很多同学至今对考试的态度都是不正确的。考试,其实有两种。在试卷上作答是一种。另外一种,就是面对每个结果,我们当下的心境是什么?这是你人生真实的答卷。这个答卷真的将影响你一辈子。比如说拿到试卷,这个分数比我预计的要高,我当下是什么心境?我有骄傲吗?有得意吗?有侥幸吗?当我拿到这个分数比我预计的要低,我又有什么心境?我会难过吗?会沮丧吗?会不会一蹶不振,觉得人生已经走到了绝路?现在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正确面对每个结果的心态,他甚至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为什么可以不顾父母、不顾所有亲人对他的养育之恩?因为我们教育的目标,定格在一张试卷上面,而没有定格在学生的心境上面。考试并没有磨炼他的意志,并没有让他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而我们大学阶段的学生,虽然不会因为成绩而自杀,但我们的学生对待考试的心态不也很可悲吗?及格万岁,恐怕是很多同学的心态。这种心态换句话说就是应付的心态。也就是很多学生在成绩低时他没有反省到我应该好好努力,争取下次通过。而是会觉得自己很倒霉,老师太不够意思,怎么抓到我,不给我过?那么有这种心态,他以后的学习状态都不改变,自己不努力,总找别人的毛病,他是不会进步的。另外,也反映出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缺乏渴求,不去想我现在的学,是为以后的运用。只顾眼前,不考虑将来。那我们的学生为自 己做事都不肯卖力,我们怎么能指望他以后会全心全意去为人民服务?而且更可怕的是他的这种懈怠、敷衍的态度,以后毕业了,可能就会带到工作中,对工作也不会全力以赴,也不会是好员工。

那么我们老师就很有必要对学生做正确的引导。如果考试失败了,要从结果找原因。在结果上烦恼忧虑,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如果把原因找出来,帮助自己也可以帮助别人。所以考得不好也没关系。如果考得好也要总结经验,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像自己一样获得成功,那么我们这一次的成功就更有价值。而且,我们还可以引导同学去观察那些考得好的同学平时都是怎么学的?怎么听课的?他们的作业都是怎么做的?他们对待老师是怎样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父母又是怎样的态度?我们往往看到很多成绩好的同学,人缘也好,在家也孝顺父母。所以,要从孝顺父母开始启发学生的孝心,孝心是他们永恒的动力。6.每个人都是第一。帮学生树立信心。

我们有一部分学生原来的基础不好,自己学习的困难就比其他同学要大些。他们觉得我自己再努力好像也赶不上别人。所以,干脆我就不学了,混吧。那么,他的这种心态就是错误的。他们如果不改变心态,那么最后坑害的就是自己,也是对家长的大不孝。违背了家长送他们来读书的良好愿望。家长自己省吃俭用,花了大笔钱供孩子读书,孩子没学到本领,可能还沾染上很多坏习惯。

《弟子规》告诉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要和别人去比,要跟自己比。经典中教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的进步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和昨天的自己比。你有没有比昨天的你进步?有,你就是进步的。我们跟别人比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每个人在家长的心目中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每个人都是第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做好当下的自己,你就是第一。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不放弃,就有机会,就有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7.教育学生不怕吃苦、吃亏。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吃亏是福。

现在多数的学生从小过惯富足、懒惰、享乐的日子,很怕吃苦,见到困难和劳动能躲就躲,学习也吃不了苦。其实他们不懂他们现在根本不是享福的年纪。他们现在应该多行善积福,工作了应该努力工作造福大众,那么等他们老了才有福享。所有的人都应该是这样。先积福、造福,然后才享福。而现在多数的孩子是一生下来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只知道享受,那么他习惯了这样骄奢的生活,为了不降低生活标准,他工作了就是带着一种竞争的心态去拼命挣钱,不择手段地赚钱来还债,满足他的物质欲望,就像在战场一样。等老了会没人养,因为年轻时只顾赚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就等于自掘坟墓。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和孩子就在过着后一种生活,也就是进入了天堂到战场再到坟墓的怪圈。

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告诉我们的学生“享福消福,吃苦了苦”。你在享福的同时就在消福,福尽苦就来。但是“吃苦了苦”,苦尽甘来。而且,吃亏是福。表面上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你来做,或你比别人 多付出了,好像是吃亏了,但实际上你的付出别人都看得见,每个人心里都有秆称。所以,你多做了,多付出了,你的高大形象就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了。所以,你就能获得比别人更多和更好的机会。因此,从长远来看吃亏是福。8.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非常崇尚自由。我问他们:你们期待的大生活是什么样的?学生喊到:自由的,放松的,没有压力的,快乐的„„我上完课给他们留作业,他们又在下面嚷:都大学了,又不是在高中。我就问他们,你们以为什么是自由。难道你们以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吗?如果那样的话,世界就乱套了。你过马路不守交通规则,可能被撞死。你在单位不守规矩,很快就会被开除。你当领导不守规矩,以权谋私,可能锒铛入狱。同样,大学也有大学的规矩和要求。大学绝不是你放松娱乐的天堂,大学是你踏入社会的最后冲刺和准备阶段。不应该有丝毫的松懈,反而应该更加努力才行。

你不可能一个人在地球上生存,我们所有人是一个团体,我们就要遵守做人的规则。做学生的就要守学生的本分,这样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绝对的自由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要改掉自己以前不好的习惯。只要对照《弟子规》去做,就能发现和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没有坏习惯的控制,你的心灵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那才是真正的英雄、自己的主人。9.班长和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的职责是什么?

我以班长为例,其他的干部也一样。班长绝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利,在同学面前耍威风的,让所有同学都必须听他的。因为,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班长不是权力的象征,不是去管同学的。那班长是做什么的?举例子,擦桌子女同学。第一,班长是为所有的同学服务的,这是一个领导者的心境;第二,班长是做榜样的,首先你自己带头做好所有的工作,这是班长的职责。我们学校有的班长,自己上课不听课、讲话或扒着睡觉、玩手机、逃课,请问如果这样的同学当班长,那是在班级树立什么样的榜样?这样的同学当班长,那这个班级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班风?所以选班长绝不能轻率,靠以暴制暴效果不会好。

10.如何表扬和批评学生

表扬和批评似乎对我们老师来说都是很司空见惯的事,其实里面也大有学问。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应该表扬还是应该批评。比如一个同学得了70分,另一个同学得了80分,我们是不是单纯从分数高低的角度去表扬或是批评呢?每个学生的基础部一样,平等不代表要一样对待。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平等。正确的做法是要和他们以前的分数进行比较。这个分数低的同学,原来成绩很弱,现在的分数进步了一些,就值得我们表扬。我们表扬他也不是停留在他的分数上面,而是要赞叹他学习的态度的改变,赞叹他刻苦认真的精神。而那个考了80分的同学,原来一贯考90多分,那我们就应该批评他。因为他的分数虽然比前者高,但是他的态度在下堕。并要他自己好好深入分析自己成绩下降的原因。

