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2024-10-21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法(通用10篇)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篇1

第四单元 古乐神韵 第12课 古筝与《高山流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乐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资料,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并以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教学重点 :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们。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搜集古筝相关资料和《高山流水》的相关故事。

2准备相关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和相关图片

抚琴,吟曲,“高流水琴弄,明月清风酒一樽”。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形容乐曲高妙。

二、活动一 知识名片

古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该乐谱最早见于明代。人们为了纪念钟子期和俞伯牙的“ 知音”之谊,特地在月湖侧畔的小山上筑起了一座古琴台,并将这座小山取名为“碎琴山”。

三、活动二 我来说

1.小组交流之前查阅的资料互相补充。2.优秀代表到讲台展示。3.简单交流点评

四、活动三 博闻广记

欣赏视频《渔舟唱晚》,并说说你的感悟。

五、活动四 初显身手

听《高山流水》画出你想象的画面。

六、总结 感悟心语

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己的动人传说,让我们懂得了友谊的真正含义。古乐的魅力,传统文化的魅力,值得我们欣赏和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提升人文素养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国家,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 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无不显示了她非凡的创造力。然而, 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 目前,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 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 他们吃的是洋快餐, 看的是日韩动画片, 过的是洋节。传统食品汤圆、粽子不如肯德基、麦德士;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不如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当我们的子孙还未看过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时, 《三国演义》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濒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充分利用文言教材, 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中, 我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教师应该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 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 就是些非常鲜活的例子, 如教授《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 引出孔子的“礼治”, 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 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师说》的教学中, 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 结合目前的现状, 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心中, 趁机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教授《陈情表》时, 我利用朗读、引导的方法, 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 要他们设身出地地为李密想想, 教学中, 多数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珠, 因而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最后的感言中, 他们写出了心灵的感悟, 真正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

现实生活中, 总会有荆棘和坎坷, 不幸和苦难,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利用古文经典篇目, 弘扬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 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 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 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走近李白, 理解什么是豪放, 特别是在第三册、第五册的诗歌教学中, 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 就倾心倾力, 感同心教, 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 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 学生就可能形成一种强大动力, 最终积淀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作文教学, 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作文教学中, 我认真捕捉每一个细节及每一次练笔机会,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对课文中涉及到的, 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 我就会要求学生写随笔, 在学习《陈情表》后, 从学生的随笔中就可看出由他们心中崩出的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火花。除随笔练习以外, 每学期, 我都会结合实际, 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如校“语文报”的大赛主题, 以“感恩”为话题, 我先让学生理解“感恩”的内涵, 从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再进行写作训练, 然后将佳作作为参赛作品。通过推选, 学生获奖次数逐步增加, 其中, 最佳奖项为省级特等奖,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

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 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 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 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每年的两个学期中, 有许多中国传统节日,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加之, 我国今年又开始对一些传统节日进行了放假安排, 这学期, 我以此为契机, 利用清明节与端午节, 引导学生去查询资料, 找寻渊源, 真正弄清其文化内涵。通过实践, 使学生明白了清明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端午节不仅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同时,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挂艾枝, 悬菖蒲, 洒雄黄水, 饮雄黄酒, 激清除腐, 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为此, 还结合写作, 布置学生以“节日有感”为题, 完成一篇作文, 通过学生们用心去感悟与创作, 写出了许多优秀作文, 我将佳作推荐在校报上发表, 又增强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

四.寻找乡土文化, 开展实践活动, 挖掘传统文化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 为了将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基本素质, 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并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教学之余, 还要求学生利用假期, 开展社会实践, 找寻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出生在三金之乡——煤城鹤岗的人, 没有理由不了解家乡文化。因此, 假期中,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探寻根源, 挖掘内涵, 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通过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们主动参与, 对家乡文化的习俗等方面进行了采访, 使学生们大开眼界, 真正感受了生活在黑土地上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丰富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 还增强了实践能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它具有承传性, 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 是区别其他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 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 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 印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 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和审美追求。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继承和发扬,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只是作了一点点尝试而已。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大出版社