批评和表扬学生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不点名,除非是想要让大家对 他生起恭敬心时,才点名。如果表扬时点名,所有的同学会向他投去赞叹的目光,这样会长养他的傲慢,批评时不点名是给学生留面子。但可以在表扬或批评时用目光看着他,他就会心领神会。很多时候我们强调一件事,不是为了突出这个学生的优缺点,而是通过这件事让所有的学生了解到如何处理这一类的事情。这么就事论事,当事人自己心里就很明白,他接受起来也没有压力。11.鼓励能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其实人的累都是累在心上,当我们好话一句,别人真的是做牛做马都愿意,还做得心甘情愿,做得无怨无悔,做得全身是力气。所以一句好话说出去,就可以让氛围改变。(举例摆拖鞋)

教学生也是一样,我们常常骂他,批评他,造成的就是对立,学生很难过。我们常常去启发他,鼓励他,这个学生的力量、潜能就被开发出来。(霍桑效应)所以我们“多说鼓励的话,少说批评的话”,鼓励激发潜能,而批评只能造成隔阂,造成伤害。12.如何面对成功和荣誉。

当学生成功或获得荣誉的时候,我们要提醒他不骄傲,让他在每个境界中都保持中道。因此,我们的赞叹一定要谨慎。(比如我们赞扬一个女孩漂亮)

傲慢的人往往都自卑,傲慢和自卑是孪生兄弟。因为一个傲慢的人的心不够平静,他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傲慢,就会因为自己的才华而自卑,因为一山比一山高,他遇到比他能干的人他就会嫉妒、自卑。如果他因为自己财大气粗而傲慢,他也会因为财富而自卑。一旦财富 没有了,破产了,他将觉得整个人生就垮下来了。

因为他的心安住的地方不对,都是安住在外在的东西上。一个人真要安,怎样才能安?一定是内心安住在自身的修养上,安住在提升自己的德行上。这样,我们每天都会很踏实,我们的人生会愈走愈平稳,外在条件的变化,也不会使我们的内心受到任何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教学生要让功于众,因为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有很多人付出的结果。

13.如何对待犯了错的学生

学生犯错的时候不是老师发脾气的时候,而是教他的时候。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也好,一些老师也好,都特别怕孩子犯错误。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犯错的时候才是教他的最好机会。学生犯错,有时候他不是故意的,或者是习气使然。

犯了错以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他改进,避免以后再犯这种错误,这才是关键,而不是去批评他、责罚他。责罚以后,学生有怨气,下次他就仍然犯错误,而且他犯了以后的想法就是我如何躲着不让你发现。

学生如果犯了错误,为什么不敢告诉老师、不敢告诉父母?因为他犯了错以后,如果老师和父母知道了,他得到的不是帮助,可能是一顿责打,可能是一顿谩骂、批评,但这些责罚其实没有真正帮到学生。越是这样,我们和学生间的隔阂越来越厚。

我们要跟学生说,老师不怕你犯错误,怕你犯了错误不认错。大家想想学生犯错误可怕,还是犯了错误不承认、掩饰错误更可怕?我 们还要告诉他:老师不会怪你,只想帮助你。我们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起这种信任,有了信任,学生才会听话,才愿意听我们的劝告。那么我们如何能真正帮到学生?想要真正帮到学生,我们就要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真爱是用心感受,绝对不是控制和占有,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是无私无我地为对方付出。

《弟子规》上说错误分两种,一种是“无心非”,另一种是“有心非”。“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不管无心还是有心,《弟子规》上都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増一辜”。不管有心无心,你当下改了,这个过就没有了。但是,如果你还去掩盖过失,那就是错上加错。你犯了过失,就像你发现了一块你身上的垃圾(坏习惯)。找到垃圾,承认它不好,并且改掉,你就每天“德日进,过日少”,德行每天都在提升,过失一天比一天少。你会越过越轻松,越过越自在,你就能获得真正的人生的自由。14.如何处理学生间的矛盾。

学生吵架闹矛盾,往往都是在情绪战胜理智的时候。情绪一起来,智慧就没有了。可能做出终身遗憾的抉择,因为那个时候的抉择往往都是错的。如果两个同学打架,来老师这里投诉,我们注意先不要问谁对谁错,也不要问事情经过怎样。因为一问那个情绪又被调动起来了。所以处理学生的矛盾,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复他们的情绪。怎样平复?首先我们自己要平,心平气和,才能让他们平静下来。其实学生静下来,他才听得进我们说的话。他在情绪当中,我们讲再多话,他都听不进去。因为他满脑子都是愤怒,满脑子都是刚才打架的 情景。

我们可以让他们静一会儿后,开始读和背下面的话: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背下来也静下来后背给大家听。背完以后,我们说你们俩是不是应该互相感恩呀?感恩伤害我的人,因为你成就了我的德行,没有你的伤害,我还不知道我德行这么差,因为你来惹我,让我在这个境界当中提升了忍耐的限度,提升了我人生的境界。这时学生就不生气了,可能会笑笑,互相鞠一躬说:“谢谢你给我的帮助,提升我的心境,提升我的德行。”两个人就和好如初。

其实学生间的矛盾没有大事,都是一点小小的事情。但是因为心量太小就过不去,情绪一起来,还会愈闹愈大。让他平静下来,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还要跟学生讲道理,拓展学生的心量,不断提升他们的理智的态度。15.让学生学会自省

“见人恶,即内省”,其实这个态度不太容易形成。其实,我们多数人往往总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即使看到了,也很容易原谅自己;常常看别人都是缺点,总感觉这个人身上有问题,那个人身上也有问题。

蔡礼旭老师讲过, 夫妻融洽的秘诀: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 的缺点。其实,不光是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都是一样的,都要这样去做,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相处和谐。

蔡老师还讲了夫妻之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其实不光夫妻,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这样。(两对夫妻的故事)

另外,还有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非常有用。也就是出现任何情况,先找自己的原因,别人对不兑现不要管,首先看我做对了没有。如果一个学生有这样的态度,他当下就可以把不好的心境调整过来。(例子心情不好 摔倒)

还有“忍”字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当我们的坏习惯或脾气起来的时候,你只要忍下去,结果就不一样。其实人的惭愧心时时都在。我们讲“愧之,小人可以使为君子”,我们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感化,就会使人起惭愧心,那么纵使是小人也可以变成君子。但是相反,“激之,君子可使为小人”,我们一直去争,情绪很高涨,一个人本来很有修养,可能都会变成一个小人跟我们一起吵起来。所以忍,忍住就可以让人都成为君子。所以,矛盾的产生,就是因为这一点点、一时的“小不忍”而来。真的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很多的夫妻,因为一时的怒气闹到离婚,造成家庭的悲剧。16.教育学生要勇于承担和面对后果。

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他就能趋吉避凶,甚至获得很好的工作机会。(女孩失误,公司损失10万)因为她的这种态度——承担、诚实,让她赢得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其实人生有没有偶然?我们觉得好像这么凑巧,其实都是坚守做人的态度,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结果。我们换个角度,如果这个女孩从小就学会了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她可能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掩饰、推脱。她会掩盖自己的这种过失,然后逃掉,为自己开脱。她如果逃掉了以后,我们思考一下,她的人生又会走到怎样的境地?可能在钱上面,她逃掉了。但是这十万元会在她的心里压多久?这个债务会在她的心里装一辈子。她这一辈子不论走到哪里,心里都会有这十万元的阴影,因为那是违背良心的事情。可能有一天她得癌症,这个就是最初的原因。一个人只有对得其自己的良心才会感到踏实。

其实机会教育时时都在。学生如果有些不好的习惯,我们当下知道了,都可以给他们矫正过来,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心境有没有真想帮他们。真想帮他们,我们就会细心,有耐心,不会有情绪。17.使学生学会思考

我们要培养出有主见,不盲从的人才就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开而弗达则思”,多启发,学生就有悟性。“开”,是指开导,给他一些提示;“达”,是把答案直接告诉他。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去给学生一些启发,让他学会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把结果灌输给他。(洗碗要一元,十月房租)我们通过提问,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明白,然后决定应该怎么去做,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结果,这样学生就会越来越有悟性。

18.耐心帮学生克服坏习惯

有时道理要怎么讲,学生好像都知道,有时比我们还能讲,但就是自己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不是学生不愿意做,而是坏习惯跟了 他太久了。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先反省自己,我们有没有很会讲却不落实呢?所以我们家长和老师随时都不能离开一个教育态度——以身作则加耐心教导。

拓展学生的心量,首先我们自己的心量要大;提升学生的理智,首先我们自己要理智来对待事情。学生的坏习惯是长时间养成的。可能有的五六年,有的十几,二十年了。我们可不可能两天就让他改变?我们要做好准备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改。我们自己先考虑一下,自己身上的坏习惯有多久了?我们改了没有?自己都还没有改,为什么不追究,甚至很容易原谅自己。老祖宗告诉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过错就会很少了,以宽容自己的标准来宽容别人,那么交往的人就很全面了。

我们不断地在教他好的习惯,可能现在他还没有动,但不代表我们当下的教导没有用。而是我们现在的力量还不够,我们做得还不够。不是说学《弟子规》没用,而是做得还不够。如果我们继续做,我们的学生,甚至我们的家庭,真的会发生变化。我们这样去想的时候,耐心就出得来。有耐心,我们就不会苦,学生也不会有压力。19.培养学生包容大度的美德。

学生如果缺乏包容大度的美德,很容易因一点小事而与其他同学或老师发生矛盾。以后也容易在自己的家庭中与妻儿争吵。其实,培养学生广纳雅言的心境,可以在课堂互动中进行。比如学生回答完一 个问题的时候,老师不是马上给他肯定赞叹,我们可以教他们问一句:“请问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有不同意见的,让他讲出来。讲出自己意见的同时,还要有包容不同意见的心量。其他同学来补充,有不同意见,也要很温和地提出来。可以说:“对不起,我能补充一下吗?”同学给他提了意见,这个学生还要有反馈,说:“谢谢您给我提的意见。”或者说:“谢谢您对我的提醒,您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让学生每堂课中学会讲这些话,习惯讲这些礼貌用语,他自身的素养就会慢慢提升。

20.增强学生的社会“免疫力”

我们现在常常会讲,社会上这么多污染,我们如何能挡住。挡住污染不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真空的空间,而是让学生自身增强免疫力。他自己有免疫力了,污染来了就不会有问题,他不会生病。所以,我们可以对学生讲“非礼勿视”,不好的事情你发现了,就要不看;“非礼勿听”,不好的音乐、不好的话,不可以去听;“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行为,不可以做;“非礼勿言”,不礼貌的话,不可以去讲。那已经听到了怎么办?左耳听,右耳出,不要记在心上就行了。有句格言: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那有人骂你,说你,能不能伤到你?没有一个人能伤到你,伤害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因为你可以“不听”。别人说的坏话就像一包垃圾,你不接受,他扔不进来。如果你听了,你记在心上,就像把这包垃圾包在怀里。那怪谁?你不要怪别人,别人在给你考试,你知道那是垃圾,你不要拿来装进心里就好了。你要提升你的境界,不仅要能忍下来,还要去感激对方,因为对方给了你 一个提升忍功的好机会,你的功夫又提升了。

另外,还要提醒学生慎独。也就是自己要管好自己,不要被其他人不好的行为影响。如“杨震四知”的故事。“管宁割席”的故事,告诉我们谨慎交友,和坏习惯一刀两断。21.正确的时间观念及课余时间应如何度过。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刻苦学习,不浪费时间,不沉迷网络。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引导学生不要跟风看《鬼故事》言情小说,虚构的情爱故事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上等学子,能经受住折磨,忍耐上进; 中等学子,能接受鼓励,奋发图强; 下等学子,能经受赞美,爱中成长; 劣等学子,什么都不接受,处处叛逆。22.知恩报恩成就学生一生。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为我们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幸运吧。我们的祖先念念都想着后代子孙,他们把人生最宝贵的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希望后代的子孙不要再走人生的弯路。而这些智慧的典籍就摆在我们面前,可以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所以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捧起来,满怀感恩地拜读、力行。面对每一部经典,就像面对一位五千岁的老人,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教导,指明人生的方向,驶向幸福的彼岸。世界上有多少人,因为没有智慧的引导而痛苦不堪,所以我们不仅自己要学习,还要帮助更多还在痛苦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开启宝藏的钥匙就是孝顺和恭敬。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之首。所以让我们从孝亲尊师开始,打开智慧之门。圆满我们的人生,并成就周围的每一个人。结束语

如果你只为你自己或自己家着想,那你一定是很渺小的。只有把你的理想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进步、振兴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我们每位老师、每位学生的素质提高一小步,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就提高一大步。这也会是带动世界前进的脚步。中国越强大,世界就会越来越和平,人民就会越来越幸福。

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 篇6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德育;载体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上网者为主体的网民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网上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征。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和时域文化,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网络文化是一种全球性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文化。

二、高校网络德育的特征

高校网络德育是指高校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向大学生系统传授网络道德规范,并使其规范内化为自身网络道德需求,从而指导和约束自己网络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呈现载体的多样性、方式的互动性和内容的多元性三大特征。

(一)德育载体的多样性

第一,开放的互联网改变了德育工作的时空,受教育的人数、时间、地点不受限制,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已成为一种真正的开放式德育。第二,集文字、声音、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大学生的网上课堂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大学生对世界的每一点独特认知都会通过网络这个全新的时空显现出来,继而通过网络传播出去,再通过网络信息的反馈,修正认知,提升素养。

(二)德育方式的互动性

网络的交互分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交互,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教育者和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另一种是人机交互。教育者在网站上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大学生访问该网站时,实现人机对话。非实时交互是指教育者和大学生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留言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德育内容。

(三)德育内容的多元性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内容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设计模拟现实的德育仿真实验;二是由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环境,让大学生进入活动,根据大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大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三、高校网络德育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舵手意识

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树立开放式的现代网络德育观,扮演好网络信息大潮中的舵手角色,充当网络文化传播的“把关人”和网络资源使用的引路人。课余师生一起网上冲浪,引导大学生汲取有益的网络文化,回避有害的网络信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加强网上主旋律的宣传,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教育和文化资源,制作成“集德育性、知识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的电子教材”,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的网络文化;利用互联网在大学生心中处于“趋之若鹜”的喜好心理,组织大学生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光、画的现代化技术制作网络德育软件,引导大学生正视网络、运用网络。