[2]、陈孟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浅析民俗文化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盐城教育科研网, 2006年2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汉语教学 篇3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规定,在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热爱祖国,具有民族团结意识。而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它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受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感受成语的寓意之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言简意赅,读上去朗朗上口;而成语故事则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是少年儿童必读的神话故事;又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负荆请罪”、“惊弓之鸟”、“三顾茅庐”等又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再例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韦编三绝”、“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等又是刻苦读书的典范,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感受歇后语的诙谐之美。现行汉语教材在每个单元最后都要安排一次汉语园地,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如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一般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句是比喻或隐语,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解释或说明,而且许多歇后语不但诙谐幽默,还富含一定的寓意,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猜谜语、搜集资料,课后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和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例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类似这样的歇后语是以汉字的谐音为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使学生明白友情的珍贵,不亚于雪中送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使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猫哭耗子——假慈悲”,使学生明白善恶、美丑的标准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 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在每次汉语园地中,都无一例外的安排了一首古诗,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承传,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是写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旧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不但把送别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了出来,更将自己坚持高贵洁白品德的决心表现得清晰透明。又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更是将西湖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将西湖美景比作西施,无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漂亮,使人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完美人生

1.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三字经》中“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而《弟子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之一,在教学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新来的王老师》一课时,当罗林面对同学们的嘲笑时我可以给学生讲“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的道理,同时罗林也不能灰心,要以“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来要求自己;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西游记》中的故事,在学习中既要学习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的精神,又要学会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这时便可以将“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穿插进来;在学习《说勤奋》时,课文讲到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正是这种珍惜时间、勤奋苦读的精神使他历经19年时间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不就是“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的完美再现吗!此外在平時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用《弟子规》来要求学生,例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教育学生团结友爱;“方读此、勿幕彼、此未终、彼勿起”“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是教育学生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 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塑造完美性格。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大度宽容的人。例如《完璧归赵》讲的是蔺相如不畏强权,巧妙机智的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的故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利用课前、课后以搜集、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荆请罪》《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又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晏子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他都能给以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再向学生讲解晏子的其他故事。诸如此类的课文还有很多,如《西门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思想感情。

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语言素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万世先师”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而后孟子又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炎黄子孙世代承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摘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包括励志格言、优美诗词、成语典故等,如此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无不体现了古人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立下的壮志豪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和领悟诗人的意境,陶冶自己的情操,升华自己的情感。此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中华优秀德育故事,学习孔融谦让礼貌的处事原则、学习闵损和孟宗的真诚孝心、学习尹憞遵守礼仪、立志育人的精神、学习滂母的浩然正气,最后再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学习他们“孝养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礼貌待人、廉洁奉公”的精神,立志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物教学设计 篇4

第二单元 诗歌诵读

(一)

第4课 蝉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这两首诗。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6、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教学难点: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蝉》。(板书诗题:蝉)。

2.师介绍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蝉》。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 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 欣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蝉》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嘴上的吸管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流响:传出的响声。

3、疏桐:高大的梧桐树。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咏萤》。

3、集体诵读《咏萤》。

4、引导学生理解难解词语及诗的含义。

的历:光明的样子。 飘飘:在风中摇摆不定。

恐畏:担心,害怕。

《咏萤》大意:细小的亮光到处闪动,轻盈无力的翅膀在风中摇摆不定,唯恐没有人认识它,独自在黑暗中放光明。(表达诗人内心不甘落后、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 教学反思:

第5课 画菊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 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 老师小结: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教学反思

第6课 《题画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

2、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3、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

4、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教学难点: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谁认识、知道兰花,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2、揭题《题兰花》。(板书诗题:题兰花)。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题兰花》。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 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 欣赏山巅兰草之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题兰花》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贞:坚定,有节操。

2、抱:持守;奉。

3、芳:花卉。诗中的群芳泛指开在尘世间的花。

4、事:动词,做。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庭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赞美竹子的诗。

2、学生试读《庭竹》。

3、集体诵读《庭竹》。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 学生试着解释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

《庭竹》大意:经过清晨朝露的洗涤,竹节像涂了铅粉,泛出了银白的光。挺拔修长,似青玉般的竹枝在和煦的风中轻轻的摇曳着,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修竹就像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无论把它种植在哪里,都不会不适宜的。

教学反思

第7课 鸡

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意。

2、能够熟练背诵《鸡》和《花鸭》这两首诗。

3、会填写并记住课后练习中与“鸡”有关的成语。

4、初步感受以物寄情的表达方法。

5、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背诵《鸡》和《花鸭》这两首诗。会填写并记住课后练习中与“鸡”有关的成语。

教学难点:感受以物寄情的表达方法。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知道十二生肖都是有哪些动物吗?