(二)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增强阵地意识

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开辟高校德育的虚拟阵地,把大学生从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建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集思想性、教育性、多样性于一体的“德育之窗”网站,占领网络德育阵地,让大学生接受丰富生动、真实有趣的先进网络文化教育;设立校园网谈心室,开辟高校网络德育Q群,使校园网成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打造“两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德育的新阵地,将网络文化随时引进“两课”教学之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使网络文化成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拓宽高校网络德育的空间,使大学生“网而不惘”“网而不乱”“网而不迷”“网而不失”,实现高校网络德育的科学化、现代化。

(三)弘扬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

第一,要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第二,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和谐人文环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建立浓郁温馨、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学校主流文化,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生活上自立、行为上自律。第三,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第四,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追求科学的学习氛围,夯实现代科技的人文底蕴,让浓郁的人文氛围熏陶每一位学生的灵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技术监控,注重网络伦理

高校要树立网络“环保”意识,建立网络监察机制,构建校园网络信息“防火墙”,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降低网络文化对网络环境的污染程度,努力把网络装扮成绿色的空间;建立比较完善的FTP站点,安装最新的科研软件供学生下载使用;定期推荐好的网站,设立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以及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为大学生提供网络世界中的阳光与营养。

网络伦理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网络道德危机和网络犯罪行为,高校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以德治网,加强“网德”教育;二是以法治网,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总之,在网络日益高速发展的新世纪,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把握好“网络道德失范”这一工作重点,把德育与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校网络德育的完整体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使大学生能正视网络、运用网络,做到“网而不惘”“网而不乱”“网而不迷”“网而不失”“慎独与网”“慎思与网”,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时代尽快成人、成才,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 篇7

“红色文化”是中国历史中的特色符号, 对当下青少年德育教育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对渗透主流价值观作用突显。“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 既有物质的, 也有精神层面的载体, 包括革命根据地、革命人物、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历史课程中的红色文化体系是德育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素材库, 中学历史教学要注重教学策略, 科学挖掘红色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 将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一、了解红色历史人物,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列宁说, 没有人的感情, 就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形象可感的立体人物最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常常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想共鸣。红色历史文化中的近代杰出人物所展现的英雄气概、伟大胸襟和高尚情操, 能使学生产生敬仰和赞叹。历史中红色文化谱系上那些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思想情操, 是当代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经典教材, 红色英雄人物坚定的革命信仰、不屈不挠的共产主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革命胸襟, 无不深深地感染我们。

青年时代的方志敏颠沛流离于各地, 他切身感受到“半殖民地的中国, 处处都是吃亏受苦, 有口无处诉”, “更加坚定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决心”。于是, 他毅然发动了弋横暴动, 创建了模范的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并奉命率部北上抗日, 虽然征途艰险, 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坚强的战斗意志。方志敏在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上, 毅然选择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多么险恶的形势, 他都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 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他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 面对死亡, 他庄严宣告:“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 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 为着苏维埃流血, 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他从事革命斗争十几年, 并且长期身居高位, 却“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 从没有奢侈过”, 而且认定“清贫, 洁白朴素的生活, 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被俘后, 身处监牢, 面对敌人金钱、高官的诱惑, 他郑重宣告:“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 “我能舍弃一切, 但是不能舍弃党, 舍弃阶级, 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 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

江姐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 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1947年, 彭咏梧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 领导武装斗争。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1948年6月14日, 由于叛徒的出卖, 江姐不幸被捕, 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面对严刑拷打, 江姐始终坚贞不屈, “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 杀我的头, 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 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 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赵一曼面对凶恶的敌人, 将生死置之度外, 怒斥敌人的野蛮侵略行为。敌人为了从她口里得到信息, 对她进行了严酷的刑讯, 但她始终坚贞不屈, 没有吐露任何实情;黄继光为了掩护战友, 毅然扑向敌人的碉堡, 用胸膛堵住枪口;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战友, 被大火活活烧死;董存瑞为了新中国舍身炸敌人的碉堡……他们为了建设新中国牺牲自己的年经而宝贵的生命!中学历史教科中红色英雄人物的身上散发出无穷无尽的人格魅力, 教学中要尽可能把这些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于学生面前, 让学生体悟红色英雄人物的崇高美, 使之在心灵上受到震撼, 产生向往与崇敬之情。历史教学中, 要充分引导学生搜集红色英雄们的感人事迹, 感受先辈们的伟大之精神, 在教学中培育学生们的高尚道德品质。

二、熟悉红色历史题材,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列宁说,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高尚的、伟大的思想情操与道德规范。近代中国, 尤其是红色历史题材中, 涌现了大量的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人物与爱国事迹。红色历史中不知有多少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时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爱国篇章。

抗日将领杨靖宇, 吃棉絮草根, 一个人抗战到底。在中学历史的红色文化中, 爱国题材很多, 英雄人物们以天下为己任, 在人民遭凌辱、祖国受侵犯、民族危难之时,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 有生命书写了民族颂歌。在历史教学中, 通过红色历史题材的讲授, 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能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热爱祖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强化民族认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之美好传统,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性。当代青少年要继承这一传统, 并使其发扬光大。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引导学生向红色历史中的革命英雄人物学习。如学习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革命精神, 让青年学生形成维护国家民族统一和团结各族人民同分裂作斗争的爱国主义情怀。红色历史题材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培育学生德育的优秀教材。学生在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之中, 能继承并发扬优良革命传统, 强化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凸显出热爱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开展红色历史活动, 培养学生优良的时代理想

历史教学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渗透德育。对中学历史红色文化的教学, 宜采取各种活动, 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考察红色革命遗址。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各地保留较多, 有很多地方推出了红色文化之旅, 特别是湖南, 文化景点多, 如毛主席故居、刘少奇故居、湖南一师、日本投降的芷江遗址等, 也可以组织重走部分长征路。各地都通过图片或语言展示革命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和感人事迹, 现场感能给学生以鲜活而生动的德育教育。

讲述红军故事比赛。通过阅读与讲述红军长征与革命战争的故事, 一方面缅怀了革命先烈, 另一方面也通过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 砥砺学生意志, 激励学生奋发图强, 塑造健康而高尚的人格。

红色文化图片展、绘画展。图片与视频资料能直观地展现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 能更直观地表述红色文化所内涵的文化精神。如在庆祝建党与建国的活动中展演略知图片或视频, 使学生回顾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艰难曲折的红色革命历程, 明白和平、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生在图片、视频与绘画展活动中, 不仅熟悉了历史, 而且受到了红色文化的感染, 红色文化对当代青少年成长有着诸多积极的意义, 是对学生德育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育是“身心既善且美”的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精髓。历史课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 尤其是红色文化中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崇高品格, 感染力强, 是中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 要科学应用德育手段, 深化改革历史红色文化教学策略, 切实提升中学历史德育教学效果。

摘要:历史课程中的红色文化体系是德育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素材库, 中学历史教学要注重教学策略, 科学挖掘红色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 将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德育,历史,红色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廷楚.教育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3]张强.构建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9, (12) .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教育 篇8

高校德育教育应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导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是鼓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为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 提供了发展动力, 明确了基本途径。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 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 确立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才能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与“分化”的战略图谋;才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使我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迎头赶上。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学生是我国未来文化建设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只有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在积极吸收各国先进文化的同时, 把发展我国文化作为首要任务, 才能为发展中华文化和创造新的中华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我国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只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 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的历史重任, 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 未来市场经济的参与者, 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 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完善品德操守, 培养理想的人格, 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发挥作用。

高校德育教育应积极宣传社会规范,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角色

身为大学生, 他们的文化层次高、素质好, 在社会实践中, 早日确立人生目标, 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 不仅使其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还会起到引领社会的作用。

帮助大学生确定人生目标。一是确定职业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 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从业愿望及社会需求, 初步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二是确定发展目标。针对考研的学生, 指导他们确立考研的具体目标;针对就业的学生, 指导他们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发展目标。三是确立成才目标。指导学生心胸开阔, 放眼未来, 确立终身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学生有了目标, 就不会患得患失, 畏惧困难, 就能正确对待人生发展中出现的顺境和逆境。 (1)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我国正在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合格公民, 就必须正确理解法律的内涵, 了解法律体系的概况, 熟悉法律运行的机制, 明确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树立法治观念, 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努力维护法律权威。大学生只有树立法律意识,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严格履行公民义务, 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自觉地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才能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

加强道德教育。《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把修身放在首位。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 德之姿也;德者, 才之帅也。” (2) 道德是一个人的根基和形象所在, 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才能更好地做事, 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大学生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优良道德传统, 才能把自己塑造成有德之人, 具备社会人的基本品格;才能堂堂正正地做人, 认真勤奋地做事;才能对工作尽职、对自己尽严、对他人尽善、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

高校德育教育应积极联系实际,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技能

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终将走向社会, 目前应是积累知识, 未来将是创造财富;目前更多的是索取, 未来更多的是奉献。这个特定的社会角色, 决定了大学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帮助学生找到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运用这些知识的价值观念, 形成能力和素质, 为其今后社会角色的转换打下坚实的社会技能基础。

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大学生只有了解国内外形势, 认识我国发展任务, 才能统一思想, 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才能自觉维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克服思想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当前, 实用性学科受到高校重视, 而人文学科往往被忽视, 这种倾向十分危险。过窄的专业教育, 过分的功利主义色彩容易造成大学生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滑坡。要认识到, 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 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塑造。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早就发出警告说, 如果忽视人文学科, 必将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以及整个社会的庸俗化。大学教育是以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只有积极开展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 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才能帮助大学生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引导大学生正确发展人性, 完善人格;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青年大学生, 他们内心充满着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理论与实践的多种困惑。大学生只有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抗挫折能力,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对前途充满希望, 对生活充满信心;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社会发展的挑战。

加强适应能力教育。一是客观认识社会。现实社会是客观和复杂的, 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在一起, 要学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 以分清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二是主动适应社会。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一旦离开了具体的社会环境就难以有所作为, 适应社会是步入社会最紧迫、最重要的一关。三是准备改造社会。人适应社会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分工和社会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个人不会终生从事同一种职业, 扮演同一种角色。大学生只有具备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 具备自我再社会化的能力, 才能直面市场经济的挑战, 为今后的职业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和创造发展空间。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 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的欲望, 没有一种奋发向上的事业心, 没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只有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 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求新、求异思维, 注重发挥大学生的特长, 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才能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求。

总之, 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高端”, 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技能, 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塑造和输送合格人才。

注释

1孙平:《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简论》, 《人才培养》, 2005 (5) 。

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 篇9

一、高校社团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与组织性相统一

高校社团一般由大学生自愿组织而成,且社团内各成员有相同的爱好与兴趣。高校社团文化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是社团的主人,他们对社团文化有自主创造、自主改造与自主评价的权利,并能以自身需要或成员需要为依据开展社团文化活动,通过对社团文化的自主改造与评价,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团文化对社团成员主体地位的尊重,对社团成员主体需要的关注。高校社团文化的组织性主要表现在高校对于社团发展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将社团文化活动纳入高校团委及学工部门的管理职责内,对社团活动进行正确引导。

2.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大学生在高校社团文化活动中,通过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可以说高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补充。新时期,大学生对获取知识、实现自我价值充满渴望,而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渐增多,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增多,文化品位也日益提升。而高校社团文化正是凭借其自身的独特性吸引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参与,文学艺术社团、理论研究社团、专业技术社团等不同类型的社团,也满足了大学生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从某种角度讲,高校社团文化的知识性是通过实践性而体现出来的。

3.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

高校社团文化由社团成员打造,而社团文化也能反作用于社团成员,具有非常强的塑造人与教育人的功能。大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时,通过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培养自身对社团的归属感。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逐渐被社团文化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高校社团文化的教育性得以彰显。另外,大学生之所以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正因为社团文化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为大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增强参与兴趣、交朋会友的平台,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二、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价值

1.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校开展社团活动,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有利于大学生改进思想观念,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一,实现自由发展。尊重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德育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其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自由发展。第二,实现全面发展。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强化专业知识,完善思想道德,进而增强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近年来,高校社团文化不断发展,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社团文化工作中,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求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有效进行。

3.营造校园文化繁荣局面

在大学校园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智,促进其综合发展。高校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显性表达,能够直观真实地反映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校园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大学生在优秀社团文化的熏陶下,能够更好地传承校园文化精神,进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三、德育视角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途径

1.增强对高校社团的物质支持

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过程中,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资金、设备及场所的物质保障。为保障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相关政策或资金扶持,增强对高校社团的物质支持。一方面,社团与学生工作部门应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自身的资金收入。而高校应为社团活动划拨更多的专项资金,根据社团实际需要,划分资金用途,对资金进行专款专用,同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应为社团活动设立专门的活动场地,向社团免费开放学校公共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社团活动场所紧缺的现状,而且还能进一步降低社团活动成本。

2.打造品牌活动,提高社团文化品位

高校在举办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社团品牌活动的打造,保证社团文化积极向上,提高社团文化品位,在活动中突出社团文化宗旨,提升德育效果,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对高校社团文化活动而言,品牌活动是彰显社团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对社团文化的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社团品牌活动能被广大学生接受,社团文化才能进一步在校园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3.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活动质量

高校社团要想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建设水平,就应开展高质量的社团活动。第一,在内部管理方面,丰富活动形式,提高社团成员的参与热情,增强社团成员凝聚力,丰富社团文化内涵;第二,在外部宣传方面,拓展多种宣传渠道,提高社团活动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

4.加强社团自我管理与教育

高校社团文化活动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积极性,增强社团自治能力,推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进一步规范社团管理,制定社团管理办法,完善社团管理规章制度,设置社团成员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社团德育功能。

当前阶段,高校开展社团文化工作有以下作用:一方面,能够有效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实现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强化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提高文化管理水平,充分认识社团文化工作的德育价值,使其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摘要:社团文化作为各大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对德育视角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进行研究,能在很大程度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贴近学生,进而提高校园文化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基于此,本文对德育视角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展开论述。

关键词:德育,社团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型存,董乃涵.基于德育视角的高校社团文化研究[J].考试周刊,2012,(46):153-154.