学生交流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其中有关鸡的诗歌。

2、揭题《鸡》。(板书诗题: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鸡》。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 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师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徐夤,原文有八句,现在我们学的是前四句。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鸡》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6、师总结大意

鸡这种动物列在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长着美丽的花纹,鸡是那样守信,它每天按时唤来早晨的太阳,又用自己的啼叫,送走黎明。

三、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花鸭》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

3、集体诵读《花鸭》。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 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试着解释。

4、师小结诗的含义。

《花鸭》大意:花鸭一身洁净,没有半点污泥,每天从门口的台阶前不紧不慢的走过。它的羽毛也在追求与众不同,你看它的全身黑白是多么分明啊。

补充介绍:诗中的“泥滓”也暗指当时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而“独立”“黑白分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入污流的品格。 教学反思:

班级文化的建设

“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这个班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点小随便。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文明、健康、团结、向上的方向前进。我在班上用“静、敬、净、竞”作为我们的班规。本学期我先从“净”着手来引导。

首先,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爱护,所以每个人必须首先做到垃圾入筐,自己的周围保持洁净,同桌之间互相监督。

其次,每天的卫生打扫及卫生保持都有每天的值日小组长率领本组成员来完成,具体的分工有小组长负责,其他同学必须服从,哪组出问题哪组负责。 再次,在每次的大扫除中,全班同学基本上每个人我都按照性格特点进行了分工,每人都有具体的负责项目,实行分工到个人,出现问题自己或同伴要负责。

所以,本学期开学以来,我班的卫生状况大有改善,卫生保持很好,进步很大。

另外,我班同学比较活泼、好动、调皮,大课间各方面纪律不是很好,我特别在班会上跟同学们商讨得出结果,选出6个体育委员,男生3人,(特别是本身就好动又被当选为体育委员的,首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了态,一定做同学们的表率,首先管好自己。)女生3人,分别负责队伍的前、中、后3部分的学生,如发现故意违反纪律者,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出检讨,并保证改正错误。试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不错。

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原来都是由我自己亲自安排,从最基本的设计构思,到中间的准备,一直到最后的完工,感觉自己又累又忙。本学期,我完全放手,选出了12人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其中包括掌握班级“财政大权”的副班长,需要用什么,组员商量着买(原则是不能太昂贵,最好是经济又实用),我只是给他们“打工”,什么时候需要我干点或传达点什么,我就照做。别说,他们的想法还真是比较独特,比起我一个人的力量大多了。

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实行下来,使我真实的感受到了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就象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作用,就象这春雨一样。搞好班级的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仍是我今后孜孜以求的。

本学期的班级公约特制定如下:

一、学会自律,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做好课前准备。

二、学会学习,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学会交往,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团结同学,协作创新。

四、学会自修,认真钻研课本,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拖拉。

五、学会竞争,寻找一个对手,开展学习竞赛,共同促进提高。

六、学会享受孤独,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学习,拓展知识。

七、学会休息,课间不允许在教室内大声喧哗,追赶打闹。

八、学会讲卫生,做好值日工作营造洁净的学习环境。

九、学会娱乐,不进网吧,游戏机室及其他营业性场所。

十、学会健体,按时参加广播操,眼保健操和课后活动。

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犹如一块田地,即使土地肥沃也结不出果实,所以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锤炼坚强的意志,提高自身的修养,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集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的班级我做主”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好的班级文化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