[2]廖颖.德育视角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途径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3]王小奎.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建设中德育功能的承担[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7):118-120.

[4]王大宏.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与实现路径[J].宿州学院学报,2012,(12):4-6.

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 篇10

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铸就了学校的辉煌,也为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2005年,学校开始制定并实施三年发展规划,致力于加强文化德育和学科建设,精心打造“学在春晖”教育品牌,理性彰显学校风范,初步形成了文化治校的独特办学体系。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文化,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把学校德育置于学校课程之中,在人文环境、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学科教学中浸润灵魂,通过德育课程化有效推进学校文化德育。

一、历史的追寻

在前人的努力下,春晖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辉煌历程。早期春晖确立了“与时俱进”的校训、“实事求是”的教育方针和“勤劳俭朴”的训育方针,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聘请了一大批名师硕彦在此执教,并积极推行“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个性教育”等;春晖由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名校基础,赢得了“北南开、南春晖”之美誉,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教育传承文化,教育创新知识,教育培养人才,这些话都没错,但唯独一点,教育不是工具。教育不能像流水线,或者说更不能引导“目中无人”的教育。教育的明天取决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现实的把握,或者说取决于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因此,忽视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不是好教育。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体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如果将社会发展比喻成一辆汽车,那么科技就是发动机,人文就是方向盘。只有在一个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社会里,每个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前不久,上虞区委区政府提出“人文上虞”建设,其中主要力推“春晖文化”,要大力传承和发展春晖文化,其目的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那么,什么是春晖文化呢?春晖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蕴涵了“与时俱进”的核心精神,凸显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人格教育;春晖文化是一种名士文化,早期春晖革故鼎新、百家争鸣源于“名师荟萃、大师云集”;春晖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乡贤不计回报、捐资兴学、感化乡村。春晖文化因教育而生,又因教育而荣,因文化而盛。春晖文化的主体是教育文化,并以“与时俱进”的春晖精神为核心。而“与时俱进”的春晖精神,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包含以下四个层面:一是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教育图强、革故鼎新的风尚,三是平民情怀、服务社会的意识,四是汇集名士、繁荣文化的使命。1908年上虞富商拿出五万银元创办学堂,之后在1919年续办中学至今,“与时俱进”作为春晖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春晖人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二、教育的使命

育德是教育的灵魂,春晖中学德育工作紧紧围绕“做有灵魂的教育、培养有灵魂的学生、办有灵魂的学校”展开。让“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思想成为学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文化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办学特色,必然体现并服务于其培养目标上。如今教育的现实使命已经从“有学上”上升到“享受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是好教育。那么教育的本源是什么?“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乃至美好的心灵?”当下,一些教师和家长如此叩问。这一感慨,何尝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而发?“立德树人”,这四个字,振聋发聩;“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这句话,别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学,好的教育就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统一的。人的天赋、特长、爱好都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好教育就要因材施教,使其潜能得到好的发挥。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要在于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先污染后治理”式的老路在教育领域更走不得,真善美的种子早一天发芽,人格发育就早一天健全,社会心态就早一天成熟,国家实力才能早一天势不可挡!

因此近年来,学校一直以“学在春晖”为使命,高举“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教学相长、德才并美”的校风和“健康与健全相融,学力与能力相通”的育人特色,逐步构建起了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层次有别、浑然一体的培养目标:

第一层次:健康·健全。这是从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出发确立的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学校教育首先要培养“健康·健全”之人。

第二层次:求真·崇善·尚美。这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确立的培养目标。教育要努力培养和引导学生的“真、善、美”,并将其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为。

第三层次:学得活泼·活得自由。这是从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的角度确立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努力追寻和实践的理想境界。学校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学生学得活泼,既让学生在当下的校园中活得自由,更为他们今后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三、实践的探索

(一)“文化德育”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一种有生命力的德育必定植根于儿童生活、校本实践和地方文化传统。为探索一条更具活力和推动力的德育新路,我们从学校文化的传承、研究与创新入手,将学校德育工作置于学校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试图挖掘文化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并从教育的实践与认知层面探索学校文化德育的新模式,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1.文化德育的基本含义

文化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旨在进一步探求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道德意义。它具有三层基本的含义:

第一,教育既传承文明,又发展文明。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人类已创造文明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文化创新引领教育的创新,教育是文化的载体。第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一切方式的总和。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从这一角度论学校教育,我们有理由坚持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对一切活动开展课程化的教育。文化德育就是基于文化创造意义的德育课程化实践:一堂课的道德影响有多大?一门学科的道德感染有多深?一项活动的道德意义有几许?第三,道德无疑是人的主要品质。对于中国传统的“德”乃至人之为人及如何为人的根本,由于我们长期机械而片面的理解,人为分解的实践,道德的含义越来越狭隘、教条和庸俗,致使对道德的解读成为反道德的理由,致使德育实践从教育过程中被剥离,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经亨颐校长的“读书何为?学为人而己”即是广义的道德,“道德文章千古传”,同样是此意。

2.文化德育的主要特点

文化德育试图从教育理念、策略架构、实施路径等方面进一步厘清学校文化与德育的辩证关系,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发展学生的德性,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艰实的道德基础,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行之有效的德育体系。根据文化的全息性、体验的主体性、过程的浸润性、影响的深层性等相关特征,突出教育渗透、实践体验、环境熏陶,并以学校课程的形式呈现。

3.文化德育的实践

学校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植物园”,如《春晖家园·植物篇》课程的开设;深厚的人文积淀,悠久的办学历史,璀灿的文化思想,《百年春晖》成为了学生的必读;“人生如同一首乐曲”,从“如诗如画”的丰子恺谱曲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到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音乐与人生》《人生导航》从这里开篇,《春晖先贤研究》在这里沉淀。还有如每周的《春晖讲坛》《春晖广播》,已坚持九年人手一册每月一期的《春晖读本》《春晖报》等。

“春晖一月”始业教育、“扬青春·展才华”校园文化科技节、“三室文化”创建评比活动、“红红火火迎新年”游园活动、“让您心中满春晖”社会实践活动、“雷锋在身边”新风月活动、“红五月”班级合唱比赛、“传统文化节日”纪念活动、“百名春晖学子”评比活动、“社团嘉年华”学生才艺展示等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十大活动主题”,并逐步转化为学校德育课程主题:“习惯养成”“责任培养”“感恩教育”“礼仪素养”“传统文化”“生命意识”“人生导航”“艺术盛典”“探究实践”“理想信念”,在不断拓展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化、系列化、课程化。

(二)课程教学滋养师生精神生活

1.构建“三层五性”课程体系

立足学校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构建必修与选修、国际与国内、课内与课外完美对接的的基础性、人文性、学术性、探究性和活动性兼具的春晖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学校的特色发展真正惠及到每一位春晖人。

聚焦“学力”“自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围绕“健康·健全”“求真·崇善·尚美”和“学得活泼·活得自由”的三层学生培养目标,构建出了学校“三层五性”课程体系。

“三层”是指学校课程由学科基础课程、校本通识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三个层级的课程组成。

“五性”是指学校课程由基础性课程、人文性课程、学术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五大板块课程构成。

作为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在分析历史与传承、现实与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基础上,首先必须确立教育的总目标,并分层实施、逐步递进。遵循学生成长需求、社会发展需要与现代教育规律,我们提出层次有别又浑然一体的课程目标:

健康·健全

求真·崇善·尚美

学得活泼·活得自由

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一个人的健全无外乎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身体和生命,二是思想与情感。前一部分是外显的,后一部分是内隐的。标志生命意义的健康体魄和培养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校课程建设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准则。

学校是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学校负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熏染人文气息和仁爱情怀的责任,学校更应该践行和追求真与善的统一、自然与人文的一致、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求真之心、崇善之情、尚美之性不仅是春晖的历史传统,而且是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丰富多样的课程、缤纷多姿的活动、宽松自由的氛围,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学园、乐园和精神家园。

这样的教育目标,既是学校人文精神的演绎,又是学校“以人为本,重在发展”和“教学相长、德才并美”办学思想的显现;既符合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又适应学生成长的实际;既能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呼唤,又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从行动上回答“教育为了什么”的终极追问。

2.培育人文课堂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使每一位教师成功。“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所以说,课堂从本质上说是师生生命的精神对话;教师的工作不是教学,而是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英国哲学家怀海特说:“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他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学科建设”的着力点。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舞台,而且是师生互动的场所;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营地,而且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书院,而且是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学行为的模式化的车间,而是学与教智慧充分发展的场所。“惟人至上”应该成为一切教学经纬交织的核心,今天的教育更加迫切地呼唤课堂的人文和人性,笔者在《教育呼唤“人文课堂”》一篇短文中对其特征作了如下的描述:“人文课堂”是适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必定从学生实际(身心、认知、兴趣)出发,合乎教育规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目中有人”,以学为主,欣喜于学生的点滴进步,牵挂于学生的成长烦恼;“人文课堂”是完整的教学:教学的科学与完整得到充分的体现,呈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人文课堂”是灵动的教学:课堂教学重视情感交互,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教学实施依据教学目标又不拘泥于此,以激发兴趣,唤醒心灵为主要追求,课堂充满了生气与活力;“人文课堂”是智慧的教学:在情感交互的基础上,课堂呈现高立意、高思辨的特征,突出关键能力,善于捕捉和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使教学在启迪和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文课堂”是创造的教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明天的创造与生活,课堂首先是呵护学生创造源的基地,在教学与实践、生活的结合中不断催生学生的创造力。

四、未来的展望

教育是一种理想,没有理想的教育是没有创造的教育;教育是一种追求,没有追求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读书即生活,教育即创造”是春晖人的誓言,“学在春晖”,“与时俱进”是春晖人的使命。

追求无止境,思考无穷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过众多的阐述,他们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理解当下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无论何种对教育真谛的追索都无法脱离“人”,教育作为“经验”在人与人的活动中传递的过程,不仅在于“积累”,更在于“生长”。因此,教育的人本、人文和人性无时不在启发我们:只有洞察人性,才能真正理解教育,搞好教育。

我们认为,教育是为了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只有植根文化,才能培育品质,让每个生命体绽放光彩。但作为教育媒介之一的教育内容都是人类的“过去”或“遗产”,如何面对人生世界的“未来”或“创造”以及塔勒布所说的“黑天鹅”现象,是教育必须面对的永久难题。

中学生德育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传统文化;德育;信念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文明与进步、和谐与稳定起了巨大作用。很多经典著作,比如孔子的儒家学说、老子的《道德经》、孙子的兵法、司马迁的史学著作等,都是在中华文明发展演化过程中凝练而成的精华,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念、性格与心理、观念与认知等精神追求,仍然是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传统文化首推个人品德的塑造

传统文化重视个人品德的塑造,典型代表便是儒家主张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兴”的教化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德为先的精神,与德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做人品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对个人品德塑造的最高要求。其意思就是要将个人的品德修养用于治理国家,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传统文化还强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强调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基础之上的,这与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利益的统一关系是一致的,要求人们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关心国家民族利益,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为国分忧。《易经》中讲到“厚德载物”,孔子的中庸之道讲究慎独自省、至诚尽性、忠恕宽容。在道德品行方面,传统文化不但让人们知道该去做什么,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可以说,个人品德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二、传统文化中强调自强不息的信念

《论语》中曾子曾讲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易经》中更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这种民族精神延续到现代,它不仅指生生不息,更是一种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勇于开拓精神。如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这些诗句无不体现着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浩然正气,无为艰难,志存高远,谱写着一段段自强不息的历史篇章。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学生就应该拥有这样自强不息的信念和为了理想坚定不移,勇于追求的雄心和气概。

三、传统文化中推崇换位思考的理念

古训《增广贤文》中有“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将心比心”以及《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思想的集中表现。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疼爱下一部分学生养成了我行我素,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住宿环境的改变,加之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各有不同,一部分人不能及时转变思想,做事常不考虑他人感受,对老师和同学缺乏理解和仁爱之心,易产生矛盾。传统文化推崇换位思考的理念,正如“论语”中讲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是遇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中学生拥有了换位思考的理念和同理心,在未来人生道路上会获得更多人的支持,成功的概率会更高。

四、传统文化中倡导诚信待人的品质

“诚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古人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倡导诚信待人的重要性,如《礼记·中庸》中讲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即一个人如果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是遵守人道法则,终成天道。“诚”在这里被认为是人生最高境界。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曾说“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八荣八耻”中特别提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些无不体现着诚信对于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讲诚信是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是人们进行日常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如一个人诚实守信,与人诚信交往,那么大部分人就愿意与之交往,反之则人们会远离他。中学生应该不断修正自己,与人诚信交往,与老师、同学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收获更多的友谊。

五、传统文化中弘扬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

“坚持”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荀子《劝学篇》中提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宋朝大臣张咏有言“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些都体现着古人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多为独生子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娇惯,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抗压力和挫折能力较差,“算了吧”“放弃吧”“下次吧”这些充满负能量的口头禅常常伴随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就迫切需要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阶段,应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坚持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遇到困难勇于面对,不轻言弃。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有成果。事实上,往往成功的人也是坚持到最后的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读书而不去实践终究无法参透其内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校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更多书本外的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体会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加强修养、完善人格,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参考文献:

曾建和.学校德育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J].教师,2009(24).