说到班级文化的建设,原来都是由我自己亲自来完成,从最基本的设计构思,到中间的准备,一直到最后的完工,感觉自己又累又忙。本学期,我完全放手,选出了12人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其中包括掌握班级“财政大权”的副班长,需要用什么,组员商量着买(原则是不能太昂贵,最好是经济又实用),我只是给他们“打工”,什么时候需要我干点或传达点什么,我就照做,还有班里审美观最好的李雨桐做总指挥,该怎么张贴,哪里应该怎么装饰,全权负责。

首先,我把班里需要装饰的地方指定,然后给他们建设小组两天的考虑时间,先把最初的想法告诉我。吴洁说:“今年是奥运年,我们打算在南面这面墙上做与奥运有关的内容,让大家知道更多的奥运知识,传达奥运精神,提醒同学们,绿色奥运是我们承办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争做一个保护环境、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保护校园的环境做起,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卫生角的上方,我们可以张贴一些比较醒目的标语,提醒同学们平常要认真完成值日,干好自己的工作,做到让垃圾及时入筐,保持好教室卫生,爱护好卫生工具等。对于攀登架上,则可以张贴同学们各种各样的作品,新作品可以随时替代旧作品,激励同学们勇于创新。北面的墙壁以“节日小常识”为题,用同学们制作的传统节日手抄报来补充。三表栏及班级公约等,由我们做些小的装饰物来进行装饰就行了,这样可以吗?”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棋道经纬的相关知识,感受棋道经纬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积累、背诵关于棋道经纬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3.对下棋产生兴趣,愿意在课余时间继续查找资料探究,发展自己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棋道经纬的相关知识,积累关于相关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教学难点:

了解《棋经十三篇》蕴含的哲思与个人修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23页经典导读,交流:

谈到围棋,谈到善弈者,我们不能不联想哪些词汇?

二、自主探究阅读,互动交流(一)棋以喻道 导读问题: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同桌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棋经十三篇》在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2.文化雅苑:“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什么意思?

拓展园地:棋逢对手什么意思?

3.日积月累:读一读,选择一句背下来。4.汉字寻根:棋(二)博弈如兵 导读问题: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同桌交流,围棋的攻防之法与用兵之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2.文化雅苑:“东山报捷”中谢安的有着怎样的修养?这个故事中领略到什么智慧? 拓展园地:借助注释阅读《棋经十三篇》,交流收获的一两点启示。

3.日积月累:读一读,选择一句背下来。4.汉字寻根:弈(三)落棋无悔 导读问题: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同桌交流,“赧莫赧于易,耻莫耻于盗”在围棋中什么意思?结合生活说说有什么启发?

2.文化雅苑:“豫王府的院墙高三尺”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拓展园地:借助注释阅读《棋经十三篇》,交流收获的一两点启示。

3.日积月累:背诵《约客》。4.汉字寻根:闲(四)坐隐忘忧 导读问题: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读懂故事,交流故事表达了什么意思?(坐隐、手谈、忘忧、烂柯)

与诗词长廊《题王质烂柯图》对比,理解“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表达的含义。

2.文化雅苑:体会对联的奥妙。

3.日积月累:背诵《池上》一,回忆《池上》二 4.汉字寻根:忧

三、头脑风暴

你对本节课哪个版块的内容感兴趣?课下你准备继续探究什么?

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结成小组,商议课下继续探究的方法和途径。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篇6

因此本节课本着课前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活动教学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奥运会火炬宣传片视频引出新课,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上完这节课后,将本节课反思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 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火炬宣传片视频给学生创造了视觉、听觉等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中华文化的美的感受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在突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这一难点时,通过对比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得出结论,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印象深刻且易理解。

3. 在中华文化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时采用文化知识抢答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既有小组间竞争也有小组间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锻炼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能力。

4. 在传统美德这一知识点时,选取的素材是西安最美女孩李娜的故事,选材具有时效性、地域性,主人公也是中学生的同龄人,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反思自己在传承传统美德时有哪些不足并能加以改进,成功突破难点。

5. 集体朗诵中华文化之歌,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 文化知识抢答赛时的竞赛规则没有更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后应在竞赛规则方面更加细化

2. 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忽略了学生, 今后课堂小结总结归纳应该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板书设计新颖,但是教师的简笔画水平较低,可以将这一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4.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的评价单一化,今后应注意多元化评价。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篇7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上海市教委也提出了要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评价体系等要求。如何使生活在现代社会和教育生活中的我们的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由粗浅到深入,不断丰厚根植于内心的成长体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断呈现出满意的效果。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我们以“崇德敏智、全面发展”为育人目标,以“懂规范、乐学习、善交往”为学生发展目标,以“爱学生、会研究、有气度”为教师发展目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一、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要求

1. 人文要求下的顶层设计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重点和基础的工作,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效对接,并融合于全校的教育工作之中,是我校在顶层设计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我校制订并逐年完善了《闵行区中心小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动策略》,将《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有关家国情怀、仁爱责任、礼仪素养等传统优秀经典内容与学生养成教育的德育纲目相衔接,并与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日常教育相整合,形成各年段学生的行规训练分层目标要求,并将这些要求落实于每周工作、每项活动、每个班级,形成网络架构下的纵向教育序列,从而达到落细落实的教育要求。

2. 经典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使用国学教材,开设国学课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我校编写校本化教材,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动策略整合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中。我校多次承办了上海市国学经典课程的培训和观摩活动,并承办了区首次小学经典教学研讨活动。我校两位教师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注重在理解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生活规范和礼节指导,使养成教育学在课堂,行于日常。

二、强化学科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就是为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实现学科育人的要求。

1. 挖掘学科育人元素

从学校层面,我校定期组织教师梳理各学科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目录,挖掘育人元素,尤其像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等显性德育学科,形成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育人的校本建议汇总,并通过跨学科教材解读、跨学科教研、教学节主题活动等将学科育人要求落实于日常教学,在我校的“敏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予以体现。

2. 开设校本德育课程

我校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传统节日》《中国书法》《中华优秀建筑》系列校本教材,同时开设了校本课程,并由全校班主任一起编写了相应配套的教学设计方案,而且定期举行教学研讨活动,使校本教材、校本德育课程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3.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主动实践。为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我们开展了传统经典文化的校本研修,邀请专家开设“和孩子一起读论语”“学校开展儒家经典教育的意义”“人文精神和教育”等讲座,开展“继承传统文化,乐享青春足迹”等系列活动。在德育队伍建设过程中,我校坚持骨干引领、梯队发展的策略,立足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进行分层研修,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三、注重提升人文素养的实践体验

融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实践体验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因此,我校近年来为学生创建了多维的实践体验主题活动。

1. 开设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为传承和弘扬区域特色文化,我校确定了6个校外活动基地,来发挥校外教育体验课程的优势。我校充分利用闵行江川社区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建立了6大校本社会实践基地:中华香樟一条街、红园记录着中国“四大金刚”工业发展的历史文化轨迹;荣誉军人疗养院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韩湘水博园和古藤园是江南桥文化、水文化的典型代表;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作为学校体验教学基地已成为一个综合探究体验基地。实践体验成为学生校外活动内容的主旋律,成为升华学生爱国爱家乡情感的载体。而与之相适应的校本主题班会的主题序列,则是学生开展实践体验后的活动延展。

我校还将课堂搬进了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组织学生结合参观、体验活动。我校教师在文化陈列馆里开设了“老闵行的传统习俗”“小小看老闵行”两堂拓展型课程。“老闵行的传统习俗”是英语学科的拓展课,教师充分发挥电子书包支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优势,以解决学生问题为课堂主线,在看、听、读、演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情感。“小小看老闵行”是体验课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在实践基地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开展的体验活动,更真实地感受老闵行的历史文化和变化发展,获得更为直观而丰富的经历。在体验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独特优势,及时了解学生对老闵行历史的兴趣点,依据学生需求合理分组;利用平板电脑记录、分享、互动、评价,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闵行的历史与发展,感受到闵行的深厚文化。

2. 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活动

针对中华传统节日我们不仅有校本教材,有教学设计,更让学生喜欢参与的是系列性的实践体验活动。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目前我们设计并形成了“元宵、端午、清明、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的系列性的主题活动方案,并通过“学习演绎——体验感悟——实践探寻”等路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吟诗诵词、实践操作等过程中习得传统节日的知识和习俗,培育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等。