科研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FHB110125)。

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 篇12

一、影响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因素

宿舍是学生活动频繁的场所, 如果没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加以引导, 学生就容易产生诚信缺失、行为失范、价值观扭曲等不良倾向。 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必须分析当前宿舍文化的建设现状, 正确认识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宿舍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宿舍文化建设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

教育部出台的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 是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明确了学校要增强对宿舍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把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学生的角度, 相对于宿舍文化建设, 学生比较注重学习成绩, 对于宿舍文化建设缺乏必要认知, 因此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从学校层面, 宿舍文化建设是切实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 许多学校对这一文化阵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认为宿舍就是为学生提供住宿生活的, 忽视了宿舍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导向功能。 宿舍文化建设只关注文化建设的表层和中层, 仅停留在硬件建设、管理制度上, 却忽视了对学生在宿舍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的关注;学校不够重视宿舍管理机制建设, 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因为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 工作常流于形式, 缺乏有效性;文化建设重物质轻精神, 重形式轻内容, 重节日轻平时, 宿舍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

(二) 宿舍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重责任轻权利, 缺乏人性化

管理制度是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但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 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规章制度过于单调死板不是特别合理, 需要完善规范规章制度。 当前的宿舍管理制度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 重责任轻权利, 重管理轻服务。 学生的责任较多, 但可行使的权利较少, 一些硬性的规章制度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反感, 譬如断网、断电、强制熄灯等一些做法往往体现出管理理念存在问题, 过分强调责任, 漠视学生的权利, 缺乏理解和尊重, 容易造成学生对制度产生抵制情绪。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让学生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 忽视了学生的意见, 因此学生在执行中缺乏认同感和自觉性。

(三) 宿舍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弱化, 宿舍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和独特性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学生对宿舍文化建设现状的满意度较低, 普遍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这说明学生渴求积极向上的文化, 也反映了宿舍文化产生的教育导向功能亟待加强。 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宿舍文化应具有其独特性, 体现出学校特色、专业特色与个性特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大多数学校的宿舍文化趋于雷同, 缺乏个性和独创性, 难以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更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从而发挥它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

当前, 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新媒体已成为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 特别是网络这一平台使得学生足不出户便可获得大量的信息, 宿舍作为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 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的重要场所, 因此网络文化对宿舍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 在网络空间, 学生多以匿名的方式交流, 导致了网络言论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这些会影响到现实的人际关系。 其次, 沉溺网络会使学生自控力下降, 影响整个宿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风气。 再次,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得到加强。 由于学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 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 往往只凭借某些社会现象与传媒的舆论导向就做出简单分析和判断, 易被表象所迷惑, 来自网络的具有反叛精神的信息会冲击学生的已有认知, 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不仅不利于宿舍文化建设, 也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阻碍。

(四) 管理人员良莠不齐, 管理机制不健全, 造成宿舍管理与德育工作的脱节

多数学校对宿舍管理存在认识误区, 认为学校后勤服务既然实行社会化, 宿舍文化建设可以由宿舍管理服务人员去做, 用不着班主任、 辅导员去指导。 通过问卷调查, 学生普遍反映宿舍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态度不好, 服务质量不高。 目前, 学校聘请的宿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确实堪忧, 他们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个人修养, 言谈举止、说话办事能力都有待加强, 在宿舍管理中难以发现问题, 即使发现问题也难以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管理机制上看, 学校对宿舍管理人员缺乏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和提高, 对其工作也缺乏有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难以吸引那些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思想作风过硬的班主任、辅导员加入到学生宿舍管理队伍中来, 从而影响了德育工作在宿舍区的开展。

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努力构建优雅文明、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具有重要的作用。 职业学校应把宿舍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把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此, 根据多年从教经验和学生工作的经历, 对职业学校宿舍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创新宿舍文化建设, 增强宿舍文化的感召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情随之发生变化, 学校应针对新问题、新情况, 不断调整自身定位, 更新管理理念, 开拓新思路和新方法, 积极探索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建设宿舍文化, 要将宿舍区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阵地, 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可以借鉴的好做法有针对性地运用到宿舍文化建设中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调动学生创建文明宿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增强认识, 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 如举办 “宿舍文化节”“文明宿舍杯”辩论赛、文化走廊建设等活动, 使宿舍文化与校园活动结合起来; 管理人员应了解学生热议及关心的问题, 可以在楼道区的宣传栏、橱窗内定期变换主题, 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信息, 美化环境, 提升品位, 让学生生活园区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面墙都发挥着文化熏陶的作用; 定期开展文明宿舍评比、 表彰活动, 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 激励学生创建有特色的宿舍文化, 使宿舍文化体现出学校特色、专业特色、个性特色, 增强宿舍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 加强制度建设, 推动宿舍管理制度的人性化

宿舍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促使学生抵制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 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 通过制度量化学生在宿舍的行为表现, 列入对学生的德育考核内容, 加大对基础文明, 譬如环境卫生的检查力度, 认真实施, 定期检查, 奖罚分明, 用制度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从而为学生在宿舍正常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针对当前学校宿舍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生满意度低等问题, 学校管理部门应组建宿舍管理委员会, 完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 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宿舍管理工作, 开座谈会倾听意见, 或用调查问卷方式收集反映同学意见, 将广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反馈到制度建设中去,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自我提高的作用。 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 才有可能制定出规范且人性化的规章制度, 推进宿舍文化建设。

(三) 探索宿舍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建设网络育人阵地

针对网络文化对宿舍文化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在宿舍文化建设中, 要强化网络调控, 促进网络文化对宿舍文化的服务功能, 要正确运用网络载体, 创建和谐的宿舍精神文化。 同时努力探索构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力, 建设健康和谐的学生宿舍文化。

对学生来说, 网络所带来的大量信息在拓展学生的视野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需要学校加强引导。 首先, 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学会自我管理, 让网络真正成为开阔视野学习知识的工具。其次, 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的舆论导向功能, 建设主流网站, 加强舆论引导。 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同时, 绝不回避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和阴暗面的存在, 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公开讨论、辩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激烈的思想交锋、交流,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思想, 也有助于他们辨别真伪、区分善恶、认识真理, 教师或辅导员需适当予以引导, 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引导更多的学生选取最佳的行为模式。 最后,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 建设宿舍文化网站, 充分发挥网络的共享性, 开通多种栏目, 譬如文明宿舍展示、宿舍秀、优秀室友秀、意见反馈区、主题聊天室等, 引导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宿舍文化建设中来, 不断创新宿舍文化, 促进宿舍文化的健康发展, 共建和谐校园。

(四) 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 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增强宿舍文化的育人效果, 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宿舍管理队伍, 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使他们以学生宿舍为基地开展德育工作, 全面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 宿舍是学生最易展示其真实个性的空间, 也是问题最容易暴露的场所, 如果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将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宿舍里, 会使学生会产生亲切感, 从而增强德育效果。

目前, 绝大部分职业学校在宿舍文化建设中重管理轻教育, 造成宿舍管理与德育工作两张皮。 宿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宿舍管理中难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即使发现问题也难以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更谈不上进行有效教育。 通常情况下, 学生更愿意听从比他们自身层次和水平高的人的管教, 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水平, 也可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引导者, 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 如果班主任和辅导员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 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就会减少或消除不良文化的形成。 因此, 学校应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善于做学生工作的宿舍管理队伍, 通过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 推进班主任和辅导员进宿舍, 使他们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宿舍管理工作中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切实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帮助他们建设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 从而增强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 实现制度管理向文化自治的转变, 形成更加和谐的现代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许益锋, 刘新秀.论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宿舍文化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145-147.

[2]吕淮湘.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7) :69-71.

[3]张琦.以宿舍文化构建大学生素质提升平台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9) :51-52.

[4]孙联明.论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模式的科学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8) :97-100.

上一篇:中国式自由发展下一篇:海洋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