3. 形成层次化的实践体验内容

无论是校本实践体验基地还是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努力呈现不同年段的特征差异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分年段、层次化、有重点。低年级以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为主,在体验实践中利用好“香樟叶”家长志愿者力量;中年级以古诗诵读、体验感悟为主;高年级在体验之外还注重探究活动。传统节日体验的许多内容都是学校开放活动,在家校互动中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快乐成长过程。此外,中华传统节日等主题活动的实践体验,都将在学生成长记录中留下过程性的轨迹,成为成长体验的一个重要内容。

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篇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中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春天便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出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则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时,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中华文化概说课程教学大纲. 篇9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华文化概说”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通识课,是非统设选修课。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它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意在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的一个入门途径,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以及当代价值有较为深入了解,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本学科是一门文史哲贯通的人文性学科,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组合,不是单一艺术门类的鉴赏,而是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路。

二、课程内容 绪论(1学时

一、“文化”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学时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学时

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极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学时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学时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勃兴

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击与融会

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2学时

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学(2学时

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二、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三、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2学时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二、四大发明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2学时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二、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3学时

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2学时

一、辉煌的远古艺术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2学时

一、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学时

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极其历史发展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2学时

一、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三、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 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2学时

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2学时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2学时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2学时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二、群己关系的定位

三、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2学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三、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2学时

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三、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四、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三、教学环节

1、面授辅导

除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适量讲解与答疑外,主要为学生提供中华文化的各类知识。辅导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辅导主要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可采取集体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评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中华文化的知识水平,弥补远距离学习过程中语言学。

同时要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完成网上测试,积极参加网上专题讨论及网上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点评。

2、自主学习

学员要制定自主学习计划,通过阅读文字主教材、导学资料,浏览中央电大、吉林电大网上资源,以及参加BBS讨论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参与面授课堂讨论与网上专题讨论,通过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4、网上教学辅导

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及实时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5.考核

考核:本课程的测试是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四次形成性考核各占总成绩25%。

四、责任教师 姓名:王赫延 电话:0431-********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篇10

(201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胡 恒)

一、思 考

文化的功能之一是教育,教育是文化的主要功能。文化的教育有别于技能和经验传授(汉语中“文化”一词既有cultrue,也有literacy的意思,这里指的是cultrue)。文化教育主要是世界观、价值观和自然规律的思维展示,体现在:世界从何而来,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文化教育的民族性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包含了传统道德与信仰禁忌。

中国人习惯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文化教育,并把这种教育称为“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常与智育、美育、体育并称。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家,可说可写的故事十分丰富,而被挑选出来充当“德育”材料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些故事被称为传统道德故事,在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位臵。传统道德故事集体反映了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意识,它们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信条,也是子孙后代汲取教义的范式,同时,也是中国人最乐意拿来分享或传播出去的优秀思想,似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读懂这些传统道德故事是读懂中国人的必修课之一。

然而,这些故事整体上不具备系统性,内部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它们有的是神话寓言、有的是正史故事,有的是稗官野史,有的是名人轶事;它们或者在某时某地某人的言论中作为论据出现,或者后人引用重新赋予新意,于是这些内容包罗万象,来源林林总总的故事统统被囊括在了一起,总体上芜杂而缺乏理论性。正因为此,作为一个个单独故事来看,难免见仁见智,特别是当我们试图借以传播中华文化,由于不同文化的思维差异、知识差异,必将导致对中华文化的异读或误解。

二、起 源

关于这点,我有着亲身体验。在一次对外汉语听力课上,我使用了北大出版社《汉语初级强化教程-听说课本3》,第四十三课听力训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愚公移山》,在讲解和训练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费劲,理解起来更是

很痛苦。主要问题是:第一,他们之前学习了动词“搬”和“移”的意思是remove,而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移山和搬山等词,他们很难将“搬”和“移”的意思与mountain联系起来;第二,不能理解愚公的行为,有人认为愚公是一个无视规律、挑战自然的疯子,大多数人建议愚公搬家;第三,不能理解神仙为什么要帮助愚公,有人认为愚公行为是对天神的蔑视,应该得到惩罚,也有人信奉“自助者天助之”的思想,认为愚公的错误不值得帮助。最后,当我把这篇故事“挖山不止、代代相传”的本意点明之后,大多数人感到费解,且不能认同。对此,我理解设臵这篇听力课文者的初衷是希望留学生学习巩固汉语中表达处所方位的语法点,例如“门前有座山”,“山后是愚公的家”,同时希望留学生多掌握一个成语和一个成语故事,最后还希望留学生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最好能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要发扬愚公“挖山不止”的奋斗精神,不要轻言放弃。总之,这则故事身兼语言教育、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三重职能,体现出题者“一石三鸟”的良苦用心。然后,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首先,在教授语法上,“搬”和“移”在实际生活中几乎不与“山”搭配,这里出现的“搬山”和“移山”容易混淆已学知识;其次,故事中大量文化知识需要解读,例如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太行山和王屋山,中国的神仙等等;第三,故事情节本身不蕴含普世价值,无法赢得共鸣。我认为,要想解释清楚“愚公移山”的内涵,有必要补充大量的背景知识。据我所知,“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长期躺在历朝历代的浩瀚典籍中无人问津,因为一次机遇让中国人熟悉并感受到这个故事的道德力量,那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用了这个典故。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因此,解释“愚公移山”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意义,必须联系毛泽东的那段讲话,必须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做一下介绍,解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就像愚公一样的坚持革命斗争,用一点点的胜利累积获得最终的胜利。通过这样的细数一遍,才能把“愚公移山”这个词的来龙去脉解释完满,才有可能让人理解故事背后“奋斗不止、前赴后继”的意义,才能实现德育的初衷。然而,经过这么一番周折,愚公移山故事本身还有多少人会感兴趣呢?它的文化传播功能还剩多少了呢?并且,仅仅作为听力训练材料中的《愚公移山》,教学安排不允许停留过多时间,因而它的德育目的与效果无法一致,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就

是顾此失彼。

类似的经历,是还有一次在阅读课上讲授补充材料《南辕北辙》。对学生而言,“辕”和“辙”很难搞懂,最好是有一张春秋时期中国马车的示意图。在扫清语言障碍之后,学生的心目中仅仅留下了一个固执的人的印象,学生会问为什么这个驾车的人不听别人劝告,他一定是非常的自信,非常的偏执。学生们对这个驾车人品性的研究,远远超过了对“南辕”和“北辙”的兴趣。这两段经历让我感到,无论是《愚公移山》还是《南辕北辙》,从故事本身都无法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教育的初衷,都需要追加大量的历史文化常识知识,最好能补充一些背景材料。这就好比,圣诞节前夜,孩子得到一件包装精美的礼物。他拆开外三层里三层的包装,满头大汗的寻找礼物时,却发现得到的礼物居然是一个烟缸。当他再拆第二个礼物时,兴趣已经减半,结果发现礼物居然又是一个空调遥控器,他会更加失望。当拆第三个礼物时,已经索然无味了。或许就像这样,一些留学生对学习传统道德故事丝毫不感兴趣了。

三、结 论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语言必须要理解文化。语言材料中负载文化传播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不赞同以讲故事的形式直接将传统道德故事作为语言材料出现。课堂语言学习的动机在于兴趣,过程是以旧代新,传统道德故事民族性强,留学生理解起来障碍丛丛,传统道德故事时代感差,留学生阅读起来相隔几世,读不懂很难激发兴趣,头脑中没有相关储备更不能“代新”。我主张对传统道德故事将以扬弃,保留道德故事背后的文化元素,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这样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话题具有世界性或者生活化的东西。以愚公移山为例,完全可以用澳门围海造田、西部治理沙漠类似的材料来传达中国人“艰苦奋斗、长期坚持”的文化特质。而像是“滥竽充数、百发百中”等成语重点介绍平时口头上的实际用法,成语的起源故事只做补充性说明,目的是帮助理解和记忆。像是“利令智昏、歧路亡羊”等使用率低的成语不作展现。这样的传播顺序,好处是学生可以在感兴趣和理解的基础上,认同中国文化;在学习使用活的语言基础上,掌握中华成语。

上一篇:年企业员工年度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